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非农业概况

南非农业概况

南非农业概况
南非农业概况

南非农业概况

一、南非概况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的最南端,东、南、西三面为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西北部与纳米比亚为邻,北界博茨瓦纳,东北部与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斯威士兰为邻,被其包围的莱索托位于南非东部地区。南非国土位于东经17度至33度、南纬22度至35度之间,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我国西藏自治区),海岸线长2954公里。

境内大部分为海拔600-2000米之间的高原,沿海为狭窄平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有南北走向的德拉肯斯堡山脉,西北部的卡拉哈里盆地为全国最低点。南非有两条主要河流:林波波河和奥兰治河。

南非大部分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东部沿海为热带季风气候,西南部开普平原为地中海式气候。南非的夏季为12月到2月,冬季是6月到8月。南非总体地势较高,因此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南非的降水量比较小,主要集中在夏季。西北部相当干旱,年降水不足200毫米;东南部雨量比较充沛,可达1000多毫米。全国有耕地1536万公顷,比1985年增加了将近1/4,但仍只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耕地约0.4公顷;灌溉面积仅80万公顷。国内有世界著名的野生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

全国人口为4310多万(1999年中期,南非官方估计数字),按人种可分为黑人(占总人口的77.5%)、白人(占12.1%)有色人(占8.1%)和亚裔人(占2.3%)。官方语言为英语和阿非里卡语(南非荷兰语)。比勒陀利亚为行政首都,人口108万;开普敦为立法首都,人口235万;布隆方丹为司法首都。约翰内斯堡的人口约192万,是南非最大的工商和金融城市、交通中心。开普敦是重要的国际海运航道交汇点,位于西海岸,濒临大西洋,工商业发达。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5%,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

早在殖民主义者入侵前很久,当地土著居民就生活繁衍在南非这块土地上;其中东部地区居住着班图各民族,过着农牧生活,西部居住着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桑人(也被称作布须曼人)和以游牧为生的科伊人(也被称作霍屯督人)。1652年,荷兰人开始从南部沿海入侵,随而向内地推进,对当地居民发动多次殖民战争。1795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开普登陆,1906年夺取了开普殖民地,迫使荷裔布尔人向内地迁徙。布尔人于1852年和1854年先后建立了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1867年和1884年南非先后发现钻石和黄金,大批欧洲移民纷至沓来。1899-1902年,英国人通过"英布战争"吞并了布尔人建立的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1910年英国将开普、德兰士瓦、纳塔尔和奥兰治合并为"南非联邦",成为自治领地。1961年,南非国民党政府退出英联邦,宣布成立南非共和国。此后,南非白人当局一直在国内推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从政

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黑人和有色人进行残酷镇压和迫害,激起了南非广大人民群众持续不断的反抗和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南非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在1994年5月建立了以曼德拉总统为代表、以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为主体的多党民族团结政府,从而最终结束了臭名昭著的种族隔离制度,为新南非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南非经济的发展,走的是一条以农牧业起步、采矿业发家、制造业后来居上,采矿业、制造业成为其支柱产业的独特道路。南非原是一个农牧业国家,随着工矿业的发展,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从1930年代的约20%降至1960年的12.5%、1981年的7.1%,到1992年遭受严重干旱时仅占到4.2%。目前,南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4%。尽管如此,农业在南非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并且对整个南部非洲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有"非洲经济巨人" 之称。南非国民生产总值一般要占到全非大陆的30%多;但是其经济结构相当脆弱,经济建设资金严重依赖出口收入和外国资本。1993-1996年,南非经济连续四年实现低速增长,其中1996年经济增长率为3.1%,人均收入比1993年增长4.5%,通货膨胀率也降到了1972年以来的最低点,为7.4%。受1998年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南非的经济也出现了动荡。国际市场上黄金和矿产品价格暴跌,使出口收入锐减。加上不合理的外资结构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可趁之机,兰特

贬值达25%。这些都影响到南非经济的发展,进而会对整个非洲大陆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南非的货币名称是兰特(rand),2000年6月为6.94兰特兑换1美元。据世界银行的估计,南非199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190亿美元,人均2880美元。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1

农业生产机制,其生产内容、水平、特点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少数白人农场主经营的发达的大农场,是高度商品化的农业,提供南非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另一方面,是非洲人仅能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南非新政府继承下来的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土地所有制结构。种族隔离统治时期的土地法令将86%的土地给了白人,广大的黑人被排挤到土地贫瘠的"保留地"。到种族隔离制结束时,先前白人地区由6.7万个农场主占有,规模大都超过1000公顷,而71%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剩余的14%的土地上。而黑人地区人均占有可耕地低至0.1公顷。南非农业中的这两种极端在短时期内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2

展的历史较为悠久,它从一开始就同宗主国的海外市场紧密相联。开普殖民地的建立,其首要任务是为过往船只提供蔬菜、肉类、淡水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钻石、黄金采矿业兴起后,大批移民纷至沓来,使

得城市迅速发展,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对粮食、蔬菜、肉类、水果的大量需求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1910年南非联邦成立后,许多掌权者代表布尔人农场主的利益,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白人农场主的立法,使南非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过渡。二战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商品率。1994年,南非农用拖拉机拥有量为12.6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为1.27万台。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生产谷物7766公斤,生产肉类660公斤。南非农业虽受气候和地形影响较大,但除少数干旱年之外,它一直是一个粮食自给有余并且出口的国家。

3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主要农作物有自己的集中产区。例如最重要的作物玉米集中在西北省,自由州的西北部、北部和东部,马普马兰加省高草原(海拔1300米以上)以及夸祖鲁-纳塔尔地区。小麦是仅次于玉米的重要的粮食作物,产区主要在冬季降雨的西开普省、西北省、北部省和自由州(该州的产量最高,但因气候原因,年度产量变化幅度较大)。西开普省西南部地中海式气候区降雨可靠,冬季温和多雨,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是小麦最为稳定的产区,素有"小麦谷仓"之称。其他粮食作物中,大麦、黑麦、燕麦等播种面积不大,集中于西南部地中海气候区。南非是世界第十大产糖国,甘蔗主要集中于沿海无霜冻地区及夸祖鲁-纳塔尔省沿海湿润区,另外10%左右的甘蔗种植在马普马兰加省南部的灌溉农业地区。棉花分布在北方省。

三、农业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

南非可耕地相对不足,雨量不多,水源不足,干旱一直是困扰南非农业的一个不利因素。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不利。二次大战后,南非农业的增长率与人口的增长率大致保持同步,农业发展状况较好,产量步步高升。

南非农业的就业人口达165万,约占劳动力总量的10%。除少数干旱年份外,南非一直是粮食自给有余且能出口的国家,1996年农业总产值达147.55亿兰特。1995年食品出口占总值的9.15%。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出口占非黄金出口额的30%左右,每年创汇

10-20亿美元,较好的年份可达30亿美元。

11990年的618万公顷减少到1998年的463万公顷,单产比较稳定,每公顷约2060公斤,总产因面积缩小而从1990年的1270万吨下降到1998年的960万吨,居非洲第三(位于尼日利亚、埃及之后)。

玉米是南非居民的主食,也是南非最重要的农作物,年产量在600-1300万吨之间波动,总产量为非洲第一。1998年播种面积352万公顷,产量为757万吨。国内消费量约700-800万吨。1970年代以来,玉米的产值在减少,小麦的产值有一定的增加,并已居非洲前列。1995年,南非出口粮食创汇84.52亿兰特。

南非是非洲最大的蔗糖产区及出口地区。播种面积常年在30万公顷以上,年产量达到210-240万吨。

南非的主要油料作物是葵花子和花生。南非是世界第十大葵花子产地,1998年产量在58.4万吨,1996年曾达到78.4万吨,主要分布在马普马兰加省高草原、西北省和自由州。花生集中于北方省、马普马兰加省、自由州北部和西北省,年产量在10-21万吨之间。

园艺业分布比较集中,近些年来发展较快。水果常年产量在420万吨以上,蔬菜产量在210万吨左右。柑橘、苹果、梨、桃、杏主要集中在西开普省的西南部,东北部平原盛产柑橘、亚热带水果和蔬菜。夸祖卢-纳塔尔省和东开普沿海无霜区适合种植甘蔗、柑橘、菠萝等亚热带作物。葡萄90%左右分布在西开普省的西南端。南非是世界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是世界第七大葡萄酒生产国,葡萄酒产量1995年占世界总产量的3.5%。南非水果的80%主要出口到英、法等国的市场。商品性蔬菜生产主要在夸祖鲁-纳塔尔省沿海和西开普省西南部。

南非政府已开发了多处大型水利设施。正在建设中的奥兰治河流域水利工程建成后可增加30万公顷灌溉面积,可使全国灌溉面积增加40%。另外,南非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化肥、除草剂等,对农业产量的增加起了很大作用。在耕作技术方面,南非农场中大力推广了轮耕制,对保持土壤的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相当发达,商品性畜牧业规模较大,但是其畜牧业也深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南非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了种植业。

南非是非洲最大的养羊国,养羊业超过养牛业。养羊业以绵羊为主,1996年的存栏数,绵羊2890万只,山羊670万只,所产羊毛90%以上供出口。另外,南非还引进了卡拉库尔新品种,现在南非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卡拉库尔羔羊皮的供应地之一。著名的美丽奴细毛羊的主要饲养区在东、北开普省内陆高原、自由州以及马普马兰加省。有"黑色宝石"之称的卡拉库尔羊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干燥地区。

南非有牛1340万头,牛群主要分布在北开普、东开普、自由州和夸祖鲁-纳塔尔部分地区以及北方省。南非全国乳牛场分布很普遍,主要集中于自由州东部、北部,夸祖鲁-纳塔尔中草原,东西开普、豪腾省大都市区以及马普马兰加的南部地区。

3

及其制成品的出口值也居非洲前列。南非森林覆盖率较低,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带的山坡上。近年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人工林。现在,南非拥有世界最大的人造林,每年来自这些森林的林业产值达20亿兰特,再加上木材加工,每年林业总产值达110亿兰特,其中30%是出口收入。

表1 1994-1996年南非主要农产品的产值(单位:百万兰特)

1993/94 1994/95 1995/96

玉米4 868 2 825 5 995

小麦1 493 1 390 1 569

干草1 078 1 090 1 481

甘蔗1 123 1 626 1 751

葡萄类866 966 1 214

柑橘744 1 227 1 322

落叶属水果1 727 1 838 1 962

亚热带水果303 341 411

蔬菜1 249 1 531 1 578

羊毛371 573 498

牛2 922 3 325 2 939

绵羊山羊946 867 896

表2 1997-1999年南非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单位:千吨)

1996/97 1997/98 1998/99

玉米10 171 10 136 7 574

小麦2 711 2 294 1 469

甘蔗20 951 22 155 24 406

柑橘类水果1 173 1 259 1 183

其他水果4 237 4 461 4 150

蔬菜265 270 260

羊毛62 54 54

资料来源: E.I.U South Africa 1999-2000 p.54

4

食用油、花卉、果汁、葡萄酒、肉类等。干白葡萄酒是南非出口的拳头产品。例如,1999年向英国的出口比上一年增长了29%,占南非葡萄酒出口总额的40%。预计2000年南非的干葡萄酒出口还将上升10个百分点,达到1370万升。

表3 南非主要农产品的出口额(单位:万美元)

1995 1996 1997

谷物22 109 44 690 30 893

玉米16 750 37 147 24 960

苹果11 576 9 267 10 262

柑橘16 923 12 975 15 643

葡萄11 612 9 113 12 335

糖10 110 16 230 17 800

葡萄酒等18 665 18 678 18 786

啤酒7 264 5 022 3 115

烟叶5 920 6 010 6 375

羊毛8 277 7 637 7 150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

南非农产品拥有广阔的地区市场。1994年,南非加入了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英文缩写为SADC),为推动南部非洲地区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为其农产品顺利进入邻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共同体中的国家如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莱索托和斯威士兰几乎没有什么粮食储备。南非加入共同体,对于缓解共同体其他成员国的粮食危机、保障整个南部非洲地区的稳定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1996年,共同体各国签署的贸易议定书使各国之间的粮食流通更为容易。南非的玉米销售局不再规定国内的价格,对粮食的进出口额也不再实行管制,而是由一个成熟的私营销售体制代替。共同体中,农业的研究和培训部门也是各成员国积极参与的重点。科技相对占优势的南非也不例外,可望在这一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1996年4月,南非的比勒陀利亚大学还成为共同体中可培养农业科学硕士的几所高校之一。

南非农业发展的国际、地区间的合作前景是比较广阔的。南非有自身的科技优势,有条件加强与其他成员国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农业部门的广泛合作,也有助于南非同共同体各成员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从而有助于整个南部非洲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在农业的国际合作方面,南非农业部和农业研究委员会(ARC)在布鲁塞尔、巴黎、罗马、日内瓦、华盛顿、布宜诺斯艾利斯都设有

代表处,主要是为国家提供国际农业发展、农业政策方面的最新信息,以及就共同关心的农业问题寻求国际合作。

四、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南非农业发展较好的主要原因是:

1

农业的法令,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重视水利建设,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农产品的运输价格,制定保护农业的关税政策等。此外,国家非常重视农业教育,许多中小学都设有农业专题课程。

2.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农业研究委员会(ARC)是南非的国家级的农业研究实体,由农业部和工艺科学部共同领导。ARC有17个研究所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40个试验站,ARC 和各省农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农学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全国农业研究体系。研究机构的装备先进,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的条件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媲美。1998年,ARC的研究经费为4.3亿兰特,其中78%来自国会拨款,12%左右来自技术转让和产品销售等,并且后者的份额还在逐步扩大。

3.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农业部大力组织科研力量进行农业、园艺、兽医学的研究和普及工作。ARC的很多研究都与企业和市场的需要紧密联系。例如,蔬菜花卉研究所对南非特有的花种Fynbos进行改良,根据国际市场对该花的市场需求进行研究,然后

将其技术转让。ARC十分重视适宜小农户应用的技术开发,如小规模节水作物园区综合配套技术、贫困小农户初级产品加工技术、家畜和水产品养殖配套技术等,经济实用,效果很好。南非政府在改良农作物和牲畜品种,预防病、虫、害方面已建立起了一个全国性的网络,使农业科研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广泛应用现代农业技术

表现在许多农牧场通过推广优良品种、高产品种,实现了农作物和禽畜的良种化。1970年代末,南非就培育出了世界上最好的玉米品种。该品种对水分要求不高,甚至在沙漠里也能种植。小麦因选用了抗锈菌的品种,产量增长很高并且有盈余可供出口。畜牧业方面,南非引进优良的美丽奴羊和卡拉库尔羊,并且培育了多种肉用牛。南非因常常受到干旱的威胁,为保证饲料供应,南非所开发的新型饲料受到世界的普遍重视。兽医部门还研制了几十种疫苗,有效地预防和遏止了牲畜的多种疾病,现已向非洲许多国家出口疫苗。

南非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

1.土地问题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南非现在的土地所有制结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新南非政府成立后提出的"发展与重建计划"指出在农业方面进行土地改革,到1999年将30%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但是由于非国大政府想通过购买和减少资助的方式从效率不高和处于边沿地区的白人农场中挤出来一些土地来分配给黑人。这对于解决整个社会的土地矛盾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这样挤出来的土地毕竟有

限。在这一问题上,也有人主张通过发展农业-工业土地,扩大甘蔗、烟草、水果、林业等方面的就业能力,以此来解决土地问题。

2

南非绝大多数农产品来自白人拥有的私人农场,这些农场仍是南非发展农业的强大基础。但是,广大黑人地区人多地少,缺少资金和技术,基础设施落后,农作物产量低下,许多黑人地区所需的粮食还得从白人农场中调运。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南非农业的整体发展。南非政府虽然也开始扶植黑人发展农业,增加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但要改变农业中的这种局面,不是短时期就能完成的。

3

原多,同时,南非农业受降水影响较大,干旱是南非普遍发生的自然灾害。因此,南非必须大力发展水利设施。目前正在进行的奥兰治河流域开发工程,对南非农业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

五、结束语

我国与南非两国之间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关系,特别是高层领导频繁互访,有利于两国发展农业合作。中南双边贸易在1990年代初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额从1991年的1400万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15.73亿美元。1999年底,经我外经贸部批准的在南非设立的中资企业已有90家,其中,中资独资企业52家,中南合资企业有23家。此外,还有更多的中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通过其他渠道在南

非或投资办厂,或开店经商,涉及的领域有生产加工、批发零售、餐饮服务、旅游等等。目前在南非的华人约5万人。

鉴于南非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市场的辐射力,建议我国农业部门重视开拓南非市场。具体领域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探索到南非进行农业合作和开发的机会南非降雨有限,水资源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南非确定从流域的角度实施区域重点开发的计划,兴修小型灌溉设施,发展灌溉农业,提高农业产量,有利于增加南部非洲国家的粮食供应。南非农业存在二元结构,很多地区耕作粗放,广种薄收,一些农业技术还不如我国。中国企业可以到南非广大农村地区兴办农场和各种企业,如养鸡场、农产品加工厂、饲料加工厂等。一来可以享受南非的投资优惠待遇,二来可以为南非广大黑人创造就业机会。

我国农牧业在南非已经有了拥有80多平方公里的大型基地--南非茂华发展有限公司,位于约翰内斯堡东南160公里的斯坦顿,加上带料加工工业区4.2平方公里。该公司由中国牧工商集团公司等组成,种植玉米、葵花、大豆、牧草等经济作物,并放养南非的名种肉牛和布尔山羊。南非交通运输方便,电力供应充足,有良好的社会化服务并且有农作物保险制度,又是整个南部非洲的购物中心,市场前景良好。

2.积极开展经贸交流与合作我国在南非设立了"长城贸易中心(南非)",有不少企业在南非落户,并也有一定规模的劳务业务。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我国向南非出口很少,而从南非进口的主要是烟

叶和羊毛,贸易额都不大。全国与南非的经贸合作的前景广阔。

3.增进农业科学技术交流加强中国与南非农业研究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引进一些优良品种,也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建立监控干旱及农作物生长的早期预警系统。环保、水资源利用、废物处理、农林牧渔业、食品加工等所需的高科技解决方案和设备都是中国和南非重点发展的行业,这些领域为两国贸易往来、互利互惠的投资、专业技术分享、合作项目以及技术转让等提供了很多的机会。

越南农业概况

越南农业概况 一、越南概况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东部,北面与我国云南、广西相接,西面与老挝、柬埔寨为邻,东面和南面临南海,海岸线曲折漫长,约3260 公里,有众多的天然港湾。 越南国土面积32.96 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江苏、浙江、福建 3 省面积之和。越南是一个多山之国,境内2/3 以上是山地和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为高山和高原;东部沿海为平原,红河三角洲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是越南主要产米区之一;但是红河及其支流经常发生严重的洪水。湄公河三角洲土壤肥沃,面积3 万平方公里,几乎是红河三角洲的 4 倍,是世界上最富庶的水稻产区之一。湄公河的洪水具有规律性,为泛滥平原带来新的沃土。其他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产条件不佳。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越南的西原地区、中部地区、东南部地区、九龙江平原区和红河平原区的发展很不平衡。越南矿产资源丰富,煤的储量丰富且品质优良,易于露天开采。全国的耕地面积为566.8 万公顷,人均0.073 公顷,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0.2 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属于人多地少国家。 越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各地气候因地形及距离赤道远近而有较大的差别。南方靠近赤道,气温高、湿度大,并且全年温差很小。北方最热为7 月,平均温度可达29 摄氏度,1 月最冷,平均气温15 摄氏度。大部地区5 月至10 月为雨季,11 月至次年4 月为旱季。

1998年,越南人口约有7760 万,有54个民族,京族占总人口的89%以上。其中农业人口占80%,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68%。首都河内的人口有350 万(包括郊区) ,是千年古城,现为越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便利。胡志明市原名西贡,人口418 万,是越南南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港口。海防有人口156 万,位于北部东海岸,是重要的军港和商港。 1976 年越南统一时,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处境。国家实行了几个五年计划,并于1986 年底开始实行经济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越南摆脱了长期严重的经济危机,进入了稳定发展和高增长时期。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 ( 1986-1990),越南国内生产总值( GDP)年均增长3.9%,第四个五年计划(1991-1995)期间,GDP 年均增长8.2%。1996 年GDP比1995 年增长9.34%,1997 年比上一年增长9%。1998 年,国家遭受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严重自然灾害等的影响,但是仍保持了大约6%的增长速度,是东盟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1998年,越南GDP为265亿美元,人均330 美元。 越南的货币为越南盾。1999年8月,1美元可兑换约14000 越南盾。 二、农业发展的特点 1.大米从进口国变成世界第二大出口国1988 年以前,越南粮食不能自给,每年大约需进口大米50 万吨,有的年份达100多万吨。自1989 年以来,越南稻谷生产发展很快,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生产的粮食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还有大量出口。1989年,越南出口大米150 万吨,1994年出口大米突破200 万吨,1996年突破300 万吨。1999年越南的大米出口456万吨,收入超过10 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了20%。越南大米出口现在已位于世界第二,仅次于泰国。

荷兰的现代农业

荷兰的现代农业 作者:文章来源: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130 第一部分荷兰的现代农业概况 荷兰是重要的欧盟成员国,荷兰的农业在欧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荷兰又是世界上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荷兰农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了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荷兰农业的地位 荷兰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西、北两面临海,东与德国接壤,南与比利时为邻,其疆域南北长约 250公里,东西宽约 180公里。从其幅员范围和地理位置上讲,荷兰仅仅是一个 “海边的小国”,但就其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荷兰却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农业,荷兰自1989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法国。近两年来,由于法国农产品出口略有下降而荷兰农产品的进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如以净出口量计算,荷兰甚至超过了法国而排名世界第二。 荷兰的主要贸易伙伴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是荷兰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国,1998年约62%的进口来自欧盟;同时出口的80%也在欧盟内部,主要是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英国和意大利;与德国的关系尤为密切,如荷兰60%蔬菜出口德国。 就欧盟现有的12个成员国的农业状况比较而言,荷兰的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及农场规模等均无明显优势,荷兰农产品产值在本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等与其他成员国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荷兰农业惟一独特的是人均耕地最少,仅0.126公顷(约合1.89亩),而其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最高,与国内平均劳动生产效率之比达到0.93,明显地高于其他欧盟国家。 二.荷兰的农业生产 1.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荷兰国土面积 4.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很长,有1075公里,境内均为低洼平原,25%的土地低于海平面,60%的土地海拔不到 1米,境内最高海拔321米;70%的土地用于农业种植,其中34%为耕地,6%用于园艺种植,60%为草场。全国人口 160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35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荷兰纬度较高,因而光照较少,但由于受黑潮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温暖潮湿,冬暖夏凉,年降雨量600~800mm,且分布较均匀,一月份平均气温2℃~3℃,七月份为18℃~19℃,昼夜温差较大,地势平坦,土壤多为沙壤性淤积土。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蔬菜、花卉以及牧草的生产。 2.农业生产基本结构 荷兰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园艺业。以高产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为主,种植业不占主导地位。199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1.3%,园艺业产值占35.4%,种植业仅占13.3%。20世纪90年代后,荷兰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种植业产值下降,畜牧业产值、园艺业产值稳步增加。荷兰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黑麦、大麦、燕麦和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油菜籽。园艺作物以蔬菜、花卉为主, 大部分供出口,花卉品种多达上千种,其中最多的是郁金香,80%供出口。畜牧业历史悠久,在农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地区是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牛奶牛,奶牛业相当发达,全国共有6万个奶牛饲养场,饲养奶牛450万头,在畜牧业中奶牛及其奶制品占畜牧业产值的70%以上,其次是猪、羊及家禽。 3.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规模荷兰的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主的大农场经营, 集约化程度高、专业化水平也普遍较高。据统计, 1996年荷兰农场的总数为11.07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为9.11万个。在这些农场中, 种植业农场(包括大田作物、园艺、多年生作物、混种作物)3.81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23万个;畜牧业农场(包括放牧牧场、猪和家禽养殖场、畜禽混养场)6.76万个,其中专业化农场5.51万个;混合农牧场(即多种经营农场)4927个,其中专业化农场3682个。每个农场的平均规模在18公顷左右。 4.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荷兰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当高,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的农畜产品产量也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1994年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谷物总量为6809.4公斤, 世界平均为1731.3公斤;生产块根和茎作物总量为38934.7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517.2公斤;生产蔬菜1789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431.0公斤;生产水果为4386.9公斤,世界平均为344.3公斤。平均每个劳动力生产肉类14201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173公斤;生产鸡蛋3045公斤(第1位),世界平均为35公斤;生产牛奶为54045公斤(第2位),世界平均为407公斤;生产羊毛(原毛)为21公斤,世界平均为2.4公斤。 .c.1999年,荷兰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值达55862欧元,是当年欧盟国家人均农业产值平均值(21210欧元)的2.63倍;而且荷兰的农业效率与其国内总的劳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农业概况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接壤。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2位。总人口亿(1997年), 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约占26%。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 平的国家之—。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1岁。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 条件,于1951年起,制定和实施了发展经济的计划。在过去的40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51年度的亿 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居世界第12位。人均寿命延长到59岁,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明显好转。1991/92年度,人均国民生产净值卢比。1995年11月的汇率是卢比兑换1美元。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印度1993年的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 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1951—1991年期间,农业年均增长%,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的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

年度的17622万吨,增加倍。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 品开支的份额,从1960/61年度的%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 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和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 积的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 印度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年降雨总量为39300亿立方米。全国36%的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的地区750—1150毫米,%的地区为750毫米。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恒河,全长2700公里,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马普 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北方

德国的粮食贸易的现状

德国的粮食贸易的现状,及对其他国家在粮食贸易上的态度,和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 德国农业发达,是欧盟三大农产品主产国之一。目前德国共有耕地1190万公顷,农场平均规模36公顷,德国农业从业人口占社会从业人口的2.1%,农业GDP 占全国GDP的0.77%。从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依靠科技进步和机械化发展,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总量持续上升,从60年代初的1726万吨提高到2006年的4347万吨。从1990年开始,该国从一个粮食进口国转变为欧洲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主要出口品种是小麦、大麦和黑麦,2005年粮食净出口562万吨。 德国粮食政策的基础是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德国首先必须遵循欧盟的政策和法律,在此前提下,联邦及各州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欧盟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保证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和买得起所需要的食品。韩国粮食政策旨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保证粮食稳定安全供应,努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粮食结构调整。 德国采取的最重要的手段都是政府的高额补贴,依靠补贴促进粮食生产,既有产量补贴又有农民收入补贴。同时,粮食安全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转为依靠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德国储备粮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储备粮,为发生自然灾害、战争等时用;一种是欧盟干预粮,农民以干预价格出售给农业部储备局。德国没有大量的储备粮,这是因为曾经存在大量的生产过剩,所以对粮食的供给满足需求有信心。2006年,德国粮食总供给量为6400万吨,总消费量为4200万吨。 德国对储备粮采取招标形式进行。对于国家储备粮,供应者和储备者都是通过招标进行确定的;对于欧盟干预粮,农业部对储备者进行公开招标,粮食所有权属于欧盟,联邦政府执行欧盟的政策。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由私营仓储企业承担保管责任,具体程序是:首先,每年由私营企业提出申请,政府对申请企业的财务状况、设施条件、管理能力以及仓储商对其设施的控制能力等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核查;其次,政府与获得批准的私人企业签订仓储合同,确定储存费用补贴;第三,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仓储进行监控。穗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则,促进管理手段现代化,基本实现粮食出入库、质量检验检疫、装卸等业务环节的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电子化,降低了监督的成本。 欧盟采用进口限制。高质量的小麦、玉米和高粱等,采用的进口关税是干预价格的155%与进口价之间的差价;低质量的小麦、大麦和玉米等,采用的是配额管理,其中,小麦配额290万吨,税率每吨12欧元;大麦30万吨,每吨16欧元;玉米,242万吨,零关税。 德国有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可以知道牲畜在被屠宰前是否用转基因饲料喂养;蛋、奶、肉制品必须标明是否是(间接)转基因食品。

越南经济状况分析

越南经济状况分析 2005-11-08 15:07:19 · 概述 越南经济以农业为主,全国耕地面积930 多万公顷,大部分种植水稻,主要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红河三角洲以及其他沿海平原。其它粮食作物有玉米、甘薯、木薯等。经济作物有天然橡胶、黄麻、甘蔗、咖啡、茶、烟叶、胡椒等。江河和沿海渔业较盛,年均捕鱼约100万吨。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力、煤炭、冶金、机械制造、化工、采矿、建筑材料、纺织、造纸等。工业区有河内、海防、太原、鸿基、越池、南定、胡志明市、边和、岘港等。 越南陆上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河内和胡志明市为两大交通枢纽。全国有铁路3100 多千米,纵贯南北的“统一铁路”北起河内,南至胡志明市,全长1700 多千米,于1976 年全线修复通车。北部有两条铁路同中国广西、云南的铁路相接。全国公路长10 万多千米。主要海港是鸿基、海防、岘港、归仁、金兰、头顿、胡志明市等。 越南经济现状 越南自1986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宏观经济稳定,发展投资增加,经济结构向积极方向转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70万亿盾(1美元合1.1万盾,约合154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8.5%,是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的第四个年头(1991年6%,1992年8.6%,1993年8.1%)。工业产值增长13.5%。农业产值增长4.5%。出口增长20%。粮食产量逐年增长。自1990年以来粮食产量一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1994年尽管遇到洪涝灾害,但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2600万吨,比1993年增长了2%。1989年以前为大米进口国,1990年一跃为大米出口国,每年出口大米150万至200万吨,居美国、泰国之后,为世界第三大米出口国。 通货膨胀得到抑制。物价上涨幅度1988年为400%,1991年为60%,1992年为20%,1993年为7.5%。1994年又上升到两位数,达14%。但仍低于1992年的上涨幅度,居民的生活仍然稳定并有所改善,黄金和美元价格保持稳定。 中国与越南经贸互补性强,政府间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双边贸易快速增长。去年两国贸易额近25亿美元,比1991年增长82倍,中国已成为越南第五大贸易伙伴。目前,中国从越南进口4大类100多种商品,中国向越南出口5大类200多种商品。中国在越南投资也有发展,投资总额约2000万美元。目前越南大量需要中国商品。 越南机械行业比较落后,而其经济发展又大量需要纺织机械、建材机械、矿山机械、轻工机械,需要特种机床、精密机床。在这方面中国产品具有性能质量价格比的优势。如,越南盛产多种水果,但加工技术落后,越南打算进口一批加工设备,投建一批水果加工厂,将加工能力从目前的10万吨/年提高到70万吨/年。越南2000年进口和销售各种汽车比

缅甸农业概况

缅甸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缅甸是一个农业国家,2006-2007财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6.98%,农作物主要有:稻米、豆类、油料作物、棉花、甘蔗、黄麻、橡胶和油棕等。农产品出口额占国家出口总额的14.5%,农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63%。缅甸农业的十大主要作物为:稻谷、甘蔗、长绒棉、玉米、花生、芝麻、向日葵、黑豆、绿豆和赤豆等。 十大主要农作物的发展计划:每英亩分别为:稻谷产量达100箩(每箩=21.06公斤)、甘蔗产量30吨、长绒棉400缅斤(1缅斤=1.5公斤、玉米80箩(1箩=25.13公斤)、花生50箩(1箩=11.33公斤)、芝麻20箩(1箩=24.69公斤)、葵花50箩(1箩=14.51公斤)、黑豆(Black Gram)20箩(1箩=32.92公斤)、绿豆20箩(1箩=32.92公斤)、赤小豆(Pigeon pea) 25箩(1箩=32.92公斤)。 二、缅甸主要农作物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稻米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豆类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油料作物种植情况统计表(单位:千英亩)

缅甸棉花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缅甸甘蔗种植生产情况统计表 发展中缅农业合作 缅甸的可耕地和闲置地很多,目前缅甸允许外国人租赁土地经营农业,土地租赁期一般为30年,可根据情况协商,适当调整期限。但近期内缅甸吸引的数十亿美元外资中,对农业投入所占比重甚微。缅甸国内公民租赁土地经营种植业发财致富者很多,同样,也有外国投资者获得成功的实例。泰国一个商人与缅甸国营企业合资办了一个农场,双方各投入1亿缅元,主要种植芒果、养鱼。农场租地923公顷,农场内有十多个小塘。泰商除了种水果、养鱼外,还养羊、养鸭、种香料,搞多种经营。缅甸的土质好,雨水充沛,而且人工非常使宜,一般每月6000-8000缅元。估计3 年内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缅甸已同意把中缅边界克钦邦德乃河平原一带方圆100多万英亩的土地出租给中国使用。我国有些省份历来有移民垦荒的传统,特别是我国南方同缅甸气候相同,完全可以派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到缅甸去租赁土地,发展农业合作项目。 缅甸农业概况 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是中国的友好邻邦。正是凤凰花开的季节,我们来到了这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的国家。 一、优良的农业自然条件 缅甸全称“缅甸联邦”,面积676,581平方公里,人口5000多万,位于中南半岛西部。

课题论文:农林学论文 浅谈德国生态农业概况

农林学论文 浅谈德国生态农业概况 德国农业部部长艾尔瑟?艾格妮(Ilse Aigner)(BLEMV,20xx年中,农业生产力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具有环境亲和力。这其中,技术进步对农业影响巨大,但这并非唯一因素。高技术设备的使用是通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前提的,因此才使德国农业水平达到一个非常高质量的水平。同时,德国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坚实走生态农业的路子,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德国形成了农业人才培养一现代农业一生物多样性的成功模式,对我国具有借鉴作用。 一、德国农业整体概况 20xx年农业结构发展继续延续了多年的趋势:农业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从1999―2007年间,企业数量从大概472 000家减少到374 500家,下降了20.6%。在这374 000家企业中,从事粮农生产、林业和渔业的农业人员接近130万人,相比1999年减少了12.9%。但他们实现的毛利润却达到了200亿欧元左右。德国农业人口在不断减少睛

况下,机械化程度却在不断提升,机械设施作业范围从1999年的36.3 hm 提高到2007年的45.3 hm。。在1950年一个农业工人产出的农产品只能养活10个人,到今天可以养活大约140人。同时,德国农业以家庭化经营为主,以家庭为单位形成小农场,小农业企业的经营模式。这提高了农业人员的归属感,有利于保持和维护现有的价值观,保持德国一贯的农业传统。同时通过农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合作,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也给德国农业提供大批高技术人才,推动企业发展。 二、德国的畜牧业 畜牧是农业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德国农业中大约60%的收益来自出售畜牧业制品。在2009年肉制品总产量达到了525万吨。德国农业部(BLEMV,20xx年产量约为7 000 kg。这些鲜奶及奶制品可以满足21位公民的需求。一头奶牛的Et均产奶量可以制造:4盒黄油或者/2.2 kg奶酪以及/19 kg酸奶。表5可以看出德国牛奶产奶量在过去20多年问发生了质的变化,每头牛平均年产奶量从1985年的不到5 000 kg一下跃升至2008年的7 000 kg左右。这其中不仅有品种选育的进步,更有现代化饲养技术的更新。德国的奶牛场实行放养,部分地区在夏季还将奶牛赶至阿尔卑斯山的高山牧场放牧。这不仅提高了奶牛的生活福利也

丹麦畜牧业发展介绍

丹麦畜牧业发展介绍 丹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以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为主。几百年以来,农业一直是丹麦的主要产业,虽然从事农业的人口持续的下降,农业在丹麦的社会里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畜牧业在丹麦农业中占主导地位,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4。丹麦是畜牧业强国,在世界上以其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和高效率著称,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居世界前列(饲养1万头生猪平均仅需3个劳动力),素有“欧洲食厨”之称。畜牧业又以养猪为主,产值占畜牧业的40%。因此,专业化养猪是丹麦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丹麦作为世界猪肉的四大产地之一,占有世界市场17%的份额。丹麦养猪业是世界公认的“高科技产业”,基因生物技术、电脑自动控制系统等在生猪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猪群疾病控制、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等养殖管理技术方面世界领先。 丹麦的畜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养猪业和猪肉生产业 丹麦号称“猪肉王国”,专业化养猪十分发达,历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猪肉输出国之一。丹麦是一个仅536万人口的国家,但猪肉产量次于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巴西等大国,位居世界第七,而出口量世界第一,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最近几年,丹麦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国。1994年,丹麦的猪肉出口突破了77万吨,一举超过荷兰,成为世界猪肉出口第一大国;近几年里,猪肉出口维持在70万吨以上,创汇维持在22到23亿美元

的水平,继续在欧盟和在世界上高居首位。丹麦猪肉出口的主要对象是欧盟国家,占64%左右。1/3的猪肉出口到欧盟以外的地方。丹麦的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83%左右,占世界猪肉出口总额的23%。据丹麦统计局统计,丹麦全国养猪场数量逐年减少, 2001年降为14387个。其中,生猪出栏量超过1万头的农场有136个。2001年生猪存栏数为1261万头;生猪屠宰量为2091万头;生产猪肉183.75万吨,其中85%供出口,出口额达288.9亿丹麦克朗(约合34.81亿美元),占丹麦出口总额的7%,占农产品出口的54%。国内市场销售额约为57亿丹麦克朗。主要国际市场为欧盟,占全部出口的62.3%,其中,德国20.3%、英国19.4%、意大利8.8%、法国5.2%, 其它欧洲国家11.1%。欧洲以外国家,日本14.9%、俄罗斯6.9%、中国及中国香港3.9%、美国3.4%。丹麦是欧盟中能够把猪肉出口到美国、日本的少数国家之一,其成功的秘诀是在各个环节坚持极其严格的兽医卫生标准。出口猪肉主要以冷冻或冷藏的分割肉为主,火腿肉和罐头制品出口也占有一定的份额。为了满足零售市场需求,直接进入零售市场的猪肉,都是剔骨、去皮、低脂肪的分割肉,零售部门不需再加工。 2、养牛业产业 养牛业在丹麦所占比重也相当大。丹麦的专业养牛农户占总数的56%,奶牛业和肉牛业分别约占畜牧业产值的26%和18%。奶牛农场的平规模从1982年的27头增加到1998年的55头。由于欧盟的限产政策从80年代以来,丹麦牛的头数从300万头下降到1998年的198万头,

关于赴越南考察种业情况的报告

关于赴越南考察种业情况的报告 四川省种子协会 今年1月5-11日,应越南种子商贸协会的邀请,四川省种子协会组团赴越南,进行了7天的种业考察访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访问的基本情况 这次赴越考察访问团,由四川省种子站、四川省种子协会3名负责人带队,成员有省内7家出口型种子企业老总、3家科研单位水稻育种专家,以及2家市县种子管理站站长共16人组成。 此次考察访问是四川省种子协会首次组团专程赴越南开展种子贸易的一次国际交流活动,也是建立和规范我省杂交水稻种子出口越南市场秩序和工作机制的一项新举措。主要任务:1、四川省种子协会与越南种子商贸协会共同签订《关于建立杂交水稻种子进出口信息互通及工作机制备忘录》(简称《备忘录》)。2、深入了解越南种业发展现状及品种管理情况。3、积极寻找新的合作项目,拓宽国际种子贸易市场,发挥以杂交水稻种子为代表的“川种”出口品牌优势,进一步稳定发展与越南的种子国际贸易关系。

通过7天的考察访问,代表团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一是本着“加强交流、友好合作”的原则,与越南种子商贸协会签订了《备忘录》。从2012年开始,建立正常、规范、有序的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双边协会合作与交流,共同做好杂交水稻种子进出口工作协调,规范本国种子企业行为,引导建立两国农业(种子)企业形成“良好、平等、互信”的种业贸易关系。二是主要访问了越南主要种子企业—南方种子公司、中央种子公司,并重点考察了太平种子公司,还应邀参加了该公司成立40周年庆典活动,广交了朋友。三是参观访问了越南农业部的考研站,并就种子贸易、品种管理及科技合作问题与该站进行了较深入地座谈交流。四是了解了越南种业发展及市场的新特点、新趋势,为建立新的种业合作项目,制订适合越南农业生态的水稻育种新目标,完善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长远规划,提供了依据。五是进一步宣传了四川种业科研和种子生产优势。 二、越南国情及农业概况 (一)地理气候特征:越南位于亚洲东南部,总面积32.96万平方公里。1976年7月全国统一,1986年实行革新开放,2001年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2006年正式加入WTO。现设5个直辖市,58个省,人口8693万(京族占86%),近7年经济发展迅猛,发展速度居全球前10位,人均GDP1174美元。

世界农业结构研究之荷兰农业现代化

世界农业结构研究之荷兰农业现代化 荷兰位于西欧北部,面临大西洋的北海,处于马斯河、莱因河和斯凯尔特河的下游河口地区,国土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1550多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多年以来,在世界农产品净出口额的排行榜上,荷兰一直可与美国和法国等传统农业强国匹敌。按农业就业人口计算,荷兰平均每个“农民”的年出口额将近百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顷土地净出口额则惊人地超过10万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除了享誉全球的鲜花和观赏植物等产品居世界市场份额首位之外,荷兰的蛋制品、啤酒、番茄和奶酪等农副产品的净出口额均名列世界第一。 然而从地理坏境来看荷兰并不优越,全国约有1/4的国土面积低于平均海平面,是一个低地国家,地势过于低平,东南部海拔一两百米的地方就能算是“高原”,北部紧靠北海,每个世纪,总会有一两次特大风暴潮袭击荷兰,海水内侵的记载常现于历史文献中酿成重灾,莱茵河、马斯河等几条河流也常常泛滥。但是1667年,荷兰人开始反击,在工程师Hendrick Steven的带领下开始了围海造田的伟大壮举,并在两个半世纪以后得以实现,从此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建立起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土地基础,而且密布全境的河流虽然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却给荷兰农业提供了转机,甚至构成了荷兰外向型农业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荷兰依据本国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确定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和本国国情特点的农业发展之路。由农产品进口国成为出口国。造就了荷兰现代化农业的奇迹。 荷兰农业包括: 1、农田作物及园艺生产。农田作物生产主要以马铃薯,小麦、甜菜为主。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出口国,其良种输出占国际良种市场的60%以上,种用和商品马铃薯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园艺生产在荷兰占相当份额,主要是蔬菜、水果、花卉、植物、鳞茎和苗木,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鲜花占全球市场的60%,大部分蔬菜鲜花在温室内生产。 2、畜牧业及渔业。荷兰乳品和肉类生产占农业总产值的6%,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品、猪肉出口国,1996年出口额达191亿荷兰盾。荷兰的牲畜设施、兽医兽约、种畜育种、牲畜饲料和饲喂技术都十分先进。荷兰的渔业主要运用高效和现代化的拖网捕鱼船队和近海捕鱼船队从事生产,1996年捕捞总值达85900万荷兰盾。 3、农产品加工和机械。荷兰的农产品加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专用的、高度自动化的食品加工设备及符合环境要求的包装机械和包装材料,先进的食品加工技术使荷兰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占很大份额。农产品和蔬菜有60%以上经食品和饮料制造业加工成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发展最快的产品有:干酪、肉类制品、巧克力、糖果、马铃薯制品和饮料。目前,食品和饮料加工业的营业额约占荷兰工业总额的近30%。温室产业是荷兰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荷兰温室建筑面积为11亿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温室面积的1/4,主要种植鲜花和蔬菜。园艺作物产值1995年力132.3亿荷兰盾。其中,蔬菜为98.72亿,花卉为60.91亿。球根鲜花及耐寒种苗为20.6万亿。 分析荷兰农业现代化的几个特点可以看出;1、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荷兰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国家都更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大多农业企业都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温室农业无论是蔬菜或花卉,一般都是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2、荷兰温室产品经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寻求独到的市场,完全按市场需求决定企业生产经营方向,有效的遏制了相同产业或产品挤占市场“独木桥”的弊端。各园艺生产企业都有各自的经营特色,独领风骚,使市场行为更加规范有序。3.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模式,在荷兰,农产品的销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集卖市场在这个体系中扮演了提供商品生产信息及产品质量标准,调节市场供需,控制市场进程的重要角色。规范化的市场体系为荷兰的温室产品快速进入消费领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保障。温室企业生产的产品均标有生产厂家、

南非矿产资源概况介绍

南非矿产介绍 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3月

目录 1. 南非概况 (1) 2. 南非矿产资源概况 (2) 3. 矿产资源 (4) 3.1 黄金 (5) 3.2 金刚石 (6) 3.3 铂族金属 (6) 3.4 煤炭 (7) 3.5铀 (7) 3.6 铬 (7) 3.7 锰 (8) 3.8 钒 (8) 3.9 铁 (8) 3.10 铅 (8) 3.11 锌 (9) 3.12 镍 (9) 3.13 铜 (9) 3.14钛铁矿 (9) 3.15锑 (9)

3.16 萤石 (9) 3.17 磷酸盐岩 (10) 3.18 锆石 (10) 3.19蛭石 (10) 4. 矿业生产 (10) 5. 中国企业到南非开矿的机遇与风险分析 (12) 5.1 丰富的矿产资源 (13) 5.2 目前的有利条件 (15) 5.3 目前在南非进行矿业投资的主要风险 (19) 5.4 中国与南非矿业合作现状 (23) 5.5 几点建议 (25)

1. 南非概况 南非地处南半球,有“彩虹之国”之美誉,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陆地面积为1219,090平方公里,相当于荷兰、比利时、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五国面积之和,其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北面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接壤。南非是一个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财经、法律、通讯、能源、交通业发达,拥有完备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股票交易市场。南非是世界矿产最丰富国家之一,主要矿产如金、铬、钻石、白金等四种,生产量均占世界第一位。不过南非混乱的治安问题一直饱受诟病,社会环境还有待改善。

印度农业概况精选文档

印度农业概况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接壤。国土面积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2位。总人口亿(1997年), 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约占26%。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 平的国家之—。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1岁。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 条件,于1951年起,制定和实施了发展经济的计划。在过去的40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51年度的亿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居世界第12位。人均寿命延长到59岁,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明显好 转。1991/92年度,人均国民生产净值卢比。1995年11月的汇率是卢比兑换1美元。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印度1993年的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 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1951—1991年期间,农业年均增长%,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的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 年度的17622万吨,增加倍。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 品开支的份额,从1960/61年度的%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 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和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 积的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

荷兰农业概况

荷兰农业 荷兰是欧盟的第六大经济体,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欧盟的5%。荷兰是欧盟各国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2003年荷兰的人均GDP为27500欧元,高于欧盟平均水平15%。 1概况 虽然农业生产只占荷兰全国GDP的25%,但荷兰却是世界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按照荷兰农业部2002年统计,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加工、运输、销售、研发、咨询)创造的增加值为393亿欧元,占GDP的10%,为全国提供了67万个就业岗位。 荷兰农业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共有农户86万户,农业用地约2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7%)。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业信息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资料不断地向大农户集中。农户用地的平均规模已从1990年的16公顷发展到2003年的225公顷。有1500户用地超过100公顷。据荷兰农业部预测,在未来的10~15年内,将有40%的小农户在激烈竞争中难以为继,因而被淘汰出局。目前,25%的农户生产了2/3的农产品。 荷兰农业为出口导向型,其生产的农产品70%用于出口。出口的大宗农产品为花卉、蔬菜和畜禽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盟成员国,德国是其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国家。2002年荷兰农产品出口增长35%,进口下降05%,农产品进出口顺差约为200亿欧元。 2002年,荷兰农户的平均收入约为4万欧元,其中14万元为来自农场以外的经济收入。 荷兰农业依赖于欧盟的巨额补贴。2004年,荷兰预计得到的农业补贴高达157亿欧元(1999年可比价)。 2花卉蔬菜园艺业 近年来,荷兰的花卉蔬菜园艺业发展迅速。其中,温室大棚生产扮演了重要角色。2002年,温室大棚生产了价值118亿欧元的蔬菜,213亿欧元的切花,129亿欧元的盆栽植物。通过建造温室大棚,农业实现了全天候、高度机械化、计算机管理生产,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同时,温室大棚生产使种植业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高产、稳产。以三种主要蔬菜为例,西红柿每平方米的最高单产为60~65公斤、黄瓜为75~90公斤,甜椒为28~32公斤。 农业高产需要高投入。在荷兰建造1公顷现代化温室大棚所需投资为约100万欧元。目前,荷兰拥有超过1万公顷的现代化温室大棚。 2001年,荷兰花卉蔬菜园艺业出口达152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6%,大大超过畜禽产品的出口。 3畜禽养殖业 据2002年统计,荷兰共饲养150万头奶牛,110万头肉牛,140万只羊,690万头猪,3889万只蛋鸡,5466万肉鸡。除羊、小肉牛和肉鸡外,其它动物的饲养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按照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分配给荷兰产奶总配额为110亿公斤/年。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连遭重大挫折。自1997年以来,疯牛病例时有发生,至今未能根除。2003年,荷兰爆发了禽流感,造成了2500万只禽类动物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越南扶持农业的政策

越南扶持农业的政策 l、对农业实行轻税的政策 越南1993年颁布的土地法规定,任何使用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国家缴纳农业土地使用税。同时还明确规定,除国家规定的税收外,农户不再向国家缴纳任何其他费用。1993年实行新的农业土地使用税,纳税额比原先的农业税约减少了30%。新的农业土地使用税标准为每公顷土地收取50公斤稻谷,约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产值的5一6%。;农业特产税是其营业额的4%,其他经济作物产品为其产值的2%;国家重点发展的茶叶全部免税。在1992年之前,越南农业税收合计折合稻谷1200万吨,1993年降低税收之后只收800万吨。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减产15%以上的,政府规定了适量减免的政策,减产50%以上的,则全部减免。另外,还规定了少数民族和贫困山区减免农业税收的政策。1994年国家实际征收的农业税相当于500万吨稻谷,占全国税收总额不足10%。 2、重视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对越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南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越南在发展粮食生产中不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尤其十分重视南方九龙江平原的粮田开发。越南在大力开发九龙江平原的过程中,通过改造盐碱地和把单季

稻改变成两季或三季稻的办法,使该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成倍增加。虽然越南由于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扩大城市面积等因素,一些粮田被占用,但越南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并没有减少。越南在粮食生产中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应用。在开发南方九龙江平原过程中,大搞水利建设,引进淡水冲洗大片盐碱地,把这些盐碱地改造成高产稻田。越南北方各省近年来还通过边境贸易从我国引进了许多水稻杂交新品种,经试种逐步推广,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单位面积产量一般都达到每季每公顷6至8吨。 3、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资 越南政府对农业的投资约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28%。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投资和维修费用,主要靠国家投资,每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只负担7个义务工。 4、重视和支持农业科技发展 越南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大胆改革农业机构,在农业行政管理和科研、教育系统,普遍.增设了农业科技推广与开发机构。1992年在农业及食品工业部首次设立了推广局,同时在53个省的农业厅设立了省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各类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也增设了科技推广与开发机构。越南政府对农业科技事业单位采取由国家保证基本工资和科研、推广的正常事业经费,创收部分奖励科技人员,调动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南非农业概况

南非农业概况 一、南非概况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的最南端,东、南、西三面为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西北部与纳米比亚为邻,北界博茨瓦纳,东北部与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斯威士兰为邻,被其包围的莱索托位于南非东部地区。南非国土位于东经17度至33度、南纬22度至35度之间,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我国西藏自治区),海岸线长2954公里。 境内大部分为海拔600-2000米之间的高原,沿海为狭窄平原。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有南北走向的德拉肯斯堡山脉,西北部的卡拉哈里盆地为全国最低点。南非有两条要紧河流:林波波河和奥兰治河。 南非大部分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东部沿海为热带季风气候,西南部开普平原为地中海式气候。南非的夏季为12月到2月,冬季是6月到8月。南非总体地势较高,因此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南非的降水量比较小,要紧集中在夏季。西北部相当洪涝,年降水不足200毫米;东南部雨量比较充沛,可达1000多毫米。全国有耕地1536万公顷,比1985年增加了将近1/4,但仍只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耕地约0.4公顷;灌溉面积仅80万公顷。国内有世界闻名的野生动物园和自然爱护区。

全国人口为4310多万(1999年中期,南非官方估量数字),按人种可分为黑人(占总人口的77.5%)、白人(占12.1%)有色人(占8.1%)和亚裔人(占2.3%)。官方语言为英语和阿非里卡语(南非荷兰语)。比勒陀利亚为行政首都,人口108万;开普敦为立法首都,人口235万;布隆方丹为司法首都。约翰内斯堡的人口约192万,是南非最大的工商和金融都市、交通中心。开普敦是重要的国际海运航道交汇点,位于西海岸,濒临大西洋,工商业发达。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45%,其中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 早在殖民主义者入侵前专门久,当地土著居民就生活繁育在南非这块土地上;其中东部地区居住着班图各民族,过着农牧生活,西部居住着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桑人(也被称作布须曼人)和以游牧为生的科伊人(也被称作霍屯督人)。1652年,荷兰人开始从南部沿海入侵,随而向内地推进,对当地居民发动多次殖民战争。1795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开普登陆,1906年夺取了开普殖民地,迫使荷裔布尔人向内地迁徙。布尔人于1852年和1854年先后建立了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1867年和1884年南非先后发觉钻石和黄金,大批欧洲移民纷至沓来。1899-1902年,英国人通过"英布战争"吞并了布尔人建立的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1910年英国将开普、德兰士瓦、纳塔尔和奥兰治合并为"南非联邦",成为自治领地。1961年,南非国民党政府退出英联邦,宣布成立南非共和国。此后,南非白人当局一直在国内推行种族鄙视和种族隔离政策,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黑人和有色人进行残酷镇压和迫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