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轼_书法界的一朵奇葩

苏轼_书法界的一朵奇葩

苏轼_书法界的一朵奇葩
苏轼_书法界的一朵奇葩

大 众 文 艺大

56

樊秋霞

设计与人文

引 言

苏轼是北宋诗、词、文、画、书法无一不精的大文学家。在

书法上,是“苏黄米蔡”宋四大家之首,他不仅具有个性鲜明的书法风格,对后世的书法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倡导出一代尚意之风,举起了“宋人尚意”的艺术旗帜。

正 文

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说:“东坡道人少日学(王羲之)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浩),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似柳诚悬(公权)。中岁喜学颜鲁公(真卿),杨风子(凝式)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邕)。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他的儿子苏过则说:“吾先君子……少喜二王书,(羲之、献之),晚乃喜颜平原(真卿),故时有二家风气,俗子不知,妄谓学徐浩,陋矣。”元人郭畀则说:“东坡中年爱用宣城诸葛丰鸡毛笔,故字画稍加肥壮。晚岁自儋州回,挟大海风涛之气,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龙喷浪,奇鬼搏人,书家不可及也。”这些评论大体说出了苏轼的书学渊源,及早、中、晚年书风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书法,是深受前人书法影响的。东坡学习过李邕、徐浩、颜喜卿、柳公权等人的书法。苏轼中年深受颜真卿书法的影响,曾说:“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可见他对颜真卿书法的推崇备至。他在颜真卿书体革新精神影响下。努力汲取颜书中的养分,并结合魏晋人浑厚拙朴的风貌,进行创新。朱熹曾经说:“东坡笔力雄健,不能居于人后,故其临帖,物色牝牡,不复可以形较量,而其英气逸韵,高视古人,未知孰为先后也”。(《朱文公集》)由此,我们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苏试对神似的把握程度。除此之外,从书法造型上看,苏轼书法有以下特点:一是丰腴饱满,遒劲姿媚。二是字型偏扁,取欹侧之势。三是用笔上的偃卧手法。以上三点,构成了苏轼书法的独特风格。

然而苏轼自己却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说:“仆书作意便仿佛蔡君谟(襄),得意便似杨风子(凝式),更放则似言法华(《妙法莲花经》)矣!”苏东坡虽说无法,实际上是求意于法度之中。他曾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及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兴来一挥百纸尽。”不是一时的灵感所能达到的,那是“堆墙败笔如山丘”的勤学苦练的结果。苏轼的书法以其险峻逼人的气势和神气横溢的气象达到了“信手”“书意”“得鱼忘筌”的境界。“信手点画”就是对书法规律掌握后的艺术自由,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苏东坡在学习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追求创新,以达到物我两忘,得心应手的境地。苏轼提出的“意造无法”思想是这一时期书风的精髓。

苏轼虽然文章词赋名重天下,但是他强调书法风格的多样性。“貌妍容有,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反映出他的美学兴趣是广泛的。他对杜甫“书贵瘦硬”的审美观提出异议,在《孙莘老墨妙亭》一诗中提出“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的艺术观。他认为书法艺应该具有不同的风格和个性,肥瘦各有特点,不应厚此薄彼。这显示了一个大文豪的虚心、旷达的态度,即便对他的门生,如黄山谷、秦观等,他也不以己之好恶而强加于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各骋其才,发挥优势,兼学百家之长,写出自己的“意”,形成自己的风格。

苏轼强调笔画要骨力遒劲,血肉饱满。他在《论书》中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五者之中。“骨”和“肉”是线条本身的美,苏轼说应该骨撑肉,肉没骨,“神”是作品的神韵,是作为外在形状的形象的线条造型所表达的意蕴,即抽象的意境和情趣。线条的形象性和意境情趣的抽象性是统一的,是互相依存的。苏轼认为书法艺术一定要有精神、气力及生气、骨肉、饱酣笔墨。展示其淋漓的血气,这五者缺一,就不是成功的书法艺术品。他把书法比作有生命的人,用生命的观点把作者和作品联系起来。他把“神”放在第一位,也就把追求意境的美放在形体表现之上,对后来的书法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奉为书法批评的圭臬。

苏轼书写时注重笔墨工具。《书断》明确提出:“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苏轼在《题所书宝月塔铭》中写道:“予撰《宝月塔铭》,使澄心堂纸,鼠须笔,李庭王圭墨,皆一代之选也。”苏轼在品砚方面也很有经验,认为好砚的标准是滑而发墨。其《书砚赠段王与》云:“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然此两者常相害,滑者辄褪墨。余作孔毅夫砚铭云:‘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毅夫甚以为名言。”苏轼对墨的要求极高,认为真正的好墨应该黑而有光。其《书怀民所遗墨》云:“世人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采,亦复无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为佳也。”从书写效果看,黑而有光的墨色,显得乌黑纯净,写出的字更有神采,特别是写在绢绫之上,越浓黑光亮的墨,越富有神采。

苏轼所写的碑石和墨迹,虽然在王安石变法之后数十年新旧党争中,曾一度被禁止和毁坏,如《宸奎阁碑》、《表忠观碑》、《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大字碑刻,原石已经不在。但他所遗留下来的墨迹仍然不少。较早的有《治平帖》(故宫博物院藏),约写于三十五岁前后,为行书,字体端庄,富有姿媚,可见其少年时学王羲之的痕迹,然用笔肥壮,绵中裹铁,其酣放处已具后来风貌。

元丰六年(1083)的《赤壁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也是在黄州写

的一件名迹,系楷书,笔致圆润丰

腴,朴拙厚实,钝滞之处,有人疑为

钩摹。苏轼的楷书字体扁方,左舒右

紧,对此,人有讥之者,黄庭坚说:

“或云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著而

笔卧,故左秀而右枯。此又见其管中

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

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

苏轼楷书另有《祭

黄几道文》(上海博物

馆藏),此卷楷书乃苏

轼与弟苏辙(字子由)联

名吊其好友黄几道之祭

文。(黄几道,名好谦,

福建浦城人,与苏辙有

姻戚之谊)。由苏试撰文

并书,作于元二年(公

元1087年)八月。书此帖

时,苏轼五十二岁。此

帖笔力雄健用笔淳朴如“绵里裹铁”、结字茂密严谨,多左低右

高,以横扁向右上取势。章法上字距疏密不一,疏朗自然。行距也较疏开,透露出清爽的气息。

苏轼晚年的墨迹有《渡海帖》、《与民师书》、《江上

苏轼——书法界的一朵奇葩

【摘 要】苏轼,北宋无一不精的大文学家,尤其是是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对后世产生的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其书法的骨法用笔,风格多样等方面,通过其名作的分析,图文并茂的展现这一书法大师的艺术风采。

【关键词】苏轼;笔法;风格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大 众 文 艺

57

1.史前文化——中华文化之根

中原地区是中国文明诞生的历史摇篮。河南的文化在远古时期开始,有众多的古人居住遗址和墓葬,给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留下很好的素材。从旧石期时代的骨制石器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再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南都出土了大量文物,这说明河南史前文化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完整的保存了古代中国人的生活记载,中国的设计文化从这里开始,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所在地。

中原出土的文物所设计的领域广泛,在众多出土的遗址和文物中,不仅仅是生活用品,可以体现当时技术和功能的结合。殷墟博物馆就是在当时的商代遗址商建造起来的。殷墟可以很好的见证当时建筑的合理位置和安排的规范性。而主体建筑和侧室的不同位置也很生动的表现出当时的政治文化和思想文化。大量农器具文物的出土可以追溯到当时发达的农耕文化已经很发达,车马坑中可以看到当时战争的存在,可以两辆马车经过的公路可以见证当时公共设施的设计。甲骨文上的象形文字现代人也开始知道当时人对天气的记载,古人已经学会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记录自己的生活。等等诸多, 在出土的史前文物中可以研究出诸多历史文化。如政治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医药文化、汉字文化、宗教文化、思想文化、姓氏文化等等,都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古代设计的多元一体化结构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有的特点。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基础是农业,但同时也有来自草原游牧文化的因素。即使从农业来看,也不是只有一个源头。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及北方的粟作农业地区和长江流域及南方的稻作农业地区已分别形成了几个各具特点的文化区系,每个区系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在不同文化、不同文化区系类型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交流、影响、碰撞、融合乃至分化、重组,至约距今4500年至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代,以夏王国的建立为契机,中原文化成为吸收、融汇周边其他文化先进因素的熔炉,成为发展水平高于周边文化的主导文化。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这种“多元一体”模式,决定了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1)多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

由于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和朝代不断更替,古代器具和设计也呈现出多样性,体现出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北方游牧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文化结合,使得中原设计文化呈现出不同特色。在殷墟遗址就有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汉族设计,青铜器具上不仅有安静顺从的自然纹样,也开始出现游牧文化特点,器具的纹样呈动态,饕餮纹样开始出现对兽类自然等的表现,咬斗狰狞的厮打表现图案也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好斗强壮特点。可见少数民族文化在当时已经到达中原地区,并刺激中原文化的多方向发展,并且它们始终为中原文化的多元一体化的建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中原文化是中原南北文化的交融地

瓷器是让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古代器具之一,瓷器美观耐用、造价低廉、容易洗涤等特点,而且瓷土分布面积广,蕴藏量大,加上温润的釉色使其表面具有光滑细腻如玉一般的效果,在审美和实用上相得益彰,能同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需要。在中国历史上对瓷器的制作呈现过“南青北白”的特点。而在中原出土的瓷器中却可以看到南北方制瓷技术和特点的融合。安阳出土的瓷器体现出的特点,可以看出北方白瓷的产生是以中国南方先进的瓷窑和烧制技术为基础的。中国南北方的制瓷技术和装饰风格相互影响和借鉴,使得中原瓷器成为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佼佼者。

(3)中西方文化结合,中原建筑呈现多元一体化

佛教自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开凿石窟寺和和建尖塔的风气也由西域传入内地。中国佛教寺院采用了印度的塔式。安阳的文峰塔塔型上大下小,从远处看是个甲子状,近看则是层层莲花状的塔檐给人产生的视觉效果。塔的设计兼具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的特点,基座呈莲花状,而塔顶却是伊斯兰教独有穹顶结构。可见当时西方传教士已经到达我国,中国把中国儒家道家以及佛学等学派的建筑风格相结合,并在寺院和塔建筑上下了很大功夫,当时的建筑呈现了多元一体化结构。现在的塔不仅作为佛寺的建筑,也成为中国新兴的高层建筑,其中不同时期的建筑特色则是融入太多文化,并学以致用,使得多元文化成为一体。

3.中原设计文化璀璨闪耀

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根源。长时期的兼容,使得中原文化不断进步并相互影响,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化的凝聚中原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凸显出来,不仅为以后三代文明准备好了地域舞台,还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多重空间结构。在这个格局大势中,中原兼收并蓄各方好的东西,为我所用,它有包容、同化和改造一切外来因素的大度心理,也因此得到其外围群体的认同。所以,中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与日俱增,辐射四方,这在人们的思想乃至心理等方面留下深刻烙印。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使得古代多元文化稳步发展并呈现一体化。

浅谈古代中原设计文化的多元一体结构

孟 莎

(河南农业大学华豫学院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 要】中原史前文化辉煌、灿烂而强势,中原地区是中国文明诞生的历史摇篮。河南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各时期遗址众多,尤以殷墟遗址著名。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占据中心地位,起到过无庸置疑的主导作用。整个中国的古代文化也是围绕着中原地区文化为主,在时代的变迁和各民族文化交融中呈现设计文化的多元化。【关键词】中原文化;多元化;主导作用

设计与人文贴》、《新岁展庆帖》、《屏事帖》等。笔墨老辣,不拘形迹,姿态横生,达到了平淡中见天真的更高境界。行书《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二赋于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夏历闰4月21日,其时苏轼59岁,被谪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被阻河南襄阳时所书。为其晚年佳作。纵观全贴,字字珠玑,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笔意雄劲、潇洒飘逸、既沉着痛快、又妙得自然之趣。此帖用笔老辣雄放,酣畅含蓄。结字稍欹、大小相杂、错落有致、各具情态。章法布局疏朗、神采飞扬、气势贯通、首尾如一、节奏感强。明代王世贞跋此帖云:“此迹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篇》、《壮陶阁书画录》著录。刻入《秋碧堂帖》、《敬一堂帖》、《三希堂法帖》。

结 论

苏轼以其卓异的天资、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学养、丰富的经历和对艺术真谛的执著追求,创造出旷达雄放,意趣天真的书法艺术风格。他开辟了宋代书法艺术的新天地,成为后世书家学习的典范。参考文献

[1] 林语堂著. 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 陶文鹏. 谈苏轼的题画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 李更著. 君看脉脉无言处,中有杜陵饥客诗——浅谈宋代题画诗与宋代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 书法鉴赏——隶书 隶书相传为秦朝程邈所创。程邈为县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被关押于云阳狱中。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小篆不便于速写。程邈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便在狱中创造了隶书。这种隶书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秦始皇看后大喜,不但赦免其罪,还提升其为御史。这种字因是徒隶所创,又首先在徒隶中使用,所以称之为隶书。其实,据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先,就有隶书萌芽。程邈只是做了一番整理工作。但历史一般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可惜他没有书迹留下来。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西汉,鼎盛时期在东汉后期。 在隶书著名书法家中,程邈之后,最负重名的要算东汉末蔡邕。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赋,工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清代陈思说他“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美尽妙,独步古今”。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奉诏写定“六经”文字,书丹上石,刊刻于洛阳太学门外,世称这些刻石为《熹平石经》。石经用当时标准隶体书写,结体平整端庄,浑厚凝重,深受时人喜爱。当其建立之始,乘车来观览、摹写者日余千人,填塞街衢,足见其声誉之高。他的女儿蔡琰也是中国历史上博才多学的第一个有书法作品传世的女书家。其他如萧何、曹喜、师宜官、梁鹄等也是写隶书高手,可惜他们的书迹没有流传下来。 隶书书法,除民间流存下来的帛书、竹简外,汉代刻石,保存也较为集中。不过,西汉刻石,较为罕见,而且不少石刻仍是古隶,如《五风二年》刻石,《菜子侯》刻石,都略带篆书笔意。隶书成熟以后,在东汉碑刻中大放异彩。现存东汉刻石,以桓、灵之际为多,后世所谓“汉碑”,主要就是指这个时期的碑刻。为了便于介绍,把风格比较接近的归类如下: 清秀飘逸者:这类风格的为数最多,这主要因为字体纯熟首先要表现出一种秀丽俊俏。我们可以举《曹全碑》、《张景碑》为例。尤其《曹全碑》更为著名,此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原石现陈列于西安碑林。 端方工整者:这类风格以严整健稳见长,但从中透露着自然朴茂之质。我们举《衡方碑》、《封龙山颂》为例。《衡方碑》立于建宁元年,在山东汶上县。《封龙山颂》立于廷熹七年,是河北元氏县著名五碑之一。全碑隶书15行,每行26字。

苏轼书法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一、教学导入:(先以作品欣赏导入) 苏轼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二、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三、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

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洞庭春色赋》(上)与《中山松醪赋》(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後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 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後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此时,苏轼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两帖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1982年12月上旬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轼诗词艺术特色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词的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词以豪放为主,有名的有.在裏描写了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颢示了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苏轼词虽以豪放为主,但还有清秀,穠丽,温婉,蕴藉的一面,如(莫听穿林打叶声)写得简淡.苏轼词不喜欢雕琢,善於吸收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漱f语,给人清新朴素的感觉. 特点: 1.开创了豪放词风。 苏轼在婉约之外,大量地创作豪放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促进了词风的转变。我们一般认为苏轼的豪放词能够借助瑰丽壮伟的意象,恢宏的意境来抒发其慷慨豪情。苏轼豪放的艺术风格表现主要有三: 一是将充沛激昂甚至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 二是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意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伟的场面取胜; 三是以奔放雄豪的音调著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均体现出这一风格。 2.以诗为词。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3.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苏轼《前赤壁赋》书法鉴赏

苏轼《《前赤壁赋》》鉴赏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遊览黃州城外赤鼻矶,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两文传涌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 本书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賦》,自识:“去岁作此赋”,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书卷前有缺行。曾经贾似道、文徵明、项元汴、梁清标等收藏过,后入清内府。此赋用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纯绵裹铁”。这种力又往往从锋芒、挑踢、转折中闪烁出来,就像宽博的相貌中时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观顾盼。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苏轼选用行楷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明董其昌赞扬此赋“是坡公之《兰亭》也”。试作剖析: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诗情画意,又渗透玄理,《前赤壁赋》的内容与之相近。苏轼的旷达胸襟、高洁灵魂与羲之亦有相似之处。王羲之将他风神萧散、不滞于物的襟怀在行书《兰亭序》中表现出来,而苏轼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心神也在此赋中显现。董氏还赞扬此书墨法:“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苏轼的楷书极少,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书作与严谨的唐楷大相径庭,不仅字形多欹侧而向左倾斜,且笔法自然不拘、多带行书意。有人说他的书法,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黄庭坚为之辩白,说这是以“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来看待苏书。也就是说,苏轼并不强调书法的严谨法度,即便楷书也是如此。从墨迹上看,苏书并非“卧笔”,不过是执笔稍偏下,依然运笔中锋,故有笔圆韵胜之姿。苏轼的书法重在写“意”,走自己的路。“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谓“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气韵,可以说是他的书法最大特点。世称苏的书法之美乃“妙在藏锋”、“淳古道劲”、“体度庄安,气象雍裕”、“藏巧于拙”,是“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的大家风度,而他的文章寓意之说则更加精辟,既为当世直视,又为后世楷模。 苏轼笔力雄厚,却能书写随意;宗法传统,却能时出新意,这是苏氏在此卷中为我们展示的驾驭笔墨的非凡才能。作为尚意书风的主要代表,苏东坡的艺术追求,从来就是强调自我发挥,挥洒性情。他屡屡自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气强烈地抒发了一种不为绳缚,崇尚自我和自然的艺术情感。欣赏此帖,能感受到作者从头至尾都处于一个心手双畅,兴到笔随的精神状态。字势的映带关联,字态的率意洒脱,字列的大小错落,都营造出一种顺乎自然的艺术情景。所谓“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之霖,森竦掩映,熠熠如从月之星,纡余宛转,缅缅如萦茧之丝气显现出诗一般的美感。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复习过程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 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

论苏轼的书法艺术特色、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与影响

论苏轼的书法艺术特色、成就及其 历史地位与影响 苏轼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他多才多艺,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书法成就只是他所取得的多方面文化成就中的一个部分。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门类的精神文化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且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的发展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因此,我们考察苏轼书法思想的历史地位,就必须将其置于苏轼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整体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进行。 当我们将苏轼的书法思想放置于这个中国古代文化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进行考察的时候,便不难发现苏轼的书法思想在宋代文化发展和中国古代书法发展中所具有的无以取代的历史地位。” 苏轼的书法特点 1、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2、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3、横轻竖重。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4、笔画舒展。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5、轻重错落。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6、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视觉上极强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况,在《武昌西山诗帖》中也有体现。

书法鉴赏课后题

下列哪种笔法是指笔毫不离开纸面并且书写出由粗到细变化的线条 A、提笔 B、按笔 C、蹲笔 D、挫笔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下列哪种笔法是指顿笔后,笔毫不提不按,只做微小的位置移动 A、提笔 B、按笔 C、蹲笔 D、挫笔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下列选项不属于汉字笔画组成部分的是 A、起笔 B、提笔 C、行笔 D、收笔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顿笔用笔时比较轻而蹲笔比较重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 《颜勤礼碑》是初学楷书书法的人很好的范本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麻姑仙坛记》点画用的最多的一种写法是 A、左侧点 B、右侧点 C、短横点 D、短竖点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 《麻姑仙坛记》是谁的作品 A、柳公权 B、褚遂良 C、张旭 D、颜真卿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在《麻姑仙坛记》中主要采用篆法入楷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在永字八法中被成为勒的笔画是()。 A、点画 B、竖画 C、横画 D、撇话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在《麻姑仙坛记》中横画起笔为方笔,收笔为圆笔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在《麻姑仙坛记》中折画主要以什么形式为主 A、圆折 B、方折 C、外方内圆 D、先横后竖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麻姑仙坛记》中楷书字体哪个部分比较密集 A、左上 B、右上 C、左下 D、右下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折画的表现形式的是 A、内外皆圆 B、外圆内方 C、外方内圆 D、先横后竖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 勾画在永字八法里称为趯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 《麻姑仙坛记》中的勾画主要采用行书入楷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在唐朝建国初,书法并没有得到重视,而是在中唐后才逐渐得到重视并将书法作为国学之一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 柳公权最初是得到哪位皇帝的赏识 A、唐宪宗 B、唐穆宗

苏轼山水诗艺术特色

苏轼山水诗艺术特色 四川省东汽八一中学李静颜[内容提要]大自然的山川流水在诗人的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这是因为不同的诗人对其所描绘的山水有不同的理解,也因此表现出独自的艺术特点。思想旷达通脱、襟怀开朗宽广、诙谐幽默、风趣机智的苏轼笔下的山水也因此而变得,流动活泼、奇势迭出、生气蓬勃、富有灵性、趣味无穷。 [关键词]山水诗动态美趣水墨写意 苏轼,出生于山清水秀的四川眉山,从小便受大自然的陶冶,他的一生,足迹达到北宋国土的大半,饱览祖国各地风光,政治上受挫时,他便寄情于祖国的山水之间,因此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歌咏山川之美和其山水之乐的优美诗文,成为一笔宝贵财富。虽然苏轼不是第一个写山水诗的作家,但因受其生性和特殊的经历影响,他笔下的山水诗也独具魅力,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对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作一简单概述。 一、动感之美 中唐诗论家皎然在探讨诗歌如何表现自然美时,提出了“状飞动之趣,写冥奥之思”(《诗议》),捕捉山水风云“萦回”、“盘礴”、“舒卷”的“千变万态”,使山水诗中的景物形象呈现出“气胜势飞(《诗式》)的美。这是对古典山水诗丰富艺术经验的一点总结,下面我们来看看苏轼是如何表现自然山水的动感之美。 苏轼主张,画水要画出“活水”并“尽水之变”,反对静止地刻画“死水”(《画水记》),其诗作亦如此,在他笔下,涌现出许多富于动态、音响和情趣的活水。看看下面几首诗: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番番从高来,一一投涧坑。 ——《新滩》 这是乱石嵯峨的新滩水,白浪高耸似雪城,其湍急陡落之势,真是惊心动魄。 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斗。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愿随琴高生,脚踏赤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开先漱玉亭》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长输

书法鉴赏之苏轼书法

苏东坡书法美学思想浅谈 苏轼书法列为宋四家之首,富于才情、善于抒情的苏轼书法,天真烂漫,是宋代书法中最长于抒情的书法艺术。他学养深厚而又极富才华,一生历尽坎坷,但豪放乐观,他的书法也体现出这种精神。 考其书法,“东坡先生少日学兰亭,中岁喜学颜鲁公”(黄庭坚语)。据介绍,佥判凤翔时写的《亡伯父苏涣诗帖》是较早的作品,小楷诗稿,此帖极具典型的晋人小楷风味。熙宁年间在京时写的《治平帖》,赵孟頫认为“字画风流韵胜”;判杭时的《钱塘帖》、知密时的《乞超然台诗帖》、知徐时的《黄楼帖》、知湖时的《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等都是任情纵意,字字断还欲连的小行书,真正的兰亭风格。在黄州以前,苏轼的书法主要是继承二王,继承传统,典型的晋人风格。他早有革新精神,一直反对唐人讲究法度的条条框框,提倡书法艺术要摆脱传统束缚,意之所至,自由创造。 《黄州寒食诗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内容为作者自作诗,诗作是苏轼罹难文字狱后被贬黄州,生活困顿潦倒的真实写照。该帖为手卷形式,其用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可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复婀娜”,故有“苏书第一”之称。诗文全篇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苏轼将诗句中的心境情感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服,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优秀教案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5.定风波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2.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3.立体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当年,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问自己的幕僚说:“我的词跟柳永的词这么样?”对方答道“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诵读时就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二、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一以及题记,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苏轼这个人真是……大家带者省略号,放声朗读《定风波》 三、研读课文 阅读本首词,思考问题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 “ “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6)03-0054-04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的名称,在中国文学 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文曰:“取譬不远,昊天 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1]比喻手法的运用,起于何 时,已难考证,但在《诗经》中,我们可找到许多运用比 喻手法的例子,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2]“有力如虎, 执辔如组。”[3]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不胜枚举。因此“比” 这种文学技巧,被后人公认为《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 一。应该说,在《诗经》的成书阶段,即春秋中期,比喻 手法已被当时的文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了。《诗经》之后, 东汉的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给“比兴”作注时引 东汉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4]所谓“比方于物”,即打比方,就是普通的比喻。南朝刘勰 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论“比”时说:“比之为物,取类不 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5]其中 “喻于声”、方于貌”, 都是比较直接的相似,是具体对具体, 很简单。而“拟于心”,譬于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刘勰对中 国的“比喻理论”有所推进,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相似,很有 意义,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索本体与喻体如何相似。直至宋

代,陈骙《文则》中的“十喻”,才有了更大的发展。陈氏将

“ 比喻分为十种,其中纯粹的比喻有五种:一是“直喻”,就是 带比喻词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明喻。二是“简喻”是省略比 喻词的,现在通称为暗喻。三是“对喻”,现代通称为“引喻”。 四是“类喻”和“详喻”,应该都属于联合比喻,只是一个是并 列的,一个是承接的。五是“博喻”,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6]。 陈氏对比喻的十种分类虽然有一些不足,但仍然无损他在 “比喻理论”上的贡献,除了其中非比喻成分,其它的分类在 比喻的研究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发凡起例的重要 作用。当代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专辟一 节“譬喻”。陈先生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 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 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7]随后,陈先生将 “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用当代修辞学的方法, 详加论述。陈先生关于“比喻”的阐释,代表了“比喻理论”的 最新发展。综上所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中国有很长 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从《诗经》以来,中 国的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中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手法。如: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发展到宋代,中国古代文学达到了巅峰,名家如林, 名作如海,群星灿烂。而在众星之间,有一颗大星,光芒 万丈,譬如北辰,众星拱之。这颗大星,就是一代文宗苏

必修4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必修4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测试题 2019.9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爱好或玩乐亦有高下之分:有人嗜麻将,有人好围棋,有人喜读书,高下则大异;同是集邮,有人为了艺术,有人却为了赚钱,相去也甚远。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或者是否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请联系现实生活,以“生活中的爱好”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多个朋友开条路,得罪个人找堵墙。(中国俗语) ○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歌词) ○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荀况) ○选择朋友一定要谨慎!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克雷洛夫)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一定要谨慎择友。也有人想,应当广泛地结交朋友。请以“广交朋友与谨慎择友”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B. 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 C. 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D. 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 4,“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

A. 故作不良计 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 池鱼思故渊 D. 故国神游 5,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句子是( ) A.女为人臣子 B.畔主背亲 C.驾赤虬,持一版 D.复举剑拟之 E臣愿奉璧西入秦F拜书送于庭 6,下列划线的词语中不是古今异义的是:( ) A、绝不饮食 B、答其善意 C、请指示王 D、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E、衡下车 7,下面划线的词语用法不同的是() A宁许以负秦曲 B 反欲斗两主 C 空以身膏草野 D 恒从小奚奴 8,指出下列划线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会论虞常会武等至匈奴 B、引赵使者蔺相如虞常果引张胜 C、君因我降欲因此时降武 D、尚可得乎赵王使使视廉颇尚可用否?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与例句划线的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例句:天雨雪。

浅析苏轼早期书法风格

浅析苏轼早期书法风格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人生坎坷,仕途困顿,他将满腔激情寄托于文艺,以旺盛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文艺作品。然其诗文书画只不过是“博学余暇、游手余斯”的副产品,他真正的抱负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所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正是苏轼晚年对自己人生价值所做的总结与解剖,这亦是对其政治生命的自嘲,却也暗含了对自己文学艺术生命的肯定。黄州、惠州、儋州的十多年贬居生活,不仅是他文学艺术的辉煌时期,也是他人生思想范型发展、成熟乃至最后完善的最关键时期。假如没有这一段生存挫折与磨炼之玉成,也就没有如今我们心目中的苏东坡。社会存在实践影响了东坡的思想意识与心理转化,使其性有所适,宣之于文艺,完美其人格。是以我们所熟悉的苏轼,是黄州以后的东坡,所熟悉的他的优秀的书法作品,往往是黄州以后的中、后期作品,亦是当下研究苏轼书法的热点,而对于他的早期的书法作品及风格却乏人问津。

据上述资料可以得出,在此期间苏轼的书法总的特点是力追晋唐,故可用“晋风唐法”四字加以概括。他对晋人的书法推崇备至,是“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特别是对于王羲之,兰亭格调已深深相印于他的书法之中。诚如黄庭坚在《跋东坡墨迹》中说:“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杨疯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苏轼认为晋、唐书法是一脉相承的,虽外形迥异但“气韵良是”,他在《题颜鲁公画赞》中说:“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言此也。” 苏轼早期书法风格的形成既有时代的成因,亦与他早期的人生历程与思想密不可分。宋初的书坛一片萧瑟,欧阳修认为:“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赵构《翰墨志》云“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书学之弊,无如本朝”。从唐末经过五代十国,尚法的书风一直沿袭下来。被唐太宗尊为“书圣”的王羲之的王氏书风,经过唐人的诠释,其所代表的魏晋风度竟成了儒家最高审美法则“中和之美”、“尽善尽美”的范本。唐太宗在《王羲之论传》中说:“详察古今,研精篆索,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张怀瓘亦在《书断》中说:“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必动中庸。”此一诠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至深至巨。在宋代宋太祖置御书院,侍书学写王字亦书诰,字体轻弱笔体无法,但翰林侍书辈皆学之,被称“院体”,然诏令碑刻皆不足观。米芾在《书史》中评论过,宋太宗好书,公卿以上之所好,悉学钟、王。与晋人一样,宋人书法亦尚“雅”,黄庭坚曾评苏轼书法:“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然宋人之尚雅与晋人之尚雅大不相同,晋人有高风绝尘,略脱世务,远追老庄之姿,宋人则不离世务,而要求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发掘雅趣,所以,宋人是入世的,宋人的思想核心,还是儒家思想。正如马积高在《赋史》中对苏轼的评论:“其议论因事立说,不顾前后,类战国的策士;其处世态度豁达,不甚热中权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谈苏轼诗词创作艺术特点 摘要: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革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着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苏轼;诗词;豪放派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49-02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坛人才荟萃,后人说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时,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苏轼身上。苏轼以其作品的迷人魅力、以为人的爽直情感、以处世的乐观旷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之一。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苏轼的关心民众疾苦的诗词很多,作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对于人民的苦难,他不是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交织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常常“作诗先自劾”,首先将诗歌作为自我批判的工具,而不是仅仅表达对他人的同情。苏轼一生阅历丰富,诗词取材广泛,其社会政治诗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广度方面,比起前人有着新的开掘和推进,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主题。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譹?讹。就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_定风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定风波 (一)创设词境,酝酿情感首先我想冒昧的问一个问题,心目中有偶像吗?偶像在你的心中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她如此对偶像说:“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他在他的千年里倏忽而过,我在我的千年里苦苦修行,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东坡,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千年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的词《定风波》,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朗诵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泛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整体感知: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简单介绍词序,联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桃花源》的序) 沙湖道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 同行皆狼狈,何妨吟啸且徐行。 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已而遂晴,山头斜照却相迎。 一处词序与词内容无照应的:料峭春风吹酒醒苏轼为何喝酒? 提示1:在苏轼以前的作品中苏轼为什么喝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孤 独)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忧愁) 提示2:苏轼忧愁什么?注意序中日期,结合注释思考。 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铛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命悬一线九死一生)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明确: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三)研读探究走近词人

心中之书_从笔迹心理学角度浅析苏轼的书法艺术

大 众 文 艺 大110 摘要:苏轼是我国书法史上杰出的书法家,其论书崇尚意趣。本文对我国古代丰富的汉字笔迹心理学思想以初步的论举。以个性、情绪、品德等心理因素与笔迹的关系中透视苏轼的书法艺术。 关键词:苏轼;书法艺术;笔迹心理学;“书如其人” 笔迹学(Graphology)属于实用心理学的范畴,因此也叫笔迹心理学。作为边缘学科,它是以书法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所以又可称为书法心理学。 近年,笔迹学在欧美各国发展迅速,并进入实用阶段。汉字在千百年书写活动的实践中,铸就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智慧、精神和性格,寓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比其他文字更具特色。汉字为西方笔迹学界所注目,已成为各国笔迹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就“书如其人”这个书法思想而言,人的个性、情绪、品德等心理因素与书法笔迹的关系是极其紧密的,一些书家研究者对其也做过许多具体的阐述。下v面笔者将从书法心理学这个角度进一步对苏轼书法艺术进行评析。 一、笔迹与个性 苏轼作为一代书家,对艺术创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笔圆韵胜是苏书的特点之一。他的《黄州寒食诗帖》结字基本上趋向扁平,并在魏晋钟繇等人扁平结字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发展,更加强调横向笔画的伸展,抑制多数纵向笔画的作用,使通篇作品除有纵向的气势贯穿外,更加强了笔势横向发展的特殊意趣,缺少了长形或是纵势的字的调节,在视觉效果上显得平淡少变化,更好地衬托出此帖的意韵。创设了一种静谧、舒适的情境,这就是“韵”胜。而结体取横势,用笔“中锋”“偃卧”并用,用墨浓重不但形成了苏书风格,而且也体现了苏轼的个性特征。 苏书真迹的内在流露,很多棱角也体现了他本人提出的“书如其人”理论。从他那一幅幅创世佳作的缝隙中恰当地流露出了他那率真自然、平淡含蓄的艺术个性。苏轼笔画平腴饱满,字型偏扁,用笔上采用偃卧手法,这是苏轼的独特所在,而细品偃卧手法执笔,笔画自然放粗,再加之用墨较浓,必然使字象更为饱满。现代笔迹心理学研究者,刘兆钟先生在其著的《笔迹探秘》中述,“笔画粗而浑圆表示其人性情敦厚,热诚,工作实实在在,注重实效,不喜欢搞形象虚景。心胸豁达,度己度人,能适应环境。”这真可谓是苏轼细致入微的个性写照。苏轼47岁所书的《前赤壁赋》是其书风较稳定的时期。一种冲淡融和的意态。表现的是一种平和的美,而这种平和冲淡、深邃的美是他所追求的审美境界与理想,也是苏轼“尚意”书法美学的最高境界。苏轼《评草书》中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就是要摆脱种种形式上的束缚,进入自由的创作状态,在书法中明明白白地表达自己的“意”以及自己内心感受与独特的心灵历程。所以他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贱古人,是一快也!”他为什么“一快”,是因为“自出新意”,所表达的是他的内心感受,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所以是快乐的。创新是为了确立一个书法家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的创新论,既追求新意,也向古人汲取精华,即是“自出新意”和“不贱古人”的辨证统一。他还说: “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也就是说,“出新意”“豪放”必须出自“法度”“妙理”之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苏轼艺术创新的基本准则。这说明苏轼在“信手自然”的同时是十分谨慎地恪守法度的。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崇尚自然”、禅宗的“清淡虚静”等思想对苏轼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笔迹与情绪 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外景性和不稳定性。它往往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旦发生即表现于外,不易控制,当刺激影响减弱时,情绪也随之减弱或消失。在书法领域中,古人论述情绪与书法创作的关系有很多。首先,古人认为,书写内容对书写时的情绪状态有影响,所谓写“悲”则悲,写“忧”则忧。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大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矣。言哀已叹。”书家的创作心境不同,会在其所作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上相应地留下微妙的痕迹。反过来说,书法的意蕴之美也因人而异,即便同一个书家,不同时期其作品风格亦有不同,究其原因,其根源乃在作者创作时,内在的情感状态不同。孙过庭通过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分析,道出了书写内容对书写者情绪的暗示作用。另外,古人认为,不同情绪状态下,其书法风格亦有相应的变化。对此,元代的陈铎曾在《翰林要诀》中作了精辟的概括:“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再次,有人认为书法创作可以排解情绪,苏轼就曾说过:“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书者,抒也,或抒发积极情感,或泻泄消极情绪。这一认识完全符合书法艺术活动的心理规律。 《黄州寒食诗帖》将许多对立的书法艺术语言如丰腴与瘦劲、横势与纵势、凝重与流动、萧散与端庄、豪放与平和等,有机地融合于一体。尤其是在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充满了感染力。此帖总体上笔者认为就是围绕着一种情感的变化展开的,有一个起伏变化的过程,每一行有一个基本情调,全帖的总趋势也是由平和向豪放发展。其前七行的书写基本是中规中矩的,基本体现出苏书的特点,结字取横势,以扁平的结构为主,偶尔掺用纵势,如“年”“中”。前七行字型大小大致相同,没有明显的大小对比,表现出比较平和的风格特点;从“春江欲入户”开始的三行,行轴线开始出现变化,波动起伏开始增加,字形排列也不再是相对的整齐划一而是处于不断的正与斜的交替变化当中,情绪开始从平和向激越过渡;而后五行跌宕错落,充满了不可遏制的激情,尤其与前十行对比,用笔更有沉着痛快的感觉。“衔纸君门深”一行,用笔畅达、无拘无束,不再受其用笔务求慢的影响,表现出一种率意的自然的奔放的审美感觉。后五行的字明显大于前三行,尤其是从“破灶烧湿苇”到“衔纸君门深”这三行,在大量的横势厚实的结字中,有穿插使用瘦劲、细长的字形,如“衔”“纸”“苇”“见”等字,造成横向与纵向,丰腴与瘦劲的对比,而“苇”“纸”两字的悬针竖最有力的造成了竖 心中之书 ——从笔迹心理学角度浅析苏轼的书法艺术 王文影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市 100102) 文艺评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