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XXX镇小城镇总体规划

XXX镇小城镇总体规划

XXX镇小城镇总体规划
XXX镇小城镇总体规划

A规划现状条件

A—1地理位置

兴隆县六道河镇位于兴隆县城西部,其东部隔山与兴隆镇(城关镇)相接,南与兴隆县陡子峪乡毗邻,西部沿长城与北京市密云县大城子镇相连,北部与兴隆县上石洞乡接壤,行政区域总面积168平方公里。城镇中心区位于全镇中部,东距唐山市160公里,南距北京市120公里,北距承德市区130公里,与兴隆县城相距20公里,用地总面积57.38公顷,其中建设用地面积44.54公顷。

A—2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六道河镇开始有人类居住,清代建马兰峪皇陵后,被划为"后龙风水"禁地。

民国22年(1933年)4月,日军侵占兴隆后,在六道河设立第四区。抗日战争时期先后隶属蓟、平、密和平、密、兴等联合县管辖。民国34年(1945年)8月,解决建政,隶属密云县密东办事处。民国35年(1946年)6月,密东办事处撤销后,划为兴隆县第九区。民国36年(1947年)5月改为第八区。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5月建六道河乡。1958年8月撤乡建上游人民公社。1984年3月又改设六道河乡。1988年12月撤区并乡时,由六道河、前苇塘、二道河三乡合并,设立六道河镇至今。

A—3地质、气象、水文条件

(1)地貌、地质构造及工程地质条件六道河镇地处燕山腹地,境内群山环绕,山势陡峭险峻,平均海拔高度为634米,最高峰位于朱家沟村内的狗背岭东山,海拔1253米。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属“一川连百沟"地貌,沟谷两侧坡度较大,坡脚的坡积向上,大都修成梯田,土层较厚,沟口处与河川相连,较开阔,常有规模较大耕地。岩性由各种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

类等组成的碳酸岩类最为发育。境内土壤类型主要为褐土类,发育在山体残留坡积物上。

(2)气象条件六道河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24℃。年降水量560-750毫米,无霜期为150-160天。风型多为山风和谷风,风速和风力较低。

(3)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镇域内主要河流为上潮河,发源于境内东部的北火道村,流经北火道、前苇塘、杨树沟、北坎子、六道河、

五道河、周家庄、南台、三道河、二道河等10个行政村,自东向西流入密云水库,境内全长23.4公里。上潮河共有支流6条,全部流域面积175平方公里,天然落差460米,平均坡降1.97%,年平均径流量0.4亿立方米,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63.6%。流域内建有杨树沟、北火道、周家庄、二道河、小关门、南台等水库6座,总蓄水量214.8万立方米;建有塘坝等蓄水工程12处,蓄水量16.9万立方米。全镇可综合灌溉面积3690亩。境内地下水资源不属丰富,地域分布不均衡,在一些深山沟谷地带如赵北沟、响水湖、罗圈厂、周家庄、小关门、朱家沟、杨家台等缺少浅埋到中埋型的地下水,属典型的"地下水外泄型地区"。地下水的补给除北火道、朱家沟、周家庄外,其余全部来自大气降水。境内河流排泄条件较好,矿化度低,水质良好。饮用井水的感观性状绝大部分良好,无色、无昧、无嗅、无混浊。北火道、朱家沟村山泉水质清纯可口,具有天然矿泉水的品质。

A—4社会及自然资源条件

(1)社会人口及劳动力资源截止2005年底,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8664人,总户数5064户,其中农业人口18125人,非农业人口539人,当年出生人口211人,死亡116人,自然增长率为5.27‰,劳动力总量为9546人,剩余劳动力4500人。现状镇区建成区人口3887人,其中常住人口2260人,暂住人口127人,流动人口l500人。现状城市化水平为20.83%人。

(2)农业资源截止2005年底,全镇共有耕地面积3448亩,人均

0.20亩。其中,水田面积452亩,旱地面积2996亩。农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及旱地杂梁作物为主。

(3)林果资源六道河是兴隆县林果大镇,林果资源丰富。全镇林果种植面积5万亩,果树220万株,常年果品产量1.5万吨,主要以红果、梨、苹果、板栗、核桃等干鲜果品为主。其中,红果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量达到1万吨;板栗种植面积5000亩,年产量500吨。

(4)矿产资源六道河镇具有一定的铁矿石资源,主要分布在大苇塘、前苇塘、五道河、三道河、六道河、小关门等行政村范围内,目前已探明储量132万吨,部分资源处于开采加工之中。

(5)历史古迹 1、明代长城杨家台—二道河一小关门段,修建于明隆庆五年,现为兴隆县与北京市密云县的分界线。城墙雄伟壮观,现存比较完整,被河北省文物部门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2、兴隆县和平解放谈判(1945年9月11日)旧址一前苇塘村,于1985年1月被列为兴隆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对象;3、座落于朱家沟村的"小西天三壮士"烈士陵园和英雄洞于1997年被县政府列为兴隆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生态环境及生态资源 1、六道河镇地处首都水资源保护区,境内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体系较为完善。目前,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63%,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无规模污染企业,大气和水质环境良好,无噪声和明显的固体污染物等污染。2、生态资源是六道镇最主要的自然资源,也是该镇的特色资源。境内峰峦叠障,青山郁翠,泉水清冽,多奇峰、奇石、奇洞,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特别是镇域西南部的朱家沟村,与北京市密云县相邻,更有“京东张家界”之称。

A—5镇域村镇体系现状

目前,全镇共有行政村20个,包括163个自然村,沿京建公路两侧呈带

状或支状分布,城镇中部沿京建公路自西向东依次为二道河、三道河、南台、周家庄、五道河、六道河、北坎子、杨树沟、前苇塘、大苇塘等10个行政村,南部山区包括杨家台、朱家沟、响水湖、六道沟、思家岭、罗圈厂、赵北沟等7个行政村,北部山区有小关门、古庆、北火道等3个行政村。村镇结构为城镇中心区一行政村一自然村三级形态。

A—6基础设施条件

(1)公路交通省道京建(北京至建昌)公路是六道河镇域内主要道路和对外出口,路面等级二级,境内全长34公里,穿越二道河、三道河、南台、周家庄、五道河、六道河、北坎子、古庆、杨树沟、北火道、前苇塘、大苇塘等12个行政村。村级交通以单向山区乡村道路为主,|外与京建公路连接。实施“村村通”工程以后,已有15个行政村实现了水泥路面硬化。全镇道路总长度67公里,其中硬化长度为33公里。

(2)铁路交通京承铁路自西向东横贯全镇,途经二道河、三道河、南台、周家庄、五道河、六道河、北坎子、杨树沟、前苇塘、大苇塘等10个行政村,在六道河和前苇塘分别设有客货车站。途经列车主要有北京至承德、丹东至北京、承德至石家庄、沈阳至北京等日发车次。

(3)电力设施及用电现状全镇现有35kv高压线路1条,全长19.8km,在镇区设有变电站一处,35kv主变器2台,容量6300kvA;10kv 高压线路3条,全长143km;在大苇塘和六道沟村设有综合变电站圳2处,综变容量6685kvA;专用变压器31台,容量4630kvA;0.4kv低压线路全长306.5km,用电客户6897户。2005年全镇用电总量1600万度,比上年同期增长410万度,年增长率为25.6%。目前,大苇塘和六道沟村2处综合变电站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

(4)通讯设施及使用现状网通公司六道河营业部设立于1998年,位于六道河镇政府西院,占地面积1820平方米,出局线对800对,在二道

河、六道沟、朱家沟、前苇塘分别设有交换点。全镇总交换容

量4168门,实占容量4039门,户均比例65%,全镇2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电话装机。

A—7社会经济现状

目前,镇域社会经济以农业、林果种植和果品加工、铁矿石采选为主。2005年全镇实现地区总产值2.6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0.45亿元,第二产业2.17亿元,全年财政收入501万元,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2500元。

B规划技术依据

B—1规划内容

《六道河镇总体规划》包括《六道河镇域总体规划》、《六道河镇区建设规划》以及《潮河源新农村建设规划》。

B—2规划依据

B—2—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河北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B—2—2技术规定

(1)《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2)《河北省村镇规划技术规定》(冀建乡【1995】220号)。

(3)《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建村【2000】36号)。

(4)《河北省建制镇规划强制性内容编制技术导则》(冀建村【2003】249号)。

B—2—3相关专业规划、技术资料

(1)《兴隆县城市总体规划》。

(2)《兴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兴隆县交通、水务、环保、电力、通讯等相关部门的专业规划和技术资料。

B—3规划期限

近期规划为2006年至2010年,远期规划为2006年至2020年,远景规划为2020年以后。《六道河镇域总体规划》和《六道河镇区建设总体规划》每5年进行一次修编和调整。调整后的规划,须经六道河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报兴隆县政府审批。

B—4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B—4—1规划原则

(1)坚持以国家、省、市(县)有关村镇规划的法律、规范和标准以及市(县)其它相关的规划文件为规划依据;(2)保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适用性;(3)贯彻保护环境、节约用地和节约能源的基本国策;(4)坚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的原则;(5)加强和完善中心城镇、中心村的职能作用;(6)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村镇建设现状,保证城镇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地向前发展。

B—4—2规划指导思想

(1)依托特色资源,开发和发展特色经济,规划和建设特色小城镇;(2)加强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和明确城镇的区域职能及中心作用;(3)加强窗口和信息交流作用,完善服务功能,以“兴隆县城重点卫星城镇”和“承德市西南部形象小城镇”为规划和发展目标。

B—5镇区规划控制区界定

六道河镇区规划控制区界定为:东起北坎子村庄西侧、西至周家庄村与四道河村交界处、南沿镇区南山第一道分水岭〈包括五道河村西坡子自

然村南端以北沿道路两侧各500米和六道河村东坡子自然村南端以北沿六陡公路两侧各800米范围)、北到上潮河北侧山根(周

家庄沟口止于东西向道路北侧20米处),控制区总面积236公顷。

B—6规划范围

B—6—1镇域总体规划范围

六道河镇域总体规划范围为全镇域,包括20个行政村,163个自然村,规划面积168平方公里。

B—6—2六道河镇区建设规划范围

六道河镇区建设规划范围为:北沿上潮河北侧山根、向南至京承铁路(包括铁路南侧六道河镇初级中学〉、东西方向止于镇区地形图测绘范围,规划面积112.64公顷。

C镇域总体规划

C—1村镇体系规划

C—1—1城镇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体系松散,居住人口和居住用地分散,居住房屋建设标准较低;(2)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标准较低;(3)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4)城镇中心区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较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中心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不突出;(5)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流动人口较少;(6)社会人口城市化水平较低。

C—1—2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1)镇域人口

1、规划期限内镇域人口构成为:

现状常住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人口

2、规划期限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取值 6.0‰,人口机械增长率平均取值2.0‰。

3、2005年底镇域人口规模为:

18664(人)

4、到2010年底镇域人口规模为:

18664×(1+6.0‰+2.0‰)5

=19423(人)

5、到2020年规划期末,镇域人口规模为:

18664×(l+6.0‰+2.0‰)15

=21034(人)

(2)镇区人口

1、规划期限内镇区人口构成为:

现状常住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暂住人口+社会流动人口+通勤人口

2、规划期限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取值 6.0‰,近期人口机械增长率平均取值4.0‰,远期人口机械增长率平均取值40.0‰。

3、2005年底镇区人口规模为:

2260(常住人口)+127(暂住人口)+1500(社会流动人口)

=3887(人)

4、到2010年底镇区人口规模为:

2260×(l+6.0‰+4.0‰)5+200(暂住人口)+4500(社会流动人口)+200(通勤人口)

=7275(人)

5、到2020年规划期末,镇区人口规模为:

2260×(1+6.0‰+4.0‰)5×(l+6.0‰+40.0‰)10+600(暂住人

口)+8000(社会流动人口)+700(通勤人口)

=13024(人)

注:镇区通勤人口以镇域内规模计算。

(3)城镇化水平核定

现状城镇化水平为3887÷18664=20.83%;

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7275÷19423=37.46%;

到2020年规划期末城镇化水平达到13024÷21034=61.92%。

C—1—3村镇等级体系

(1)村镇等级设置原则 1、提高和完善城镇中心区中心职能;2、社会人口逐步相对集中;3、整合社会和自然资源,保证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向前发展;4、村镇建设条件得到改善。

(2)村镇等级设置办法1、扩大城镇中心区规模,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强城镇服务功能,达到产业和人口快速聚集,并在城镇中心区设置居民委员会;2、将具有一定规模,建设和发展条件较好,并在区域内具有中心带动作用的行政村确定为中心村;3、将其余行政村设置为基层村。

(3)村庄迁移与合并1、迁移和合并条件:①将耕地面积较少、人口规模较小、自然资源匮乏和经济水平较低的行政村撤销,并与临近发展条件较为优越的行政村进行合并;②对存在自然灾害威胁,或居住地点偏远分散、居住人口偏少、生存条件较差的自然村,在本行政村范围内进行迁移。2、迁移与合并方案:①北火道村与前苇塘村合并为前苇塘村,村委会设立于前苇塘;将六道沟村、赵北沟村、罗圈厂村、思家岭村合并为明子沟村,村委会设立于明子沟;响水湖村、朱家沟、五道河村合并为五道河村,村委会设立于五道河;杨家台村与二道河村合并为二道河村,村委会设立于二道河;古庆村与北坎子村合并为北坎子村,村委会设立于北坎子;将南台村更名为四道河村。②自然村由现状的163个合并为108个。

(4)村镇等级体系目标综合地理环境、村镇建设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布局,依据村镇人口规模及国家村镇规划标准,规划六道河镇村镇体系按四级设置:城镇中心区一中心村一基层村一自然村。具体目标为:

一个城镇中心区(含1个居民委员会);

两个中心村:前苇塘村、二道河村;

十个基层村:大苇塘村、杨树沟村、北坎子村、明子沟村、六道河村、五道河村、四道河村、三道河村、周家庄村、小关门村;

108个自然村。

C—2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C—2—1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有利条件 1、区位及交通优势明显;2、自然及生态环境优良;

3、农业及林果资源较为丰富;

4、劳动力资源充足,社会人口教育环境良好,平均文化程度较高;

5、通讯和信息条件较好。

(2)制约因素 1、规模产业不明显,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主导产业、支柱企业、主打产品没有形成;2、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良好的投资和建设环境;3、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健全的市场和服务体系。

C—2—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开发创建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加强产业设施和经济环境建设,保持镇域社会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规划期末,形成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林果生产和加工、生态观光和设施农业三大支柱产业,并带动农村其它各业协调发展。

C—2—3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近期规划期限内,以开拓经济增长点为主要目标,逐步开发和创建

特色经济体系,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实现社会经济和政府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农业人口收入相对增加,社会资金相对聚集。到2010年末,地区总产值达到6.O亿元,完成政府财政收入1500万元,农业人口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主要包括:1、整合社会和自然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加大矿业、果品加工、旅游设施等投资力度;2、加强劳动力人口素质培训,继续发展劳务输出,并使输出岗位向技术型、科技型和专业型转移;3、逐步开发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林果种植、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畜牧禽类养殖、特种种植和养殖等系列专业村。

(2)远期规划期限内,以培植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完善经济链条为主要目标,全镇经济实现区域规模化生产和发展,形成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林果生产和加工、生态观光和设施农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到2020年规划期末,全镇实现地区总产值20.O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O亿元,其中三大支柱产业占地区总产值的85%,达到17.0亿元。具体内容为:1、完成生态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设施建设水平和旅游接待能力达到规模标准,使其成为环京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景区;2、保障农业基础地位,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合理配置林果产业结构和种植面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3、林果加工和储运形成地区产业优势,并实现园区化经营标准。

六道河镇社会经济一览表(单位:亿元〉

地区总产值

农业人口人

均纯收入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建筑及其它行业

2005

2.65 0.45 2.17 0.01 0.02 2500元2010 6.0 0.85 4.25 0.60 0.30 4500元

2020

20.0 2.0 8.0 7.0 3.0 12000元以上

C—2—4经济产业分区规划

规划沿京建公路(上潮河主流)为镇域经济隆起带,具有资源优势的区域为经济开发点,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实现重点产业突出,多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格局。

(1)全镇农业100%实现设施化。

(2)养殖业规模化,实现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

(3)沿上潮河主流进行生态产业开发。

(4)对资源优势较强的前苇塘村、北坎子村、五道河村、小关门村等进行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产业开发。

(5)在前苇塘村设置六道河镇工业区,使果品加工业相对集中经营,并实现园区化发展。

(6)沿旅游走廊加强生态观光农业建设。

(7)生态旅游走廊:京建公路(上潮河主流)沿线、前苇塘村道路沿线、北坎子村向北道路沿线、五道河村向南道路沿线、小关门村道路沿线。

产业类别

城镇中心区旅游服务业、商业和金融业

大苇塘村林果种植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养殖业、矿业

前苇塘村旅游服务业、林果种植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养殖业、

果品加工业、矿业

杨树沟村林果种植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养殖业

北坎子村旅游服务业、林果种植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养殖业

明子沟村林果种植业、设施农业、养殖业

六道河村林果种植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养殖业

五道河村旅游服务业、林果种植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养殖业、

矿业

周家庄村旅游服务业、林果种植业、养殖业

四道河村旅游服务业、林果种植业、养殖业

三道河村旅游服务业、林果种植业、养殖业、矿业

二道河村旅游服务业、林果种植业、养殖业、矿业

小关门村旅游服务业、林果种植业、养殖业

C—3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C—3—1村镇道路交通工程规划

(1)交通网络规划村镇道路交通为枝状三级网络结构:以过境公路作为对外交通和村镇道路主干道;通往各行政村的道路与过境公路相连接,形成村镇道路次干道;以通往各自然村(居住小区)的道路作为村镇支路,与村镇次干道或村镇主干道相连接。

(2)过境公路规划六道河镇过境公路线路为2条:1、原京建公路,规划将其作为兴隆县西出口及与京承高速公路的连接线,按照国家(山岭重丘地区)一级公路标准,设置为双向4车道,路基宽度为21.5米,通过六道河镇域段总长度为18.86公里,公路两侧控制建设范围为15米;2、六陡公路,由六道河镇区经由六道河村和明子沟村至兴隆县陡子峪乡,按照国家(山岭重丘地区)三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为7.5米,通过六道河镇域段总长度为9.01公里,公路两侧控制建设范围为10米。

(3)村镇道路 1、规划对通往各行政村和重要旅游景区(点)及其它

重点建设地带的村镇次干道进行铺装建设,参照国家四级公路标准,设置路基宽度为6.5米,以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进行路面硬化。道路数量为9条,总长度43公里。2、规划对村镇支路以水泥混凝土或碎石进行硬化铺装,路面宽度设置为3—3.5米,硬化铺装率达到100%。

C—3—2村镇给水工程规划

(1)规划目标规划近期规划期限内(即2010年末),城镇中心区完成集中统一给水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用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到规划期限末,完成镇域所有村庄及工业园区、旅游服务景区统一给水设施建设,中心村生活用水自来水用水普及率达到100%,基层村达80%。

(2)用水量构成包括生活用水量(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用水量)、工业用水量、消防用水量及未预见用水量四部分。

(3)用水标准立足本镇水资源现状,依据规划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目标及《河北省村镇规划技术规定》,确定人均生活用水标准为120升/人·日,工业用水为单位建设用地100吨/公顷。

C—3—3村镇排水及污水处理工程规划

镇域内现状生活污水及食品加工企业废水处于无序排放状态,雨水的排放由上潮河各支流自由汇集到上潮河主流。规划城镇中心区和中心村实行雨污分流制管道排水,并设置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向上潮河达标排放;基层村实行雨污合流制,采用道路边沟自由排水。

C—3—4电力工程规划

规划以现有35KV变电站来满足镇域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耍,并根据需要扩大变电容量和增加10kv线路长度。到2020年,规划镇域总用电量为4000万KW·h,总用电负荷为0.8万KW,变电站主变容量达到

16.5MVA,同时对原有综合变电站(变压器)及部分供电线路进行改造升级,以满足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C—3—5邮政、电信及无线通讯工程规划

(1)邮政规划现状六道河镇区设有邮政支局,邮政网点一处,主

要从事信件、包裹邮寄和快递及邮政储蓄业务。规划充分利用六道河镇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强邮政网络自动化建设,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开展信件、包裹及大宗物品的快递和速递业务,使六道河镇邮政服务步入现代化。

(2)电信工程规划现设有网通公司六道河营业部。规划到2010年近期规划期限末,镇域固定电话入户率达到100%,实际装机将达到5270门;到2020年规划期限末,城镇中心区常住人口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50部/百人(含办公和公用电话),村庄达到30部/百人,固定电话实际装机将达到7055门;到2010年,镇域范围内全部实现宽带上网。规划城镇中心区通讯电缆采用地下埋设方式,村庄采用架空电缆。

(3)无线通讯工程规划规划到2010年近期规划期限末,城镇中心区和80%村庄实现无线通讯(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信号覆盖,常住人口手机持有率达到30%;到2020年规划期限末,镇域范围内实现100%无线通讯信号覆盖,常住人口手机持有率达到70%。

(4)有线电视工程规划规划到2O1O年近期规划期限末,六道河镇域范围内100%实现有线电视信号覆盖,并达到数字化传输水平。

规划加强网络信息工程建设,推广信息产业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在推动本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信息行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借助电子信息速度快、范围广的优势,大力宣传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休闲、度假和旅游,以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通讯电缆不得长距离与其它地下管线平行敷设,不得敷设在有可能使电缆遭受腐蚀的地区,不得敷设在地下水位较高或地形低洼经常有积水的地方,不得建在可能建设或已建成的快车道上、主要道路或高级道路的下面。架空电缆不得通过易燃易爆或有高压电力线干扰的地方。

C—3—6垃圾处理工程规划

规划对城镇中心区、中心村生活和工业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清运和处理。近期规划期限内,选定垃圾填埋场,对生活和工业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到2020年规划期限末,实现对生活和工业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C—3—7供热工程规划

为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适应经济产业发展的需要,并依据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的有关规定,规划六道河城镇中心区、中心村和上潮河沿岸基层村的村民住宅新区、休闲度假开发区实行冬季分片或联片集中供热。C—4村镇防灾工程规划

(1)防洪工程规划六道河镇域内主要水系为上潮河极其支流,规划其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规划以沿上潮河水系生态旅游开发促进其防洪工程建设,并加强其支流的防洪堤坝建设。同时加强管理,严禁非达标向河道内排放生活和工业污水及向河道内投放废弃物,不得占用河道建设与水利无关的一切设施。

规划村民住宅和公共建筑须避开滑坡、冲沟、易塌方和低洼地区,同时不得占用上潮河支流河道进行建设。

(2)防震减灾规划依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8月1日〉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资料显示,六道河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5s,所对应的基本烈度属6度区。

规划一般居民(村民)住宅、公共建筑及工业建筑和构筑物须加强抗震设防措施,重要设施及生命线工程达到7度设防标准。

为了保证村镇在遭受相当基本烈度地震时减少灾害损失,有效发挥综合减灾作用,规划要求各村庄内部交通保持畅通,并在城镇中心区和村民居住集中地区预留开阔空间(广场、绿地)作为避难场所,不得随意占用。城镇要害部门、生命线工程及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设施建设前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以确定抗震要求,并认真实施。

(3)消防规划为保证六道河镇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保护居民(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并使当地自然环境和文物古迹资源不受到破坏,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河北省村镇规划技术规定》,制定“六道河镇城镇消防规划”。

1、规划指导思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规定,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政府负责、落实规划、健全设施、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城镇消防规划建

设工作,努力提高城镇的消防安全保障功能,为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村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2、规划原则①贯彻“预防为主、灭防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坚持专门机构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②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城镇消防规划建设的实际范围和目标。③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规定,遵循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要处理好消防安全布局与城镇功能分区、消防车通道与城镇道路、消防供水与生活用水等方面的关系,确保城镇消防规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3、防火保育①做好防火宣传工作,严格控制各类火源,并严格执行野外用火制度,在生态旅游景区内设置吸烟点,禁止游人在吸烟点以外的野外地区吸烟。②建立防火检查站,开展火险预警工作。尤其是防火期,

应委派森林防火专业队伍进行巡护防火,在火源多、易燃烧而不易管理的重点火险区设置专门的防火游动哨。③加强法制教育,依法维护森林及自然景观资源,对纵火者依法进行处理,并对遭受火灾的林地及时进行清理和更新。

4、消防站规划规划在城镇中心区设置消防站一处,并配备必需的消防人员和消防器械。

5、消防供水规划规划城镇消防供水由城镇自来水供水系统和上潮河水及镇域内的小型水库等共同保证。

6、城镇消防栓规划①沿镇区道路设置,并尽量靠近十字路口。②消防栓距离道路边沿不应超过2m,距离建筑物外墙不应小于5m。③市政或室外消防栓的间距不应超过12Om。④市政消防栓或室外消防栓,应有一个直径为150㎜或100㎜和两个直径65㎜的栓口。每个市政或室外消防栓的用水量按10~15L/s计算。

7、消防通信规划规划城镇消防通信调度指挥系统采用有线和无线两种通信手段,并将通信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现代化的消防通信调度指挥系统。

8、消防通道规划消防通道主要依靠城镇道路网络系统。规划城镇道路网络设计应同时满足交通和消防通道的要求,并禁止在路口、路边摆摊设点,搭棚建屋和挤占路面,影响消防作业的畅通。规划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及体育场地等作为消防的避难和疏散用地。

C—5环境保护规划

C—5—1环境保护目标与控制标准

(1)城镇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2-82)二级标准以内。到2010年锅炉烟尘治理达标率达到85%以上;到2020年达到100%。

(2)水源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地表水体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类标准;污水排放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工业废水排放合格率2010年达到80%,2020年达到100%。

(3)到2010年,全镇生活垃圾清运、填埋率达到100%;城镇建成区公共绿地率达到30%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4)居民(村民)居住区噪声昼间控制在50分贝以下,夜间40分贝以下。

C—5—2环境功能区划分

根据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对镇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分,以采取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1)城镇建设区指城镇规划控制区及各村庄建设用地范围。该区域人类活动集中,工业企业发达,环境负荷大,要求按环境容量控制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建设,限制工业三废排放。加强区内环境绿化和美化,限定人口密度。城镇规划控制区应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合理的交通系统和功能分区,凡新建建筑物应尽量在高度、色彩和建筑风格上与生态旅游城镇的整体氛围相协调。

(2)环境控制区包括上潮河水域和沿岸地带及镇域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其它生态旅游开发区域。规划在该区域内可实施控制性开发,做到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体制,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

(3)生态环境保护区城镇建设区和环境控制区以外的六道河镇域范围,均化入生态环境保护区。规划该区域为六道河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屏障。在该区域内,除满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外,禁止其它一切开发和建设,严禁随意放牧、开垦农田、乱砍滥伐和捕杀野生动物。同时通过封山

育林和植树造林等措施,使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完善。C—5—3环境保护措施

(1)完善城镇排水设施,减少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2)逐步改变农村居民的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和沼气。

(3)加强绿化建设,严格实施绿化管理办法、条例、规章等,改善村镇容貌,优化村镇生态环境。

(4)对有一定环境影响的企业与设施建设,要集中布置,统筹安排,杜绝村村建厂、处处冒烟的现象发生。有污染的企业或设施的建设必须执行“三同时”的原则。

C—5—4环卫设施规划

(1)各个村庄设置生活垃圾收集(堆放)点,防止雨天垃圾流失、污水肆溢。在镇域内选取合理地点作为垃圾堆放填埋场,对收集到的垃圾进行填埋处理。

垃圾控制采取以下措施:1、城镇居民做到垃圾分类投放,控制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包装袋,减少白色污染。2、开展废旧电池回收工作,避免其混入生活垃圾内造成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3、在建设工业及民用较大型锅炉房时,推广使用循环硫化床锅炉,使劣质煤及煤矸石等得到充分燃烧和利用。4、严禁将医疗、涉外等特殊垃圾混入一般生活垃圾进行一并处置。

(2)城镇公共厕所的设置范围:1、主要交通干道两侧。2、车站、市场等公共设施附近。3、广场、公园、停车场、体育场地及其它公共场所。

4、新建住宅区及老居民区。

村庄内的公共厕所要及时清理冲洗,保持厕所内外整洁卫生。同时大力加强爱国卫生教育,使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爱护公共环境卫

文本-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卫星生态城长松园片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总体规划 (1) 第一节规划期限、范围及依据 (1) 第二节规划目标及原则 (1) 第三节发展战略及定位 (2) 第四节总体规划布局 (3) 第五节分区功能策划 (3) 第三章专项规划 (5) 第一节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5)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 (5) 第三节人口规模 (7) 第四节旅游规划 (7) 第五节道路交通规划 (8) 第六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9) 第七节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10) 第八节市政基础设施系统规划 (10) 第九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 (13) 第十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5) 第十一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16) 第四章项目开发与实施 (16) 第五章附则 (18)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统筹安排长松园片区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优化用地布局,全面发挥片区的功能和作用,按照嵩明县党委、县人民政府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旅游规划通则》以及国家、地方等相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等有关规定,制定《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卫星生态城长松园片区总体规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专项研究五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说明书是本规划的说明性文件。 第3条本规划是指导长松园片区资源保护、建设利用及旅游开发的纲领性文件。片区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一切建设行为格按照本规划执行,各项建设均应依据本规划编制详细规划、设计,并符合本规划的相关要求。因特殊原因需要对本规划内容进行局部更改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修订,经审批同意后方可更改。 第4条本规划经批准后,即成为长松园片区规划、管理和实施的法定性文件,由嵩明职教基地管委会负责实施与管理。 第二章总体规划 第一节规划期限、范围及依据 第5条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11~2030年,按三期实施,其中:近期2011~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第6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将长松园区的山地、丘陵、盆地、村庄、水库均纳入规划区内,总面积为80.93平方公里。 第7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旅游规划通则》 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0、《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1、《云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2、《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 13、《嵩明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 14、《嵩明生态卫星城概念性总体规划》 15、《嵩明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策划》 1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文件等 第二节规划目标及原则 第8条规划指导思想

乡镇总体规划文本(新2012)

浏阳市xx镇总体规划(20xx—2020年)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以及 其它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划。 第-2-条镇头镇城镇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行为和土地开发,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对违反 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3-条本规划所称镇头镇、镇头镇域是指镇头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58平方公里;本规划所称镇头镇规划区是指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划 定的城镇规划区;本规划所称的镇头镇区是指镇头镇城镇规划区内的 城镇建成区。 第-4-条本规划期限为: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第-5-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件和图纸组成,规划文件包括文本和附件组成,文本与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二者如有不符,应以规划文本为准。第-6-条本规划经镇头镇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主席团审查同意后,报浏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本规划实施过程中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或修改时,应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有关程序进行。 第二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7-条本次村镇体系规划范围包括镇头镇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共4个社区、9个村,村镇体系规划对镇域各项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8-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原则 1、实行城镇带动发展战略,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加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 2.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规划充分体现重大基础设施对镇域经济的影响,使镇域各项重大设施布局能符合县、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3、实施“点”“轴”开发战略,镇域发展应突出“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积极开发沿S211以及长沙市花木产业带沿线,强化镇头镇中心城镇职能。 4、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实施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产业,保护好自然环境,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 第-9-条城镇化水平预测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剩余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建设向城镇规划区集中、企业向企业园区集中。近期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6%,远期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第-10-条村镇体系的布局结构为“一心一轴三点”的村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指镇头中心城区。 “一轴”:指211省道。

衢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衢州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衢 州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任务以及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总体目标,积极呼应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立足“大衢州、 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为衢州市的支柱产 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山水 名城,神奇衢州”为特色,生态保护为根本,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为支撑,大 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的转化,产品结构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 延伸,产业链由单一的观光接待向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扩展,把衢州建 设成为形象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辐射长三角、驰名全国、具有一定国 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华东地区新兴的都市休闲旅游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省边际的旅游集散中心。 第二条规划范围 衢州市域范围,东经118°01′~119°20′,北纬28°14′~29°30′之间, 总面积为8836.52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 近期:2005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第四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法》、《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2000.12.28)。

2、国家标准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 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规划通则》 (GB/T18971—200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3838—200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12941—199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旅游业 卫生标准》(GB9663)、《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33—9673,16153 —1996)、《城市区域环境嘈音标准》(GB3096—1993)、《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检查标准》(国家旅游局)。 3、相关规划文件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 目标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 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浙江省旅游“十五”与至2010 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 (2003—2007)》(2003.12)、《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基本思路与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衢州市城市总体规 划》、《衢州市城镇体系规划》、《衢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衢州生 态市建设规划》(2003.12)、《衢州市旅游资源普查资料》。 第五条规划编制原则 规划编制坚持五大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 产品继承创新的原则; 区域联动的原则; 可操作性的原则。

小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3) .第三章镇域体系规划 (4)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7) .第五章镇区总体规划布局 (7) .第六章中心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9) .第七章中心镇区绿地用地规划 (10) .第八章公用设施规划 (10) .第九章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12) .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12)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4) .第十二章远景发展构思 (15) .第十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15) .第十四章附则 (18) .附表1 现状用地指标一览表 (18) .附表2 近期规划用地平衡表 (18) .附表3 用地平衡表 (19) .附表4 规划道路一览表 (19)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了更加有效地协调指导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镇城镇发展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特编制《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2014-2030)》。 ·第2条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是七号镇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在七号镇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七号镇内,凡因城镇建设需要编制的各种专业规划,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3条七号镇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 ·第4条规划范围 (1)镇域:七号镇域,总面积423平方公里,辖1个镇区、13个中心村。 (2)镇区:此次规划七号镇区分为生活区与工业区两个片区。 七号镇规划生活区范围为:东至现状村庄东侧堤坝,南至35KV变电站南,西至现状村庄以西200米,北至现状恒温库北,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0.90平方公里。 七号镇规划工业区范围为:东至现状七号加油站,南至集通铁路以南570米,西至中国石油加油站以西340米,北至省际大通道以北280米,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0.59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4)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5)《乌兰察布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3.09) (6)《城市绿化条例》(1992.6) (7)《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 (8)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04) (9)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06) (10)内蒙古自治区城乡规划条例(2009.07) (11)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12)其他与七号镇社会、经济、文化及城镇发展有关的技术资料和发展计划 (13)七号镇各有关部门对于城市未来发展建设的文件、谈话和会议意见等 (14)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内蒙古自治区其它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 ·第6条规划原则 (1)坚持发展优势与形成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开发,建设支柱产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城镇。 (2)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为居民的生产、生活创建优美舒适的环境。 (3)坚持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百年大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正确处理好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城镇的性质和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标准,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构筑科学的指标体系,以“繁荣、健康、和谐”的宜居城市为本次规划的目标。 ·第7条规划期限

池州市贵池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 文本

目录 一、总则 (1) 二、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1) 三、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评价 (1) 四、旅游市场潜力与定位分析 (2) 五、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3) 六、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3) 七、旅游形象战略规划 (4) 八、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与项目建设规划 (4) 九、旅游产品开发与线路规划 (5) 十、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规划 (6) 十一、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7) 十二、李白诗词旅游产品专项规划 (8) 十三、旅游解说系统规划 (8) 十四、旅游产业信息化规划 (9) 十五、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10) 十六、旅游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规划 (10) 十七、贵池旅游区与“两山一湖”旅游区的战略对接 (11) 十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互动性创建规划 (12) 十九、旅游规划实施的管理保障体系 (13) 二十、附则 (13)

一、总则 第1条为促进贵池区旅游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通过后,将成为贵池区旅游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以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契机,以国家“十五”旅游规划精神为指导,根据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发挥贵池区旅游资源、区位条件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管理与利用并重、硬件与软件并重,运用科学方法,塑造贵池旅游良好形象,构建贵池大旅游框架,以旅游带动贵池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贵池现代化建设。 第3条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2)适度超前原则。(3)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原则。 第4条规划依据。国家、安徽省、池州市制定和颁布的相关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重要文件、文献。此外本规划还参考了贵池区及各乡镇、街道已经编制的社会经济、旅游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规划、文物保护、水利、生态等方面的基础文献和规划资料。 第5条规划范围。贵池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范围为贵池区行政管辖的范围,包括4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8个乡,总面积2516Km2。 第6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时段为2004—2020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段。(1)近期:2004—2010年,重点项目启动运营期。(2)中期:2011—2015年,全面启动配套建设期。(3)远期:2016—2020年,纵深发展提高层次期。 第7条本规划在执行中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相互协调。 二、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第8条优势分析。贵池区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特色明显。目前,拥有千古杏花村、国家生态示范村——霄坑、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戏剧活化石”傩戏、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谷潭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这些资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是打造贵池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优势品牌。同时,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第9条劣势分析。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景区(点)单体规模较小,各景区(点)之间的联动性差;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景点之间的交通不便捷;旅游人才缺乏。 第10条机遇分析。入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持续升温。安徽旅游业发展喜人,省旅游局预计,2020年全省入境游客将达160万人次,旅游创汇10亿美元,国内游客1.2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84亿美元,全省旅游总收入194亿美元。“两山一湖”旅游规划及其旅游经济的启动,为贵池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近年来,池州市政府确立了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贵池区经济结构调整、“十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建设。区政府也高度重视旅游业。贵池区旅游局作用加强,加大了对旅游发展的支持、监管和引导。这一切为贵池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此外,交通将助池州旅游走进“圈时代”,贵池区外部交通将更加顺畅。 第11条威胁分析。周围自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竞争激烈;部分景区景观破坏较严重;旅游人才缺乏,旅游投入较少。 三、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评价 第12条旅游资源类型结构。贵池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共拥有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生物景观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人文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园总体规划文本20191128112529.docx

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园总体规划(2011-2030) 文本■ 图集■ 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年十二月

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功能和规模 (5) 第三章用地布局规划 (5) 第四章土地利用开发舷 (8)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9) 2

第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2) 第H 市政公用设施艷 (13) 第九章瞇系统规划 (18) 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9) 第十一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3) 第十二章城市设计导引 (23) 第十三章村民安地规划 (24) 第十四章综合防灾 (24) 第十五章近期建设规划 (26) 第十规划施 (31) 第附则 (32)

常宁市水口山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工业园总体规划(2011-2030)文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常宁市水松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科学指导水口山有色金属工业园各项建设活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 制办法》的规宦和要求,特制订本规划文本。 第二条本规划是指导水口山有色金属工业园城市建设的法律性文件, 自批准实施之日起,规划区内的各项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 3、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09年9月); 4、《常宁市水松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正式成果、2011年12月) 5、《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十二五”规划》(2011年7月) 6、《水口山区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规划》(2009年11月) 7、《衡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8、《常宁市松柏镇上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10年12月); 9、《湖南常宁水口山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2010年8月); 10、《常宁市水松地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2011年8月); 11、《常宁市城乡规划管理实施细则》(2011年3月) 12、常宁市、水松地区政府及职能部门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13、规划区1:5000地形图 14、国家、湖南省、常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四条规划期限* 2011—2030 其中,近期:2011—2015年 4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报告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 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 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南京浦口珍珠泉总体规划

南京浦口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一)规划认识 针对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处于由观光旅游至度假旅游转型战略机遇期,规划重点发挥资源优势,力求达到保护和发展两方面的协调:一方面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自然资源,维护其生态环境,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追踪旅游度假的需求,合理布局配套,提高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吸引力和竞争力。使其既有绝佳山泉林湖美景,又有一流旅游度假设施,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气息交融。(二)规划依据 1、规划依据文件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调整) 《南京市浦口区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 《南京市浦口区近期建设规划》(2004年) 《南京市旅游业“十一五”计划》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4年4月)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2004年) 2、规划参考文件 《南京市浦口区“一山三泉”地区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老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纲要》 《南京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03年4月、未批) 《南京市浦口中心地区概念规划》(2006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一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浦口区沿山大道二期两侧控制性详细规划》(2005年)

3、规划相关文件 规划依据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等相关标准,并参考国内外一些发展较好的旅游度假区经验编制。 (三)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充分保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风景资源,维护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文化遗存,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各项规划设计均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和基础,确保做到规划建设无污染、无破坏。规划旅游度假设施融入优美如画的自然环境中。 根据景观环境评估结果,规划布局应尽可能保护好南北较高山体;建设用地则尽可能选择影响较小的丘陵低地,以维护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总体景观视觉环境质量不受破坏。尽可能保护好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带,维护其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良好的生态基础。 (2)突出特色的原则 既要挖掘区内历史文化(如山水文化诗),又要突出山泉林湖美景,注重对湖光山色的展现利用,讲究规划艺术性。 整合、挖掘、充分利用现有旅游资源,把最能体现特色的地带留出来作为核心游览区,尽可能使北部狮子峰、妙高峰、芙蓉峰、南部石人峰、寒云峰东南坡及山下水库周边景观视觉质量较好的地带强化景观特征,形成珍珠泉旅游度假区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3)高起点、高品位原则 以建成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目标,为南京国际化大都市配套,与国际旅游度假趋势接轨。 为占领旅游度假市场有利地位,建立旅游度假高端市场的优秀品牌,必须注意

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模板

[键入公司名称] 城镇总体规划说明书模板、 User [选取日期]

1.第一章基本概况 (1) 1.1.镇域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1) 1.2.历史沿革 (2) 1.3.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评价 (2) 1.4.镇区基本概况 (3) 2.第二章规划背景、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和期限 (4) 2.1.规划背景 (4) 2.2.规划的依据 (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4) (3)《镇规划标准》 (5) (5)《兰州市总体规划》 (5) 2.3.规划指导思想 (5) 2.4.规划原则 (5) 2.5.规划期限 (6) 3.第三章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6) 3.1.发展条件分析 (6) 3.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8) 4.第四章村镇总体规划 (9) 4.1.总人口预测 (9) 4.2.城镇化水平预测 (10) 4.3.村镇体系规划 (11) 4.4.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3) 4.5.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13) 5.第五章城镇发展规划 (14) 5.1.城镇性质 (14) 5.2.城镇规模 (14) (2)流动人口预测 (15)

5.3.规划范围 (15) 6.第六章城镇总体布局 (16) 6.1.城镇总体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6) 6.2.城镇结构和功能分区 (16) 6.3.城镇各项用地规划 (22) 6.4.绿地系统规划 (23) (1)、公园 (23) (2)、街头绿地 (24) (2)防护绿地 (24) 6.5.景观系统规划 (24) (2)存在问题 (24) (2)宏观控制原则 (25) (3)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原则 (25) (1)山体景观 (25) (2)景观道路 (25) (3)景观节点 (25) ①广场 (25) ②出入口 (25) 7.第七章基础设施规划 (26) 7.1.道路交通规划 (26) 7.2.给水工程规划 (29) (2)工业用水量 (29) (3)其它用水量 (29) (4)消防用水 (29) (5)城镇总用水量预测 (29) 7.3.排水工程规划 (30) 7.4.电力工程规划 (30)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形成具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其次,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再次,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最后,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 如何进行农味突出的特色小城镇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Master Planning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Chongzuo City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规划文本,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旅游局 2006年05月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文本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 罗殿龙崇左市委书记 肖化崇左市市长 副组长: 王昆芳崇左市委副书记 崇左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卢阳春 蒋连生崇左市委常委、副市长 冯学军崇左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部长 汪夏明崇左市副市长 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陈 成员: 秦昆崇左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崇左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蒙世军 黄毅崇左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钟林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研究员

劳宁军崇左市发改委主任 邹耀平崇左市建委主任 苏星义崇左市经委主任 王雪宁崇左市旅游局局长 农敏福崇左市财政局局长 陈铭全崇左市交通局局长 韦悦珍崇左市教育局局长 林凡崇左市文化局局长 梁振云崇左市商务局局长 蒙有蔚崇左市国土局局长 韦家杰崇左市环保局局长 乐昌毅崇左市林业局局长 梁艳芬崇左市统计局局长 邱志鸿崇左市农业局局长 梁家活崇左市水利局局长 蒙冠海崇左市广电局局长 莫海荣崇左市规划局局长 I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陆汉新崇左市旅游局副局长 吴强扶绥县县长 雷多荣大新县县长 蓝晓天等县县长 宁明县县长蓝锋杰

黄武海龙州县县长 谭丕创凭祥市市长 廖应灿江州区区长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成员名单组长 钟林生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研究员、博士后陈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导成员 李文埕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学术指导、研究员 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汪升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博士后宋瑞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博士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助理研究员 谢婷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博士研究生张丽琍中华女子学院人力资源系主任、教授 肖笃宁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孝青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工程师、硕士郑群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工程师、硕士柴江豪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硕士研究生徐建文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硕士研究生 II 崇左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规划文本 目录

商丘市黄河故道总体规划文本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商丘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商丘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底进行了商丘黄河故道生态工程概念规划的招标,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复旦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七家单位进行方案设计。经专家对方案的评审,确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中标单位,委托我院进行进行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工作,并开展林七水库、吴屯水库、民权林场三个景区的总体规划和局部的详细规划。 根据项目的多专业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我院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组成联合项目组,共同进行本项目的规划工作。其中我院负责总体规划、相应专项规划设计和的林七水库、吴屯水库详细规划工作,北京林业大学负责水利工程专项规划工作,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设计院负责林业工程专项规划和民权林场申甘林带的详细规划工作。 项目组于2009年6月12日至27日由我院进行统筹在商丘进行了第一次现场调研,并进行了资料收集。在2009年8月中旬完成了初步方案。2009年9月下旬,根据市里的指示,对原确定的详细规划两景区林七水库和吴屯水库进行了调整,改为对梁园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包括天沐湖景区)和任庄水库南景区进行详细规划。因规划用地调整,项目组先后于2009年10月和11月两次到商丘对梁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天沐湖景区和任庄水库根据详规深度要求进行了详细调研,2010年1月上旬,市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到京再次检查规划工作进展情况,听取项目组工作汇报,并给予相关指示和工作要求。 项目组在认真研究各投标方案的前提下,在对黄河故道现状进行详细踏勘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商丘市各位领导、专家和各部门意见和建议。根据工作进程,项目组多次组织会议,三个单位的专家、学者与项目组成员进行了多次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正,以求得到最科学的规划成果。 2010年3月,商丘市委市政府就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专题组织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落实大会,项目组汇报了总体规划成果和详细规划的方案成果,市委市政府各位领导和各部门充分肯定了规划成果,并提出了修正建议和意见。 项目组根据会议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和完善,并于2010年6月提交评审成果,商丘市政府组织了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提交的规划成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经评议,评委会一致评审通过总规成果和各详规成果,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和意见。 根据专家评审所提建议和意见,以及市属各部门的意见,项目组对规划成果再次进行深入修改,并进一步深化了相关内容,规划领导小组对规划成果进行了多轮认真细致的校正、核对,在项目组和领导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最终成果。 规划成果包括:《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商丘市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天沐湖景区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任庄水库南景区详细规划》、《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申甘林带景区详细规划》共五项内容。 在本次规划工作中,得到了商丘市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领导小组、市政协、市规划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国土局、梁园区、民权县、虞城县、文物局、环保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作,特别感谢领导小组付出的辛勤工作,我们为他们呢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感动,在此深表谢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商丘市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工程规划》联合项目组

小城镇发展与规划 (1)

浅谈小城镇发展建设 下面我和大家共同探讨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小城镇的起源和基本特点,城镇和城镇化的概念;二是小城镇具备的一些基础功能设施和我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三是今后小城镇的发展目标。城镇起源 城乡聚落的形成:居民点,又称聚落,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共神识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居民点的形成与发展史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结果。 小城镇的历史沿革:从世界范围看,早在5000多年前,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在埃及和尼罗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小城镇。我国的小城镇是在村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发展的。小城镇初期形式是草市,随着集市贸易的扩大,统治阶级在集市设置官吏,征收税赋,出现了镇一级的建制。镇是比集市更高一级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区划,居民明显多于集市,一般在一千户以上,甚至可达万户。镇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农村手工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集中地方,商品交换的集散地,小城镇是沟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即草市-集镇-小城镇。 受军事、宗教的影响,我国部分小城镇并非是顺着“草市—集镇—小城镇”的轨迹形成发展的,而是具有特殊的形成过程,主要有起源于政治

军事中心、起源于宗教寺庙、起源于现代工业开发(如大庆)起源于行政管理建制等等。 城镇的概念: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行政学: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在经济统计、财政税收、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建制镇与非建制镇都有明显区别,因此小城镇通常只包括建制镇这一地域行政范畴。 社会学:小城镇是一种社会实体,是由非农人口为主要组成的社区。 地理学:将小城镇作为一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基础层次,或将小城镇作为乡村聚落中最高级别的聚落类型,认为小城镇包括建制镇和自然集镇。 经济学:小城镇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互渗透的交汇点,具有独特的经济特征,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集合体。 不同的国家对小城镇也有不同的界定 美国的“小城镇”有两种概念,一种叫小城市,即“small city”;还有一种叫小镇,即“little town”。美国的小城镇往往是由居民住宅区演变而来,一般200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镇”,如有足够的税源,几千人的社区就可以申请设“市”。因此,美国的城市大多规模不大。 日本的地方行政管理分为道府县和市町村两级,市町村的规模控制在10万人以下,相当于我国的小城镇。市、町、村在行政上是一个级别,互不隶属,所有的市町村又可以分为四个规模等级:3-10万人、1-3万人、0.5-1万人和0.5万人以下。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香山街道总体规划 香山街道作为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其规划完全参照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要求,并按照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总体规划执行。 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GB50298-1999) 5、2002年12月中央领导关于对有关专家对建设太湖文化园区建议的批示。 6、《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7、《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容的暂行规定》 8、国务院国发[1992]46号关于试办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 9、一九九二年七月向国务院上报的《胥口旅游度假中心总体规划报告》 10、国务院国函[1992]134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批复 11、国务院国函[1993]83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度假中心更名的批复 12、《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3年) 13、1995-2003年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与实施纲要 14、省政府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批复(1995年) 15、省规院《东山、西山、光福景区总体规划》(2004年) 16、现状基础资料调查 二、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保护优先是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基本出发点。规划将充分保护好度假区的生态环境、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2、整理协调原则:整理度假区目前的用地现状,对不符合度假区性质定位的用地予以置换,对已批租地块,规划将从有利于度假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用地性质进行合理调整。 3、综合配套原则:将旅游度假设施的开发与度假区的建设结合起来,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合理安排配套设施,使旅游开发与度假区的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度假区的功能定位需求。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是度假区工作的前提,规划应为管理服务,应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度假区的依据,因此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峨眉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修编目的:为适应峨眉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后,对其保护、展示、利用和管理新的更高要求,促进峨眉山风景区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佛教圣地,对峨眉山总体规划进行修订编制。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 2、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3、国家《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消防法》、《土地法》、《水法》等国家法规。 4、《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九七九年,《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九九三年。 5、《峨眉山——乐山大佛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文本》。 第三条指导思想:以世界遗产保护公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针,以保护不可再生的世界遗产为核心,更深层次地展示峨眉山自然和佛教文化景观,树立风景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形象,加强保护,强化管理,发展旅游,促进风景区持续健康地发展,确立其全国知名风景名胜区、四川省风景环境中心地位。 第四条规划原则:总原则:“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1、严格执行世界遗产保护公约,保护峨眉山景观和环境不受任何破坏,使峨眉山完整地保存下去。 2、进一步发掘新的景观和现有景观的潜力,深层次地展示峨眉山特色,使游人有新鲜感。 3、综合利用峨眉山资源优势,科学把握各类用地的利用方向,合理确定景观贫乏区的开发强度,谨慎确定有关开发性项目。 4、处理好景区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的矛盾,将农民生活出路问题纳入总体规划统一考虑,保持风景区社会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 5、加强管理规划,探索高效、统一的具有地方执法和行政相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 第五条规划期限:近期规划为2003年——2010年;远期规划为2011年——2020年。 第六条修编规划的重点 l、通过对峨眉山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景观资源充分挖掘重新认识、评价,结合《世界遗产保护公约》的要求,论证确定风景区性质、职能、容量和规模,重点确定风景区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 2、通过确定风景区不同区域的用地性质、发展方向,达到明确重点保护内容、景观展示方式和开发利用强度的目的,确保风景区保护、展示、利用的良性循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通过省域横向比较,挖掘峨眉山的文化优势,确定独具特色的近期建设项目,突出峨眉山文化和自然特点,增强游客的新鲜感。 4、通过分析峨眉山风景区与城市的关系,考虑城市总规与风景区总规的协调一致,解决“山、城”之间过渡,促使风景区与城市过渡地带环境风貌得到有效改善。 第七条本次总规修编的规划文件和图纸经批准后,在风景区内具有同等效力,两者应同时使用。 第二章风景区范围与性质 第八条范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