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四年级语文 33、苏武牧羊

小学四年级语文 33、苏武牧羊

小学四年级语文 33、苏武牧羊
小学四年级语文 33、苏武牧羊

33、苏武牧羊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体会文中描写苏武言行句子所表达的含义,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了解“苏武牧羊”故事的内容。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旌节”所表达的含义。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学生准备:

熟读课文,查找苏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认识苏武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理解:牧课题补充完整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

(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渴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

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四年级语文教案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

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板书设计:

接恭恭敬敬

握抽刀自尽

举旌节痛斥卫律坚贞不屈

持忍受折磨

揣含着热泪

教学效果反馈:

由于这篇课文所描写的故事,距今遥远,学生不易理解苏武的所作所为,更不易被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所感染。所以课的一开始我对学生进行了故事背景的介绍和对苏武的简介。

阅读理解向来是学生的弱项,尤其是重点词句的理解,而这也正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加以指导。本文是以“旌节”为主线,从苏武是怎样对待旌节的内容中能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所以,首先我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中自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时间。接着,在学生的交流

中,我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能够表现人物品质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人物的动作、语言、)来评析人物。在理解时,我运用了或联系具体的语境,或设身处地想一想,或演一演等,最后通过有感情地读一读,让学生体会到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格,以培养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思想品格的能力。

最新整理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

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高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口技》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2.《师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文言文大全原文翻译 4.狼文言文原文翻译 5.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33、《苏武牧羊》练习卷

四语(下)33、《苏武牧羊》练习卷 姓名:班级:家长签字: 一、给带点的字勾选正确的读音。 单.于(dān chán )不屑.(xiaxiāo )磨难.(nán nàn ) 鲜血.(xiěxua)投降.(jiàng xiáng )侮.辱(wūwǔ) 二、比一比,组词。 娇()慌()赚()怒() 骄()谎()歉()恕() 三、选词填空。 1.出现浮现 (1)近年来,儿童文学园地里()了许多优秀作品。 (2)一看见那所茅屋,往事又()在眼前。 2.飘拂飘荡飘扬 (1)起风了,小船在水中()。 (2)老水牛爷爷的下巴上()着花白的胡须。 (3)五星红旗迎风()。 四、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亲爱的老师,我们今后()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忘不 了您对我们的辛勤培养。 2.夏天里,森林()闷()热。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这样做对不起自己的祖国。(把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2、苏武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改为转述句)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元帅的马 元帅是一军之主,他的坐骑当然也是百里挑一的。 战马勇勇因为“长一丈,高八尺,全身无一根杂毛”,而且在实践中练就一

身铁胆和奔跑如飞的本事,被元帅一眼看中,成为令人xiàn mù的“帅马”。 元帅干的是“运筹帷幄之中”的活儿,偶尔用马也不过巡巡营房,查看地形而已。勇勇以前chōng fēng xiàn zhèn惯了,开始还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过慢慢也就习惯了。 它想:“以前拼死拼活不就想搏个功名吗?现在轻轻松松且比以前风光得多。”上次军队kǎi xuán,皇帝亲自出城郭迎接得胜之师,勇勇走在万马之前,俨然是马中之帅,那得意劲儿就甭提了。 勇勇越发lǎn sǎn了,有时元帅叫士兵带它去练练腿,它也只是小跑一阵就回来,士兵也不敢对它怎么样。有一次,前线被敌人突破,兵败如山倒,危及大本营。元帅骑上勇勇,带领侍卫赶紧撤退。勇勇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仍奔跑如飞,实际上它也是尽了全力的,可元帅不得不换了另一匹马。勇勇一下就被甩在后面,越落越远。 1、把文中的拼音换成汉字,依次写在下列横线上。 2、它想:“以前拼死拼活不就想搏个功名吗?现在轻轻松松且比以前风光得多。”这是___ _描写,表现勇勇_____ _____的心情。 3、以前拼死拼活不就想搏个功名吗?(把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4、“元帅不得不换了另一匹马”的原因是: 5、读完这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启发是什么?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成语中也有与“马”有关的,如“马到成功”。请你按下列给定的位置,填写出含“马”的成语。 马___________ 马____________ 马_______________

文言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礼记》一则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即使有精美可口的鱼、肉,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妙处。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有迷惑不解之处。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会从自身找原因;知道有困惑,然后自己才会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尚书·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这种情况的吧? 赵普 《宋史》 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苏武传》导学案_教师版

12、《苏武传》导学案 班固 执笔人: 宁宜林核校人:熊其文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并了解作者和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预习检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1

《苏武牧羊》原文及翻译

教案( ) 苏武传教案标签:匈奴单于大组句式苏武北海杂谈教学目 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地能力.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地态度和对苏武地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地语言,生动入微地细节和对比手法地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地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地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地 "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安排三课时,借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地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地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地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地选择.在这样地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地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分类:教案集 是大汉苏武. (多媒体显示课题《苏武传》,教师解说《苏武传》与《左传》中"传") 二,整体感知 ,学生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段由个学生来读,其余学生听读,注意是否正确,如果有误在读完一段后及时纠正) ,学生参考课下注释(注释很详细)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一)句式积累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见犯乃死,重负国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何以女为见? 为降虏于蛮夷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 (判断) (判断) (判断) (被动) (被动)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介宾后置) (省略句式)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教师引导学生沉下心阅读文字,亲近文字,为后面地解读铺垫.积累句式要善于抓住特殊句式地形式标志来准确判断,善于在学习中归 类. (二)词类活用单于壮其节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欲因此时降武其一人夜亡(意动) (使动) (使动) (名作状) 为什么"壮"是意动?"归""降"是使动?"夜"是作状语?推演出一般规律并联系已经学过地句子来佐证. (三)古今异义且陛下春秋高(年纪) 汉亦留之以相当(相抵押) 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老人,长辈地尊称) 欲因此时降武 ("因",趁机;"此",这) 武等实在("实",确实;"在",存在) ,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地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地什么品性? 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地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 表现了苏武坚定地信念, 始终不渝地爱国精神, 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地大丈夫气节.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 苏武以气节而光照千秋.两千多年来,他砥砺着无数仁人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地时空.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地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地手法来体现他地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

沪教版四下33苏武牧羊公开课课堂实录

沪教版-四下-33苏武牧羊-公开课-课堂实录

————————————————————————————————作者:————————————————————————————————日期:

33 苏武牧羊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历史人物。默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你能根据这张名片,简单介绍一下苏武吗? 生:姓名是苏武;朝代是汉朝;家乡在西安;职务是使臣。 师:非常正确,那你用1-2句话,介绍一下苏武吗? 生:苏武是汉朝的,家乡在西安。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作为使臣带领100多人出使匈奴。 师:我们汲取资料的时候要简洁,介绍人物1-2句话就够了。能把这4点包括进去就可以了,谁再来试一试? 生:苏武是汉朝人,他的家乡在陕西西安,他的职务是使臣。 师:汲取有效信息,让我们对苏武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准备上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苏武的历史故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一齐读 课题。(板书课题:33苏武牧羊) 生:第33课苏武牧羊。 师: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我请6个同学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课文读完了,都能读通顺,但是文中有几个词语比较容易读错,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一个词语两遍。(手持词卡) 生:侮辱,召见,依偎,宁死不屈,旌节。 师:这次旌节的后鼻音读准了,告诉我“旌节”到底是什么? 生:古代指使者所持的节。 师:你知道了旌节是古代指使者用的。“旌节”到底指的是什么? 生:旌节是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 师:说的太好了!和老师一起写这个“旌”字。(板书:旌) 在说文解字里,方字旁加一撇一横,大都和旗子有关,下面写个生,就 是旌。 图中苏武拿的就是旌节,这旌节代表的是—— 生:国家。 师:课文中,苏武是怎样对待代表国家的旌节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文中那些地方描写了这只旌节?我们来核对一下,看一下大屏幕。和老师查找的一样么?你们可真棒!同学们,文中有这么多的句子都是在写苏武和旌节。 那么,苏武是怎样对待代表国家的旌节的呢?请你再读读这些句子,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句式:当苏武()时,他()。准备一下。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节选)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第二册 谏太宗十思疏 腾王阁序 师说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第三册 卫风·氓 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离骚(节选) 孔雀东南飞(并序) 迢迢牵牛星 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 山居秋暝 登高 蜀相 书愤 虞美人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慢 声声慢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赤壁赋 第四册 逍遥游(节选) 促织 柳毅传(节选) 第五册 蜀道难 将进酒 兵车行 客至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其三) 阁夜 登岳阳楼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齐人有一妻一妾 奕秋 第六册 报任安书(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屈原列传(节选)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

阅读《苏武牧羊北海上》一文完成8~11题。(14分)卫律知武终不可

阅读《苏武牧羊北海上》一文完成8~11题。 (14分)卫律知武终不可 篇一:2021泰州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集锦 2021泰州中考文言文阅读训练 整理:纵亮时间:2021.05.28 一、阅读《李生论善学者》,完成8-11题。(14分)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耶?学者之大忌,莫逾自 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②,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③。

[注释]①还:通“旋”,掉转身。②年事蹉跎:年纪大了,光阴白白过去。③炯 戒:明显警戒。 译文:王生好学,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 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 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 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 忌讳的事,没有超过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 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导读:《马说》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 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ǔ)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一样对待它。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和普通的马尚且都不能够等同,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

己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1.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2.《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3.《马说》原文及翻译 4.马说原文翻译 5.马说原文及翻译 6.马说翻译及原文 7.《马说》原文翻译 8.马说原文及翻译 上文是关于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道题

高中文言文精短翻译练习10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què)乘风破浪 原文: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翻译: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原文: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翻译: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翻译: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是学生们重点学习的内容。下面是分享的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

道理了。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孙权劝学 司马光撰〔宋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短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苏武传》学案

《苏武传》学案 第一课时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1—3段,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虚词。 2、理解,充分体会文中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总结规律。掌握古今异义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积累文言实虚词。 2、方法与过程:在语境中体会活用、古今异义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导学过程】 《汉书》作者,是我国第一部体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本文背景: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者对方的虚实。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 1、熟读课文1-3段,做到词如己出 2、指出文段中的加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工整地书写于该子下端。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 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 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苏武牧羊意义

苏武牧羊的意义(论纲) 一、时代意义:时代精神塑造者 1.时代背景 汉朝:汉文化的称谓来自汉朝,汉朝继承了虞朝、夏朝、商朝、周朝的华夏文明,汉人对历史、传统的信仰是极其深厚的。汉文化的传统信仰可概括为敬天法祖。这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信仰,也是两汉魏晋隋唐宋明的汉人的信仰,通过六经以及正史的礼乐志可以得到证实。——民族凝聚力空前提高时期 儒家文化正统思想确立——仁义礼智信——苏武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和“背信弃义”之间做思想斗争 汉天子:当时汉天子是汉民族的神权代表,具有图腾性质,与臣民关系并非上下级,而是精神领袖与被领袖的关系,是文化符号和信仰代表——苏武并非所谓愚忠,而是对自己民族和使命的尊重汉武帝:汉文化集大成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者,绝对思想权威。组织了多次北伐,夺回长期被匈奴占据的的河西走廊地区,是汉朝当时自高祖以来最有作为最受爱戴的领导者(执政前期),兼有恩于苏武,“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这是苏武精神力量的直接来源。 苏武的出现并非偶然,也非完全个人特性的呈现,而是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产物。 2.文化积淀 苏武身上体现的首先是一种时代的英雄气概。因为他所处的时

代正是英雄群起、民族精神意气风发的时代。人们渴望建功立业,敢于英雄扬名,涌现了大批有非凡才能和功业卓著的人物。第一代人的代表有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萧何、韩信、张良、曹参、陈平、周勃,以及吕后等人。“彼可取而代也”、“彼可取而得也”,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平步青云,一步登天,是这个时代的特点。这是个人才能定胜负的时代。没有任何先世、世家的背景,人人都在同一起跑点上.竞争的规则是平等的。第二代人处于平定吴楚七围叛乱,削平诸侯割据,巩固刚刚建立的大帝国,维护民族和文化统一的时代。贾谊、晁错、公孙弘、董仲舒、司马谈、周亚夫、主父偃等属于这个时代。第三代人处于反击匈奴侵略,解除边患,扩展民族和文化之大统一的时代。司马相如、司马迁、桑弘羊、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张骞、苏武都属于这个时代。“匈奴不灭,何以家为!”霍去病的这句豪言表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特点。这仍然是一个平民建功立业的时代,一个没有等级设限以扼杀个人创造性的时代。卫青、霍去病出身侯家骑奴,没有优良的文化和显赫的家庭背景。司马迁以非凡的毅力和勇气,度过生命的考验,完成了《史记》。司马相如拜为中郎将,远赴四川、云南,略定西南夷……他们都表现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苏武亦是如此。 这种英雄气概不是个人的,远非来自于个人气质力量——勇敢、坚毅、视死如归等的支持,更根本的来自于民族、国家和文化力量之强盛、优势所带来的必胜信念的支持。伴随着这种气概的则是一种事业的正义感、进步感、道德感及其所涌现出的精神力量。苏武虽然孤处匈奴,远在异域,势单力薄,但精神上却是优势的、强大的。当卫律劝苏武投降时,武怒斥其“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

33苏武牧羊

33苏武牧羊 松江区泗泾小学叶俊刚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旌节、恭恭敬敬、气节、置之度外、依偎”等词语。读准“旌、喝、揣”等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2、在读懂课文,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了解作者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学习排比句的写法。 4、在读读议议中,理解旌节的含义,感受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坚忍不拔,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在读读议议中,感受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坚忍不拔,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三、教学准备 1、故事背景了解。 2、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学情分析(见表格)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板书课题) 配乐出示诗歌《苏武牧羊》。师配乐朗诵。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乐曲。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zhān),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jì),旄(máo)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听笳(jiā)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 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wéi), 三更(jīng)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 终教匈(xiōng)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一、乐曲导入,了解人物 1、出示课题,了解人物 师:刚才大家所听到的曲子就是中国古典十大金曲之一的——《苏武牧羊》。 师:苏武,中国西汉大臣。(出示苏武像及文字介绍)汉武帝时,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长达十九年后归国。他的故事广为传诵,人们据此创作了很多戏剧、歌曲等艺术作品,为什么苏武牧羊的故事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苏武,走进他的故事。(板书:33)一起读读课题。 2、齐读课题。 3、理解“牧” 师:课题中的“牧”可以理解为—— 预设:放,放牧。 二、课题导入,感知大意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亩。(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盘于路。吏问其故,威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

文言文翻译

韩信胯下受辱 原文: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u)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注释:(1)淮阴:地名,今江苏淮安区(原楚州区)附近 (2)好:喜欢。 (3)中情:内心 (4)众辱之:当着众人面侮辱韩信。众,名词作状语用。 (5)能死:能不怕死。 (6)出我袴下:从我裤裆里钻过去。袴,同“胯”,两股之间。 (7)孰视:仔细地看。孰,同“熟”。 (8)俛:同“俯”。 (9)蒲伏:同“匍匐”。 (10)一:整个,全。 (11)以为怯:“以之为怯”的省略形式,省略的“之”,代词,代韩信。认为他很胆怯 翻译:在淮阴有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单影只。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小。

陈蕃愿扫除天下 【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注释】 1、尝:曾经。 2、处:居住。 3、庭宇:庭院和屋宇。 4、芜秽:犹荒废,形容田地未整治,杂草丛生。秽:多。 5、父友同郡:父亲同城的朋友。郡:古代行政区域。 6、侯:拜访。 7、谓:对说。 8、孺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你,你们”的意思。文中指“小伙子” 9、处世:处理事务。 10、安事:怎么用得着打扫安:怎么。事:本意为“侍奉,服侍”,此意为“清扫”。 11、清世志:使世道澄清的志向。清,形容词作动词用。志:志向。 12、甚:副词,很,非常。 13、奇之:认为他与众不同。奇,形容词作意动用,以……为奇。 【翻译】 陈蕃字仲举。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悠闲地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对他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房呢?”薛勤知道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 班超投笔从戎 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 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 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 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翻译: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 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 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 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