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新闻1+1》声音语言

浅析《新闻1+1》声音语言

浅析《新闻1+1》声音语言

摘要:声音语言是广播电视媒体传播信息的重要表达形式,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到整个栏目的质量和知名度。本文重点分析了有声语言在节目中独特的声音语言魅力、全局驾驭能力等影响节目收听,重点对人声语言进行剖析,从而对广播电视节目有声语言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闻1+1》声音语言特点

自从电视诞生至今,声音就一直陪伴着电视的成长,电视音主要由人声、音响和音乐三大部分组成。人声:在电视中人声是指剧中人物的对话解说词等,音响:指人声和音乐之外的声音,一般与画面与画面同步合一,在戏剧性影视作品中被称作音响效果,而在纪实性视听语言中一般以同期声的形式出现。音乐:特指在节目后期制作时配录到画面上的音乐或歌曲,也称配乐。

人声是信息的载体, 在以评论为主要形式的语言类节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视画面形象的长处是表现具象的可视的事物, 而节目中的思想内容、抽象概念、思维感受,仍然离不开语言方式的传递,用语言之长,可以弥补画面的不足,声画结合,才能共同构成节目的整体。作为节目制作播出关键阶段的核心人物的主持人,在前期准备阶段,主持人重点介入并深入把握的是围绕话题的分析研究,明确话题的针对性、必要性和导向。主持人对于自己所要主持的话题, 必须从策划开始全力以赴地介入,详细占有资料,确定核心。

音响效果是表现环境的重要标志, 它帮助再现环境的特点和气氛,衬托主题,增加现场感,音响效果在节目中不能单独存在,它伴随画面形象。有声语言等元素同时摄录与现场特征融为一体,形声一致。自然音响在评论节目和电视剧中普遍使用, 自然音响直接配合剧情,衬托人物情绪,渲染场面气氛,推动情节发展。适时的加入音响效果,能够调整观众对动作的感受,改变观众对时间和故事发生地点的概念,启动观众的联想,推动人物和故事的发展,达到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促使节目的顺利进行。

音乐是特指在节目后期制作时配录到画面上的音乐或歌曲,也称配乐。在电视节目中, 主要用于表达感情,渲染气氛,增加画面的意境,同时也是使节目系统连贯有序, 成为最好间隔方法。音乐的美感效应能够渲染环境, 使电视节目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如今,音乐是评论节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节目发展到今天, 声音已经成为电视节目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表现元素"声音在电视中扩大了电视传播的信息量,提炼升华了主题,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增强节目现场感的作用,我们应充分挖掘听觉元素的潜力,增强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和创造各种声音效果, 使技术与艺术两者更好的结合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本文这里主要分析《新闻1+1》节目中声音语言的重中之重——人声语言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1)与评论员“一对一”连线,现场感丰富

主持人可以跟现场记者进行连线,电视评论的记者可以到达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跟踪拍摄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将现场发生的情况通过画面准确、全面、集中地传递给观众。现场性越强,真实性就越强,就越能打动观众。记者在现场进行解说和采访,新闻画面冲击力很大,现场感很强,则能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画面以其感知的直观的视觉形象,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闻1+1》善于挖掘图像功能,通过各种符号的相互配合,呈现评论相应的画面,让观众从具象感知上升到抽象内容。用直观的图片和影像还原新闻事件现场,最大限度地

消除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为观众提供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性。例如,2013年06月20日《天宫一号,美妙一课》中,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就为我们展示了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讲课的照片。随后,播放的是一则讲课的视频,最后通过与专家“一对一”连线,了解太空讲课的前因后果。《新闻1+1》,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有效地利用电视声画传播的评论优势,让观众深入透彻地了解“太空讲课”这一社会热点。

(2)主持人、评论员语言准确、犀利,评论性强。

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能够提高节目的信誉以及品牌影响力,对打造节目的传播影响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1+1》开创了一种以主持人加观察员为主要形式的新样式,主持人与观察员双向制动,形成开放的话语场,主持人不仅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而且对节目观点的系谱进行宏观把控,对新闻意见进行有益地平衡和补充,把选题外围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既把他们引进来,又让他们能理清关系,顺畅地走出去。《新闻1+1》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两位主持人各有特色。在2013年6月20日的《天宫一号,美妙一课》中,主持人在节目最后,问清华大学教授,此次太空讲课对国民有什么意义,以及这次讲课的必要性在哪里时,都是对太空授课这一活动根源的解读与分析。

(3)解说具有高辨识度,节目语言风格突出

《新闻1+1》节目中的解说也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解说之一,他的声音已经成为本节目的标志之一,具有较高辨识度。解说的声音低沉、浑厚,具有让人信服的感觉,这也完全符合节目的评论类风格。这说明了解说员处理好与节目制作团队的关系进而完成自身形象塑造的过程也就成了栏目的品牌。光是解说就为本节目的评论感增色不少。同时,两位主持人白岩松和董倩,一个机敏和语言犀利,活泼而不媚俗,深刻而不呆板。另一个沉稳、理性、有深度,条理清晰,采访能力出色,把控整个节目的串联和脉络非常到位。这都造就了严肃、富有深度的节目风格。

(4)缺乏观点对抗,灌输内容过多。

新闻评论栏目《新闻1+1》,是目前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评论节目之一,自其亮相即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收视率位居前列,观众好评如潮。它注重评论的时效性、突出人文关怀、倡导公共理性,在监督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等方面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可。《新闻1+1》的节目存在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某些节目制作缺乏观点的交锋,灌输式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启发受众的思考力;某些节目宣教色彩过于浓厚,一些话语阻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影响了评论的传播效果等等。

结语

电视节目发展到今天, 声音已经成为电视节目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表现元素。声音在电视中扩大了电视传播的信息量,提炼升华了主题,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增强节目现场感的作用。我们应充分挖掘听觉元素的潜力, 增强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和创造各种声音效果, 使得电视节目进一步成熟。

(完整版)浅谈新闻一加一

浅谈《新闻1+1》 《法院先审“大法官”》,大家一直在等待的足坛反赌、打黑这样的案件终于今天开庭了,为什么等待了很久,因为从事发到现在已经800多天过去了。第一个出庭的是张建强,一个曾经主管裁判工作的人,裁判大家都知道,是足球场上的法官,作为在中国职业联赛当中主管裁判工作的张建强,可以称为大法官,所以法院先审大法官也就成了我们今天节目的一个标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得节目中的其中一期。它谈论的是当天最热的新闻话题,它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解析新闻背景脉络,这就是《新闻1+1》。 从每一期的标题例如:如何医治“医患之伤”?、中日如何“不惑”?···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些许黑色幽默,以及从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白岩松式的风格。的确,白岩松是节目的关键,可以负责任的说没有白岩松也就没有《新闻1+1》,因为他不仅仅是节目的主持人,更是栏目的策划人。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节目形式与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颇为类似。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并以直播的形式播出。 《新闻1+1》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关注,能够成功,在如今众多的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我想与它的革新与特色是分不开的。首先它突破了央视以往新闻节目的模式,大胆采用直播,节目在形态上寻求突破,由主持人与评论员的一对一访谈模式,改为由主持人承担评论员职能,对新闻热点展开个性化的评论与报道。在报道风格上,新版栏目强化“丰富的信息量”、“明快的报道节奏”与“鲜明的主题性”的融合,突出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与媒体性特色;在关注题材上,栏目将进一步强化热点新闻的跟进,依托各地应急报道点资源,第一时间采访新闻当事人,突出热点新闻的即时延展。配合改版,栏目以“主播制”进一步强化主持人的符号特色。 主持人是它的另一大亮点,白岩松皱着眉头,表情凝重,标新立异的修辞,咄咄逼人的口吻,专家一样的评论,学者一般的反问,最后引出自己的希望与思索。机敏和语言犀利是白岩松的优势,他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其主持风格自成一派; 它的意义引领了cctv电视评论的新时代,新闻立台是央视扩大国家级电视台影响力的核心举措,也是完善频道专业化,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步骤,《新闻1+1》开设时间虽短,但从它身上折射出了多年来央视新闻评论的发展状况,也可以进一步看出其在新闻频道系统话进程中的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

《新闻1+1》节目定位浅析

《新闻1+1》节目浅析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新闻1+1》无疑是为那些持续关注某些热点新闻的群体提供一个持续、详实的了解平台,受众在充分的认知下可以树立自己的正确立场和观点,同时《新闻1+1》充分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的求新、求真、求益的三个心理需求。求新是受众共有的心理,新鲜、快速的新闻及意见能够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知识,从而获得满足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通过新闻,受众可以知道其他人、其他地方是怎样的现实状况。如果不真实,新闻节目将没有任何意义;求益心理,人们希望通过新闻节目,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希望从中获益。《新闻1+1》正是基于以上三点的受众心理从而使节目长期保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 新闻节目的内容。作为栏目的重点而言,栏目定位是先是时事新闻,然后是对于时事新闻的评论。《新闻1+1》的节目形式是一位主持人加一位新闻观察员,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近期发生的事件,最新变动的事态,或最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发表评论,表明栏目的立场和观点,从而达到及时的“提供给观众多元化的信息、合理有效的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实际工作与生活”的目的。节目本身更注重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新闻节目的风格。要想在这信息大爆炸时代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就必须保证新闻节目独树一帜的风格。《新闻1+1》自开播以来,在

浅析《新闻1+1》声音语言

浅析《新闻1+1》声音语言 摘要:声音语言是广播电视媒体传播信息的重要表达形式,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直接影响到整个栏目的质量和知名度。本文重点分析了有声语言在节目中独特的声音语言魅力、全局驾驭能力等影响节目收听,重点对人声语言进行剖析,从而对广播电视节目有声语言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闻1+1》声音语言特点 自从电视诞生至今,声音就一直陪伴着电视的成长,电视音主要由人声、音响和音乐三大部分组成。人声:在电视中人声是指剧中人物的对话解说词等,音响:指人声和音乐之外的声音,一般与画面与画面同步合一,在戏剧性影视作品中被称作音响效果,而在纪实性视听语言中一般以同期声的形式出现。音乐:特指在节目后期制作时配录到画面上的音乐或歌曲,也称配乐。 人声是信息的载体, 在以评论为主要形式的语言类节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视画面形象的长处是表现具象的可视的事物, 而节目中的思想内容、抽象概念、思维感受,仍然离不开语言方式的传递,用语言之长,可以弥补画面的不足,声画结合,才能共同构成节目的整体。作为节目制作播出关键阶段的核心人物的主持人,在前期准备阶段,主持人重点介入并深入把握的是围绕话题的分析研究,明确话题的针对性、必要性和导向。主持人对于自己所要主持的话题, 必须从策划开始全力以赴地介入,详细占有资料,确定核心。 音响效果是表现环境的重要标志, 它帮助再现环境的特点和气氛,衬托主题,增加现场感,音响效果在节目中不能单独存在,它伴随画面形象。有声语言等元素同时摄录与现场特征融为一体,形声一致。自然音响在评论节目和电视剧中普遍使用, 自然音响直接配合剧情,衬托人物情绪,渲染场面气氛,推动情节发展。适时的加入音响效果,能够调整观众对动作的感受,改变观众对时间和故事发生地点的概念,启动观众的联想,推动人物和故事的发展,达到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促使节目的顺利进行。 音乐是特指在节目后期制作时配录到画面上的音乐或歌曲,也称配乐。在电视节目中, 主要用于表达感情,渲染气氛,增加画面的意境,同时也是使节目系统连贯有序, 成为最好间隔方法。音乐的美感效应能够渲染环境, 使电视节目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如今,音乐是评论节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视节目发展到今天, 声音已经成为电视节目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表现元素"声音在电视中扩大了电视传播的信息量,提炼升华了主题,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增强节目现场感的作用,我们应充分挖掘听觉元素的潜力,增强电视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和创造各种声音效果, 使技术与艺术两者更好的结合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本文这里主要分析《新闻1+1》节目中声音语言的重中之重——人声语言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1)与评论员“一对一”连线,现场感丰富 主持人可以跟现场记者进行连线,电视评论的记者可以到达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跟踪拍摄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将现场发生的情况通过画面准确、全面、集中地传递给观众。现场性越强,真实性就越强,就越能打动观众。记者在现场进行解说和采访,新闻画面冲击力很大,现场感很强,则能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画面以其感知的直观的视觉形象,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闻1+1》善于挖掘图像功能,通过各种符号的相互配合,呈现评论相应的画面,让观众从具象感知上升到抽象内容。用直观的图片和影像还原新闻事件现场,最大限度地

《新闻1+1》: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引领者 (2)

《新闻1+1》: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引领者《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国内的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节目打破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大胆的采取现场直播形式,向观众展现当天新闻话题的事件全貌,解读事件真相。 《新闻1+1》节目选题呈现以下特点:(1)国内新闻为主,立足社会民生;(2)解读突发事件,评析社会热点;(3)关注道德问题,正确引导舆论。从本期选题来看,国庆长假是与民众紧密相关的话题,并且是当天人们最关注的信息,节目既向观众展示了当前国人旅游的现状,又反映了人群狂欢后留下的值得反思的道德问题,批判伴随理性,引发人们深思。 《新闻1+1》首次引入了“新闻观察员”的全新概念,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主持人与观察员双向制动,形成开放的话语场。白岩松反应机敏、语言犀利,他主持的节目活泼而不媚俗,深刻而不呆板,其主持风格自成一派。董倩沉稳、理性、有深度,条理清晰,采访能力出色,把控整个节目的串联和脉络非常到位。两人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本期节目由白岩松主持,其语言风格犀利又不是风趣,对于旅游中一些不道德地现象进行幽默的反讽,比如,谈到故宫拥挤的游客时反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路了。”这句话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开来,可见其语言的魅力! 《新闻1+1》作为一档新闻评论节目,其新闻评论也极具特色。首先,《新闻1+1》十分注重评论的时效性,所涉及的话题都是新闻发生当天或至少是短期内的社会热点新闻,节目在追求时效的同时,注重深度思考,解读事件不忘提出自己的观点。其次,《新闻1+1》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主动用群众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站在群众的角度去采写新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此外,《新闻1+1》善于挖掘图像功能,通过各种符号的相互配合,呈现评论相应的画面,让观众从具象感知上升到抽象内容。用直观的图片和影像还原新闻事件现场,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为观众提供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性,以满足其“百闻不如一见”的心理需求。 当然,节目也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比如某些节目制作缺乏观点的交锋,某些案件的评论焦点大多放在其产生的原因、监督体制的缺失上,少有进一步的溯根求源等等。因此,节目本身也要不断创新进步,要融入新的媒体环境,进一步反映民众民意需求。总的来说,《新闻1+1》自其亮相即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收视率位居前列,观众好评如潮,可以说它是目前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评论节目之一。

新闻1+1解析(汇编)

名牌节目赏析——新闻一加一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自从2008年3月24日开播以来,已经播出了140多期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就新闻类节目来说,《新闻1+1》是一种创新,他糅合了新闻和评论两种模式,与时俱进分析事实。它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央视新闻频道一档直播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栏目挑选当天最为重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或两个国际新闻事件,进行重点分析、评论,并辅以大量详实资讯和各方观点,揭示事件本质——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有人说两档节目有些雷同,但新闻一加一中与《环球视线》不同的是,节目讨论的话题取材自国内的新闻事件,内容来自于我国大众生活中,意义更大。其实,《新闻1+1》的节目形式与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颇为类似。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并以直播的形式播出。“这是央视首个直播新闻评论节目。”央视新闻频道某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新闻1+1》突破了央视以往新闻节目的模式,尤其涉及突发事件的探讨,直播意味着极大的难度。”所以在我看来,虽然说央视没有自主创新出一个栏目,但借鉴之后敢于迈出这一步开始做直播新闻评论节目也是一种进步。 “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一种灯塔的导向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电视评论的价值有时会超越新闻报道本身。”可以说,《新闻1+1》的开播,使中国大陆的电视新闻评论再上一个台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节目样式。《新闻1+1》的成功可以说是必然的。 首先是它独特的新闻评论特点:时效性强和解析新闻话题视角独特。《新闻1+1》所涉及的话题都是新闻发生当天或至少是短期内的社会热点评论,贴近时政、贴近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该栏目从开播至今,话题分别涉及过政府财政公开问题,土地拆迁问题;养老问题,王家岭矿难;玉树地震;上海世博等。在关于“拆迁”的社会问题报道中,新闻一加一就此问题做过好几期节目,如“拆迁以什么名义”“有一种强拆叫公平”。记者在近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中发现拆迁的众多野蛮性问题,以强凌弱、致死人命野、违法犯罪……被拆迁居民编了一段民谚:“拆迁、拆迁,一步登天,到了拆迁苦不堪言。强拆大军一到,我死难闭双眼。9米平房遭强拆,三口之家毁于一旦,天呵,睁睁双眼!”可见百姓被压迫之苦。新闻一加一正是通过从百姓生活最关心,最重要的问题入手,通过央视这个平台,喊出百姓最真挚的声音。曹景行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说:“新闻在爆发后,有一个解

浅析电视新闻主播语言风格特点

浅析电视新闻主播语言风格特点 摘要:伴随着广播电视的诞生和发展,老一辈的播音员演变到了如今的电视新闻主播,新闻播音的表达方式从较为传统的宣读式发展到了如今的说新闻,但其语言表达的特点不仅仅秉承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而且拥有了时代及自身的特点。 电视新闻节目从来都是电视节目的主体和龙头,是传媒永久的生命线。在当前电视新闻语言风格多样化的背景下,新闻语言选择的好坏也会影响传播效果,本文以民生新闻栏目为例,主要研究新闻资讯类栏目的语言特色及其在栏目中的体现与运用,展现新闻的发展从“播”到“说”和“聊”的转变,最终说明语言选择的好坏会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闻语言语言特色主持人语言风格 引言 新闻语言,即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是适合新闻报道要求、体现新闻特性的语言。伴随着电视节目的细化和多元化,观众需求电视屏幕更加符合个性化欣赏标准和欣赏习惯,新时期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个性特点。这就赋予了新闻评论类节目更加生动的特质。 一、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特点---以《新北方》为例 (一)语言精确性 播报风格要以信息内容和语言文字风格为依据、从时代精神出发,着重在播报状态,语气分量,速度节奏方面做出改进和调整,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更加口语化,岛屿、串联词也更加生动,从而贴合受众心理。在我国我们接触的最早的电视新闻就是播,其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经过近几十年的总结和报告,电视新闻主持人要具备语言精确性的特点,精确性也就是说语言要精练和准确,简单有力且通俗易懂,这主要是由于原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也就是其是由于电视新闻的准确语言和凝练的语言要求所决定的,这种形式不管是在之前还是在现在的大型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中都得到明显的展现。我们以《新北方》为例,新闻播报在播音学界被划分为三种形式:宣读式、播讲式和说新闻。因为新闻本身的客观性、真实性、严肃性使这三种新闻播报方式在传统的各档新闻节目当中的

浅析《新闻1+1》的特点

浅析《新闻1+1》的特点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2016年开播的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 该节目采用嘉宾点评+互动话题的方式,深度解读新闻背后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 让观众在娱乐中获取知识。 融合娱乐与新闻 《新闻1+1》将娱乐元素与新闻融合,化腐朽为神奇,让新闻不再是单调呈现,也不再仅仅是纯粹的传递信息。节目嘉宾在点评当天热点新闻的同时,还会加入相应的娱乐元素,让观众在收获信息的同时感到轻松愉悦。 强调价值观与思想内涵 《新闻1+1》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新闻,更是在通过点评新闻的方式,传达相 应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节目中引入的嘉宾都是在各自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他们通过点评新闻的方式,传递出各自领域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让观众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思想文化,感受到新闻背后的丰富内涵。 给观众留出思考空间 《新闻1+1》的点评方式强调让观众自主思考、独立判断,而非一味接受。节 目给观众留出了思考新闻背后现象的空间,引导观众自主思考新闻中的问题,从而获得更加深入的收获。同时,还会开放讨论与互动环节,让观众在整个节目中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 以新闻事件为主线 《新闻1+1》以新闻事件为主线,点评事件背后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通过对 新闻事件的多维度分析,引领观众独立思考,从而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事态的发展。节目还通过多方位视角和深入解读,让观众从不同角度重新看待新闻事件的背景,勾勒出更加全面鲜活的画面。 小结 《新闻1+1》以自由、充分讨论作为手段,点评新闻中的热点事件,引领观众 积极参与其中,暴露事件背后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给观众留出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同时,善于发掘新闻背后的娱乐元素,化腐朽为神奇,确保节目娱乐性和知识性的兼备。

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话语样式的解读

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话语样式的解读 摘要:主持人作为电视法制节目传播活动的重要角色,用他特殊的前沿引导功能,成为了节目中最活泼、最灵动的传播者,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力。电视法制节目主持人话语是主持人传递普法故事、驾驭节目进程的重要载体,不仅体现了节目的风貌和格调,也彰显出主持人的个人风格,并且更好地发挥了与受众沟通的纽带作用,是受众直接感知和体验的对象。大众文化逐渐迈向多元化进程,电视媒介在传播语境、观念、内容和手段上也依时而变,电视法制节目主持人话语面临着文本话语与生活话语转变适应度低、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平衡过渡不均、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技术革新缓慢、说事话语与情感话语交融磨合不够的困境。由此可见,本文重点分析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话语样式,从而给予大众更多解读语言的可能,也为促进新闻播音深入大众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话语样式 1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话语样式的呈现 所谓电视新闻播音,指的是电视播音员(又称新闻节目主持人)在电视荧屏上面对观众直接传播新闻——即我们常说的所谓口播,或在电视画面背后运用声音传播新闻,即所谓的配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尤其是新媒体的诞生,使传播实践领域范围更加广阔、便捷。这也促使电视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升,传统的电视新闻播报方式已不能适应受众需求,在国际舆论传播的大背景和碎片化信息密集传播的语境下,受众要求新闻播音不仅能及时客观地报道事件,还应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式深度平剖析和点评新闻事件。在对新闻播音员的业务提出传播个性化、讲解专业化、分析深度化的呼声中,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的话语样式总体分为播报式、谈话式、评论式三种话语样式。 2电视新闻播音与主持话语样式的特点 2.1播报式——圆润清晰、庄重大气

浅析广播新闻语言的口语化

浅析广播新闻语言的口语化 作者:赵阳 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8期 广播以声音为表达方式,以声音为传播符号。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广播新闻要最大限度地 挖掘声音的潜质,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上下苦功夫,必须做到“接地气”“有活力”,做到 通俗易懂,不但要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要听起来声声入耳;不但要让受众听得明白,更要让受 众听得舒服,有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涉及到了广播新闻语言的口语化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信 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语言艺术也趋于多样化,同样需要我们加强对广播新闻语言口语化的关注,进而不断提升广播新闻宣传的效果。 1 对广播新闻语言实施口语化改造的必要性 就新闻传播方式而言,传统也好,先进也罢,都不能改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铁律;就 新闻语言而言,必须做到文脉合理、逻辑缜密,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作为广播新闻而言, 在恪守这一准则的基础上,还要紧扣独特的传播方式,围绕声音做文章。广播新闻的受众普遍 文化程度不高和传播的转瞬即逝,也决定着在传播时不同于报纸新闻可以让受众细读、慢嚼, 必须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作为首选,让受众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原汁原味、准确无误地接收所传 递的信息,实现听懂、听清、听明白这一目的,不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知所云。 近年来,为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广播传媒纷纷求变、求新,引发了一波广播民生新闻热。广播民生新闻的勃兴既提高了广播新闻和大众生活的黏合度,还引发广播新闻的受众更趋于平 民化,如此也要求广播新闻语言必须合乎受众的变化,在口语化上用真功、下实劲、求实效。 2 广播新闻语言口语化内容的发展演变 语言的口语化是指用多数人的所熟悉的词汇,按照汉民族语言固有的语法规则,以及常用 的句式表达内容。而以短小精桿、简明扼要、具体形象为特点的广播新闻语言,其口语化实际 上就是通俗易懂。事实上,仔细研判近年来广播新闻语言口语化发展和演变的脉络,就可以发 现口语化的发展趋势愈来愈强。 2.1 新闻语言交流方式变化明显 近年来,新闻传播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就是从当初的“读新闻”到后来的“说新闻”,再到风靡当下的“聊新闻”,最为凸显的变化就表现在语言交流方式上。具体到“聊新闻”来说,就是播音员、主持人不再是过去的那种照本宣科式的读、平心静气式的说,而是春风化雨 式的聊。在聊新闻时,他们只是以新闻稿子为蓝本,在加工、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创意。这种方 式的转变,带来的是广播新闻传播的多样化、色彩化。 近年来,许昌人民广播点电台陆续开设了“民生碰碰车”等一批民生新闻栏目,就是竭力 构建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沟通的平台,要求写新闻时通俗不晦涩、播新闻时家常不生硬、聊新 闻时亲切不高冷,从而有效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民生碰碰车”栏目连续多年都入选当地 最受欢迎的“十大广播名栏目”。 2.2 新闻语言播报口语化渗入渐快 得益于多种新的传播形式的不断涌现,以播报为传播的广播新闻节目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这一态势反过来又对广播新闻的表达形式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由此引发了许多新方式的 次第出现,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口语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渗入到新闻语言中的。要么

央视《新闻11》选题浅析

央视《新闻1+1》选题浅析 央视于2008年3月24 日推出的惟一的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 1+1》,开播三年来赢得观众普遍好评,影响力、收视率不断上升,除了受益于其形式、内容、主持人等因素,节目选题也值得关注。 选题,对于一档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2010年全年《新闻1+1》节目样本的分析,探究其选题的主要内容,总结其特点及成因。 一、《新闻1+1》选题特点 《新闻1+1》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第一时间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作跟进评论,向受众传递新闻事件背后的内容。 (一)节目选题类型特点 1.立足社会民生,以国内新闻为主 我们按节目内容将其选题类型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法制、文教、国际等。通过统计,可以发现,社会类选题明显占较大比重,文教、国际类选题则占较少比重。(见表1) 表1显示,接近一半的选题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凸显了节目的人文关怀。如节目中多次报道食品卫生安全以及事故灾难这种社会民生问题,仅3月份就出现5次。例如,2010年3月24日播出的《地沟油:依然在“地下”?》,讲述了很多黑心厂生产地沟油,然后以比平常价便宜的价格卖到餐馆里,这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多年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制止,反而愈演愈烈,不仅影响市场秩序,而且危害社会,呼吁职能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再如3月26日播出的《我的餐盒谁“做主”》,揭露一次性餐盒不合格的黑幕。节目法制类选题占到五分之一以上,政治类、经济类选题也达到百分之十之多,国际性选题只占了2.43%。2010年一共播出227期节目,国际性选题的节目只出现5次,分别是4月22日的《一个人和一个国家》、5月25日的《中美:是对话,不是谈判!》、6月11日的《有的人过年,有的人过日子》、8月18日的《超级病菌的警告》和8月24日的《同胞喋血马尼拉!》,即使这几档节目也多与中国有关。由此可见,《新闻1+1》的选题主要偏向国内,国际新闻少之又少。 2.解读突发事件,评析社会热点 《新闻1+1》评析社会热点,解读突发事件的选题占得比重最多,为60.68%。(见表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标题特色分析——以《新闻1+1》节目标题为例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标题特色分析——以《新闻1+1》节目标 题为例 黄绍丽;徐旭开 【摘要】电视新闻节目标题作为电视新闻的"眼睛",先入为主抓住受众,在传递新闻信息、沟通受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央视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以个性化解读方式和风格化的语言打造了栏目的独特风格。其标题语言语气的质疑、感叹、以及强烈的情感抒发,引起观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引发观众对问题的思考,突出主题,渲染氛围,增添了节目效果,在媒体竞争激烈,节目、频道多样化的今天,这种先入为主的功效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名称】《数字传媒研究》 【年(卷),期】2017(034)009 【总页数】5页(P31-35) 【关键词】新闻1+1 选题特色用词特色结构特色包装特色 【作者】黄绍丽;徐旭开 【作者单位】青岛滨海学院,山东省青岛市266555;青岛滨海学院,山东省青岛市2665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

《新闻1+1》作为我国央视新闻频道时事新闻评论直播栏目,通过独具特色的标 题提升自身品质,赢得受众喜爱,成为我国新闻评论类栏目的优秀代表。《新闻 1+1》节目标题制作的成功,是栏目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功效及特色反映在节目选题,标题用词、标题结构等方面。 《新闻1+1》独具特色的节目标题制作,具有其他新闻评论类栏目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是该栏目在大众传播盛行的今天能够稳步前进,始终走在全国新闻评论类栏目前列的重要法宝。 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是判断一个新闻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新闻事件所包含的要素越高,其新闻价值也就越高。《新闻1+1》 作为一档全国性的时事新闻评论类栏目,尤其重视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1+1》重视对当下热点事件的关注和解读,节目中所涉及的都是当天发生 的事件或短期内的社会热点话题,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一手资料,在经过权威判断之后,迅速地将新闻事件告知电视观众,并对整个事件作出及时权威的评论,正确引导舆论走向,这要求评论员必须在短短30分钟时间内对新闻事件作出权威解读,对新闻负责,对观众负责。 群众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及时为群众提供全面的新闻与信息服务,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新闻报道形式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语言要通俗易懂,贴近大众;风格要鲜明活泼,彰显个性。 《新闻1+1》对节目内容的选取体现出深刻的群众性。深入贯彻“三贴近”原则,时刻站在百姓立场,从百姓利益出发,解读时事政策,用最简单的语言传递新闻信息,引导百姓生活,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2015年春节前后的几个节目标题就是该栏目群众性最好的体现:“‘单独’二孩想生,能生,敢生!”“职工福利发不发,缺的仅仅是标准?”“春节,如何过得更安全?”“善待春运工作人员!”。解读‘单独’政策、关心职工工资、关注食品问题、关爱春运人员,《新闻1+1》

新媒体时代《新闻联播》话语方式的转变和效果分析

新媒体时代《新闻联播》话语方式的转变和效果分析 作者:张旭 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1年第03期 【摘要】《新闻联播》自1978年开播,如今已陪伴国人度过四十多个春秋。作为中国广播电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新闻节目,它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媒体时代,其话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文本角度来看,《新闻联播》勇于创新,大胆使用潮流语言,强烈关注社会热点,内容朴实亲民接地气;从语境角度来看,《新闻联播》在保持原有严肃客观正向的报道基调上,大大增强了和人民的沟通与交流,更加坚持多元包容和协同创新。改版后的《新闻联播》影响力更大,权威性更强,其话语方式的转变形式、宣传效果以及传播思维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新闻联播;新媒体;话语方式;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3.075 1. 傳统传媒时代下的《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晚间新闻节目,自1978年1月1日起每日19:00在央视一套准时直播。四十多年来的不间断报道以及作为国家官方新闻信息播送渠道,《新闻联播》成为了中国广播电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新闻节目。《新闻联播》采用非常程序化的编排方式,从播出顺序来看,依次为时政报道、常规报道、国内简讯和国际简讯。 作为国家最官方的新闻栏目,其自身地位决定了其话语方式的严肃性和庄重性。担负着传递中国声音重担的《新闻联播》,一直以来给人以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官方正派之感。久而久之,该节目在编排方式、报道形式、播报语言上略显刻板肃穆。 2. 话语转变原因:市场和需求的鞭策。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电影《一一》的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分析

电影《一一》的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分析 作者:李光 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13期 摘要:《一一》是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代表作,曾获得第5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也是台湾新浪潮电影中代表佳作之一。这是一部故事复杂的剧情长片,影片主要通过五条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典型的台湾中产阶级家庭生活。该片不仅意蕴丰富,在文本结构和视听语言方面也别具一格。透过对《一一》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评析,可以窥见台湾新浪潮电影的风华。 关键词:《一一》;叙事结构;视听语言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0-02 《一一》是杨德昌对生活的理解与诠释,排此片的杨德昌,已是知天命之年,他把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全部变成镜头、对白、音乐,散布在影片的各个角落。《一一》在拍摄上大量地运用了长镜头和固定镜头,镜头语言自然流畅,但在色彩的运用、声音的运用和场景的布置上,又温柔熨帖地烘托出人物形象,表现了影片主题。 一、镜头分析 杨德昌电影总是力图还原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他强调电影的纪录功能,并且把电影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他所采用放大电影记录功能的重要方式,就是长镜头。 长镜头是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或者段落,在以长镜头为主导的影片中,一场戏一个镜头拍到底,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段落镜头可能是一个固定镜头,也可能是一次长时间的运动镜头。 《一一》影片中采用固定不动的机位,叙事大多通过全景长镜头的场面调度实现,主要人物的刻画则用一些中近景的单人画面加固定画框,加话外空间。即使是剧情跌宕的部分,比如洋洋逃避主任追逐时,镜头也依然一动不动地架在走廊上,洋洋在镜头中拼命往前跑。当然影片还是存在运动镜头的,比如洋洋悄悄来到游泳场时,就运用到了摇的手法.,体现了洋洋心里的忐忑。《一一》中还有两个独特的镜头,一个是婷婷送奶奶回家,另一个是洋洋翘课买完胶卷飞跑回教室。这两个镜头都是通过监控屏幕来展示人物的运动。一般而言,导演会采用跟拍加上晃动镜头来体现主角的焦虑。但杨德昌却通过监视器的几个屏幕来表现,不但使人物的运动更具连贯性,还达到比运动体现运动更好的效果,堪称本片一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