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裴长洪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有关论述,

竞争力的最基本之源是劳动生产率。由于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规定,因此,当个别生产者生产一种商品的劳动消耗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其商品在市场上自然就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是竞争力的第一个来源。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还隐含另一含义,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能不能实现,不仅要看生产这种商品是不是符合社会必要劳动量,还要看整个社会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劳动总量是否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这种商品所应该耗费的社会劳动总量。这是竞争力的第二个来源。此外,马克思还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替代劳动者的直接劳动,并由此缩短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这是竞争力的第三个来源。

(2)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李嘉图在亚当斯密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

的,在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中,他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商都处于劣势地位,两者的不利程度也是有所差别的,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相对小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由于李嘉图仅考虑了生产技术差别的影响,二十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赫奥林提出了H-O 理论(又称“资

源禀赋”理论),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从而导致了比较优势的产生。在此之后,比较优势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雷蒙得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拓展了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范畴,生产要素不仅包括资本和劳动,而且也包括自然资源、生产技术变化等。(3)竞争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石,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但在解释二战后国际贸易中部门内贸易时,显现了其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和静态相对分

析的局限性。80 年代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则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理论前提,从动态的、全面的观点考察分析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超越近。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四个基本因素和机遇、政府的作用两个辅助因素。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在经济分析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比较优势涉及的主要是各国间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而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国间同一产业的关系、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态势。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一国的资源禀赋,而竞争优势则更加强调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国家战略行为。竞争力所研究的主要是竞争主体在竞争中的获胜能力,能产生这种能力的不仅是竞争优势,

还有比较优势。但在实践中,他们是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时,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会同时发生作用;一国的比较优势的产生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促进特定产业国际竞争能够优势的提高;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通过竞争优势体现的,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相反,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在承认各国各产业间存在比较优势,而且承认比较优势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前提下,着重研究和分析各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以及影响各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迈克尔?波特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

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个方面的因素,即钻石模型。该模型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法律环境决定并影响着产业国际竞争力,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有六个:(1)生产要素的状况。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金融资本及基础设施。如何开发和更新高等要素已经成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定条件。(2)需求状况。这类因素是指国内市场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一个国家的消费需求特性,影响该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3)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

况。这类因素主要是指原材料、零部件等上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上下游产业的紧密合作,会增强双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4)企业的经营战略、结构与竞争方式。这类因素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特点及竞争程度所赖以存在的国家环境。(5)机遇。机遇是那些超出企业控制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可以打破现存的竞争环境、竞争秩序,创造出“竞争断层”。(6)政府行为。政府通过在资本市场、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他学者关于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可以认为是对波特六因素的补充。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将基础设施扩展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本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设施;其二,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其三,能源基础设施;其四,环境基础设施。在IMD《世界竞争力年鉴(1998)》中,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可见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与国家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而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正是通过产业国际竞争力来实现的,因此,可以认为基础设施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科学技术虽然不包含在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个因素之中,但是它却广泛地渗透于六个因素之中,对六个因素作用的发挥产生重大影响。“后发优势”也一样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所谓后发优势,就是指落后国家可以通过学习、模仿、观察,以低于开发成本的代价掌握到先进国家经过探索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教训,少走弯路,这种由学习过程产生的后发性利益为竞争力弱

国家的部分产业迅速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客观的可能。

商业模式、共生体与商业生态:案例与理论

商业模式、共生体与商业生态:案例与理论 魏炜朱武祥林桂平 摘要: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只包括核心利益相关者、微观视角的商业模式或包括所有宽泛利益相关者、宏观视角的商业生态。本文在商业模式和商业生态之间建立起中观视角的新概念——共生体,为同个商业生态中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建立起同一个坐标系,使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成为可能;也为企业创新、重构商业模式提供更为广阔但又不过于宽泛的利益相关者视角。为更好阐述理论,本文采取DG公司的商业模式重构过程作为共生体概念导入、逻辑解释和理论体系建构的单案例研究样本。关键词:商业模式共生体商业生态利益相关者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a business model defines a transaction structure that involves stakeholders. In this article, we examine the transaction structure, including transaction relationship, forms and so on, among these stakeholders, and introduce a new concept of “symbiont”, the aggregation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focal firm as well as the business models of its stakeholders. By proposing this innovative concept, we bridge the gap between macro (Business Ecosystem) and micro (Business Model) views and therefore broaden our thinking of business model. The concept of “symbionts” in business model that we create provides a share coordinate system for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in the same business ecosystem, making it possible to compare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directly. What’s more, it allows us to analyze a focal firm's business model in a micro viewpoint, which may suggests how to restructure or reform the focal firm in a surgical way based on the anatomic picture of the company. We focus on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f an old-lined agriculture firm in China to better explain our theory. Key Words:Business Model, Symbionts, Business Ecosystem, Stakeholders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管理学科,研究对象为企业组织及其内部各部门、人员等之间的关系和业务活动、管理活动。视角从微观到宏观分别为人员、组织和产业。评价标准则为运营的业绩指标——如何更好地发挥既定资源禀赋的最大能力。 商业模式研究对象为焦点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的对象)及其利益相关者,考察他们之间的交易关系、交易方式等组成的交易结构总和。视角进一步拓展,微观至焦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处于企业内部、具备独立投入产出、独立利益诉求、独立权利配置,如物流、信息平台、支付平台等),宏观至整个商业生态,包括焦点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竞争对手,甚至焦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竞争对手的合作伙伴等等。评价标准则是价值的创造、传递效率。观察价值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创造和传递,焦点企业从中获得多大的价值等。 这种视角的拓展,具备三方面意义:第一,从商业生态等宏观结构定位焦点企业的价值

产业竞争力-波特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2011-06-28 08:13:48| 分类:产业研究| 标签:企业家|字号大中小订阅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 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2000年改名为当前竞争力指数)。各国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还有:美国的商业风险评比公司,韩国的产业研究院和大宇经济研究所,日本的经济新闻研究中心等。其他有影响力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是荷兰格林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 “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简称ICOP)研究组所提出的“生产 法”(Approach of Origin)。 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教授也对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但是,一个明显的状况是,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前期观点并不统一,在评价方法的采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还有一些争论和差异。其重要原因是,各研究者对于包括研究对象在内的基本元素并没有清晰界定。比如,包括上面提到的各项研究,虽然都是针对国际竞争力的,但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有的是研究国家层面的竞争力的,有的是研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还有的是研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实际上,对国际竞争力不同主体进行评价的方法也确实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对相同主体的评价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一个典型例证是,对同一主体即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的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在数度联合工作后也自1998年起分道扬镳。原因是前者越来越倾向于研究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后者更加重视国家向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环境的能力。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设计基本格式

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要求 (一、课题研究程序 课题研究程序,包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开题论证、实施研究(注意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中期报告)、课题总结等。 (一)课题研究实施中具体做的工作 我们的课题立项通知书下来了,下一步该怎样做啊。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应做哪些工作。具体讲,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是—项复杂的探索性工作,又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要做到有序、有控,以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案的设计。当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应为完成研究课题的任务制订必需的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方案(亦称课题实施方案)有多种形式。它是合理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成的“施工蓝图”。在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题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程序步骤,还应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留有备用的时间,增加调整、回旋的余地。在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还应广泛征询导师的意见,听取同学的建议,多交流研究构思,多讨论切磋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从而使整个课题研究方案趋向完善。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 一、问题的提出 1.界定课题名称(内涵与外延) 2.研究背景 1)历史与现状分析 2)文献综述(包括该课题的理论基础和其他人的相关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 3)研究基础(学校或个人在前期有哪些经验成果) 二、研究目标(课题最终要达到怎样实际效果,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 三、研究内容(对研究目标的详细阐述,通常从现状、归因、对策三个角度来确定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具体说明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并详细阐述如何具体使用该方法) 五、实施步骤(包括时间、任务、负责人) 六、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七、课题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财力、人力、物力的保障) 八、阶段性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论文等和其它有关材料)。 二、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

产业经济学习题汇总精选

《产业经济学》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 产业2产业布局 3.产业分类 4.主导产业 5.基础产业 6.瓶颈产业7支柱产业8先导产业9.产业生命周期 10.产业发展战略11产业调整12产业结构优化 13产业结构合理化14产业结构高级化15产业结构 16区域产业结构17区位熵18高技术19高技术产业 20传统产业21技术进步22经济增长23投入产出法 24.产业关联25.产业波及26.影响力系数27感应度系数 28直接消耗系数29完全消耗系数30列昂惕夫逆矩阵 31.产业组织32有效竞争33市场结构34市场绩效 35沉没成本36马歇尔冲突37完全竞争市场 38完全垄断市场39垄断竞争市场40寡头垄断市场 41.集中度42产品差别化43市场行为44产业集群 45企业兼并46产业融合47.市场协调行为48产业结构政策 49战略产业 50产业组织政策 51产业规制 52.规模经济 53.范围经济 54.绝对集中度指数 55.赫芬达尔指数 56.勒纳指数、

二、单项选择题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 A国民经济总量 B 企业C家庭D产业 2..产业经济学就学科性质而言属于:(C ) A.宏观经济学 B.微观经济学 C. 应用经济学 D.理论经济学 3..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是(B ) A.霍夫曼 B.克拉克 C. 费希尔 D.库兹涅茨 4.产业的雁行发展模式的提出者是( B ) A.泰勒尔 B.赤松要 C.贝恩 D.梅森 5..根据霍夫曼定律,当霍夫曼比例小于1时,意味着:(D) A国家已实现工业化; B. 国家还远未实现工业化 C.国家处于工业化中期 D.国家处于后工业发展阶段 6.霍夫曼比例是指(A) A.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 B. 消费品工业净产值C 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与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之比 D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7.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中第一部类是指(B)

产业生态理论研究综述(作业1)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俞国方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山东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产业生态化是人们在解决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提出的一条科学路径。文章对国内外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观点、热点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提炼,梳理出十几年来产业生态理论研究的脉络,指出了今后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产业生态;系统;工业园;理论综述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类社会生产已达到空前规模。人类一方面在享受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品尝到了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苦果。矿物资源被大量消耗、工业“三废”污染环境、水资源体系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工业活动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等等。面对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必须思考,人类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就反思现代工业生产的局限性,并发现造成产业危机和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产业自身的生产方式存在缺陷。一是产业生产过程单向性;二是生产技术的短视性与局限性。如何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受自然生态过程启发,设想人类的工业生产活动能否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产业系统在运行中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1]。因此,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并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建立起来产业生态系统理论体系。 一、国外产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 国外研究产业生态系统起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20世纪70年代,丹麦“卡隆堡(Kalundborg)工业园区建立,以降低成本和达到环保法规要求为目标,开辟了一条革新性的废弃物管理利用新途径——“工业共生”,即将甲厂产生的废料和副产物作为乙厂的产原料,使资源有效利用[2]。这是产业生态系统思想的萌芽。1989年,时任通用汽车公司研究部副总裁的Robert Frosch和研究人员Gallopoulos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题为《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文章,首次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industrial ecosystem 简称为IE)概念,文章认为:传统的产业活动模式——单个的制造过程,即获取原材料、生产产品、排出废弃物的模式——应该转化为一种更综合的模式,即产业生态系统。在这种系统中,能源和物质的消耗是优化的,产生的废物是最少的,一个过程的排放物将作为另一个过程的原材料[3]。199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与贝尔实验室共同组织了首次“产业生态学”论坛,对产业生态相关概念、内容和方法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基本形成了产业生态学的概念框架,认为:“产业生态学是对各种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Paul Hawken在《商业生态学》一书中将产业生态定义为提供了一种大规模、整合的管理工具以设计产业基础结构,使其成为一系列相互关联,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人工生态系统,并利用生态思想系统探讨了商业活动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指出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是设计而非管理问题,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才是唯一的真正出路[4]。Erkman指出,产业生态研究产业系统如何运作、规则以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并基于我们对生态系统的认知,来决定如何进行产业调整以使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相协调[5]。Micah D. Lowenthal等人的研究则认为,产业生态是指从生态学中借鉴一系列工具、原则和视角应用于产业系统分析,包括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对社会和环境影响[6]。 近年来,Desrchers, Andrews等学者提出产业共生理念,他认为由于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应将产业生态的研究视角从物理空间相对狭小的生态工业园转移到城市或者更大范围。该观点得到学者和产业界的认同,并将产业生态研究的范围扩展到跨地区、跨行业[7]。1999年,美国学者Moor,J.F将生物学原理运用于企业组织战略研究,在《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时

基于共生理论的厦漳泉物流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7378613.html, 基于共生理论的厦漳泉物流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邱洪全李伟铭陈静 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15期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在运用共生系统理论对厦漳泉物流产业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进行阐述和研究的基础上,使用D-S模型分析了厦漳泉物流产业共生系统存在的偏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共生系统的建议。 关键词:厦漳泉大都市区物流产业共生理论 D-S模型 共生理论 (一)共生理论简介 “共生”是由德国微生物学家Anton de Bary提出的一种生物现象,意指不同的生物密切生 活在一起,达到一种互补、合作、协调与共享的和谐局面。随着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共生理论开始向社会科学领域延伸和拓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共生系统及其适用性分析 共生关系具有系统的基本属性,构成系统的要素(共生单元)在一定的环境(共生环境)下按照某种方式(共生模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复杂的整体。共生模式分析法是共生系统主要的理论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对共生系统中共生模式的识别与共生系统类型的判断,将其与理想的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系统共生模式存在的偏差,进而通过强化共生单元、完善共生模式和优化共生环境的方法达到进化共生系统的目的。 厦漳泉物流产业共生要素分析 (一)厦漳泉物流产业现状 厦漳泉物流产业共生系统中的共生单元即厦漳泉三市的物流产业,由于三市产业分工不同,物流资源禀赋和物流产业结构差异。厦门是国际港口城市,物流布局完善,集疏运能力强;厦门在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综合服务和供应链集成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漳州农业发达,素有全国的生鲜农产品之乡的美誉,在冷链物流、农产品物流和城市物流等领域有较大发展潜力。泉州传统制造业发达,在制造业物流、传统产业物流园区和电子商务物流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原文出处】经济管理·新管理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24 【原刊页号】4~11 【分类号】F8 【分类名】世界经济导刊 【复印期号】200402 【标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 【作者】陈立敏/谭立文 【作者简介】陈立敏谭立文武汉大学商学院,武汉市,430072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 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 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 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摘要题】理论研究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 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 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 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 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 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 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 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 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

带有研究工作基础的开题报告范文

带有研究工作基础的开题报告范文篇一:开题报告范文(整合) 请双面打印本报告(不包含此页) 附件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号18 姓名王超 学院冶金工程 学科专业钢铁冶金 √研究生类型学术型硕士□ 专业学位硕士□ 导师姓名马杰 填报日期 XX 年 1 月 5 日 篇二:硕士开题报告范例完整版 XX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课题论证报告 姓名学号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 XX年 12 月 17 日 篇三: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报告撰写: A、课题名称与界定。名称:力求准确、规范、简练、醒目(关注:问题、对象、方法等)。如:“高中语文?导学式?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中小学校学困生情商教育的行动研究 B、课题背景意义。根据什么、受何启发、为何研究、价值阐明。 C、研究现状述评。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现状,指出现实问题,明确研究起点,确认自己创意,选择突破视角、点明差异。 D、课题目标定位。明确达到什么目的,解决哪些问题(具体、清晰、重点)。 如:语文“导学式”教学模式研究目标: ■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践行课堂有效教学理念; ■建构“导学式”语文教学范式; ■形成一批典型教学案例;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促进师生教■促进师生教与学素养与品质发展 E、课题研究内容。根据目标,到底做什么事?比目标(方案)更具体、明确(不一定一一对应);避免笼统、模

糊。 如:依据前例目标确定: ■理性研究:内涵、特征、价值、原则; ■调查研究:自学、选择、导学、质疑; ■建构研究:主张、课型、流程、特点; ■策略研究:导预、导问、导法、导评; ■质态研究:资源、基础、方式、测评; ■素养研究:结构、示范、习惯、功力。 F、课题方法选择。选择方法验证假设,说明:为何用此方法,怎样具体运用;一个课题往往多种方法并用。(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测试法等) G、课题研究步骤。分段实施的时间顺序安排,考虑内容的相互关系、难易程度,从基础性问题开始,结合具体任务要求落实计划。 H、预期成果呈现。结合目标,追求成果,多彩呈现:各类报告、论文著作、课件案例、教学实录、师生感悟等。 I、保障(领导支持、骨干参与、经费(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带有研究工作基础的开题报告范文)保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产业 1.产业的含义:(1)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①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②供求角度,具有类似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 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3)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目的: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产业结构 (1)关联方式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 ②原料关联分类法 ③用途关联分类法 ④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双向、环向关联;(纵向关联的前向、后向关联) ⑤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先导、支柱、重点、先行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阶段(初级生产阶段):农业、畜牧业; 第二阶段(18C60.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 第三阶段(20c)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旅游、娱乐、文化等。(3)生产要素分类法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 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 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 所占得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航天、生物、高分子、信息、计算机等。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分幼小、新型、朝阳、衰退、夕阳、淘汰产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食品、服装、家具)、资本资料工业(金、机、运、化)、其他工业第二节产业经济学 学科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吴飞驰:我用共生理论掌控企业

吴飞驰:我用共生理论掌控企业 医药经济报陈国东 共生是生存成本最低、生存愉悦度最高的生存方式。 人的共生,决定了企业的共生和企业营销的共生。 某种程度上,企业的共生比人的共生更为迫切。有句俗语:市场中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 喜欢沉默和思考的吴飞驰只有站在台上演讲的时候,才会神采飞扬。吴飞驰急于和别人分享他对于市场法则的新发现——共生营销理念,一种让所有听众闻所未闻的价值规律。 2004年3月28日,在广州珠江宾馆大会议室里,这一幕正重现,吴飞驰的共生营销理念吸引了数百名来自广东省医药商业单位的负责人。在这个略显浮躁的医药商业年代,上游企业和下游商业单位频繁而复杂的利益博弈使得药品供应链变得越来越脆弱了,走马观花似的招商活动使很多医药企业费尽心力却空手而归。吴飞驰在共生理念中强调的长期合作关系使得他们眼前一亮,那是一种建立于医药工商企业间新的战略伙伴关系。 41岁的吴飞驰现任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不仅有理论,还有实践经验。正清集团10多年来高速稳健的成长可以证明他还是一名熟练的企业操盘手。 “1992年,吴飞驰刚来的时候,这里还不叫正清;1993年,他们有了自已的产品——正清风痛宁;1994年,他们开始打产权的主意,还组建了股份公司;1997年,正清股票上柜交易,并且有了正清集团;1999年,吴飞驰亲自将一辆“红旗”开回了公司,那是当地政府给他个人的奖品。如今,正清已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山区小厂成长为资产5亿余元的高科技医药产业集团,全国医药40家优秀企业之一。”这是当地媒体对于吴飞驰成绩的一段描述。 湖南省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拥有这么一大堆令人炫目的头衔。不过最让他津津乐道的还是其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吴飞驰,本科学医,研究生学药,1998年在南开大学三年的经济学博士课程使他对经济现象有了系统的研究,这些全部汇聚到了他的著作《看见看不见的手》里面。 “人活着要追求快乐及效用最大化,对于企业而言同样如此,企业可以主导国家富强,生存能力比其他组织都强。为什么企业有这么大的力量?就来源于它的共生。”第一次听吴飞驰讲他的共生理论,可能你会觉得它很晦涩难懂。 “打个比方,现在买一只铅笔只要几毛钱,可是它牵涉到29道工序,要伐木、削皮等等。如果一个人来完成可能要花上几年时间,做出来的铅笔成本也绝不只几毛钱。但是放到企业来做,共生使成本变得非常低,共生产生了规模效应、技术效应。高新科技更是这样,单是一台电脑,多少人的智慧集中在一起才能生产出来?让一个人来完成的话,怎么可能?”他总是喜欢用这个具体的例子来告诉你共生理念的核心。在珠江宾馆的一间会客室内,带着宽边眼镜,满脸书生气的吴飞驰与记者分享了过去几年他在正清集团的艰辛与成功,他对于医药行业未来的看法,还有中药现代化的话题,以及支配他认识市场的商业哲学,那就是共生理论。 记者:现在很多业内人士都知道您提出的共生理念,这一理念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这么一种理念? 吴飞驰:我从小喜欢哲学,早在中学时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我的一个理想就是追求社会的合理化,想对不合理的东西加以改进。 记者:您的共生理论核心是什么? 吴飞驰:就是共生律。具体地来说就是人总是追求用最小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而共生总是生存成本最低的。我将人类的生存方式分为三种:第一,共生,即与他人互通有无、相互需求地生存;第二,独生,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和指标体系

产业竞争力内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 [编辑]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 [编辑] 比较优势原理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指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即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后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 [编辑] 竞争优势原理 波特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规模经济理论有它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竞争优势问题”。进而他指出,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 我们认为,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

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课题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一、问题的提出(目的意义) 这部分主要要说明研究课题的设想从何而来,即选题的来源和背景,研究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意义。这是研究方案设计和研究过程的宗旨所在。问题的提出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选题论证,即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及现状的文献情况及情况综述。 (三)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等。 二、研究依据和假设 (一)研究依据:包括政策依据、法规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依据及研究对象的自身发展规律依据等。 (二)理论假设:即对事物因果关系所作的一种推测,也就是对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的一种预测。假设在表述上有四个要点: 第一,明确。假设一般是陈述句或复合句,必须包含两个以上变量间关系的推测。 第二,新颖。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 第三,合理。符合求真、求善的要求及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可测。能通过明确的目标体系、具体的操作要求和科学的检测标准来验证。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如前所述,研究对象的选择方式,一般可划分为总 体研究和抽样研究两大类:可根据课题的性质、要求、研究对象情况及研 究力量的可行性出发进行选择。对于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来说,多采用抽样研究方式。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能代表总体的样本进行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

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或规律性。方案设计中要对抽样的原则和步骤加以说明。若是实验研究, 则需对实验班与控制(对照)班的确定原则、方法加以说明。 (二)研究方法:主要指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每一项课题都要有相应的研究方法。一般可采用综合的方法、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这样有利于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可以得到可靠的结论。在方案中应提出用这些方法起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操作等等。 四、研究目标 指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是直接目标。目标要求明确、内涵和 外延清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能够检测。 五、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研究内容是在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的基础上,将研究思路具体化。通常是将研究变量分解成若干子课题,各子课题为总课题服务,既各有侧重,又互相渗透,构成统一的整体。研究内容的确定就是对教育中各种变量进行考察、探讨、测试、调查、实验,以揭示其本质特征,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对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研究内容的设计中,要确定变量的类别和性质,划定变量的范围,说明变量的控制方法,并制定标志变量变化的标准(即指标)。对 于实验研究,应对如何操纵自变量,如何检测因变量,如何控制无关变量 作出具体的说明。 六、研究步骤 设计研究步骤,就是确定研究实施过程和时间规划,即对研究的具体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C 1.策略性行为:指一个企业旨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 2.产业结构政策:指政府依据本国的产业结构现状,规划产业结构逐渐演进的目标,确定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实现资源的重点配置的政策。 3.产业集群:指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4.策略性进入壁垒: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5.创造性毁灭: 潜在进入者创新对原有企业造成的致命性打击,迫使他们退出原有的市场。 F 1.范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2.富有的窘境:在解释默契合作策略性行为方面存在均衡过多的问题。 G 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管制:指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 H 1.混合并购: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 J 1.进入壁垒:是指潜在进入企业和新企业若与既存企业竞争可能遇到的种种不利因素。 L 1.掠夺性定价:是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S 1.市场结构:指市场中各种要素(者、需求者、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2.水平一体化:是企业在原有生产经营范围内,通过联合、兼并同类企业或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形成多工厂企业,以扩大企业规模。 3.市场势力:也称市场权力。是指卖方或买方不适当地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T

产业生态

产业生态学 第一讲绪论 思考问题 1人类经济社会面临哪些矛盾与挑战? 2人类环境保护经历哪几个演变? 3产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之间的关系? 4本门产业生态学课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5你认为学习本门课程对自身有什么帮助或意义? 一、产业生态学的产生背景及意义 思考:人类面临哪些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可举例说明。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与挑战 挑战 1转变人类现有的发展模式2开发新资源利用途径3最大限度减少资源开发及环境影响人类环境保护历程演变 20世纪30-60年代传统工业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废物 20世纪60-70年代污染末端控制模式 20世纪90年代生产全过程控制模式:清洁生产 21世纪循环经济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二、几个重要概念梳理 循环经济是一种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战略,强调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主要载体是产 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 产业生态学则是一门研究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运作机制及优化调控的科学; 社会生态学则是一门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运行规律和优化调控的科学。 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工程学构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基石和方法工具体系。 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中,主要关注于具体生产工艺过程的控制。 产业生态学是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学的组成部分。 产业生态学 工具 方法 产业共生 Life Cycle Analysis, LCA 理论 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 Substance Flow Analysis, SFA GaBi4 第二讲 思考问题 1种群与生物群落的概念是什么? 2生物群落中优势种与关键种的区别是什么? 3生物群落中种内与种间主要有哪些关系? 4产业生态群落的定义以及其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似性? 5产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及结构组成是什么? 6产业生态系统的发育分哪几级?试简要表述。 二、产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孕育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期) 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中期~80年代中期) 诞生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蓬勃发展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 三、产业生态学的内涵 Industrial ecology is an approach based up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cological principles that integrates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spects of the design, production, use, and termination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 a manner that minimizes environmental impact while optimizing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energy and capital. (Definition by Manahan, 2001)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关于《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云南花卉产业逐渐成为云南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愈显重要。本文结合云南花卉产业及国际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方法,在分析云南省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虽然近些年云南花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阻止了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SWOT分析方法 一、引言 花卉产业的发展能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的农村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花卉产业可谓真正的富民产业。 近些年来,中国的花卉产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相比传统的花卉生产大国,中国花卉产业具有着后发优势,生产规模不断扩

大,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在世界花卉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地,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之速度令人瞩目,已然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云南花卉的出口贸易量和出口贸易额在近几年都快速增加。但目前云南省花卉产业仍然属于粗放型生产方式,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诸如生产规模小,社会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物流成本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花卉品种不多而导致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人等等,这些问题极大的限制了云南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阐述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 分析法全面分析云南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找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提升云南花卉产业竞争优势,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花卉产业的异军突起吸引了很多学者的眼球,对于花卉产业的研究也日趋增多。针对“云花”走出国门,部分学者研究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出口情况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程士国(2008)以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云花”对外出口所面临的生产规模小,物流成本高,对新品种保护认识不足,出口渠道混乱四大问题,提出要大力发展花卉合作社,引导鼓励合作社与大企业联合,加强物流体系建设,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等促进现代花卉产业发展的措施。同时该学者认为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产业共生_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

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 胡晓鹏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上海200020) [摘要]产业共生是以独立产业或其业务模块为共生单元的经济现象。然而,在以往 的研究中,许多文献只是将这种现象的不同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阐述,导致理论片段化和整体认识不足的缺陷。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将共生原理引入到产业经济理论中,通过对产业共生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剖析,阐释产业共生的行为模式、系统类型和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产业共生的资源互换及其运行机理进行建构性研究。不可否认,本文对产业共生理论的探索只是初步尝试,后续的研究还要进行下去,同时,也期盼更多学者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产业共生;共生单元;共生系统;资源交换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08)09-0118-11 【 工商管理】一、产业共生的理性认知 共生理论(SymbiosisTheory)首现于生物学领域,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 按照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1879)的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是一起生活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事实上,在存在生命体活动的现实生活中,共生现象从来都不只是生物学的专有名词。早在200多年以前,经济学家就试图从生物现象中探索经济规律,时至今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法则不都是生物现象的完美体现吗? 沿着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判断:经济学家最初对共生现象的探索只是尝试从生物运动规律角度观察市场经济规律,而后续的研究者则不断拓展了共生问题的经济学适用边界。比如,关于经济组织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关于产业交互融合渗透现象的思索等。今天,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较以往更为复杂,ICT的发展和各种经济制度的变化不仅促使企业边界模糊化,而且产业间的交互融合也更为强烈。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主体之间原本显著区分的界限正在被密切的依存性质所打破,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形态。同时,经济运行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经济主体共生关系的多元化方面,不仅依存在同类产业内部的企业开始朝着产业边缘化的“长尾”方向发展,而且不同产业的企业开始横跨产业边界进入“蓝海”领域。 一般认为,共生单元是多样的,有企业层次的,也有产业层次的,还有区域和国家层次的,而且不同共生单元之间的组合,还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共生关系。在本文中,我们将聚焦以产业为共生单元的产业共生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经典定义的产业包括企业层面,通指同类企业的集合,因此,产业共生首先包括自身的共生问题,而且还涉及企业共生问题;另一方面,各个地区或国家都有其 [收稿日期]2008-08-12 [作者简介]胡晓鹏(1975—),男,山东济南人,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2008年9月 第9期(总246期)Sep.,2008No.9ChinaIndustrial Economics11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