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6.青山不老

16.青山不老

16.青山不老
16.青山不老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虐、踞、淤”等字,理解“肆虐、盘踞、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资料及图片导入

1、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资料及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晋西北险恶环境。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肆虐()盘踞()淤泥()擎()

险恶()归宿()劲挺()县志载()

2、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__”标出相关句子。

3、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标出相关句子。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一)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那么这位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指名学生汇报:

⑴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一亩约667平方米,一间教室50平方米,相当于几个我们教室那么大?4万9千多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多么令人敬佩啊!带着这种“了不起”的感情,齐读。

老人所做的这些是为了自己吗?不,是为了全村,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全人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的呢?

出示句子1: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两个“全”字说明了什么?到处都是树,喻示老人投身山林,改造山沟所作的巨大贡献。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读此段?(赞美,满腔的欣喜。)齐读。

师: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

出示句子2:第5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这段话揭示了树与土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赞美了树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

男生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

(二)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可以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预设: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1、出示: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2、出示: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3、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

4、这位瘦小的老人,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板书:环境险恶)

预设: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

尽管老人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

当自然条件极其险恶时,他()。

当生活条件极其艰辛时,他()。

当同伴离世时,他()。

当老伴过世了,他()。

当女儿接他去享清福时,他()。

种树是()。

青山是()。

(三)抓“看法”:

1、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组合作,结合上下文内容,解答4、5题。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3、课文学到这,你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请完成第6题。

()课文描写了一位(),面对自然环境的()和生活条件的(),

地投身到()工作中,用()年的时间在()奇迹般地()了一片(),实现了自己的(),造福于后代。

师: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____地对老人说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____地告诉全世界_________

【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青山不老

小环境:艰苦

第16课《青山不老》复习检测(含答案)

第16课《青山不老》复习检测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所处环境(chǔchù)情不自禁(jīn jìn) 参天杨柳(cēn cān)创造奇迹(jījì) 生命归宿(sùshù)波光粼粼(pōbō)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炕()稍()肆()载()坑()梢()律()栽() 四、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1.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2.非法占据、霸占。() 3.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4.一再,多次。() 5.对人谦恭有礼貌。() 6.以财物帮助。()

五、添枝加叶(补充词语)。 ()的大树()的波光()的狂风 ()的环境()的设想()的波浪 六、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B.表语意转换C.表声音断续 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3.丁——冬——丁——冬……() 七、字斟句酌。 1.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1)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面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作:__________ 逆:__________ 擎:__________ 坠: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另一种东西”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2020小学六年级(上)语文 第16课 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所处环境(chǔchù)情不自禁(jīn jìn) 参天杨柳(cēn cān)创造奇迹(jījì) 生命归宿(sùshù)波光粼粼(pōbō)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的大树()的波光()的狂风 ()的环境()的设想()的波浪 三、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 B.表语意转换 C.表声音断续 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3.丁——冬——丁——冬…… () 提升训练营 四、读句子,做练习 1.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1)在括号内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面各字在句中的含义。

作:__________ 逆:__________ 擎:__________ 坠: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另一种东西”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思维大练兵 六、课外阅读

16 青山不老

16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害。《青山不老》这篇文章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教师出示重点词语,学生进行练习。 适时板书:“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没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土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教师点拨: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不仅仅是一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和造福后代的情怀。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是老人执着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洲;有了这绿洲,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教师点拨:黄土和绿树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是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怎样看待这句话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了——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16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者:李伟 课题16* 青山不老 教学内容教材第68-69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过程与方法: 1.根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 2.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深化课文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 教学准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主备教师李伟使用教师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及设计批注个性修改 一、看图导入,认识“植树”。 1、记得我们学过一篇文章——《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挺立在戈壁滩上,阻挡风沙的侵袭,为铁路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2、出示沙尘暴的图片。 3、引导学生谈感受。 师:我国的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沙尘暴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植树造林成了保护家园,绿化家园,美化家园的重要举措。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晋西北的老人,感受他将荒山变为青山的感人故事。 4、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进而认识植树造林的意义,为下文理解老农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和可贵精神做下铺垫。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组第16课 《青山不老》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四组第16课《青山不老》同步练习 (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词语综合运用。 (共1题;共4分) 1. (4分)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1)“三番五次”的意思是________。像这样含有两个数字的四字词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 (2)从“唯一”和“三番五次”这两个词语,我体会到________。 二、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共2题;共9分) 2. (5分)缩句 ①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②屋后的青山是他生命的归宿。 3. (4分)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横线上写上序号。 ________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 ________目前,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正在日益萎缩。 ________这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________近200年来,地球上已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森林被采伐和毁掉。 三、文本回放屋 (共1题;共24分) 4. (24分)认真阅读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人实现的价值知道是指什么?

(2)“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人实现的价值知道是指什么? (3)“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是指________,事实上包含了他________的精神。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是指________,事实上包含了他________的精神。 (5)选段的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课文的中心句。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6)选段的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课文的中心句。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四、“植树”文化知多少。 (共2题;共18分) 5. (6分)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________ ②非法占据、霸占。 ________ ③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________ ④一再,多次。 ________ ⑤对人谦恭有礼貌。 ________ ⑥以财物帮助。 ________ 6. (12分)填空 不________不________ 不________不________ 不________不________ 如________如________ 如________如________ 如________如________ 五、阅读理解 (共1题;共34分)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教案

16* 青山不老 一、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4.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同步解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同步解析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 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 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 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4、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 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 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 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二、对词语的理解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看拼音,写字词。 kànɡnuèjùyū 土()肆()盘()()泥 二、阅读课文,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 2.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的地方,是、、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之地。

16青山不老

鹦鸽镇中心小学语文学习活动单 课题:《青山不老》课时:第1课时主备人:赵金秀审核: 班级姓名:组名: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习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学法提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在学习中,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好词佳句,并注意和同学合作,在交流中深化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快速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肆虐.(nüè lüè)参.天(cān shēn)险恶.(wùè)盘踞.(jū jù) 3、照样子,写词语。 三.番五.次 风雨 ..同舟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5、读了课文后,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二、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展开想象赏读,感受奇迹。 2、浏览课文,说一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感悟环境之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 ..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 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 ..之地。过去,这里风沙吹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从带点的两个词语中,体会到 ●请用自己的话把县志记载的意思写下来。 ●这段话主要写了 (2)感受树木与土地的关系。 “是的,保住了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感悟老人的精神。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他是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他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人物环境描写、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作者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对于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随文识字、朗读交流等活动,“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通过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图片、想象朗读交流等活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 1.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划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评价任务二: 1.快速默读课文,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这样奇迹的?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青山是不会老的”的含义,并说一说,这句话在课文中的作用。 评价任务三:

16青山不老

第四组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65岁那年开始,整整15年啊!老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文中哪些叙述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板书:在“奇迹”下画红线。若学生先前没板书,则红笔板书)学生交流: (一)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自己读读这句话,哪个数字引起了你的思考呢? 15年:15年,多么漫长的坚持,多么执着的追求啊! 3700亩:你能想象一下3700亩大约有多大吗? 2、让我们看看这些数字吧! 3700亩林网,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3700*667=246,7900平方米,相当于49558个教室的总面积! 老师还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以每10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90棵,15年平均每天栽种45棵。 3、读了这些数字,你是如何理解奇迹的?(一个年迈的老人,按理应该在家颐享天年,冬日在阳光下休憩,夏天在院子里纳凉,他却在这荒山野岭造了3700亩林网,真是奇迹,) 4、让我们在数字中感受这个“奇迹”,齐读: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刚才通过抓数字感受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 (二)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恶劣) 1、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 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肆虐”是什么意思: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2、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指名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盘踞”作何理解?非法占据,很霸道。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搜集晋西北自然环境的资料,谁来交流(干旱、霜冻、沙尘暴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 4、这就是中国的晋西北,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瞧,这就是过去的晋西北!(播放干旱、霜冻、沙尘暴的图片)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 五寨县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敌人。 每年有800万多亩农作物受旱,每年无霜期仅有104天。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公开课底稿)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文章语言生动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最后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情感升华。 但是这篇课文语言虽然生动,但距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不易理解。尤其是我们南方农村的学生对防风护林带、林网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重难点: 把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课件,西北地区土地少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你看到了什么?(荒无人烟、寸草不生、土地沙漠化,不适合生活)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有一位81岁的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我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轻轻地读着这一段文字: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郁郁葱葱……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 (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16、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 心中隐隐的痛,但是,却有一位81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我 们来看—— 3、出示第一自然段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静静的看着这一段文字,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 (3)想一想这样的景象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预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翠色欲流…… (4)朗读指导: 引:a.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指名读 b.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片绿色的林海,我们都迫不及待了,一起来吧——齐读(5)过度: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板书:奇迹 (6)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16课,走进这位老人,感受老人所创造的奇迹——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奇迹”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 2、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 出示: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a.课件出示: b.生谈感受(评:老人的举动让你受到了震撼) c.自由读师:请大家也自由去读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d.课件点击数字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些数字上,再去品味,你感受到什么?: (“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我们平常上课的教室又有多大?(50平方米)(3 700亩林 就相当于我们5万个教室差不多大。) e.交流: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

16青山不老

主备人:潘晓红审核人:郑领导审核:高浩杰时间:2013年10月班级:姓名: 16青山不老 【预习案】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学法提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在学习中,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好词佳句,并注意和同学合作,在交流中深化认识。 一、课前预习 1、快速读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肆虐.(nüè lüè)参.天(cān shēn)险恶.(wùè)盘踞.(jū jù) 3、照样子,写词语。 三.番五.次 风雨 ..同舟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5、读了课文后,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探究案】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展开想象赏读,感受奇迹。 2、浏览课文,说一说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感悟环境之恶劣。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 ..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 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 ..之地。过去,这里风沙吹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从带点的两个词语中,体会到●请用自己的话把县志记载的意思写下来。 ●这段话主要写了(2)感受树木与土地的关系。 “是的,保住了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感悟老人的精神。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16 青山不老》 优质课导学案_1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出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青山不老》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辛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应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同时能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为了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能认识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对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了解甚少,因此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2.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深入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语言风格的能力有待挖掘和提高。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情境,理解“命运的选择、生命的归宿”等关键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及老人保护环境、造福后人的伟大品质。 4.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家园的美好明天尽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铺垫,对比导入 1.配乐示晋西北气候、环境图片。引入课文第二段内容做相关介绍。 2.配乐出示小山沟的美丽景象。引入课文第一段内容做相关介绍。 3.形成对比,交流感受——点出“奇迹”——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语言,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晋西北的自然状况和小山沟的美丽景象,前后形成巨大反差,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剖析奇迹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理解奇迹: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清晰数据所表达的概念。 ②质疑:为什么称之为了不起的奇迹。 预设1:绿化面积大 预设2:恶劣的自然环境 预设3:艰苦的生活条件 预设4:参与人数少,参与人员年纪大,坚持时间长。 ③融情朗读 【设计意图:对于老人15年来植树造林的成果,学生不难找出,但关键是理解这成果为何被称之为“奇迹”。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引导学生自主地联系上下文,解释奇迹,一方面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为后文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打下铺垫。】 三、理解深意、体会表达 1.师融情再读“15年……奇迹。”学生用一句话表达感受。 2.强调:作者的表达含蓄,将感受融化在含义深刻的句子里。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4.回顾方法:批注、抓关键词、朗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 5.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举例: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第16课《青山不老》复习检测(含答案)教学文案

第 1 6 课《青山不老》复习检测(含答案)

、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tie qiao yu ni gudi zhang 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V”) 所处环境(ch u ch u ) 情不自禁(j m j n ) 参天杨柳(c a n cm ) 创造奇迹(j i j i) 生命归宿(s u sh u) 波光粼粼(p o b o)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 炕( )稍 ( ) 肆( ) 载( 坑( )梢 ( ) 律() 栽( 四、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1 ?任意的残杀或迫害。 ( ) 第16课《青山不老》复习检测 基础知识点点记 moi bu B 1 I I —i ------- r- ■ a I I xifing fli 1 ■ 1 R 1 ■— r-- 1 1 —1 — _____ ?i ■ 1 -T- ■ ■ F 1 --r- a J.. 1 1 -I —- i 1 ding yang la shou tii kang 1 1 II i i 1 1 i i i 1 1 1 1 1 F 11 1 1

2?非法占据、霸占。 3 ?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4?一再,多次。 5.对人谦恭有礼貌。 6?以财物帮助。 ( )的大树 ( ( )的环境 ( 六、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 B.表语意转换 1. 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 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 ) 2. 我不禁鼻子一酸一一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 ) 3. 丁――冬一一丁一一冬…… ( ) 七、字斟句酌。 1 ?风大作时,能匹( )吹牛马使倒( )行,或擎( )之高 ( ) ( ) ( ) ( ) ( ) 的波光( )的狂风 的设想( )的波浪 五、添枝加叶(补充词语) C.表声音断续

第16课《青山不老》复习检测

第16课《青山不老》复习检测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划线字正确读音后画“√”)。 所处环境(chǔchù)情不自禁(jīn jìn) 参天杨柳(cēn cān)创造奇迹(jījì) 生命归宿(sùshù)波光粼粼(pōbō)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炕()稍()肆()载()坑()梢()律()栽()四、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1.任意残杀或迫害。() 2.非法占据、霸占。() 3.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4.一再,多次。() 5.对人谦恭有礼貌。()

6.以财物帮助。() 五、添枝加叶(补充词语)。 ()大树()波光()狂风 ()环境()设想()波浪 六、指出破折号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解释说明B.表语意转换C.表声音断续 1.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为止。() 2.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以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 3.丁——冬——丁——冬……() 七、字斟句酌。 1.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1)在括号内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面各字在句中含义。 作:__________ 逆:__________ 擎:__________ 坠:__________ (3)用自己话说说这句话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已经将自己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 (1)“另一种东西”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句话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喜人画卷,喻示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所取得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背景状况: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衬托改造山林艰难困苦;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老农植树造林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中心意旨。 九、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美启发 我家住在古城一角,窗外有一块难得空地,附近居民竟把它当成了堆垃圾地方。怎么办?我制了一个“禁止倒垃圾”木牌插在那里,可人们连看都不看一眼。这里仍旧垃圾成堆,臭气熏天。为此我们一家人伤透了脑筋。 一个星期天早晨,爸爸、妈妈嘀咕了一阵,然后兴奋地告诉我一个好主意。我听了,乐得直拍手。于是我们全家一齐动手,先将垃圾铲成一堆,接着从河边挑来石块,砌成一个椭圆形花坛,再糊上水泥,并在石缝处勾出十分好

最新16青山不老

16 *青山不老 1 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3 【课程标准描述】 4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能主动识字。 5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6 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7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8 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9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10 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11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12 的基本方法。 【学习内容分析】 13 14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15 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16 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17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18 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 19 20 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21 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 22 23 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24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25 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26 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27 【学习目标】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第16课时 青山不老》2016同步练习卷(2)

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时青山不老》2016同步练习卷 (2) 一、填空题(共9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100分) 1.(10分)理解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这句用了的说明方法。 (2)画出句中表示数字的词语,这些数字写出了。 2.(10分)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1)这段话是作者的景象。 (2)这段话采用了的方法;描绘了的画面。 (3)作者写四周的风景是为了表现什么?。 3.(10分)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1)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这段话形象地写出了的作用。 4.(10分)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1)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2)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3)这话话中的怪物指。 5.(10分)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1)请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老人种树所遇到的困难。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生活艰苦? 6.(10分)老人说:“这树下的淤(yū)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