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目录结构提纲 (1)

摘要 (1)

关键词…………………………………………………………………

绪论…………………………………………………………………

1、“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

2、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辟词境 (4)

3、对传统题材的开辟与创新 (6)

4、参考文献: (8)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摘要】宋词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奇葩之

1,而宋词又有豪放与婉约之分。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全

能作家,他在散文、诗、词的创作领域具有出色的成绩,特别是他的词,

在我国词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苏轼的词,向来褒贬不

1,议论殊异。但苏轼却创建豪放词风, 苏轼作为豪放的掌门人,1代

文坛盟主,对词的贡献尤大。他1生在政治上跌宕起伏,充满曲折和

悲剧;在文学上却是人们公认的天才、全才。他这1文学大师的出现

不是偶然的,是与当时社会和个人命运息息相干。

宋初诗文为“淫巧侈丽,浮华纂组”的西昆体所笼罩。作品

多作于酒筵歌席遣兴娱宾之际,内容多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识燕归来”,“为君持酒对斜阳,旦向花间留晚照”等留连风月、感

伤时序的闲情闲愁,与“缀风月,弄花草”的西昆体诗文既无甚么差

异,亦未逸出花间词的侧艳樊篱。虽然柳永1生专力写词,推动了词

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苏轼的

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条件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1系列富有首创性的革新。

【关键词】苏轼豪放爱国词体创新贡献 1、“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期的意义。“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纵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历来,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分,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情势而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长此以往,这类观点自晚唐5代的“花间派”词作流行以来,数百年间逐步演变成1种程式化的专写艳情的绮靡陈腐的格套。此即所谓“艳科”词。到了北宋初年,词体便由于题材、内容的雷同和狭窄而走向了衰落。此时,苏轼决然举起了“有为而作”的大旗,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推动到词的领域中去,“以诗为词”,从而打开了1个崭新的局面,“指出向上1路,新天下线人”。苏轼对旧词体的改造其实不是为所欲为的,他对诗词的关系有1个10分精辟而符合艺术规律的看法,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苏轼从理论上提倡词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地。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地。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意图自然是希望

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正是他1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他还明确指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这就是说,词只是诗的“后裔”,词即是诗。在他看来,词之于诗,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文体,又是诗的产物,更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即词来源于诗,与诗同质异体。“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1样,表现主体的情性襟袍,可以抒写人生之遭受,反应社会的盛衰和历史的浮沉;可以像诗1样有山光水色般的清丽,又可以如唐诗般的高华悲怆,气象恢宏,可以有铁马金戈、鼓角齐鸣的壮观,更可以有天风海涛浩浩荡荡的气势。可见,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旨在呼应自己为词拓境千里的创作实践,为词注入强烈的主体生命意识,突出表现了抒怀主题的个性风采,扩大词的抒怀功能,把小词的艳科小道的品质地位提到诗的地位上来,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成1种独立的抒怀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重视以词陶写情性,是其提倡词的诗化的1个重要内容。他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与市民喜好的通俗文艺情势结合到1起,注入词中,改变了5代以来词所缘之情多为相思眷恋的狭隘性,开辟了词的抒怀功能,予词以诗的清高,提高了词的品位,也增强了词的生命力。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作者熔铸了磅礴的诗的意境和诗的气韵,使人线人1新,心胸振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词的上阕写围猎场面,渲染出词人的外在“狂”态,特别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词人与孙权相比,用典自

然。这里更涵蓄显现出他勇武豪壮和有所作为的品格,从而使词充满了诗的豪情,诗的韵致。词的下阕则写作者内在“狂”态,结语表现作者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的决心。

总而言之,“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变成1种独立的抒怀词体。

2、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辟词境苏轼的1生升沉不定,备历险难。他有经世济民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正直敢言,黑白分明,内外如1,而生活于派系倾轧严重,朝政反复无常的北宋后期,仍要激流勇进,卓然自立,无可避免会遭到他人的排挤。同时,也遭受了非常多的毁谤和打击。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寻求。他重视文章的社会功能,强调文要“成心于济世之用”,反对空虚无实的情势主义之风,提倡“成心而言,有为而作”的现实文风。所谓“言必中当世之过”,就是要言之有物,避免“未有甚得于中而张其外”。他还要求文学创作要反应人民疾苦,“伫立望田野,悲歌为黎元”,,这又使他的现实精神具有了强烈的人民性。在他的词中,可以看到他抒写人生之遭受,反应社会的盛衰,历史沉浮,山川之秀美等方面的作品。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辟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大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可以像诗文1样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可以充分广泛描述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正如元好问所说,东坡词是“性情以外,不知有文字”。

苏词的内容把他的政治生涯,人生的遭受揉合在1起,含有广阔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的知识,形象鲜明生动。如《江城子》(10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