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肠道病毒EV71最新研究进展

肠道病毒EV71最新研究进展

肠道病毒EV71最新研究进展
肠道病毒EV71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

肠道病毒EV71最新研究进展

2007级生物技术黄琼

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 EV71)是1969年Schmidt等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1]。EV71感染主要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d-mouth disease, HFMD),在临床上与柯萨奇病毒A16(Coxsakie A16, CA16)感染所引起的手足口病难以区别。EV71感染严重者还能引起无菌性脑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心肌炎和肺水肿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2]。自1974年首次报道[3]以来,EV71在世界范围内已引起十多次暴发流行,特别是近几年在亚太地区,EV71的流行呈上升趋势,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EV71的结构特征、致病机制、检测技术、型别鉴定、流行病学、研究方向等作一综述。

1 EV71的结构特征

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ra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成员。EV71的病毒颗粒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结构,无包膜和突起,直径大约在24~30nrn,核酸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粒子的衣壳组成非常复杂,首先由VP1、VP2、VP3和VP4四种外壳蛋白构成原聚体(Protomer),再由5个原聚体拼装成具有五聚体样结构的亚单位(Pentamer)。4种结构蛋白中,除VP4包埋在病毒粒子外壳的内侧与病毒核心紧密连接以外,其他3种结构蛋白均暴露在病毒颗粒的表面,因而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VP1~VP3上[4]。由于病毒颗粒没有类脂性的包膜,所以对去污剂、乙醚、脱氧胆酸盐以及弱酸有抵抗力,此外,该病毒还能抵抗70%乙醇和5%甲酚皂溶液等常见的消毒剂,这些都决定了该病毒较强的野外生存能力。EV71病毒对高温(50℃以上)及紫外线的抵抗能力较差。

EV71基因组为7408个核苷酸组成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具有感染性。基因组仅有1个开放读码框架(open reading frame, ORF),编码含2193个氨基酸的聚合蛋白,其两侧为5,和3,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 UTR),3,UTR含有长度可变的聚合腺苷酸尾巴[poly(A)],5,端共价结合1个小相对分子质量(Mr)的蛋白(VPg)。聚合蛋白可进一步降解成VP1、VP2、VP3和VP4病毒衣壳蛋白。根据病毒衣壳蛋白VP1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可将EV71分为A、B、C基因型。目前除A基因型只有EV71原型株(BrCr株)外,B、C基因型又分别分为B1-B5、C1-C5亚型。P2和P3前体蛋白编码7个非结构蛋白,包括2A (非特异性蛋白水解酶)、2B、2C、3A、VPg(5,端结合蛋白)、3C(特异性蛋白水解酶)和3D(RNA聚合酶组分)。病毒RNA正链和负链的5,和3,UTR中分别含有多肽翻译的起始信号和RNA合成起始信号。5,UTR通常折叠成多个特异性的空间结构,这些结构通过与宿主细胞蛋白因子的结合,在起始病毒基因组RNA的合成和翻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5,UTR结构还涉及病毒的宿主范围以及毒力等多个方面的功能。3,UTR和poly(A)的功能目前尚不清楚。

2 致病机制

目前,对EV71致病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其可能通过两条途径侵入中枢神经系统:1)通过周围神经轴突由逆轴浆运输的形式进入;2)通过血脑屏障进入;通过周围运动神经元的逆向轴浆运输可能是EV71浸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途径[5-6]。早期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启发,推测在EV71的5,UTP和VP1序列中可能存在神经毒力决定簇。因此,EV71的毒力可能是由多个病毒基因共同决定。近来研究表明,EV71可能诱导中枢神经系统IL-1β、IL-6和IFN-γ等炎症介质释放[7],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表达上调[8],提示EV71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原因之一。体外研究显示,EV71可通过活化蛋白激酶cdk5诱导神经细胞凋亡,这种凋亡也可能在EV71所致的神经病理损伤中起一定作用[9]。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5,-NCR和VP1与其神经毒性有关。对来源于HFMD患儿的EV71分离株(SHZH98)进行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该病毒株的5,-NCR与EV71其他毒株(包括脑炎患者分离株MS和BrCr株)有很大差异。因此认为此变化对其空间结构形成有一定影响,进而改变其功能导致不同致病性。从EV71流行中分

离到了表现HFMD的毒株和具有神经毒性的毒株,通过对VP1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这两种毒株主要区别在于第170位氨基酸的不同。表现HFMD的毒株为丙氨酸,而具神经毒性的毒株是缬氨酸。推测VP1蛋白的第170位氨基酸的这种变化,可能改变了VP1蛋白的空间结构,导致病毒与受体结合能力下降,从而使其毒力发生根本改变。Kung等[10]从不同症状感染者体内分离出毒株并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与从疱疹型咽峡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毒株相比,从脑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毒株具有3种显著特征:1)在体外培养的星状胶质细胞中复制能力更强;2)为温度耐受株,可在40℃以下复制;3)能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复制,这些特征提示,导致脑炎的毒株可能更易通过血脑屏障而具有更强的神经毒性。机体免疫功能也发挥重要作用,在细胞免疫发育尚不成熟的HFMD患儿中,如果自身细胞免疫弱于体液免疫,则感染EV71后有进展为重症HFMD的倾向。

3 病毒检测技术

3.1 病毒分离:肠道病毒的常规病原学诊断是病毒分离培养,出现细胞病变后利用特异性组合抗血清进行中和试验鉴定。Vero细胞、RD细胞均可以用来接种和分离EV71[11],临床送检标本有咽拭子标本、粪便和脑脊液,病毒分离依次为91.7%、6

4.5%和0。尽管细胞培养与血清中和试验对确定肠道病毒的血清型特异性高,但此方法费时、费力且无法满足流行期间同时处理大量标本的需要。另外其效果欠佳,目前仅用于研究。

3.2 血清免疫学:与传统的中和试验相比,用EV71的壳体蛋白作为抗原,检测血清中VP1-IgM、VP1-IgG对近期感染或既往感染的判断具有高效、快速、价廉等特点,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该方法对柯萨奇病毒A16无交叉反应。血清中和抗体(Nt-ELA)实验室一种良好的选择性定量EV71中和抗体方法[12]。Wang 等[13]用ELISA IgM捕获检测了336份血清标本,发现大多数阳性的血清标本均采集于发病后7天内,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7%和93.3%。但目前无商品化试剂,不能作为常规检测方法。

3.3 免疫组化技术:Wong 等[14]报道,在马来西亚EV71流行期间7例确诊为EV71脑炎并且死亡的患儿脑组织中,4 例EV71呈阳性。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这4 个病例的不同部位组织(如脊髓前角、脑干、小脑、间脑等)细胞中的病毒抗

原,结果均为阳性。该方法对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4RT-PCR 技术:采用病毒分离培养、中和抗体检测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EV71费时、费力,无法满足病毒流行期间及时处理大量样本的需要。RT-PCR技术可克服上述缺点,已成为EV71快速诊断的重要手段。首先从临床标本或病毒培养物中提取病毒RNA,再以其模板,进行RT-PCR扩增,以临床粪便肠道病毒阳性标本作为阳性对照,无RNA酶的水作为阴性对照,扩增程序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15]。PCR技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易产生假阳性,对操作要求较高。Tan等[16]用Real-time RT-PCR检测EV71,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较高,且克服了RT -PCR易污染的缺点,保留了其快速的优点,在EV71流期间可作为有效的检测方法。Chen等[17]用队列RTPCR方法,可以同时检测11种肠道病毒。

3.5基因芯片技术:这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微生物诊断技术。Shih 等[18]首次报道了利用芯片技术诊断EV71的研究。该研究通过设计两对分别基于5,-UTR和VP2的特异寡核苷酸探针,对100个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该方法的灵敏度为89.6%,特异度为90.9%,检测每个样品所花费的时间仅为6h。

3.6 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A):将病变细胞通过处理后固定于载玻片上,滴加结合荧光的羊抗鼠抗体,经处理后,即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19]。有时会产生非特异性荧光,应注意区别。由于该方法需要对病毒进行分离和培养,因此费时费力,整个过程一般需要5~10 d[20]。

3.7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美国已有市售的检测血清中抗VP1IgG的酶联免疫试剂盒和VP1融合蛋白及S.tag蛋白包被的96孔微孔板,用于检测EV71[21]。该方法简便易行,并且特异性高,省时省力。但VP1抗原的提纯技术要求较高,ELISA用于临床检测的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3.8核苷酸序列测定:Li等[22]提取并纯化了EV71基因组RNA,使用ABI PRISM Big Dye Terminator cycle sequencing ready reaction kit,用随机引物合成cDNA,再进行PCR扩增,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Qiagen Gel Extract Purification kit (德国Qiagen公司)回收DNA,进行序列测定[23]。EV71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其5,UTR和3,UTR变异较大,而编码区与脑炎EV71毒株无核苷酸的缺失和插入。由于EV715,UTR的空间结构对病毒的功能有更重要影响,5,UTR的结构可能与致病性相关[19],因此核苷酸序列测定将成为未来

对EV71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4 EV型别鉴定

诊断后其型别鉴定的方法主要有:将PCR结合细胞培养进行型别鉴定或者对PCR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或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 SSCP)或进行基因序列测定与遗传性分析等来定型分类。而在结构蛋白编码区,据Oberste等研究,VP1区核酸序列与决定血清型的抗原决定因子密切相关,根据VP1区序列进行分型结果与中和试验鉴定结果一致性较好,与血清型相关性较其它结构蛋白编码区高[24]。但也有研究表明VP4的分型结果与血清也较一致,且因其核酸序列较短(VP4207nt,而VP1834~951nt),应用更为便利[25]。Oberste 等根据对EV遗传性分析的结果,提出根据VP1基因全长或部分序列同源性大小进行型别判定的标准。将被检序列与含所有EV血清型参考株序列的数据库(如Genbank)进行比对,如果被检株序列与某一型参考株同源性最高且>75%,同时与同源性位居其次的另一型参考株同源性<70%,则可判定被检株与最高同源性参考株为同一血清型;如果最高同源性<75%或者第二同源性>70%,则型别判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定;如果最高同源性<70%,则为一新血清型[26]。

5 流行病学

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EV71,已有3次EV71引起的大范围HFMD流行。第1次流行高峰于1971~1980年,发生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典、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法国等欧美国家。1975年在保加利亚流行期间共有705例患儿感染,149例发生AFP,44例死亡[27]。第2次流行于1985年开始,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巴西等地流行。第3次流行从1997年开始,在亚太地区大规模流行,如1997、2000和2003年在马来西亚流行。其中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EV71大流行时,4~8月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死亡;1998~2001年在新加坡流行,其中2000年9、10月报告HFMD病例达3790例,死亡5例。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HFMD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 市) 均有HFMD 病例报道。1998年在我国台湾省暴发了EV71引起的HFMD和疱疹性咽峡炎。在6月和10月的2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病例,其中重症病例405例,死亡78例,大多数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2000年5~8月在山东省招远市暴发了HFMD,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年龄最小为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性心肌炎而死亡。2007年,全国共报告HFMD病例83344例,死亡17例。仅山东省就报告了HFMD病例39606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有上万例HFMD的病例报告。2008 年3月HFMD 在安徽阜阳暴发并迅速蔓延到很多省份,当年全国共有488955例,死亡126例。2009年疫情来得更凶猛、更严重,截至7月5日,仅山东省的累计报告病例就达85301例,累计报告死亡病例44例。EV 71感染导致的疾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

6 EV71的研究方向

由于EV71病毒在学龄前儿童特别是5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除引发一般的手足口症状外,还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故因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总之,深入了解肠道病毒EV71的病原以及致病机制有利于掌握EV71的流行情况,为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EV71研究已取得的进展,今后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病毒和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弄清其致病机制,特别是与中枢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有关的致病机理;2)在明确致病机理的基础上完善EV71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的诊断方法;3)制定一整套EV71预防与控制的策略,建立与完善EV71流行检测系统。

参考文献

[1] 金奇.医学分子病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606-613

[2] Yang TT, Huang LM, Lu CY,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and factors of unfavorable outcomes for

non-polio enterovirus infection of the centeral nervous system in northern Taiwan,

1994-2003. J MicrobiolImmunol Infect, 2005, 38(6): 417-424

[3] Schmidt NJ, Lennett EH, Ho HH. An apparently new enteroviru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disease of the centeral nervous system. J Infect Dis, 1974, 129(3): 304-349

[4] McMinn PC. An overview of the evolut ion of enterovirus 71 and it s cl inical and public

healthsignificance [ J ] . FEMS M icrobiol Rev, 2002, 26( 1) : 91-107

[5] Chen CS, Yao YC, Lin SC, et al. Tetrograde axonal transport a major cransmission route of

enterovirus 71 in mice [J]. J Virol, 2007, 81(17):8996-9003

[6] Wong KT, Munisamy B, Ong KC, et al. The distribu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virus in human

enterovirus 71 encephalomyelitis suggests possible viral spread by neural pathways [J]. J NeuropatholExpNeurol, 2008, 67(2):162-169

[7] Wang SM, Lei HY, Su L Y, et al. Cerebrospinal fluid cytokines in enterovirus 71 brain stem

encephalitis and ecbovirusmening it is infection of varying severity[J]. ClinMicrobiol Infect, 2007, 13(7) :677-682

[8] Tung WH, Sun CC, Hsieh HL, ET al. EV71 induces VCAM1 expression via PDGF receptor,

PI-K/Akt, p38MAPK, JNK and NF-KappaB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J]. Cell Signal, 2007, 19(10) :2127-2137

[9] Chen TC, Lai YK, et al. Enterovirus 71 triggering of neuronal apoptosis through activation

of Abl-Cdk5 signalling[J]. Cell Microbio-1, 2007, 9(11) :2676-2688

[10] Kung CM, King CC, Lee CN, et al. Difference in replication capacity between enterovirus

71 isolates obtained from patients with encephalitis and those obtained from patients with

herpangina in Taiwan[J]. J Med Virol, 2007, 79(1) :60-68

[11]龚黎明,葛琼,严菊英,等.浙江省肠道病毒71型的分离与VP1区域序列分析[J].中

华流行病杂志,2005,26(12):971-974

[12] Huang ML, Chiang PS, Luo ST , et al. Development of a high throughput assay for

measuring serum neutralizing antibody anainstenterovirus 71[J]. J virol Methods, 2010, 165(1) :42-45

[13] Wang SY, Lin TL, Chen HY, et al. Early and rapid detection of enterovirus 71infection by

an IgM-capture ELISA[J]. J Virol methods, 2004, 119(1) :37-43

[14] Wong KT, Chua KB, Lam SK. Immunohistochemical detection of infected neurons as a

rapid diagnosis of enterovirus 71 encephalomyetitis. Ann Neurol, 1999, 45(2): 271-272 [15] Lien KY, Lee WC, Lei HY, et al. Integrated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ystems for virus detection. 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 2007 , 22((8): 1739-1748

[16]Tan EL, Yong LLG, Quak SH, et al. Rapid detection of enterovirus 71 by real-time TaqMan

RT-PCR. J ClinVirol, 2008, 42(2): 203-206

[17]Chen TC, Chen GW, Hsiung CA, et al. Combining multiplex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and a

diagnostic microarray to detect and differentiate enterovirus 71 and coxsackievirus A16. J

ClinMicrobiol, 2006, 44(6): 2212-2219

[18] Shih SR, Wang YW, Chen GW, et al. Serotype specific detection of enterovirus 71 in

clinical specimens by DNA microchip array[J]. J Virol Methods, 2003 111: 55-60

[19]Shih SR, Ho MS, Lin KH, et al. Genetic analysis of enterovirus 71 isolated from fatal and

non-fatal cases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during an epidemic in Taiwan, 1998. Virol Res, 2000, 68(2): 127-136

[20]Rigonan AS, Mann L, Chonmaitree T. Use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identify serotypes of

enterovirus isolates. J ClinMicrobiol, 1998, 36(7): 1877-1881

[21] Tung WS, Bakar SA, Sekawi Z, et al. DNA vaccine constructs against enterovirus 71 elicit

immune response in mice. Genetic Vaccines Therapy, 2007, 5:6

[22] Li LL, He Y, Yang H, et al.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enterovirus 71 andcoxsacki

-evirus A16 circulating from 1999 to 2004 in Shenzhen, Peoplle’s Republic of China. J

ClinMicrobiol, 2005, 43(8): 3835-3839

[23]Singh S, Vincent TKC, Phoon MC, et al. Direct detection of enterovirus 71(EV 71)in clinical

specimens from a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outbreak in Singapore b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with universal enterovirus and EV71-specific primers . J ClinMicrobiol, 2002, 40(8): 2823-2827

[24] Oberste MS, Maher K, Kilpatrick DR, et al. Molecular EVolutionof the human

enteroviruses: correlation of serotype with VP1 se quence and application t o picornavirus classification[J]. J Virol.1999, 73: 1941-1948

[25] 杨帆,金奇,何雅青.肠道病毒71型中国分离株全基因组核昔酸序列分析[J].中

国科学(C辑),2001,31(2):163-165

[26] Oberste MS, Mihele SM, Maher K, et al.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proposed new enterovirus serotypes, EV74 and EV75[J]. J Gen Virol, 2004, 85:

3205-3212

[27]Brow n BA, Ob erst e MS, Alexander JP J r, Kenn et t ML, Pallansch MA. M olecularepide

-miology and evolut ion ofenteroviru s 71 st rains isolated from 1970 t o 1998 [ J ] . JVirol, 1999, 73( 12) : 9969-9975

肠道病毒71型收获液蛋白成分的分析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年9月第26卷第9期Chin J Biologicals September 2013,Vol.26No.9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可引起HFMD 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 A16virus ,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 (enterovirus 71,EV71 )最为常见,而发病死亡的患儿主要是因为感染了EV71[1-3]。目前,尚无公认的可用于人的有效疫苗可供使用[4]。因此,该疫苗的研制十分紧迫。 本实验对EV71疫苗制备过程中病毒收获液的蛋白成分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为该类疫苗的研发及质控提供参考。 肠道病毒71型收获液蛋白成分的分析 高嵩,李爱灵,黄浩,赵玉秀,苏桂民,王辉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24 摘要:目的分析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收获液中的蛋白成分,为该类疫苗的研发及质控提供参考。方法将EV71安徽阜阳株接种于Vero 细胞,病毒培养72h 后,收获病毒液,经蔗糖密度梯度超滤离心、甲醛灭活、DEAE Sephorase FF 介质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获得纯化样品。应用透射电镜分析样品中病毒颗粒的形态;对非还原型SDS -PAGE 检测疑似病毒衣壳抗原蛋白VP1和VP3条带进行N -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 -phy ,LC )与电喷雾电离质谱(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 -MS )结合的方法分析样品中所含的蛋白成分。结果 纯化的 EV71样品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20~30nm 的球形EV71颗粒,呈典型的肠道病毒形态;经SDS -PAGE 分析,第2和第3条带所在位置与文献报道的EV71衣壳蛋白VP1和VP3大小相符,N -末端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 报道的安徽阜阳株序列(ACD63039.1)一致;LC /ESI -MS 质谱分析显示,纯化EV71样品中病毒蛋白成分占绝对优势,包括EV71的蛋白多聚体、VP1、VP2、VP3、VP4蛋白。结论对EV71疫苗制备过程中病毒收获液的蛋白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该类疫苗的研发及质控提供了参考。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纯化;蛋白成分 中图分类号:R373.2+3R39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503(2013)09-1201-05 Analysis of protein component of harvested liquid of enterovirus 71 GAO Song,LI Ai -ling,HUANG Hao,ZHAO Yu -xiu,SU Gui -min,WANG Hui Beijing Tiantan Biological Products Co.Ltd,Beijing 100024,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Hui,E -mail:wh6247@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6847738.html,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rotein component in harvested liquid of enterovirus 71(EV71)and provide a ref -erence for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of EV71vaccine.Methods EV71Anhui Fuyang strain was inoculated to Vero cells and cultured for 72h,and the harvested liquid was concentrated by sucrose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combined with ultrafiltration,inactivated with formaldehyde and purified by DEAE Sepharose FF ion exchange chromatog -raphy.The morphology of virus particles in test samples was analy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while the amino acids at N -terminus of suspected virus capsid protein VP1and VP3bands determined by non -reduced SDS -PAGE were sequenced ,and the protein component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LC )an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 -MS ).Re -sults Spheroidal particles at sizes of 20~30nm were observed in purified EV71samples und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which showed typical morphology of enterovirus.SDS -PAGE showed that the locations of the 2nd and 3rd band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VP1and VP3of EV71reported respectively.The amino acid sequences at N -terminus of the two band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EV71Anhui Fuyang strain reported in GenBank (ACD63039.1).LC /ESI -MS showed that viral protein components were prominent in purified EV71,including polymer,VP1,VP2,VP3and VP4.Conclusion The protein component of virus liquid during preparation of EV71vaccine were preliminarily analyzed,which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he vaccine. Key words :Enterovirus 71(EV71);Purification ;Protein component ·疫苗研究· 通讯作者:王辉,E -mail :wh6247@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6847738.html, 1201·· DOI:10.13200/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6847738.html,ki.cjb.000140

肠道病毒71型简介

第二节肠道病毒71型(EV71) 作者:李兰娟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ra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成员,归属于人类肠道病毒A。1974年Schmidt等人首次报道从美国加利福尼亚暴发的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疾病(1969~1973年)的患者中分离到EV71,随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报道了EV71病毒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EV71病毒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多次暴发与流行,人们逐渐认识到EV71病毒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目前已知EV71的感染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无菌性脑膜炎(asepic meningitis)、脑炎(encephalitis)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性疾病(poliomyelitis-like paralysis)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EV71可导致大范围的暴发流行,可伴有严重的CNS并发症或致死性肺水肿。近年来,EV71病毒的流行在亚太地区呈上升趋势,1975年保加利亚大流行,共有705名患儿感染,死亡44例;1997年马来西亚大流行感染2628人,死亡30多人;1998年,台湾地区暴发EV71的大流行,约有12万以上的人被感染,死亡78人。因此,有关EV71的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诊断和预防等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病毒的一般特征 (一)病毒颗粒结构 该病毒的颗粒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结构,无包膜和突出,直径约24~30nm,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如同其他肠道病毒属成员一样,EV71型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分子量分别为34KD、30 KD、26 KD和7KD的多肽VP1(α)、VP2(β)、VP3(γ)、VP4(δ),构成原聚体,后者再拼装成具有五聚体样结构的亚单位(pentameric unit),60个亚单位通过各自的结构域相互连接,最终形成病毒的外壳。VP1 、VP2和VP3三个多肽暴露在病毒外壳的表面,而VP4包埋在病毒外壳的内侧与病毒核心紧密连接,因而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VP1-VP3上。EV71病毒由于没有类脂膜,所以它对乙醚、脱氧胆酸盐、去污剂以及弱酸有抵抗性。此外,该病毒还能抵抗70%乙醇和5%甲酚皂溶液等常见的消毒剂,但是高温(56℃,30min)处理和紫外线照射可以很快将病毒灭活,它对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双氧水、漂白粉等也很敏感。 (二)基因组结构 EV71病毒的基因组为含有大约7411个核苷酸(7423/MS/87株)的单股正链RNA,腺嘌呤核苷酸和尿嘧啶核苷酸丰富(A+U=52.8)。RNA中仅有一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含2194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在其两侧为5′和3′非编码区(UTRs),它与其他肠道RNA病毒一样,在3′末端有多聚腺苷酸(poly A)尾,而其5′末端共价结合有一个小分子量的蛋白(VPg)。病毒的单链RNA具有感染性(病毒裸露RNA的感染性仅为病毒颗粒的百万分之一),如果去除3′末端的多聚腺苷酸尾或基因组出现断裂,感染性便消失。相对而言,其5′末端连接的蛋白质对病毒的感染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EV71基因结构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 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2010年4月,卫生部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现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制定了《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作为《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补充,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一、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

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肺水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二、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肠道病毒EV71简述

肠道病毒EV71感染性疾病 肠道病毒EV71是人肠道病毒的一种,简称为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峡炎,重症患儿可出现为肺水肿、脑炎等,统称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这种疾病? 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大部分病例病情较轻,可治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发病特点:年龄段普遍偏小,最大的患者11岁,最小的才1岁左右,其中2―3岁的居多;其次,发病地区分散,且主要在农村地区。 这种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 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4~9月份。 该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这种病开始有哪些表现?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EV71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部分病人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发热1~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在手足、臀部出现,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家庭如何预防这种病? 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幼儿园、托儿所如何预防这种病? 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小学如何预防这种病? 答:小学要做好每日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病学生不应继续上学,要在家中休息。

肠道病毒71型感染防治知识

肠道病毒71型感染防治知识 1、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的认识 肠道病毒感染顾名思义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的71个血清型等,肠道病毒71型为新型肠道病毒的一个血清型,是引起小儿手足口病等的常见病原体。 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甚至会引起死亡。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2、肠道病毒71型感染后的症状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后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多数患儿突然起病,约半数患儿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同时出现发热症状,多在38℃左右。在患儿手、足、口腔粘膜以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往往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暴发性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3、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的传播 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被患儿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可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品或水源,可经口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感染。 4、小儿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预防 目前该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降低被肠道病毒感染的可能。 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②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③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④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5、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采取的措施 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如孩子是幼儿园小朋友或学校学生,还应及早告诉班级老师。孩子未彻底治好前,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学校上学,防止传染给别的儿童 肠道病毒71型感染防治知识 1、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的认识 肠道病毒感染顾名思义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的71个血清型等,肠道病毒71型为新型肠道病毒的一个血清型,是引起小儿手足口病等的常见病原体。 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少数病情较重,甚至会引起死亡。该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 2、肠道病毒71型感染后的症状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后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多数患儿突然起病,约半数患儿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同时出现发热症状,多在38℃左右。在患儿手、足、口腔粘膜以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由于口腔溃疡会伴有疼痛,患儿往往会流涎、拒食,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同时体温也会下降。 肠道病毒71型感染往往会伴有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暴发性心肌炎等,这类患儿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多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3、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的传播 肠道病毒71型感染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被患儿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可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品或水源,可经口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感染。 4、小儿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预防 目前该病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但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降低被肠道病毒感染的可能。 ①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等,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②家长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③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还要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④家长要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5、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采取的措施

肠道病毒71型引起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

综   述 肠道病毒71型引起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 尤俊斌,苏郑明综述,陈讳莹审校 [摘要]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中肠道病毒71型 (enterovirus 71,EV71)属于人类肠道病毒。近30年来EV71感染在亚太地区每2~3年暴发1次。EV71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其详尽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文中综述EV71感染累及中Q 神经系统,引起心肌炎和肺水肿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关键词]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 Q9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8199(2012)08?0876?03 基金项目: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105709);R 头大学医学院 杰出大学生科研基金 (20105709)作者单位:515041R 头,R 头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 室(尤俊斌、苏郑明、陈纬莹) 通讯作者:陈纬莹, E -mail :wychen@https://www.wendangku.net/doc/e016847738.html, Pathogenesi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caused by Enterovirus 71 YOU Jun?bin ,SU Zheng?ming reviewing ,CHEN Wei?ying checki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College of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515041,Guangdong ,China ) [Abstract ]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is an infectious disease caused by intestinal virus.Enterovirus 71(EV71)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trains of human enterovirus.In recent 30years ,EV71infection outbreaks every 2to 3year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s ,and EV71is the main pathogen causing HFMD.The pathogenesis is still less understood.The studies on pathogenesis of EV71infection that involves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ads to myocarditis or pulmonary edema are reviewed. [Key words ]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Enterovirus 71;Pathogenesis 0 引 言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 5岁以下儿童。其主要特征是发热和手、足、口腔等 部位的皮疹或疤疹,重症可引起无茵性脑膜炎、脑 炎、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 AFP )[1]、急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2]。引发手足口 病的肠道病毒有20余种(型)。柯萨奇病毒A 组的4、5、9、10、16型,B 组的2、5型以及EV71均为手足 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和EV71最为常见[3-4 〗。人类感染EV71后,在小肠远端形成原发感染灶,病毒侵入肠壁固有 层集合淋巴结(Peyer′spatch )后大量复制,约第3天即有少量病毒逸入血流,播散,即“小病毒血症”,遍 及网状内皮系统和其他靶组织。大多数感染者由于机体的兔疫防御机制可控制病毒感染而使病毒在体内播散停止,成为无症状感染。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在网状内皮组织继续复制,约在第5天出现持续 性重度病毒血症,大量病毒播散至脑膜、脑、脊髓、心 脏、皮肤、釉膜等靶组织并继续复制,引发炎症性病变,成为“大病毒血症”患者。其中多数患者亦可在 自身兔疫防御机制的作用下迅速中止 “大病毒血症”,使病毒在靶器官的复制停止,临床表现为轻症 HFMD 。仅有极少数患者病毒在靶器官广泛复制, 成为重症感染患者[5] 。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 可致死亡。值得重视的是, 50%成人感染病毒后并无症状,但可传染家人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而致发 病[6] 。EV71与神经性并发症密切相关,在最近东甫亚和东亚地区的由EV71引起的大型HFMD 流行 中尤为明显[7-8 〗。 1 EV71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心肌、肺损害的机制1.1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感染EV71的住院儿童 中约有10%~30%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9] 。EV71是一种高度嗜神经病毒,EV71的衣壳蛋白VP1与人类脑组织内表达的3种蛋白有亲和力,即鸟氨酸脱竣酶、基因捕捉锚蛋白重复序列和KIAA0697。在EV71感染时VP1大量合成,作用于 上述蛋白而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如AFP 和脑炎[10]。脑干是最易被EV71感染的部位[11] 。实验研究发现,给动物灌喂接种EV71后早期可引起 万方数据

肠道病毒71型分子生物学研究

肠道病毒71型分子生物学研究 【摘要】就有关EV71病毒生物学特征、病毒的复制、诊断技术、EV型别鉴定及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肠道病毒71型基因型分子流行病学 Molecular Biological Research on 7I Intestinal Virus Lin Xin, Han Guangen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310053) Abstract: It makes review on EV 71 intestinal virus about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replication, diagnosis technology, EV type 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epidemic science. Key words: intestinal virus; EV 71; gene type; molecular epidemic science 近年,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爆发流行的报道。EV7I感染主要引起手足口病,但所致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肌麻痹。本文从有关EV71病毒生物学特征、病毒的复制、诊断技术、EV型别鉴定及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作一综述。 1 病毒的一般特征 1.1 病毒颗粒结构及理化性质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ra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成员[1]。EV71的病毒颗粒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结构,无包膜和突起,直径大约在24~30nrn,核酸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粒子的衣壳组成非常复杂,首先由VPI、VPZ、VP3和VP4四种外壳蛋白构成原聚体(Protomer),再由5个原聚体拼装成具有五聚体样结构的亚单位(Pentamer)。四种结构蛋白中,除VP4包埋在病毒粒子外壳的内侧与病毒核心紧密连接以外,其他三种结构蛋白均暴露在病毒颗粒的表面,因而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VPI.VP3上(见图1)。由于病毒颗粒没有类脂性的包膜,所以对去污剂、乙醚、脱氧胆酸盐以及弱酸有抵抗力,此外,该病毒还能抵抗70%乙醇和5%甲酚皂溶液等常见的消毒剂,这些都决定了该病毒较强的野外生存能力。EV71病毒对高温(50℃以上)及紫外线的抵抗能力较差。 图1 肠道病毒粒子及外壳蛋白的结构(略) 1.2 基因组结构[2]EV71基因组为7408个核苷酸的单股正链RNA,腺嗓吟核苷酸和尿嘧啶核苷酸丰富(A+U=5 2.8),病毒的的单链具有侵染性。基因组中仅有一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含2193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Polyrotein),在其两侧分别为746个核苷酸的5’-非编码区(UTRs)和83个核苷酸的3’-非编码区。在3’-非编码区的末端含有一个长度可变的多聚腺苷酸尾巴(poly A),而其5’末端共价结合有一个小分子量的蛋白(VPg)。该多聚蛋白可进一步被水解成P1、P2、P3三个前体蛋白,Pl前体蛋白编码IA(多肽VP4)、IB(多肽VP2)、IC(多肽VP3)、ID(多肽VP4)四个病毒外壳蛋白;P2前体蛋白编码ZA(特异性蛋白酶)、2B、2C;P3前体蛋白编码3A、VPg(5’末端结合蛋白)、3C(特异性蛋白酶)、3D(RNA 多聚酶组份)。病毒的单链RNA具有感染性。病毒RNA正链和负链的5’末端和3’末端非编

肠道病毒EV71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 肠道病毒EV71最新研究进展 2007级生物技术黄琼 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 EV71)是1969年Schmidt等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1]。EV71感染主要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d-mouth disease, HFMD),在临床上与柯萨奇病毒A16(Coxsakie A16, CA16)感染所引起的手足口病难以区别。EV71感染严重者还能引起无菌性脑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心肌炎和肺水肿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2]。自1974年首次报道[3]以来,EV71在世界范围内已引起十多次暴发流行,特别是近几年在亚太地区,EV71的流行呈上升趋势,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EV71的结构特征、致病机制、检测技术、型别鉴定、流行病学、研究方向等作一综述。 1 EV71的结构特征 肠道病毒71型(EV71)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ra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成员。EV71的病毒颗粒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结构,无包膜和突起,直径大约在24~30nrn,核酸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粒子的衣壳组成非常复杂,首先由VP1、VP2、VP3和VP4四种外壳蛋白构成原聚体(Protomer),再由5个原聚体拼装成具有五聚体样结构的亚单位(Pentamer)。4种结构蛋白中,除VP4包埋在病毒粒子外壳的内侧与病毒核心紧密连接以外,其他3种结构蛋白均暴露在病毒颗粒的表面,因而抗原决定簇基本上位于VP1~VP3上[4]。由于病毒颗粒没有类脂性的包膜,所以对去污剂、乙醚、脱氧胆酸盐以及弱酸有抵抗力,此外,该病毒还能抵抗70%乙醇和5%甲酚皂溶液等常见的消毒剂,这些都决定了该病毒较强的野外生存能力。EV71病毒对高温(50℃以上)及紫外线的抵抗能力较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