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改革发展趋势 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改革发展趋势 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改革发展趋势 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改革发展趋势 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招生方面,也就

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争上的优势。但是从另外一点讲,国家也考虑到,通过这样一个机制上的变化,可以调动社会的资金来办教育,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到去年年底,独立学院有249所,现在还在继续批,

而且批的速度还比较快,到了今年7月11日的时候,独立学院数字是294所,目前,已经超过了300所。去年底的统计数字表明在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数是68万人,其中55万是本科生。

第五大块是自学考试。目前的自学考试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仅2002年这一年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专科文凭的学生就达66.2万人,取得本科文凭的学生达到了23.3万人,两者加起来接近90万人,相当于我国80年代初期全体普通高校在校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成绩。现在由于扩招还在进行,因此,自学考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几年自学考试的人数呈下降的趋势,但是自学考试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第六大块是军事高等教育,在这里不再赘述。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决定性的进展。

1.在办学体制改革上取得了突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国家是单一由政府举办高等学校。1982年,中华社会大学的建立标志着我们开始恢复民办高等教育,这二十多年来民办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今年上半年,我们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达到244所,其中25所本科院校,219所专科院校,最近已经达到了26所本科院校。在这些学校里,注册在读本专科生达到了71万人。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加上68万独立学院的学生,大概是130万多一点。今年,无论是独立学院还是民办普通高等学院的招生数都有了大幅的增长,现在民办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在校生数占到了整个本专科在校生的14%~15%左右。

2.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过去,中央部委及省市都办学,但随着国务院机

构的改革,许多部委被撤消了,有些部委虽然还存在,但国家已经取消了他们的办学职能。这样一来,有300多所原来由中央各部委管理的高等学校被放到了地方来管理,建立起了由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这么一个新的体制。现在中央这一级负责管理的大概还有100所左右的学校,主要集中在教育部,目前教育部负责管理着72所学校、76个办学实体。为什么不说是76所学校呢?这是因为其中有几所学校是一个牌子,两个实体。比如说中国矿业大学,在徐州有一个校区,在北京还有一个校区,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还有像石油大学,它既有东营校区,还有北京的昌平校区。除了这些以外,中央部委原来负责管理的学校统统都交给了地方来管理。

在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有790多所高等学校分别进行了合并调整,最终合并成了320多所高等学校。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合并调整?因为这其中的好多学校都是过去学苏联而建立起来的单科性的学院。根据教育规律,单科性的学校在人的全面素质培养上有它的缺陷。在建立的当时,适应了我们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个弊病越来越暴露出来。在这个合并调整之前可以说我们国家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通过调整,创造了一批综合性的大学,同时,通过合并调整提高了我们学校的办学效率。在合并之前,我们的普通高等院校校均学生数3000人左右,现在,我们达到了校均7300人左右。其中,本科院校达到了1.3万人左右,规模效益已经体现了出来。当然,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有的地方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考虑,中央下放的学校,它一个也不接收,统统将这些学校同教育部的学校捆起来。这样也造成了一些不甚合理的合并,甚至出现了几个非常庞大的,有点像怪物的学校。当然,如果加强管理,也应

该说发展还是比较健?┛档摹*?

3.物质投入体制的改革。过去我们高等教育的投入基本上都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性拨款。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所提的“财税费产社基”六字投入体制方针以来,在这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子。去年高等教育的总经费大概1800多亿,其中49%是财政性的拨款,51%左右是多渠道筹措的,包括收费取得的教育经费。

4.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5.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表现在精简机构内部的机构和人员,实现全员聘任制。

6.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可以这样说,没有这几年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没有调动起社会的力量来支持学校的后勤,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

(三)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教育部到各个省市的教育厅局以及我们各省高等学校,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

(四)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且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日益增大。

二、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思考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用周远清同志的话来讲就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非常不容易。我们旧中国的时候曾经有比较大的私立教育,当时的私立教育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主要是教会办的学校,这部分学校在19世纪50年

代就开始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私立学校比公立更早。但是,解放以后,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接收了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并将这些学校全都改为由政府举办。同时,又由于当时的“一化三改”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这样,使得其他依靠民族资产阶级捐资生存的一些私立学校也都统统由政府接办了。在1952、1953年前后我国就基本没有了民办教育,但是,我们的教育总体上实现了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全是公办,而且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我国现在的民办教育就是在这种公办教育比较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说中国民办教育是在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与欧美一些国家两者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格外不容易。如果我们的民办高等教育不考虑这个现实,不去突出或者创造自己的特色,走一条特色化的道路,我们就永远只能跟着公办高等教育的后面爬行。我也确实看到凡是现在办得比较好的民办高等学校也都是注意走自己特色化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公办高等教育,这样他们才有了发展的空间,才能够有较快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立足于我们现在的定位,并且创造条件,使自己能够有更大的发展。对于我们外事学院来讲,我们既然把自己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那么,我们不仅要和我们同时存在的26所本科民办院校相比较,而且应该和300所独立学院放在一起衡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之后,多样化的问题突出起来了,包括一批本科院校,现在他们头脑开始逐渐清醒,有一批院校已经把自己的定位开始往下调,明确它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本科院校总的加起来大概700所左右,相当一部分还是坚持着学科性的路,他们自己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或者是研究教学型大学,或者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他们不会放弃自己过去的原则定位。但是,应该说现在有两三百所学校都在往下调,这样我们就要考虑我们在这五六百所学校里头怎么确立自己的特色,怎么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求得更大的发展。否则的话,竞争的压力会使

得我们不进则退,所以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学校深入思考。

三、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谈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我们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现在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更高的要求,我们还不适应。

(二)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去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额大概是1800多个亿,现在对相当多的地方院校来说,主要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国家的财政性投入,而是收费。有的学校甚至收费占到了总经费的百分之七八十,而我们的收费在学校看来还是比较低的,但是,社会上对收费问题已经提出了比较强烈的疑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再进一步大幅提高收费。现在许多学校已经陷入了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据了解,教育部的学校在经费问题上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教育部所管理的学校去年年底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200亿,其中个别怪物般庞大的大学贷款余额超过了30亿,每年光还利息就要将近两个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国家每年给它的拨款。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江苏省,它的财政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江苏全省的高校贷款余额也超过了100个亿,这个问题非常突出,致使我们有些大学大楼盖起来了,但是内部的教学仪器空空荡荡,不能够满足需要。刚才参观外事学院,我看到设备还是非常?┖玫摹*?

(三)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1998年到2004年

我们的本专科学生数从340.7万增长到了1333.5万,同期我们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仅由40.7万人增长到85.84万人。显然,扩招后我们的生师比一下就由以前的过低变成了生师比过高,生师比过高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200人的外语课堂,外语课一般公认以16到17人为佳,三四十人在一个课堂里就已经很凑合了,200人怎么有开口的机会呢,没有开口的机会就谈不上外语教学的质量。

另一方面,在师资的提高上也存在着问题。历来我们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工作就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过去培养新教师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一个学生毕业留校当老师,先给老教师当助教,帮着批改作业,听老教师怎样讲课,然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去备课,再然后才是独立去讲课,而且还需要老教师在旁边听。这样一点一点地逐渐由上比较少的课到上比较多的课。但是,现在我发现,相当一些学校今天还是学生,明天就成为了教师,最多进行半周到一周的校纪校规等基本要求的培训就变成了教师,这样的教师他怎么能够教好学生。我们知道教师数从40.7万增长到85.84万人,增加了40多万,但在这个过程中又有着10万左右的老教师退出了现职,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50多万高校教师是教龄不足五六年的教师。在教育界有这么一条公认的惯例:没有五到十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一个合格教师的。这样的话,实事求是地讲,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不够合格的。

同时,我们教师的在岗提高大多是通过一边教学,一边进行科学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而进行的。在这种生师比很高的情况下,教师难以抽出时间来思考教学问题,进行教育问题研究,这样使得教师今后的发展又遇到了障碍,这个问题相当突出。如果不能够使这些不合格的教师变为合格的教师将会毁掉我们的高等教育。

(四)我们的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是在跑步进程中实现的,而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简单的变化问题,而是一定性质上的变化。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类型和模式的多样化,现在的学校种类五花八门,有研究型的、研究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型的以及高专高职等各种各样的类型。对民办本科院校来说,现在我们经常会说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技能人才,但是现在只是这些名词提出来了,到底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恐怕到现在为止,真正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同时我们适用于本科生的教材并没有准备好,培养模式也没有确定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五)我们出现了大批的新建院校,在五六年里就新建了1000所高等学校,这些已经占到学校数目的一半,这些学校无论管理水平还是教学水平还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这些学校不能够和其他老的学校一样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这样的话我们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没有保证的。

四、树立八种理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克服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我觉得,要办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至少我们应该有八种理念:

(一)要有合理的定位意识。我们在确定自己的发展思路时应当考虑各种相关的因素,在这个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定位。至少要考虑四方面:1.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中的位置。2.国家或地区对学校的要求。3.学校现在的优势或者潜在的优势是什么。4.学校可能获得的支持以及支持的力度有多大。在综合考虑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给学校一个科学的定位。

(二)要有忧患意识。现在高等学校的竞争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逐渐加大。这个竞争首先是在专科层次上显露得非常突出。例如,去年9月10日,教育部给国务院的一个关于2004年的招生报告,当时已经发了509万录取通知书,但教育部报告的数据为录取了440万。为什么只报440万?因为这几年每年都有大概15%的人尽管被录取了但不来报到,有的高职院校的报到率只有录取率的40%~50%,甚至还有更低的,这意味着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上大学,他要挑一所够层次的或者其他资源比较好的学校,现在已经到了学生挑学校的时候了,这个问题目前应该说还不太突出,到了2008年、2009年的时候,我们适龄人口达到了顶峰,然后到2020年这一段都会直线下滑,由2008、2009年的1.25亿适龄人口将下滑到2020年的大概0.83亿适龄人口,减少将近1/3的数字。在这个过程中,生存的竞争将是非常地激烈,很可能将有一批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要在这个竞争中垮下来。我们现在就应该有这个忧患意识,把我们的品牌做上来,否则的话就没有生存的机会。

(三)要有特色。我们看一看世界上一流的大学,也看看咱们国内的知名大学,办得好的都在一些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我们民办学校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有强烈的特色意识。没有特色意识就实现不了跨越,想所有的专业,所有的学科都同步发展是不可能的,人家发展了几十年上百年的专业怎么能够轻易赶上呢。如果我们抓住了自己的优势之所在,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某些方面实现跨越,超过那些老牌学校,甚至超过国内一流的学校,从而在这个领域树起我们的旗帜则是完全可能的。因此,高等教育要有特色,民办高等教育更要树立特色意识。

(四)有市场导向意识。现在不存在着分配,人才要由就业市场的变化来决定。

如果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就业问题上就能打胜仗,就业率就高。广大的家长就喜欢这样的学校,学生也愿意报考这样的学校。不能够再像过去那样人才短缺,我们可以只管培养,培养出来不愁没有人要,现在不是这样,现在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这就要求我们盯住市场,要看到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适应市场的需要去培养什么人才。否则的话,培养出来的人才,尽管可能有很高的质量,但不被市场接受,那么这样的质量就等于零。所以对民办高等院校来说,我们必须要有市场意识。

(五)要有科学的质量意识。我有一个担心,我们一谈提高质量,提高质量控制,重视质量工作以后,会把前一段改革的成果扔掉。我们传统的质量观仅仅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质量高低,这种质量观是不行的。现在应该有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新型的质量观来统率我们的质量标准,不要一谈质量意识,马上把一些老的做法,比如加强考试严格考试纪律等搬出来。当然严格考试纪律是对的,但是要贯彻一个改革精神,注意要考什么东西,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应该考什么东西,是像学科型的那样去考,那操作技能怎么去考。所以不能光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不注重学生对操作等实际知识的运用能力,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学校就应该要变一下考试的方式。

(六)要有体制创新意识。我们不仅在教学模式上不能够照搬一些老的学术型的学校,而且在管理上也应该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走自己的路,根据我的一些考察,民办学校在人浮于事等公办学校较为突出的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好,民办院校的设置都非常好,岗位职责都非常明确,因此,人的潜能都发挥得不错。但是,咱们不能够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还应该在体制和机制上有所突

破。

(七)要树立人才强校机制。要大力地打造自己的人才队伍、自己的师资队伍。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又不能走到公办学校通常情况下的那种封闭式的道路上去,我们现在许多公办学校都已经提出来,在人才问题上,既要有自己的队伍,同时不局限于自己的队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对民办院校来说尤其重要。调进一个人确实应该考虑成本,有的人他确实有水平,但是,我们是不是就花钱买他一段的课就够了,不一定非得把他拉过来。我觉得公办院校这种情况还比较多,有的教师甚至两三年的时间里就上三五十节课,大量的时间是空闲的。民办院校是不是也应该像公办院校一样也请进来,我觉得我们要做考虑。另外我们的应用型本科,或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时候是不是就能够引进来合适的人才,有些我觉得就根本不用引进来,引进来最后反而把人才毁掉了,让实际工作岗位上的人来做我们的兼职教师,就让他继续在那里干,他经常能接受到新的东西,在自己的岗位上常讲常新,他要离开了现在的岗位到学校当一个教师,那么,过不了一两年,他所讲就会是陈旧的东西。老讲些旧东西,对学校是不是有好处呢?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但是又要琢磨出自己独特的机制,使得人才随时都能为我所用。

(八)产学合作教育的意识。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实习实训基地,这是基本的保证。没有相当数量的实习实训基地,我们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就是一句空话,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实习实训基地都要我们自己动手办起来呢?我觉得不必这样。一方面学校花不起这个钱,一台自动控制机床,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但是一些生产部门,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跟上市场,它会不断地更新设备,我觉得在这方

面,咱们可以借助于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的力量来培养我们的人才,保证我们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潮流。同时,还要想到一点,就是企事业单位要讲究经济效益,不可能白给学校培养人才,学生不光是一个去那里实习的问题,而是要给人家干活甚至卖苦力。学校要取得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就要舍得让学生到一线去真刀真枪地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如果总是在旁边走马观花地看,工厂是不会欢迎的,也不可能取得工厂对我们人才培养的支持。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产学合作办学的意识。当然,在民办高等学校,这方面我们还应该有更超前的意识,更开放的思想,更大胆的实践。否则的话,我们民办高等教育总是跟着公办院校后面爬行,这不符合我们国家现阶段教育的?┮?求。

最后,是质量控制观的问题。我们在控制质量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由于现在要加强质量控制了,就把前一段改革的成果抹杀了,这样不仅不能提高我们培养所需要的那种应用型或者高技能型人才的质量,相反的,甚至会走回头路,也会给我们的工作造成损失。所以,我们在提高质量的过程中仍然要树立一种改革的精神,要以改革的精神,改革的办法来加强质量控制工作,真正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高质量的大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Word版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

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第二,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未来 【摘要】步入21世纪的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归结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采取措施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向国际接轨,加快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 【关键词】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们的党和政府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是宝贵资源和财富。为了带领中国人民走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和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战线的支持力度。这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生于80后的我们,深刻明白教育在我们人生旅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一生中四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用切身实践感受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通过接受教育,我们从懵懂幼稚到知书达理,从盲目无知到明辨是非,从孤身截然到拥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观念不断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比学校每年招收学生的人数数量,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近几年高校扩招很明显。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党和政府加大了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二十五亿元实施“质量工程”,大力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教育开始了扩招过程,发展迅速,在这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高等教育整体规模翻了两番。研究生教育由1998年19.8万人增加到2005年97.9万人,全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由1998年的623万人增加到2005年230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增加到21%。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达到了1562万人,再加上其余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构成了2300万人。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这符合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校的扩招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信息网络的发达,使我们查询检索更加方便快捷,消息的获得更加丰富准确。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较早地在高校得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高校教学、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并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

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

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 2010-12-7 21:47 提问者:云定海|浏览次数:4850次 作为在校大学生,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并给出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建议和措施(结合自身认识,可给出具体建议) 周四要交急急急急急急 我来帮他解答 满意回答 2010-12-8 09:44 热心网友 在我们谈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我们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现在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更高的要求,我们还不适应。 (二)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去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额大概是1800多个亿,现在对相当多的地方院校来说,主要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国家的财政性投入,而是收费。有的学校甚至收费占到了总经费的百分之七八十,而我们的收费在学校看来还是比较低的,但是,社会上对收费问题已经提出了比较强烈的疑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再进一步大幅提高收费。现在许多学校已经陷入了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据了解,教育部的学校在经费问题上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教育部所管理的学校去年年底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200亿,其中个别怪物般庞大的大学贷款余额超过了30亿,每年光还利息就要将近两个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国家每年给它的拨款。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江苏省,它的财政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江苏全省的高校贷款余额也超过了100个亿,这个问题非常突出,致使我们有些大学大楼盖起来了,但是内部的教学仪器空空荡荡,不能够满足需要。刚才参观外事学院,我看到设备还是非常 好的。 (三)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1998年到2004年我们的本专科学生数从340.7万增长到了1333.5万,同期我们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仅由40.7万人增长到85.84万人。显然,扩招后我们的生师比一下就由以前的过低变成了生师比过高,生师比过高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200人的外语课堂,外语课一般公认以16到17人为佳,三四十人在一个课堂里就已经很凑合了,200人怎么有开口的机会呢,没有开口的机会就谈不上外语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在师资的提高上也存在着问题。历来我们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工作就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过去培养新教师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一个学生毕业留校当老师,先给老教师当助教,帮着批改作业,听老教师怎样讲课,然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去备课,再然后才是独立去讲课,而且还需要老教师在旁边听。这样一点一点地逐渐由上比较少的课到上比较多的课。但是,现在我发现,相当一些学校今天还是学生,明天就

谈一谈我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课程号:B0900001C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10班 学号:B11011020姓名:耿瑞昌 我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看法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体制上还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未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同步性,将使现有的高校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产生新兴的高校体制。高等学校在信息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大学不只是教学与科研的中心,而应使之发展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联合体。社会发展要求未来大学决不是一个“孤立”的高等学府,它应当同工业企业、科学文化机构、管理部门等建立长期的直接的联系和多方面合作,与此相适应,未来大学将新兴一系列有关教学、科研、生产的管理、研究等联合机构,这些机构将起联系社会与学校的桥梁作用。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得到整个社会强有力的支持,增强它的生命力,而社会得到大学提供的高等教育而促进其发展。这就是未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几乎又是同步的,高校体制的变化也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一种同步性。很多人推崇西式的教育风格,即想要在中国“中体西用”。我认为“中体西用”这一命题所蕴含的某些思想与中国高等教育长期所走过的道路及其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揭示“中体西用”这一命题有关的思想,结合对中国高等教育道路探索的长期曲折历程的分析,对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道路的进一步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与课程及教师与学生。知识的急剧增长使高等院校课程的数量在增加,内容在扩展。其直接的结果是授课时数的增加、学生负担加重、教师力量和物质保障不足,其深层的问题是它并没有带来学生质的变化。因此,改革现有的课程与教学方法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毫无疑问科研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主要的功能之一,是高等院校和教师的责任。“高等教育是不可能完成它的使命和成为整个社会可长久维持与存在下去的合作伙伴,除非它的教师和系统组织的实体——根据他们特定学校的目标、学术潜能和物质资源——也进行科研工作。这句话需要特别反复地讲,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像其他科研机构一样,需要更新的、充满活力的公共支持”。这一陈述说明了高等院校科研活动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鼓励教师和学术单位开展科研工作,以提高教师和学校整体的教学科研水平;二是不断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与社会各界进行项目和资金的合作;三是以更高、更新的研究成果来赢得社会更大的支持。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还需要在平稳过渡中慢慢实施,毕竟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是不能脱节的,要改就得同时改。我们相信,中国这么个人口大国,如果国家对教育投入了充裕的资金与充足的关心,大学一定会逐渐向世界一流大学靠拢,甚至超越。我相信,我们能。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与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与挑战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留英博士。1994年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副校长,1996年调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2001年至201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2012年起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主要兼职: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英国加迪夫大学名誉副校长。 高考招生制度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和很多家庭的利益,而且涉及到了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制度的更新、教育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相关教育技术的应用,非常复杂。它是一个涉及面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深层次变革,说它牵一发动全身并不为过。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现在可以这么讲,想上大学的孩子们只要不挑大学,不挑专业,上大学已经很容易了。从1998年到2013年的15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显著。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增长6倍多,普通高校数量增长一倍多,专任教师数增长了两倍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3年底达到34.5%,高考录取率达到76%。可以这么讲,想上大学的孩子们只要不挑大学,不挑专业,上大学已经很容易了。基础教育发展也非常快。到

去年,我国基础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亿6千万,高等教育是3000多万,加起来我国在学的学生超过3个亿。基础教育学校包括幼儿园在内,已经超过了40万所。校均学生规模,高校增加了2倍,超过1万人,生师比也比过去增长了一倍。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12年已经达到4%,总额超过了2.2万亿人民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得到协调发展。层次类型结构,如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层次,以及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首先,当前我国教育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而现实是,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严重短缺,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太少,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根本途径就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大学。而办一所好的大学,除了经费充足,改善硬件条件和软件管理水平之外,还要有优良的教师队伍、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而这些要素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199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只有87万人,2014年达到727万人,2015年预计达到750万人。毕业生人数增长这么快,但就业岗位并没有同步增长。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教育界矛盾下移,质量和公平问题更加突显。比如大家非常关注的,社会上存在的办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

浅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走向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325万人。不少中国人认为,今天中国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上什么样大学的问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若从高考录取率看,情况似乎就是如此。统计表明,2013年福建省高考录取率达到89%,而2012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75%。但若从毛入学率看,到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30%,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也就是说,中国适龄人口中绝大多数青年没有享受上大学的权利,这还不包括数以亿计的成年人因为过去高等教育规模小而丧失了上大学的机会,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还不具有接受成年人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状态。一方面,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生源不足问题困扰着高校的办学;另_方面,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的能力非常有限,社会受众还只是很少部分群体。何去何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处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政策选择

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际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30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趋势相向而行,加快大众化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场化进程,推进大学自主办学,建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国际化水平,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显著提高。①在变幻莫测的当今世界,与其他国家一样,人口、经济和大众化本身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人口结构的变化 在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公平问题;进入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与人口结构之间便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关系。在整个20世纪,在适龄人口数量庞大、上大学的机会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并不明显。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能够满足近30%的适龄人口上大学的需求,高等教育政策不能继续无视人口结构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增速持续下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总人口比2000年增长了%,年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论文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 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随着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平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分工必然越来越细,分层越来越明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特别是在美国,有名闻全球的哈佛、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一些名声稍逊的州立大学。由于它们各自明确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分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各高校对自身特色的不懈追求,恰恰体现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特色,那就是趋异性越来越强。反过来,这种分层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层将越来越细,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显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也许是美国高等教育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则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

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趋势。学习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然而,我们现在却常常不顾国情、校情去竭力追赶世界一流高校。由于政府主导了高校自身的定位,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出现了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马太效应”。相应地,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严重倾斜,各高校只有“力争上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 高校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否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从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入手。比如说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选学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学分,进入更高层的学习阶段,对修满学分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有利于快出人才,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自由选择课程,拓展其自由发展空间,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应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压缩必修课。同时可实行文、理科的相互渗透,理工结合、专业交叉,打破专业壁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解决社会与自然结合较密切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应把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和科研的能力、独立工作和社会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析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析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 刻的变化。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增 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完成工业经济的单一目标向同时完成知识经 济的双向目标转变。经济基础的这三大转变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等教育必须从办学模式、办学主导思想等加以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 发展的需要。 1 市场经济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由统一教育走向特色教育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始于一百多年前。当时,由政府创建了一批现代高等学校,从而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教育体制,即高等学校由政府兴办,政府拨款,政府管理,隶属于政府。后来,虽然私人和教会也兴办了一些高等学校,但就 传统而言,市场竞争和学校自治可以说始终不是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的主导思想。 50 年代以来,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杠杆是政府计划,政 府的计划无所不包,从企业生产到人口、文化和教育全部由政府计划调控。因此,高等教育从学校设立、布局、规模、基建、招生、分配、到系科设置、课程大纲 制定和教学安排等,无不受政府的严格计划管理,形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统一 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把高等 学校推向市场是政府的选择。由于政府拨款严重不足,高等学校不得不由完全 服务政府转向一部分面向社会,搞一定量的经济创收。政府也不断研究出台下 放办学自主权的文件,但由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观念没有变,使高校管 理处在两种管理体制夹缝中。一方面高校要在市场竞争中寻求新的经济来源, 同时又要受政府计划的严格管理,在办学规模、学校性质、招生数量、收费标准 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均无自主权。高校成了政府教育经费的筹集处,教育成了 传统通行证的有价交易行为,这正是乱招生、乱收费、乱发文凭现象出现的根源。 高等教育的统一模式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扭曲行为 已经置教育于生死存亡之边缘。中国改革的浪潮终于冲击了传统体制的最后堡垒,高校也不得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面向社会,发展特色教育。 所谓特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根据社会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要,自行安排自己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形式,积极进行有效的 社会人力资本投入,实现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我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人员素质差别极大,市场经济对各方面各层次 的人员需求也有很大不同的情况下,改变我国统一教育模式,发展特色高等教育,便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当前发展特色教育必须注意以下问题:①扩大各教育主体的办学自主权,形成不同的教育投资主体,形成高等教育自我发展的局面。②鼓励各高等学校对 社会和经济形成的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不断改革自身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直接需要的人才。③发展名校教育,实现优胜劣汰机制,使各高校依 靠对社会的服务获得自己稳定的生源,靠自身的特色和层次扩大自己的消费市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2000字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许宁生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也逐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大力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及结构等方面更加注重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及特色;多种形式的高等继续教育深入发展,特别是建立了国家、地方两级开放大学;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效益也有了显著提高。 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中西部高校发展内生动力,优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中国于2012年开始实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通过调整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坚,为中西部发展提供支持,以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同时,国家和地方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等方面还加大了支持和扶持力度,使中西部高等院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为发展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条件。 高校学术科研成果与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高校科研经费不断增长,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总经费达到452亿元。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项目接近全国总数的4/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超过全国总数的1/5,在多个领域产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急需、具有国际影响的标志性成果。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各高校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数量不断增加。 高校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高等教育在人才强国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各高校完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请谈一谈你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请谈一谈你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看法。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剑尖直指中国高等教育之问题。在我看来,原因很多,但主要如下: 一:学生学习动机不当 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被父母谆谆教诲,要好好学习,以后才能过上好日子,过上好日子为目的完全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太多人把好日子与钱直接等同起来,也许小学初中生没有这么强的目的性,他们大都以考更高的分以便能进入一所更好的初中或高中为目的,这样的动机也不是多么得当。但高中生就已经有好日子等于钱这个思想苗头了,大学生更现实,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就是冲着钱去的,什么性价比高就学什么,什么来钱快就学什么,看看我们每年高考前的各种所谓的专业前景分析就知道了,我们衡量一个专业前景的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钱!为科学而学习的学生几乎没有。 二:学校要求不严 中国的大学生对学习流行一个标准:六十分万岁。因为我们的大学大多数都是以六十分为界线来培养合格学生的,再加上大学考试并不难,想考六十分靠突击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样的合格学生,其专业能力也就不能指望过多了。 当年的国立交通大学用的大都是MIT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严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进交大都是千里挑一。邹韬奋在交通大学读土木时由于交大理工科要求严格,读得半夜吐血,读不下去,只好转学到圣约翰大学去攻读新闻学了。交大当时教学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被世人敬称为“东方的MIT”。交大校友,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时,在与母校交通大学的教授通信时,激动地说道,这里的教材都是我原来在交通大学的上课讲义,原来交通大学把MIT搬到了中国。 MIT要求之严格世界闻名,就如他们一位教授说的“就是再优秀都还不够优秀”。有趣的是我的们大学几乎可以这样说:多差劲都不算差劲。我们拿出别人上大学的劲头去上高中,以别人上幼儿园的心态上大学,看来这种补偿性倒置效果并不好。 三:学校风气不正 有句话说,大学是半个社会,现在的大学生也表现出一个趋势,他们更热衷于交际,所谓的攒人品,积人脉。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以前无法接受的不合理,越来越会为自己做的丑事找借口,这就是他们融入社会的方法,也是他们乐于称道的成熟。实在不行了还有一句:中国就这样,社会就这样。但他们从不想想正是因为一个一个他们这样的人,中国才变成这样,社会才变成这样。而当我写出这些字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心里嘲笑我的不成熟,也不乏报心里抱着甚至略带诅咒性质的等待,等待我因为我所谓的不成熟而栽跟头的那一刻,如果那一刻真的来了,他们又回来耐心地教训或者安慰我,那时他们口气与表情里还会有些许他们认为所谓成熟者才能有的对这件事的前瞻性的优越与自豪感。 甚至他们还在向往一种人生,就是能以权谋划未来而不是用打拼来塑造未来的人生。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会对用权来谋划未来的人投以鄙视的目光,不同的是有的人没有分泌涎,有些人咽了下去,而有些人则直接流了出来。 不否认人脉的用处不小,但我不同意在大学里纵容这种思想,我认为,成功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大部分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少部分凭借人脉的催化。大学生在学校里更应该攒知识。而不是积攒玩弄权利的能力。 北大教授钱理群表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周远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全面勾画了今后10年我国教育发展道路与基本思路。通观整篇文件,在高等教育领域,《规划纲要》强调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扩大开放,提高质量,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我认为就是要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跻身高等教育强国行列,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届时,我国将有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各具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战略高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深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规划纲要》强调:“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

力”。《规划纲要》要求深化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改革,逐步实行高校分类入学考试,并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多元录取机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鼓励、扶持、规范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加大省级政府的统筹权限,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健全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制度。以上五大方面的改革,抓住了当前高等教育的关键问题,应当下大力气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我认为,高等学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加强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统一,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育人功能。我国要构建国家和省级高校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臵、调整学科专业。同时,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在鼓励东部省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支撑中西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广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促进了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使我国的教育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走在前列,教育部领导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提出把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并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已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相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洞察其发展趋势,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1.远古教育技术的萌芽 关于教育技术的由来,学术界有的认为教育技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语言前,远古猿人“用啁晰噪叫、呐喊、呼号、杂嚷单音字,有时用半音乐式的音调等交换意见“。这是原始教育技术的雏形。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后来产生了口头语言,但尚未出现课本,这时口耳相传、口授手示之术是教育的主要技术。在公元前469-399年,西方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和公元前551—479年,东方的孔子的“启发法”,则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教育技术遗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原理是:他常常先装作别人比自己聪明,通过巧妙的诘问,引导对方承认原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接着他凭借反复桔难和归纳,引伸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并得出结论。他帮助别人获取知识就像助产婆一样,自己虽年老不能出生,但却能替别人接生。而孔于的“启发法”则是以学生提问为主,它只是作言简意赅地回答,但一般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得出正确地结论,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启发〔1〕。 2.简单媒体时期的教育技术约8000年前,初期文字符号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部落的增多,分散范围广大,为扩大信息传递的距离和范围,于是便产生了符号文字。人类的文化知识就可以通过文字符号记载和保存,并用来传递知识和交流经验,这可算是文字媒体的真正始祖。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传播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造纸和印刷技术的发明,使书籍的大量印制成为可能。书籍成为教育技术中一种重要的文字教材得到普遍应用,不仅提高了教育能力,扩大了教育时空的自由度,而且也丰富了教育形式,节省了口语讲授的时间和精力,结束了口耳相传的原始教育方式,为学校教育,规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到了公元1027年,北宋的御用大夫王唯一设计制造了刻有经脉俞穴的铜制人体模型,并编写了《铜人俞穴针灸图经》,用于当时的医官教育。这就是我国早期的直观教育技术,也是最早的教学模型。这种直观教育避免了文字语言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比较直观形象地反映复杂的客观事物,可使学生较容易地获得感性经验的认识。到了14—16世纪,随着班级集体教学的产生和制度化,直观教学在欧美国家开始了实践和理论的系统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直观教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在直观教学理论的推动下,直观教育技术和教具有了很大的发展。直观教具有:模型、标本、教具、挂图和实物等。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视听教学奠定了基础。 3.视听教育技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促进了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