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佛教思想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佛教思想

浅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佛教思想佛教的“灵魂不灭、轮回转生”的生死观是指生命主体(灵魂)在不同的生命个体之间流转、生生不息,死亡不过是生命形式的转换而不是生命的结束。轮回转生是基于自然节律和宇宙循环的想象。以这一观念观照生与死,就会发现,死亡不再是个体生命的终结,而是为个体生命提供了另一种生存的可能。相关才子以毕业论文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

“生与死这种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截然对立的限界”,因此而“变成了一个变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在这里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流转的生”。其实,基于万物有灵观而产生的灵魂在不同生命形态中流转不息的信念,体现了人类试图超越死亡的原始心理本能。因为生死问题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之一,超越死亡成为人类亘古不泯的追求。死亡在现实中不可逃避,只能在心理上象征式地超越,轮回转生即是其超越方式之一。

禅宗的“生死一体”、“万物一如”的顿悟则是在此基础上得出的更高级的瞬间超越的方式。因为,禅宗特别提倡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事物时的一种对无形无限的“终极存在”的认知。所以,禅宗的“无”或日“空”,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的状态,不是一般意义的不存在或否定,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无”,也就是以“无”为最大的“有”。此时,“无”是同“有”相对立而存在的,是产生“有”的精神本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源泉,是生生不息永恒不灭的事物之本体和最高实在。我国学者颜翔林曾撰文充分论证“虚无”的这一哲学本体论价值;日本学者福岛庆道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提出了“禅是无的宗教”这一著名命题。川端康成也明确指出:“这种‘无’,不是西方的虚无,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涯无尽藏的心灵宇宙。基于这种“万物皆空、一切本无”的宇宙观,禅宗建立了一个关于“梵我合一”的精致周密的世界观理论。禅宗认为自心就是人的自我本质。自心从实质上讲就是本真之心,也称本心,或叫净心,也就是佛性。因为禅宗认为人的本心是清净的,具有超越佛性的特点,自心即佛,佛即自心。人的内心就是一切:人世的苦乐、得失、毁誉及迷悟都在于自心,决定于自心;主客、物我、人己、今昨都是自心虚妄区分的结果;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不过是小小本心幻化的产物。基于此,禅宗提出了其独特的解脱方式——自心觉悟。因为我心即佛,一切为我心之幻化,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存的,想求助

于任何外在的力量来获得彻悟超越,只能是水中捉月、镜里寻头。自心觉悟有两种方法:坐禅渐修和心下顿悟。在这两种方法中,禅宗尤为推崇后一种,即在“以心观物”时,突然受到触发而有所升华,脑海里出现一片空白之后便立刻达到了梵我合一、物我一如、空心澄虑、本心清净的“无我”境界,在一刹那的顿悟中便可超越一切有形的羁绊,上升到无形无限的永恒。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就是:“法界则是一心,一心则是法界。草木国土皆成佛祭也。”这种顿悟尽管在脑海表现为一瞬间的闪现,但却具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品性,因而可以说它是感性的,但同时又超越了感性。从哲学上说,这正是感性向理性的深沉积淀所生成的一种对宇宙人生的整体直觉把握,是一种直接审察到的深邃,是一种灵感状态的思辨。

浅析川端康成《雪国》中的虚无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19191939.html, 浅析川端康成《雪国》中的虚无美 作者:任言 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7年第10期 摘要:《雪国》是日本作者川端康成所创作的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以一种哀怨的感情基调营造出了一个虚无的境界,本篇论文就以此部作品为例,分析川端康成的虚无笔调。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虚无美 一、作品中呈现的虚无思想 (一)虚无下的人物生存 小说的主角叫岛村,他是一个来自于大城市、整日无所事事的人,在他身上虚无思想可谓是展现的淋漓尽致。表面上他说是要来雪国考察民间的舞蹈情况,而实际上则是为了自己玩乐,他身上所呈现出来的虚无状态就是要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与慰藉。不管是对舞蹈还是什么,他都持有一样的态度,以至于在故事的结尾,当大火毁灭了一切以后,对他而言,也只是做了一场所谓的虚无的梦。 而女主人公与岛村不同的地方就是,她对生活是有激情的,虽然在生活中她受尽了苦难,甚至为了给行男看病进入到烟花场所,她也没有就此放弃希望、堕落下去。她苦练自己的琴艺,甚至还能够将复杂的曲调给弹出来;她将自己的住所收拾的干干净净;她坚持每天记日记看书的习惯。尽管如此,她对于命运和生活的抗争都没有什么效果,因为琴艺是为了给那些寻欢作乐的人服务的,况且即使是她委身于烟花之地也没能将行男给拯救回来;她将从前记过的日记撕毁,却也没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仿佛所有她希冀的美好生活都与她相去甚远,像是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点[1]。在这部作品中,叶子出现的次数很少,但是她也是小说中 的重要人物之一。作者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去描述她的外貌,她给读者的感觉始终是一种模糊的。作者对叶子使用了一种朦胧的烘托法,然后继续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好似是故意让她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代表,从而使整部作品都披上一层神秘的薄纱。她尽心尽力的陪伴和照顾着行男,一直到他病逝,她才遵循自己的意愿去东京学习护理,但是新的生活还没有开始,她又承受到了无形的虚无下的压力,太多人为了行男付出了,但是即使是这样,行男依旧没能生存下来。行男生命的短暂,代表着人生在世,世事无常,就像昙花一现般虚无。他的死没有影响到任何人,但是他的死却深深打击到了驹子,也让叶子看到了一个绝望、灰暗的人生[2]。 (二)虚无下的爱情体验 川端康成的作品擅于描述女性角色及她们的爱情体验,《雪国》也毫不例外。虽然驹子和叶子都是生活在最低端的小人物,但也不乏美好生活及完美爱情的希冀。但是在如此寒冷的国

镜像之美——川端康成《雪国》

《雪国》中镜像之美与禅意 徐格逸 摘要: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中有两个著名的镜像描写。小说最初发表时,前两章的题目分别是“夕暮之镜”(《文艺春秋》昭和10年1月和“白尘之境”(《改造》昭和10年1月),这成为给无数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两面镜子。禅门许多以“镜”喻法的公案偈语与此不无关联。 关键词:镜像禅 正文: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中有两个著名的镜像描写。两面镜子的影像都具有惊异的美感,然而都是虚幻的。第一面镜子实际上是黄昏时分反光的列车车窗:车窗因暖气和主人公岛村的手指成就的夕暮之境,在他第二次奔赴雪国的途中: 黄昏的景象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物则是在雾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凡人世界。特别是在山野的灯火映照在姑娘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为之颤动。 镜中映现的陌生姑娘是叶子,她那朴素纯洁的美,使岛村回忆起第一次到雪国与驹子相遇的情景。时空在人物的联想和回忆中流转往复,在一个雪后晴朗的早晨出现了第二面镜子,这是岛村房间里真实的镜子: 镜子里白花花地闪烁着的原来是雪。在镜中的雪里现出了女子通红的脸颊。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 也许是旭日东升了,镜中的雪愈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浮现在雪上的女子的头发,也闪烁着紫色的光,更增添了乌亮的色泽。 这一次镜中的影像是驹子。等到岛村第三次去雪国时,驹子再次出现在这台梳妆台的镜中。安置这两面镜子的场景是列车和岛村的房间。开始,叶子和驹子的影像分别反映在车窗和梳妆镜上,随着情节的发展,两个女子的关系逐渐清晰起来,两面镜子也开始交错出现。虚镜中的叶子与实镜中的驹子不断浮现在岛村的脑海中或眼前,虚虚实实,如梦似幻。当岛村在雪夜后地清晨看到梳妆镜里的驹子,自然的想起暮霭中浮现在车窗玻璃上面叶子的脸。而当他在驹子家再次遇见叶子时,叶子的眼神久久地闪耀在岛村的眼睛里,他又忆起昨晚叶子那张映在窗玻璃上的脸,“山野的灯火在她的脸上闪过,灯火同她的眼睛重叠,微微闪光,美的无法形容,岛村的心也被牵动了。”想到这里,岛村眼前又不禁浮现出梳妆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感受到的美意识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感受到的美意识 概要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他于1986年,作为日本的文学家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著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睡美人》等代表作。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日本的传统美和自然美、精神上的余情美以及女性美。我的论文就是在试着探索这些美的表现与根源。 我以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女》为代表,举出了我所感受到的美的例子,并且,就这些例子以自己的想法说明了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美意识的。 据说川端康成从中学时代就开始阅读《源氏物语》。而据说《源氏物语》的最大的特征就是表现出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物哀”的精神。因此,我认为“物哀”的精神是川端康成的美意识的一个根源。 除此之外,川端康成认为佛典是世界中最博大精深的文学。由于佛教的禅的影响,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似乎也与佛教的意识相联系。他的作品大多都反映出了佛教的虚无思想。因此,我认为佛教的禅的影响也是川端康成的美意识的一个根源。 关键词:川端康成、美意识、伊豆的舞女、物哀、佛教 概要 川端康成は日本の著名な小説家である。彼は1986年、日本の文学者として初めてのノーベル賞受賞した。 川端康成には『伊豆の踊り子』、『雪国』、『古都』、『眠れる美女』などの代表作がある。川端康成の作品から日本の伝統美と自然美、精神上の余情美、女性美が感じられる。私の論文はそれらの美の表現とその根源を探る試みである。 わたしは川端康成の作品『伊豆の踊り子』を代表として、感じられた美の例を出した。それに、それらの例について、作者はどのように彼の美意識を表現したのかを自分の考えで表した。 川端康成は中学時代から『源氏物語』を読み始めたという。それに、日本伝統文化の中の「物のあはれ」の精神が表に出されるのが『源氏物語』の最大的な特徴だという。だから、「物のあはれ」の精神が川端康成の美意識の一つの根源であると思う。 また、川端康成は仏典を世界中で一番内容の豊富で奥の深い文学であると考える。仏教の禅の影響で、川端康成の審美情趣も仏教の意識につながっていたようだ。彼の多くの作品に仏教の虚無の思想が表してきた。だから、仏教の禅の影響も川端康成の美意識の一つの根源だと思う。 キーワード:川端康成、美意識、伊豆の踊り子、物のあはれ、仏教 川端康成の作品から感じられた美意識 序論 川端康成は日本の著名な小説家である。彼は1986年、日本の文学者として初めてのノーベル賞を受賞した。 川端康成には『伊豆の踊り子』、『雪国』、『古都』、『眠れる美女』、『ゆくひと』などの代表作がある。 川端康成の作品が虚無を基調としながら、、そこには日本の古代以来の文化脊髄--淡い悲しみが溶けあって、凝集している。川端康成は以前、自分の作品には表面から見れば何も見られないが、実はその中に日本の古代以来の悲しみが含まれていると語っている。川端康成には美について深い研究がある。彼は綿密な観察力がある天オ的な作家である。彼はいつも字句を練っていて、できるだけ美しいものを追求していた。それは芸術品を作ることと同じようであった。彼の文章の描写は極めて細かい。それに彼の思想の表現は物

浅谈川端康成小说中“悲美”的根源

浅谈川端康成小说中“悲美”的根源 作者:牛丹丹 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第6期 ⊙牛丹丹[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119] 摘要:川端康成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著名的东方作家,其作品如《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纸鹤》等,充分体现了川端康成式的“悲美”。本文试从这种“悲美”的艺术特点出发, 来探讨其产生的根源,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川端康成的作品。这种“悲美”的根源,与他不幸的 童年、孤寂的生活、深受日本古典传统的“物哀”精神和佛教禅宗的无常思想的影响以及他所 处的时代有关。 关键词:悲美孤寂物哀无常战败 ■ 作为日本第一位、亚洲第二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 现了具有道德伦理价值的文化意识”,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方面做出了贡献”,因 此享誉20世纪文坛。与此同时,他那立足于日本传统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川端文学”里所蕴含的“川端康成之美”,在东方文学的长廊里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 景线。 从《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纸鹤》等多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川端康成小说独有的“悲美”。这种“悲美”渗透在浑融的人、景、物的描写中,在赋予人、景、物美丽的过程中,总让人感觉到“生之痛、死之悲、爱之切这人间不变的永恒主题又缠绕其中,在清秀疏朗中见 其缠绵悱恻,在既纯且美中见其缠绵哀愁”{1}。这让人不禁发问:为什么这种“悲美”会贯穿到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呢?这种“悲美”是他有意为之抑或无意为之呢?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通过“我”与舞女薰子邂逅时的欣喜、忧惧和分别时的伤叹、不舍的故事来表现这种悲美。“我”和薰子之间的感情始终深埋在心底没有直接说出来,“我”始终以同情的眼光注视着这些生活在下层社会的备受歧视的小人物。最后的离别是“舞 女依然紧闭双唇,凝视着一个方向”,而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仿佛变成了一池清水,一 滴滴溢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如此纯美的情愫,却要以离别来收尾,这是“作者把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悲哀美 的抒情世界”{2}。《雪国》中的“驹子”是“悲美”的结合体。她的灵与肉都是美的象征,却难逃悲惨的命运,最终沦为艺妓,唯一的真诚坦荡的爱也被贯之以“美的徒劳”。而同样与驹 子有着悲惨命运的叶子,是一个有着完美性格的人,其笑声却“清越得近乎悲戚”。为了避免 驹子悲剧的重新上演,她最终坠身于大火中,以一种“内在的生命在变形”保持了她的纯洁性 与完整性。这种“悲美”不仅体现在作者“以客体的悲哀感情和主体的同情哀感,赋予众多善 良的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情调”{3}上,而且还体现在作品中流露的“余情美”上,它是“已经心灵化、净化了的,沐浴着一种内在庄严的气韵,包含着寂寞与悲哀的意味”{4}。在《千纸鹤》中,菊治与其父的情人太田夫人和太田夫人的女儿文子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伦理道德的矛 盾中,川端康成“企图超越世俗道德的规范,于是融入了日本式的‘悲哀’,这悲哀又是与爱 情与同情相通的”{5}。那么,川端康成小说“悲美”产生的根源又是什么呢?这不得不从他的孤儿生活、多次失恋的经历、对日本传统的审美追求与“二战”后日本的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谈起。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介绍 一、作者介绍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据说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刺激过重最终也选择了自杀)二、写作特点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

最新整理川端康成初期文学中的佛教思想 .docx

最新整理川端康成初期文学中的佛教思想 川端康成初期文学中的佛教思想 川端康成是20世纪中期日本著名的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川端康成一生深受佛教影响,他把自己对佛教独特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川端康成出生在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祖祖辈辈对佛教虔诚皈依。从小生活在这种氛围中,浓厚的佛教思想深深的浸透了他的心灵,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幼年时期就具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使他从小就相信灵魂的存在,对佛教思想产生好奇并沉醉其中。 整个日本当时也是一个佛教氛围非常浓厚的国家,从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到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都渗透着佛教思想。当时日本的文学界,也堪称“佛教文学热”。在这种家庭环境和民族环境中成长的川端康成,自然把这种思想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下面我们就从川端康成初期的文学中其中蕴含的佛教思想。 一、蕴含的“无常”观念 川端康成文学中对无常的认识和死亡体验,与他的家庭和社会经历是分不开的。川端康成自幼经历了太多至亲的去世,1岁丧父,2岁丧母,7岁祖母去世,10岁失去姐姐,未满15岁时祖父也离他而去。幼年的孤独和生活上的艰辛,使他笃信“人生虚妄,生命本无所谓生灭”的佛教生死观。当步入社会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无尽的杀戮和死亡。在大学期间,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初恋,但这次恋爱留下的只有闪电般的无常感觉和挥之不去的伤痛,在什么都准备好只等完婚时,却遭遇了突然的不明原因的悔婚。两年后又经历了7.9级关东大地震,尸骸铺天盖地,让人触目惊心。所有的这些无常经历对川端康成的心理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内心深处背负着死亡的阴影。

这些经历使他自踏上文学道路开始,佛教中的“无常”观念影响着他的人生和创作,这种“无常”不仅指个体还指世间的万事万物。“无常”观念反映到作品中就使得每部作品,尤其是早期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有挥之不去的哀愁。更重要的是,他用文学形式来表现在佛教中获得的安慰和解脱以及内心深处对超越死亡的渴望和永生不灭的憧憬。 二、蕴含的“色空”观念 佛教《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外在的物质现象,“空”是内在的精神本质,“色”的内在表现就是“空”,“空”的外在形态就是“色”。也就是说客观世界的具体物象与主观世界的抽象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作品《精灵祭》就援引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观念。 在川端康成的佛教思想里,始终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达到一种主客一体、物我合一的境界。大自然中无论是有生命的草木雨雪,还是无生命的日月山川都与人类的心灵相通。比如《雪国》中的积雪、阳光、银河都是无法捕捉、具有虚无特性的物质,本质是“性空”。另一方面自然还是净化心灵的途径。积雪洁白无瑕,阳光具有消毒功能,银河有沁人心脾的宁静,它们具有净化心灵、抚慰躁动的作用。作者就是通过色空观念来实现与自然的融合,达到心灵的澄澈。 三、蕴含的“轮回转生”观念 川端康成的人生经历使他产生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即:生是虚空,是无常;死是必然,是永恒。这一认识在佛教思想中得到了印证和加强。佛教中的“轮回转生”观念使川端康成相信灵魂也能轮回转生。相信人死后精神能永世长存。不过,川端康成文学中的轮回转生思想与佛教中的“轮回转生”思想并不完全相同,他不认同所谓佛教中“因果报应”和“苦谛”。川端康成文中描绘的轮回转

书评——伊豆的舞女

选自《川端康成小说经典》,《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自1926年问世以来,评论、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尤其是日本的研究者作了很多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但从作者的人生观、作品的思想特征及表现风格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伊豆的舞女》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拟通过对《伊豆的舞女》的分析,来展现 川端文学独特的“佛典”思想特征。 由于受佛教的宇宙观影响,川端康成的人生理想显得既气势恢宏,又虚无缥缈。川端康成主张以佛教视野和宇宙宏观思考人生,却又对佛教的传统观念、感情因习不屑一顾。他主张把人生放大诠释却又避而不谈现实。如此等等,反映在文学中他主张表现手法的革新,即文学革命。也正是他的这种人生观、宇宙观与文学观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简称川端文学)的底流。这种底流首先表现在他的初期文学(1923 年—1933年)的作品中。 川端康成的创作动力是来自人生的悲痛和寂寞,但川端康成并不想让读者在这种痛苦的气氛中窒息,而是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心,使之得到救助。他在《文学自传》中曾谈到:“用我的风格去歌颂东方古典(佛典)的虚幻。”(注: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文学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他还曾就其文学本质论述说:“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相同的。”(注: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文学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川端康成如上所述的“东方古典(佛典)的虚幻”、“心灵”上根本不同的“虚无”等,是文学创作上的理想表现。具体地讲,就是心灵受到压抑、煎熬时产生的“博大”的“求助心”。(注:东山魁夷、吉村贞司著,叶谓渠译:《我的道路》,《世界文学》1988年第6期。)“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所有的人本来就具有平等圆满的佛性。(注:石田一良:《日本思想史概论》,吉川弘文馆1986年版。)这一室町时代的禅宗大同思想基础上的自我解放,就是苦难、寂寞之心得到解脱的一种境界。让理想的光彩照耀读者苦痛的心,使之得到救助,这就是川端康成早期文学的思想特征,也即“佛典”文学思想。 川端文学思想特征的形成,首先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川端康成刚满2岁父亲即病故,3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7岁时祖母病故,后来他被寄养在姨妈家,在他10岁时姐姐也因病死去,15岁时祖父又病逝。这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使沦为孤儿的川端康成形成了所谓“孤儿的根性”。他曾在《文学自传》中剖析自己:“我自幼是个孤儿,受人照顾太多。许多人都宽恕过我,我自己也不曾对别人怀有恶意。”他还谈到:“我刚到东京时,我很爱看失火的场面。大地震后,我一连十天半月,天天都带着水和饼干,到处游逛灾后的遗迹,脸都晒黑了。……我想去的不是欧美,而是东方的灭亡的国家,或许我是个亡国奴。再没有什么人间的形象,比地震时逃亡者那源源不断的行列,更能刺激我的心。我迷恋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欣赏托尔斯泰。可能是由于

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父母的心作者川端康成简介苏教版

父亲母亲的心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有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亲母亲双亡,后祖父亲母亲和姐姐又陆续 病故。孤单郁闷伴其一世,这反应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加复刊《新思潮》(第 6 次)杂志。 1924 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立《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 此出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败伍,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世创作小说 100 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怀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 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基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贞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丧的一面。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 1926)描绘一个高中生“我”和漂泊人的感慨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 1935~ 1937 )描绘了雪国基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贞洁和美,以及作家深邃 的虚无感。其余作品还有《浅草红团》( 1929~ 1930)、《水晶想象》( 1931)、《千只鹤》( 19 49~ 1951)、《山之音》( 1949 ~1954)和《古都》( 1961~ 1962)等。川端担当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 1957 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 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 196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2 年在工作室自杀逝世。已有多部作品 在中国翻译第一版。 【平生】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邻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闻名的荣华,家道中落伍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 2 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亲母亲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 独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因为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关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无改良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郁闷、歪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 岁时祖母逝世,12 岁时姐姐也逝世了,1 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受使他的童年郁凄凉,也对他此后的文 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父亲母亲、祖母、姐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关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惧怕的影响是一世 的。孤单的川端康成一边拒绝现实中的热量,一边在文字的世界里绘制着想象中热量,那个时候他开始阅读《源氏物语》,在他的一世中,这本书是另一个重要的影响,谈论他的作品就不行防止的要提到《源氏物语》。中学时,川端康成关于《源》还只是一孔之见,但就他

人文经典作品读后感 观后感 课程论文 读《雪国》浅析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

读《雪国》浅析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

读《雪国》浅析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 “火车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了。” 在作品的一开头,川端康成就带我们进入了他的虚无世界,列车进入了雪国,时间也进入了雪国,东京人岛村以旁观的视角俯观着雪国的一切。进入雪国的同时构建了一个出离于喧嚣都市之外的雪国的场景,寥寥十数字却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开往雪国的列车上,岛村最先遇到的叶子并被她在镜面中的倒影吸引住,一开始叶子的形象便是虚无的,而后的叶子也在岛村和驹子的关系中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列车镜子的衬底,是黄昏的景色流泻,镜面的映像

用境底的景物恰似电影上的叠印一般,不断地变换。出场人物与背景之间毫无关联。人物是透明的幻影,背景则是朦胧逝去的日暮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不似人间的象征世界。特别是姑娘的脸庞上,叠现出寒山灯火的一刹那,真是美得无可形容,震颤了岛村的心灵。对叶子的观察不仅仅是通过岛村的直观视觉,还有岛村手指的触觉、通过车窗玻璃倒影出的人像引发出的回忆、揣度等等。由此也引出了小说的前两个悬念——叶子究竟是什么人,叶子照顾的男人是什么人。提出悬念就要解开悬念,于是故事继续推进,引出了驹子,在岛村与驹子的生活中正面或侧面地了解到叶子和那个男人的情况,但是作家又始终没有说透。

雪国中的虚无主义是什么?没有系统阅读过川端康成文学的读者,即使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定义,我想也是难以理解的。一个很喜欢阅读的朋友就说:“我阅读“新感觉派”作品的感觉就是没有什么感觉”。诚然,川端康成的行文相对于绝大多数日本作家来说是非常清淡的,但也绝非是平淡无味的那种。川端的作品不能仅仅通过故事、文笔来体会出“感觉”,阅读的时候抠细节,细细品味川端康成对于情节、人物、景物的设置,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描写、人物的小动作等等,方能找到川端康成真正的精妙所在。 川端康成精心塑造的人物,无论是岛村还是驹子、叶子,那种如梦如幻般的虚无,正是其虚无思想的深刻体现。

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美”与“悲”

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美”与“悲” 所谓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觉的美。 ――川端康成 1968年,川端康成因其作品“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实质”而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他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他的作品表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性格和心态,表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意向,将“日本新的创造,贡献于世界的文化。”泰戈尔曾说:“日本民族创造了一种独具完美形态的文化,发展了一种视觉美,从美中发现真理,从真理中发现美。”川端康成不仅借鉴了西方凭直觉捕捉瞬间美感的艺术技巧,更注重发掘日本传统美 的内蕴,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找到了契合点,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川端康成之美”。川端康成自己也宣称:他的创作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学”,要不遗余力地表现祖国的“传统美”。 一、人情美构成了“川端康成之美”的底蕴和灵魂 致力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出有所感觉的美,并以此表达对世界的关照和对生命的体悟,乃是川端康成极力追求的 艺术境界。自成名作《伊豆的舞女》起,他相继创作了《雪国》《古都》《千鹤》《山之音》和《睡美人》等名著,从不同方位

和视角探索、表现美的形态,构建了一座艺术美的大厦。“艳丽美”“壮丽美”“物哀美”“幽玄美”“自然美”“清雅美”“朦胧美”等等,千姿百态之美交相辉映。但在这诸美之表象下,却始终搏动着一个核心意象:情之美。换言之,美在情。任何一种风格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川端康成艺术世界中的意味,就是态度和情感,即作家的情感、读者的情感、人类共有的情感。因为归根结蒂,文学艺术不是别的什么,它是人自身的延伸物,是人类情感的一种升华表现形式。“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 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大千世界,美不胜收,但在宇宙结构中,在世界万物中,不论是自然美 或是信念美,都莫过于人情美。“美者,动人至深,更能推己及人,诱发对人的依恋。”川端康成借助艺术形式,绘制了一幅人类感情的历程图,人情美构成了“川端康成之美”的底蕴和灵魂。 二、川端笔下的女性美 1.具有传统美的女性形象 美即爱,但真心去爱一个人,只有女人才能做到,所以女人美。由于作家的特殊经历和日本民族的特殊心态,培养了作家崇拜女性的审美情趣。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及文化和社会分工的影响,女性似乎更重视爱情,她们在爱的境界中获取了自我的依存性和生命意义;而男性则更关注事业,他们力图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父母的心作者川端康成简介苏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父母的心作者川端康成简介苏教 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 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 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 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 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表现出颓废 的一面。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 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 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 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 (1961~1962)等。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 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在工作室自杀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生平】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 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

《雪国》与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雪国》与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摘要:《雪国》是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作品之一。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日本古典文学中物哀、风雅的美学思想,是作者美学追求的最高峰。作者以纤丽唯美的自然景物为背景,将人情美融入到自然美之中,在孤独、哀愁、深沉的情感基调上,以细腻含蓄的笔触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并浸透着佛教禅宗的虚无主义思想。作品塑造了年轻、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美。作者在人物悲惨命运的叹息中,流露着悲悯与伤怀的物哀之情;在人物纯净心灵的探索中,寻找着寂静与永恒的虚无状态,使人沉浸在淡淡的哀伤中不断体会其余韵,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颤。本文将分别从自然美、物哀美、虚无美与女性美四个方面来阐述《雪国》体现的川端康成的日本美学思想。 关键字:《雪国》;川端康成;美学思想

Aesthetic ideology of "Snow Country" and Yasunari Kawabata Abstract:"Snow Country" is one of the novels of Yasunari Kawabata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Work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Substance Sadness Jap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 elegance of aesthetic ideas of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 highest peak. Qian Li and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human beauty into natural beauty, loneliness, sadness, deep emotional tone, delicate and subtle brush strokes to depict the inner world of characters and imbued with Zen Buddhism of Nihilism . Work shaped the young, beautiful, pure image of women, embodies the feminine beauty. Of the sigh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characters, giving it a matter of compassion and sad sad feelings; the character pure spiritual exploration, looking for stillness and eternal state of nothingness, people immersed in a touch of sadness in the experience of the rest of the rhyme tremor, gives a strong mind. This article from the natural beauty, physical sorrow, nihility aesthetics and the female beauty in four areas to illustrate the Japanese aesthetic ideas embodied in "Snow Country" Yasunari Kawabata. Key words:"Snow Country";Yasunari Kawabata;Aesthetic Thought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 川端康成古都读后感1 读川端康成的小说,最令我影响深刻的不是冷艳的《雪国》,也不是哀婉的《千只鹤》。而是那一篇少有言论提及的《古都》。在每一个无限悠长美好的下午,我都会给自己泡一杯暖茶,然后从书架的一隅拿起那本《古都》。轻轻拂去表面一层细软的灰尘。再次走进那个,每每让我午夜梦回的暖热的梦境。 《古都》讲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相离、相遇、相知、相认,最后又相离的凄楚动人的故事。由于家庭贫困,千重子从小被生父母抛弃,幸运的是她被心地善良的绸缎批发店老板夫妇收养,从此就生长在较为富裕的家庭环境中;而妹妹苗子在父母去世后,被收养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中,在山中村落里做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千重子无时不在挂念着自己远方的未见面的双亲。在京都北山的杉树林和在传统节日宵山日上千重子终于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后,无微不至地关怀妹妹,全心全意地为她的前途着想,并且希望苗子来到城里与自己一起生活。在一个夜晚,苗子来到了千重子家,但成长在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命运迥异的姐妹俩无法改变宿命的安排。苗子知道自己贫民的身份不允许她这样做,为了不影响姐姐的生活和爱情,在和姐姐共度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宿后,苗子踏着冬日夜里下过的细雪,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千重子倚着格子窗默默地目送着妹妹远去,此时,安睡的小街上一片洁白、寂静。 这便是《古都》全部的故事情节。 有时候,当我徜徉于书中美丽的仿佛不真实的场景,比如那座古风典雅的小城,拥有纸窗格子的店铺,繁华的寺庙、旧神社;比如那树春风中如裙摆飘动的红色垂樱,那隐淙淙泠泠的溪流,漫山遍野如同霞海的枫树叶,高大挺直的北山

杉;还有那些繁盛的节日:火节、曲水宴、祗园节以及节日里盛装出行的人们,有花枝招展的年轻艺伎和舞女,扮相可爱的童男童女,和更多的平凡的却又那么独特的小城居民每当此时我都会迷醉,醉于每一个华丽的细节。 于我,《古都》是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美的。 只不过,那美,不仅仅是一种来自异国他乡的令人着迷的文化美,更是一种人格的美。小说的主人公,千重子与苗子,虽说是两个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的两姐妹,但在她们的身上,我从川端每一次不经意或刻意的描写里,我都读出了、感受到了在她们身上闪烁着的一种人性的美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关于千重子。千重子虽然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但她一点也没有小姐脾气,相反,千重子是一个温柔、善良、敏感而又懂得感恩的少女。虽然千重子在上初中时就得知自己并非绸布店夫妇所生,并且也知道自己是现在的父母偷来的,但她一点都不怨恨养父母的私心,反而因为养父母在成长中给予自己的爱而更加感恩他们。而对于自己的生父母,千重子却仿佛生出了一种矛盾的自责。敏感的她认为,是自己的出现,让生父母难以维持生计,给他们带来了负担。同时,当千重子在祗园节上遇见自己的孪生妹妹后,她的这份自责就来得更加强烈。千重子觉得是自己,使得妹妹流落山中乡下,而做了那么多苦力正是因为这种种命运对自己所开的玩笑,反而使得千重子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她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心翼翼的孩子,用心呵护着自己手心里那一片融融的幸运:养父母的疼爱、孪生妹妹对自己的爱护、真一和秀男对自己的爱意 我至今还记得小说开篇里千重子面对两株紫花地丁而发出的哀怜,或许那时候的千重子还只是为自己的命运悲伤。但是,在小说接近收尾的时候,千重子变现出来的对命运的勇敢面对和对身边事物的感恩,着实让我觉得暖心。是的,正是由于一段不同寻常的命运,才让这位美丽而又单纯善良的少女学会了在已有的幸福中紧紧抓住它,并用以一颗感恩的心,微笑着,释怀着接受未来的召唤。于是我看见,千重子还是那个千重子,朝着自己飘飞着粉色八重樱的未来走去,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