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除去,A Hein fling 等人在研究中发现[28],MnP 可用于偶氮和酞菁转化,当反应体系中加入藜芦醇时,转化率可提高8~100倍。另外,MnP 对偶氮类、蒽醌、杂环、三苯甲烷、高分子染料尚具有脱色和部分矿化能力。712 造纸工业

MnP 在纸浆的生物漂白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T oshiya

Sasaki 等人采用固定化MnP 法[29]

,构建了热稳定的两步反应体系,对纸浆处理完毕后,在7h 内,纸浆的漂白度增加88%。713 褐煤的生物降解

微生物对低阶煤具有脱硫、液化等能力[30],Willmann 等人[31]研究发现,白腐真菌可对溶于水的褐煤大分子进行漂白,酶学研究表明其中起作用的是MnP ,无LiP 和漆酶活性。体外研究发现,Nematoloma frowardii 和Clitocybula dusenii 分泌的MnP 可迅速对Rhenish 褐煤解聚,生成小分子量的黄腐酸[32]。本课题组在内蒙褐煤的微生物降解研究中发现,降解过程中有MnP ΠLiP 活性,无漆酶活性;且降解后黄腐酸的含量明显升高,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8 展望

MnP 的底物专一性弱,可氧化各类芳香化合物及一些难生物降解的物质,但由于其底物的多样性及酶本身结构、基因编码、调控表达的复杂性,所以国内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国外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对于MnP 的分子生物学、高效表达体系的构建等研究尚有待深入。

MnP 除在已知的生物制浆、纸浆的酶法漂白、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环境的生物修复领域有重要用途,而且研究发现MnP 在褐煤的生物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褐煤是一种应用价值低的劣质煤,长期露天堆放,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而且造成环境污染。我国有丰富的褐煤资源,占已发现煤炭资源的1217%,褐煤经微生物降解后,活性组分黄腐酸的含量显著提高,黄腐酸可用于工、农、医、牧、环境等各个领域。

加快对MnP 遗传学和生理学机理的研究,构建高效表达载体实现MnP 的工业化生产,不但可以加快木素生物降解的进程,对实现生物能的绿色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高效利用我国的煤炭资源,实现能源的高效生物转化开辟了新途径。参考文献:[1]H lker U ,Ludwig S ,Scheel T ,et al 1M echanisms of coal s olubilization by the deuteromycetes Trichoderma atroviride and Fusarium oxysporum [J ]1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1999,52:57-591[2]K irk TK,Farrell R L 1Enzymatic “C ombustion ”: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lignin[J ]1A nnu R ev Microbiol ,1987,41:465-5051

[3]Hatakka A 1Ligninolytic enzymes from selected white -rot fungi :production and role in lignin degradation[J ]1FEMS Microbiol R ev ,1994,13:125-1351[4]Rum pel C ,K gel -K nabner I 1The role of lignite in the carbon cycle of lig 2

nite -containing mine s oils :evidence from carbon mineralization and humic acid extraction[J ]1Organic G eochemistry ,2002,33:393-3991

[5]M ester T ,Field JA 1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manganese peroxidase -lig 2nin peroxidase hybrid is ozyme produced by Bjerkandera species strain BOS55in the absence of manganese[J ]1J Biol Chem ,1998,273(25):15412-154171[6]Hein fling A ,M art ínez M J ,M art ínez AT ,et al 1T rans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dyes by manganese peroxidases from Bjerkandera adusta and Pleurotus eryngii in a manganese -independent reaction [J ]1Appl E nviron Microbiol ,1998,64(8):2788-27931

[7]Larrondo LF ,Lobos S ,S tewart P ,et al 1Is oenzyme multiplicity and character 2ization of recombinant manganese peroxidases from Ceriporiopsis subvermispora and P 1chrysosporium [J ]1Appl E nviron Microbiol ,2001,67(5):2070-20751

[8]M orais H ,Ram os C ,F org àcs E ,et al 1Using spectrophotometry and spectral mapping technique for the study of the production of manganese -dependent and manganese -independent peroxidase by Pleurotus ostreatus [J ]1J Biochem Bio 2phys Methods ,2002,50:99-1091[9]W ariishi H ,Valli K,G old M H 1M anganese (Ⅱ)oxidation by manganese peroxidase from the basidiomycete P 1chrysosporium [J ]1J Biol Chem ,1992,267:23688-236951

[10]H ofrichter M ,Scheibner K,Schneega I ,et al 1Enzymatic combustion of aro 2matic and aliphatic com pounds by manganese peroxidase from Nematoloma fro 2

wardii [J ]1Appl E nviron Microbiol ,1998,64:399-4041

[11]H ofrichter M ,Z iegenhagen D ,Vares T ,et al 1Oxidative decom position of

malonic acid as basis for the action of manganese peroxidase in the absence of H 2O 2[J ]1FEBS Lett ,1998,434:362-3661

[12]Fakoussa RM ,H ofrichter M 1Biotechnology and microbiology of coal degra 2dation[J ]1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1999,52:25-401

[13]Camarero S ,Sarkar S ,Ruiz -Due n ~

as F J ,et al 1Description of a versatile peroxidase inv olved in the natural degradation of lignin that has both manganese peroxidase and lignin peroxidase substrate interaction sites[J ]1J Biol Chem ,1999,274(15):10324-103301

[14]Lankinen VP ,Bonnen AM ,Anton LH ,et al 1Characteristics and N -termi 2nal amino acid sequence of manganese peroxidase from s olid substrate cultures of Agaricus bisporus [J ]1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1,55:170-1761

[15]Paszczyshi A ,Huynh VB ,Craw ford R 1C om pasis on of ligninase -1and per 2oxidase -M2from the white -rot fungus P 1chrysosporium [J ]1Arch Biochem Biophys ,1986,244(2):750-7651

[16]M iyazaki C ,T akahashi H 1Engineering of the H 2O 2-binding pocket region of a recombinant manganese peroxidase to be resistant to H 2O 2[J ]1FEBS Lett ,2001,509:111-1141

[17]Bogan BW ,Schoenike B ,Lamar RT ,et al 1M anganese peroxidase mRNA and enzyme activity levels during bioremedi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 2bon -contaminated s oil with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J ]1Appl E nviron Microbiol ,1996,62:2381-23861

[18]段新源,李杨,卢雪梅,等1木素生物降解的分子生物学进展[J ]1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1,9(4):51-581

[19]G ettemy -Jessica M ,M a B ,Alic M ,et al 1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analysis of the regulation of the manganese peroxidase gene family[J ]1Appl E n 2viron Microbiol ,1998,64(2):569-5741

[20]Irie T ,H onda Y,W atanabe M ,et al 1H om olog ous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manganese peroxidase genes in ligninolytic fungus Pleurotus ostreatus [J ]1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1,55:566-5701[21]C onesa A ,H ondel CAM JJ ,Punt P J 1S tudies on the production of fungal per 2oxidases in Aspergillus niger [J ]1Appl E nviron Microbiol ,2000,66(7):3016-30231

[22]M ay field M B ,K ishi K,Alic M ,et al 1H om olog ous expression of recombi 2nant manganese peroxidase in P 1chrysosporium [J ]1Appl E nviron Microbiol ,1994,60(12):4303-43091

[23]Ha HC ,H onda Y,W atanabe T ,et al 1Production of manganese peroxidase by pellet culture of the lignin -degradading basidiomycete Pleurotus ostreatus [J ]1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1,55:704-7111

[24]Leontievsky AA ,M yas oedova NM ,Baskunov BP ,et al 1T rans formation of 2,4,6-trichlorophenol by the white -rot fungi Panus tigrinus and Coriolus versi 2color [J ]1Biodegrad ation ,2000,11:331-3401[25]Reddy G VB ,G elpke M DS ,G old MH 1Degradation of 2,4,6-trichlorophe 2nol by P 1chrysosporium :inv olvement of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J ]1J B acteri 2ol ,1998,180(19):5159-51641

[26]M oreira MT ,Palma C ,M ielg o I ,et al 1In vitro degradation of a polymeric dye (poly R -478)by manganese peroxidase[J ]1Biotechnol Bioeng 1,2001,75(3):362-3681

[27]T ekere M ,Mswaka AY,Z vauya R ,et al 1G rowth ,dye degradation and ligni 2nolytic activity studies on Z imbabwean white rot fungi [J ]1E nzyme Microbial T echnol ,2001,28:420-4261[28]Hein fling A ,M art ínez M J ,M art ínez AT ,et al 1T rans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dyes by manganese peroxidases from Bjerkandera adusta and Pleurotus eryngii in a manganese -independent reaction [J ]1Appl E nviron Microbiol ,1998,64(8):2788-27931

[29]Sasaki T ,K ajino T ,Li B ,et al 1New pulp biobleaching system inv olving manganese peroxidase imm obilized in a silica support with controlled pore sizes [J ]1Appl E nviron Microbiol ,2001,67(5):2208-22121[30]Baek K,K im CS ,Lee HH ,et al 1M icrobial desulfurization of s olubilization coal[J ]1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2,24:401-405

[31]W illmann G,Fakoussa RM 1Biological bleaching of water -s oluble coal macrom olecules by a basidimycete stain[J ]1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1997,47:95-1011

[32]H ofrichter M ,Fritsche W 1Depolymerization of low -rank coal by extracel 2lular fungal enzyme systems 1Ⅱ1The ligninolytic enzymes of the coal -humic -acid -degrading fungus Nematoloma frowardii b19[J ]1Appl Microbiol Bio 2technol ,1997,47:419-4241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宫春波

1,2

,刘鹭1,谢丽源1,贺稚非

1

(11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400716;21莱阳农学院食品科学系,山东莱阳265200)

摘要:论述了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的三大特征,介绍了微生物接受注入离子的方法、离子注入机的简单结构和工作情况。概述了近几年来离子注入微生物,改良、选育优良工业微生物菌株的应用研究情况,分析了今后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诱变特征;工业微生物

中图分类号:Q345;Q69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1X (2003)02-0047-03

收稿日期:2002-10-28;修回日期:2003-01-14

作者简介:宫春波(1972-),男,硕士生,讲师,研究方向:微生物酶及其酶制剂。

离子注入生物体诱变育种是人工诱变方法的一种新发

明[1]。已经证实离子注入诱变,可以获得高突变率,扩大突变谱,为筛选优良的突变型菌株提供广阔的空间[2];同时,离子束也可以作为介质进行外源目的基因转移和转导。目前,利用离子注入已经获得转基因植物;转含有耐辐射异常球菌基

第13卷第2期:472003年4月 生 物 技 术BI OTECH NO LOGY

V ol 113,N o 12:47

Apr 12003

因组DNA的E1coli菌株[3]。我国离子束应用研究已有17项成果,其中7种高产、优质、抗病虫农作物新品种和6个微生物新菌株已经推广应用于农业和工业生产中,累计创效益17亿元以上。因此离子注入法在作物和微生物诱变育种方面受到广泛关注。

近十年来,人们大量研究了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情况,并已获得了酶、抗生素和菌体物质等代谢产物的高产、优良菌株。探索了以离子束为介导的微生物基因组DNA的转基因研究,使微生物基因重组育种技术得以完善和补充,拓宽了微生物育种的方法。

1 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的特点

在离子注入生物效应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新现象。致死突变剂量效应非指数规律,具体到微生物就是与其它的诱变方法相比较,存活曲线呈“马鞍型”变化(即存活率随着注入离子剂量的增大,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而γ-射线诱变的存活曲线一般呈指数型或肩型[4];离子注入诱变频繁地出现当代突变,细胞形态、细胞电性和细胞通透性的变化。这说明离子注入的原初机制相当复杂。余曾亮等[5]总结为四方面:能量沉积、动量传递、离子注入和电荷交换。这四种过程在生物体内发生的理化反应,形成的生物效应,使离子注入法育种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同样,其在微生物育种中独具特色。

111 正突变菌体的高效性

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的四大特点,表明了其是一种物理效应、化学效应,是集化学诱变、物理诱变为一体的综合诱变方法。它能够引起染色体的畸变,导致DNA链碱基的损伤、断裂[2],从而使遗传物质在基因水平或分子水平上发生改变或缺失,大幅提高变异的频率。特别是在工业微生物育种方面,为筛选高效的正突变菌株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龚加顺等[6]在研究单宁酸酶生产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9701)诱变过程中,发现N+注入黑曲霉可获得较UV诱变更高的正突变率和更大的变异幅度。UV诱变的菌株负突变率高,子代孢子生长缓慢,发酵单位普遍低于N+注入诱变结果。这充分验证了,离子注入诱变谱广、变异幅度大的特点。而离子注入VC 二步发酵混合菌育种,选育出了高产菌株,已经进入工业化生产[2]。也充分说明了离子注入能克服传统诱变方法正突变率低的特点,减弱菌种多次诱变产生的饱和性、抗性,提高工业微生物的发酵水平。许安等[2,7]采取分别诱变和筛选VC混合发酵体系,进行优-优组合,获得高产菌系,糖酸转化率较出发菌株提高15%~20%,4代传种平均转化率达95%。摇瓶培养具有产酸能力高、发酵周期短的特点。虞龙等[8]利用低能离子注入VC生产菌株,筛选到四株高产菌株,将出发菌株80%的糖酸转化率提高到94136%。证明了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的高效性,表明了离子注入具有质量沉积和能量沉积的双重效应,二者正是正突变率高效性的理论基础。另外,离子注入能使利福霉素生产菌株提高18%的效价,工业化的生产试验平均提高率为10%[9];使花生四烯酸生产菌株小试发酵达415gΠL,比国外专利(96Π920025)的2128gΠL高出近一倍[10],而白腐真菌F4经离子注入后选育的多酚氧化酶高产菌株POPD5,漆酶的活性提高16倍[11]。近几年利用离子注入育种获得高产菌株,成果显著(表1),正突变率高、生产水平提高幅度大。

可见,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正突变率高效性明显,是工业微生物进一步获得优良菌株的有效育种途径。

112 菌体细胞表面刻蚀性

离子注入生物体的动量传递,可以根据直观的表面现象进行观察、研究,注入的离子就像“手术刀”对细胞表面进行刻蚀,留下非常整齐的创面。动量传递的结果引起生物组织或细胞的表面溅射,造成细胞形态的变异。具体表现到植物细胞为细胞壁减薄、细胞膜损伤,甚至大剂量时细胞破裂、死亡[1,5]。这实际上是注入的离子在进入细胞过程中,对细胞造成的物理损伤。最近的研究也表明,离子注入微生物细胞的动量转移,同样导致细胞表面的刻蚀;且菌体刻蚀程度及修复能力随注入剂量的不同而有差别。宋道军等[4]研究了N+和γ-射线对两种微生物膜损伤的比较,电镜扫描结果表明,离子束的溅射可以引起细胞表面形态的变化,随着剂量的增大细胞由表及里刻蚀损伤逐渐增大;刻蚀面积及深度逐渐增加。小剂量的刻蚀却看不到,归于细胞表面产生许多可修复的微孔或小洞,并深入细胞内部。这为离子束转移外源基因创造了条件,而离子束转导基因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γ-射线辐射却未见这种直观的刻蚀现象。龚加顺等[6]利用离子束辐照黑曲霉孢子进行诱变,也验证了离子注入后,离子剂量与孢子细胞表面刻蚀程度呈正相关增加。注入离子后的孢子有明显破壁现象,孢子上有明显的凹陷区。他们都认为离子先破细胞壁、膜,后到达细胞表面或内部,进行动量交换,影响胞内物质的运动,导致染色体结构的重排和其它的变化,从而产生了稳定的遗传变化。笔者认为,离子注入的刻蚀损伤菌体细胞表面,也是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正突变高效性的一个基础。细胞膜或壁的损伤,无论程度大小,对细胞壁、膜的通透性及结构都有影响;而壁、膜通透性的大小、结构组分的变化又是微生物酶,特别是胞外酶等次级代谢物分泌相关的条件。当然,这方面的推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离子注入的刻蚀损伤也充分说明,离子注入法育种对注入的离子种类、剂量的选择非常重要。

表1 离子注入育种获得优良菌株情况

菌株目标物质提高率(%)注入离子类型文献地衣芽孢杆菌α-乙酰乳酸脱羧酶40N[12]

枯草芽孢杆菌抗真菌菌素27N+[13]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利福霉素10~35N+[9] VC生产混合菌糖酸转化率10~20H+,N+,Ar+[2,7]

VC生产菌糖酸转化率35148N+[14]

Mortierella alpina花生四烯酸97N+[10]

黑曲霉9701单宁酸酶268N+[6]玫瑰黄链霉菌杭

州亚种93-15-32

之江菌素300N+[15]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20N+[16]白腐真菌F4漆酶1600N+[11] 113 菌体存活曲线呈“马鞍型”

存活率是微生物育种中常测指标,存活曲线是存活率的趋势直观表现。传统的物理、化学诱变方法(UV、γ-ray、E MS、DMS)均产生指数型或肩型的存活曲线,而离子注入诱变的存活曲线为先降后升再降的“马鞍型”。这说明了离子注入损伤小、突变率高的生物学效应[4,17,18]。宋道军等[19]就“马鞍型”存活曲线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低剂量的N+注入时,能量沉积效应和动量转移效应的综合作用,导致了DNA损伤和生物膜等大分子的损伤,造成了存活率的下降。中高剂量注入时存活率上升,可能N+注入后电荷积累发挥了作用,激活了细胞的修复机制和修复酶。高剂量N+时,细胞损伤程度大于其修复能力;电荷效应也由于达到了临界值,而产生库仑爆炸,保护屏障消失。虽然,理论上能解释其原因,但具体的修复机制情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马鞍型”存活曲线充分的说明了离子注入诱变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

2 离子注入微生物的方法

211 离子注入装置—离子注入机

离子注入机由离子源、质量分析器、加速器、四极透镜、扫描系统和靶室组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省去次要部位。离子源是离子注入机的主要部件,作用是把需要注入的元素电离成离子,决定着注入离子的种类和束流强度[18]。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一台小型的ECR(E lectron cyclotron res onance)离子源装置由离子源、分子泵、进气口、真空室、感应圈、靶室和束流积分仪七部分构成。具有壁溅射低、离化率高、工作寿命长、能获得高密度氧化性离子流和注入剂量测定精确等特点[19]。离子源的直流放电或高频放电产生的电子作为轰击粒子,当外来电子的能量高于原子的电离电位时,通过碰撞使元素发生电离,碰撞后除原始电子外,还出现正离子和二次电子。正离子进入质量分析器选出需要的离子,再经加速器获得较高的能量(或先加速后分选),由四极透镜聚焦后进入靶室,进行离子注入[18]。另外,离子束能量、金属束流、气体束流和束斑等的工作量范围因注入机的不同而有差异。

212 离子注入微生物的方法

微生物诱变育种,一般采用生理状态一致,处于对数生长期菌体的单细胞进行理化处理。这样才能使菌体均匀接触诱变剂,减少了分离现象的发生,获得较理想的效果。对于以菌丝生长的菌体,则利用孢子来诱变。同样,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也符合该规律。对于离子注入机来说装置固定、操作程序规范,因此菌体的前处理,获得高活性的单细胞是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的关键点。许多研究证明,利用菌膜法或干孢法进行离子注入效果较好。首先,取培养活化的菌体种子液或斜面活化的菌苔进行稀释,一般是10-2~10-3的稀释度,菌体浓度为108~109个Πm L为宜;然后,吸取适量的菌体稀释液涂布于无菌的玻璃片(233cm)或无菌培养皿上,显微镜检验保证无重叠细胞,自然干燥(约10min)或用无菌风吹干形成菌膜;放入离子注入机的靶室(具有一定的真空度)进行脉冲注入离子。要有无离子注入的真空对照和空气对照[2,9,15]。还有涂孢(胞)法和培养法,前者是将稀释的菌体或孢子悬液涂布于合

84

生 物 技 术 第13卷第2期

适的琼脂平皿上,尽量减少细胞重叠,置于离子注入机靶室,抽

真空进行离子注入;培养法是将菌悬液接种培养基平皿上,待

长出菌落并产生大量孢子后,将平皿置于离子器靶室,抽真空后荷能离子注入诱变,常使用于具有菌丝的微生物[15],但是不能保证菌体的高活性。一般常用干孢法或菌膜法处理进行离

子注入,且效果最佳。离子注入过程中,菌体活性的研究鲜有报道。甄卫军等[14]初步研究了无菌水、无菌水生理盐水、无菌脱脂奶保护剂对菌膜菌株活性的影响,发现保护剂保护作用强,但是影响离子注入,起到能量反射和屏蔽作用;无菌生理盐水对菌株的活性保留最大。这方面研究需要进一步确定保护剂,力求离子注入时活菌细胞最多。

另外,H+、N+、Ar+离子是常用的诱变剂,其中N+最常用。注入能量为20kev~30kev,注入剂量0(对照)~1016ionΠcm2之间。脉冲式注入,每次连续注入的时间和间隔时间因处理的种类不同而各异。温度应控制50℃以下,真空度为10-3Pa[2,8,13]。这只是常用量,针对不同菌种要进行适当的调节。

3 离子注入在工业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

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的研究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主要集

中于工业微生物优良菌株的选育或改良,以获得高收率的目标

产物为目的。对于注入微生物中离子的作用机理,外源目的DNA的转移的研究相对较少。

发酵工业上,以高产菌株为出发菌株进行诱变,提高发酵

产物收率和品质,一直是工业单位的常用手段。但传统诱变方

法的多次诱变往往导致负突变和抗性饱和。而离子注入却能

打破此瓶颈,获得以目标产物为目的的高产、优良菌株。许安等[2,7]以生产VC的2-酮基-L-古龙酸高产菌系为出发菌株,进行离子注入育种,选育出了高产菌系,糖酸转化率提高15%~20%,4代传种平均转化率达95%。并进行了培养基优化和摇瓶发酵检测,为所选的IPP M-1028菌系的扩大生产提供了依据。虞龙等[8]则利用H+、N+、Ar+三种离子注入VC发酵大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确定了最佳的离子注入剂量,选出了4株改良菌株进行工业化生产。180M2、300M2发酵罐300批次的实际生产,平均糖酸转化率(克分子)为91%,高出出发菌株11个百分点。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我国VC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最近,甄卫军[14]等则利用离子注入选育了2株VC高产菌株,产酸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5148%、25%。为再一次提高VC的产量提供了菌株。

菌源性酶工程方面,离子注入诱变成功的选育了多种酶的高产菌株。惠友权等[12]以5×1016N+Πcm2的剂量处理地衣芽孢杆菌,选育了一株胞内α-乙酰乳酸脱羧酶菌株,酶活提高了40%,且性状稳定。李平等[16]以注入离子结合传统方法协同诱变黑曲霉,选育出β-葡萄糖苷酶活达17UΠm L的高产菌株。龚加顺等[6]在研究单宁酸酶转溶红茶“冷后浑”效果时,也用N+注入黑曲霉9701的孢子进行菌株改良,获得1株酶活高达3415m olΠs的菌株,提高了268%。但是利用离子注入获得酶活高产菌株的研究相对较少,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并不多见,而酶制剂越来越显出了其优越性。因此,有必要拓宽育种的范围,加大中试及工业生产方面的研究,以获得更多菌源性酶制剂。另外,宋道军等[17]则研究了N+离子注入后,微生物自身固定酶或保护酶活性变化和诱导情况。他以E1coli和耐辐射微球菌为试验材料,研究了N+离子注入或对其C AT、S OD、POD的活性影响及自由基清除情况;离子对耐辐射微球菌Mn-S OD的诱导。为研究离子注入后对菌体结构酶影响机制,以及结构酶组分的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要更深入探索N+的作用原理。

生物工程研究领域,离子束作为介导转导外源目的DNA,

在植物转基因方面已获得了表达。近几年先后得到转G US基

因的水稻、转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小麦和转水稻几丁质酶的小

麦植株。但离子注入介导转基因在微生物方面的研究甚少,宋道军等[3]首次报道了以离子注入为介质将耐辐射异球菌的基因组DNA片段成功转到对UV敏感的E1coli菌株中,耐辐射异球菌菌株的外源耐辐射基因在其体内得以表达。开创了离子束转基因在微生物中的应用,使基因重组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更加完善。此法相对于载体而言,优点非常明显,不需要制备感受态细胞、操作简单,对外源DNA分子的种类和数目的大小要求不高,定位诱变性强。再者,抗生素方面选育高产菌株也非常成功,利福平霉素[9]、之江菌素[15]、抗真菌素[13]等菌株选育,为工业化生产高活性抗生素、生物防治菌提供了依据。

4 结语

离子注入法诱变育种研究起步晚(始于1986),作用机理、离子种类和诱变规律需要进一步论证。但无可置否,离子注入微生物育种具有更多的优点和发展潜力。当然,离子注入的种类需要拓宽应用的范围,而不能只局限于几种离子(H+、N+、Ar+)。菌体细胞的前期处理,以菌膜法或干孢法为主进入真空的靶室诱变,此环境对孢子活性影响不大,但对细菌的菌体细胞活性就难以评价,何况无菌体保护剂,温度小于50℃,脉冲注入次数多少不一,注入时间长短因种而异。故很难保证菌体的高活性,所以注入方法需进一步探索。目的基因的定位转移是一种高效的育种方法,我们应该充分的借助离子注入,进行微生物的DNA重组定位诱变育种,以期获得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发酵代谢产物。

离子注入育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显现了巨大的优势。离子注入集化学诱变和物理诱变于一身,突变率高、操作简单。加之离子束介导转基因的可能性,使其在微生物育种中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研究范围的拓宽,相信离子注入法在微生物育种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参考文献:

[1]余增亮,邱励俭,霍裕平1离子注入生物效应及育种研究进展[J]1安徽农学学报,1991,18(4):2251-2571

[2]许安,姚建铭,余增亮1离子注入维生素C二步发酵混合菌研究(I)2 -酮基-L-古龙酸高产菌系IPPM-1028的选育[J]1工业微生物, 1998,28(4):21-231

[3]宋道军,余汛1离子介导转基因提高E1coli UV敏感菌株DNA损伤修复能力[J]1科学通报,1999,44(18):330-3341

[4]宋道军,吴丽芳,陈若雷,等1N+束和γ-射线对两种微生物膜辐射损伤效应的[J]1激光生物学报,2000,9(2):89-931

[5]余增亮,霍裕平1离子注入生物学研究述评[J]1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4,21(3):221-2251

[6]龚加顺,刘勤晋,肖玉林,等1单宁酸酶产生菌氮离子注入的诱变效应研究[J]1食品与发酵工业,2000,26(5):9-131

[7]许安,姚建铭,余增亮1离子注入维生素VC二步发酵混合菌研究(II)2-酮基-L-古龙酸高产菌系IPPM-1028的选育[J]1工业微生物,1999,29(2):24-271

[8]虞龙,许安,王纪,等1低能离子在VC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J]1激光生物学报,1999,8(3):214-2161

[9]姚建铭,朱皖宣,王纪,等1离子注入利福平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研究[J]1激光生物学报,1999,8(3):217-2201

[10]姚建铭,王纪,王相勤,等1离子注入花生四烯酸产生菌诱变育种[J]1生物工程学报,2000,16(4):478-4811

[11]荚荣,肖亚中,王硕为,等1离子注入法对白腐真菌诱变效应的初步研究-多酚氧化酶菌株的选育[J]1激光生物学报,2002,11(3):212-2151

[12]惠友权,黄建新,孔锁贤1离子注入选育α-乙酰乳酸脱羧酶菌株[J]1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3):251-2541

[13]叶枝青,姚建铭,余增亮1离子注入选育高效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菌[J]1激光生物学报,2001,10(4):293-2971

[14]甄卫军,李茜,张石峰,等1低能N+离子注入谷氨酸产生菌诱变育种初步研究[J]1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28(3):20-231

[15]桑金隆,竺莉红,李孝辉,等1离子注入诱变选育之江菌素产生菌[J]1科技通讯,2002,18(1):63-651

[16]李平,宛晓春,陶文沂,等1复合诱变黑曲霉选育β-葡萄糖苷酶高产菌株[J]1菌物系统,2000,19(1):117-1211

[17]宋道军,李红,余增亮1N+离子注入对不同辐射敏感性微生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 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J]1生物物理学报,1998,14(2):325-3291

[18]卞坡,谷运红1霍裕平,等1离子束的生物效应及应用[J]1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33(2):178-1811

[19]宋道军,姚建铭,邵春林,等1离子注入微生物产生“马鞍型”存活曲线的可能作用

期刊基本参数:C N23-1319ΠQ319913b3A43483zh3P3 6.003300033432003-04

执行副主编:陈丽娟奚新伟责任编辑:奚新伟 张 宏 E-m ail:s wjszz@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1671673.html,;s wjw zzxx w@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1671673.html,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法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方法 菌种选育Loremreferentibus(英语:Strain selection 日语:ひずみの选択法语:la sélection des souches 俄语:Штаммвыбор 德语:Stammselektion )微生物菌种是决定发酵产品的工业价值以及发酵工程成败的关键,只有具备良好的菌种基础,才能通过改进发酵工艺和设备以获得理想的发酵产品。菌种用途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自然选育

自然选育的菌种来源于自然界、菌种保藏机构或生产过程,从自然界中选育菌种的过程较为复杂,而从生产过程或菌种保藏机构得到菌种的自然选育过程较为简单。 自然选育的步骤主要是:采样,增长培养,培养分离和筛选等。采样筛选的菌种采集的对象以土壤为主,也可以是植物、腐败物品和某些水域等。土壤是微生物的汇集地,从土壤中几乎可以分离到任何所需的微生物,故土壤往往是首选的采集目标。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代谢类型与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富集培养由于采集样品中各种微生物数量有很大差异,若估计到要分离的菌种数量不多时,就要人为增加分离的概率,增加该菌种的数量,称为富集培养。纯种培养尽管通过增长培养的效果很好,但是得到的微生物还是处于混杂状态,因为样品中本身含有许多种类的微生物。所以,为了取得所需的微生物纯种,增殖培养后必须进行分离。平板分离法由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沾取少许待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如果划线适宜的话,微生物能一一分散,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得到单菌落。分离方法有三种:即划线分离法、稀释法和组织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在溶液中再加入溶剂使溶液的浓度变小。亦指加溶剂于溶液中以减小溶液浓度的过程。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分数生产能力考察初筛一般通过平板稀释法获得单个菌落,然后对各个菌落进行有关性状的初步测定,从中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菌落。例如,对抗生素产生

药用植物辐射育种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生物工程 药用植物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摘要:药用植物辐射育种是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中药现代化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述了近年来辐射育种技术的发展,以及辐射诱变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总结了药用植物辐射育种的现状及问题,并探讨了药用植物辐射育种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关键词:药用植物;辐射育种;应用概况 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和仪器分析的发展,全球对药用植物的开发与利用迅速加强。在我国,药用植物经过几千年的应用与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医药。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报道并应用的药用植物有11000多种[1]。随着中药的现代化推进,药用植物的大量使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已急剧减少,而栽培的药用植物,由于大量的栽培,导致了品质退化、产量下降、病虫害发生日益突出[2]。为了保证和不断提高药用植物的质量和产量,药用植物的辐射育种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在我国,药用植物的育种工作曾长期停留在以移植和应用农作物传统常规育种技术为主的初级阶段。但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药用植物的辐射育种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加速了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进程。本文着重从辐射育种方面介绍目前我国药用植物育种的研究进展。 1 常规育种技术 在我国,药用植物的育种工作曾长期停留在以移植和应用农作物传统常规育种技术为主的初级阶段。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结合常规育种技术,药用植物的育种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加速了药用植物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的进程[3]。目前我国的育种方法有: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 诱变育种是人为地利用物理诱变因素和化学诱变剂,对植物的种子、器官、细胞以及DNA等进行诱变处理,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可根据育种目标选育新品种[4]。辐射诱变育属于物理诱变育种的其中一种,是利用

洋河股份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述

洋河股份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与规范、市场创新不断深化、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断完善、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WTO的加入和QFII的引入使得中国证券市场正在加速与国际接轨,投机思维的生存空间已被大大缩水,价值投资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理念。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已经成为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已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问题。 投资价值是一种资产投资理论,它是非强调投资对象的投资价值,其精髓在于如何寻找及评估价值,投资价值者的原则是市场价格远低于股票内在价格,通过对股票价格的定位分析,选择被市场低估的股票,并应用投资技巧对其进行操作,从而达到最大的盈利目的。 一.白酒类市场宏观分析 夏芳在《茅台进入下降通道高端白酒市场或生变数》一文中讲述茅台的涨价和降价这一事实,通过记者采访白酒专家铁犁和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的回答作为开题,展开对白酒降价原因的分析,专家们认为茅台的降价是因为价格过度飞涨,导致不少经销商大量囤货,价格下降时对囤货的消化:另外,限制“三公”消费也是价格下降的主因,去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开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规定,机关事务工作应当遵循保障公务、厉行节约、务实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 《顺应消费者心理需求:白酒企业追求“伪时尚”?》,郭佑辰在文章中认为“无酒不成席”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饮酒习惯,它所指的是餐桌上要有酒,而且越是重要、正式的场合越是不能离开酒,尤其是白酒。从市场发展来看,白酒这个特殊的产物,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地位、层次、品位、圈子等特征的价值联想,还能出色地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价值。对白酒选择特点为:对白酒有选择差异大,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因为消费心理差异之大,选择白酒品牌往往差异很大,且消费者众口难调,优质及低劣的白酒在市场上会同时存在;伪时尚趋势明显,目前的中高端白酒消费,基本以商务、政务宴请为主,而宴请方主要是满足对方或自己的某种心理欲望。白酒品牌的选择不仅能体现主人身份、地位、经济实力,而且还能折射出主人的生活品位及个性性格等特征,“时尚”开始成为一些消费者心理诉求的重要要素,但白酒,自古以来和时尚都相距甚远。 田聪和王建强的《我国白酒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文中认为,白酒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白酒已经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刚性需求很大。现状分析:在1996 年,我国白酒产量达到了历史顶峰值801.3 万吨,至2004年一直处于衰退状态,从2004年开始,,我国白酒行业一路稳步回升,产量逐年增长,幅度逐步递增。另外,由于白酒是一个粮食消耗性产业,与国家倡导的环境保护政策不太吻合,国家可能会在产业政策上对白酒行业进行结构性限制与整合,重新进行资源配置,鼓励大中型白酒企业发展,这对大多数中小白酒企业将会很不乐观。一.白酒产量波动原因分析: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调整, 其次是替代产品的发展。二.白酒行业竞争状况分析:(一)从“品牌战”到“品类战”,,我国白酒产品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茅台、五粮液的第一集团。其次是以泸州老窖、洋河、郎酒等为代表的第二集团,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竞争相当激烈,各品牌都想从第二集团脱颖而出,成为继茅台、五粮液之后的第三品牌。(二)其他酒类对白酒的冲击,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转变,酒类消费也越来越多元化,取消关税壁垒,洋酒大量进入,国内的啤酒、保健酒、黄酒、加上国际葡萄酒等都给白酒行业的扩张带来了压力,不断蚕食着白酒的市场份额。三、白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高端白酒市场继续垄断,2010 年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的销售额整个白酒行业销售额的百分分别为39%、37%、7%;中高档酒竞争加剧,低档酒销量减少,调查显示,有32.5%的消费者择20- 40 元的白酒,38.7%的消费者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作者:佚名来源:生物秀时间:2008-4-18 实验仪器大全实验试剂大全 一、实验目的和内容 目的:以紫外线诱变获得用于酱油生产的高产蛋白酶菌株为例,学习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基本操作方法。 内容:1.对米曲霉(Aspergills oryzae )出发菌株进行处理,制备孢子悬液。 2.用紫外线进行诱变处理。 3.用平板透明圈法进行两次初筛。 4.用摇瓶法进行复筛及酶活性测定。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 米曲霉斜面菌种; 豆饼斜面培养基、酪素培养基、蒸馏水、0.5%酪蛋白; 三角瓶(300mL、500mL)、试管、培养皿(9cm)、恒温摇床、恒温培养箱、紫外照射箱、磁力搅拌器、脱脂棉、无菌漏斗、玻璃珠、移液管、涂布器、酒精灯。 三、操作步骤 (一)出发菌株的选择及菌悬液制备 1.出发菌株的选择可直接选用生产酱油的米曲霉菌株,或选用高产蛋白酶的米曲霉菌株。2. 菌悬液制备取出发菌株转接至豆饼斜面培养基中,30℃培养3~5d 活化。然后孢子洗至装有1mL 0.lmol/L pH6.0 的无菌磷酸缓冲液的三角瓶中(内装玻璃珠,装量以大致铺满瓶底为宜),30℃振荡30min,用垫有脱脂棉的灭菌漏斗过滤,制成把子悬液,调其浓度为106~108 个/mL,冷冻保藏备用。 (二)诱变处理 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所用诱变剂种类及剂量的选择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有时还可采用复合处理,可获得更好的结果。本实验学习用紫外线照射的诱变方法。 1.紫外线处理打开紫外灯(30W)预热20min。取5mL 菌悬液放在无菌的培养皿(9cm)中,同时制作5 份。逐一操作,将培养皿平放在离紫外灯30cm(垂直距离)处的磁力搅拌器上,照射l min 后打开培养皿盖,开始照射,与照射处理开始的同时打开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即时计算时间,照射时间分别为15 s、30 s、l min、2 min、5 min。照射后,诱变菌液在黑暗冷冻中保存1~2h 然后在红灯下稀释涂菌进行初筛。 2.稀释菌悬液按10 倍稀释至10-6,从10-5和10-6中各取出0.lmL 加入到酪素培养基平板中(每个稀释度均做3 个重复),然后涂菌并静置,待菌液渗入培养基后倒置,于30℃恒温培养2~3d。 (三)优良菌株的筛选 1. 初筛首先观察在菌落周围出现的透明圈大小,并测量其菌落直径与透明圈直径之比,选择其比值大且菌落直径也大的菌落40~50 个,作为复筛菌株。 2.平板复筛分别倒酪素培养基平板,在每个平皿的背面用红笔划线分区,从圆心划线至周边分成8 等份,1~7 份中点种初筛菌株,第8 份点种原始菌株,作为对照。培养48h 后即可见生长,若出现明显的透明圈,即可按初筛方法检测,获得数株二次优良菌株,进大摇瓶复筛阶段。3.摇瓶复筛将初筛出的菌株,接入米曲霉复筛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其方法是,称取麦秩85g,

诱变育种发展

在人为的条件下,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生物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 诱变育种是指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植物的遗传特性发生变异,再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人们某种要求的单株,进而培育成新的品种或种质的育种方法。它是继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现代育种技术。 诱发突变的物理因素主要指某些射线,如Y射线、X射线、B射线和中子流等;化学诱变剂主要指某些烷化剂,碱基类似物,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物理诱变方法应用于植物始干1928年。L.J·斯德勒首先证实了X射线对玉米和大麦有诱变效应。1930年和1924年H.尼尔逊·爱尔和D.托伦纳分别用辐射诱变技术获得了有实用价值的大麦突变体和烟草突变体。化学诱变剂在植物上的应用一般认为始于1943年,当时F·约克斯用马来糖(脲烷)诱发了月见草、百合和风铃草的染色体畸变。这些早期工作为确立诱变育种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通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对诱变原理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我们知道,常规助杂交育种基本上是染色体的重新组合,这种技术一般并不引起染色体发生变异,更难以触及到基因。而辐射的作用则不同,它们有的是与细胞中的原子、分子发生冲撞、造成电离或激发;有的则是以能量形式产生光电吸收或光电效应;还有的能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理化过程。这些都会对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对染色体的数目、结构等都会产生影响,使有的染色体断裂了;有的丢失了一段,有的断裂后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头尾接倒了或是“张冠李戴”分别造成染色体的倒位和易位。当然射线也可作用在染色体核苷酸分子的碱塞上,从而使基因(遗传密码)发生突变。至于化学诱变,有的药剂是用其烷基置换其它分子中的氢原子,也有的本身是核苷酸碱基的类似物,它可以“鱼目混珠”,造成DNA复制中的错误。无疑这些都会使植物的基因发生突变。理、化因索的诱导作用;使得植物细胞的突变率比平时高出千百倍,有些变异是其它手段难以得到的。当然,所产生的变异绝大多数不能遗传,所以,辐射后的早代一般不急于选择。 但是,可遗传的好性状一经获得便可育成品种或种质资源。据世界原子能机构1985年统计,当时世界各国通过诱变已育成500多个品种,还有大量有价值的种质资源o 我国的诱变育种同样成绩斐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诱变育成的品种数一直占到同期育成品种总数的10%左右。如水稻品种原丰早,小麦品种山农辐63,还有玉米的鲁原单4号、大豆的铁丰18、棉花的鲁棉I号等都是通过诱变育成的。当然与其它技术一样,诱变育种也有自身的弱点:一是诱变产生的有益突变体频率低;二是还难以有效地控制变异的方向和性质;另外,诱发并鉴定出数量性状的微突变比较困难。因此,诱变育种应该与其它技术相结合,同时谋求技术上的自我完善。 诱变育种技术的发发展 微生物诱变育种是以人工诱变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遗传结构和功能,通过筛选,从各种各样的变异体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并且找到发挥这一突变株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其在最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合成高品质、高产量的有效产物。 诱变的主要目的是菌株尽量低死亡率的前提条件下尽量增加变异度,以期获得更多的变异菌株。

企业盈利能力的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文献综述 摘要 获取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也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目的。获利能力的大小显示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和企业未来前景的好坏。企业必须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赢利,增加盈利是最具综合能力的目标。作为投资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投资的回报率。而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关心的是企业股息、红利的发放问题,对于拥有企业控制权的投资者,则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追求长期利益的持续、稳定增长。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盈利分析。本文献综述主要归纳有关论述企业的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分析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盈利能力、 一、盈利能力分析的涵义综述 南开大学出版社,崔也光在2005年的《财务报表分析》中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内涵有阐述。他说,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本钱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 陈红权在《企业偿债与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说:“盈利能力,也称为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应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往往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而忽视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实际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不能仅以企业利润总额的高低水平来衡量。虽然利润总额可以揭示企业当期的盈利总规模或总水平,但是它不能表明这一利润总额是怎样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否按照现在的水平维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长下去,即无法揭示这一盈利的内在品质。所以,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要进行总量的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盈利结构的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黄明、郭大伟在《浅谈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说,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利润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差。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反映。无论是企业的经理人员、债权人,还是股东(投资人)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重视对利润率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二、有关盈利能力分析对象的综述 (一)洪国赐、卢联生著《财务报表分析》中对盈利分析对象有全面的阐述:1.毛利率是销售毛利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经营的获利能力。

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微生物诱变育种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对生物学效应及诱变微生物的机理进行了总结。从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及复合诱变三个方面介绍了诱变效应、作用机制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微生物;诱变育种;机制;研究进展 常规的诱变育种方法主要为物理诱变育种和化学诱变育种。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是以人工诱变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遗传结构和功能,通过筛选,从多种多样的变异菌体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并且找出发挥这个突变株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其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合成有效产物。以人工诱发突变为基础的微生物诱变育种,具有速度快、收效大和方法简单等优点,是菌种选育的1个重要途径,在发酵工业菌种选育上具有卓越的成就,迄今为止国内外发酵工业中所使用的生产菌种绝大部分是人工诱变选育出来的。诱变筛选方法相对简便,是菌种选育的基本、常规和经典方法。特别是对遗传背景不很清楚的对象,诱变育种更是必不可少。近年来,随着新诱变因子的不断发现和筛选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微生物诱变育种有了长足的发展。 1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作用 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菌种,不论是在产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难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理想的工业化菌种必须具备遗传性状稳定、纯净无污染、能产生许多繁殖单位、生长迅速、能于短时间内生产所要的产物、可以长期保存、能经诱变产生变异和遗传、生产能力具有再现性、具有高产量和高收率等特性。微生物发酵工业中,诱变育种主要有以下作用: 提高有效产物的产量;改善菌种特性,提高产品质量;简化工艺条件;开发新品种,产生新物质;用于研究推测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与其他育种方法相结合[1]。 2诱变育种的过程 诱变育种包括三个重要环节:突变的诱发、突变株的筛选突变基因的表达。 2.1突变的诱发 突变的诱发受到菌种的遗传特性、诱变剂、菌种的生理状态以及诱变处理时环境条件的影响。出发菌株就是用来进行诱变试验的菌株。出发菌株的选择是诱变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功的经验。诱变作用不但决定于诱变剂,还与出发菌株的遗传背景有关。菌种的生理状态、被处理菌株诱变前的预培养和诱变后的培养条件以及诱变处理时的外界条件等都会影响诱变效果。

人工诱变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_综述_

2007,36(3):69-73.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人工诱变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综述) 张燕玲,吴立蓉,贺 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 摘要:介绍人工诱变技术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主要成就,并探讨其发展方向及前景。人工诱变技术与杂交 育种、基因转移及离体筛选等手段相结合,提高了育种效率,拓宽了抗病育种的范围。该技术在植物抗病育 种中的成功应用,将有利于培育植物抗病新品种,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收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工诱变;植物;抗病育种 中图分类号:S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7)03-0069-05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Artificial Mutation Technology on Breeding for Resistance to the Diseases of Plants ZHANG Yan-ling, WU Li-rong, HE Hong (Colleg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achievements of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t of plants. It elaborates that artificial mutation connected with crossbreeding,gene transfer and in vitro selection could raise the breeding efficiency and enlarge the field of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t.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mutation technology is favorable to cultivate new disease-resistant varieti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artificial mutation; plant; the disease-resistant breeding 植物病害是植物在生长期内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尤其是农作物的病害更是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损失。喷施化学农药是目前防治植物病害的常用方法,但长期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直接危害人的健康。因此,对植物进行性状改良,培育抗病品种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在植物抗病育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10]。在现有种质资源中拥有相关抗源,是进行杂交育种与系统选育的基础,而对于抗源单一或缺乏的植物而言,有其局限性。此外,在基因高度连锁,或者某些基因类型与有害性状相联系,或者存在基因多效现象的情况下,利用传统育种进行基因转移难以成功。植物人工诱变育种是人为地利用物理诱变因素(如X射线、γ射线、中子、激光、离子束和宇宙射线等)或化学诱变剂,对植物器官、细胞及DNA等进行诱变处理,诱发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根据育种目标,选育新品种。诱变育种可以诱导产生自然界不存在的或者非常罕见的新性状、新类型,弥补资源的缺乏,为植物抗病育种开辟新途径。 1 人工诱变在植物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Standler于l928年首次发现并证明X射线和镭对禾谷类作物存在诱变效应。1934年,Tollener利用X射线诱变育成了第一个农作物突变品种——“Chlorino” 烟草,从而开创了作物诱变育种的新纪元。 收稿日期:2007-03-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72152) 作者简介:张燕玲(1982-),女,广东梅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药用植物诱变育种研究。 注:贺红为通讯作者。

菌种诱变方法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方法 摘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育种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成功案例等,为微生物诱变育种提供了一个总体的方法框架。 关键词:诱变; 微生物育种 微生物与酿造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制品工业等的关系非常密切,其菌株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多种工业产品的好坏,甚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所以选育优质、高产的微生物菌株十分重要。微生物育种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朝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加以引导,或者促使细胞内发生基因的重新组合优化遗传性状,人为地使某些代谢产物过量积累,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和低耗的菌种。作为育种途径之一的诱变育种一直被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微生物育种界主要采用的仍是常规的物理及化学因子等诱变方法。 1 物理诱变 1.1紫外照射 紫外线照射是常用的物理诱变方法之一,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最大的吸收峰260nm,因此在260nm的紫外辐射是最有效的致死剂。紫外辐射的作用已有多种解释,但比较确定的作用是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1]。二聚体的形成会阻碍碱基间正常配对,所以可能导致突变甚至死亡[2]。 马晓燕[3]等以紫外诱变原生质选育法筛选发酵乳清高产酒精菌株马克斯克 鲁维酵母菌株ZR-20,比优化前的酒精产率提高10.5%,较出发菌株提高了68%。顾蕾[4]等通过紫外诱变红酵母ns-1原生质体,获得类胡萝卜素产量明显提高的突变株,其生物量、色素产量分别为6.15g/L、6.41mg/L,分别比原始菌株提高了67.6%、54.1%。 紫外照射诱变操作简单,经济实惠,一般实验室条件都可以达到,且出现正突变的几率较高,酵母菌株的诱变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1.2电离辐射 γ-射线是电离生物学上应用最广泛的电离射线之一,具有很高的能量,能产生电离作用,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DNA结构。其直接效应是可以氧化脱氧核糖的碱基,或者脱氧核糖的化学键和糖-磷酸相连接的化学键。其间接效应是能使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 第一节诱变育种的概念、意义与特点 诱变育种就是人为地采用物理、化学的因素,诱发有机体产生遗传性的变异,并经过人工选择、鉴定、培育新品种的途径。诱变育种的目标就是改变或增加一个满意品种的某一特性,而在其她方面保持品种不变。如果需要一个适应性好、独特的、非常合意的与受欢迎的品种,这种方法特别吸引人。 诱变育种的特点:1)提高突变率,扩大变异谱;2)适于进行个别性状的改良;3)育种程序简单,年限短;4)变异的方向与性质不定(已有人把人工合成低聚核苷酸片段引入基因组中,以一定方式改变某一基因,进行定向诱变)。 作为一种育种方法,诱发突变技术在培育那些在种内有足够的遗传变异与由显性基因确定其特性的作物,就是可有可无的或无前途的。但就是,显性突变型曾被诱发,特别就是抗病型,部分由于寄生植物的基因与病原体的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完全不育或无性繁殖的植物中,诱变育种就是品种改良的唯一方法,例如专性无融合生殖植物,它不产生有合子胚的种子。无融合生殖在柑橘类与某些苹果属、树莓属的种中就是普通的。 诱变育种就是常规育种的一个补充或在园艺植物育种某些方面潜在替代者:1)在适应性广泛的种中诱发变异性,假若进一步的杂交提供有限的变异性与改良,而品种已接近选择的极限;2)诱发一个新的特性,如果没有通过杂交能传递的已知基因源,例如抗病性、企望的生长型或自交亲与性;3)在有性繁殖中将会消失的特定突变,通过营养繁殖产生与保存;4)打破与不良的特性或基因多效影响的连锁;5)使现存的嵌合体显露与均质化,并使突变型获得稳定;6)在远缘亲本之间杂交中遏制不亲与性;7)诱发单倍体;8)在无融合生殖植物中产生过渡性有性状态。 成功的诱变育种需要:1)处理可用于筛选的大的植物群体;2)预期的特性突变率高;3)可以用视力诊断或简单测定鉴别突变的有效方法。 第二节诱变因素 在诱发突变中,有两类诱变剂被使用:物理的与化学的。物理的诱变剂有:1)紫外灯发出的紫外线(UV)照射;2)电磁辐射:X射线发生器发出的X射线;从放射性同位素钴60或铯137发出的?射线;3)微粒辐射:从核反应堆发出的热中子或慢中子;从放射性同位素磷32或硫35发出的β粒子(电子)。化学诱变剂主要用于种子繁殖植物。较常用的有:叠氮化物、秋水仙碱、烷化剂、碱基类似物等。 1.物理的诱变因素 物理诱变因素的辐射能对植物诱发化学反应,结果造成DNA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如果在DNA中保持重复,证明就是突变。 1、1紫外线的能量与穿透力低,能成功地用于处理花粉粒。 1、2电磁辐射与中子容易穿透植物组织。 1.3X射线:辐射源就是X光机。X射线又称阴极射线,就是一种电磁辐射,它不带电核,就是一种 中性射线。一大部分的栽培作物用物理诱变剂诱发的突变就是X射线辐射的结果。X射线的反应在有氧时会加强。 1.4?射线:辐射源就是60Co与137Cs及核反应堆。?射线也就是一种不带电荷的中性射线。应用 于植物育种的?射线照射装置有?照射室与?圃场,前者用于急性照射,后者用于慢性照射。1.5中子:辐射源为核反应堆、加速器或中子发生器。根据中子能量大小分为超快中子、快中 子、中能中子、慢中子、热中子。在生物研究中,通常用慢中子或热中子。热中子处理比用X射线照射更少受干扰因素的影响,如氧的浓度或温度。对多数作物来说,包括苹果,中子就是比X或?射线更有效的诱变剂。高密度中子主要造成氧独立的不可挽回的损害,包括染色体畸变。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述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 述 摘要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证券市场也开始兴起。各国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金融市场,并且众多的投资者开始对公司股票进行投资。于此同时,各国的投资者也开始研究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从最初国外投资者的三大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分析目标公司的财务指标来对其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判断。随后在简单的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出现了杜邦分析体系来分析目标公司的投资价值。而格雷厄姆在运用杜邦分析法投资失败后,总结出了投资价值的分析方法。其后,其他投资者在投资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多因素分析方法和公司成长性的分析方法。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较晚,但是国内的投资者根据国外的投资价值的分析方法,提出了适合中国国内股票行情的投资价值研究方法,如相对价值法等等投资价值分析方法。 关键词:投资价值、财务分析、杜邦分析、相对价值 一、前言 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已经逐渐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而在金融行业中,证券行业备受关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证券行业进入发展困难时期,虽然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支持中国证券业的发展,但是大众投资者仍然信心不足。拥有投资者的证券公司,其公司业绩和投资价值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2014年年末,国内证券市场正在逐步回暖,股市行情被各类投资者

或投资机构看好。而证券公司的股票投资价值也是各类投资者看好,纷纷投资上市20家证券公司。而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证券行业的大公司,投资者也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投资的机会。 对于投资价值的研究国内外都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如格雷厄姆的投资价值分析方法,分析公司未来的价值,还有国内的相对价值分析法,适合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分析。这些投资价值理论,对分析海通证券的投资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投资价值研究综述 财务指标分析法能够对各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评价,但是由于每个公司所选取的财务指标不同会影响到指标的可比性。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杜邦公司推出了一套能够全面分析公司财务业绩的体系,利用三大财务指标之间的联系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其理论基础为: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X资产周转率X权益乘数,而在以净资产收益率为综合指标的核心公式里边,销售净利率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周转率衡量企业的营运能力、权益乘数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通过对三项基本能力的衡量最终计算出目标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杜邦分析体系所运用的净资产收益率虽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仍然只是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综合,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现金流量表,而企业的现金流量决定着企业的存亡,所以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其主要原因只是因为在20世纪初,现金流量表并未问世。随着现金流量表的出现、财务指标运用的推广和人们对财务指标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大评估机构和企

工业微生物育种

转谷氨酰胺酶生产菌株的诱变选育方案 学生: 摘要:通过诱变育种选育转谷氨酰胺酶工业生产菌株,使目的菌株产酶量高、酶活高、到达最大产酶量的时间短,生长周期、最适产酶温度等条件尽可能地符合工厂要求。 关键字:筛选;工业菌株;诱变育种 前言: 工业微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改造, 去除不良性质, 增加有益新性状, 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工业微生物的育种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技术发展到基因诱变、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等, 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 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育种效果。 微生物发酵要想取得优良成绩, 有赖于优良菌种的利用。从工业发酵的观点来看发酵菌种的优异生产性能等于经选育的、符合经济要求的优良遗传背景加上经人为精心设计的、优化的发酵环境。菌种选育的最终目标, 就是通过人工干预, 使选出的优良菌种在优化环境中尽可能表现出优异性状。菌种分离、筛选、改良是贯彻微生物发酵始终的工作。 一.菌种选育的具体目标 (1) 提高产量。 (2) 提高产物的纯度。减少副产物; 提高有效组分;减少色素等杂质。 (3) 改变菌种性状。改善发酵过程, 包括: 改变和扩大菌种所利用的原料结构; 改善菌种生长速度; 提高斜面孢子化程度; 改善菌丝体形状, 采用菌球菌丝体发酵;少用消泡剂或使菌种耐合成消泡剂; 改善对氧的摄取条件, 降低需氧量及能耗; 耐不良环境: 抗噬菌体的侵染,耐高温、耐酸碱、耐自身所积累的代谢产物; 改善细胞透性, 提高产物的分泌能力等。 (4) 菌种的遗传性状。生产性状稳定。 (5) 改变生物合成途径。以获得新产品。 二.获取优良菌种的有效途径 广义上说, 菌种改良可描述为采用任何科学技术手段( 物理、化学、生物学、工程学方法以及它们的各种组合)处理微生物菌种, 从中分离得到能显示所要求表型的变异菌种。 菌种改良的基本途径: 突变和选择; 基因重组( 遗传重组) 和基因工程( 遗传工程) MTG 生产菌株的诱变育种 诱变的方式包括了各种物理射线、化学诱变剂以及生物方面的噬箘体等等。用得最多的是前两种,也有将几种方式混合使用的。国内的王璋教授还曾借助“神舟”4 号飞船搭载MTG 生产菌种在外太空进行诱变实验,取得不错的效果。

第七章 诱变育种

第七章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利用理化因素诱发变异,再通过选择而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第一节诱变育种的成就及特点 一、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 1.诱变育种历史 ①1927年,Muller在第三次国际遗传学大会论述X-射线诱发果蝇产生大量变异,提出诱发突变改良植物。 ②之后,Stadler在玉米和大麦上首次证明X射线可以诱发突变。 ③Nilsson-Ehle (1930)利用X射线辐照获得了茎秆坚硬、穗型紧密、直立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大麦突变体。 ④1934年,Tollenear利用X射线育成了第一个烟草突变品种—Chlorina,并在生产上得到了推广。 ⑤1948年,印度利用X射线诱变育成抗干旱的棉花品种。 诱变源不断丰富和改进,从早期的紫外线、X-射线到r射线、?射线、中子和各种化学诱变剂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科学技术规划中,利用原子能被列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1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室 ○21961年成立了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所,设立了辐射遗传育种研究室。 ○3随后各省也相继成立有关研究机构,为广泛开展诱变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在水稻、小麦、大豆等主要作物上利用辐射诱变育成了新品种,在生产上得到了应用。到1975年,已在8种作物上育成81个优良品种,种植面积约100万hm2。(在各种作物上取得成功) 2.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 辐射诱变育种已经对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育成大量植物新品种 a辐射诱变育种的植物种类已相当广泛,几乎遍及所有有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植物。(课本) b我国诱变育成的作物品种数量居世界各国之首,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辐射诱变育种在农业增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课本) ○2提供大量优异的种质资源 a辐射诱变可使作物产生很多变异,这些变异就是新的种质资源,可供育种利用。(课本) b将辐射诱变产生的优良突变体作为亲本用于选育杂交品种是诱变育种的另一用途。

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 第一节诱变育种的概念、意义和特点 诱变育种是人为地采用物理、化学的因素,诱发有机体产生遗传性的变异,并经过人工选择、鉴定、培育新品种的途径。诱变育种的目标是改变或增加一个满意品种的某一特性,而在其他方面保持品种不变。如果需要一个适应性好、独特的、非常合意的和受欢迎的品种,这种方法特别吸引人。 诱变育种的特点:1)提高突变率,扩大变异谱;2)适于进行个别性状的改良;3)育种程序简单,年限短;4)变异的方向和性质不定(已有人把人工合成低聚核苷酸片段引入基因组中,以一定方式改变某一基因,进行定向诱变)。 作为一种育种方法,诱发突变技术在培育那些在种内有足够的遗传变异和由显性基因确定其特性的作物,是可有可无的或无前途的。但是,显性突变型曾被诱发,特别是抗病型,部分由于寄生植物的基因与病原体的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完全不育或无性繁殖的植物中,诱变育种是品种改良的唯一方法,例如专性无融合生殖植物,它不产生有合子胚的种子。无融合生殖在柑橘类和某些苹果属、树莓属的种中是普通的。 诱变育种是常规育种的一个补充或在园艺植物育种某些方面潜在替代者:1)在适应性广泛的种中诱发变异性,假若进一步的杂交提供有限的变异性和改良,而品种已接近选择的极限;2)诱发一个新的特性,如果没有通过杂交能传递的已知基因源,例如抗病性、企望的生长型或自交亲和性;3)在有性繁殖中将会消失的特定突变,通过营养繁殖产生和保存;4)打破与不良的特性或基因多效影响的连锁;5)使现存的嵌合体显露和均质化,并使突变型获得稳定;6)在远缘亲本之间杂交中遏制不亲和性;7)诱发单倍体;8)在无融合生殖植物中产生过渡性有性状态。 成功的诱变育种需要:1)处理可用于筛选的大的植物群体;2)预期的特性突变率高;3)可以用视力诊断或简单测定鉴别突变的有效方法。 第二节诱变因素 在诱发突变中,有两类诱变剂被使用:物理的和化学的。物理的诱变剂有:1)紫外灯发出的紫外线(UV)照射;2)电磁辐射:X射线发生器发出的X射线;从放射性同位素钴60或铯137发出的?射线;3)微粒辐射:从核反应堆发出的热中子或慢中子;从放射性同位素磷32或硫35发出的β粒子(电子)。化学诱变剂主要用于种子繁殖植物。较常用的有:叠氮化物、秋水仙碱、烷化剂、碱基类似物等。 1.物理的诱变因素 物理诱变因素的辐射能对植物诱发化学反应,结果造成DNA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如果在DNA中保持重复,证明是突变。 1.1紫外线的能量和穿透力低,能成功地用于处理花粉粒。 1.2电磁辐射和中子容易穿透植物组织。 1.3X射线:辐射源是X光机。X射线又称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它不带电核,是一种 中性射线。一大部分的栽培作物用物理诱变剂诱发的突变是X射线辐射的结果。X射线的反应在有氧时会加强。 1.4?射线:辐射源是60Co和137Cs及核反应堆。?射线也是一种不带电荷的中性射线。应用于 植物育种的?射线照射装置有?照射室和?圃场,前者用于急性照射,后者用于慢性照射。 1.5中子:辐射源为核反应堆、加速器或中子发生器。根据中子能量大小分为超快中子、快中 子、中能中子、慢中子、热中子。在生物研究中,通常用慢中子或热中子。热中子处理比用X射线照射更少受干扰因素的影响,如氧的浓度或温度。对多数作物来说,包括苹果,中子是比X或?射线更有效的诱变剂。高密度中子主要造成氧独立的不可挽回的损害,包括染色体畸变。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第一章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 1物理诱变剂的总类:物理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包括紫外线、X射线、r射线。快中子。微波,超声波、电磁波、激光射线和宇宙线等。(X 射线、r射线属于电离辐射,紫外线属于非电离辐射) 2物理诱变剂对微生物的影响实质:由高能辐射导致生物系统损伤,继而发生遗传变异的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过程。 3辐射作用的时相阶段: 物理阶段——直接作用DNA或作用于水 物理化学阶段——激发和电离DNA分子或激发电离水分子 化学阶段——产生生物自由基 生物学阶段——分子发生变化,变异或死亡 4细菌中紫外线对DNA的影响:促使G:C A:T的转换; DNA链断裂,单链或双链;嘧啶或嘌呤被氧化脱去氨基;碱基分子结构中碳与碳之间的链断裂形成开环现象;辐射击中单个核苷酸后,使碱基或磷酸酯游离出来;交联作用 5辐射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因素:微生物的遗传背景;微生物的生理状态;可见光;细胞水分;温度;空气或氧气。 6紫外线的诱变机理及原因? 机理:(1)DNA与蛋白质交联(2)胞嘧啶与尿嘧啶之间的水合作用(3)DNA链断裂,形成嘧啶二聚体 原因:形成嘧啶二聚体 7DNA损伤修复中光修复与暗修复的主要机理? 光修复:嘧啶二聚体被一种光激活酶结合形成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在可见光下由于光激活酶获得光能而发生解离,从而使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体。 暗修复:嘧啶二聚体的5’端限制性内切酶和外切酶的作用下,造成单链断裂,接着在外切核酸酶的作用下,切除嘧啶二聚体。然后再DNA聚合酶Ⅰ、Ⅲ的作用下,并以另一条完整的单链做模板合成正确的碱基对序列,最后由连接酶完成双链结构。 8紫外线有效波长(诱变)范围是:200~300nm 9紫外线的剂量以什么计算?绝对剂量:erg/mm2;相对剂量:照射时间、杀菌率表示 10紫外线诱变的步骤方法(以及应用,包括如何计数、致死率的计算) 步骤:(1)出发菌株的选择将细菌斜面培养至对数期,霉菌或放线菌培养至孢子刚成熟(2)前培养培养基中可添加咖啡碱或异烟肼等抗修复物质。将菌体培养至最佳状态(对数期)。 (3)制备菌悬液离心去除培养基,用生理盐水制备菌悬液,要求菌体浓度108,107, 106 mL-1等 (4)紫外线照射紫外灯预热20min;避免光修复。 (5)后培养将照射完毕的菌悬液加入到适合于正突变体增殖的培养基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1.5-2h。 (6)稀释涂皿后培养结束后,从中取一定量培养物,经不同稀释,涂皿,并且以未经紫外线照射过的菌悬液做对照皿,培养后,挑取菌落,以待筛选。 11化学诱变剂的概念:一类能够对DNA起作用、引起遗传变异的化学物质。 12以5-BU为例,详述碱基类似物的诱变机理:(见书43页) 答:诱变作用是取代核酸分子中碱基的位置,再通过DNA的复制,引起突变,因此,也叫掺入诱变剂。 1)争产掺入错误复制

股票投资价值理论综述

股票投资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2010年国务院原则同意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这将为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也是我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体现。本文回顾有关股票投资价值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股票投资价值文献 一、引言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有股票、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投资品种。其中,股票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占据着证券市场的主要地位,股票市场也被形象的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是一种有价证券,通过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据考证人类最早的股票投资交易活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股票交易活动采取较为有组织的规范化形式,则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而现代的股票交易活动,则以1792年纽约股票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世界股票市场经过萌芽、发展,逐渐走向繁荣,股票逐渐被投资者们所熟悉并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目前,股票市场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这些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繁荣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和关键的推动作用。从1980年抚顺红砖第一次发行股票算起,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有了近26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1980年至1991年的起步和复兴阶段。从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股票问世,截至1990年12月上交所开业之时,上海只有延中实业、爱使电子、真空电子、飞乐股份、豫园商场、申华股份、浙江凤凰八家公司发行了股票,这就是所谓的上海老八股。深圳证券交易所1991年7月开业时,有5只股票上市交易,它们分别是深发展、深万科、深金田、深安达、深原野,后来被称为深市老五股。二是1992年至1999年的扩容和成长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从思想上排除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障碍。股票市场的功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大量国企纷纷改制上市,上市公司数量迅速增加,股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辐射力、推动力在不断加大。三是2000年至今的规范和发展阶段。2000年之后的我国股市进入了深入发展,制度不断完善、规范时期。制度改革,使市场日趋规范化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2000年3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核准程序》及《股票发行上市辅导工作暂行办法》、《信誉主承销商考评试行办法》、2001年10月16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辅导工作办法》、2004年12月7日《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等配套规章,由此拉开了股票发行制度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证券市场的构成已经比较完备,但各参与主体在制度上仍然存在较大缺陷,成为股票市场进一步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