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教版小学科学5--6复习题

湘教版小学科学5--6复习题

湘教版小学科学5--6复习题
湘教版小学科学5--6复习题

湘教版小学科学5-6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简单机械

1、人体的呼吸器官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吸进的氧气从肺进入血管,然后被血液送到全身各处去与养料结合。各种与养料结合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又由血液带到肺部,经支气管、气管、鼻腔呼出体外。

A、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

B、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一个人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以反应身体呼吸机能的强弱。积极、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增强肺活量。

C、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D、拉瓦锡发现空气是混合气体。

2、【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A、【脉搏】是血管有节奏的搏动。脉搏跳动与【心脏】跳动有关。【心脏】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流动。心脏收缩时血液流向全身,心脏舒张时血液流回心脏。

B、经常锻炼的人,心跳缓慢、有力,心脏休息时间也就更长。抽烟喝酒对心脏的健康也有害。

3、【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

4、长期睡眠不足对人体有害,小学生每天保证9——10小时的睡眠。

第二单元简单机械

1、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有斜面、杠杆、轮轴、滑轮、传动。

A、杠杆:像开瓶器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上的用力点叫【动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阻力点】,起支承作用的点叫【支点】。天平是根据杠杆工作的原理。

B、由较大的“轮”和较小的“轴”组合起来的简单机械叫【轮轴】,扳手应用了轮轴的原理。

第三单元地球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状星体,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地核】3个部分组成。

2、地表起伏的形态叫【地貌】有山地、平原、海洋、沙漠、丘陵、湿地等。

3、【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第四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

1、电池有正负两个电极。要使小灯泡亮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意大利科学家【伏打】是发明了第一个电池的人。

2、电路是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等组成形成的电流通路。

3、人体安全电压36伏,中国的交流电源是220伏。不能用手去接触电源。人体、大地、不纯净水都是【导体】,干木材、塑料、陶瓷都是【绝缘体】。

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听话的电磁铁

1、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构成,电能能产生【磁】,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

2、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磁铁线圈的圈数】和连接电池【节数的多少】有关。

3、电磁铁也有南北极,磁极可以改变。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1、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地面上物体的影子也在发生方向和长度的变化。最古老的太阳钟——【日晷】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制成的。

2、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昼夜交替。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自转一周为一天,约需24小时。

3、地球在不停地绕太阳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四季】是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

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细胞】是构成大多数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微生物是存在的。食物变质等现象就是【微生物】起的作用。

3、【温暖、潮湿、阴暗、富有有机物质】的地方适宜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防止微生物过度繁殖的方法:低温、高温、暴晒、保持干燥、清洗干净等。

第四单元遗传和变异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实际上说的就是【遗传现象】,生物的亲代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叫【遗传】。亲代与后代之间绝不会完全相同的,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种现象叫【变异】。“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形象地说明了【变异】现象。

2、生物的遗传是有【规律】的,发现生物遗传规律的是【孟德尔】。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3、【基因】是控制遗传特征的物质。

4、人的一生经过【幼儿—童年—青年—老年】。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植物适应环境,一般表现为【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2、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是: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

3、动物们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4、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针状的】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5、池塘中除了生活着动物、植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6、食物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叫【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中总是以【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食物链中箭头指向谁表示被谁吃。如:树叶→蝉→螳螂→黄雀

7、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中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

8、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数量的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

9、森林的破坏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洪灾、干旱、沙尘暴、水土流失】

第二单元营养与健康

1、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吸收的。

2、我国青少年一般从11---12岁开始身体进入发育阶段,【盲目地减肥或无节制进食】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合理和均衡的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发育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3、比尔蒙特发现,胃液是一种【酸性液体】,能将食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物质。

4.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淀粉、脂肪、盐类、维生素、水】等。蛋白质含量多的食品燃烧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淀粉含量多的食品遇碘酒会变为【蓝紫色】;脂肪含量多的食品涂在纸上会使纸【变得透明】。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水可以帮助体内毒素排出体外

5、平衡饮食我们应该多吃【米饭、水果、蔬菜】,少吃【油脂类食品】

6、口腔里的牙齿能【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唾液可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7、饮食中长期营养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多种元素、维生素缺乏,影响儿童智力生长发育】,人体抗病能力及劳动、工作、学习能力下降。

8、食物的腐败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温度等条件。破坏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冷冻、晒干、灭菌、密封等方法】可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第三单元地表变化的奥秘

1、改变地表的力量分为【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

2、【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3、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地壳的岩层在受到巨大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

【褶皱】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

4、火山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活动,一般会在地表上形成【锥状】的高山,火山分为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火山爆发时,除了喷出【岩浆】,还会喷出【火山灰】、【水蒸气】等。火山熔岩的温度约有1000摄氏度。

5、火山的喷发有害也有利,如:火山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地热】是一种清洁而有发展前途的巨大的自然能源。

6、【温度】【水】【植物】等都会对岩石的变化产生作用。

7、各种矿物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常见的矿物有【煤】【石油】【金矿石】等。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

矿物叫【矿产】;矿产资源是地壳在长期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一般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8、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利用【煤】做燃料冶炼铁,利用【天然气】做燃料煮盐。

9、【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宝贵资源】。

10、【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

第四单元能量

1、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太阳】。所有的生物能源也是来源于【太阳能】,大多数能源最终都来自【太阳】。

2、【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资源】都是节约能源

3【举高】的石块、【收缩】的发条、【压缩】的空气都具有能量。运动的汽车具有【“动能”】、熔炉里的钢储存了【热能】、燃料、食物储存着【化学能】。

4、电的计量单位是【“度”】,它表示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比如:10个100瓦的灯泡亮1个小时,就用了【1度电】。

5、我家里最耗电能的电器是【】;我家里最常用的电器有【】。

6、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7、【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焦耳用实验证明了【动能】和【热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8 、环保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等

9、能量有不同的形式。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电能可使电动机转动,热能可使水温升高,光能可以让绿色植物制造淀粉。

10、和运动有关的物体也有能量叫【机械能】,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如:苹果、煤中含【化学能】

11、能源是能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其中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木材、草类、肉类等由生物提供的能量和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是【可再生】的能源。

第五单元月球

1、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它是地球的卫星,距离约为38万千米,体积只有地球的1∕49。吸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1∕6】。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没有水,至今也没发现有生命。

2、月球不会【发光发热】但能反射太阳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

3、月球圆缺的样子叫【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4、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并带回了月球上的【岩石】和【土】的标本。

5、月球上最显著的特征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

六年级下册

1、科学家在5亿年前的生物化石中发现只有【海洋生物】;距今4.08亿年前出现了最早的【陆生动植物】;3.60亿年前的陆生脊椎动物中,只有【两栖动物】;距今1.44亿年前出现了【哺乳动物】,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2、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生活的【遗迹】被埋在沉积物中,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变,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化石。

3、动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动物的进化。

4、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

5、南方古猿生活在【300】万年前,能直立行走。蓝田猿人生活在【115—65】万年前,能制造石器。北京猿人生活在【70—23】万年前,能制作【石器、骨器】还会人工取火。

6、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野生动物进行了驯养,使其体态和习性改变,这就是野生动物的【驯化】。

7、有些传染病是人与动物共患的,如【狂犬病】【非典】【禽流感】等。

8、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把水分为【五类】,当水质下降到【三类】以下,就会影响人休健康,不能作为饮用水。

9、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10、1970年【4月22日】美国学生丹尼斯.海斯,发起了第一个【地球日】。

11、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

12、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星球,内部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表面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大小相当于【130万】个地球。

13、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卫星】【慧星】和【流星】等构成的天体系统。

14、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顺口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

15、我国有关哈雷慧星的文字记录,最早见于2600多年前的《春秋》。

16、人们把日出之前的金星叫做【启明星】,把日落之后的金星叫做【太白星】。

17、【光年】是天文学中使用的距离单位,指的是光在真空中经历1年所走的距离。

18、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制作出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19、2004年美国的【勇气】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

20、北斗星由【七颗星】组成一个勺形,他是【大熊座】的一部分。位于大熊的背部和尾部,通过北斗星可以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总出现在【正北方】的天空。它处于小熊的尾巴尖端。

21、春季夜晚,在南天可以看到【狮子星座】,在夏季南天可以看到【天蝎星座】,秋季在北天可以看到飞马星座,冬季在南天可以看到【猎户星座】。

22、我国的探月计划“嫦娥工程”于【2004】年开始实施。

23、【酸雨】已成为植物的致命“杀手【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逐年变暖,【臭氧空洞】也表明了地球第一道保护防线遭到破坏。

24、土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环绕着的巨大光环。地球的姊妹星是【金星】。

25、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痕迹可以追溯到【35亿】年前。

二、简答题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那些?

答:【1】生物资源的过度使用、森林的大量砍伐、造成了物种的灭绝及沙漠化、洪涝等自然灾害;

【2】能源大量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气、威胁了人类的健康、还破坏了大气层;

【3】工农业生产、医院及生活垃圾的污染。

2、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答:【1】认真学习科学知识、自觉接受环境教育、并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知识、

【2】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3】树立爱自然、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环境道德、

【4】、爱护花草树木、植树造林。

【5】、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随意乱扔瓜皮果壳、烟头、不随地吐痰。垃圾分类回收

【6】、不使用污染环境的产品、特别是要不使用一次性碗筷。

【7】树立和倡导绿色文明意识、积极参加校园爱绿护绿行动。

3、针对本地水污染的情况提几条建议。

答:(1)、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2)、禁止向河里倒垃圾;(3)、植树造林;

4、人类为什么要开发月球?

答:(1)、月球上矿产资源丰富;(2)月球新能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3)月球表面是建立天文观测站、研究基地的理想场所;(4)月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前哨战和转运站。

5、科学探究要经历那些过程?

答:(1)认真观察、提出问题;(2)、大胆猜想合理假设;(3)设计可行的探究方案;(4)、实验、调查、搜集数据;

(5)、整理分析数据、做出判断;(6)、做出科学的结论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中心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听话的电磁铁 1、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 2、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的导线能吸引小磁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靠近小磁针,小磁针就会发生(偏转),断开电源后小磁针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说明电流能产生(磁)。他是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关系的科学家。 3、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的。制作电磁铁需要的材料有(导线)、(电 池)、(铁钉)。 5、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是:通电时,(产生磁性);切断电源,(磁性消失)。 6、实验证明:改变(电流强弱)、(线圈圈数)、(铁芯粗细)都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7、串联在电路中(电池的节数越多)、(线圈的圈数越多)、(铁芯越粗),电磁铁的(磁力越强)。 8、电磁铁也有(南极)和(北极),它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线圈的缠绕方向改变后,电磁铁的(磁极)会发生变化。 10、电磁铁的磁极的变化与(线圈的缠绕方向、电池的正负极)有关。 11、电磁铁与磁铁相比的优点是(磁极方向和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12. 制定研究计划要思考(实验方法),(需要的材料),(实验步骤)等等 13. 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 14、(磁铁)用起来简单,(电磁铁)使用起来烦麻。 15、我国(上海)的(磁悬浮列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线路,它是利 用(电磁铁)的原理研制的,使车身悬浮在铁轨上高速、平稳、安全地运行,是21世纪人类理想的交通工具。 16、电磁铁通电后,用铁钉的钉帽一端接近指南针的南极,指南针被排斥,此时钉帽的一端是(南极)。 17、比较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1、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的。 2、制作电磁铁需要的材料有(导线)、(电池)、(铁钉)。 3、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是:通电时,(产生磁性);切断电源,(磁性消失)。 4、实验证明:改变(电流强弱)、(线圈圈数)、(铁芯粗细)都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5、串联在电路中电池的节数(越多)、线圈的圈数(越多)、铁芯(越粗)、电磁铁的磁力(越强)。 6、电磁铁也有(南极)和(北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它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的磁极的变化与(线圈的缠绕方向、电池的正负极)有关。 7、我国(上海)的(磁悬浮列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条投入商业运营的线路,它是利用(电磁铁)的原理研制的,使车身悬浮在铁轨上高速、平稳、安全地运行,是21世纪人类理想的交通工具。 8、日晷是测定(时间)的仪器,日晷又称为(“日归”)。它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地面上物体的(影子)也在相应的变化的规律制成的。早晨,影子指向(西方);正午,影子指向(正北);傍晚,影子指向(东方)。一天中,(正午)的影子最短,(早晚)的影子都比较长。 9、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物体的影子的(长度)与(位置)和(地面上的气温)也随着而变化。影子方向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方向的变化(相反)。 10、人看太阳的视线与水平视线之间的角度叫做(太阳高度)。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小),物体影子(长),气温(低);正午太阳高度(大),物体影子(短),气温(高)。 11、人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昼夜(交替)。 12、夜间出来活动的动物有(蛾、蝙蝠、老鼠、猫头鹰)等,白天活动的动物有(狗、牛、羊、蝴蝶)等。 13、在白天开放的植物有(太阳花、向日葵)等,在晚上开花的植物有(昙花)等。 14、地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一周需要(一年)。 15、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自转一周的时间约是(24小时)。 16、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 17、极圈以内的地区,每年总有一个时期太阳不落到地平线以下,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这种现象叫(极昼),反之是(极夜)。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素材-期末复习资料

湘教版四年级(下)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结构分为种皮和胚。 种皮:保护种子。 胚: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胚分为: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子叶:提供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2、种子萌发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有些种子还需要阳光。 3、植物幼苗逐渐长大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答:幼苗的高度,叶子的数量、大小、宽窄都会发生变化。 4、花盆底部垫瓦片的主要作用:保证水分能够缓缓流出,又使泥土不会堵塞排水孔保证空气及水分的流通。 5、在透明的玻璃杯里播种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但是由于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应把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6、植物一生所经历的过程: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第二单元:生生不息 1、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的生命能够延续、能够发展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繁殖方式。 2、植物的花由花萼、花瓣、雌蕊、雄蕊组成。 3、雄蕊顶端有花药,花药里的花粉成熟后会通过各种媒介(昆虫、风、水、人工)传到雌蕊顶端,这个过程叫传粉。花经过传粉后,花瓣会脱落,子房发育成果实。 4、不同的传粉方式:植物有的依靠异花传粉(如:菊花),有的依靠自花传粉(如:黑麦花、大豆花);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还经常对植物进行人工授粉。 5、植物繁殖方式具有多样性。植物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开花结果)和无性繁殖(通过根、茎、叶繁殖)。 6、了解扦插、嫁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植物的新断面。植物扦插能否成活,关键还要看扦插后的养护工作。 ②嫁接能够结合不同植物的优点,在果树、蔬菜、花卉等方面应用广泛。苹果、梨、桃等果树,都是进行嫁接繁殖的。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重点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线索,围绕“事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变化”,编排了“植物生活的秘密”、“多种多样的动物”、“声音”、“信息的传递”、“水的变化”、“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6个主题单元、53个活动。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本单元由3课书组成,第1课“植物的身体”,主要让学生观察、指认植物的6大器官,并通过查阅和搜集资料,让学生知道植物各大器官的作用;第2课“根与茎的奥秘”是在观察根的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验证根、茎的作用;第3课“神奇的叶片”则利用科学史激趣和引领,通过实验研究和直接呈现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太阳与植物的关系,了解叶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第2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本单元按“总—分—总”的结构来构设教材,由5课书组成。第1课“动物的特征”先指导学生对“动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其生存”这一特征作个初步了解,然后再分生活在水中的、陆地的、空中的三个领域来具体研究动物的这一特征,其中,第2课“水族的公民”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生活环境的适应,第3课“吃奶长大的动物”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获取食物的适应,第4课“飞翔的精灵”侧重研究身体结构对运动的适应,与此同时,通过每一课的学习再次体验动物的多样性;第5课“珍稀动物的保护”是进行单元总结,让学生了解保护动物特别是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 第3单元(声音):本单元由“辨听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4课书组成。 第4单元(信息的传递):本单元由“信息”、“书信和标志牌”、“电报与电话”、“信息时代”4课书组成,这是1个既与本册训练重点相关联、又能体现科技史特色的单元。 第5单元(水的变化)):本单元由“不翼而飞的水”、“飞回来的小水珠”、“结冰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4课书组成。 第6单元(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这是湘版科学教材的特色单元(每册都有),都是对全册教材的探究技能训练重点的回顾与总结,并用又一次的活动来进一步强化、提升,而本册教材是在总结了搜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之后,通过“恐龙之谜”的活动来巩固、提升的。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围绕研究主题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搜集信息进行主动学习,能比较熟练地制作资料卡片和资料摘要等。 尝试探究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其所具有的功能之间的关系,逐渐从“认识是什么”提高到“探究为什么”。 能由“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等角度提出可探讨的问题,能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 尝试自己制定简单的实验(如对比实验)计划,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控制变量的实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可直接打印)

小学科学(湘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10年9月) 一、基本情况 在四年级,学生已经重点学习了围绕研究主题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搜集信息、制作资料卡片和资料摘要,并将分散收集的零散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制成统计图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能力训练重点是:猜想与假设,即培养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原有知识体系上,提出自己的或小集体的假设,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由此逐渐形成创新思维习惯。 教材安排了“认识我们自己”、“简单机械”、“我们的家园——地球”、“电与我们的生活”、“大胆猜想、合理地假设”五个主题单元,共设计了47个活动。 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分析如下: “认识我们自己”:由浅入深地探究有关自己身体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对比实验、模拟实验、阅读资料卡等研究方法,围绕着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进行研究。 “简单机械”:通过指南车信箱的介绍的科技史,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定量描述简单机械的省力情况,并分析其工作原理。 “我们的家园——地球”:了解人类在猜想与探索中,揭示自己“家园”的历程。在阅读、实验、猜想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地球。 “电与我们的生活”:在猜想中设计实验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有关电的基本知识和用电常识。 “大胆猜想、合理地假设”:反思通过猜想解决过的问题,归纳猜想与假设的方法,懂得合理地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这种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影响摆摆动时快慢的因素。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进一步使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做比较。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中的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有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人体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构成与功能。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意个人保健,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能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内部构造,以及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能够连接简单电路,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四、教学措施 1、抓住先发散后集中,不断验证的过程落实“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训练重点。 如图所示: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整理

湘版科学三下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冷与热 1 知冷知热 1.1400多年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但人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是模糊的、不一定准确,人们用温度来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有数字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_指针式温度计等。 3、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一般在35℃ - 42℃之间,因为人体正常体温是 36.5℃—37℃。 4.1742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或水结冰时)的温度为 0 摄氏度,水沸腾的温度为100摄氏度。 5、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时,手应拿温度计的上端;要将温度计的下端(玻璃泡)浸入水中,并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者下降时读出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使用工具——温度计、量筒、量杯测量的活动中注意:读数要平视。俯视会多读、仰视会少读。) 6、零下六摄氏度写作 -6 ℃;九十四摄氏度写作 94 ℃ 。三十六摄氏度写作36 ℃。 7、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下,读数时要从上往下数,写温度时前面加“-”,表示零下。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小,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上,读数时从下往上数。 8、1593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1632年,法国化学家雷伊对伽利略温度计进行了改革,发明了液体温度计。 2 热胀冷缩 1.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一般情况下,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这就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是,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反而会膨胀。 3.酒精灯灯焰分为内焰、焰心、外焰三部分,在给物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4.加热后,铜球___不能___通过金属环;冷却后,铜球__能_通过金属环。这说明铜球受热时体积___膨胀___,受冷时体积____收缩____,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案

1、《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 2、学习对比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与分析推理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含量变化的发现和推理。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理解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而氧含量少(不是没有) [教学准备] : 分组材料: 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演示材料: 呼出与吸入气体对照表。 [教学过程] 一、资料引入。(1) 谈话: 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2) 实验可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办法, 我们先来看看英国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请同学们阅读 P5 普里斯特利的发现, 思考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什么实验, 他有什么发现?拉瓦锡又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阅读, 汇报, 小结 (3) 谈话: 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呼吸离不开周围的空

气,可人把空气吸进去又呼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呼吸? (引导学生推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 (4) 今天, 我们就来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 . 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1. 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 (1) 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 (2) 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 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 (3) 分组讨论: 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 2 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 (4) 生汇报讨论情况,师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气体) 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讨论: 我们有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 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1) 阅读教材 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2) 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 学生实验, 汇报讨论: 蜡烛在哪一种气体中燃烧得久?原因是什么? (二) . 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 1.1、我们在呼吸 [教学目标] 1、(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及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2、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及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在教材P2图上指出气体在人体中进出的路线(不要在书上标画!)。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呼气的时候呢?那么胸廓变化及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1)、呼吸是由于胸廓有规律的扩大和缩小的变化而形成的。(也可以说呼吸是由于胸腔的舒张及收缩而形成的。) (2)、依据:胸廓扩大时,吸气;胸廓缩小时,呼气。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及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最新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精编版

2020年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 册精编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 第1课我们在呼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第2课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 教学重点:

2016最新湘教版小学科学总复习

最新湘教版小学科学复习资料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土壤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 鉴别土壤的方法(手捏法)土壤散开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了无土栽培的尝试。无土栽培是批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给作物提供营养液。 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使用(肥料)来改良土壤。他们把野草割来(焚烧)或是(用水沤)让它腐烂后变成肥料,改良土壤。 第四单元水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无固定的(形状)。测量水的体积用(量筒)或(量杯)。 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就出现了水磨。这一发明对长时间从事碾米劳动的人们来说,上一个大大节省劳力的装置。(流水有力量) 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加快溶解的方法: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 地球上的咸水约占(97%)淡水约占(3%)。 第四单元空气 1、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有(重量)。 2、空气能够流动,热空气会上升,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3、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4、空气中有灰尘,不同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多栽花草树木等。 第五单元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材料分为(天然材料:棉花做成的布)和(人造材料:塑料) 2、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纤维)、(纸)、(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等。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冷与热

最新-湘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套 精品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一、基本情况 五年级上期的能力训练重点是,猜想与假设,即培养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原有知识体系上,提出了自己的或小集体的假设,训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由此逐渐形成了创新思维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围绕认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针对“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进行探究,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主题单元,共21课,53个活动。 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分析如下: “听话的电磁铁”以电磁铁为研究对象,在磁铁与电磁铁的比较中获得对电磁铁较全面的认识。 “地球的运动”指导学生研究地球的运动及因的运动而引发的自然现象,按照从学生身边可接触到事实现象的研究到原理的发现进行研究。 “显微镜下的世界”带领学生探访微观世界的神秘,了解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遗传和变异”介绍了遗传和基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们通过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完成。遗传现象保持了生物界物种的相对稳定,变异现象使生物界得以进化和发展。 “青春活力”学生正在或即将进入人的一生中一个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青春期。通过学习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成长变化,自觉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我们怎样做计划”是本册教材的总结单元,引导学生“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至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进一步使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做比较。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中的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有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题 第一单元第三课电磁铁的磁极 一.填空 1、电磁铁也有(南极)和(北极),它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 2、线圈的缠绕方向改变后,电磁铁的(磁极)就会发生变化。 3、电磁铁的磁极的变化与(线圈的缠绕方向、电池的正负极)有关。 4、电磁铁与磁铁相比的优点是(磁极方向和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5. 制定研究计划要思考(实验方法),(需要的材料),(实验步骤)等等 6. 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 7、电磁铁通电时,(产生磁时),切断电源,(磁性消失)。 8、(磁铁)用起来简单,电磁铁使用起来烦麻。 9、电磁铁与磁铁相比的优点是(磁极方向和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二.选择 1、制作电磁铁时,同是钉子帽或钉子尖的一端,磁极有时会不同,可能是(A C ) A、线圈两端连接电池正负极的不同 B、线圈的圈数不同 C、线圈的绕向不同 D、电池的节数 2、电磁铁也有( A B) A、南极 B、北极 C、阳极 D、阴极 E、正极 F、负极 3、可以利用( B )来检验电磁铁的两极。 A、磁铁 B、指南针 C、铁块 三.判断 1、电磁铁的磁极方向可以改变。(√) 2、磁铁的磁极一般是固定的,电磁铁的磁极可以改变。(√) 3、当磁铁靠近通电电磁铁的一端时,它们会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 4、电磁铁和磁铁的性质是相同的。(×) 5、我们制作的电磁铁的南北极都相同。(×) 6、所有的电器都应用了电磁铁。(×) 7、改变电磁铁线圈的缠绕方向,并同时改变电源的正负极,电磁铁的南北极不变。(√) 8.对比实验一般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 四.问答 1、电磁铁与条形磁铁有那些异同点 答:不同点:磁铁磁性永久,电磁铁通电有磁,断电无磁;磁铁南北极位置不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可以改变;磁铁磁力大小不变,电磁铁磁力大小可以改变;磁铁使用简单,电磁铁使用较麻烦;磁铁没线圈,电磁铁有线圈; 相同点: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请你谈谈电磁铁为什么听话? 答:电磁铁的磁极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可以改变。 3、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我们是根据什么道理找到南北极的? 答:电磁铁有南北极。我们可以用小磁针来研究:电磁铁通电后的一端与小磁针的南极相吸引,另一端与小磁铁的北极相吸引,这就说明电磁铁也有南北极。根据的道理是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4、电磁铁的南北极改变与什么有关系? 答:电磁铁南北极的改变与导线两端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和线圈缠绕的方向有关。导线两端连接电池的正负极改变了,或者线圈新缠绕的方向改变了,电磁铁的南北极都会改变。 5、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答:通电时,产生磁性,切断电源,磁性消失。 6、小明制作了一个电磁铁,通电后,他用铁钉的钉帽一端接近指南针的南极,指南针被排斥,此时钉帽一端是什 么极? 答:此时钉帽的一端是南极。

湘教版小学3至6年级科学复习资料1

湘教版小学科学复习资料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土壤 1.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2.鉴别土壤的方法(手捏法)土壤散开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3.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了无土栽培的尝试。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给作物提供营养液。 4.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使用(肥料)来改良土壤。他们把野草割来(焚烧)或是(用水沤)让它腐烂后变成肥料,改良土壤。 第四单元水 1、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无固定的(形状)。测量水的体积用(量简)或(量杯)。 2、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就出现了水磨。这一发明对长时间从事碾米劳动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大大节省劳力的装置。(流水有力量) 3、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加快溶解的方法: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 4.地球上的咸水约占(97%)淡水约占(3%)。 第四单元空气 1.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有(重量)。 2空气能够流动,热空气会上升,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3.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可以被(压缩),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4.空气中有灰尘,不同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多栽花草树木等。 第五单元材料 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美版)

学校电子教案 科目科学年级五年级上册课题 总课题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 分课题1、我们在呼吸 课时第(一)课时总(一)课时执教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 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 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 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 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 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

湘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全册)教(学)案

认识水 学习目标: 1、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能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能描述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3、能积极参与有关水的认识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水的特点。 学习难点:让学生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学习准备: 1、分组材料:糖水、清水、牛奶、白醋、、吸管、透明杯。 1号杯:牛奶2号杯:白醋3号杯:糖水4号杯:清水 水管、不同形状的小杯子、气球、水盆8个 学习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请看: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谜底是(水) 2.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水,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二、认识水: 讨论观察方法与顺序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太马虎,我把清水,牛奶,白醋和糖水混放在一起分不清了,我知道你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能帮忙找一找哪一杯是清水吗?(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1.学生讨论观察方法 师:大家对1号杯意见比较统一(看颜色),对2号,3号,4号这三杯为什么不能确定,可以用什么好的方法来分辨?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观察方法:看、闻、尝、(摸)。(板书) 提示:老师有一个重要的提示,那就是对于不认识的物体,我们不能随便去闻,更不能

随便去尝,知道为什么吗?(以免引起中毒) 3.师:你是怎么闻的?(演示扇闻法)(确定2号杯为白醋)师演示“闻”的方法:用鼻子闻的时候,不要直接靠近物体,要用手扇过气味来闻。 4.我们已经知道糖水和清水没有毒,可以尝(确定3号杯为糖水)。师演示“尝”的方法:品尝时用舌头尝的时候,要用筷子或别的物体蘸取少量的物品进行品尝。 5.小结:经过了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把水找出来了,同时也把水的特点找出来了,水有什么特点呢?:透明,无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观察是最好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但是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引导学生讨论发现观察的顺序】 三、探究水的另外两个特点 1、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用看、闻、尝、摸的方法很快的帮老师解决了问题,老师心里很佩服。水除了这四个特点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吗?(生猜测:有形状、会流动。)师:水到底有没有形状,会不会流动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看看是否能验证水的这两个特点。小组长领取材料。 3、生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水会流动。(板书)。 5、讲解:像水这样没有固定形状,并且会流动的物体叫“液体”。像橡皮、木块这样不会流动的物体叫做“固体”。 常温、常压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强调常温、常压是条件,因为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变成冰,也可以变成水蒸气) 5.知识扩展 提问: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液体吗?学生交流。 四、体会水资源匮乏对我们的影响,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师:水不但美丽,而且是生命之源,它孕育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但是可供人们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大家请看:(出示地球上水的分布图)地球上97%的水是海水和咸水湖中的水,只有3%是淡水,而淡水中还有许多不能被开采的深层地下水。水蒸气等还有地球南北两极冰山占了76%。(从形态来看,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之分)。地球上的水虽然比较多,但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重点知识练习题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题(最全版)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 1、人体的呼吸器官有()、()、()、()和()。 2、人体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 3、我们在呼吸时,要用(鼻子)呼吸,而不能用()呼吸。 4、()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5、人体需要()气;呼出的气体中()增多了,()减少了。蜡烛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燃烧的时间比在空气中燃烧的时间()。 6、()等科学家发现空气是混合气体,其中有支持燃烧的(),和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等。他通过实验得出“()约占空气的(五分之一)。 7、研究发现:人体在呼吸过程中,吸进去的主要是();呼出来的主要是()和(氮气)。 8、普利斯特利发现了支持燃烧的气体与支持动物生命活动的气体是()的,都是()。 9、胸腔()时,气体(排出)肺,胸腔()时,气体()肺。 10、()和()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从心脏通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叫();从全身各处通回心脏的血管叫(静脉)。 11、心脏(收缩)时血液从()(流向)全身,心脏()时血液从(静脉)流回()。 12、人体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3、蜡烛燃烧需要()气。 14、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一个人的()。一般来讲:男生比女生肺活量要();身体健壮的同学比身体瘦弱的同学肺活量要(大);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肺活量要()。所以,积极、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增强肺活量。 15、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体育锻炼)有关。 16、人体呼吸实际是进行(气体)交换。 17、(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器官。心脏在人体胸部偏()的地方,大小和自己的()差不多。 18、()是血管有节奏的搏动。在人体的()、()、()都可以摸到脉搏,脉搏的跳动与(心脏)的跳动是()的。 19、古罗马医生()认为,心脏的收缩使血液到达全身各处,肝脏不断造血补充到心脏。这个观点是()的。 20、人体脉搏跳动的次数与()跳动的次数相等。 21、经常锻炼的人,心跳()(填快或缓慢)、(有力),心脏(休息时间)也就更长。 22、()是17世纪时英国的一名医生;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他得出结论:心脏()时血液从动脉流向();心脏()时血液从()流回心脏。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通过()连接在一起,使血液在身体中循环流动。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1-5知识点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1-5单元复习重点 1、我们在呼吸 1、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课本2页上面的呼吸器官图要会标出各个器官的位置) 2、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 3、我们吸入体内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我们体内有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不断的进行着交换,肺是它们的交换场所。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4、人体胸腔舒张时吸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肺部。 5、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一个人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与身高、体重、年龄、性别、运动量多少等因素有关。 2、心脏和血管 1、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2、脉搏:指的是血管有节奏的搏动。身体上太阳穴、手腕、脚踝、脖子、大腿内侧等。脉搏跳动的次数与心脏跳动的次数有关。正常的人脉搏跳动的次数和心脏跳动的次数是一致的。 3、心脏收缩时血液从动脉流向全身;心脏舒张时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 4、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血管遍布全身,形成血管网。血液是人体的运输兵。 5.抽烟、喝酒会对心脏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6、不锻炼的心跳比经常锻炼人的心要快。经常锻炼的人心跳缓慢有力,心脏休息的时间也就更长一些。运动后心跳加剧,脉搏跳动的次数也随之加快。 7、年龄越小,心跳的越快;年龄越大,心跳的越慢。 3、我们的大脑 1、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人类有语言功能,在大脑皮层有相应的语言中枢。 2、大脑的形状:就像一团核桃仁状的豆腐脑,非常柔软。 3、人的大脑皮层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区,包括: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 4、语言中枢由运动型语言中枢(说话中枢)、视运动型语言中枢(书写中枢)、听性语言中枢、视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组成。它们分别处于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通过合理锻炼可以使大脑各部得到均衡发展。 5、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克服自己的短处。 6、颅骨具有保护大脑的作用。 7、少年儿童每天应保证9——10小时的睡眠。 8、保护我们的大脑应做到剧烈运动时要戴头盔、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注意劳逸结合等。 4、和谐统一的身体 1、人体的各个器官共同完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项任务,它们之间相互协调,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当某一器官健康受到影响时,也会波及人体其他部分的健康,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1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1.植物的身体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资料查阅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作用。 2.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内容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2.学会与同学合作,体会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不迷信资料内容,培养合理质疑、积极验证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 1.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点:查阅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炼资料。 教学用具:课件。

小学科学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听话的电磁铁 1、电磁铁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构成,电能能产生(磁),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 2、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磁铁线圈的圈数)和连接电池(节数的多少)有关。 3、电磁铁也有南北极,磁极可以改变。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1、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地面上物体的影子也在发生方向和长度的变化。最古老的太阳钟——(日晷)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制成的。 2、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昼夜交替。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 24小时。 … 3、地球在不停地绕太阳运动,这种运动就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四季)是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 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细胞)是构成大多数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2、微生物是存在的。食物变质等现象就是(微生物)起的作用。 3、(温暖、潮湿、阴暗、富有有机物质)的地方适宜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防止微生物过度繁殖的方法:低温、高温、暴晒、保持干燥、清洗干净等。 第四单元遗传和变异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实际上说的就是(遗传现象),生物的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叫(遗传)。亲代与子代这间产绝不会完全相同的,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种现象叫(变异)。“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形象地说明了(变异)现象。 2、生物的遗传是有(规律)的,发现生物遗传规律的是(孟德尔)。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3、(基因)是控制遗传特征的物质。 第五单元青春活力 1、人的一生经过(幼儿—童年—青年—老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