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复习必备经典-湖南师大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课后习题-高教岗前培训

2017复习必备经典-湖南师大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课后习题-高教岗前培训

2017复习必备经典-湖南师大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课后习题-高教岗前培训
2017复习必备经典-湖南师大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课后习题-高教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课后习题(2017)

说明:

1.本课程是仅有的两门闭卷考试课程之一,并且是第一场考试,监考和巡考最为严格,请大家高度重视,积极备考;

2.考试范围基本包括在本复习要点之中,大家如果实在是没有时间看书,可以此资料为主,如能全部背诵下来并加以灵活运用,考试及格当属没有问题。本复习资料基本按照教材顺序排列。

3.资料中粗楷体字为教材每章后的复习思考题,请大家特别注意。

4.由于时间仓促,本资料遗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预祝大家考试顺利,全部通过!

第一章绪论

本章在正式讲述高等教育问题之前简要介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高等教育研究的阶段、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动因、学科体系、主要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使大家对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本章重点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特征,特别是各阶段中涉及到大学或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1.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它曾走过了19世纪末以前漫长的成长阶段,度过了20世纪的扩张时期,现已跨入了21世纪的门槛。

2.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3.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除主体动因外,主要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和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等促进的。

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4.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两个大的特征来分析,即成长中的高等教育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5.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19世纪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型、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

6.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在西方为古希腊时代;在中国为春秋战国时代。

7.古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把学问分成两级,一为初级教育,传授读写知识,一为高级教育,除读写训练外,还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字等;古埃及也有“寺庙学校”,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与探讨学问并重。

8.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

9.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

10.七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四艺)。

11.中国在殷商时期,便有“右学”、“辟雍”、“泮宫”等高层次的学问传授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12.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

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

13.这一阶段世界公认的教育家,西方历史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以及“智者派”成员;中国主要为孔子和老子。

14.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5.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16.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柏拉图的学生,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17.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其学说和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18.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9.高等教育萌芽阶段的显著特点:①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②专业教育性质模糊,③学生年龄参差不齐,④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⑤这时的高等教育不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是相对于当时的知识水平而言的,故后人将其表述为“高级学问”(higher learning)。

20.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主要指形成于西方的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中国汉代的太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

21.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开始的。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组织雏型和特征。

22.中世纪大学:指12~17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成为近现代高等教育之滥觞的高等学府如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雏型阶段的标志,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

23.大学(universitas)一词,原意就是“行会”。行会组织是中世纪大学的内部管理和学术活动组织的最重要的力量。

24.在中世纪大学中,教师和学生开始按一些专门的学科(法律、神学、医学及人文学科)聚集在一起,采取“上大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当时课程的安排上,课程是经过较大修改的“七艺”。

25.到14世纪中叶,大学课程有了很大发展,主要包括三类:学士学位课程、特许课程、硕士学位课程。

26.教会和僧侣在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世纪的大学制度及办学实践,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7.在中国,汉代的太学为高等教育从萌芽走上雏型奠定了基础。在汉代的太学,我们可以见到一些大学教育制度、形式与方法,如考试制度、大班上课以及学术称谓等。而始于唐、盛于宋的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制度——书院教育,是从萌芽走向雏型的标志。书院教育与学术结合、自学与讲授结合、自由研习、争辩论道、游学访问、修身养性等学风,对后世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8.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

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29.高等教育雏形阶段的显著特点:已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领域。

30.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始于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而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把这一阶段推向了高峰;同一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却出现了一个断裂带。

31.在欧洲当时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逐步将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在制度上衔接起来,即把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同时,随着知识的不断分化和产业需求的发展,高等教育自身在组织和内容上不断发达。

32.16世纪,德国人文主义者、路德派新教领导人梅兰克顿创立的拉丁文法学校,人文主义者斯图谟创立的文科中学,风靡德国及欧洲其他城市;英国人文主义教育家哥勒创办的圣保罗学校,成为新型文法学校的样板,特别是著名的“公学”产生后,都成为大学的预科教育机构,成为进入高等教育的阶梯。至此,欧洲的大学教育开始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

33.在工业革命最先发生的英国,经由以纽曼、阿诺德为代表的传统自由教育派与以赫胥黎、斯宾塞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派之间展开的长期激烈的抗衡之后,自然科学教育终于在传统的大学教育里站稳了脚跟,在其他新建的大学里,则得到了迅速扩展。这是大学教育观念在欧洲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34.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并进入大学,大学开始围绕着各种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这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35.在西方高等教育进入成型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却步履艰难、曲折发展。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明清时期高等教育实质上的萎缩。

36.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是指它的形式开始从单一走向多样,其职能不断丰富和充实。

37.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统一”和“独立与自由统一”的新型教育原则,使大学除培养人才之外还具有科学研究的新职能。

38.1636年哈佛学院的建立揭开了新大陆高等教育史的第一页。

39.通过19世纪美国的“赠地学院”产生了高等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新职能。

40.在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教育的形式与结构得到了大发展。从层次上看,除了传统的本科教育外,“初级学院”在美国出现(1901年伊利诺伊州建立美国第一所公立初级学院——乔利埃特初级学院),研究生院(1876年全美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正式创立)也于19世纪中叶后在美国诞生。完整的体系首先在美国形成,继而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从类型上看,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所有这些,都标志着高等教育日臻完善。

41.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直到1840年帝国主义坚船利炮打开了东方大国的大门之后,中国高等教育才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一部分。西方关于高等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输入进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碰撞、融合,催生了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中国普遍兴办了近现代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1901年,光绪皇帝下诏,将全国书院改为大、中、小学堂,由此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由古代迈向近现代,贯通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血脉。从此,中国高等教育步入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轨道中。

4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20世纪完善以后的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

势: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和趋势。

43.规模化:二战后高校规模、发展速度和入学人数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却是20世纪后半叶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世界高等教育普遍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

44.按照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论”,世界高等教育必然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然后再进入普及教育阶段

,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是率先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家。

45.中心化: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机构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其中,“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领域面向经济建设的一个主要特征。

46.综合化:科技加速发展以及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发展趋势,使高等教育表现出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特征。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愈来愈相互渗透和融合,涌现了大批交叉和边缘学科。高等教育作为创造新知识、新科学、新文化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园地,不仅要适应这一趋势,而且要为这种融合的发展和新科学的诞生起促进和催生作用。这是世界范围内具有共性的时代特征。

47.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科的整体化发展趋势,要求21世纪人才素质综合化。第二,人才素质综合化的要求,推动了以“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改革在全球兴起。全球教学改革呈现出四大特点:目标的多样性,内容的整体性,过程的双向性以及教育方法的综合性。第三,教学内容的改革,着重体现在大力推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重组,主要对三类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的重新确立和重新组合;二是内容更新,主要是课程综合化、创立新学科以及教学内容的大规模更新。

48.国际化:“国际化”或“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在20世纪后50年中日益明显的一个特征。“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功能中的过程。

49.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大学的早期就存在,但那时形式、内容都比较单一。进入20世纪以后,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表现为:①内容更为广泛;②空间更加宽广;③活动方式更为多样。④课程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中一个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因素。

50.职业化:二战后,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由普通教育论到专业教育论的转变。随之,高等教育出现了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传统高等院校鼓励更多地开设有关职业准备课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不断发展、壮大。高等教育向职业化趋势发展,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

51.国际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出,未来的人应掌握三张“教育通行证”,即“学术通行证”、“职业通行证”和“事业心和开拓能力通行证”。

52.终身化:高等教育不再只是一个人一次性受教育,而变成了终身接受教育和主动学习的事情,出现终身化趋势。“终身教育”一词1956年首次出现于法国议会的立法文件中。20世纪60年代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直接推动下,终生教育由个别国家的活动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国际教育运动。

53.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①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②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③强烈要求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以及许多不合理的限制和规定,采取有利于学习和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人置于广泛的学习领域之中,并且拥有广阔的选择

余地;④注重教育的民主化,体现了国际性,是当代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

54.终身教育思想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并直接导致了终身学习思想的产生。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55.国外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无论从提高工作适应性,还是从提高生活质量来看,都必须告别“一次教育观”,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终身教育观”。从学习主体的角度看,“终身教育观”将逐渐实现四个转变:①动机上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②内容上从知识习得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③形式上由单一化到多样化学习的转变,④结果上由学历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活到老,学到老”不再只是那些“嗜学者”的专利,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立身之本。第二,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在保障和推进“终身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观”,不断推进终身教育策略和政策。

56.多元化:20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各国竞相创办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等职业学院、教师训练机构、行政和管理学院、成人教育机构、虚拟大学等,以便向更多的人提供高等教育机会。

57.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多样化。本科教育上下延伸,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结构,或许有更多的划分。第二,类型结构多样化。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本科大学外,还出现了培养工业、商业、农业人才的学院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第三,形式结构多样化。在正规全日制教育形式外,还有非正规高等教育。第四,高等教育跨学科性教育方兴未艾。跨学科教育力图消除传统学科阻隔,使跨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专业培训有机结合。

第二节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

58.高等教育研究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法考证。但有关史料表明,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汉代编纂的《礼记》中,《大学》和《学记》都有关于大学教育的论述。西方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59.在个别研究阶段,高等教育研究主要由一些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或实际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自发进行,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有关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则体现在学者们对哲学、政治、伦理、社会、经济、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中。

60.高等教育学产生于组织研究阶段。有组织的研究最早可上溯到1880年法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会”,但其主要发展则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引起了学术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关注。一是出现了许多官方和民间的研究机构或组织;二是许多高校设置了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研究人才。

61.中国20世纪50年代前后学习苏联,也曾出现过专门的研究组织和机构。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1983年高等教育学被编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而得到确认,并作为一个辞条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

62.高等教育研究进入系统研究阶段后,学科体系开始形成。1979年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筹备工作会议。1993年成立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是一个专门探讨高等教育理论问题的组织。1981年,厦门大学高教室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联合招收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厦门大学高教所设置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点,这是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点。1986年7月,厦门大学高教所又被批准成立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点。

63.高等教育系统研究阶段的特点:①高等教育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迅速扩大。②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③高等教育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④高等教育边际学科不断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认识高等教育学

64.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65.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主要来自于认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66.1984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学》(上、下)。这是全国第一套《高等教育学》,被认为是该学科最早的、影响较大的一本专著。

67.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索?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学》(上、下):主要依据前苏联的教育学体系构建。王伟廉的《高等教育学》:首次把课程与教学领域作为逻辑起点。胡建华等的《高等教育学新论》:主线是历史——现实——未来,从范畴水平来构建学科体系。薛天祥的《高等教育学》:以高深而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为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田建国的《高等教育学》: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为逻辑而展开。杨德广的《高等教育学新论》:按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来安排,大学生是逻辑起点。

第四节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68.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①多学科研究法;②文献研究法;③案例分析法;④反思批判法;⑤体悟总结法等。

69.哲学层面的方法是高等教育研究中最高级最普遍的方法论,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根本学说,是方法的方法。

70.一般科学层面的方法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各学科都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系统科学和科学学等方法;二是学科群和具体学科的方法。

7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运用严密而规范的程序(提出假设、编拟研究方案、严格实施研究方案、尽可能收集资料、定性定量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建立理论体系)进行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

72.多学科研究法:是采用多种方法和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综合研究方法。

73.文献研究法:是收集图书、报刊、档案、公文、报告、信函等信息资料并加以分析、解释,以发现事实、检验假说的一种常用研究方法。

74.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法,是选择典型的、特殊的案例加以分析、研究,并由此得出一般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75.反思批判法:指运用批判的思维方式通过揭示已有教育思想或理论、观点的狭隘性和暂时性,从而提出新思想或理论的研究方法。

76.体悟总结法:指通过亲身经历教育实践后,通过对自己或同类人经验的分析研究、独立思考而悟出或总结出教育思想或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本质及其认识基础、高等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

育的内外部关系。

◆重点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及其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与把握。

第一节教育与高等教育

1.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终点,人还是教育内部结构的核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1)人有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2)人的本性中蕴涵人的内在价值,(3)人性是朝着愈来愈完美的趋向发展。

3.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的本性的观点:(1)人性的研究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类本性是不断改变的。

4.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观:(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5.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均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目前仍然没有定论。目前主要指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6.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它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并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

7.在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Higher Education概念可以直接用University Education来指代。中世纪大学是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的,是一种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

8.高等教育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

9.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来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的最高阶段,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

10.从高等教育性质来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学科知识和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

11.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带头层次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志。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带头的指导地位。

12.高等教育的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上。

13.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是劳动生产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手段,具有生产力的社会属性。

14.高等教育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是通过培养高

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的,向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15.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16.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二是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三是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第二节高等教育的地位

17.高等教育的价值即高等教育与其服务对象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主要包括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18.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在高等教育价值体系中,最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也即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可分为(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19.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20.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个人本位价值观是高等教育价值观中产生最早、至今仍很有影响的基本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大学的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3)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21.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本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是:(1)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22.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基本观点是:(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23.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

24.大学走进社会中心的历程:(1)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成为专注于探究治世之法和天理人伦之道的“象牙之塔”。(2)工业经济对科技的要求,相应地对大学提出了培养专业人才和发展科技的要求,由此改变了以往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的状况。大学开始走出象牙塔,逐渐与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发生联系,走近经济社会。(3)知识经济使大学从工业经济时代处于经济社会的边缘到知识经济时代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

25.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作用:首先,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其次,大学又是知识经济的“知识库”和“思想库”。再次,大学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26.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看,发挥大学在知识经济中的中心作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走进经济社会中心,积极投身于知识经济时代行列,以其知识、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推动我国知识经济发展,更是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

第三节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

27.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①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

②社会制度、③文化传统等都影响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2)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①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②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③为文化发展服务。

28.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主要体现于对文化的传承、选择、创造上。

29.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②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与条件;③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④个人的主观努力是关键。

(2)高等教育引导和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①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②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适应指向;③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30.个性化高等教育着眼于大学生的“平等自由化人格”的培养。

第三章高等教育教育目的

◆凡人都是有目的的,当然从事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我们的

目的,这样才有努力的方向。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目的是依据什么制定的?它在我们的工作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有何关系?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什么是通才教育?什么是专才教育?这些问题就是本章我们所要讨论的。

◆本章重点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依据及如何确立高校的培养目标。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1.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一般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为谁培养人,即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教育目的;三是怎样培养人,即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育方针的特点:第一,教育方针的阶级性。第二,教育方针的历史性。第三,教育方针的时代性。第四,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

3.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所做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4.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大体上由三个层次构成:一是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它客观上反映社会和整个社会成员对教育对象质量规格的要求;二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旨在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进行调节和控制;三是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发展目标,它由一系列从低到高的指标体系构成,具体指导学校教育工作。

5.教育目的的作用:(1)控制教育对象发展;(2)指导整个教育过程;(3)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6.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客观尺度――社会需要;(2)内在准则――个体需要;(3)根本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

7.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三者之间的区别在于:一是概念上的不同,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制定的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因而政治色彩较浓,属于政治性概念,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色彩较浓,属于学术性概念。二是层次上的差别。教育方针作为总政策,属于最高层次;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居于中间层次;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具体实现形式,处于最低层次。三是稳定性的差异。教育方针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因而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教育目的相对于教育方针要稳定一些,一旦提出,不会轻易改变;培养目标相对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稳定性要差得多,它会随教育体制、招生对象、学制、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2)三者之间的联系在于: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8.1995年9月1日起正式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9.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迄今为止,这是关于我国教育方针最科学、最完善的表述,也是我国21世纪教育事业发展所应遵循的总方针、总政策和总的指导原则。

10.制定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确立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制定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最根本的现实依据。

11.高等教育目的是指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的总的要求(规定)或设想。它与一般教育目的一样,对教育对象的培养具有调控和指导作用。

12.高等教育的目的观(价值取向)主要有哪些?如何评价?

(1)自由教育目的:所谓“自由教育”是指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的教育。它最早是由古希腊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亚里斯多德所提出的,其最初的出发点是为自由民提供一种发展理性的教育,为自由民的闲暇和理性发展服务。自由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七艺”。高等教育自由教育目的的忠实捍卫者是英国的红衣主教——英国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纽曼。评价:自由教育对人性的发展是合理的;但过分强调知识的作用和无特定教育目的的教育没有或较少顾及社会的发展需要,使大学与社会成为两个不相干的部分。

(2)职业教育目的:所谓职业教育目的,即指培养专业人才、养成学生的职业属性的教育目的。中世纪大学发展的历史表明,职业教育目的是大学起源的初衷。评价:职业教育则过于强调人的职业适应性,强调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人仅仅摆在“工具人”的地位,忽略了人的情感、理性的发展和需要。随着人们对大学功能的认识的不断加深,高等教育自由教育目的和职业教育目的也得到了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由此而出现了普通教育目的和强调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育目的。

(3)普通教育目的:普通教育即综合教育、全面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完满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态度、知识和技能。普通教育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中与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关的内容。

美国是推行普通教育最积极,也是最有成效的国家。从美国普通教育的现有模式来看,普通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强调人的理性和一般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及其教学上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及不同学科的整体联系,主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同等的地位,强调必须赋予专业教育一种人文性质。评价:普通教育吸取了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精华,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在大学教育初期。但是普通教育很难保证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要求。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为了把普通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去,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即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目的观,或者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观。人文教育教人做人,科学教育(专业教育)教人做事,做人与做事同时并举,这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观的精华。评价: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培养人的内在规定性使然。值得提倡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13.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作了这样的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作了这样的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概括起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3)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4)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

第二节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

1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2)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其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创造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其二,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其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5)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唯一方法。

15.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一种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识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形态和教育实践方式。素质教育在思想上表现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实践上表现为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为核心的、引导和推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实践。

16.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全过程培养学生(时时、处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方位发展学生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节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17.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指导思想。历史上,高等教育有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教育”模式,一种是以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教育”模式。

18.通才教育也叫通识教育,一是从性质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这种通识教育以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古希腊“自由教育”以及纽曼所主张的教育都可以理解为这一层面的通识教育。二是从目的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三是从内容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有关非专业、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19.专才教育也叫专业教育,指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因此也有人认为“专才教育”就是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教育。总之,“专才教育”或“专业教育”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20.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模式:(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一是通过校内已有学科点的综合形成新的学科点,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性;二是通过学校的合并增加学科点的数量,从而使学校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的覆盖率大幅上升。(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中比较流行,也比较容易操作。这种模式的理念是,学生所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既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现实条件。为了更好地实现通才和专才的结合,在这三类课程的比例上,应增加更多的任选课,减少必修课和限选课的科目数量,以增强学生选课的弹性。(3)不分专业模式:这种模式在美国的本科院校比较流行。(4)产学研结合模式。

21.假如你是一位大学校长,你认为应如何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2)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3)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4)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5)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2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如何分类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从其功能、特性和作用等方面看,可以

分为如下类别:(1)规定性目标和开放性目标;(2)单向度目标与综合目标;(3)个体发展目标与群体发展目标;(4)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5)实有目标与预期目标。

2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有哪些取向?试举例说明。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从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学校特征、学科特征和学生个体特征等方面,可以至少有如下取向:(1)通才化取向;(2)专业化取向;(3)职业化取向;(4)基础化取向;(5)复合型取向;(6)素质化取向;(7)个性化取向。

24.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怎样做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1)实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 本质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因此, 确立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科技、社会与教育发展趋势与规律的价值观念是实现两者融合的前提。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在1939 年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文科实科的分配究竟如何才算适当, 是不容易确定的。就普遍的原则论, 文胜质则史, 质胜文则野, 文质彬彬――我想还是成立的――我们的文化, 一向重人事, 而忽略形上形下两界, 就忽略形上说, 我们的弊病在轻文重质, 就忽略形下说, 我们的弊病又似乎在重文轻质――最妥当的政策还是让各种学科平衡发展。”新世纪我国高校要开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素质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当前迫切需要改变片面按照市场需要进行现代高等教育的方法, 明确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应包括学生人格的培养和人自身的完善。

(2)加快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改革, 这是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途径。高校要进一步拓宽专业, 整体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 加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前沿性;落实和实施综合培养计划,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培育学校人文文化传统, 努力建设一批不同层次的、系列化的优质课程和优秀教材,一方面可将现有体系内的若干课程加以整合,另一方面要组织高水平教师, 跟踪国际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将体现和反映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整合成新的课程不断推出。

(3)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两者融合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 只有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有人预言, 21 世纪单科教师的使命将结束, 只能教一门课程的教师可能被淘汰。美国未来学家考夫曼在《教授未来》一书中, 明确提出面向未来, 教师应具有六种相对永恒价值的能力: 获取情报的能力, 清晰的思考能力, 有效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 了解人的环境的能力, 了解人和社会的能力, 个人生存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基础能力的教师才有能力去培养青少年一代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指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各自所占的比重。不同类型和形式的高校其作用也

各不相同。为了进一步认识高等教育,我们必须从其构成的角度加以分析。

◆本章重点是高等结构的分析及其职能的理解。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及其相关概念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2.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包括:学科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3.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又称水平结构,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纵断面。高等教育内部按水平方向可分为研究生教育(包括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两个亚层)、大学本科教育、专科教育三个(或四个)层次。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由国民经济的技术

结构所决定。

4.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它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横断面。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在我国主要由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师范、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管理、文科、军事13大类组成。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5.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根据授课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根据授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函授大学、夜大、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主要是由国民经济的消费和分配结构以及国家经济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科技发展及其作用状况的制约。

6.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3个能级:①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③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人才为主的专科院校。

7.地区结构是指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即高等学校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分布的比例,或称区域结构。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国民经济的地区布局结构,表现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高校比较集中,高等教育发展比较迅速;二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高等教育作用的认识以及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三是高等教育在各地区的历史沿革和该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

8.高等教育的功能即指高等教育结构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的能力。

9.高等教育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高等教育要实现新的功能,必须随外界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目标定位适时进行自身结构调整。另一方面,结构与功能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相同的功能常常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10.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11.高等教育居教育的最高层次,与选择和传递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高等教育是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正是这一特点,才使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决定人类命运的巨大作用。

12.从历史发展看,通过组织教学活动传播高深学问,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最初产生的主要历史动因。

13.高等教育基本功能具有三个明显特点。第一,稳定性。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作为高等教育存在的根本理由,是稳定的。从纵向看,无论科技发达到何种水平,也不管社会要求高等学校承担的职责怎样变化,选择、传递和创造高深学问的基本功能只会加强不会减弱。从横向看,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基本功能的差异主要在于高深学问选择、传递和创造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第二,潜在性。高等教育基本功能对社会具有潜在影响。当选择和创造的基本功能被用于承担某种社会职责,完成某种社会任务时,就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第三,表现形式多样性。随着社会的表现形式从最初单一职能发展到多项职能,可以预料,高等教育进一步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功能的表现形式会越来越多。

第二节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

14.在美国,副学士级(也称协士)是美国最低一级高等教育。学生在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完成约二年的学习计划,或在四年制大学完成前两年学习任务即可获得副学士学位。学士级为第二级高等教育,学生按规定完成四年但不超过六年的中学后教育即可获得学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第三级高等教育,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

15.、日本高等教育深受美国的影响,在层次结构上,其第一级由短期大学、大学专科和高等专门学校(专门课程)组成;第二级由大学本科(学部)组成;第三级由大学进修科和研究生院组成。

16.法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比较特殊。两年制短期高等职业教育为第一级。大学第一二阶段和大学校教育为第二级。其中,大学第一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学制两年,考试合格后可授予大学普通学习文凭;大学第二阶段为专业化学习阶段,学制两年,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结束成绩合格者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导致获得博士学位的大学第三阶段教育和某些专门教育(如医学)的高级阶段为第三级。

17.德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三个部分是:高等专科学校教育为第一级,授予专家文凭的本科教育为第二级,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教育为第三级。

18.国外不同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划分是不一致的。在美国,经1976年修改后并沿用至今的《高等教育教学计划分类》一书将高校授予的各级学位分为24个科类。概括成大科类便有文科、理科、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工科、农科、医科、艺术、教育等9类。日本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由11个部分组成,它们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商船、家政、教育、艺术、其他。法国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可以分为法律、经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医药科学、工程科学、农业科学等7个科类。前五类教育在综合性大学进行,后两类主要由大学校实施。俄罗斯的高等本科教育可分为文理(综合大学科类)、工程、农林、卫生与体育、法律与经济、师范-艺术、艺术7个科类。印度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由人文科学、教育、美术、法律、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医学、农艺学9个科类组成。

19.各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第二级高等教育中,人文科学类多数趋于减小,社会科学类多数趋于大幅度增大,工科类、教育科类多数趋于减小,其他科类变化不大或无明显的共同趋势。在第三级高等教育中,社会科学科类多数趋于减小,工科类多数趋于增大,其他科类无明显的共同趋势。

20.世界上各国的高等学校,按照办学主体的不同,办学形式结构可分为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两部分。根据公、私立高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的比重,可以将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结构概括为私立主导型、双轨型、公立主导型三种类型。

21.高等学校的授学形式结构包括以面授教学方式为主的、全日制的正规高等教育,以及在正规、全日制高等教育机构之外兴办的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等机构,通过函授、广播电视教学、自学等非面授为主的方式开展的非正规高等教育。

22.美国高校的能级结构大致可分为四级:①两年制的初级学院、社区学院;②四年制的文理学院与法、医等专门学院;③一般性的综合大学;④能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性大学。

23.英国大学的能级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古典名牌大学,如牛津、剑桥;新名牌大学,如伦敦大学等;现代大学,即二战后创办的大学;多科技术学院以及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高等教育学院等。

24.德国高校的能级结构以综合大学和科技大学为核心。具体分为综合大学,师范大学,神学院,艺术和音乐大学,高级专科学校和综合高等学校。

25.日本高校的能级结构分为四类:学部大学即四年制大学(主体),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

26.国外高等学校能级结构的多样与完善程度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社会既需要一般的初级职业技术人才,也需要经过正规教育、知识面广的中级专门人才,同时更需要一批代表国家未来科技水准的高、精、尖人才。而各类人才的数量(即结构比例)最终取决于社会各部门的实际需要量、对人才的接收能力和各种能级高等学校的培养能力。

27.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及其特点:1951年10月,我国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首次以法规形式确定了高等教育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构成。198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并提出要扩大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大力发展高等专科教育。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仍显偏低。特点: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重点在本专科层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相对不足。为此,需加大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力度。

28.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根据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当前我国学科门类为13门,一级学科为110个,二级学科目录尚未发布。1997年颁布的二级学科数为387个。

29.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结构在学制上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又可分为大学、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属于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包括各种形式的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农民大学、职工大学、独立的函授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以及普通高校所属的成人教育学院等。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创举。自学考试以其“开放、灵活、投资少、效益高”的特点和严格的质量管理,将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有机结合,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选拔了大批专门人才,赢得了全社会的普遍欢迎。特点:①短期职大兴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地方色彩;

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已撑起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③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影响力提高,成为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高等教育形式。

30.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形成了自身特色。①高等学校的分布呈梯层结构。②高等学校大都集中在大城市。③师范类、医药类高校的地区分布比较合理,每一个行政地区(或市)一般都有一所师范院校,每个省的医药院校基本上是分布在若干城市中。

31.近两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各地“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大学城是一种以大学为主体,企业为主要投资者,政府起支持、指导、协调作用,采取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

32.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1)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国家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我国高校地区结构的调整目标是:既有为全国服务的大学,又有为地区服务的大学,但更多的高等学校应该为地方(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33.在发展策略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调整适宜采用“效率优先,兼顾均衡”的原则。地区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努力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差距,其关键在于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等形式,促使大众型高等教育向农村、落后地区和边远地区延伸。

34.请以学科专业结构为例,谈谈对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与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二者间关系的理解。参考答案要点:1996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不够规范,专业种类数偏多,专业结构不合理,理工科专业所占比重比较大,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文社科类人才需求上升,因而增加了经济学、法学和管理类专业,这样才能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结构与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是线性关系。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必须要有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如果没有相应的新兴学科专业,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相应的高新技术人才。社会对某方面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也必将引起高校相应学科专业的废立与兴衰。

第三节高等教育功能的使命定位:高等学校职能分析

35.高等教育的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有何联系与区别?高等教育功能是指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所具有的能力的总称。高等教育功能的实质是高等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高等学校职能是指高等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针对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言所起的作用,它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36.高等学校职能的历史演变:(1)培养人才:18世纪以前高等学校的职能;(2)发展科学:19世纪初高等学校的新职能;(3)直接服务社会:19世纪末现代高等学校的新职能。

37、柏林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洪堡的“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思想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教师的讲授内容已不是过去那些正统的教科书,而是讲授自己的创造性思想与第一手研究材料,并兼有学术研究方法的传递与指导。在教学方法上,首创了研究班(Seminar,习明纳)的形式,研究班上的讨论不再是过去那种对现成立论的解释与消化,而是学生各自的观点与材料,探讨问题,追寻真理。科学研究正式进入大学,开始了大学的现代化进程。

38.高等学校把直接服务社会作为自身职能,一般认为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

39.《莫里尔法案》:1862年由林肯总统签署,它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注入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实践之中,形成了美国大学的独特风格,并引起了大学的第三职能的发端。

40.《莫里尔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每一名国会议员3万英亩土地计算,赠予每一个州公共土地,作为建立一所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主要课程应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的知识,以求提高各实业阶层的知识水平。绝大多数州都按照法案要求建立起了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这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赠地学院”。“赠地学院”根据工农业的实际需要开设了一些短期课程,推广农业科技与机械工艺知识。《莫里尔法案》对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远不只是导致“赠地学院”的建立,更为重要的是引导美国大学走上了与社会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道路。

41.《莫里尔法案》的第一个引人注目的成果是康奈尔大学的成立。康奈尔大学的办学思想是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开放,提出要把康奈尔大学办成“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想学任何学科的地方”。为了体现这一思想,康奈尔大学提出了“适用于所有目标”的课程计划,开出了从旅店管理到数理逻辑的12 500门课程。

42.“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指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①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②进行科学研究,发展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③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并帮助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43.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1)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职能;(2)高等学校发展科学的职能;(3)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4)高等学校职能的新发展:一是引导社会的职能,二是创造新职业的职能,三是国际合作的职能。

44.对高等学校职能演进历程及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首先,高等学校的职能并非生来如此,一成不变。高等学校职能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其次,在高等学校职能的递进发展过程中,后出现的职能并不否定先前已经存在的职能,而是和原来的职能一起展现高等教育的功能,并且,这种共存共荣不断发展的过程永远不会终结。最后,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具有综合交叉发生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三大职能中,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最根本、最一般的职能,离开了这一职能,高等教育便不复存在;发展科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它既是专业教育实现的需要,又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是前两个职能的派生,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不仅要通过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间接地为社会服务,而且要通过多种渠道直

接服务社会。

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在分析了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结构与功能之后,我们开始了解高校的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

本章主要分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及其特征、教师角色与基本素质要求以及师生关系。

本章重点是学生的主体性与阶段特征、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第一节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

1.主体性的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整的主体性涵盖四个方面: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审美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

2.在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时,掌握它的阶段性非常重要。因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我们只有认真地选择适合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主体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主体性。

3.主体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生理和心理的逐渐成熟。研究表明,高等学校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其生理和心理品质发展的成熟程度,大致可分为特征相对有差别的三个阶段: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

4.如何根据不同学龄段的大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发展他们的主体性?

(1)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阶段: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他们处于青年初期向青年中期的转变时期。大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接受是一个聚合的过程。低年级阶段主要发展的是大学生的认知主体性、道德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

(2)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折期:中年级的大学生,其学习又经历着从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折。中年级的大学生主要发展的是认知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

(3)高年级:“发展性学习”为主阶段:他们在此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发展性学习为主。高年级的大学生主要发展的是其实践主体性。

(4)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启示我们在认真把握普遍特征之时,还要适应性地针对不同个体选择和运用发展主体性的策略。

第二节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

5.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可分为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两个类别。

6.高等学校的教师是承担高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主力军,是形成高校的教育能力、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决定因素。

7.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如下:第一,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高度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第二,传递科学文化,发展创造科学文化;第三,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直接服务社会;第四,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并为发展方向提供预警。要实现这四个基本任务,对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必须有一个规定和认识。

8.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1)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科学基础、教育智慧;(2)心理素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品质;(3)道德素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团结协作;(4)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

9.高等学校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即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0.知识结构,是指个体所掌握的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的总体状况。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专业知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以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其知识

结构的主要骨架。

11.科学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哲学功底,指具有思辨性方法、哲理性思维、智慧性头脑。第二,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使教师形成完善的人格及对社会的终极关怀。

12.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艺术在教师身上的综合体现。

13.心理素质,是指高等学校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而必须具备的,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心理品质。它是教师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并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4.教师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信任学生、满怀热情地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

15.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根本特点。

16.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进行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由教学预见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教学机智能力组成。教学预见能力是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恰当对策,以克服教育滞后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是指对教育内容进行加工、运用,选用教学方法,并能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的能力。教学表达能力是指熟练准确、生动简练地通过语言、文字、手势、姿态、表情等传授思想、交流信息的能力。教学机智能力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

17.科研能力,其一表现在教师对高等学校教学、教育规律和方法的研究上;其二表现在教师对自己所任学科领域的探索、研究上。

18.教师的组织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领导、管理、监督和调节等的能力,它主要包括教师自知之明的自知能力、激励学生的激励能力、团结他人的凝聚能力和与别人交流思想感情的沟通能力等等。组织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的必备条件。

19.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多种职责和行为。其职责主要体现于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征。(1)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教师的首要角色是“教书育人”。(2)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3)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第三节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0.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师生交往而形成,并影响师生交往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通过师生间良好的人际沟通才能实现。高等学校中的师生关系,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体现在大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21.简述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现状是:(1)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2)师生关系比较淡漠;(3)师生关系有些异化。师生双方对各自的角色有一定的自我认同,师生关系总体上比较自然、协调、提倡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热爱学生。但较之于普通初等、中等教育,高校师生之间的交往时间、机会较少,交往渠道较窄,交往的范围较小,师生关系显得比较淡漠。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应是教育主体两面――教师与学生,在自由、平等、宽容、激励等前提下的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在由这种师生关系所创设的民主、平等、宽容的心理氛围中,师生共同研究、探讨问题,教学相长,以提高教育质量、发展人的主体性为最终目标。

22.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背景的交往过程,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对话、交流和激发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的统一,交往是这种统一的实质。

23.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近代、现代教育史上曾经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教师中心论”,一是“学生中心论”。

24.以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为代表人物的“教师中心论”,重视环境和教育对学

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视环境变化与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为一种函数关系,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支配地位,从而强调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无视其主体地位。它的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心理学基础为行为主义。

25.以卢梭(J.J.Rousseau,1712~1778)、杜威(J.Dewey,1859~1952)等人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论而提出的。它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并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它的哲学基础是内因论,心理学基础倾向于人本主义。

26.从主客体的角度看,“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分别对应的是“教师惟一主体论”与“学生惟一主体论”。前者把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则是客体;后者则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为客体。

27.“主导主体论”,即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成为我国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曾经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明确地承认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显然,与“教师中心论”及“学生中心论”相比有重大进步。

28.“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中地位不清。故而,试图调和“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主导主体论”并未真正超越前者。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以课程为背景的平等、民主的交往过程时,教师和学生就是交互主体地参与教学过程,二者的关系是“主体主体”,也就是“双主体”的关系。于是就有了“双主体”之说的出现。

29.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1)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要背景的交流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观念共享和思维激活的过程;(2)教学是教和学的辩证统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教学活动的两面。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发出主体性活动,产生主体性作用,这种主体性活动和体现了“主体间性”或“互主体性模式”。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两面间作用的主客体、直接性、交互性和情感性等特点。(3)在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只有一个,这就是不断产生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教师和学生合二为一,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关联中的合作与协同。教育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面的统一,观念交流、思维互动与人格养成是这种统一的实质。(4)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性活动。《学记》早就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此活动中,师生共享教学经验并共同发展。(5)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行为者,二者共同构成主体――亦可谓“协同主体”或“关联主体”。“教”与“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

30.教育质量就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它包括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两方面的内容。教育工作质量以教师的教学水平质量为核心,学生发展质量则指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实际状态所达到特定的教育或规格的程度。

31.学生发展质量的内核和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提高程度。因为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32.怎样理解“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教师和学生两面的积极性”?教育质量就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它包括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两方面的内容。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调动教师和学生“一体两面”的积极性,即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过程的主体,其主体性是在他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工作质量以教师的教学水平质量为核心,所以需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使在学生朝所期待的目标自主发展。

33.如何营造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1)民主与平等;(2)交流与理解;(3)自由与宽容。

第六章高等学校教学

◆从第1~5章我们主要分析了构成高等教育的基本要素,从第6~12章我们将主要讨论高等学校

的主要工作或者说主要的人才培养途径及其辅助工作。

◆教学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活动,既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高校教师,

我们必须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的技能和技巧,由此获得立身之本。

◆本章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规律与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策略。

第一节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

1.科学是经过或经历论证的知识、规范化的知识体系;学科是根据某科学领域里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差别来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和学习的知识体系。因而由于分类的视角不同而有不同的学科清单,甚至有不同层次的清单。因此有了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研究方向)之说。

2.研究生的学科门类有12类(2011年增加了艺术学):⑴哲学;⑵经济学;⑶法学;⑷教育学;

⑸文学;⑹历史学;⑺理学;⑻工学;⑼农学;⑽医学;⑾管理学;⑿军事学。

3.高等学校的学科具有如下特征:①层次性;②教学科研一体化。③特定的研究对象、语言系统和研究规范。

4.任何学科都有一个萌芽、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在高等学校中,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一般是以系科等专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为基础的。

5.学科水平成为了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人们往往用高校学科水平来衡量一所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办学水平。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一所院校是否一流,主要看它有没有一批高水平、有特色、体系配套的学科,有没有一支造诣深、声望高、有影响的教师队伍,有没有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学科发展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和核心,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因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科的整体水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要发展,应优先发展好学科。

6.专业与学科有密切关系,却是不同的概念。基本的差别在于学科是属于科学学范畴的概念,而专业则是教育学范畴的概念。所谓专业,广义上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上是指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的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或一种教育实体。高等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以学科为本的专业教育,这种专业教育要求在一定的专业结构中实施。专业结构是学科结构与学科分类在人才培养上的体现。专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专业建设(一项教学基本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格局和办学水平。

7.专业的划分要依据某科学领域里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差别来确定,但还有培养目标上的考虑。

8.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1)相应的学科对专业设置的影响;(2)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专业设置的影响;(3)个人自身发展需要对专业设置的影响。

9.我国最近的一次本科专业调整是1997年,专业总数进一步减为249种(教育部1998年公布)。

10.专业设置的原则:(1)超前性原则;(2)灵活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结构优化原则;(5)宽口径原则;(6)发展特色原则。

11.高等学校的专业有它自己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

12.狭义的课程即教学科目,中义的课程即教学内容,相当于把狭义课程作为一个课程体系来对待,

投资学复习题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投资学(本科)》课程复习题 一、判断题 我们常用股票的账面价值表示股票的真正投资价值。(×) 风险收益率可以表述为风险价值系数与标准离差率的乘积。(√) 若市场风险溢酬是3%,某项资产的β系数为2,则该项资产的风险报酬率为6%。(√)对风险回避的愿望越强烈,要求的风险收益就越高。(√) (复利)债券的实际收益率总比单利债券的实际收益率高。(×) 系统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和购买力风险三种。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引起证券投资收益不确定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利率与证券价格呈正向变化。(×) 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就是组成资产组合的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其权数等于各种资产在组合中所占的数量比例。(×) 不能指望通过资产多样化达到完全消除风险的目的,因为系统风险是不能通过风险的分散来消除的。(√) β系数的经济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相对于市场组合而言特定资产的系统风险是多少。(√) 一个充分分散化的资产组合的非系统风险可忽略。(√) 若股票A的β系数大于1,说明股票A收益率的变动幅度大于市场组合收益率变动幅度。(√) 系统风险对所有资产或所有企业都有相同的影响。(×) 在资产组合中资产数目较低时,增加资产的个数,分散风险的效应会比较明显,但资产数目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风险分散的效应就会逐渐减弱。(√) 欧洲美元期货是一种货币期货。(×) 期权合约是指由交易双方签订的、规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日期以交易当天约定的价格买卖既定数量某种资产的协议。(√) 无差异曲线簇中的每一条对应着一定的期望效用,越靠近左上方的曲线代表的期望效用越小。(×) 在其他属性不变的情况下,债券息票率与债券价格的波动幅度之间呈正向变动关系。(×)可赎回债券允许投资者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要求公司还款。(×) 简答题 简述有效集和可行集的区别 对于给定的两项或多项资产,可行集代表了所有可能构成的组合。由于各项资产的期望收益不能够改变,任何投资者都不能选择出一个期望收益率超过可行集的组合。同时,任何人也不可能选择出一个标准差低于可行集的组合。有效集是可行集的一部分,它是可行集中同等风险下期望收益最高的点的组合,因此所有投资者只会有效中的点所代表的投资组合,而不会选择可行集中的其他组合。具体选择有效边界中的哪一点,则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2.简述证券市场线和资本市场线的区别。 1.“资本市场线”的横轴是“标准差(既包括系统风险又包括非系统风险)”,“证券市场线”的横轴是“贝塔系数(只包括系统风险)”; 2.“资本市场线”揭示的是“持有不同比例的无风险资产和市场组合情况下”风险和报酬的权衡关系;“证券市场线”揭示的是“证券的本身的风险和报酬”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doc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 人才的社会活动。 3.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受高 等教育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4、 制的改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 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 6.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7.在高等学校中,居中心地位的是培养人才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K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②教育的培养目标③实施 的途径 2、教育目的定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和激励作用 4、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简答) ①德与才得关系②身与心的关系③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5、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及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要点有: ①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②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

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1)德育:即培养人的道德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 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 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2)智育:向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的教育活动。 (3)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 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高等教育四个理论的相应对应点: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将围绕 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二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种教育观;三是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模式;四是平等与效率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政策的两种价值取向。 2、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 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3.为什么说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 (IX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 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4、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5、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 种标准。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

2017年高二政治学测《政治生活》知识点

政治生活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考点1:我国的国家性质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B) (1)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考点2: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B) (1)广泛性: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 充分的实现。 考点3: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B) (1)政治权利: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 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③监督权(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2)政治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考点4: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B)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考点5 :我国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B) (1)遵循法律、规则和程序; (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3)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考点11:我国公民正确行使监督权的要求(B) 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敢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2)必须采 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考点1: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B) (1)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考点2:我国政府工作的宗旨和基本原则(B) (1)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 (2)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 法。 考点3: 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A) 合法行政、程序正当、权责统一 考点4:我国政府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B) (1)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 学性 (2)在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 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3)在依法决策方面,坚持决策的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的过 程符合法定程序 考点5: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A) (1)行政系统外部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和公民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2)政府系统内部监督:(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考点6: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A)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标志。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投资学》练习题及答案

《投资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行为不属于投资的是( C )。 A. 购买汽车作为出租车使用 B. 农民购买化肥 C. 购买商品房自己居住 D. 政府出资修筑高速公路 2、投资的收益和风险往往( A )。 A. 同方向变化 B. 反方向变化 C. 先同方向变化,后反方向变化 D. 先反方向变化,后同方向变化 3、购买一家企业20%的股权是( B )。 A. 直接投资 B. 间接投资 C. 实业投资 D. 金融投资 4、对下列问题的回答属于规范分析的是( C )。 A. 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上调,股票价格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B. 上市公司的审批制和注册制有何差异,会对上市公司的行为以及证券投资产生哪些不同的影响? C. 企业的投资应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D. 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对企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5、市场经济制度与计划经济制度的最大区别在于( B )。 A. 两种经济制度所属社会制度不一样 B. 两种经济制度的基础性资源配置方式不一样 C. 两种经济制度的生产方式不一样 D. 两种经济制度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一样 6、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是( D )。 A. 分配机制 B. 再分配机制 C. 生产机制 D. 价格机制 7、以下不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的是( A )。 A. 市场发育不完全 B. 垄断 C. 市场供求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D. 分配不公平 二、判断题 1、资本可以有各种表现形态,但必须有价值。(√) 2、无形资本不具备实物形态,却能带来收益,在本质上属于真实资产范畴。(√) 3、证券投资是以实物投资为基础的,是实物投资活动的延伸。(√) 4、直接投资是实物投资。(√) 5、间接投资不直接流入生产服务部门。(√) 6、从银行贷款从事房地产投机的人不是投资主体。(×) 7、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自利性是经济活动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 8、产权不明晰或产权缺乏严格的法律保护是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

《现代政治学原理》复习要点要点

政治经济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英国学者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的完成者: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评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但有根本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历史上的其他学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为始点范畴,以剩余价值为基本范畴,全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从理论上再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物关系,深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人人关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过程分析的同时也研究和揭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未来公有制社会的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提出了原则性的构想。 列宁的经济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和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而提出来的。理论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市场不是发挥一般的调节作用,市场机制应该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的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D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主要形式是公司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E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 在分配政策上,提出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F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G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十一、选择题(P38) 从1999年开始,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等口号的推动下,开始了3年扩招。 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论述题(开放性)(P58) 注:可参考书中两部分章节的思考题。 1.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投资学试题及答案分析

《投资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你相信市场是()有效市场的形式,你会觉得 股价反映了所有相关信息,包括那些只提供给内幕人士的信息。 a. 半强式 b. 强式 c. 弱式 d. a 、b 和c 2.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把能够带来报酬的支出行为称为。 A 支出 B 储蓄 C 投资 D 消费3、当其他条件相同,分散化投资在那种情况下最有效?()a. 组成证券的收益不相关 b. 组成证券的收益正相关 c. 组成证券的收益很高 d. 组成证券的收益负相关 4.如果强式有效市场假定成立,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未来事件能够被准确地预测。B、价格能够反映所有可得 到的信息。 C、证券价格由于不可辨别的原因而变化。起伏。 5. 市场风险也可解释为( )。 a. 系统风险,可分散化的风险 b. 散化的风险 c. 个别风险,不可分散化的风险 D 、价格不 系统风险,不可分 d. 个别风险,可分散

6.半强式有效市场假定认为股票价格( 测的。 7. 对已经进行贴现,尚未到期的票据转做一次贴现的行为称为 () A.再贴现 B .承兑 C .转贴现 D .多次贴现 8 、其他条件不变,债券的价格与收益率( )。 a. 正相关 b. 反相关 c. 有时正相关,有时反相关 d. 无关 9. 在红利贴现模型中, 不影响贴现率 k 的因素是( ) A 、 真实无风险回报率 B 、 股票风险溢价 C 、 资产回报率 D 、 预期通胀率。 10. 我国现行的证券交易制度规定,在一个交易日内,除首日上 市证券 外,每只股票或基金的交易价格相对上一个交易日收市价 的涨跌幅度不得超过。 A 5% B 10 % C 15% D 20 % 11、在合约到期前,交易者除了进行实物交割,还可以通过来结 束交 易。 A 投机 B 对冲 C 交收 D 主动放弃 A 、反映了已往的全部价格信息 公开可得信息。 B 、反映了全部的 C 、反映了包括内幕信息在内的全部相关信息 D 、是可以预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 A 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C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政治化 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D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G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J 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K 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L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M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的产物。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投资学题库

Chapter17 Macroeconomic and industry Analysis 1. A top down analysis of a firm starts with ____________. D.the global economy 2. An example of a highly cyclical industry is ________. A.the automobile industry 3. Demand-side economics is concerned with _______. A.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tax levels B. monetary policy C. fiscal policy E.A, B, and C 4. The most widely used monetary tool is ___________. C.open market operations 5. The "real", or inflation-adjusted, exchange rate, is C.the purchasing power ratio. 6. The "normal" range of price-earnings ratios for the S&P 500 Index is D.between 12 and 25 7. Monetary policy is determined by C.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8. A trough is ________. B. a transition from a contraction in the business cycle to the start of an expansion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2017届政治学合格考知识点

高中二年级《思想政治》基础型课程部分(政治学新教材) 主题一人民政权人民当家 1、国家政权的含义:政权是国家的权力。 2、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核心: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而实现和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关键在于掌握国家政权。 3、人民军队是我国政权的主要成分:人民军队的重要地位、组成、任务: ①地位: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我国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 ②组成:我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并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 ③任务: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努力为人民服务。 4、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②工人阶级的领导是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阶级基础;具有极为广泛的政治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参加政权的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包括其他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5、民主与专政的关系: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它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两者关系:民主与专政是不可分离、辩证统一的,两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民主是专政的前提和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6、我国的基本国家职能: ①对内:a.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c.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d.组织社会公共服务。 ②对外:a.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b.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协调我国和他国的关系。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③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 注:只有国家政权机关才能行使国家职能(党、政协、居委等都不可以) 主题二国家机构服务人民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是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乡镇和县级)或间接(省级和全国)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2、我国国家机构的构成:权力机关(人大)、行政机关(人民政府)、司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①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②国务院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又称中央人民政府,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和裁决权。 ③我国司法机关的组成: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 ④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关系:对刑事案件的侦查和、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审查、批准逮捕,提起公诉,以及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它们在办理刑事案件中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可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地位和职权:①全国人大的地位和主要职权: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其闭会期间行使部分职权,两者是从属关系。 我国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两者关系: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1908 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 注意:填空与选择题,大家主要复习黄色小册子为主,这里整理的内容较少,不全。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期末复习指导的综合练习题基本涵盖了考试的全部内容,大家一定要全面复习! 一、填空题 、中国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正确答案:儒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正确答案:国家政权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正确答案:政治权力 、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正确答案:理想主义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正确答案:马基雅维利 、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问题。 正确答案:价值中立 、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正确答案:伦理 . 对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正确答案:国家政治 .公共利益具有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正确答案:公共性 .经验事实表明,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正确答案:权力 、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正确答案:人民 、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 正确答案:分权原则 、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正确答案:议行合一原则 、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 正确答案:政府权力 、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正确答案:一元主义 、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正确答案:宪政 、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正确答案:政治合法性 、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