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班固与汉书

班固与汉书

班固与汉书
班固与汉书

班固与《汉书》

班固与《汉书》

永乐七年(64),班固奉汉明帝诏令撰写汉代国史,经过20多年潜心积思,汉章帝建初年间,恢宏的皇朝史巨著《汉书》编撰完成。

《汉书》纪事起于高祖元年(前206),迄于王莽地皇四年(23),历12世,230年,是西汉一代的断代史,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内容恢宏,结构严谨,其纪,表,志,传四部分的编排体例与《史记》大致相同,“纪”“表”叙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志”述典章制度,“传”写各种人物及少数民族的历史。废除了《史纪》中“世家”一体。而改“书”为“志”,突出了“帝纪”对全书的统率地位,增强了“纪”的纲领性,同时“传”更为充实,“志”也更为明晰。

由于是奉命编修的官方史书,更因其时代精神和家学传承关系,《汉书》中表现了班固以皇朝意识和正统思想为核心的鲜明历史观。他非常自觉地歌颂汉皇朝的功业和它存在的合理性,同时,着力渲染“天命”,回避某些历史事实,极力维护封建正统。

《汉书》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籍。由于班固曾任兰台令史,负责掌管皇家图籍,典校秘书,因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资料;又因编撰本书有《史

记》及《后传》的基本依据,因而,就保存西汉历史资料而言,现存的史籍以《汉书》最为完备。

此外,《汉书》具有很多特色。《汉书》第一次创立了《百官公卿表》和《古今人表》。其《百官公卿表》叙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虽篇幅不多,但却比较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的职官制度及其变迁,是研究秦汉官制的重要资料。《古今人表》收录从传说时代的太昊到秦朝的吴广等人物,并将其区分为九等,加以评价,开创史书设古今人表之先河。《汉书》的志尤为后人所重视。一些志虽由《史记》八书演变而来,但内容与《史记》多有不同。《汉书》首创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四志。《刑法志》系统记载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并兼述了古令兵制的沿革;《五行志》专记五行灾异,其中虽有天人感应的迷信色彩,但志中保留的有关自然灾害、地震、日月蚀的记载,是研究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户口数字以及各地物产、经济概况、民情风俗等,是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并载录了存世的书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本书由于喜用古字古训,比较难读,初出时受到学者讥讽,东汉末年

即有服虔,应邵等为它注音释义,魏晋以后音注者更多,唐人颜师古曾汇集了23家前人注释,而清末王先谦《汉书补注》

征引的专著和参订者多达67家之多,此对于后世考证古代词语的音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我国官修的第一部断代纪传体著作,它规范了纪传史体例,成为后世断代史纪传体史书的典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史学的骨干——官修“正史”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

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13人。作者按“上上至下

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13人。作者按“上上至下 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 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绝,王权衰落,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 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

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 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仁”字最早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我的才能和美德同先父一样)。”这个“仁”指的是才能和美德。后来的政治家讲“仁”,则指的是人际的伦理关系。孔子对仁作了充分的阐发,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形成为一种系统的儒家学说。 孔子所讲的“仁”,含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 孔子强调,仁既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仁者应该“泛爱众”“亲亲”“能爱人、能恶人”,为此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卫灵公》),“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孔子所讲的“仁”是普遍的爱,

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下(3)原文

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下(3)原文 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下(3) 于是三事岳牧之僚,佥尔而进曰:陛下仰监唐典,中述祖则,俯蹈宗轨。躬奉天经,惇睦辩章之化洽,巡靖黎蒸,怀保鳏寡之惠浃。燔瘗县沈,肃祗群神之礼备。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肉角驯毛宗于外囿,扰缁文皓质于郊,升黄晖采鳞于沼,甘露宵零于丰草,三足轩翥于茂树。若乃嘉谷灵草,奇兽神禽,应图合谍,穷祥极瑞者,朝夕坰牧,日月邦畿,卓荦乎方州,羡溢乎要荒。昔姬有素雉、朱乌、玄秬、黄婺之事耳,君臣动色,左右相趋,济济翼翼,峨峨如此。盖用昭明寅畏,承聿怀之福。亦以宠灵文武,贻燕后昆,覆以懿铄,岂其为身而有颛辞也?若然受之,宜亦勤恁旅力,以充厥道,启恭馆之金縢,御东序之秘宝,以流其占。 夫图书亮章,天哲也;孔猷先命,圣孚也;体行德本,正性也;逢吉丁辰,景命也。顺命以创制,定性以和神,答三灵之繁祉,展放唐之明文,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瞻前顾后,岂蔑清庙惮敕天乎?伊考自邃古,乃降戾爱兹,作者七十有四人,有不俾而假素,罔光度而遣章,今其如台而独阙也! 是时,圣上固已垂精游神,包举艺文,屡访群儒,谕咨做老,与之乎斟酌道德之渊源,肴核仁义之林薮,以望元符之臻焉。既成群后之谠辞,又悉经五繇之硕虑矣。将絣万嗣,炀洪晖,奋景炎,扇遗风,播芳烈,久而愈新,用而不竭,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畴能亘之

哉?唐哉皇哉,皇哉唐哉!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廖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赞曰:二班怀文,裁成帝坟。比良迁、董,兼丽卿、云。彪识皇命,固迷世纷。 【译文】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一词多义)

专题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一词多义)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2)向师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5)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 (4)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5)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6)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被 (1)西被于流沙《史记夏本纪》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3)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报任安书》 (4)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倍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右为山陵,前左水泽《淮阴侯列传》 (5)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史记鲁周公世家》 5、本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2)王欲行之,则何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3)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伶官传序》 (4)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5)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6、鄙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4)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滑稽列传》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7、兵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已,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 8、病 (1)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项脊轩志》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论语》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9、察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2)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后汉书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

后汉书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东 班(bān)固(gù)。班(bān)固(gù)。 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bān)固(gù)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bān)固(gù)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建武三十年。班彪过世。班(b ān)固(gù)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bān)固(gù)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bān)固(gù)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班(bān)固(gù)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bān)固(gù)是“汉赋四大家”之一。 本名,班(bān)固(gù)。别称,班孟坚。字号,字孟坚。所处时代,东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扶风安陵。出生时间,建武八年。去世时间,永元四年。主要作品,《汉书》《白虎通义》《两都赋》。主要成就,著写《汉书》。北征匈奴。 人物生平。班(bān)固(gù)出身儒学世家。

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熏陶。九岁便能文诵赋。班(bān)固(gù)的父亲班彪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学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 * 。班(bān)固(gù)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班彪晚年潜心续写《史记》。受父亲影响。班(bān)固(gù)也开始留意汉事。建武二十年。王充到东都洛阳游学。拜访班彪。对班(bān)固(gù)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 认为班(bān)固(gù)将来必定能完成撰著汉代 * 重任。随着年龄的增长。班(bān)固(gù)开始不满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为了进一步深造。班(bān)固(gù)于十六岁时进入洛阳太学学习。在这里。他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他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不停留在字音字义。枝枝节节的注解上。而是要求贯通经籍的大义。这是他日后能够成长为一代良史的极重要条件。 在这里。班(bān)固(gù)结识了崔胭。李育。傅毅等一批同学。由于班(bān)固(gù)性格宽容随和。平易近人。不因为自己才能出众而骄傲。所以得到了同学及士林的交口称赞。到班彪死时。班(bān)固(gù)虽然年仅二十三岁。但已具备颇高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建武三十年。班彪逝世。由于父亲去世后生计困难。班(bān)固(gù)只好从京城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从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乡里平民的地位。这对上进心很强的班(bān)固(gù)是一沉重打击。 但他毫不气馁。立志继承父亲未尽之业的决心并没有改变。班(b ān)固(gù)认为。父亲已经撰成《史记后传》的部分。内容还不够详

陕西省榆林市高一下学期期中段考语文试题

陕西省榆林市高一下学期期中段考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8分) 1. (10分) (2017高二下·北京期中) 根据下面的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三,完成小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到清明时节,就告别严冬,迎来四野明净、生机盎然的春天。清明是农耕的重要时机,所以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清明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古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踏青、修禊的风俗反映了人们亲近大自然、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以及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的活动。 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孙中山先生把植树造林当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推动。在他的倡议下,1915年北洋政府正式确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84年北京市将“全民义务植树日”定在清明节前后。2008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假日,植树节便自然而然地落户清明。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经几度春秋,弥漫成郁郁葱葱的绿意。这时,人们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就像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生命。 清明节还是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虽然物质生命无法永存,但精神生命却可以永恒。生命之火如何延续?什么样的人生能够留芳千古?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史留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所以古人把“立德”置于“三不朽”的首位。 人们也正是通过清明节扫墓等传统仪式,一方面来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先人生我育我的恩泽;一方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生死的感悟中,让灵魂受到洗礼和净化,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所以,人们追求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把个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让精神得以安顿。因此,清明节正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地表达。

《汉书》班固 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

《汉书》班固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 《汉书》班固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①。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②, 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为除更徭③。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数年,争欲为学宫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注释】:①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选拔。②饬(ch ) 厉:整治、激励。③更怪:指汉代的兵役和劳役。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少好学, 通《春秋》通: 通晓 B. 亲自饬厉, 遣诣京师诣: 派往 C. 县邑吏民见而荣之荣: 以为荣 D. 文翁之化也化: 教化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文翁欲诱进之。 (2) 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自文翁为之始云。 3.为教化蜀人,发展教育,文翁采取了哪些措施? 4.文翁立学宫,兴教育,蜀地前后有了怎样的变化?(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这种兴学的做法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体会简要谈谈。 课外文段答案 1.(2分)B( 诣意为到去) 2.(4分)(1)(2分) 看见蜀地边远偏僻,有蛮夷的风习,文翁就想去引导进化(或引导改进)它。(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陋诱意思的各计0.5分。)(2)(2分)就下令天下各地都设立学宫,是从文翁开始设置的。(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立为意思的各计0.5分。) 3.(2分)文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选送有材者到京学习;②按等次重用学成归来的人;③兴建学宫,倡导学习;④免去学习者的兵役和劳役,让其安心学习。(每点0.5分) 4.(4分)变化:前: 蜀地僻陋有蛮夷风(1分);后: 至今巴蜀好文雅或由是大化(1分)。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所答内容只要扣住兴学并谈出自己的体会,且言之有理即可计2分。不够合理酌情扣分。

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所著的《汉书》是“前四史”之一;同时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班固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创作背景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形成过程 伊始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无罪开释,汉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六百石,后转迁为郎。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班固与弟

《苏武传》(人教必修4)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识 (一)句式 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 2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 3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4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 5 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6 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 7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 8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9 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 10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 11 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 (二)词类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 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 宜皆降之 (使动) 惠等哭,舆归营 (名作状) 单于壮其节 (意动)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 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被动) 空以身膏草野 (名作动) (三)文言实词积累 数:

出自班固汉书的成语

骑牛读汉书 读音:qí niú dú hàn shū 释义:形容刻苦攻读。 出自:《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东观续史 读音:dōng guān xù shǐ 释义:东观:汉代官家藏书的地方。原指汉代女史学家班昭奉诏就东观续成其兄班固没有完成的《汉书》。后用以指女子才学高深。 出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安车蒲轮 读音:ān chē pú lún 释义:让被征请者坐在安车上,并用蒲叶包着车轮,以便行驶时车身更为安稳。表示皇帝对贤能者的优待。 出自:《汉书·武帝纪》:“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壁,征鲁申公。” 造句:申公待聘,安车蒲轮。(明·张岱《寿周霞城八十》) 安居乐业 读音:ān jū la ya 释义: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自:《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汉书·货殖列传》“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造句:反动军阀的残暴统治,使广大人民无法安居乐业,只能四处逃亡。 安土重迁 读音:ān tǔ zh?ng qiān 释义: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出自:《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造句: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那一个不怕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近义词:恋恋不舍安居乐业 反义词:背井离乡志在四方 按甲休兵 读音:àn jiǎ xiū bīng 释义: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出自:《汉书·韩信传》:“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内, 牛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然而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以使燕,燕必不敢不听。” 造句:将军可按甲休兵,退一箭之地。(明·李日华《南西厢记·许婚借援》) 按图索骥 读音:àn tú suǒ jì 释义: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出自:《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变已明矣。” 造句:每见一班按图索骥者,多失于骊黄牝牡。(明·赵汸《葬书问对》)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事物 近义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反义词:不落窠臼 傲慢不逊 读音:ào màn bù xùn 释义:逊:谦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讲谦让。

后汉书班固传及注释(1)

后汉书班固传及注释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①,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长大后,就博览古籍,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打开东阁之门,广纳英雄。当时班固只有二十岁左右,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以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得自明实况,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甚感惊奇,召班固到校书部工作,任命为兰台史令。皇帝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之书。 自为郎后,遂见亲近。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②。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班固自从任郎官后,便渐渐被皇帝所亲近。当时京都正修建宫殿,修缮城墙,疏通护城河。可是关中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们还希望朝廷迁都至长安。(班固)于是上了《两都赋》,赋中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以此回击主张西迁者不符合实际的、浮夸的论调。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 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 ..,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尤为突出的是侍奉匈奴。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或者使他们臣服然后招徕他们。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假设匈奴逐渐强大,能够发动战乱了,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兼顾了眼前和长远的计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班固后来因母丧而辞去官职,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班固为中护军,参加议论军事。北单于听说汉朝军队出征,派遣使臣在居延塞议和,想重修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友好的事,去朝见汉朝天子,请汉派大使。窦宪北上,派遣班固摄行中郎将事,率领数百骑兵和匈奴使者都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班固抵达私渠海,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便返回了。等到窦宪破败时,班固受连坐

班固的史学思想

从《汉书·五行志》看班固的史学思想 内容摘要:《汉书·五行志》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是为自然科技史研究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原始材料;其次是为汉代思想史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五行志》所创立的编撰体例和方法对后世文献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反映了班固主观唯心的思想 关键词:五行志、历史价值、后人评价、班固史学思想 《汉书》以史家之笔,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对汉代统治集团的昏庸残暴,对上层社会的炎凉冷暖,对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对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均有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其中也寄寓着作者的爱憎和批判。《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 一、《五行志》思想构建及门类划分 班氏创建《五行志》也不是偶然的。就时代的大背景而言,汉代的学术复兴激发了人文空气的活跃。而以董仲舒为发端的汉儒思想体系日臻完善,其基本方法无非是从经书入手,以再现与考证为表,以阐释与经世为用,正所谓“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汉书·五行志》)由此,经过变异的儒学由“独尊天下”而神圣化;更加极端的谶纬之学也迅速地泛滥起来,其中以天文占、五行占与史事谶最具影响力。在这样的政治文化氛围中,《五行志》的诞生就有了丰富的土壤。纵观二十四史中的《五行志》,虽然篇目内容增增删删,基本上都没有跳出班氏给出的思想框架。 《汉书·五行志》将“灾异”分为六类,即木不曲直、金不从革、水不润下、火不炎上、稼穑不成、皇之不极。在每一个门类之下,又定义着相关的灾异。相关内容:木不曲直:貌不恭,淫雨,服妖,鸡祸,青眚,屋自坏; 金不从革:言不从,讹言,旱,谣,狼食人; 火不炎上:视不明,灾火,草妖,羽虫孽,羊祸; 水不润下:听不聪,大水,水变色,大寒,雹,冬雷,山鸣,鱼孽,蝗; 稼穑不成:思不容,地震,山崩,地陷,大风拔树,螟,牛疫;

《后汉书·乐恢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 ...。窦宪因是风 ..,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B.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C.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D.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解析断句时应先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 答案 A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中文言文练习班固传

高中文言文阅读练习·班固传(含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共12分)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①,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自为郎后,遂见亲近。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②。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 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 ..,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取材于《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注】①东阁:招待宾客的地方。②西顾:指迁都长安。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除:铲除 B.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涂:通“途”

《后汉书·班固传》阅读练习习题及答案

《后汉书·班固传》阅读练习习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习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致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奉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回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

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最高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天子,是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稳固自己

《后汉书·陈忠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忠字伯始,永初中辟司徒府,三迁廷尉正,以才能有声称。司徒刘恺举忠明习法律,宜备机密,于是擢拜尚书,使居三公曹。忠自以世典刑法,用心务在宽详。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以省请谳之敝。又上除蚕室刑;解臧吏三世禁锢;狂易杀人,得减重论;母子兄弟相代死,听,赦所代者。事皆施行。及邓太后崩,安帝始亲朝事。忠以为临政之初,宜征聘贤才,以宣助风化。常侍江京、李闰等皆为列侯,共秉权任。帝又爱信阿母王圣,封为野王君。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文多故不载。自帝即位以后,频遭元二之厄,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更相饰匿,莫肯纠发。忠独以为忧,上疏。元初三年有诏,大臣得行三年丧,服阕还职。忠因此上言:“孝宣皇帝旧令,人从军屯及给事县官者,大父母死未满三月,皆勿徭,令得葬送。请依此制。”太后从之。忠以久次,转为仆射。时帝数遣黄门常侍及中使伯荣往来甘陵,而伯荣负宠骄蹇,所经郡国莫不迎为礼谒。又霖雨积时,河水涌溢,百姓骚动。忠上疏,书奏不省。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切免公台。忠以为非国旧体,上疏谏。忠意常在褒崇大臣,待下以礼。其九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皆忠所建奏。顷之,迁尚书令。延光三年,拜司隶校尉。纠正中官外戚宾客,近幸惮之,不欲忠在内。明年,出为江夏太守,复留拜尚书令,会疾卒。 (节选自《后汉书·陈忠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B.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C.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D.初/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及宠免/后遂寝而苛法稍繁/人不堪之/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请谳,指古代下级官吏遇到疑难案件不能决断时,请求上级机关审核定案。[来源:学|科|网] B.服阕,是三年守丧期满除服之意,古代有为父母服孝三年的礼制,期满才可脱孝服。 C.郡国,是郡和诸侯国的并称,汉代分天下为郡与国,都直属中央,国是诸侯王的封地。 D.近幸,指受到帝王宠幸的皇妃、宫女之类,其往往假借皇威勾结朝臣干预朝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忠才能突出,得到司徒举荐。他担任廷尉正时,就因才能突出获得美好的声誉,司徒刘恺举荐他,建议让他担任机密职官,他被提拔担任尚书。 B.陈忠明习法律,执法务求宽大,他家世代主管刑法,他执法追求法律的宽大审慎,提出了废除残忍的宫刑、精神失常的人杀人从轻发落等建议。 C.陈忠忧国忧民,不断上疏朝廷。皇帝执政之初,他主张征召聘用贤才;皇帝分封乳母,他上疏反对;百姓流亡,盗贼并起,郡县隐匿不报,他上疏奏闻。 D.陈忠尊崇大臣,加强制度建设,他对于不符合国家制度的规定,敢于上疏劝谏;因为他的提议,九卿患病,朝廷就派使者前往慰问,增加赏赐钱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忠内怀惧懑而未敢陈谏,乃作《搢绅先生论》以讽,文多故不载。(5分)

解析班固史学观念的转变与《汉书》

解析班固史学观念的转变与《汉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汉书》对司马迁开创的史学观念和史学形式做了大幅度的改造,使之能够更加适应王朝政治运作的现实状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汉书》将《史记》及其续书的通史改变为记载单一王朝兴亡的断代史; ⑦在继承《史记》基本体例的同时重建了本纪、列传的文本形式,并删去世家。二者都体现出西汉武帝至东汉明帝时期中国政治思想的巨大变化。司马迁继承了战国秦汉间学术风气,力图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成一家之言”,这是对诸子学术立场的总结。《汉书》则深植于东汉早期的政治现状,聚焦于西汉官僚制度的运行。通过班固的改造,纪传体史书成为来源于王朝政治记录又服务于王朝政治运作的史学形式。正因如此,《权书》成为后代连续不断的正史编纂的真正典范和始祖。 《史记》在司马迁死后不久就开始流传。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其后刘向、向子散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

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询相次撰续,迄于哀、平间,犹名《史褂》一总之,从西汉元、成间到东汉初期,《史褂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继承使褂体例续写武帝之后的历史,成为这一时代的史学风潮。 使通指出《史记》的续书皆“犹名《史记”。正如铭志》著录的“冯商所续《太史公》”和班彪的著作《史记后传》的书名所显示的,这些续书的性质都是对《史记》的补充。冈村繁指出,这些续书“其内容皆非前汉时代之断代史性质”而应当视为通史。增补《史记、编修通史,这是两汉之间包括班固之父班彪在内的历史学家的共同追求。《权书》是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编修而成的,但是与《史记》后褂及此前所有继承使褂体例的史书都不同,它开创了以一朝为断限的纪传体形式。 实际上,断代史并非班固最初的设想。《后汉书·班固传》记载,班彪去世之后“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这表明班固最初所计划的是继续完善其父的通史性著作。改变初衷而以西汉一代为断限创作新史,既意味着班固史学思想的转变,也标志着中国史学的重要转型。在后代,断代史构成一个连续谱系,而在班固的时代,断代史是独一无二的,创立断代史就是将汉代历史从通史中独立出来,它的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后汉书 班固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班固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 原文: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长大后,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任用亲戚为骠骑将军辅佐政务,广纳英雄。当时班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 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家乡。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上上书,得到皇帝的召见。(班超)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而(这时)郡府也把班固所写之书呈上。显宗(阅后)很感惊奇,任命为兰台史令。皇帝于是又命令他继续往下写,完成先前所著之书。 当时北单于派遣使者来纳贡,要求和汉和亲,皇帝下诏讯问众官。参与议论的人,有人认为“匈奴是多变善诈之国,没有归向汉朝之心,不能答应匈奴的要求。”班固发表议论说:“汉朝建立以来,历经数世,经历多年,总是和夷狄有兵戈纠缠。安抚抵御的途径也不一样,或者行文道来与他们和好,或者用武力来征伐他们,或者以谦卑的态度来迁就他们。虽然屈申没有定规,所凭借的只是时势不同,但是从来没有拒绝放弃,不和他们打交道的。匈奴使者来两次,然后我们派使者去一次,(这样)既向他们表明了我汉朝持旨在于忠信,而且又让他们知道圣朝礼义是有常规的。拒绝他们,(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利(在哪里),和他们打交道(我)也未听说它有什么害处。假设匈奴以后逐渐强大,在那时再想同他们交好来往,将怎么来得及呢?不如趁现在就对他们施以恩惠,这才是高明的计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