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_美国德国经验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_美国德国经验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_美国德国经验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_美国德国经验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

美国经验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有着较低的税率,较少的收入再分配和异常复杂的税收制度,从金融危机之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较为稳定。2009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2.105万亿美元,各州政府财政收入总和1.124万亿美元,当年GDP为14.119万亿美元,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仅为22.9%;2012年美国政府财政总收入为5.1万亿美元(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总收入为6.3万亿美元,政府间重复计算收入1.2万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收入2.4万亿美元,州政府收入1.5万亿美元,州以下地方政府收入1.1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2.63%(GDP核算方法调整前);2014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3.02万亿美元,当年GDP 为17.4万亿元,财政收入占GDP比例继续下降为17.4%。

图1:1990-2014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95208.html,/indicator/NY.GDP.MKTP.C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95208.html,/data/reports.aspx?frmsrc=search&CNO=2&country=&series=G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95208.html,&period=

一、1990-2000年平稳上升时期

1992-2000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现平稳上升的走向,并从巨额赤字到预算盈余,这一时期克林顿最为成功之处是在削减赤字的同时,促成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良性发展。在总统竞选中,克林顿即主张,美国需要同时应对预算赤字和公共投资缺口。在1993年克林顿政府的第一个预算中,克林顿为自己的经济政策作出了这样的阐述:“我的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为长期经济增长奠定基础的同时,以经济激励措施创造就业机会;以长期公共投资增加个人和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以一个严肃、公平和平衡的赤字削减计划阻止政府消耗创造就业和增加收入的私人投资。”正是在这种改善财政状况与促进经济发展并举的思路下,克林顿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法案和改革措施。

在政策层面上,克林顿政府财政创新与重建的基本架构是:在美联储中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实施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和削减非生产性支出、进而削减财政赤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时这种紧缩性财政政策又伴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使具体的宏观财政政策微观化;增收节支也被克林顿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税制改革上增中有减:增税措施包括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提高(新增设了36%和96%两级税率;提高了可选择性最低税的税率和免税额;永久性地延长了1990年总预算协调法案所确定的分项抵扣限额)和公司税率的提高(把所得超过1000万美元的公司税率提高到35%);为了实现内生性经济增长目标,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联邦政府除了对创建新企业而进行风险投资的个人和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外,还实施了对低收入者的减税措施,主要指扩大了劳动所得税收减免(EITC)的范围。

在财政支出上减中有增:联邦政府一方面大幅度精简政府机构,裁减人员;另一方面压缩行政开支,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在减少财政支出总额、主要是减少行政性开支的同时,克林顿政府增加了旨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力量的资本性支出,如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教育和技术的投入,等等。这些支出项目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加了社会的有效供给,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转型和持续增长。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克林顿政府把提高美国的技术竞争力放到政府议事日程的前列,通过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科研支出、政府采购等)的倾斜促进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二、2001-2006年持续下降时期

这一时期,小布什是高举减税大旗入主白宫的,他上任以来出台了多个减税法案,布什政府还大幅提高国防支出,奉行供应主义政策,因此许多人认为小布什重振了里根经济学。自小布什上台以来,美国结束了长达10年的增长周期,2001年美国经济放缓,失业率上升、消费和投资持续低迷。在小布什重振里根经济学的同时,美国的财政状况也发生了迅速的恶化,从预算盈余骤变为赤字。2002年赤字一下子就高达1590亿美元。有分析认为美国政府赤字可能将一路攀升到GDP的6%,即重新回到里根时代的赤字水平。尽管小布什在竞选连任中仍重申减税政策,但他在第二任期中却不得不面临削减财政赤字的任务。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从2001年5月起,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美联储基准利率从6%下调到1%,为48年来历史最低水平。2003年美国经济快速复苏,就业率大幅上升,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从

2004年6月起,美联储运用“逢例会就加息、每次25个基点”的渐进策略,连续17次提高美元利率,到2006年6月,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推高至5.25%,此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加息周期。

三、2007-2012大幅变化的经济危机时期

在从2006年8月30日至2007年9月17日长达13个月的时间内,美联储坚持维持5.25%的利率水平不变。2007年以来,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消费者信心下滑。2007年9月到2008年2月期间美联储连续五次降息,其中1月21日紧急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了75个基点,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大降幅。

在货币政策频频救火的同时,美国又出台了大力度的抢险性财政政策:美国国会众议院在2008年1月29日投票通过了布什政府提出的规模为14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经济刺激方案的核心内容是规模为1010亿美元的退税计划,年收入低于7.5万美元的纳税人将获得600美元退税,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每对夫妻将获得1200美元退税,有孩子的家庭还可额外获得每个孩子300美元的退税额。预计税收减免计划可使企业获得45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此举旨在鼓励企业在2008年购买新设备。经济刺激方案的目的是帮助美国避免陷入由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衰退,因此方案中还包括暂时提高联邦房屋管理局、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以及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的贷款限额。

美国各界对财政刺激方案的反应以积极为主,短期财政政策的最大优势就是见效快,该刺激政策预计将向国内生产总值贡献0.75个到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由一开始因为GDP的持续下滑而极速上升,改变方向而平稳下降中。

四、2012年至今稳步恢复时期

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史无前例、决定性的金融稳定计划,入问题资产纾困计划(TRAP)、房利美和房地美(简称两房计划)的接管计划、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等,来缓解金融危机对美国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打击,提高信贷的可获得性,巩固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恢复美国金融市场信心和稳定住房部门的市场价格。这些金融稳定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复苏,避免了美国金融和经济系统的毁灭性崩溃。在2008-2009年实施初期,问题资产纾困计划和“两房”接管计划显著加重了美国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联邦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大幅攀升。

近年来,随着美国实体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复苏,美国的金融稳定计划基本停止了财政资金支出,进入了财政投资的资金回收阶段,甚至一些投资项目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而且,量化宽松政策不仅为美联储带来可观的利息收入,还通过利率效应显著降低了美国财政部门的国债利息成本。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最近几年明显上升。不过,美联储大举购买住房抵押支持证券(MBS),美国政府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以及美联储持有的长期债券价值可能因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而出现大幅下跌,显著增加美国政府的或有负债,加剧美国主权债务的不可持续风险。未来数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稳定复苏料将得以延续,随着TARP计划投资的资产陆续清盘、美联储资产购买计划的有序退出成的负面影响将会持续稳步下降。

德国经验

图2:1996-2012年德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95208.html,/indicator/NY.GDP.MKTP.C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95208.html,/data/reports.aspx?frmsrc=search&CNO=2&country=&series=G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95208.html,&period=

德国经验

德国财政收入占GDP比较大的转折点,发生在2005年。自二十世纪以来,德国财政收入逐年下滑,占GDP比重逐年大幅下降,2000年财政收入占GDP29.72%,直至2004 年降到27.57%的极低点。经济形势下降颓萎的同时,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这使得这一阶段的德国经济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使得德国不得不改革经济财政政策。1997年欧盟通过了由德国倡议的稳定与增长公约,目的是保证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平稳运行,保证马约的顺利实施。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财政赤字每年不得超过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若超过这一指标,该国将被处以最高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0.5%的罚款。该条约还规定,欧元区成员国的国家总债务不得超过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从2002年开始德国的财政赤字连续3年超标,而债务则从2001年起连续年超过马约规定的标准,引起各方的严重关注。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德国由于经济陷入停滞因而主动放弃欧盟为了保持稳定所拟定的统一标准,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一部分国际问题观察家甚至怀疑德

国的欧洲政策已经从以欧盟为导向转变为以国家利益为导向。赤字和债务问题涉及到德国能否和愿否执行马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的问题。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复苏继续表现出强劲势头。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的增长率为1.5%、2%,实际增长率约为1.7%,2005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开始回升。德国经济复苏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国外需求的强劲增长,这得益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国内工资成本下降导致的产品价格竞争力的提高。尽管存在国际上石油价格上涨的不良影响,2004年第三季度的出口仍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的数据预示2005年的德国经济将会是进一步复苏的一年。

联邦德国政府则在2005年进一步增收节支,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创造较好的经济环境。2004年德国政府的支出份额进一步降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7%,2005年可能下降到11.3%。这就给居民和企业的消费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高的要求,使德国企业的收益有较大的增长。由于提前执行下一阶段税改计划,加上执行其它改革措施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工资成本下降,企业的财政状况和赢利状况得到了改善。从德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德国的经济明显处于经济发展周期的复苏阶段,接下来的几年中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在不断上升中。

中央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变化分析

美国经验

从政府层级划分来看,在美国,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具有横向平等关系,州以下的政府才称为地方政府。这些地方政府是按照州的宪法组织起来,因此模式不一。但总体来看,美国地方政府一般分为一般性地方政府和特别区两类。一般性的地方政府有县(Counties)、自治市(Municipalities)、镇(Townships)三种基本类型。特别区有专区(Specialdistricts)、学区(Schooldistricts)两种基本类型。这些地方政府是为了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共同的多样化的需求而产生的,例如种类繁多的特别区,就是为了向公众提供学校、消防、公园、供水、保健、公园等单一服务而出现的,这种零碎化的公共服务模式导致了美国地方政府多如牛毛。联邦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有89,476个地方政府。此外

美国地方政府之间不一定存在隶属关系,例如县与自治市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自治市作为一个独立的城市法人,具有自治权力。

在美国,州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可以分为一般性收入(Generalrevenue)、公共设施收入(Utilityrevenue)、酒储备收入(Liquorstorerevenue)和保险信托收入(Insurancetrustrevenue)。一般性收入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州和联邦的政府间收入(Intergovernmentalrevenue),一部分是本级政府一般性收入(Generalrevenuefromownsources)。地方政府自己取得的一般性收入主要由税收(Taxes)和收费(Charges)组成。

为了调剂分税制下州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短缺,转移支付便成为调节政府间财力的有效手段,从表1可看出,2012—2013年度,州与地方政府一般性收入的19.84%来自于联邦和州政府的转移支付;州政府一般性收入的29.47%来自政府间转移支付,其中,94.85%来自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5.15%来自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一般性收入的37.45%来自政府间转移支付,其中11.10%来自于联邦政府,88.90%来自于州政府。这有助于州与地方政府提高社会服务标准,而不必过多地增加本地居民的税收负担。

表1: 按来源州政府财政收入(亿美元)1

1数据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95208.html,/faces/nav/jsf/pages/searchresults.xhtml?refresh=t

在财权划分方面,各级政府收入构成如下:联邦政府主要征各种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工薪)税;州政府主要征销售税;地方政府主要征财产税。三级政府以税率分享形式征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销售税。这种划分收入方式考虑了税种自身的性质特点,也考虑到了各级政府自身的职能。如:联邦政府承担了收入分配和宏观经济稳定的职责,与此相适应,将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和稳定宏观经济功能的所得税划归联邦政府。这也是财权与事权相对应原则的要求和体现。地方以财产税为主体则是考虑了财产税税基的流动性弱、方便地方政府征管的结果。在美国,三级政府之间收入与职责划分清楚、各司其职,各级政府支出主要依靠自己的收入来源融资。

德国经验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政府结构自上而下划分成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政府各自独立。在其政府结构中,州政府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政府间呈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模式。在权力关系上,联邦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大量的行政决策需要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合作的形式做出;在财政关系上,联邦政府通过分税制和纵向财政

平衡两个主要手段加强对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控制,使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上依赖于联邦政府。

德国的政府结构分为三级,政府的财政体制也分为三级。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实行三级独立财政体制,即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均在财政管理上拥有独立权力,互不依赖。财政管辖权在三级政府中加以分配。三级政府分别设置独立的财政管理机构,各财政管理机构拥有明确的管辖范围和职能联邦政府中的联邦债务管理局联邦财政局联邦烧酒专管局联邦信贷监管局和联邦保险监管局等五个机构为上层机构,由联邦财政部长直接领导;设在州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内的财政管理厅为中间机构,由联邦财政部长和各州财政部长(或市政委员)共同领导;设在地方政府行政管辖范围内的财政管理机构为地方机构,由联邦管理处和州(市)管理处归口领导。

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权力分配模式通过税收的划分得以体现。德国实行专享税和共享税并存并以共享税为主体的分税制,按照适度集中、相对分散的原则,赋予各级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基本法》规定,联邦专享税共81种,包括关税、消费税、保险税以及统一后征收的团结互助税附加费等;州专享税有10种,包括财产税、机动车辆税和啤酒税等;专属地方的税种共7种,有土地税、娱乐税、养犬税及猎钓税等闭。将税收数额大、税源稳定的税种列为共享税,由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以分配。

德国共享税的实施由来已久。早在1956年,联邦德国颁布的宪法修正案便授予联邦政府以包括销售税(即增值税)、货物税(石油和汽油税、烟草税、酒精税和咖啡税)和其他一些不重要税收的专有权;州政府被授予财产税、遗产税、机动车辆税、啤酒税和其他一些税收的专有权;地方政府被授予房地产税、营业税等一系列税收的专有权。联邦德国1956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将个人所得税和公司利润税划归共享税体系,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加以分配,共同享有。1956年建立的税收分配格局一直维持到1969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分配格局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营业税成为联邦德国地方政府收人的主要来源,地区性的原因使地方政府在财政收人上出现了悬殊差距,农业区及大量居民集中居住的生活区在财政收人上远远落后于工业密集地区。针对尴尬的现实,在联邦德国,一段时间

政府大力提倡工业化进展速度,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国家地区间总体发展规划,形成顾此失彼的局面。除此之外,联邦政府在共享税中的分成比例不到四成,在共享税的分配关系中处于劣势。

为了保持政府间的财政平衡关系,缓解非工业地区政府财力的困难,联邦德国议会于1996年通过新的宪法修正案,扩大共享税税种的来源,将由联邦政府专享的增值税(即销售税)和由地方政府专享的营业税一并纳人共享税体系中,重新对分配关系加以调整。将增值税改为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享,根据每隔一个时期(通常为半年)重新商定的限额进行分配图,邦政府承诺将个人所得税和公司利润税的分成提高到50%,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地方政府让渡营业税的40%,进而获得管辖范围内居民上缴的个人所得税的14%。1969,年联邦德国财政改革所确立的财政分配格局得以传承,没有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只是在不同时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做出相应调整。如1980年,联邦德国政府规定,地方政府让渡的营业税比例下降至25%,地方政府所获得的个人所得税的比例上调至15%;1984年地方政府让渡的营业税比例进而下降至15%。

如今,共享税已经成为德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收人的主体。地方政府一改过去收人较为单一的局面,共同分享所得税,以之作为地方财政储备的基础,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地方政府间财政收人的差距德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共享税系统现今已经成为德国各级政府税收的主体来源,无论对联邦、州抑或地方政府而言都是如此。例如,1990年共享税收入占总税收的80%;1992年共享税收入超过税收总额的2/3;1995年共享税在税收总额中约占2/3;2002年共享税税收收入约占德国财政收入的75%;2005年德国税收收入合计4520亿欧元,按照税种统计,共享税所占比重为66.7%;2007年德国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利润税三项即占税收总额的72%;以上数据清晰地显示出共享税在国家财政税收中的重要意义。

地方政府在财政关系中并不受重视。在1949至1969年期间,地方政府没有任何主动在战略层面上施以联合一致的行动,它们被分散在州的界限内以至很难形成类似州在联邦参议院中所体现出的强大合力般的反作用力,即使当大量地方政府间组织建立以后也谈不上全德协商一致。而1980年和1984年地方政府得以将让渡营业税的比率从40%降至25%又降至15%的同时,其所得税份额仅

仅象征性提高了1%。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美国德国经验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美国德国经验

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变化分析 美国经验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有着较低的税率,较少的收入再分配和异常复杂的税收制度,从金融危机之后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一直保持较为稳定。2009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2.105万亿美元,各州政府财政收入总和1.124万亿美元,当年GDP 为14.119万亿美元,财政收入占GDP 比例仅为22.9%;2012年美国政府财政总收入为5.1万亿美元(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总收入为6.3万亿美元,政府间重复计算收入1.2万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收入2.4万亿美元,州政府收入1.5万亿美元,州以下地方政府收入1.1万亿美元,相当于GDP 的32.63%(GDP 核算方法调整前);2014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3.02万亿美元,当年GDP 为17.4万亿元,财政收入占GDP 比例继续下降为17.4%。 图1:1990-2014年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95208.html,/indicator/NY.GDP .MKTP .CD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95208.html,/data/reports.aspx?frmsrc=search&CNO=2&country=&seri es=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95208.html,&period = 0% 5%10%15%20%25%30%35%40%45%199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 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 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 (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 (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 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分析

2009年1月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an.2009第30卷第1期JournalofShaog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V01.30No.1 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分析 林嘉,张宗君 (韶关市财政局,广东韶关512000) 摘要: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随着GDP的快速增加而持续大幅增长,且增幅大大超过GDP增速。研究韶关市2001—2007年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的内在关系。揭示其影响因素和运行机制,提出促进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持续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市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和如何做大财政蛋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财政收入:GDP;数量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348(2009)01—0096—06 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增速大大超过GDP增长幅度。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影响韶关市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并对财政收入与GDP的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数量关系的主要特点 (一)财政收入与GDP总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自2001年以来,韶关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其中。韶关市财政总收入由2001年的26.78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88.11亿元,增长329.0l%;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也由11.10亿元增加至30.04亿元..增长270.63%。韶关市现价GDP在2001年为212亿元。2007年达到482.54亿元,现价增长227.61%。与GDP的增速相比较,财政收入增速明显加快。2001年一2007年。按现价计算韶关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28%和18.07%,分别高于同期GDP增速7.67个和3.46个百分点。多数年份的财政收入增长均快于GDP的增速(见图1和表1)。 图1韶关市财政收入与GDP增长柱形图(单位:%) 收稿日期:2008—05—28 作者简介:林嘉(1957--),女,广东陆丰人,韶关市财政局会计师,主要从事地方经济研究。 96

中国历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统计(1950-2015)

195062.171951124.961952173.94679.125.61953213.24824.425.91954245.17859.828.51955249.27911.627.31956280.191030.727.21957303.201071.428.31958379.621312.328.91959487.121447.533.71960572.291470.138.91961356.061232.328.91962313.551162.227.01963342.251248.327.41964399.541469.927.21965473.321734.027.31966558.711888.729.61967419.361794.223.41968361.251744.120.71969526.761962.226.81970662.902279.729.11971744.732456.930.31972766.562552.430.01973809.672756.229.41974783.142827.727.71975815.613039.526.81976776.582988.626.01977874.463250.026.919781132.263678.730.819791146.384100.528.019801159.934587.625.319811175.794935.823.819821212.335373.422.619831366.956020.922.719841642.867278.522.619852004.829098.922.019862122.0110376.220.519872199.3512174.618.119882357.2415180.415.519892664.90171]9.715.519902937.1018872.915.61991 3149.48 22005.6 14.3 中国历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统计(1950-2015) 财政收入(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财政收入占国内生(% 年份

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问题

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问题 一、决定中央财政收入比率的理论依据和因素 中央财政收入比率高低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影响因素,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公共产品的层次性是决定中央财政收入比率的重要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财政收入掌握社会资源,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需要,弥补市场失灵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职能的划分,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如何进行有效、合理的分工,又是由公共产品具有的层次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按受益范围或效用溢出的程度可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准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区域性公共产品。 1.全国性公共产品,是指受益范围覆盖全国,可供全体国民无差别享用的公共产品。其基本特征是:受益范围为全国,而且受益的分布相当均匀。 2.准全国性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满足消费上的公共性,但在分布上又不具备均等性的公共产品,主要包括跨区域的公共设施、基础建设以及高等教育等。 3.区域性公共产品,是指在本区域内层次上能够被消费者共同且平等享用的公共产品。其基本特征是:受益范围为本区域,而且在区域内分布相当均匀。 显然,三种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由于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们应由不同层次的政府来提供,才具有效率。 根据效率原则和公共产品层次性的特点,决定了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准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这实际上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在理论上进行了划分,而政府履行职能又需要相应的财力做保证,因此形成了“公共产品层次性——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的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力的分配——中央财政收入比率的高低”的逻辑决定过程。在一定时期,如果需要中央政府提供的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准全国性公共产品数量较多,相应地要求中央政府所掌握的财力就较多,中央财政收入比率就高一些,反之亦然。所以,公共产品的层次性是决定中央财政收人比率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中央财政收入比率的重要因素。

我国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研究

我国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研究 我国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研究 ▲▲一、前言 GDP中文译名为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同时,GDP作为国民经济的最终成果,可以分为国家所得、单位所得和个人所得,其中国家所得即为财政收入。其计算方法一般有两个,收入法:GDP = 工资+ 地租+ 利息+ 利润+ 间接税净额+ 折旧—补贴;支出法:GDP = 消费+ 投资+ 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一般依据支出确定收入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原则来实行财政收入预算。财政收入一般按政府取得的形式主要分为5类,即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等,其中税收收入是主要部分。 从上面的关系可以看出,财政收入是构成GDP的一部分,GDP 是财政收入的基础,而财政收入又反映GDP的规模大小,GDP规模越大,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的财源就越丰富。而合理的财政收入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保障,只有政府正常运转,社会的正常秩序才能得以维持,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作文/zuowen/

▲▲二、实证分析 1.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一般用相关系数r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取值为-1≤ r≤1 。当-1≤ r<0 时两变量表现为负相关;当0< r≤1 时两变量表现为正相关,当从0变化到1时说明两变量相关程度逐渐增强。为了准确探究财政收入与GDP的相互关系,我们把财政收入和GDP 作为两个变量,利用软件eviews测定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从而得出相关系数。 利用我国2000-2011年相关数据,我们得到了财政收入和GDP 的相关系数r=0.9994。由相关理论可以知道,当大于0.8即可视为高度正相关。因此从数据计算结果来看,财政收入与GDP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并且为正相关关系,GDP规模越大,财政收入也就越大。 2.一元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数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意在研究变量之间存在但又不确定的相互关系以及密切程度。如果把其中的一些因素视为自变量,而另外一些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视为因变量,研究他们之间的非确定因果关系,就是回归分析。若只有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即为一元回归分析。 由于在上面相关分析中已经测定财政收入与GDP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进一步把GDP作为自变量(x),财政收入作为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宗旨,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征管措施,优化税务环境,积极组织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必须摸清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增添工作措施,实现税收平稳快速增长。 一、近五年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 (一)地方税收占公共财政和税收收入比重逐年增长。20XX年至20XX年,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公共财政收入54.7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总量的49.1%。地税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由20XX年的41.1%提升至20XX年的53.9%,对财政贡献率达62.7%;地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由20XX年的74.3%提升至20XX年的85.1%,对税收

贡献率达90.8%。 (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税种增收贡献突出。20XX年至20XX年,营业税对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为17.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首位;企业所得税增收贡献率为13.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第3位;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增收贡献率分别为10.5%、8.2%、6.7%,增长贡献分别居预算收入的第4、5、6位。 (三)房地产、建筑安装业为财政收入提供近半增量。20XX年至20XX年,全市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工业、服务业对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37.5%、10.9%、7.6%、6.6%,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贡献率达48.4%,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制约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因素 (一)经济总量较小和产业结构不优,制约经济创税能力。从经济总量看: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4位,但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9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2298元、13572元。从产业结构看:20XX年,全市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8.5个、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15.4个、4.2个百分点,一产高、三产低的经济结构拉低了经济整体创税能力。

我国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原因及对策

我国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原因及对策[提要]个人所得税作为我国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仅影 响着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水平,而且也影响着人们收入水平的高低。本文在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额过低问题的基础上,就改善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收总额 个人所得税是对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作为我国的第四大税种,其主要职能是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但是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仍过低。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情况 我国在过去的20年里国民财富和经济总量增长最快,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都排在世界前列,但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却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所示,93个发展中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额比重的平均值为10.92%,21个工业化国家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额比重的平均值为29.04%。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额最高比重为7.28%。其中,在2006~2012年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是逐渐增加的,但是从2006年开始,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个人所得税收入要成为我国财政的主要收入还不太现实。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过低的原因 (一)公民的纳税意识观念较弱。缴税会使人们的收入减少,人们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抵触心理,进而会促使自己尽可能多的少缴税或者不缴税。古时已有的“苛捐杂税”之说,就是人们对税收的对抗情绪的反映。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为满足自己的统治需求强迫农民缴纳税款,而那时的农民只知道服从地主管制,根本不懂得遵守法律,地主要收多少税款,他们就缴纳多少。在现代社会,有相当多的人还是将“纳税光荣”停留在口头上,在自己的纯所得在免税范围内时高唱“纳税光荣”,一旦超出免税范围时,他们还是会想尽办法逃税,越是高收入者逃税的越多。这就是公民法制观念不强、纳税意识薄弱的表现。此外,现在个税偷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评价体系有问题。我国人们不太关注诚信记录,也不会觉得偷税可耻。而在国外,偷税漏税则会受到严重的惩罚和社会舆论的谴责。 (二)征管信息不畅,导致税收难以征收。首先,随着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个人收入来源也多元化,税务部门很难准确快捷地掌握纳税人的实际收入,难以监控。而且现阶段,我国个人收入货币化程度和经济活动信用化程度较低,同时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各种形式的福利分配等;其次,信息不对称,纳税资料缺失,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因素分析(6)

影响我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因素分析 GDP和财政收入是众多经济指标中的两个关键性指标。GDP 代表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的总和(各行业新创造价值与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之和),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财政收入指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反映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优劣的一个重要参数。两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不尽一致的地方。 一、GDP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从发展的长期趋势看,两者基本一致。从实证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一个长时期内,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大体上应呈正比例关系。 图1:梧州市2000年—2007年财政收入与GDP的增长率

从图1中各年份财政收入与GDP增长指数的运行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其走势基本相吻合。除2001年和2004年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因为当年非税收入与国资收益有较大幅度增加)外,其变动幅度大体一致,总体上呈现平稳的增长趋势,表明梧州市GDP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的相关性相当高。特别是2005年起,两者变动一致度较高。这表明了梧州市经济总量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基本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两者之间内涵不尽相同。GDP反映生产活动的综合状况,衡量国民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速度;而财政收入是政府采取适当形式筹集的资金,是一个效益指标。在GDP包含的三个流向中,其中一部分以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罚没收入等形式上交财政部门;另外两部分,即企事业单位以净利润、公积金、提取的折旧基金等形式留成,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形成单位所得;以劳动报酬、福利费、津贴、利息等形式向居民支付,形成个人所得。 两者核算的角度与方法不同。从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一般来讲,国民经济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应当基本同步。但另一方面,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制度规定,现行GDP是从生产角度计算的,而财政收入属于收入分配领域的指标,由于两者核算的角度与方法不同,故不会完全一致。另外,财政收入增长是按现价计算的,而GDP增长的计算需要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是按不变价进行计算的。

直接税与间接税占税收比重国别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直接税与间接税占税收比重国别差异 及其产生原因 摘要:直接税与间接税占税收比重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税收征管水平、政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各国税制结构存在差异性。虽然如此,但是仍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低收入水平国家实行的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而高收入水平国家实行的是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且收入水平越高,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也越大。 关键词:直接税;间接税;税制结构;国别差异;原因 直接税与间接税是一对古老的概念,但对其划分的标准直到现在仍未统一,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国别对比必然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际比较,本文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为依据,按照税负是否可转嫁为标准对各国税收进行划分,对不同国家直接税与间接税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总结税制结构演变的一般国际经验以及形成此规律的原因。 1.税制结构相关理论 1.1直接税与间接税定义 基于税负能否转嫁,将税种划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两类,并据此将税制结构界定为由直接税体系、间接税体系搭配而成的税系组合。直接税,是指纳税义务人同时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不能或不便于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即纳税人与负税人一致。在世界各国税法理论中,多以各种所得税、房产税、遗产税、社会保险税等税种为直接税。而间接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不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纳税义务人能够用提高价格或提高收费标准等方法把税收负担转嫁给别人的税种,多以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种为间接税。 1.2税制结构定义及特征 税制结构是指在一个税收体系中的税种组成以及各税种的比例和相对地位。税制结构是否完善合理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否取得足够的财政收入,关系到整个税制的健全和完善和税收职能作用能否有效发挥,更影响到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因此,各国都在不断的进行税制结构改革。 目前税制结构主要呈现的特征规律是:发达国家基本形成了以现代直接税为主、间接税为辅的税制结构,其中现代直接税主要为所得税类,间接税主要为流

热门-财政收入包括哪四个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思考

财政收入包括哪四个【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 贡献度思考】 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 宗旨,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征管措施,优化税务环境,积极组织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必须摸清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增添工作措施,实现税收平稳快速增长。 一、近五年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一)地方税 收占公共财政和税收收入比重逐年增长。20xx年至 20xx 年,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公共财政收入 54.7 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总量的 49.1%。地税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由 20xx 年的 41.1%提升至 20xx 年的 53.9%,对财政贡献率达62.7%;地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由 20xx 年的 74.3%提升至 20xx年 的 85.1%,对税收贡献率达 90.8%。 (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税种增收贡献突出。20xx 年至 20xx 年,营业税对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为 17.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首位;企业所得税增收贡献率为13.0%,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第 3 位;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增收贡献率分别为 10.5%、8.2%、6.7%,增长贡献分别居预算收入的第 4、5、6 位。 (三)房地产、建筑安装业为财政收入提供近半增量。20xx 年至 20xx 年,全市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工业、服务业对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 37.5%、10.9%、7.6%、6.6%,

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贡献率达 48.4%,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制约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因素(一)经济总 量较小和产业结构不优,制约经济创税能力。从经济总量看:20xx 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 14 位,但人均生产总值居 全省第 19 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 22298元、13572 元。从产业结构看:20xx 年,全市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 8.5 个、4.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 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 15.4 个、4.2 个百分点,一产高、三产低的经济结构拉低了经济整体创税能力。 (二)传统工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新兴产业税源支撑不强。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但工业税收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局面尚未改变。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市场对煤炭、电力、建材的需求降低,全市煤炭、电力、建材行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全市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加工等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对...

L税收收入在我国当前财政收入中.

财政学论文 题目:税收收入在我国当前财政收入中的地位考察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2012级5班 小组成员姓名:邱晓莉、李青雨、方梦莹、都溪 小组成员学号:2012120539、2012120522、2012120506、2012120504 指导教师: 日期:2015年1月3日

税收收入在我国当前财政收入中的地位考察 (3) 1.财政收入 (3) 1.1财政收入概念及分类 (3) 1.2财政收入结构 (3) 2.税收收入占当前财政收入比重分析 (4) 2.1从预算内考察当前税收收入的地位 (4) 2.2从全部政府收入考察当前税收收入地位 (4) 2.3我国财政收入情况与世界各国的比较 (5) 3.税收收入 (5) 3.1税收收入概念及性质 (5) 3.2税收收入现状 (6) 4.非税收入 (6) 4.1非税收入概念及分类 (6) 4.2非税收入现状 (6) 4.2.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土地财政” (6) 4.2.1.1土地财政的现状 (6) 4.2.1.2“土地财政”的弊端 (7) 4.2.2罚没收入 (7) 4.2.2.1罚没收入定义 (7) 4.2.2.2罚没收入现状分析 (7) 4.2.3行政事业性收费 (8) 4.2.3.1行政事业性收费定义 (8) 4.2.3.2行政事业性收费现状 (8) 5.总结税收收入在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地位考察 (9) 6.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建议 (10)

税收收入在我国当前财政收入中的地位考察摘要:本文主要从税收收入占预算内财政收入比重和税收收入占所有政府收入的比重入手考察税收收入在我国当前财政收入的地位,以及通过对当前现状分析总结其原因,最后针对当前财政收入结构和当前非税收入的管理提出一些意见和办法。 关键词:税收收入非税收入财政收入土地财政乱罚款乱收费 1.财政收入 1.1财政收入概念及分类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其中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占绝大部分,而其他几项收入占财政收入很小部分且难以搜集统计数据,因而本文我们只考虑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以及全部政府收入的比重。目前将全部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按管理方式的不同区分为预算外和预算内。预算内收入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它的明显特征是纳入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预算外收入和预算内收入相对应的,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政府基金收入都属于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收入在收入性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一般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使用,而是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关管理。介于财政收入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所以采用不同的统计口径将得到不同的数据结果。下表1-1则是采用预算内统计口径得到的数据,表1-2则是采用全口径统计方法得到的数据。 1.2财政收入结构 财政收入结构是指国家财政收入来源的多种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反映通过国家预算集中财政资金的不同来源、规模和所采取的不同形式,以及各类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将财政收入作为整体结构来分析,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种财政收入来源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它们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便于有的放矢地加强财政收入的宏观调节,实现利益的兼顾分配;推进财政收入结构优化,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功能。财政收入结构是否比例关系合理、利益关系协调、收入取予适度、财力具有后劲,也制约着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平衡,影响各方面积极性的调动和分配关系的调节。在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保证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适当比重,并形成合理的结构,是稳定财政、增强财政调控实力、正确处理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客观需要。 中国的财政收入结构大体可按项目结构、所有制结构、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几个方面加以考察。而这里我们重点了解项目结构指国家财政收入由不同的征集方式形成的结构。主要由各项税收、企业收入(企业上交利润)、债务收入(内债和外债收入)、征集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收入等组成。1984年以前,财政收入的主要项目是税收和国营企业上交利润。实行利改税以后,国营企业上交利润改为征税制,税收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1990年税收占财政收入的91%以上;企业收入,如将企业亏损补贴合并冲减计算,呈负数;债务收入,包括内债和外债,占11%;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和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收入,是为加强重点建设和调节分配能力而增设的专项资金收入项目,约占10%。分析财政收入各项目在总体结构中的比例及其变化,有利于确保财政收入的集中,有效地调节收入的合理分配。(资料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95208.html,/doc/7622584.html)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_美国德国经验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变化分析 美国经验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美国有着较低的税率,较少的收入再分配和异常复杂的税收制度,从金融危机之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较为稳定。2009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2.105万亿美元,各州政府财政收入总和1.124万亿美元,当年GDP为14.119万亿美元,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仅为22.9%;2012年美国政府财政总收入为5.1万亿美元(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总收入为6.3万亿美元,政府间重复计算收入1.2万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收入2.4万亿美元,州政府收入1.5万亿美元,州以下地方政府收入1.1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2.63%(GDP核算方法调整前);2014年美国联邦财政收入3.02万亿美元,当年GDP 为17.4万亿元,财政收入占GDP比例继续下降为17.4%。 图1:1990-2014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95208.html,/indicator/NY.GDP.MKTP.C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95208.html,/data/reports.aspx?frmsrc=search&CNO=2&country=&series=G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b995208.html,&period=

一、1990-2000年平稳上升时期 1992-2000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现平稳上升的走向,并从巨额赤字到预算盈余,这一时期克林顿最为成功之处是在削减赤字的同时,促成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良性发展。在总统竞选中,克林顿即主张,美国需要同时应对预算赤字和公共投资缺口。在1993年克林顿政府的第一个预算中,克林顿为自己的经济政策作出了这样的阐述:“我的计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为长期经济增长奠定基础的同时,以经济激励措施创造就业机会;以长期公共投资增加个人和公司的劳动生产率;以一个严肃、公平和平衡的赤字削减计划阻止政府消耗创造就业和增加收入的私人投资。”正是在这种改善财政状况与促进经济发展并举的思路下,克林顿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法案和改革措施。 在政策层面上,克林顿政府财政创新与重建的基本架构是:在美联储中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实施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和削减非生产性支出、进而削减财政赤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时这种紧缩性财政政策又伴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使具体的宏观财政政策微观化;增收节支也被克林顿赋予了新的内涵。在税制改革上增中有减:增税措施包括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提高(新增设了36%和96%两级税率;提高了可选择性最低税的税率和免税额;永久性地延长了1990年总预算协调法案所确定的分项抵扣限额)和公司税率的提高(把所得超过1000万美元的公司税率提高到35%);为了实现内生性经济增长目标,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利用,联邦政府除了对创建新企业而进行风险投资的个人和企业实行税收减免外,还实施了对低收入者的减税措施,主要指扩大了劳动所得税收减免(EITC)的范围。 在财政支出上减中有增:联邦政府一方面大幅度精简政府机构,裁减人员;另一方面压缩行政开支,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在减少财政支出总额、主要是减少行政性开支的同时,克林顿政府增加了旨在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力量的资本性支出,如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对教育和技术的投入,等等。这些支出项目为私人资本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加了社会的有效供给,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转型和持续增长。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克林顿政府把提高美国的技术竞争力放到政府议事日程的前列,通过财政政策(包括税收、财政科研支出、政府采购等)的倾斜促进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二、2001-2006年持续下降时期

中国财政占GDP比重分析

年份政府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财政支出/GDP 195217667925.92% 1955269.391029.59% 1960654.1145744.89% 1970649.42252.728.83% 19781122.13645.230.78% 19801228.84545.627.03% 19852004.3901622.23% 19903083.618667.816.52% 19956823.760793.711.22% 200015886.599214.616.01% 200533930.3183867.918.45% 200640422.760793.766.49% 200749781.499214.650.18% 200862592.7183867.934.04% 200976299.921087136.18% 201089874.2249529.936.02% 201110893047310423.10% 201212571251932224.21% 201313974456884524.57% 中国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及占GDP的比重 财政支出规模占GDP比重发展趋势 中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可以简单概括为:先逐年波动上升,后逐年回落,最后再逐年缓慢上升。具体可以以1978年为分界点:1952年财政支出占GDP的25.92%,经过26年的经济发展,1978年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上升到30.78%,尽管这一期间存在波动较大的年份,出现上升又下降的情况,但从长期来看,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开始,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

重开始下滑,从1978年的30.78%下降至1995年的11.22%;自2000年以后的十余年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平稳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6年以后增长速度放缓。 原因分析: 我们将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分为三个时期加以分析,一是改革开放前,即1978年以前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二是改革开放后,即1978年以后的经济改革时期;三是积极财政政策下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此时的国家扮演的是总企业家和宗家长的角色,这种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的制度,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就很高。政府财政既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又参与私人产品的提供,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资进行,因而财政支出和GDP的关系比较密切。一方面,财政支出的大小对GDP的增长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GDP的增长会使财政支出相应迅速增长。经过28年的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25.92%逐渐上升到1980年27.20%,尽管这一期间有些年份波动较大,(1960年是由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功实施,财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了巨大的倾斜。)但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较大。 (二)改革开放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财政也从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想适应市场经济的财政体制转变。而这种转变首先表现为政府退出其越位领域,财政支出项目或多或少减少,有的甚至消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 (三)1995年以后 瓦格纳法则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因此,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财政支出情况出现了与瓦格纳法则相悖的规律,但这也是转轨中国家的共性,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步入正轨,财政支出开始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步增加,近年来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下,加大了财政支出特别是政府投资的力度,财政支出的规模有较大增加,其占GDP的比重开始回升,1995年后,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便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政府支出规模和比率己初步开始和国际接轨。

江西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问题研究

江西省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问题研究 税收是财政的主要来源,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是指以税收收入为分子,财政收入为分母而形成的比率,它是反映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间数量关系的重要统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政结构的优化程度。而财政是从国民经济增长中取得的收入,经济发展水平高,国民生产总值就越多,财政收入总额也越多。财政收入对于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支撑政府职能的实现,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如何,关系到一个地方的财力和宏观调控能力,也是各级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我省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情况 (一)我省税收收入增速较快,占财政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 我省财政收入总体上看是良性健康的,近几年税收收入实现了总额、增加额的大幅度攀升,2002-2006年各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势头(见表一),且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见图一) , 2001年,我省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73.8%,到 2006 年上升为81.3%(见图一)。

表一江西省 2001-2006 年税收情况 单位:万元 (二)我省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偏低,与全国差距缩小 尽管近几年我省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但与全国相比,比重仍然偏低,2001年-2006年分别低于全国比重19.6,13.5,11.4,14.4,10.2,8.5个百分点,不过与全国的差距呈缩小

趋势(见表二)。 表二2001-2006年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 单位:% 二、影响我省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提高的因素分析 影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受国家财政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决定外,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经济增长因素。税收收入水平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上。其中,经济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税收收入的规模,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增量。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时,与之相适应经济增长所创造的税收收入、企业的利润以及其它非税收收入也将随之增加,而且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6年,我省财政收入增速为21.77%,同期全国增速为22.47%,低于全国0.7个百分点。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说,江西省经济效益较之全国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而经济效益状况如何,对税收收入影响很大。一是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收入。2006年,全国企业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调研报告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调研报告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调研报告 一、“十五”期间我州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现状 财政平均收益率是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占地方gdp的比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它能粗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gdp的真实性。 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中文叫国内生产总值。它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它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增加值的总和(各行业新创造价值与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之和)。它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经常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增长速度。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评价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 财政收入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证经济学角度分析,在一个长时期内,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增长,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高低与财政收入的增长高低大体上应呈正比例关系。当财政收入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财政平均收益率将会提高,当财政收入的增长慢于gdp的增长,财政平均收益率将会降低。 一般来讲,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也应逐步提高。 (一)我州的财源现状。“十五”以来,我州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巩固提高粮、胶、糖、茶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旅游、对外贸易、生物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2005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44亿元,年均增长13.xxxx,在全省十七个州市中排序第14位,与省内八个民族自

治州对比排序第6位,财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州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优越的区位、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成为经济优势,从总体上看我州财政仍属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现状突出表现为财政增收的基础薄弱,财源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以旅游、边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产生的营业税等工商各税为主;政府债务持续增加,财政偿还压力和债务风险较大,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源建设后劲不足,地税增收主要靠基本建设拉动等等。 (二)我州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2005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78.8亿元,五年增长6xxxx,年均增长9.xxxx,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xxxx、2xxxx和1xxxx,三次产业构成比从“九五”末期(2000年)的40:16:44调整为“十五”末期(2005年)的34:26:40,实现人均gdp达897xxxx人民币(折合1078美元),年均增长9.xxxx;gdp总量在全省十七个州市中排序第12位(人均gdp 排第3位),与省内八个民族自治州对比,我州gdp总量排序第5位(人均gdp排第1位);2005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年均增长 13.xxxx,财政收入占gdp比重4.xxxx。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十七个州市中排序第14位(人均排第7位),与省内八个民族自治州对比排序第6位(人均排第4位);财政收入结构调整取得进展。2005年我州第一产业生产总值40.07亿元,税收收入100xxxx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0.55亿元,税收收入1147xxxx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1.44亿元,税收收入1803xxxx元,实现了第一产业低税负,第二产业高税负,第三产业中税负的健康格局。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更加合理,高税负的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税收负担率较高,受国家取消农特税和农业税等因素的制约,使gdp增长速度大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随之降低。若扣除取消“两税”的影响因素,2005年我州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应在7.xxxx至8.xxxx之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