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论文关键词:温州精神民营化解放思想人民首创温州模式

论文摘要:改革是温州巨变之源,创新是温州发展之魂,全民创业使温州充满活力。30年来,温州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大胆冲破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束缚,走出了一条“生活逼出来,市场放出来,群众闯出来”的独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世界都看到了温州的变化和发展。

提起温州,一般人都会想到有钱一词,温州人聪明会做生意。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小时候跟父母去上海,那时我父母在上海办厂。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人内心比较高傲,对各地外来人员都有一种鄙视感,北京人在他们眼中都是“乡下人”。我记得我和父母那时住在一个上海人出租的房子里,房东是个比较有钱的纯上海人,对其他租在他哪里的人他都比较冷漠唯独对我们很热情。用他的话说就是“温州人吃苦耐劳,富有创业精神又有聪明的头脑,他一向敬佩温州人”。以前高中,初中说自己是温州人没什么感觉因为大家都一样,现在上了大学,像别人说自己是温州人感觉特骄傲,为自己是温州人感到自豪。

大家现在看到的温州市改革开放30年后的温州,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温州却是另一个样子。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全市辖3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山地占陆地面积的78.2%,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改革开放前,温州曾被形象地描述为:“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70年代的投资短线。”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工业落后,城市破旧,农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就业和生存压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3的温州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然而改革开放短短30多年来,温州连世界都为之震惊,温州人遍布全世界,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温州商贸城。温州人也获得了一个美称一一东方的犹太人。

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

(一)工业化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温州工业化、

城镇化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1993年以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以上。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

达到5757家,全市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532家,超5亿元企业59家,超10亿元企业31家。拥有58个中国驰名商标,获得33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特

色产业集群优势明显。16家企业集团跻身首届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1978—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长到2145亿元,增长161倍,年均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38元提高到28362元,年均增长13.8%;财

政收入从1.35亿元提高到293.3亿元,增长216倍,年均增长20.4%。

(二)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国家对温州累计投资仅5.95亿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那时温州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水路和一条路况极差的国道与外界相连,全境被江河所隔,有“走遍天下路,难过温州渡”之说。改革开放后,温州的投资力度明显增大,1978—2007年,投资总量达5065亿元,建成一大批水、电、路、港、通信设施,基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相互协调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全国性交通枢纽初显端倪。瓯江上建造了5座大桥,实现了全市一小时交通圈。现代通讯能力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茅。市区面积从20平方公里扩展到170多平方公里。各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一半人口过上了城镇生活。

(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间资金丰盈。30年来,温州人民摆脱贫困,实现了总体小康。1978—2007年,居民人均储蓄从8元提高到24000元;全市各项人民币存款从1.79亿元增加到3376亿元,增长188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77元(1981年)提高到24002元,年均增长1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13元提高到8591元,年均增长16.1%。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达21辆。大多数城镇居民拥有投资性资产。据估算,民间资金4000亿元左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温州人的富裕程度。

温州改革开放的历程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以党的^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以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路径,以市场化改革为重要动力,以成功探

索股份合作制为最大创举,温州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第一次创业。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这一阶段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为开篇,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基本取向,以实施质量立市和基础设施建立为战略重点,温州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第二次创业。

第三阶段,从2003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温州进入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又好又快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温州改革开放的经验

第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客观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解放思想作为根据实际情况探求事物规律的认识活动也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实践会对解放思想提出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温州改革开放30年,领导和群众的思想总是处于一种解放的状态,认识事物、考虑问题、指导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怎么符合客观实际就怎么干,怎么又利于发展就怎么干。翻阅历史,温州曾被作为全国资本主义复辟的典范,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民企偃旗息鼓,思想倒退之际,但温州的党政领导者仍然主张改革、鼓励民企发展的脚步却从未停止。以致温州当地有句话说:“温州领导姓什么在变,解放思想的共性不变。”温州人始终认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其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和实践,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踏踏实实搞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解放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对于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就没有争论的必要,这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

第二,始终坚持民营化、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最富有特色、与众不同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始终坚持“民营化、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民营化关系到社会所有制结构、企业产权制度、利益分配关系、经济决策和动力结构等;市场化,设计到市场主体培育、经济决策信息结构改变、经济运行调节机制乃至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等。从温州改革开放的30年的实践看,正是通过不断深化民营化改革,大力发展了以个体私营为主的各种民营经济,有效地调整了社会所有制结构、企业产权结构和利益分配结构,从而为温州

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正式通过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经济运行方式和调节机制的转变,从而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第三,始终弘扬“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温州人传统上就具有恋乡不守土、敢冒知进退、自信不自满、重利不守财、吃苦不叫苦的禀性。正是基于这些优良的传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温州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得到了更好的培育和弘扬。首先,温州人创新意识特别强。具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冒险精神,具有“争喝头口水”的超前意识,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曾经涌现了“胆大包天”、“胆大包地”、“胆大包海”、“胆大包江”等一批典型。其次,温州人创业欲望特别强。“人人想当老板、个个争当老板”的愿望,使他们能够义无反顾地打拼天下。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再次,温州人吃苦精神特别强。在很穷时能吃苦,富裕起来还能吃苦;当小老板时能吃苦,当大老板时还能吃苦。“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宁当鸡头,不做凤尾”,是温州人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所培育和铸就的“敢为人心、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不仅为温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也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成为全国人民倍感珍惜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温州改革开放们的启示

以前听老师说过温州有一段造假的历史,那时各种造假的东西严重影响了温州品牌的形象,其中影响最深的是皮鞋造假事件。20世纪80年代,温州皮鞋被打上“劣质”的印记,遭到全国商界的抵制,甚至在杭州被当众焚烧,此后,温州人卧薪尝胆,狠抓质量,争创名牌,重新赢得声誉。如今的温州已经实现了从最初的资本原始累计到“质量温州”、“品牌温州”、“信用温州”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可见一个品牌的建立必须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如果当时的温州人没有意思到诚信的重要的话就不会有如今的辉煌成绩。

我们还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温州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担当主力军,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建成的“第一座农民城”一一苍南县龙

港镇、私人跨国农业公司、集资建造的飞机场、民间集资建设的东海长堤和股份合资建设的铁路等。可以说,温州的每一步改革、每一次创新,都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分不开。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激情,是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

温州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温州抓住历史机遇,发扬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以市场取向改革激活发展动力,以商贸兴盛带动工业繁荣,以产业集聚支撑城镇崛起,以构建营销网络创新经济业态,以差异化经营打造品牌经济,以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使当地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使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又好又快的轨道。温州模式,令人感佩,也发人深省。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市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以家族企业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特色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经济模式。下面将对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85年)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迅速兴起。当时的家族企业多以传统手工业为主,如鞋业、服装业、眼镜业等,并以家族经营和手工业程度低的特点为主要特征。由于经济系统的改革和市场的逐步放开,家族企业遇到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家族企业开始转型升级,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时期(1985年-2000年) 在这一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温州家族企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温州家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外贸出口等方式,逐渐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和贸易往来。同时,国家的宏观政策也支持和鼓励温州家族企业发展,例如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合理发展、减税优惠等,这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家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第三阶段:以富商企业为主体(2000年至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加快企业的转型与升级,由传统手工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家族企业开始探索与国家相关政策的配合,如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走品牌和市场化经营道路。其中,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为温州家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

此外,温州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私营经济体制管理不完善,缺乏法制环境影响了企业发展的规范性;金融体系不健全,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温州企业发展的瓶颈等。为应对这些问题,温州的家族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多元化经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等。 总之,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初期的家族手工业到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通过探索、转型和升级,温州的家族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温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温州模式

b温州模式 1.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温州模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由费孝通提出,是以家庭式的私人企业为基础,以民间灵活的金融制度为支撑,以自发扩展之产业结构为依托的一种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古典市场经济特征。 温州模式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地理背景。温州丘陵山地占土地面积的81.7%,又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多地少。这种环境促使温州农村人口向二、三产转移,外出经商谋生或从事力所能及的个体生产。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古城,有着悠久的工商业历史,温州人历来被誉为心灵手巧,富有创新,擅长工艺、善于经商。而永嘉学派孕育的“不等不靠不要,务实创新,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温州精神又成为其人文基础。改革开放赋予了温州经济发展的良机,温州模式得以产生。 从发展历史来看,温州前进与发展,都是创新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十大专业市场,后来又最早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教育等等,这些都开了全国之先河使温州取得了先发性的优势,赢得了较快的发展。 2温州模式的特征与缺陷 2.1温州模式的特征 温州模式的首要特征便是社会资本发达,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社

会资源并依靠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掌握丰裕的社会资本是温州商人驰骋天下的重要保证。 小商品大市场的是温州模式的又一特征。温州企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通过明确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并以市场交易取代企业内部的产权与管理关系形成了完善的区域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温州企业家族化经营的优势,节约了管理成本,保证了经营效率同时还使其创富精神常青,避免了“大企业病”的出现。 温州模式以民间投资为主。在温州民间投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并非偶然。首先,温州的产业构成以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同时外部资金可获得性差的轻工业为主,因此区域内部投资成为了温州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温州市内存在庞大的民间资本存量为内部的民间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此外,温州企业还创造性的建立了所有权归公通时又符合自身利益的股份合作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温州经济陷入了第一次发展困境,当时需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制度打破原有的制度均衡从而帮助温州经济走出困境。于是股份合作制应用而生,使温州企业的发展困局顺势得以化解。 2.1温州模式的缺陷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8年的20年中,温州的GDP增长速度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的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但自1998年以来温州经济增速开始相对慢于浙江其它一些地区,随着不断地发展,温州模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 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温州民营经济形成了“五个结合”的鲜明特点:一是与市场的培育和建设结合在一起。温州的经济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 经济。不小市场本身就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创办的,市场的经营者主要也是民营企 业,而每一个市场的背后,又是成千上万的民营生产企业。早在改革开放初的家庭工业发展时期,温州就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十大专业市场。当时为家庭企业采购原料和推销产品的农民购销员有10多万人,把温州的商品推向全国各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专业市场与市场网络并举、本地市场与在外市场并存、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并重的完整的市场营销体系。 二是与劳动力的大进大出结合在一起。温州经济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区域经济。改革初期,温州10万推销大军架通了温州产品与各地市场的桥梁,现在160多万在全国各地、10多万在港澳台地区、30多万在世界各地的温州人,大部分从事营销活动。全国县以上的地方几乎都有温州人在做生意。温州市场网络的“节点”多,覆盖面广,运作迅速,触角敏锐,成本低廉,竞争力非常强。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使温州较好地解决了劳动就业和下岗再就业问题。 三是与“块状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温州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区域性规模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合作,把分散的小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了块状经济。目前,柳市电器、桥头纽扣、永中阀门、塘下汽车配件以及市区服装、打火机、灯具、鞋革等产品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销售基地,形成了块状经济。这种区域性规模经济,使温州民营企业下仅具有“小”的活力,同时形成“大”的实力,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四是与温州小城镇发展结合在一起。温州民营经济和专业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温州农村小城镇的崛.1978年温州只有18个建造镇,目前已发展到140多个。1984年苍南县农民在鳌江口几个渔村的基础上建成了“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镇,被誉为改革开放的一大奇迹。龙港、柳市、永中等一批经济强镇脱颖而出,这些镇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快、开放程度高、发展后劲强,形成了企业股份化、生产专业化、建设规范化、人口外农化的新的发展趋势。目前,建制镇的人口已占全市的60%以上,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占全市的80%以上,财政收入占全市的50%以上。 五是与温州独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从历史上看,温州南宋以来便是商贸集居的地方,有悠久的经商传统。温州商人具有独特素质,是因为区域文化的影响,温州文化是一种有别于儒家传统文化的独特区域商业文化。温州自古有过大移民,有着移民文化的基因。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敢闯敢冒的温州人,成为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温州人具有“自主意识、创业精神、创新思维、负重品格、风险观念、经商能力”,特别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政策为温州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兴起的民营经济发展地区之一。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小作坊到规模企业的转变,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典范。 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由于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民营企业逐渐取代了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温州的民营企业主要以小作坊形式存在,以小商品生产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温州的民营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始涉足更多的产业领域,如轻工业、纺织、制造业等。温州的民营企业家们以他们勤劳务实的精神,迅速积累财富并不断扩大企业规模。 进入90年代以来,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完善,温州的民营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同时,温州的民营企业也逐渐实现了从私人企业到集体企业再到大规模企业的转变,民营企业成为了温州经济的重要支柱。 目前,温州的民营经济已经涉及多个领域。温州在轻纺、服装、鞋业、眼镜、电器、汽摩配件、化学纤维等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一些企业已经成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温州的民营企业在市场开拓、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除了传统产业,温州的民营经济还在不断发展新兴产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温州的民营企业逐渐涉足互

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许多温州的企业家通过创办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企业等方式,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温州的民营企业大多数还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规模较小,面临着资金紧张、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另一方面,温州的民营企业在管理、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也还不够充分,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温州的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温州的民营企业家以其创业精神和勤劳务实的态度,积极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民营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的改善,相信温州的民营经济将会继续迎来更好的发展。

温州变化总结

温州变化总结 简介 温州,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沿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温州近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本文将对温州近年来的变化进行总结和分析。 经济发展 温州以其独特的民营经济模式而闻名于世。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就成为了全国首个试点城市,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并推动了大规模的民营经济发展。近年来,温州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制造业升级 曾经以制造业为主导的温州如今正经历着制造业升级的阶段。在国家转型升级的政策引导下,许多传统制造企业开始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向高端制造业转型。温州的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日益壮大,为温州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服务业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温州的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旅游、医疗、教育和文化等领域成为了温州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金融业的发展,温州已经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之一。众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温州设立了分支机构,为温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城市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温州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完善,大大提高了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同时,大量的商业中心、商场和高档住宅区的兴建,使得温州的城市形象焕然一新。 此外,温州市政府还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温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合作,也为温州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新动力。 社会变革 除了经济和城市建设上的变化,温州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教育水平提升 随着经济发展,温州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为温州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同时,温州还引进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了更加国际化的教育平台。 社会福利改善 温州致力于改善社会福利,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医疗、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服务。此外,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文化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温州的文化也在多元的影响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交流,使得温州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为温州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总结 温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之一,近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交通便利性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社会福利得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提升;文化多元化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温州的变化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以上内容为Markdown格式的文本输出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的城市之一。其独特的“温州模式”吸引了广泛关注,而解放日报是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媒体 之一。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198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新路子。温州作为浙江省的一座小城市,却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以一种独特的发展 模式,迅速崛起。这个发展模式后来被称为“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最早的报道可以追溯到1984年,《解放日报》是当时第一批以国内农村经济、基层建设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报纸。而温州的农村经济发展又是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故而这两者的结合也给了《解放日报》报道“温州模式”的契机。 《解放日报》最早对“温州模式”的报道是基于一篇关于温州民间经济发展的报道, 当时,温州的民间经济蓬勃发展,以小作坊、家庭工业和农村合作社为主体的乡村工业不 断壮大,成为当地经济的新动力。在这篇报道中,《解放日报》对温州特色的民间经济进 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报道,准确地反映了温州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解放日报》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温州模式的独特之处得到了更多人 的认可和重视。随着媒体的报道,温州模式成为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亮点。 温州模式的发展经验也得到了全国各地的认可和借鉴。各地纷纷派出代表团到温州考 察学习,学习温州的管理经验和创新精神。温州模式的成功实践,推动了中国乃至全球的 市场经济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大成功典范。 而《解放日报》的报道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大经典报道之一。它不仅让更 多的人了解了温州模式的独特之处,也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温州模式的成功实践,对于全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温州模式为中国的改革 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道路。 从此刻起,《解放日报》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报道,成功地记录了温州模式的崛起和 成功。 温州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成为中国改 革开放史上的一大成功典范。而《解放日报》对温州模式的报道,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 史上的一大经典报道之一。这篇报道,不仅在当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也 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参考。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温州经济的发展一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作为中国最早的家庭工业城市和私营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温州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温州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环境的改变,温州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温州模式”最初的核心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家族企业的崛起。在改革开放初期,政策鼓励个体户和家庭工业发展,温州群众积极响应,大量家庭开始从事各类小型产业。由此形成了温州独特的小商品制造和商业网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务实作风成为了温州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40年来,温州模式一直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传奇。作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温州企业家们不仅把握了改革开放的机遇,也拿出了自己特有的智慧。他们通过创造性地解决资金问题,形成了“一方水土养活三代人”的经济模式。温州人以其对商业机会的敏锐嗅觉,利用家族关系和密切的人际网络,从小规模工厂发展成为了跨国公司和大型集团。凭借适应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温州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温州模式也面临了一些挑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行业发展趋于饱和。制造业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因素导致了一些企业面临困境。此外,金融风险和缺乏创新意识也对温州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温州模式开始进行转型升级。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运营,基于此,一批专业型产业集群在温州兴起。企业家们也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政府也加大了对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为温州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此外,温州模式还在新经济和创新领域焕发出新活力。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温州企业家们纷纷投身到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创业中。著名的“温州奇葩秀”现象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一些年轻的温州企业家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商业运营,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他们在传统行业中加入互联网思维,注重创新和用户体验,实现了业务的快速扩张和品牌的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模式”有着显著的成就和变革。随着 环境的变化,温州企业家们意识到单纯依靠价格竞争和规模扩张已经不再有效,而是应该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温州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行业,正在转向创新驱动和服务业发展的方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将为温州模式带来更多机遇。 总之,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温州模式不断发展和创新,焕发 出新的活力。温州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其他地区借鉴,同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地方环境和产业特点进行调整和创新。未来,温州模式将继续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篇一:《温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 温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之一,温州民营经济也一直因为其标志性符号意义而吸引着国内外关注。进入新世纪,温州民营经济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哪些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已经出现? 来自温州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温州市共有民营企业60892家,个体工商户259197户,合计注册资金(本)1254亿元。在这些数字背后,“民营经济已成为温州发展最大的品牌,并已成为推动温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民营经济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这已经是多方共识。 而据温州银监分局专家测算,2006年温州市民间资金已超2200亿元。这笔总额庞大的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实业投资、民间借贷,以及投机炒作等活动。 “大量民间资本适时向外投资,形成行业性的温州市场和跨区域的温州经济。”专家分析。 这也是资本流动正呈现的区域化特点。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2005年,温州工业企业在外创办各类项目1030个,累计在外投资额亿元,相当于同期温州本地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的%。就国内而言,已有正泰、德力西、报喜鸟、美特斯邦威等很多知名企业在上海等地直接投资办厂。 国内市场的扩张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温州民企已经以各种形式进军国际市场,越来越国际化。 有关部门人士对记者分析道,“近年来,温州市一些优质民营企业逐步跨入国际市场,销售网络遍及世界各地,个别轻工产品如打火机、皮鞋甚至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主要份额。温州人开始在海外建立鞋革、服装、低压电器等专业市场、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俄罗斯远东地区有康奈集团;在北美、中东、南美等地区,也活跃着许多温州民营企业家的身影。与此同时,温州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国际化的兼并和收购,已有6家温州民营企业成功尝试在海外上市融资。” 这些扩张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密不可分。从“地下工厂”、“前店后厂”起步的温州模式下传统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式管理,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家族式管理的弊病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大批民企纷纷转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发展成现代化的股份制企业或上市公司。 与其他地区民营经济明显不同的是,温州民企更加注重行业规范,主动“抱团”自律。“在温州市民营企业起步和发展壮大的阶段,政府部门坚持‘无为而治’,推崇企业自律,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扮演了‘守夜人’的角色。特别

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温州市改革开放经验 论文关键词:温州精神民营化解放思想人民首创温州模式 论文摘要:改革是温州巨变之源,创新是温州发展之魂,全民创业使温州充满活力。30年来,温州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标准,大胆冲破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束缚,走出了一条“生活逼出来,市场放出来,群众闯出来”的独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世界都看到了温州的变化和发展。 提起温州,一般人都会想到有钱一词,温州人聪明会做生意。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小时候跟父母去上海,那时我父母在上海办厂。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上海人内心比较高傲,对各地外来人员都有一种鄙视感,北京人在他们眼中都是“乡下人”。我记得我和父母那时住在一个上海人出租的房子里,房东是个比较有钱的纯上海人,对其他租在他哪里的人他都比较冷漠唯独对我们很热情。用他的话说就是“温州人吃苦耐劳,富有创业精神又有聪明的头脑,他一向敬佩温州人”。以前高中,初中说自己是温州人没什么感觉因为大家都一样,现在上了大学,像别人说自己是温州人感觉特骄傲,为自己是温州人感到自豪。 大家现在看到的温州市改革开放30年后的温州,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温州却是另一个样子。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全市辖3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山地占陆地面积的78.2%,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改革开放前,温州曾被形象地描述为:“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武斗火线,70年代的投资短线。”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工业落后,城市破旧,农村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就业和生存压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缓慢,2/3的温州人处在贫困线以下,是当时中国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然而改革开放短短30多年来,温州连世界都为之震惊,温州人遍布全世界,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温州商贸城。温州人也获得了一个美称一一东方的犹太人。 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 (一)工业化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30年来,温州工业化、

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在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2013年12月23日) 陈一新 这次市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 照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研究明确温州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和 任务举措;审议通过《中共温州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 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请大家审议。 一、坚定对“温州模式”的自信,正确把握温州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 温州以改革著称,以改革铸就辉煌,以改革名扬全国。温州35年来改革探 索的伟大结晶就是“温州模式”。站在新一轮改革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回望 过去、开辟未来。如何评价“温州模式”,是否坚持“温州模式”,既是当前温州 全面深化改革回避不了、绕不过去、必须回答的重大方向性问题,也是这次全 会要解决的首要认识问题;既是事关温州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也是事关温 州未来在全省全国的发展地位和继续发挥重大作用的政治性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温州经济的起伏,外界对“温州模式”的议论时有 发生。特别是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温州局部民间金融风波的冲击,加上国 内宏观形势的影响,温州发展遇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困难。外界有不少人质疑:“温州模式”衰落了?“温州模式”过时了?“温州模式”到底能走多远?“温州 模式”还有没有生命力?更有甚者全盘否定“温州模式”。“温州模式”到底怎么了,已成为世人争论不休的话题。面对这些争论与话题,作为温州全市上下必须首 先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说“温州模式”过时了,那我们就不再坚持;如果说“温州模式”没过时,仍然富有生命力,并符合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那我们就 要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坚持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不断把“温州模式”发扬光大。因此,“温州模式”到底有没有过时,已经到了该从实践上、理论上作出坚定、响亮回答的时候了。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是指中国温州市较早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模式的初期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经济 改革开放政策,民营经济开始兴起。温州作为我国较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尤其是当时许多海外侨胞回国投资。同时,温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简化办事流程、减少税费负担等,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模式开始初步形成。 接下来是模式的迅速发展阶段。80年代初期,温州模式逐渐 显现出一些特点。首先,温州人民热衷于创业,大量的个体户和民营企业迅速兴起。其次,温州模式强调风险投资,温州人民习惯于通过借贷、互助等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使得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而与此同时,温州人民勤劳踏实,善于实干,为温州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到了90年代,温州模式取得 了更大的发展。温州模式的一大特点是“两头打”,既在国内市场开展经营,又积极向国外市场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产业链。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州鞋业,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这一切都使得温州模式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进入21世纪,温州模式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新的挑战,温 州模式开始进行转型升级。首先,温州模式注重技术创新。温州科技企业集群相继成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其次,温州模式积极拓展新的产业领域。除了

传统的制造业,温州开始涉足金融、投资、地产等领域,形成了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再次,温州模式注重品牌建设。温州企业开始不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转型举措使得温州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总的来说,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表明了温州人民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的进取精神,表明了温州人民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温州模式的成功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适应我国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推动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

温州城镇化发展模式分析

温州城镇化发展回忆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抓住历史机遇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径,其直接表征为城市日新月异,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温州城镇化的做法和经验,是浙江模式和浙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回忆温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城市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和教训,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将有利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一条更优的、符合地方特色的城镇化路径。 1 温州城镇化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市域强镇涌现和中心城市恢复建设阶段〔1978-1991年〕 改革开放前受对台前线的限制,温州接受国家投资较少,城市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温州人凭借精明能干的市场开拓精神,迅速完成了经济总量的原始积累。在旺盛的初始市场化和初始工业化的强劲推动下,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改革以后,小城镇建设推开了温州城镇化的新局面,如涌现了“中国农民第一城”龙港镇、“东方第一钮扣市场”桥头镇、“全国最大低压电器城”柳市镇等。至1991年温州建制镇已发展到121个,人口到达26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8.7%,建制镇个数和人口到达1978年的7倍左右。 温州的城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自发性和地方特色。由于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温州模式”发挥了巨大成效。新的所有制经济成分和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相辅相成,使得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不断增强,并且随着改革目标模式确实定和经济体制转轨进程的加速,原先在体制外生成的经济成分,成为区域经济中市场经济及其运行机制的内在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镇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温州中心城市建设仍处于逐步恢复与探索阶段。1979年温州着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于1986年获得省政府批准。此版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立足对外开放,以港口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温州建成浙江南部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在空间上,城市主要按组团式的沿江、跨江向下游发展。在城市建设项目上,中心城市主要完成了瓯江一桥、温州机场、温州港龙湾码头2个万吨级泊位等区域型基础设施,建成了一系列给排水设施、城市道路以及16个居住小区等。中心城市的规模也由37万人、11.6km2,逐步发展到70万人、56km2。 第二阶段:小城镇稳步发展,中心城市加速建设阶段〔1992-1999年〕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实质化过程,温州城市建设出现了阶段性高潮。由于生产力又一次获得解放,以家庭工业为特色,专业市场为龙头的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蓬勃发展,进

温州生态历程调研报告

温州生态历程调研报告 温州市位于中国浙江省东南部,是一个以制造业和民营经济为主的城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之地之一。温州市的生态历程经历了从严重的环境污染到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变。 在温州市早期的发展阶段,由于对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和经济发展的追求,温州市的环境状况严重恶化。大规模的工业污染、水污染和大面积的土地破坏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然而,在由于环境问题带来的压力之下,温州市开始转变发展思路,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温州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其中之一就是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通过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企业进行严肃处理,温州市成功减少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此外,温州市还加强了对敏感地区的保护,严禁在生态脆弱区进行采矿和开发活动。 另外,温州市也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转型。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温州市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的问题,提高了空气质量。此外,温州市还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了机动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 此外,温州市政府还积极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通过保护自然资源,打造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总结起来,温州市的生态历程可谓是经历了从环境污染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变。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发展生态旅游等措施,温州市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温州市仍然面临着诸多环境挑战,包括土地资源的有限和水资源的短缺等。因此,温州市仍需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温州招商引资环境的省内对比及政策分析

温州招商引资环境的省内对比及政策分析 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对外开放 城市之一,温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一个招商引资环境优越的 城市。作为浙江省内的一个重要城市,温州在招商引资方面与其他城市相比有怎样的优势?本文将从省内对比和政策分析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省内对比分析 1. 经济实力对比 浙江省内,杭州、宁波、温州三地被称为“浙南金三角”,是浙江省的经济发达地区。与杭州和宁波相比,温州的GDP规模虽然不如两地,但在招商引资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温州以民营经济为主导,拥有众多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形成了较为发达的民营经济 体系。温州起步较早的改革开放,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在招商引资方面,温州 有着灵活的机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项目进入温州,使得温州的招商 引资环境备受青睐。 2. 产业优势对比 杭州、宁波和温州在产业结构方面各有特色。杭州以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展重点,宁波以港口经济、化工产业为支柱,而温州则以轻工制造、家具、皮鞋等传统产业为 主导,并且拥有完整的产业链。这些传统产业在温州有着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和完善的配 套设施,使得温州在招商引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温州还在近年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如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前来。在产业优势方面,温州在招 商引资方面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二、政策分析 1. 招商引资政策对比 在招商引资方面,各地都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杭州推出 了“杭州市外商投资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针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和审批制度,以提高服务效率。宁波则制定了“宁波市营商环境优化三年行动计划”,旨在优化投资环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而温州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例如对投 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土地优先供应等政策和措施,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和项目的顺利推进。在政策方面,各地都在积极地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2. 政府服务对比 政府服务是招商引资的重要环节,对于投资者来说,一个高效的政府服务可以大大提 高投资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在这方面,杭州、宁波和温州都在不断加大政府服务的力度,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第一,坚持稳定和改革相统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在此过程中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十分重要。因此,我国采取了包括保持计划经济在内 的多种措施来维护稳定。同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继续推进市场化、国际化的改革步伐,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让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秉持激发市场活力的理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条件非常艰苦,但我们 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激发市场活力,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市场的 基础作用,为整个社会注入活力和创造力,成为催化我国经济起飞的重要力量。 第三,坚持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推进对外开放的决策,以逐步 融入世界经济市场为目标,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吸引外资,使我国经济 更多地融入全球经济格局。在外贸领域,我国逐步打破了外贸的长期结构性不平衡。 第四,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始终围绕人民 的根本利益,并在社会体制改革、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们大力发 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并加强对弱势群体、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注和保护。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也为改革开放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五,坚持创新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还处于一个极度落后的状态,所以 我们采取了一些新型发展模式,如建立特区、实现农村改革、引进先进技术等。创新给了 我们无限可能,使我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发扬这些优秀经验, 完善国家体制,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实现中国的复兴奋斗。

对温州进行考察后的报告

对温州进行考察后的报告 4月下旬,我们市委党校经干班几名同学对浙江省温州、台州、宁波三市的民营经济发展状部分进行了考察,考察期间分别与三市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座谈,还参观了浙江康奈集团等著名民营企业。总的感觉,三市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各具特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对于拓宽我市经济发展的视野,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市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 一、温州 温州地处浙江省沿海南部,总人口730万。改革开放前的温州由于地处战略前沿,国家投入很少。从49年到78年,累计投入不到7亿元,加上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到0.4亩,交通闭塞,经济比较落后,197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13.5亿元,财政收入1.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3.5元,改革开放后,温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到2001年,全市gdp总量为933亿元,财政收入95.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84元。 二、台州 台州市地处浙江沿海中部,总人口546万。历史上台州是一个

传统农业地区,工业基础薄弱。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0.1亿元,财政收入不足1.2亿元。改革开放后,该市大力开拓市场,发展民营经济,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八五"期间,全市gdp年均递增25%。1999年市区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1位。2000年全市gdp总量6 820家,其中上亿元企业54家,基本上形成了以面大量广的个体私营企业为基础,以机制灵活的股份合作企业为中坚力量,以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为龙头骨干的企业组织结构,民营经济占了台州工业经济总量的90%以上,成为台州的经济主体。 三、宁波 宁波位于浙江沿海的东北部,总人口540万。1979年xx 正式批准宁波市对外开放,宁波的经济建设走上了一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gdp总量从1980年 民营经济可以说是其主力军。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来看,2000年该市狭义民营企业数(不含外资企业)已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70.4%,其产值占到53.6%。若以广义民营企业数(含外资企业)来看,则已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2.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