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他写下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辛”。

轼豪放词的开创性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题材容的扩大。凡写情、纪游、怀古、说理、赠答等等,均可入词,后人称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意境的创新。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冶艳香软、宋初文人词的闲雅凄婉,轼豪放词适应着自己的广泛容而开拓了豪迈奔放或高远轻旷的意境风格。

(3)形式音律上的突破。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在其发展中,音乐对它有很大的制约性。轼则视词为抒情诗,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突破形式音律的规,不尽依词乐而作软媚之声。

此外,在语言上也一反花间词以来的错采镂金的风气,而代之以清新奔放的诗的语言。句式自由灵活,不拘词律。

参考文献:《辞海》、《中国古代文学史纲要》

葡萄

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轼出现前,词的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围之;

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在风格上,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轼豪放派的代表作。此外轼也有一些抒写“逸怀浩气”,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

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便是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以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观、黄庭坚、师道、王安石、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

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词的语言上,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潜、白、杜甫、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容和风格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浅论轼在词史的贡献

唐德鑫

容提要: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不可磨灭。本文从其思想、人生观、文艺观等入手,并透过其作品的风格创新、特色、意境、词学渊源及其词学改革、流派、历史影响等方面的分析,较为完整地剖析其整个词学体系的嬗变过程和词学创作的脉络,对其在中国词史的重要地位和贡献略作刍议。

关键词:派词;词学观;豪放派;轼贡献

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式(文、书、画等)奇才。据研究,轼进入词坛较晚,轼在《与鲜于子骏》信中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信中所谓“近却颇作小词”,即指熙宁八年(公元1075,四十岁)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此在《东坡乐府》中亦得到印证。然而短短几年的关于词的创作中,轼的才华就已得到巨大的体现,在后来的整个词学生涯中,轼的词学更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乃至派别,持续而深远地影响着整个中国词学史。前人关于轼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在大量关于研究轼对于中国词史贡献的文献资料中,或囿于其人思想之探究,或囿于其文艺作品之剖析等等,都不约而同地人为割裂轼本人(包括其出身、阅历、思想等)与其作品之间的玄妙关系的探讨,以致不能更加有效合理地科学分析轼在词史上的贡献。据此,笔者试图以轼的思想作为主轴,以其作品作为副轴,对轼的词学成就进行研究。

一、轼的思想及其词学观

轼出身礼仪簪缨之家,一生思想深受儒、道、佛的影响,加上天生对于绘画、书法等文艺的秉赋,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轼本人的艺术创作思想,乃至于形成其本人独特的艺术创作理论和审美观念,而这种种观念又不断地渗透在其词学作品之中。

词学在晚唐温庭筠、延巳、南唐后主煜等人“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成功转型以后,“词为艳科”几成定论。宋初由于天下旧乱而入治不久,纲纪败坏,士风颓废,文人词作相互酬和,粉饰太平,形成了带有卑弱浮靡之气的“西昆派”局面。轼之前,北宋词坛依然盛行晏殊、欧阳修等被号为“词中西昆”的词学风格,而实质上仍然沿承了五代遗风,只有到了一向主创作不落窠臼的轼手中才大发光彩。

首先,在轼思想中,一种以“挺立士风”、“有补于世”的道德自觉和“载道”精神成为指导他本人艺术创作的核心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载语)的儒师精神也正是轼本人的终极理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早年的轼洋溢着一股积极入世的情怀,在《沁园春·孤馆灯青》中,他在“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之际回忆道: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在该阙词中,轼回忆道自己少年初入京城时的意气风发,畅想着能够凭籍自己的“胸中万卷”,努力“致君尧舜”,实现古圣贤的理想。也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入世”情怀,轼作品中要求一种“载道”的道德教化的味道才显得愈加浓烈。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在射猎中抒发着自己的豪迈: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郎。

酒酣胸胆尚开,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疆场杀贼,为国捐躯,这正是这种浓烈的“载道”精神和努力践履传统“忠恕之道”的思想在作品的渗透和潜在体现。

其次是轼词学观中的“务实”的思想。他在《答民师书》明显提出作品反对“贵华而贱实”的艺术理论,而是认为作品应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还进一步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1],强调作品中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强调了心灵感触的至关重要。比如他在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洋溢着对于其第子由的无限怀念之情,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所写“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对于亡妻的悲痛追忆等等,这些都是现实凝结在作者心中深深的伤痕印记,化成了他本人最为真挚的情感。

其三是作品中强调的“革新独创”的精神。在《跋吴道子地狱变相》中,轼这样表达自己对于绘画的艺术见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也是轼本人向来所秉持的一种不落窠臼和追求脱俗的艺术境界。比如轼本人“以诗为词”的词学本体论的见解中,他认为词应该从诗歌中解放出来,然后再“细琢歌词稳称声”[2],使之韵律可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此外,他本人对于“檃栝词”的开创、本人自度《贺新郎》词派、本人作品中突破“词协音律”的藩篱等等,如后人评价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3],都体现了其本人词学观中的革新和独创的开辟精神。

其四是轼追求“解放”的思想。这种“解放”的实质是人文思想和自我精神的解放,并将这种自我解放的意识渗透到艺术作品中的过程,创作上则表现为作者对于传统格律、传统风格、传统词牌等的突破。诚如清代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词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从《东坡乐府》中可以看出,词的题材不仅融入传统的男女恋情、离合悲欢之类的色彩,还更多地出现了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容,这是对于词体裁的解放,格调的解放和思想境界的解放。轼在《与蔡景繁书》中曾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勉继之。”这里所说的“新词”即指他对于“檃栝词”的创作,而在《与季常书》中也说:“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这里所指的“新词”又指他对于豪放词的尝试。叶嘉莹先生认为轼的作品中:“有延巳挚烈深沉的执着,有后主滔滔滚滚的奔放,有晏殊情中的思德圆融,有欧阳修疏隽豪放的意兴和柳永开阔博大的气象。”在轼手里,词

体被解放,词的境界被解放,词人的精神被解放,正是这种强烈的解放思想的渗透才促使轼成为继往开来的“士大夫词”的集大成者。

二、词的创作实践及贡献

轼的思想融汇了儒、道、佛的三教精神,加之坎坷的仕途生涯,使之始终游离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逐渐在其“道德人生”和“学问人生”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观念,在词学创作中则形成自己独特的词学观,并将之深深地融汇在他自己的词学创作之中,表现为:

(一)词的风格特色

从晚唐温庭筠、韦庄等人所开创之“花间词”,到南唐后主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词”,再到“富贵词人”晏殊、“婉约词人”欧阳修等人的词的风格嬗变过程中,轼不仅对这种“花间词”和“士大夫词”均有所继承,对于柳永的“慢词”风格有所沿袭,并且还对于豪放词有肇创之功,对于婉约词有所开拓,并直接影响到后来辛弃疾之豪放词风、夔之“清雅”词风等。

首先是轼本人对于“豪放词”的开创。据《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言:“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高度评价了轼对于艳丽风格嬗变和豪放风格肇创的意义。诸如在传诵千古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之中,轼纵横恣肆,奔放洒脱,又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其词格调雄健顿挫、激昂排宕,乃至于后世盛誉他“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4],“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缈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5]。南宋派词人辰翁亦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这些议论都高度地评价了轼的豪放词创作和历史意义。

其次是对于婉约词的继承和开拓。轼的词包罗万象,体裁风格多元,在婉约词方面也具有较高的造诣,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婉约词的艺术涵和境界。比如他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中的名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花,点点是、离人泪。”该词被王国维赞为历代咏物词的最工,又如在《卜算子·定惠院寓居作》全首: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对于极其平淡的景象,词人却能够极其细腻地表达他的婉转深情和伤怀情绪,极尽婉转缠绵之思而不细碎,赋予词以极其感人动情的艺术魅力,并且给人以《雎鸠》“哀而不伤”的艺术享受,难怪炎在其著名词评著作《词源》中盛赞词“清丽舒徐,高出人表,为周(邦彦)、(观)诸人所不能到。”其他词作中,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被王士桢称为:“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浣溪沙·道字娇讹语未成》被贺裳评为:“不在‘晓风残月’之下。”以上均说明了轼不仅局限于“花间词”的继承,还能够脱其窠臼,不作无病呻吟之语,又能感人肺腑之深的新的艺术境界。

(二)词意境的开辟

熙载在《艺概》中评价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诚然,他的词几乎囊括了从传统的闺闱恋情、山水田园、咏物记事乃至于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之作,是故其词的意境也豁然开朗,蔚然成观。元丰二年己未 (1079,轼四十四岁),案《东坡年谱》“七月,御史定等交章弹劾所作诗文言涉讪谤,被逮。”经历此“乌台诗案”,轼的词作和词风也经受了一场大洗礼,也成为他人生艺术创作的一个里程碑,自此以后,词的境界获得了巨大的飞跃,他的思想逐渐转入“出世”的释道空灵之中,此可从他元丰四年辛酉 (1081)作《东坡易传》和次年即“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6]”等得到资证。此后他一连创作了系列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的优秀词篇。

总的考察,轼豪放词的意境多汪洋浩荡,奔放恣肆,犹如天马行空,自有不可羁勒之势。如《白雨斋词话·卷六》评价说“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性生,故此极超旷,而意极和平。”最著名的是他元丰五年贬以后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眺望浩荡大江,与周边苍莽所凝合成的壮丽图轴,胸中不禁激起无限愁思,问道在绵延的时间轴上,尚余多少风流人物?而这些人物却已早早被这浩淼江水和沧澜之浪淘尽矣!起句便将无限的历史时空完美地凝结在作者的笔端之中,同时也一吐作者沉积多年的胸中块垒,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性情。据尊明先生研究,他认为轼“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7]”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花草蒙拾》),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素庵手批东坡词》);《满庭芳》“三十三年,今谁存者”,格力挺拔,语句遒劲。正是这种“词家白”的境界才使得后世形成了独特的“门四学士”和“豪放词派”等追崇群体。

轼是个词作的“千手观音”,在婉约词方面,词的境界又变得婉转而不妖艳,柔情而不颓废,感怆而不伤神。譬诸在他贬居,而在定惠院寓居所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首,意境上,“缺月”“疏桐”“漏断”“孤鸿”几个意象的组合,塑造了一个极其幽邃和静谧的环境,衬托了极其寂寞、孤苦的心境,最后又以孤鸿自喻,“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透出一丝凄怆的寒意,极尽哀婉缠绵之情思。正如胡寅在《酒边词序》所言:“眉山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此并非溢美之词,而正是指出了轼对于柳永、晏殊、煜、延巳和欧阳修等人以来的“慢词”、“富贵词”、“花间词”再到“士大夫词”的脉络递承和弘扬革新,一变“伶工之词”的格调和境界,这可以从《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减字木兰花·春月·春庭月午》和著名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作品考察中得出,而这也正是他本人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所说的“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的婉约词的创作。

(三)轼的词学改革

上文中论述到轼词学观中的革新思想,这种革新思想渗透在作品中则表现为轼本人对于词学体裁、韵律等方面的革新。宋代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这正突出了其对于诗词歌赋等各种体裁在融会贯通基础上渗透至词学的创新之处。据笔者统计,在轼现存三百四十多首词中,其主要革新贡献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体裁的革新。轼在四十岁左右才进入词坛,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年代,而他在《与鲜于子骏》信中说道:“近却颇作小词,……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文章提及的“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词,这充分说明了轼一开始就以扭转词坛浮夸颓靡之风为由而进行尝试了。由于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熙载《艺概》),其体裁遍及怀古、政论、闺闱、悼亡、咏物、言志等等,于是一新天下耳目,一辟宋词新局面。如他最早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里,其恢弘志气足以使“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如其著名的咏月作《水调歌头·中秋》则被王国维誉为“宋词第一”,又如元丰元年(1078),轼在太守任上所写的五首《浣溪沙》,不仅坚持了他一贯的“以诗为词”的诗学本体论,还加入了俚语,使之具备浓烈的乡村生活气息。

二是词学韵律的变革。长久以来学界对于词是否“协律”的问题颇有微词,笔者在此做点刍议。考之于《醉翁操·自序》中对于“好奇之士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中“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的评价和“细琢歌词稳称声[8]”、王灼“晁无咎、黄鲁直皆学东坡,韵制得七八。[9]”等条,历史上基本认可轼本人知晓音律的结论。然而像清照等以为词“不谐音律者”、“句读不葺之诗”的见解实正是陆游:“先生非不能歌,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和宋人王灼:“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10]”所言。而轼的这种大胆的革新也正是其本人努力于词的解放的理想,是其对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现实践履,强调不以韵律的边框限制而束缚词的境界。

三是新词体和新词牌的开创。首先是关于“檃栝词”的开创。“檃栝”有度量之义,櫽括词体乃指将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轼是首先引申进了檃栝词体并为之实践的人,比如其《哨遍》櫽括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其《水调歌头》櫽括愈的《听颖师琴诗》等,这是轼词学的一大贡献。他在《东坡乐府》中提及,在其刚开始尝试时“人俱笑其陋”,后“使家童歌之,……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才感受到其魅力。冠在櫽括轼《赤壁赋》序时说:“东坡采归去来词作《哨遍》,音调高古。”对其创作深表赞誉。其次是轼自度新曲的贡献。在“令引近慢”的词牌格调之中,轼不仅有所继承、改造,可贵的是他尚能够“自度曲”以开创新词牌,比如对于唐代词牌《浣溪沙》,轼以46首之多高居唐宋词作量之首,将一首并不起眼的小令词进行大规模的创作;而其《水调歌头》则得到宋词作家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评价,并且后世为之附和了大量的“用东坡中秋韵”、“用坡仙韵”的《水调歌头》“和韵词”;《念奴娇》一调自轼以后,则出现了如《百字令》、《百字歌》等约20余个的异名,而《赤壁词》、《大江乘》等皆取义于东坡《赤壁怀古》一词,成为宋词长调中影响最大的名篇;更重要的是轼还自度了《贺新郎》的全新词牌,该词牌又名《金缕曲》,清人又有名《雪月江山夜》者,最早见於《东坡乐府》,特别是在“南渡”以后,该词牌对于辛弃疾、孝祥、亮、过等词林后学发挥了至为重要的影响,是故,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轼的才华及贡献。

三、词在历史上的影响、地位及其缘由探究

轼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我们不妨先将视线转移到宋史上以管窥词在其时的影响:徽宗年间,轼已逝,据史料称“徽宗年间,虽禁‘学’”,然“四海文章慕东坡,皆画其像事之。[11]”文人学子愿意冒着鼎镬之祸而拥护轼,足见其影响之大,更重要的是,其时以“六君子”[12]为主的“学”门派已蔚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对后来词人的影响很大,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柳词在词调的创作、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向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苏轼作词,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受到柳永的影响,苏词对柳词有承袭的地方,亦有其创新之处。 柳永是词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从整个词学的发展史来看,柳永、苏轼、周邦彦分别代表着词学发展的三个高峰。柳永是首要的一环,他奠定了词体的生命基调,但是柳永的成就是阶段性的而非总结性的。词没有柳永,不一定能进一步开拓文学生命,但词如果没有苏轼的杰出革新成就以及周邦彦的“集大成”,那么词就不能提到与诗文相提并论的地位。论开拓和创造成就,柳永首膺其功,他为词打下基本的规格。宋翔凤曾云:“柳词……高处足冠群流……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事为之也。”不止是苏东坡,北宋词家大都未能冲破“文以载道”的观念,作家填词,总给人遮遮掩掩的感觉,词很难登入大雅之堂。柳永的性格纵放自傲,政治上的遭遇使他向“专业词人”的方向发展,为词开辟了新的天地。 柳词在形式方面,衍小令为长调,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慢词和小令平分秋色。柳永创作了大量成功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示范意义,对词的继续发展是功不可没的。在技巧方面,独辟“柳词家法”,以赋为词,铺叙展衍,成为后代学慢词着必学的门径。柳永还“变旧声,作新声”,柳词除七分之一承袭旧调,其余的都是柳永创的新调,即使是承袭旧调的作品,柳永也能根据词情的需要,在词的长短和分句方面做调度。如《浪淘沙》,唐五代词牌字数28字,柳词133字,形式分句也有很大差异。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制词调最多的词人。苏轼的作词技法尽管也有新变,但是追根溯源,还是出自柳词。柳永在格律体制上的开拓精神是最为突出的,然而在词风的全面革新,词境的全面扩大,词品的进一步提升,其“变革”之功是由词学史的第二里程碑苏轼完成的。苏轼作为词的杰出革新家,已经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公认。苏轼成就在于对词风、词境、词品的革新。从词的本体出发,实质上这种革新精神是与柳永有一定渊源的,苏轼对柳词的排斥只是针对柳词“卑俗”的一面,而非全盘否定。柳苏两家词风有别,但从“变革”精神来讲是如出一辙的。 柳词雅俗共赏,变“雅”为“俗”。“凡能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说出了柳词在市民阶层的影响。柳词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柳永作品中俗词主要表现在意俗,毫不避讳地描写情场生活,主题也大多与歌妓有关,着力刻画她们的声貌容态,充满色相的、世俗化的描写。如《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整首词对歌妓舞姿刻画的淋漓精致,主题思想狭隘、低俗。但这并不是说柳永的词全部都是俗词,宋翔凤《乐府余论》云:“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道出了柳词“雅”的一面,如《八声甘州》,王国维将《八声甘州》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等量齐观,曰:“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之。”无论是从章句、情调还是词境,此词都是柳词的典范之作。其实,将柳词分为“俗”和“雅”两方面是不符合实际的,“俗”和“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俗中有雅,雅不避俗的,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位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的作家。如《雨霖铃》:以一个“凄”字带出全词凄凉的基调,继而写帐饮践行,泪眼惜别,下阙词锋一转,“多情自古伤离别”,揭示人间离合自古就有,从个别写一般。晓风残月,只添愁情,纵有痴言爱语,却不知向谁倾诉。此词在语言方面通俗、自然、流美;在情感表达方面铺叙而又含蓄,婉约缠绵又不艳不俚,通俗之中又

论苏轼的婉约词风

论苏轼的婉约词风 【摘要】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也使苏轼赢得了豪迈、雄放的千古美名。他那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苏轼也被人们尊为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但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发现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多首词中,其豪放词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风 东坡词历来是词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当人们再度走近这位豪放派一代宗师的词学世界驻足审视时,仍然有新的发现,并且随着学术视野的拓展,这类发现恐怕没有终结的—天。苏轼作为豪放词派的开山鼻祖,其刚健豪迈的词风常常掩盖了他对婉约词的独到贡献。其实这位极富才华和创造力的北宋成就最大的词人,其词作内容和形式的千姿百态,不仅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还多方面地对婉约词风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词为倚声之体,借助声情以曲达文情,确乎有其方便和优长之处。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婉约词中,大凡送别念远、赠答怀旧之词,多写男女柔情,很少涉及朋友之情。苏轼当然也“未能免俗”,但可贵的是苏轼能走出闺怨坊曲的窄路,更多地用词来抒发亲人师友之间的感情,常借助于婉约词长于抒情、手法细腻的特点,将自己充沛深挚的肺腑之情融入词中,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苏轼一生广交朋友,奖掖后进,为人心胸阔达,待人真诚朴实,因而朋友遍天下。但宦海浮沉,官场常有不测。他与朋友常因升迁、贬滴而辗转江~湖。所以他十分珍视朋友间的欢聚与重逢。一旦与朋友分别,怅惘之情油然而生:“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其惜别之情感人至深,可见苏轼对友情的珍重。分手后,他更一往情深,每当想念朋友时,总认为朋友一定也在思念自己:“凭杖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甚至在送走朋友后,夜不成寐时,还设想朋友因思念自己而“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如果没有朋友间的深切了解和真诚友谊,怎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词章? 二、抛却艳情词的俗套,歌唱至爱情深的伉俪真情。 自晚唐温庭筠以后,文人填词多为应歌而作,意在侑酒佐欢,加之时尚狎妓之风,故其中不乏充斥一些淫词艳调。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多用代言体写女性的相思恋情,有着较浓的脂粉气;一类是写士大夫文人与风尘女子之间的婚外恋,虽然并不排除其中某些真诚相爱的成分(如柳永的部分歌妓词),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类作品都应称之为艳情词。而苏轼对爱情的歌唱却非如此,人们总喜欢标举他的《江城子》词。诚然,这首悼亡词着重展现了词

雅俗共赏的艺术_从柳永和周邦彦的词看宋词的雅与俗

2008年第4期 总第70期JournalofFujianRadio&TVUniversity No.4,2008General,No.70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摘要: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绚丽的彩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与唐诗,元曲,明清小说并重。宋词又大致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柳永及周邦彦是婉约派中常常被同称并举的两位著名词人,两人在词的创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词品上也属于同一风格,对宋词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都是里程碑似的人物。本文主要从他们词中所体现出来的雅与俗的艺术特点进行讨论,探讨宋词的雅俗共赏。 关键词:宋词;柳永;周邦彦;婉约派;雅俗共赏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346(2008)03-0014-04 词,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宋词发展史上有许多人常常是被同时提及的,其中一对是柳永和周邦彦。在北宋文学发展史上,他们每每被同称并举,这是由于这两位著名词人在词的创作上有许多共同点,在词的品格上属于同一类型,且周词对柳词又有着直接继承发展的关系。宋词大致分为两类:婉约派和豪放派,并以婉约为正。其实宋词的分法多种不一,这种分法未必准确,也很粗略,是后人由于不同词人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而划分的。但大多数学者都同意柳永,周邦彦是婉约词派词人,并可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对后世的婉约词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词,从产生之初就以其音乐性有别于诗,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与高雅文化对立的俗文化。早在诗还很发达的唐朝,就有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有些著名诗人,也有许多优秀的词作流传。起先,是一种曲子,用作宴乐之乐;后来,经过文人的加工填词之后,赋予了它一些内涵,而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那就是词。宋词是在唐五代文人词的基础上发展的,已成为文人手中成熟的创作形式,雅与俗两种艺术趣味的分流而又相互渗透,成为宋词发展的主要线索之一。自柳永开始在花间词的基础上扩大词的题材,表现与都市生活有关的内容,并将市民阶层的艺术趣味引入词作,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人认为柳永的词俗,并不加以重视,这样的观点未免偏颇。柳永生活的北宋,当时进入了承平时期,京都汴梁繁盛至极。同时由于市民阶级的扩大,也有多种多样文艺娱乐的需要,他们到处争唱新声、新腔、新调,而词适于言情,自上至下的普及,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全都雅好词章。在这种文艺新风的陶冶下,柳永就禁不住以民间俚曲为基础,勇创新曲新词,逐渐成为蜚声词坛的新秀,深受乐工和歌伎们的欢迎。 柳永的词的确有俗的一面,这从当时的许多记载里都可以看到。宋人多言柳永词近于俗:陈师道《后山诗话》:“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 雅俗共赏的艺术 —— —从柳永和周邦彦的词看宋词的雅与俗 陈琦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三明分校,福建三明,365000) 收稿日期:2008-02-12 作者简介:陈琦(1959-),女,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三明分校中专讲师。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3 ——2014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论文题目: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内容摘要: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苏轼的词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词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 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 (1)扩大表现功能与开阔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人性;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不止一次的浩叹“人生如梦”。所谓“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是指

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一、从形式上看,柳永的贡献首先在于把不少小令扩展为慢词,并发展了慢词,使词调构成发生了重要转变 柳永长期生活在市民阶层中,接受了当时歌妓、乐工们的影响,大量地创制慢词。他一方面“变旧声,作新声”,将旧调名翻新,由小令、中调衍为慢词;另一方面“奏新曲,谱新词”,自己创制了大量新调慢词。这就为词家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柳永的贡献更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把慢词的艺术表达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慢词因篇幅长,字数多,在表现手法上自然要有别于小令。一般说,小令以含蓄蕴藉、言简意丰见长,慢词则以铺叙取胜。 慢词铺叙之法,在后来周邦彦和豪放派苏、辛等人手中,得到充分发展,但作为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柳永实在是功不可没。在柳永的带领下,词人们才大量创作慢词,并取代了旧有小令的地位。 二、开拓了词的题材 词从晚唐以来,主要作为娱宾遣兴的工具,其内容总不出男欢女爱、离别相思。北宋前期词坛,文人填词大致承袭唐五代花间词风,而以晏殊、欧阳修为盟主。与晏、欧几乎同时,以柳永为代表的“歌者之词”,却另辟蹊径,把汉魏乐府中游子思妇题材同唐五代词中男女情爱与离愁别绪的描写结合起来,从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到语言风格,都令人耳目一新,给文人词输进了新鲜的血液。 首先,柳词多写当时市民的生活情景,涉及时事政治与人民疾苦者很少。但他或抒写身世遭遇与对功名利禄的感慨,或反映妇女的生活愿望和男女恋情,或描摹城市繁华和旅途风光,或咏史、咏物及游仙,都抛开了五代宋初的“烂醉花间,徘徊香径”,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写出真情实感。 其次,柳永词中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反映妇女生活愿望和男女恋情的词。柳永曾落拓不羁,常出入于秦楼楚馆,与妓女、乐工交往。所以这类词多数是写妓女生活的,或写她们的绮罗香泽、柳腰花态,如《斗百花》之三;或写她们期望摆脱烟花巷陌,如《迷仙引》;其中虽有一些近于色情的描写,但大多数还是能如实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妓女们的苦难生活和思想感情。还有少数描写劳动妇女的,如《河传》,以生动的笔调勾画出水乡姑娘的健美身姿和活泼情趣,意境清新。描写男女恋情之作,或写相见之欢,或写离别之苦,都咨意渲染,层层铺排,写得情意深浓,缠绵悱恻。如最为传诵的《雨霖铃》,凄楚、伤感的情调,正是作家仕途坎坷、失意情绪的反映。“杨柳岸”一句,用晓风、疏柳、残月的凄清景象,烘托别后的寂寞、凄凉情绪,被称为“古今俊句”,更是成了柳永词的象征。 柳永的词突破了传统的题材范围,纳入了新的内容,为提高词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以后苏轼在词中“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先导。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而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 (一)提高词品。 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苏轼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中期“词为艳科”的传统,很多内容,如怀古、言志、隐逸、悼亡、农村风光、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无不可以入词。所以刘熙载说:“东波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艺概?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托付于他。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二)扩大词境 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入了词里,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情浓理也浓。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秘,去面对逆境人生。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而这种种的情怀都能在其作品中找到端倪,从而使其词的意境深远,回味悠长。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

苏轼在词 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 风格: 在苏轼以前,词坛基本上是“婉约”风格一统天下,虽然有个别作家的个别词作突破了这一拘束,但始终未形成开宗立派的新风格,使词坛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苏轼却对词进行了全面的质变性的开拓,出现了“豪放”风格和“旷达”风格。 苏词风格之驳杂,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的超脱旷达。苏轼豪放词基本特征是不受声律束缚、题材广阔宏富、笔势纵放、气象恢弘。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苏轼的婉约词摆脱了传统婉约词的香艳软媚,显的清新真挚、明丽净洁苏轼的婉约词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苏轼的一些作品中描写自己面对自然的感怀今昔,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内容: 苏轼扩大了词的领域,用词来抒写生活情趣,政治抱负,身世感慨,亲友情谊,农村生活,咏物,谈禅,说理等,无所不宜. 突破:

宋词20首 《雨霖铃》柳永 《蝶恋花》柳永

宋词精选20首 ⑴《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⑵《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⑶《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⑷《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⑸《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⑹《永遇乐》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⑺《菩萨蛮》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⑻《青玉案》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⑼《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思量意。 ⑽《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在诗、词、散文里表现出的豪迈气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他在词境扩大,词风变革等方面,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词的新境界。苏轼之前,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弥漫一时,词作为一种“歌词”专写儿女恋情供歌馆楼台或民间市井谱曲演唱,柳永的浮艳之词也好,晏殊的儒雅之词也好,都没有跳出女性题材的范围,在意境上没有高远的立意,没有清新的格调。直到范仲淹、欧阳修等少数有政治抱负的作家开始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并在词里表现出新风格,而苏轼正是诗文革新运动的贯彻者,他在“新风格”的基础上,力求变革,开创了与婉约派对立的豪放词派。苏轼无论在词的内容、题材、格调等方面,都超出了原来范畴和层次,或议军论政、记事抒怀,或反映民间疾苦、身世友情,或描绘山水风光、田园生活,或咏史怀古、说理谈玄,都在词中有所表现。而且在作品中力写开阔之境,抒高远之志,寓新奇之意。他推崇高雅的词风,使词从传统的缠绵浮艳中跳出来,吸纳大自然的清新境界,抒写创作主体的广阔胸怀,从而成为“自是一家”词。①而且,有响亮的理论作为自觉的创作先导,更有苏门弟子们鼓吹呼应,终于为词体拓疆千里,卓然与传统婉约词成一敌国,从而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大到词的领域里去,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写他在射猎中所激发的要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词中最早的一首豪放词,写的是要建功立业的内容,可见他有意要避开当时流行的以柳永为代表的缠绵悱恻、离情别绪的艳词,而要以多题材的涉入为词创作开辟一个新领域,开创一个新境界,“自是一家”,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② 后来,苏轼在密州怀念分别五年的弟弟苏辙,写下了境界高远旷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据说,曾由著名歌者袁绹歌唱这首词,苏轼起舞。可见苏轼的感情已经随着词的意境化入无限的宇宙中去了。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再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真是空灵飘渺,天上地下,不知身在人间。而月照无眠之人,把对弟弟的感情和人生的感慨升华到广阔无垠的环宇中,可谓意境之高远,境界之阔大。 其次,苏轼以诗为词,恢宏豪放,提倡一种阳刚之美的新词风。“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主体的情性襟抱,既可以抒写人生之遭际,反映社会盛衰和历史浮沉,又可以如唐诗般高华悲壮气势恢宏,有铁马金戈鼓角齐鸣的壮观,更可有天风浩浩海涛荡荡的气势。是一种男子汉词,士大夫词,一种雄壮豪放之词,而不应一味沉溺于闺房之内雌声学语或男子而作闺音。可见,苏轼“以诗为词”,就是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推赏唐诗所具有的恢宏气象与高远境界,以及充溢其间的情感力量(在此方面,他曾一分为二地称赞过柳词〔八声甘州〕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有“不减唐人高处。”),旨在呼应自已为词拓境千里的创作实践,为词注入了强烈的主观生命意识,突出表现了抒情主体的个性风貌,扩大了词的文学抒情功能,把小词的艳科品质和地位提升到诗的地位上来,显然是一种推尊词体、改革词风而产生的新的词学观念,这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如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气势雄浑,词境壮阔,表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张先对宋词的贡献

张先对宋词的贡献 陈敏 摘要 宋词与唐诗平分秋色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并最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取得了与唐诗并重的地位。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温庭筠、韦庄、李煜、张先、柳永、苏轼、周邦彦等,然在这一链条中有一个环节往往被人所忽视,这一环节就是张先。李清照《词论》中:“张先虽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这有失偏颇,使后人对张先也不够重视。张先在北宋词坛的作用是积极的,他对词境有所开拓,使词逐渐雅化又未失古意,不似“豪苏腻柳”,开始创制慢词并用题序,使词从应歌转向应社。对苏轼、周邦彦有很大影响,是北宋词发展中的一个转折关头,可谓是一大家。 关键词:张先;雅化;开拓;创新;影响

Studies on Zhang Xian’s contribution to the Ballad of Song Dynasty Chen Min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Song Ballad (in Chinese, ci) has won the same preeminence as Tang Poem. In the history of The Ballad, a number of great poets, such as Wen TingYun, Wei Zhuang, Li Yu, Liu Yong, Zhou Bangyan and so on, all made huge contributions to its development. But one great poet, who was an excellent push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llard, Zhang Xian was often unsatisfactorily ignored by the academic inquiry, as Li Qingzhao made a negative comment on his writing in her book of “On The Ballard”. But in fact, Zhang enlarged the vision, intellectualized the genre, and began to compose slow Ballard. This paper will conclude that Zhang, who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Su shi and Zhou Bangyan, was a great Ballard-composer who pushed the tur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ng Ballard. Keywords: Zhangxian; Elegant; Develop; Create; Affect

苏轼的文学地位和贡献

苏轼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次子,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纱縠行(今三苏祠内),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终年66岁。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苏轼幼时,其父游学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诗书,即“奋厉有当世志”。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与弟辙同试礼。国子监直讲梅尧臣读了苏轼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顿觉“有孟轲之风”,遂将试卷交主考官欧阳修。修见轼卷,“惊喜以为异人”,拟取为第一,又疑其为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疑,才取为第二;接着,礼部复试,又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欧阳修兴奋地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高度褒奖苏轼“善读书,善用书”,预言苏轼文章“必独步天下”,“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着我”。苏轼兄弟遂同科进士及第。其后又同辙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仅二人),从此,苏轼、苏辙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颍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赋的创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艺的颠峰。其诗境界开阔,题材广泛,内容深刻,风格自然奔放,圆美流动。既有现实主义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园》、《荔枝叹》;又有浪漫主义佳篇,如《游径山》、《百步洪》,充溢着有磅礴的气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清新明净,华美自然,尤其是后者更成了咏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绝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苏轼的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之风,启豪放词派之先河,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表现了全新的风貌。苏轼的婉约词同样写得真挚细腻,深沉淳厚,回肠荡气,一往情深。苏轼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笔力纵横,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使他成了继欧阳修之后北宋古文运动的当然领袖。苏轼的书法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在宋代书苑中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苏轼是一位画家,是中国文人画运动的发端和中坚人物。其写意和传神、常形和常理、诗画本一律等理论,广泛地为文人画派所传诵,并奉为金科玉律,影响至今。苏轼的家庭是音乐世家,三苏都是弹古琴的高手。《历代琴人传》引张右衮的《琴经?大雅嗣音》记载说:古琴世家中最著名的是眉山三苏。 苏轼的博学多识还表现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对中医药学很有研究。流传至今的重要医书《苏沈良方》就是将苏轼收集的医药良方与宋代另一位大科学家沉括收集的良方汇编在一起而成的。他在农业、水利、烹饪、养生等领域有极高的建树。 像苏轼这样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真可谓“千古第一文人”,他发出的夺目光辉使整个北宋文坛为之灿然。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宋孝宗皇帝称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诗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高度评价三苏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忠诚报国,爱国爱民,政绩卓著,是一个深爱人民爱戴的良友。苏轼曾两度杭州为官,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还疏浚六井与运河,平抑粮价,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这段出自《宋史?苏轼传》的话,真实地反映了人民对苏轼的无限感激之情。他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主张严于选材,善于任用。他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一生坎坷不平。元丰三年(1079),他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晚年遭贬惠州,又从惠州再贬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行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动。“浙西淮南、京东、河北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杭州人民纷纷走上苏堤悼念苏轼;太学生们也在寺院举斋志哀。士大夫们写了很多祭文吊唁他。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曲洧旧闻》)。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苏轼一生,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他以他全部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学和艺术生活状态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着灿烂的人格魅力。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以其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实践,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名人文化体系——三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

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

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 将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始于明人张綖。他在《诗余图谱》“凡例”之后附识曰: 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赡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这段话说明了词体的分类,各体的风格及其代表作家三个问题。后世人评东坡词受其影响极大,自此以后论词者大多认为苏词主要风格是豪放,甚至忽视了他婉约词的成就。其实,从数量上看,现存的三百四十余首东坡词,真正堪称豪放词的不过三四十首,仅占十分之一左右;就思想内容上看,东坡婉约词中言情、咏物、写景、怀古、赠人、纪行各种题材无不具备;就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看,苏轼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使婉约词有了较大的创新与发展。所以他在词史上是绝不亚于任何婉约派词人的艺术大师。以下试从东坡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继承和创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东坡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所谓“婉约”,“婉”即和顺柔美,“约”即委曲隐微。前人所谓“词情蕴藉”、“含思凄婉”、“妩媚风流”、“清切婉丽”、“冲淡秀洁”、“风流华美”,都概括了婉约词的风格特征。下面以不同题材的词作分析其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一)言情词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张綖《诗余图谱》),东坡婉约词首推言情之作。其词或感遇悼亡,或伤春惜春,或悲羁旅,或叹行役,皆写得温婉动人。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太守任上写的《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最能代表其婉约风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年正月十二日,苏轼梦见亡故十年的爱妻王弗,结发恩爱,十载萦心。上片先写相思情深,接着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坎坷的境遇,作了奇特的假设和想象:十年的风风雨雨,已使我灰尘满面,鬓发如霜,纵使是亡妻能相见,大约也是“相逢应不识”吧!是政治道路的坎坷,还是思念之情的煎熬,使诗人容颜变化如此之大?上片留给人以无尽的余响,并为下片写梦作了铺垫。下片写梦中幽会之景:“小轩窗,正梳妆”,既是梦中所见,也是十年前夫妻恩爱生活的再现。接着笔锋一转,既无当年的欢乐,也无“相逢应不识”的惊讶,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而泪,千般感慨、万种风情尽在其中了。结末三句写梦后冥想:此后岁月里,使他肝肠寸断的,只有那朦胧的月夜,那小松成林的山冈,那遥隔千里的孤坟!这用泪水挥染而成的幽暗画面,凝聚了诗人无限凄凉之情,表现了“词情蕴藉”、“含思凄婉”的风格特征。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伤春之词,《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悲叹羁旅行役;《洞仙歌?冰肌玉骨》写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同花蕊夫人的爱情故事,可说是闺情词。这些词作都写得情深意远,哀婉动人,令人读之,回肠荡气,所谓“妩媚风流”、“清切婉丽”的风格特征,从中可见。 (二)咏物词 东坡咏物词约有三十首,多是以物言情,亦以婉约见长。《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写得真是幽怨缠绵,堪称婉约词中杰作。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首二句赋物,捕捉了杨花的特点,它似花却又非花,所以无人怜惜。接着笔锋一转,突出“无情有思”,开始赋予杨花以人格和感情,为下文塑造思妇的形象作准备。为什么说它“无情有思”呢?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柔软的柳枝当作思妇的柔肠,把翻动的柳叶当作思妇欲开还闭的娇眼,把飘坠的杨花比作思妇恍恍惚惚、来去无定的梦。此时已将咏物、抒情、写人融为一体,达到传神入化的境界。思妇好梦未成,却被黄莺叫声惊醒,于是自然而又巧妙地过渡到下片。下片中诗人已不受咏物的约束,把咏杨花和抒发伤春之情交融于一体。柳絮飞尽,万花纷谢,触目皆是残春景象;再加上一夜风雨,杨花已化作了一池碎萍,随着春残而消逝。二分化入泥土,一分随流水飘去,这

北宋词人柳永的古诗词和诗句(最新)

【篇一】北宋词人柳永的古诗词 1、《雪梅香》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 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 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 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2、《彩云归》 蘅皋向晚舣轻航。卸云帆、水驿鱼乡。 当暮天、霁色如晴画,江练静、皎月飞光。那堪听、远村羌管,引离人断肠。 此际浪萍风梗,度岁茫茫。 堪伤。朝欢暮宴,被多情、赋与凄凉。 别来最苦,襟袖依约,尚有馀香。 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 牵情处,惟有临歧,一句难忘。 3、《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暮,参差十万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⒁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向凤池夸。 4、《竹马子》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 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 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 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 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5、《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 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 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 【篇二】北宋词人柳永的古诗词1、《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 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苹花渐老, 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故人何在, 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 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汀! 念双燕、难凭远信,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 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面对“诗庄词媚”的局面,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能兼而能表现阳刚之美。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加以变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从整体上看,词的发展进程,是逐渐向诗靠拢的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苏轼外出打猎,满怀豪情地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至此,“词庄诗媚”的传统被苏轼打破。 三、开拓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 的社会内容。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