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形图的判读公开课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公开课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公开课教案
地形图的判读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地形图的判读

石堤镇初级中学郑银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部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技能,使学生能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在活动中欣赏他人,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3.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

4.一些常见的图例

[转承]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自学指导:

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24—26,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文中或图中找到相关的答案并圈点勾画,约6分钟后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1、海拔是从什么水平面算起的,相对高度是怎么量算的?

2、等高线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的等高线能相交吗?

3、回忆生活中对山体的认识,地形不同部位的名称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

四、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五、授新:

师:投影(图1.34)并提出问题。(见课件或课本)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小结

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二者

的相对高度是8844.43-(-155)=8999.43米

师:投影(图1.35)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

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 容易,为什么?

师:投影(图1.36)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

师:再看另外一个练习题!(见投影)

生:讨论回答(略)。

师:讲解(略)。

六、教师引导系统小结,学生复习巩固

中考地理第二章地图地形图的判读复习教案设计11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能力目标 1.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2.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德育目标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教学重点 1.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2.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具准备 相关课件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 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电脑展示课本P24图1.35“地面高度的计算”,让学生观察对甲、乙两地高度的测量方法,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 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 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 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 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 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

世界的气候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世界的气候 【教学目标】 1.通过图表阅读,了解气候类型的特点,理解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 2.能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3.通过参与气候分布、气候特点的活动,培养对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 提问:人们常常用“春斐、夏翠、秋红、冬雪”来形象比喻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展示图片: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纬度差异、海陆差异) 提问:同样是二月,造成海南、大兴安岭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同样是夏季,造成塔里木盆地和内蒙古景观差异的因素又是什么(降水)?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转承:中国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会更大。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

推进新课 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人们根据气候特征将世界气候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气候特征各不相同,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活动参与,感知规律 1.活动一:读一读,说一说──学会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 呈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其气候特征。(以地中海气候为例,学习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并交流如何分析一地的气候特征。 学生交流,教师启发点拨。 (1)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因为呈现的是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因此需要观察、分析气温和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即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差异。如果有季节差异,往往用冬季、夏季来描述;如果差异不大,往往用终年、全年等来描述。 (3)依据不同的气温,可以用“寒冷、炎热、高温、温和”等词来描述;降水可以用“多雨、少雨、干燥”等。 (4)仔细阅读数据,依据数据分析气候特征。 2.活动二:贴一贴,说一说──理解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提问:描述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描述,运用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来描述某地气候特征,并说说分析的理由。 呈现:多个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自己判断。(温带季风气候、热带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3)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4)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阅读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多边互动法。 教学用具 山体模型、实体、自制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中国地形图》,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 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 1.海拔和相对高度 生: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4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模型,请同学们观察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生: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个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2.了解什么是等高线,学会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3.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海拔的高低。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的绘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生: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个地点的高低。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1.35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坡度的陡缓与等高分布疏密的关系,教师展示结论。 4. 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5.不同地形部位的判读。 生: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 闭合圆处是山顶,但是数值要看清 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 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悬崖 6.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了解海拔和不同的地形。 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42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素描图,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 生:讨论回答: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按照越高越亮或者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7.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docx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个案设计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找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2.能够运用地形图上分辨出五种主要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 单的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 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 1.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 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①指向标(课件展示);② 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 新课导入 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南京郊外的一 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你觉得他们应该随身携带的物品 有什么(地图) 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题目野外旅行一般用什么地图(地形图)很好, 人们最常用的两种地形图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图。那这两种地图 怎么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么去阅读地形图。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情景创设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南

京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南京地形图。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 下达任务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哪五关呢 学习过程 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 都是 1000 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 电脑出示动画 :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阅读书本 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AB 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优秀教案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 2.能够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3.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准备】 地图册、等高线地形模型、课本上的相应插图 【教学方法】 比较法、读图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板书)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激趣]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常用地形图来表示。 一、地形图的判读 [启思]学生阅读课本图1.34,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活动] (要求)独立思考 (学生活动) (师生活动) (小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无论计算海拔还是相对高度都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 (板书)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海拔 ②相对高度 [巧练]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多米,请你解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启思]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1.35“等高线示意图”,你能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吗?海洋中的等深线也是同样的绘制方法吗? [活动]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4《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山体部位,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山坡的陡缓。 3.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说明主要地形类型及特征。 4.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并判读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山体模型,分层转换为等高线地形图,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2.通过用彩笔涂色,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原理。 3.通过绘制、分析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高低起伏,学会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重点与难点】 1.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展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的景观图片) 但是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转化到平面图上?地形图又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的呢?这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

读”。 二、新课讲解 (一)等高线地形图 1.读图1.35 地面高度的计算 (导学):知道地面高度的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讲解):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读图1.36 等高线示意 (导学):明确等高线定义、特征和等高距,了解等深线。 (讲解):等高线: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等高距:每两条相邻等高线的高差。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动画页: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 3.判断坡度的陡缓 (导学):根据山地实体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来判断山体坡度的陡缓。 (讲解):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4.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导学):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图和对应的实体图,分析等高线分布特征。 (讲解):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座山峰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5.读图1.37 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 (导学):判读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分布 (讲解):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盆地。 6.活动: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读图1.38 比较一下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2014年山东省初中地理优质课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课题:第三节《地形图》 姓名:高胜滨 联系电话:135******** 工作单位: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中学

《地形图》教学设计 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中学高胜滨 ■学习目标 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估算某一点的海拔,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3.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峰、山脊、山谷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4.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可见地表形态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塑造了我们美丽的星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天就让我们学看地形图,来揭开世界地形的神秘面纱。 二、讲授新课(小组合作,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引语: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爬到玉皇顶,你会看到石碑上写着泰山极顶1545米,但是某兴趣小组的测量结果却不足1400米,你认为这是怎么回事呢? 1、解惑释疑——认识地面高度 首先让学生试着解释疑惑,(对,可能是测量的标准不一样) (预设:让学生直接来解释。预习很充分。直接估算海拔、相对高度。说区别,认识海平面) 下面就让我们解惑释疑,自学课本33页,完成下列2个问题。我国对于海平面是如何规定的呢?。 学生回答问题。 1545米是指泰山的哪一种高度?1400米是指哪一种高度。)(解释得非常到位) 是不是地球上所有地点都在海平面以上呢?那这两个地点的相对高度你会计算吗?出示死海、珠峰,谁来试一下?(很速度) 承接:地表高低起伏差异很大,这种差异通常用海拔和相对高度来表示。怎样把地表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doc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导入]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

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 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不同点 相同点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 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c.9882米 d.1988.2米 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c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 师:再看另外一个练习题!(见投影) 生:讨论回答(略)。 师:讲解(略)。 师:投影(板书设计)。 [课内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并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这样就能很好的判读地形图了。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高考目标要求 (一)、高考考纲内容: 1)理解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的相互关系。 2)掌握等高线地图的一般规律、判读方法与实践运用。 (二)、高考命题规律: 1)从考核内容上,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与相关计算能力。 2)从考核形式上,有直入主题,有设置试题情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从考核能力上,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将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三)、高考命题趋势: 综合考核图表语言是未来高考的命题趋势 1)常规的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题的灵活度。 2)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等的结合运用类的试题可能会增加! 二、知识结构: 1.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2.等高线的特点 3.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单元类型和判读方法(见表格) 三、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从图表及图表语言当中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1. 坡度陡缓的判断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问题 3.局部地区闭合等值线的取值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利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软件引入新课。(2分钟)

2.微课视频《等高线的基本知识》(7分钟) 微课里面主要讲解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2)等高线、等高距、示坡线等概念 (3)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①同一条等高线上高程相等—同线等高 ②同一幅等高线上等高距相等—同图等距 ③各条等高线必然闭合,如不在本幅图闭合,必定在相邻的其他图幅闭合 ④只有在悬崖处,等高线才相交 ⑤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稀疏处坡度较缓—稀缓密陡。 (4)等高线图上基本地形和判读方法 教师出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地貌素描图,让学生对照观察,总结:如何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疏密特点和数值变化等,判别地形图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形。 强调:分水线与集水线 ●雨水垂直于等高线、向下坡方向流淌。因此,山脊线成为分水线、山谷线成为集水线。 ●一系列山脊线可作为汇水范围的边界线。 微课小结: 3.重难点突破(教师讲授10分钟) (1)等高线地图上坡度陡缓的判读 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 在相同的水平距离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 在相同的水平范围内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 ③在等高线稀疏程度相同,等高距相同: 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问题 ①凹凸坡具有不同的透视性②山地或山脊阻挡视线 ③局部地区闭合等值线的取值问题,则其数值只可能“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人教版7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 姓名科目地理 所用教科 书人教版地理时间 书名 所教年级 所教册次、 七年级 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单元 地形图的判读 设计主题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借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课题,先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其次讲述等高线稀疏程度与地形的关系,最后通过幻灯片总结等高线代表的地形部位。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共分为三部分即等高线的绘制方法、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地形部位。绘制方法主要是了解性的内容,而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地形部位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地理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时知识特别抽象,只有借助幻灯片将知识具体化,才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4、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并且要灵活运用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 等高线所表示的地形部位。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独立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理部位、坡度情况。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6、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7、教学准备 PPT、教科书、教案、教学目标 8.教学过程设计

1、入 同学,上前我来共同来看一首,首是《西林壁》中两句“不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 首?? 2、入新 生活:了解等高的制方法 (1)幻灯片演示制的方法。 (2)学生制的方法、律。 (3)等高地形的投影有什么特点。学生 活:坡度 等高稀疏——坡度等高 稠密——坡度陡 生活:等高地形上的各地理部位。 1.山——中心数高 2.山脊——等高凸向数低的地方(利用切法) 3.山谷——等高凸向数高的地方(利用切法) 4.鞍部——两山相低洼的地方。 5.陡崖——几条等高重合。 9、作 1.堂,幻灯片。 2.后作,高效通

《地形图的判读》全市优质课展评一等奖教学设计

第二节等高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具准备】 等高线模型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多媒体演示: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第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多媒体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 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 板书: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读课本第“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地形图的判读

第二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板书: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多媒体演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则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多媒体展示图片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学生活动: 学以致用:选择合适的路径上山:说明理由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我们来了解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图: 多媒体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 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 板书: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顶:闭合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学会应用地形图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教材主要包括"认识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图的判读“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图形来展示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与方法。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并能识别 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 3、学生能够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演示等高线模型、绘制地形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 剖面图的绘制原理。 2、启发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识别山地的地形部位和五种 地形形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个部位。 教学难点:等高线的绘制原理以及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区分山脊和山谷的区别。 【教具准备】 教学课本、等高线地形模型等。 【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学探究法、模型演示法等 【教学板书】 学会应用地形图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图:地形图就是把我们所看到的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通过一定的投影方法,比例关系和规定符号,把真实的地形图描绘在平面上。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判断地势高低:这主要是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的来判定。数值大的,地势高; 数值小的地势低。因为等高线的数值表示的是海拔。 判断坡度大小: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差距是相等的;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等高线相互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山峰:山峰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刘海英公开课)

地形图的教学实录 大孤山初中刘海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 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 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件展示: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 (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珍藏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天然艺术作品。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这是物产丰富的盆地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有高山、有低地。然而能够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的地图,却是平面的。她是怎样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力。初一学生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活跃,在这里用地理学科特有的魅力设疑导思吸引着他们。 板书:地形图的判读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 学生自读课本,结合图1.27和图1.28自学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学案第1题:什么是海拔?什么是相对高度?

地形图的判读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地形图的判读 石堤镇初级中学郑银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形部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的技能,使学生能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在活动中欣赏他人,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并逐步养成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3.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 4.一些常见的图例 [转承]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二、自学指导: 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24—26,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文中或图中找到相关的答案并圈点勾画,约6分钟后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1、海拔是从什么水平面算起的,相对高度是怎么量算的? 2、等高线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的等高线能相交吗? 3、回忆生活中对山体的认识,地形不同部位的名称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

四、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五、授新: 师:投影(图1.34)并提出问题。(见课件或课本)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小结 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二者 的相对高度是8844.43-(-155)=8999.43米 师:投影(图1.35)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课件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上地理嫩江三中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复习复习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旧知1.比例尺:①会运用比例尺,通过测量图上距离,换算出实际距离;②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2.方向:(在地图上有三种表示方法)①指向标;②经纬网;③按惯例“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定方向。 3.图例

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 是高低起伏 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 表示出来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一、自主学习: ?等高线地形图: 1?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表示。 2.地面高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1)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垂直距离。 (2)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垂直距离。 3 ?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 标注在地图上,再把 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等深线:把海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的个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1) 山 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1) 等高线 __________ (稀疏或密集),坡度缓, _________ (易或难)攀登。 但距离远。 (2) 等高线 _________ (稀疏或密集),坡度陡,难攀登,但距离 __________ (远或 近) 、合作探究: 1、活动要求:让学生利用自己拳头,制作等高线模型和等高线地图。 导入 2.等高线的形状对应的地形类型: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虽然标准只列出了三种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地读懂等高线地形图。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脊和山谷的区分较难识别,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线凸出方向的不同。坡的陡缓形态上可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判别(密则陡,疏则缓),实质上可理解为单位水平距离上的相对高度大小。估算高度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需要落实的课标内容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读坡度的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教材结构合情合理,首先告诉学生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然后由浅入深,说明了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以及等高线地形图,最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常见的地形部位。教材设计思路重在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过程中学习地图知识,学生从阅读平面地图过渡到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地势,形成空间概念,达到较高的能力要求。本节的重难点等高线的形态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基本部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坡度陡缓。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找出山地基本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形态特点。 3、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评价设计 通过指示乙点的海拔,以及思考等高线的数字究竟表示什么,评价学生对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理解程度;根据模型动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评价学生对等高线的绘制过程及原理的掌握情况;“小试身手”两个读图习题检验学生对等高线特点的应用以及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基本部位判别的熟练程度,最后学以致用,评价学生对本节知识是否能综合、灵活地运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导入导入:第三节我们学 习了地图的判读,地 图就是运用各种符号学生思考如何将高 低起伏的地表特征表 适应认知规律,注重新 旧知识的联系。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修改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情景创设国庆黄金周将要来临,某班的一位同学准备随家人去 南京郊外的一些地方自助游(注意:途中要爬山)。因为要爬山,所 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南京地形图。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 呢? 下达任务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 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哪五关呢? 学习过程 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小甲和小丁各自站在自己所在位置测得甲山和丁山的高度 都是1000米,可是图上显示甲山确实比丁山高,这是为什么? 电脑出示动画:表示高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阅读书本P24,帮我找出相对高度和海拔的定义。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修改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注意:地图上出现的高度一般情况下的都是海拔。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米,丁山的海拔为米, 甲山相对丁山的相对高度为米。 AB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AC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米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 呢? 第二关:绘制等高线 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 线是怎么绘制的? 动画:P16图1.28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 知) 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即为等高距。 注意:同一幅地图中等高距相同。 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点的高度相同。 高度不同的两条等高线(会,不会)交叉。 如果绘的是等深线,图中由内向外高度。 闯关题(二):(见上右图) 那么地形坡与等高线有什么关系呢? 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坡度陡缓 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 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来源:七年级地理(上)第一章 主题: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赵丽霞/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行为条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行为动词:识别、判读、估算。 核心概念:山峰、山脊、山谷,陡坡与缓坡,海拔与相对高度。 这条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和核心概念非常具体,但是要“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必须借助“等高线地形图”这一行为条件来完成。那么,实际中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坡、缓坡”什么样,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同时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上述核心概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表示?这些问题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学情分析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学生地理学习中应具备的重要技能,是七年级地理上册地图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些知识非常抽象。一旦学生缺乏对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实际地表形态的感性认识,就不能实现实际地表形态和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转换,即无法形成地理事物和符号之间的条件反射。所以,在教学设计上首先帮助学生建立对地表形态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实现由实际山体景观图到等高线地形图之间的认知对接,而后才能有效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3.教学目标 (1)看山识山:在山体景观图上,说出不同的山体部位的名称,区分海拔与相对高度。 (2)画山识山:借助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并说出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 (3)读图识山: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4.教具:每个学生准备半个土豆,用小刀沿水平方向把土豆按自定的厚度切成厚度相同的三片。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 为了寻找“学生学会与否”的证据,需要开发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来观察学生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任务把目标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通过学生完成这些问题的情况,检验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上述三条目标,评价任务如下:评价任务一:能在山体景观图上读出山体的海拔、计算相对高度,指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 评价任务二: 1.对照等高线示意图,说出等高线的含义,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标出海拔,指出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山体不同部位的名称。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