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对经济长期发展的思考

最新对经济长期发展的思考

最新对经济长期发展的思考
最新对经济长期发展的思考

对“经济长期发展”的思考

摘要: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威胁,经济发展必然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一种支持长期经济发展的经济思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长期发展,循环经济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用较短的时间走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用较长的时间才走过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大量的自然资源并没有经过深度利用即被消耗,生态和自然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环境污染已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到有毒、有害的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态势,对生态系统、食品、以及人体的健康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这些情况的出现反过来又对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经济长期发展的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而与之相应的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也日趋严峻。如果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考虑,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再按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去盲目追求物质的增长。

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常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概括地说,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效率。但是,我们不应把经济长期发展的长期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很有限的时间观念,而应将我们的眼界尽量扩大,只有跳出了追求短期经济增长

这个惯性的巢臼,才容易对一些问题进行更加深人的观察和认识。

在理论上,自然资源储量的有限性和经济发展需求上的无限性是制约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一个制约整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就是经济发展本身不可避免的造成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染污。这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假如要把这些污染恢复到染污前的状态所要投入的资金实在是很难估算的。以前,某电视台在新闻中曾报道过昆明滇池的情况,像这一类的情况为数并不少。

要减小以上两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首先应调整发展经济的观念,高瞻远瞩、全面审思,以尽可能大的全局为观察点,建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与环境保护观,努力追求整体最佳化效益。如果没有正确的经济发展观就盲目地制定一些经济增长目标往往不会收到理想的长期效果。

在我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就有许多好的经济发展思想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但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要以长期和谐发展为目标,绝不能只顾发展经济而置人与自然的固有联系于不顾。

我们也往往会被一些从短期看来有效果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是非常糟糕的经济思想所蒙蔽。比如:盲目提倡高消费,过度倡导消费刺激生产等。这种经济思想,很容易在生产领域造成资源的无畏耗费,也容易在消费领域产生不注意节约的不良倾向。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核心理念大相径庭。

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经济方面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足以使国民在物质和金钱上有比较大的提高,但要想使国民素质有所提高就绝非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可做到的。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如果从自然生态的角度看,发展经济的本身就是对环境的一种破坏。要做到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发展经济,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思想。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经济活动遵循一般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而且要求遵循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运行轨道,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

因此,循环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世界上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

三、循环经济值得推广原因

传统工业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强制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

循环经济则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上。从技术上看,清洁生产最初从少废、无废工艺和废物综合利用演化而来。它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之中,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核心是污染预防,实施全过程管理,通过节能降耗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一种理论范式,可很大地缓解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长期发展的一种可行之路。

四、推广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社会体制的支持,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体制严重落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国家相比,体制滞后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

首先,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对采取循环经济发展的态度以及在具体实施上存在差异。

其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亟待加强。

再次,宣传动员力度不够,民众参与低下。

五、推广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对各类企业和民众的宣传,更新观念使发展循环经济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同和重视。应将长期经济发展的观念统一到全面协调发展上来,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物质发展、轻精神文化建设;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倾向。

各级政府应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积极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扩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推广,需要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众较高的环保意识作基础。应尽快制订出详尽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地方主管、企业和公众的责任,鼓励每个人为建立循环社会做出努力;增加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对产品从生产到最终处理的全过程负责;

借鉴国外发展的相关经验,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行业

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先进适用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也是循环经济理念变为现实的载体。

六、结语

立足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一条出路。发展循环经济也是目前我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各级政府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形成决策层、学术界、企业界的共识和互动的大环境,真正做好这项有利于我们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关于企业发展成长期的思考

关于公司发展成长期的思考及建议前言: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在这些必经阶段,每个企业的领导都在考虑如何快速度过初创期、顺利度过成长期、延长稳定期(成熟期)、避免衰退期。结合公司发展历程以及在公司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状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公司现状、总结公司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增加公司效益、扩大公司规模。 一、企业发展阶段及定位 中国企业发展起步晚,速度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很多成功企业经验可以借鉴,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值得深思。普遍看来,企业发展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稳定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我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综合性企业,涵盖房地产、汽车检测、物流商贸、混凝土贸易、水资源供应、投资担保、物业安保等业务,并成立了十几个分子公司。经过近8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完成了公司初期的原始积累,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有了一定的资金基础,各产业也趋于稳定,成功度过了初创期。但是8年的发展,我们还仅仅停留在成长期,我们的各项管理、流程、规范和制度还没有完善的体系,停留在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事事需要老板参与决策的阶段。 任何企业在成长期都要面对两个普遍的问题:一是管理危机,企业具有一定的营业额和规模,进入初步规范化管理,但是很多管理的决策还需要老板的参与,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分开,将会碰到管理危

机;二是人才危机,企业对人的管理模式停留在管住员工的人,管住员工的时间,为节约成本招聘人员素质较低,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人才流失。 管理危机:初创期老板的战略思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规模不大,事无巨细也能做到面面俱到。随着企业发展不断装大,涉及不同产业和领域,有限的精力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但是,先前成功的案例已经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思想,领导者还是认为只有事事自己决策就能够使企业发展壮大,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放缓了企业发展的步伐,也给企业进一步发展拴上了脚链,步履维艰。 人才危机:企业发展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这些效益是老板的正确战略和公司员工努力共同的结果。当一个公司发展不再以效益为目标,而以各种形式主义的“团结”“自豪”“忠诚”来刷存在感,以制度惩罚员工、一天打四次卡来约束员工,员工也就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从公司的一分子变成了打工者,打工者在这里挣不到钱、没有归属感、成就感,看不到希望,离开也就成为了必然,企业将直接从成长期走向衰败衰败期。 二、公司现状分析 公司的发展涉及领域很多,各领域的情况老板应该了解以下几点,才能做好公司长远规划。 公司发展涉及房地产、汽车检测、物流商贸、混凝土贸易、水资源供应、投资担保、物业安保等领域,各分子公司的经营状况是每年递增还是递减,或是停滞不前?哪写领域有发展潜力,可以投入扩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一)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第三,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第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产业。 (二)我国县域经济的特点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 1、农村性。在中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农村性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地域性。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割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内进行的,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3、层次性。是指一个县范围的全体经济的总和,它既有产业的总和,也有各种经济所有制的总和;既有老百姓经济,即就业与收人;也有政府经济,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收支平衡。从这个意义上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4、综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生产和非生产性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5、差异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联的县域社会差异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比较,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是最低县的15.1倍。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经济实力雄厚,其数量占全国县(市)总数的不足二十分之一,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不足十分之一,

对发展街道经济的思考

对发展街道经济的思考 纵观近几年经济发展状况,街道经济在城市经济中有着繁荣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街道经济是五十年代兴起,由三五人的街道生产组织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目前以成为城市工业战线上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由于中国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薄弱,资金紧张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因而兴办街道生产,充分依靠群众,利用居民手中闲置资金,发展街道经济、服务事业,是为国分忧,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有效办法和途径。 街道经济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群体,由于机械化程度低,社会劳动量大用人多,技术简单技能易学掌握,主要产品是小商品,大都生产与人民生活相关的消费品,有的是与大企业配套的零配件包装物等辅助产品的生产。对生产技术不作过高要求,适合街居现有生产能力的特点。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决定了生产关系上的劳动者集体占有生产资料。实行按劳分配,人与人平等关系,劳动者报酬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那老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这种生产关系不仅能与城市最低层次的生产力相适应,而且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劳动还是谋

生手段的现实条件下,把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的利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街居生产与其他经济单位相比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经济特征。 1、具有综合性的经济特征 街居生产是在国营、集体企业的夹缝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小型企业,这种状况决定了街居生产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受厂房、机器、设备、生产管理、技术力量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与大企业争原料、争产品、争市场。另一方面,他又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同国营大企业相关、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项目,他具有拾遗补缺、工商并举、工业生产与生活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经济特征。 2、具有生产经营灵活性经济特征。 街道经济比较分散,点多面广,适应性强,经营灵活,他活跃在城市中大街小巷。具有国营集体大型企业未去设计的生存环境,因而使它形成了工业生产与修理服务相结合机动灵活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能很好地经营成果与单位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挂起来,从而促进了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职工勤俭创业精打细算办企业的精神得到了发扬,进而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3、具有自主性的经济特征

3关于发展沟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发展沟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莱城区发展和改革局董成林 (2011年5月30日) 为探索我区山区经济发展路子,加快山区乡镇发展。近日,区发改局与茶业口镇等有关单位赴北京市房山区、门头沟区、昌平区、怀柔区等县区,就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深刻感受到北京市沟域经济近几年发展迅速,大大促进了北京山区的经济繁荣和生态环境改善,其发展模式对我们加快山区乡镇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北京市发展“沟域经济”的经验与做法 所谓“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以其范围内的产业资源、自然景观、人文遗迹为基础,通过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有序打造,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点线面相协调,带动区域发展的一种山区经济发展模式。近几年来,北京市根据每条沟域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发展趋势,创造出了五种适合山区乡镇发展的模式:

1、文化创意先导模式。即通过创新思维改变人们现有的消费理念、方式和途径,依托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密云县汤河沟域“紫海香堤”以“浪漫香花,山水长城”为定位,以现有汤河农业和村庄人员为基础,以生态农业、花草种植为基地,以周边的水域环境和错落有致的山体为依托,建设成集养生、度假、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长城脚下最具时尚浪漫、国际型的香草庄园。庄园由香草艺术园、香草产业园、汤河香草亲水乐园、香草艺术庄园、生态农业与果园示范区五部分组成,种植了薰衣草、紫苏、万寿菊、马鞭草等品种。目前,紫海香堤艺术庄园直接吸纳劳动力300多人,带动340户、526口人,人均增收500元。 2、特色产业主导模式。即利用已有的特色支柱产业资源,注入科技、绿色、健康内涵,配套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发展特色产业。如平谷区大华山镇依托大桃产业打造桃花谷沟域经济,昌平区南口镇重点发展百合花主导产业,房山区琉璃河镇建设以肉鸭加工、面粉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怀柔区雁栖镇神堂峪的“虹鳟鱼一条沟”等。门头沟区率先提出了山地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坚持走农业与旅游业一体化的发展理念,根据资源特征和发展优势将全区划分为四大类18条沟域,以108、109国道为轴线,带动沿线18条沟域整体发展,形成“走廊带沟域、沟沟带园区、沟沟有特色、村村有园区”的发展格局。18条沟域总体划分为自然风光 —2—

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与思考

对XX市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与思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有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于XX市而言,与过去高速增长“常态”相比,新常态下XX市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有望保持引领态势,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增长质量和效益;主要动力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经济结构正发生新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作用更加凸显。 一、因势而谋,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XX市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逐步显现。新常态下,全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处于平稳合理区间,主要指标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新的发展动力不断集聚,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发展势头向好,转型创新成为新常态下最大亮点。 (一)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新常态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多元,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X-XX月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0.9亿元,同比增长4.0%,增幅提升2.1个百分点。传统农业平稳较快增长。粮食生产平稳增长,产量达248.5万吨,增长1.8%,扭转去年下降局面;主要经济作物较快增长,油菜籽产量7.6万吨,增长4.7%;蔬菜产量573.6万吨,增长7.1%。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今年全市开工现代农业产业项目16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4000家,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突破1300亿元,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达41.6亿元,接待人数达2300多万人次。

(二)工业发展活力增强。新常态下,虽然传统工业增速有所放缓,但新兴产业支撑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面对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9月以来工业增速持续回升,X-XX月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728.77亿元,同比增长12.0%。多数行业增长较快。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多数行业快速发展,其中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长30.0%,汽车制造业增长27.7%,医药制造业增长26.4%。工业结构继续优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全市新兴行业发展较快,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7.1%,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过渡依赖烟草和工程机械的状况有所改善。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园区工业增长较快,发挥了工业经济主战场的引领作用。X-XX月,全市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613亿元,同比增长13%,高于全市水平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1百分点,改变了去年一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状况。 (三)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新常态下,房地产投资逐步回归理性,实体经济投资加快,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企业更加注重转型创新。X-XX 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66.30亿元,同比增长18.3%。主要领域投资较快增长。随着城市建设以及工业项目落地推进,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0.8%,工业投资增长21.6%。房地产投资稳步回升。受国家和全省出台房地产政策利好,10月以来降幅收窄,X-XX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275.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8%;X-XX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34.61亿元,同比增长17.4%,5月以来增速稳步回升,显示房地产市场在低迷中有所回暖。民间投资增长加快。X-

公司转型大发展的思考

公司转型升级的思考 作者:部门:行政部“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近几年,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环保问题矛盾的凸显期。从大气十条到水十条的提出,从“向污染宣战”到《穹顶之下》这一敏感纪录片的播出,无一不体现出民众急切的环保诉求。这对我们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与此同时,单纯污水处理行业已逐渐进入低迷阶段,大气治理、水体修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已成为新一轮环保市场的利润增长点。值得庆幸的是,集团在整个市场变化的关键时刻,确定了“转型、创新、突破、发展、安全”战略方针,积极推进集团“四个新突破”。阜阳公司围绕这一主旋律,同步确立了公司的三大业务板块,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下面,针对现阶段公司转型大发展,结合目前水务环保行业发展趋势,作以下思考:一是业务扩张方面,紧抓PPP模式带来的机遇,坚定不移地走相关多元化路子;二是强化企业文化建设,让文化引领发展;三是走品牌战略路线,增强“阜阳创业”的影响力。 一、相关多元化战略路线 不可否认,我国水务业生态远未成熟,尤其是未来一段时间,水生态环境市场空间还有很大。但随着传统的污水处理业务的逐渐透明,市场利润空间呈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边是社会对环保的需求,一边又是企业逐利的本质,这对于带有公益性质的水务企业来说,陷入了一个尴尬局面。 对于众多环保企业来说,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2万亿的水十条环保市场。PPP模式的提出,很大程度上为这2万亿的市场划定了一个方式。 公司作为一个典型的水务企业,接下来走产业链相关多元化的路子已经是一

个必然的选择。一方面是基础业务——污水处理业务的坚守和适度拓展。另一方面,是要借助PPP模式的东风和集团公司品牌、资金优势,趁势而为、立足风口,抓住这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让阜阳创业水务实现第二次飞跃。 二、强化品牌建设 可能会有很多人认为,我们作为一个水务环保企业,是个准入门槛高、直接面对政府客户的行业,对品牌的依赖性很弱,主要是靠市场公关来拓展市场占有率,无须采用高品牌战略。但我要说的是,随着环保市场的逐渐放开和水十条、大气十条、PPP模式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国家已经发出了明显的信号。水务市场已基本告别了寡头垄断的时代。那些诸如中国水务、江南水务这些新兴的水务公司正在吞食着这个水务市场。而品牌化竞争将是未来水务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下一步,要在地域品牌营造强竞争力,通过现有项目的高品质运行、规范管理、加强公关、提升参与度等方式,整合出强势的地域品牌。二是建立优质的管理品牌。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在我们长期运行的项目或窗口项目建设规范、高效、专业的管理模式,从管理入手,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三是借助线上信息渠道,做好公司的品牌推广或优化。四是要建设阜阳创业水务的品牌核心。我们要明确定位自己的品牌核心,不能想专业化,又想核心技术,还想着低价位,再想着优质管理。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确地树立好自己的一个核心,至于其他的,不是不要,而是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服务。 三、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公司第一个规划目标的实现,公司业务格局规模已逐步完成布局,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后劲。但是,公司逐步壮大,尤其以公司《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对我市经济发展几点思考

对我市经济发展几点思考 172 ××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作为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人员,有更多的感触。说句心里话,建设××、发展××,我们也是一分子,肩上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个人认为,有必要在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打造产业“船队”,更要建立产业“航母”。发展必须抓产业,这一点已形成共识。打仗需要主将,否则就会群龙无首,战斗力削减了一半。比如,我们确立了五金、化工、模具三大产业,但诸如原材料涨价等因素,令我们反思,我们的主导产业如何发展。另外,是不是现在的主导产业就是未来的产业方向。比如,海洋临港产业,以及其它诸如发电产业。不管怎样,不能什么都抓,要有重点,攥紧拳头,在一个地方使劲。我市作为全省“十一五”规划试点县市,除

了要做总体规划外,各个产业单体规划也要跟进,要研究产业朝哪个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纵向、横向如何延伸,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织网”。比如,五金产业,能否向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纵横向联络广泛的领域跨进,不能仅在钉丝网上钻,这次涨价,给了我们启示和警示。应当看到,一味追求成本低,不提升产业层次,终究有一天,我们的成本也会高起来,到那里再转型就晚了。还有一个重点企业,说白了就是项目。一个产业,必须有龙头支撑,有一批骨干企业支撑,群龙无首不行。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集中。远的不说,近邻盐山、孟村、肃宁的发展,有很多启示。比如浙江的“小狗经济”,分工是很细的,最后还要靠大企业“组装”。 二是让小“老板”都成为“大老板”。在我市,是民营经济“天下”,“老板”是我们的财源。企业是否扩大规模,经营什么、发展什么,发展到什么程度,是企业行为,由企业老板说了算。我们经常说,老板的思想陈旧,安于现状,不敢迈大步。当然,不可否认这是问题,需要教育和引导。但单靠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近些年的实践证明,效果不太明显。我个人观点,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引进一批同类企业,与之竞争,“引狼入室”;同时,在本市同行业内也要有意识地培育竞

坝上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张家口坝上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 坝上作为张家口版图上的一块特殊区域,是全省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是环京津贫困带中的特困“洼地”。坝上地区在全市发展全局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坝上经济不振兴,全市发展难加快,坝上地区不富裕,全市小康难实现。加快坝上地区的发展已经到了突破难点,推进跨越的关键时期。 一、坝上地区基础薄弱,农业难以稳定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 坝上四县两区同属农牧交错带,半干旱型草原生态系统,区位相同的特点使坝上各县区经济有较强的相似性和趋同性。农业历来是四县两区共同的主导产业,特别是春小麦、燕麦、马铃薯、亚麻、杂豆和错季蔬菜是坝上农业的经济主体,一般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坝上农业的经济效益受到抑制。 一是灾害频繁,土地产出较低。历史上坝上是一个多灾的地区,十年九旱,即使遇到一年无灾情,土地产出仍不乐观。正常年份,农民种植春小麦、燕麦、马铃薯、亚麻、杂豆的亩产值分别为182元、280元、1200元、340元、352元,减去包括籽种、化肥、播种等各项投入成本,亩均产出效益分别为59元、136元、840元、197元、169元。在产出的效益中,还包括一部分政策性收入。近年来国家、省、市加大对坝上地区农业的扶持力度,每

亩地产出的效益中,包括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综合直补、土地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农业项目资金等补贴占到60元以上,如果减去这部分隐性收入,每亩土地的实际产出则更低。坝上的广种薄收的种植业仅仅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二是资源贫瘠,产业耗能较大。调研的数据表明,整个坝上地区地下、地上可供水量仅为1.1亿和0.63亿立方米,水资源严重匮乏。高耗水的错季蔬菜效益较高,主要种植的蔬菜品种为白菜、芹菜、生菜、窝笋、菜花、甘蓝,亩产出效益分别为1969元、3095元、3615元、2110元、2254元、3455元。但种植一亩蔬菜年灌溉耗水高达580立方。近年来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干旱造成坝上地下水位平均降幅达到1米多,最大降幅近10米,蔬菜产业用水已远远超出坝上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同时种菜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地板板结、污染,会给坝上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极度的恶化,限制蔬菜产业的发展,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十分紧迫。 三是条件恶劣,发展受到遏制。坝上的经济发展长期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为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坝上各县区多年来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特别是在经济效益好,单位面积产出高的耐旱高效作物的引种选育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坝上地区地处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年均气温只有4摄氏度左右,有效积温严重不足,高效作物难以发展。坝上地区旅游业的资源不足,夏季无霜期只有三个月,可以维持旅游的时间只有一百天左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冬季旅游近年来得到一定发展,但降雪稀少

某地经济发展几点思考

大胡同商贸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为CBD副中心的确立,随着天津西站的建设,按照天津市“商贸红桥”的功能定位,作为天津市商业发祥地的大胡同,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结合商贸区自身特点,利用大胡同商贸区这一品牌效应,充分发挥地区商业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胡同商贸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每个大胡同人思考的课题。 一、大胡同商品市场概况 大胡同商品市场的商品素以商品小、单价低、品种全、花色多而闻名华北,也是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小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和重大的促进作用。今天,大胡同商贸区跻身于年销售额100亿元,纳税在1亿元的全国十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行列之中。 二、大胡同商品批发市场简介 (一)大胡同的辉煌历史 作为天津百姓的“购物天堂”、近代天津商业的发祥地,大胡同素有商业“聚宝盆”之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从露天市场到规模经营,实现了拥有50万平方米的商业区,5500余家商户,10000余个摊位,年交易额超过120亿元,税收超一个亿元,现在的大胡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摇

篮”。 (二)潜在的的危机 随着天津八大商圈的确定,大胡同发展中的矛盾更加凸显,空间布局不合理,较为混杂,现代化城市的缺失成为大胡同商贸区市场发展的阻碍,信誉度等级低,小商品市场购物环境差,在人们追求购买情感的时代,对大胡同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天津百姓客观喜爱大胡同的商品,但是对其环境状况则存在着诸多抱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胡同小商品市场的竞争力。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对高档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低档商品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及时调整和转变业态,随着周边城市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本市蓝海小商品市场建设,加上大胡同没有自己的商品品牌,今后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危机和挑战。 三、大胡同市场的SWOT情况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安德鲁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用来准确地分析企业的现实情况,以确定企业本身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以及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利用这种方法,我们找出所面临的有利以及不利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为大胡同做出相对

关于企业发展成长期的思考

关于公司发展成长期的思考及建议 前言:每个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在这些必经阶段,每个企业的领导都在考虑如何快速度过初创期、顺利度过成长期、延长稳定期(成熟期)、避免衰退期。结合公司发展历程以及在公司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状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公司现状、总结公司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增加公司效益、扩大公司规模。 一、企业发展阶段及定位 中国企业发展起步晚,速度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很多成功企业经验可以借鉴,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值得深思。普遍看来,企业发展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稳定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我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综合性企业,涵盖房地产、汽车检测、物流商贸、混凝土贸易、水资源供应、投资担保、物业安保等业务,并成立了十几个分子公司。经过近8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完成了公司初期的原始积累,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有了一定的资金基础,各产业也趋于稳定,成功度过了初创期。但是8年的发展,我们还仅仅停留在成长期,我们的各项管理、流程、规范和制度还没有完善的体系,停留在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事事需要老板参与决策的阶段。 任何企业在成长期都要面对两个普遍的问题:一是管理危机,企

业具有一定的营业额和规模,进入初步规范化管理,但是很多管理的决策还需要老板的参与,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分开,将会碰到管理危机;二是人才危机,企业对人的管理模式停留在管住员工的人,管住员工的时间,为节约成本招聘人员素质较低,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人才流失。 管理危机:初创期老板的战略思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规模不大,事无巨细也能做到面面俱到。随着企业发展不断装大,涉及不同产业和领域,有限的精力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但是,先前成功的案例已经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思想,领导者还是认为只有事事自己决策就能够使企业发展壮大,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放缓了企业发展的步伐,也给企业进一步发展拴上了脚链,步履维艰。 人才危机:企业发展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这些效益是老板的正确战略和公司员工努力共同的结果。当一个公司发展不再以效益为目标,而以各种形式主义的“团结”“自豪”“忠诚”来刷存在感,以制度惩罚员工、一天打四次卡来约束员工,员工也就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从公司的一分子变成了打工者,打工者在这里挣不到钱、没有归属感、成就感,看不到希望,离开也就成为了必然,企业将直接从成长期走向衰败衰败期。 二、公司现状分析 公司的发展涉及领域很多,各领域的情况老板应该了解以下几点,才能做好公司长远规划。 公司发展涉及房地产、汽车检测、物流商贸、混凝土贸易、水资

(发展战略)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措施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其最大的特点:一是农的成份大,整个经济与农的联系也即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整个经济相对落后。三是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阶段内,往往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联系。 对县域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外延,还需要理论界认真研究。因为,这对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发展规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从县域经济与市域、省域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共性与个性,各个县的共性与个性以及当前县域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等不同方面,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的特点、规律等,以此更有效地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宏观、微观政策和措施。 一、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 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各界最关注的是“三农”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等,并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比较丰富、比较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县域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即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靠工业来带动,包括农产品增值主要靠工业来转化,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靠工业来吸纳,城镇建筑业、服务业的发展首先要工业发展来创造需求和积累资金等等。所以,县城经济发展中,工业是重中之重,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所在。基础配套和集中体现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即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城镇化水平滞后会制约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太超前则不仅不会必然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必然发展,还会成为无本之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及发展规划,当前应特别注意要立足县情,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也还必须立足“三农”抓“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看,无疑是正确的,这是我国抓“三农”思路的一个重大进步。但现在流行的一个热门话题是:跳出“三农”抓“三农”,就是“三农”要“三化”,即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农业工业化。我认为,这就走向了极端,既是不可能的,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也会是十分有害的。无论到什么时候,“三农”只会减少,不可能被全部“化”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三农”工作的整体思路还只能只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在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立足“三农”抓“三农”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劳动力

对当前青海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青海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针对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增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实际情况,青海省委省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不断破解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强调质量和效益,通过综合施策,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形势,明确工作的着力点,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抓好“第一要务”。 【关键词】青海;经济发展;思考 “在去年的发展基础上,实现了稳中有进;放到全国大局中,多数指标增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我省全年预期增长目标相比,虽有一定差距但环比向好。”在前不久召开的青海省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这段话,客观分析、准确把握了青海省当前经济形势,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形势,明确工作的着力点,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抓好“第一要务”。 一、准确把握当前形势 成绩值得肯定。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针对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增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实际情况,省委省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全省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不断破解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强调质量和效益,通过综合施策,有效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一季度全省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财政、金融、进出口等关键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处于西部地区前列,全省经济开局总体呈现良好态势。 问题需要重视。与我省全年预期目标和去年同期增幅相比,地区生产总值、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等指标不够理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不快,原材料行业生产经营困难,消费势头不够旺盛,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其表象是受到宏观大形势的影响,其实质源于我省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制约。 有利因素增多。我省除享受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藏区跨越发展等多重政策的扶持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加强调控、推动结构调整、促进城镇化、改善民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政策效应正在释放;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类企业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驾驭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二季度进入生产建设的黄金期和旅游商贸旺季,必将推动投资、消费、收入等指标增长,经济会进一步回升。 我们应当自觉把青海发展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下,从战略层面思考和谋划问题,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走势,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不动摇,确保今年重要指标全面完成,为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共同奔小康做出新的贡献。

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近年来,我县通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兴工旺商”战略,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较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增加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从纵向和自身相比,成绩显著,2003年至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从59.7亿元增长到127.4亿元,年均增长接近15%。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和全省、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工业总量偏小,占GDP的比重低,工业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总体上看,我县工业发展中存在着小企业多、规模企业少,大路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传统产业多、高新科技产业少等问题。下面,通过比对张家港市、义乌市等江、浙经济发达地区,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差距 (一)客观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不大。规模工业增加值太少,我县2007年是16.2亿,虽然增长速度达到28.4%,但和张家港市、义乌市两市相比,我们全县的工业增加值仅相当于人家一个中等企业的水平;规模企业户数太少,我们到2008年底才有156户,仅相当于人家一个普通村(社区)的户数,或相当于人家一个产业的规模企业户数,义乌市仅2007年就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74户;经济贡献太小,我们的工业利税和利润5年分别增长了2 倍多、5倍多,就自认为了不起,但是和张家港市、义乌市一比较,差距之大,简直望尘莫及;市场份额太小,在江浙每一个地方、每

一个企业,人家都宣传他们有哪些企业、哪些产品在全国、在全世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什么“之都”,什么“之城”,中国第几、世界第几。可见他们追求的就是市场占有率,追求的就是市场地位。我们引以为荣的打火机、小五金等一些产品,尽管在全国市场也有一定的占有率,但是和人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江、浙的企业把各级授的“匾”、“牌”都作为很宝贵、很珍贵的资料,不仅挂在墙上,而且对外津津乐道。在我们县里,有时开个展销会,搞个评比,举办经贸洽谈等,企业老板一般都不愿意参加。舍不得花钱只是其中之一,关键是在产品的推介上舍不得花精力,因而市场打不开。 二是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是招商效果不佳,这些年,全县上下、各级各部门下了很大精力招商引资,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的讲,引进的工业企业还是不多。不仅大企业不多,就是一般规模的企业也比较少。另一方面是项目储备不足,我们虽然也花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气力,花了不少资金,搞所谓的项目储备库建设。但是我们现在可供人家选择、开发、投资的项目太少,有些项目还是过时了的错误信息,与外面变化了的形势大相径庭。投资者需要的是回报,没有好项目,光凭感情,人家绝不会拿上千万、上亿的资金来打漂漂。再一方面是企业创新不够,这也是影响我县企业发展后劲的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长远性、根本性问题。我们的五金产品做了几十年,还老是钳子、扳手那几样,市场越来越小,利润越来越低,关键是创新不够。新产品的开发、新装备的投入非常重要,全县所有的企业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模式不清晰,我们发展工业,究竟走哪

对园区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对园区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湖南、广西、安徽经济园区考察 近几年,我国园区经济方兴未艾。苏州工业园区、北京中关村可谓我国园区的领头羊,但因其地理位置、国家政策等原因,很多做法广西难以复制。而地处中部的湖南,不少园区建设颇有成就,在面对园区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上,他们是如何应对的?他们的经验做法,广西是否可以复制推广?带着这些问题,2015年以来,笔者对湖南、广西、安徽经济园区进行考察调研。通过调研,对园区发展建议如下。 市政府的支持是园区发展的前提。审批程序繁杂、社会事务牵扯过多精力、用地指标不够,是园区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上级政府的支持和授权是应对这些问题的关键,与园区发展密切相关的授权主要有五项:财权、行政审批权、执法权、乡镇托管权、土地使用权。上级政府对园区的支持越多、授权越大,园区发展越快。长沙、株洲、湘潭高新区的行政级别均为副厅级,是一级财政,托管了乡镇。2014 年,三个高新区的财政税收分别为80 亿元、52 亿元和20 多亿元。三个高新区中,长沙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最靠前(第14 名),株洲次之(第40 名),湘潭高新区发展相对慢些。为何长沙高新区发展最快?因为长沙市政府根据其发展需要,做到了“缺地给地、缺权给权”。长沙高新区成立之初(1988 年),园区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规化建设等权限都在上级职能部门。由于管理链条长、沟通成本高,工作效率很受影响,为此,长沙市政府不断扩大其

权限和管辖范围。现长沙高新区面积140 多平方公里,有独立的公安分局,并将引入人大、法院等机构派驻,相当于一个“准政府”;原先需要 上级部门审批的事项,现基本都能在园区内办理。成立于1992 年的株洲高新区发展也较快。为让株洲高新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株洲市政府1997 年建立天元区政府,定位于管理园区社会事务。天元区班子与高新区班子曾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中央“八项规定”后,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没有互相兼职,但园区书记仍为天元区委书记。所以,株洲高新区的权限和政府相当,但工作重心是经济发展。与长沙和株洲高新区快速增长成鲜明对比的是湘潭高新区,成立之初下放到新区的14 项权力现被陆续收回,发展很受影响,致使其2014 年财税收入仅约为同年成立的株洲高新区的一半。在社会事务管理方面,湖南三大高新区的管理方式各异。株洲高新区的社会事务由天元区政府管理,长沙高新区将社会事务下放到乡镇或街道管理。湘潭高新区曾通过缴纳托管费的方式,将社会事务交给当地政府管理,但这种模式难以为继,当地政府最终拒绝托管。根据长沙三大高新区的发展情况,在上级政府对园区发展支持和授权方面,有三个建议。一是对于重点发展的园区赋予其独立的财权、让其托管乡镇,大幅下放审批权。园区成立初期,往往百废待兴、发展任务繁重,需要审批的事项很多,若事事均需上级部门首肯,难免出现公文旅行、审批效率低下的现象,会挫伤园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制约园区的增长速度。 二是根据园区发展需要,适时适度下放执法权、增加园区土地供应。

(发展战略)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策略思考最全版

(发展战略)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策略思考

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策略思考 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从出生开始,到成长、成熟、衰退甚至死亡的过程。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如果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各子系统之间以及企业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从而导致企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身获利能力减弱或丧失,企业将面临较大的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甚至产生病态和衰亡。因而,企业环境和条件因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条件,要求实施和企业成长特征相适应的不同管理行为,这样才能确保管理的有效性和发展的持续性。 通常,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由于规模和资源配置状态的不同,其自然状态下的管理特点也是不同的。 比如,对于大多数刚刚创立的企业,都处于家庭作坊式的投资管理和市场运作水平上,基本上这类企业在内部管理和市场竞争模式等方面,均具有人情化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营销特色。由于其规模较小且资产配置较单壹,所以管理壹般呈现随意性,这在根本上是符合资源最优配置的规律的,因为在草创初期,企业仍没有必要在管理上花费太多的成本,他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方面。在财务上重点为融资业务资金;在生产上主要是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调试、生产过程的控制、各种标准的制定;在营销上主要是如何市场定位,做

好市场开发。对于处在这壹生命进程阶段的企业,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及契约关系简单,高度集权、粗放型的管理制度,方法是比较有效的。这也是好多民营企业起步快、发展势头好的主要原因之壹。 然而,随着企业的进壹步发展壮大,企业在有形资产稳步增长的同时,包括品牌、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开始逐步在总资产中占有较大比例时,企业便开始进入成长期。对于这些企业而言,随意的管理可能会带来灭顶之灾,使企业提前进入衰退期甚至夭折。因此,企业不得不向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发展。 刚刚进入成长期的企业通常都已建立大部分的规章制度,可是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工作职责和程序类制度比较缺乏,规章制度中的大部分为纪律性要求,员工对制度执行的自觉性不足。这个阶段的企业人才流动率很大,优秀人才更不愿长期服务。员工工作效率较低,客户满意度不高,企业总体竞争力较弱。 而在成长期的后期,企业内各个领域都已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战略目标明确,组织架构合理,工作流程清晰,分工职责明了,同时,信息化运用广泛,效果显著。这类企业员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处于较高层次,拥有较为齐全的优秀人才,客户和员工满意度较高,竞争力较强,年度销售额壹般为正增长。处在成长期的企业,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仍然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可是和出生期相比又各有侧重,比如,财务管理上

应用文-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 获得了突飞猛进的 ,由此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面对来自经济 的巨大需求,学术界加强了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争论。这些不同观点和争论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学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理论问题还缺乏一致的看法,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这里,我着重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引起学术界的争鸣和深入探讨。 一、关于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选择 中央的区域政策究竟是注重效率还是公平目标,这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效率优先论,即强调中央区域政策应注重效率目标,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优势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二是公平优先论,即强调中央区域政策应注重公平目标,优先支持那些关键问题区域尤其是落后地区和衰退地区加快发展;三是效率与公平兼顾论,即中央区域政策要同时兼顾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也有一些学者强调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和兼容,或者寻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事实上,这种观点与兼顾论大体相同,只是表述不同而已。在优先论中,过去学术界着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近些年又提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这两种观点可以看成是优先论的修正和改良。 由于在理论上的不同观点,导致建国以来我国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选择长期举棋不定,在效率与公平目标之间出现多次较大的变动。从东西关系来看,当中央注重效率目标时,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受到较多的优待;当注重公平目标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或者过去的“三线地区”受到重视;其结果,处于中间地带的中部地区长期受到“挤压”。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期内,中央区域政策更多的是注重效率目标,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在投资和政策方面享受了较多的优惠。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一定的改变。在这种政策倾向的影响下,直至今日西部地区工业平均税负仍要远高于东部地区。2004年,若以东部地区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中各项税金所占的比重为100,则中部地区为172,西部地区为218,东北地区为160。这说明,目前西部地区工业平均税负是东部地区的2.18倍。再从城乡关系来看,由于过分强调注重效率目标,政府大量的资源投向了中心城市,尤其是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长期受到“忽视”。前些年实施的市管县体制,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集中化”趋势。其结果,在政府政策和市场力量的合力作用下,中心城市单纯成为了从农村吸纳资源和要素的“载体”,由此对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受行政配置资源的影响,各地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支配下,把大量的政府资源不对称地投向了各级行政中心,尤其是省会和首府城市。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省会和首府城市都成为了当地人口和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这种现象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 当然,考察中央区域政策的目标,必须 到其体制背景和发展阶段。在 经济体制下,由于政府掌握和控制着绝大部分资源,中央的区域政策更多的是一种布局政策,所以中央在配置资源时,既要考虑效率目标,又要考虑公平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这种转轨的初期阶段,由于市场机制很不完善,中央仍掌握着相当部分的资源,加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加快全国经济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央区域政策更多地注重效率目标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