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

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

1.区位因素:是指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2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

3投资硬环境:是指与投资活动直接相关的物质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和区位环境(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4投资软环境:是指与有形的投资硬环境相对应的方面,如社会经济体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政局稳定性、法律、民族特点、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社会治安、政府部门的行政办事效率、优惠政策等等。是有形的要素外的一切投资环境要素。

5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核心,以知识劳动为主要形式,以知识人才为生命载体。

6产业布局指向:产业布局指向给出了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地区对产业的吸引,是将产业引到一个具体的地点,有些地区发展生产的条件比较优越,资源集中,环境容量大,供电、供水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均较好,这样的地区,可能对多种产业的布局来说,都是理想的地点。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一个地区的布局条件具有某些有利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或者限制性因素。有些地区,限制性条件可能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7功能聚集: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

8.非功能聚集,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

9新产业区:是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从这个定义出发,新产业区是产业地域集中的一种新的形式,除了一般的聚集意义外,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的建设。所以,新产业区可以称为“社会经济综合体”

10.地域合理规模: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是以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的。企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最佳组合,会使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成本下降,从而带来大规模的节约效益。具有这种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的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的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11 聚集和分散:也称集聚和消聚,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二、简答题

1 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一)自然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1.自然环境

(1)对农业布局的影响。(2)对工业布局的影响。(3)对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影响。

2.自然资源

(二)社会经济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人口和劳动力。

2.资金。

3.市场。

4.运输。

(三)科技因素对产生区位选择的影响

(1)投资软环境。(2)智力资源。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目标驱动机制。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活动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从其约束作用来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

(2)利益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无论杜能,韦伯,还是胡佛,艾萨德强调的都是如何实现布局利润的最大化,体现了利益驱动型布局的这一指导思想。

(3)宏观调控机制。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

(4)市场调控机制。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

3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

1.能源指向。这类部门包括:火电站,铝、镁、铜等有色金属冶炼,电冶合金,稀有金属生产,合成橡胶以及石油化工等。这类部门中,能源耗费在生产成本中占比很大,一般为35%到60%。

2.原料地指向:这类部门包括:采掘工业部门,原料用量大或可运性小的部门。如原料开采、化纤、人造树脂、塑料、水力发电、钢铁、建材、森林工业、机械制造(部分),以及轻纺工业的制糖、罐头、肉类加工、水产加工和茶业、棉花、毛皮等的粗加工业。

3.消费地指向:主要包括为当地消费服务的部门,以及产品易腐变质、不耐用、不易储存的部门。如重型机械,大型机械和特种机械制造,建筑构件制造,面包,糖果,缝纫以及各类副食品生产部门。

4.劳动力指向。在这一类部门中,劳动力费用的支出在产品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超过其他费用项目的支出。如仪器制造,纺织,缝纫,制鞋,制药,塑料制品以及工艺美术品等。

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由于交通运输枢纽兼有原、燃料地和消费地指向的优点,因此,对布局条件要求不甚严格的那些部门,其布局指向将移向交通运输枢纽。

6.无固定指向。主要是那些布局指向不很明显的部门。其特点是各个地区基本上都具备发展条件,原料、燃料与制成品的运费大体相当,布局在任何一个地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基本相似。

7.高科技指向。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机器人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等,要求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研发能力强、设备先进、劳动力素质高,多布局在科研单位和大学聚集区附近,如日本的筑波、我国的中关村等。

4、地域合理规模

首先,工业生产的联合化意味着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企业的多种经营。

其次,工业生产的联合化,使企业本身具备多种门类工业的综合性质,从而出现较多的以联合企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

再次,由于工业的联合化,缩短了企业间的运输距离,节约了运费。

最后,由于联合化企业可以更好地实行对资源的综合利用,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可能逐步摆脱对天然资源的依赖性,从长远来看,即使在天然资源比较贫乏的地区,也可能建立起原料基地,发展新的工业部门。

5、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利润是其天生的本性,一个企业之所以布局就要看它是否在这里能获取最大的利润。

(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

区域产业结构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的组合的结果,产业结构包括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功能结构,还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产值结构。(3)社会效益是否最大。从这方面评价产业布局的效益,主要指对地区发展所作的贡献,产业布局在特定地区。

6、我国的新产业区大致包括三类:

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在

一定地域内组成的技术—工业综合体。包括:

(1)科技园。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所形成的科技园,科研是开发的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处于从属的地位。

(2)技术城。以技术开发为支柱,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为辅助,形成科研一生产的综合体。

(3)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区。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形成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基地。

2.新工业区新工业区是新产业区的一种普遍的形式。其内容是不限定区内的企业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而是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体,形成产业的聚集。包括:

(1)工业园区。以工业开发为宗旨,以招商引资为主线,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发展的企业集群形式。

(2)出口加工区。以来料加工、面向国际市场的工业园区,往往具有免税的功能,与内部相互隔离。

(3)专业性产业聚集区。以生产某一类或几类产品为主的、没有固定区域界限的新产业区,是生产成本很低、竞争力很强的现代工业品生产基地。

3.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是新产业区的一种扩展形式,主要是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培育区域的农业主导产业,形成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较一般农业区的技术、资金密集,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7.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

(1)要求靠近市场。

(2)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

(3)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

(4)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

(5)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

(6)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

(7)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

(8)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

(9)要求聚集性。

(10)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8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模式有5种:

(1)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自发形成的开发区,如硅谷;

(2)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由政府规划和创建的开发区,如深圳工业园区;(3)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通过国际合作共同组建的开发区,如中国与新加坡合建的苏州工业园区;(4)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中心建立的研究开发型企业模式,如筑波;

(5)以传播、经营和销售高新技术产品为特色的开发区,如中关村。

9 .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

产业区位选择是从微观的角度考虑布局问题,是从一个行业的角度来考虑布局问题。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与企业区位选择的变化是相互关联

(1)企业的规模技术特征。企业规模之所以对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生影响,是因为不同规模的企业一般来说采用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都改变了企业布局的指向性。

(2)企业所有权状况。企业的所有权状况也会影响企业布局的指向性。企业为了达到扩大生产、增加盈利的目的,会充分发挥其所有权优势,并不断寻求发挥这种优势的外部环境条件,迫使企业指向具有这些条件的地方。

(3)科学技术发展。科技因素决定了企业的技术特性和规模特性,同时,科学技术进步,使这些特性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由于科技因素在产品形成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企业的布局指向也就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变。

(4)市场竞争的变化。市场竞争对企业布局的影响很复杂。在产品无差异的情况下,竞争将使布局在空间上趋向分散;在产品有差异的情况下,竞争将使布局在空间上趋向集中,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市场条件。

10.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答:实现地域合理规模,就是要处理好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更多的是非功能聚集,在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区里,每一个企业生产不同的产品,大家共享基础设施、政府的优惠政策、法律、金融、工商等服务,人才的流动便于信息的流动,也便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能产生乘数效应,必然引起第三产业的集中,如金融、保险业的汇集,从而便于高新技术企业获得资金和保险的支持;其后果是必然引起配套部门的形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方便。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为:

(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人,追逐利润是其天生的本性,一个企业之所以布局在这里而不是别的地方,就要看它是否在这里能获取最大的利润。(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区域产业结构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的组合的结果,产业结构包括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功能结构,还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产值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劣决定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一方面第三产业空前发展;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通常为主导产业。

(3)社会效益是否最大。从这方面评价产业布局的效益,主要指对地区发展所作的贡献,产业布局在特定地区,对于该企业来说,经济效益并不是惟一的,但是,能为该地区提供税收、安置就业、提高该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等等都很重要,总之,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布局在特定地区,产生很大的环境污染,那么,虽然它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也不能考虑。

总之,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既是企业的自主选择,也是政府部门的规划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通过区域产业政策来调整。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课后习题总结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着进入2l 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已经多次错过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并因此受到太重的历史惩罚。中国没有理由再次错过历史的发展机遇也没有时间再次走经济发展的弯路。为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御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导论 1 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 (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经济区域。(强调空间) 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面结构的功能区。如:地域生产综合体、行政—经济区、 核心—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 ②人们出于研究的目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强调经济活动) 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 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 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 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方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 、 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行政区经济。 2 经济区域的特点。 (1)、有限的空间。(2)、往往包括在一个国家的疆域内。(3)、经济上完整。(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3 古典区位论的缺陷。 (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 (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一致 (3)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 (4)研究方法局部均衡,静态 (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早期区位论:重商主义贸易观 [ 古典贸易与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 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 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 的研究 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 应用型的区域模型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 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 (1)区位: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 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 (2)区位决策:人类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不得不为自身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在这些选择之中,凡是要涉及到地点、距离、范围等区位因素的,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称作为区位决策。 ] 2 区位决策的主体和区位决策主体的决策范围。 (1)厂商——在其市场区域范围内。(2) 居民——在有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3) 政府——在其行政管辖界限内。 3 厂商的区位决策(厂商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位决策) (1)草根企业(Grass-roots Enterprises):是指那些经营活动集中在它们的起源地、主要面向本地市场的小型厂商。 草根企业建立的最直接基础,是它们在自己的诞生地能够支配一定数量的经济要素、特别是包括自然资源和土地等不动产在内的不可移动的经济要素,并且在它们可以达到的市场范围内存在着对其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关注社会关系,不注重成本) (2)独立工厂:仅在一地拥有生产工厂,但产品的销售可能远在本地区之外。在工厂所在地以外的其他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地点建立相应的营业机构(技术支持、产品销售和消费者服务机构),则正是厂商更好地接近市场、增加跨地区营收的重要手段。营业机构通常会被布局在各个市场区域的中心位置。(一地生产,多地销售) (3)典型公司:在总部以外的城市拥有第二家或更多制造工厂的厂商。典型公司是区位决策研究的核心内容。厂商的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 (第一章导论) ■ P14-18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的地理范围一个是国内区域,另一个是国家。(习惯于将研究另一国的理论和方法照搬来研究 国内某一地区,忽视区域特点) (2)根据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来进行界定。(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将逐步增加,由此所列出的问题清单也将会越来越长) (3)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其意图是弥补以往经济学研究忽视空间维的缺陷,不过由于定义过于宽泛,以至于囊括了许多以地理空间为对象的学科)(4)把区域经济看成是研究某些特殊领域的经济学。咩有很好把握区域经济学的科学性质 (5)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必然有其特有的排他性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应当有一个比较同意而准确地规范。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应当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能够反映 本学科研究的最本质的问题。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达,应当有本学科使用的专门概念和 术语,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出高度概括。据此,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具有区域 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2、主要内容 (1)经济活动区位。所谓经济活动区位,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它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各种区位问题,既包括微观层次 的企业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又包括中观层次的城镇和区域产业区位的选择及其结构优化,还包括宏观层次的全国产业区位优化和区位政策问题。在第一篇中,我们将从经济学角度,并借鉴经济地理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探讨经济活动区位的四个最重要的方面,即运输成本和 聚集经济,区位决策与企业迁移,产业区位理论,国际投资区位。与区位密切相关的集中,专业化与集群问题,也将在这里进行重点讨论。 (2)区域供给与需求。深入考察区域供给与需求关系,这是开展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域市场需求方面的因素往往比供给因数更为重要。当然,区域经济学除了要考虑供给与需求因数外,还十分重视空间维因素如运输成本和集聚经济的 重要作用。这一点,也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经济学其他分支的关键所在。在第二篇中,将 首先分析区域产出与要素市场,包括区域资本,劳动力,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以及区域基础设 施问题,然后从一般意义上探讨区域的支出,价格和交换关系。 (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就是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其结构变迁。它是区域经济学所特有的,具有排他性的研究领域。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发展问题,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发 展问题,考虑区域特性是它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在第三篇中,我们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讨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五个重要方面,即区域经济增长,城市与区域发展和创新,制度变 迁和区域发展,人力资本与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4)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单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还要研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联系问题。一般意义上对单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 剖析之后,还必须把区域经济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背景中加以考察,分析各地区之间形 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并揭示其内在的一般规律性。区域经济学并不是孤立的研究某个区域内 的资源最优配置,而是在实现国民经济总体最优的目标下分析各地区的资源配置问题,考察 各地区经济的兴衰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

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 1.区位因素:是指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2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 3投资硬环境:是指与投资活动直接相关的物质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和区位环境(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4投资软环境:是指与有形的投资硬环境相对应的方面,如社会经济体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政局稳定性、法律、民族特点、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社会治安、政府部门的行政办事效率、优惠政策等等。是有形的要素外的一切投资环境要素。 5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核心,以知识劳动为主要形式,以知识人才为生命载体。 6产业布局指向:产业布局指向给出了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地区对产业的吸引,是将产业引到一个具体的地点,有些地区发展生产的条件比较优越,资源集中,环境容量大,供电、供水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均较好,这样的地区,可能对多种产业的布局来说,都是理想的地点。但是,更多的情况是,一个地区的布局条件具有某些有利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或者限制性因素。有些地区,限制性条件可能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7功能聚集:是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 8.非功能聚集,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 9新产业区:是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从这个定义出发,新产业区是产业地域集中的一种新的形式,除了一般的聚集意义外,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制度的建设。所以,新产业区可以称为“社会经济综合体” 10.地域合理规模: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是以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的。企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最佳组合,会使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成本下降,从而带来大规模的节约效益。具有这种节约效益的企业在地域上的相互协作,又可以带来更大的规模效益。这种能够带来大规模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的聚集规模,我们称之为地域合理规模。 11 聚集和分散:也称集聚和消聚,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区域经济学重点

高婷婷 区域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 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 2)研究 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 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 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 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 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 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 1)区域结构 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 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 4)区际分工与联系 5)区域经济政策 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 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 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 1、基本概念: 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

区域经济学第五章:产业布局.

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 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区域中的企业。企业在区域内部的空间分布,形成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又是区域结构空间的基础。所以,产业布局理论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 一,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区位选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成为区域的区位因素。所谓区位因素也就是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1.成本最低。区位选择要达到成本最低,首先考虑的是寻求运费的最低点。在一个市场和多个原料,燃料来源地的情况下,运费的最低点可以从区位三角形和区位多边形当中去寻找。其次是寻求劳动费的最低点,因为劳动费对某些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影响,超过了运费的影响。因此,当劳动费的影响增大是,企业可能会离开运费的最低点,转向寻求劳动费的最低点。 2 .市场份额最大。把占有市场作为生产的目的,区位选择为占有市场服务,是实现生产的利润最大的原则。廖什认为,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除了原材料运输费用等因素之外,市场因素,竞争因素,历史因素和政府作用等都十分重要。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产品的销售范围,生产者之间存在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在企业之间划分市场范围。

3 .聚集效应。聚集是成本和市场两个因素的综合反映。所谓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和协作化,在有些情况下,聚集所带来的效益要大于由于偏离运费最低点和劳动费最低点所增加的运费和劳动费。 二,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目前,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一)自然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1 .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自然环境,对三次产业的布局都有很大影响。(1)对农业布局的影响;(2)对工业布局的影响;(3)对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影响。 2 .自然资源。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产业布局不论是地区组合还是企业规模,无不受地区资源禀赋的制约。第一产业的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资源,它的分布必须与自然资源完全一致。农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土地的情况;矿业则取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区位选择开始摆脱资源制约,这一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改善了和类矿物资源的平衡状况和地理分布,距离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应减弱;运输的制约性在降低,因而扩展了产业布局的地域范围,是产业布局的自由度加大;(2)在工业社会,处于资源经济时代,资源的有效供给决定着企业的命脉,而知识经济时代,自然资源不再是产业发展的唯一需要,产业发展更多的需要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资金,劳动力,文化,管理)。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 学时/学分:28 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6学时讨论或调查 授课时间:周四9-10节 授课地点:6F401 任课教师姓名: 职称:教授 所属院(系):工商管理学院 联系电话: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周四5:00—6:30,6F401或者经管楼102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任选课程,本课程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可以叫区域经济战略,或者叫区域发展战略,它是发展战略中的一个分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全局性、方向性、长远性的发展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之根本。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的相关知识和具备相应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知识; 2、培养学生具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关理论把握能力和和应用能力; 3、使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环境分析的内容和分析方法;

4、培养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方法; 5、培养学生对实际区域经济发展中典型区域的发展战略进行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讲解以及对我国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和分析,结合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树立优美崇高的情感,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适应人类最广泛的价值观念;通过讲述区域经济发展及发展战略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宏观视野和概念技能、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深刻敏锐的感悟,为从事未来的事业奠定坚实的科学人文素养和心理基础。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管理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相关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先修课程为本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概念与工具。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李成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 2、参考书: 朱国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策略、管理与创新》,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刘嗣明、李月华,《区域经济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03 吴殿廷、宋金平、姜晔,《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六、课程进度表 周 次 教学主题 要点与重点 要求 学时 第3周 第一章导论 区域经济相关概念、特征、要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1、掌握区域经济相关概念、特征、要素。 2、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念、分类。 3、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研究对象。 2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

《新区域经济学》——安琥森第一章导言1 第一节区域的本质—空间经济组织1 一、区域概念的理解1 二、经济组织概念的理解3 三、区域本质的理解4 1、专业化分工与均质性4 2、自组织能力5 3、交易的分层结构与城市等级系统6 4、监管的层级结构与地方政府7 四、区域的形成8 1、城市以及城市体系的形成8 2、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以及城乡联系9 3、监管职能分层结构的形成10 4、自组织能力的形成11 第二节区域经济的特征—块状经济12 一、块状经济的形成12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13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14 3、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作用和知识溢出的局部性14 4、地方政府的补偿作用和地方财政16 二、块状经济的主要特征17 1、块状之间的非均衡力以及循环累积因果关系17 2、块状经济的重要特征18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24 一、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24 二、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26 三、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27 四、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理论29

五、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30 六、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31 第四节区域经济学科的形成与发展32 一、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3 二、我国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36 1、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36 2、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37 3、90年代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学蓬勃发展阶段。38 4、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39 第五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0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0 1、经济活动空间分布40 2、经济活动协调41 3、区域决策42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43 1、区域的拓扑性质43 2、经济活动区位43 3、区域的自组织能力44 4、区际分工与联系46 5、区域内地域结构的演化47 6、政府的内生性与政策干预47 三、内容安排48 本章小结49 第二章生产要素区际流动52 第一节非均衡力与循环累积因果链54 一、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来源54 1、三种效应和两种作用力54 2、区域之间非均衡力的构成55 二、循环累积因果链55 1、循环累积因果链的形成条件55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区域经济学》是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学以“经济地理区域”为研究对象。它从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各类区域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关系。以区域生产发展和产业布局为核心,对区域的生产要素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进行空间调度和优化组合,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最能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多层次的城镇系统为节点,由运输网、信息网和服务网等网络组成的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系统。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区域生产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为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学科渊源是经济学、生产布局学和经济地理学。早期对区域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古典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与它同时发展起来的

一些新兴经济学科的理论,如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区域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2、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同时安排必要的作业和实验,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3、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适量的作业题,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Regional Economics 学分:3 学时:48(实验: 上机: ) 建议修读学期:6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说明本课程是经济学相关专业的专业课。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之一,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问题的学科,又叫“空间科学”或“空间经济学”。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刻地理解区域的概念及内涵,掌握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区域经济的空间相互作用机理、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关系及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等,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中存在的区域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及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教学基本要求:A-熟练掌握;B-掌握;C-了解) 三、建议实验(上机)项目及学时分配 无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和研究的逐步积累,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理论和知识体系。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与手段主要是:⑴课堂讲授与互动讨论相结合,最大程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⑵知识点讲授与案例、专题讨论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以丰富课程内容、课堂气氛、拓展学生思路;⑷网络((如电子邮件等)互动答疑,以便学生时刻与教师保持联系。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以平时考核为主、期末集中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比60~70%,而期末成绩占比30~40%。平时考核的方式主要包括出勤及课堂表现、课堂测试及课后练习、专题小组讨论及课堂演讲等;期末集中考核以课程论文报告方式或考试方式进行。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区域经济学,孙久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版。 2.参考书目: [1] 区域经济学, 高洪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 新区域经济学,安虎森,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 区域经济学原理, 郝寿义,格致出版社,版。 [4] 区域经济学,吴殿廷,科学出版社,版。 [5] 区域经济学,罗伯特.卡佩罗著,赵文、陈飞等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年版。 七、大纲编写的依据与说明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新世纪社会对复合型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特征,根据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培养目标与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定后编写而成。 .28

新结构区域经济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南昌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 1.新结构区域经济学由南昌大学经管学院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合作 形成。 A:错 B:对 答案:B 第一章测试 1.区域的类型有三种:匀质区、结节区、规划区 A:对 B:错 答案:A 2.空间地理学的三大性质 A:异质性 B:关联性 C:相同性 D:替代性 答案:ABD 3.在新结构经济学中,什么是分析经济发展的起点 A:产业结构 B:技术进步 C:比较优势 D:禀赋特征 答案:D 4.新结构经济学主张以发达国家为标杆,发展中国家缺什么补什么 A:对 B:错 答案:B 5.极化区,一般由运动、网络、节点、等级体系和表面五个基本要素组成 A:对 B:错 答案:A 6.区域经济具有哪些性质 A:关联性 B:相对独立性 C:整体性 D:空间差异性 答案:ABCD

第二章测试 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区域科学的三个领域 A:区域管理学 B:产业经济学 C:空间经济学 D:区域经济学 答案:B 2.空间经济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静态均衡分析 A:对 B:错 答案:B 3.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结合点是一个经济体在每 个时点的什么禀赋及其结构 A:技术 B:自然 C:资本 D:要素 答案:D 4.新结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范式结合的产物 A:错 B:对 答案:B 5.区域经济学起源于哪个国家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德国 答案:D 6.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什么? A: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C:空间溢出机制 D: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 答案:ABD 第三章测试 1.区位理论的鼻祖是谁 A:杜能 B:克里斯泰勒 C:韦伯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学全答案

第四章 一单选: 1.区域(A)是区域经济发展地基础. A.经济增长 B.经济倒退 C.经济危机 D.经济滞涨 2.三次产业地划分是由(B)著名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首先提出地.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3.1940年(A)在他地著名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地条件》中对三次产业作了详细地划分. A.克拉克 B.杜能 C.韦伯 D.胡佛 4.地区主导产业地选择以地区生产(B)为基本前提. A.科学化 B.专业化 C.智能化 D.人工化 二多选: 1.区域经济发展包括(ABCDE)等在内地更为宽泛,更为深刻地过程. A.经济增长 B.结构升级 C.技术创新 D.社会进步 E.人民福利提高 2.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方面地含义即(ABC) A.人均收入水平地提高 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地产业结构升级 C.城市化水平地提高 D.国民经济地发展 E.人口地增加 三判断: 1.区域经济发展是与区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地问题.(对) 2.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地增加.(对) 3.工业化地后期阶段是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地关键性阶段.(错) 4.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地比例关系.(对) 5.克拉克把区域地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对) 6.克拉克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在三次产业之间地转换规律.(错) 7.库兹涅茨在他地著作《各国地经济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作了分析研究.(对) 第五章 一单选: 1.区域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地区位(B)问题. A.地理 B.选择 C.合理 D.定位 2.1826年(C)在《孤立国》一书中首次对区位问题进行了研究. A.韦伯 B.胡佛 C.杜能 D.廖什 3.工业区位理论地奠基者是(B). A.杜能 B.韦伯 C.胡佛 D.廖什 4.区域产业布局地最新研究进展是(A)区理论地出现. A.新产业 B.新经济 C.新工业 D.新农业5.新产业区是一个由(C)企业组成地地域系统. A.大型 B.中型 C.中小 D.小 二多选: 1.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即(ABE). A.成本最低 B.市场份额最大 C.利润最大 D.效益最大 E.聚集效益 2.社会经济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地影响因素有: (ABCDE) A.人口 B.劳动力 C.资金 D.市场 E.运输 3.影响区位选择地主要机制有(ABCD). A.目标驱动机制 B.利益驱动机制 C.宏观调控机制 C.市场调控机制 E.效益驱动机制 4.产业布局指向地类型有:(ABCDE) A.能源指向 B.原料地指向 C.消费地指向 D.劳动力指向 E.高科技指向 5.地域地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三点即(ACD). A.资源要素 B.技术要素 C.基础设施要素 D.管理要素 E.市场要素 6.我国地新产业区包括三类即(ABC). A.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B.新工业区 C.现代农业园 区 D.新农业区 E.新社区 7.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地特点有(ABCDE). A.靠近市场 B.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 C.有高级企业 管理人才 D.靠近投资机构 E.要求聚集性 三判断: 1.区位选择要考虑地主要因素被称为区域地区位因 素.(对) 2.经典地区位理论是由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 杜能和20世纪初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伯创立地. (对) 3.韦伯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主要内容是研究 距离对农业土地效益地影响.(错) 4.1909年韦伯出版地研究工业区位问题地著作《区 位地纯粹理论》被认为是最早地关于工业区位地比 较系统和完整地理论著作.(对) 5.布局指向是从产业角度来分析产业布局活动. (对) 6.所谓无指向性产业即产业布局地指向较明显. (对) 7.聚集可分为功能聚集和非功能聚集.(对) 8.新产业区可以称为“社会经济综合体”.(对) 第六章 一单选: 1.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B)进行商品交换 地活动. A.城市 B.地区 C.社区 D.地方 2.地区差异是引起贸易地基本原因之一,其理论基 础是亚当•斯密地(A)学说. A.绝对成本 B.绝对贸易 C.比较利益 D.比较成本 3.比较利益学说地理论基础是(C)地比较成本学说. A.杜能 B.韦伯 C.大卫•李嘉图 D.亚当•斯密 4.俄林在1933年出版地《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 书中,提出了著名地(D)禀赋理论. A.资源 B.技术 C.资金 D.要素 5.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地相对 (B)程度. A.丰富 B.丰裕 C.贫乏 D.贫瘠 6.规模经济是指产出水平地增长幅度(A)要素投入 增长幅度地经济现象.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约等于 7.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地产业要 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地目标必 须经过(B)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8.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是(C)经济学家根据实践总 结出来地.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法国 二多选: 1.规模经济包括(AB). A.企业内部规模经济 B.企业外部规模经济 C.市场 规模经济 D.国家规模经济 E.产品规模经济 三判断: 1.地区差异引起贸易.(对) 2.地区差异引起贸易地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地比 较成本学说.(错) 3.比较利益学说地理论基础是大卫•李嘉图地绝对 成本学说.(错) 4.生产条件地多样性决定区域贸易商品地多样性. (对) 5.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对) 6.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根据美国棉 纺业发展地实践总结出来地产业发展理论.(错) 第七章 一单选: 1.(A)地要素禀赋理论为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基本 地理论基础. A.俄林 B.克拉克 C.韦伯 D.杜能 2.在古典经济学中(B)是最重要地生产要素之一. A.生产力 B.劳动力 C.科学技术 D.资金 3.人力资本是劳动力地智力资本与(C)资本地结合. A.能力 B.体力 C.健康 D.生产 4.研究与开发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D)经济学家 格鲁伯、弗农等人提出地. A.日本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5.创新理论地代表人物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A).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区域经济学》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技术性的综合性学科。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本内容和方法:(1)掌握区域经济学对区域问题认识思路和解决方法。“区域”既不同于个人、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又不同于国家这个宏观经济活动主体,有其独特性。这表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既要激发和保持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率,又要保证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效率。 (2)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大推动理论、新古典理论等)、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区理论、梯度理论等)、区位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主导产业选择等)和区域发展阶段理论等等。 (3)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区域差异、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聚集与分散、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聚集经济、马太效应、地区封锁、条块分割、飞地经济、区位、城市化、经济区划、区域分工等区域经济学特有的或基本的一些概念。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在经济学领域内,涌现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领域。本课程努力站在新的高度,介绍区域经济学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讲授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传统经济学理论知识与现代区域经济学知识的衔接。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建议以启发式和研讨式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协作精神。 (四)考核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