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具有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被认定为当时国内船体最大的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22日成功打捞出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沉船的出发地有可能是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港的泉州

B.沉船上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定制的瓷器

C.沉船地点位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

D.沉船上有大量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

2.下面为元朝对外贸易交往情况表,其中最能说明当时()

城市物品商人

北方大都

外国输入:珠玉、药材、珍禽异

兽、食品中国输出:丝绸和瓷器中国、阿拉伯和欧洲商人

南方泉州、广州、

庆元

A.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C.对外交流海陆交通发达

D.阿拉伯失去东西方交流中转作用

3.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对古希腊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起到巨大作用。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开始不断入侵东罗马,使拜占庭学者

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发展

4.1583年,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广泛搜集资料,整理来华传教士的文件、信札、

报告,以及各类翻译成西文的中国书籍,同时参考了大量已出版的欧洲中国学著作,

费时两年,于1585年出版了西班牙文的《大中华帝国重要物及习俗史》,简称《大

中华帝国史》。该书的编纂宗旨是()

A.以全球史观的眼界审视历史发展

B.把中国的情况全面介绍给欧洲人

C.收集情报为澳门殖民统治者服务

D.满足扩大对清朝输出商品的需要

5.当我们研究美国历史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提到近代非洲黑人因奴隶贸易被贩卖到美洲的事实。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持续到二战后

B.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国家是英国

C.英国黑奴贸易的目的是给美洲的工厂提供劳动力

D.黑奴贸易为欧洲带来大量的资本,造成非洲的落后

6.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这一现

象表明当时()

A.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763年以前)在西非,土著酋长们基本上把欧洲商人限制在沿海贸易站。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却也最看不起他们。”由此可以看出()

A.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没有影响

B.早期欧洲殖民扩张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

C.18世纪以前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

D.18世纪以前欧洲文化已经融入亚非各国文化

8.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Creole)一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商业贸易和人口迁移

B.奴隶们在劳动中的创造

C.西欧早期殖民扩张

D.工业革命的促进

9.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

10.洛克认为财产权起源于劳动,土地所有权的获得是由于耕作,而北美的印第安人长期在一块土地上狩猎,无法获得其土地的所有权。洛克的观点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关注财产权的归属问题

B.欧洲人轻视印第安人狩猎文明

C.欧洲人为在北美的殖民扩张进行辩护

D.欧洲人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11.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12.以下是1400—1800年世界部分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表(单位:百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国家或地区1400年1600年1800年印度74145180

欧洲5289146

非洲撒哈拉以南6010492拉丁美洲361019

A.1400—160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主要缘于英国的殖民扩张

B.1400—1600年拉丁美洲人口的锐减主要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

C.1600—1800年欧洲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因为奴隶贸易的盛行

D.1600—1800年非洲地区人口减少主要缘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13.下面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表(单位:%)。

地区

1699—

1701年1702—

1774年

1804—

1806年

1834—

1836年

1854—

1856年

欧洲83.645.037.336.328.9美国、加

拿大

和西印度

群岛

13.346.949.434.728.1

非洲、近

东、

亚洲、澳

和拉美

3.18.113.329.043.0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

B.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

C.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D.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14.有学者认为,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重新分化,一些地区提供原材料,而另外一些地区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由此说明()

A.资本开始自由开放地流动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得到确立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

15.下表为《1980—1995年世界贸易情况表》。由表可知()

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总计100.00100.00100.00100.00

农产品14.6913.5912.0211.41

燃料及矿产品27.5321.8414.1610.56工业制成品53.7160.5169.3372.01

A.国际贸易对主权国家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B.传统贸易优势影响强大

C.贸易竞争力取决于规模经济、技术优势

D.国际贸易发展日益受阻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冀、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规定其他八州经各条水陆通道向王都冀州入贡,夏王朝又以冀州物产加以赏赐。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商贸往来通道涉及疆土内外,这些通道,有

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通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等。商路上,中央政府与周边民族和域外各国以进贡和回赐为特征的以物易物的朝贡贸易,唐宋明各朝各代的茶马互市,延续古今的盐业专卖政策,大运河潜运等长途

贩运史实,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使中国商路的历史价值具有

不可替代的地位。

——摘编自王如芹《中国商路》材料二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主

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香精等。到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

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因为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谷物。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

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第二个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直到18世纪末,欧洲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路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相对于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并从国际视角分析其影响。(10分)

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美]帕特里克·曼宁

《世界历史上的移民》材料二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时间长、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10分)

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

1.C

2.C

3.D

4.B

5.D

6.D

7.B

8.C

9.D10.C11.C12.B13.C14.D15.C

一、选择题

1.C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是在元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于17世纪荷兰对外殖民扩张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沉船地点位于广东阳江海域,广东地区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途经地区,故C项正确;景德镇盛产青花瓷主要在元代以后,故D项错误。

2.C A、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光从物品种类来看,不能说明中国处于入超地位,故排除B。从表中对外交往的城市有北方的“大都”和南方的“泉州、广州、庆元”可知,元大都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对外贸易,而“泉州、广州、庆元”属沿海地区,主要通过海运方式进行对外交往,这说明元朝时对外交往陆路海路交通方便,故C正确。

3.D根据材料所述,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并对古希腊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起到巨大作用,随着14世纪时奥斯曼帝国的入侵,迫使拜占庭学者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古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广泛传播,表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了文化发展,D项正确;材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变化,不是天主教文化,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文化中心转移,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信息表达的主旨,排除。

4.B《大中华帝国史》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在收集、研究中国文献基础上编纂而成的,目的是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欧洲人,使之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及历史,B正确;16世纪尚未出现全球史观,A排除;早期占领澳门的西方殖民统治者是葡萄牙人,C排除;清朝在1636年才建立,D排除。

5.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奴贸易在15—19世纪盛行,故A错误;最早开展黑奴贸易的国家是葡萄牙,故B错误;英国黑奴贸易的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故C错误;黑奴贸易为欧洲带来大量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造成了非洲的长期落后,故D正确。

6.D清政府经济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故A错误。“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在题干信息中并没有得到体现,仅从题中内容无法得出比较性的结论,故B 错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错误。从题中“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故D正确。

7.B A说法绝对,故排除。“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各土著民族正如人们预料的那样,对欧洲入侵者的文化根本没有印象”说明欧洲对亚非土著文化影响较小,故B正确。“穆斯林土耳其人虽与基督教欧洲人关系最密切,但却也最看不起他们”,并不意味着世界其他地区无视欧洲文化存在,故C错误。材料表明在中东、印度和中国古老的文明中心,欧洲文化影响较小,而不是已经融入亚非文化,故D错误。

8.C由题目中的信息“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可知“克里奥尔语”是16—18世纪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的产物,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人口迁移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奴隶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的信息,故D项错误。

9.D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仅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A。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也仅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B。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无法体现对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的影响,故排除C。题干“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体现的是蔗糖的传播发展对人口流动、经济形态和殖民扩张的影响,说明蔗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故D正确。

10.C材料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基本史实来分析材料。材料揭示了对印第安人土地所有权的一种认识,而不是侧重资

本主义国家,排除A;材料只是对印第安人获取财富的方式不认同,并没有从根本上轻视印第安文明,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和美洲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排除D;洛克认为,要想获得土地所有权就要耕种土地,而印第安人没有耕种土地,所以没有土地所有权,这一论断表面是正确,实际上否定了印第安人在北美的生存和居住权利,是为欧洲人在北美进行殖民扩张进行辩护,C正确。

11.C由题目中的信息“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可知随着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妇女的装束也随之变化,但不能说明其政治地位的提高,故排除A、D两项,C项正确;自古以来,妇女一直是劳动者,故排除B项。

12.B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扩张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英、印英间的贸易开始,1757年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故A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发现了新大陆,与此相伴的是旧大陆病菌的传入以及殖民者的直接屠杀等政策,导致拉美地区人口锐减,故B正确。奴隶贸易主要是将非洲的黑人奴隶贩卖到美洲,因此不是导致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故C错误。工业革命开展是在18世纪中期,非洲在1600—1800年间人口减少主要是欧洲的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故D错误。

13.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确立了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故排除A。题干没有反映国际市场的竞争状况,故排除B。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到欧洲以外地区的比例越来越大,说明英国越来越依赖于殖民地市场来销售工业品,即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故C正确。英国出口到欧洲的工业制成品仍然占有较大份额,故排除D。

14.D A项错在“开始”,故排除。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题干未体现,故排除B。C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排除。题干“人口的大量增长”“迅速的城市化”“劳动力在地理上重新分化”“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表明

工业化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关键性一步,故D正确。

15.C表格数据未体现主权国家的相关信息,故A错误。表格的时间是1980—1995年,根据所学可知,此时传统贸易优势强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表格中农产品、原材料出口的比重不断减少,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稳步上升,反映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贸易竞争力取决于规模经济、技术优势,故C正确。从表格数据不能得出国际贸易发展日益受阻的结论,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特点:商路种类多,区域广;商路形成时间早,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在商路发展过程中朝贡色彩突出;商路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推广相交织。(5分)

原因

政治:中国较早形成国家,以及后来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国力雄厚。

经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先进发达,手工业技术先进;商品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

文化:中国文明先进,同时域外文明、物产等对小国有较强的吸引力。(5分)

(2)新变化:商品范围扩大;贸易路线转移,由地区性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呈现出不平衡趋势,以欧洲为中心;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兴起;从以和平手段为主向以殖民侵略、掠夺为主转变。(6分)

影响: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已大规模的完成。南北美洲和东欧生产原科,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国际社会的交流(文化交流、物种交流等)。(4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这些通道,有用商品特征命名的丝路、茶路、皮货路、药材路等;有用线路地理特征命名的草原路、沙漠路、海洋路等;还有以交通工具命名的骆驼之路、马队之路、船队之路等等”可以归纳出商路种类多,区域广;

根据材料一“据《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冀、青等九州,并且‘相地宜所有以贡’”“可以认为,贡路是中国商路的早期形态”可以归纳出商路形成时间早,受到政治因素影响,朝贡色彩突出等信息;根据材料一“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商贸历史文化遗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商路发展与文化的交流推广相交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可以归纳出商品范围的扩大;根据材料二“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可以归纳出贸易路线转移,由地区性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尤为如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以欧洲为中心;根据材料二“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可以归纳出欧洲的重商主义思想兴起;根据材料二“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以及殖民地商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手段的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世界贸易中亚洲、非洲、欧洲等分别扮演的角色和世界贸易的影响等方面即可归纳总结出答案。

17.答案(1)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10分)

(2)不同之处

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4分)

共同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6分)

解析(1)“历史背景”要从材料的关键信息中分别概括。欧洲,根据材料一“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等方面来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的历史背景。中国,根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等方面来概括19世纪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概括欧洲方面;再根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方面。第二小问从改进生产方式、改变人口结构、促进文化交融等角度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至四单元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具有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被认定为当时国内船体最大的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22日成功打捞出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沉船的出发地有可能是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港的泉州 B.沉船上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定制的瓷器 C.沉船地点位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 D.沉船上有大量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 2.下面为元朝对外贸易交往情况表,其中最能说明当时() 城市物品商人 北方大都 外国输入:珠玉、药材、珍禽异 兽、食品中国输出:丝绸和瓷器中国、阿拉伯和欧洲商人 南方泉州、广州、 庆元 A.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C.对外交流海陆交通发达 D.阿拉伯失去东西方交流中转作用 3.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对古希腊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起到巨大作用。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开始不断入侵东罗马,使拜占庭学者

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古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发展 4.1583年,西班牙历史学家门多萨广泛搜集资料,整理来华传教士的文件、信札、 报告,以及各类翻译成西文的中国书籍,同时参考了大量已出版的欧洲中国学著作, 费时两年,于1585年出版了西班牙文的《大中华帝国重要物及习俗史》,简称《大 中华帝国史》。该书的编纂宗旨是() A.以全球史观的眼界审视历史发展 B.把中国的情况全面介绍给欧洲人 C.收集情报为澳门殖民统治者服务 D.满足扩大对清朝输出商品的需要 5.当我们研究美国历史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提到近代非洲黑人因奴隶贸易被贩卖到美洲的事实。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持续到二战后 B.最早进行奴隶贸易的国家是英国 C.英国黑奴贸易的目的是给美洲的工厂提供劳动力 D.黑奴贸易为欧洲带来大量的资本,造成非洲的落后 6.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这一现 象表明当时()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原创)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具体表现在() ①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四大帝国纷纷解体 ②诞生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一些民族国家 ③英帝国疆域内的各自治领的离心力日益加强 ④埃及、巴拿马分别收回苏伊士、巴拿马运河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原创)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亚非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以下事件属于此次运动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C.法国大革命 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原创)2009年7月25日,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帕奇去世,终年111岁。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我不喜欢战争。”“有时我晚上还会梦到战场,当时的惨状令我无法忘怀。”下列对材料中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观念兴起

B.英国一直是坚定的和平主义的拥护者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持了长久的和平 D.鼓励人们采用战争去解决国际间争端 题组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4.(原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主义造成致命的打击,下列能够推动殖民体系瓦解的因素有() ①反法西斯联盟通过决议支持殖民地独立要求 ②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世界殖民主义体系 ④二战以战争的正当性保证战后各国的独立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5.(原创)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是() A.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召开万隆会议 C.伊朗爆发立宪革命 D.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6.(原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很快土崩瓦解,下列属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是() A.埃及护宪运动 B.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苏维埃俄国的建立 D.中国恢复对台湾的管辖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历史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测评(A)

第三单元测评(A)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赫梯人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大量铸造并使用铁器的部族。从公元前14世纪中期开始,埃及和赫梯帝国多次发生争霸战争。在和赫梯人接触的过程中,埃及人学会了铁器的铸造和使用。约在公元前13世纪初期,埃及已经进入铁器时代。这种现象表明古代战争是() A.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B.政权更替的根本原因 C.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D.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 ,可知战争促进了铁器的传播,从而促进了埃及的进步,古代战争是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故A项正确。 2.印欧人的迁徙是世界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次游牧部落大迁徙,它直接改变了民族的分布格局,也影响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下列对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直接导致了两河流域文明的诞生 B.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创建了赫梯帝国 C.雅利安人深刻影响了印度的历史 D.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摧毁了雅典城邦 ,创建了种姓制度,深刻影响了印度历史的发展,C项正确。A、 B、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3.《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就在定居新领土的人口来说,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就是从非洲向美洲运送的黑人奴隶。自中世纪以来,这种奴隶制就从未完全消失。自17世纪末以来,很多国家还为此颁发特许权。这说明() A.自由贸易遭到了逆转 B.殖民扩张引发了劳动力问题 C.非洲经济出现了转型 D.奴隶制迎合了社会发展趋势 世纪,欧洲盛行的是重商主义,故A项错误;欧洲在美洲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大量杀戮印第安人,从而导致美洲的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黑人奴隶贸易开始出现,故B项正确;黑人奴隶贸易与非洲的经济转型无关,故C项错误;黑人奴隶贸易在19世纪时被取消,这说明奴隶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故D 项错误。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后篇巩固提升 1.下图是1860—1970年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 美国每年移民人数(1860—1970年) 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冷战的影响 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1900年左右和1930年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左右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故吸引了大量移民;1930年左右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大量工人失业,经济萧条,故移民人数处于低谷,故B项正确;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是1900年左右,故A、C两项均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5年结束,不是1930年左右,故D项错误。 2.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5年欧盟有510万人出生,520万人死亡,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人口负增长;但同期欧盟总人口却从5.08亿上升到5.1亿,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缩。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B.区域集团化发展不平衡 C.市场经济在各国实行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欧盟人口的增多是由于“移民人口抵消了本地人口的萎缩”,而人口流动加速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不平衡,排除B项;市场经济在各国实行与材料反映的移民人口大量增加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形成,排除D项。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10课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图中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贸易中心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罗马人的征服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全球化的推进 2.下图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逐步形成 B.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地区的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C.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通信工具方便了世界联系 D.新航路开辟引起欧洲的商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扩展 3.(2019山西太原高一期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推销、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推动()

A.世界完全形成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B.各国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现象得以消除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获得对等的利益 D.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4.(2020安徽示范中学高二月考)2018年3月,“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由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等11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截至2018年12月底,除日本以外的其他10个国家对协定国废除了几乎所有的关税,日本也废除了100%的工业产品和82.3%的农林水产品的关税。这些做法() A.顺应了贸易自由化潮流 B.加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 C.阻碍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D.加强了成员国政治合作 题组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5.(2019山东枣庄八中高三月考)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说:“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A.“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和荷兰 B.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 C.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 D.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6.(2019四川树德中学高二月考)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他说:“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2019山西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0月检测)“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主张“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甚至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2.(2020安徽六安一中高二期末)《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明代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一百回,前二十二回描写前世姻缘,二十三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恶姻缘故事为线索铺陈展开。可见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A.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B.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思想影响很大 3.(2020北京房山高二期末)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4.(2020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模拟)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这主要表明当时()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5.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和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 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 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6.十月革命胜利后,《广东新中华报》的一篇文章写道:“马氏之言验矣!今日欧美诸国已悟布尔塞维克之不能以武力扫除矣!”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马克思主义得到部分国人认同 C.马克思主义只在南方得到传播 D.新文化运动已不再宣传民主科学 题组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7.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据材料可推知()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神话传说及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考古学家夏鼐发表的《碳—14测定年代和中国史前考古学》把中国远古文明分为七个区域。据此可知() A.神话传说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 B.历史研究必须依赖考古发掘 C.中华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特点 D.中华文化“华夷之辨”根深蒂固 2.(2020江苏盐城响水中学高二期中)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是先秦时期影响较大的学派,其思想及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这些学派() 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D.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2020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二期中)冯天瑜教授在《中华文化史》中研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如“隋唐:隆盛时代”,那么两宋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应该是() A.从神本走向人本

B.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C.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D.沉暮与开新 4.(2020江西吉安永丰中学高二期中)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知识界(深度解析) A.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B.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 C.实现国家救亡与民族复兴的迫切愿望 D.主张传统儒家文化的回归 题组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5.(2020山东泰安泰西中学高二月考)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儒家民本思想中的“爱民”“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这说明(深度解析) A.儒家思想能够制约绝对君权 B.儒家思想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 C.民本思想可以完善皇权政治 D.民本思想顺应绝对君权的需要 6.(2020山东济宁微山一中高一检测)《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中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二者都认为() A.道生万物 B.顺应天命 C.人定胜天 D.天人合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②各国君为富强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④科技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2.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 A.孔子创立儒学 B.“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理学的出现 3.2009年3月30日,百集动画片《孔子》的卡通主角形象在深圳亮相,该片讲述的是孔子从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万世师表的励志故事。片中孔子的台词不可能有() A.“克己复礼”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有教无类” D.“存天理,灭人欲” 4.有学者认为,孟子的学说主要发扬孔子在“仁”方面的思想,“孔子言仁而孟子益之以言”。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孟子主张() A.“制天命而用之”B.以德治民 C.施行仁政D.“以法为本”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法B.儒、法、道 C.法、儒、道D.道、法、儒 6.汉初一位学者称某学派“序君臣上下”的论点,认为其有助于政治秩序的建立,但也批评这个学派“内容广博,却不易掌握其要点;学习者虽花力气,获得的成效却很少。”这个学派最有可能是() A.儒家B.道家 C.墨家D.法家 7.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8.汉武帝对古代中国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统治时期()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后篇巩固提升 1.某同学整理的如下这张资料卡片,可用来研究() A.文艺复兴的影响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三角贸易”的影响 “使东西两个半球之间建立了联系”“开始了欧洲海外殖民的血与火的历史”可知,这是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评述,故B项正确。 2.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中国和欧洲之间存在丝银贸易,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意味着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B项正确;白银流入中国,减少了欧洲贵金属的流入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价格革命的发生,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对西班牙的发展是有利的,其衰落原因是其未将获得的资本投入生产领域,排除C项;题干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大量外销,说明当时是中国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项。 3.1785—1832年间出现的北太平洋的动物皮毛市场是中国与欧美之间的贸易市场,该贸易以中国市场为中心,以欧美商业资本为核心驱动力,并在资本扩张性竞争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大约到了19世纪20年代初期,这种动物皮毛贸易逐渐衰退。据此可知该贸易() A.兴起时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 B.活跃程度与中国民间皮毛需求量大有关 C.兴衰过程可能与皮毛资源过度开发有关

D.发展状况反映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密切 “在资本扩张性竞争条件下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可知该贸易衰退的原因可能是对动物皮毛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故C项符合题意;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A项;该市场的核心驱动力是欧美的商业资本,衰退原因并不是中国民间皮毛需求量大,排除B项;仅根据皮毛市场无法说明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密切,排除D项。 4.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到“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体现了进口的产品由奢侈品向工业原料转变,这明显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机器生产导致工业原料需求大增,故选B项。 5.观察下图,可以推知() 初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 A.初级产品占国际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B.国际组织成立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D.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加剧 1937—1987年初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体现了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故A项错误,C项正确;从图表中看不出国际组织的影响,故B项错误;由初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变化看不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故D项错误。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该状况反映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全球经济秩序在竞争中逐步建立 C.该时期的国际关系日趋简单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四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汉使已率领官方船队,携带黄金、丝绸等物品,从番禺(即今广州)出发到达了东南亚等地;公元前1世纪,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奇珍异宝等亦从海路运抵番禺。据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A.率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造船技术极其高超 C.已经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D.贸易地位十分重要 ,当时广州在对外贸易中充当着转运枢纽的作用,体现了其地位的重要性,故选D 项。广州在西汉时期是联系中外的枢纽,不能说其率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并无造船技术高超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广州已成为南方经济中心,排除C项。 2.《旧唐书》称:“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 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 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旧唐书关于《散乐》杂戏的记载中阐明了幻术的来源,实质上体现了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得以交流,故B项正确;西方古典主义音乐产生于近代,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题干关于幻术的记载不能反映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D项排除。 3.有学者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故C项正确;汉朝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故B项错误;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这也不是材料要说明的内容,故D项错误。 4.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壹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三四单元综合测试卷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vs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6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制定的《关于非洲难民问题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中规定:“难民一词亦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对此公约中的规定理解正确的是() A.首次规定了难民的定义 B.对难民问题进一步扩展和细化 C.标志着“世界难民日”的诞生 D.区域性公约违背了联合国公约 2.上海在城市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形成这一文化特色的根源是() A.宜居的城市环境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经济的持续推动 D.地理位置的优越 3.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袭扰。这些举措()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4.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猛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5.张骞在给汉武帝的汇报中建议:“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骞的探险计划() A.推动了“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 B.论证了北击匈奴的重要性 C.荒诞不经,纯属个人的想象 D.没有看到途中匈奴的威胁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后篇巩固提升 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白人移民美洲,欧洲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入世界各地,欧洲人也将疾病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上述现象说明() A.殖民掠夺残酷无情 B.先进思想观念传入美洲 C.世界走向整体发展 D.资本主义制度向外扩张 ,新航路开辟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也将疾病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这说明世界走向整体发展,故选C项。A、B两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欧洲白人移民美洲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也将疾病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没有涉及社会制度,排除D项。 2.独立战争后,美洲原住民的实际地位更加恶化,他们被屠杀、驱赶,并被限制在遥远、荒凉的保留地。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A.启蒙思想影响有限 B.种族歧视十分严重 C.法律意识有待加强 D.美利坚民族尚未形成 ,故选B项。启蒙思想对美国影响极为深刻,排除A项;当时的法律并未公正公平地对待原住民,故原住民的遭遇和美国法律意识强弱无关,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英国的奴隶贸易通常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下面关于“三角贸易”的示意图中,②处应为() A.非洲奴隶 B.工业产品 C.茶叶、丝 D.金银、原料

,16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返航。所以①是工业产品;②是非洲奴隶;③是美洲的原料,故A项正确。 4.据统计,16、17世纪时,西班牙在殖民地开采的黄金、白银超过当时世界总产量的2/3。1500—165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多达180吨,白银多达16 000吨。而被迫在矿山劳动的印第安人却大量死亡。上述材料凸显了() A.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B.殖民者的贪婪与残暴 C.拉丁美洲的富有 D.殖民者的能力强大 、17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从美洲掠走大量的黄金和白银,使得大量印第安人在其奴役下丧生,体现了殖民者的贪婪与残暴,B项正确;材料中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奴役印第安人开采大量金银,不能凸显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也不是强调拉丁美洲的富有,A、C两项错误;材料旨在说明早期殖民的残暴,不是强调殖民者的能力强大,D项错误。 5.1822年,英国接受来自澳大利亚的优质羊毛 6.8万千克,1830年达到136万千克以上,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毛纺业最大的供应商。此现象直接导致() A.澳大利亚发生了工业革命 B.白人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居民 C.英国加速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 D.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不断被剥夺 ,而养羊需要大量土地,这导致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不断被剥夺,故选D项。澳大利亚主要是农业殖民地,未发生工业革命,故排除A项;白人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居民不是直接影响,故排除B项;英国加速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与羊毛大量生产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 6.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主要居民,其根本原因是() A.澳大利亚的原住民被屠杀 B.欧洲人的殖民式移民 C.工业革命开展 D.澳大利亚采矿产业的发展 ,从根本上说是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导致的人口迁移,因此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方的殖民侵略,故选B项。 7.圣诞岛位于澳大利亚西北,今天,它已经成为澳大利亚乃至全球的一块独特领地。目前岛上1 600人中,华人占70%。圣诞岛100多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是近代华工的一部血泪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战争与文化交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专题强化练5战争与文化交锋 一、选择题 1.()在蒙古西征基础上的蒙古帝国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新秩序,正如某学者所说:“忽必烈及其侧近策士,构思了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甚至是海洋世界等三个相异世界的相连,并且他还企图以欧亚整体的规模来完成。”据此可知蒙古帝国的建立() A.保证了欧亚世界长久和平 B.世界开始从分散联合为一体 C.开始打破区域文明的界限 D.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创造条件 2.(2019安徽合肥第七中学高考模拟,)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郑观应指出,“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的上台,全在国民……非继续的觉悟努力,这种政治万1922年 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3.(2020北京房山高一期末,)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而民族语言往往会烙上历史的印记。巴西著名球星罗纳尔多可以和下列哪位球星进行直接交流() A.意大利的巴乔 B.英国的贝克汉姆 C.葡萄牙的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 D.法国的齐达内 4.(2019辽宁沈阳城郊重点联合体高二期末,)拿破仑通过战争在欧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帝国覆灭后,一位学者曾说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我们应向拿破仑表示感激……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是因为拿破仑战争() A.使欧洲由分裂走向统一,受到欧洲各国人民的拥护与爱戴 B.维护了被占领地区的和平,并且主动归还了所占领的领土 C.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但同时又破坏了欧洲的国家独立 D.最终被欧洲反法联军所打败,欧洲各国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5.()下图是某同学梳理某一类世界大事时而绘制的知识结构图。空白处所填内容较为合理的是() A.非暴力与民族复兴 B.亚非拉的独立之路 C.争取民族解放斗争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5课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古代印度文化 1.“种姓”一词在梵文中音译为“瓦尔那”,原意为肤色、品质。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2.它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有关这一教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元前8—前6世纪在印度产生,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派别 B.宣扬“众生平等”“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C.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D.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3.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说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许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中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从中可得出,该书() 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 D.是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

4.历史也会出现错觉和失误。如印第安人、西印度群岛因哥伦布的错误判断而永远的错了下来。阿拉伯数字是西欧人对什么的错误认知而导致的() A.中国数字 B.印度数字 C.埃及数字 D.希腊数字 题组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5.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6.日本幕府政治始于12世纪末镰仓幕府的建立,结束于1868年日本有识之士推翻江户幕府的统治。下列能体现其特点的是() ①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 ②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 ③幕府是日本最高政权机关 ④以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的实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根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中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文学典籍者凡185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深度解析) A.日本人民虚心好学 B.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C.中日关系交往密切 D.疆域临近交通便利

202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同步练习--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综合拔高练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古代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1.(2022全国甲,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 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2.(2022广东,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3.(2021北京,4)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 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 ) 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 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 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 ④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2 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

4.(2022全国甲,33) 上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5.(2020天津,13)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 )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三年模拟练 1.(2022黑龙江哈尔滨九中三模)据《史记》记载,乌氏倮(人名)以畜牧起家,后来贩卖丝货, 与关外戎王贸易,竟成巨富。秦始皇让其位同封君,列朝议事。这则材料可以佐证秦代 ( ) A.跨境丝绸贸易显现雏形 B.政府鼓励民众经商贸易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同步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1.下图是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人口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奴隶贸易 B.殖民屠杀 C.工业革命 D.文化交流 解析:奴隶贸易会导致海地岛人口增加,而不是大幅减少,故A项错误;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此后欧洲殖民者不断涌入美洲,对当地土著居民进行大肆屠杀,导致人口急剧减少,故B项正确;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C项错误;文化交流不会导致海地岛人口锐减,故D项错误。 答案:B 2.1518年底,天花首次在美洲出现,并在其后两百年中多次发作。在17世纪的前3/4的时间里,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73万人下降到1.2万人。由此导致( ) A.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 B.大量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C.许多欧洲人移民美洲 D.众多中国人向美洲移民 解析:据题干“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73万人下降到1.2万人”可知,美洲人口锐减,殖民者需大量补充美洲的劳动力,进而从非洲掳掠大量黑人贩卖到美洲,故选B项;“被屠杀”与材料中“天花首次在美洲出现,并在其后两百年中多次发作”的病疫死亡不符,排除A项;“在17世纪的前3/4的时间里”,欧洲人移民美洲数量上远不及黑人,排除C项;中国移民不是主流,排除D项。 答案:B 3.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澳大利亚的用途是( )

A.原料产地 B.流放罪犯 C.建立牧场 D.开采金矿 解析: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澳大利亚只是作为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 4.19世纪以前,欧洲国家大量贩卖黑人奴隶;19世纪初,英国、荷兰、法国等国先后宣布禁止奴隶贸易。这一转变反映出西方国家 ( ) A.侵略手段的变化 B.对外政策的调整 C.扩张方向的改变 D.工业革命的进行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开展工业革命,需要自由劳动力及在对外贸易中倡导自由贸易政策,所以奴隶贸易被宣布禁止。故选D项。 答案:D 5.鸦片战争后,美国殖民者在中国大量招募华工,其直接原因是 ( ) A.清政府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工人 B.修建铁路和金矿开发需要工人 C.中国东南沿海穷苦百姓生活困难 D.19世纪英美等国禁止奴隶贸易 解析:鸦片战争后,美国殖民者在中国大量招募华工主要是因为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开发和太平洋铁路修建需要大量工人,因此答案为B项。 答案:B 本课提要 1.重要时间点 (1)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19世纪中叶,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3)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2.重要知识点 (1)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 (2)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3)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础巩固】 1.他“发现新大陆”,让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了美洲大陆的存在。他是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历史课后习题+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测评(A)

第四单元测评(A)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时,“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这一景象说明当时() A.经济交流消除了民族隔阂 B.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 C.中国的商品得到西方青睐 D.丝绸之路已全面畅通 2.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在大夏(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见到了邛竹杖、蜀布。大夏国人说,他们是从身毒国(古印度)购买来的。这一记述可以用来证明() A.张骞正式开辟了丝绸之路 B.大夏国和身毒国贸易关系密切 C.“西南丝绸之路”早已开通 D.中国与中亚的贸易关系早就存在 “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在大夏(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见到了邛竹杖、蜀布”,可知西汉时期中国就与中亚存在着贸易关系,故D项正确。 3.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朝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朝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发掘出了汉朝的钱币。这些考古发现证实() A.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 B.甘英到达波斯湾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汉朝疆域的扩大 ,既有丝绸之路经过的中国新疆地区,也有“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东南亚地区,因此题干材料中考古发现的物品是陆、海丝绸之路存在的历史见证,故C项正确。 4.据载,唐朝大历五年(770年),外国商船到达广州的有四十多艘,它们载来了香料、药材、象牙、犀角、珍宝等货物,从中国贩走丝绸、瓷器等物品。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丝绸之路衰落 B.中外贸易发达 C.政府鼓励对外贸易 D.朝贡贸易的兴起

_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单元质量检测(三)法律与教化 A级——基础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人文”一词见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与文中“人文”一词意思最为接近的是( ) A.宗法制度B.分封制度 C.礼乐教化D.社会风俗 解析:选C 所谓“人文”是指人类制作的礼乐典章制度及其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教化作用,故选C项;A、B两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社会风俗是道德教化的结果,且与材料中“人文”一词意思更接近的是礼乐教化,排除D项。 2.秦国攻占楚国后,设置了南郡。公元前227年,南郡郡守腾通告各县、道:“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这反映出秦国( ) A.国家统一推动法律实践 B.郡县制激化了社会矛盾 C.法律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D.以法为教的历史必要性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可知,由于百姓遵从民俗,不遵守法律,危害社会,这说明国家推行法律的必要性,故选D项;公元前227年尚未统一全国,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是民俗和法律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 B.儒家纲常伦理渗入法律 C.法家思想重新得到重用 D.亲亲之间享有相同权利 解析:选B 材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体现的是儒家的纲常伦理对法律的影响,故选B项;A项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