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比较

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比较

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比较
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比较

伊曲康唑的生命力(主流抗真菌药)-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伊曲康唑真的没有生命力了吗 差不多十年前曾经有幸接触过一个伊曲康唑课题,那时作为一个学生对这个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采用一种非环糊精的制剂技术提高口服伊曲康唑的生物利用度、减少饮食状态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后来项目在几位老师的推动下得以继续开展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若干年后,抗真菌感染药物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曾经接触过伊曲康唑课题的缘故,在毕业后工作期间几位在不同药企工作的朋友曾咨询过我一个问题:伊曲康唑这个品种是不是太老了,现在做这个品种还有没有“钱”途?我个人觉得一个较老品种的生命力与新制剂技术的应用、适应症的拓展或聚焦等方面密不可分,除去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我认为伊曲康唑这个品种还是有生命力的。 一个药品有没有生命力关键是看临床需求的大小及在对应的适应症下不同品种的竞争情况,当然与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密切相关。先回顾一下伊曲康唑不同剂型及相关唑类抗真菌药的开发历程,这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解读伊曲康唑这个品种在某些适应症下的竞争表现。酮康唑是第一个可口服的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三唑类药物,但是因为其副作用大,Jassen课题组在对其进行结构改造的过程中发现了伊曲康唑。伊曲康唑可口服用于浅表和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且毒副作用小,也是首个对曲霉菌有效的三唑类药物。该药于1988年7月在英国上市其胶囊剂型,开创了氮唑类抗真菌药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新时代,并于1992年获得FDA 批准在美国上市。伊曲康唑的胶囊剂型,适应症主要是妇科、眼科、皮肤科的真菌感染(包括甲真菌)及系统性真菌感染,而且伊曲康唑很快确立了其在非致命性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等系统性真菌感染首选用药的地位。但伊曲康唑存在溶解度低、胶囊剂型吸收较差且吸收受饮食状态影响等缺点。辉瑞公司在1990年推出了氟康唑。氟康唑不仅溶解度好,且吸收好,但是很多真菌对氟康唑天然耐药,抗菌谱没有伊曲康唑那么广,这并没有影响氟康唑在市场的整体表现。就中国市场而言从伊曲康唑胶囊剂型进入开始,在此后差多十五年的时间里氟康唑和伊曲康唑都占据抗真菌药整体市场前三的位置。为了改进伊曲康唑溶解度低、口服吸收差的缺点,杨森公司推出的羟丙基β环糊精增溶的伊曲康唑口服液于1997年获得FDA批准,治疗HIV阳性或免疫系统损害患者的口腔和/或食道念珠菌病,对血液系统肿瘤、骨髓移植患者和预期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亦即<500细胞/μl)的患者,可预防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及伴有发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因为羟丙基β环糊精的特殊代谢原因,口服液剂型的伊曲康唑在皮肤浅表的分布减少,使其并不适合用于浅表真菌感染的治疗。此后,羟丙基β环糊精增溶的伊曲康唑注射液也于1999年获得获得FDA批准,主要用于系统性真菌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曲

伊曲康唑药效学 总述

题目伊曲康唑酯质体得药效学研究 真菌感染可分为浅表感染与深部感染。前者主要由表皮癣菌、发癣菌与小孢霉菌等引起得头癣、足癣、指(趾)癣及体癣等;后者主要由真菌引起得深部组织与内脏器官感染,如肺、胃肠道、泌尿道等感染,严重者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与败血症等。深部真菌感染可分为两大类: ①由致病性真菌所致得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类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足分支菌病、着色霉菌病、孢子丝菌病等,多呈地区性流行。②条件致病性真菌所致得念珠菌病、曲菌病、隐球菌病、毛霉菌病、放线菌病、奴卡菌病等。两类深部真菌感染治疗应用得药物基本相同。深部真菌感染多为念珠菌(70% ~80% )与隐球菌所传播,侵犯内脏器官与血液系统。其发病率虽较浅表感染低,但危害性大、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抗肿瘤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导管插管、内镜检查得广泛应用以及心脏、器官移植等深部大手术得广泛开展,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感染得发生率日益增多。但传统得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与灰黄霉素等因疗效差或毒性大,已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要。迫使人们不得不加强对抗真菌药物得研究与开发。故抗真菌药现已成为国内外研制得热点并有了长足得发展,尤其唑类成为抗真菌药开发研究得热点。 唑类( azole)抗真菌药分为:(1)咪唑类:包括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塞她康唑、奈替康唑、拉诺康唑、氟咪唑;(2)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特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拉夫康唑。三唑类抗真菌药对人体细胞色素P450得亲与力低,对肝药物代谢酶影响小,与其她药物相互作用较咪唑类少、半衰期长、药动学特性好、抗真菌作用强、毒性低,已逐渐取代咪唑类,就是目前国内外开发研究得热点。 近20 年来,随着临床上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得大量应用,艾滋病得流行与器官移植术得开展,深部真菌感染得发病率、死亡率正在逐年增加。一项研究表明,1988~1989 年,念珠菌菌血症发生率较1976~1979 年增加20 倍[3],血癌病人真菌感染率达20 %~40 % ,死亡率大于70 %[4]。艾滋病病人,真菌感染发生率30 %。[5]如何选择高效、低毒、广谱得抗真菌药物就是临床急需解决得问题。 目前,国际上新型抗真菌药物得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在甾醇14-α-2去甲基化酶抑制剂(三唑类抗真菌药)与真菌细胞壁抑制剂(环肽类抗真菌药)两大领域。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得研制中,主要就是对氟康唑与伊曲康唑进行大量得结构修饰研究,合成了数万计得三唑类新化合物,从中筛选出多个广谱、高效、低毒得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其中,伏立康唑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其她进入临床与临床前研究得三唑类抗真菌药还有普沙康唑与拉夫康唑等。[1] 以氟康唑与伊曲康唑为代表得第三代抗真菌药物就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肺部真菌感染得首选药物。[2]遇到耐氟康唑得耐药假丝酵母菌时,可选用伊曲康唑。该药对假丝酵母菌属及酵母菌、霉菌、皮肤癣菌与曲霉菌、隐球菌、孢子丝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等致病性真菌具有活性,抗菌谱比氟康唑更广,除毛霉菌外,目前对其她真菌感染得有效率在80%以上,不良反应低于氟康唑。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8%,主要在肝脏内代谢并对肝脏有损害。常用剂型有胶囊剂、口服溶液与注射液。胶囊剂主要用于治疗浅表性真菌感染。口服溶液剂具有较高得生物利用度,可有效用于深部真菌感染得预防。静脉注射液对于不能接受口服药物治疗并需持续高血药浓度得重症患者就是惟一可选得方式。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主要就是针对曲霉菌或酵母菌感染,也可用于对氟康唑耐药或两性霉素B 难治性患

伊曲康唑药效学 总述

题目伊曲康唑酯质体的药效学研究 真菌感染可分为浅表感染和深部感染。前者主要由表皮癣菌、发癣菌和小孢霉菌等引起的头癣、足癣、指(趾)癣及体癣等;后者主要由真菌引起的深部组织和脏器官感染,如肺、胃肠道、泌尿道等感染,严重者可引起心膜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深部真菌感染可分为两大类: ①由致病性真菌所致的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类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足分支菌病、着色霉菌病、孢子丝菌病等,多呈地区性流行。②条件致病性真菌所致的念珠菌病、曲菌病、隐球菌病、毛霉菌病、放线菌病、奴卡菌病等。两类深部真菌感染治疗应用的药物基本相同。深部真菌感染多为念珠菌(70% ~80% )和隐球菌所传播,侵犯脏器官和血液系统。其发病率虽较浅表感染低,但危害性大、死亡率高。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抗肿瘤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导管插管、镜检查的广泛应用以及心脏、器官移植等深部大手术的广泛开展,条件致病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日益增多。但传统的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和灰黄霉素等因疗效差或毒性大,已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要。迫使人们不得不加强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故抗真菌药现已成为国外研制的热点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唑类成为抗真菌药开发研究的热点。 唑类( azole)抗真菌药分为:(1)咪唑类:包括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塞他康唑、奈替康唑、拉诺康唑、氟咪唑;(2)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特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拉夫康唑。三唑类抗真菌药对人体细胞色素P450的亲和力低,对肝药物代谢酶影响小,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较咪唑类少、半衰期长、药动学特性好、抗真菌作用强、毒性低,已逐渐取代咪唑类,是目前国外开发研究的热点。 近20 年来,随着临床上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大量应用,艾滋病的流行和器官移植术的开展,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死亡率正在逐年增加。一项研究表明,1988~1989 年,念珠菌菌血症发生率较1976~1979 年增加20 倍[3],血癌病人真菌感染率达20 %~40 % ,死亡率大于70 %[4]。艾滋病病人,真菌感染发生率30 %。[5]如何选择高效、低毒、广谱的抗真菌药物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际上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主要集中在甾醇14-α-2去甲基化酶抑制剂(三唑类抗真菌药)和真菌细胞壁抑制剂(环肽类抗真菌药)两大领域。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制中,主要是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进行大量的结构修饰研究,合成了数万计的三唑类新化合物,从中筛选出多个广谱、高效、低毒的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其中,伏立康唑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其他进入临床和临床前研究的三唑类抗真菌药还有普沙康唑和拉夫康唑等。[1] 以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为代表的第三代抗真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2]遇到耐氟康唑的耐药假丝酵母菌时,可选用伊曲康唑。该药对假丝酵母菌属及酵母菌、霉菌、皮肤癣菌和曲霉菌、隐球菌、孢子丝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等致病性真菌具有活性,抗菌谱比氟康唑更广,除毛霉菌外,目前对其他真菌感染的有效率在80%以上,不良反应低于氟康唑。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8%,主要在肝脏代谢并对肝脏有损害。常用剂型有胶囊剂、口服溶液和注射液。胶囊剂主要用于治疗浅表性真菌感染。口服溶液剂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可有效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静脉注射液对于不能接受口服药物治疗并需持续高血药浓度的重症患者是惟一可选的方式。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主要

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比较

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疗效比较 山东省青岛卫生学校张波 摘要 目的比较氟康唑与伊曲康唑对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该病治疗用药选择提供指导 方法共73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氟康唑与伊曲康唑进行治疗,观其疗效。 结果在本研究中氟康唑组白色念珠病患者总有效率75%, 伊曲康唑组白色念珠病患者总有效率总有效率64.86%,统计学显示二者疗效无显著差异。 结论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疗效相近,可根据不良反应、病人耐药性等具体情况选择用药 关键词氟康唑,伊曲康唑,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临床上念珠菌属感染随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应用日益增多,成为口腔粘膜常见病之一。口腔感染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除婴幼儿易发生急性感染,大多数患者为慢性感染,有口腔粘膜红斑、口干不适等表现,病情反复,不易彻底治愈,令患者痛苦和烦恼。氟康唑与伊曲康唑是目前常用的治疗白色念珠菌病的药物,本文现就两者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一、治疗病例的选择 共选我院粘膜科门诊病例73例,有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病损区涂片培养白色念珠菌阳性,无肝、肾功能受损。随机分为氟康唑与伊曲康唑两组进行治疗。氟康唑组36例,男9例,女27例,年龄15一72岁,平均56. 1岁; 伊曲康唑组:37例.男12例.女25例,年龄17--81岁,平均58.6岁。 二、治疗方法 1. 去除口腔局部致病因素:戒烟、注意义齿卫生,3%-5%苏打水浸泡义齿,更换、修改不良义齿(尤义齿白色念珠菌阳性时)。尽可能停用抗生素。 2.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如扁平苔鲜、白斑、盘状红斑狼疮等。 3.给药方式 氟康唑组与伊曲康唑组分别服用胶囊和伊曲康唑胶囊,每次100 mg,每日1次,午餐后服,均共5天 三、疗效标准 痊愈:病损发红区或白色绒膜完全消失。萎缩的舌背乳头恢复。自觉症状完全消失。白色念珠菌检查阴性。 显效:病损发红区或白色绒膜大部分消失。自觉症状减轻。白色念珠菌转阴或可疑阳性。 有效:病损区缩小,症状减轻.白色念珠菌检查转阴或可疑阳性。 无效:病损及症状无变化,白色念珠菌检查阳性。 以上治愈和显效统计为总有效例数。 四、结果 4.1治疗结果 组别n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氟康唑组36 11 16 8 1 75% 伊曲康唑组37 9 15 13 0 64.86% 注:χ2=2.39 p>0.05 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