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一)

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一)

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一)
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一)

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一)

摘要: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和成长四阶段学说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的理论三个方面,对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做了一综述。

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理论;钻石模型

1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1.1绝对优势理论

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于1776年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适宜其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条件,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相互进行交换,那么彼此都能获得绝对利益的好处。

1.2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中,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两者的不利程度是有所差别的,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相对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李嘉图实际上已经指出生产技术的差别是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在生产技术上处于最有利地位的产业,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在承认各国各产业间存在比较优势,而且承认比较优势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前提下,着重研究和分析各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以及影响各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3资源禀赋理论

此理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和赫克歇尔提出的,他们认为各国资源察赋的相对差异和要素利用强度的差异是国际分工的依据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认为贸易的首要条件是有些商品在某一地区比在其他地区能够更便宜地生产出来,一个地区的出口商品含有大量相对的比

其他地区便宜的生产要素。

2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和成长四阶段学说

2.1“钻石模型”理论

著名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专家迈克尔·波特是第一位从产业层面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首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定义方法,把产业定义为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这样定义产业就可以把企业、产业和国家结合起来分析,从而为全面、正确地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在对许多国家的多种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波特得出结论说,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以下六个要素:

(1)生产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可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用花费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高级要素是指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随着世界贸易结构越来越转向以制成品为主,以及基本要素的普遍可供性,一个国家基本要素的重要性正日益下

降,高级要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2)需求状况。

国内需求是影响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波特认为,国内需求分为细分的需求、老练挑剔的需求、前瞻性的需求三类。一国若在某一个细分市场上的需求量大,则这个国家在此细分市场上将占优势。老练挑剔的需求对企业形成经常性的压力,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是企业所不能回避的,只能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生产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一国国内的前瞻性的需求若能在国外市场上迅速铺开,则该国产品就具有别国产品所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3)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

这主要是指原材料、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及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上游产业的存在为下游产业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上下游产业的紧密合作,会增强双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强的上游产业可以及时为下游产业提供新概念、新创意,而下游产业也成为上游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所。因此,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往往同时在一个国家产生。

(4)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

这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特点及竞争程度所赖以存在的国家环境。一个国家内部市场的竞争结构会对该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重大影响,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刺激因素。激烈的国内竞争还会迫使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因此,经过国内激烈竞争锻炼的企业往往更加成熟,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容易在国际竞争中取胜。

2018年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

2018年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 摘 要:一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是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未能与之匹配三本报告通过对中国电影在北美市 场2000 2017年共18年的数据进行阶段性解读,从票房收 入二类型二评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析中国电影在国际 竞争中的特点和规律三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结合对中国 电影行业现状的阐述,总结中国电影在国际竞争中的不足与 优势,提出中国电影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方法,以期对 中国电影 走出去 建言献策三 中国电影市场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三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数据,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收入为559 11亿元,其中国产电影以301 04亿元票房收入占据票房收入总额的53 84%三在票房收入过亿元的92部影片中,中国电影有51部三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达 到202亿元,同比增长39%三①中国电影不仅需要重视国内市场,还需要着

眼于海外市场三2017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收入为42 53亿元,同比增长11 19%①三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 一带一路 建设发展的逐步深化,中国电影在 走出去 的同时还具有 讲好中国故事二传播好中国声音二阐释中国精神二展现中国风貌 的使命与责任,促进中国电影 走出去 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二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三 本报告以2000 2017年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数据为基础,力图阐释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竞争力水平,发掘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厘清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与不足,尝试为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国电影对外传播廓清思路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三 一 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阶段性观察 对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有赖于大量翔实的数据,北美市场在早期即开始重视影片相关数据的整理和挖掘,IMDB二TheNumbers和BoxOfficeMojo等网站的数据整理最早从1998年就已经开始,到现在已经形成较大规模三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相关数据可以从这些网站上查询到三本报告整理了2000 2017年在北美上映的中国电影,数据涵盖导演二主演二各地区票房收入情况二评分二类型等共计35个指标,完整有效数据样本为241部三在中国电影的全球票房收入统计中,北美市场份额占据海外市场的39%(根据样本数据计算而得)三因此选取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分析这些数据能够较好地衡量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三(一)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阶段性划分 中国电影在2000 2017年的18年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在观察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时也应该以一种动态的视角去整理二归纳和理解三从数量上来看,2000 2008年在北美上映的中国影片数量平均为5 3

国际间产业竞争力研究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国际间产业竞争力研究课程名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院系: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金融与证券 一、国际间产业竞争力概述 (一)国际间产业竞争 1、产业竞争的基本内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 产业竞争力理论(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产业竞争力理论也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这是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力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全球竞争的基本原则:要问的不再是为什么某个国家有竞争力,而是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特别具有竞争力,进而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 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1)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某种产业所拥有的国际竞争力直接表现为其产品的价格低于或质量优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各国产业或产品竞争力的基础又取决于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如常常采用的指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贸易开放的环境下,当某类产品生产成本、运输和保险费用以及销售成本之和地域国外产品的售价时,就可能成为出口品。因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由国际贸易的流动直观地反映出来,并能由后者得到间接地衡量。(2)竞争优势原理。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二、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分析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20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曹云峰 (一)产业发展总体实力稳步提升 我国产业的产出实力竞争力总体上居于前列,且近五年表现相对稳定。其中工业产出实力表现最为突出,2003年居46个IMD可比国家的首位;服务业紧随其后,在2002和2003年超越日本,挤入三甲;农业产出实力相对落后,但除2000年外,其他年份也均挤入前10位。我国产业的出口实力竞争力相对滞后于产出水平,但总体上也表现出稳健的上升态势。工业出口实力竞争力在三次产业中位居榜首,五年内持续攀升,由1999年的第9位跃居2003年的第5位;农业出口实力在五年间也有不俗表现,由1999年的第11位,经过3年的蓄势盘整,2002年跃居第7位,2003年继续前进位列第6位;服务业在5年内也有大幅攀升,由1999年的第15位跃居2003年的第10位,但5年间服务业的出口实力与其产出实力反差较大,1999年出口实力列第15位,与产出实力的第4位形成鲜明对比,到2003年出口实力尽管提高到第10位,与其产出第3位的反差依旧突出。 (二)产业增长人均实力依旧落后 无论是从产出角度还是从出口角度,我国产业的人均实力竞争力在46个IMD可比国家中的排名均处于落后地位,且这种落后状况在1999~2003年5年间并无明显改善。到2003年,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出的人均占有量依次仅为榜首国家的4.18%、3.71%和0.91%,出口的人均占有量依次为榜首国家的0.37%、0.79%和0.08%。就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提升产业的人均实力竞争力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制造业竞争力表现活跃

产业竞争力-波特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2011-06-28 08:13:48| 分类:产业研究| 标签:企业家|字号大中小订阅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 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2000年改名为当前竞争力指数)。各国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还有:美国的商业风险评比公司,韩国的产业研究院和大宇经济研究所,日本的经济新闻研究中心等。其他有影响力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是荷兰格林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 “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简称ICOP)研究组所提出的“生产 法”(Approach of Origin)。 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教授也对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但是,一个明显的状况是,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前期观点并不统一,在评价方法的采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还有一些争论和差异。其重要原因是,各研究者对于包括研究对象在内的基本元素并没有清晰界定。比如,包括上面提到的各项研究,虽然都是针对国际竞争力的,但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有的是研究国家层面的竞争力的,有的是研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还有的是研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实际上,对国际竞争力不同主体进行评价的方法也确实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对相同主体的评价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一个典型例证是,对同一主体即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的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在数度联合工作后也自1998年起分道扬镳。原因是前者越来越倾向于研究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后者更加重视国家向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环境的能力。

浅析如何提升茶叶国际竞争力王慧茹原创

浅析如何提升茶叶国际竞争力 引言 2012年世界上四大同为茶叶主产国和出口国依次为:中国(大陆)、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中国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国际竞争力却远不如斯里兰卡。虽然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有着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也曾经在历史上垄断过茶叶贸易。但在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却不是茶叶贸易强国,这种茶叶贸易状况的确引人深思。 中国与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同为世界茶叶市场上的主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垄断世界茶叶市场的主要国家。由于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代表性,可以通过统筹研究四大国的茶叶出口贸易状况和形成茶叶国际竞争力差距及原因,从而提出能够提升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方针。 一、四大国茶叶产量与出口贸易概况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分析2009年-2012年中国(大陆)、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的茶叶出口贸易概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茶叶市场发展状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四大国茶叶产量状况分析 图1 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产量折线图 单位:吨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T GETEWAY),图表是本人整理而得。 图2 2012年世界茶叶产量分析饼状图 单位:%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T GETEWAY),图表是本人整理而得。 根据图一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产量折线图显示,中国四年来茶叶产量全球第一位,排名依次为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 根据图二2012年世界茶叶产量分析饼状图显示,中国茶叶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量为1714.9千吨,比重达到了35.59%;其次是印度,产量为1111.7千吨,比重为23.07%;另外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的产量比重分别占为7.67%和6.85%,其他国家产量之和占比重为26.82%。(二)四大国茶叶出口状况分析 图3 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出口量柱状图 单位:吨 资料来源: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ITC里的数据库(TRADE MAP),图表是本人整理而得。 根据图三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出口量柱状图所显示的情况,2011年前,肯尼亚的茶叶出口量位居首位。2011年,除了肯尼亚外的其他三个国家茶叶出口量都在32万吨左右;2012年四大国的茶叶出口量都在30万吨左右,印度为22.5万吨。 (三)四大国茶叶出口总值状况分析 图4 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出口总值柱状图 资料来源: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ITC里的数据库(TRADE MAP),图表是本人整理而得。 通过图四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出口总值柱状图显示,斯里兰卡茶叶出口总值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在2012年时赶超肯尼亚1亿美元,成为第二位出口创汇大国,出口值为10.4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和指标体系

产业竞争力内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 [编辑]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 [编辑] 比较优势原理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指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即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后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 [编辑] 竞争优势原理 波特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规模经济理论有它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竞争优势问题”。进而他指出,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 我们认为,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原文出处】经济管理·新管理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24 【原刊页号】4~11 【分类号】F8 【分类名】世界经济导刊 【复印期号】200402 【标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 【作者】陈立敏/谭立文 【作者简介】陈立敏谭立文武汉大学商学院,武汉市,430072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 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 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 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摘要题】理论研究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 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 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 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 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 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 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 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 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

中国茶叶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中国茶叶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摘要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之一。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际市场茶叶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壁垒的加强,使中国茶叶的出口优势呈减弱趋势,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受到严重的威胁。本文通过对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在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上同茶叶出口强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提出一系列建设性建议和措施,以期提升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竞争力指标

目录 前言 (1)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 (一) 研究综述 (2) (二) 研究目标和内容 (4) (三) 研究方法 (5) 二、茶叶出口形势分析 (6) (一) 世界茶叶出口形势分析 (6) (二) 中国茶叶出口形势分析 (6) (三) 中国出口茶类的变化和出口地区的变化 (7) 三、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 (8) (一)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8) (二) 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优势条件 (9) (三) 中国茶叶出口的自身劣势 (10) 四、中国与其他茶叶出口大国的出口对比分析 (12) (一) 影响中国茶叶出口的因素分析 (12) (二) 竞争力指标的对比分析 (13) 五、提升中国茶叶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4) (一) 政府实施针对性措施提升茶叶出口企业竞争力 (14) (二) 优化茶叶出口的市场结构 (15) (三) 实施茶叶市场营销战略和加强品牌建设 (16) (四) 茶叶出口企业优化自身产品结构 (17) (五) 提升茶叶出口企业茶叶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17) (六) 出口企业宣传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位置、资源和文化优势 (18) (七) 提高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 (18)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0)

外资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外资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深圳李敏斌)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不断提高。本文在肯定外资经济在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中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其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外资;国际竞争力;影响;对策 近年来,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额一直居世界前列,2002年开始我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关于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利用外资的结构是否合理等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外资经济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于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涵义,不同的国际研究机构有不同的理解,目前各机构已有所侧重地发展出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竞争力的多种方法。其中,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 ,简称IMD )和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 ,简称WEF )是国际知名的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机构。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洛桑报告》没有把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简化为GDP和生产率。该报告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四大要素——经济发展、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全球竞争力报告》(简称《论坛报告》),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合作完成,该报告主要竞争力指标包括:增长竞争力指数、当前竞争力指数、国家环境法规及状况、国家创新能力、经济创造性和出口贸易。 下面结合2004年《洛桑报告》,对外资在中国国际竞争力四大要素中的作用、影响进行分析。 一、外资对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 在2004年的《洛桑报告》中,中国国际竞争力在6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24位,位次比上年提升5位,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004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是宏观经济运行、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基础设施四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力位次未变外,其余三项的国际竞争力位次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在构成国际竞争力的4个要素中除了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力与外资经济的关联性较小之外,其它三个要素竞争力的提高与外资经济有重大联系。下面从这三个要素分析外资在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一)提升政府效能的国际竞争力 2004年中国政府效能的国际竞争力分值为62.04分,比2003年提高5.9分。在60个测评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21位,比上年提升1位。政府效能主要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制定的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竞争性。完全是从政策是否为市场经济发展考虑,是否为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水平考虑。改革开放后尤其在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立法与条规的确立与颁布、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逐渐与国际接轨,所扮演的一个"软硬兼施"的政府的角色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外国投资者通过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中国政府施加影响力,促使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期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产业经济】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顾洪安 (黑龙江省黑土贸易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运用RCA 指数分析并对“钻石模型”要素进行比较,阐述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发现目前 还存在我国企业竞争观念落后,国际市场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出口商品结构不够优化,贸易方式不尽合理等问题。应采取以核心大企业主导的竞争模式,通过强化政府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来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RCA ;“钻石模型”[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2-0080-03我国产业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关系我国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RCA 指数并结合“钻石模型”要素分析,对直接和间接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进行分析,阐述目前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据此提出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运用RCA 指数分析我国产业的竞争力现状运用RCA 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分析我国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RCA 是显性比较优势的简称,通过对该产业在一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的相对优势。 1.我国出口产品RCA 整体指数 (1)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较弱,RCA 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 2000年之后RCA 小于0.8;(2)工业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处于中等水平,其RCA 指数在1.0 1.2之间,但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缓慢;(3)商品服务出口的比较优势比较弱,其RCA 指数低于0.8,1995—2003年间逐年下降,2003年后呈低水平波动状态。 2.工业品分出口商品结构RCA 指数分析 (1)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纺织产品和服装产品为代表,服装和纺织产品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其RCA 指数均大于2.5。纺织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先下降,后缓慢上升, 1995年纺织产品出口的RCA 系数为3.46,1998年最低为2.82, 2009年缓慢上升到3.38。服装的出口比较优势整体呈下降趋势,出口的RCA 系数由1997年的5.96下降到2009年的4.05。 (2)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办公和电信设备、数字处理设备、通讯设备和集成电路及元器件为代表。数字处理设备RCA 指数增长迅速,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由2000年的1.82增长到2009年的4.05,通讯设备、办公和电信设备指数也较高,2009年均超过3,集成电路及元器件指数值最低, 2000年、2009年分别为0.19、1.36,增速缓慢,优势不明显。 表1 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RCA 指数 产业办公和电信设备数字处理设备通讯设备集成电路及元器件年份19952009200020092000200920002009RCA 指数 0.91 3.12 1.82 4.05 1.92 3.50 0.49 1.36 (3)资本密集型产业。以钢铁产品、化学产品和汽车产品为代表。钢铁产品的RCA 指数由1995年的1.28下降到2003年的0.51,随后其比较优势逐渐增强,2008年达到1.52,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RCA 指数又跌至0.86。化学产品比较优势较弱,其RCA 指数均小于0.8,呈平稳状态。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上升趋势明显, 但1995年至2009年汽车产品的比较优势较弱(RCA <0.8),但RCA 指数一直缓慢上升, 从1995年的0.05上升到2009年的0.28,反映出汽车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 (4)资源密集型产业。以燃料与铁矿石产品为代表,燃料和矿产品的比较优势较弱,其RCA 指数均小于0.8,且呈逐渐下降趋势,其RCA 从1995年的0.58下降到2009年的0.18。这说明受国家产业政策影响和制造业繁荣背景下, 我国的燃料与铁矿石产品等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幅减少。 二、依据“钻石模型”要素的产业竞争分析 运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即“钻石模型”理论,分析影响整体竞争力的六大要素,也是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间接指标。 1.生产要素 我国要素禀赋方面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明显。近30年来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家电、电脑零部件等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 使得中国的产业比较优势长期停留在劳动密集领域,升级缓慢。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已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其中多为金属紧固件、电机、缝纫和纺织机械、变压器和整流器等低技术 08

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已成为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日益成为影响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主导因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占12. 7%,低于发达国家平均30%的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8%的比率。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垂直分工中,我们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是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自主机制和内在关联性形成的,而是通过政府建立开发区、高新区,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的企业空间。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化发展趋势更为突出,集中体现在国家及地方政府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本文将利用实证分析、结构形式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分析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认识,对我国浙江省高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得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虽然我国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突出,但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竞争市场中依然存在着问题,包括组织模式、产业创新和升级不足,存在发展偏好等不足,以得出结论即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需寻求有效的途径来提升竞争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给出几条建议,使得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能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驰行。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关于《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云南花卉产业逐渐成为云南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愈显重要。本文结合云南花卉产业及国际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方法,在分析云南省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虽然近些年云南花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阻止了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SWOT分析方法 一、引言 花卉产业的发展能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的农村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花卉产业可谓真正的富民产业。 近些年来,中国的花卉产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相比传统的花卉生产大国,中国花卉产业具有着后发优势,生产规模不断扩

大,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在世界花卉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地,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之速度令人瞩目,已然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云南花卉的出口贸易量和出口贸易额在近几年都快速增加。但目前云南省花卉产业仍然属于粗放型生产方式,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诸如生产规模小,社会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物流成本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花卉品种不多而导致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人等等,这些问题极大的限制了云南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阐述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 分析法全面分析云南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找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提升云南花卉产业竞争优势,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花卉产业的异军突起吸引了很多学者的眼球,对于花卉产业的研究也日趋增多。针对“云花”走出国门,部分学者研究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出口情况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程士国(2008)以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云花”对外出口所面临的生产规模小,物流成本高,对新品种保护认识不足,出口渠道混乱四大问题,提出要大力发展花卉合作社,引导鼓励合作社与大企业联合,加强物流体系建设,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等促进现代花卉产业发展的措施。同时该学者认为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

外国语学院1209 谢桂绵201230850925 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 一、中国国际竞争力最新分析 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9月30日发布《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排名榜上保持在第28位,领跑金砖国家,保持最具竞争力新兴市场地位. 从地区排名来看,亚洲经济体的竞争力整体向好。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排名未变,稳定在全球十强行列。中国排在第28位,与去年持平,继续领跑金砖国家,仍是全球主要新兴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报告建议,中国要在全球排名中继续向上攀登,需进一步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转型。 报告指出,推行长远的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力,释放人才潜力是当前各国应采取的重要举措,进而为提振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日后风险抵御能力提供充足保障。 报告在分析中发现,极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在面对全球性经济危机时表现出超凡的抵御和复苏能力,而其他一些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在危机之后状态乏力,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它们或在下一次全球性经济动荡中陷入更深重、长期的困境。报告还发现,一个经济体培养、吸引、利用和支持人才发展的能力与其竞争力高度正相关。排名领先的经济体在这方面均表现良好。但在许多其他经济体中,人们获得高质量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很少,同时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明显不足。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催生全新的行业与经济模式,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一些现有行业和模式的

快速衰落。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保持竞争力,人们在此时需要特别重视促进生产力增长的关键要素,比如人才与创新。” 世界经济论坛还援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夏威尔·萨拉伊马丁的话说:“生产力增长放缓已成为新常态,这是对全球经济的严重威胁,并将深刻影响世界各经济体应对重大挑战的能力,如失业或收入不平的问题。对于各国领导者而言,最好的对策则是优先推行改革,重点加大对创新和劳动力市场等领域的投资力度,这将有助于释放创业人才的力量,让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二、中国国际竞争力五大挑战分析 在我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我们也应当看到制约竞争力提高的五大挑战。 人均经济占有量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人均GDP仅是美国的12.3%,巴西的58.3%,泰国的66.2%;综合生产率则分别是上述三国的1.%、44.8%和6.%。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制约我国竞争力跨越的最主要因素。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我国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与世界级大都市的差距虽在缩小,但生活费用指数已接近纽约,超过了美国主要城市水平,进入高费用的前5名。 能源消耗增长过快,基础设施竞争力下降。我国交通、电力等基本基础设施虽呈发展态势,但与其他国家发展速度比较,相对竞争位次下降,健康设施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等评价指标也大幅下降。同时随着能源需求和消耗的增加,可持续发展问题仍需进一步关注。 金融体系竞争力难以适应经济实力的提高。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大国,我国银行资产占GDP比例很高,有利于资金融通和财政金融政策发挥作用;但国有银行呆坏账现象严重,金融部门和金融市场制度尚不完善,直接影响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和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性,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管理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各部门和研究机构研究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能通过研究客观评价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和趋势,为提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也正是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回顾,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竞争力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按照竞争主体和层次的不同,国际竞争力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对一个国家而言,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决定其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根本,能够反映一国或区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技术和经济交流、贸易、投资和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定义国际竞争力时应定位于产业层次。①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争议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学术界还处在不断争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 1.世界经济论坛(WEF)。世界经济论坛在1997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②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人均实际收入方面达到持续高增长的能力,就像以不变价来测定人均GDP一样”。可见,WEF的定义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等软性条件。 2.瑞士洛桑管理开发学院(IMD)。瑞士洛桑管理开发学院1997年在《国际竞争力年鉴》③中指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其特有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里,依靠自然资源禀赋以创造附加价值,或者着重于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条件以吸引国外投资,或者依靠国内内部型经济和发展国际型经济,以创造并提高附加价值、增加一国财富的能力。这一概念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多财富为目标,具有宏观性,强调国家通过协调资产与过程、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全球经济活动与国内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这四对关系来实现其国际竞争力。 3.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国际竞争力就是产业竞争力问题,是指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及提供服务所反映出来的竞争能力,它是与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或产业利润率一致的。 4.王丽萍等(2006)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在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一国产业通过对各种可利用资源的不断整合和创新,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他国竞争对手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并能持续获得较高效益的一种综合能力。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他们普遍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但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造成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同理解。可见,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尚未建立起一个被不同学者广泛接受的定义。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产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需强调的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不等于产业内所有企业竞争力的合力,这不仅因为企业之间存在的有序或无序的竞争关系会影响到产业国际竞争力,而且还因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反映了除企业竞争力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产业特性,如企业结构、企业集中度、产业政策等,这些因素本身就影响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它们同企业之间存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样会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总是附属在一定的产业内,企业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安玉荣1,张之梅2 (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300;2.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北京100125)【摘要】文章较全面的回顾了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并进行了评述,主要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并说明了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回顾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两大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并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评述了已有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及具体评价方法,旨在为研究中国产业竞争力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理论;述评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12)01-0189-04 【收稿日期】2010-12-14 ①苏涛:《产业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内涵初探》,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第6期,第15-17页。 ②WEF(1997),Global Compitiveness Report1997,World Economic Forum,Geneva,Switzerland. ③IMD(1997),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1997,Institute for M anagement Development,Lausanne,Switzerland. 【作者简介】安玉荣(1976-),男,山东胶南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等院校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张之梅(1980-),女,山东沂水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技术人员,研究方向: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服务贸易。

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一)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 衡量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建立:1.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标。2.国际贸易中的产业结构指标。3.产业素质指标。在具体指标设计时,需要考虑资产(assets)与过程(processes)两方面相结合的原则。资产指一国目前所拥有的竞争资产的存量,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就是指产业结构现状;过程指一国拥有的创造增加价值的能力,即各种转换能力,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就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资产反映了一国保持目前竞争力的能力,过程则反映了一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能力。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设计理论依据与设计原则, 显性指标1.产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 2.产业盈利能力(产业平均资产利润率) 隐性指标直接原因指标 与生产率有关的 各项指标 1.劳动生产率 2.成本 3.价格 4.企业规模 与市场营销有关 的各项指标 1.品牌商标 2.广告费用 3.分销渠道 与企业组织管理 有关的各项指标 1.售后服务网店 2.全球质量保证体系 间接原因指标 生产要素类指标 1.申请专利技术项目及其估价 2.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 比重 3.做出过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 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及其 在专业人才中的比重 需求因素类指标 1.需求规模指标和需求增长速 度指标 2.产品系列化指标 相关产业因素 相关产业和供应商的工业产出 绝对额及其占一国或一地区 工业总产出比重 企业战略、结构 和竞争状态因素 指标 1.行业平均工资水平 2.企业或行业债务率 3.企业的资本结构 4.行业的市场结构 编辑 (二)某一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即它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即它解释为什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分析性指标又可以分为直接因素指标和间接因素指标。他们之间的具体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