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罗马思想

古罗马思想

古罗马思想
古罗马思想

古罗马教育思想

在罗马教育制度发展的同时,罗马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西塞罗和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了罗马教育思想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奥古斯丁的教

育思想反映了这一时期基督教教育的观点。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赛罗(Cicero,前106—前43)是古罗马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是雄辩术

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论共和国》、《论善与恶

的定义》和《论雄辩家》等著作中。

西塞罗认为,全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政治家,而只有优秀的雄辩家才有可

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培养雄辩家。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Quintinlianus,35-100或40-114),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雄辩家、著

名教育家。主要著作为《雄辩术原理》一书。它是一部雄辩术的教程,也是一

部教育著作。

古罗马的政治思想

希腊人发达的文化对古罗马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罗马人是一个实

用的民族,他们在许多方面对希腊文化采取了类似于鲁迅所谓的拿来主义的态度;罗马人的政治视野要远比希腊人宽广。

就文化的影响来说,希腊文化的影响最大,以希腊移民城邦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

特别是葡萄、橄榄的种植管理和手工业技术方面直接影响了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罗马人一直都在模仿希腊。其次,迦太基人的奴隶制

农场、造船术航海术等也有不小的影响。

一、波利比阿(208—126B.C.)的政治思想

波利比阿是希腊麦加罗城邦人,生活在罗马帝国的扩张期,他亲眼看到罗马在53年间

不断扩张,建立起庞大的帝国见到罗马帝国征服过程。

波利比阿认为,“一切事务成败的首要原因是国家制度的形式。”罗马政治制度的优

越性在于它的混合政体。而希腊政体大多是单一的,单一政体只能体现单一的原则,

只满足特殊阶级的利益,因此有自己的局限性,在实践中注定要退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暴民政体,最后

又回到君主政体,循环往复。

应该说,波利比阿看到了政治利益和政治活动的复杂性,看到只维护单一群体利益暗

含着潜在的政治动荡,同时也是对希腊政治哲学思想的继承。

二、西塞罗(公元前106--43)的政治思想

西塞罗是意大利人,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斯多葛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一)国家与政体

他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业。但是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

益的相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

在国家政体方面,他接受了波利比阿关于政体循环和混合政体的主张。

西塞罗认为,在君主政体下,人民的利益往往会被忽视;简单的政体不稳

定,容易发生蜕变:国王会变成暴君,贵族精英的统治会导致政治活动中

充满阴谋诡计,而民主往往会导致乌合之群的盲目行为。

(二)自然法与成文法。

自然法先于成文法(国家颁布的法律),是正义的根源和成文法的基础。

成文法只有符合自然法,才符合正义的原则,才能得到人们尊重和遵守,

才能是“真正的法律”。

通过西塞罗对斯多葛派自然法思想的阐发,来自希腊的自然法思想被罗马

法学家所接受,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这种思想后来也被基督教神

学家接受,成为西方国家法学的一个传统。

古罗马法律思想

所谓罗马法,一般乏指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

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个时期的法律,也包括公元7世纪以前罗马帝国

的法律. 罗马法历经了一千余年的发展.

它从最初一种狭小和简陋的农村共同体的法,发展成一种强大的城邦国家的法,进而发展成一

种帝国的法。古罗马法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传播、应用希腊自然法思想的过程。罗马人不仅

仅把法律作为经时务世的技术工具,而是将法律作为一种体现价值观念的艺术来对待的。

罗马最早的一些法学家,把解释法律当作对社会公共生活的贡献,努力追求法律智慧与道德正

义感相统一的高尚的伦理形象

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莫德斯丁则说,法律的效力在于命令、禁止、允许和惩罚。制定法要尽可能

地遵循、符合自然的固有的法与习俗。这一观念我们简言之曰“自然法观念”。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大加图(公元前234~前149)、瓦罗(公元前116~前27)等人的著作中。他们论述奴隶制农庄的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把农业放在社会经济的首位,赞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是古罗马对经济思想

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古罗马早期有十二铜表法,以后在帝国时期有市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民事法律)和万民法(适用于帝国

境内的各族人的法律)。在这些法律中,古罗马法学家对于财产权、契约关系以及与

此相联系的买卖、借贷、债务等关系都有明确的解释,这些思想对于中世纪的“公平价格”概念和以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关于一切经济行为都基于私有财产权的经济思想,而有

重大的影响。万民法所依据的普遍性原则和自然合理性,以后逐渐形成自然法则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初期的自然法、自然秩序思想的重要来源。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斗兽场是古罗马的象征,又叫竞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解析

智慧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5分) 已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B A. 《罗米欧与朱丽叶》 B. 《亨利六世》 C. 《理查三世》 D. 《亨利五世》 2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莎士比亚曾在家乡的文法学校读书。 B. 莎士比亚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C. 莎士比亚所属剧团名叫“宫内大臣供奉剧团”。 D. 莎士比亚的家乡是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3 【单选题】(5分)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表述错误的是:D A. 在莎士比亚成名前,占据英国剧坛的是“大学才子派”。 B. 英国戏剧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戏剧和中世纪道德剧的传统。 C. 文艺复兴早期的英国剧场设在客栈里。 D. 1576年在伦敦市郊建造的第一个公共剧院是环球剧院。 4 【单选题】(5分) 1608-1612年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创作的戏剧类型是C A. 喜剧 B. 悲剧 C. 传奇剧 D. 历史剧

5 【单选题】(5分) 以下有关人文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流思想 B. 人文主义思想并不反对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财富 C. 莎士比亚的戏剧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D. 人本思想、民族意识、反基督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念 第二章 1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正确的是C A. 在莎士比亚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看戏。 B. 莎士比亚创作戏剧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C. “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对莎士比亚有重要影响。 D. 莎士比亚生于1566年,去世于1610年。 2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 由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收集、编辑,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收入莎剧36部。 B. 朱生豪、梁实秋、方平是莎剧中译本的优秀译者。 C.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三时期转向传奇剧。 D.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一时期没有写过悲剧。 3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表述错误的是:C A. 莎士比亚由于生活所迫,才开始戏剧生涯。 B. 在《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把人生比作戏剧、按照七幕来演出。 C. 莎士比亚属于“大学才子派”成员。 D. 在莎士比亚时代,职业剧团都会寻求大人物的庇护,受到庇护的剧团都会冠以庇护

浅谈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的异同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西欧古典文明,它们关系密切,人们也总是将二者相提并论。“光辉的希腊,伟大的罗马”,这是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特点的高度概括。如果说古代中国文明是东方文明的源头,那么古希腊和古罗马两大文明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古希腊文化又是罗马文化的源头,罗马文化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创造了许许多多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构想和杰作。 古希腊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爱琴海文明虽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迟,但其影响却更为巨大。换言之,上述文明以淘汰于历史长河之中,而古希腊文化精神却未被湮没,足可见其文化内涵的深刻性。希腊是城联邦,各城即是独立的奴隶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体。所谓的希腊文明是个包罗万象的文明,主要是包括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达文明等等。比较注重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等科学,总得来说都是比较先进。 古罗马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罗马文明更为复杂,一般我们说的古罗马文明好象说的是罗马第一帝国以及此前的罗马共和国。罗马从政体上看是统一的,实行联邦民主制度。较早地开创和实践了民主的概念。政体上很像现在的美国。与希腊文明相比较,罗马是个强大的国家,但文明远落后与希腊。因此罗马的文明是从希腊继承来的。这点与我国古代元、清等朝代有相似之处。古罗马受斯巴达很大,崇尚意志,有一种潜在的唯心哲学的雏形。另外,罗马的疆土的广大,使得罗马文明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包括继承吸收了希腊文明、迦太基文明、绯尼基文明、日尔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明等等。典型的强式文化,影响力大、多样、开放。在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比他们的不同: 一、政治与民主 一谈到民主,我们就会想到当代西方的“人权”社会,但民主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希腊的民主政治,一方面给予几百人或几千人以民主,另一方面又剥夺了数以万计的奴隶与自由民参与政事的权力。当时希腊民主的要义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生活自由。虽然此时的民主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只是对于公民的民主,但在几千年前,这种观点己远远超越了它的那个时代。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主,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是一致的。虽然当代西方政界口口声声说的是“人人平等,维护人权”,可是这种民主真实存在吗?比如美国,它的政治还是掌握在少数有钱有权的大资本家手中,体现在表象上是一个由其资助的“民主”代言人——美国总统。处于中,下层的公民在很多时候仍是被政治家玩弄于“民主”的假象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民主和古希腊的民主是完全一致的。 古罗马早期的政治体制是仿照希腊的,后期从奥古斯都·凯撒起,“民主”便不存在了,转为君主专制,直到它的灭亡。罗马人最大的贡献是立法。在贵族

浅谈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关系

浅谈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关系 摘要: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对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古希腊人吸收、借鉴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希腊文化。古罗马人继承希腊和东方文化成果,逐渐建立罗马文化。纵观这两个在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化,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希腊是罗马的老师,罗马的法律来自希腊雅典;罗马神话基本都是来自希腊神话;罗马的政体吸收了希腊成分。 关键词: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前146年被罗马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在雅典的领导下,成功抗击了波斯的侵略,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继续繁荣发展。 在政治制度方面,古希腊是一个城邦林立的地区,因此许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区获得实践和发展,有些古希腊城邦如斯巴达一样奉行君主制,将统治权集中在国王手中;有些城邦则如雅典一样实行民主政治;还有一些城邦则是由贵族统治或由少数人控制的议会进行统治。虽然古希腊所处地域狭小,但其政治制度在广泛的时间上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发展。仅就政体来分古希腊就经历了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的演变。尤其突出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代人类对直接民主制度最早的尝试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形态与民族特性我们在探讨古罗马文化形态时,不得不涉及到古罗马文明的起源。根据英国大史学家阿诺德·约·汤因比的“母文明”与“子文明”学说,只有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才属于母文明,其他都属于子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理所当然地应当纳入子文明的范畴之中。 罗马国家是以罗马城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张而形成的地跨欧、亚、非三州的奴隶制大帝国。罗马城位于意大利半岛,而半岛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是伊达拉里亚人。伊达拉里亚人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便是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它通过商业贸易,外交往来,战争征服等等方式对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施加影响。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同属于地中海文明。在同一片海洋孕育下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从生活习性到社会变迁甚至是思想发展自然会有其相同之处。罗马人自称是特洛伊人埃涅阿斯的后代,当然这个可能只是罗马人抬高身价的做法。罗马人属于亚平宁半岛上的拉丁人的一支,之后融合了萨宾人。埃特鲁底亚人等意大利古民族,之后肯定还有希腊人,因为希腊人一直住在意大利南部,称大希腊地区。在罗马公民权普遍授于外省人后成分就更复杂了。 一.政治方面

从《威尼斯商人》看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从《威尼斯商人》看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推崇“人”,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的绝对权威。具体讲,人文主义用人性来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力量,反对教会的神权论;用个性解放、个人幸福来反对禁欲主义,强调幸福在现世的人间而不在来世;用理性来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从政治上讲,人文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这时期正当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世,英国成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刚登上历史舞台。人文主义者生气蓬勃。这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了新兴的商业资本对封建的高利贷资本的胜利,歌颂了人文主义的友谊.爱情及个性的自由解放。 《威尼斯商人》包含两个平行的情节。主要情节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和犹大人高利贷者夏洛克之间围绕割一磅肉的诉讼而展开的冲突;次要情节是富家小姐鲍西娅尊父命三匣选亲的故事。此外还穿插进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同罗兰携款私奔的故事。通过这些相互联系的情节冲突,莎士比亚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两种生活观的斗争。他肯定并赞美了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以友谊.爱情等为重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否定并谴责以夏洛克为代表的惟利是图的生活态度,最后以夏洛克败诉和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结局,歌颂了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胜利。 早期社会的矛盾还未尖锐化,莎士比亚也并没有深入对社会黑暗面的认识,这突出表现在他人文主义的理想化。剧中主题是友谊和爱情打败了贪欲、残暴与不仁。文中的矛盾最终都通过人文来解决了。“三个匣子”的问题揭示了封建礼法与自由爱情之间的对立。美丽的鲍西娅父亲留下遗命,谁在三个匣子中选中她的肖像她就嫁给谁。渴求真诚爱情的鲍西娅不愿意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用了机智巧妙的办法使她厌弃的人选不中,而终与情人巴萨尼奥团聚。再这里,人性是高于一切的,自主婚姻战胜了世俗礼法和封建束缚。 他人文主义的理想化还表现在他乐观博爱的宽容性上。虽然剧中一波三折,全剧也洋溢着一种扣人心弦的悲剧性,但到了最后还是惩罚了残酷的夏洛克,以大团圆结束。虽然夏洛克作为恶的代表,他贪婪、残忍、嫉恨,但作者对他的孤立无援与众叛亲离也寄与了一些同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 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 100 多个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掌握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 概括为三方面: 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城邦是一个有机共同体,个人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个人离开了城邦就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 自然政治观决定了城邦成员的整体主义意识。这种整体主义,体现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是第二位的,这种整体主义意识将个人视为国家的工具,而不是把国家看作个人的工具。 第二,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 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与宗教和神话纠缠在一起,政治是人的事务。自然政治观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的考察和思考,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第三,关注政治制度和政治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在希腊,政治学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研究城邦制度、研究城邦政体成为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掌握重点思想家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从思想发展来讲,为政治思想奠定基础的有: 自然哲学家。以自然为对象,研究自然事物发展,但对当时希腊政治现象也提出看法,用哲学家的观点看待政治问题。 智者,这是古希腊一类人的身份,是职业教师,到处给有钱人讲学,收取学费。智者关注社会问题,他们的贡献是以人的眼光看待社会,抛掉神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为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同时代的人,他与智者一起,推动了希腊哲学研究兴趣的转向,即由自然转向人和社会。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主流传统的开创者。他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并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名言。总之,他的思想代表了希腊城邦高度发达的政治成就。 柏拉图他的主要政治思想如下三个方面: 一、理想的国家 在《理想国》著作中,他开始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在他那里,正义的城邦国即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他认为,社会分工是 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也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 二、理想的国家

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撰稿人:祝志平指导老师:周丹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一生辛勤创作,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不仅创作了一系列巨大的悲剧人物形象,如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麦克贝斯等;在喜剧创作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乐观主义便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基调,他的喜剧中充分体现了其追求个性解放、热爱现实生活、歌颂真挚的爱情等人文主义思想。 一、追求个性解放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个性解放主要从反对封建婚姻和世俗等级观念,争取妇女权利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封建婚姻正如恩格斯所说:“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的最后决定权怎么能属于爱情呢?”⑴莎士比亚在其喜剧中力求打破这些封建专制制度。他主张爱情、婚姻自由,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建立在自由、自愿的基础之上,应打破那些家长包办婚姻制度、世俗等级观念和对妇女权利的剥夺与歧视观念。 (一)追求恋爱与婚姻自由 在封建制度下,爱情自由与婚姻自由是寸步难行的,爱情必须建立在家长的意愿下,婚姻必须由家长来决定,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着绝对的权力。正如《仲夏夜之梦》中雅典大公对赫蜜雅所说的:“多想想吧,美丽的姑娘,对于你,你的父亲应当是一尊神明;是他给了你这花容玉貌;可不是,对于他,你只好算是一个蜡象,从他的模子

里印下;所以把这个形象保留,还是毁灭,全听他的支配。”“不听你父亲的话,按照雅典法律,那就得死;要不然,就只能披上修道女的黑袍,从此幽禁在凄清的修道院中,对着荒凉的寒月,唱着沉闷的圣歌,终身做一个不育的童女,断绝了七情六欲,把童贞献给上天,一辈子再不许跟男人见一面。只能如自开自谢、自生自灭的蔷薇。”然而,莎士比亚却赋予赫蜜雅坚定的反叛精神。她面对父亲的权威和雅典的法律,没有半点妥协的意思。她的想法非常坚定:“但愿父亲能用我的眼光来看人。”“我情愿这样开,这样谢,这样自生自灭,殿下;也不能把我宝贵的贞操奉献给他的主人——假使他的主权我的灵魂怎么也不承认。”⑵而且她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毅然决定违背父命和雅典的法律,与心上人莱珊德逃离这个没有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国土——她眼中的人间地狱。在经历了不少的挫折后,在众仙子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有情人终成眷属。当雅典大公和她的父亲也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时,爱情赢得了这场胜利,也就意味着家长包办婚姻宣告失败。 无独有偶,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同样纯朴的少女安妮,面对父母亲的包办婚姻,她拿定主意,不能让别人来支配自己的终身命运,态度十分坚决。她父亲一心要她嫁给有田有地,但是愚蠢无比的小乡绅史兰德。聪明的安妮一次又一次地让求婚者史兰德以及他的舅舅难堪,最终这名“求婚者”以告饶、招认、交白卷告终:“拆穿了说,本来,我自个儿跟你有什么好谈的——我跟你河水不犯井水嘛。都是叫你的爸爸和我的舅舅他们俩闹腾起来的。要是我运气好,那也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艺术:这个不用我多说了吧,希腊被称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创造了美丽的艺术品和令人如痴如醉的神话传说,而罗马,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但却非常崇拜希腊的文化,比如,罗马的主神朱庇特就是宙斯,丘比特就是厄洛斯,朱诺就是赫拉等,罗马的神大部分都是从希腊那里“偷”来的,罗马的“五位贤帝”之一的哈德良还模仿希腊人蓄起了大胡子,在此之前罗马人是从不蓄胡子的. 哲学和诗歌,在希腊很多而在罗马很少,但不是没有,其中最伟大是就是奥维德,他的诗歌和书籍现在都还在出版,但的确,罗马人瞧不起艺术家并且对艺术家的作品管束很严,奥维德就是因为了写了《爱的艺术》而被奥古斯都大帝流放而死. 政治制度:有人曾经说过,罗马为什么那么强大,因为它有世界上最完美的政治制度(同时代相比,这是事实,和罗马同时代的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无法和罗马相比),罗马分为两个时期,罗马国和罗马帝国(注意!!!是国!!!),罗马城刚建立时,的确是有国王的,传说到了第7个国王时,这个国王是个暴君,结果被人民赶下台,从那以后罗马人就非常厌恶国王这个称号,在此后的几百年里,罗马的“议会”元老院的地位空前加强,罗马的统治者由2个从元老院里选出来的元老来担任,被称为执政官,任期1年,不得连任. 但尽管如此,罗马的平民还是觉得罗马的统治阶级权力太大,于是便宣布,如果不让平民也得到政治权力,他们就拒绝服兵役,这对于当时四处征战树敌的罗马来说是致命的,于是元老院选择退让,在平民中每年选出2个护民官(后来增加到10人),专门设定保护平民的法律和活动. 当然,制没有善始善终,在奥古斯都(屋大维)上任后,宣布自己为罗马的终生独裁者,标志着国的结束,但因为罗马人天生的对国王的憎恨,奥古斯都称自己为“第一公民”,从那以后,元老院形同虚设,大权全部在国王的手中,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谁都看得出来,古罗马的政治体制已经很现在的体制非常接近了. 而希腊,被征服前一直在走着和其他民族一样的国王独裁制,这种制度的缺陷在于,帝国的兴衰全部掌握在国王的手里,一个好国王可以使国家昌盛,而昏君和暴君则会使一个强大的帝国覆灭. 影响:罗马向来对于的统治是很宽松的,他们虽然造了万神殿来专门祭伺罗马的众神,但他们也允许别的存在并建建筑物来祭拜其他的神,但惟独一点,罗马人疯狂的迫害基督徒,因为基督徒认为他们的上帝是唯一的神,否认和诋毁其他的神并拒绝崇拜国王,这使得国王大为光火,下令将基督教定为邪教,惩罚一切有关基督教的事物. 但历史偏偏要和基督徒和罗马开一个天大的玩笑,在罗马分裂成东罗马和西罗马时,东罗马帝国的国王君士坦丁在一次辩论会上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将基督教发扬光大,决定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宗主权. 希腊没有什么重要的,对与历史有很大影响的,希腊后来也从了东罗马信基督教. 对战争的态度:这个是在太明显了,罗马是怎么建立的?战争!怎么毁灭的?战争!希腊也是靠战争脱颖而出的,但更主要的还是它的文化,罗马人城自己为战神的子,他们从建立到灭亡,没有一秒钟不在打仗,而且大部分战争是扩战争,埃及,高卢(法国和比利时),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和葡萄牙),迦太基(突尼斯),波斯,小亚细亚(土尔其),这些地方都是罗马的国土,全都是靠令人信服的战争征服得的.罗马的国家财经支出至少有一半都是军费开支,许多国家还是让士兵自己花钱买装备的时候,罗马就已经给士兵发装备了,这是世界军事的一大开创啊(汗...)

古希腊的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导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的历史。其发展的基本线索是: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权利政治观几个阶段。★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思想家们很早就开始探讨宇宙的本源和规律,后来发展到探索社会、国家的本源和规律,他们都认为政治秩序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基督教的经典、信条成为人民观察一切问题的依据,一切意识形态都从属于它,代表人物是奥古斯都、阿奎那;★权利政治观基本上是从15、16世纪开始,形成于17、18世纪,一直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应然、实然和将然的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开始用人的眼光观察社会、国家,后来进一步提出‘天赋人权’的观念,人们为了维护个人的权利,才组成政治社会,建立公共权力和政治秩序,这种观点就是权利政治观。▲应然阶段:17、18世纪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时期,各阶层的先进思想家纷纷揭露、鞭笞封建制度和专制主义,提出各种取代封建社会的符合理性要求的理想制度,平等的个人可以通过协议重新建立一个能够保护个人天赋权利的外部力量—国家,个人都有生命、财产、自由、幸福和安全的权力;19世纪直到20世纪前期是权利政治观发展的‘实然阶段’,资本主义的矛盾暴露出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摆脱‘理想’,面对现实,从理性主义转向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并且论证现实的合理性,目的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缓和矛盾、稳定秩序。、、、无产阶级已逐步由自在的阶段变为自为的阶级,在思想上,他们批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要求用暴力推翻现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权,马克思也随之诞生;当代西方是权利政治观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然和将然阶段并存,世界经济的发展,民主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民族国家的形成改变着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越来越多的矛盾,在这种局面下,西方政治思想更是派别林立,花样繁多,一方面是以维护现存秩序为目的的思想,各种派别无不是为政府的国内、国际政策出谋划策,为现实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某种设想和对策;另一方面,有的思想家批判现实社会的各种弊端,把一切都归结于现代化的原因,西方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原来的社会构成和组织已经不能适应要求,需要重新建构,提出一套将然的设想。

最新第三讲 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三讲.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1.古罗马的历史 古罗马是典型的奴隶公有制社会,经历了五政时期(前8世纪——前510年),共和时期(前510——前27年),帝国时期(前27——476)。前27年,屋大维在共和制的形式下建立元首制,标志罗马进入帝国时期。476年由于奴隶暴动、引省人民的反抗、蛮族的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 五政时期:国王最高权力包括:贵族咨询委员会、民众大会 共和时期:两名执政官包括:平民会议、元老院 屋大维:元老院授予其“奥古斯都”“大元帅”称号 帝国时期:早期(前27——284),后期(284——467),皇帝戴克里将帝国一分为二,公元313年,皇帝君世坦丁与基督教合作(米兰赦令),此后,皇帝的权力被认为从神那里得来的,而非公民授予的。 2.古罗马政治思想的特点: ①是希腊化影响的一部分,即罗马人用希腊现成的政治理论。为各自的政治要求服务。 ②古罗马的政治思想始终与政治、军事、立法等实际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实斗争中形成表现出来的,因此缺乏独立性与系统性。 ③突破了狭隘的整体的城邦概念,从共和国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出发解释国家本质。“共和国”取代“城邦”成为政治研究的主题 3.波利比的政治思想(前201——120) 起源:认为罗马政治制度的形成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而是一个不自觉的自然产物。 ①国家理论:描述了各种整体的起源及衰败的历史,把国家的发展看成是在自然本身规律支配下循环往复的过程。经历了专制主义——君主制——暴君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暴君制——专制主义.... 他的理论是柏拉图政体循环论与亚里士多德政体分类学说的综合。 ②混合政体学说:混合政体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种正常政治形式的因素和优点。认为罗马的制度不是单纯建筑在某一种政体因素基础上的,而是包含了三种政体要素,各要素平等具有各自的最高权力。如执政官代表了君主制、元老院代表了贵族制、平民会议代表了民主制。三者权力相互制约,防止对方无限扩张。 他认为任何单一形式的政治理论都容易走向极端,走向衰败,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巩固。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从《哈姆雷特》和《暴风雨》节选台词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 摘要:《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经典的悲剧作品,而《暴风雨》只是一个带有 想象色彩的悲喜剧。两部作品放到一起来体现莎士比亚,是由于其完全不同的结局令人深思。《哈姆雷特》带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的悲剧性结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迷人的魅力和深刻的意义。而《暴风雨》以其“乌托邦”似的理想主义仅仅只是表现剧作家美好的憧憬。明明是相同的残酷现实,但两者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一悲一喜,惨烈而壮美,和谐而温馨,莎士比亚在两部作品中设定的不同结果也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由揭露残酷现实到希冀美好理想的转变,由愤世悲情到追求幸福团圆。从本质上看,两部作品都在揭示现实黑暗和追求人性美好,体现了莎士比亚无限的人文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哈姆雷特》《暴风雨》人文主义精神 一、关于选择《哈姆雷特》和《暴风雨》的台词来表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 从《哈姆雷特》到《暴风雨》的作品的阅读,带给人无限的唏嘘和对人生的感慨,有种哲理意味,一悲一喜,惨烈而壮美,和谐而温馨,莎士比亚在两部作品中设定的不同结果也是其人文主义思想由揭露残酷现实到希冀美好理想的转变,由愤世悲情到追求幸福团圆。作品中人的观念差别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的走向,而人性更是令人难以琢磨,但与其用怀疑、忧郁的态度去度过宝贵的人生,不如心怀希望,即使现实无情,也可活的无愧于心。 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二、《哈姆雷特》的台词节选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关照。 The time is out of joint; O cursed spite, that ever I was born to set it right!(原句译文:“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引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此时的哈姆雷特感受到自身的所背负的使命,在这个让他人文理想破灭的现实世界中要去追求他存在的意义,为了找出真相而重整乾坤。这个世界已经脱节了,这是怎样一个被诅咒的因果啊,哈姆雷特竟是因为纠正它而生!莎士比亚关注着哈姆雷特的的寄托和抱负,看着他笔下的哈姆雷特如何由快乐单纯的王子变成忧郁的王子,一步步走向复仇的道路。正如关注满怀人文主义精神的人们一样,于人文的关照中体现人文主义者们整顿乾坤的重担。 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Horatio, than are dreamt of in your philosophy.原句译文:“霍拉旭,天地之间有许多事情,是你们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引自《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此时的哈姆雷特是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在他的世界里充满了太多可以值得追寻的美好,那宇宙天地之大,比你能够梦想到的多出更

古罗马主要文化成就

古罗马文化的主要成就 古罗马文化的构成: 政治文化: 王政时期:王权政体,贵族寡头政治 共和国时期:民主共和国制政体:代表君主的执政官、代表平民的公民大会、代表贵族的元老院三项政体共存。 法律文化: 王政时期:法律不成文 共和国时期:公元前450年,制定了第一部具有相对公平和民众意思的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 帝国时代:屋大维当政时代是罗马制定法律的鼎盛时期 罗马法组成部分: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编撰了《查士丁尼法典》 语言文化:拉丁语帝国时代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区别 语言研究: 昆提利安:在语法方面有许多论述 普里斯基安:所著十八卷语法书可视为拉丁语语法代表作 文学:继承和模仿希腊文学 共和国时期: 古罗马历史上第一位诗人和剧作家: 李维乌斯*安德罗尼库斯(希腊人) 贡献:将荷马的《奥德修纪》用萨图尔努斯体译成拉丁文 罗马喜剧戏剧家:奈维乌斯 罗马最著名的戏剧家:普劳图斯 作品:《一坛黄金》、《孪生兄弟》、《商人》 拉丁散文泰斗:西塞罗

著名演说辞:《菲力匹克》、《反对安东尼》 古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奥古斯都时期 重要诗人:维吉尔 作品:《牧歌》、《农事诗》、《埃涅阿斯纪》 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贺拉斯:诗人和文艺理论家,诗的意义在于“寓教于乐”。 作品:《颂歌集》、《长短句集》 作家代表:阿普列尤斯 作品:《变形记》又名《金驴记》是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散文体罗马小说 基督教拉丁语文学奠基者:特图利安努斯 罗马艺术典范:建筑 代表性建筑:政府大厦、神殿、圆形剧场、竞技场、私人宅邸 著名建筑:罗马万神殿、凯旋门、罗马竞技场 著名的凯旋门:泰特斯大帝凯旋门、君士坦丁大帝凯旋门 最有代表的竞技场:哥罗姆竞技场 雕刻艺术:更注重写实和揭示人物个性和内心 代表作:《奥古斯都立像》、凯旋门上的浮雕:《米洛的维纳斯》、《卡拉卡拉像》、《马可*奥勒留骑马像》 哲学:罗马哲学比较发达 卢克来修: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继承了伊比鸠鲁哲学 作品:《物性论》 西塞罗:罗马折中主义哲学代表 著作:《论国家》、《论法律》、《论神性》 把柏拉图主义、斯多葛主义、毕达哥拉斯主义综合在一起调和折中 马可*奥勒留:著名政治家,被称为“宝座上的哲学家” 信奉:斯多葛主义 著作:《沉思集》 新柏拉图主义:罗马帝国后期较大的哲学流派 代表人物:普罗提诺 著作:《九章集》 哲学范畴:“太一”,成为基督教神学的思想基础。 历史学:在古希腊传统基础上进行的 《罗马通史》的作者:波里比阿希腊人 罗马三大史学家:萨鲁斯特、李维、塔西佗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论文

古希腊文化简介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前146年被罗马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在雅典的领导下,成功抗击了波斯的侵略,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继续繁荣发展。 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由于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后者将前者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因此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 由于古希腊海湾、海岛众多,航海业发达,因此同其他地区,特别是同埃及和西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商业、文化联系。早在古希腊文明诞生之前,在西亚的两河流域的峡谷里就连绵不断的产生了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那里已经具备了较先进的书写、冶金、纺织等手工艺术,数学、天文学、建筑学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地处北非的埃及,在工业、农业、科学、文学艺术方面也出现了古代罕见的奇迹。这一切都对希腊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希腊人从古老的东方文化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以滋润自己,希腊文学也具有显著的东方色彩。 在政治制度方面,古希腊是一个城邦林立的地区,因此许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区获得实践和发展,有些古希腊城邦如斯巴达一样奉行君主制,将统治权集中在国王手中;有些城邦则如雅典一样实行民主政治;还有一些城邦则是由贵族统治或由少数人控制的议会(councils)进行统治。虽然古希腊所处地域狭小,但其政治制度在广泛的时间上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发展。仅就政体来分古希腊就经历了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的演变。尤其突出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代人类对直接民主制度最早的尝试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3]。 在教育方面,古希腊教育起源于荷马时代的贵族化传统,在公元前5 世纪受到诡辩家、柏拉图和伊索克拉底的影响,大大地民主化。在希腊化时期,体育馆的教育被认为是分享希腊文化的先决条件。古希腊普通教育制度的最著名的例外,是一个一直持续到罗马时期的城邦——斯巴达,男孩和女孩同样要接受严格的军事化的斯巴达教育训练制度(始于公元前6世纪)。 在文化方面,古希腊有着灿烂辉煌的印迹。文学的史诗,如《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正式的书面文学作品;戏剧这一表现形式中,希腊人认为悲剧是最高级的戏形式,希腊到西元前第五世纪,出现了不少悲剧作家。西方四大悲剧作家中,希腊占有其三,分别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作家以阿里斯托芬作为代表,可见希腊戏剧在戏坛的重要性,是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

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

浅谈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论文关键词: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论文摘要: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崇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反对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热情讴歌了美好的爱情,纯洁的友谊。充满真善美的人性和人类征服时间、主宰命运的美好愿望。虽然他的诗歌中掺杂着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精神糟粕。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渴求美好感情、追求个人幸福的人文主义精神。具有积极进步的社会意义。 一、人文主义理想的起源 在英语中,“ humanitarianism 一”词译作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博爱主义。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对当时的英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文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一、关注人性,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反对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和心灵的压抑。二、主张灵肉和谐。肯定现实人生和尘世生活,追求个人幸福和世俗享乐。人文主义思想击碎了由来已久的神学统治一切的精神枷锁,肯定了个人的崇高和伟大,主张个人是自身命运的主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与以“神”为本的“神道主义”背道而驰。它注重个人首创精神,提倡全面发挥个人潜能准崇人的自尊自信和人格魅力。 二、莎士比亚诗歌中的人文主义理想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一生创造了两首长诗(《维纳 斯和阿多尼斯》(1592 —1593) 、《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 —159411 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其中包含了许多以歌颂爱情、友情和真、善、美等人性光辉的不朽诗篇。莎士比亚的很多诗篇完成于其艺术创作的早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经济兴旺,国力昌盛。人心安定。此时的莎士比亚青春年少。意气风华。对人生寄予了美好的期望,对理想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作品中洋溢着乐观明朗、积极向上的主流色调。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优美的旋律和动听的辞章歌颂了世间最为美好的情感——爱情和友谊,征服了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流溢出强烈的感情和深邃的思想,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这些思想无情地抨击了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封建礼教,热情赞扬了人的个性。宣称人的平等,赋予了人以崭新的内容和意义。达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最高水平。 1、莎士比亚诗歌中的美好爱情” 爱情可以给人带来自信和勇气,希望和快乐。幸福和安宁。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痴狂。人文主义者认为追求爱情是人的天性,人人拥有享受爱情幸福的权利和自由。爱情是纯洁的、高尚的,它不受父命、君命和权命的摆布。也不受金钱、门第、宗教和种族的限制。这种崭新的爱情观念与神权主义所宣扬的禁欲主义是截然对立的。 莎士比亚在他的诗篇大胆歌咏爱情。盛赞尘世的情欲,以炽热的情怀谱写出一曲曲爱的赞歌。诗人抒发了爱情给人带来的欢愉与欣喜,悲凉与忧伤。表达了对矢志不渝的忠贞爱情海枯石烂誓死不变的坚定信念。在诗人的心目中,爱情是那样的珍贵和美妙,神圣而又崇高。在莎士比亚的爱情诗篇中,诗人使用了一系列的缤纷“意象”。烘托出爱人的娇媚容颜和美好心灵,讴歌了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他把爱人比作“太阳”、“夏天”和“芳艳”等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即使这样。这些自然尤物仍然稍逊一筹,因为它们都有自身的缺点。而他的爱人却是那样的完美无缺。 2、莎士比亚诗歌中的“真挚友谊” 莎士比亚的绝大部分十四行诗是献给他的一位年轻男友的,这说明在他的生命中,地久天长的友谊至高无上。莎士比亚亲历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等丑恶的社会现实,所以他痛切地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赞美人与人之间真诚无私的友谊成为莎士比亚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当然,莎士比亚笔下的纯洁友谊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这种渗透着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能兑现的痴心妄想。但是莎士比亚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能够独具慧眼地发掘它、宣扬它。坚定执着地维护它,并全力以赴地力求去实现它。确是难能可贵的。随着他对社会现实认识的不断深化。他的乐观情绪开始泯灭,在残酷无情的现实面前,他的美好畅想皆付诸东流,一败涂地。 3、莎士比亚诗歌中的“人性光辉” 莎士比亚一生执着追求的是一种至真至纯的包涵着真善美的美好感情。对于敏感和多情的莎士比亚来说。至善的美德是不朽的,至真的情义是不朽的。完美的名望也是不朽的。在诗人的笔下,人性充满自尊、自信、仁慈和友爱。诗人毫不掩饰对人性的热烈颂扬。不惜笔墨着力描绘光彩夺目的人性光辉。热烈地讴歌着人性之美。诗人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的很多美好的字眼,如:“夏日”、“鲜花”、“光荣”、“灿烂”、

漫谈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不同及原因

漫谈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不同及原因.txt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灯灭时,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 漫谈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不同及原因 9W-24E,36-45N,我们看到地中海的淼淼烟渚之上悠然泊着“三叶扁舟”。从东往西,它们分别叫做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这三个半岛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地域,它们都曾经作为“世界”的中心[1],无限风光:最早的是巴尔干,这里升起了古希腊文明的荣光;紧随其后的是亚平宁,古罗马文明钟情于它;最后轮到伊比利亚,它开启了乘风破浪的大航海时代。在这里,我们来谈一谈其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西欧古典文明,它们关系密切,人们也总是将二者相提并论。然而古希腊与古罗马之间却存有一道鸿沟。譬如橄榄枝与凯旋门——我认为这两个典型的意象能很好的反映它们各自代表的文明的特色,至少能表达其文明进程中一些主流的情绪:希腊向往和平,罗马热衷战争;希腊渴望与自然的血脉相亲相融,罗马梦想在交绕着各种复杂关系的人类社会里披荆斩棘。当然,用橄榄枝与凯旋门来类比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精神差异,这尽管是简便而直观的,但也是危险的。因为那容易使人误以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明完全是孑然对立的。而真实的情形当然不是这样。 首先,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不同在于它们文明基调的不同,而这主要源自它们地理位置的差异所造成的各自文明形成初期对东方文化的汲收程度不同。 历史上溯到前三千纪,倘若说,那时的西方人自己已经有了一粒文明的种子,但还需要空气、阳光、土壤和水才能萌发,那么慷慨赠与西方人这些珍贵的生命因子的就是近东的两大文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确,西欧古典文明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东两大文明向外辐射的产物。在遥远的上古,希腊地区在地理上比亚平宁和伊比利亚更显优势,一则希腊的岛屿、良港众多,海上交通非常便利,二则希腊非常靠近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这样,希腊可以频繁地、充分地与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交流,从而在后者的浸润与滋养下率先成长起来。而罗马位于地中海中部,虽然这在后来有利于它的军事扩张,但在文明之初,这种地理上远离近东文明策源地的情况使它只能依赖希腊的带动来发展自身。这样,希腊向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直接地学习东方文化,罗马则向希腊间接地学习东方文化。换言之,如果说希腊已经是对东方文化的“二度审美”,那么罗马就只能算是对这个“二度审美”的“二度审美“了[2]。这样“审”出来的结果当然就有很大差别——希腊文明的东方色彩浓烈一些;罗马文明的东方色彩淡薄一些。而我们知道,东方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优雅、精致、细腻、修养以及生活的品位,那么希腊与罗马之间在文明基调上的不同就因各自身上所挟之东方色彩之强弱而显现了出来:前者与东方人一样,甚至更加强烈地追求着优雅、精致、细腻、修养以及生活的品位;后者则比较质朴、粗犷、务实和倾向武力。所以如果要给这样两个文明涂抹颜色,我会为希腊选择如梦如幻的蓝色,为罗马选择如火如荼的红色。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主张改革,抑制贵族和教会势力,反对社会动乱和封建内战,主张重用有才能的新贵,反对资产阶级的个人野心和对权力的贪欲。主张开明君主统治,对内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则能战胜敌国,维护民族与国家的独立。莎士比亚的系列历史剧为世界戏剧史上所罕见。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的题材、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和反动的封建王权之间的斗争。哈姆莱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典型的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哈姆莱特的性格发展史。“欢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是统一的。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的意义。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是富有感情和思想,勇于探索,善于分析,但思虑多于行动,剖析偏于哲理。脱离群众的孤军作战是哈姆莱特悲剧的重要根由。哈姆莱特的典型意义。“血腥的国王”克劳狄斯的形象、奥菲丽亚的形象以及雷欧提斯的形象。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谴责封建贵族争权夺利给国家造成的内乱,认为通过道德改善可以产生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与理想的社会制度。 莎士比亚将这一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变唯一出反映特定社会矛盾的杰出悲剧。股市讲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学求学,父死回国送葬,回国后,他见到的是叔父篡夺王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满朝文武向新王谄媚,他深深感到抑郁和痛苦。这时,父亲鬼魂出现,告诉他自己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谋杀。王子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和逃避仇人的监视,假装精神失常。篡位者对此十分怀疑,就派哈姆莱特的两个老同学和御前大臣的女儿——他的情人去试探他的隐秘,这都被哈姆莱特一一识破了。为了证实谋杀者的罪行,哈姆莱特安排了一场“戏中戏”,剧情与其父被谋杀的情形十分相似。这是谋杀者惊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这时,王后受其夫指示,找王子谈话,谈话间,哈姆莱特发现帷幕后有人偷听,就把剑将他刺死,原来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亲。无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王子的爱情,应此疯癫,坠河而死。新王决心除掉哈姆莱特,设计派他出使英国,以便借刀杀人。但这一阴谋也被王子识破,他中途折回丹麦。新王又生一计,让御前大臣之子与王子比剑,暗中备下毒剑毒酒。比赛中,哈姆莱特被毒剑刺中,又用毒剑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后也因误饮毒酒身亡,四人同归于尽。哈姆莱图临死前嘱咐好友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 be, 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它包含着“活着还是死去”、“生存还是毁灭”、“忍受下去还是反抗”等种种含义。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莱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关于这种说法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有人说,这是由于他“生性犹豫,缺乏行动,所以失败”;有人说他“天生患有忧郁症”,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莱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