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犯罪心理学复习提纲(1)

犯罪心理学复习提纲(1)

犯罪心理学复习提纲(1)
犯罪心理学复习提纲(1)

犯罪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4、选择10、填空10、简答3、案例分析4)

犯罪心理的概念

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犯罪”是指各国不同的刑法规定,具有地域性和一定文化背景,因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广义的“犯罪”指刑法对犯罪现象本质的概括,更注重其共性特点,注重对社会的危害,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作为犯罪心理的研究,犯罪概念应取决于后一种规定。

犯罪心理现象是指与实施被法律禁止并要予以惩罚的行为有关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犯罪心理通常是指犯罪主体在犯罪活动中的心理。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行为和违法、犯罪倾向及支配它们的心理的规律;分析和探讨不同类型的犯罪人所犯不同罪行的各种成因(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力求了解犯罪主体的犯罪行为和心理形成的原因、条件、机制、过程及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1、犯罪心理学所研究的行为不仅仅包括刑法所规定的犯罪行为,还包括那些不认定为犯罪行为,但是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2、犯罪心理学所研究的人,不仅仅包括犯罪人,也包括那些刑法不认定为犯罪的人(未成年人、重度精神病人),还包括那些有很大可能性犯罪的人(经常违法的、刑满释放但未改造好的、有不良品行的等)

犯罪心理学的诞生标志——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1889《犯罪心理学》、意大利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犯罪是“人类隔代遗传的返祖现象”

菲利犯罪的三因素说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1879 莱比锡大学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

一、犯罪心理学的先期史

(一)早期的思想探讨

1、古代中国:告子的性无善恶说、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2、古代西方:苏格拉底善恶与知识有关面相说、德谟克利特的欲求说、柏拉图的人性自我控制、神的意志说

(二)近代

1、颅相说

18世纪德国卡尔(Call)创立颅相说

认为头颅不同区域与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如耳朵上方为“破坏区”、耳朵后上方为“好斗区”,这些区域的发达与否就与人的破坏行为、好斗行为密切相关。

2、快乐说

贝卡利亚(1738-1794):

人是快乐主义者,在知道结果时,就以自由意志(趋乐避苦)来选择道路。犯罪是预先描绘好的一幅图像,快乐主义者回避痛苦,追求快乐,考虑是否有利可图而决定是否进行犯罪;认为罪犯在实施犯罪前其大脑中就已经预先有了结果。

罪罚相当原则的确立

边沁(1748-1832)功利主义哲学家

犯罪,跟其他人类行为一样被视为努力得到快乐的表现。只不过罪犯得到的快乐是以牺

牲社会的利益为代价的。

提出社会必须制定严格的刑罚,给犯罪人严厉的惩罚,要使这一惩罚带来的痛苦大于犯罪得到的快乐,这样才能威慑并减少犯罪。

犯罪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

冯特,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

菲利,犯罪原因三因素说;个人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1872年,埃宾,《犯罪心理学纲要》;

1889年,格罗斯,《犯罪心理学》

霍尔《青春期》;

弗洛伊德,早期经历和潜意识;

比西智力测验量表

心理的实质/犯罪心理的实质★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心理的实质或本质其实就是人们对心理活动的概括和理解,又称为“心理观”。

2、犯罪心理的实质

(1)、犯罪心理的物质基础:人脑

(2)、犯罪心理是客观现实不良因素在人脑中的反映

(3)、犯罪心理是犯罪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犯罪人已形成的心理直接影响他对外界客观现实的选择;

犯罪心理一旦形成,对犯罪行为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个以人为被试的感觉剥夺实验是由贝克斯顿(Bexton)、赫伦(Heron)、斯科特(Scott)于1954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的。

心理现象的内涵(心理过程、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人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的意志过程:意志

心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理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一)、人的情绪与情感

1、情绪、情感的概念和作用

是指人对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往往包含三个成分:情绪唤醒、情绪体验和情绪行为。

人的意志过程:概念: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依此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具有三个特征:目的性、调节性、排难性

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情绪情感的分类(重点是激情和应激两种情绪状态的特点)★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情绪的分类

按照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和紧张度,可以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一种微弱,持久而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在某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一个人的全部心理生活和行为,使人的言行表现染上一定的感情色彩

激情: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激烈,爆发式的,失去自我控制的情绪状态。在激情状态下,认知范围会变得狭窄,大脑皮层的调节与控制作用减弱,有的人因此不能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能控制自己,伴随激烈的言辞和动作,十分容易言行出格,甚至因此违法犯罪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消极的应激状态、积极的应激状态

(2)、情感的分类

人的高级情感包括很多,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此外还有宗教情感等。道德感:以善恶荣辱观念评价人的社会行为时产生的情感。

理智感: 在获取知识的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

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美和丑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需要和动机

一、需要

1、概念:有机体内部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匮乏而产生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是个体生理与社会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根本动力

2、分类:根据起源可分为: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二、动机的概念、形成及功能

1、概念: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具体而言,指一种驱动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在动力

2、动机的形成(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需要的产生意识到需要需要和诱因相结合产生动机

需要+ 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可以是物质的,如睡、食物;也可是复杂的事件或情境,如成功、地位、威望等)动机

3、动机的功能:引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4、动机的理论

(1)、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生本能(力比多)、死本能(萨纳托斯)。这两种本能都是受到压抑进入潜意识,共同驱动我们的行为,人的每种动机都是两种本能的混合物

(2)、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气质和性格★

一、气质: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学说:气质的体液说——希波克拉底

气质的体型说——谢尔顿

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

2、气质的特征

(1)、胆汁质

热情直率,精力旺盛,脾气暴躁,好冲动,反应迅速,情绪反应强烈,外倾性明显。他们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但缺乏耐心。

(2)、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对一切引起他注意的事物都能作出兴致勃勃的反应。行动敏捷,有高度的可塑性、灵活性,容易适应新环境,善于结交新朋友。情绪易于发生也易于改变,表情生动,言语的鼓动性比较强。

(3)、粘液质

心理反应速度慢,动作迟缓,态度稳重,沉默寡言,善于克制、忍耐,具有实干精神,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可塑性差,表现出不够灵活,行为和情绪表现为内倾性。

(4)、抑郁质

感受性较高,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易多愁善感,行为孤僻,不善交际,反应迟缓。具备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往往富于想象,在力所能及的工作中表现出坚韧的精神。在团结友爱的集体中,可以表现出温顺、委婉、坚定、富有同情心等优良品质。

但在危险、紧张等不利的情况下,常表现出恐惧、怯懦、畏缩、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宁、沮丧、忧郁、悲观,并常常会病态地体验到种种委屈的情绪。

胆汁质的人:面红耳赤地与检票员争吵起来,甚至企图推开检票员,冲过检票口,径直跑到自己的坐位上去,并且还会埋怨说,戏院时钟走得太快了。

多血质的人:明白检票员不会让他进去,他不与检票员发生争吵,而是悄悄跑到楼上另寻一个适当的地方来看戏剧表演。

黏液质的人:看到检票员不让他从检票口进去,便想反正第一场戏不太精彩,还是暂且到小卖部呆一会儿,待幕间休息再进去。

抑郁质的人:对此情景会说“我总是不走运,偶尔来一次戏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二、性格

1、性格的概述: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道德特征):性格的核心,评价性格的主要依据。

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对学习,对工作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特征,都会表现在性格之中,成为区别于他人的显著特点。

(2)、性格的认知特征: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易波动、情绪很稳定

(4)、性格的意志特征:优柔寡断、果敢等

3、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

总的说来,遗传因素是自然前提,在此基础上,环境因素为性格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条件,个体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则是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内因。

精神分析理论与犯罪行为★

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一门研究方法、一门治疗技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于19世纪末创立的心理学流派,到20世纪20年代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发展成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是20世纪内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1、无意识理论

2、人格与犯罪

3、本能理论

4、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5、无意识罪恶感和犯罪

无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无意识罪恶感与犯罪★

一、无意识理论

(1)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什么是潜意识:潜藏于意识背后的意识

内容:潜意识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

潜意识的特点:

第一,在一般条件下,潜意识中的内容不能达到意识领域

第二,潜意识的操作方式是非理性、非逻辑的相没有时间特点的。

第三,潜意识追求的是快乐,它惟一的目标就是欲望满足或本能的释放。

第四,潜意识系统的内容和语言相互分离。

二、无意识的罪恶感和犯罪

无意识罪恶感

由于力比多的固着与倒退,个体对父母产生了不正常的恋母(恋父)情结,使其在超我的作用下产生很深的无意识罪恶感,这种罪恶感可能引起犯罪或其他不良行为的发生

对这些人来说,当犯罪发生并得到应有的惩罚之后,他们倒会感到欣慰和心满意足

本能与犯罪

植根于潜意识中的是人的各种本能,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我们的行为。

(1)、生本能(2)、死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社会中的犯罪根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犯罪就是违反了为了文明的存在而确定的各种禁律,而这种禁律是违反人类本性的

死本能指向外部世界,往往就以攻击本能和破坏本能的面目出现。人类本能中的这种破坏性与破坏性的滥肆满足就会导致犯罪

人格与犯罪

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

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去犯罪,因为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是人的行为中两个重要的控制系统,人们会根据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约束控制自己。如果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抵御本能冲动的诱惑,或者本我力量过于强大,压倒了现实原则所带来的抑制力量,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精神分析对犯罪行为的防治

重视法律的作用

强调运用认同作用防治犯罪

强调运用升华来防治犯罪

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犯罪行为的解释★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Id - 无意识、非理性,追求及时的满足,不考虑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快乐的原则

自我Ego - 部分有意识,执行者,协调本我和超我;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 社会道德和价值内化,良心;至善原则

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

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去犯罪,因为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是人的行为中两个重要的控制系统,人们会根据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约束控制自己。如果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抵御本能冲动的诱惑,或者本我力量过于强大,压倒了现实原则所带来的抑制力量,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人格与犯罪

本我中的原始本能是犯罪的根源

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去犯罪,因为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是人的行为中两个重要的控制系统,人们会根据现实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约束控制自己。如果自我和超我不完善,存在缺陷,已有的道德观念无法抵御本能冲动的诱惑,或者本我力量过于强大,压倒了现实原则所带来的抑制力量,就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很多犯罪的产生原因是犯罪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不协调所致。

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和类型★

概念: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户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

类型: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和认同

合理化:用自认为合适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从而心安理得地去实施犯罪行为(酸)投射: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欲望观念、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以己度人)

自居:个人出于不一定自知的动机,将自己看成是现实生活或相象中的某个人力图模仿这个人的某些言行举止。(认同)

压抑:把使人痛苦的思想、欲望或经验,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使人意识不到而减轻痛苦。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

阿德勒的犯罪观★

追求优越

自卑感

过度补偿

身体缺陷、受过错误教育、社会经济地位低在生活中会遇到更多的挫折,极有可能产生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会导致畸形的追求优越的方式。。

生理缺陷,或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或不良的教育影响——自卑情结——过度补偿——努力追求优越——犯罪

行为主义与犯罪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

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878-1958)于1913年创立,并影响世界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2、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

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应用:

情绪和偏好的习得(华生的小埃尔伯特恐惧习得实验)

广告商努力使他们的产品和我们对这些产品的热情建立联结(可口可乐的广告)

心理神经免疫学(研究者发现,取消了药物治疗但继续接受安慰剂疗法的高血压病人比没有接受安慰剂疗法的病人能长时间地保持健康血压,毫无作用的安慰剂药片为什么能够治疗高血压呢?)

1939年,著名的犯罪学家萨瑟兰(E.H.Sutherland)提出了“犯罪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观点。他根据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提出了分化性联想理论。他认为,犯罪行为的学习是一种个体对某种刺激建立特定反应的过程,犯罪行为的学习仅仅依赖于刺激和反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性。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主要观点(强化)

主要观点:

1、任何反应,如紧跟着强化(奖励),此反应就有重复出现的趋势,反之,该反应渐趋消失。

2、强化原理与技术对人类行为(包括犯罪行为)的控制和矫正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犯罪行为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习得,犯罪人的直接经验是获得推动实施犯罪的根源。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攻击行为的形成方式直接经验学习和观察模仿学习)

人类行为的学习途径:观察学习(模仿、替代性学习)和亲历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亲历学习是指个体从亲身经历的行为后果或从个人亲身经历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学习。

他认为攻击行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习而来的。主要有两条途径:

1、观察学习:家庭成员的强化影响;所处的亚文化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形象示范效应。

2、直接经验的学习:攻击行为也可通过自身的经验而形成,主要通过一系列试误过程掌握行为技能。

攻击行为的启动因素

1、厌恶性因素

2、激励性因素

3、示范性因素

4、训导性因素

5、妄想性因素

攻击行为是如何被维系的?

外部强化:如有形的报酬、社会与身份地位酬赏、社会赞许、排除痛苦等

自我强化:与个人自我奖惩有关。

替代强化:观察到的结果往往和实际体验到的结果相类似。

行为主义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1、行为是习得的,强调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

2、为建立和矫正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一、主体因素

1、生物学因素:

年龄:年龄和犯罪没有必然联系,年龄和犯罪类型相关

性别:性别影响犯罪率和犯罪方式

遗传:

异常生物学因素:大脑病变或异常、遗传物质突变或异常(染色体y)、激素分泌异常(性激素、肾上腺素。)、神经递质异常(乙酰胆酸与乙酰胆酸酯酶)、其他

2、心理因素:不良的人格特征

3、心理因素与犯罪的形成

需要、动机、价值观与犯罪心理

气质与犯罪心理

性格与犯罪心理:认知方面、情绪方面、意志行为方面、道德特征方面

4、行为因素:

二、主体外因素

宏观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

微观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居住环境、人际交往、职业

情景因素:环境中的人和事

遗传因素的相关研究(家谱研究、双生子研究、收养子女研究、染色体研究)家谱分析的研究:达格代尔(R.Dusdale),他在1877年对The Jukes家族的研究发现在这个家族的七代人中,老老少少普遍大量犯罪。

戈达德卡利卡克家族研究(低能是主要原因)

双生子的研究:艾森克《犯罪和人格》书中写道在同卵双生子中,有65%被同时确定为酒精中毒;71%同时被判为成年犯罪;有85%被同时确定为少年犯罪;87%在童年时同时表现出明显的骚扰行为。而异卵的一致性只有同卵的一半

朗格同卵双生子犯罪抑制率高于异卵双生子

收养子女的研究

家庭因素与犯罪(重点是家庭教养方式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可能有案例分析)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的功能、父母榜样

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的成败,教养方式不当,很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违法犯罪心理。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

控制支配型: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被动胆怯;或者逆反、固执、神经质

忽视冷漠型:冷漠、执拗、神经质等个性,严重的甚至具有攻击性、残酷、反社会等心理问题。缺爱型

放纵溺爱型:不给孩子任何规则。要么幼稚依赖、自私,要么任性、野蛮、无礼、反抗、攻击。溺爱型

民主尊重型

犯罪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1、普遍缺少理解、情感和温暖

2、极端化

3、父母教养方式分歧严重

溺爱型抚养——缺陷人格——犯罪

溺爱是一种无原则的放纵抚养方式

成长于溺爱氛围下的人因经常处于一种不明是非、为我独尊、无法无天的境地,很容易形成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和任意冲动的行为习惯

不良人格的表现★

不良的认知

认知方式:片面,狭隘, 自我中心;不良的归因风格

认知方向:体现个人选择性,喜欢选择逆反社会的,接受并认可不良文化和反社会的道德标准,以此判断自己行为的合理性

认知能力:体现个人差异,智力低下或良好,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不良情绪特征

偏激冲动性情绪极端,总使或常使自己的情绪处于失控状态

低级性以满足生理性需求为主,醉心于感官刺激带来的情绪体验

消极性由欲求不满产生的仇恨,嫉妒,愤世嫉俗占据主导地位

缺乏社会性情感良心,责任心,同情心,怜悯心,道德感是阻碍犯罪的内部动力,一旦失去这些,犯罪就失去阻挡

不良的意志品质:盲从、独断、优柔寡断、草率、冲动、意气用事

不良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行为的动力性):强烈、畸变的需要;不良的兴趣;错误的价值观和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行为表现特征):自私的性格等

2、不良人格的形成与社会化缺陷

人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

犯罪动机★

概念: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动机的形成模式

需要达到一定强度(强度需要积累);

出现了与需要相适应的外部条件(诱因);

需要被激活,转化为动机

需要+诱因(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与情境)==动机

犯罪动机形成的基本条件

1、强烈的、不正当需要是基础

内容上:违反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脱离自身实际。

满足方式上:非法手段

2、情境因素(诱因)是必要条件

3、人格中的不良因素起促进作用

犯罪动机形成的三要素

强烈的、不正当的需要是基础

情境因素(诱因)是必要条件

人格中的不良因素起促进作用

犯罪动机冲突

动机冲突的内容

表现形式上:三种类型

双趋冲突:同时需要两种目标,但只能满足一种的矛盾

海伦的丈夫气息奄奄,海伦身无分文,要么眼睁睁看着丈夫去死,要么铤而走险,去医院偷药。海伦不知该怎么办。

双避冲突:出于自身的需要都欲回避的目标却必须接受其一

做枪手代老乡参加英语四级考试,不化太大的力气,可以获得一笔不小的代考费,以解决一时的“囊中羞涩”,但一旦暴露,身败名裂,惩罚严峻。做?还是不做?

趋避冲突:对同一目标既趋向又回避的矛盾

香港的张子强犯罪集团在作案前,既想确保每次作案都能达到“获利最大”,又想保证安全,也即作案后能迅速逃窜不被抓获,但很难两全。

具体内容上:选择性冲突、对立性冲突

犯罪的欲望与内心道德感的冲突

解决冲突的方式——犯罪中和技术(防御机制)

合理化、投射等方式

(1)否定责任,即否认自己应对犯罪行为负责;

(2)否认损害,即否认其行为对社会或他人造成了损害;

(3)否认被害人,即把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看成是一种正义或正当的行为;

(4)谴责那些谴责他们的人。

犯罪动机分析(目标指向分析的方法、犯罪动机产生的自发和诱发性分析)

对案件的犯罪动机进行分析,对于侦查人员确定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了解犯罪行为人的特征、以及审查讯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侦查实践中常见的杀人案的动机

1、因情感纠葛引起的杀人案(情)

2、因财引起的杀人案(财)

3、因矛盾纠纷引起的杀人案(仇)

4、因性需要引起的杀人案(色)

5、因政治目的、信仰等引起的杀人案

6、因心理异常引起的杀人案

7、其他(嫁祸、灭口、练胆等)

分析犯罪动机的角度和方法

1、对犯罪动机目标指向的分析

所谓目标指向分析即是判断犯罪人的主观目的,需要根据犯罪现场反映出的信息,由表及里地对犯罪动机的目标指向进行分析。

(1)分析犯罪动机的目标指向

(2)分析犯罪动机指向产生的自发性和诱发性

(3)分析犯罪动机指向的具体性和泛化性

(1)分析犯罪动机的目标指向

可根据现场物品的变化情况分析犯罪动机指向

例如图财案件,犯罪人会翻动存放现金、首饰等物品的抽屉、柜子;

情感纠纷案件中,犯罪人可能会翻看、损毁、拿走被害人的一些生活用品。

可根据受害人损伤分析犯罪动机指向

损伤的部位:头部、颈部、胸部杀人;肢体伤害;性征部位的咬伤、抓伤性侵害

损伤的程度:头部、颈部等要害部位的多次反复加害形成多处致命损害,往往反映仇恨心理损伤的性质:威逼伤多见图财、性侵害为动机的杀人案件;捆绑肢体痕迹多见图财引起的杀人案件

对犯罪动机的自发性和诱发性分析

自发性:即犯罪者是主动的、有预谋、有准备的犯罪。

诱发性:由外界刺激所致,没有预谋的痕迹

如何确定犯罪动机是自发性的还是诱发性的?

可以根据犯罪现场的情况进行分析,如现场遗留痕迹的多少,犯罪时间和地点的选择是否恰当,犯罪工具是否是事先准备好的,侵害的目标是否准确,手段是否完整等进行判断

根据动机的自发或诱发性可进一步分析心理特征:

自发性犯罪动机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有较好的智力活动,能够根据外界情况调节自己的行为,避人耳目地从事犯罪活动,这种人主观具有犯罪的倾向性,他们即使从未被发现、末被抓捕过,作案也绝不会一次罢手;有的还会具有一定的犯罪前科。

诱发性犯罪动机的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情绪冲动、自控能力差;这种人大多具有某种劣习性,性格粗鲁,行为任性,缺乏理智,平时已有明显的不轨行为倾向;有的可能是处于醉酒、吸毒等状态。

动机的发展变化及动机强化后的表现

犯罪动机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动机冲突与形成、动机维持或变化、动机发展。(1)犯罪初期表现为动机冲突与动机形成

(2)犯罪活动中表现为动机的维持或变化(动机维持、动机再生、动机转移、动机终止)(3)犯罪后犯罪动机的强化或负强化

(4)犯罪动机被强化后的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强化后的发展变化

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作案经验更加丰富

犯罪活动多方面发展

形成犯罪的动力定型

形成犯罪人格

反社会人格的概念、表现和特征★(王立华)

1、概念

反社会人格又称反社会人人格障碍,属于变态心理学或精神医学的术语,特指在个人行为中普遍存在的无视和侵犯他人权益的模式。

2、行为表现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会频繁地对周围人有扰乱行为,并且显示出对他人权利的漠视。

经常出现欺骗、攻击或不友好行为,最典型的表现是没有自责感,不会忠实任何人。行为易于冲动、烦躁、好斗,经常表现出不负责任行为

15岁甚至之前就表现出相关的行为征兆:好斗、虐待动物、毁坏物品、说谎、偷东西、在家和学校破坏规则等

4、反社会人格的特征

(1)异常表现始于早年(2)家庭背景基本正常(3)缺乏自然情感力(核心特征)(4)聪明且善谋划(5)道德白痴不可教化(6)肆意犯罪不会终止

犯罪人格的概念、形成、特征等★(杨新海)

1、概念:所谓犯罪人格,指人在后天早年的社会化缺陷下造成的个人长期与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因违法犯罪而长期与监所为伍,在一种近犯罪化而非正常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

2、形成具有犯罪人格的人一般来说他们都长期生活在一个与违法或犯罪息息相关的环境中。

这样的长期生活的环境又分两种情况:

(一)、幼年(10岁之前)不幸(二)、未成年时期出现严重违法或犯罪行为早早进入社会18岁之前常常与拘留所、少管所和监狱为10年以上不择手段的生活方式2-3次的处罚-监禁的经历

沉淀成人格的品质,形成犯罪人格在监所内的时间累计可达10年以上

长时间的负面生活经历导致犯罪人格的形成3、特征

(1)、人生早年心理正常(2)、基本社会化缺失(3)、青春期存在生存性违法(4)、成年后犯罪升级(5)、犯罪心理不可逆转(6)、动机简单性质恶劣

缺陷人格的概念、形成和特征等★(马加爵)

1、概念

缺陷人格,在此是指由于人格形成时期抚养方式过分宠溺而造成的人格方面的严重缺陷,致使其成年后出现持久性的社会适应障碍与行为问题。

2、形成

缺陷人格的形成也是后天社会化的原因,不同于犯罪人格的是,缺陷人格的社会化障碍更多地表现在“爱”的过度抚养方面

溺爱型抚养——缺陷人格——犯罪溺爱是一种无原则的放纵抚养方式

成长于溺爱氛围下的人因经常处于一种不明是非、为我独尊、无法无天的境地,很容易形成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和任意冲动的行为习惯

思维方式决定观念,行为习惯决定性格,当自私与任性成为一种人的心理风格后,人格缺陷就形成了

3、特征

(1)、早年心理正常(2)、具有宠溺抚养背景(3)、具有情感力(4)、懒散且弱能(5)、缺乏是非观念(6)、犯罪具有择机性(7)、善于欺骗和表演

情绪型犯罪相关内容★情绪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情绪型犯罪人的行为方式及特点★

1、概念

情绪型犯罪又称报复型犯罪,是指个体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某种实际存在或意想中的侵害时,采用各种侵犯行为,向侵害者或社会实施报复的一种犯罪行为。

情绪型犯罪往往以强烈的消极情绪为内在动力,并且在行为的过程中宣泄着情绪。

宣泄的手法多样,有暴力型(如杀人、伤害、放火)和非暴力型(如污陷、诽谤、离间等)犯罪。

2、理论——“挫折-攻击”模型

追求目标需要不能获得满足受到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积累达到自我调控上限产生向外的攻击行为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越大

3、情绪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情绪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概括而言,狭隘、固执、自我中心是情绪型犯罪人共有的人格心理特征。这些特点既体现在他们的认识中,也体现在他们的性格活动中。

认知方面:认识偏执、固执、对自我评价不准确

性格方面:自尊心过强、心胸狭窄、容易多心、多疑、固执、缺乏灵活性和变通能力

气质方面:激情型:胆汁质意志型:粘液质

激情型与预谋性型:

激情型:具明显的情绪特征(反应快,迅速做出反应性行为、固执反应、手段简单、行为疯狂、犯罪动机易泛化)

预谋型:

具明显的意志特点(性格内向,较为自我压抑、固执反应、手段复杂、指向明显)

群体犯罪的类型及概念、集群犯罪心理成因中的从众现象、去个性化现象、责任分散现象等

群体犯罪的界定与类型

概念:

群体犯罪是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的概念,而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

群体犯罪是指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通过相互交往,在犯罪目的一致或暂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联合实施的犯罪。

类型:1、合作式的共同犯罪(一般共同犯罪)2、团伙犯罪3、有组织犯罪(集团式、黑社会式)4、集群犯罪

1、合作式共同犯罪

即两人以上,没有特殊的组织形式,只是为了实施某一特定的犯罪活动而实现纠合起来。

2、团伙犯罪

团伙犯罪主要指以地区相近、年龄相仿的人自发地纠合在一起,盲目地实施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犯罪群体的总称。

3、有组织犯罪

有组织犯罪是一个犯罪学概念,不是指所有的共同犯罪,而是指长期存在的、相对固定的犯罪团体或犯罪集团,与俗语的黑社会相近。

有组织犯罪是指以从事有计划的犯罪活动为宗旨,具有严格、固定的犯罪组织,与正常社会生活和法律秩序相对抗的犯罪集团。

4、集群犯罪

集群犯罪又称群集犯罪、聚众犯罪或集群行为犯罪。集群犯罪是一种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

产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由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导致的犯罪。它是群体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

心理成因:胁从、顺从、盲从

从众: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是不会出现的行为。去个性化的外在条件有两个:一是身份的隐匿;二是责任的模糊化。

青少年犯罪

特点:低龄化趋势比较明显、犯罪向暴力化发展、青少年团伙犯罪突出、犯罪原因丰富化

青少年的心理变化特点:独立意识增强、自尊感增强、同辈群体的影响力增强、逆反心理增强、性意识的觉醒

青少年违法动机的分析

(1)物质方面的需要

(2)自我显示的需要

(3)交往的需要

(4)好奇好知的需要

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差、情绪情感特点、意志特点、个性倾向性方面

挫折——攻击理论的内涵★

该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欲望长期未得到满足时,消极的情绪体验就会逐渐积累,并产生挫折感。当遇到相应的刺激或情景时,会引起个体的愤怒情绪,并导致个体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既可对外(他人或社会),也可对内(自残或自杀)(除群体犯罪外,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缺陷人格、情绪型犯罪、青少年犯罪五中选三考案例分析)

名词解释

1、激情状态: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激烈,爆发式的,失去自我控制的情绪状态。

2、应激状态: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个性倾向性:一种内在的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人活动的积极性和选择性。包括:需要、动机、信念、兴趣、理想

4、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活动方面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5、需要:有机体内部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匮乏而产生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是个体和社会所必需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根本动力。

6、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起因,是犯罪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7、性格: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

8、气质: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人的始终的过程。

10、潜意识:潜意识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11、操作性条件反射:指任何反应,如紧跟着强化(奖励)此反应就有重复出现的趋势,反之,该反应逐渐消失,

12、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

13、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又称反社会人人格障碍(ASPD),属于变态心理学或精神医学的术语,特指在个人行为中普遍存在的无视和侵犯他人权益的模式。

14、犯罪人格:指人在后天早年的社会化缺陷下造成的个人长期与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因违法犯罪而长期与监所为伍,在一种近犯罪化而非正常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稳定的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

15、缺陷人格:指由于人格形成时期抚养方式过分宠溺而造成的人格方面的严重缺陷,致使其成年后出现持久性的社会适应障碍与行为问题。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犯罪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懂得了更多有关犯罪的知识。我很高兴自己选择了这门课程,它让我收获很多。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建立假设。通过观察如果对未知现象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发生了疑问,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原理进行尝试性或假设性的推测,也就是提出问题。 2.搜集资料。建立假设后,进一步的工作就是根据事实资料验证假设。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个案追踪法等。

3.分析资料。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搜集到的原始资料加以整理、分类,是指系统化和简约化。 4.做出结论。即验证假设的过程,确定假设的正确与否。 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2.犯罪心理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3.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目的 1.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做出贡献 2.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罪犯的实践服务。 3 为让社会认识犯罪发生的机制,并使之配合有关人员帮助犯人走上正途。 犯罪心理学常用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心理测验法 5.案例分析法 6.经验总结法 7.数量统计分析法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犯罪心理学复习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指与犯罪行为所发生,发展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因素总称成分: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不良的个性倾向;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消极的心理状态 犯罪心理特点:隐蔽性,犯罪心理的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 守法心理:指调节和支配行为人约束违法行为,实施守法行为的一系列心理因素总称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联系:互为基础,并互相转化;心理活动的形式和遵循的心理规律相同;心理产生的生理规律相同 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作用不同;内容不同(守法心理是积极因素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犯罪心理是消极因素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守法心理无犯罪动机)具有普遍性的犯罪心理:①老实吃亏心理②攀比嫉妒心理③从众同流补偿回报心理④浓缩人生心理⑤孤注一掷心理⑥法不责众心理⑦偏激浮躁心理⑧仇恨报复心理⑨转世投胎心理 犯罪人的认知特征表现:犯罪人歪曲地理解,判断,评价自身状况,外部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 犯罪人的认识特征:错误或者反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扭曲的道德观和错误的法律意识;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明显的反社会意识;认知水平或认知能力逐步提高,犯罪的智能化特征日益明显;思维活动以如行使作案成功而又能逃避惩罚为中心;错误的认知模式;使用犯罪隐语与同伙结识,交流和进行犯罪活动 情绪:与机体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最简单,最低级的体验 情感:指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复杂而高级的体验,它包括道德观,美感和理智感【具有倾向性和稳固性】。 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不良的,消极的情绪,情感的累积爆发;爱憎,好恶标准颠倒,缺乏仁慈和同情心;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和易感情用事。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为中自觉克服某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犯罪人的意志特征:多种意志品质共存(两重性);冒险,侥幸。 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总和。(具有倾向性,复杂性,独特性,稳定性,完整性和积极性的特点) 犯罪人个性倾向性的一般特征:反社会和犯罪性。 需要:是人所必须而又欠缺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的,普遍的动力。 犯罪人的需要特征:低层次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占主导地位;恶性膨胀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的状态;满足个人需要的心理是反社会的,犯罪的。 犯罪人的能力:指足以使犯罪人成功实施犯罪活动并达到一定犯罪目的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气质:指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的程度。 气质特征:胆质性(激将法);多血质(言语,思维反应要迅速);黏质性(沉得住气,稳扎稳打);抑郁质(耐心诱导)。 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特征(一般特征和需要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特征和气质特征,性格特征) 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指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在一定期间内的综合表现。特征:时间性和持续性;综合性;外露性;情境性。 犯罪人的异常心理状态:应激状态(在出乎意料的紧急状态下引起);激情状态(强烈的情绪状态);醉酒状态(由一次性大量饮酒引起);病理心理状态(见于精神病患者中,常表现为意识模糊状态,意识朦胧状态,意识错乱状态,病理性半醒状态,病理性恶劣心境,病理性激情) 犯罪动机:指激起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内心起因。特点:主观性,相对性,反社会性,直接性,低级性,意识性,动态性,周期性。 犯罪动机的功能:反映功能,激发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 无意识犯罪动机:指因某种原因,犯罪人没有清晰觉察到的,模糊难辨的对犯罪行为起推动作用的哪些内心原因。特点:无意识性,冲动性,不可理喻。 无意识犯罪动机引发的犯罪:动机不明确的犯罪;过剩犯罪;移位犯罪;睡眠状态或催眠状态下的犯罪;药物引起的异常意识下的犯罪。 犯罪动机确立过程:伴随动机冲突和动机斗争,考虑犯罪收益、犯罪成本(直接成本、机关成本、惩罚成本)等因素 犯罪动机冲突:内心中权衡利弊、以进行犯罪取舍的过程 犯罪动机形成的模式:犯罪人的需要模式;诱因模式;犯罪人的需要——诱因模式;挫折模式;激情模式;自卑感——过度补偿模式;变态心理模式 激情犯罪动机的特点:是一种瞬间动机;无意识性;表现个人的反社会性较弱;在青少年中容易产生;难以预防和预测 犯罪目的: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犯罪目的的特征:反社会性和违法性;以极端个人主义为基础;与犯罪手段有密切联系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1.联系:犯罪动机是产生犯罪目的的前提,犯罪目的是犯罪动机的具体指向与归宿,两者都源于行为人的不良的畸形的需要;都促进犯罪行为发生;犯罪动机表现为犯罪目的,犯罪目的反映犯罪动机;犯罪动机影响犯罪目的的选择,犯罪目的影响犯罪动机的强弱 2.区别:犯罪动机形成在先,犯罪目的形成在后;犯罪目的能被明确意识到,犯罪动机可能存在无意识;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起激发作用,犯罪目的对犯罪行为起引导作用;同一犯罪动机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目的,同一犯罪目的反映不同的犯罪动机 犯罪目的的确定影响因素:社会历史经济条件;社会阶层和社会地位;犯罪能力条件、犯罪动机强弱、社会意识形态等。 犯罪决意的形式:预谋犯的犯罪决意;机会犯的犯罪决意;冲动犯的犯罪决意 犯罪决意的形成:犯意的产生与犯罪目的的确立;权衡犯罪的利弊得失;形成犯罪决意 犯罪心理形成规律: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主客观因素互动的过程(互动律);是行为人对外接消极因素积极能动反映的结果(能动反映律);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量变质变率);是不良心理意识得到强化并在犯罪活动中得以巩固的结果(强化巩固律) 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指犯罪人在外部积极影响下,经过思想斗争,改变其错误认识或其情绪反应、意志品质、个性特征等方面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使其犯罪心理结构相机及方向转化。犯罪心理良心转化的条件:产生内部的心理矛盾;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出现积极的、系统的动因;遵循转化规律 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形式:渐进型和顿悟型 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指在主体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在犯罪活动中,犯罪心理更加稳固和牢固化的过程。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条件:不良诱因刺激;非法欲望的满足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特征: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个人欲望急剧膨胀;作案经验更加丰富;犯罪活动向多方向发展;反社会心理增强;犯罪人格的形成 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阶段:定型化阶段;个性化阶段;职业化阶段 变态心理:之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超出正常范围,又称心理异常。 变态心理界定标准:社会标准(违反社会准则);统计标准(偏高平均分);个体不舒服感(倍感压力难以承受);病因与症状标准;综合标准(现实适应不良、古怪行为、情绪反应反常)变态的心理成因:①异常的生物学基础②心理学因素(消极、挫折冲突、心理防御)③行为因素④社会文化因素⑤性因素(饥渴、压抑、心理创伤) 变态心理的评估:面谈法、心理测验法、自然环境观察法、实验室测试法 性变态:对引不起常人性兴奋的物体或情景有强烈的性兴奋感或采用与常人不同的异常性行为满足性欲或有变换自身性别的强烈欲望 性变态特点:①性对象倒错(恋物癖、恋童癖、恋尸癖、恋兽癖、乱伦癖)②性方式紊乱(窥阴癖、露阴癖、摩擦癖、施虐癖、受虐癖、异装癖) 色情变态系列杀人犯罪心理特征:①认知特征(认知范围狭窄;计划性、预谋性较强,犯罪计划周密)②情绪情感特征(情绪冲动性强;情感有明显的两极性;缺乏羞耻感、愧疚感、罪责感)③犯罪动机特征 色情变态系列杀人犯罪行为特征:①手段残忍②犯罪目的异常③再熟悉的环境中选择陌生的异性为侵害对象,无特定目标④难以自制,系列作案⑤有预谋、计划和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性变态者其他违法心理特征:①动机变异,目的异常②自知有罪却难以自拔 性变态者其他违法行为特征:①有预谋有计划②在被害人的选择上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③能预知行为发生的后果,被发现后立即逃离现场④有一定的固定行为模式并系列作案 人格障碍:一种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异常人格 人格障碍者特征:①幼年起,青壮年较突出②无意识障碍,无智力缺陷③情感不稳定,有严重的情感障碍④意志失控,自制力差⑤对其自身人格缺陷缺乏自知,不能从挫折甚至惩罚中吸取教训⑥不能适应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⑦人格偏离具有相对稳定性,矫正困难 人格障碍的类型:①反社会型②冲动型③分裂型④偏执型⑤情感高涨或低落性⑥依赖性⑦强迫型⑧表演型⑨轻佻型⑩怪癖型 人格障碍者违法犯罪特点:①作案前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②作案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手段不隐蔽,现场多线索③犯罪是单独进行④作案手段相对稳定⑤偶发性强⑥犯罪心理难以改造反社会人格:指个体与社会道德以及行为准则相悖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反社会意识:易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反社会人格者犯罪特征:①幼年起表现出不良习惯②缺乏自我约束力,无道德和罪责感③以自我为中心,行为冲动随意④情感冷漠,不能相处⑤犯罪可能性大,易成惯犯累犯 侦查心理:指在侦查过程中,侦查主体与侦查客体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犯罪心理画像:指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点等进行相关分析,进而通过文字或语言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地域属性、心理属性以及既往犯罪属性等的描述过程。 犯罪心理画像的心理学依据和作用:行为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和心理状态的反映;根据人的行为特点及其结果分析判断其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及生活环境:为我们分析案情、刻画犯罪人的五大属性提供可靠依据。 犯罪心理画像的信息来源:犯罪人遗留在现场痕迹中的明态信息和潜态信息;从被害人、感知人调查访问中获取的明态信息和潜态信息。 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1.侦查阶段的作用(判断案件性质;甄别现场的伪装现象;全面准确识别犯罪嫌疑人;确定重点排查人群,缩小排查范围;有助于串并案;树立侦查员信心坚持侦查方向;确定侦查防范工作重点)2.在访问阶段的作用(协助评估案件证据的性质和价值;制定和调整访问方案;协助讯问人员串并案) 犯罪新画像的内容:1.生理属性(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表特征、动作特征)2.社会属性(家庭背景、婚姻、文化、职业和经济状况、社会层次)3.地域属性(说话口音、行为习惯、方言、肤色)4.心理属性(人格、能力、情绪情感、行事风格、心理变态)5.既往犯罪属性(前科劣迹、犯罪经历、是否职业犯罪、犯罪手段及后果升级、惯技标记行为、反侦查行为)犯罪心理画像的思维顺序:1.从内向外:现场中心研究(被侵害客体、工具使用情况、行为轨迹、心理痕迹);现场外围研究(进出口情况、关联现场、反侦查行为、逃离方式、行动路线)2.由表及里:环境由表及里(一扫视一问询一踏勘,从大环境、小环境、中心现场、被侵害客体道损伤痕迹);信息由表及里(从被侵害的客体分析犯罪人;从被害人的损伤部位及程度分析犯罪人与其关系、案件性质和犯罪目的;从现场物品翻动分析其心理状态;从进出口选择分析其既往犯罪属性;从现场原始状态分析有无反抗,有无损伤) 犯罪心理画像的步骤:占有充分确实的基础性材料;对现有材料进行甄别、整理;进行犯罪行为重建;对未知名的犯罪人进行刻画,形成书面报告;犯罪心理画像的检验 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1.主体因素:生理因素(遗传素质、年龄、性别。异常生化学因素);心理因素(畸形发展的需要、有缺陷的情绪、异常的个性特征、智力因素、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因素(经常参与错误活动、习惯性的选择不良行为方式、习得并养成有害行为习惯)2.主体外因素:社会因素(宏观:不良政治因素、市场经济负效益、消极社会意识、不正社会风气、不良文化、刑法负效应;微观:家庭不良因素、学校教育缺陷、不良从业因素);自然因素(地域环境因素、季节与天气因素、生活周期因素);情境因素(被害人态度和行为、现场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犯罪现场气氛、犯罪机遇)。 国外犯罪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特征:科际整合的研究取向、注重实证研究、研究的深层次性、重新重视犯罪人生理因素的研究、研究与应用相结合。 大陆学者的理论观点:内外因素论、聚合效应论、综合动因论、结构论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采用系统方法进行研究的原则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心理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分析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数量统计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心理分析法:依据心理与其外部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犯罪行为的外部表现和客观后果,去分析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为选择正确的办案方法和途径服务的方法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30本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 很多学习心理学的人特别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这里推荐30犯罪心理学入门书籍供大家学习参考。 1、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系列 (美)巴特尔等著,杨波,李林等译/2009年02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本书是一本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的教科书,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综述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分析了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 书中作者引导读者全面正确地对待复杂的犯罪行为,以避免对犯罪问题作简单、片面和武断的结论。本书可供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2、犯罪心理学 梅传强主编/2010年07月/法律出版社 本书是本书是全国重点政法院校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广受赞誉。本次新版,汇集了本学科领域的优秀中青年作者,思想敏锐,知识体系完整。本书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此外,还在犯罪心理的预测、预防、矫正等方面都有精辟的阐述。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法学类本科生、专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司法实际部门的工作者研究和学习使用。 3、犯罪心理学(第五版) 罗大华主编/2007年07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本书是经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于1997年出版后,各政法院校和大学法律系、法学院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广大读者也对本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根据读者的意见,我们于1999年和2003年两次作了部分修订。由于近年来社会犯罪类型和与犯罪作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也由于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亟待对原有的教材做一些补充和修正,我们于近日再次对《犯罪心理学》教材作了修订,出版了2007年修订本。借修订本出版之机,我们也同时改正了原教材中由于校对不细和撰写疏漏所造成的一些瑕疵。 原教材为16章,为了较深入地研究刑罚惩罚的社会心理效应和对治理犯罪的功效,新增设了一章“刑罚心理”;同时,将“罪犯心理矫治”纳入犯罪心理学的视野,作为特殊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4、犯罪心理学 熊云武编著/2007年08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本书是法学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之一,它以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机制、环境与犯罪、人格与犯罪、犯罪动机、犯罪心理情境、各种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预防、犯罪心理矫正等内容,具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特点。本书所选取的案例,其素材大多取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姓名:学院: 专业:学号:班级:每个星期四的晚上的犯罪心理学选修课,每每总让同学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引发深思。老师总是向同学们问破案智力题,同学们也很积极的回答参与。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我相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所以,学习犯罪心理学很有必要。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对犯罪方面只是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必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作出了贡献,并且也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犯罪的实践服务,它为让社会认识犯罪发生的机制,并使之配合有关人员帮助人走上正途。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

人事选拔与测评总复习题解读

人事选拔与测评课程自我测试 1、单选题 1. 整个面试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是(): A 导入阶段 B 确认阶段 C 核心阶段 D 结束阶段 正确答案:C 2. 下列关于是非判断题编写要点,说法错误的是(): A 保持题意本身是或非的单义性 B 尽量使用“特加限制定词” C 不以安排试题的顺序来简化评分 D 避免复合句或双重判断句 正确答案:B 3. 具备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难于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特质的是():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正确答案:C 4. 最常用的主观性题目类型是(): A 选择型试题 B 判断型试题 C 论文型试题 D 综合性试题 正确答案:C 5. 我国的职业能力测评在()才开始兴起: A 20世纪80年代 B 20世纪90年代 C 21世纪 D 20世纪70年代 正确答案:A 6. 在测评与选拔标准体系中,一般根据()来规定测评内容: 点评 A 测评标准 B 测评对象 C 测评目的

D 测评形式 正确答案:C 7. 最具有影响、权威性的智力测验是(): A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B 自陈量表 C 主题统觉测验 D 罗夏墨迹测验 正确答案:A 8. 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是(): A 技能 B 知识 C 能力 D 素质 正确答案:C 9. 评价中心技术起源于():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日本 正确答案:C 10. 评价中心中用得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测评方法是(): A 公文处理 B 无领导小组讨论 C 管理游戏 D 角色扮演 正确答案:A 11. 投射法起源于(): A 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案例 B 社会心理学 C 犯罪心理学 D 管理心理学 正确答案:A 12. 最先把智力测验应用于军队挑选士兵的是(): A 泰勒 B 叶克斯、推孟 C 默里 D 摩根

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答案1

《犯罪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 简述题 1、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答:青少年时期为什么是犯罪的高峰期?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关的。 (一)青少年的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青少年生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缺乏抵御外界诱惑的生理机制。所以,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作用远远大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腐蚀作用。 (二)青少年的体能强壮、精力充沛。 从犯罪行为所需要的体能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强壮的时期。有的青少年因精力过剩,便不顾对象和方式地发泄,甚至不惜以恶作剧的方式进行暴力犯罪。此外,青少年的感情易冲动,胆大妄为,这就决定了青少年犯罪具有典型的重体力、重暴力、凶残等特征。 (三)青少年的欲求最多、最强烈。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欲求最多、最强烈的时期,当正常渠道不能满足欲求时,便可能采用非法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取满足,从而诱发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青少年遇到的矛盾最多、最复杂。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挫折和磨难最多的时期。由于生理的迅猛发育与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了青少年内心的冲突加大,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有的青少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企求不劳而获,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再加上不良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败坏、腐败现象的存在等,都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起到了激发作用。 2、简述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答:诈骗犯罪人使用欺骗的方法掩人耳目、以假乱真,使被害人“心甘情愿”地交出财物,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条件和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的巧妙利用,是诈骗犯罪得以实施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一)诈骗犯的认识特征 主要表现为:第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二,熟悉市场行情。第三,自我评价自以为手法高明,很难识破,具有较强的冒险侥幸心理。第四,对社会心理现象比较熟悉,其依据的社会心理是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状况有密切联系的。 (二)诈骗犯的情绪、意志特征 诈骗犯的情绪色彩和意志努力不明显。 (三)诈骗犯的个性特征 突出表现为:第一,具有冒险性。第二,诈骗犯给人的外部印象常常是诚实、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实际上具有极端自私的性格特点。第三,诈骗犯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诈骗犯的动机特征 诈骗犯的犯罪动机主要是获得财物。在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心理背景下,个人需要恶性膨胀,为实现个人的金钱欲、享乐欲、畸形的成就欲,而蒙生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题 1、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不包括(B、错误的法律意识) A、反社会意识 B、错误的法律意识 C、犯罪动机 D、不良兴趣 2、犯罪心理结构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具有( A.普遍性) A、普遍性 B、整体性 C、开放性 D、隐密性 3、犯罪人动机冲突中双趋冲突主要不包括(D、趋避冲突) A、良知冲突 B、角色冲突 C、利益冲突 D、趋避冲突 4、智能犯罪是一切依靠(A、智力)而实施犯罪的行为。 A、智力 B、人格 C、气质 D、情绪 5、暴力犯罪关于攻击行为的重要理论不包括( D、潜意识理论 ) A、本能论 B、追求完美论 C、挫折-攻击论 D、潜意识理论 6、惯犯、累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属于(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A、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B、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C、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D、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7、群体犯罪的心理特点不包括(B、习惯性) A、互补性 B、习惯性 C、倾向性 D、强制性 8、关于生理因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 A、它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B、与犯罪心理的形成无关 C、它不包括神经类型因素 D、异常的生物学因素属于生理因素9、犯罪人认为因被害人存在着过错和责任而对其实施攻击行为是正当的,他所使用的防御 机制是(A、合理化作用) A、合理化作用 B、投射作用 C、认同作用 D、转移作用 10、以智力为标准划分的犯罪类型是(B、诈骗型犯罪) A、常态心理犯罪 B、诈骗型犯罪 C、愚昧型犯罪 D、贪污受贿型犯罪 11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始祖的是(C 埃宾)。 A 柏拉图 B 龙勃罗梭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12“天生犯罪人”理论是谁提出的(A 龙勃罗梭)。 A 龙勃罗梭 B 柏拉图 C 埃宾 D 汉斯格罗斯 13、根据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的作用,把犯罪动机划分为(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A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B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C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D 侵财型犯罪动机和报复型犯罪动机 14、神经过度强,平衡而不灵活,属于何种气质(C 粘液质)。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1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中,(A 不正当的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A 不正当的需要 B 犯罪目标 C 不良的个性 D 社会环境

关于犯罪的心得体会

关于犯罪的心得体会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研究什么?这实质上是犯罪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问题。 根据犯罪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犯罪主体的心理包括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的机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怎样对犯罪心理结构施加影响和加以教育改造等。简单地说,它只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的心理学问题;还包括有犯罪倾向(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的心理和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还包括被害者心理、证人心理、侦查心理、审讯心理、审判心理以及犯罪的心理预测等等。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研究范围颇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确定:⑴把什么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①犯罪人,这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②一般违法人,指实施了违反刑法,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行为和违反治安法规的行为而又为治安部门所处理的人;③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④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办案质量;⑤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罪犯犯罪心理矫治的成效。⑵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学(广义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主要有: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如个体犯罪的心理预防,犯罪侦查心理和审讯、审判心理以及罪犯矫治等问题)以及其它有关课题。 何谓犯罪及犯罪的社会关系: 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第一节心理与生活 一、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二、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主义人本主义 第二节心理与科学 一、个体心理 (一)认知 1、注意 2、感知觉 3、记忆 4、想象 5、思维 6、智力 7、创造力(二)动机和情绪 1、动机 2、情绪 (三)人格、气质和性格 1、人格 2、气质 3、性质 (四)意识与无意识 二、群体心理(一)社会思维 1、态度 2、社会知觉 (二)社会影响 1、从众 2、服从 (三)社会关系 1、友谊和爱情 2、利他 三、科学心理学的应用(一)心理咨询与治疗(二)工业与组织心理(三)商业心理 (四)教育心理(五)军事心理(六)运动心理(七)犯罪心理 第三节心理与成长 一、人心理的发展(一)童年期(7——12岁)(二)青少年期(11、12——17、18) (三)中年期(35或40岁——60或65岁)(四)老年期(60岁以后) 二、青年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 (二)社会发展 1、自我意识 2、社会关系 3、职业 三、大学生心理发展 第二章健康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二)心理健康的特点 1、心理状态具有相对性 2、心理状态具有连续性 3、心理状态具有动态性 4、心理状态具有可塑性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 (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备条件 (四)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脑损伤 2、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 3、躯体疾病 4、遗传因素 (二)外部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环境2、学校生活3、家庭因素 (三)个体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情绪不稳定 2、性格缺陷 3、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 4、认同的危机 第三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应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一)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

犯罪心理学重点

第一套题 1.天生犯罪人论的提出者:龙勃罗梭 2.性犯罪的一般特点: (一)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率较高 (二)性犯罪人的文化程度较低、智力较低 (三)性犯罪人多为青少年 (四)女性性犯罪突出 (五)作案人员广泛,作案手段多样 (六)性犯罪人的心理类型: ①正常型; ②性变态者; ③心理变态者; ④性变态兼心理变态 3.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发展是什么: (一)潜在形态:当个体不良心理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以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犯罪意向 (二)恶变形态:犯罪动机的产生、调整和外化行为 (三)衰落形态:实施犯罪行为后的松弛、乏力状态 4.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①认识方面。诈骗者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思维敏捷,反应快,善于想象和联想。

②个性方面。诈骗者给人的外部印象是活泼、善于交际、待人和气、肯帮助人等。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 ③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诈骗犯罪人的情绪色彩不明显,也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作案过程中意志努力也不明显。 5.封建迷信犯罪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①错误的认知:崇尚鬼神,迷信色彩浓厚 ②狂热的情绪、情感:虔诚,畏惧,痴迷 ③坚定的犯罪意志 ④荒谬的动机 ⑤异常的人格特征:否认原来的自我 6.情绪型犯罪是指什么: 情绪型犯罪,又称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情绪性因素,由不良的情绪性动机引起的犯罪行为。 7.犯罪心理学研究人的多维视角包括哪些: ①人的物质属性 ②人的生物属性 ③人的思想属性 ④人的社会属性 8.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是什么: ①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 ②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

犯罪心理学经典语录

犯罪心理学经典语录(1) 2010-05-18 21:14 最近都在看《犯罪心理》,看得心情很压抑。形形色色的罪犯,世上果然无奇不有。人类是最深的罪恶来源,一点都没错。 以下是从网上搜到的《犯罪心理》中每一集开头和结尾摘录的名人名言,每次都很能打动人心。特转来分享。 ●Evil is unspectacular and always human.And shares our bed... and eats at our table.——W.H. Auden 【W. H. 奥顿(英国诗人):恶魔通常只是凡人并且毫不起眼,他们与我们同床,与我们同桌共餐。】 ●Measure not the work until the day's out and the labor done.——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伊丽莎白·巴瑞特·勃朗宁(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在没尽全力之前不作评价。】 ●What is food to one, is to others bitter poison.——Titus Lucretius Carus 【卢克莱修(古罗马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吾之美食,汝之鸩毒。】 ●Before you embark on a journey of revenge, dig two graves.——Confucius 【孔子:在开始你的复仇之旅前,先挖两个坟墓】 ●Whoso sheddeth man's blood, by man shall his blood be shed.——Genesis 9:6 【旧约创世纪第九章: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 ●What we do for ourselves dies wit h us.What we do for others and the world remains and is immortal.——Albert Pine 【Albert Pine(英国作家):为自己做的都会随着死去而消逝,为他人和世界所做的将会延续而不朽。】 ●It is those we live with and love and should know who elude us(but we can still love them).——Norman Maclean 【诺曼· 麦考连(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教授,他的自传被改编成电影『大河恋』):总是那些我们相处、相爱、本该相知的人在蒙蔽我们。(即便这样,我们仍然爱着他们。)】 ●In the end, it's not the years in your life that count.It's the life in your years.——Abraham Lincoln 【亚伯拉罕· 林肯:到头来,你活了多少岁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度过这些岁月的。】 ●The individual has always had to struggle to keep from being overwhelmed by the tribe.——Nietzsche 【尼采: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至幻灭。】 ●You can take many paths to get to the same place.——An Old Apache Saying 【Apache部落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Murder is unique in that it abolishes the party it injures. So that society must take the place of the victim, and on his behalf, demand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 引导语: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犯罪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犯罪心理学心得(一)每个星期四的晚上的犯罪心理学选修课,每每总让同学忍俊不禁的同时又引发深思。老师总是向同学们问破案智力题,同学们也很积极的回答参与。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以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 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慢慢的,从《犯罪心理学》这门课中,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尤其从罪犯的认知方面,可以深讨罪犯的知觉、推理、信念、决策和态度; 此外,还可以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分类、预测、预防、干预和治疗。于是,通过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 真实性所折服, 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 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 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枯燥, 但配以实例, 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 感觉, 视野也开阔很 多。心理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我相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有乐观的心态

; 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 能很 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 和同学们关系和谐, 很好的融于集体; 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所以,学习犯罪心理学很有必要。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在犯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了,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对犯罪方面只是的学习也变得十分必要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其心理状态还没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周围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犯罪心理学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为研究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作出了贡献,并且也为预防和惩治犯罪以及矫治犯罪的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出心理的基本元素及心理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潜意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主要观点: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七、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 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大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四)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定义: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特点: 优点 缺点 二、测验法 1、定义: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 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2、变量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3、种类 (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四、调查法 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