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

关键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破坏原因防治养护

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噪声低、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且适宜于分期修建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要求路面具有一定的强度、刚度、平整度,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同时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另外沥青路面的表面层应具有耐久且良好的抗滑性能和耐磨性。

尽管目前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是建立在层状弹性理论基础上的耐久性设计方法,沥青路面仍然存在着设计年限内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早期破坏。这些早期破坏主要是指:开裂——冬季沥青路面的横向开裂;路面车辙——夏季高温在重载车作用下造成的纵向永久性变形;水损害——雨季或春融季节出现的坑槽;路面的表面功能衰减——沥青路面由于泛油、石料磨光及路面破损引起的表面功能降低或丧失。

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是指:沥青路面在设计寿命期的前1/4 至1/3 期间内,所发生的过早的各种形式的路面破坏。文章针对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这一破坏现象做一浅显探讨,着重从设计、施工、养护等几方面对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

1管理方面的原因

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增长很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例如:⑴工程项目一旦立项批复下来,业主希望能够

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

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 本文从路面设计、路面施工、养护管理及其他环节,结合本人的工程实践,分析了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标签:道路工程沥青路面破坏原因 0 引言 瀝青路面的主要类型有沥青表面处治、沥青贯入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和乳化沥青混合料路面等,因其具有造价相对较低、行车舒适、修复方便,能够利用石化企业副产品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公路和城市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面层处理。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象有:泛油、波浪、壅包、滑溜、裂缝、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车辙等九种。这些病害极具普遍性和严重性,为公路工程质量通病之一。 1 路面设计 1.1 结构设计不合理 沥青面层结构选用不当、混合料类型不合理。根据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沥青面层除应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外,还应满足雨水不渗等要求,宜选用粒径较小,空隙也小的级配混合料,尽量采用小粒径沥青砼,以提高沥青路面面层的防渗性。对于选用中粗粒砼或开级配或半开级配沥青碎石的沥青路面,必须在沥青面层下设下封层,防止雨水渗入。 1.2 设计与路段实际情况相差大 我县一条沥青路面砼路穿过土基过湿地段,但设计按一般正常情况设计,全部利用挖方和就地借方填筑路基,采取逐层碾压法施工,又是雨季施工,造成极大的窝工,严重影响了工期。施工单位只好申报监理工程师并经业主同意借方填筑,仅此一项就较原设计增大投资,现该段沥青路面破坏较为严重,已多处修补。 1.3 油路补强段的路面厚度考虑不足 我县在加快实现乡镇通油、水泥路路面工程,但为充分利用老路并节约土地及投资,利用旧路的线位及结构层。按照公路补强设计的一般要求和科学态度,宜先对所利用的路段状况进行客观评估,根据旧路的状况(特别是强度弯沉指标)确定利用旧路的方案及补强厚度。但设计单位没有认真细致的调查,大致给出一个补强厚度及路段桩号就草草了事,结果导致许多补强路段补强后弯沉值大于设计值,造成新路强度不足,早期破坏严重。 1.4 岩石路段石质类型确定有误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及防治

M AINTENANCE 养护天地 本栏目由高远路业集团独家协办 目前很多沥青路面普遍存在的早期损坏现象,本文从热拌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和施工控制的角度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热拌沥青混合料(以下简称沥青混合料)作为性能优良的道路建筑材料,但由于沥青路面长期直接承受行车荷载和自然因素作用,如何保证路面质量,提高路面的使用耐久性,减少路面早期损坏等问题一直是广大公路建设者不断探讨的课题。沥青路面产生病害的原因比较复杂,各地因为环境、地理及气候条件不同,出现病害的方式或程度也各不相同,比较常见的病害如泛油、车辙、松散及坑槽等,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原因 原材料的影响 矿料。矿质原材料对路面质量和使用寿命具有决定性作用。石料的强度、酸碱性、岩石结理情况是在矿料选材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矿料加工的级配、颗粒形状、表面纹理或粗糙度是保证合成矿料间相互嵌挤形成较好内摩擦力的主要物理指标。其中矿质材料分档、材料级配和合成比例直接决定了合成矿质混合料级配好坏,对提高设计沥青混合料高温抗变形能力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设计好的沥青混合料首先应认真抓好矿质原材料的选材,严格控制矿质原材料备料质量。 沥青。沥青的稠度、感温性和含蜡量等指标直接影响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并由此影响沥青路面的强度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各地根据气候分区选择与本地气候、交通条件相适应的沥青种类及标号,并使用优质的沥青,对预防沥青路面早期出现车辙,有效防止路 面开裂,保证路面有较好的抗疲劳破坏 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高速公路因重 载、超载车辆和渠化行车作用,一般宜 选用稠度大、感温性小、软化点高、含 蜡量低的重交石油沥青,以增大沥青混 合料中沥青的粘聚力,这对预防和提高 沥青混合料抗变形能力很有效。 掺加料。沥青混合料的掺加料通 常多指填料,使用比较多的如矿粉、消 石灰、水泥等,此外还有用于沥青改性 目的熔融或分散在沥青中的掺加料。当 沥青用量一定时,填料的比面积及掺量 决定了沥青膜的厚度,矿料之间滑动变 形随填料的增加而减小。沥青混合料配 合比设计时,选用水稳性好的填料,并 保证填料足够的掺量,以减小沥青膜的 厚度和自由沥青含量是十分必要的。 材矿质混合料设计 矿料的合成比例决定了矿质混合 料合成级配,JTG F40-2004《公路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矿质 混合料合成级配应使包括0.075mm、 2.36mm、4.75mm筛孔在内的较多筛 孔的通过率接近技术规范级配范围的中 值,但“规范”未区别各地气候差异、 道路交通条件和不同油面层位的功能, 要求进行合成矿料级配调整。设计时片 面强调按密实级配原则设计矿质混合 料,这类沥青混合料结构强度受温度影 响较大,通常表现为低温抗裂性和密水 性较好,高温抗变形能力差。 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和最佳沥青用量选定 沥青混合料各项路用性能与沥青 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选定息息相关, 而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的选定范围直接 决定了沥青用量选定。实践证明,设计 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的稳定度、流值 比较容易能满足规范要求,因此决定沥 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选定的主要控制 性指标是目标空隙率、沥青饱和度范 围、残留稳定度和动稳定度标准等。各 地进行沥青混合料设计时首先应结合本 地实际情况在规范规定范围内选定合适 的马歇尔技术标准,以保证据此确定的 最佳沥青用量能够满足不同层位油面的 使用功能要求。 施工控制的影响 施工配合比的控制 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分为目 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生产 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为了保证设计沥 青混合料各层的结构功能,优化矿质混 合料组成设计时对目标配合提出了较明 确的要求,并通过目标配合比设计确定 了各冷料仓材料比例和沥青用量。生产 配合比设计阶段,为尽量提高拌和楼的 产量,减少拌和过程中的待料、溢料现 象,应使生产配合比各热料仓矿料合成 级配与目标配合比合成矿料级配尽量吻 合,以此保证拌和楼冷料仓同热料仓平 衡供料,并真正使目标配合比优化设计 的意图得到落实。 拌和温度和拌和时间控制 拌和楼生产时,沥青和骨料的加 热温度与拌和时间控制将直接影响沥青 混合料的均匀性和质量。当沥青或骨料 加热温度过高,会使沥青产生老化,常 见沥青混合料出现枯料、没有色泽,沥 青或骨料加热温度过低或拌和时间不 够,常易出现花白料,沥青混合料均匀 性差或出料温度偏低,影响摊铺和压实 质量。因此,实际施工中按规范推荐温 度范围选定与施工时气温相适宜的加热 温度,控制好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和拌 和时间十分必要。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及防治 文/李志坤 TRANSPOWORLD 2012No.13(Jul) 74

巷道破坏原因分析与防治

巷道破坏原因分析与防治 关键词:巷道静压动压破坏原因让压卸压【分类号】:TD353 引言 煤矿井巷维护的方式通常有锚喷、架棚和砌碹等几种类型。人们根据不同的条件及用途,通过上述几种方式的单一或联合实施,大部分能达到预期目的。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由于矿压理论及监控手段尚不完善,很难精确求得地压的大小及方向,以致部分巷道在施工应用中常发生破坏,影响生产,危及安全。因此对巷道破坏原因进行特征分析,将有助于防治措施的研究和改进。 一、巷道破坏的显现特征 从整体上来说,巷道破坏的显现特征分两大类:一类是动压区,巷道上覆岩层正处于激烈运动和破坏阶段;另一类是静压区,巷道尚未受采动影响或采动影响已停息,上覆岩层处于稳定状态。 (一)静压区巷道的破坏 静压区巷道大致有2种破坏形式:(1)巷道开掘后产生的周边应力大于围岩强度,掘进后来不及支护就发生冒落;(2)巷道开掘后产生的周边应力小于围岩强度,巷道完整,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形破坏。

(二)动压区巷道的破坏 动压区巷道分动压下正在掘进的巷道和动压下正在使用的巷道。它们不仅受上覆岩层的静压作用,同时以受支承压力及岩层扰动。其破坏特征为: 1.巷道围岩(支护)强度小于支承应力作用,随采动呈层状剥落,但巷道移近量并不明显; 2.受采动影响,巷道(支架)产生大量缩变,但不冒落; 3.在采动过程中,伴随着移近量增加,巷道产生大面积冒落。 综上所述,巷道破坏的外部特征可归纳为4种形式: 1.有明显的移近量、断面缩小但不冒落; 2.随断面缩变发生冒落; 3.无移近量而冒落; 4.表层剥落。 二、破坏原因及机理分析 (一)围岩应力的重新分布及作用 巷道开掘后,原始的岩体应力平衡状态被破坏,造成应力重新分布。大双向等压应力场中,孔的切向应力沿极径方向衰减,以r为半径的圆周上稳中有降点的应力相等(等应力圆)。但煤矿巷道多不是圆形加之不均匀应力的作用,等应力圆将在巷道外接圆及以外的围岩中分布。分布的结果反映到巷道周边,往往既不均匀也不对称,有的变大,有的变小,有的还改变了性质,如有压应力变为拉应力等。巷道

沥青路面泛油病害成因及治理措施探析

沥青路面泛油病害成因及治理措施探析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些国内外关于沥青路面泛油病害的研究,然后具体分析了它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泛油病害;成因;治理措施 相对于交通路建工程来说,路面结构是公路交通结构的重要组成,具有直接承受路面行车荷载,并为车辆提供安全舒适的服务性能。随着现代交通公路功能的多元性优化需求,沥青路面成为当前交通公路开发中的重要结构形式,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由于施工技术、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制约,沥青路面泛油问题成为沥青路面特别是重载高速公路改性沥青路面结构的常见病害,为交通路政管理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路面交通性能。 1一些国内外相关研究 1998 年德国增大了重交通道路的空隙率, 修改为 3%~4% ,防止泛油发生。美国在开始 SMA 的推广应用时,也采用了和德国一样的设计空隙率标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设计空隙率小于3%时, 泛油和油斑成了SMA路面的主要病害。1998年6 月美国 AASHTO 将SMA 空隙率改为3%~4% , 为进一步解决 SMA 路面的泛油问题,到 1999 年 1 月,又将设计空隙率标准修改为北方寒冷地区为 3.5% , 南方温暖地区为 4%,这说明为了减少泛油病害,即使在寒冷地区,SMA 的设计空隙率也必须在 3.5% 以上。其中美国乔治亚洲 SMA 的空隙率就在 4%~6% 范围内。 国内河北省石家庄—安阳高速公路于 1997 年 12 月 30日全线通车。全线路而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4 cm 多碎石沥青混凝土、5 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6 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20 cm 水泥稳定碎石、35 cm~40 cm 石灰砂、二灰土或石灰土底基层。石安高速公路沥青层采用的均为 90 号沥青,其针入度较大,软化点介于 42℃~52℃,高温稳定性相对较差,沥青混凝土的饱和度过大和空隙率过小,无法容纳增大的体积,则沥青就容易上泛;石安高速公路大型车辆中超载、超限车辆所占比例较大,达到了 60%~70%;另外石安高速公路面层采用辉绿岩类硬质岩,集料与沥青的黏附力界于 3~4 级之间。在雨水的浸泡和大量荷载作用的揉搓下,沥青与碎石产生剥离,剥离后的沥青即成为自由状态,逐渐上泛至表面,形成泛油。根据河北省的调查表明表面层采用 I 型沥青混凝土、Ⅱ型沥青混凝土和多碎石沥青混凝土(SAC)以及 SMA 均有泛油现象。泛油现象主要产生在行车道上,超车道上的泛油现象很少。行车道上的泛油现象主要是间隔式和条片状。连续泛油和整个行车道全而泛油的现象较多。沈阳—山海关高速公路 2000 年 9 月建成通车。不同标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泛油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实际沥青含量偏高,沥青温度敏感性较大,高温时已经软化的沥青使沥青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加之在大交通量特别是超载车的作用下,沥青混凝土进一步密实,沥青混凝土的 VMA 减小,空隙率竣工时的 7%左右,减小到约 2%~3%。沥青混凝土的饱和度过大和空隙率过小,无法容纳沥青增大的体积,沥青容易上泛。

沥青路面推移拥包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推移拥包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2008-07-31 04:14:41) 分类:道路施工标签:混合料沥青路面面层结构 层杂谈 沥青路面属柔性路面,它具有行车舒适、振动小和噪音低等优点,在我国的公路路面中占绝对的比例。但就已建公路而言,有相当部分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功能,存在使用期达不到设计使用年限的问题。有的路面第一年建成,当年或第二年就出现部分推移和拥包,严重影响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在社会和经济上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和影响。 1、沥青路面推移拥包的现象 沥青路面的破坏有很明显的阶段性。从现象上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平整度有很小的变化,需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路面出现波浪式皱纹;第二阶段平整度明显变差,路面出现一个挨一个的直径5cm~20cm的小疙瘩;第三阶段是开裂、推移拥包阶段,路面上出现与路中心线成20°~50°夹角的裂缝,锐角方向与行车方向一致,路面边缘出现一隆起带,隆起带内混合料粘结性差,呈松散状。 2、沥青路面推移拥包的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产生推移拥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交通量的大小、车辆超载情况温度、路线线型、路面设计、路面材料、路面施工工艺及施工机械水平等。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2.1超限超载车辆对路面的影响 有资料表明:超载30%时.换算系数为满载的3.131倍超载60%时换算系数为7.725倍,超载100%,时换算系数为20.393倍。在沥青路面运行早期,沥青混合料中的颗粒构成尚不稳定,处于微移动阶段,沥青路面结构层的抗弯拉强度及抗冲击强度均没有达到最佳值。而早期重型车的通行使结构层的拉应力远远大于沥青面层的抗弯拉强度.经车轮重复碾压,形成车辙,出现推移拥包,直接导致沥青路面的稳定性破坏。 2.2路线线型对路面的影响 通过几年来对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详细观察,往往是在山岭重丘纵坡较大路段、平曲线半径较小路段和长直线进入小半径平曲线的缓和曲线路段最易出现推移拥包。原因是在纵坡较大路段受重力的影响,使该路段的剪切力比其它路段明显偏大;在小半径平曲线路段,按规范设置超高,往往由于计算行车速度与实际行车速度有差异,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与平曲线成45°夹角处剪切力偏大,在长直线末进入小半径平曲线前,往往要刹车减速,也导致路面剪切力偏大。当剪切力大于路面结构层的粘结力时,导致路面发生推移拥包。 2.3路面基层对路面的影响

轧辊破坏常见原因分析及对策

轧辊破坏常见原因分析及对策 蔡秀丽李伟薛春福 (承钢集团燕山带钢有限公司,河北承德 067002) 摘要:轧辊破坏乃至断裂,会给企业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本文结合我厂实际描述了几种常见的轧辊破坏形式,并给出了相应解决办法。 关键词:轧辊破坏现象描述解决办法 1前言 承钢热带厂1997年建成投产,生产至今已有10余年,在生产初期经常出现轧辊热裂纹、掉肉、局部破坏、外层剥落、甚至轧辊断裂等事故,轧辊发生故障后一般都需要做换辊处理,不仅增加了岗位作业人员的劳动量,而且降低日历作业率,造成废钢,影响成材率,影响轧机产量,同时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几年的摸索,对轧辊常见破坏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轧辊常见破环形式及对策 2.1轧辊断裂 2.1.1热应力断裂 2.1.1.1现象描述 此类断裂多发生在粗轧机,一般在粗轧换辊后开轧10块钢以内,寒冷的冬季出现的几率更大一些。轧辊辊身断层呈径向,起源位于或接近轧辊轴线,断裂面与轧辊轴线垂直,一般发生在辊身中部,如图1所示。 图1:热应力断裂断面形状 2.1.1.2轧辊破坏原因 这种热应力断裂与轧辊表面和轴心处的最大温差有关。过高的温差通常是由于轧辊表面温度升高过快造成的,产生的原因有,轧制过程中轧辊冷却水不足甚至中断,或者轧制钢开始时轧制节奏太快,轧制量过大造成的。有资料表明,在辊役刚开始的临界轧制状态下,辊身表面与轴心之间70℃的温差就可沿轴向产生110Mpa的附加热应力。一旦辊芯中总的轴向拉伸应力超过了材质的极限强度,就会导致突然的热应力断裂破坏。以我厂为例,生产初

期,有一次正值寒冬腊月,室外温度-20℃,厂房内温度较低,备辊正处在风口上,轧辊上线前没有预热,仅烫辊4块,在烫辊效果不好的前提下,温度较低的冷却水很快浇凉辊面,在轧制中与红钢接触,轧辊处于冷热交替中,内外表面温差大。断辊后约10分钟,用手摸断辊边缘,触觉为凉辊,带钢轧制部位的轧辊表面微温,轧辊断口内触觉发凉。同时触摸辊道,则发热或微烫手。排除轧辊铸造缺陷、轧制负荷高等因素后,基本判定为热应力断裂。 2.1.1.3对应措施 ●烫辊要充分,特别是在外界温度较低的冬季,轧辊上线前转移到环境温度较高的位置停放,或者对轧辊做小范围的升温处理,延缓烫辊速度,增加烫辊时间和烫辊材数量,减小热应力的影响。凡是返回的板坯,都要运到粗轧进行烫辊,禁止直接返回。 ●在轧制启动阶段减少轧制量。换辊后开轧30分钟内严格控制轧制节奏,给轧辊充足的内外温度均衡时间。 ●加强轧辊冷却水喷射情况的检查,发现堵塞及时处理,避免轧辊冷却不足。 2.1.2冲击载荷断裂 2.1.2.1现象描述 轧制钢温偏低、有异物轧入、或者轧错规格(导致变形量偏大)等原因出现时,轧件所产生的轧制压力瞬间超过了轧辊本身所能承受的轧辊强度极限所造成的轧辊断裂,断口一般出现在最高应力界面区域,断口颜色为灰白色。一次,我厂在4小时停轧检修后,在轧到第46块钢时发生粗轧断辊,分析原因为轧制节奏太快,在66分钟内轧制了28块钢,超出我厂加热炉的能力,板坯在炉时间短,内部没有完全烧透。另外,虽然明细表上标明为热装料,但因为上午换粗轧辊检修,加热炉尾部和滑钢道上的板坯和随后装入的板坯实际上已经晾凉,成为冷料,这部分板坯需要更长的在炉时间(高的加热温度和更长的加热时间),如果仍按照正常的节奏出钢,这部分板坯在加热段停留时间过短,钢坯内外温度不均,势必造成生芯钢,在轧制过程中给粗轧辊造成损害甚至断裂。 2.1.2.2解决方法 ●岗位操作人员加强责任心,加强日常点检,发现异物及时清除。 ●严格按照作业标准操作,严禁轧制低温钢。 ●在长时间停轧后,上料辊道上热料按冷料设置加热制度,控制出钢节奏,以避免轧制生芯钢。 2.1.3疲劳断裂 2.1. 3.1现象描述 疲劳断裂始于初始裂纹并逐渐发展,产生了一个典型的断面,该裂纹相对光滑,并出现一条临界线,一旦疲劳裂纹达到一定尺寸,便会发生其它部分的自发断裂。此类断口为深褐色,在断面能发现旧痕迹。当出现轧制低温钢、轧线废钢事故、叠轧等情况时初始裂纹可能就生成了。 2.1. 3.2解决方法 ●每次换辊后定期检测(超声波法、涡流法、着色法),及时发现危险的裂纹,并对轧辊进行适度的磨削。 ●其他措施对防止可能出现的局部过载也是必要的,这些措施有:严禁轧低温钢,按辊役周期换辊,防止断带缠绕等轧机事故。 2.2轧辊热裂纹 2.2.1大目格裂纹 2.2.1.1现象描述 这种裂纹与带钢宽度及工作辊与带钢的接触弧度有关。这种裂纹以常见的马赛克形状出现,但与常见的细小热裂纹相比目格尺寸较大,如图2 所示。

沥青路面疲劳开裂的分析与防治

沥青路面疲劳开裂的分 析与防治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沥青路面疲劳开裂的分析与防治 一、前言 随着公路交通量日益增长, 公路建设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截至2006 年底, 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48 万km, 高速公路达万km。2007 年, 我国计划建成高速公路5 000 km 以上, 并确保完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最后2 385 km 的建设任务。而沥青路面在整个公路网中的比例占到70%以上, 已经成为高等级公路的主要结构形式。但是,经过多年的使用和观测表明, 许多高速公路通车一年后路面就出现严重的桥头跳车和早期损坏, 有的通车几年后由于损坏严重、疲劳裂缝过多就不得不进行翻修, 使其使用性能大大降低。因此对疲劳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 提出经济、合理、适用的沥青路面结构, 并从设计、施工和养护等多方面对防止疲劳开裂和路面破坏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使其在高等级公路和地方公路建设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开裂原因 随着传统的疲劳破坏理论的发展, 人们认识到,路面的破坏, 是由于荷载在路面材料中引起的重复加载疲劳应力, 超过了路面混合料的抗拉强度而发生的。美、英、苏、德等国, 根据十多年的大量试验,相继进行了基于疲劳强度理论在设计上的重大改革。并且, 目前各国沥青类路面设计仍主要沿用这种疲劳强度理论。 道路上的行车, 主要是汽车。汽车是路面服务的对象, 也是使路面结构破损、路基失稳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轴载的增大和公路上行车速度的提高、交通荷载的振动特性以及交通参数确定的合理性等交通荷载因素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路面早期破损防治措施

路面早期破损防治措施 1、沥青路面早期破损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片面追求交工时的平整度,忽视压实度的要

求。 (2)混合料到场及终压温度偏低,甚至在低温情 况下过度碾压。 (3)材料配合比不当,基质沥青未达标。 (4)路面基层收缩造成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雨水沿道路裂缝渗入路面基层和路床,降低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造成局部变形,扩展成网状裂缝。 (5)路面基层甚至路床、基底承载力不足,弯沉值过大。地下水侵入 防治措施 (1)不要片面追求个别指标暂时的、不合理的高水平,要全面考虑基层、面层的综合强度、舒适性、安全性和耐久性。 (2)各结构层必须达到规定的压实标准,并应按照规范要求的频率对各结构层检验实际的压实度和设计的孔隙率是否相吻合。 (3)原材料质量是提高沥青路面质量的关键,业主、监理、施工单位都要对沥青路面工程的原材料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4)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必须严格按JTGF40-2004要求进行,严格进行车辙试验检验,中、上面层结构要进行水稳定性和低温弯曲试验检验。 (5)摊铺碾压中,严把沥青混合料进场摊铺的质量关,严格控制摊铺和初压、终压的沥青混合料温度,严格按碾压操作规程施工,防止横向裂缝的产生;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做好纵横向接缝。 (6)重视路面的防排水设计,尤其是中央分隔带及挖方路堑的排水设计,地下水丰富的路段应在边沟下面以及路堑路床设臵纵横盲沟,将地下水引出路基外,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对中央分隔带做防水封闭。 2、水泥路面早期断板、开裂

形成原因: ? (1)施工停顿时间过长。 ? (2)切缝过迟,缝深过浅,面板收缩断裂。(春秋季节,昼夜温差大) ? (3)养护不及时。 ? (4)路基发生不均匀沉降;不重视基层施工。 防治措施: (1)控制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特别是水泥 的技术指标,使用合格路用水泥和低碱含 量水泥,禁止使用小窑水泥。 (2)施工中应有备用设备,减少中间停 顿;如果必须中间长时间停顿,应设工作 缝。

沥青路面常见灾害防治

沥青路面常见灾害预防与处治 宋亮 摘要:沥青路面常见灾害有发裂、网裂、车辙、沉陷、脱皮、松散、泛油、坑槽等,这些灾害不仅有设计方面和施工方面的原因,也有自然因素造成的。本文就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不足、平整度不佳、水损害破坏常见的油皮、块裂缝及龟裂、抗滑性不足等早期破坏的质量通病以及沥青路面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的原因的处治方法作探究。 关键词:沥青灾害 一、压实度不足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压实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路面的强度及稳定性。当压实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沥青混凝土中的孔隙比较大,地表水易侵入,从而促使沥青与矿料产生剥离二松散,严重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也增加了今后路面维护的难度。 (一)形成原因 1、在沥青混合料配制过程中,由于原材料规格上的控制混乱,拌合机械在生产中计量失控,结果造成沥青混合料生产矿料的级配不正常,配制出的沥青混合料质量不稳定,最终导致演示结果出现波动离散。 2、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低、施工温度偏低;或是在摊铺和碾压时温度较低,均会早成碾压困难,从而使压实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3、选用的碾压设备不配套,施工工艺不规范,不能趁热立即保温压实,错过了达到最佳压实度的有利时机。 4、采用的碾压方法不正确,在碾压中雾化喷嘴失灵,喷出的水呈流水状。这样就使沥青混合料耗掉热量过早冷却,造成碾压比较困难。 5、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环境温度、运输距离、运输车容量、等待摊铺的时间覆盖情况、摊铺速度、碾压时间等处理不当,均会造成沥青混合料的热量损失,温度低的沥青混合料将形成一个冷点,压路机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压实效果,从而达不到要求的压实度。 (二)处理措施 1、确认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确保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良好,在配制中要保证称量准确、搅拌均匀,是混合料在压实中不产生波动离散。 2.、沥青混合料严格按照下表1.1中的施工温度进行加热,并在运输中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确保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运至现场温度、摊铺温度和碾压温度不低于规定的要求,以保证按设计的碾压设备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通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通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摘要:随着我国运输业及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对公路的路面使用性能及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因为公路路面施工进展情况的好坏,将会关系到整个公路工程质量的高低。当前时期下,使用最普遍的就是沥青混凝土用于公路路面的修筑之中,然而,沥青混凝土路面在质量上却存在着一些通病。本文就是对沥青混凝土路面中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介绍,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指出几点预防措施。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通病;成因;预防措施 引言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口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实用的,当今社会也不例外。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在公路方面尤其是在高速公路及高等级公路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投入。对于一个要求比较严格的公路,其路面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过往车辆的舒适程度和速度的快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公路工程施工单位的社会声誉。当前时期下,使用最普遍的就是沥青混凝土用于公路路面的修筑之中,然而,沥青混凝土路面在质量上却存在着一些通病。本文就是对沥青混凝土路面中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介绍,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指出几点预防措施。 1 填方的压实层加厚 对于某些道路施工单位,由于其未能按照相关要求,使得公路路基填料层厚度加

厚,对于一般的路基填料厚度一般为30—50厘米,但是由于未按照规范要求导致了填料层厚度达60—100厘米,而这层填料层压实不足,密实度也达不到相关要求。这样的路面修筑之后,在各种因素,如自然因素以及行车荷载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产生压实应力,就会使得路基局部出现沉陷的现象,局部出现了沉陷的现象,势必会导致沥青路面出现了沉陷以及裂缝等公路病害。这在我国的一些二级公路中出现的最多。可以说,路基压实是公路路基施工中的一个较为关键的工序,因为它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提高路基路面的强度及稳定性技术。我们知道,土粒的结构为骨架结构,在骨架结构中间的空隙中,充满了水分和空气。对其进行压实,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土粒中的水分及空气赶出,使得土粒的密度增大,土粒之间的空隙减小。 具体预防措施为:基于以上所述,笔者认为,若要确保填方路基的密实,需要结合正确的方法进行填筑施工,在实际的修筑过程中,采用的填筑方法就是水平分层填筑法,该方法的主要原理就是路基横断路面被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必须按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即横断面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分层厚度应根据辗压机械的功能及检验的压实度确定。 2 新老路基相结合 在利用原来的老路面进行老路拓宽施工时,需要将原本存在的老路坡面挖成台阶式之后进行分层填筑压实。但是某些道路修筑单位根本没有按照这个要求进行施工,对公路路基的填筑质量造成了很打的影响,搭接部分极易造成新旧沉降不均匀,这样就会使得路面发生沉降、裂缝等现象。 预防措施为:由二级公路改善工程的性质可以知道,大部分路段均是由原来的老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产生原因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产生原因 [摘要] 随着交通量的快速增长,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在我区时有发生,只有对沥青路面病害进行分类以及对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处治措施,达到及时处治路面病害,确保公路通行安全和行车舒适的目的。 [关键词] 沥青路面病害原因 1.宁夏沥青路面破损种类 沥青混凝土面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较好的耐久性以及行车舒适性,适合于各种车辆的通行,并具有坚实、耐久、平整、良好的抗滑、防渗、耐疲劳的性能和抗高温开裂的温度稳定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象在我区时有发生,短时期内还无法杜绝,开展对沥青路面破损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宁夏是东西窄、南北长,面积不大。但沥青路面占干线公路的90%以上,南北环境、地理、气候也不相同,路面破损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以下就宁夏国省干线公路沥青路面上常见的一些破损进行研究,通过这些年各分局对沥青路面状况的调查,路面破损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属于路面表层的破损(功能性破损);二是属于路面结构层的破损(结构性破损)。在宁夏常见的沥青路面破损归纳起来有裂缝类、松散类、变形类、其它类四种: 1.1裂缝类 裂缝类破损包括以下几种:不规则裂缝、网状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 1.2松散类 松散类破损包括以下几种:坑槽、松散、推移、啃边。 1.3变形类 变形类破损包括以下几种:沉陷、车辙、波浪、拥包、桥头跳车、翻浆。 1.4其它类 其它类破损包括以下几种:泛油、麻面、磨光、修补损坏。 2.沥青路面破损产生的原因 产生沥青路面破损的原因比较复杂,除受当地环境、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外,还将受到来自设计、施工质量方面的影响,特别是超载车辆的碾压对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影响尤为严重。 2.1裂缝类 2.1.1横向裂缝 (1)沥青面层在施工时,施工缝未按规范要求进行处理或处理不当,致使接缝不紧密,结合不好。 (2)沥青未达到适合于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致使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大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 (3)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产生的反射裂缝。 (4)桥梁、涵洞两侧的台背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 (5)路面结构设计不当,施工质量差,车辆的严重超载。 2.1.2纵向裂缝 (1)沥青面层前后摊铺时,两幅之间的施工缝未按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在行车的作用下脱开。 (2)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路基压实度不均匀。 (3)加宽路段的新老路基未挖台阶,致使新老路基结合处沉降不一。

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与防护(毕业论文)

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与防护 摘要:针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破坏的情况 ,简单分析了沥青路 面的早期破坏现象和产生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防护 前言 随着我国公路工程不断网化,沥青混凝土路面以其较好的耐久性和行车舒适性占有了我国公路的较大比重。沥青混凝土路面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并且坚韧,平整,有良好的抗滑、抗渗和耐疲劳的性能。沥青混凝土路面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可以抵抗温差大而产生的路面开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破坏时有发生,有的产生横、纵向裂缝,有的局部拥包,有的产生路面汲浆,路面边部断裂,局部的沥青混凝土层剥落等。不仅影响了工程的观感质量,也影响了路面的整体性和行车的安全性。加之雨水的浸入渗透,使路面基层,路基遭到侵蚀,破坏和变行,沥青混凝土的抗温度裂缝能力、抗疲劳破坏能力、抗水破坏和抗松散能力逐渐减弱,沥青面层的破坏现象逐渐增多,此时要采取养护措施来改善和恢复路面应有的使用性能。 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损坏情况 1.1 几种主要路面早期损坏现象 1.1.1软土地基继续沉降产生的路面(含桥头)沉陷 花高价进行处理的软土地基未得到应有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采取处 理措施后到铺筑路面前允许软土地基固结沉降的时间太短。我国高速公路

除在构造物头上采用粉喷桩、搅拌桩、石灰粉煤灰土桩和碎石桩等桩基处理措施外,通常都采用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与砂垫层、加载预压相结合的排水固结法处理措施。即使是打穿软土层的排水固结法,也需要有较长的时间供软土层固结基本完成。我国高速公路的计划施工期往往较短,而实际施工期则更短,导致不得不在软土地基继续明显沉降的情况下铺筑路面,这样就造成了上述后果。造成软土地段路面大量沉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或粉喷桩、搅拌桩等没有打穿软土层,致使砂井底、排水板下端以及桩尖下部仍有一个层厚不一的软土层。排水固结法不能使这个软土层中的水较快排出,在上层荷载作用下此层中的水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渐排出并使土体固结到稳定状态。未打穿软土层的各种桩实际是悬浮在软土层中,只能靠桩周的摩擦力起支撑其上的路面荷载的作用。桩下的软土层在上层荷载作用下,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渐固结稳定。当前的施工技术要将塑料排水板或袋装砂井打入深25m以上的软土层是困难的,粉喷桩的有效深度也只有约15m。 1.1.2路基压实度不够导致路面的早期损坏 路基路面局部沉陷变形、构造物相邻接的填土路堤压实度不够以及对原地基(介于软土地基和坚硬地基之间的地基)未做适当处理,使相邻构造物的路面明显下沉,产生了俗称的桥头跳车。 1.1.3基层质量不好造成的损坏 基层是沥青路面最重要的承重层,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路面的早期破坏和寿命。半刚性材料层之间或半刚性层下部有一定厚度的素土夹层,素土夹层潮湿后使路面承载能力显著下降。载重卡车通过产生“弹簧”现象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一)个案举例 乐乐,男,5岁,上幼儿园大班。身高略高于同龄孩子,动作敏捷,迅速。但是,近几个月来突然变成了“破坏大王”,什么玩具、什么东西一旦到了他的手里就不要想完整的还回来,就连衣服也是只要经过他的手就要遭到破坏;也喜欢在别人活动时搞破坏。给他一本画册,他会一页一页地撕破,给他一个玩具,他玩一阵便将其拆开或砸坏,颇令人苦恼。在和同伴一同玩游戏的过程中,也常常将同伴刚做好的东西推倒或者弄坏,被人发现或指责之后,破坏行为有所收敛。但很快又会重复其破坏行为,继续有意无意的摘花、撕书、摔东西。为此,小朋友们越来越不喜欢和他玩了,家长和教师对此都很头疼,也很担忧其以后的发展。 与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乐乐的父母都是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也都不高,因为打工长期居住在城市,最初家庭经济情况一直不好,现在逐渐好转。父母觉得为了打工,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很少,也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致使孩子内心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渴望被人关注。 (二)行为分析 乐乐的这些行为属于幼儿破坏行为。幼儿破坏行为是一种由于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行为(如:你撕了我的书,我也要撕了你的书)或是为了发泄不满而表现出的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如:你惹我不高兴,我就要弄坏你的东西),又或是年龄小,幼儿尚未形成爱护公物、爱护他人财产的意识而产生的一种无意性行为(经常在墙壁上或桌子上画字、打破别人的玻璃窗、损坏他人财物等等)。破坏行为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它虽然没有对他人的生命造成损伤,但其负面影响十分恶劣,能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灭。一般情况下,儿童一旦具有某种破坏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的评价,也会直接导致幼儿同伴关系的恶化。 幼儿一旦缺乏正常的交往活动与经验,势必要影响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而且破坏行为的危害仅次于幼儿攻击性行为,如若不及早进行对其干预,破坏行为很有可能转化为暴力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重视幼儿的破坏行为。 1. 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分析 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我们要用探究的眼光去看待,去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理由,切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后就对孩子批评教育,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引起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 孩子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出现超乎寻常的探索行为。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自

路面保护措施

沥青砼路面保护措施在本工程施工范围和运输便道处,存在原有沥青砼路面。为保证原有道路的正常通行和本工程的正常施工需要,特制定此“原有沥青砼路面保护方案”,防止因本工程施工对原有沥青砼路面造成损伤。 一、施工便道穿越原有沥青砼路面的保护 1、由于施工车辆载重量普遍较大,而原有沥青砼路面承载力不一定能满足需要,应采取加强措施。 2、由于施工车辆对路面产生的压强较大,而交叉穿越原有路面时易对道路的路肩、路面产生破坏,故应对原有道路交叉处的路肩予以保护。 3、综上所述,拟对此类型式路面采用钢板保护措施。 ○1增加原有沥青砼路面的抗压能力,采用保护钢板增加其受力面积以期减小车轮对路面的压强。○2路肩部位用保护钢板,分散车轮压强。 ○3防护钢板间相互点焊,以增加钢板的抗滑移能力。 ○4防护钢板与施工便道交接处适当增加垫土厚度或做过渡段,以减小车辆通行时车轮对防护钢板产生的冲击力。 ○5防护钢板拟采用Q235热轧钢板,厚度选用δ=10mm,既可对原有沥青砼路面予以保护,又可避免因路面高差造成跳车现象。 ○6保护钢板安装示意图 ○7安装方法: 购买成品钢板,按各路面宽度稍事切割。用装载机推拉到位后,采用Φ16钢筋,长度20cm,骑缝点焊在钢板面上。如有必要时,可焊接吊环,安装完成后去除。 ○8为防止防护钢板日久变形,安装时可在钢板中部铺垫不厚于10mm的粉砂(土)。 二、对原有沥青砼路面的保护措施 1、施工车辆,机械进入路面前应做好防漏措施严禁上到路面后滴洒柴油等污染物。 2、一切进入施工区域的车辆、机械、行人必须确保轮胎、车架、履带、鞋不携带油,泥浆、水泥浆,土石等污染物,并确保施工车辆装载适量,严禁抛洒滴漏及随意丢弃垃圾。

沥青路面病害分析及处理

沥青路面病害分析及处理 M养护天地Al越ENA瓣Cg一"本栏目由高远路业集团独家协办 沥青路面病害分析及处理 沥霎 而被广泛用于各等级公路.通车后,因行车荷载作用,外界环境影响以及设计,施工中存在的不足,沥青路面会逐步出现多种病害.主要有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龟裂),变形(车辙, 拥包沉陷),松散(推移,松散,脱 落,坑槽)等.一旦沥青路面出现病害.就应及时分析病害成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否则不仅会降低道路的使用性能,影响行车的安全,舒适,快捷,畅通,而且会因处理不及时或措施不当导致道路结构性破坏.本文通过分析沥青路面病害成因,探讨路面病害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裂缝的表现形式及 原因分析 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一般发生在距路堤边缘 3,5m处.裂缝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纵向直线形,裂缝两端未延伸到路堤边缘;加一种为纵向弧形,裂缝两端延伸到路堤边缘.后一种裂缝可能会引起路堤滑动.危险性更大.纵向裂缝形成的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地基原因, 地基虽然不属软土地基.但地势低洼长期受水;中蚀,天然含水量较高.在设计时未发现或未作特别处理;在施工时也未作等载或超载预压;在高填土后地填土后,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路面纵向开列.?路基施工原因.路基施工时天气干燥,局部路堤填料粘土土 块粉碎不足,致使路基压实均匀;暗埋式构造物处因受构造物长度的限制使路 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导致路基沉降不均匀. 横向裂缝

目前,高等级公路广泛采用以二灰或二灰土等为底基层,二灰碎石为基层的半刚性沥青路面.据调查,在半刚性基层路面的沥青面层上产生横向裂缝的现象极为普遍.国内外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半刚性沥青路面产生横向裂缝是不可避免的. 基层反射裂缝 一 方面在基层成型过程中因 基层材料失水收缩而形成规则的横向裂缝,另一方面,基层材料因温度骤降而发生低温收缩开裂.这两种收缩变形使沥青面层底面承受拉力,当拉力超过沥青面层的抗拉强度时.沥青面层底部会被拉裂,并随着温湿循环变化及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而导致沥青面层底面裂缝沿竖向向上扩展到路表,从而形成沥青路面横向裂缝.从现场取样看面层裂缝与基层裂缝上下贯通,且下宽上窄. 如沧黄(沧州一黄骅)高速公路二期大修工程等. 沥青砼的温缩裂缝 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粘弹性材料.温度下降时沥青混合料逐渐变硬变脆并发生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砼的抗拉强度时,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并逐步向下发展, 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由于大多数的高速公路上面层采用进口优质沥青或改性沥青,沥青混合料的自身低温抗裂性能较好,故此种横向裂缝相对较少. 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 在软土地基与非软土地基交界文/李岩 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变化处或构造物台背与路段交接处.因地基与构造物差异沉降导致基层武开裂.并反射到沥青面层.形成横向裂缝.这种裂缝类似于基层反射裂缝,但往往为路面横向全幅贯通. 路面沉陷与脱落等的原因 分析

浅析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原因

浅析沥青路面早期损坏原因 [摘要]沥青路面凭借铺设速率快、良好性能、修复方便以及较低造价等特性成为公路路面铺设的首选,但同时也面临沥青路面容易破坏而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的难题,尤其是早期损害带来的危害更大。本文将结合笔者实践工作经验,对当前沥青路面早期损害原因进行阐述,并针对具体损害原因提出防护措施,为相关养护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沥青路面;损害;防护措施 引言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现象主要有泛油、波浪、拥包、滑溜、裂缝、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车辙9种[1]。本文将具体分析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以及相关养护措施。 一、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 (1)环境条件的影响 外在环境的变化是人为因素所不能控制的,恶劣环境会直接导致新建路面早期损害。例如:气温的变化,沥青具有热胀冷缩特性,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温度反复的骤升夜降会导致沥青路面疲劳,原因是温度骤降会导致路基上层土体冻结,但是路基下部土体温度仍然比较高,水分在土体内由温度高处往温度比较低处移动,使路基上层土体水分增多并随着温度降低冻结成冰。此时土孔隙内的自由水在0℃以下时不断冻结,形成晶体,继而引发冰晶体接触的土颗粒表面的薄膜水受冰的结晶力作用,移动到冰晶体上面冻结,这样,该处土粒周围的水膜减薄而剩余了许多表面能(即水的张力作用),增加了从水膜能较厚土粒处吸湿的能力土中温度高处的水分便向上移动,补充低温处土粒薄膜水的转移,从而温度高处的水分不断向温度较低处的冰晶体移动而形成冰晶,而冰晶体的体积越积越大,形成冰胀作用,使路基路面产生冻裂,冻胀隆起现象[2]。 (2)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严重超载。伴随着国民经济高速迅猛发展,社会对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对公路运输要求(运输频率和载重)也越来越高。进而导致一些个人或者部门为了自己的私利,严重超载,结果给沥青路面(尤其是新铺设好的路面)带来了巨大破坏,大大缩减了路面的使用寿命,也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养护路面,得不偿失。 ②采用的铺设材料不达标。沥青和沙石材料类型差异较大,导致路面质量降

环境破坏制度原因分析

环境破坏制度原因分析 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未遭污染的土地,谁都承认这些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可是现在天灰了、水臭了、雨酸了、臭氧层破坏了,环境污染正一步步将我们曾美丽的家园变成坟墓。“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只有环境指标远没有完成。本次“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别提出了在今后五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降低10%,依法关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追究那些制造污染,导致社会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环境的破坏有经济、技术、社会、政治等诸多原因,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必须找出问题的结症。笔者认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问题,我们的制度设计不仅没有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激励,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危害环境的行为。正像温家宝总理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所说的,“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好”。本文将尝试着从制度的角度来找寻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源。 一、市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失灵 (一)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栖息之地,在享用上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制度经济学中公地悲剧的例子表明,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由此产生负外部性,即生产者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由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产权无法确定,企业过度排放污染物、农民过度施用农药化肥、过度砍伐与放牧,一些城市垃圾、工业废弃物、建筑废渣等未经任何处理被拉出市区,随意倾倒等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将污染的成本转嫁到社会,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快速恶化。恶化的生态环境,对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也对全球气候、水、土壤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二)市场本身对环境的保护几乎无能为力。市场经济的动力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由于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对每个经济主体来说,是一种最优资源。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种资源的获得不需要任何成本,是可以任意无限索取的。因此,市场经济主体中的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可以用环境资源作为替代资源时,必然尽可能选择使用环境资源,以减少其生产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和价格,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获得更大的收益。市场经济主体中的消费者又总是选择价格最低的同类产品,以同样的货币支出获取更大的效用,而不考虑产品的成本构成。更何况即使他们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收益也无法内部化,由此导致保护环境的激励也十分有限。从而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环境的破坏成了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市场机制在环境问题上的失灵,客观上为政府实施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因此,面对日益恶化的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