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介绍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介绍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介绍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介绍

题目: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思路与对策1研究背景及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2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意义

2.1走出去”必要性

2.2走出去”的意义

2.3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历史沿革

3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状

3.1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风险分析

3.1.1政策风险

3.1.2市场风险

3.1.3政策法律风险

3.1.4金融环境风险

3.1.5文化风险

3.2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问题

3.2.1投资结构尚待完善

3.2.2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够强

3.2.3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尚显不足

3.2.4企业品牌意识普遍缺乏

3.2.5企业文化融合和能力不强

4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路与对策4.1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风险防范对策

4.1.1政府应加强对实施走出去企业的支持

4.1.2企业要做好走出去的前期准备工作

4.2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化解对策

4.2.1政府组织应采取的措施

4.2.1制定总体的发展规划与战略选择

4.2.2确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政策取向

4.2.3构建和完善监管与服务支持体系

4.2.4引导金融企业服务企业资金需求

4.2.5推进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立法工作

4.2.2企业主体应采取的措施

4.2.1完善投资结构与投资方式

4.2.2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

4.2.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4.2.4着力加强品牌意识

4.2.5继续将强企业跨文化融合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研究的背景

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近几年来,我国一直保持高速的发展特征,持续的高速增速并不能说明掩盖经济发展瓶颈。面对潜在危机,中国在2008年的40000亿计划在短期内使经济有所好转,同时外媒称“中国拯救了世界”。但使中国避开了最佳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最好时期,附加带来的各种负面特征如地方债务、通货膨胀、市场要素价格扭曲、生产率水平降低、结构失衡、整体竞争力减弱。产能过剩是我国目前经济的最大问题。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滚滚袭来,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逐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深刻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增长和变革,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相应的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引起了我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即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的思考"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下,于是笔者决定选择这个关于企业走出去的命题来完成这篇讲座论文。

研究的意义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其中不论是以完全竞争为条件,还是以不完全竞争为条件,或者以企业管理。组织和战略理论为基础的理论,都是将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无法直接从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中得到充分合理的解释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拥有的是成熟的市场,完善的制度,资源和竞争力都有很大的优势,而我国的市场不成熟,同时又有后发劣势,体制劣势和人才劣势,以传统理论为出发点,仅从技术因素上思考,很难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行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明显滞后于企业自身的实践,并没有一套系统成熟的理论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因此,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结合中国企业自身的条件,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模式进行探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总结一点点经验,这就是本文的意义。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和意义

“走出去”战略关系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局和前景,其实施有着极大的必要闭性和紧迫性。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可以将中国经济及企业投资状况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还可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帮助解决目前的经济困境,以下从几个

方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第一,实施“走出去”战略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全球化已是现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各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成为一种潮流。并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中国企业能否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为自己拓展生存空间,

实现持续发展并在发展经济中取得新的突破,是关系到中国经济今后发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战略问题。“走出去”战略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客观需要,对实现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中国企业自身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二,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国内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从国外输入国内匮乏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是缓解中国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资源开发型海外投资,开辟新的原料来源,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市场饱和、生产过剩和内需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中国企业有必要通过国际化经营向境外转移过剩生产能力,从而可以使国内产业生产能力向国外延伸,为国内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第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绕过贸易壁垒、突破国外以反倾销等形式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

据世贸组织反倾销委员会统计,中国企业在遭受的“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应对反倾销的方法,除了借助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求得解决以外,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绕开贸易壁垒,将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变为国外生产、国外销售,到海外设立企业,利用内部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这不但有利于缓解我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

第五,“走出去”战略有利于输出成熟技术并获得先进技术,促进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纺织、机电等拥有相对优势的中国企业,通过投资于相对欠发达或经济水

平低的国家和地区,既输出了技术,占领了市场,又获得了投资收益。另外,通过在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合资或合营企业,可以学习对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及时了解世界前沿动态和国际行情,优化国内企业的经营活动。总之,通过“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可在全球市场获得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机会,开阔眼界,扩宽思路,掌握国际通用规则,熟悉国际化运作,最终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催生和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

“走出去”的作用在于:

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

第五,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分析

外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因外部因素引起的经营风险,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进行控制或规避。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等。

政治风险

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政治风险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政府或社会短期

内的政治环境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政局极不稳定,宗教、民族冲突时有发生,部分国家甚至内战频繁,国家分裂,而且还有一些极端反华势力。二是东道国社会政治体制可能引发的政策不连续性。这种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可能会给跨国投资者带来与预期不符的近期或长期的损失。投资者必须同时考虑到这两个方面,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投资的决策和进行相关风险准备。

对我国企业来说,首先,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使不少国家心生警惕,许多国家采取政府干预、法律政策保护等形式保护本国利益,使我国“走出去”的企业面临着经营的政治壁垒。其次,我国企业目前开展国际业务的国家主要是欠发达国家,所在国政局不稳定、内部冲突、与我国双边外交关系变化等问题;此外,民族、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也对我国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构成严重的障碍。

2经济风险

经济与金融风险在国家风险中的位置特别突出。经济风险,通常指在投资活动中因东道国国民经济发生剧烈变动及因此而采取的相应政策使投资者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主要针对的是一个国家由于宏观经济原因对本国的国际收支造成不利影响,并导致不能按时偿还外债。

3法律风险

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所在国的法律规制主要包括公司法、证券与期货法、刑法、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税法、遗迹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劳工保护法、外国投资法等。由于所在国法律与我国法律规定有所不同,甚至还不是一个法律体系,而我国企业对当地法律不够了解或对法律约束不够重视,导致企业可能无形中触犯对方法律,从而形成“走出去”面临的法律风险。

4.市场风险

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市场风险一是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若不能及时了解和把握,企业在海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战略决策上容易发生失误;二是由于技术更新带来的产品生命周期变化,影响“走出去”企业的产品市场;三是国际炒家对大宗商品、期货、股票等领域的投机行为,使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着不可控的成本波动。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问题

劳资关系处理不当

我国对外投资经营企业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劳资纠纷,主要表现为员工要求加薪和企业辞退员工。工人一般每隔两年或三年就要求提高工资,增加福利,资方如果不同意就罢工。

而且很多西方国家的工会组织作用强大,且都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背景,企业工会组织历经100多年的演变,已经上升到政府强制性的法律保护层面。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或者是市场开放度较高的国家,都有严格的劳工权益保障机制。但是我国对外投资经营企业缺乏重视,导致纠纷不断。

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国际竞争力差

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在更大范围及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开拓和利用国际国内市场,使企业自身得到发展,但是目前来说,我国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够,与外国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企业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国内投资主体对其境外企业或境外投资项目监管力度不够,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造成效益不高的问题。由于激励不足,利益分配体制不合理,造成许多优秀的企业海外代理人流失。并且有的企业好大喜功,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多个项目的发展,不能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导致本来增长的企业最终走向了灭亡。

国际化人才匮乏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稳步的前进,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还得归结到人才的竞争,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必须拥有相应的人才,但在目前我国比较缺乏这方面人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设厂,因为不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法律法规导致的悲剧每年都有。

完善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对策建议

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国内障碍主要分企业自身和政府两个方面要想更好的让中国企业“走出去”,解决其面临的种种障碍,一方面要注重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使中国企业尽快发展成为能够在世界立足的跨国企业,另一方面政

府也要正确运用各种鼓励性政策与手段支持。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政府应加强对实施走出去企业的支持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各项法律、政策及改革管理体制。

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

应加强与投资所在国与地区政府之间的交往,积极利用各种国际组织对本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利益给予维护,建立并完善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担保制度,以确保中国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经营中,能够抵御由不可预期的政治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加快对外投资的立法进度

对外投资需要法律的保护和支持。仅有一些管理规定与办法。随着对外投资步伐的加快,更高层次的法律急需出台,以切实维护相关投资者的利益,并制约相关的投资行为。

放宽审批手续

应该重新审视对外投资的审批程序,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同时也不能放松审批的条件,使企业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保证。

完善监管体系

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对政府监管和管理的职能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尤其对海外投资的后期监管应给予加强,是“走出去”战略实施健康发展的保证"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又要防止政府过度的干预。

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

对银行的服务功能要逐步加强,早日构建起一个完善的海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中国大多数海外投资企业信誉度较低,自身无法在国外轻易融资,因此,中国几大专业银行应凭借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比较高的信誉,对中国向海外投资的企业给予支持并与其合作,提高其在国外融资的可能性。

企业要做好走出去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走出去”须重视企业自发性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必须明确,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市场主体,从某种意义

上说,企业的素质、国际竞争力决定“走出去”战略的成败。

二、注意风险的规避与防范,戒一哄而上盲目跟风

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的重新配置,所以企业一定要开展跨国经营,到全世界寻找和开拓市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走出去,一般而言,“走出去”的企业应为本行业的佼佼者,企业应苦练内功,若在国内市场尚缺乏竞争力,“走出去”成功的可能性也将是很渺茫的。

三、“走出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要脚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一掷千金,非理性地付出高昂的代价。当前对“走出去”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对减少“走出去”的成本,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是大有益处的。

跨国投资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公司本身的管理漏洞。一些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对投资国的环境和政策没有进行认真、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国外投资环境、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技术适用性认识不够,可行性分析不科学,有的项目甚至不做境外市场考察就编制可行性报告,导致项目上马后问题很多,经济效益不佳甚至亏损;也有的企业对境外的合作伙伴资信情况了解不细导致上当受骗,或因对方资金不到位、不履行合同义务而使企业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走出去企业失败的经验教训是:规模小、组织和管理方式落后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是难以生存的。

四、要坚持与东道国互利双赢

“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既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要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寻求合作各方利益的汇合点。

企业的有关人员,应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既要维护我方权益,又应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企业主体应采取的措施

中国企业需要加速建立良好的企业治理机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

①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积累企

业的组织管理优势。增强中国企业的组织管理优势,其前提是解决政企不分问题,建立起独立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在具体管理内容上,组织结构应由原来的直线职能参谋制向事业部制和矩阵组织转变;决策计划应增加可行性研究和决策过程的科学化;设备、库存、现场管理也不应简单地套用单一的模式,而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接照成本最小化和提高效率的原则进行创新;财务管理应尽快推广执行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制度。

②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和达到国际质量标准的核心产品;企业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

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在当前国际经济竞争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的竞争。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迫在切需要的是人才,而我国目前稀缺的恰恰是人才。因此,企业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建立有效机制,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要建立一套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机制与制度。

④注意树立企业形象,建立起良好的国际信誉。良好信誉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本,在国内如此,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更是如此。提高企业形象,是海外中资企业常常忽视的一个问题,而企业形象往往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到优秀人才和企业的发展前途,而企业形象往往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到优秀人才和企业的发展前途,企业的核心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形象,企业的产品售后服务也对企业形有影响。海外中资企业应争取做一个好的“企业公民”,回馈当地社会,包括依法向当地政府交纳税金、适当地资助慈善和教育事业。只有这样,才能把海外的事业做大、做强。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在90年代,中国经历了历史变革的时期。外商投入中国的巨大资金和大量技术有如输血;于是,继60和70年代意大利、东亚四小龙相继成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发展的“福地”之后,中国成了新的“成本洼地”和“世界工厂”。中国政府对外商的低税收优惠政策、近于零成本的污染宽容政策以及“血汗工资制”,使得中国在外资眼中成了一个巨大的“掘金场”。 在使用外来资本发展本国经济多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实体已经经历了巨大的蜕变。进出口总额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如今的中国,坐拥近两万亿的外汇,充当着美国的债主,在金融危机扫荡了全球之际,也在重新计划着它走出国门的投资计划。然而,这场雄心壮志的旅程究竟面临怎样的困难呢?对于这些障碍,又将怎样扫除,值得探讨。 6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其中,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1950年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2008年已达到8%以上。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如今的中国,走过了在产业链低端积累财富的岁月。在我们的劳动力优势被我们使用殆尽,面临着西方贸易伙伴的频频反倾销,贸易保护。也许,在贸易转型的时期,我们“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也要转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 从世界的加工厂到品牌发源地也许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可是在任何一个极端困难的时期,都会孕育着微弱但是清晰的机遇。对中国来说,也许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在世界的智囊库普遍停止转动时,中国有了“走出去”的最好机会。去海外并购,或者直接投资设厂。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无疑都是面向机遇去的。可是海外市场陌生的环境,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都让这场掘金之旅变得障碍重重。 近5年我国对海外直接投资增速达40%以上,2008年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

浅谈中国企业_走出去_

经 济 纵 横33 INTELLIGENCE ············ ············浅谈中国企业“走出去”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2班 文露彬 摘 要: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与潮流,而企业成功地走向世界必须 依靠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分析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入手,阐述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应采取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中国企业 走出去 必然性 策略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中国政府2000年提出了“走出去”发展战略,明确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改变了过去一味强调“引进来”的方针,是来自六方面的要求。 1、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市场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迫切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学习和交流,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 2、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与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竞争。中国企业要想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获得生存,就必须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参与竞争,争取市场份额。同时,也需要开发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3、中国加入WTO 的要求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根据WTO 的相关要求,我国必须开放国内市场,实现市场国际化,这将直面跨国公司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必须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让中国企业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国内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过于求,需要企业“走出去”。这既利用了他国的自然、人力资源等缓解紧张局面,又通过开发国际市场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按其他国家的需求和规则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更多地抢占市场份额,真正渗透进国际市场。 5、突破贸易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 随着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经济摩擦大幅增加,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作为制造业出口大国,面临的贸易壁垒和制裁尤为 突出,因此,“走出去”成为了中国企业的不二选择。这样,既促进了企业自身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与他国的贸易摩擦。 6、输出及获得先进技术和获取国外市场信息的需要 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我国企业可通过输出相对先进的技术占领市场,带来较丰厚的利润;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则通过对外投资获得国外市场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获得国际性竞争力。这样,企业将更为方便地获得国外市场的信息,及时制定经营方针,促进企业发展。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要实现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就必须有政府的良好支持和企业不断提升的自身实力。 1、政府方面 (1)制定“走出去”总体战略规划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关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它的战略应上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政府要明确“走出去”的目标及重点,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其一,对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大力支持其国际化进程;其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给予企业较为宽松的信贷政策,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资本大展拳脚;其三,建立对外投资的保险制度,为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提供保障。 (2)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及政策有了法律的控制,中国企业“走出去”能获得合法保护并受法律制约规范自身行为,同时,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能很好的刺激中国企业推进“走出去”的步伐。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税收的监管,防止偷税漏税;应加强企业投资信息的管制,对国家宏观投资情况进行监管;应监督中国企业的投资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维护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形象。 (3)优化国际投资环境并提供信 息支持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同其他国家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双边或多边谈判等方式协调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另外,政府可以出资建立相关信息库或咨询机构,从政府的高度为中国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对外投资信息,减少投资风险。 2、企业方面 (1)制定企业国际化计划,实行多元化发展模式 要有详细的发展计划,企业才能长期稳步发展。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企业应根据自身和目标市场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发展模式。企业可以考虑多元化发展,不局限于一种模式。 (2)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这是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抵御竞争对手的进攻,拥有忠实的企业客户。中国企业只有树立起了自主的国际化品牌,才能站在高端市场与竞争对手展开博弈。 (3)培养和吸引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综合性国际化人才是企业“走出去”的根基,是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企业应该注重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一方面,企业可以建立人才库,充分发掘企业内部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加盟。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就必须全面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这是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国际市场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简述中国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简述中国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走出去就是把我国的产品,科技等投放国际市场,引进来就是把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核心技术和科研人员等通过一定的政策吸引到我国。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第一,在更加市场化、更加开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国家必须考虑,通过具有宏观影响力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意义的对外投资,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 第二,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70%的情况下,国家必须考虑通过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扩大对外投资两个轮子,主动地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在保持制造业优势的同时,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迈进,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无论从中国为全球制造产品,还是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需要,都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对外投资主动地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战略资源。 第四,在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分享中国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必须考虑新的发展空间。在外资企业走进来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各自发挥优势,“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将是一种必然的现实。 第五,在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实力,重组中国优势的同时,中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利用跨国公司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组他国产业和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获得市场份额和技术开发能力。在这过程中,壮大自己,培育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跨国公司。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是实现对外开放全面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作为对外开放工作的两个方面,“引进来”是利用外资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走出去”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从资本流向上看,“引进来”与“走出去”恰好相反;但是从相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当代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的引擎,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科技全球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量,正在超越国家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21 世纪的今天,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强烈冲击下,跨国公司正在经历全球性的经营战略调整,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最新发展趋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当代跨国公司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将会对世界的未来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成员之一的中国,能够及时把握住当代跨国公司最新发展的脉搏和趋势,对于中国更多的企业成功地走出去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一、当代跨国公司的最新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当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下,突出地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经营理念日趋全球化、绿色化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推动下,面对迅速形成的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前所未有的进行经营理念与经营战略的调整或转变,它们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的跨国经营转向多中心网络型的全球经营。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决策者越来越以“地球村”作为公司的长远战略市场,谋求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吸纳整合各种有形、无形的优质资源,金字塔式的、公司总部拥有绝对决策控制权的中心辐射等级制管理模式在转变为在全球若干重点国家或地区拥有地区总部的、多中心多结点式的全球网络管理模式,这种全球网络模式有利于跨国公司针对动态、复杂、多变的全球经营环境迅速地做出相应地反应,以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源。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家乐福、沃尔玛等跨国集团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自己的分

公司,不断拓宽自己的市场。据调查显示,麦当劳现在已在美国各州建立了连锁店,在国外的业务迅速拓展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余几个跨国集团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扎下了根。另一方面,跨国公司渐渐淡化公司的母国国籍,民族中心文化潜移默化为全球多元文化,本土化观念日趋增强,整合地方文化特性于管理理念之中,寻求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的一个协同效应,这有利于吸纳与有效激励全球各地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加速促进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方向迈进,客观上也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是,随着全球人类作为一个“地球村”上的整体,正日趋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和人类生存危机,当代跨国公司在寻求全球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包括股东、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在内的全球公司责任体系,推崇绿色管理,以期逐步改善全球经营环境,并给社会和公众留下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促进公司全球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也标志着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的完成。全球经营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常态。 (二)生产经营体系日趋全球化、网络化 随着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全球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以及互联网革命带来的时空距离的缩短与拉近,全球市场竞争强度不断加大,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驱使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经济性与范围经济性的同时,更加看重速度经济性与网络经济性。在遵循全球本土化战略的思维模式和全球产业价值链最优配置的原则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行了诸如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与战略性外包等手段,跨国公司将经营重点转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最大的研发与营销服务环节,放弃或退出附加值低的某些制造组装环节,将其转移到全球新兴市场或最适合加工组装的国家、地区,并按照自己的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现代服务业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讨论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姓名李家炜 指导教师吴卫芬 完成时间:2015年6月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目录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1) 二、成功案例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 (2) (一)收购背景 (3)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大事记 (4) (三)成功收购的主要原因 (5) 三、失败案例分析:光明收购优诺 (7) (一)收购背景 (7) (二)光明收购优诺大事记 (9) (三)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10) (四)光明从中吸取的教训 (11) 四、持续挑战与应对策略 (12) (一)持续挑战 (12) (二)应对策略 (13)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相对稳定,规模也不大,2002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仅为2亿美元,2003年达到8.34亿美元。但是自2004年起,海外收购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70亿美元,仅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一项交易的金额即达17.5亿美元。2004-2010年间,我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9%,单项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单笔金额达上百亿美元的并购(参见表1)。同时,并购的目的也正逐步从初期的拓展海外市场、获取资源逐步转向了获取技术、收购品牌、整合国内外资源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此外,在进行大额并购时中国企业还表现出比较喜欢收购多数股权的特点。2000年至2010年,境外并购交易额在五亿美金以上的,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占到63%;而在境内的大额并购交易中,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仅占到36%。 表1 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2003-2010 )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答案说课讲解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答案

中国走出去的对外投资战略(上)试卷88分答案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考试说明]: 1、纵向并购是以扩大规模,降低边际成本为核心的行业内并购。 正确 错误 2、绿地投资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在东道国新建厂房、设备的方式建立企业,实现对东道国的投资。 正确 错误 3、按人均计算,截止2009年,中国人均海外投资额不到全世界人均海外投资额的5%。 正确 错误 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在1980年建立,之后持续改进。早期的监管严格、限制多,近期的变得更加自由化。 正确 错误 5、根据本讲,对外投资的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正确 错误 6、根据本讲,铝是我国最为紧缺的大宗有色金属商品之一,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65%左右。 正确 错误 7、根据本讲,中国从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正确 错误 8、根据本讲,中国现在目前对外投资的额度仅仅相当于丹麦的水平,略微低于我们中国台湾省的水平。 正确 错误 9、根据本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从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转变成为真正的企业主体。 正确 错误 10、本讲认为,中国对外投资在起步晚基数小的情况下,对外的政策应该是逐渐考虑到从一个贸易地国开始转向对外投资的阶段。 正确

错误 11、中国最大制药企业三九集团的海外投资基本上属于市场获取型的模式。 正确 错误 12、跨国并购是()的一种方式。 区域直接投资 区域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 13、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定义,收购境内企业()以上的股权,就使境内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转移到外国企业。 10% 20% 30% 40% 14、(),中国第一次进入全球十大投资者之列。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5、从2004-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增长率为()。 50% 70% 100% 130% 16、(),国家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对外投资批准简单化、地方化。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7、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8、根据本讲,中国在投资的区域上布局最多的()。 非洲 欧洲 亚洲

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与应对策略

1.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1.1政治阻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难应对的是来自东道国政府的阻碍,当东道国政府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和意图,如果对我国企业的态度是一种害怕、歧视、遏制的态度时,中国企业的立足将是很难的问题,更不要说是谋求更大的发展了。 1.2法律与行业标准 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担心的是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等与东道国的法律或者行业标准差距甚远,这样就给了东道国政府或者同行一个很大的借口,中国企业的生存也是很困难的。国外的市场竞争环境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受到很大的压力。 1.3文化、宗教环境 国内与东道国的文化宗教环境截然不同是,企业的适应能力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的时候,甚至是一小部分人的意见也会左右企业的未来。 1.4管理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由于自身的能力等各方面条件难以适应东道国的竞争环境,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很痛苦的。还有就是适应能力和本土化的能力,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1.5国家稳定性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而且有的时候还很难预测,企业本身又不可控。这就给企业在海外生存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最糟糕的也许是血本无归,甚至危及生命。 1.6汇率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受到中国与东道国的汇率稳定和结算方式的影响。 2.中国企业走出去成败分析 在过去25年,INSEAD商学院教授斯图尔特?布莱克和他的同事一直对日本企业的兴衰进行跟踪研究,并写成了《国际化的前车之鉴》一文,值得中国企业借鉴。斯图尔特?布莱克发现:推动日本公司早期成功的因素,恰恰也是导致了它们在海外市场失败的因素。这些成功因素分别包括:1、忠于自己的“经营之道”;2、孤立的国内市场;3、驯服的劳动力队伍;4、同质化的高管团队。这些日本企业的成功因素和目前中国企业的成功因素非常相似,这些成功因素会不会导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失败因素,值得警惕! 3.解决措施: 3.1企业研究和制定“走出去”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和规划。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也不一样,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知己知彼 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走出去,必须对东道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深入理解,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能力进入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不确定性风险。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以及成功例子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以及成功例子 1, 怎么样的中国企业才可以成功走出去?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始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开始规模不大,2002年和2003年还不到30亿美元。“入世”五年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急剧扩大。最近四年来,中国企业每年对外投资都在600亿美元左右。“入世”十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达到3124亿美元。中国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跨国公司群体。我们为中国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叫好,同时,也深感其走向世界的道路之艰难。 四大挑战 “冷战”后全球市场逐渐形成,传统的跨国公司已经或正在转型为全球公司。它们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调整了全球战略,完善了全球管理和治理结构,强化了全球责任理念,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球运营和竞争能力。相比之下,中国跨国公司刚刚走出国门,面临的是全球化时代新的竞争环境、新的竞争规则。中国跨国公司不得不从跨国经营一步迈向全球经营。 中国的跨国公司往往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投资战略 《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进入世界最大的10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排名的跨国指数平均值约为60%;进入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名的100家公司的跨国指数平均值高达52.1%。中国九家跨国公司入榜,它们的跨国指数平均值是24.5%。中石油的跨国指数还不到3%。这种情况说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全球市场份额占有和全球人才使用等方面,中国公司与先进的全球公司差距巨大。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清晰、长远的全球经营战略和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2)缺乏适应全球化经营的管治结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公司的跨国公司股权结构出现了变化,海外股东逐渐增加,国际持股比例不断攀升。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很多跨国公司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董事会;在管理结构方面,不少全球公司已经从过去的中心辐射式管理调整到全球网络式管理。这种管理结构在集权与分权间取得了有效的平衡和协调,能及时应对变化中的市场。 中国的跨国公司基本上还是以母国为中心辐射若干国家子公司的中心辐射式管理,很难适应高度复杂、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3)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责任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公司强化负责任的商业行为,其承担的责任从过去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提升到包括股东、社会和环境责任在内的公司责任体系。这意味着,企业不仅为公司股东负

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中国企业“走出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 ——理事、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李亚丽 摘要: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坚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商业规则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这将是我们长期实行的重要战略。中国企业应在“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发挥优势,制定逐步占领国际市场的多种策略,实施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相互交织的战略。 关键词: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和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中国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要以更加积 极的姿态“走出去”。 一、“走出去”战略的理论依据及内涵 1、“走出去”战略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就是这一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里,马克思对世界市场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并指出,这一世界市场并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文化的、伦理道德的和政治的领域,其发展的结果是相互依赖的加强,民族的局限性和区域的封闭性被最终打破,世界从而走向一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高速发展其经济,都必须参与到世界市场中去。况且,社会主义本身要求在世界市场基础上实行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开放发展。“走出去”战略正是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世界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势。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是“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渊源。

2、“走出去”战略的内涵 “走出去”战略又称为国际化经营战略、海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经营战略。 从微观层面讲,“走出去”战略是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主体是各类企业。从宏观层面讲,“走出去”不仅是企业战略,更是国家战略,中国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 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培育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并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 1、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中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2、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政策支持,仍是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3、要素禀赋优势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在即将跨入对外直接投资元年之时,冷静下来全面分析和判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状况和所面临的对内对外形势。在认识到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中国企业更应清醒和深刻地认识到“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记得英国众多企业被美国“大牌”超越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10年时写过这样一段话:“现在英国杂志上的广告给人们的感觉就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人,会在英格索尔(Ingersoll)闹钟的闹铃中醒来,用吉利(Gillette)的刀片刮胡子,用凡士林(vaseline)发型水打理头发,穿上箭牌(Arrow)的衬衫,跑到楼下吃桂格燕麦片(Quaker),搭配加州无瓜果,再来上一杯麦斯威尔咖啡(MaxweⅡ),然后搭乘西屋有轨电车(Westinghouse)到办公室,坐奥迪斯(Otis)电梯进到办公室,陪伴他一整天工作的是Walden牌钢笔和爱迪生电灯泡(Edlson)的灯光。” 那么想象一下,中国的企业品牌若干年后,在美国报刊杂志广告上,会不会出现一段这样的文字:一个典型的美国人,早上起来打开TCL的电视,观看中央电视台九套(CCTV-9)的英语新闻,用霸王洗发水沐浴,穿着三枪内衣、七匹狼的衬衫,到楼下用格兰仕面包机烤好利来面包,吃南方黑芝麻糊,然后开着比亚迪去上班,一整天都用联想的笔记本电脑,办公室装的是海尔空调,喝的是娃哈哈非常可乐。 如今,不仅是塑造品牌,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也已着眼于海外,本刊综合整理了几家国内知名企业海外投资路径,以期对将要和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有所借鉴。 华为:跨境整合是一项高风险工作 2011年底,华为总裁任正非发文《一江春水向东流》,虽然在多数人看来,文章的主题是交接班,正如文章副标题指出的那样――为轮值CEO鸣锣开道,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第二篇《华为的冬天》,让已经与世界第一咫尺之遥的华为人更清醒地看到危机与挑战。 “经济越来越不可控,如果金融危机进一步延伸爆炸,货币急剧贬值,外部社会动荡,我们会独善其身吗?我们有能力挽救自己吗?我们行驶的航船,员工会像韩国人卖掉金首饰救国家一样,给我们集资买油吗?历史没有终结,繁荣会永恒吗?”任正非在最近的这篇文章中发出一连串的疑问。 国际化程度有限是华为成功躲过2000年IT泡沫的重要原因,但也正是那一场危机,让华为趁机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如今,因为国际化程度高达80%,华为的发展已经与国际经济的波动息息相关。 “2000年的时候,我们管理层知道有危机,但感觉跟华为没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到2008年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就无比紧张,世界上的每件事,甚至是地震、水灾都有可能跟我们有关,这是我们走出去带来的必然结果。”华为副董事长郭平表示。 华为的海外发展之路分为三个阶段:走出去、国际化和全球化。而当年华为决定国际化的最初原因,是为了活下去。 据了解,1998年的时候,国内电信运营商正在酝酿第一次重组,几个运营商都在忙内部重组,“谁都不订货,我们的产品和设备卖不出去,所以逼迫我们往外走,找市场。这是我们最早走出去的内在动力。”郭平说。 真正开始走出去的时候,海外之路的困难和复杂远超当初的想象。 “刚走出去的时候,我们是‘两眼一抹黑’。”郭平说,那种感觉类似于把人空投到了某一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过程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过程 中国企业在国外已经有七万两千多家,总投资额达到了101亿,但是同时我们也有对外承包的工程,以及对外劳务的合作。整个投资与我们全球所谓的境外投资相比,还是一个非常小的份额。实际上到2002年年底,中国大陆境内,差不多直接销售了海外投资差不多是4500亿美元,全球差不多是71000亿美元。我们自己对外的投资,协议投资金额不超过100亿,差不多只占0.1%。而且谈起中国来,我们非常自豪的一点,我们这么多年,我们的出口非常好,但是如果我们细细来分析这些数据的话,在2002年的总数的出口贸易当中,实际上我们的加工贸易,占到了1800亿美元,占总出口的55%。 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实际上如果我们来理解的话,加工贸易只是占整个商品价值当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这个例子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有些企业的状况,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状况。比如说我们在美国,或者是加拿大买一个牛仔裤,差不多是40块到50块美元的样子,但是我们中国企业挣多少钱呢,我们差不多是卖两美元给他们。实际上整个价值链当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负责品牌,负责设计,负责管理的美国企业,以及负责分销的一些代理公司所挣到了。我们实际上所挣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中国企业能够走出去,用高附加值的方式走出去的话,那我们的出口,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出口贸易,对海外的投资会极大的加强。 另外一点,目前来说,我们很多中国的企业在海外投资,都不是非常非常理想,这里不太方便举例子,但是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目前很多中国,尤其是国际投资企业,在海外投资都有很多很惨痛的教训,我们公司最近和一些国内企业合作,很多人在饭桌上谈起来的,都是多少千万很容易就没有了。我们现在引以为自豪的,TCL在海外的投资,很多人反应也是有宣传的味道。我们听说TCL的投资在越南是成功的。 为什么这么多的企业在往外走的过程当中,有这么多的问题和困难。最明显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审批的程序非常的复杂,海外的融资,包括在境外投资都是非常的困难,这些都是政策上的原因。很多的方面,作为研究人员来讲,我们会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一下,为什么我们很多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是失败的。总结起来一条是立项不够科学,很多在海外的投资,决策的过程当中,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环境都缺乏比较细致的了解,以及对于产业环境,价值链都有认识上的不足,对于供应商,竞争对手,用户,新进入威胁和替代者威胁没有系统的分析。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交流当中,我们感觉到,很多的决策都是依靠领导人出国的考察,更大的程度上,依靠领导人个人直觉来做决定的。这样的一种决定,在中国开创企业的过程当中,各种原因吧,它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是可以取得成功的。但是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的社会,靠这种决策的话,会很容易头破血流的。 我们很多的家电企业在北美投资办厂,有的人到墨西哥,有的人到美国,他们认为北美的经济圈比较大。但是在北美的直接成功,人工成本非常贵,使我们中国的企业的优势在北美生产来说的话,都已经失掉了。还有任人唯应该去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很多人做过系统的了解,发现越南表面上有工资优势,但产业配套能力极差,制造的综合成本未必比珠江三角洲低。所以我们在海外扩张并不等于在海外生产。我们国内很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完善的过程当中,可以依赖某些方面的优势,跟着三板斧政策取得成功,模仿,跟随降价。依靠政策和历史的原因取得成功。还有就是走向海外,我们需要一些科学和营销的策略,这里面有很多的营销。无论你是想在海外建厂,想出口,贴牌生产,还是想创造自己的牌子,这些都是你在走出去之前,所需要解决的营销上的问题。这些是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内的企业,在国外,这种营销策略上,有一些这样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我在这里不想多说了,是属于内部管理不当。比如说没有很好的人才管理系统,财务审计上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一些各种各样的笑话都会有。 我曾经在一个国家机关工作过,当时我们有二、三十个人,我们是做信息咨询提供的,我们差不多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们一些人积累了一些财富,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公司,但是后来我们当时几年之后,四、五年前有一个香港的负责们,不知道怎么染上了赌博的习惯,就把一千多万人民币,还有差不多几套房子在香港都输给澳门的赌场,这样的例子我们会听到很多很多,这些都是跟内部管理不当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内部管理,有一些很好的模型,可以来解决一些问题,这里面一个简单的就是,在管理人的风格,不同的价值观,人员,战略,以及技能方面,我们想想我们中国的企业,国营的企业在很多的方面,都还是比较欠缺的。 我们也在这里,我也想引用几位我们业内的专家讲的几句话,林毅夫曾经说过缺乏经验,好大喜功,缺乏人才,官僚作风,激励机制不健全和资本外逃是海外投资失败的国有企业的六大通病。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做过一个详细的研究报告。中心的一句话就是说,很多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都是失败的。因为他们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带着很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同时缺乏人才,也是他们走向海外之后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在前面讲了一大堆,就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到目前的状况,以及所碰到的一些困难。我想,我们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海外的企业对于中国的投资,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由于他们的投资所带来的经济的成长,所带来的社会的繁荣。我们想看一下,他们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我们

中国企业走出去问题与应对策略

1.1政治阻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难应对的是来自东道国政府的阻碍,当东道国政府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和意图,如果对我国企业的态度是一种害怕、歧视、遏制的态度时,中国企业的立足将是很难的问题,更不要说是谋求更大的发展了。 1.2法律与行业标准 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担心的是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等与东道国的法律或者行业标准差距甚远,这样就给了东道国政府或者同行一个很大的借口,中国企业的生存也是很困难的。国外的市场竞争环境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受到很大的压力。 1.3文化、宗教环境 国内与东道国的文化宗教环境截然不同是,企业的适应能力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的时候,甚至是一小部分人的意见也会左右企业的未来。 1.4管理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由于自身的能力等各方面条件难以适应东道国的竞争环境,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很痛苦的。还有就是适应能力和本土化的能力,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1.5国家稳定性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而且有的时候还很难预测,企业本身又不可控。这就给企业在海外生存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最糟糕的也许是血本无归,甚至危及生命。 1.6汇率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受到中国与东道国的汇率稳定和结算方式的影响。

在过去25年,INSEAD商学院教授斯图尔特?布莱克和他的同事一直对日本企业的兴衰进行跟踪研究,并写成了《国际化的前车之鉴》一文,值得中国企业借鉴。斯图尔特?布莱克发现:推动日本公司早期成功的因素,恰恰也是导致了它们在海外市场失败的因素。这些成功因素分别包括:1、忠于自己的“经营之道”;2、孤立的国内市场;3、驯服的劳动力队伍;4、同质化的高管团队。这些日本企业的成功因素和目前中国企业的成功因素非常相似,这些成功因素会不会导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失败因素,值得警惕! 3.解决措施: 3.1企业研究和制定“走出去”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和规划。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也不一样,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知己知彼 企业应该有选择地走出去,必须对东道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深入理解,结合自身的特点和能力进入才能减少不必要的不确定性风险。 3.3理性思考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学会理性思考,不能盲目,选择恰当的进入方式。 3.4自我保护 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首先学会保护自己,懂得通过合法有效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3.5苦练内功

中国中小型企业如何“走出去”战略分析

中国中小型企业如何“走出去”战略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许多中小型企业也崛地而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十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对外开放将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中小型企业也积极地响应国家的政策,提升自身的实力,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具备了“走出去”的经济条件,但是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因素,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因此如何在新形式下开展“走出去”,规避贸易壁垒、拓展国际空间,就成为了我国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什么是“走出去” 战略、我国中小型企业目前在“走出去”战略中所面临的现状、中小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我国中小型企业如何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为我国中小型企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方法和建议,对促进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困难;对策;展望 一、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979 年8 月,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首次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由此开始尝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1997 年,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调整,中央根据国内经济发展对战略性资源需求加大的实际,在十五大上提出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21 世纪初,根据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发资源和对外贸易取得的成功经验,江总书记强调:“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投资办厂,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经济技术合作,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1]” 2001 年,中共中央在制定“十五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思考

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2010-12-07 14:25:43 信息来源:中国经贸 自2000年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迅速,在保增长、稳外需、调结构和促进我国商务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相对于不断深入的全球化发展趋势,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谋划企业“走出去”的新方略,将成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要任务。 实施“走出去”战略成就显著 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各项业务快速发展,企业国际化成效显著,在拉动外贸出口、利用外部资源、推动互利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发展 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投资跳跃式增长,对外工程承包发展迅速,对外劳务合作稳步推进。 对外直接投资跳跃式增长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从2000年的6.2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10亿美元。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势上扬,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59亿美元,2009年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达到433亿美元,增长6.5%,是同期少有实现正增长的外经贸业务。 截至2009年底,我国约9000家各类所有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近180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约13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2200亿美元;形成境外资产总额约11000亿美元。 除了绿地投资以外,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工业园、境外经贸合作区以及BOT等投资模式都得到较快发展。2008跨国并购占全年投资总额的50.7%,2009年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并购金额达175亿美元。 对外工程承包持续快速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自2002年营业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之后,先后于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突破200亿美元、300亿美元、400亿美元、500亿美元和700亿美元,2009年的营业额达到777亿美元。 参与公开竞标、EPC总承包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对外工程承包的主要路径和方式。在我国制造装备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除了传统的公路、房建和电力项目以外,我国企业在冶金、石化、电信、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在我国服务贸易长期逆差的情况下,对外工程承

2020国考申论范文: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外部环境

2020国考申论范文: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外部 环境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 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多极化与经济世界化在曲折中深入发展,科学 技术突飞猛进,为国际经贸合作与企业跨国投资提供了总体有利的大 环境,相对应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 一、当前世界正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世界各主要力量 竞相发展,互动增强,表现出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既相互借重又 相互制约的态势。发展中大国发展很快,国际地位和影响日益上升。 多极化的发展将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 为国际主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增强多边主义,在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和联合国宪章基础上增强对话与合作,反对单边主义,努力 维护世界和平,促动共同发展,是绝绝大部分国家的共同呼声。 二、经济世界化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经济世界化向新的广度和深 度推动,促动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的流动和配置,推动了经济技术 交流和合作、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促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给各国 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的进程,就 是抓住世界化机遇,持续融入世界、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进程。经 济世界化既给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带机遇,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 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妥善应对经济世界化的风险和挑战,努力促使 世界化向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动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三、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区域合作势头良好。当前虽然 高油价给世界经济增长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欧盟、日本,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出现了同步发展的势头。美国经济发 展基础稳固,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持续增长,通胀压力较低,抵御外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作者: 来源:《公关世界》2016年第01期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也是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战略可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开展国际化业务;第二个阶段是各种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实现“走进去”;第三,是品牌塑造和品牌形象清晰的“走上去”阶段。 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在中国经济逐渐迈向全球的背景下,对于成为全球品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让海外消费者接受中国品牌并不容易。在第三方咨询机构Interbrand最新发布的第16届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中,华为2014年成为第一个进入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榜单的中国品牌,2015年品牌价值49.52亿美元,排名跃升至88位;联想2015年品牌价值41.14亿美元,是继华为之后第二个登上Interbrand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的中国品牌。目前,只有这两个中国品牌进入全球最佳品牌百强,这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不匹配。 国际化是我国企业应对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国际化不仅指企业经营行为的国际化,还包括企业制度的国际化,以及对企业国际化经营行为进行宏观管理的体制和职能的国际化。在这

个过程中,法律政策、贸易壁垒、人力资源、文化障碍等都会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制约因素。 下面,我将通过对几个案例的分析,来对目前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遇到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障碍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案例1:中粮收购澳大利亚Tully糖业案例研究 中粮收购澳大利亚Tully糖业的案例,我从传播中的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关系入手,对跨国并购沟通中的心理距离策略进行研究,以下是得出的结论,希望对其他企业跨国并购沟通提供借鉴。 1、赢得意见领袖的支持 中粮收购团队邀请到昆士兰糖业的前任财务官John作为顾问,他在当地政府机构颇有人脉。在John的指点下,收购团队第一个接触的既不是董事,也不是理事,而是一名蔗农中的意见领袖 Nick。 2、逐户拜访散户股东 收购团队逐户拜访散户股东,还通过股东冷餐会、吹风会等形式与股东加强沟通,增进了散户股东对中粮的深入认知和了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