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泌尿外科指南(前列腺癌部分)

中国泌尿外科指南(前列腺癌部分)

中国泌尿外科指南(前列腺癌部分)
中国泌尿外科指南(前列腺癌部分)

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分篇主编李鸣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暨北京市

肿瘤防治研究所

分篇副主编孙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贺大林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丁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高江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华立新江苏省人民医院

孔垂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长岭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李汉忠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李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夏术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谢立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叶定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周利群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秘书龚侃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目录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三、前列腺癌的治疗

四、前列腺癌的随访

五、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复发的诊治

六、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治疗

七、前列腺癌诊断流程图

八、前列腺癌治疗流程图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勒比海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高,亚洲及北非地区较低[1-10]。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1]。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2010年美国大约有217 730例新发前列腺癌,有32 050例将死于此病[11]。在欧洲,每年得到确诊的新发前列腺癌病例大约有260万人,前列腺癌占全部男性癌症的11%,占全部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9%[12]。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中国1993年前列腺癌发生率为1.71/10万人口,死亡率为1.2人/10万人口;1997年发生率升高至2.0/10万人口,至2002年为3.4/10万男性人口[13]。另一组来自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全国30个登记处的数据显示,1988~1992年的前列腺癌发生率为1.96/10万人口,1993~1997年为3.09/10万人口,1998~2002年为为4.36/10万人口[14]。1979年中国台湾地区仅有98位前列腺癌新病例;1995年已上升至884位,年龄标准化发生率达7.2/10万人口,2000年有635人死亡,死亡率为5.59/10万人口。2007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的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为11.81/10万人,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五位。

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高峰年龄为75~79岁。在美国,大于70%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都超过65岁,50岁以下男性很少见,但是大于50岁,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呈指数增长。年龄小于39岁的个体,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为0.005%,40~59岁年龄段增至2.2%(1/45),60~79岁年龄段增至13.7%(1/7)[15]。

引起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其中一些已经被公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遗传。如果一个一级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以上。2个或2个以上一级亲属患前列腺癌,相对危险性会增至5~11倍[16-17]。有前列腺癌阳性家族史的患者比那些无家族史患者的确诊年龄大约早6~7年[18]。前列腺癌患病人群中一部分亚人群(大约9%)为真正的遗传性前列腺癌,指的是3个或3个以上亲属患病或至少2个为早期发病(55岁以前)[12]。

目前,许多有关基因多态性和前列腺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将为解释前列腺癌的发生提供遗传学证据。

外源性因素会影响从潜伏型前列腺癌到临床型前列腺癌的进程。这些因素的确认仍然在讨论中,但高动物脂肪饮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19-20]。其他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缺乏运动、木脂素类、异黄酮的低摄入、过多摄入腌肉制品等[21-23]。阳光暴露与前列腺癌发病率呈负相关,阳光可增加维生素D的水平,可能因此成为前列腺癌的保护因子[24]。在前列腺癌低发的亚洲地区,绿茶的饮用量相对较高,绿茶可能为前列腺癌的预防因子[25]。

总之,遗传是前列腺癌发展成临床型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外源性因素对这种危险可能有重要的影响。现在关键问题是尚无足够的证据证实生活方式的改变(降低动物脂肪摄入及增加水果、谷类、蔬菜、绿茶的摄入量)会降低发病风险[24,26]。有一些研究支持这些说法,这些信息可以提供给那些来询问饮食影响的前列腺癌患者男性家属。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一)前列腺癌的症状

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但肿瘤侵犯或阻塞尿道、膀胱颈时,则会发生类似下尿路梗阻或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尿潴留、血尿、尿失禁。骨转移时会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脊髓压迫导致下肢瘫痪等。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直肠指检联合PSA检查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方法[27]。最初可疑前列腺癌通常由直肠指检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活检。临床上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通过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活检取得组织病理学诊断得以确诊。少数病人是在前列腺增生手术后病理中偶然发现前列腺癌。以下是推荐的前列腺癌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大多数前列腺癌起源于前列腺的外周带,DRE对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都有重要价

值[28-29]。考虑到DRE可能影响PSA值,应在抽血检查PSA后进行DRE。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PSA 作为单一检测指标,与DRE、经直肠前列腺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 TRUS)比较,具有更高的前列腺癌阳性诊断预测率,同时可以提高局限性前列腺癌的诊断率和增加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的机会。

(1)PSA检查时机: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应接受例行DRE和PSA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进行每年一次的检查[30-32]。中国台湾地区专家共识,推行美国建议[33]。

国内经专家讨论达成共识,对50岁以上有下尿路症状的男性进行常规PSA和DRE检查,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人群,应该从45岁开始定期检查、随访。对DRE异常、有临床征象(如骨痛、骨折等)或影像学异常等的男性应进行PSA检查。

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会影响到血清PSA的水平。直肠指检会引起PSA 的升高,但是这种升高似乎并不影响前列腺癌的诊断。PSA检查应在前列腺按摩后1周,膀胱镜检查、导尿等操作48小时后,射精24小时后,前列腺穿刺1个月后进行。PSA检测时应无急性前列腺炎、尿潴留等疾病。

(2)PSA结果的判定: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血清总PSA (tPSA)>4.0ng/ml为异常。对初次PSA异常者建议复查。当tPSA介于4~10ng/ml时,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大约25%左右(欧美国家资料)。中国人前列腺癌发病率低,国内一组数据显示血清总PSA 4~10ng/ml的前列腺穿刺阳性率为15.9%,在这一PSA灰区内如果f/tPSA>0.16时前列腺穿刺阳性率为11.6%,如果f/tPSA<0.16时前列腺穿刺阳性率为17.4%[34]。血清PSA受年龄和前列腺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年龄特异性tPSA值各年龄段分别为:40~49岁为0~1.5ng/ml,50~59岁为0~3.0ng/ml,60~69岁为0~4.5ng/ml,70~79岁为0~5.5ng/ml,≥80岁为0~8.0ng/ml[35]。这构成了进行前列腺癌判定的灰区(PSA 4~10ng/ml),在这一灰区内推荐参考以下PSA相关变数:

(3)游离PSA (free PSA,fPSA):fPSA和tPSA作为常规同时检测。多数研究表明fPSA是提高tPSA水平处于灰区的前列腺癌检出率的有效方法。

当血清tPSA介于4~10ng/ml时,fPSA水平与前列腺癌的发生率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如患者tPSA在上述范围,fPSA/tPSA<0.1,则该患者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高达56%;相反,如fPSA/tPSA>0.25,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只有8%。国内推荐fPSA/tPSA>0.16为正常参考值(或临界值)[36-44]。

(4)PSA密度(PSA density,PSAD):即血清总PSA值与前列腺体积的比值。前列腺体积是经直肠超声测定计算得出。PSAD正常值<0.15,PSAD有助于区分前列腺增生症和前列腺癌造成的PSA升高。当患者PSA 在正常值高限或轻度增高时,用PSAD可指导医师决定是否进行活检或随访[45-48]。PSAD可作为临床参考指标之一。

(5)PSA速率(PSA velocity,简称PSA V):即连续观察血清PSA 水平的变化,前列腺癌的PSA V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和正常人。其正常值为<0.75ng/ml/年。如果PSA V>0.75ng/ml/年,应怀疑前列腺癌的可能[49-50]。PSA V比较适用于PSA值较低的年轻患者。在2年内至少检测3次PSA:PSA V计算公式:[(PSA2-PSA1) + (PSA3- PSA2)]/2 3.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 TRUS)在TRUS 上典型的前列腺癌的征象是在外周带的低回声结节,而且通过超声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体积大小[51]。但TRUS对前列腺癌诊断特异性较低,发现一个前列腺低回声病灶要与正常前列腺、BPH、PIN、急性或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梗死等鉴别。而且很多前列腺肿瘤表现为等回声,在超声上不能发现。目前TRUS的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导进行前列腺的系统性穿刺活检。

4.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最可靠的检查。因此,推荐经直肠B超等引导下的前列腺系统穿刺,除特殊情况不建议随机穿刺。

(1)前列腺穿刺时机:前列腺穿刺出血可能影响影像学临床分期,

因此,前列腺穿刺活检应在MRI之后进行[52-55]。

(2)前列腺穿刺指征

1) 直肠指检发现结节,任何PSA值。

2) B超发现前列腺低回声结节或MRI发现异常信号,任何PSA值。

3) PSA>10ng/ml,任何f/t PSA和PSAD值。

4) PSA 4~10ng/ml,f/t PSA异常或PSAD值异常。

注:PSA4~10ng/ml,如f/t PSA、PSAD值、影像学正常,应严密随访。

(3)前列腺穿刺针数:系统穿刺活检得到多数医师认可。研究结果表明,10针以上穿刺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10针以下,并不明显增加并发症[56]。有人建议根据PSA水平和病人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穿刺针数的个体化穿刺方案可能提高阳性率[57]。

(4)重复穿刺:第一次前列腺穿刺阴性结果,在以下1)~4)情况需要重复穿刺[58-59]:

1) 第一次穿刺病理发现非典型性增生或高级别PIN。

2) PSA>10ng/ml,任何f/t PSA或PSAD。

3) PSA 4~10ng/ml,复查f/t PSA或PSAD值异常,或直肠指检或影像学异常。

4) PSA 4~10ng/ml,复查f/t PSA、PSAD、直肠指检、影像学均正常。严密随访,每3个月复查PSA。如PSA连续2次>10ng/ml或PSA V>0.75/ml/年,应再穿刺。

5) 重复穿刺的时机:2次穿刺间隔时间尚有争议,目前多为1~3个

月。

6) 重复穿刺次数:对2次穿刺阴性结果,属上述1)~4)情况者,推荐进行2次以上穿刺。有研究显示3次、4次穿刺阳性率仅5%、3%,而且近一半是非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60],因此,3次以上穿刺应慎重。

7) 如果2次穿刺阴性,并存在前列腺增生导致的严重排尿症状,可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将标本送病理进行系统切片检查。

5.前列腺癌的其他影像学检查

(1)计算机断层(CT)检查:CT对早期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低于磁共振(MRI),前列腺癌患者进行CT检查的目的主要是协助临床医师进行肿瘤的临床分期[61]。对于肿瘤邻近组织和器官的侵犯及盆腔内转移性淋巴结肿大,CT的诊断敏感性与MRI相似。

(2)磁共振(MRI/MRS)扫描:MRI检查可以显示前列腺包膜的完整性、是否侵犯前列腺周围组织及器官,MRI还可以显示盆腔淋巴结受侵犯的情况及骨转移的病灶。在临床分期上有较重要的作用[62]。磁共振波谱学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 是根据前列腺癌组织中枸橼酸盐、胆碱和肌酐的代谢与前列腺增生和正常组织中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波谱线,在前列腺癌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MRI检查在鉴别前列腺癌与伴钙化的前列腺炎、较大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瘢痕、结核等病变时常无法明确诊断[63]。因此影像学检查TRUS、CT、MRI等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方面都存在局限性,最终明确诊断还需要前列腺穿刺活检取得组织学诊断。

(3)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ECT):前列腺癌的最常见远处转移部位是骨骼。ECT可比常规X线片提前3~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差[64]。

一旦前列腺癌诊断成立,建议进行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64](特别是在PSA>20,GS评分>7的病例),有助于判断前列腺癌准确的临床分期。

6.病理分级在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方面,推荐使用Gleason评分系统[65]。前列腺癌组织分为主要分级区和次要分级区,每区的Gleason 分值为1~5,Gleason评分是把主要分级区和次要分级区的Gleason分值相加,形成癌组织分级常数。

分级标准:

Gleason 1:癌肿极为罕见。其边界很清楚,膨胀型生长,几乎不侵犯基质,癌腺泡很简单,多为圆形,中度大小,紧密排列在一起,

其胞质和良性上皮细胞胞质极为相近。

Gleason 2:癌肿很少见,多发生在前列腺移行区,癌肿边界不很清楚,癌腺泡被基质分开,呈简单圆形,大小可不同,可不规则,疏

松排列在一起。

Gleason 3:癌肿最常见,多发生在前列腺外周区,最重要的特征是浸润性生长,癌腺泡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核仁大而红,胞质多呈

碱性染色。

Gleason 4:癌肿分化差,浸润性生长,癌腺泡不规则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小乳头状或筛状,核仁大而红,胞质可为碱性或灰色反应。Gleason 5:癌肿分化极差,边界可为规则圆形或不规则状,伴有浸润性生长,生长形式为片状单一细胞型或者粉刺状癌型,伴有坏死,

癌细胞核大,核仁大而红,胞质染色可有变化。

(三)前列腺癌分期

前列腺癌分期可以指导选择疗法和评价预后。通过DRE、CT、MRI、骨扫描以及淋巴结切除来明确分期,PSA可以协助分期。推荐2002年AJCC的TNM分期系统。

1,T分期表示原发肿瘤的局部情况,主要通过DRE、MRI和前列腺穿刺阳性活检数目和部位来确定,肿瘤病理分级和PSA可协助分期[66-72];直肠内MRI鉴别包膜外侵犯和精囊侵犯的作用仍在研究中。

2,N分期表示淋巴结情况,只有通过淋巴结切除才能准确的了解淋巴结转移情况。CT、MRI和B超可协助N分期。N分期对准备采用治愈性疗法的患者是重要的。分期低于T2、PSA<20ng/ml和Gleason评分≤6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机会小于10%[73-74]。N分期的金标准是开放或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

3,M分期主要针对骨骼转移,全身核素骨显像,MRI、X光检查是主要的检查方法。一旦前列腺癌诊断确立,建议进行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如果核素骨显像发现可疑病灶又不能明确诊断者,可选择MRI等检查明确诊断。

表1 前列腺癌TNM分期(AJCC,2002年)[75]

原发肿瘤(T)

临床病理(pT)*

Tx 原发肿瘤不能评价pT2* 局限于前列腺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pT2a 肿瘤限于单叶的1/2

T1 不能被扪及和影像发现的临床隐匿肿瘤pT2b 肿瘤超过单叶的

1/2但限于该单叶

T1a 偶发肿瘤体积<所切除组织体积的

5%

pT2c 肿瘤侵犯两叶

T1b 偶发肿瘤体积>所切除组织体积的

5%

pT3 突破前列腺

T1c 穿刺活检发现的肿瘤(如由于PSA

升高)

pT3a 突破前列腺

T2 局限于前列腺内的肿瘤pT3b 侵犯精囊

T2a 肿瘤限于单叶的1/2(≤1/2)pT4 侵犯膀胱和直肠T2b肿瘤超过单叶的1/2但限于该单叶

(1/2-1)

T2c 肿瘤侵犯两叶

T3 肿瘤突破前列腺包膜**

T3a 肿瘤侵犯包膜外(单侧或双侧)

T3b 肿瘤侵犯精囊

T4 肿瘤固定或侵犯除精囊外的其它临

近组织结构,如膀胱颈、尿道外括约

肌、直肠、肛提肌和/或盆壁

区域淋巴结(N)***

临床病理

Nx 区域淋巴结不能评价PNx 无区域淋巴结取材标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p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区域淋巴结转移pN1 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 无远处转移

M1

M1a 有区域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结转移

M1b 骨转移

M1c 其它器官组织转移

*注:穿刺活检发现的单叶或两叶肿瘤、但临床无法扪及或影像不能发现的定为T1c;

**注:侵犯前列腺尖部或前列腺包膜但未突破包膜的定为T3,非T2;***注:不超过0.2cm的转移定为pN1mi;

****注:当转移多于一处,为最晚的分期

分期编组

I期T1a N0 M0 G1

II期T1a N0 M0 G2,3-4

T1b N0 M0 任何G

T1c N0 M0 任何G

T1 N0 M0 任何G

T2 N0 M0 任何G III期T3 N0 M0 任何G

IV期T4 N0 M0 任何G

任何T N1 M0 任何G

任何T 任何N M1 任何G

病理分级

GX 病理分级不能评价

G1 分化良好(轻度异形)(Gleason 2-4)

G2 分化中等(中度异形)(Gleason 5-6)

G3-4 分化差或未分化(重度异形)(Gleason 7-10)

(四)、前列腺癌危险因素分析

根据血清PSA、Gleason 评分和临床分期将前列腺癌分为低、中、

高危三个等级,以便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76]。

表2 前列腺癌危险因素等级:

三、前列腺癌的治疗

(一)主动监测(Active suweillance)

主动监测是指前主动监测列腺癌的进程,在出现肿瘤进展或临床症状明显时给予治疗[77-83]。选择主动监测的患者必须充分知情,了解并接受肿瘤局部进展和转移的危险,并接受密切的随访。

1.推荐循序:对于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低危前列腺癌。

1)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2)根治性放射治疗

3)主动监测

2.主动监测的指征:

1)极低危患者,PSA < 10 ng/ml,Gleason评分≤ 6,阳性活检数≤2,每条穿刺标本的肿瘤≤ 50% 的临床T1c-2a前列腺癌;

2)临床T1a,分化良好或中等的前列腺癌,预期寿命> 10年的较年轻患者,此类患者要密切随访PSA, TRUS和前列腺活检;

3)临床T1b-T2b,分化良好或中等的前列腺癌,预期寿命<10年的无症状患者。

对于下列情况为可选择:

1)临床T1b-T2b,分化良好(Gleason2-4)的前列腺癌,患者预期寿命> 10年、经充分告知但拒绝接受积极治疗引起的副反应;

2)晚期(M1)前列腺癌患者,仅限于个人强烈要求避免治疗伴随的不良反应,对于治疗伴随的危险和并发症的顾虑大于延长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预期。

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T1-3,Nx或N0,Mx或M0)适合根治性手术或治愈性放疗的患者选择主动监测的必需严密随访。

对于主动监测的病人,每3-6个月复查PSA和DRE,必要时缩短复诊间隔时间和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及重复前列腺活检。对于DRE、PSA、影像学以及前列腺活检病理证实疾病进展的患者可考虑转为其他治疗。

(二)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简称根治术)是治愈局限性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年已尝试治疗进展性前列腺癌。主要术式有传统的开放性经会阴、经耻骨后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及近年发展的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

1.适应证要考虑肿瘤的危险因素等级、患者预期寿命和总体健康状况。尽管手术没有硬性的年龄界限,但应告知患者,70岁以后伴随年龄增长,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将会增加。[84-86]

(1)危险因素等级:①低危(临床分期T1-T2a、Gleason评分2-6、PSA<10)和中危(临床分期T2b-T2c或Gleason评分7或PSA10-20)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推荐行根治术;不推荐行短疗程(3个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②小体积的高危(临床分期T3a或Gleason评分≥8或PSA>20)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可有选择地进行根治术;PSA>20或Gleason评分≥8

的患者术后可给予其他辅助治疗。③极高危的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分期T3b-T4或任何T,N1),严格筛选后可行根治术并需辅以综合治疗【87】。(2)预期寿命:预期寿命≥10年【88】。

(3)健康状况:前列腺癌患者多为高龄男性,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身体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只有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适合根治术。

2、手术禁忌症

(1)患有显著增加手术危险性的疾病,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肺功能不良等。

(2)患有严重出血倾向或血液凝固性疾病。

(3)已有远处淋巴结转移(术前通过影像学或淋巴活检诊断)或骨转移。

(4)预期寿命不足10年。

3. 手术方法和标准推荐开放式耻骨后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和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有条件的可开展机器人辅助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1)耻骨后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术野开阔,操作简便易行,可经同一入路完成盆腔淋巴结切除和前列腺癌根治术。

1)盆腔淋巴结切除术:主要有两种①改良式:下腹正中切口,整块切除髂动脉、髂静脉前方、后方及血管之间的纤维脂肪组织,下至腹股沟管,后至闭孔神经后方。可疑淋巴结转移者可进行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②扩大式:切除范围扩大至髂总动脉和骶前。适用于淋巴转移风险>7%的中危患者【89】和所有高危患者。

2)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手术切除范围包括完整的前列腺、双侧精囊和双侧输精管壶腹段、膀胱颈部。

术前有勃起功能的低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可行保留神经的手术,其中T2a患者可选择保留单侧神经手术。保留神经的禁忌症:术中发现肿瘤可能侵及神经血管束。

(2)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的切除步骤和范围同开放性手术,其疗效与开放性手术类似。优点是损伤小、术野

及解剖结构清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少,缺点是技术操作比较复杂[90]。

(3)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obot-Assisted 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 RALP):RALP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输血率,缩短手术学习曲线。目前由于缺乏高质量、前瞻性、多中心的对照研究,故尚不能证明RALP在提高尿控率、保留勃起功能和降低切缘阳性率等方面较传统腹腔镜手术存在显著优势。RALP的缺点是缺乏触觉反馈、设备和耗材成本及培训费用较高等[91-92]。

4、手术时机一旦确诊为前列腺癌并符合上述根治性手术条件者应采取根治术。有报道认为接受经直肠穿刺活检者应等待6~8周、接受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者应等待12周再行手术,可能降低手术难度和减少并发症。

5、手术并发症目前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2.1%,主要并发症有术中严重出血、直肠损伤、术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尿失禁、膀胱尿道吻合口狭窄、尿道狭窄、深部静脉血栓、淋巴囊肿、尿瘘、肺栓塞。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还可能出现沿切口种植转移、转行开腹手术、气体栓塞、高碳酸血症、继发出血等并发症[93-94]。

(三)前列腺癌外放射治疗(EBRT)

1、概述

外放射治疗(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EBRT)是前列腺癌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疗效好、适应证广、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各期前列腺癌患者[95-99]。

外放射治疗根据治疗目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①根治性放射治疗:适用于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T1-2N0M0),是其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②辅助性放射治疗:主要适用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为pT3-4、精囊受侵、切缘阳性和术后PSA持续升高患者;③姑息性放射治疗:缓解晚期或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外放射治疗照射技术[95-100]。

外放射治疗的外照射技术主要包括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和调强适形放疗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等。

(1)、常规放疗:

常规放射治疗可引起直肠、膀胱等周围器官副损伤,照射剂量一般不能超过70Gy。

目前临床上已很少应用常规照射技术治疗前列腺癌患者。

①、照射范围的界定:应用MRI或CT影像来确定照射目标及周边正常器官范围,通过计算机辅助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出肿瘤及周边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

②、照射剂量:前列腺癌局部照射剂量一般不能超过70Gy。

③、照射技术:单独照射前列腺及其周围区域时用前、后及两侧野的四野盒式照射技术。若精囊、周边组织受侵及淋巴结转移需全骨盆照射,注意保护周围组织及脏器。

(2)、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适形放疗(IMRT):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适形放疗可增加前列腺患者肿瘤局部的照射剂量及靶区的照射总量,提高前列腺癌患者局部控制率和无病生存率,同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如直肠、膀胱等照射剂量,降低并发症。目前,3D-CRT 及IMRT是前列腺癌放射治疗的最主流技术,临床已经广泛应用。

①、照射范围的界定:应用螺旋CT薄层扫描,绘出靶区及正常组织的几何模型并建立数字重建图,经CT模拟机模拟,由医师进行3D放射剂量分析,使外照射的剂量达到很高的适形程度,靶区边缘也可达到标准照射剂量。T1a期前列腺癌患者只需照射前列腺区而不需包括精囊,而T1b~3期患者照射靶体积应包括前列腺、精囊及周围1cm范围内的组织。

②、照射剂量:3D-CRT和IMRT技术的照射剂量可最高达81~

86.4Gy,对直肠及膀胱的副作用无明显增加[100]。

③、剂量分割方式:分割照射剂量可以采用常规分割照射,即每日照射剂量1.8~2.0Gy,每周5次,每天照射四野;或采用高剂量分割照射,每日照射剂量2.5~3Gy/次。总照射剂量根据临床分期和预后因素决定,一般总量为70~80Gy,局部晚期前列腺癌应给予较高的照射剂量。

如果做全盆腔照射,照射剂量为45~50Gy/5周,然后缩野照射前列腺,补量25~30Gy。局限性前列腺癌应用3D-CRT或IMRT照射时,提高分次照射剂量可缩短疗程,取得与常规分割照射同样的疗效,而正常组织远期并发症未增加[101]。

3、不同分期前列腺癌外放射治疗

N0M0):

(1)局限性前列腺癌外放射治疗(T1

~2c

根据患者TNM分期、PSA和Gleason评分及年龄等预后指标不同,将局限期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三组: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

原则建议: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外放射治疗首选3D-CRT和IMRT。

1)低危组(T1~T2a、Gleason评分≤6和PSA<10ng/m1)

低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外放射治疗的疗效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相似,研究显示放疗剂量≧72Gy患者的无生化复发生存时间显著高于放疗剂量<72Gy的患者[102]。

目前,临床实践中对低危性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性放射治疗推荐的照射剂量至少要达到(≧)74Gy以上,最好达到75.6~79Gy,此类患者不需要进行盆腔淋巴结照射或内分泌治疗[103]。

2)中危组(T2b或Gleason评分=7或PSA l0~20ng/m1)

提高外照射剂量(76~81Gy)能明显提高中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无病生存率。此类患者可考虑行盆腔淋巴结照射治疗,并进行4~6个月的新辅助/同步/辅助性内分泌治疗[104-105]。

3)高危组(T2c或Gleason评分>7分或PSA>20ng/m1)

提高外照射剂量(78~80 Gy),并行盆腔淋巴结照射治疗,同时行新辅助/同步/辅助性内分泌治疗,短时间(6个月)内分泌治疗可提高疗效,若进行2~3年的长时间辅助性内分泌治疗能进一个提高高危患者的总生存时间,降低前列腺癌特异性死亡率,明显优于单纯放射治疗治疗组[105-106]。

(2)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为T3N0M0的术后即刻外放射治疗:

对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为T3N0M0,特别是肿瘤切缘阳性的患者,术后即刻行外放射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延长患

者无生化复发和临床复发时间。患者术后出现生化复发,但PSA值未超过0.5 ng/mL时进行补救性放射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107]。

(3) 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T3~4N0M0):

对于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采用放射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肿瘤控制率和总生存率,疗效优于单纯放疗。内分泌治疗可采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同步内分泌治疗、辅助内分泌治疗或联合应用。长时间内分泌治疗(3年以上)优于短时间(6个月)应用的患者[108-115]。内分泌治疗可降低诊断时已经存在的微小转移灶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降低放疗后未凋亡肿瘤细胞或复发病灶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116-117]。(4) 高风险(T1~4 Nl M0)期前列腺癌的放射治疗:

NlM0)前列腺癌,无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盆腔放对于高风险的(T1

~4

射治疗后即刻长时间应用内分泌辅助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时间[118]。(5)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放疗:

前列腺癌盆腔扩散或淋巴结转移可导致盆腔疼痛、便秘、下肢肿胀、输尿管梗阻或肾积水等。姑息性放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上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前列腺癌外放射治疗并发症

放疗引起的副反应与单次剂量、总剂量、放疗方案和照射体积有关。

并发症多发生在常规放疗,适形放疗或调强适形放疗发生率很低。

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①泌尿系统副作用:尿道狭窄、膀胱瘘、出血性膀胱炎、血尿、尿失禁等和膀胱挛缩等;②胃肠副作用:暂时性肠炎、直肠炎引起的腹泻、腹部绞痛、直肠不适和直肠出血、小肠梗阻等,需要手术治疗的严重乙状结肠和小肠损伤、会阴部脓肿、肛门狭窄或慢性直肠出血的发生率低于1%;③放射性急性皮肤副作用:红斑、皮肤干燥和脱屑,主要发生于会阴和臀部的皮肤皱褶处;④其他副作用:耻骨和软组织坏死,下肢、阴囊或阴茎水肿等,发生率均低于1%。放疗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根治性手术患者。最新的回顾性研究证实,前列腺癌放疗能增加患者患直肠癌和膀胱癌的风险,与根治术相比,直肠

癌发病风险提高1.7倍;与健康人相比膀胱癌患病风险提高2.34倍[119-120]。

(四)前列腺癌近距离照射治疗

1.概述近距离照射治疗(brachytherapy)包括腔内照射、组织间照射等,是将放射源密封后直接放入人体的天然腔内或放入被治疗的组织内进行照射。前列腺癌近距离照射治疗包括短暂插植治疗和永久粒子种植治疗。后者也即放射性粒子的组织间种植治疗,相对比较常用,其目的在于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准确定位,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前列腺内,提高前列腺的局部剂量,而减少直肠和膀胱的放射剂量[121-126]。

永久粒子种植治疗常用125碘(125I)和103钯(103Pd),半衰期分别为60天和17天。短暂插植治疗常用192铱(192Ir)。

2.适应证推荐参考美国近距离照射治疗协会(American Brachytherapy Society, ABS)标准[127]。

(1)同时符合以下3个条件为单纯近距离照射治疗的适应证:

①临床分期为T1~T2a期;

②Gleason分级为2~6;

③PSA<10ng/ml。

(2)符合以下任一条件为近距离照射治疗联合外放疗的适应证:

①临床分期为T2b、T2c;

②Gleason 分级8~10;

③PSA>20ng/ml;

④周围神经受侵;

⑤多点活检病理结果阳性;

⑥双侧活检病理结果阳性;

⑦MRI检查明确有前列腺包膜外侵犯。

多数学者建议先行外放疗再行近距离照射治疗以减少放疗并发症[124]。

(3)Gleason 评分为7或PSA为10~20ng/ml者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联合外放疗。

多数学者建议先行外放疗再行近距离治疗以减少放疗并发症[128]。有研究报道对T1-2N0M0期前列腺癌患者,近距离治疗、外放疗及近距离治疗/外放疗联合治疗的5年生化复发率相同,从这点讲联合治疗并无明显的优势[129]。

(4)近距离治疗(或联合外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的适应证:前列腺体积>60ml,可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使前列腺缩小。就疗效而言,对于低危前列腺癌患者,(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并无明显益处[130];但对于中、高危前列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可能使患者受益[131]。

3.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

①预计生存期少于5年;

② TURP后缺损较大或预后不佳;

③一般情况差;

④有远处转移。

(2)相对禁忌证:

①腺体大于60ml;

②既往有TURP史;

③中叶突出;

④严重糖尿病;

⑤多次盆腔放疗及手术史。

每个患者行粒子种植后都应进行剂量学评估,通常用CT进行评估。粒子种植后过早进行CT检查会由于前列腺水肿和出血而显示前列腺体积增大,此时做出的剂量评估会低估前列腺所受剂量。因此,建议种植后4周行剂量评估最合适[132-133]。如果发现有低剂量区,则应及时作粒子的补充再植;如果发现大范围的低剂量区,则可以考虑行外放疗。

4.技术和标准对单纯近距离照射治疗的患者,125I的处方剂量为144Gy, 103Pd为115~120Gy;联合外放疗者,外放疗的剂量为40~50Gy, 而125I和103Pd的照射剂量分别调整为100~110Gy和80~90Gy。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前列腺癌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就是发生于男性前列腺组织中的恶性肿瘤,是前列腺腺泡细胞异常无序生长的结果。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它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第二位;在亚洲,其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呈迅速上升趋势。 疾病分类 95%以上的前列腺癌是发生于前列腺腺体组织的腺癌,其发展通常遵循一定的顺序:局限于前列腺内—>侵犯前列腺包膜—>突破前列腺包膜— >侵犯精囊腺—>转移至邻近区域淋巴结—>转移至骨骼和其他脏器。另一种重要的前列腺癌类型是神经内分泌癌或称为小细胞未分化癌,可能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而非前列腺腺体。这种类型前列腺癌一般较早出现转移和播散,但并不分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且常规的前列腺癌治疗方法对其作用不明显,反而对化疗较为敏感。此外,前列腺还可发生一些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如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神经鞘(膜)瘤、恶性间质瘤,以及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前列腺。这些少见肿瘤患者的血清psa值一般无明显增高,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往往产生局部邻近脏器受压迫,大多数患者以排尿和(或)排便困难就诊。 发病原因 前列腺癌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的改变相关。如雄激素受体相关基因的改变会导致前列腺癌的患病风险增高;具有brca1基因的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是无brca1基因男性的3倍;而p53基因的异常与高级别、高侵袭性的前列腺癌密切相关。基因的改变也可能与饮食等环境因素相关。基因改变越多,患前列腺癌的危险越大。在少数情况下,前列腺癌可能具有遗传性。 目前总结出与前列腺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 1.绝对危险因素: (1) 年龄:年龄是前列腺癌主要的危险因素。前列腺癌在小于45岁的男性中非常少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急剧升高,绝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的年龄大于65 岁。基本上,在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就几乎加倍,50~5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为10%,而80~89岁男性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陡增至70%。

前列腺癌NCCN解读

《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作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张骞周利群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 2010-05-13 2010版《NCCN前列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内容与2009版相比有一定修改,在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都有新的推荐意见。本文将按照原文的结构就修订内容进行叙述总结,希望能对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诊断、分级和复发危险分层(PROS-1) 在2009版《指南》中,对于影像学检查提示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可采用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NA)得到淋巴结组织,以求证是否存在肿瘤转移,而2010版《指南》则推荐以活组织切片检查替代FNA,从而提高诊断的敏感性,避免细针抽吸时取不到肿瘤细胞的情况。 新版《指南》扩充了一项前列腺癌的复发危险等级,即极低危前列腺癌(见表)。极低危是从2009版低危前列腺癌中划分出来的,这使得复发危险等级的划分更加细化。 初始治疗及辅助治疗 极低危和低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PROS-2) 在2010版《指南》中,极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预期寿命一般<20年。对此类患者,初始治疗推荐仅定期积极监测(2B类),目的是早期发现病变的进展。积极监测包括每半年1次血清PSA检测及每年1次直肠指检(DRE)。 对于预期寿命≥10年的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初始治疗,2010版《指南》主要有两项修订。

一项是对定期积极监测方法的调整。对于接受定期积极监测的患者,检测方法在原有血清PSA和DRE的基础上增加了每年1次的前列腺活组织切片检查,这可早期发现前2种检查方法无法发现的病变,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另一项是对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指征进行了调整。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时,盆腔淋巴结的清扫取决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可能性。依据这个标准,2010版《指南》推荐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门槛有所降低,由原来预测可能性的7%降至2%。另外,《指南》还增加了“异常病理特点”这一概念,其定义从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后的单纯切缘阳性扩展到精囊受累、腺体外蔓延或腺体外组织可检测到PSA等,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可选择放疗或继续观察。 中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PROS-3) 对于接受放疗的中危前列腺癌患者,2009版《指南》明确了可采用的各种高精度放射治疗方法,包括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或逆向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应用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但并未强调IGRT应用的时间。 2010版《指南》重点强调了IGRT需配合3D-CRT或IMRT每天应用,无论患者预期寿命的长短,都须照此方案执行。 局部晚期极高危前列腺癌的初始治疗和辅助治疗(PROS-4) 对于接受放疗+雄激素剥夺疗法(ADT)的局部晚期极高危前列腺癌患者,2010版《指南》推荐ADT的治疗时间由相对较短的4~6个月延长至2~3年,虽然时间有所延长,但仍按照原方案与放疗联合应用。 补救检查方法(PROS-7) 对于放疗后PSA水平继续上升或DRE阳性的患者,除了2009版《指南》提到的进行活组织穿刺、腹部CT等检查外,2010版《指南》又新增了直肠内磁共振成像(MRI)及PSA倍增时间(PSADT)的检查指标,这些方法的增加有助于对病变的监测,相互弥补不足之处。 对于此类患者,如活组织穿刺结果为阴性且无转移,新版《指南》取消了低温手术治疗和近距离放射治疗;如检查结果示有转移,新版《指南》取消了单纯观察和ADT两种方式;如考虑患者为局部复发,新版《指南》推荐采用有创性检查方法,如活组织病理切片、直肠内MRI等进行检查。 系统治疗及系统补救治疗

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更新版)

目录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和中国发病趋势 3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8 (一)、前列腺癌症状8 (二)、前列腺癌诊断8 (三)、前列腺癌分期14三、前列腺癌治疗18(一)、观察等待治疗18 (二)、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 19 (三)、前列腺癌外放射治疗 22 (四)、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 26 (五)、试验性前列腺癌局部治疗 30 (六)、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 33 四、前列腺癌的随访 40 (一)、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的随访40(二)、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的随访43 五、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复发的诊治45(一)、根治术后复发的诊治46 (二)、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后复发的诊治 49 六、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治疗 53 (一)、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的概念 53 (二)、疗效评估方法53 (三)、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的治疗 54 七、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56 (一)、骨转移的诊断 56 (二)、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57 (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57 (四)、前列腺癌骨转移治疗后的随访 58

一、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和中国的发病趋势 2002年全球有679,000例前列腺癌新发病例,占所有肿瘤新发病例的11.7%,位列常见肿瘤的第5位和男性肿瘤的第2位。但是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在发达国家前列腺癌占肿瘤新发病例的19%,而在发展中国家仅占5.3%[1]。中国是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的国家,2002年的标化发病率为1.6/10万,远低于美国的124.8/10万[2]。然而近年来国内部分发达地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升高,上海1997-1999年的发病率较1985-1987年增加了3.5倍[3]。 1 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 1.1 发病率和死亡率 前列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北美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部分亚洲国家都是低发病率地区。1993-1997年美国黑人的标化发病率达到了185.7/10万,是同期上海市民的60倍[4](见图1)。虽然绝对数差别很大,但是近30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大部分国家都有明显的升高。1978年至1997年美国黑人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上升了92.8%,同期新加坡华人的发病率增加了88.4%[4]。美国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增高明显受到了PSA筛查的影响:1986年随着PSA检查技术的广泛使用,发现了许多无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使得前列腺癌发病率迅速上升,并在1992年达到高峰,随后由于早期筛查的缘故发病率出现下降,1995年以来保持缓慢增长[5]。同期上海、台湾和新加坡三个亚洲发达地区的肿瘤发病率资料显示:近20年时间,三个地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分别增加了3.3倍、8.5倍和4.8倍[3, 6, 7](见图2)。目前新加坡和台湾的前列腺癌发病率都在15/10万以上,位列男性常见肿瘤的前6位。 虽然美国和中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差异显著(高达78倍),但是前列腺癌死亡率的差别要小得多(16倍)。由于PSA筛查和治疗手段的进步,1998-2002年美国的前列腺癌死亡率为30.3/10万,并且仍处在下降趋势中。而亚洲地区的死亡率变化趋势和发病率变化相接近,1978年至1997年新加坡华人的前列腺癌死亡率增加了173.7%。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比值是反映肿瘤致死性的指标,虽然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位居前列,但死亡率和发病率的比值低于亚洲国家且逐渐降低。 1.2 临床特点 由于PSA筛查的广泛使用以及公众对前列腺癌认知度高,美国75%的前列腺癌患者仅有PSA的异常,91%的患者病变局限。90年代以来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国内大部分患者是以尿路症状或骨痛而就诊,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仅6.2%的患者是由于PSA升高而被发现,就诊患者的PSA中位数为46.1ng/ml[8]。由于大部份患者病变已为晚期,长期预后不佳,1988-1995年上海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6.5%[9]。 2 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 2.1 年龄和种族 前列腺癌的发病情况与年龄密切相关,美国70%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大于65岁[10]。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39岁以下的男性发生前列腺癌的几率为0.01%,40-59岁的几率为 2.58%(1/39),60-79岁的几率达14.76%(1/7)[10]。国内也呈现高年龄组发病率高的分布,1997-1999年上海75岁以上前列腺癌患者占总数的51.2%[11]。 除了年龄,不同种族的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差异也很大。美国黑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最高,达到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标准

.专业整理. .学习帮手. 前列腺癌诊疗规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最常用的方法有白细胞计数板法、试管法和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前列腺癌一.临床诊断【一】症状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 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 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 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 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 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 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 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 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 1 / 21

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体格检查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 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 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 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 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 50 岁以上者 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 70%为癌。 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 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 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 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 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 1.细胞黏附抑制试验前列腺癌病人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 77%一 89%。

前列腺癌的中医诊疗指南

前列腺癌的中医诊疗指南 殷东风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省中医院肿瘤科 辨证汤药 1.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接受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且具备治疗条件的前列腺癌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不同治疗阶段分别发挥其增强体质、促进康复、协同增效减轻不良反应,巩固疗效等作用。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应结合辨病治疗,把握前列腺癌正气不足,邪毒内存的基本病机,适当应用具有扶助正气和控制肿瘤作用的中药。 (1)手术结合中医治疗:手术治疗目前仍是前列腺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与中医治疗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切除率,减轻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术前给予中药调理,可改善患者一般营养状况,有利于手术的进行;术后给予调理脾胃、益气固表、养阴生津、理气导滞等的辨证方药,可促进机体康复,为以后的治疗创造条件。 1)气血亏虚 气血亏虚多见于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唇甲淡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或肢体肌肉麻木,女性月经量少,舌体瘦薄或者舌面有裂纹,苔少,脉虚细而无力。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 中药汤剂: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或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或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C级推荐)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或黄芪、当归,或人参、肉桂、川芎、地黄、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白芍、生姜、大枣。 辨证加减:兼痰湿内阻者,加半夏、陈皮、薏苡仁;若畏寒肢冷、食谷不化,加补骨脂、

肉苁蓉、鸡内金;若出现动则汗出、怕风等表虚不固之证,加防风、浮小麦。 2)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多见于 临床表现:纳呆食少,神疲乏力,大便稀溏,食后腹胀,面色萎黄,形体瘦弱,舌质淡,苔薄白。 治疗原则:健脾益胃。 中药汤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C级推荐) 药物组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 辨证加减:肾精亏虚者,加熟地黄、制山茱萸、覆盆子、金樱子、桑螵蛸。 (2)放疗结合中医治疗:中药可增强肿瘤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又可防治放疗期间的副作用、并发症和后遗症,对治疗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等都有较好的疗效。此外中药还可预防前列腺癌的复发和转移,有助于提高远期生存率。 1)热毒瘀结 热毒瘀结多见于放射性皮炎、膀胱炎、直肠炎。 临床表现:会阴部皮肤肿痛、破溃,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赤、排尿困难,腰背酸痛,小腹胀满、疼痛,口渴,纳差,或见大便频繁、黏液血便,甚或便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舌红或绛,苔微黄腻,脉滑数或脉弦。 治疗原则:清肠燥湿,活血解毒。 中药汤剂: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合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C级推荐) 药物组成:芍药、当归、黄连、木香、大黄、黄芩、肉桂、车前子、瞿麦、山栀子仁、通草、灯心草、炙甘草。

欧洲泌尿学会更新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欧洲泌尿学会更新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编辑部摘 欧洲泌尿学会(EAU)的首个前列腺癌(CaP)诊疗指南于2001年发表。在过去的几年里,每当出现影响CaP 临床治疗的重要变革时,EAU 都会对指南进行更新。2005年8月,EAU 再次更新了CaP 诊疗指南。从w ww.ur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3019945.html, 网站上可以获得新指南的完整版本。 工作小组对新数据进行文献回顾,并按循证医学(EBM )原则,插入了证据水平和推荐分级,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推荐资料的质量。 下面就指南中CaP 的危险因素、CaP 的筛查、CaP 的诊断与分期方法和CaP 的治疗原则部分分别进行介绍。 1 CaP 的危险因素 这次更新的指南指出,遗传因素在临床确定前列腺癌患病危险时是非常重要的,外在因素也可对这种危险产生重大的影响。关键问题在于是否有值得推荐的证据,改变生活方式(减少摄入动物脂肪,多食水果、谷物和蔬菜)能降低这种危险。现有一些这方面的证据,在CaP 患者的男性亲属咨询饮食影响的时候可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他们(证据水平:3~4级)。 2 CaP 的筛查 普查或大规模筛查就是对无症状的危险人群进行检查,通常仅在筛查者进行试验或研究时才会开展筛查工作。但早期检查或随机筛查可以发现散发病例。通常由被筛查者(患者)或他们的医师决定是否进行这类筛查。 有两项正在进行的大型随机研究可评估CaP 筛查的效果,即在美国进行的PLCO(前列腺、肺、结肠直肠和卵巢)研究和在欧洲进行的ERSPC(欧洲CaP 随机筛查)研究。2008年将对这两项研究的主要终点--CaP 致死率差异--进行首次分析(证据水平:1级)。 因此,目前缺乏支持性的证据,或忽视了在所有特定人群中男性的CaP 早期大规模筛查。将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直肠指诊(DRE)联合检查对知情良好的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是没有争议的,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证据水平:3级)。 3 CaP 的诊断与分期 通过进行深入的诊断和分期工作,结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和并发症,确定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要避免采用对治疗决策无作用的操作。下面列出了对CaP 诊断和分期的七条指导: DRE 结果异常或血清PSA 检测值升高可作为CaP 的指征。正常PSA 水平的精确临界值尚未确定,但通常用PSA 水平2.5~3 g/L 作为青年男性正常值标准(C 级推荐)。 CaP 的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B 级推荐)。根据管理患者的需要做活检和进一步的分期。 对多数可疑CaP 患者,推荐使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系统组织活检确诊。推荐穿刺活检在前列腺各方向取样至少6~10个点,对较大的前列腺要在更多点取样(B 级推荐):由于移行区活检检出率较低,不推荐在第一次活检时对此部位取样(C 级推荐)。对持续存在CaP 指征(DRE 异常,PSA 升高,或第一次组织活检病理所见提示恶性疾病)的患者要再次进行活检。总而言之,不推荐进行更多活检(三次或更多次);是否进行只能由患者决定(C 级推荐)。 给患者经直肠在前列腺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可使接受前列腺活检的患者得到有效的麻醉(A 级推荐)。 根据DRE 结果和可能有的M RI 检查结果,判断CaP 的局部分期(T 期)。前列腺活检阳性结果的数量和部位、取样点受累的百分比、肿瘤的分级和血清PSA 水平可为诊断提供更多信息(C 级推荐)。 仅当计划进行治愈性治疗时,淋巴结状态才较重要(N 期)。T 2期或者更低分期者(PSA<20 g/L,Gleason 评分<6分),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低于10%,可省去淋巴结评估。只有淋巴结清扫术才能确定精确的淋巴结分期(B 级推荐)。 对骨转移(M 期),最好的评价方法是骨扫描。在血清PSA 水平低于20 g /L 、肿瘤分化良好或者中度分化的无症状患者,可不进行此项评价(B 级推荐)。 4 CaP 的治疗 通常不可能将一种治疗方案描述得比另一种治疗方案更好,因为在这个领域缺乏随机对照研究。但基于可利用的有限文献资料,仍可做出一些推荐方案。对CaP 患者初步治疗总体方案列于表1中。表1中概述了根据诊断分期的详细分类的治疗方案。 399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6年5月第21卷第5期

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主编那彦群 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副主编孙颖浩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登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 高献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 胡志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泌尿外科 牛晓辉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 谢立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徐 勇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 周爱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朱 刚 北京医院泌尿外科 朱清毅 江苏省中医院泌尿外科 秘书 张 争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任善成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

目录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三、前列腺癌的治疗 四、前列腺癌的随访 五、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复发的诊治 六、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 七.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 八、前列腺癌诊断流程图 九、前列腺癌治疗流程图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勒比海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高,亚洲及北非地区较低[1-7]。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1]。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美国2013年前列腺癌发病人数将达到238,590人,占男性中所有恶性肿瘤的28%,但死亡人数有轻微下降,从2010年的32,050人降低到2013年的29,720人[2]。在欧洲,2008 年的新发前列腺癌病例大约有382,000人,2008年造成90,000余名患者死亡[3]。 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来自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全国30个登记处的数据显示,1988~1992年的前列腺癌发生率为1.96/10万人口,1993~1997年为3.09/10万人口,1998~2002年为4.36/10万人口[5]。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前列腺癌自2008年起成为泌尿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2009年的发病率达到9.92/10万,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排第6位;死亡率达到4.19/10万,在所有男性恶性肿瘤中排第9位[6,7]。根据2012年世界范围的调查结果,也可看出前列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出现了显著上升,1988年-1994年期间中国每年前列腺癌发病率的增长率为2.1%,而到了 1994-2002年间,前列腺癌发病率每年增长13.4% [1]。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病率更高。2008年、2009年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前列腺癌发病率之比分别为3.7:1和4.4:1,而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更是分别达到19.30/10万、32.23/10万和17.57/10万[6,7]。 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高峰年龄为75~79岁。在我国,小于60岁的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较低,超过六十岁发病率明显增长[4]。在美国,大于70%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都超过65岁,50岁以下的患者很少见,但是在大于50岁的患者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呈指数增长。年龄小于39岁的个体,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为0.005%,40-59岁年龄段增至2.2%(1/45),60-79岁年龄段增至13.7%(1/7)。

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

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人均寿命延长,我国前列腺癌呈显著上升趋势,正逐步成为影响我国中老年男性健康的首要问题。2009年,全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已经达到9.92/10万。在经济水平发达的大城市,前列腺癌发病率更高。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的前列腺癌发病率分别达到19.30/10万、32.23/10万和 17.57/10万,最新的2015年中国肿瘤年报数据显示,前列腺癌是近些年来我国男性癌症发病率升高的6种癌症之一,位居人群十大恶性肿瘤的第9位和男性恶性肿瘤的第6位,预计2015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增患病人数为6.03万人。此外,我国初诊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分期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 差异。以美国为例,其初诊的前列腺癌患者中,临床局限性病例占81%,淋巴结转移病例占12%,远处转移病例仅占4%。而我国的多中心研究资料显示仅1/3的初诊前列腺癌患者属于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初诊时多数患者已处于中晚期的现状,导致了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总体预后要远远差于西方国家的患者。为了改变当前我国前列腺癌的诊治现状,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侯任主任委员 叶定伟教授带领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肿瘤专业委员会 前列腺癌学组的20余位专家教授(魏少忠、朱刚、邢金春、

潘铁军、徐勇、袁建林、胡志全、靳风烁、齐隽、邓耀良、朱绍兴、高平生、陈捷、李军、邹青、何朝宏、王晓民、孙兆林、李传洪、居正华、史本康、廖洪、郑祥义)制定了“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戴波教授执笔,经过2轮网上专家修订和1轮现场讨论修订,共识编写组专家在综合考虑国外最新文献报道和我国前列 腺癌早期诊断的现状后,形成以下“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1、前列腺癌筛查主要目的是降低筛查人群的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并且不影响筛查人群的生活质量;2、筛查可以增加人群的前列腺癌的诊断率,发现更多的早期前列腺癌;3、前列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是定期的PSA检测;4、不常规推荐将PCA3检测、P2PSA检测、4K score、前列腺健康指数(PHI)、MRI检查等作为前列腺癌筛查的常规手段;5、需要对患者详细阐明前列腺癌筛查的风险和获益之后才能 开展PSA检测;6、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至少10年的男性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7、对前列腺癌高危人群要尽早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高危人群包括:(1) 年龄>50岁的男性(2) 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3) 40岁时的基线PSA>1ng/ml的男性8、前列腺癌筛查期间需要每2年随访1次PSA检测,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来决定PSA检测的终止时间。现场共识会讨论结束时,叶定伟教授总结道,当前我国的情况与西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前列腺癌自2008年起成为男性泌尿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2014年的发病率达到9.8/10万,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排第6位;死亡率达到4.22/10万,在所有男性恶性肿瘤中排第9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病率更高。2014年前列腺癌城市和农村的发病率分别为13.57/10万和5.35/10万。 从发病年龄来看,我国城市地区自60岁开始出现前列腺癌的发病高峰,而在美国高峰年龄段由50岁开始。上海市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在65岁以后显著高于香港和台湾地区。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目前上海市65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0%以上,可以预见前列腺癌的绝对发病数将出现井喷性增长。 此外,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分期构成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别。以美国的情况为例,在其确诊的新发前列腺癌病例中,接近91%的患者为临床局限型前列腺癌,这些

患者的一线治疗为根治性手术或根治性放疗,在接受标准治疗后预后较好,5 年生存率接近100%。而我国的新发病例中在确诊时仅30%为临床局限型患者,余者均为局部晚期或广泛转移的患者,这些患者无法接受局部的根治性治疗,预后较差。 二、危险因素 前列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病因学研究显示前列腺癌与遗传、年龄、外源性因素如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有密切关系。 (一)遗传因素及年龄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在不同种族间有巨大的差别,黑人发病率最高,其次是白种人,亚洲人种发病率最低,提示遗传因素是前列腺癌发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一位直系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风险会增加1倍以上;2个或2个以上直系亲属患前列腺癌,相对风险会增至5~11倍,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患者比无家族史的患者确诊年龄约早6~7年。约9%前列腺癌患者为真正家族遗传型前列腺癌,家族遗传型前列腺癌是指3个或3个以上亲属患病或至少2个为早期发病,患者发病时年龄年轻,43%的患者年龄≤55岁。 前列腺癌的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高发年龄为65~80岁。 (二)外源性因素

中国泌尿外科指南(前列腺癌部分)

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分篇主编李鸣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暨北京市 肿瘤防治研究所 分篇副主编孙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贺大林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丁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高江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华立新江苏省人民医院 孔垂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长岭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李汉忠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 李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夏术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谢立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叶定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周利群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秘书龚侃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目录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 二、前列腺癌的诊断 三、前列腺癌的治疗 四、前列腺癌的随访 五、前列腺癌治愈性治疗后复发的诊治 六、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治疗 七、前列腺癌诊断流程图 八、前列腺癌治疗流程图

一、前列腺癌流行病学 前列腺癌发病率有明显的地理和种族差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勒比海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高,亚洲及北非地区较低[1-10]。世界范围内,前列腺癌发病率在男性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1]。在美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已经超过肺癌,成为第一位危害男性健康的肿瘤,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2010年美国大约有217 730例新发前列腺癌,有32 050例将死于此病[11]。在欧洲,每年得到确诊的新发前列腺癌病例大约有260万人,前列腺癌占全部男性癌症的11%,占全部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9%[12]。亚洲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中国1993年前列腺癌发生率为1.71/10万人口,死亡率为1.2人/10万人口;1997年发生率升高至2.0/10万人口,至2002年为3.4/10万男性人口[13]。另一组来自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全国30个登记处的数据显示,1988~1992年的前列腺癌发生率为1.96/10万人口,1993~1997年为3.09/10万人口,1998~2002年为为4.36/10万人口[14]。1979年中国台湾地区仅有98位前列腺癌新病例;1995年已上升至884位,年龄标准化发生率达7.2/10万人口,2000年有635人死亡,死亡率为5.59/10万人口。2007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的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为11.81/10万人,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五位。 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新诊断患者中位年龄为72岁,高峰年龄为75~79岁。在美国,大于70%的前列腺癌患者年龄都超过65岁,50岁以下男性很少见,但是大于50岁,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呈指数增长。年龄小于39岁的个体,患前列腺癌的可能性为0.005%,40~59岁年龄段增至2.2%(1/45),60~79岁年龄段增至13.7%(1/7)[15]。 引起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但是其中一些已经被公认。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遗传。如果一个一级亲属(兄弟或父亲)患有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以上。2个或2个以上一级亲属患前列腺癌,相对危险性会增至5~11倍[16-17]。有前列腺癌阳性家族史的患者比那些无家族史患者的确诊年龄大约早6~7年[18]。前列腺癌患病人群中一部分亚人群(大约9%)为真正的遗传性前列腺癌,指的是3个或3个以上亲属患病或至少2个为早期发病(55岁以前)[12]。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

前列腺癌 一.临床诊断 【一】症状 前列腺癌在早期阶段可完全没有症状,当肿瘤发展使前列腺增大到一定体积,以及膀胱颈部发生梗阻时才出现症状。此时的梗阻症状与前列腺增生无明显差别,表现为尿频、尿急、尿流缓慢、排尿困难、排尿不尽,甚至发生尿潴留等症状。但在症状的变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病情进展较快,而前列腺增生很缓慢。前列腺癌血尿不常见,一般仅见于前列腺导管癌或移行细胞癌。 在临床工作中,前列腺癌病人往往是因其他部位转移灶引起的不适而就诊,在体格检查或特殊检查时确诊的。其症状因转移的部位不同而不同。当肿瘤压迫或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造成淋巴管阻塞或压迫血管时;或因癌相关性血液高凝状态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可出现下肢水肿。骨转移可为多发性的,一般以腰骶部和骨盆多见,表现为持续性骨痛、下肢活动障碍、易疲劳,严重者可出现下肢瘫痪。当肿瘤侵犯或压迫周围神经或脊髓时,可出现局部神经疼痛如会阴部疼痛或神经功能障碍。有肺转移时可有气短等肺部症状。直肠受累时可有大便困难、肛门坠胀感。其他还有贫血等。 【二】xx 1.直肠指检前列腺直肠指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若结合前列腺穿刺活检,60%左右的病人可获得诊断。因病灶多发生于前列腺的后叶及两侧叶的移行区,质地坚硬,直肠指检时常能触及硬结。检查时应注意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硬结或呈结节样改变、中间沟以及精囊情况。早期前列腺癌虽无临床症状,但直肠指诊可以发现较小病灶。据报道直肠指检时前列腺部触及硬结,在50 岁以上者50%为癌;如硬结延及精囊,前列腺边缘分界不清者70%为癌。也有报道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可漏诊40%以上的局限性癌灶。前列腺癌直肠指检对于前列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直肠指检可初步检出前列腺外的浸润情况,但常常估计过低。 2.其他对于所有的癌症病人均应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浅表淋巴结的触诊。当病人诉有骨痛时应对触痛点进行仔细的骨骼检查。检查时还需与前列腺结石、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局灶性前列腺结核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相鉴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