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致灾体:由地质自然动力作用引起的灾害活动。

承灾体:承受灾害的对象,即直接受灾害影响的人类社会主体。

灾情: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含人员伤亡人数与经济损失。

险情: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险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对人的生命安全与财产的威胁

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固体物质(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崩塌: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或外力作用下,突然而急剧地脱离母体以滚动、跳动、坠落等方式主堆积于坡脚的现象

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受雨水、河流冲刷、人工切坡、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软弱面(带),以水平位移为主、初期以缓慢形式滑动的一种坡体整体失稳的现象

地面变形

广义:指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而使地面形态发生变形破坏,造成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现象和过程

狭义:指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以地面垂直变形破坏或地面标高改变为主的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是指地面岩土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区域性地表高程降低、地面舒缓变形的现象和持续过程

地面塌陷:指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下洞室拱顶失稳导致地面垂向上的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和陷沟。

地裂缝:地裂缝即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质灾害调查:对地质灾害进行的一般性考察,即用专业技术方法调查分析地质灾害状况和形成发展条件的各项工作的总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致灾机理,确定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和灾变程度,包括强度、规模、频度及危害范围等。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是对受灾体的分析,其目的是划分受灾体类型,统计分析受灾体损毁数量、损毁程度,核算受灾体的损毁价值。

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是对地质灾害发生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进行分析,其基本任务是核查人口伤亡数量、核算经济损失程度,评定灾害等级和风险等级。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价:主要用来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积极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防灾抗灾工程的资金投入和效益进行分析。

1、滑坡基本要素

2、泥石流流域分布图

3、地质灾害评价体系

1、地质灾害调查的目的与工作程序

目的:为评价与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包括:

①确定地质体的特征、稳定状态与发展趋势;

②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

③论证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能性和比选防治工程方案;

④最终确定是否需要治理、采取躲避方案或实施防治工程等对策

2、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主要内容与工作流程

工作内容: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稳定性、灾情、险情评价;

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编制防灾预案;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区划;

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工作流程:

3、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手段及方法

(1)资料收集(2)遥感调查(3)地面调查(4)物探(5)钻探(6)山地工程(7)测试与试验(8)数字采集系统

4、崩塌发生的条件和发育因素

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地形切割越强烈、高差越大,形成崩塌的可能性和能量越大。

(2)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面、岩层界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分离,为崩塌形成提供脱离母体的边界条件。

(3)岩土类型:各类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

发育因素:

(1)外界因素:地震,融雪、降雨,地表水的冲刷、浸泡和植物的根劈作用

(2)人为因素:边坡开挖、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矿产采掘、堆(弃)渣填土和强烈的机械震动

5、滑坡的形成条件,野外的识别与判断标志

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滑坡多发生于陡峻的山岳地区

(2)地层岩性条件:为滑坡产生提供物质基础

(3)地质构造条件:断裂破碎带,软弱结构面易发生滑坡

(4)气候条件:长时间降雨或暴雨后易发生滑坡

(5)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地下水水位较高时,降低了有效应力易滑坡

(6)人类活动条件

识别标志:

(1)新滑坡的识别:根据滑坡要素即可识别。

(2)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①地形地貌标志:古老滑坡产生的斜坡多成凹凸不平的规则台阶状,且较左右两侧相邻山坡坡度平缓。(圈椅状斜坡地貌,双沟同源现象)②岩、土结构标志:滑体岩、土结构常扰动松脱现象,常有块碎石架空形成的大空隙,常有泥土、碎屑充填或未补充填的拉张裂缝,表面普遍存在小型崩、滑坡。

③滑坡边界和滑床标志:滑坡后壁发育顺坡向擦痕,前缘被挤出或成舌状凸起,滑坡两侧常以冲沟或断裂面为界;滑带为塑性变形带,多由粘性物质或粘土夹磨光、磨圆的角砾组成,滑坡光滑,擦痕方向与滑坡方向一致。

④水文标志:滑坡剪缘常有成排泉水溢出,滑坡后缘洼地及滑体周界常发育泉水。⑤地物标志:醉汉林,马刀树

6、崩塌与滑坡破坏形成区别

(1)滑坡运动多数是缓慢的,而崩塌的运动快速,发生猛烈;

(2)滑坡多沿固定的面或带运动,而崩塌则不一定沿固定的面或带;

(3)滑坡发生后,多数仍保持原来相对整体性,而崩塌体原来的整体性则遭到完全破坏;

(4)滑坡的水平位移大于垂直位移,而崩塌则相反

7、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总是发生在陡峻的山岳地区

物源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物质的来源

水源条件:暴雨、高山冰雪强烈融化和水体溃决为泥石流的爆发提供动力条件。

8、典型泥石流的分区

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坡体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

流通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纵坡降较大,冲刷能力极强。

堆积区: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

9、崩滑流的防治措施

崩塌防治措施:

原则:“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

(1)主动防治措施:①支撑技术②锚固技术③灌浆技术④封填及嵌补⑤削坡与清除⑥软基加固⑦SNS主动防护系

(2)被动防治措施:①线路绕避②SNS被动防护系统③修筑拦挡建筑物④森林防护

(3)主动~被动联合防治:①锚固~拦挡联合技术②锚固~支撑联合技术

滑坡防治措施:

“拦”即拦挡、拦截:如挡土墙等拦挡工程。

“排”即排水:拦截和旁引可能流入滑坡体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稳”即稳坡:降低斜坡坡度,滑坡后部削方减重及滑坡前缘回填压脚;以生物工程和护坡工程来保护边坡等。“固”即加固:采用各种形式的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和预应力抗滑桩等工程以增大滑面的抗滑力,从而进行加固。泥石流防治措施:

防治思路:按照泥石流的自然规律调整人类的行为,采取必要的工程手段,最大限度的减轻泥石流的灾害。

防治工程:

10、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工作程序

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11、建筑工程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程

四、论述题

1、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及灾害防治的结论

防治措施:

1、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建立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实现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和预测。

3、开展地质灾害预警示范调查研究,健全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5、落实责任、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形成防灾合力。

6、群防群测是我国特色的防灾减灾道路。

2、举例说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工程程序

3、地面沉降的成因机制、危害与防止措施

成因机制:地面沉降可分为:构造沉降、抽水沉降和采空沉降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成因机制不同:

构造沉降:由地壳沉降运动引起的地面下沉

抽水沉降:由于过量抽汲地下水(或油、气)引起水位(或油、气压)下降,在欠固结或半固结土层分布区,土层固结压密而造成地面下沉。

采空沉降:因地下大面积采空引起顶板岩(土)体下沉而造成的地面碟状洼地现象。

危害:(1)洪涝灾害加剧(2)建筑物基础下沉、工程设施毁坏(3)导致地下水环境恶化(4)滨海地区风暴潮及海岸侵蚀加重

防治措施:(1)合理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

(2)对可能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预测地面沉降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估算沉降量,预测其发展趋势;结合水资源评价,研究确定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方案;采取适当的建筑措施,预先对可能发生地面沉降量作充分考虑。

(3)对已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

表面治理措施:在沿海低平原地带修筑或加高挡潮堤、防洪堤,防止海水倒灌、淹没低洼地区;改造低洼地形,人工填土加高地面;改建城市给、排水系统和输油气管线,整修因沉降而被破坏的交通线路等线性工程,使之适应地面沉降后的情况;修改城市建设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及总体布局。规划中的重要建筑物要尽量避开沉降区。

根本治理措施: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回灌),注意水质,防治污染

4、地面塌陷的成因机制、危害与防治措施

(1)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机理

第一阶段为掘进和回采的初期,存在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带;

第二阶段为地裂缝发展阶段,仅存在冒落带和裂隙带;

第三阶段为地面塌陷阶段,仅存在冒落带。

(2)岩溶地面塌陷的机理

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等。

形成塌陷的原因很多:如潜蚀、真空吸蚀、振动、土体软化、建筑荷载。

因条件不同,产生塌陷的原因而不同,也可能是以一种原因为主导,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地下水潜蚀机制:地下水位下降时,水力梯度也随之增大,地下水流速加快,动水压力增强,当动水压力大于土体内聚力与颗粒间摩擦力,土颗粒开始被渗流带动迁移,这一现象称为潜蚀或管涌。当土层较厚或有一定深度时,可以形成塌落拱而维持上伏土层的整体稳定。当土堆较薄时,土洞不能形成平衡。

2真空吸蚀效应:岩溶网络的封闭空腔(溶洞或土洞)中,当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到空腔盖层底面下时,地下水由承压转为无压,空腔上部便形成低气压状态的真空,产生抽吸力,吸蚀顶板的土颗粒,同时内外压作用,覆盖层表面出现一种“冲压”作用,从而加速土体破坏。

3压强差效应:压强差是指岩溶空腔与松散介质(或土洞)接触面上下侧水、气流体,因岩溶管道水位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压强差值。

4自重效应:雨水入渗后,盖层饱和容重比干容重一般增加30%-40%。使土拱承受更大的重量,导致塌陷。

5浮力效应:岩土体位于地下水位之中,当地下水位下降时,除产生压强差效应外,土体的浮托力也随之减小,产生塌陷。

6土体强度效应:土体吸水饱和后,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土拱抗塌力减小,产生塌陷。

7其他效应:振动效应、荷载效应、酸液效应等。

危害(1)破坏地面建筑、造成人员伤亡(2)损毁铁路、公路和水利设施(3)引发矿井水患(4)破坏农田

防治措施:

防治原则:以防为主,及时治理

措施:①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预防

②岩溶地面塌陷的治理:

(a)清除填堵法

(b)跨越法

用于较深大的塌陷坑或土洞。对建筑物地基而言,可采用梁式基础、拱形结构,或以刚性大的平板基础跨越、遮盖溶洞,避免塌陷危害。对道路路基而言,可选择塌陷坑直径较小的部位,采用整体网格垫层的措施进行整治。(c)强夯法

在土体厚度较小、地形平坦的情况下,采用强夯砸实覆盖层的方法消除土洞,提高土层的强度。

(d)钻孔充气法

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溶洞空腔中的水气压力产生变化,经常出现气爆或冲爆塌陷,设置各种岩溶管道的通气调压装置,破坏真空腔的岩溶封闭条件,平衡其水、气压力,减少发生冲爆塌陷的机会。

(e)灌注填充法(f)深基础法(g)旋喷加固法

①采空区地面塌陷危害的预防

(a)矿山开采前应结合开采方式、开采进度,运用采动理论估算不同开采期,地面变形的范围和程度,做出风险评估。

(b)要明确禁采区和限采区,对地表重要建筑物、水库和城镇所在地要结合采深采厚和地质条件分析,拿出危害后果最小的开采方案。

(c)开采过程中要对不同区块的地面变形进行监测预报,及时撤离人员。

(d)矿坑排水设计必须考虑地面塌陷的可能地点、规模,避免单纯追求疏干工期的做法。

(e)改进井巷顶板管理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充填法。

②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治理

(a)对破坏的土地应进行整理、平复,以防滑坡、崩塌的出现。

(b)危房改造必须到位,严重损毁的房屋必须拆除。

(c)对进入充分采动阶段(冒落带发育到地表)的地段,土地整理工作至少应在塌陷后两年进行,由于残余变形将持续很长时间,这些地段短期内一般不宜建造永久性建筑物。

(d)对仍处于非充分采动阶段的地段,不宜开展正规的土地整理,以免前功尽弃,或采用钻孔灌注法,填充地下空腔,使之达到稳定状态。

5、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危害与防治措施

危害:1破坏地表建筑物和其他设施2危及居民生命安全

防治措施

(1)坚持避让为主的原则

(2)控制地下水开采,必要时采取人工回灌,减轻地裂缝灾害;

(3)采用建筑物防裂减灾对策,地裂缝灾害主要集中于地裂缝带内,建筑物应避让主裂缝带,

(4对于次级地裂缝,应对地基和基础作加固或提高标准;

(5)不安全地带以外局部变形建筑物可采用适当加固的方法;

(6)跨越地裂缝已破坏的建筑应尽早局部拆除;

(7)加强建筑物上部结构刚度和强度,抵抗差异沉降产生的拉裂;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第一章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斜坡稳定性调查表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2、滑坡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地质灾害行业统计报表

地质灾害行业统计报表 填报单位: 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 填表人:联系电话: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 2017年07月

表1单位基本情况 统计报告期: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01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或组织机构代码): 02单位名称: 03单位曾用名称: 04法定代表人: 05 06邮政编码: 07通讯地址: 08联系电话:传真: 09电子信箱(E_mail): 10资质证书类别、等级和编号: 丙级编号: 乙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 甲级□乙级□ 丙级编号: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 丙级编号: 甲级□乙级□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 丙级编号: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 甲级□乙级□ 甲级□乙级□ 丙级编号: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 11上级主管单位: 12注册(开办)资金:币种万元 填表日期:2017年月日

表2单位人员情况 统计报告期: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指标名称计量单位代码数量期末单位人员合计人01期末单位技术人员合计人02 期末从事地灾业务人员合计人03 一、期末从事地灾业务技术人员合计人04 (一)期末各级职称技术人员合计人05 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人06 中级职称人员人07 初级职称人员人08 (二)期末各专业技术人员合计人09 1.水文地质专业人员人10 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人11 中级职称人员人12 初级职称人员人13 2.工程地质专业人员人14 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人15 中级职称人员人16 初级职称人员人17 3.环境地质专业人员人18 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人19 中级职称人员人20 初级职称人员人21 4.岩土工程专业人员人22 其中:高级职称人员人23 中级职称人员人24 初级职称人员人25 填表日期:2017年月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点 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对地勘单位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评估程序 《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程序作出如下规定:

评估范围 《技术要求》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则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米~1000米为限。 《技术要求》规定,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评估的三个级别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为三级,分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明确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具体分级和分类分别见表1、表2、表3。 表2 地震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渐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按照县政府办《关于印发〈新晃侗族自治县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局职能及实际情况,制定县交通运输局2016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县关于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规定,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确保全县公路桥梁的安全畅通。 二、地质灾害事故突发处置领导小组 县交通运输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局交通建设管理科、局政策法规安全监督科、局办公室、交通行政执法大队、公路养护段为成员单位的灾害突发事故处置领导小组,公路养护段职工和交通执法人员为应急救援队伍。 三、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主要任务 (一)发生一般性垮塌方,影响交通但未发生伤亡的灾害事故

1.事故报告。公路养护人员发现管辖路段发生垮塌方或滑坡后,立即将发生的时间、地点、垮塌面积损害情况报告公路养护段,公路养护段在赶赴事发地的同时,立即报分管局长、局交通建设管理科、局政策法规安全监督科、交通行政执法大队。 2.赶赴事故现场。接到事故报告后,分管局长,局交通建设管理科、局政策法规安全监督科、交通行政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3.事故现场处置。公路养护段对垮塌滑坡现场要立即设置警示标志,交通行政执法大队立即组织执法人员维护现场交通秩序,疏导车辆和行人,不能通行车辆和行人时,要立即设立禁止车辆通行标志,安排值守人员;局交通建设管理科要立即组织机械、机具抢修道路,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二)发生大面积垮塌方,造成行人、车辆的伤害损失重大灾害事故 1.事故报告。公路养护段接到事故报告后,要立即将道路、人员、车辆受损垮塌方面积等情况及时报告交通局,局交通建设管理科将受损及灾害情况及时报市交委公路处,局政策法规科将事故基本情况及时报县应急办和市交委安全处。

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目录 第一章绪言 (1) 第一节任务由来 (1) 第二节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1) 第三节勘查目的与任务 (1) 第四节勘查工作评述 (2) 第二章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7) 第一节自然条件 (7) 一、勘查区地理位置与交通及区域经济状况 (7) 二、气象与水文概况 (9) 第二节地质环境条件 (9) 一、地形地貌 (9) 二、地层及岩性 (9) 三、地质构造与地震 (11) 四、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13) 五、不良地质现象 (14) 六、人类工程活动 (14) 第三章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14) 第一节滑坡地形地貌 (14) 第二节滑坡空间形态及其类型与规模 (15) 一、Ⅰ号滑坡上段 (15) 二、Ⅰ号滑坡下段 (16) 三、Ⅱ号滑坡 (17) 第三节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7) 一、Ⅰ号滑坡上段 (17) 二、Ⅰ号滑坡下段 (18) 三、Ⅱ号滑坡 (19) 第四节滑坡水文地质 (19) 一、滑坡区含水层的含、富水性及隔水层的性质 (19) 二、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变化特征 (24) 三、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化学类型与性质 (26) 第五节滑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一、滑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6) 二、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27) 三、滑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32) 四、滑坡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32)

第一节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34) 一、Ⅰ号滑坡上段 (34) 二、Ⅰ号滑坡下段和Ⅱ号滑坡 (34) 第二节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分析 (35) 一、计算的工况条件 (35) 二、计算参数 (35) 三、计算方法及公式的选择 (36) 第三节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56) 第四节滑坡稳定性综合分析 (57) 第五章滑坡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58) 第一节发展变形趋势 (58) 第二节危害性预测 (58) 第六章综合分析与建议 (59) 第一节综合分析 (59) 第二节建议 (59) 一、防治工程设计参数(表17) (59) 二、防治工程措施 (61) 三、下步勘查工作建议 (61) 结语 (62)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学习心得

《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心得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6年12月28日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地质灾害调查初步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基本知识,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地质灾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平面的、抽象的我们还需要理论结合实践,亲自去观察这些现象,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灾害现象,加深对其了解通过实践,知识才变得具体了.我觉得,在这学期我们所学的课程中,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这门课程应该是最接近实际的,地质灾害就在在我们周围发生,我们总在电视上看见有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只要我们能认真观察,把我们所看到的与书上的联系起来,我们总会有一些发现的,这也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一种收获感,一种满足感!这学期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课程我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至少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主要类型,灾害评价等。了解到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分类,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概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县(市)地质灾害排查,单灾种地质灾害评价,县(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总之,学了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这门课程,我还是有很大的收获的! 地质灾害是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收集资料内容包括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相关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区域构造、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地质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其它种类的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地质灾害调查应充分发动群众,采取有关部门和群众报险与专业人员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前人文献已有记载的以及当地群众和有关部门报告的地质灾害点,必须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于主要的居民点,无论有无地质灾害分布,都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对于据地质条件判断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一般居民点,也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必须做到“一点一卡”。按照卡片要求的内容逐一填写,对地质灾害的主要要素的描述不得遗漏。地质灾害调查必须按照统一的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列入年度计划的县(市),承担调查任务的单位须编制调查设计书。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开展调查工作。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含文字报告、图件、附件、附表和有关原始资料等)均以纸介质和电子文档(光、磁盘)两种形式汇交。所汇交的资料均应严格按照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地质灾害报告的写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浅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写法 一、概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和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我国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规范和约束人类工程活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21条明确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鉴于重大工程项目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大,极易诱发地质灾害。某些省规定对处于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内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也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

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它既是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人为灾害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安居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具有自然、社会和资源的三重属性,所以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显得迫切而需要。 二、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的基本问题 要写报告,首先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 主要有六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虽地质灾害可以有几十种,但国土资源部贯彻的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主要包括六大灾种,有的是地质灾害,但不属于国土资源部管辖的职能范畴。比如,地震、水土流失等。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 1、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2、调查分析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现状。 3、简要分析评估对象在建设或运营过程中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范围、方式、强度与持续时间。

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2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 矿区范围地质灾害情况 调查报告 二〇一八年五月

报告会审意见

矿区范围地质灾害情况调查报告 一、矿井概况与矿区范围 1、矿井概况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位于贵州省六枝特区堕却乡及新窑乡境内,行政区划属贵州省六枝特区管辖。矿区距六枝特区县城约10km,煤矿有简易公路与贵(阳)烟(嘴山)公路相接,交通较为方便。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属于整合、扩界、扩能矿井,由原新河煤矿和新发煤矿整合为现在的新兴煤矿。 原新河煤矿建于1994年,2001年10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设计生产规模3万吨/年。 2005年,该矿办理有关延续采矿证的有关手续,煤炭生产许可证核准生产能力为6万吨/年。该矿井开拓方式为平硐开拓,主要开采3、7号煤层,回采工艺方式采用炮采。 原新发煤矿建于1999年,采用斜井开拓方式,2000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1万吨/年,每年仅产出原煤3-5千吨,2001年11月取得采矿许可证,设计生产规模6万吨/年,几年来虽生产一直未间断,但由于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瓦斯、顶、底板管理困难等原因,导致产量不高,一直未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回采工作面仅布置在3号煤层,回采工艺方式采用炮采。煤矿整合后,进行新系统的布置及开拓,主斜井、副斜井及风井均为斜井,现已形成+1250运输大巷、C3和

C7煤层运输巷及采煤工作面、+1200运输东、西运输大巷,井底车场、永久避灾硐室。 整合后的新兴煤矿,于2014年自行停产至今,目前矿井处于启动阶段,仍处在隐患排查整改治理之中。 2、矿区范围 新兴煤矿为30万t/a生产矿井,本矿井矿区范围由6个拐点坐标圈定,矿区面积为1.3902km2。 表1 六枝特区新兴煤矿矿区拐点坐标 二、气象 本区属山地温暖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矿区地处山区,气候受地形、高程控制,高山与谷地气候差异大,垂直分带明显,六枝气象局1994~2003年气象:年平均气温12.7℃。日最高气温31.9℃(2002年5月1日),最低-12.6℃(99年元月12日)。年平均降水量1148.0毫米,最大1665.3毫米(1969年),最小884.8毫米(1966年)。每年5~9月份为暴雨、大雨季节,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70~75%,其余月份为绵绵细雨。年蒸发量1000~1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日照时数1090~1500小时,无霜期254天。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地质灾害防治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地处盆地西北边缘方向,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系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是全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高发区之一,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目前,截至目前,全县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共101处,其中威胁到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90处,共威胁5424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威胁财产约2.7846亿元。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我局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配备了工作人员。每年汛前编制修订《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防灾明白》、《避险明白卡》并发放至乡镇、村民手中,让老百姓更加直观地了解如何防灾避灾,构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相关部门、各县区、各乡镇(街道)及工作人员都能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值班管理、灾情速报、险情巡查、档案管理等日常工作制度。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严格落

实,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日益完善,逐步进入了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轨道。 (二)基础调查取得重要进展。 全县13个乡镇和2个牧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重要场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工作全面完成,基本摸清了区域内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形成条件、发育规律,对其稳定性、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划定了各行政区内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地段,提出了防治目标和方案,建立了地质灾害数据库,为防灾减灾规划部署打下了基础。新发育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确认工作基本完成,正在整理汇总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更新。 (三)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 已建立县、乡(镇、场)、村(寨)、监测员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每年编制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戒线、安装警示牌,向地质灾害威胁单位、群众发放“两卡一表”。国土、气象、水利三方共建“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共享平台,利用雨量站对降雨进行时时监测,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雨量监测站24台,裂缝位移计49套等地质灾害专业监测仪器,形成了覆盖全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专业监测网络。 (四)治理工程有序推进。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方法

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方法 (2011-03-23 17:54:39) ▼ 王宇 1确定位置 对照地形地质图或其它带地理底板的图件,询问、对照确定所处位置。 应用简便的GPS测定灾点的地理坐标和高程、方向。 应用地质罗盘确定坡面产状。 2了解灾情及发灾过程 认真听取当地干部的汇报,收集汇报材料,记录灾害损失情况、近期天气情况、灾害发生时间及过程、目前地质体的活动情况、灾害救援情况。 向当地灾民询问灾害损失、灾害发生时间及过程、灾害表现形式、有关成灾地质作用的表象、河流动态和降雨情况等。 现场调查核实灾害损失情况。通过灾害现场的观察,统计记录现场人员及财产损失的数量、毁坏程度,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第四条的标准确定灾害程度分级(表1)。 表1 地质灾害灾度分级标准

调查分析确定地质作用类型。通过现场地质作用途径和痕迹、堆积体土石成分、结构的观测、堆积体规模的测量,确定地质作用的类型、规模等级,掌握具体形态数据,譬如:滑坡体的长、宽、厚度、体积,确定成灾地质作用的类型。 3调查地质灾害成因 3.1地质环境条件 调查容:①地形地貌,崩塌陡崖地形地质特征,滑坡山体的地形地质特征,泥石流的流域地形地质特征;②岩体工程地质特征;③土体工程地质特征;④地质构造;⑤水文地质条件等;⑥地震活动情况。选择及规划调查路线。符合地质规律,安全,有利于全面观测。 勤于观测记录、拍照和素描。

主要针对地质环境中导致灾害发生的脆弱性问题进行观测,确定地质灾害形成的不良地质环境因素。譬如高陡的斜坡、松散的岩土、暴雨活动情况、强烈的地表水流侵蚀等。 注意量力而行,确保人员安全。 3.2人类活动的影响 调查容:通过观测和访问,调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以及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譬如土地开垦、耕种,建筑、道路、水利工程建设的切坡和填土、对地表径流的改变、增加坡体荷重,采矿活动,弃渣不合理堆放,地下水开采或疏排等。 认真调查分析这些活动与成灾地质作用的关系,包括空间位置、时间上的关联,确定这些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3.3地质灾害活动痕迹调查 调查容:①崩积体的分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块度、架空情况和密实度,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②滑体形态及规模,后缘滑坡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特征;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滑动的方向、滑距等; ③泥石流残留在沟道中的各种痕迹和堆积物特征,推断其活动过程、泥石流性质和规模等。 分析整个地质作用过程。 3.4引发因素确认

滑坡地质灾害应急调研报告材料

第一章绪言 2010年2月,XX县XX镇XX村XX组下方斜坡地带发生滑坡地质灾害。XX县人民政府、XX县国土资源局、XX县水务局、XX镇人民政府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亲临现场查看,并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预案,对地质灾害危害区居民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 受XX县国土资源局委托,XX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调查,于2010年1月20日至1月22日会同XX市国土资源局领导、XX县人民政府领导及相关人员和XX 镇主要领导对灾害现场进行了实地踏勘和调查。 第二章地理位置及乡镇概况 2.1地理位置 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安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XX县XX镇XX村XX组滑坡位于XX镇东部XX村XX组的下侧,大沟左岸,距XX镇约1km。镇和村组之间有水泥路,交通便利。 2.2乡镇概况 XX镇地处XX县城东北方38公里处,东邻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XX县县城,北与永德县和勐永镇接壤。 XX镇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52平方公里,是XX县第三大坝子。镇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坝区年平均气温17.2℃,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

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全镇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1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7万人,占总人口的96%;居住着傣、佤、拉祜、回等14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9936 人,占总人口的33.12%。人口自然增长率 4.74‰,人口密度 56 人/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积8.16万亩,其中,水田2.03万亩,旱地6.13万亩,人均耕地2.85亩。2010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亿元,增长13%;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5008元,增长31%;农民人均有粮292公斤。 XX县XX镇XX村XX组共有村民168户740余人,建筑物以1~2层为主,基础为浅基,墙体采用实心或空心砖砌成,局部为土墙。 第三章地质环境条件 3.1气象、水文 (1)气象 XX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北热带和南亚热相交的结合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干、湿两季。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境内地形起伏,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脚和河谷坝区气候炎热多雨,终年无霜;海拔800m以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多雾,时有霜降。 据XX县气象站统计资料,全县年平均气温18.8℃,年平均日照时数2162小时,年平均总积温6883.3℃,年平均无霜期318天,年平均降雨量1331.84mm,年平均蒸发量1640.1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 据XX气象局资料:县域内年降雨量最大为1757.10mm,出现于2001年,最大日降雨量152.10mm,出现于2006年10月7日;XX镇近10年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 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 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 1、遥感 (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

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 (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对山区、丘陵区及位于盆地周缘沟口的居民点都应进行现场调查,无灾点的居民点填地质环境情况说明表,有灾点的按类型填调查表。 (2)针对地质环境脆弱、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城镇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部署1∶1万地质灾害测绘工作。 (3)工程地质剖面测制优先部署在典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第四纪地质作用活跃、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强烈的地段。 3、典型灾点勘查 本次详查原则上不部置钻探、槽探、浅井及物探等勘探工作,典型灾点的解剖分析可收集利用区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成果资料。 4、灾/险情划分标准 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的划分采用以下标准: 5、记录和填表 (1)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表上应注明责任单位、分管部门;在原有隐患点核查中,应调查已采取的措施(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

地质灾害—滑坡调查评价

地质灾害—滑坡调查评价 滑坡的概念 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结构而向下活动的过程和现象,称为滑坡。滑坡通常具有双重涵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作用的结果。滑坡的特征表现:(1)发生变形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坡体边缘存在为数较少的崩离碎块和翻转现象外,滑坡体上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在滑动后变化不大。 (2)滑坡体始终沿着一个或几个软弱面(带)滑动,岩土体中各种成因的结构面均有可能成为滑动面,如古地形面、岩层层面、不整合面、断层面等。 (3)滑坡滑动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也可能持续几年或更长的时间。规模较大的“整体”滑动一般为缓慢、长期或间歇的滑动。 二、滑坡的形成条件在自然界中,无论天然斜坡还是人工边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滑坡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1.地形地貌条件:斜坡的高度、坡度、形态和成因与斜坡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高陡斜坡通常比低缓斜坡更容易失稳而发生滑坡。斜坡的成因、形态反映了斜坡的形成历史、稳定程度和发展趋

势。如山地的缓坡地段,由于地表水流动缓慢,易于渗入地下,因 而有利于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山区河流的凹岸易被流水冲刷和掏蚀,黄土地区高阶地前缘坡脚被地表水侵蚀和地下水侵润,这些地段也易发生滑坡。 2.地层岩性条件:地层岩性是滑坡产生的物质基础。虽然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岩性的地层中都可能形成滑坡,但滑坡产生的数量和规模与岩性有密切关系。容易发生滑动的地层和岩层组合有第四系粘性土、黄土及各种成因的细粒沉积物,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及侏罗系的砂岩与页岩、泥岩的互层,煤系地层,石炭系的石灰岩与页岩、泥岩互层,泥质岩的变质岩系,质软或易风化的凝灰岩等。这些地层岩性软弱,在水和其他外营力作用下因强度降低而易形成滑动带,从而具备了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这些地层称为易滑地层。易滑地层分布区滑坡多,反之则少,如青海、成都平原、北方诸省等滑坡就相当密集,而东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滑坡则较少。 3.地质构造条件:滑坡沿断裂破碎带往往成群成带分布。各种软弱结构面控制了滑动面的空间展布及滑坡的范围。如常见的顺层滑坡的滑动面绝大部分是由岩层层面或泥化夹层等软弱结构面构成。 地质构造复杂区内的滑坡多,反之则少,如秦岭构 造带、喜马拉雅山构造带就是滑坡多发区 4.水文地质条件:各种软弱层、强风化带因组成物资中粘土成分多,容易阻隔、汇聚地下水,如果山坡上方或侧方有丰富的地下水补给,这些软弱层或风化带就可以成为活动带而诱发滑坡。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Xxxxxxxxx有限公司 地 质 灾 害 调 查 报 告 Xxxxxx有限公司 Xxxxxx年度 目录 第一章调查工作概述

一矿井概况与矿界范围 (1) 二气象水文 (2) 三地形地貌 (3) 四地层岩性 (3) 五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 稳定性 (8) 六工程地质条件 (8) 七水文地质条件 (9) 八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 环境的影响 (12) 第二章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12)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13) 第三章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一矿山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 危险性预测 (14) 二矿山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 危险性的预测 (15) 第四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 与量化指标的确定 (16)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16)

三矿山适宜性评估 (16) 四防治措施 (16) 结论与建议 (17)

第一章调查工作概述 一、矿井概况与矿界范围 1、矿井概况: 该矿于2009年经xxxxxxx批准的兼并重组整合矿井,由xxxx整合而成,主体企业为xxxx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证号:xxxxxx);采矿权人为xxxx有限公司;地址为xxxx村;矿山名称xxxx有限公司;经济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生产规模为年xx万吨,矿区面积xx平方公里,采矿许可证有限期自xx年xx月至xx年xx月,颁证机关为xxx。主井和风井口,均布置在矿区中部地面工业广场内,主井口标高为xx米,为立井开拓,采用倾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主采4#和10#煤层,现采4#煤层。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对该矿的基本建设进行了批复。地面办公楼、联合建筑和职工宿舍以及生产和生产配套设施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当中,井下矿建工程也正在同步进行。 2、矿山范围及交通概况 该井田位于xx西北约12km处的xx,行政区划隶属xx镇,井田地理坐标为:东经xx,北纬xx。 井田东南距离石区约12km,井田内有xx公路通过,经xx公路相连。井田xx高速公路约10 km,南距xx,交通较为便利,矿山范围由7个拐点连线圈闭,各拐点坐标为: 重组后矿界拐点坐标表表1-1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难调查评判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专门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难调查评判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难调查评判,“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爱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难服务,为实施地质灾难预警工程和地点政府制定地质灾难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连续进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计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样进行1:50000以地质灾难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专门是集镇,查明地质灾难的种类、分布范畴、规模、稳固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推测人类社会活动的阻碍范畴和进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以后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难有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计策; (四)评判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难体的稳固状态,推测评判倒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固性等地质灾难,推测其进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难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难GIS空间数据库治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咨询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难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难为主,同时兼顾有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要紧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倒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固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难;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专门地质环境因素;13、地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判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难的时空规律推测。 1 地质灾难发育度——区域地质灾难发育的现状评判指标/方法选择; 2 地质灾难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势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有关/时刻有关分析; 3 地质灾难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1、地质灾难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难调查与防治规划差不多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3、数据库系统建设 执行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修订的《空间数据库工作指南》和《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1999; 4、1:2.5万—1:5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ZB D 14003—89); 5、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GB/T1 4158—93);

地质灾害调查问卷

楚雄居民地质灾害问卷调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深度发掘”社会实践团 1、性别: A.男 B.女 2、年龄: ______ 岁 3、文化程度: A.文盲 B.小学 C.初中 D.中专 E.高中 F.大专 G.本科 H.本科以上 4、你知道以下那几个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形成原因,知道形成原因请在选项后打星号。 A.地震 B.山体崩塌,落石 C.滑坡 D.泥石流 E.地面塌陷 F..地裂缝 G. 都不知道 5、您第一时间获悉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是通过什么方式?(可多选) A.报纸 B.电视 C.广播 D.网络 E.洽谈 6、您平时有没有主动关注过地质灾害?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7、近期当地发生过哪些地质灾害?(可多选) A.地震 B.滑坡 C.泥石流 D.塌陷 E.地裂缝 8、您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逃生知识了解得多吗? A.很了解 B.一般 C.很少 9、有没有参加过地质灾害逃生演习,如地震逃生演习等? A.有,经常 B.有,偶尔一两次 C.从没有 10、如有逃生演习,您在哪里参加过? A.村里 B.学校 C.工作单位 D.其他地方 11、如果有逃生演习,您会参加吗? A.会 B.不会 12.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哪些?(可多选) A.崩塌前掉块、坠落 B.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C.崩塌脚部出现新的裂缝形迹 D.不清楚 13、发生崩塌时怎么办? A. 迅速逃离崩塌现场 B.先拿财务再逃离 C.不知所措 14、滑坡发生的前兆有哪些?(可多选)

A.山坡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 B.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 C.房屋开裂或倾斜、马刀树 D.不清楚 15、山体滑坡时如何逃生?(可多选) A.马上撤离危险区,快速逃生 B.收拾财物在逃生 C.沿着滑坡体滑动方向逃避 D.迅速向垂直滑坡体滑动方向的两侧逃跑 E. 不清楚 16、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有哪些?(可多选) A.沟谷上游传来轰鸣声或者感到地面轻微颤动 B.主河洪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突然增大 C.河谷中夹有大量草、树木 D.不清楚 17、泥石流发生时如何逃生?(可多选) A.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停留 B.迅速向沟谷两侧跑离 C.顺沟谷向下跑 D.不清楚 18、地震发生前兆有哪些?(可多选) A井水发浑、冒泡、变色、变味、突升、突降、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 B.动物惊慌不安 C不清楚 19. 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可多选) A.在平房中,躲到坚固家具下震后迅速从楼梯跑到空旷场地 B.在楼房中,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 C.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 D.不清楚 20. 你认为地质灾害知识的普及学习是()的事。 A. 灾害隐患地居民 B. 政府 C. 土地使用者 21. 您对地质灾害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感谢您参加本次问卷调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