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信仰之光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它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③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绝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⑤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有删改)(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古今中外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自己信仰的人有很多,请你再写一个事实论据。(链接材料中涉及的人物除外)

(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链接材料】

①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

②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答案】(1)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2)示例一:文天祥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从容赴死,在青史留下美名。

示例二:钱学森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科学强国的坚定信念,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并为民族的富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3)文章首先阐释了“什么事信仰”;其次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如何确立真正的信仰”;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中心论点“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4)从材料和文章中发现,确立起真正的信仰对自己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确立真正的信仰,才能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要拥有健康的心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解析】【分析】(1)纵观全文,这篇议论文的论题是“信仰”,第①段解释信仰的含义,第②段阐述信仰与宗教的区别,第③段阐述什么是真正的信仰,第④段论述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补充的论据应该是坚守自己信仰的人有崇高追求的事例,即能有力证明“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这一中心论点。

(3)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本文的论证思路:什么是信仰-----如何确立真正的信仰-----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即引论----本论----结论。

(4)解答此题要在把握原文创作意图、链接材料意旨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理解。表述时观点明确,积极健康,语言简明严谨,并要注意联系实际。

故答案为:⑴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⑵示例一:文天祥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从容赴死,在青史留下美名。示例二:钱学森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科学强国的坚定信念,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并为民族的富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⑶文章首先阐释了“什么事信仰”;其次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如何确立真正的信仰”;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中心论点“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⑷从材料和文章中发现,确立起真正的信仰对自己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确立真正的信仰,才能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要拥有健康的心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⑶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

言通顺、有条理。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母语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__________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______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语言上的良好作风来自于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只是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语法的正确和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

④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这种文字上的教养。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这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就的文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第②段划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因为所以

B.不仅而且

C.如果那么

D.虽然但是

(2)第②段划线字“洁癖”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5)第②③段两段的位置不宜互换,理由是________。

【答案】(1)D

(2)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

(3)①(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②(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③要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为范本,认真学习语言。

(4)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德国青少年向媒体学习语言所产生的弊端,有力地证明了“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文字上的教养”的观点。

(5)第②段阐述母语是一个人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第③段阐述母语是人的教养的基本功,心智成长是有教养的前提与基础,两者是层进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文章意思可知,作者承认前边所说的“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才是作者要强调的重点,“虽然……但是”这一关联词能表达句子间这一关系,故选D。(2)“洁癖”本义是过分爱清洁的癖性,联系语境“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可知,本词在文中意思是对词语的运用要求严格。

(3)文章开头引用尼采的话点明了母语的重要性之后,作者紧接着就论述了理由,从②段关键语句“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③段关键语句“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可以看出;⑤段“所以,我提倡”提示了下文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找到关键语句“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以及作用的掌握。列举尼采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的心灵野蛮,能有力证明上文“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这种文字上的教养”这一观点。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第二段关键语句“母语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可知,本段主要论述母语对于一个人的心智成长的重要性,母语是人成长的基础;从第三段关键语句“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可知,本段主要论述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人正常的成长过程是首先心智成长,然后才能谈教养,心智成长是教养的前提和基础,两段不能换顺序。

故答案为:⑴ D

⑵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

⑶ ①(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②(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

③要以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为范本,认真学习语言。

⑷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德国青少年向媒体学习语言所产生的弊端,有力地证明了“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文字上的教养”的观点。

⑸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德国青少年向媒体学习语言所产生的弊端,有力地证明了“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文字上的教养”的观点。

【点评】⑴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注意结合分句关系,判定所用关联词语。

⑵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句式: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⑸本题考查文章论证顺序的把握,注意明确第②③段两论述的内容,明确之间的关系,得出理由。

3.议论性文体阅读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固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走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与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

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有何作用?

(3)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答案】(1)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2)①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②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3)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A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把握中心论点。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寻找论点的一般方法,看题目、看开头句、看第一段的末尾句、看文章各个段落的开头、看文章的结尾等。其次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确定论点。这篇议论文的标题,很明确地提出了“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然后看③~⑥段,作者从教育理念、教育规律、孩子成长规律等

方面,具体论述“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最后在第⑦段中,做了“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的总结。综合来看,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用标题来概括,当然也可以以“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的肯定句式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第①段的作用。解答时分三步:第一步,在通读全文,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明确文章是论述“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这一观点的;第二步,细读第①段,叙述中秋国庆假期家长强迫孩子送去补课的事件,进而引出第②段的最后一句“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第三步,分析第①段的作用,联系论题“家庭教育”,明确这一段起了引出论题的作用;联系中心论点,明确起了论据的作用,从反面论证论点。综上,分条目作答即可。

⑶本题考查议论方法及其作用。题干中“哪些论证方法”表明此段应运用了不止一种的论证方法。解答类题目,要掌握基本的论证方法,要明确论证方法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具体答题要先从论点的角度总结论证内容,再说明论证了什么论点。第④段先是举例子,直接引用了一位家长有关教育焦虑的心声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然后把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因攀比而产生的教育焦虑的危害。

⑷本题考查文意判断。A.文中“这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这里去掉“或许”就与文意及现实情况不相符了。

故答案为:⑴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⑵①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②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⑶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运用比喻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⑷A。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通读全文,可以明确第一句就是论点,但是要用完整的陈述句进行表达;

⑵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段论证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全文的行文思路进行分析,可以从结构严谨的角度解答;

⑶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要点,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审题后确定答题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的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语句提取出来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作答。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部聚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②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又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③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④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限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⑤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⑥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⑦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1)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C.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删掉,删掉后句子的意思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B.第③段画线句中“天花板”的含义是成长进步道路上的外界诱惑。

C.《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就是跳出了人生“井口”,当他去劝谏齐王时,也是帮助齐王跳出自己的“井口”,所以该事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D.跳出人生的“井口”需要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答案】(1)C

(2)B

(3)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阅读第④段,作者在指出本段的分论点,运用了比喻论证,然后列举牛顿和李可染的例子,是举例论证。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正误的判断。ACD.正确;B.有误,有误,本文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然后依次论述了为什么要跳出心灵的井口,怎样跳出心灵的井口。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并向读者发出了号召。这是立论的论证方式。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论证思路的分析。ACD.正确;B.有误,第③段画线句中“天花板”的含义是成长进步道路上设置一种无形的、人为的困难。

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B

【点评】⑴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综合知识的把握,注意两点的把握、议论文论证方式的分类、文章层次的划分及举例论证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__________

朱万疆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断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中走向宁静,从浅陋中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着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索。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图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_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④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___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⑤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经典蕴舍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只是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引出中心论点

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章第②段中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简要回答。

(4)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答案】(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说明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进而谈到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最后总结品读经典的好处: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第②段论述什么是经典。第③④两段从两个方面论述读经典的好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因此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题目要求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据此拟题即可。

(2)A引用林语堂的名言说明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而不是证明品读经典的好处。故不能作为证明本文论点的事实论据。BCD正确。

(3)文章第②段在提出“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这个观点后,然后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为例,说明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据此可知作者说的“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意思就是: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结合这段话的论证内容分析,这段话首先提出本文的一个分论点: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然后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个观点。

(5)结合第②③④⑤段的内容分析,第②段论述什么是经典,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第③段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④段论证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第⑤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而且A处有又如一词,说明前面还举了一个例子。故应放在A合适。

故答案为:(1)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2) A

(3)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4)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5)放在A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

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2)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开头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往往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等作用,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3)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4)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5)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6.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语言的力量

何冠军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______.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语言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17日第4 版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从反面举例论证观点,请紧扣本段分论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事例论据。

【答案】(1)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引用名言,并举开会发言的例子,证明了“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有力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示例: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

【解析】【分析】(1)本文的题目“语言的力量”是这篇议论文的论题,文章第①段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说话方式引出论题,进而提出本文的论点: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本段内容分析,这一段首先提出本段的论点,然后引用名言“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进行证明,接着开会发言为例进行证明。因此这段话运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的方法,证明了“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有力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⑶本题要求举出反面事例,注意所举事例要证明本文的论点,所举事例要典型,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

故答案为:⑴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⑵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引用名言,并举开会发言的例子,证明了“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有力支撑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⑶示例: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通常考查到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采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效果(具体有力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

⑶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本1)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被人为创造出来,用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偶像剧、商业大片、娱乐圈花边新闻、网络游戏、热点消息等。我们每天光是保持对自己改做的事情的专注,就已经很困难了。

拿网络游戏来说吧,背后可能是几百人的团队,用最前沿的科技、最详尽的数据,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全方位途径,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精心打造而成的。目的是什么呢?创造一个虚拟空间,吸引你的注意力并消磨你的时间。

可以说,一切娱乐产品背后的庞大团队,考虑的更多的是用多种手段来减小你触及它们时的心理阻力,诱导你一次次去点击,耗费你的精力,让你忘记自己该做什么,让你很难保持专注,更不用说深度思考了。

(文本2)

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投入地、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久而久之,当这种强度的愉悦感已经满足不了你时,你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相对而言,付出更多、貌似愉悦感更少的事情——比如学习、阅读、深度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文本3)

当我能够在画画中其乐陶陶时,我的生活变得令人着迷。我惊讶地发现在自然景色中还有许多以前从未注意到的东西。每当走路坐车时,附加了一个新目的,那可真是新鲜有趣之极:山丘的侧面有那么丰富的色彩,在阴暗处和阳光下不相同;水塘里闪烁着如此耀眼夺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层一层地淡下去,表面和边缘那种镀金镶银般的光亮真是美不胜收。在每一个平凡的景色中都能享有一种额外的兴味。

在美术馆,我会用一种剖析的理解的眼光来欣赏一幅幅艺术杰作,我常常看见阻碍过我的难点,被一个个绘画大师如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在不精疲力竭消耗体力的情况下,比绘画更使人全神贯注了。我的日子因专注于这一目标而使每一个空闲都很充实。我感到心满意足。这就是思考带给我的福利。

(节选自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的《我与绘画的缘分》)

(1)这组文本的主要目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阐述大众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被毁掉的。

B.呼吁大众不要让自己成为愉悦感的奴隶。

C.呼吁大众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磨砺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D.表现丘吉尔良好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自然、艺术、生活的热爱。

(2)根据文本信息,比较“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愉悦感”和“丘吉尔的愉悦感”有什么不同?(3)根据(文本1)(文本2),预测一下,大众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失去什么能力?

(4)军军想将上面三则文本作为素材,写一篇议论性文章,请帮他补充完成下列写作提纲。

(5)这组文本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1)C

(2)生活中大多数人获得愉悦感,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愉悦的保持时长短暂;愉悦感的获得依赖媒体等外物,把自己的生活导向空虚和无聊。丘吉尔获得愉悦感,却是全身心付出,经过了观察、比较、剖析、内化等一系列深度思考过程;愉悦保持时长绵长,因为不时有新知识纳入自己思维体系而获得快乐与满足;愉悦感的获得从自己出发,生活永远有额外的兴味,也将永远充实。

(3)最终他们会因为太期望媒体为他们思考并作出判断而丧失热情,丧失抗争欲望,失去,自己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示例一:做到专注以及深度思考的策略与方法。

示例二:号召大众磨砺专注力以及深度思考能力.

(5)示例一:我曾沉迷过游戏,陷入其中,成为了“愉悦感”的奴隶,这组文本引起我思考,要为自己设定有意义的目标,并把它安排进日常中,保持专注。

示例二:我曾经拒绝过抢夺注意力的低劣娱乐产品,这组文本让我更加相信我的拒绝是正确的,我以后还是选择亲近那些引发思考,需要动脑子的优秀产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提炼文本的中心论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要求找到三个文本的共同主题。可分析“让你很难保持专注,更不用说深度思考了”,“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投入地、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等句即可得出答案。其它选项都以偏概全、失之偏颇。

(2)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提取能力。理解“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愉悦感”和“丘吉尔的愉悦感”这两个概念是作答的关键。“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愉悦感”可分析“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等句,是指不需要动脑子但愉悦的保持时长短暂。“丘吉尔获得愉悦感”可分析“你需要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相对而言,付出更多、貌似愉悦感更少的事情——比如学习、阅读、深度思考”等句,是指却是全身心付出,经过了观察、比较、剖析、内化等一系列深度思考过程;愉悦保持时长绵长。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探究启示。通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题干的“大众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失去什么能力”的问题提取重要信息。如可分析“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诱导你一次次去点击,耗费你的精力,让你忘记自己该做什么,让你很难保持专注,更不用说深度思考了”等句即可得到答案。

(4)本题考查补充完成写作提纲。第一步是摆出现象,第二步是分析原因及影响,那么第三步自然是写解决问题方法或策略。当然也可提出希望或号召。比如做到专注以及深度思考的策略与方法,或者号召大众磨砺专注力以及深度思考能力.

(5)本题考查阅读启发和感悟。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读书学习来谈“专注”。

故答案为:(1)C

(2)生活中大多数人获得愉悦感,不需要动脑子,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愉悦的保持时长短暂;愉悦感的获得依赖媒体等外物,把自己的生活导向空虚和无聊。丘吉尔获得愉悦感,却是全身心付出,经过了观察、比较、剖析、内化等一系列深度思考过程;愉悦保持时长绵长,因为不时有新知识纳入自己思维体系而获得快乐与满足;愉悦感的获得从自己出发,生活永远有额外的兴味,也将永远充实。

(3)最终他们会因为太期望媒体为他们思考并作出判断而丧失热情,丧失抗争欲望,失去,自己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示例一:做到专注以及深度思考的策略与方法。示例二:号召大众磨砺专注力以及深度思考能力。

(5)示例一:我曾沉迷过游戏,陷入其中,成为了“愉悦感”的奴隶,这组文本引起我思考,要为自己设定有意义的目标,并把它安排进日常中,保持专注。

示例二:我曾经拒绝过抢夺注意力的低劣娱乐产品,这组文本让我更加相信我的拒绝是正确的,我以后还是选择亲近那些引发思考,需要动脑子的优秀产品。

【点评】(1)这道题要求从从材料中提取论点,是材料所论述问题的共同的见解和主张。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也是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是议论文的灵魂。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几则材料的共同点是呼吁大众在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上磨砺专注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2)提取材料的信息,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要明白每一自然段的段意,相同意思的语段可以合并,并注意每段的中心句。普通的愉悦感和丘吉尔获得愉悦感比较区别,从获得方式、时间长短、保持时间、意义价值等几个角度辨析。(3)这道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探究启示。这个浅阅读盛行,精神浮躁的时代,大多数人很难投入地、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习惯了轻而易举获得大量愉悦感,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去学习、阅读、深度思考。最终他们会因为太期望媒体为他们思考并作出判断而丧失热情,丧失抗争欲望,失去,自己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列提纲,就是构思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证思路,分析论证过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分别对应提出问题:摆出难以保持专注和不愿意深度思考的现象;分析问题:分析难以保持专注和不愿意深度思考的原因和影响;解决问题:做到专注以及深度思考的策略与方法。或者号召大众磨砺专注力以及深度思考能力

(5)这道题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在准确把握文段的基础上,抓住要点,适当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述要通顺有条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

赵宗彪

①唐僧师徒一个个都在苦水中泡过,取经路上的日子也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险象环生,苦海无边。“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上间又有几个?太自信。

②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的想法,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苦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的精神。但太多的苦难,也能毁灭一个人的所有尊严和自信。孟子说,大丈夫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能够做到的,人世间又有几个?太多的苦难,只会剥夺生命的质量,摧毁人的意志、自尊、理想和信念,而只有极少数有大志而且意志特别坚韧的人、才华特别丰富的大才、奇才,才有可能逆水而上,成就梦想。

③唐憎的苦难,同成就他的事业并无必然联系。他如果小时候有天伦之乐,未必就不会读书。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些不是因为苦难才得来。而是他拜须菩提祖为师,在环境优美的须弥山学习十一年的成果。孙悟空的苦难,那是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这苦难给他带来了什么?是驯服、奴化、忍耐和逆来顺受。在五行山下的时间里,孙悟空的法术并没有提升,只是不羁的精神目渐消磨,活跃的创造能力逐步萎缩。

④孙悟空的苦难缔造者,严格说来,是玉帝本人,孙悟空虽然出身寒微,但毕竟有能力有水平。但玉帝和他所创造的天庭,却大材小用,只让他当个马夫。后来虽说封了齐天大圣的空头街,却又不给他相应的待遇,连一张蟠桃大会的入场券都没有,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即使没有孙悟空出现,迟早会有张悟空、李悟空、王悟空等来叫板。沙僧原本是玉帝的侍卫官,职官是卷帘大将,却只是因为打碎了一只琉璃盏这样的小过失,竟然要下凡做妖怪,每七天还要飞剑穿胸百余下。比起孙悟空的打碎天堂的所有殿堂庙字、亭台楼阁、瓶瓶罐罐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尽管沙和尚沉默寡言,但他心里会平衡吗?

⑤尽管苦难来了,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面对,但我们能否分析一下,哪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司马迁能写出伟大的《史记》,不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而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否则,就难以反证,历史上受到宮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却仅有一部《史记》?“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因为首先有金,否则,狂沙吹尽,还不照样是狂沙?

⑥任何人为的苦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噩梦。

⑦如果因为极少一部分的人在苦难中依然作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那就是自欺欺人。歌颂苦难,鼓励苦难,怀念苦难,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们,却由此可以逃避惩罚而变成恩主,这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结果吗?

⑧孙悟空们在一个个的苦难面前坚持下来了,但原先那个充满灵气和自由思想的精灵,却如泥牛人海,一去不复返了。生龙活虎的孙悟空从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起,即已死了,

(选自《今晚报》2019—04—28,有删改)(1)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2)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第⑦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案】(1)这一段以道理论证为主。开头先引用名言和名句,引出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然后既引名句分析它的难点,再具体分析苦难于常人就是灾难,只是极小数伟人才可能脱颖而出。由此表明自己成功不需要苦难锻炼的观点。

(2)本段使用了举例论证(摆事实),用司马迁写《史记》的事实证明并不是苦难让他成功,没有他遭受的苦难,他也会成功。事实胜于雄辩,论证说服力不言而喻。

(3)不能。补充强调苦难中有人作出成就,但绝不能因此为苦难歌功颂德。这是对前文论述的一个补充,使论述观点更全面,更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解析】【分析】⑴第②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引用名言,主要是道理论证。具体过程开头先引用名言和名句,引出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然后具体分析,最后表明自己成功不需要苦难锻炼的观点。

⑵司马迁能写出伟大的《史记》是具体论证,原因不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而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证明并不是苦难让他成功,没有他遭受的苦难,他也会成功的观点。运用事例论证的作用:事实胜于雄辩,增强说服力。

⑶分析段落作用,要准确把握段落的内容,结合在全文中的作用分析作答。补充论证不能因为极少一部分的人在苦难中依然作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避免了以偏概全,使论证更加全面,更加周密,强调“ 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的论点。

故答案为:⑴这一段以道理论证为主。开头先引用名言和名句,引出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然后既引名句分析它的难点,再具体分析苦难于常人就是灾难,只是极小数伟人才可能脱颖而出。由此表明自己成功不需要苦难锻炼的观点。

⑵本段使用了举例论证(摆事实),用司马迁写《史记》的事实证明并不是苦难让他成功,没有他遭受的苦难,他也会成功。事实胜于雄辩,论证说服力不言而喻。

⑶不能。补充强调苦难中有人作出成就,但绝不能因此为苦难歌功颂德。这是对前文论述的一个补充,使论述观点更全面,更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论证过程。答题时应注意,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

⑶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明白段落是事例还是道理论据,主要观点是什么,然后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然后写出探究结论,说出能否删去的理由。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①一个有思想的人,不会在乎旁人的误解,也不会在乎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多半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

②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何不同的声音,他能认真听取缜密思考,同时又对自己相信的东西始终保持一份警惕。因此,他不会拒绝不同的声音,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甚至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会用逻辑、常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检验一次。

③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他们往往被贴上“标新立异”“唯恐天下不乱”的标签,甚至被称为“神经病”。或许他们并不会有任何反抗社会的行为,而是选择保持沉默,而沉默往往导致他们逐渐被边缘化。

④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很多在昨天看起来还危险的思想,在令天却变成了常识。在历史长河中,所谓有“偏执”思想的人,往往是这个社会的清醒者,是现实问题的第一反思者。哥白尼用毕生的精力去进行天文研完,以惊人的天才和勇气揭开了宇宙的秘密,把“地心说”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伽利略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是为维护真理而献身的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⑤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有这样一个群体,背负着来自民众的误解与毁谤,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却持之以恒,始终朝着他们的理想而奋斗。梁启超竭尽一生努力唤醒国民;鲁迅弃医从文,用孤独的声音“呐喊”:张志新即使被割喉,也要“像小草一样”凄厉地“歌唱”……正是这种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才使得他们如此特立独行。他们以自己深刻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对社会提出一种屈原式的“弱者“的绝唱。他们“拯救”了很多人的思想与认知,他们因此注定被当时的社会离弃,因为每个人观察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而能够达到最优的,水远只是极少数人。

⑥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最后的祝福,要留给那些知道我并不完美,却依然爱的人”,这句话是献给他自己,也是献给同类,正是这样一群“神经病”,承担着社会良心的功能,才使得这个世界不至于完全崩塌,他们付出了所有的年华与生命,在生命的年轮上或许只有“荣誉”二字能够对他们的孤独予以安慰,对他们的价值予以承认。

(1)第②段划线词“声音”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作者是从________; ________;“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一段合适?请说明理由。

弗朗西斯·福山这位新保守主义的代表者,在发表《历史的终结》之后成为众矢之的;在发表《政治秩序的起源》之后,他又被视为“野心极大的哲学家”,面对社会舆论的种种非议,福山为了保持独立,选择刻意远离喧嚣的社交。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内心强大的人,必然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多半是内心强大的人。

B.哥白尼和伽利略的伟大,在于他们对人们原有错误的认识破旧立新。

C.真正有思想的人,他们观察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很少有人能达到。

D.对于那些承担着社会良心的思想家,我们要承认他们的价值。

【答案】(1)意见(观点、看法)

(2)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3)第⑤段,这段文字讲了福山面对社会舆论,远离社交,保持独立,与该段观点“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任何与尊严”相一致。同时,与第⑤段中国思想家的事例,从中外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全面。

(4)A

【解析】【分析】(1)根据上文中的“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可知,“声音”在这里指的是意见。

(2)通过标题和文章首段,可知“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作者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分别从“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和“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论述,一步步证明中心论点。

(3)根据材料中的“面对社会舆论的种种非议,福山为了保持独立,选择刻意远离喧嚣的社交”可知,福山面对社会舆论,远离社交,保持独立。与第五段的“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有这样一个群体,背负着来自民众的误解与毁谤,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却持之以恒,始终朝着他们的理想而奋斗”论证的都是“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故材料应该放在第五自然段。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章第一段中“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多半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可知,选项A中的“内心强大的人,必然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多半是内心强大的人”说法错误,故选A。

故答案为:⑴意见(观点、看法)

⑵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⑶第⑤段,这段文字讲了福山面对社会舆论,远离社交,保持独立,与该段观点“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任何与尊严”相一致。同时,与第⑤段中国思想家的事例,从中外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加以论证,使论证更全面。

⑷ A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理解。

⑵本题考查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把握,注意中心论点首先考虑题目,分论点找中心句。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分析。解答此类题型时,应该先分析材料,弄清楚材料论证的是什么,再选择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①又到年底了,忽然发现年初制定的种种计划,到现在几乎没有一项百分之百完成。反躬自省,完不成计划的原因有种种,如懒惰、突发意外、工作繁忙、能力不足等等,但同时,有的时候也是因为完美主义作祟。比如我在年初曾经计划写一本小说,可惜因为写不出一个完美的开头,迟迟没有进展。

②完美,无疑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可是,真正的完美,却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过度执着于完美而自缚手脚,就是走入了一个人生迷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