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肿瘤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护理

肿瘤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护理

肿瘤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护理
肿瘤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护理

肿瘤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6-06-13T15:16:47.430Z 来源:《健康前沿》2016年3月作者:邵剑琴

[导读] 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就是使用化学治疗药物,反复、多次进行静脉输注,来达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杭州市肿瘤医院,浙江杭州 310000)

1 关于化疗性静脉炎

肿瘤又称“癌症”,其治疗方主要有三类:手术切除、放疗以及化疗。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就是使用化学治疗药物,反复、多次进行静脉输注,来达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也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无论采用什么途径给药(口服、静脉和体腔给药等),化疗药物都会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的绝大部分器官和组织。由于化疗药物属于刺激性药物,而且,静脉输液经外周中小静脉时,血管管径狭窄,长度长,血液流速慢,化疗药物与血管接触时间长,刺激强度大,导致血管痉挛,局部组织供血减少、缺氧,可能会给血管内膜带来很大的损伤。受累的静脉会表现为红或色素沉着、疼痛、血管变硬、呈条索状等炎症表现,临床上称之为化疗药物性静脉炎。据文献报道,化疗患者中不等程度静脉炎的发生率大约占80%。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既给患者造成痛苦,又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2 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药物及机制

(1)容易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药物

有许多药物会对机体组织产生化学性刺激(刺激剂),引起化学性炎症,有的药物还可使组织形成水疱(发疱剂)。常见的刺激剂有卡莫司汀、依托泊苷、替尼泊苷、达卡巴嗪以及米托胍腙等;常见的发疱剂有长春碱类去甲长春花碱及吡喃阿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氮芥等药物。

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有:诺维本(盖诺)、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表柔比星、氟尿嘧啶、撕裂美素、顺铂等。

易外渗的药物有: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比等,都可能会导致变态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增强。

其中,外周静脉淡出输注长春瑞滨引起的静脉炎达36.1% - 89.5%;氟尿嘧啶引起静脉炎的发生率为70.6%;去甲长春花碱静脉注射后87%的患者,都会发生静脉炎。

(2)化疗药物导致化疗性静脉炎的作用机制

①直接毒性作用。由于化疗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周围的各阶段,在杀伤或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和组织产生损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滑丝脱落。

②药物导致血浆PH值改变。一般血浆的正常PH值为7.35 - 7.45,只要超过这个范围,都会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从而导致静脉炎发生。

③与I型变态反应相关的过敏症状。阿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等,都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药液外渗而导致静脉炎。

④机械刺激和损伤。患者长期输液或静脉注射给药,使静脉内模发生一定损伤,从而形成静脉内膜炎。

⑤药物刺激。化疗药物的浓度高,输入速度快,超过血管缓冲应急的能力限制,或者在血管受损处堆积,都可能使血管内膜受刺激而导致静脉炎。

2 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及分级

(1)化疗性静脉炎的分型

化疗性静脉炎一般发生在化疗当日或化疗后3 - 5天。其临床表现如下:首先,出现穿刺局部不适或轻微疼痛,进而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化疗性静脉炎通常可分为四型:一是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疼;二是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索状感;三是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的肿胀,并形成瘀斑至肌层;四是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渐肌化。

(2)化疗性静脉炎的分级

化疗性静脉炎的分级,目前大多采用的是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2003年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将静脉炎分为0 - 4级:0级 -没有症状;1级 - 穿刺部位有红斑,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 - 穿刺部位疼痛、发红,伴有或不伴有水肿;3级 - 穿刺部位疼痛、发红,可触,到触摸到条索物;4级 - 穿刺部位疼痛、发红,静脉条索形成,长度≥2.5cm,可有脓液流出。

3 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对策

(1)合理使用静脉

①在进行静脉输注化疗时,应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避开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不宜选用下肢静脉注射。采用交替注射法,不要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否则会导致血管受损,纤维化而影响循环,使药物滞留血管而形成闭塞性静脉炎。

②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保证输液速度合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肿胀、渗出等问题。如果发现出现外渗,应立即关闭输液器,另接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回抽外渗液,并使用0.5%普鲁卡因进行局部封闭,然后,冰敷2小时。

③最好应用静脉输液港、PICC置管、中心静脉置管等深静脉置管以及留置针等,采用脉冲式封管,将化疗药物稀释到合适的浓度,使用静脉冲入法进行输注,以避免反复穿刺,减少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及损伤,有效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2)科学预处理PICC导管

用生理盐水100ml加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混合液浸泡并冲洗PICC导管,与传统的生理盐水100ml浸泡相比较,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了12.31%,其原因可能是地塞米松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可明显抑制炎症反应,而庆大霉素则能预防感染。

(3)减少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静脉炎是留置针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置管后5 - 7d内。研究表明,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程度越重,发生率也越高。每天拔留

化疗药物性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化疗药物性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的护理并发症,有很多相关因素可引起静脉炎,本文重点综述静脉炎的分类、分级、发生原因、预防和护理进展。 标签:中药湿敷;相关因素;静脉炎预防护理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化疗药物大多对血管有毒性刺激,加之反复多次静脉穿刺造成机械刺激,容易造成机化、阻塞,严重影响患者以后的静脉给药治疗给药静脉和临近组织的发红、肿胀、疼痛、血管变硬。 1概述 1.1定义静脉炎是由于血管内壁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使血管壁发炎,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重者局部静脉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 1.2化学性因素与药物直接毒性作用有关化疗药物属细胞毒类药物.化疗药物多为生物碱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 1.3物理性因素穿刺技术不熟练长期化疗患者的血管条件不好,而操作者又没能一次穿刺成功,可发生一次给药多次穿刺,而造成血管损伤。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可使血管壁受损,导致或促使静脉炎发生。 1.4分级根据美国输液护理学会(INS)所规定的指标,将静脉炎分为3度。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我们根据静脉炎的分度不同进行不同的护理治疗。 2方法 2.1选择血管不当操作者为了穿刺方便而选用粗大血管,该血管受到药物的损伤后,可造成其分支末梢血管灌流不畅,待用该末梢血管给药时,就会出现输注缓慢或不滴。如选择的血管已有多个结节、瘢痕、脆性强、弹性差,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虽然穿刺成功,却很容易渗出。 2.2针头位置固定不当针头脱出或穿出血管,使药物外溢,针头接触到血管壁,使局部受针尖刺激和针眼涌出的高浓度药物长时间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渗出。甚至发生静脉炎。 2.3拔针后按压手法不正确压迫的时间少于3~5min,容易出现淤血、肿胀,即使能缓慢吸收,也易使血管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而不利于以后对该血管的利用。

【疾病名】血栓性浅静脉炎

【疾病名】血栓性浅静脉炎 【英文名】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 【缩写】 【别名】 【ICD号】I80.9 【概述】 血栓性浅静脉炎(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并且可以引起显著的不适和功能受限,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文献报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例中,约11%血栓蔓延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可以迁徙性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发病。 【流行病学】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 浅静脉血栓最常见的病因与浅静脉置管、刺激性药物、感染等造成的静脉内膜损伤有关;也可因血液淤滞常发生在曲张的浅静脉;部分病例存在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的异常;口服避孕药和妊娠也可能与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病有关,但尚无确切证据。此外,某些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胆管癌等,已证明能够释放一些促凝物质,可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发病机制】 1.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肢体遭受直接外伤后,沿着静脉走行的相应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因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到皮下瘀斑。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常发生在静脉穿刺注射的部位,多数因注射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而引起,这是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最常见的类型。经静脉腔穿刺置管本身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穿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和疼痛,通常持续数天或数星期,有时需要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2.静脉曲张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常发生在下肢曲张浅静脉腔内,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发生在非大隐静脉主干的曲张静脉分叉部位。除部分继发于损伤外,相当一部分常没有任何诱因。血栓性

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体会(一)

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体会(一)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方法。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腔内、静脉、肌肉和口服等方法将化疗药物引入人体内,而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但由于治疗恶性肿瘤疗程长,局部静脉反复穿刺造成机械性损伤,且化疗药物渗透性强、刺激性和毒性大,极易引起静脉发红或发黄,病变血管硬化成条索状,伴局部疼痛,严重者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影响静脉通道的建立,阻碍化疗计划的进行从而影响疾病治疗的效果〔1〕。静脉炎的预防已成为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们科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1静脉炎发生机制 1.1机械性损伤 静脉经反复穿刺或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过长,对血管壁的刺激性过大,血管内皮受损,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细菌性静脉炎,同时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针、管尖端聚集形成血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2化疗药物的刺激性损伤 许多化疗药物可对组织产生化学性刺激,引起化学性炎症,常见为卡莫司汀、依托泊甙、替尼泊甙、达卡巴嗪及丙脒腙等;有的药物还可使组织形成水疱,常见药物为长春花碱类如NVB,蒽环类如阿霉素及吡南阿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氮芥等药物。由于化疗药物刺激

性大,且多为高渗性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使静脉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产生炎症改变,引起化学性静脉炎,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痉挛变硬,易并发血栓形成〔2〕,形成血栓性静脉炎。 1.3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 90%肿瘤患者凝血机制异常〔3〕,同时化疗药物又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纤溶活性受抑制,药物的毒性作用加重了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形成。 2预防措施 2.1医患双方应做好心理准备 在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患者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能力。 2.2正确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部位有关〔4〕,一般情况下应首选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注射部位一般由远端及近端,左右静脉交替使用。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用药,还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 2.3稀释化疗药物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将药物充分稀释。但应根据每种化疗药物药理性能及毒副作用,选用适宜的药物溶媒,不同的溶媒溶解对保护化疗药物的稳定性、酸碱度、和降低化疗药物

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9-06-28T15:18:16.99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5期作者:刘甲[导读] 观察中药蜡疗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探讨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作用机理。 临沂市中心医院,山东临沂 2764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蜡疗对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探讨中药蜡疗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我科2018年周围血管病入院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蜡疗治疗配合传统活血化瘀之中药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活血化瘀之中药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现代化中药蜡疗治疗周围血管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药蜡疗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发生于肢体浅静脉的血栓性、炎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肢体浅静脉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型如蚯蚓、硬而疼痛为特征,多发于青壮年,以四肢多见。属于中医“赤脉”、“青蛇毒”、“恶脉”、“黄鳅痈”等范畴[1]其由湿热之邪外侵,或寒邪凝滞,郁久化热以致气血瘀滞,脉络阻塞不通所致。湿热与瘀血是主要致病因素,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大法。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为我院2017年~2018年住院的血栓浅静脉炎患者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34~73岁,平均45.9岁,部位均为下肢。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据《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2]浅静脉炎诊断标准: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在下肢,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颜色变为褐色,其下可触及条索。 1.2.2中医辩证标准 依据《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2]中青蛇毒的证候分类标准。脉络湿热证:沿浅静脉走行或静脉曲张团突然出现疼痛、色红、肿胀、灼热,可摸到硬结节或索条状物,以下肢多见,可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或濡数。 2 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采用智能恒温电蜡疗机(XYL-I型)作为治疗仪器,以熔点58℃的医用白色无水石蜡为基质,每公斤配制:制川乌、制草乌、红花、威灵仙、独活、羌活、川芎、白芷、各15g,研细和蜡调匀,经仪器加热至58℃-60℃,在患者患肢外敷,1次/d,30min/次,7次为一疗程。自拟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药物组成:熟地12g、鹿角霜10g、肉桂6g、当归10g、川芎12g、赤芍10g、丹参20g、川牛膝15g、水蛭6g、蜈蚣2条、附子6g、甘草6g。药物由本院中药房统计采购,煎药室煎制。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2.1.2 对照组 自拟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药物组成:熟地12g、鹿角霜10g、肉桂6g、当归10g、川芎12g、赤芍10g、丹参20g、川牛膝15g、水蛭6g、蜈蚣2条、附子6g、甘草6g。药物由本院中药房统计采购,煎药室煎制。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2.2 观察方法 两周后观察两组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评定疗效,观察不良反应情况。主要症状与体征包括疼痛、硬结肿胀和皮色变化,按轻、中、重度3级计分,每级计1分,计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①疼痛:轻度为偶有疼痛,按压局部时有痛感,但能耐受,不用止痛剂;中度为经常疼痛,按压局部时痛感明显,偶尔服用一般止痛剂;重度为疼痛感明显,按压局部时痛感较剧烈甚至拒按,经常服用止痛剂。②硬结肿胀:轻度为外观无明显硬结,但触摸时有条索状硬物感;中度为可见局部有条索状结节,触摸时硬结较硬,轻度高于皮肤;重度为局部有条索状硬结,或结节成团,明显高于皮肤或局部有索状硬结萎缩凹陷。③局部皮色变化:轻度为局部皮色浅红或轻度色素沉着;中度为局部皮色发红或明显色素沉着;重度为局部皮色紫黑或局部有瘀血。 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周围血管疾病中西医诊疗学》[3]有关标准。痊愈:局部红肿热痛及硬索状物完全消失,组织恢复正常,体温及白细胞恢复常;显效:肿痛消失,索状物尚未完全吸收;有效:肿痛减轻,但未完全消失,索条状物存在;无效: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反复发作。 2.4 统计学方法 指标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蜡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用于很多疾病的治疗。[4]清代外科专家祁坤在《外科大成》一书中,对蜡疗的操作方法及适应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载述。蜡疗是用加热溶解的医用蜡作为热介质,将热传至机体达到治疗目的。蜡疗具有相对保温时间长,具有可塑性,能紧贴于体表各部的特点。一方面通过蜡疗能改善微循环,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增加汗腺的分泌,使组织水肿吸收、致痛介质排除,使炎症浸润吸收达到消肿止痛目的,同时促进细胞代谢机能活跃。蜡具有的油质成分,对瘫痕、肌腿挛缩可促使其软化松解、恢复弹性。另一方面,蜡在冷却过程中体积逐渐缩小,对皮下组织起局部机械压迫作用,有消除肿胀以及松弛患者关节韧带、肌肉、肌键的作用,有利于关节功能的康复。 总之,蜡疗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无副作用的真正的自然疗法,而且简单易行、费用低廉,在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是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曰庆何清湖等.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9—201.

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17-06-09T13:35:17.5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作者:春宁娟 [导读] 尽快发现,急速处理,还要提升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最大化的减轻患者病痛,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宝鸡市岐山县医院胸外肿瘤外科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722400 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机械刺激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医院PICC置管病患100例分成两组进行观察,实验组和常规组,一组采取相关预防和护理对策,另一组正常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血栓性静脉炎患病概率降低,已病者因处理及时,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科学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不仅能减少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概率,还可以抑制患者由于血栓性静脉炎带来的病痛。 关键词:PICC置管;血栓性静脉炎;预防及护理 引言: PICC技术是新引进的一种静脉输液技术,是静脉输液技术的总称,其主要是将管由外部的静脉穿刺进内部,然后留置在上腔静脉中,对于肿瘤病人的化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此技术操作工艺并不复杂,危险系数很低,操作一次就可以留置很长时间,对保护静脉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凡事都有两面性,PICC技术有很多优点,但是却伴随着很多并发症的发生,其中血栓性静脉炎就是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也是目前护理过程中的难点,科学合理的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1]。 一、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 PICC置管后引发的静脉炎有很多种,主要有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过敏性静脉炎,以及感染或受到药物刺激产生的静脉炎等。 1、机械性静脉炎:此种症状发病前的空窗期比较短,一般在PICC置管后三天 以内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导管直径及材料的选择不合适,一般如果穿刺部位在活动的关节处,如果导管的材质过硬,且管径不合适,加之病患每次活动都会给血管造成压力和摩擦力,反复作用后,血管的内膜就会被磨损,有炎症,最后促使了机械性静脉炎的产生。 2、血栓性静脉炎:此症状发病的时间比较晚,一般都发生在PICC置管后期的 时候,此病的发生与病人的自身体质和化学刺激有关系,一般在PICC置管之前要将导管在相关的化学溶液里浸泡防治血栓的形成。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PICC置管后降低了周围血液的流速,加之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摩擦而造成的,化学药品的刺激也会造成局部的炎症。因此病人在进行PICC置管后要适量的活动,切不可过量活动,那样会加速机械摩擦造成血管损伤严重,致使血栓静脉炎发生。另外如果导管穿刺不到位,也会造成静脉炎的发生。 3、过敏性静脉炎:此种症状相对来说,发生的情况比较特殊,且频率较低,一 般是由于患者对于PICC置管技术的导管产生过敏反应,而发生静脉炎。PICC导管是用高级的硅胶制成的,一般情况下人体对于其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但仍会有特殊的病患体质,对此种材料过敏,排斥经内部淋巴等细胞引起表皮产生反应,被我们称之为过敏性静脉炎。 4、在对患者进行PICC导管操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遵守流程做无菌处 理,就会造成血管受到细菌刺激,而造成感染,发生炎症。此外,由于患者体质较弱,抵抗力降低,PICC导管过程中,血管受大量化学药品的刺激,再加上每种药物的渗透压的差异,给血管造成很大损伤,导致静脉炎。 二、试验资料与试验方法 1、资料:以国家相关法律以及技术文献作为理论基础“国家护理学研究”“护理杂志”等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找出相关知识“PICC置管技术”、“ 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 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等。 2、试验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PICC置管后血栓静脉炎的防治及护理策略,将选取的100例应用PICC置管技术的病患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常规组进行试验,对实验组的病患实施PICC置管后血管性静脉炎预防和护理措施。首先要组织专门的PICC置管静脉炎预防小组和护理小组,选一个小组总组长,然后在选择两个小组小组长。其次总组长组织组员学习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主要特征、产生原因、预防措施、日常护理等相关的知识,提高小组人员的自身水平。最后,要经常组织小组成员开会,讨论PICC置管后病患的具体情况及实验成效。常规组正常治疗。 三、PICC置管后血栓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实验的结果 实验组PICC置管病患,在置管后,经过专业小组人员的科学护理及预防措施的实施大大降低了,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概率,即使发生此类病症,也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了病患的痛苦。且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 四、对PICC置管后血栓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实验结果的讨论 科学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不仅能减少PICC置管后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的概率,还可以抑制患者由于血栓性静脉炎带来的病痛,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护理质量。充分了解了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导管周边的血液流速减慢,肢体会出现浮肿现象,且伴有疼痛感,皮肤表层温度升高发红,尤其是穿刺的部位疼痛更是剧烈,在对导管进行消毒清洗时,受到阻挠。然后采取相关的预防护理促使,对PICC置管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1、PICC置管前期的预防护理措施 首先在PICC置管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血管的承受力等,要仔细检查身体状况和调查以往病历,然后选择适合患者情况的导管,对导管的直径、柔韧度、和下管前浸泡药品的选择都要合理。导管的合理性对于PICC置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导管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目前PICC置管技术的实际的研究,证明了导管直径的大小,对静脉损伤有关系,直径越大,静脉所受到的压力就会越大,造成的损伤就会越大,从而使血管产生炎症,还会伴有血栓的形成,随着PICC置管时间的加长,血管炎症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造成静脉炎的发生。一般来说女性患者和老年患者,患有静脉炎的机率比较大,因为,女性的血管比较窄,容易受导管的影响,而老年患者,静脉通常比较细,还有通常都有血管硬化的情况,所以是患静脉炎的高危人群。因此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导管的直径进行选择,在材质上也要符合病人的具体情况,一般都选择弹性和亲水性比较好的导管,会较少其对血管壁的损伤。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常识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常识 *导读: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反复地在身体各处此起彼伏地发作的浅静脉炎。…… 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反复地在身体各处此起彼伏地发作的 浅静脉炎。 (一)病因病理 关于本病的病因,有不少学说,但尚无一个学说被普遍接受。有人提出感染是本病的原因,但病变静脉壁或血栓中很少能培养出细菌,也有提出与血液的凝固性增高,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目前从临床上看与两种疾病有密切关系,第一,它往往是内脏癌肿的体表再现。且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本病是潜在内脏癌肿的早期表现。原发癌的部位涉及胃、胰、胆囊、前列腺等器官,特别和胰体尾部的癌变有最密切的关系。第二,它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关系密切,从目前临床报道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者占30%~50%,且鉴于本病大多是青壮年男性,开始时呈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随后常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因而认为本病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其整个病程中病变活动阶段的一种临床表现,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其发病机制和病理:本病主要侵袭中小浅静脉,具有血栓形成、静脉壁炎症反应的组织学形态,血管内膜下有成纤维细胞浸润,伴继发血栓形成,血栓阻塞的管腔,可因机化而再通,静脉壁可

有结缔组织增生和炎性浸润,偶有巨细胞,病变血管附近组织很少有炎症反应,也无脂膜炎。 (二)中医病因病机 湿热之邪外侵,或寒湿凝滞,郁久化热,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湿热淤血留滞于脉络所致。或因七情所伤情志不舒,气滞血淤,脉道阻塞,积滞不散,脉络淤阻而致。 (三)临床表现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小腿和足部浅静脉炎为多见,发生于大腿和上肢者较少见。其发作时的表现和一般血栓性浅静 脉炎也无明显的不同。由于受病变累及的都是中小浅静脉,管腔内虽有血栓形成和堵塞,但也不会引起静脉血液障碍,整个肢体肿胀较少见。临床上表现往往是在肢体或躯干浅静脉附近的一个区域内,骤然出现多数散在红色结节,有疼痛和触痛并与周围有炎症的皮肤粘在一起,病变外形呈线状,一般较短,偶尔有病变的静脉段可长达30cm左右,病变静脉触之是一条坚硬索状物,可分批出现,因此有些部位病变刚出现而其他部位则已消退,本病的特征是:结节很快消退,大多数仅持续7~18d后,索状物逐渐不明显,最终消失,留下局部棕色色素沉着,结节不化脓,不坏死,受累肢体亦无水肿形成。全身可出现低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等反应,每次结节消退后间歇数周或数年,身体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又可同样反应,屡次反复发作,长期患病后,遗留的色素沉着和索状物可布满全身。

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

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 (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266520 宋兰兰陈鹤) 摘要:静脉滴入化疗药物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输注后易导致静脉炎,静脉炎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同时也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分析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总结了静脉炎预防性护理措施,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静脉炎预防性护理化疗 静脉滴入化疗药物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有效地控制肿瘤,反复、多次化疗已成为临床抗肿瘤的常规治疗方法,但绝大多数化疗药物为生物碱制剂,对局部组织有刺激作用,输注后易导致静脉炎。静脉炎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同时也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本文通过分析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总结了化疗性静脉炎预防性护理措施,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概率。 一、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1、药物因素 化疗药物无选择性,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具有一定损伤,影响细胞代谢及其功能。其损伤程度与药物的浓度、酸碱度、渗透压及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有关。 2、物理因素 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3、解剖因素 由于肘窝、手腕等关节处感觉迟钝,早期渗漏不易及时发现,导致血管、神经出现肌腱挛缩。指间等处细小血管壁薄,耐受性差,易渗出。下肢静脉输液易栓塞,除上腔静脉受损外,一般不宜化疗输液。 4 、技术因素 反复穿刺对血管的机械性损伤,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发生炎性反应。固定针头位置不当,可加重机械性损伤,使化疗药物外渗,局部血管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无菌操作不严格,也可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5 、个体因素 与病人自身情况有关,若为特异性体质,输入博莱霉素、丝裂霉素、顺铂等化疗药后表现出局部过敏反应。最近有报道认为,静脉药物的化学刺激仅仅是静脉炎的诱因,主要原因与神经传导有关,其机制有待探讨。 二、化疗性静脉炎的产生机制 化疗性静脉炎是由于长期大剂量输入化疗性药物或反复静脉穿刺等机械、物理、化学等因素造成的静脉血管壁纤维组织增生、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壁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化疗药多为化学及生物碱制剂,刺激性强,一般刺激性化疗药输液后刺激局部血管发生痉挛致血管壁缺血缺氧,通透性增加;细胞毒性药物发生渗漏则引起静脉炎。 三、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措施 针对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护理人员应做好以下预防护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符合《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1] 。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产品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3*******)1mL ,隔日1次。治疗组自拟中药祛疣汤处方: 板蓝根30g 、生薏苡仁30g 、大青叶15g 、紫草 12 g ,红花12g ,杭菊6g ,每天1剂 ,水煎服。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每天2次,7d 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对照组0. 1 %迪维霜适量外搽患处,每天2次,7 d 为 1 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两组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相关药物 ,局部应避免挠抓 ,饮食宜清淡 ,忌煎炸、香燥、海鲜、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并禁用化妆品。1.4 疗效标准 痊愈:皮疹全部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有少数色素沉着斑。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但未达到痊愈标准。有效:皮疹消退30%~69%。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 ,或治疗后皮疹无变化。凡治愈后3月内再次出现皮损者计为复发。2 结 果 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χ2=5.34 P <0.05 ) 。两组有效率比较亦有著性差异 (χ2=8.08 P <0.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诊半年治疗组复发 3例 (6.82%) ,对照组复发 5例(14.71%),见表1。 3 讨 论 疣(verruca ,wart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 感染密切相关。HPV 属乳头瘤病毒科,呈球形,无包膜,直径45~55nm ,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基因 组为7200~8000bp 的双链环状DNA ,分为早期区、晚期区和非编码区,早期区编码的蛋白与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癌作用有关。HPV 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HPV 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人群普遍易感,发病高峰为16~30岁,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BCG-PSN ),商品名迪苏,是卡介菌用加热 65℃的酸除去蛋白质后提取的有效成分,属多糖核酸类物质。为特异性细胞免疫增强剂,有效地激活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及捕获抗原物质的能力,促进 T 细胞增殖和提高分化速度,释放出大量淋巴细胞因子,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2-4]。主要表现在:(1)使巨噬细胞在感染区聚集;(2)增强巨噬细胞杀伤所吞噬的病毒能力;(3)产生新的巨噬细胞,杀伤衰老的和被感染的巨噬细胞。方中大青叶、板蓝根性苦味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有促进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促进免疫功能作用亦是其抗感染、抗病毒的重要机制[5]。红花活血祛瘀通滞;生苡仁微寒清热,利水渗湿健脾;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杭菊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化瘀之功效,达到治疗目的。自拟中药祛疣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扁平疣,其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参考文献 [1] 韩新峰,田元生,何英等.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M].郑州:河南 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40-341. [2]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304-305. [3] 芮耀城.实用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45.[4]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5] 杨明贵.自拟消疣汤加减治疗扁平疣尖锐湿疣各90例[J].皮肤病 与性病,2005,27(1):28.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痊愈率(%)有效率(%) 治疗组443283172.7390.91对照组 34 16 6 9 347.0664.70 文献综述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张丽华 【摘要】本文综述分析了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认为输入药物的PH 值、渗透压、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患者自身的机体因素、操作技术等是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便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医患纠纷。【关键词】静脉炎;留置针;药物;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0)30-0158-03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100020) 静脉输液目前是急救护理中的抢救措施之一,但是易引起静脉炎。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易造成医患纠纷。本文根据国内有关文献对输液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进行文献综述。1 输液性静脉炎的评判标准[1]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疼痛程度按WHO 数字分级法: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2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2.1 物理因素 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性反应。机械原因是指

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发表时间:2016-11-02T14:50:17.68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3期作者:杨静芳[导读] 静脉输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临床实际当中。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 650021 【摘要】静脉输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临床实际当中。很多时候,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会有刺激和损伤导致的化疗性静脉炎,究其原因,就是在这些药物当中有很多生物碱和化学药剂,而且治疗又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性的,这就导致了这样的恶性结果。本文将会讲述可能患上静脉炎的患者如何预防以及患病之后如何护理。 【关键词】化疗性静脉炎;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182-01 1前言为了治疗恶性肿瘤而化疗的化疗过程,采用最多的方式还是静脉注射,采用的较少的是口服类化疗。这是有原因的,在静脉注射药物可以迅速起到作用,减少患者痛苦。这样一来,今天所讨论的静脉炎就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在大多数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进入静脉的时候,会发生渗透作用,渗透的药物对人身有害,但大多数的人对皮肤没有做一些及时有效措施,因此会产生皮肤疾病,还有可能会发生更严重的事情,那就是局部感染和败血症,这暂时无法避免。如此一来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在化疗过程中或者化疗之后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2如何对化疗性静脉炎进行预防化疗护士在接触病人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因此预防主要从化疗护士为主体发出操作,操作如下: 2.1化疗护士需要具备高素质以及做好相关宣教 化疗是一份相当考验人专业知识和责任心的工作。因为化疗的过程持久,专职化疗的护士也比较固定,所以知道患者的血管脉络和特点是该名专职护士的重要内容,专职护士还需要掌握关于化疗的专业知识,化疗过程中应注意事项、化疗之后预防,包括所采用的化疗方式会导致什么样的并发症,以及在化疗前和化疗中如何预防。静脉注射是当前化疗选用较多的方式,化疗前应当注意到静脉炎的并发症,从24小时内不在同一条静脉中穿刺、穿刺活动要准确到位一次性不给病人二次伤害的化疗频次活动,还要注意尽量不要进行下肢静脉注射。专职护士有责任去告诉患者相关的宣教工作,比如输液过程中的输液有时快有时慢,都会对化疗效果有相关的影响,还有输液渗漏会引发的症状,让患者也有心理准备,肯定也会第一个发现自己所出现的症状。还要让患者学会自我观察,引起患者的注意力,发现自己身上一旦出现专职护士所描述的那些症状,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反应过来,这样并发症就能够早点发现并进行治疗。 2.2合理使用静脉并在穿刺前后进行相应护理 静脉渗漏的状况如果发生在手背和手腕中将会很难处理,尤其其中的有很多细小的韧带和肌腱,一旦不及时处理,很可能会让患者出现残疾,另外下肢也是同样需要注意。因此,穿刺活动中要避开化疗者的一些关键处血管,相对来说,从远端开始、两侧下肢交替穿刺的穿刺活动对患者的局部刺激最少。而静脉插管的使用在患者出现外周静脉压选取困难过程中。PICC留置管的也是对患者进行治疗方式之一,比之前的方式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一次性穿刺完成、24小时内不在同一处进行穿刺、出现不适及时治疗等在平常的护理当中也极为重要。 3如何对化疗性静脉炎患者进行护理停止给药、抽回针头、穿刺残液等在静脉炎发生过程中护理极为重要,一旦发现了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了上述的静脉炎症状就要立马停止输液的动作,然后专业护士把针头抽回来,对里面已经存在输入的药液进行穿刺等操作,做完这些操作才能够将伤害降到最低,对化疗静脉炎护理大致是这样的步骤,下面将要分步骤讲解。 第一步拔针,需要注意冰敷或者冷敷以及按压患者可以有效预防更多并发症。 第二步外敷,硫酸镁、肝素钠、中药、红景天加芦荟、维生素B12以及高渗糖等外敷方式都是有很多患者接受并使用的,其中维生素和高渗糖这两种方式是最近见诸媒体的临床经验总结得出的治疗方式,并不是通过实验室研究得出的。 第三步局部封闭,这与第二步同时进行,采用普鲁卡因、酚妥拉明以及透明质酸酶药物方式进行局部封闭活动较为普遍,局部封闭的意义在于可以阻止残液四处流动,防止残液流动导致其他部分也发生静脉炎,使得并发症扩散。 说完护理,接下来是治疗,有效的治疗方式有局部超短波治疗以及红外线局部照射法,这些治疗方式都是物理治疗方式,因为在之前一直采用注射或者药物外敷,适当采用物理治疗方式可以缓解患者对注射或是药物的依赖。 4小结这些静脉炎等疾病重在预防,因为采用化疗治疗的人随着肿瘤病人的增多而增多,这就意味着扩大了常见并发症的基数,静脉炎概率增加。国外对于化疗性静脉炎的研究少、发表的论文也少、国内研究提出方法达不到小姑是国内外研究静脉炎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与国外采用深静脉直达方式进行注射化疗有关,因为采用深静脉直达方式化疗的话,所引起的并发症较少,在化疗过程中也更为安全高效,省去了日后的化疗护理等的麻烦。经过一番论证,可以看见,一是深静脉直达方式在强刺激性的化疗过程中可以有效预防静脉炎,深静脉直达方式深入经脉深处进行注射化疗,这种方式在美国广泛接受化疗的方式,但是其高昂的价格和不成熟的技术导致的高风险系数的作用让很多中国人在选择的时候都会故意忽略掉;二是专职护士工作要做好,专业知识、责任心和对患者相关教育十分重要,专业知识包括穿插知识、血管走势、基础的静脉炎病征,还有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处理能力,还有一些其他的相关知识也需要掌握;三是组合式治疗方式,这就意味着需要掌握物理、中西药结合等方式,多组这方式意味着将各种方式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又不会让其中一种治疗方式的并发症积累到爆发的状态,这样采用的相对平衡有效减缓静脉炎的发生。从这些方式来看,更加根本的是采用深静脉直达方式,新型先进注射方式,改进我国现有注射方式才是关键,也是对化疗患者最大的保护。现在我国积累的经验不断增加,病人的乐于接受、药物价格、药物安全等问题都关系到化疗的效果,以及会影响化疗过程中是否产生并发症。处理好这些,对减轻病人痛苦、帮助病人顺利化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输液性静脉炎的护理 摘要】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同时也给医护工作者的处置治疗带来难度。我们通过对产生静脉炎因素的研究, 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护理,大大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炎护理 静脉炎是由于输入刺激性溶液,溶液浓度较高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静脉 导管时间过长,引起的局部静脉壁化学性或机械性伤害反应。它的出现不仅给患者 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甚至影响药液的输入而延误 治疗。几年来,我们注意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住院患者出现静脉炎35例,按美国静脉输 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静脉炎分级指标共分Ⅲ度,其中 I 度19例,Ⅱ度11例,Ⅲ 度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1~88岁。35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33例 治愈,2例死于原发病。 2 静脉炎产生的相关因素 2.1化学因素静脉内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及非生理性pH液体的输入均可能 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2.2物理因素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症反应。 2.3液体输入量及速度静脉输液量日大于1500ml时或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则静脉炎发生率会明显增高。 2.4 污染因素污染主要是指局部消毒不严、消毒液浓度不足、输液器污染、 针头污染、加药针管污染、配药后时间过长污染,而输液微粒污染最不容忽视。 2.5 机体因素机体抵抗力低下是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静脉炎的预防 3.1 加强输注液体质量控制 (1)药物现配现用,稀释时应使其充分溶解。(2)在安 瓿开封时微粒极易混入药液,因此在锯安瓿前后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尽量一次性使用针头。(5)必要时,可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 接头。 3.2 静脉的选择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 察的部位,尽量选用上肢静脉输液,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输 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减轻药物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3.3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和使用浓度以及正确的 使用方法,一次性输液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范围直径在5cm以上。留置针使 用前皮肤消毒范围一般大于8cm,并以透明贴膜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的皮肤以及 早发现静脉炎。 3.4 输入高浓度及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护理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生理盐水 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 醇时,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在穿刺前5min用湿毛巾热敷或用 硝酸甘油注射液外擦穿刺部位及穿刺部位近心端,也可将甘露醇加热至28℃左右;输入高渗液或刺激性药物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0 ml左右后,再行拔针或肝素盐水2~5ml封管。 3.5 控制液体输入量对长期计划执行静脉输液的患者,尽量限制液体入量在每

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临床护理

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3-01-30T10:52:45.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4期供稿作者:伊文杰[导读] 对长期静脉注射的病人要合理而有计划的选择穿刺部位,注意保护静脉。 伊文杰(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 150000) 【摘要】目的讨论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输入高渗液体或刺激性的药物时,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肿胀,要经常巡视,一旦出现外渗外漏时,一定要更换部位输液。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局部静脉有无红、肿、热、痛及硬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对局部进行处理。对长期静脉注射的病人要合理而有计划的选择穿刺部位,注意保护静脉。【关键词】血栓性浅静脉炎护理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继发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并且可以引起显著的不适和功能受限,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严重时可并发脓毒性静脉炎,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一、病因 常见的致病原因是化学性、机械性损伤以及感染。 1.损伤反复的静脉穿刺或静脉内留置导管作持续性输液,直接导致静脉壁创伤,形成血栓性炎症;静脉注射高渗性或刺激性药物时,血管内膜因药物的理化性刺激而受损伤及其周围组织可有渗出液,往往累及整条输液的静脉。 2.感染下肢静脉曲张时,静脉血的淤滞,踝部局部营养障碍,慢性感染,都可使静脉遭受缺氧及炎症作用而发生血栓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1.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肢体遭受直接外伤后,沿着静脉走行的相应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因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到皮下淤斑。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可发生在静脉穿刺注射的部位,多数因注射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而引起,这是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最常见的类型。经静脉腔穿刺置管本身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穿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和热痛,通常持续数天或数星期,有时需要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2.静脉曲张后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在下肢曲张浅静脉腔内,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发生在非大隐静脉主干的曲张静脉分叉部位。常表现为静脉曲张部位出现有触痛的硬结,其周围常有红斑。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血栓反应蔓延至踝部静脉壁和皮肤,可能发生显著皮下出血。基于细胞周围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生在静脉淤积性溃疡附近的静脉曲张部位。 3.感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手术后、注射治疗后、损伤或放疗时,以及静脉曲张的隐匿性感染,是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重要因素。另一种特殊类型是脓毒性静脉炎,多发生在长期应用静脉内置管输液后,以静脉内化脓为其特点,常与脓毒败血症有关,是一个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 4.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其特征为浅静脉血栓反复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但最常见在下肢。为一处突然出现发红、条状或网状索条,病变处有压痛,全身反应不明显。 5.胸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又称Mondor病。系指前胸壁、乳房、肋缘和上腹部的浅静脉有血栓形成,并继发炎症反应。其特征为局部体检发现触痛、条索状结构,拉紧皮肤或抬高上肢时更为明显。 三、辅助检查 1.多普勒超声能发现浅静脉中的血凝块,并了解是否蔓延到深静脉。 2.顺行性静脉造影术能使静脉直接显像,直观地了解血栓的部位、形态和范围,以及侧支循环。X线片上可显示为:静脉内恒定的充盈缺损;造影剂在正常充盈的静脉内截然中断,在血栓近侧再显影;静脉主干不显影,远侧静脉有扩张,附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 四、诊断要点 1.症状体征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于下肢者,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出现棕色条形表现,其下可触及索条。发生于胸腹壁及上肢者,多在疼痛部位可触及条索状硬物。结合有输血、输液、外伤,牵拉伤病史,即可确诊。 2.辅助检查结合辅助检查的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病人。 2.手术治疗药物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可行浅静脉高位结扎术,曲张静脉的血栓性浅静脉炎待炎症消退后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 六、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病人有无外伤、感染史、长期输液史;有无出血性疾病。 2.身体状况 (1)局部:下肢发生胀痛的时间、部位;下肢肿胀和浅静脉扩张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小腿皮肤温度和色泽有无改变。 (2)全身:非手术治疗期问有无出血倾向及治疗效果。 (3)辅助检查: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和形态等。 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慢性溃疡、创面经久不愈有无引起病人的焦虑与恐惧;病人及家属对预防本病发生的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术后评估 1.手术情况手术和麻醉方式。 2.患肢血液循环包括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颜色、动脉搏动有无异常。 3.康复情况局部切口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能否早期离床活动及正常行走。

恶性肿瘤患者静脉炎的预见性护理

恶性肿瘤患者静脉炎的预见性护理 摘要】目的:给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以静脉炎预见性护理,减少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方法:给患者以心理护理、化疗穿刺时的护理、化疗药物输注过程的护理、化疗药 物输注过程的护理、化疗药物输注过程的护理、化疗药物输注完毕的护理等。结果:69例患者通过化疗全过程的细致护理,使他(她)们的化疗得到顺利实行, 并有效地保护了化疗静脉血管,预防了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结论:对恶性肿瘤化 疗患者实施的全面护理,提高了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生活质量,提升了患者对医 护的满意度。 【关键词】恶性肿瘤,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19-02 肿瘤患者化疗时,化疗药物对患者局部静脉有较强的刺激性,药物进入血管后,使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变性疼痛,血管变硬,甚至机化、阻塞,引起局部组织 坏死,即化疗性静脉炎[1]。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造成病人身心痛苦加重。 为了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我们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加强护理,效果较 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遵医嘱需完成6个疗程的化疗病人69例,年龄26-73岁。女性43例,男性26 例。病种包括:胃癌、结肠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直肠癌等。静脉输入的化疗 药物包括:阿雷素、氟尿嘧啶、环磷酰胺、顺铂、卡铂、长春新碱、丝裂霉素、 紫杉醇等。 1.2化疗药物输注方法:采用四肢浅静脉滴注或静注给药。 2结果 69例患者通过加强护理,使他(她)们的化疗得到顺利实行,并有效地保护 了化疗静脉血管,预防了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提高了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舒适 度和生活质量,提升了患者对医护的满意度。 3护理 3.1心理护理:患者化疗前,要加强心理护理,做好健康教育,注意人文关怀。及时的心理支持可以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机能,增强对心理紧张状态的承受能力。 因为患者在化疗期间,除有恶性肿瘤引起的心理问题外,还存在对化疗副反应的 思想顾虑,所以我们要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化疗的特点,让他(她)们了解主 动配合和保护静脉系统的重要性,讲明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缓解患者紧张及恐惧心理,使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2]。教会患者 识别药物的刺激性,化疗当天向患者交待清楚哪一代是一般刺激性的药物,哪一 代是刺激性强的药物,并嘱患者勿自行调节速度。患者在输入强刺激性药物时尽 量少去卫生间、就餐或其他躯体移动,避免注射针头移位,输液肢体勿负重受压。 3.2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护理:抓好护理人员操作技能训练及专业知识学习,加强护士责任心。防胜于治,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输液安全[3]。 因此我们要掌握过硬的技术,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在尊重患者个人意愿的基础 上选择合适的血管。秋冬季节或血管显露差的季节,穿刺前局部热敷10—15min,使静脉充盈扩张,提高穿刺成功率。根据化疗药物的刺激性和毒性选择型号合适 的穿刺工具,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型号合适的针头和穿刺部位。通常使用最多 的是套管针和普通一次性使用穿刺针。穿刺部位多为单侧上肢,要有计划使用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