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口资源环境

人口资源环境

1600199507847

8人口、资源、环境

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社会环境, 二是自

然环境。本章侧重阐明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8. 1 人口与自然环境的一般关系

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关系包括自然环境对人口的作用、人口对自然

环境的影响, 以及人口利用、改造自然环境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等

内容。

8. 1. 1 自然环境的涵义及生态系统

自然环境通常指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 也称地理环境) 。包

括作为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如阳光、大气、水、土、岩石、生物等的总和。自然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是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在形成和发展中, 已构成为一个庞大的、多级递阶的

环境系统。根据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

改造、加工程度, 可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四大系统。

192

( 1) 聚落环境系统。聚落环境系统是人类居住的地方, 是人类

生产、生活活动的中心。按其性质、功能和规模, 又可分为院落环

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三类。院落环境在保证人类健康, 促进人类

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人口的增长, 一些废渣、废水、废气( 简

称“三废”, 下同) 也随之而增多。村落环境对组织人们生产, 活跃

人们生活等起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人们活动的加强, 一些农业“三废”、生活“三废”也与日俱增。城市环境有现代工业、商业、交通、文化娱乐等设施, 有多种服务行业, 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了

优越条件; 但因人口密集、工厂林立、交通拥挤, 一些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和噪声干扰, 使城市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 2) 地理环境系统。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 处于岩圈、水圈、

气圈、土圈和生物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交错带上。地

理环境下起岩圈表层, 上至气圈下部的对流顶层, 包括全部土圈。

其范围大致与水圈和生物圈相当。地理环境直接影响人类的食、

衣、住、行、用等生活物质。

( 3) 地质环境系统。地质环境系统主要指地表面下的坚硬的地

壳即岩圈。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基础上, 在星际环境的影响下发

生、发展而来的。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之间, 经常不断地

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例如, 岩石在太阳能作用下的风化过程,

使被固结的物质解放出来, 参加到地理环境中, 经过复杂的转化过

程, 然后再输出到地质环境或星际环境中去。地质环境为人类提供

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 4) 星际环境系统。星际环境系统中的太阳是人类生存不可少

的因素。人类生存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而地球距太阳不

远不近, 地球转动得不快不慢, 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变化, 既有规律,

又不过度剧烈。太阳、地球这些星际环境的巧妙配合, 为生物的繁

茂创造了必要条件, 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8. 1. 2 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意义

人类是生物有机界的一个成员。生物是随自然环境的演化而

193

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 人类同样是随自然环境的演化而发展起来的。正如恩格斯所说,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

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地球诞生于距今45 亿—46 亿年。当初的地球并没有适合于生

物需要的空气、水、土等自然条件。地球经过漫长时期的放热、冷却, 逐渐形成了岩圈; 在岩圈形成的基础上, 经分解、蒸发逐渐形成

了水圈; 经过原始大气、还原大气逐渐形成了气圈; 岩圈表层经过风

化作用, 逐渐形成了土圈; 有了阳光、大气、水等, 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化, 逐渐形成了生物圈。在上述各圈层的形成过程中, 最初由无机

小分子, 逐渐形成了有机小分子; 由有机小分子, 逐渐形成了有机大

分子; 由有机大分子, 逐渐形成了有机多分子体系; 由有机多分子体系, 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由原始生命, 逐渐形成单细胞; 由于细胞

的进化, 大约在距今35 亿年, 出现了原核生物( 如原始细菌等) ; 由

原核细胞的进化, 大约在距今18 亿年, 出现了真核细胞生物( 如藻

类植物等) ; 由真核细胞生物的进化, 逐渐出现了五彩缤纷的生物

界; 由生物的进化, 在距今6 亿—7 亿年, 出现了无脊椎动物; 由动

物的进化, 大约在距今3 000 万—4 000 万年, 出现了灵长类动物; 由灵长类动物的进化, 大约在距今1400 万年, 出现了森林古猿; 古猿

通过劳动、变异和自然选择, 经历了古猿、猿人、古人、新人等阶段的进化, 距今300 万—400 万年, 就出现了人类。

人类出现以后, 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政治生活、经

济生活、军事生活、宗教生活、民族生活、家庭生活等等。同时, 为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 就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如生产资料的生

产、生活资料的生产、精神生活的生产、人类的自身生产等。所有这些生活和生产都是在地球的陆地上进行的。而地球及其陆地是自

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所以,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人类需要的氧气来自于大气; 人类需要的粮食来自于耕地; 人

类需要的肉类、蛋类、奶类来自于植物和粮食的转化; 人类需要的矿物燃料, 如煤、石油、天然气, 来自于地质环境; 人类需要的金属、非金属矿物, 来自于地质环境等。总之,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

切物质都来自于自然环境。

194

8. 1. 3 人口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人口是自然环境的产物, 然而, 人口并非是自然环境的奴隶。

人类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通过劳动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

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这是同

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类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 如各种耕作制

度的改进, 各种矿藏的开采, 各种工厂的兴建, 各种工具的研制、各种生活的进行等, 无一不是人口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科学技术的不

断进步, 人口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是在逐渐加深的, 利用自然环境的

能力是在逐渐加强的, 改造自然环境的力量越来越大。正因为如

此, 才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也才谱写出了人类社会这

个光辉的历史篇章。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是无止境的, 所以人类利

用、改造自然环境的力量也是无限的。当前以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 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 提

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今后遨游太空, 建立空中城市, 开发南极, 利用月球, 已不是纯属幻想。

但是, 不能因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为所欲为地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环境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 才能

取得预期的效果。

8. 1. 4 生态系统

为了进一步理解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有必要了解关于生态

系统的一些基本原理, 即生态系统的涵义、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营养

结构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平衡等。

1) 生态系统的涵义

生态系统又称生态系。它是指生物群落及其自然环境相互作

195

用的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很多, 按生态类型可分为水生生态

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两大类群; 按生态系统与自然力的关系或性

质, 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生态

系统的大小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一滴水、一个池塘、一个湖泊、一片

农田、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座城市, 甚至整个生物圈都是一个生

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其范围大致包括海面

以下11 km, 陆地以上约10 km。我们前面谈及的自然环境, 实际上

就是指的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一般都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命物质四个

部分所组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植物利用太阳能, 把无机物

转化为有机物, 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不仅供植物自身生长、发

育的需要, 而且还是其他生物以及人类食物、能量的来源。消费者

主要指动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如马、牛、羊等称一级消费者或称

食草动物; 以食草动物为食的动物, 如猫、狐狸等, 称二级消费者或

称一级肉食动物; 以二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 如鹰、蛇等, 称三级消

费者或称二级肉食动物..消费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过程中, 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分解者主要指各种具有分解能

力的微生物, 如细菌、真菌等。它们的作用是把动植物尸体分解成

简单的化合物, 归还于环境, 再重新供植物利用, 从而保证生态系统

的物质循环。非生命物质主要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无机

物、有机物及自然因素, 如二氧化碳、氧、氮、水、气、土等。它们的作用是为各种生物有机体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以上四个部分, 构

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相互沿着一定的途径, 不断进行着物质循

环和能量传递, 并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 构成了生态系

统的营养结构, 见图8. 1。这个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的基础。

196

图8. 1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模式图

3) 生态系统的功能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功能。而且

这些功能又是一切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主要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所谓

食物链就是指由食物关系把多种生物连接起来,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

生物为食, 另一种生物再以第三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

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例如,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 青草→野兔→狐狸→狼等。所谓食物网, 就是指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而形成的食

物网络( 见图8. 2 ) 。

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 一级消

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二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 以此类推, 通常有

4 ~5个营养级。低位营养级是高位营养级营养和能量的供应者, 但低位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 /10 能被上一个营养级所利用, 这种情况

称1 /10 法则。因为, 第一营养级( 生产者) 所获得的能量, 要用于自身的呼吸、代谢等消耗一部分, 剩下的能量又不能全部被第二营养

级( 如食草动物) 所利用。因此, 在数量上, 第二营养级就必然会少于第一营养级, 逐级递减, 则形成了生物数量金字塔。假若一个人

吃5 kg 鱼可以增加0. 5 kg 体重, 那么, 5 kg 鱼就需要50 kg 浮游动物供给; 50 kg 浮游动物就需要有500 kg 浮游植物供给。由此可见, 197

图8. 2 食物网络示意图

要使高位营养级的生物保持一定数量, 就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低位

营养级的生物。当低位营养级生物由于人为因素的破坏或污染而

引起数量减少, 则必然威胁高位营养级生物的生存。

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 科学证明: 生态系统最初的

能量来自于太阳。生产者( 绿色植物) 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的同时, 把太阳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并贮存在有机物质中, 提供给

消费者需要。从此, 能量通过食物链进行流动。另一方面, 动植物

死后的尸体被分解者分解时, 也从中获得了能量。再一方面, 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要不断进行呼吸、代谢也消耗了一部分能量。能

量基本上是按以上三种形式和途径进行流动的。但能量流动是单

向的、守恒的( 见图8. 3) 。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维持有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有

30 ~40种。其中, 碳、氢、氧、氮、硫、磷等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物质。这些物质以水、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盐等矿物形式被植物

利用, 在植物体内参与有机物质的组成, 再以有机物质的形式, 通过

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各营养级之间, 逐级传递, 最后经微生物分解成

无机物, 再以矿物形式归还于环境供植物利用。如此周而复始地循

环, 形成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环, 往往是相伴进行的。但是, 物质是不灭的。

198

图8. 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

4)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对稳定

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通常讲的要维护生态平衡, 并不

是要保持原有的平衡不变, 而是指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干预不

要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净力。所谓“自净力”就是指生态系统具有一

种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净力。这种

自净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超过其限度, 则生态系统就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主要标志有两个: 一是结构改变, 表现在

缺失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例如, 草原破坏, 青草的数量、质量大大

下降, 野兔不能栖息和生存, 狐狸食物遭到威胁。二是功能衰退, 表

现在能量流动受阻或物质循环中断。例如, 淡水被有毒物质严重污染, 浮游植物不能生长, 浮游动物无法繁殖, 鱼也就不复存在。

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较多,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 一是自

然因素, 如地震、火山、陆沉、洪水、台风及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流行性疾病等。二是人为因素。例如, 人口增长、人为活动加强、工农业发展对自然资源乱采滥伐、环境污染等。

199

8. 2 人口与自然资源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物质来获取

所需的能量和物质, 因而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8. 2. 1 自然资源的涵义及分类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

中能提供给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一切自然物质, 如阳光、空气、风力、气候等。狭义的自然资源是指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 但已勘明和评价的自然物质, 如土地、矿藏、水力等。

2) 自然资源的分类

( 1) 生态资源, 又称环境资源。指在自然环境内, 任何地方都具

有的资源。如太阳辐射、气候、风等。这类资源的特点是: 受人类的干预和影响较小;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基本恒定。

( 2) 生物资源, 又称再生资源。这类资源的特点: 是具有再生能

力, 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 3) 矿产资源, 又称非再生资源。这类资源的特点是: 不能再

生, 用一点, 少一点, 以致耗尽, 如各种矿藏。

8. 2. 2 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当今世界人口已增到约63 . 14 亿人, 中国人口已增至12. 922

亿人( 2000 年) 。人口规模如此庞大, 已给自然资源带来了很大压200

力, 现就主要几种资源作粗略分析:

1) 人口增长与淡水资源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少, 且分布不均。全球水体约有1. 5×109

km3 。其中, 海水占97. 47% , 淡水仅占2. 53% 。2. 53% 的淡水中,

有难以利用的极地冰川, 深层地下水约占2. 19% , 能被人们利用的

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0. 34% 。能被人类利用的淡水, 不

仅数量少, 而且分布不均, 包括地区分布不均和季节分配不均, 因此

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对淡水的需求量大有增加。据估计, 古

代每人每天需要12 L 淡水, 中世纪增加为20 ~40 L, 18 世纪增加为

60 L, 当今欧洲国家的一些城市居民增加为500 L, 人口越多, 对淡

水的需求量越大。社会越进步, 对淡水的需求也越多。生产力越发

展, 对淡水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例如, 生产1 t 钢, 需要20 ~40 t 淡水; 生产1 t 纸, 需要200 ~400 t 淡水; 生产1 t 人造纤维, 需要1 200 ~1 800 t 淡水; 平均生产1 t 谷物, 需要450 t 淡水; 生产1 t 甘蔗需要它

本身重量的1 800 倍淡水; 生产1 t 橡胶, 需要2 700 t 淡水等。

淡水资源短缺, 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目前地球上区域性缺乏淡

水资源, 业已普遍存在。估计, 地球上约有5 000 万km2 的陆地缺

少淡水, 有40 多个国家闹“水荒”。在中国北方, 淡水资源短缺已较

普遍, 除了“引滦入津”工程外, 现正在实施“南水北调”等大工程。

如何缓解淡水资源的短缺呢? 一是要合理用水, 保护水资源,

控制水污染。二是要积极开发水资源, 如开发地下水、冰川水和淡

化海水。三是要控制人口增长, 节约用水, 减少污水的排放量。

2) 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土地是人类生

活和生产的基本场所, 是社会生产的一种不可代替的重要资源, 它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人类吃、穿、住、行、用等生活需要。

地球上土地的总量有限。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为5 . 1 亿hm2 。

其中, 海洋面积占3. 61 亿hm2 , 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 ; 陆地面积

201

约为1. 49 亿hm2 , 约占全球总面积的29% 。

世界上耕地的总量有限。在土地中, 经过风化和微生物作用适

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称为耕地。全世界耕地约为1 . 3×1012 m2 , 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0% , 人均耕地约333m2

世界上耕地的数量、质量有变化。世界耕地数量在减少, 城市

在扩大, 工厂、学校、医院、铁路、公路等基本建设不断占用耕地。据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约8 万km2 耕地被占用。加上人口增长, 所以

人均耕地在急剧下降。同时, 世界耕地的质量也在下降。掠夺式的

使用耕地, 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 严重污染耕地, 使耕地肥力下降。据统计, 全世界平均每年约有5 万hm2 的耕地被侵蚀、盐渍化

和污染。沙漠化威胁地球1 /3 的陆地表面, 每年有500 万~700 万km2 耕地变为沙漠, 另外有21 万km2 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耕

地的数量多少、质量高低与粮食产量有着密切关系, 粮食总产量与

人均占有量有着密切关系, 人均占有粮食与人们的食物营养有着密

切关系。据统计,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 世界上有4. 62 亿人缺乏足

够的能量和基本物质。其中, 有4. 3 亿人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据测

算20 世纪末发展中国家的挨饿人口约增至5. 9 亿人。

中国的土地资源丰富, 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低

于世界水平。中国的人均耕地少, 且有下降趋势。据《中国科学报》1989 年3 月22 日—4 月28 日连载《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报告表明,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06. 7 m2 左右, 到20 世纪末将下降到97. 3 m2 , 到2020 年将下降到84. 7 m2。不仅人均耕地少, 而且耕地质量不高。优质良田占22% , 中产田占78% , 全国耕

地总面积有59% 缺磷, 有23% 缺钾, 有14% 磷钾均缺。土壤耕层浅的占26% , 土壤板结的占12% , 有些地区土壤肥力正在下降。如东

北三江平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团粒结构分别由建国初期的6%

~11 . 5% 和60% ~90% , 下降到20 世纪80 年代末的3% ~5% 和30% ~50%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50 万km2 , 占国土面积的

15 . 6% 。耕地表土流失量约为33 亿t / a, 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总耕地的1 /3。由于耕地存在上述一些情况, 直接威胁着粮食的大幅

度增长, 并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缓解耕地、粮食、人口202

的矛盾? 其主要途径有三条: 一是在加强水土保持的前提下, 扩大

耕地面积;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三是控制人口

增长, 减轻人口对耕地的压力。

3) 人口增长与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资源。森林不仅可为人类提供

大量木材、多种原料、多种食品和多种饲料, 而且还具有净化空气、

涵养水分、保持土壤、防止风沙、调节气候、减弱噪声、美化环境等功能。因此, 有人称森林是自然环境的“总调度室”、“天然屏障”、“空气的‘肺叶’”等美名。

森林面积在锐降。人类诞生时, 地球上有2 /3 的陆地被森林所

覆盖, 其总面积约有76 亿hm2 ;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砍伐森林的活动

的加剧, 18 世纪减少到55 亿hm2 ; 1963 年减少到38 亿hm2 ; 1978 年减少到25 . 6 亿hm2。最近20 年里全球每年砍伐森林2 000 多万

hm2 , 已经有22 个国家中的1 亿人没有足够的林木满足其最低的燃

料需求。森林的大量砍伐, 是对生态环境平衡的严重破坏因素, 各

种自然灾害如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旱灾害等由此而生。先秦时期, 中国整个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约为50% , 东北、

四川、云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为80% ~90% 。几千年来, 一些地区

由于乱砍滥伐, 只砍不植的掠夺性砍伐, 使森林面积大大缩小, 森林

覆盖率减少到清初时的21% , 再减少到1949 年的7% ~8% 。建国后, 经过很大努力, 到1993 年初已达13. 63% 。人均森林面积也只

有133 . 2 m2 上下, 居世界120 位。

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沙漠扩展, 加剧了水土流失。建国后治理

了41 万km2 的水土流失面积, 到1991 年中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还

有150 万km2 , 占国土面积的15. 6% 。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还处于

有增无减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初的116 万km2 , 增加到现在的150

万km2 ) 。每年流失泥土50 多亿t, 带走氮、磷、钾约4 000 多万t, 相当于全国化肥的年产量。新中国成立后, 虽建设了近66. 6 亿m2 人

工草场和改良草场, 但全国草原退化面积仍有513 亿m2 。我国草

原退化还相当严重, 产草量不断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从20

203

世纪50—70 年代末, 土地沙漠化平均每年约扩展1 500 km2 。造成

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多, 但其中人口增长, 人为活动的加强是一个主

要原因。要缓解人口与森林的矛盾, 一方面要保护和发展森林资

源, 积极造林; 另一方面要节约木材, 合理砍伐, 综合利用; 再一方面

要控制人口增长, 减轻人口对森林的压力。

8. 2. 3 人口与自然资源关系上的几种观点

在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上, 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 说法不一,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1) 悲观论

悲观论认为, 世界人口增长快, 实际上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

长快。这种迅速增长的人口, 将会使粮食匮乏, 能源短缺、资源枯

竭, 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 从而导致“世界末日”, 人类“最终灭亡”的悲惨景地。

悲观论有很大的片面性。第一, 把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悲剧”,

统归于发展中国家是错误的。因为, 资源的利用, 发达国家一般都

多于发展中国家。例如, 当今欧洲的城市居民每天使用淡水高达

500 L 以上, 而发展中国家远不及此数。对资源的消耗, 也是发达国

家最多。例如, 据1980 年统计, 世界人均使用能源为1. 96 t 标准

煤, 下同) , 而美国为10. 4 t, 日本为3. 69 t, 前联邦德国为5. 73 t, 英

国为4. 8 t。发展中国家大多在1 t 以下。中国仅0. 62 t, 印度为

0. 19 t。由此可见, 把资源枯竭、能源紧张归罪于发展中国家是不合

理的。第二, 悲观论把自然资源统看成是有限的, 把人口增长说成

是无限的, 这个“有限”对“无限”, 其结论必然得出人类的前景暗淡。事实上, 资源有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有限( 因不能再生) , 而矿

产资源有限主要又是指已经探明的种类和贮量。地球上还有很多

未被人们发现和勘测到的矿藏; 海水中还有很多能被提取的矿物;

已查明的矿藏还可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用后的矿产品还可回收, 提

高其利用率; 有些矿产还可用别的物质产品来代替, 等等。所以, 用204

不变的、停滞的、绝对的眼光去考察资源, 必然得出悲观结论。另一方面, 说人口增长是无限的, 我们不妨要问, 为什么当今的法国、瑞典、瑞士、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口成负增长呢? 不少发展中国家已经或正在加深对自身计划生育的认识, 自觉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控制, 中国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可见, 人口无限增长的说法也是站

不住脚的。第三, 悲观论忽视生产力的发展, 忽视科学技术的进步, 忽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 从而导致以上错误观点。

2) 盲目乐观论

盲目乐观论认为, 人口增长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自然资源是无

限的, 科学技术又在不断发展, 所以人口可以任其增长, 不需加以限制。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第一, 人口增长不是一个问题吗? 二次大战后, 世界人口增长快,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更快, 这是事实。一方面人口数量增长迅猛,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又不发达, 人们为了获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质, 势必造成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围湖造田、掠夺式经营土地等等, 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生态失衡等情况发生, 这是不能否定的事实。第二, 科学技术发展是无限的, 这是从整个人类历史来观察的。具体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 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 仍然是生

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例如, 教育是科技的基础, 教育事业的发展, 客观上要求有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发展中国家, 本来经济都

较落后, 教育经费紧缺, 怎能在短期内一下子就发展了教育呢? 另

一方面, 即使科学水平有了很快的提高, 人们也不能任意向自然环

境索取其资源。因为,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如果超越了

其自净力的限度, 又会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从而又会反作用于人类。所以, 把未能实现的科学技术远景, 当成今天判断事情的现实

是片面的。第三, 盲目乐观论认为, 人口可以任其增长, 不需限制, 我们不妨要问: 人类生存的目的, 到底是什么? 难道仅仅是为了生

儿育女、繁衍后代吗? 其结论是: 人类生存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满足和提高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 人口增长不是人类的惟一目的。从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内在关系上讲, 人口205

数量也要有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限度, 超越这个限度, 势必导致

许多社会问题, 从而又回到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的恶性循环之中。最后, 从人口与整个地球来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可供生存。

而地球的总面积、陆地面积、耕地面积是有一定数量的, 是不能任意扩大的, 地球承载人口的负荷是有限的。所以, 那种认为人口可以

任意增长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

3) 马克思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处理人

口与自然资源的正确观点, 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生态

理论和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的原理, 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

武器和指路明灯。在对待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上, 既要看到人类

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力量和作用, 又要掌握人口利用自然资源的

过程中, 要受自然规律和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既不能把人口与自然

资源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又不能忽视人口与自然资源对社

会发展有促进或延缓作用; 既要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又

不能把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 作为当今处理问题的现实依据。

正确处理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可采用以下几种主要措施: 第一,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科学技术, 要不断提高人口质量, 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来缓解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第二, 做到有计划地、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资源的开采率、利用率, 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 搞好环境保护, 为

再生资源创造良好的繁衍条件; 不断发现和勘探非再生资源的种类

和贮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使所有自然资源能永续利用。第四, 制定和完善自然资源的保护法规, 坚决禁止盲目性、破坏性、掠夺性地开采自然资源, 确保自然资源长期造福于人类。

206

8. 3 人口与环境污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人口激增、工农业发展和人类活动加强

的同时, 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 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本节

将阐明环境污染的涵义、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的作用与反作用及环

境污染的防治等问题。

8. 3. 1 环境污染的涵义及分类

环境污染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各因素, 如水、空气、土壤等, 在受

到天然的、人为产生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噪声、废热、废气、废水、废渣等一定程度的污染后, 并超出自然环境所固有的恢

复能力, 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危害人体健康, 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和

社会活动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复杂和广泛。通常有两种分类: 就

受污染的要素而论, 可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就受污染的性质而论, 又可分为三类: 物理性污染, 如噪声、废热、辐射等; 化学性污染, 如有机物、无机物、酸、碱、盐等; 生物性污染, 如霉菌、病菌等。

环境污染的特征也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从影响人体健康和人

类活动而言, 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影响人体健康。主要表

现在: 一是涉及范围大、受污染的人口多。因为受污染的地区一般

是一个较大范围, 而且无论男女老幼, 无论民族、宗教, 无论体质强弱, 甚至胎儿也难免不受其害。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受污染地区

的人口, 不仅终日暴露在被污染的环境中, 而且较长时期遭受污染

物的侵袭和危害。三是污染物的种类多、危害大。如果受毒性严重

的污染物质的影响, 会导致人们急性中毒; 如果长期接触低浓度的

污染物质, 可能引起慢性中毒, 或者造成致癌、致畸等远期危害。第207

二, 污染物质的动态性强。一方面, 污染物随风力有迁移, 另一方

面, 污染物参与某些化学反应会转化, 不管哪种形式, 污染物质都会

引起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环节发生变化而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质量,

进而对人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三, 容易污染, 难于治理。一

些重金属的污染, 一些难以消除的农药的污染, 将会长期残留在土

壤中, 短期内不易消除; 要治理被污染的环境, 一般是技术复杂, 耗

费大量资金, 治理比较困难。

8. 3. 2 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

1) 人口增长与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一定时

间后, 破坏了大气原来的组成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 产生了有害于

人们健康、影响动植物生长、损坏各种设备和财产的现象。

人口增长会加重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有三种: 一

是工业污染源, 主要由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燃烧燃料向大气排放

的大量烟尘、废气和各种有害物质, 如煤烟、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二是交通污染源, 主要由各种机动车辆、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三是生活污染源, 主要是由人们烧饭、取暖、沐浴等生活需要而燃烧矿物燃料或其他燃料向

大气排放的烟尘等。一般说来, 人口增长, 人们的生活活动和生产

活动会相应加强, 大气污染也随之而加重。

大气污染物对人们的影响大。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 现举以

下几种: 第一, 粉尘。所谓粉尘, 是指悬浮于大气中直径为0. 001 ~100 μm 的颗粒。其中, 直径大于10 μm 的颗粒能较快降落到地面称落尘; 直径小于10 μm 的颗粒, 可在大气对流层中悬浮1 ~3 周称飘尘。飘尘由自身的重力及降雨等落到地面, 则会污染环境; 假若

人们吸入了飘尘, 往往会沉积在呼吸道和肺泡内而引起发病, 影响

人体健康。第二。氮氧化物, 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人们长

期吸入受二氧化氮污染的空气, 可能会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水208

肿、痉挛、麻痹, 甚至致癌。第三, 一氧化碳。人们一旦吸入一氧化碳于肺内, 一氧化碳则能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 生成碳氧血红蛋白。而碳氧血红蛋白有阻碍血液的输送的作用, 如果大量吸入一氧化

碳, 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第四,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增加, 可能

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因为, 二氧化碳具有温室效应, 它能吸收

红外辐射, 使接近地面层的温度上升。第五, 二氧化硫。当人们吸

入二氧化硫气体时, 一般在上呼吸道与水生成亚硫酸或硫酸, 对粘

膜产生强烈刺激, 长期吸入二氧化硫气体者, 可能引起慢性结膜炎、鼻炎、咽炎、支气管炎; 当大气的相对湿度较大, 且有大量二氧化硫气体存在时, 二氧化硫气体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 则会产生氧化

反应, 生成三氧化硫或硫酸雾。如果随降水下落, 则成酸雨。酸雨

使水质、土壤发生变化, 会导致鱼类死亡、农作物枯萎, 腐蚀建筑物, 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1990 年, 我国大中城市大气污染较重, 小

城镇大气污染有加重趋势。我国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 西南和华南

地区较为严重。

2) 人口增长与水体污染

水体是指地球表层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 是水、水生生物和

底泥等的总称。水体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 其含量超过水体

的自净力而导致水质下降、水体环境变坏或恶化, 使水体原有的多

种用途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的现象。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 及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 人类对

水体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水体污染越来越重。由此, 防治水体污染、保护水体资源和水产资源, 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水体污染的种类很多, 若以污染物的化学组成和毒性来分, 可分为

有毒物质污染、无毒物质污染、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富营养化污染和油类污染五大类。

水体污染的原因、性质及其危害是多方面钓, 现就主要几种作

简要介绍: 第一, 有毒物质的污染, 包括重金属、氰化物和酚类。重

金属, 如汞、镉、铅、铬等, 主要来源于采矿和冶炼工业。它们在水体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 它们经过食物链的逐级累积, 在高级生物体209

内能成千上万倍地富集起来; 氰化物主要来自于电镀水、化工厂的

含氰废水以及焦炉、高炉的煤气洗涤冷却水等。氰化物属于剧毒物质, 对水生物和人类有致命的危害; 酚污染物来自于绝缘材料厂、树脂厂、制药厂等含酚的废水。其含量高时可引起鱼类死亡。第二,

无机物质污染。无机物主要包括酸、碱、盐等无机物质。酸来自工业生产中的各种酸洗废水、矿山排水、造纸废水等; 碱主要来自制碱、造纸, 制革等工业废水。酸碱废水中和酸碱与地表物质反应均

可产生无机盐类。酸碱污染水体, 可使水中的酸碱度发生变化, 造

成水体破坏, 抑制生物生长, 妨碍水体的自净力, 甚至失去使用价值。第三, 有机物质污染, 主要包括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脂肪, 蛋白质、纤维素等。这些有机物质主要来自于生活污水和食品、造纸、制革、印染等工业排放的废水。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可分解

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但在分解过程中, 需要消耗水中的大量

的溶解氧。溶解氧减少, 则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 甚至造成鱼类窒息死亡。第四, 富营养化污染, 主要指水中无机和有机的氮、磷、钾等植物营养物。它们来自农民施肥、城市生活污水以及造纸、制革等工业废水。一定的植物营养物是农业生产的宝贵肥源, 但大量汇

入水体, 会使藻类大量繁殖, 过度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使水质恶化,

严重威胁鱼类生活, 甚至危害人体健康。第五, 油类污染。油类主

要来自海底油田的开发、石油的运输和炼油厂的污水排放。石油污染海洋后, 会产生大量的油膜, 影响氧气进入海水, 降低海水的自净力; 飘浮在水面的油层, 在水流和风力的影响下, 会进行扩散, 污染海滨, 破坏海鸟的栖息, 且对海洋生物造成极大危害。

3) 人口增长与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三废”物质, 通过多种途径进

入土壤, 其数量、性质变化超过了土壤的自净力, 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功能失调、土壤肥力下降, 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一种现象。

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较多, 归纳起来, 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 土

壤历来都是工业废渣、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场所; 第二, 大气污210

染、水体污染后, 其污染物质通过迁移和转化进入土壤; 第三, 随着

人口数量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

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为获得这些农产品, 势必要通过化肥、农药、

引用污水灌溉等强化土地利用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从而造成各种污

染物进入土壤。

土壤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重金属元素的污染, 如汞、镉、砷、铅、锌等, 不仅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 反而会被农作物吸收, 富集于作物体内, 进而威胁人们健康。

第二, 有机物污染, 如“滴滴涕”、“六六六”、“敌敌畏”等。“滴滴涕”、“六六六”的生产成本低, 治虫效果好, 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 在土壤中残留的时间长。如果它们污染了土壤, 其污染物质随

食物链进入人体, 不仅影响本代人口的健康, 而且将通过胎盘、母奶

的传递, 危及下代人口的健康。第三, 放射性污染。如核能的利用,

核武器实验所排放的“三废”。其中, 放射性物质的危害最大。因

为, 放射性物质污染土壤后, 不易排除, 只能靠它本身的自然衰变和

转化。如果放射性物质被蔬菜、水果、粮食作物吸收, 进入人体, 则

会损伤人体组织, 可能引起白血病、肿瘤等疾病。第四, 病原微生物

污染, 如人、畜的粪便及灌溉的污水等。人们食用了病原微生物污

染的土壤所生产的蔬菜、瓜果, 或者饮用了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水, 则

可能传染上肝炎、痢疾、伤寒等疾病。

8. 3. 3 环境污染的防治

1) 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环境污染。二是不合理地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当代发达国家的环境问

题, 属于第一类,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属于第二类。

从20 世纪60 年代起, 发达国家就开始了环境治理, 其过程大

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普遍采用高烟囱排放煤烟, 借以防211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人口与资源的关系密切,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相互依存。在人口的持续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人口对资源的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对食物、水、能源、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将增加。例如,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导致农业面积的扩大,这将进一步加剧土地资源的压力。同时,人口的增长也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增加,这将对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然而,资源的有限性也限制了人口增长的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如果资源的开发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将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退化。例如,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导致了水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问题,过度的土地开垦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人口的增长和发展。 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开发也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发展,这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例如,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和污水污染了大气和水体,城市的扩张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同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煤炭和石油的开采和燃烧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为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要加强人口管理,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通过合理的人口政策和措施来平衡人口的需求和资源的供给。其次,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口的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产生了压力,而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开发也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需要加强人口管理、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繁荣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浅述中国人口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浅述中国人口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影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过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环境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又为资源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经济保障,他们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这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人口的国家,因此,在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中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目前,这种状态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还产生了新的不协调因素,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资源、环境及社会发展问题的矛盾。 1人口、资源与环境整体发展不协调 当前,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人口与经济之间的不协调发展关系,主要表现在人口总规模急剧膨胀和劳动力适龄人口数量庞大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随着经济产值增加,加大了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使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已出现了某些重要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日益严重的污染和自然生态持续恶化。从另一方面来看,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2人口、资源与环境各个子系统的内部发展不协调 从我国目前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人口、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内部发展不协调的现象非常普遍。人口方面,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有效地抑制了人口自然增长,延缓了高峰期到来的时间,但同时,我国目前人口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几个问题分别是(1)人口将逐步进入负增长。(2)新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失调。(3)老龄化问题严重。 我国的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也直接影响着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

浅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1.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经济大系统中,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资源不仅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而且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投入要素,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转化成能为人类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是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和,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环境的供给. 经济的发展也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影响。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减轻了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使我们更加合理、更加充分的利用了各类自然资源。 2.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发展又是为了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人口发展。同时,人口又处于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是经济发展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能动要素。 一方面,人口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资源。人口资源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对经济发展也起到阻碍作用。 3.人口和环境、资源的关系 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又与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使资源利用合理和环境优化;也可以阻碍经济发展,造成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 可见,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这就要求人口本身也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但又不能孤立地发展.这是因为,离开了资源、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离开了经济、社会,就不可能有人口发展。人类生存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不顾生存和发展条件的人口增长是不能长久的. 上述诸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说明,只有各方面都能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别的方面创造条件,人类生存和发展才能步人良性循环轨道。因此,树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一、什么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在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如人口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 二、人口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我们不断地开垦土地,建造房屋和基础设施,这些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例如,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工业污染和交通拥堵;农业活动导致了土地退化和水源污染等。 2. 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对其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在一个年轻且高度受教育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应充足,这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并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一个老龄化且缺乏教育的人口

结构中,可能会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缓慢的经济增长。 三、资源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1. 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开发可以给人们带来生活所需,但也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例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可能导致水污染和土地破坏;木材采伐可能导致森 林砍伐和物种灭绝。 2. 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如果某种资源变得稀缺或不可用,这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如果能源价格上涨,这将增加企业的成本并减少消费者的购买力。此外,资源稀缺还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四、环境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 1. 环境污染对人口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可以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例如,空气污染可以导致呼 吸系统疾病;水污染可以导致胃肠道感染和肝脏疾病。

2. 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环境保护可以提高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但也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环保法规可能导致企业需要更高的成本来符合法规要求,从而减少了其竞争力。 五、人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1. 人口控制 通过教育和计划生育等手段控制人口增长,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压力。 2. 资源管理 采用可持续开发方式管理自然资源,以确保其不被过度消耗或破坏。 3. 环境保护 制定环保法规并执行它们,以减少污染和其他负面影响。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政教案 一、引言 在当今世界上,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 要因素。人口的增长和迁移、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环境的破坏和保护,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本教案旨在通过人口资 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培养学 生的思政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 理解人口增长与迁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3. 掌握资源的分类、分配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4. 理解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人口经济学基础知识 A. 人口增长与迁移的影响 i. 人口增长的社会经济影响 ii. 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B. 人口政策与社会管理 i.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控 ii. 人口管理的挑战与应对 2. 资源经济学基础知识 A. 资源分类与特征 i.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ii. 人工资源与创新发展 B. 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原则 i. 市场机制与资源配置 ii. 社会公平与资源保护 3. 环境经济学基础知识 A.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i. 环境破坏的原因与后果 ii.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B. 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 i. 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ii. 个人与社会的环境责任

四、教学方法 1. 授课法: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和展示等方式,介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观察法: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变化与关系,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材; 2.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 六、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以有关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为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3.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讨论解决方案。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指定不同主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研解决人口增长问题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研解决人口增长问 题 人口增长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资 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考研生涯中,解决人口增长问 题成为一个热门议题。本文将从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三个 方面探讨如何解决人口增长问题。 1. 人口控制 人口控制是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首要任务。通过控制人口出生率和 死亡率,实现人口稳定增长,以减轻资源的压力和环境的负担。人口 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例如, 探索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鼓励合理生育,以达到人口 增长的合理控制。 2. 资源利用 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会带来压力,因此优化资源利用是解决人口 增长问题的关键之一。政府应该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鼓励绿色生产 和消费模式,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农业领域,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在工业领域,鼓励企业进行清 洁生产,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有效的资源管理将有助于平衡人 口需求和资源供应。 3. 环境保护

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环境保护成为解决人口增长问 题的必要措施。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 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人们采取环保行动,减少污染的排放。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为 人口提供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生存环境。 综上所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重要学科。通过人口控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人口增 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平衡。在考研生涯中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一学科, 将为解决人口增长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人口 数量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影响,而资源和环境的变化 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因此,人口问题与资 源环境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处理。 首先,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水源、能源等基本生存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人口众 多的地区往往要面对农田减少、水资源匮乏、能源供给不足等问题。 人口增长带来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也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甚 至生态系统的破坏。比如,过度的森林砍伐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土 壤流失和水源枯竭;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 问题的加剧。 其次,资源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人口发展产生影响。资源的稀缺和环 境的恶化会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影响到人口数量和质量。例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会造成健康问题,降低人口健 康水平;食物和水源的不足会导致人口营养不良和疾病的传播。此外,资源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人口迁徙。面对缺乏资源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人们往往会选择迁徙到资源较为丰富和环境较好的地区,这会导致人 口过度集中或人口稀疏现象,进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需要寻求一种平衡点。一方面,要 通过合理的人口政策来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政府可以通过推行计划 生育政策来控制人口增长,这可以避免人口过度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

的压力。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来提 高人口质量,进而减少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另一方面,要通过可持续 发展的理念来保护资源和环境。国家和社会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此外, 还应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打击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 总之,在当今世界发展的背景下,人口发展和资源环境问题是亟待 解决的重大挑战。人口的快速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而资源环境的变化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口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只有找到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好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人口增长导致了资源需求的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对食物、水、能源和其他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导致了对农业、能源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农业需要开垦更多土地来满足粮食需求,这意味着破坏了大量的森林和生态系统。能源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对矿产资源的更多开采,这会造成地质灾害和水源污染。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也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所有这些都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其次,人口增长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增加。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主要来自燃煤、燃油和电力等化石能源。随着人口的增长,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化石能源的使用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气候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暴雨、干旱和风暴,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对农业和渔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再次,人口增长导致了废物排放的增加。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包括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随着人口的增加,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些废物排放至空气、水源和土壤中,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一些有毒废物还会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需要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可以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同时,可以鼓励能源的可再生利用,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其次,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可以制定更严格的环境法律和政策,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减少废物排放和污染。此外,还应推广环境友好型

的生活方式,如减少废物产生、节约能源等。最后,需要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培养人们的环保习惯和责任感。 总之,人口增长对环境有着重要影响。资源需求、能源消耗和废物排 放的增加给环境带来了许多问题。只有通过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措施,才能减缓人口增长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口增长解决资源分配和环境问题

人口增长解决资源分配和环境问题人口增长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对资源分配和环 境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的需求也日 益增长,而环境压力也随之加大。然而,人口增长也具备一定的 解决问题的潜力,只要我们采取合适的措施和政策。本文将探讨 人口增长如何解决资源分配和环境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 方案。 资源分配是人口增长带来的一个主要挑战。人口的增加意味着 对食物、水源、能源和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然而,这些资源 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合理的分配,资源短缺将会导致社会不稳 定和经济下滑。为了解决资源分配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提高资源 的利用效率。例如,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对有限能 源的依赖,从而确保能源的供应。同时,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提 高粮食产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此外,鼓励节约用水 和提高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也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 优化资源的利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 人口增长对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用地和交通需求也大幅增加。这使得 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环境问题,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推广低碳出行方式,鼓励公 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减少对汽车的依赖,降低尾气排放对空 气质量的影响。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节能减排,减少 工业和生活中的污染物排放。此外,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 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从而 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了以上的解决方案,人口增长还可以通过创新和科技进步来 解决资源分配和环境问题。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例如,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减 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以降低能源行业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产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需求, 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此外,应用先进的城市规划和智能 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以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 状况。 总之,人口增长带来了资源分配和环境问题,但也为解决这些 问题提供了契机。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促进科技创新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努力,采取合适的政策和策略,才能

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全球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影响也愈发凸显,特别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本文将探讨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之策。 首先,人口增加导致对资源的需求的急剧增加。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例如食物、水和能源,都与资源紧密相关。随着人口的增长,这些资源的供应压力也随之增加。例如,农业生产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来满足粮食需求,这导致了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生态系统破坏。同样,能源需求的增长导致了对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的巨大消耗。 其次,人口增长对环境的污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加剧了空气和水的污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和农业排放物都导致了空气质量下降和生态系统失衡,对人类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工业生产和城市垃圾的排放也污染了水资源,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环境问题的加剧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然而,面对人口增长带来的资源和环境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应对之策。首先,我们需要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绿色生产方式来减轻资源压力。这意味着采取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措施。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环境教育和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只有通过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才能真正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此外,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提高住房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功能的分散发展,可以有效减少城市人口密度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此外,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对环境的污染也是重要的举措。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人口增长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人类的居住和生活需要对土地、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化和农业生产,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物种灭绝。同时,对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也导致了水源的污染和枯竭以及能源的过度开采,如油气井,煤矿等。 其次,人口增长对空气和水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被释放到大气中,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和空气污染的问题。人口密集的城市也面临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环境问题,水源面临严重的污染和过度开发,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此外,人口增长还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森林覆盖面积的减少,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人口密集的城市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建设房屋和基础设施,这导致了土地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最后,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还包括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大量的人类活动导致了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的紊乱,如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导致了农田中的害虫和杂草的抵抗能力的提高。此外,过度捕捞和过度放牧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和草原的退化,对人类的粮食安全和环境可持续性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在面对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鼓励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使用,促进可持续发展。其次,教育和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促进人们的环保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此外,国际社会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 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之,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口 增长对环境造成的问题,并采取行动来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只有通过 合作和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人口与资源、环境

人口与资源、环境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因为计划生育少生了3亿多人。可想而知,如果再加上这么多人口,我们的生存环境会多么恶劣,可持续发展会更加的遥遥无期。但我想指出一点,人口数量增长的压力虽然是基础性的,但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有很多人口密度远远要高于贫困地区的城市其生态的压力却要轻得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人口对于生态的压力。 人口问题并不仅仅是数量多少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从力量形态说,任何一个人口都是消费力(或者称消耗力)、养育力和活动力的结合。其中活动力可以有多种理解,譬如旅游这种地理活动对资源环境就有很大影响,人口的迁徙意味着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重组。我们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消费自然的产品,从空气、水、食物到通过自然资源加工和转化的一切社会产品无不如是。 目前的研究结论: 1.人口、资源、环境之间问题的源头在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自然的演变史、文明的进化史就是人类不断地攫取资源、破坏环境的历史,也是不断地再造资源、重建环境的历史。在浩瀚的自然面前,人类就像一柄双刃剑,发挥着历史的作用。 2.从系统的观点说,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三个方面互相结合:首先,任何一个人类的人口系统都是一个消耗的系统,由此带出人口的消费力和资源的养育力的关系问题。人类是现今地球上食物链中最重要的一个生物环节,最重要的消耗系统。没有对资源的消耗,人口系统是不可能存在下去的,但这种消耗是有边界的。其次,任何一个人类的人口系统都是一个排泄的系统,由此带出人口的污染力与环境的自净力的关系问题。投入-产出的过程依然可以从人口系统中得到反映。人口系统时时刻刻都在产生垃圾,成为最大的环境污染源,但无论是我们的生活还是生产所产生的垃圾都存在着一个极限: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类使废物回收的程度。再次,任何一个人类的人口系统都是一个活动的系统,由此带出人口的活动力和自然的支持力的关系问题。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但人类的活动时刻可能给环境带来压力。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源、衣食之母、道德之父。没有自然的存在、自然的恩泽和自然的完美,人类的一切都无从谈起。自然是人类最大的财富,也是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在很多地方,“发展”已经成为奢侈的字眼。所以,我宁愿退一步说,我们需要的是新的生存哲学。这样的哲学不仅仅是人类要在自己的欲求和自然的资源和环境之间建立起建设性的伙伴关系;而且在于要富有远见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与社会的关系。我们需要环境文明,需要环境道德和环境伦理,需要伙伴关系,需要友爱和责任。 既然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我们就应该去保护它、去回馈它、去帮助它。这是环境伦理最基本的内涵了。遗憾的是,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崛起、欲求的增加使得我们越来越离开了文明的本质。人类大大小小的苦恼都来自文明的异化,我们所看到的文明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是将自然的演变命运排斥在外的文明,时代在呼唤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有识之士所鼓吹的“环境文明”。这种文明观,在我看来,就是将人类的命运和自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发展观,就是将人类如何对待自然、自然就如何回应人类的理念作为对一切问题考虑出发点的发展观,就是重新调整和建设人类与自然关系使之达到“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境界的发展观。 “环境文明”是以“亲生态人口”为社会生活主体的文明社会。我们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环境后果,并将一切不平衡的心理所可能产生的恶果消灭在萌芽状态。人类有文化的自觉---这就是理性的力量,就是真、善、美的力量。所以它可以成为建设性的力量。

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人口增长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全球人口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这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本文将探讨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压力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人口的增长导致水资源的需求增加,对水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随着人口的增加,水的用途也日益多样化,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等。其中,农业用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全球人口的增长,粮食需求也增加,农田的灌溉需求变得更为迫切。这就使得水资源的供应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可以极大地节约水资源。另外,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推行水资源的定量管理,建立严格的水资源使用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开发。 二、人口增长对能源的压力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随着人口的增长,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增加,对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些传统能源的开采和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并且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应对能源压力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不仅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特点,而且环境友好,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较小。通过鼓励科技 创新和政策支持,使可再生能源成为主要能源供应的一部分,可以减 轻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 化进程加快,大量农田被开发为城市用地。这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的困境。同时,建设用地的扩大也导致了自然生 态系统的破坏和物种灭绝的风险增加。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可 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同时,应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和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实施,合理安排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珍贵的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 四、人口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压力 人口的增长导致了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这使得对环境的污 染问题日益突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垃圾的排放给环境带来了严重 的破坏,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威胁。 为了减轻环境污染压力,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污染物排放 的监管和治理,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 摘要: 一、引言 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 1.人口问题的实质 2.资源问题的实质 3.环境问题的实质 三、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结论 正文: 一、引言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挑战。本文将从实质的角度分析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并探讨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 1.人口问题的实质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人口的增长会导致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关注人口数量、结构、质量和分布等方面的问题,以确保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资源问题的实质 资源问题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资源的枯竭和浪费会导致发展受阻。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替代等问题,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人类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物排放等活动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系统破坏。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我们需要关注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方面,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约经济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例如,资源短缺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环境污染会增加治理成本,人口结构失衡会影响消费市场等。 2.影响社会稳定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会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例如,资源分配不均会导致社会矛盾,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众不满会影响社会稳定,人口流动会导致社会管理难度增加等。 3.损害人民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