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与治则研究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与治则研究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与治则研究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与治则研究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中医诊断学八套试题与答案

7.厥阴病的病理特点,主要是阴阳相争、_______________。 8.青色主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小儿惊风。 9.望舌苔主要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内容。 10.气虚发热的临床特点是长期低热、_______________则甚。 11.滑脉的形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由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_______________。 13.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寒肢凉、舌淡胖、脉微细,此属_______________。 五、名词解释 1.中医诊断学 2.客色 3.大头瘟 4.阴黄 5.假神 6.外感表虚证 7.并病 8.镜面舌 9.绝脉 10.气分证候 六、问答题 1.试从闻诊上简要区别喘证与哮证、虚喘与实喘。(4分) 2.阳明腑实证和热入营血证,皆可出现神昏谵语,试从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上加以区别。(5分) 3.简述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证在病机与表现上的异同。(6分) 七、病案分析 赵某某,男,30岁,工人。患者于五天前开始发热,伴微恶寒。咳嗽吐浓痰,鼻塞流浊涕,未及时就医。现症转壮热,口渴,咳嗽加剧,痰稠色黄,气喘息粗,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1.选择最佳辨证方法(2分) 2.辨证诊断(5分) 3.证候分析(8分) 中医诊断学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水饮证面色黑主要是: A、黑而干焦B、鼻柱黑C、眼眶黑 D、口周黑E、青黑 2、瘿瘤多见于: A、气滞血瘀B、阳虚阴盛C、肺肾阴虚 D、感受风火时毒E、肝郁气结痰凝 3、小儿食指络脉色紫红主病: A、里热B、表热C、血瘀 D、痛证E、惊风 4、患者自觉口甜,多属: A、脾胃气虚B、肝胃蕴热C、脾胃湿热 D、肾病E、脾阳虚 5、细脉、微脉、弱脉、濡脉的共同特征是: A、中取即得B、细小无力C、浮取即得 D、沉取即得E、若有若无 6、食滞胃脘证患者,其脉多为: A、弦B、实C、数 D、缓E、滑 7、下列哪项与弦脉所主病症无关: A、肝病B、痛证C、痰饮 D、宿食E、胆病 8、面色黧黑而肌肤甲错属于: A、瘀血B、肾虚C、阳虚 D、肾绝E、水饮 9、患者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证属: A、上热下寒B、真热假寒C、表热里寒 D、表实里虚E、阳盛阴虚 10、下列哪项不是辨别虚实真假的主要依据? A、腹部的硬满与柔软B、整体状况的强与弱C、舌质的苍老与嫩胖D、脉沉取有力与无力E、面色的苍白与颧红 11、下列除___外,均是亡阳证的临床表现: A、面色苍白B、口渴饮冷C、呼吸微弱 D、四肢厥冷E、舌淡而润 12、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是: A、表证B、表邪入里C、半表半里 D、表热里寒E、表寒里热 13、按虚里,下列除何项外,均属正常: A、按之应手B、动微不显C、动而不紧 D、缓而不怠E、节律均匀 14、壮热烦燥,面红目赤,腹胀满拒按,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此属: A、里热证B、里实证C、里实热证 D、表里俱热证E、真寒假热证 15、患者手足疼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舌淡暗,脉沉迟涩,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精)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YYXH/T50-135— 2008》由于年老肾亏,气血不足,或复因寒湿之邪侵袭,使气血凝滞,络脉不通,筋骨失养,导致“骨痹”“骨痿”的发生。基本病机是由于本虚, 病位在骨,证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弱,尤以肾虚为本,寒湿血瘀为标。初起时以多见实证或虚证多见,发病日久则多虚实夹杂之证。 1.1. 腰背酸痛初期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 有时可伴有四肢放射性痛和麻木感 1. 2. 驼背身材缩短坐高与身高的比例缩小,是骨质疏松的特点之 1.3. 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后果 (二证候诊断 1、阳虚湿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加重,遇寒冷及阴雨天疼痛加剧,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 气滞血瘀证:骨节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筋肉挛缩,骨折,多有久病或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3、脾气虚弱证:腰背酸痛,肢体倦怠无力,消瘦,少气懒言,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4. 肝肾阴虚证:腰膝酸痛,膝软无力,驼背弯腰,患部痿软微热,形体消瘦,眩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少津,少苔,脉沉细数。

5. 肾阳虚衰证:腰背冷痛,酸软无力,甚则驼背弯腰,活动受限,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尤以下肢为甚,小便频多,或大便久泻不止,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 6. 肾精不足证:患部酸楚隐痛,筋骨痿软无力,动作迟缓,早衰,发脱齿摇耳鸣健忘,男子精少,女子经闭,舌淡红,脉细弱。 7、气血两虚证:腰脊酸痛,肢体麻木软弱,患部肿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三、治疗方案 辩证选择汤药或中成药 1、阳虚湿阻证 治法:散寒祛湿,温通经络 方药:肾着汤加减 干姜 6甘草 6茯苓 12牛膝 15苍术 12仙灵脾 15加减偏寒加附子 6, 偏湿加薏米 12,防己 9 中成药:健步壮骨丸,口服,一次 9克,日 2次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疼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 9羌活 12香附 9川芎 15桃仁 9没药 9牛膝 12地龙 6甘草 6 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

《中医内科学》答案

中医内科辅导资料参考答案 一 1 - 5 D D D B D 6 -10 C E B C E 11-15 B C D B C 16-20 D D E B E 21-25 A D D E C 26-30 C E C B E 31-35 A C D E E 36-40 C A E B D 41-45 B D B C C 46-50 B B E A E 51-55 A D C D E 56-60 B C E A E 61-65 D B D C C 66-70 D E C E D 71-75 D C D B E 76-80 C A E B E 81-85 D A B B E 86-90 A/EC B D D 91-95 B D D E E 96-100 B E B D C 101-105 B E E E B 106-110 B B B C C 111-115 C B C D C 116-120 A D E A A 120-125 A C E C D 126-130 B B D C C 131-135 B A D D C 136-140 D A E A E 141-145 D B A D E 146-150 D C A D C 151-155 D B C E A 156-160 D C B C E 161-165 A A E B D 166-170 B B E A A 171-175 B A E D E 176-180 D A E A C 181-185 A C A E D 186-190 B B E C C 191-195 B B C C C 196-200 A A E A E 201-205 D C A E A 206-210 D D C C D 211-215 E D B C A 216-220 E A D B C 221-225A E C B B 226-230 A C D E E 231-235 D C E B A 236-240 C A E B C 241-245 E A E B D 246-250 C A E E C 251-255 B C B D A 256-260 E E B E C 261-265 C D B B A 266-270 E C B E B 271-275 A C A E A 276-280 B E A C D 281-285 C B B A A 286-290 B E A D C 291-295 C A B D C 296-300 A C B A C 1 试述中风、痫病、厥证、痉病临床表现异同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2.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3.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5.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6.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7.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8.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9.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0.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 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1.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 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2.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3.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4.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15.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16.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17.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 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18.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1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 情危重。 2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 临床意义。 21.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22.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的。 23.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 由胃气上逆所致。 24.六阳脉——凡两手寸关尺六脉常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25.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26.脉症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27.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28.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29.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0.证——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31.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32.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 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33.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 热特点的证候。 34.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既有寒证,又有热证表现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Al型题 l·疾病初起,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A·疟疾病证 B·湿温病证 C·外感表证 D·半表半里证 E·阳明病证 2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者,属于 A·气虚发热 B·血虚发热 C·阴虚发热 D·湿温潮热 E·骨蒸潮热 3·下列哪项属于病理性汗出 A·进食辛辣 B·剧烈活动 C·衣被过厚 D·睡眠之中 E·气候炎热 4·自汗、盗汗并见"的病理基础是 A·阳气不足 B·精血亏虚 C·阴阳两虚 D·津液不足 E·以上均非 5·日间汗出,活动后更重的称为 A·盗汗 B·自汗 C·黄汗 D·战汗 E·大汗 6·太阳经头痛的特点足 A·前额连眉棱骨痛 B·两侧太阳穴处痛 C·后头部连项痛 D·头痛连齿 E·头痛昏沉 7·痰湿内阻所致头晕表现的特征是A·头晕胀痛 B·头晕眼花 C·头晕昏沉 D·头晕耳鸣 E·以上均非 8·淤血阻滞胸部脉络所致胸痛的特点是 A·胸痛彻背 B·胸痛咳血 C·胸部刺痛 D·胸痛喘促 E·胸痛走窜 9·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船之上,称为A·目眩 B·日昏 C·雀目 D·目痒 E·内障 10·渴不多饮见于 A·阴虚 B·湿热 C·痰饮 D、感血 E·以上均是 11·下列各项,属肝郁牌虚的是 A·肛门灼热 B里急后童 C·大便溏结不调 D·大便完谷不化 E、以上均非 12·大便完谷不化,多见于 A·阴虚 B·脾虚 C·肝郁乘脾 D·伤食 E湿热 13·下列哪项与肾气不固无关 A小便失禁 B·小便涩痛 C·睡中遗尿 D·尿频而清 E·余沥不尽 14·阳虚患者的小便异常,与下列哪项无关A·尿急而涩 B·尿频而数 C·尿清而长 D·尿多而遗 E·尿少而肿 15·下列各项,可见饥而不欲食症状的是A·胃火炽盛 B·胃阴不足 C·胃强脾弱 D·脾胃气虚 E·肝胆湿热 Al型题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骨质疏松

浅论绝经后骨质疏松与失重性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治疗比较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失重骨质疏松;中医疗法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中医学中并无“骨质疏松症”一名,而根据骨与骨质疏松症相互关系、病理变化和症状描述等,将其归入“骨痿”范畴。笔者选择了绝经后骨质疏松和失重引起骨质疏松两种骨质疏松症,总结前人工作成果,进行中医药辨证与干预措施的比较。 1 病机辨析 1.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机辨析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 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单位体积骨量减少、易骨折的代谢性骨病,多发于绝经2年以上、70岁以下的妇女。根据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骨痿”、“腰痛”、“骨痹”、“骨折”、“绝经前后诸症”、“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肾虚为该病形成之根本。肾乃先天之本,《医学精义》中提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足则骨强”。而“女子七七,天癸竭”,即绝经后,肾气日衰,元气虚少,导致各个脏器功能失调,经气不利,水谷精微得不到充分吸允,恶性循坏,进一步加重肾精的流失,人体加速进入衰老阶段,直至骨痛齿脱,筋骨失养而枯。正如《内经·素问》中所提到的“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动不正,而无子”。通过临床观察,也佐证了肾、骨间的紧密联系。如魏氏等[1]通过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产次、

绝经年龄年限等的相关性,比较非肾虚证组与肾虚证组PMOP发病率,证明了肾虚证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具有密切关系。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肾虚与机体的衰老包括骨衰老的发生关系密切,认为肾虚衰老的实质可能是机体以大脑-下丘脑-垂体-靶腺为轴心的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以至细胞分子水平的特异功能减退状态。 脾虚为该病形成之诱因。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骨之生长发育必然受到脾脏影响。脾胃虚弱则化源不振,四肢百骸无以充养。《灵枢·本神》有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若饮食失调,久病卧床,四肢少动,经脉失和而脾气受损,运化无力,气血乏源无以化精生髓,则会发为骨痿或其他并发症。绝经后妇女脾胃运化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素体脾胃虚弱,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脾主肌肉,脾气不足无以运化,则肢体失养,形体消瘦,肌肉痿弱不用,肉痿而髓空,骨失充养致骨痿。同时,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方不断成熟和充盈。脾虚日久,气血阴阳俱虚而易致肾虚,肾气虚则脾气不升,肾阳虚衰而难以温煦脾阳,必致运化失常。两者一为先天之本,一为后天之本,若二者不能相济,则易脾肾两虚。 肝失疏泄为该病形成之关键。中医认为,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可贮藏血液,调节血流,肝失疏泄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有“女子以肝为先天” 之说,从排卵、月经、妊娠到哺乳都与肝主疏泄紧密相关。肝失疏泄,不仅影响情志和脾胃,还会引起月经紊乱甚至闭经或绝经期提前。而肝肾同源,肝肾阴阳之间关系密切,息息相通,相互制约。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即“水不涵木”;若肝阴不足,可致肾阴亏虚,而肝火太盛也可下劫肾阴,造成肾阴不足的病理变化。因此,肝失条达引起肾精亏虚,骨髓失养,骨质脆弱,易发骨折。很多研究也表明,肝郁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养血调肝对该病的治疗有帮助。

骨质疏松疾病的中医治疗

骨质疏松疾病 1.中医药治疗与西医治疗有什么不同? 中医治疗疾病与西医治疗疾病的显著不同是,中医比较强调对患者机体的整体治疗,认为只有通过辨证施治,调节患者全身机体阴阳平衡,才能达到彻底治愈疾病的目的。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亦是如此,中医学理论认为,无论是妇女绝经后引起的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其本质都是因为人体的衰老而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所致。所以其治疗主要着重于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阴阳归于平衡。它与西医那种“对症治疗”的治疗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2.中医对:骨质疏松症是如何进行辨证论治的? :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中“虚劳”、“骨痹”、“骨痿”的范畴,根据中医学理论和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点,通常可分为以下四型。 (1)肝肾阴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膝疼痛、眩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El干咽燥、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上宜补肾益阴,强身壮骨,方药以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加减。 (2)肾阳虚衰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冷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神疲倦怠、小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治疗上

宜温肾健脾,强壮筋骨,方药以右归丸或肾气丸加减。(3)血虚水泛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酸痛、四肢关节肿胀、麻木、乏力、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治疗上宜养血利水,方药以当归芍药散加减。 (4)气虚血瘀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酸痛或胸肋四肢关节刺痛、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暗、脉沉涩。治疗上宜益气养血,方药可用十全大补汤加减。 3.目前有哪些中药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 : 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中药主要有:人参、淫羊藿、骨碎补、川续断、熟地黄、牛膝、丹参、玄参、当归、麦冬、肉桂、杜仲、黄芪、防风、茯苓、甘草、葛根、芍药、萆薛、补骨脂、菟丝子、白术、山茱萸、甘菊花、肉苁蓉、五味子、红曲、枸杞子、蛇床子、金毛狗脊、桑寄生、阿胶、鹿茸、鹿角胶、木豆叶、自然铜等。虽然中药的不良作用比西药少,但并不是说没有,建议找专业中医医师辨证论治,指导用药。 4.有哪些比较有名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方药? 治疗骨质疏松症有名的方药有很多,但治疗上应该辨证施治,选用不同的方药,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几个。

中医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中医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由于缺少活动和锻炼,见阳光的时间少,以及生活作息习惯不健康,骨质疏松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在年轻人中间也屡见不鲜。中医如何界定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吃什么比较好呢? 中医如何治疗骨质疏松 中医把骨质疏松症归属“骨痿、骨枯、骨痹”范畴,认为其发病机理为肾虚及脾虚,故针对病机而采用补肾壮骨、益气健脾的治疗法则。 一、补肾壮骨法 根据"肾主骨"的中医学理论,肾虚是骨质疏松的发病关键,故治疗宜补肾壮骨,若肾精充足,则筋骨坚硬有力。有杨氏等选择退化期骨质疏松症患者11例,按临床表现分成肾阴虚和肾阳虚型,分别用左归丸及右归丸加减治疗,连服2个月,结果9例腰背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用X线显示骨密度明显增高者6例。王氏等用补肾益骨膏

(熟地、淫羊藿、紫河车、泽泻、龙骨等)治疗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服药3个月后,患者挠、尺骨骨矿含量均较治疗前增加。梁氏等以续断、桑寄生、山萸肉、骨碎补、熟地等治疗58例,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密度平均值略有回升,其中尺、桡骨骨矿物质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呈进行性减少。由以上临床案例表明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不但使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矿含量、骨密度等指针的检测亦可得到改善,证实了补肾中药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优良。 二、益气健脾,活血调肝 脾虚则肾精亏虚,骨骼失养,骨骼脆弱无力,以致发生骨质疏松症。故治疗宜补气活血、健脾调肝。日本金井成行用加味归脾汤治疗骨质疏松症,显示对骨盐量增加明显,可使贫血及更年期指数改善。张氏等发现丹参能使骨折过程中胶原纤维丝形成增多,钙盐沉积丰富,证明了丹参可以从邻近骨折骨组织中调动钙,以满足新骨形成对钙的需要,这说明丹参具有直接调节钙代谢的作用。 骨质疏松吃什么好?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其中医药治疗的前景探讨

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其 中医药治疗的前景探讨 * 郭鱼波1,王丽丽1,马如风1,赵丹丹2,张东伟2**,陈家旭1,牛建昭1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 100029; 2.北京中医药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摘 要: 骨质疏松是一种渐进性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肝脾肾的亏虚和血瘀均可诱发骨质疏松。其最主要病因是肾虚累及肝脾导致气血不足而血瘀,加上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致使筋脉失养骨枯髓减而致骨痿。本文详细地分析了中医对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的认识,探索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药的药食同源性和骨质疏松病程的长期性决定了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科学研究中医药,合理评价其安全性,是中医药发挥其临床治疗优势的关键。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痿 脾虚 肾虚 肝虚 血瘀doi :10.11842/wst.2015.04.003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 2014-05-19 修回日期: 2014-1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81273995):基于中药选择性Cathepsin K 活性的抑制剂对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张东伟;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81274041):基于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 的调节作用的姜黄素抗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高思华;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项目(B07007),负责人:牛建昭;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1CXTD-07),负责人:陈家旭。 ** 通讯作者:张东伟,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和作用机理研究。***Http://www. Iofbonehealth. Org Category-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密度下降为特征代谢性骨疾病,这种进行性的骨疾病容易导致骨脆性的增加和骨折风险的增高[1],尤其在人体的髋骨、脊椎骨、腕骨和肩胛骨等部位。因为骨量减少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骨质疏松也被 认为是“无影小偷”[2] 。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资 料显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每3 s 就有1例骨质疏松诱发的骨折发生***。而在中国,成年人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大约在7%。其中,50岁以上的男性中发病率为22.5%,50岁以上成年女性中发病率则高达50.1%。2006年,中国人在治疗髋骨骨折方面花费就达到了15亿美元,估计到2020年,中国在这方面的开支将达到125亿美元。发病率的上升和医疗负担的加重迫使政府和研究者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研究骨质疏松的病机和治疗药物。 目前,尽管很多药物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部分药物容易诱发一些副作用,尤其是双磷酸盐类和雌激素替代疗法类药物[3]。而具有药食同源特点的中药决定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时的低毒性和广泛性。临床实践也表明一些中药复方或者单体对于骨质疏松有较为显著治疗作用[4,5]。中药的合理应用是基于对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病因病机的正确理解和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的。因此,有必要全面回顾历代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从而正确地分析骨质疏松的病因和病机,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奠定理论基础,并能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认识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的治疗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 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 根据骨质疏松在临床的症状,中医可将其归属于“骨痿”、“骨痹”等范畴。根据中医对痹证的描述“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0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挟瘀所致。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六、问答题 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01.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试题答案: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A1 1、下列妇科病证中,哪项与寒邪无关 A、痛经 B、月经后期 C、带下病 D月经先期 E、不孕症 2、外湿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子肿 B、闭经 C、子满 D阴痒 E、经行泄泻 3、下列各项,不属于外热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多 B、产后发热 C、恶阻 D阴疮 E、子淋4、抑郁忿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B、月经先期 C、经期延长 D经间期出血 E、月经过多 5、惊恐伤肾,恐则气下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经间期出血 C、月经过少 D月经先期 E、月经过多 6、产后过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产后血晕 B、产后发热 C、恶露不绝 D产后腹痛 E、产后抑郁 7、肾阴虚,冲任、胞宫胞脉失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后期 B、月经过少 C、闭经 D痛经

8、肝经湿热,蕴结胞中,阻滞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过少 B、癥瘕 C、闭经 D月经后期 E、痛经 9、肾阳虚,命门火衰,胞宫虚寒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妊娠腹痛 B、带下过多 C、月经过少 D月经后期 E、闭经 10、肝郁化热,火热之邪下扰冲任,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行吐衄 B、妊娠恶阻 C、月经先期 D经行乳房胀痛 E、经间期出血 11、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月经先期

B、胎漏 C、滑胎 D胎萎不长 E、产后血晕 12、脾失统摄,冲任不固可导致的妇科疾病是 A、经间期出血 B、带下过多 C、经行吐衄 D滑胎 E、经期延长 13、督脉虚损,阴阳平衡失调可导致的疾病是 A、经行发热 B、崩漏 C、经行身痛 D痛经 E、产后发热 14、下列各项,不属于带脉失约导致的疾病是 A、滑胎 B、带下病 C、胎动不安 D子宫脱垂

骨质疏松症诊疗方案

骨质疏松症(骨痹)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YYXH/T50-135—2008》 由于年老肾亏,气血不足,或复因寒湿之邪侵袭,使气血凝滞,络脉不通,筋骨失养,导致“骨痹”“骨痿”的发生。基本病机是由于本虚,病位在骨,证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弱,尤以肾虚为本,寒湿血瘀为标。初起时以多见实证或虚证多见,发病日久则多虚实夹杂之证。 1.1腰背酸痛初期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有时可伴有四肢放射性痛和麻木感。 1.2.驼背身材缩短坐高与身高的比例缩小,是骨质疏松的特点之一。 1.3.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后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协和内分泌代谢学》(史轶蘩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2.1 (1)脆性骨折 (3)实验室检查 3.1.骨形成指标 3.1.1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是评价骨形成和骨转换的指标。原发性骨质疏松不明显可作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指标。 3.1.2.血清骨钙素(BCP):反映骨形成及骨转换情况。绝经期妇女中血清骨钙素(BCP)浓度测定是骨质疏松症良好的指标。 3.1.3.Ⅰ型原胶原肽(PICP):反应骨基质形成的良好指标。 3.2骨吸收指标 3.2.1尿羟脯氨酸(HOP):是胶原破坏的指标,反应骨退变、肝代谢、饮食中胶原的含量,特异性不高。

3.2.2尿吡啶交联(PYD):最敏感的骨吸收指标之一 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反应破骨细胞状况 3.3骨代谢调节激素 3.3.1.血甲状旁腺苏(PTH):可正常或增高 3.3.2.维生素D:血25-(OH)2D-水平正常或降低 3.3.3.降钙素:可正常或增高 3.4.性激素:血雌二醇降低,血睾酮下降 3.5.X线平片检查 (二)证候诊断 1、阳虚湿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加重,遇寒冷及阴雨天疼痛加剧,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气滞血瘀证:骨节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筋肉挛缩,骨折,多有久病或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3、脾气虚弱证:腰背酸痛,肢体倦怠无力,消瘦,少气懒言,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4.肝肾阴虚证:腰膝酸痛,膝软无力,驼背弯腰,患部痿软微热,形体消瘦,眩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少津,少苔,脉沉细数。 5.肾阳虚衰证:腰背冷痛,酸软无力,甚则驼背弯腰,活动受限,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尤以下肢为甚,小便频多,或大便久泻不止,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 6.肾精不足证:患部酸楚隐痛,筋骨痿软无力,动作迟缓,早衰,发脱齿摇耳鸣健忘,男子精少,女子经闭,舌淡红,脉细弱。 7、气血两虚证:腰脊酸痛,肢体麻木软弱,患部肿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三)、治疗方案 辩证选择汤药或中成药 1、阳虚湿阻证 治法:散寒祛湿,温通经络 方药:肾着汤加减 干姜6甘草6茯苓12牛膝15苍术12仙灵脾15加减偏寒加附子6,偏湿加薏米12,防己9 中成药:健步壮骨丸,口服,一次9克,日2次

中内病因病机治则汇总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因病机】 感冒是因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 一、病因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 二、病机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 二、辨证要点 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属实,但应根据证情,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还需注意虚体感冒的特殊性。 二、治疗原则 感冒的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因势利导,从表而解,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 第二节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人,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一、病因 1.外感六淫2.内邪干肺 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血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二、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第三节哮病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一、病因 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体虚病后 二、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说:“哮喘专主于痰”。 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总之,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 若大发作时持续不已,可出现喘急鼻扇,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肢体浮肿,烦躁昏昧等喘脱危候。如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由肺脏影响及脾、肾、心,可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之肺胀重证。 一、辨证要点 哮病总属邪实正虚之证。发时以邪实为主,当分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注意是否兼有表证。而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三脏之所属。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 二、治疗原则 “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 第四节喘证 喘即气喘、喘息。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病因病机】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复杂,概言之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为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导致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 一、病因 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情志所伤4.劳欲久病 二、病机

中医(专长)-中医骨伤科学-骨质疏松症练习题

第二十五单元骨质疏松症 一、A1 1、下列哪项骨质疏松症多数有家族遗传史 A、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B、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C、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D、老年型骨质疏松症 E、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2、骨质疏松症的病变根本在 A、骨 B、肾 C、肝 D、精 E、髓 3、骨质疏松症的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为 A、疼痛 B、易骨折 C、身长缩短、驼 D、脊椎后凸 E、骨量减少 4、下列哪项不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好发部位 A、胸腰段椎体 B、桡骨远端 C、踝关节 D、膝关节 E、股骨上段 5、患者腰背疼痛,腿膝酸软,受轻微外力或未觉明显外力可出现胸、腰椎压缩骨折。驼背弯腰,身高变矮。畏寒喜暖,小便频多且夜尿多,辩证为 A、肾阳虚 B、肾阴虚 C、正虚邪侵 D、先天不足 E、气血不足 6、骨质疏松症先天不足证治疗宜选用 A、左归丸 B、鹿角胶丸 C、骨松宝 D、仙灵骨葆 E、龟鹿二仙胶汤 二、B

1、A.左归丸 B.鹿角胶丸 C.右归丸 D.十全大补汤 E.龟鹿二仙胶汤 <1> 、骨质疏松症正虚邪侵证治疗宜选用 A B C D E <2> 、骨质疏松症肾虚精亏证治疗宜选用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多数有家族遗传史,女性多于男性。 【该题针对“骨质疏松症”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根据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该病属中医“痿证”范畴,病变在骨,其本在肾。 【该题针对“骨质疏松症”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疼痛:是骨质疏松症的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其原因主要是骨转换过快,骨吸收增加。【该题针对“骨质疏松症”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的部位比较固定,好发部位为胸腰段椎体、桡骨远端、股骨上段、踝关节等。 【该题针对“骨质疏松症”知识点进行考核】 5、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肾阳虚:可出现腰背疼痛,腿膝酸软,受轻微外力或未觉明显外力可出现胸、腰椎压缩骨折。驼背弯腰,身高变矮。畏寒喜暖,小便频多且夜尿多。 【该题针对“骨质疏松症”知识点进行考核】 6、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骨质疏松症先天不足证治以填精养血、助阳益气。方用龟鹿二仙胶汤。治疗亦需考虑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病因辨证施治。 【该题针对“骨质疏松症”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B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骨质疏松症正虚邪侵证治以扶正固本。方用鹿角胶丸,方中虎骨改用代用品。 【该题针对“骨质疏松症”知识点进行考核】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 感冒 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 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 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 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 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 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 咳嗽 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喘证 概念: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喘脱:喘证严重时出现喘促持续不已,烦躁不安,肢冷,体温下降,汗出如珠,心悸,面唇青紫,脉浮大无根等表现时的一种危重病证。多因病及心肾之阳,致阳气欲脱,阴阳离决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