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书法简史(二)汉代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二)汉代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二)汉代书法

汉(前206年~公元220年)继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玄又于23年~25年一度为帝)、新莽(8年~23年)、东汉(25年~220年)。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汉承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一、汉篆汉承制,小篆是重要的应用文字之一,东汉以后才逐渐被隶书取代,但在许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着,因而两汉对小篆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其书迹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1、碑刻严格意义上的碑刻,在西汉时还没有出现,因此西汉时期的篆

书石刻,都不以“碑”称名,如《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郁平大君孺人墓画像石题记》、《群臣上寿刻石》、《霍去病墓刻石》、《中殿刻石》等,数量不少,但形制比较简单,不过风格也较为多样。前三种体势较开阔,但还是相对典型的小篆;第四种出于新莽,瘦硬而不失婉转,具有独特的意味;后面几种则间或夹杂着隶书的形意,显然受到了隶书流行的影响。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隶书取代,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代表性的有三类:《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划圆劲;《袁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与小篆的严正不同,用笔浑厚,与小篆的婉转不同,一般认为,这两碑是小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祀三公山碑》,体兼篆隶,单字撑满字格,而通篇布局错落,是一种极有创造性的写法。2、碑额篆书与隶书相比,毕竟是古老的字体,有其特殊的意义,因而在东汉隶书碑刻大盛时,其碑额却有许多是采用篆书书写的。其中代表性的有:《泰室石阙铭额》(阳文)、《少室石阙铭额》、《景君碑额》、《孔君碣额》、《固碑额》、《孔宙碑额》、《孔彪碑额》、《仁铭额》、《宙碑额》、《王舎人碑额》、《鲜于璜碑额》(阳文)、《华山碑额》、《迁碑额》、《宽碑额》、《白石神君碑额》、《季宣碑额》、《樊敏碑额》、《菿碑额》、《仙人唐公房碑额》、《尚府君碑额》等。碑额要求有较强的装饰性,因而

碑额篆书往往与一般篆书有较大的不同,概括而言有:首先,由于碑额位置相对狭小,许多碑额篆书的整体布局必须因势利导,随形布势,因而章法比较奇特;其次,这也必然影响到单字结构的处理,往往或长或扁、或方或圆,有时又互相穿插,同严谨的篆相比,显得活泼多姿;再次,有时受到隶书的影响,笔划常有隶意,相对丰富得多;最后,有的作品为了突出其装饰性,采用了缪篆体势或类似韭叶的笔划,别具一格。3、铜器铭文汉代已经不是青铜器的兴盛期,但是青铜器物的应用仍然比较广泛,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其上铭文,多为器名、使用地点、铸造年月,以及工匠的和器的重量等。近人容庚《汉金文录》中收集有大量这类铭文。其成字方法多为契刻,风格约可分为两类:一类笔划均匀,字形端稳,有的接近规的小篆。如《寿成室鼎》、《长鼎》、《鼎》、《安成家鼎》、《南陵鐘》、《池阳宫行镫》、《竟宁雁足镫》、《成山宫渠升》等的铭文。另一类,体势不受小篆格局限制,笔划随意自如。如《云阳鼎》、《杜阳鼎》、《湿成鼎》、《永初鐘》等的铭文。总的来看,无论容还是书写,都比较简略,无法和前此的铜器铭文相比,但在“简”中也形成了特色。新莽时期有些例外。王莽复古,试图恢复小篆,因而其间出现了不少制作精美、书写严谨的铜器铭文作品,如《新莽铜量》、《新莽铜衡桿》、《始建国铜方斗》、《始建国铜撮》和《始建国尺》等。布局整齐规,结构方严

刻厉,笔划瘦劲挺拔,《新莽铜量》尤其具有代表性。4、砖文和瓦当汉代瓦当文是古代篆书的一束奇葩。以圆形瓦当为常见,一般中央有一乳突,周围用线等分为四。瓦当文记录建筑物的名称或是祈颂吉祥的语句,虽然简短,但由于其形制特异,篆法也极具异彩。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善于随形布字,文字围绕圆心进行安排。因而常常省改变形,将文字简化或夸,充分发挥篆书圆曲笔划易于伸展、收缩的特点,创造了既有很强的装饰性又不失篆书本性的新风格。汉代砖刻在西都长安、东都出土的为最多。它与瓦当相似,但砖面近方,无需作太多的变形处理,因而文字往往于典型小篆近似,只是更为大胆雄放,有时采用印鉴上常用的篆法,形简而意远。5、墨迹汉篆书墨迹留存至今的有四件:《伯升柩铭》、《壶子梁柩铭》、《姑臧□□柩铭》和《都尉棨信》,应当都是所谓“幡信”一类的作品,笔划盘曲、穿插,婉转妩媚,结体或突出疏密对比,或强调撑满字格,与历史上所谓的缪篆的特征相近,由于丝织品年代久远变形,更增其纠缪婉曲的特征。古代篆书墨迹留存极少,这四件作品是很有价值的。二、西汉隶书西汉初期,是隶书的蜕变期。存留作品主要有两类:石刻和简牍帛书。

石刻存世有《量买山地记》、《五凤二年刻石》、《麃孝禹刻石》等。其结构与简牍相近,已是隶体,但多数笔划无波磔,可能是制作方式造成的,显得很古朴。后来评价,多据此认为

它们是“体兼篆隶”。简牍帛书有:马王堆1号墓《遣策》、3号墓《遣策》和帛书;出土的文帝时期残简;银雀山1号墓出土的《膑兵法》、《子》、《尉缭子》、《晏子春秋》等、2号墓出土的元光元年历谱;江陵凤凰山8号、9号、10号西汉墓出土的竹简;光化县3号西汉墓出土的竹简等。马王堆1、2、3号墓是西汉初丞相轪侯家族的墓葬。其中,帛书《老子》甲本,尚有浓厚的篆书结构特点,但也已有一定程度的隶化痕迹,如化圆为方、末笔重按似波磔等。帛书《老子》乙本,结构基本已是隶书,末笔更具波磔形貌。可见到西汉初期,隶书的成熟程度又有了较大的提高,以致有的学者认为,这表明隶书的成熟期应当从此算起。不过,综合来看,这种结论稍嫌乐观。西汉末期,是隶书的定型成熟期。存留作品有:大通县115号出土的宣帝时期竹简;敦煌出土的天凤元年(公元前14年)的木牍;仪征胥浦101号汉墓(元始五年)出土的竹简木牍等。而堪称代表的,当属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书于汉宣帝(公元前73年~公元前49年)时。结体取横势,波挑定型,点画之间已能自如地表现后来隶书常见的俯仰呼应,风格端庄、整洁,脱离了前此的古朴稚拙。此外《王杖诏令册》简、《始建国天凤元年》简等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全面来看,整个西汉时期,隶书始终没有完全建立规,在上述比较成熟的简牍中,有相当多的隶字,或是笔划,或是结构,

都多少有其它字体的因素搀杂其间,这也许是墨迹书写相对随意的缘故。三、东汉隶书东汉,尤其是东汉晚期,隶书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由于东汉实行厚葬,为歌功颂德而大兴碑刻,成为官方正体的隶书在石刻中充分展示了艺术的光采。故近人彬龢说:“以来隶书,多用方笔,至前汉末稍成斜方,至后汉更甚,同时用笔,点划亦趋巧妙。盖前汉隶书之点划,有如儿童之用笔,其后渐次进步,执笔正直,起笔、止笔、波磔,亦能逆笔突起,或捩、或押、或浮,种种巧技,故用笔之变化,至后汉进步殆达极顶。”1、碑刻东汉政治的核心是地方豪强集团,豪强地主的庄园是经济的主体,文化上继续独尊儒术,人才选拔采用“征辟”、“察举”制度,这一切助长了浮华的社会风尚,其直接表现之一就是厚葬之风的盛行,以碑刻的形式谀墓的做法大为流行,从而为隶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刻石立碑的风潮。典型的墓碑,有“碑额”,相当于标题,刻在碑的顶部。有的有“穿”,或在碑额上,或在碑的中部,本来是用来下棺的。碑的正面称“阳”,背面称“阴”。有的碑有座,称为“碑趺”。广义的碑主要形制有“墓碑”、“功德碑”、“神庙碑”、“摩崖”、“石阙”、“石经”等等。“墓碑”和“功德碑”是门生故吏聚钱选石为主人树碑立传。“神庙碑”则是祈福或纪念神庙修筑的功业的。“摩崖”主要是纪念工程完工的。“画像题字”是画

像石上的说明文字。“石阙”是重要建筑物的附属,上面往往有装饰图案。“石经”则主要刊刻儒家经典。相对于简牍来说,碑刻的制作目的比较庄重,在书写和工艺上比较讲究,更能集中地展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隶书美的追求和认识。因而,通常所谓“汉隶”,往往指这一时期的石刻隶书作品。这些碑刻流传至今的约有一、二百种,精品极夥,剧迹甚众。朱彝尊把汉碑分为三类:方整、流丽、奇古。他在《西岳华山庙碑跋》中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鸿都石经》、《宙》、《鲁峻》、《武荣》、《固》、《衡方》、《熊》、《白石神君》》诸碑属此。一种流丽,《敕》、《全》、《史晨》、《乙瑛》、《表》、《迁》、《孔彪》、《孔宙》诸碑属此。一种奇古,《夏承》、《戚伯著》诸碑属此。”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本汉第七》中把汉碑隶书分为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八类。最能称作典型的有:《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景碑》、《华山碑》、《朝侯小子残碑》、《全碑》、《熹平石经》、《仁铭》、《鲜于璜碑》、《迁碑》、《幽州书佐君石阙》、《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武梁祠画像题记》、《左表墓门题字》、《苍山画像石题字》等。从风格上讲,或雄强,或秀美,或飘逸,或凝重,或古朴,或优雅……可谓千姿百态,朱彝尊和康有为的分类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故王澍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礼器碑》,全称《汉鲁相敕造孔庙礼器碑》,

又称《汉明府孔子庙碑》、《敕碑》等。现藏曲阜孔庙,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刻。清王澍《虚舟题跋》评:“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礼器碑》笔画以瘦硬见长,但雄健有力,结体劲拔谨严,整体风格清刚峻迈、端庄秀洁。《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现藏曲阜孔庙。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全碑十八行,每行四十字。明崡评价:“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评:“朴翔健出,开后来隽刻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乙瑛碑》点划秀润而不失端劲,结体扁方整肃,规矩森严,整体风格密丽典雅。《史晨碑》,碑有两面,故后人分称《史晨前碑》、《史晨后碑》。现藏曲阜孔庙。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或《史晨请出家谷祀孔庙碑》等,刻于东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庙碑》,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清守敬《平碑记》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史晨碑》点划含蓄圆润,结构修饬整密,风格相对朴厚。《全碑》,全称《汉郃阳令全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刻(公元185年),现存碑林。清廷济评:“貌如罗绮婵娟,神实铜柯石干。”清守敬《平碑记》引孺初说:“分书之有《全》,犹真行之有董。”《全碑》以横为主笔,点划严谨而飘逸,藏露相济,方圆并用,结构注重疏密对比,虽

严整而外势极绵长,如长袖舞筵、仙鹤远举,是汉隶的典之作。《迁碑》,全称《汉谷城长荡阴令迁表记》。东平三年(公元186年)刻。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此碑:“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所能及也。”此碑刻工较粗,但反而因此而获得奇特的姿致:笔画方整厚重、刀味森森、斩钉截铁,显得极为古朴刚强;结构时出别体,而或横或方,敦穆方严,饱满厚重,与《全》的秀洁恰成阳刚与阴柔两种风格的对照。2、砖刻东汉还有一类刻契文字,即砖刻,主要又是墓砖。大多是长方形,容主要记录砖的数量、制砖时间等,有的则刻有古代文献。刻制方法一般分为有模印、干刻和湿刻三类。目前发现的东汉砖刻比较重要的有:、偃师出土的刑徒墓砖和亳县出土的氏墓砖。(1)、偃师刑徒墓砖1956年和1962年出土,后者发掘出522座刑徒墓,墓砖820馀块,其中刻有刑徒死亡日期的共229块,始自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终于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由于只是死亡刑徒有关事件的简单记录,书写、刻契都比较草率,但别有一种挥洒自由的气质,有些甚至有草书的意味。(2)氏墓砖出土于两座墓中,一为1973年在亳县董园村发掘的一座汉墓,计字砖238块,画像砖3块,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字样。一为1976年至1977年在该县元宝坑村发掘的一座汉墓,计字砖140块、画像砖6块,有灵

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纪年。氏墓砖砖文作于同时期同地点,却呈现了各种不同的书体和风格。文字是在砖坯上直接刻写的,有隶书、草书和篆书,笔划运行自如,总体上比较率意。3、简牍东汉简牍近年发现渐多,从容上看,有经籍、官方诏书、屯戍文书等。官方诏书和经籍书写工整、法度谨饬,其成熟程度不下于碑刻隶书。屯戍文书则自由随意、自然、率真、活泼生动。其中著名的有:(1)《简牍》1959年在省县的磨子嘴后汉墓中出土469件竹木简。1972年在县旱滩坡后汉早期墓中出土简牍92件,其中木简78件,木牍14件。《简牍》多是成熟的隶书,也有章草。(2)《甘谷汉简》1971年在省甘谷县后汉墓中出土数十件,其中有永和六年(公元141年)简和延熹元年(公元158年)简。字体为成熟隶书。《甘谷汉简》因为书风接近《全碑》而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四、草书和行、楷书1、草书是在汉代成熟的另一字体。草书分为章草、今草两种。有文献说芝在东汉晚期将章草逐渐推进到今草,但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明。许慎说“汉兴有草书”,指的是章草,是隶变过程中成熟的,带有隶书的波磔,又省减笔画、改变笔顺、增加牵丝映带,基本可以看作是隶书的草体。章草具有隶书的渊雅静穆与草书的灵动活泼,气息比较古朴高远,是极有审美价值的一种字体。现存汉代的章草有三类作品:第一

类,简牍,代表性作品有出土的《医药简牍》,敦煌出土的《天汉三年十月牍》、《可次殄灭诸反国简》、《入十一月食秔一斛简》、居延肩水金关出土的《误死马驹册》等。此类风格最为多样,有的简约古朴,有的大开大合,有的优雅从容,都极具活力。第二类,砖刻,代表作品为《急就奇觚砖》和《公羊传砖》等。此类则点划凝重,结体纵横奔突,大气磅礴。第三类,刻帖,代表作品芝《秋凉帖》。此类温文尔雅,矩度森严,一般认为经过了后人翻刻的改造。

楷书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后定型的字体,行书一般被认为是它的快写体。但实际上它们是一母同胞,行书可能还早于楷书。它们的一些形式因素在隶变时已经出现,但直到东汉后期才逐渐凝聚成一种字体。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瓶题字、熹平元年(公元172年)瓶题字、光和年瓶题字、永元四年瓶题字,尤其是市铲车厂1号墓出土的无纪年瓶题字,已有相当明显的行书和楷书意味,标志着楷书、行书作为字体正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五、两汉书法家两汉以来,社会对于书法的重视又超过了代,特别是汉末以后。《后汉书·宗室传》记载:“(睦)……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及寝病,明帝使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卫恒《四体书势》记载:“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自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计钱足而灭之。”又记操喜爱

梁鹄书法,“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这些情况,表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书法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富于审美价值,表明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欣赏、追求和研究书法的美,预示着书法艺术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史书记载的汉代书法名家有:喜、杜度、王次仲、瑗、寔、芝、蔡邕、师宜官、德昇、梁鹄。喜(生卒不详),字仲则,扶风平陵(今西北)人。章帝建初中(公元70年~83年)为秘书郎。能篆隶,尤长于篆书。杜度(生卒不详),原名操,字伯度,京兆杜陵(今市)人。章帝(公元75年~88年)时为齐相。擅长草书。卫恒《四体书势》说他“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文献记载,汉章帝特许他以草书来写奏章。瑗、寔父子皆受其影响。与瑗合称为“杜”。怀瓘《书断》列其章草入“神品”。瑗(公元78年~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人。曾任济北相。擅长草书和小篆。《书断》说其书“点划之间,莫不调畅”,“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南齐王僧虔《论书》说“瑗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书迹有收入宋《淳化阁帖》中的《贤女帖》,已非真品。其子寔,字子真,亦擅章草,有父风。王次仲(生卒不详),关于他的情况,历史上说法很多,但都没有确实的依据。芝(生卒不详),字伯英,敦煌(今)人。学书于、杜,极为刻苦,《四体书势》说他“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最擅草书,后人誉

为“草圣”。传世作品有刻入宋《淳化阁帖》中的《冠军帖》、《终年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秋凉帖》等。其中只有《秋凉帖》较可靠。其弟昶,字文舒,也擅长草书,与芝相似,后人以为筋骨不及,而妍华继之,誉为“亚圣”。蔡邕(公元132年~192年),字伯喈,留圉(今杞县南)人,汉献帝时为左中郎将,世称“蔡中郎”。擅长篆、隶,创造“飞白书”。梁萧衍说他书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怀瓘《书断》说:“八分书则伯喈胜,出世独立,谁敢比肩。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尤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篆隶绝世,中岁之迹,笔力未精,及其暮年,方穷其妙,动合神功。”蔡邕是《熹平石经》的主持人,但是否亲自参加书写,则不得而知。后人曾附会《熊碑》、《夏承碑》等名碑出于其手,皆未足徵信。师宜官(生卒不详),(今)人,约生活在灵帝时期。擅长隶书,灵帝徵集天下工书者数百人于鸿都门,师宜官最优(《书断》)。后为袁术将。德昇(生卒不详),字君嗣,颍川(今禹县)人,约生活在桓帝、灵帝时期。擅长行书,为锺繇、胡昭所师。梁鹄(生卒不详),字孟皇,安定郡乌石县(今平涼西北)人,约生活在汉末至时。学书于师宜官,擅长隶书,灵帝时官至选部尚书,后奔表,操破荆州,招为军假司马。操认为其书胜于师宜官,宫殿题署,多命为之,又常以其书悬帐中欣赏,为书史佳话。此外,在

汉代一些名迹上,也保留了一些书家的名字,唯其生平功业已不可考,如《西狭颂》作者仇靖、《郙阁颂》作者仇拂、《武斑碑》作者纪伯元、《衡方碑》作者朱登等。这些书家也是应该被历史所记录的。

转自中国书法家论坛

中国古代书法史讲义

中国古代书法史讲义A绪论 一书法 1 谈谈你对书法的认识: 古人说: 1,书,心画也. 2,书者,法象也. 3,书法即心法也. 4,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其人而已. 今人说: 造型艺术 线条艺术 抽象艺术 表现艺术 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 其内涵: 表现对象:汉字 表现内容: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表现形式:书写 2请你谈谈书法在历代的称谓: 汉代以前:书 东汉后期:书艺 魏晋南北朝:书道 唐朝:书法 宋朝:法帖 日本:书道 二书法发展的几个时期: 1 原始萌生时期:史前至夏 2 发展期:殷商至西汉 3 成熟期:东汉至南北朝 4 繁荣期:隋唐至清朝

三有关造字的传说: 1 伏羲画卦说. 2 神农结字说. 3 仓颉造字说. 四汉字结构: 六书:指前人分析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东汉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东汉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东汉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通用的六书说指许慎的“六书”. 许慎六书的含义: 1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 转注:转注者,同意相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6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B 原始萌生期: 史前书法(夏以前至夏) ●汉字刻划符号,是史前的书法艺术,首先出现在陶器上.陶是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的材料,其本身就包含有审美意味,先民们在制陶时,把均衡、对称、和谐、变化、节律等作为造型艺术的朦胧审美意识,又把游戏模仿等原始艺术形式,用简单刻划的线条形式装饰在陶器上. C 发展期:殷商至西汉 ●甲骨文:指上古时期(目前发现的主要是殷商时期的)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全称“龟甲兽骨文字”.多为当时王室贵族占卜的记录.1889年,由王懿荣、刘鹗发现. 甲骨文主要出现在殷商时代,金文则兴盛于周代.金文从汉代就开始出土,唐代已有专门收集金石文字的著作,宋代出了专门的金石学著作,清代金石学大盛. ●金文:指铸或刻在青

中国古代书法解读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文字之始,即书法之始。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一门独步世界的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国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书法则无从谈起。古人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人们书写汉字,作为记录的手段时,具有文化交流、传播的实用价值,而在书写过程中对汉字进行艺术创作时,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价值。 书法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我们透过书法的线条表象,窥探种种不同的生命运动和心灵轨迹。书法史,实际上就是运动史、生命史,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本书书法流派传承线索清晰,书法理论阐释与艺术鉴赏并-重,作者的个人见解则穿插于广征博引和美学追问之中。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被誉为“世界上最高的艺术”。书法是文字艺术。文字是文明的标志,文字艺术是文明的奇葩。汉字始,书法始。中华民族第一个用线条表示汉字意思的人,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书法家。 书法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我们透过书法的线条表象,窥探种种不同的生命运动和心灵轨迹。书法史,实际上就是运动史、生命史,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本书论述了自上古至清末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发展,并以其特有轨迹进行历史分期:混沌萌生(史前至夏);浑然入序(商至西汉);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崇规隆法(隋唐五代);尚意宣情(宋至明中);抒性扬理(明中至清)。全书书法流派传承线索清晰,书法理论阐释与艺术鉴赏并重,作者的个人见解则穿插于广征博引和美学追问之中。 两晋时期 魏晋名家-书圣王羲之书法魏晋名家-书圣王羲之书法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概述 书法概述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

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 1.古代书法: -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 -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 -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 -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 -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中国书法-2-中国书法史的分期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从文字产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祖先在书写、刻契或铸造它们时,就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聪明智慧,进行了艺术创造。岁月使我们失去了许多这样的作品,但也保留了大量的杰作。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前辈在书法艺术园地里留下的足迹,不仅展示给我们以美的魅力,而且也从一个侧面透露了各个历史时代的社会文化,各个书家的心路历程。 人的生活离不开历史,人类的发展不可能割断历史,人类的精神生活更需要历史。书法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方式,是深深植根于历史中的。要欣赏、学习书法艺术,必须了解它的历史。只有了解了历史,我们才能全面把握一位书家、一件作品的深刻意义,才能更好地领悟和学习。 中国书法历史的开篇,目前由于考古材料的限制,只能从现存最早的成体系文字——甲骨文算起。由于文字的应用性,书法艺术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总是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展;同时,它本身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特定规律。综合两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把书法艺术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殷商到秦,可称为古文字时代。 殷商文字的应用范围较为狭小,主要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刻在甲骨片上。由于工具相对简单,线条以直为主、锐利挺拔,字形结构保留着极强的象形特征,可以窥见造字之初先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特点。虽然比较原始,但是艺术的意味已经非常浓厚,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物象的撷取简明扼要,显示出书刻者观察事物、捕捉形式能力的高超;二是对形式美规律(诸如对称、均匀)的应用相当自如,说明书刻者的艺术思维的杰出。殷

商时代并无所谓“书法艺术”的观念,但是作者们对“美”的领悟、创造,却已经为“书法艺术”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西周文字现存的主要是王侯祭祀的铭文,浇铸在青铜器上。其方法与甲骨刻契有很大不同,因而形式处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是线条形象趋于饱满、婉转、丰富,在粗细、曲直等方面的对比上有了明显的强化,有的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痕迹,有的甚至还形成了独特的类似后来隶书波磔的轮廓和块面式的形状。伴随线条的变化,字形结构中的象形因素逐渐淡化,而对形式规律的运用却越来越熟练和多样,从而使金文的结体比甲骨文更加稳定和谐、端正工整,体现出端庄肃穆的庙堂气息,令人联想到西周时期秩序井然的礼乐文化。可见,无论从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其精神气息的角度来看,西周金文的艺术特质无疑是大大加强了。 进入春秋战国直至秦代,随着政治分裂局面的形成,文字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文字面貌出现了两个大的变化。一是文字的地域化变异,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多种地域书风,有的地区(如以楚国为核心的东南部)甚至出现了美术化、装饰化的风格,只有秦国地区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西周的文字面貌,并进一步整合提炼,发展为点划均匀、结构严密的小篆书。一是用毛笔书写的文字材料越来越多,毛笔的性能得到发挥,逐渐使篆书的“线条”发展为外形轮廓更加复杂的“笔划”,篆书盘曲蜿蜒、取象自然的结构也逐渐被解散为用笔划组织排布的新结构。由此最终孕育出新的字体,其中隶书成熟最早,因此史称“隶变”。在隶变过程中,草书、楷书、行书的一些形式因素也已经出现了。秦统一中国以后,小篆成为官方应用字体,隶书也得到推广,从此中国文字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东汉:崔瑗《草书势》 许慎《说文解字?序》 赵壹《非草书》 蔡邕《笔论》《篆势》《九势》魏: 杨泉《草书赋》 西晋:成公绥《隶书体》 卫恒《四体书势》 索靖《草书势》 东晋:卫铄(shu?)《笔阵图》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诀》 北朝:王愔《古今文字志目》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论书表》 南朝齐: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人书人优劣评》 庾肩吾《书品》 隋:释智果《心成颂》 唐:欧阳询《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用笔论》 虞世南《笔髓论》《书旨述》李世民《笔法诀》《〈王羲之传〉论》孙过庭《书谱》 李嗣真《书后品》 张怀瓘《书议》《书估》《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评书药石论》窦臮(jì)《述书赋》 窦蒙《〈述书赋〉注》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 吕总《续〈书评〉》 张彦远《法书要录》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北宋:朱长文《续〈书断〉》米芾《海岳名言》《海岳题跋》《书史》《宝章待访录》 黄伯思《东观余论》 董逌(y?u)《广川书跋》 《宣和书谱》(二十卷) 欧阳修《六一题跋》 苏轼《东坡题跋》 黄庭坚《山谷题跋》 南宋:赵构《翰墨志》 陈槱(yǒu)《负暄野录》 姜夔(kuí)《续〈书谱〉》 岳珂《宝真斋法书赞》 陈思《书小史》(十卷)《书苑菁华》元:郝经《叙书》《移诸生论书法书》郑枃(jìn)《衍极》 刘有定《〈衍极〉注》 赵孟頫《松雪斋书论》《论宋十一家书》《阁帖跋》 陈绎曾《翰林要诀》 释溥光《雪庵字要》 韩性《〈书则〉序》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艺苑菁华,历数千年,史迹流衍,面目多端,难以尽举。兹仅依时序,分作十段: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略撮其意而已。 谈及中国书法史,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即:最早的书法是什么样子?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不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一,可以查考的中国历史最早起于何时;二,文字是怎么产生的;三,文字史是否与书法史同步;四,现有的实物资料能否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第一个问题纯归史学家们考虑,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留给理论家们去讨论,第四个问题,则属于我们的书法家以及书法艺术爱好者们;其实,实物资料的审美价值,更容易让人发生兴趣。与绘画相比较,中国书法的“色彩”是单调的。 绘画要描摹形态与色彩各异的社会和自然事物,自然需要赤橙黄绿、青蓝褐紫。而文字是一种符号,人们创造并使用文字,用不同的符号记录语言,并不追求视觉的五彩缤纷。尽管如此,中国历代书迹给人的视觉感受仍然是丰富的:不必说那浅褐色的龟甲兽骨,暗绿色的青铜古器,土黄色的竹简木牍,灰白色的缣帛绢素,淡黄色的写经麻纸,黝黑色的硬黄名帖,青黑色的碑碣墓志;也不必说那一件件纸书名迹上钤满了一方方大小不一、方圆各异的暗红色鉴藏印章;就是那碑石和刻帖文字的拓片,它的黑白分明又何尝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大量中国古代的书迹色调是暗淡而沉重的,但正是这刀刻笔写的凝重而古雅的各种书迹,记录着华夏历史的陵谷沧桑,显示着中国文化的灿烂辉煌。中国书法这种具有强烈视觉美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和“艺术”样式,给我们以辽远的历史感和浓重的沧桑感。 中国书法史,是富有智慧的中国人创造汉字并使用汉字的历史;是中国人在书写实践中不断改造和变革字体形态,不断使用新的书写工具和材料,不断授受、传承和改进、提高书写技艺,不断书写出新的汉字篇章的历史;是在书写过程中追求文字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完美结合的历史。“中国书法艺术史”是把“中国书法”当作一种艺术,从审美和艺术学的角度对其所进行的历时性考察,是对汉字书迹美的巡览与叙说。 中国文字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甲骨文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中,华夏民族已经开始创造并使用文字,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未能留下较多可以确认的字迹。本书从汉字发展已进入较为成熟阶段的甲骨文时代谈起,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3000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由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经历了由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递嬗,及章草、今草的创造与使用过程。其间甲金简帛、石刻纸书字迹相继出现,异彩纷呈,风格多样;从事各种职业、具有各种身份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发展历程 秦代书法: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权上刻制的小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汉代书法:从公元前二零二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唐太宗李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 中国书法发展史详细介绍如下: 1、先秦书法 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书法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3、汉代书法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4、魏晋书法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 5、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

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6、唐代书法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6、五代书法 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迭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 7、宋代书法 从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8、元代书法 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9、明代书法 明代象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 10、清代书法 是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中兴期,上与大唐时代遥相呼应。清代的书法发展,按时间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约顺治、康熙、雍正时)是明季书风的延续,属帖学期;中期(约乾隆、嘉庆、道光时),帖学由盛转衰,碑学逐渐兴起;晚期(约

中国书法简史(二)汉代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二)汉代书法 汉(前206年~公元220年)继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玄又于23年~25年一度为帝)、新莽(8年~23年)、东汉(25年~220年)。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汉承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一、汉篆汉承制,小篆是重要的应用文字之一,东汉以后才逐渐被隶书取代,但在许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着,因而两汉对小篆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其书迹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1、碑刻严格意义上的碑刻,在西汉时还没有出现,因此西汉时期的篆

书石刻,都不以“碑”称名,如《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郁平大君孺人墓画像石题记》、《群臣上寿刻石》、《霍去病墓刻石》、《中殿刻石》等,数量不少,但形制比较简单,不过风格也较为多样。前三种体势较开阔,但还是相对典型的小篆;第四种出于新莽,瘦硬而不失婉转,具有独特的意味;后面几种则间或夹杂着隶书的形意,显然受到了隶书流行的影响。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隶书取代,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代表性的有三类:《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划圆劲;《袁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与小篆的严正不同,用笔浑厚,与小篆的婉转不同,一般认为,这两碑是小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祀三公山碑》,体兼篆隶,单字撑满字格,而通篇布局错落,是一种极有创造性的写法。2、碑额篆书与隶书相比,毕竟是古老的字体,有其特殊的意义,因而在东汉隶书碑刻大盛时,其碑额却有许多是采用篆书书写的。其中代表性的有:《泰室石阙铭额》(阳文)、《少室石阙铭额》、《景君碑额》、《孔君碣额》、《固碑额》、《孔宙碑额》、《孔彪碑额》、《仁铭额》、《宙碑额》、《王舎人碑额》、《鲜于璜碑额》(阳文)、《华山碑额》、《迁碑额》、《宽碑额》、《白石神君碑额》、《季宣碑额》、《樊敏碑额》、《菿碑额》、《仙人唐公房碑额》、《尚府君碑额》等。碑额要求有较强的装饰性,因而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中国书法发展简史 先秦书法:指秦代以前(公元前221年以前)的书法。但由于文字的演变以及书法的发展,这个时期也可以包括秦代书法。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秦代书法:秦统一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了笔画规整、比划简单的小篆,并将其作为官方字体。隶书则在民间盛行。在篆书和隶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著名的碑刻,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范本。 汉代书法:西汉末年,书法家张芝将篆书、草书结合,创造了草书的一种,后人称为“章草”。汉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篆书、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各类书法都得到了发展。同时,汉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初步繁荣的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东晋书法:书法家王羲之将楷书规范化,使其成为日后楷书的标准,称为“今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王羲之、钟繇、王献之等著名的书法家。 隋唐五代书法:隋唐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楷书、草书、行书等各类书法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唐太宗李世民提

倡书法,其书法师承王羲之,尤其是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宋代书法:宋代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宋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流派,如苏东坡、黄庭坚等。同时,宋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元代书法:元代的书法以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赵孟颊、鲜于枢、康里巎巎、杨维桢,其中赵孟颊被誉为“楷书四大家”之一。元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流派,如赵孟頫等。同时,元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明代书法:明代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代表人物有董其昌、文徵明、唐寅、祝允明、王铎等。明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流派,如文徵明、董其昌等。同时,明代也是中国书法理论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理论家。 清代书法:清代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为主,代表人物有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钱沣、姚鼐、铁保、张瑞图、郑簠等。清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流派,如郑板桥、

中国书法史

《中国书法史》 一、概述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唐代的书法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书仪》及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都被后人奉为准则,对后世书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宋、辽、金、元的书法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述与继承,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书法家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的情感意趣的轨道。出现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赵孟頫等名家。书法理论也获得了发展,出现了如:《墨池篇》、《书史》、《宣和书谱》、《翰墨志》、《广川书跋》、《法书考》、《翰林要决》等理论著作。给当时及后世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的文样和理论的指导。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后加以发展。而今人论及清代书法时,每以“帖学”、“碑学”划分为前后两期,大致以嘉庆道光之际为分期点。也就是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为帖学时期,之后为碑学时期。这种划分是否合理当另当别论。不过,宋元之后,以二王书学为中心的所谓碑帖学时代,至今已转入最低潮,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当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时也是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等理论著作相继产生。 明清的书法作品如同绘画一样传世、遗留的较多。当前见诸于市面上出现的也较多。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至迟从魏晋以来,一直被历代宫廷和民间作为艺术品珍藏起来,成为

《中国书法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书法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书法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适用专业:书法学考核方式:考试 总学时、学分: 34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这门课以历史上的书法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书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同时在书法的历史演变中揭示发展与演变规律,展示中国书法的宏观框架和脉络。使学生掌握书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把握、理解、分析中国书法理论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 学习《中国书法简史》,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书法文化和卓越成就,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信念,提高学生的书法鉴赏及审美判断能力。 三、先修课程 无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书法现象转折时期的关健人物、典型作品作深入的分析和多角度的阐述。 难点: 由于历史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的浅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书法家及经典作品之间的错位和互换。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教学法、直接讲解与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手段、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手段。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先秦和秦代书法(10学时) 1.教学内容 (1)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2)商周以及春秋战国书法 (3)秦代书法 2.重、难点提示 (1)了解和掌握汉字源起和书法发生的关系,特别要掌握书法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 (2)了解先秦时期主要的书法现象,特别是甲骨文和金文。 第二章两汉书法(15学时) 1.教学内容 (1)西汉东汉时期的书法 (2)汉代的书法教育 (3)著名书家和书学理论 2.重难点提示 (1)了解和初步掌握两汉时期的简读金文、刻石书法,重点掌握简牍和汉碑书法。 (2)重点掌握由篆而隶,由隶而草的历史转换。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书法(15学时) 1.教学内容 (1)三国两晋名家书法 (2)刻石书法以及简牍写本墨迹 (3)著名的书学理论

中国书法概述

中国书法概述 书法概述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 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流派 我国书法有哪些流派? 我国书法有悠久的历史,流派很多,不同书体有不同的书家代表,非本章节所能介绍完全。今天常见及常用的行、楷书体,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中国书法简史 基本书体介绍

行书的起源与发展

行书的起源与发展 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汉代,经过漫长的发展至今仍然被 广泛应用和推崇。本文将详细介绍行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行书的起源 行书起源于汉代,最早由张芝创造。张芝是东汉末年的一位书法家,他在汉章 帝时期创造了行书这一书体。行书起初是汉代官员用于书写公文的一种书写方式,因其简洁、流畅的特点,很快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应用。 二、行书的发展历程 1. 初期发展:行书在创造之初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规范体系,书法家们在实践中 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规律和技巧。行书的笔画结构简单,线条流畅,给人以秀丽、飘逸之感。 2. 隋唐时期:在隋唐时期,行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隋唐时期的行书 以王羲之、怀素为代表,他们的作品不仅在笔画结构上更加丰富多样,还注重了字形的规范和美感。 3. 宋代时期: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期,行书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苏轼、黄庭坚等文人书法家对行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行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行书更加典雅、洒脱。 4. 元明清时期:在元明清时期,行书逐渐与其他书体融合,形成了更加独特的 风格。明代的文徵明和清代的石涛都是行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个性和创新。 三、行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行书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它以其 简洁、流畅的笔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1. 艺术价值:行书以其独特的笔法和造型美感,被誉为“天人合一”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注重字形的规范和美感,还融入了书法家的个性和情感,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2. 文化内涵:行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中国书法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篇章,还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表达方式。 3. 社会影响:行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 在书法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还在其他艺术领域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 行书作为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书体,起源于汉代,经过漫长的发展至今仍然 被广泛应用和推崇。它以其简洁、流畅的笔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行书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行书仍然是书法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书法史演变

中国书法史演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从书法角度欣赏,甲骨文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为中国书法艺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基调和韵律。 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金文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金文依附于青铜器、铸鼎的祭祀礼器,因此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钟鼎文中以《司母戊鼎》、《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在秦统一中国前,通行文字繁杂,互通甚难很不规范,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尖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书断》说:隶书者,秦下算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唐代张怀璀《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一时期草书含 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即隶法解体后,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楷书),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

中国书法介绍——行书

中国书法介绍——行书 篇一:关于中国书法的简介 关于中国书法的简介 【书法定义】 人类三大文明:文字,城市,金属冶金工具。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英语]calligraphy,penmanship[法]chirography 【书法四宝】 笔:毛笔 墨:墨条 纸:宣纸 砚:砚台 【毛笔握法】 “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

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 虚空。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书法字体】 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就像自然科学对动物、植物的分科,如猫、虎、豹等,都属猫科动物。书法字体,传统讲共分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分魏碑唐楷之分,又有二王体、瘦金体之说。 【中国书法书体种类】 1、甲骨文(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 2、金文

中国书法史中书体的演变

中国书法史中书体的演变 (一)汉字书体及其演变 1.汉字的起源 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利用历史最长久的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等地陶器上发现的刻画符号,据专家分析,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但实际上,汉字为一人所造之说是不确切的,汉字是在原始的图画记事的基础上由人民群众一路创造出来的,一些“史官”加以整理和系统化,创造出最初的系统的文字。若是仓颉确有其人,可能是一个搜集和整理文字的贤哲。 2.汉字书体的演变 汉字有着悠长的历史,从汉字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古文字时期和今文字时期,古文字时期指自甲骨文至小篆,今文字时期指从草书、隶书到楷书。 (1)古文字 ①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的汉字体系。咱们今天所利用的汉字,是甲骨文的“直系后裔”。另外,在陕西周原也发现了西周的甲骨文。甲骨文已表现出相当的成熟度,六书构字法在甲骨文都可找到例证,许多汉字大体定型,在结构上至今没有大的改变,甲骨文已初具书法美了。 ②金文 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古代文字。殷代金文在构形上和甲骨文相同,西周金文与甲骨文在构形上也很接近,但从字体上看,金文圆笔较多,线条自然,圆润,庄重,字形趋于工整,具有相当程度的书法美。 ③篆书

篆文是指官吏用的文字,也就是官府办公用的文字。篆书一般分大篆和小篆两种。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各国的文字。狭义的大篆,是指籀文。今存石鼓文是这种字体的代表。石鼓文是我国最古的刻石文字:它的结字很有法度,笔画遒劲流畅。小篆,是秦统一后,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丞相李斯在秦大篆的基础上,吸收各国文字整理而成。小篆中国史上初次出现的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相传是李斯小篆的代表,笔画圆浑,体势雄健,是秦篆书法的上乘之作。小篆比大篆加倍规范化,而且加倍抽象化,较大的减少了象形的意味,将汉字的图案化进一步向符号化推动。篆书已具有显著的书法美,大篆雄浑,小篆精致。 (2)今文字 ①隶书 隶书是通过简化,草化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因秦国官吏最先利用并在秦朝时整理,故称秦隶。西汉是秦隶转化为汉隶的时期,到了汉代后期,隶书取得了普遍的应用,汉字完成了由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转变。所以,汉代的隶书称为“汉隶”“今隶”。隶书变篆书圆转的线条为方折,比篆书的笔画大为减少,几乎摆脱了图案化,变成符号化的线条。汉隶笔画有轻有重,波(左撇)磔(右捺)分明,“蚕头燕尾”显然。汉隶的书法艺术《华岳庙碑》,属于秀丽的一类有《乙瑛碑》、《曹全碑》等。“隶变”是汉字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②楷书 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完全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楷书便于书写,堪为学字的表率,故称“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楷书同汉隶的大体结构相同,主要区别是笔意不同,形体方正稳定,笔画平直明确,成为书写自然的文字,充分表现了汉字的书法美。著名者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