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中医名家思想学习的心得体会

关于中医名家思想学习的心得体会

关于中医名家思想学习的心得体会

中医思想源远流长,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的国粹。它记录着

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中医学是我们先祖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体独特理论体系和诊疗特点的

医学模式。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思想是中医诊疗体系的高度概括,对指导

我们现在的临床实践活动具体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医名家思想是几千年传统医学

发展长河中涌现出的著名医家临床经验的智慧结晶,对现在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

通过近期自学中医名家思想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给我印象最深

刻的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马融院长关于中医思维培养的讲座,老师

从一个最普通、常见的小儿感冒病案入手,给我们讲述了怎么培养、运用中医思

维去判断、思考临床问题,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中医师,必须经历

诵经典、跟名师、专临床的漫长历程。老师讲述了将《肘后备急方》中学到治疗

呕吐的经验发展创新并运用于自己临床的经典案例,如今尚记忆犹新。课后我结

合自己临床跟随严纯主任临床治疗呕吐,翻阅部分经典典籍,对呕吐诊疗整理如下。

《肘后备急方》是现存最早的急症诊治专著,其中“治卒胃反呕啘”

篇中论述了对突发呕吐的治疗。《肘后方》中关于呕吐病因病机虽然描述极少,

其主要以症用药,或治“干呕不息”“饭后喜呕吐”等,但实际上葛洪用现代观

点论述,呕吐如同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有利于排除人体内的有害物质,古代也有“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之说。所谓吐者不可下,乃因邪在上而为之

立法,因邪有外出上越之机,故当因势利导使用吐法。而葛洪在“治人胃反不受食,食毕则吐出”中治法有所不同,其主要是因为该患者实为胃肠积热,实热阻

于胃肠,腑气不通,浊腐之气上逆,不受食,食入即吐,为胃热上逆之证,故用

攻下为法,处以大黄四两、甘草二两入汤。该方原方应出自《金匮要略》中大黄

甘草汤。《神农本草经》关于大黄有言:“荡涤肠胃,推陈出新,通利水谷,则

安和五脏。”大黄气味苦寒,入脾胃、大肠等经,攻下之力较强,兼有清热之效,善于荡涤肠胃实热。所以大黄为君,臣以缓和之甘草,使清升浊降,胃气得以条畅。君臣相伍,呕吐自然得止。现今,大黄甘草汤除了应用于治呕外,临床上还

用于一些胃溃疡、便秘、肿瘤等证见胃有实火、肠腑实热积聚、瘀毒胶结患者。

葛洪在治疗呕吐上重视理气,《肘后方》所载关于治呕的二十几首方所用中

药不过十几味,多为理气之品或兼有理气作用的药物,如橘皮、半夏、吴茱萸、

生姜、干姜、人参、枳实、豆蔻、槟榔等,处方也用理气之品入药,如“多嚼豆

蔻子”“咬槟榔”,用单品达止呕之目的等。葛洪治呕善用生姜,如“生姜汁”

治疗干呕不止;生姜去皮加橘皮切开煮水治疗呕吐引起的厥逆;生姜加人参、茱萸、大枣治疗“食毕噫醋及醋心”。生姜被誉为“呕家圣药”,而现代研究证实,生姜含有生姜酮,具有健脾、促进食欲与止吐的作用,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令人诧异。后世医家在治疗恶心、呕吐也多有使用生姜入药。葛洪重视食疗,如治干呕

可“破鸡子,去白,吞中黄数枚”等。鸡子黄及糜米均为常见食物,所谓药食同源,葛洪善于使用日常食物以达到治病目的。关于鸡子黄治呕吐,《本草纲目》

中描述“鸡子黄,气味俱厚……,其治呕逆诸疮,则取其除热引虫而已。”

在跟随严师门诊期间遇1患儿呕吐间作四月就诊,吾师辨证属脾胃阳

虚水停证,以苓桂术甘汤加减化裁,疗效显著。患儿刘XX:男,6岁,2021年

12月7日初诊。主诉:胃脘不适4月余,加重伴呕吐1周。现病史:患儿胃脘部

疼痛不适,晨起较著,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暮食朝吐,按之则舒,未诉

心慌、胸闷、憋气等不适,纳少,夜寐安,大便成形1日1行,小便调。舌红苔

薄白,脉弦。2021年11月25日,患儿就诊于xxx医院门诊,辨证施治拟方如下:清半夏10g黄芩10g黄连5g 干姜6g党参 10g大枣2枚炙甘草 6g木香6g白芍10g紫苏10g广藿香5g砂仁6g炒薏苡仁10g 焦六神曲10g 焦麦芽10g 服完7

剂胃脘不适症状稍稍缓解,但反复无常。12月2日复诊于前方加焦山楂10g后症

状仍缓解不明显, 12月7日遂就诊于吾师。中医辨证分型:脾胃阳虚饮停证。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和胃。方药:茯苓30g 生白术10g 生薏苡仁15g 白芷

15g炒苍术15g 石菖蒲20g 泽泻10g 党参15g桂枝6g炙甘草10g 干姜6 g 草

果仁6g半夏10g 白芍10g 7剂,1日1剂,水煎取汁200毫升,1日2次,1次100毫升,饭后1小时服。复诊:2021年12月14日。上腹疼痛、呕吐较前明显

减轻,纳增,发大便稀,舌红苔薄,脉弦。避免温燥之药太过恐伤阴液,故前方

去干姜、清半夏、炙甘草,加粉葛30g,鼓舞脾胃之阳气,以升发清阳,兼可生

津以防温燥太过而伤阴,取其升阳止泻之功。

按:脾属阴土,位居中央,为万物之母,生化之源,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津液运化之动力。若脾气虚弱日久,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为痰

为饮,饮停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发呕吐;脾虚运化失司,津液输布失调,水湿

之邪留于肠间,故现大便稀软。《灵枢·本神》有言:“脾藏意,营舍意,脾气

虚则四肢不出,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水谷入口,容纳于胃,主腐熟,若胃阳不足,脾胃虚寒,则腐熟无权,如《伤寒论》曰:“太阳病….吐之过…..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朝食暮吐。”是以胃中虚寒、水谷腐熟无权故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之运化

有赖于胃阳之推动,胃之受纳亦赖于脾阴之资助,唇齿相依,相辅相成,故脾病

及胃,胃疾伤脾,脾胃阳虚腐熟运化无力,而至暮食朝吐。如东垣所云:“内伤

脾胃,百病由生”。《金匮要略》曰:“腹满按之痛为实,按之不痛为虚”,脾

胃阳虚,则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温按则气机条达舒畅,故腹痛喜温喜按,仲景

有云:“虚证者,喜温喜按,时满时减,得温按后缓解。”脾胃虚寒是也。

前诊以半夏泻心汤为底方配合下气除满、渗湿健脾之品,辛温苦寒并举,寒

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该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然则明代

万全有言:“小儿血气未充……肠胃脆薄……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

足……”(《育婴家秘》)。又曰:“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盖……肠

胃薄弱,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小儿生机蓬勃,水谷精气需求量大,此

为脾阴相对不足,加之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乃脾常不足是也。故治则以效东

垣之法:“五脏以胃气为本,赖其滋养…..如五脏有病,或补或泻,慎勿犯胃气”(《幼科发挥》)。大苦大寒之黄芩、黄连易伤患儿脾胃之正气,理当中病即止,然过犹不及,前诊于患儿用药量大且时长,势必伤胃及脾,胃阳鼓动无力而致脾

失健运,终以脾胃阳气俱虚,水湿不运,停滞中焦,气逆上冲,气机升降失调,

而发为心下痞满、吐泻等症。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

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结合舌脉,中医四诊合参以苓桂

术甘汤为主方化裁,治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湿。茯苓味甘淡,甘可补脾,淡能

利窍。取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桂枝辛温通阳,水气因阳虚不

得宣畅,故以桂枝温通化气行水。桂枝与茯苓同用,于温阳化气之中寓淡渗利水

之功,在宣通阳气之内存甘缓补脾之法。白术味苦能燥湿,味辛性走散,功能健

脾燥湿,与茯苓相须能健脾祛湿,与桂枝同用可温阳化饮,《医学启源》记载其曰:“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陈修园曰: “此为脾之正药”。草果有燥湿散寒、除痰截疟之功,因气芳香,具辟浊之性,《本草》有云:“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

草果是也。干姜、党参、白术、炙甘草同用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取理中丸

之意,治脾胃虚寒之证,理中丸出自《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清半夏、炒苍术有燥湿健脾化饮之功,同时取生薏苡仁补气健脾渗湿之效。

综上所述,学习中医任重而道远,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临床工

作者更是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熟读中医经典、临床跟名师

学习、专著中医临床,相信紧跟中医前辈的步伐我们新一代中医人能创造中医美

好的明天。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9篇)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9篇) 我是__y医院中医科医生,这次参加了中医培训,感悟非常多,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中医学由于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并沿用至今,形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气机升降为主体,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为外壳的理论体系,具有灵活多变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体概括能力。另外,许多人有这样的印象,患者和中医大夫之间的关系往往好于与西医大夫之间的关系,甚至亦医亦友。许多研究也证实,中医传统的诊疗模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传统中医具有许多区别于西方医学的特色,其理论形式反映出独特的人文属性。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中医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学习中医,必须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因为中医学“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中医学认为“形气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识形态、意念活动对自身及周围事物产生影响。学习传统文化,体悟自然之道,正是为了修

养心性,静心体悟自然之道、中医之理,以平静纯净心行医,方可能成为医德医术均上的好中医。 中医理论源于生活实践,在临床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在病因病机教学中,可采取“取类比象”、“形象思维”的方法,结合日常生活,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风、寒、暑、湿、燥、火的致病特点。如风邪致病特点,风的性质“动”→风邪致病特点(阳邪、善行、数变、百病之先导)→临床表现(动摇不定、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颤、拘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举一反三。 总之,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教学中应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整体与辨证思维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散的、联系的、触类旁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最现实可行的思路,其中具体的、可行的教学方法还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西医院校,要使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进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积极影响,为学生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医学思维互补、方法互参的优势,促进我国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精选6篇)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精选6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1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但是在这么多年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至今如宝收藏,但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和“温病学”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经是经得起考验,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开始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中医,中医古籍经典是一个中医生必读之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是治未病等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其中针灸理论知识在今世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是一部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奇书,内容丰富,不仅涉及医学,而且涵盖了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文学、社会科学等。当时先进的各项科学成就。因此,要读懂《黄帝内经》要追溯秦汉历史背景。《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辩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伤寒,以脏腑论疾病,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其中刘河间依据《内经》有关“火”于“热”的.病机条文,结合《伤寒》,首创“火热论”,世称“寒凉派”李东垣发挥《内经》“胃气”结合《难经》、《金匮》,

中医学习心得感想8篇

中医学习心得感想8篇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关于读中医心得体会5篇

关于读中医心得体会5篇 a;历时五年的中医经典注音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完成了《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针灸甲乙经》、《脉经》、《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雷公药性赋》、《汤头歌诀》、《中医歌赋选》等,下面就是带来的读中医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大家! 读中医心得体会1 深究医理,循序渐进 祖国医学浩如烟海,必须持之以恒,勤奋苦读,才能学到中医的真髓。要从浅处起步,妙在浅而易知,从易处入门,从基础开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发展,要有计划地学习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等,先是粗读、泛读,了解全貌,找出重点,然后更精细地将诵、释、体会三者互用,深谙医理,探求经旨,最后客观地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施于临床,指导实践。这种由浅入深,从源到流,呈阶梯式递增的学习方法,深为任氏所推崇,他说:“循序渐进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客观规律,遵循一规律,则必有所获,若反之则欲速而不达。” 熟读精思,妙识通圆 医乃活人之术,学不熟何以知医?术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对医者最起码的要求。任氏强调,医者对医理要博熟精深,对医技要熟练精湛,运用要灵活、准确、精当,因此,要求我们要精勤不倦,

深入钻研,对中医重要的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要熟读背诵,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领神会,窥其奥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领,妙识通圆。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圆活!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应常变而法不穷,明其理而更显其妙。 坚持读书,虚心学习,字斟句酌,熟读精思, 医理精熟,医技精湛,我们是我们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学,每于临证之中,常根据实际病例,熟练准确地引经据典。如有一患者每夜发烧二小时许,历经数医,久治不愈。然任继学诊毕,曰:“此有瘀血。”并明确指出《医林改错》有记载,遂遣方投药,一药而愈。事后,经查阅,才深为其准确无误而惊叹。对中医的重要理论和经典著作的精辟之处,已能熟练的成诵和正确的解释,这只是登上了一个阶梯,尚需进一步努力,刻苦钻研,不断强化,并强调坚持反思,总结规律,才能巩固。他说:“读书最忌不求甚解,博杂不精,随学随忘,不加总结。”他主张:温故而知新。温故就是逐句玩味,反复研讨,有所得辄记之,并验之于临床,只有这样,才能由熟而精,妙识圆通,有所创见,推陈出新。 研究诸家,知常达变 要进一步开拓中医理论的知识面,就要善于研究诸家,因此,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博采广蓄,并细心揣摩,反复研究,摄其精要,主张采众家之长补自家之不足,取众家之精华为我所用。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研究诸家学术,不

中医流派思想听课心得体会总结

中医流派思想听课心得体会总结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众多中医流派的思想在中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医流派思想的听课活动,深入了解了中医流派的特点和思想内涵,收获颇多,下面我将对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首先,通过听课我了解到中医流派思想具有多样性和继承性的特点。中医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中医流派,如四气五味学派、阴阳五行学派、症状法学派等。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形成了多元的中医学思想体系。同样的,中医流派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借鉴和继承的关系,各个流派思想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造就了中医学的丰富内涵。 其次,中医流派思想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思维的特点。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人体内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关系。中医流派思想都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体内外的协调和平衡。例如阴阳五行学派认为人体的生理状况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变化有关,通过调理和调节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中医流派思想也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强调观察事物的全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矛盾冲突的本质。通过辩证思维,中医流派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再次,中医流派思想对中医诊疗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流派思想对中医诊疗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不同的流派在诊断和治疗方法上有所侧重。例如四气五味学派注重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来判断体内的四气五味平衡情况,从而调整饮食

和药物使用;而症状法学派则更加关注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征,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论治。通过学习中医流派思想,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师在实际诊疗中的操作和选择,提高中医诊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最后,中医流派思想的传承和创新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中医流派思想在中医学的发展中既要保持传统的精髓,又要适应时代的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只有通过传承和创新,中医学才能真正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总而言之,中医流派思想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医流派思想的学习和了解,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的多样性、整体观和辩证思维的特点,以及中医流派思想对中医诊疗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同时,我也明白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中医学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医流派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心得体会5篇

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心得体会5篇 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心得体会【篇1】 在炎炎的烈日下,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每一年的暑假都是令我们兴奋而又期待的时候,以前我们总是早早就计划着暑假该去哪里玩,而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将近两个月的暑假不能只顾着玩,要好好利用。于是我决定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一来可以增加社会经验,拓宽知识面;二来可以锻炼自己与人的交际能力。 暑假回到家之后,和爸妈商量了一下,选择了一家离家比较近的小型药店。在去药店之前,心里很忐忑,毕竟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少,害怕会被拒绝。见到药店老板后,我向老板表明了我来这工作主要是为了积累经验,工资多少不重要。老板很爽快的答应了,安排我第二天来上班。 第二天我早早就来到了店里,开始了我的社会实践。我先熟悉了一下药店的环境,虽然这是一家不大的药店,但药品的种类还是挺齐全的。由于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专业知识甚少,还没有资格出售药品,所以在药店里我只做一些简单地工作。经过两三天的摸索,药柜上的药品我已经差不多都认识了,对每种摇所对应的疗效也有了一些了解。药品大致分为Rx(非处方药)、OTC(处方药)、保健品、特殊管理药品。而常被购买的药品,如感冒药、消炎药、胃药等则放在方便拿取且显眼的位置上,所有药品都是标明价码,按区域内商品摆放及分区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药店的流程已经滚瓜烂熟了。每当店里的销售员忙不过来时,我也可以上前向顾客推荐介绍一些顾客想要的药。每次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深怕出一丝纰漏,每当我拿不准主意的时候,我都会问问店长,以确保万无一失。虽然每天回到家全身都像散架似的,很累很累,但是我的勤奋得到了店里各位阿姨的赞赏和老板的肯定,我的心里是充实又快乐的。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10篇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10篇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精选10篇】 怎么写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才合适?看看吧。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精选篇1 20__年6月11日至6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护理学会在成都举办的护理管理暨中医护理技术培训班。十分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护理管理和中医护理技术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这次培训,由四川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成翼娟老师、四川省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温贤秀老师等8位护理专家亲自授课,学习了包括20__年优质护理标准解读、质量控制新标准解读、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实现患者和护士体验双赢、静脉输液质量管理、护理安全用药管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多种中医护理技术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此次培训,我对护理管理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掌握护管的工作思路、基本方法和管理手段,能合理有效的运用一切资源;此次培训还使我对护理技术的要求更加规范明确,能够以病人需求为导向,按照护理程

序的方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和促进病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断提高护 理服务水平和服务技术,让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两天的培训,使我感受到了护理前辈们对护理事业的专注、执着及无私奉献,学习 到了前辈们的专业品质、敬业精神、人文素养,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省护理学会、各 位护理专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以及我们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绵阳市中心医院的 一名护理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前进,为进一步提升我院的护理 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精选篇2 我是学中医出身的,如果你是想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 话不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 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 必须认真的掌握。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 也是必看的。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学中医其实就 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 到目的地。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 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 健也是不错的。 最后如果想拓展,学习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小结精选篇3 我是20__级电子信息班的一名学生,我学的专业是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医学方向),其实是喜欢学医的,结果没想到学的是与医学无关的,所以希望在选修课上可以普及 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所以选了《中医医学案概论》这门选修课。学习后深感医学的 博大精深,医者的伟大。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及一些感想。 通过学习中医学,我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人 民在生活、生产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的经验总结。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 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正文第一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_匡这学期有幸选到了李恩庆老师的《中医药膳食疗法》课程,一方面更体会到中医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发现原来中医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医食疗更是让中医更加通俗、实用、真实、独特地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膳食当中。由于生长在南方地区,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中医药膳,对于“药补不如食补”、食药结合等药膳养生有一定的了解。 喜欢中医,因为它深邃的历史文化思想底蕴与健康的治疗之道。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除概括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外,我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怎样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贯穿中医食疗之道,有时候看上去“貌不惊人”的一些食材竟然对一个人的身体有如此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的家乡特产大枣,可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但就像李恩庆老师说的,一学期的课远远不够了解到具体全面的知识,我们的课堂就是希望能够与对中医有兴趣的同学有所教导与交流。三十多个课时的课程中,优质、实用的中医膳食疗法令我感受颇深。 通过课堂上李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比如,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其生理、病理无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的,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会“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在课堂学习上,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药膳食疗应用”这一块。因为这些药膳食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体现。记得当初刚刚来到珠海的时候,不是很适应这边的食物和气候,经常容易上火或者湿热。现在通过对《中医药膳食疗法》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常用的药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跟随气候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健康的状态,也能够为家人日常生活的健康饮食提供一些很有用的建议。中医药膳食保健是中医中的重要部分,在将来也必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辅助治疗和调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并且会一代代的发展和流传下去。第二篇: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

学习中医优秀心得_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优秀心得_中医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优秀心得篇一 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医学教学方法单一,抽象思维多,形象思维少。要想提高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怎样来提高西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以往当西医学生开始接触中医时,觉得很玄,难以理解,甚至难以置信。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其次,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忆、考试的简单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很快把所学知识置之脑后,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契机。最后,教材的内容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内容多而课时少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教学大多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这显然与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不相适应。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5]。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空前的发展,使我们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课堂以板书及口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图象、动画等多种方法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例如讲授诊法中舌象时,各种舌象的图片往往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这时候展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互动式教学,往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研究表明[6]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采用电教、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难以理解的理论变成具体而直观的形象化教学,常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 总之,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药系统而形成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教学中应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整体与辨证思维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上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散的、联系的、触类旁通的学习和思维方法,是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的最现实可行的思路,其中具体的、可行的教学方法还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西医院校,要使中医教学与西医教学有机结合,进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积极影响,为学生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充分了解中西医学思维互补、方法互参的优势,促进我国医学的创新和发展。 学习中医优秀心得篇二 在上个星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与奥秘。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在中华五千年的

关于读中医心得感悟5篇

关于读中医心得感悟5篇 a;数千年来,造福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前中医、中药和针灸在大部分国家占有一席之地,利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研究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渐成趋势。下面就是带来的读中医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读中医心得1 黄帝内经曰:“夫圣人者,必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观人事,可以长久矣。”孙真人语:“非聪明之人,不可学医。”朱丹溪谓:“不为良医,便为良相。”学习中医,学会比较容易,学好比较难。学习中医,精于神明,洞垣脏腑可谓难上加难。学习中医,出人才很慢,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黄帝内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现在很多医生都停留在“工”的境界,部分医生达到了“巧”的境界,到达“神”的境界如朱良春、邓铁涛辈,古有朱丹溪、李东垣等,到达“圣”的境界唯张仲景一人尔。中医学更是融合天文历算、人文地理、空间时间、气候环境、预防康复、生理病理心理等学科为一体,从多方面、多位点、多靶向的考虑疾病、治疗疾病。中医学没有时间医学、灾难医学、宇宙医学、心理医学、数学医学、空间医学、微生物医学、传染病医学等,而这些却囊括其中,中医学可谓博大精深矣。 中医的伟大之处在于“和”,它讲究和谐、和平共处。他拿一

些物质甚至有毒的物品为我所用来维系人体内环境的一个稳态平衡。他不要求消灭、对抗,他利用汗、吐、下等方法来激活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祛除疾病,达到治疗的效果。 学习中医到达“巧”的境界一般在本地都会有一定的名气;到达“神”的境界对中医的造诣都比较高了,可谓岐黄、仲景之功臣;到达“圣”的境界更是旷古烁今,可师可法可祖,对后世的影响经久不衰。而今学习中医者习得一技之长就能名动一方,不知是中医的骄傲还是中医的悲哀? 是故学习中医者在你默默无闻的时候你要努力,不要急躁,要耐得住寂寞;在你有所成就的时候要经得起诱惑,学会淡定,还要执着追求。 不要说中医是伪科学,只是你未得要领,不要说古代的中医家自私藏拙,很多道理需要自己去领悟揣摩,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有的东西到讲的明明白白了,那你就只是继承,你连自己的思维都没有了,那你学来干什么?照着做就是了。中医有很大的的弹性空间,如隔二之治、隔三之治、标本同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 更不要把中医想得太繁琐,正所谓大道至简,要言不繁。能将所有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的人很了不起,能用一个字概括天下万物规例的人是圣人,故孔子用“道”字揭示了宇宙的规例,虽历经两千多年,终成世界瞩目、万世景仰的圣人。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不是最高境界是神吗?然后是圣,工,巧吗?如修理机器看

学习中医个人心得体会【通用8篇】

学习中医个人心得体会【通用8篇】 学习中医个人心得体会(篇1) 之前的我对自己的医术缺乏信心,已故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曾说:“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处可误人”。我曾问自己:“我能像老师们一样看病吗?”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我疑惑的时候,20__年我去__参加了为期5周的纯中医义诊服务。在师兄们的带领下,加上我们从国内带去的中药饮片,我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以纯中医的方法救人活命,看到了许多病人从中医药学这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获得了健康,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青年中医师应有的目标和责任。这个体验鼓励我读研读博,更深一步探索经典的魅力。 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真正的跟诊是你有一个辨证论治的思索过程。 首先,收集到患者四诊信息后,会在你脑海中出现第一个病机,然后去思考这个病机和你收集到的四诊信息是否相符合。如果不符合,那就可能是另一个病机了,应再次把病机和四诊信息相匹配,重复这种过程几次,就大致可以找到病人的真正病机了。 其次,你再想一下,这个病机可用什么方呢?《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学里有相对应的方药吗?而不是看老师用了什么方药,重点是你要有这种思考的过程。到了这个阶段,千万不要去看老师的方,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思维。因为有可能老师看病太快了,他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太熟了,你追也追不上。 多多训练这种思维过程,比你抄了或背了某中医老师专门治某病的常用方更好。因为中医自古就不分科,最多就分个骨伤与外伤杂病,所谓的外伤就是外感病,所谓的杂病就是内、外、妇、儿等,全都是一以贯之,全都依赖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如果连辨证这一步都没有走好,如何论治?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去提升自己。 首先,学习中医经典,最好是先看原文。至于版本的问题,我觉得对一个连辨证论治都不太明白的人来说,就先别了解,少走一些不应该走的路。 其次,阅读条文的时候,我们要去想象自己就是在看病。条文显示的是一个病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600字(精选7篇)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600字(精选7 篇)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600字篇1 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我国老中医之

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600字篇2 数千年来,造福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前中医、中药和针灸在大部分国家占有一席之地,利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研究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渐成趋势。 通过这次与沈绍功先生的交谈以及对他的访问,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医之路的曲折艰难,中医发展的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发扬传承中医精神的意志和决心。 沈绍功,男,汉族,1939年5月出生,系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第十九代传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精选篇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这可是张仲景《伤寒论》正文开宗明义第一句话!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脉诊的总纲。若言人之虚实,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言病之虚实,则“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遇疑似不定时,合色脉以万全。察色诊脉以定病位之表里脏腑,病情之寒热虚实,或从证、或从脉,岂是偏取沉按一法耳? 虚劳病可说是“虚”,《金匮要略》对本病尤详于脉,“夫男子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脉象大,或者极虚,都可能是劳病的脉象;“……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此为劳之使然。”脉浮或者脉虚沉弦,也都是劳病的脉象;它如:脉浮大和浮弱而涩、极虚芤迟和诸芤动微紧、虚弱细微、脉大等等。都是要我们临证必须脉证合参。 脉有真假,凡阳证见阳脉者多实,阴证见阴脉者多虚,这些皆为脉证相符,所谓真也;假指脉证不符,实证见虚脉,虚证见实脉。例如今之临床教学,同学们感受最深莫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脉象,本病辨证属虚,属于《金匮要略》的“虚劳、亡血失精”一类,当无异议。其脉数而弦大,随其病情加重而剧,倘通过治疗,症情好转,脉亦逐渐减弱。这正是:脉有真假,识得假时假即真。 再举一个病例:一新加坡来南大读博士的35岁比丘尼于20年11月求诊,彼邦地近赤道,在南京冬日特别怕冷,手足冻疮,破溃不堪。右脉弦细左脉微,手足清冷,足部脱袜后,足前部及后跟,已有受冻的痕迹。当时,随诊学习的同学,都以为是当归四逆汤证。结果我给出的却是四逆散方加味。众皆不知何故。余谓“诸君,厥者极也,阴阳气不相顺接,极造其偏,手足逆冷。有热厥有寒

中医经典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心得体会 篇一: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13) 中医经典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学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总结。 这学期能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我非常高兴,因为学习中医离不开经典,经典是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而《内经》是学习中医的的必读之作。《内经》可称为源泉,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中医的《内经》是产生各种思想的来源,每个人读经典,读出不同学派,不同心得。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此阐述了养生之道,在于调和人体阴阳,遵循养生的方法和技术,有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劳逸适度,才会形神俱调,尽享自然寿命。我们要与大自然亲近,遵循自然规律,时时想到天人合一。我们作为现代人,要注重自我养生及养 生知识的推广。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人的精气的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五七时阳明脉衰,此时女性的胃气并不衰败,为到五七时女性的气血减少,不能濡养颜面,故面始焦。现代的美容养颜不可违背规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心得体会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第二篇、浅谈《中医各家学说》本科教学的点滴体会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第三篇、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中医各家学说》体会和启发 刚开始上课给我的感觉就是——这门学科很像《中国医学史》的延伸,只是对于各个医家介绍的更加细致。但在上了两次课后,我发觉我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它确实是在介绍各位医家,但更重要的似乎是让我们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而不是他们的生平。我觉的学习了各家之后我对学过的每位医家都有了系统的认识,虽然还是很模糊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别人一说就知道我学过这人,但要是再问他以什么出名就完全不知所以。而且我觉得通过这门学科我对他们的学说是怎么来的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大部分都是起源于《内经》,但更有趣的是,同一段文字他们会因为所处时代背景不同种种原因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各自的理解都偏向于两个极端了,却真的取得了疗效,并且都成为一代名医!这真是太有趣了。看着他们的思想变化过程和思考方式,我想以后我们也许能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成为一个有所长的医生,而且是那种希望有所创新有自己特色的医生,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xx075 吴学军第四篇、中医各家学说千金翼方读后感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

读千金翼方有感通过读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可以从中看出其在方剂学上博采众方以及养生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此书共30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千金翼方》全书30卷,计189门。合方、论、法共2900余首。卷1~4论药物,引录《唐本草》的大部分内容,卷5~6系妇人疾病;卷9~10论述伤寒;卷11为小儿病;卷12~15阐述养生长寿。集中体现了古代延年益寿学说同防病、治病相结合之特色。卷16~25论述中风、杂十二症病证名。卷26~28系针灸;卷29~30为禁经,其中虽有禁咒之术,但亦不乏心理疗法内容。 在博采众方上,我们可以从书中的前四卷中得到体现。这四卷书的药物大多引自当时最著名的《唐本草》这本方剂名著。第一卷、药录纂要,记录了采药的时节、药名、药物出产的地方以及用药处方。第二卷、本草上,主要把矿石类药物和草本类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记录了矿石类三种等级的各种药物以及本草类药物的上品和中品。第三卷、本草中,记录了本草的下品以及取自木本植物的上中下三品,还有取自人兽的药物。第四卷、本草下,把药物分为鱼虫部、果部、菜部、米谷部、有名未用、唐本退几种分类。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孙思邈博采众方的思想在其中的充分运用。《唐本草》作为当时先进的方剂书籍得到了孙思邈充分的肯定。他把其中的药物分类以及药物直接或间接地收录到了《千金要方》中,这种积极吸收先进知识的思想是

心得体会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第二篇、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 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 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 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 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 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 刘完素(刘河间) 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 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 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 张从正(张子和)

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 朱震亨(朱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 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 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 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 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 10、孙一奎 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部位:无形质、无具体部位可言、无经络可指、无动脉之形诊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通用12篇)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通用12篇)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通用12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篇1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 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 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 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 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 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 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 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 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 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 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 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 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 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 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 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 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 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 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 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 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 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