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盾构发展历史

盾构发展历史

盾构发展历史
盾构发展历史

3.7我国盾构法隧道的发展历史

3.7.1 20世纪80年代前盾构技术的应用

1953年,东北阜新煤矿用直径2.6m的手掘式盾构及小混凝土预制块修建疏水巷道,这是我国首条用盾构法施工的隧道。1957年,北京市下水道工程采用直径2.0m和2.6m的盾构进行施工。

1962年,上海城建局隧道工程公司结合上海软土地层对盾构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研制了1台直径4.16m的手掘式普通敞胸盾构,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地层进行掘进试验,用降水或气压来稳定粉砂层及软黏土地层。在经过反复论证和地面试验之后,选用由螺栓连接的单层钢筋混凝土管片作为隧道衬砌,环氧煤焦油作为接缝防水材料。隧道掘进长度68m,试验获得了成功,并采集了大量的盾构法隧道数据资料。

1965年3月,由上海隧道工程设计院设计、江南造船厂制造的2台直径5.8m的网格挤压式盾构,于1966年完成了2条平行的隧道,隧道长660m,地面最大沉降达l0cm。

1966年5月,中国第一条水底公路隧道—上海打浦路越江公路隧道工程主隧道采用由上海隧道工程设计院设计、江南造船厂制造的直径10.22m网格挤压盾构施工,辅以气压稳定开挖面,在水深为16m的黄浦江底顺利掘进隧道,掘进总长度1322m。打浦路隧道于1970年底建成通车。此次所用的网格盾构有所改进,敞开式施工可转换为闭胸式施工。

1973年,采用1台直径3.6m的水力机械化出土网格盾构和2台直径4.3m的网格挤压盾构,在上海金山石化总厂修建了1条污水排放隧道和2条引水隧道,共掘进了3926m海底隧道,首创了垂直顶升法建筑取排水口的新技术。

3.7.2 20世纪80年代盾构法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980年,上海市进行了地铁1号线试验段施工,研制了1台直径6.412m网格挤压盾构,采用泥水加压和局部气压施工,在淤泥质黏土地层中掘进隧道1130m,1982年,上海外滩的延安东路北线越江隧道工程1476m圆形主隧道采用上海隧道股份设计、江南造船厂制造的直径11.3m网格挤压水力出土盾构施工。

1985年,上海芙蓉江路排水隧道工程引进一台日本川崎重工制造的直径4.33m小刀盘土压盾构,掘进1500m,该盾构具有机械化切削和螺旋机出土功能,施工效率高,对地面影响小等特点。

1986年,中铁隧道集团公司研制出半断面插刀盾构,并成功用于修建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

1987年上海隧道股份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4.35m加泥式土压平衡盾构,用于市南站过江电缆隧道工程,穿越黄浦江底粉砂层、掘进长度583m,技术成果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7.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盾构法技术的发展

1990年,上海地铁1号线工程全线开工,18km区间隧道采用7台由法国FCB公司、上

海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工程设计院、上海船厂联合制造的6.34m土压平衡盾构。每台盾构月掘进200m以上,地表沉降控制达-3~+lcm。

1996年,上海地铁2号线再次使用这7台土压盾构,并又从法国FMT公司引进2台土压平衡盾构,掘进24km区间隧道,上海地铁2号线的10号盾构为上海隧道股份自行设计制造。

20世纪90年代,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自行设计制造了6台Ф3.8~6.34m土压平衡盾构,用于地铁隧道、取排水隧道、电缆隧道等,掘进总长度约l0km。

在20世纪90年代中,直径1.5~3.0m的顶管工程也采用了小刀盘和大刀盘土压平衡顶管机,在上海地区使用了10余台,掘进管道约20km。1998年,上海黄浦江观光隧道工程购买国外二手Ф7.65m铰接式土压平衡盾构,经修复后性能良好,顺利掘进隧道644m。

1996年,上海延安东路隧道南线工程1300m圆形主隧道采用从日本引进的Ф11.22m泥水盾构施工。

1996年,广州地铁1号线8.8km区间隧道由日本青木公司建设施工,采用2台Ф6.14m 泥水盾构和1台Ф6.14m土压平衡盾构。

1999年5月,上海隧道股份研制成功国内第1台3.8m×3.8m矩形组合刀盘式土压平衡顶管机,在浦东陆家嘴地铁车站掘进120m,建成2条过街人行地道。

2000年2月,广州地铁2号线海珠广场至江南新村区间隧道采用上海隧道股份改制的2台Ф6.14m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在珠江底风化岩地层中掘进。

2001年以来,广州地铁2号线、南京地铁1号线、深圳地铁1号线、北京地铁5号线、天津地铁1号线、先后从德国、日本引进14台Ф6.14~6.39m的土压盾构和复合式土压盾构,掘进地铁隧道50km。

2003年,上海地铁8号线首次采用双圆盾构隧道新技术,从日本引进2台Ф6520×W11120双圆型土压平衡盾构,掘进黄兴路站——开鲁路站2.6km区间隧道。

2004年,上海上中路越江隧道工程引进大直径的Ф14.87m泥压盾构,在黄浦江掘进施工2条隧道,隧道结构为双层4车道。

盾构法隧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地铁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以广州地铁为例:1号线采用了2台泥水盾构、1台土压平衡盾构施工;2号线采用了6台土压平衡盾构施工;3号线采用了13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4号线采用了10台土压平衡盾构施工;5号线采用了24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6号线采用了14台土压平衡盾构、1台泥水盾构施工;2,8号线延长线采用了8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3号线北延段采用了12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观光线采用了6台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广佛线采用了12台土压平衡盾构、2台泥水盾构施工。

2005年以来,成都地铁1号线、西安地铁2号线、沈阳地铁1号线、杭州地铁1号线等相继开工建设,并采用盾构法施工。武汉地铁、重庆地铁、苏州地铁等也即将开工建设。

于2006年建成的上海翔殷路隧道采用了Ф11.58m泥水盾构施工。

于2004年开工,2006年盾构下井,于2008年4月贯通的武汉长江公路隧道采用了2台Ф11.38m泥水盾构施工。

上海长江口越江隧道工程(也称上海沪崇隧道工程)采用南隧北桥的施工方案,其中于2004年开工的南段隧道于2006年采用Ф15.44m的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

2007年,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采用4台Ф11.18m泥水盾构施工。

2008年,北京铁路地下直径线采用Ф11.97m泥水盾构施工。

中国机械发展史论文报告

本科论文 题目:中国机械发展史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近代,中国机械方面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小型夯实机械;热处理;锻压;铸造;热加工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由于特别是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这样,中国机械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落后西方一百多年。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金属冶机械铸技术发明时间较早,且技术精湛。如商周 时期的青铜器朴质雄浑,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在大约40~50万年前,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刃部也较锋利,并有单刃、双刃、凸刃、凹刃和圆刃之分。 中国在28000年前出现弓箭,这是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发明;公元前8000~前2800年期间出现了陶轮(制陶用转台);农具大约出现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除石斧石刀外,还有石锄、石铲、石镰、骨镰和骨耜。石斧和石刀上已有用硬质砂子磨削而成的孔。 夏代以前和夏代,先后出现了无辐条的辁和各种有辐条的车轮;殷商和西周时已有相当精致的两轮车;独木舟和筏等水上运输工具早就相继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能用石范和泥范铸造简陋的工具和武器。商殷时期,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冶铸技术得到高度发展,青铜铸件司母戊方鼎重达875千克,春秋时期的青铜铸件曾侯乙尊盘已十分精细。春秋至魏汉时期(公元前770~公元265年)是中国古代机械开始较快发展的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和生铁冶铸技术开始出现;黑心可锻铸铁、白心可锻铸铁和锻钢的出现,加速了由铜器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中期以后发明了失蜡铸造法和低熔点合金铸焊技术;战国时期又有了叠铸和锚链铸造等工艺;西汉中期已炼出灰口铸铁,并出现了壁厚3~5毫米的薄壁铸铁件。铸铁热处理技术也有所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出现弩,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到 汉代,弩机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汉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种规格,这些规格的形成表明机械制造标准在汉代已初步确立。弩机上留下了作工、锻工、磨工等的名字。战国时期流传的《考工记》是现存最早的手工艺专著,其中记有车轮的制造工艺。对弓的弹力、箭的射速和飞行的稳定性等都作了深入的探索。汉代已有各类舰艇和大量的三四层舱室的楼船。有些舰船已装备了艉舵和高效率的推进工具橹。西汉时的被中香炉构造精巧,无论球体香炉如何滚动,其中心位置的半球形炉体都能经常保持水平状态。 秦汉时期:1980年出土的秦始皇陵铜车马代表了当时铸造技术、金属加工和组装工 艺的水平。东汉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记里鼓车有一套减速齿轮系,通过鼓镯的音响分段报知里程。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自动离合装置的发明,说明传动机构齿轮系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 东汉时已有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齿轮和齿轮系。有大量棘轮,也有人字齿轮。特别是在天文仪器方面已有比较精密的齿轮系。张衡利用漏壶的等时性制成水运浑象,以漏水为动力通过齿轮系使浑象每天等速旋转一周。公元132年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即候风地动仪。汉代纺织技术和纺织机械也不断发展,绫机已成为相当复杂的纺织机械。到三国时期,马钧将50综(分组提放经线的综片)50蹑(踏具)和60综60蹑的绫机都改成50综12蹑和60综12蹑,提高了生产效率。马钧还创制了新式提水具翻车,能连续提水,效率高又十分省力。汉代的农具铁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汉武帝时赵过既已创制三脚耧,一天能播种一顷地。在这一时期,大型铜铁铸件和大型机械结构陆续出现。五代时铸造的沧州铁狮子重约40吨,宋代木结构水运仪象台高3丈5尺,宽2丈1尺。

矩形隧道掘进机国内外概况和发展趋势

1.1国内外概况和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盾构断面均为标准的圆形,因此我们将非圆形断面盾构称“异形断面盾构”。从历史上看,异形断面盾构的断面形式包括矩形(圆角矩形)、多圆相交的并列圆形、多段弧线相切围合形(日本称复合圆形)。本课题总体设计所选择的就是4段圆弧相切围合的形状,如图3所示。其外观接近椭圆,但数学方程式并非椭圆,我们将其命名为“类矩形”。 图3:类矩形盾构衬砌结构 1.1.1异形断面盾构的重生

图4 历史上第一台盾构机 由法国人Marc Isambard Brunell(1825年)建造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盾构机就是矩形断面的,如图4所示。因为对于使用功能而言,矩形的断面使用效率是最高的,而且从当时掌子面人工开挖的方式看来说,矩形断面最有利于挖掘工人的布置(由于当时施工能力的限制。1843年,采用这台11 m宽、6 m 高的矩形盾构机完成了396m长的泰晤士河隧道,开创了盾构法隧道的新天地。由于当时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局限,该隧道的衬砌为砖砌双联拱结构,与

盾构外形并不匹配。 随着技术的发展,自纽约Pneuma tic Tr ansit 隧道(A lfred El y Beach,1870)起,圆形衬砌结构由于受力合理迅速取代了矩形断面,见图5(a);1890年,连通美国与加拿大边境的S t. Cla ir 铁路隧道盾构首次采用液压拼装机面,见图5(b );1926年伦敦地铁首次采用了电驱动大刀盘切削正面土体,实现了全断面机械化开挖,见图5(c)。从此,圆形盾构由于衬砌结构经济性好,便于实现机械化开挖和衬砌拼装,迅速成为主流,矩形盾构在大约100年的时间里成为被遗忘的技术。 (a) (b) (c )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城市逐步由功能优先的现代化建设转向人居为本的后现代化建设,需要在本已拥挤的地下空间中建设地铁,地下化铁路,共同沟,地下道路等,由于《日本民法典》规定50米深度以内地下空间属于地面物业业主所有(2001年修正案),往往面临狭小的道路无法布置双线隧道的问题,即使开发出40cm 极小间距施工的盾构技术也无济于事,唯一的办法是将两根隧道合为一体。90年代,此类隧道多采用双圆/多圆断面,但这种形式一般需设中柱或采用繁琐的结构托换/置换工艺,空间仍有浪费。因此,90年代中期以后 , 图5:早期盾构技术沿革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教案 一、课标要求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识记层次),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理解层次)。 二、教材分析(在整个历史、整个单元、及在学生认知方面的地位) 本课主要讲述的罗马法不仅对罗马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立法、司法提供重要借鉴,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在整个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作为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二课,主要讲述罗马法的起源发展与完善,与前一课希腊民主政治一课强调自由民主,一课强调秩序,共同构成西方文明之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罗马法的形成过程有系统的认识,理解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律带来的影响,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思考,提高对罗马法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知识方面、思维方面) 本课主要涉及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完善历程及主要内容,对罗马法的评价等问题,作为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对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和《查士丁尼民法大法》有简单的了解,但理解程度较浅,且本课涉及很多法律名词,对学生来说较陌生,对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但经过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如辩证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历史现象等,且高中生对世界古代史较感兴趣,思维活跃,利于本课教学,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史料、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四、教学目标 通过讲述法、问题教学,知道什么是罗马法,了解罗马法的形成、发展到完善的历程,提高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感受法制建设的源远流长; 通过史料,了解《十二铜表法》及《民法大全》的内容,理解其诞生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分析史料的学习方法,感受古人的伟大智慧; 通过史料,联系古今、国内外,理解罗马法的核心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提高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习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学习方法,感受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及影响 六、教法、学法 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教学、案例分析来展开教与学 七、教学过程 1、设计思路 围绕“罗马法”,以教材顺序为主,对罗马法的产生、发展,主要内容,作用和影响展开教学。 2、导入新课

港口起重设备及其发展历程

港口起重设备及其发展历程 陆俊杰 摘要:随着现代港口装卸技术的发展,港口装卸设备也呈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型化和高效化、专业化和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环保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着重以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和卸船机为例,介绍一下港口装卸设备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关键词:起重机械港口龙门起重机岸吊 一、港口主要应用的起重设备及分类 门桥式起重机:桥式起重机:以桥架作为承载结构,能沿着桥架上的轨道水平运行,由起升机构、小车运行机构和大车运行机构等几部分组成的起重机械。桥式起重机是使用最广泛、拥有量最大的一种轨道运行式起重机,其额定载起重量从几吨到几百吨不等,最基本的形式是通用吊钩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由一个门形金属架构、起升机构、大车运行机构、小车运行机构组成,能够在港口、码头及露天货场等场所沿着地面运行,实现货物装卸搬运作业的机械 臂架类起重机:固定式(门座起重机、固定起重机)广泛适用于港口、码头、货场和货运中转站进行货物装卸作业。其结构简单,工作噪音小,易于修理。可采用吊钩、抓斗两用,以满足不同货物的装卸作业要求。移动式:轮胎起重机将起重工作装置和设备装设在专门设计的自行轮胎底盘上的起重机,称为轮胎起重机。浮船起重机:以专用浮船作为支承和运行装置,浮在水上作业,可沿水道自航或拖航的水上臂架起重机。它广泛应用于海河港口,可单独完成船—岸间或船—船间的装卸作业。浮式起重机根据其工作装置的工作特性可分为全回转浮式起重机、部分回转浮式起重机和非回转浮式起重机三种类型。 二、港口装卸机械发展的总体趋势 (1)自动化和智能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是集机电—体的高新技术,以其安全,准确,高效、高技术含量在港口物流中将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液压技术等被广泛用于港口机械的驱动和控制系统;变频调速已成为交流传动系统调速的主导;自动防摇和精确定位技术集装箱吊具上。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将在港口中普遍应用;港口正向着现场作业无人化发展。 (2)大型化和高效化由于市场的需求,港口开始配置起重量大、工作效率高的装卸机械。目前,浮吊的最大起重量达到8800吨,龙门起重机的最大起重量可达3500吨,世界发达港口矿石和煤炭装船单机台时效率已分别达1.6万吨和1万吨,卸船6000吨和5400吨,集装箱装卸桥台时效率达60箱。而且,更加大型化和高效化的设备正在研制过程中。(3)专业化和多用化为提高装卸效率,各国港口为适应各货种流向和船型的需要,建造厂越来越多的专业化码头。如煤炭、汕品、集装箱、矿石等货类专用码头,并配备厂与之适应的专业化设备;为适应生产布局的不断变化和货种、货流不稳定等状况,出现了要求建造多用途码头的趋势,于是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装卸机械。 (4)标准化和系列化为提高港口机械制造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方便维修和保养,港口装卸机械生产正向标准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如我国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是发展速度最快、技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说课稿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就像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总要溯源到夏、商、周三代一样,谈及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也言必称古代希腊和罗马。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根。古希腊人以其睿智创造了两个名词“公民”“民主”,影响了直至今天整个西方的历史。而古罗马的法律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原则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至今仍然是人类为实现它而追求的法律目标。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2.课标要求 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的展示、学生合作探究,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究罗马法的本质。 2)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法律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通过参与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的原因;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的原因 二、说学情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加之罗马法本身理论性较强所以本课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处理教材时对于教材中的一些较深同时又是重点的内容我采用以案说法、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台阶等形式把它“浅化”“易化”,便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情况,我采用讲授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以案说法比较方法问题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大家请看,这是法官手里的法槌,有人知道法槌是做什么的吗?在法庭审判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法槌的敲击作为开始或结束的标志。它是法与权的代表,象征着法律的尊严和

国内外隧道盾构机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

国内外隧道盾构机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 盾构机是一种专业工程机械,它主要用于在地下施工中开挖隧道。随着盾构掘机的发展,它集成了信息、光、电、传感、液、机、技术于一体,涉及地质、测量、电气、液压、机械、等多门技术,具有土碴运输、土体切削、衬砌隧道等功能,而且对于不同的地质进行相应的方案设计,准确性很高。文章介绍了盾构机的历史及其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方向。 标签:盾构机;发展;长沙地铁 盾构机主要由动力部分、顶进主轴、导向系统、刀盘系统、纠偏系统、中继顶进系统、排运岩土机构以及等几个部分组成。盾构掘进机的工作原理就是一个圆柱形的钢件沿隧洞轴线一边对土壤进行开挖,一边同时向前推进。这一钢件壳的作用是负责分担来自周围土层的压力,起到对正在施工作业隧洞的保护以及支撑作用,排土、挖掘、衬砌等作业都在该圆柱组件的支撑下进行。由于工作原理的不同,盾构机主要有混合型、泥水加压式、土压平衡盾构等多种。考虑到盾构机给实际工程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已经应用于许多地铁、市政、水电、等许多地下工程。 1 盾构机发展溯源 盾构机从发明那天起距今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第一台盾构机诞生在英国,后由日本、德国不断发展壮大。盾构机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盾构机的发明,盾构机的发展普及,盾构机的发展完善,随着科技的发展,盾构技术不断完善进步,从而为世界的隧道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1 第一台盾构机的诞生 1818年,英国工程师布鲁诺尔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通过船板上的蛀孔,发现这种虫子在前进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分泌物涂在孔的周围来支撑周围物质得到启示,后来他完善了构思,发明了一种圆形铁壳,同时利用千斤顶在土壤中推进,在铁壳里的工人一边挖掘,一边衬砌轨道。从此世界上第一台盾构机便问世了。 1.2 盾构机在世界各国进一步发展普及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盾构技术相继传入德、日、美等国,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892年,美国率先发明了掘削工作面封闭不能直接观察到施工面作业的封闭式盾构,必须辅以多种监控装置来控制掘削面工作。1931年苏联利用盾构机建造了莫斯科地铁隧道,施工中首次使用了化学注浆和冻结工法。自此,这种施工方法得以传播,并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 1.3 现代盾构机的进步和完善

盾构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盾构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这就主要介绍国内外盾构机的发展过程、现状以及前景,并就取得的一 些成果做探究。同时就我国盾构机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提出相应的意见。 关键词:盾构机 ; 土压平衡轻量化;煤矿 引言:盾构机是隧道施工中的关键设备,盾构工法由英国人Brune于1810年 发明最先有提出,其后发展到欧洲各国,如英国、德国以及引入日本。它的应用 范围广泛,是现代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工程机械。主要用于铁路、公路、地铁、城市管廊、煤矿巷道、引水工程、矿山开采等隧道施工。可以说盾构机的出现有 效的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已经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机械装备,因此盾构机也成为各国探索发展的重要机械,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程领域发 展的重要标志。 1 关于我国盾构机现状研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盾构机设计、研发、生产的配套 产业链,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这里经过我对盾构机文献的各方查阅发现,盾构 机的研发与设计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难点方面,分别盾构机刀盘以及拼装技术上 的研究。这主要的原因在于在盾构机实际工作中,掘进和管片拼装是盾构机最基 础性的工作要求。除了这些以外,盾构机的各项组成也极其复杂,其中就涉及机、电、液、导向、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型机械装备。所以不难看出,研究 盾构机需要涉及很多门学科,主要包括传统的机械、电子、地质、土木、材料等 综合性技术。 2 盾构机发展与展望 盾构机已经成为交通、矿山、水利等工程方面关键的技术装备,已经在众多 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当下信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微电子遥感技术的不断 发展,对于盾构机的多功能化越来越强烈,因此未来这些技术已经密集性应用于 盾构机的设计与研发,使得盾构机能满足复杂的地质工况,同时也让盾构机更加 智能,下面就具体就盾构机的发展做几点研究。 2.1 机型多样化发展 未来的盾构机将不在运用于单一的工况,而是随着盾构机的不断改进与优化,盾构机的使用也将发生巨大变化,未来盾构机不管是形状还是大小都将发生改变。同时随着断面尺寸、大小、形状需求的改变,盾构机也将朝着多样化发展。同时 盾构机不再是整体结构, 逐步被可拆卸模块化结构所取代,使得盾构机的使用领 域更加广泛 2.2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操作 现代的盾构机已经不单单只实现人工形式的盾构作业,通过不断改进创新设计,现代盾构机已经逐步实现了自动、智能化作业与生产。如在当今的盾构机中,就有着大量的先进技术,主要包括刀盘驱动装置、自动控制、遥感技术、探测技术、通信技术等,这使得盾构机更加趋于智能化发展。同时随着盾构小机型化的 发展,盾构机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增多,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与气候,成为 更加智能、灵活的工程作业机械。传统盾构机不管是在操作还是在装配时都比较 危险,将盾构机可靠性、安全性提高,使得盾构机被更多人所接纳,运用范围也 将变得更加广阔。 2.3整机集成化、模块化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实质: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起重机发展历史

起重机发展历史 起重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垂直提升和水平搬运重物的多动作起重机械。又称吊车。属于物料搬运机械。起重机的工作特点是做间歇性运动,即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取料、运移、卸载等动作的相应机构是交替工作的。 通常起重机械由起升机构(使物品上下运动)、运行机构(使起重机械移动)、变幅机构和回转机构(使物品作水平移动),再加上金属机构,动力装置,操纵控制及必要的辅助装置组合而成。起升机构是起重机的基本工作机构,大多是由吊挂系统和绞车组成,也有通过液压系统升降重物的。运行机构用以纵向水平运移重物或调整起重机的工作位置,一般是由电动机、减速器、制动器和车轮组成。变幅机构只配备在臂架型起重机上,臂架仰起时幅度减小,俯下时幅度增大,分平衡变幅和非平衡变幅两种。回转机构用以使臂架回转,是由驱动装置和回转支承装置组成。金属结构是起重机的骨架,主要承载件如桥架、臂架和门架可为箱形结构或桁架结构,也可为腹板结构,有的可用型钢作为支承梁。[按起重性质分:流动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桅杆式起重机;按结构形式,起重机主要分为轻小型起重设备、桥架式(桥式、门式起重机)、臂架式(自行式、塔式、门座式、铁路式、浮船式、桅杆式起重机)、缆索式。 中国古代灌溉农田用的桔槔是臂架型起重机的雏形。14世纪,西欧出现了人力和畜力驱动的转动臂架型起重机。19世纪前期,出现了桥式起重机;起重机的重要磨损件如轴、齿轮和吊具等开始采用金属材料制造,并开始采用水力驱动。19世纪后期,蒸汽驱动的起重机逐渐取代了水力驱动的起重机。20世纪20年代开始,由于电气工业和内燃机工业迅速发展,以电动机或内燃机为动力装置的各种起重机基本形成。 近年来,中国工程起重机行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生产工程起重机的企业有30多家,整个行业经过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效益显著提高。汽车起重机向智能化、大型化发展;全地面起重机和门式起重机向高附加值、特大型发展;随车起重机向中大吨位渗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地面起重机已实现大批量生产。由于各类起重机向着大型化、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国内工程起重机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从弱到强,步入发展黄金期 中国起重机行业是在持续积累、充分竞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自20世纪60年代推出第一代汽车起重机开始,中国起重机行业走过了近50多年的历史,行业也由最初的数千万元的市场规模发展到2010年的380亿元。中国起重机行业发展5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企业在研发、制造技术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8%。 近年来,国内工程起重机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电力、石化、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广东起重机行业的发展。据统计,汽车起重机年产销量从2000年的3 300台增长到2010年的35 000余台,其中 8~25吨级的起重机需求量较大,但从起重机需求增长速度上看,产品已逐渐向50~130吨级的中大吨位发展;随车起重机从2000年的1 300台增长到2010年的6 440台;履带起重机从2000年的23台增长到2010年的近1 700台。各机种市场需求增长速度惊人,履带起重机尤为突出。 以履带起重机为例,从2004-2010年的6年间,中国履带起重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生产企业的逐渐增多,产品大型化趋势明显。50吨级的履带起重机是

浅谈国内外盾构法施工的发展及其趋势

浅谈国内外盾构法施工的发展及其趋势 摘要:本文介绍了盾构法施工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盾构法施工;发展;趋势;问题 一、盾构法施工----实测数据回归法 实测数据回归是指通过对现场收集资料的回归与分析,用数理统计法从所得数值中回归出预测沉降的数学表达式。 1956年,两位英国教授Skempton最早就这一问题进行书面论述。他们提出一个衡量建筑物危险程度的临界指标,“角变扭曲度”(即δ/L,其中δ表示地面局部沉降量,L表示减去倾斜影响后的建筑物长度)[9]。保证建筑物安全的角变扭曲度应小于1/1000。 1969年,美国R.B.Peck通过对隧道地表沉降的实测数据分析,提出了地表沉降曲线近似于概率论中正态分布曲线,认为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是在不排水的条件下由地层损失所引起,地表沉降槽的体积应等于地层损失的体积[10]。并提出地面沉降横向分布估算的公式为: 式中:—距隧道中心距离为处的地面沉降量(m); —沉降槽体积,也称地层损失量(推进每米); —隧道中心处的最大沉降量(m); —曲线反弯点的横坐标(m) ,亦称沉降槽宽度系数。 在墨西哥举行的国际土力学地基基础会议上,R.B.Peck作了著名的“State-of-the-Art Report”报告,对17例隧道工程进行了研究[11]。此外R.B.Peck 还介绍了加有气压情况下开挖面稳定条件,开挖面到达之前发生的地面沉降的实例等。 1977年,半谷在东京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土力学和地基基础会议的论文集内,整理了适用于地铁的25件关于盾构隧道的58例实测数据,给出了地表最大沉降量和地层条件的关系[12]。如表1-1所示:

盾构隧道掘进机的发展史

盾构隧道掘进机的发展史 1818年,英国工程师布伦诺尔设计出一种挖掘机,在泰晤士河底下挖掘隧道。他观察过一种名叫凿船虫的蛀木软体动物,发现这种虫子利用圆管形硬壳支撑孔洞四周的特朵铖,继续向前钻进。于是受到启发,制造了一个箱形铁壳(称为盾构),利用千斤顶在松软的土壤中向前推进。挖掘工人则在铁壳内一面挖掘,一面在隧道内壁衬砖。这便是人类的第一台盾构机。1825年至1841年间,利用布仑诺尔设计的盾构凿通韦平到罗瑟海斯的世界第一条水下隧道,长约1100米。 1865年,英国桥梁工程师巴洛发明一种盾构,并注册了专利,这种盾构是圆筒形,直径较布仑诺尔设计的为小,不用砖铺砌隧道内壁,而用铁块砌块。巴洛和工程师格雷特黑德利用这种盾构在一年之内凿通泰晤士河床下的第二条隧道。格雷特黑德还改进了挖隧道技术,以压缩空气抵消外面的水压。1890年,伦敦用这种技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 盾构机全名叫盾构隧道掘进机,是一种隧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现代盾构掘进机集光、机、电、液、传感、信息技术于一体,具有开挖切削土体、输送土碴、拼装隧道衬砌、测量导向纠偏等功能,涉及地质、土木、机械、力学、液压、电气、控制、测量等多门学科技术,而且要按照不同的地质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设计制造,可靠性要求极高。盾构掘进机已广泛用于地铁、铁路、公路、市政、水电等隧道工程。 用盾构机进行隧洞施工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施工速度快、一次成洞、不受气候影响、开挖时可控制地面沉降、减少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和在水下开挖时不影响水面交通等特点,在隧洞洞线较长、埋深较大的情况下,用盾构机施工更为经济合理。 盾构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一个圆柱体的钢组件沿隧洞轴线边向前推进边对土壤进行挖掘。该圆柱体组件的壳体即护盾,它对挖掘出的还未衬砌的隧洞段起着临时文撑的作用,承受周围土层的压力,有时还承受地下水压以及将地下水挡在外面。挖掘、排土、衬砌等作业在护盾的掩护下进行。 据了解,采用盾构法施工的掘进量占京城地铁施工总量的45%,目前共有17台盾构机为地铁建设效力。虽然盾构机成本高昂,但可将地铁暗挖功效提高8到10倍,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地面上不用大面积拆迁,不阻断交通,施工无噪音,地面不沉降,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不过,大型盾构机技术附加值高、制造工艺复杂,国际上只有欧美和日本的几家企业能够研制生产。 盾构机根据工作原理一般分为手掘式盾构,挤压式盾构,半机械式盾构(局部气压、全局气压),机械式盾构(开胸式切削盾构,气压式盾构,泥水加压盾构,土压平衡盾构,混合型盾构,异型盾构)。

盾构发展史.doc

第一章盾构技术进展概况 1.1 引言 盾构实际上是盾构机的简称。它是一个横断面外形与隧道横断面外形相同、尺寸稍大,内藏挖土、排土机具,自身设有保护外壳的暗挖隧道的机械。以盾构为核心的一整套完整的隧道施工方法称为盾构工法,概况如图1.1所示。盾构工法的设想19世纪初产生于英国,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盾构工法问世以前隧道施工主要靠开挖法。但就城市隧道施工而言,开挖法存在受地形、地貌、环境条件的限制;开挖法给城市交通带来极大不便;开挖产生的地层沉降较大;施工机械的噪声和振动;施工对环境构成的污染等诸多不利因素。相对而言,盾构工法不存在这些缺陷,故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并得以迅速发展。人们不仅开发了软土盾构工法,而且还开发了适于卵石地层等多种其它地层的盾构工法。此外,还在提高安全性、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及降低成本等方面作了精心的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目前盾构工法在城市隧道施工技术中已确立了稳固的统治地位,且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通用隧道施工技术。 目前隧道科技工作者正在致力于更先进的全机械化的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化的盾构工法,适于地下大深度的盾构工法及特殊断面、特殊功能的盾构工法的研究和开发。 1.2 盾构法隧道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8世纪未英国人提出在伦敦地下修建横贯泰晤士河隧道的构想,并对具体的掘削工法和使用机械等问题做了讨论。到1798年开始着手希望实现这个构思,但由于竖井挖不到预定的深度,故计划受挫。但横贯泰晤士河隧道的设想与日俱增,4年后Torevix决定由另一地点建造连结两岸的隧道,随后工程再次开工。施工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当掘进到最后30m 时,开挖面急剧浸水隧道被水淹没,横贯泰晤士河的设想再次破灭,工程从开工到被迫终止用了5年时间。横贯泰晤士河的计划在以后10年中未见显著进展。 1818年Brunel观察了小虫腐蚀木船底板成洞的经过,从而得到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盾构工法,并取得了专利。这就是所谓的开放型手掘盾构的原型。Brunel对自己的新工法非常自信,并于1823年拟定了伦敦泰晤士河两岸的另一条道路隧道的计划。随后,这个计划由当时的国会确认,工程于1825年动工。隧道长458m,隧道断面为11.4m×6.8m。工程进展顺利,但因地层下沉,致使工程被迫中止。但Brunel并没有因此而灰心失望,他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对盾构做了7年的改进,后于1834年工程再次开工,又经过7年的精心施工,终于在1841年贯通隧道。Brunel在该隧道中采用的是方形铸铁框盾构。自Brunel向泰晤士河隧道挑战到隧道峻工前后经历了20个春秋,Brunel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最后取得了胜利。此时,他已是72岁的老人。Brunel对盾构工法的贡献极为卓著,这是后人的一致公论。 自Brunel的方形盾构以后,盾构技术又经过了23年的改进,到1869年建造横贯泰晤士河上的第二条隧道,首次采用圆形断面,外径2.18m,长402m,这项工程由Burlow和Great 两人负责。Great采用了新开发的圆形盾构,使用铸铁扇形管片直到隧道掘削结束未出任何事故。随后Great在1887年南伦敦铁道隧道施工中使用了盾构和气压组合工法获得成功,这为现在的盾构工法奠定了基础。从起初Torevix反复失败和受挫折,到引出Brunel的盾构工法,及进而改进成为Great的盾构工法前后经过80年的漫长岁月。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盾构工法相继传入美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等国,并得以不同程度的发展。美国于1892年最先开发了封闭式盾构;同年法国巴黎使用混凝土管片建造了下水道隧道;1896年~1899年德国使用钢管片建造了柏林隧道;1913年德国建造了断面为马蹄形的易北河隧道;1917年日本采用盾构工法建造国铁羽越线,后因地质条件差而停止使用;1931年苏联用英制盾构建造了莫斯科地铁隧道,施工中使用了化学注浆和冻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了解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进一步认识重大历史问题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影响作用。 了解罗马重要法律制度的内容及影响,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以便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为当今的政治生活服务。 分析材料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学习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 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 罗马法的现实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两大支柱,一是 民主,二是法制。新课标必修1第二单元第1课介绍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第2课介绍古代罗马的法制,这正是 现代民主法制的源头,学习好这两课显得十分重要。罗 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对维系罗 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后世尤其是欧美 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近代各国的立法都影响深远。本课主 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

的发展与完善;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三、教学重点: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国家机关的统治所起 的作用四、教学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电视剧《别动我的抽屉》有这样一段剧情:贝蕾收到了同班男生米乐的情书,她把情 书锁在了自己的抽屉里,匆忙中却把锁给锁歪了。母亲 田枫打扫房间时看见锁歪的抽屉,终于忍不住打开它, 发现了女儿的秘密。田枫不敢去问女儿,只好冲她发些 无名火,贝蕾却很快就发现了妈妈偷看过自己的“情书”。母女俩生平第一次爆发了强烈的冲突……你怎样 看待贝蕾这种情况呢?(1.多数人反感并谴责父母的行为。 2.个别人理解父母的行为。)生甲:这是父母在关心我们,没什么。生乙:我觉得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生丙:我觉 得父母侵犯了我们的隐私,违法了。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父母偷看子女们的信件违背了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 隐私权。其实,现代社会的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 法制。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给学生案例:罗莫洛是一 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 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 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 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法官会怎么判呢?在罗马法产生的初

汽车起重机的发展历程

起重机之汽车起重机的发展历程 起重机,行车专业生产河南港口起重机为您介绍: 起重机之汽车起重机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汽车式起重机诞生于上世纪的10年代,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期间有过3次主要的技术改进,分别为70年代引进苏联的技术,80年代引进日本的技术,90年代引进德国的技术。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汽车式起重机产业始终走着自主创新的道路,有着自己清晰的发展脉络,尤其是进几年,中国的汽车式起重机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正在逐渐的缩小。而且中国目前在中小吨位的汽车式起重机的性能已经完好,能够满足现实生产的要求。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汽车式起重机行业一定会发展成为一个发展稳定,市场化程度高的成熟产业。 起重机专家认为,高速发展的市场,是中国汽车式起重机产业各个厂商有利的技术创新基础和环境。近几年,中国汽车式起重机产业除了一家较小的公司与日本起重机品牌厂家合资以外,其余厂家一直在追赶国外先进水平的进程中,一直坚持自主的技术创新道路,基本上没有整体引进国外技术的做法,也使的中国汽车式起重机产业在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在产品技术上有明显的中国特质。 当前中国新一代汽车起重机产品,起重作业的操作方式,大面积应用先导比例控制,具有良好的微调性能和精控性能,操作力小,不易疲劳。通过先导比例手柄实现比例输送多种负荷的无级调速,有效防止起重作业时的二次下滑现象,极大的提高了起重作业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作业效率。 部分大型汽车式起重机还在伸缩臂上使用了单缸插销的伸缩技术,通过液压销作用,以单个液压油缸可完成多节伸臂的运动,并达到各种工况的程度控制和自动伸缩,改变了以往能不油缸加内部绳排的作业方式,使起重机相对更轻,拓展了起重机向更高工作高度发展的空间。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13763840.html,起重机,行车找河南港口起重机。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标内容】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属于世界历史方面的“西方古代法制的起源和发展”这一专题的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罗马法的起源、发展、确立和完善及其作用和影响,为学生后面学习的资产阶级政治法制作铺垫。同时本课内容涉及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6世纪千余年的历史,时间跨度较大。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罗马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维系帝国的统治;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化进程影响深远。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3)运用:探究罗马法内容的变迁。 (二)、过程与方法:以案说法、问题探究;情境再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史上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也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思想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和罗马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发展史Word 文档

1840年Wheatsone开始提出和制作了略具雏形的直线电机。从那时至今,在160多年的历史中,直线电机经历了三个时期。 1840~1955年为探索实验时期: 从1840年到1955年的116年期间,直线电机从设想到实验到部分实验性应用,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屡遭失败的过程。自从Wheatsone提出和试制了直线电机以后,最早明确地提到直线电机文章的是1890年美国匹兹堡市的市长,在他所写的一篇文章中,首先明确地提到了直线电机以及它的专利。然而,由于当时的制造技术、工程材料以及控制技术的水平,在经过断断续续20多年的顽强努力后,最终却未能获得成功。 至1905年,曾有两人分别建议将直线电动机作为火车的推进机构,一种建议是将初级放在轨道上,另一种建议是将初级放在车辆底部。这些建议无疑是给当时直线电机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的一剂兴奋剂,以致许多国家的科研人员都投入了这些研究工作。1917年出现了第一台圆筒形直线电动机,事实上那是一种具有换接初级线圈的直流磁阻电动机,人们试图把它作为导弹发射装置,但其发展并没有超出模型阶段。 至此,从1930~1940年期间,直线电机进入了实验研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科研人员获驭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从而对已有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奠定了直线电机在今后的应用基础。 从1940~1955年期间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在实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实验应用工作。1945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首先研制成功的电力牵引飞机弹射器,它以7400kW 的直线电动机为动力,成功地用4.1s的时间将一架重4535kg,的喷气式飞机在165m的行程内由静止加速的188km/h的速度,它的试验成功,使直线电动机可靠性好等优点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随后,美国利用直线电机制成的、用作抽汲钾、钠等液态金属的电磁泵,为的是核动力中的需要。1954年,英国皇家飞机制造公司利用双边扁平型直流直线电机制成了发射导弹的装置,其速度可达1600km/h。在这个阶段中,尤需值得一提的是,直线电机作为高速列车的驱动装置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并计划予以实施。 在1840~1955年期间,是直线电机探索实验和部分实验应用时期,在直线电机与旋转电机的相互竞争中,由于直线电机的成本和效率方面没有能够战胜旋转电机,或者说,直线电机还没能找到唯独它能解决问题的领域,以及直线电机在设计方面也没有突破性的成功,所以直线电机在这一时期始终未能得到真正的应用。 1956~1970年为开发应用时期: 自1955年以来,直线电机进入了全面的开发阶段,特别是该时期的控制技术和材料的惊人发展,更加助长了这种势头。在这段时期,申请直线机的专利件数也开始急速增加,该时期直线电机专利的增长率超过了所有其他技术领域的平均增长率。 到1965年以后,随着控制技术和材料性能的显著提高,应用直线电机的实用设备被逐步开发出来,例如采用直线电机的MHD泵、自动绘图仪、磁头定位驱动装置、电唱机、缝纫机、空气压缩机、输送装置等。 1971年至今为实用商品时期 从1971年开始到目前的这个阶段,直线电机终于进入了独立的应用时代,在这个时代,各类直线电机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制成了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装置和产品,例如直线电机驱动的钢管输送机、运煤机、起重机、空压机、冲压机、拉伸机、各种电动门、电动窗、电动纺织机等等。特别可喜的是利用直线电机驱动的磁悬浮列车,其速度已超500km/h,接近了航空的飞行速度,且试验行程累计已达数十万千米。 在这个时期,直线电机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对直线电机在历史发展中多次起落的分析,终于选择了一条适合直线电机自身发展的独特思路,它不再与旋转电机直接对抗,不以单机的形式与旋转电机竞争,而以直线电机系统与旋转电机系统相比,从而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