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支出规模理论及衡量指标

公共支出规模理论及衡量指标

公共支出规模理论及衡量指标
公共支出规模理论及衡量指标

一、公共支出规模是指一定财政年度内通过预算安排的公共支出总额。狭义的公共支出规模,是指政府预算中公共支出的规模(预算内支出)。广义的公共支出规模,是指某一财政年度内通过政府安排的用于社会公共需要方面的所有支出包括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和各级政府以各种形式筹集的资金(收费)安排的支出等

二、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理论:各国公共支出规模都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工业化国家从1870年代直至1990年代中期,公共支出基本上保持增长的态势。市场转型之前的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政府都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而不同于市场经济国家,但公共支出的演变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1980年代至今,各国的公共支出总量不再像以前那样不断增长,出现了调整趋势。西方许多国家推行了私有化计划。英国1979年撒切尔夫人政府上台之后,掀起了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浪潮,并波及到整个世界。前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使得它们的公共支出也大为缩小。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公共部门的低效率导致了压缩公共部门的必要性

1、瓦格纳:公共支出的增长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人民实际收入的提高,对教育、娱乐和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公共支出的比例也会提高。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支出占GDP的比率相应提高

逻辑思路:工业化→人均收入增加→政府活动扩张→财政支出比率提高

政府职能扩大的原因:1)政治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国内法律规章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随同递增,以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必需的社会“环境条件”。2)经济因素。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化,有赖于政府活动的加强。另外,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大了,诸如交通、银行、教育、卫生保健等,具有垄断性、投资额大、外部效应显著的特点,常有政府来提供。

2、皮考克和魏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他们假定,政府喜欢多花钱,老百姓不喜欢多纳税,因此政府必须注意人民的意愿。据此,他们的公共支出分析转向投票箱对公共支出增长的影响上来。

结论:在正常年份财政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当社会经历急变时财政支出会急剧上升,急变之后,财政支出水平将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水平。

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1)内在原因:在税率不变的税收制度下, GDP增长→税收收入增加→公共支出上升2)外在原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会遇上动荡如战争饥荒其他社会灾难。动荡→政府支出增加→提高税率或增加新税→公民接受→动荡后税率水平不会退回原来水平→政府维持高额支出

理论特色:1)与瓦格纳一样,皮和魏也认为公共支出是不断增长的,但认为增长时常会出现跳跃,稳定增长和突发性增长交替进行。2)对公共支出原因的解释不同于瓦格纳,考虑到了公民意愿对公共支出的影响,也考虑到了社会动荡的影响。

3、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别对公共支出增长进行了分析。描述公共支出结构在长时期中的变化。注重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公共支出需要的变化。

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此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政府大力投资,用于改善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和健康法律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开支,提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中期阶段:此阶段政府已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便于资本积累的基础设施,公共投资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因此公共投资支出比重开始逐步下降。但是作为经济起飞的基础,这一时期公共投资支出仍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缺陷—市场失灵问题日益显露并成为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政府逐步介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而导致用于弥补市场缺陷等方面的公共支出大幅度增加,如公共产品

支出、正外部性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宏观调控性支出。

成熟阶段:此阶段随着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衣食住等基本需要方面的消费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份额会随着人均收入的上升而下降,资源可能更多地被用于满足更高层次需要,如教育、卫生、保健、安全、福利、娱乐等因此,该时期公共事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会提高。此外,伴随经济的增长,将会出现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组织,要求政府提供各种管理服务来协调和处理增长所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交通警力、控制污染、反托拉斯等问题的增加。这将引起政府各种管理支出的增加,从而导致整个公共支出的增长。

4、非均衡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杰克·鲍莫尔将经济分为进步部门和非进步部门。进步部门的生产率高,非进步部门的生产率相对较低。这是因为,进步部门在规模经济和技术革新上有优势,从而劳动生产率的累积性得以提高。他把公共部门视为非进步部门,私人部门视为进步部门。他认为公共部门生产力相对落后是公共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因为相对于私人部门而言,公共经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具有相对下降的趋势,为了维持私人经济部门和公共经济部门之间的平衡,需要将更多的要素投入到公共经济部门中,如公共部门的工资与私人部门的工资呈同方向且等速度,这便导致了公共支出的增长

三、公共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一是绝对量指标,二是相对量指标。绝对量指标,又称公共支出的绝对规模,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所有公共支出的货币总额。用货币数额来衡量公共支出。相对量指标,又称作公共支出的相对规模,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支出占当期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四、三种方法

1、成本—收益分析法:常用来评估公共支出项目。如果一个公共支出项目的收益大于成本,那么该公共支出项目就是可行的。

基本原理:公共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即社会成本收益分析法,是在借鉴私人企业财务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原理是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得最大的效益。在市场有效运作时,判断项目是否有效,根据的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对比关系,只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项目就是可行的。在社会成本-收益分析中,所考虑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都是社会的,而不是私人的。只要边际社会收益大于边际社会成本,公共支出项目就是可行的。

定义:成本-收益分析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项目的全部预期收益和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评价这些项目,以作为决策参考或依据的一种方法。

步骤:1)确定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如防洪工程2)列举成本和收益3)测算成本和收益4)贴现成本和收益5)选择决策标准6)选定方案。

决策标准总的的原则是:a)社会总收益超过社会总成本b)在所有备选方案中社会净收益最大。

特点:①公共部门进行经济决策以社会福利极大化为目标,而私人仅以利润为目标。②许多政府项目的投入产出不能直接用市场价格来估计(市场价格不存在、市场价格不合理)——影子价格

成本和收益的类型:1)实际成本收益和名义货币成本收益。实际的:如由于建设防洪工程而实际耗费的人力物力等。名义货币的:邻近地价高涨(修路、地铁等)2)直接成本收益和间接成本收益直接的:如灌溉工程的渠道及管道费用;间接的:水源迁移,原流域消失3)有形成本收益和无形成本收益。有形的:如灌溉工程的渠道及管道费用、水源迁移,原流域消失;无形的:荒野风光消失、野生动植物资源毁灭4)内部成本收益和外部成本收益。内部的成本收益指项目实施区域范围内所发生的成本收益。相反则为外部成本收益。5)中间成本收益和最终成本收益。公共项目为中间产品产生的成本收益为中间成本收益。公共项目为最终产品产生的成本收益为最终成本收益。

2、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换言之,就是选择那些使用最少的费用就可以达到财政支出目的的方案。主要适用于国防、太空研究、公安、司法等支出项目。

3、公共服务收费法:就是通过制定和调整公共服务的价格或收费标准,来改进公共服务的使用状况,使之达到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目的。

特点:它与其他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它是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与收费标准,来达到对公共服务有效地节约地使用,而不是对财政支出备选方案的选择。

内容:对公共服务的定价,一般有四种情况,即免费、低价、平价和高价。免费和低价政策,可以促进社会成员最大限度地使用这些公共服务使之获得极大的社会效益。如强制进行义务教育、强制注射疫苗等。平价政策,可以用收取的费用弥补该项公共服务的人力、物力耗费,一般适用于从全社会的利益来看,无需特别鼓励使用,又无必要特别加以限制使用的公共服务。如公路、公园、铁路、医疗等。高价政策,主要适用于从全社会利益来看必须限制使用的公共服务,实行高价政策既可以达到有效限制使用的目的,又可以提供较多的财政收入。

三种方法适用领域:对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如防洪、灌溉),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于只有社会效益、且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国防支出),采用最低费用选择法;对于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但其经济效益难以直接衡量,而其产品可以全部或部分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交通、教育等支出),则采用公共服务收费法

公共支出纯理论Paul A. Samuelson英文原著及中文翻译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Paul A. Samuelson 1. Assumptions. Except for Sax, Wicksell,Lindahl, Musgrave, and Bowen, economists have rather neglected the theory of optimal public expenditure, spending most of their energy on the theory of taxation. Therefore, I explicitly assume two categories of goods: ordinary private consumption goods ()n X X X ,,21 which can be parcelled out among different individuals ()s i ,,,,2,1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 ∑=s i i j j X X and collective consumption goods ()m n n X X ++ ,1 which all enjoy in common in the sense that each individual's consumption of such a good leads to no subtraction from any other individual's consumption of that good, so that i j n j n X X ++= simultaneously for each and every i th individual and each collective consumptive good. I assume no mystical collective mind that enjoys collective consumption goods; instead I assume each individual has a consistent set of ordinal pre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his consumption of all goods (collective as well as private)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by a regularly smooth and convex utility index ()i m n i i i X X u u +=,,1 (any monotonic stretching of the utility index is of course also an admissible cardinal index of preference). I shall throughout follow the convention of writing the partial derivative of any function with respect to its j th argument by a j subscript, so that i j i i j X u u ??= etc. Provided economic quant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1) outputs or goods which everyone always wants to maximize and (2) inputs or factors which everyone always wants to minimize, we are free to change the algebraic signs of the latter category and from then on to work only with "goods," knowing that the case of factor inputs is covered as well. Hence by this convention we are sure that 0 i j u always. To keep production assumptions at the minimum level of simplicity, I assume a regularly convex and smooth production-possibility schedule relating totals of all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导致城乡的发展很不平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我国已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本文将研究上述问题,通过模型分析以期得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模型途径 RESEARCH ON THE IN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ine level of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roved notably.But there is a big problem, that is,the development among cities and rural areas are not the same,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Nowadays,our country has been one of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among urban and rural. It has influenced the progress ofsociety with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This model is hoped to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solve out this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tic model. Keywords: ine inequality; model; way

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问题。无论是从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发展后劲着眼,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都需要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问题着力加以解决。本文通过对比河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分析收入差距的成因,对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一些探索意见,供领导参考。 一、河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1.5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9%,是1980年的3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806.9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5%,是1980年的30倍。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民收入增长 自1980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年为477.6元,

到2009年达到17175元,提高了36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1.3元增加到5153元,增加了27倍;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0年为365.0元,到2009年达到14371.56元,提高了39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60.78元增加到4806.95元,增加了30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从全国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平均不到3年提高1千元,而农村居民则需要9年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之势。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同)由1980年2.50∶1扩大到2009年的3.33∶1,同期河南由2.57∶1扩大到2.97∶1。 城乡居民收入与收入比变化情况表 单位: 元

《财政学》习题、答案教学提纲

《财政学》习题、答 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 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 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1978-2012

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 (1978-2012 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其中: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 12.5%,经营净收入增15.3%,财产性收入增长8.9%,转移性收入增长11.6%。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1986元,同比名义增长15.0%。 按城镇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354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1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2419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814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1456元。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其中,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6.3%,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9.7%,财产性收入增长9.0%,转移性收入增长2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7019元,名义增长13.3%。 按农村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纯收入2316元,

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纯收入4807元,中等收入组人均纯收 入7041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0142元,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19009元。 全年农民工总量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 其中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增长5.4%;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增长3.0%。 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2290元,比上年增长11.8%。 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 (1978-2011)年份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 农民纯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既有制度上的如国家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也有非制度上的比如人力资本的差异等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收入差距农村制度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城乡收入差距在1978年至1984年呈逐步缩小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2. 39,1984年为1. 76,六年间收入差距倍数缩小了26. 37,平均每年缩小4. 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村长期以来被抑制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1985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城镇的逐步展开,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扩大。1985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1. 72,1995年扩大至2. 47倍,2001年进一步扩大到2. 9倍。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福利以及兼职收入、灰色收入等隐形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会更大。 按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 6,只有二个国家超过2,中国是其中之一。我国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在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类似的国家(李实,2004)。即使按照货币收入比较,城乡收入差距比中国更大的国家只有南非和津巴布韦两个国家(Knight and Song,1999)。但是,如果把实物性收入和补贴都算入个人收入部分,那么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许可居世界第一。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新特点 ①城乡居民的显性收入差距低于实际收入差距 从前面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时都是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作比较,这样得到的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并不能客观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其原因在于,两者在统计口径、城乡体制以及统计范围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实际是上低估了城乡差距。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之令狐文艳创作

财政学 令狐文艳 第一章公共财政理论 一:公共物品,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成为公共物品二:财政,从实际意义来讲,是指政府经济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政府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其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 第二章国家分配论(财政本质) 一:财政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财政 国家财政类型:1奴隶制国家财政 2封建制…. 3资本主义… 4社会主义…. 要素:1财政主体2…客体3….形式4…目的 二:财政的双重属性

1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以阶级为主。 2公共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公共性为主 三:财政的本质 国家为主题的分配关系 第三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 1 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所需或用于国家投 资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直接影响生产和就 业情况) 2 转移性支出:政府资金无常的单方面转移包括辅助够买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区别:是否在交换、购买商品行为。 按支出功能分类共17类 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1绝对量指标 2财政支出占GDP得比重 3财政支出的增长率 4财政支出的增长弹性系数=财长支出增长率/GDP增长率5财政支出的边际系数=财政支出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类比财政收入的规模的衡量指标 1绝对量的指标 2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3财政收入的增长率 4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GDP增长率 5财政收入的边际系数=财政收入的增长额/GDP的增长额三:财政支出规模的一半趋势:一般情况下是不断增长,是绝对增长。 1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随之相应提高。 2替代—规模效应理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内在因素: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收入提高,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税收上升,故财政支出与GDP上升呈线性关系 外在因素:危机时期政府被迫提高税率,财政支出增加,危机过后之粗会持续较高水平。 3经济发展阶段论 早期: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重要比重 中期:政府投资还在进行,但政府将逐步换为对私人投资以弥补市场缺额 成熟期: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支出。 四: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1经济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2政治因素,主要体现在意识证据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城乡居民收入比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收入调查报 告》 城乡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年末岁初,我有幸被县统计局抽调为“城乡居民收入调查员”期间,为了进一步了解全县城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找出制约我县城镇居民增收的瓶颈因素,找准增加城镇居民增收的切入点,结合统计业务工作,我深入城镇住户现场调查统计,取得了我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发展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至目前,全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551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7897元。如此收入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生活质量,为此,我通过调查提出一些探索性思考,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城镇居民收入现状 通过对100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结果显示,xx年,xx县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可达1644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3%,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551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2%,人均消费性支出789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3%。从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来看,全县城镇居民整体收入还处于中等偏下:家庭总收入不足3万元的20户,占调查户数的20%,其中不足1万元的6户,最低收入为3600元;家庭总收入3—4万元的72户,占调查户数的72%;收入超过4万元的8户,占调查户数的8%,最高收入为4.7万元。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2702元,增长10.7%;转移性收入为1851元,增长35.7%;经营净收入为1550元,增长44.2%;财产性收入

340元,增长56.1%。城镇居民收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工资性收入占主导地位。调查资料显示,xx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77.2%。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占据收入构成的主导地位。 (二)财产性收入比重偏小。xx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占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 2.1%。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渠道为存款利息和出租房屋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保险收益、其它投资收入、知识产权收入、其他财产性收入等均为空白。 (三)经营性收入水平过低。统计数据表明,xx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只占到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的9.4%。城镇居民缺乏自主创业意识,导致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长期低位徘徊。 (四)消费结构趋于优化。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897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3%,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为36%,较上年同期下降2.9个百分点。调查显示,居民的食品消费总量虽有所增加,但其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而且,居民在衣、住、行和通讯、教育、卫生、旅游、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汽车、电脑、空调、摄像机、液晶电视等高档商品逐步进入城镇居民家庭。 (五)社会保障不断完善。xx年,全县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7564人、基本医疗保险xx9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825人,同比增加245人,增长6.8%。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有效增加了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调查结果显示,xx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

第8章 公共财政支出理论

第8章公共财政支出理论 8.1 公共财政支出的分类和原则 8.1.1 公共财政支出的定义和特征 公共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是政府以事权为依据,作出一定的质量和数量向公民提供给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决策的成本。 公共财政支出的特征: 第一,公共支出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 第二,公共支出的主体是公共部门。 第三,公共支出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要。 第四,公共支出具有非市场营利性。 第五,公共支出具有一定的生产性。 8.1.2 公共财政支出的分类 1.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性质,即是否有直接的补偿来划分,公共财政支出可以分为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进行日常活动所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支出。 这类支出的特点是,政府付出了资金,获得了物品和服务,政府用这些物品和服务来履行政府的各项职能,带来等价交换性质,反应了政府占用社会资源的要求。 转移性支出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一部分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受益者,其特点是无偿性,不存在交换问题,政府不能从中获得相应的回报,相当于收入在私人部门进行再分配。

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消耗性支出对于生产、就业及社会总需求有着直接的影响,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较强,而转移性支出对生产、就业以及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消耗性支出履行调节分配的职能是间接的,而转移性支出对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履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2.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 按照公共支出的目的分类,可以将公共财政支出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这种划分方法,可以揭示出公共财政支出的去向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预防性支出是指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护国家安全,不使其受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迫害和侵犯,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支出。 创造性支出指的是用于维护社会环境、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是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顺利发展的支出。比如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支出。 3.强制性支出与随意性支出 按照政府对公共财政支出的控制能力和强制程度来划分,公共财政支出可以分为强制性支出和随意性支出。 强制性支出又称为不可控制性支出,是指根据现行法律和契约必须进行的支出,也就是说,在法律和契约的有效期内必须按照规定准时如数支付,不得随意停付或逾期支付,也不能随意削减数额,除非修改法律才能变动 随意性支出也称为控制性支出,是指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可以由政府部门根据每个财政年度的需要分别决定或加以增减的支出。 4.一般性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来分类,可以将公共财政支出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

公共管理学原理分析

第一章公共管理概述 第一节管理的基础知识 一、管理的定义;二、管理的基本特征;三、管理的性质;四、管理沟通。 第二节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公共物品 一、关于公共管理逻辑起点的争议 1、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一种理论或一门学科的出发点,它是理论或学科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范畴,由它能推演和引申出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逻辑结构和逻辑终点。 2、观点分歧 ①陈庆云认为,社会问题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 ②张庆东认为,公共管理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问题。 ③汪辉勇认为,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应为公共利益。 ④王惠岩认为,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本教材持这种观点。 ⑤刘熙瑞并未明确提出,但从其著作来看,可判断他认为,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看作是公共管理的起点。 ⑥曾峻认为,公共物品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 二、物品的类型 判断物品类型的步骤:

三、公共物品 1、背景知识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研究源于对公共性问题的讨论。 ●最早关注这一问题的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休谟注意到,某些对每个 人都有益的事情,却难以由个人来完成,而只能通过集体行动来实现。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君主和政府的义务时,比较详细地涉及了公共物品的 类别、提供方式、资金来源和公平性等问题。 ●对公共物品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奥意财政学派。1954年,美国经济 学家萨缪尔森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首次使用了“公共物品”这个概念。 2、公共物品的定义(萨缪尔森) 与来自纯粹的私人物品的效益不同,来自公共物品的效益牵涉到对一个人以上的不可分割的外部消费效果。相比之下,如果一种物品能够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够分别按竞争价格卖给不同的个人,而且对其他人没有产生外部效果的话,那么这种物品就是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常常要求集体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被有效率地提供出来。 因此,存在着两种互补的方法以解决商品的什么、如何以及为谁的问题:由市场解决市场物品,由公共选择解决集体物品的问题。 3、公共物品如由私人或市场提供,会出现什么问题? ①搭便车现象。②缺乏规模效应。③仲裁和制裁。④交易成本。 4、公共物品为什么可作为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 ①公共物品蕴涵了公共管理的本质属性即公共性,这是它区别于私人经济组织的关键所在,它以公共权力机关为管理主体,以公共物品和公共事务为管理客体,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以公共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②公共物品可以不依赖其他概念、范畴、原理而相对的独立存在,而且从公共物品可以引申出所有的公共管理范畴如公共人事、公共组织、公共财政、政府法制、公共伦理、公共政策、政策实施等等。 ③公共物品包含的矛盾是整个公共管理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所导致的私人机制失灵是公共管理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公共”和“物品”之间的内在张力及由此决定的“公共”与“管理”的持续冲突也正是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原因分析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分析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1.导言 (3)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3) 2.1 可支配收入扩大 (3) 2.2 消费差距扩大 (5) 2.3 储蓄差距扩大 (7) 3. 公共产品供给角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7) 3.1 公共产品的涵义及特性 (7) 3.2 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异的表现 (8) 3.2.1 城乡教育资源不对称 (8) 3.2.2 城乡基础设施不平等 (9) 3.2.3 城乡医疗保险不均衡 (10) 3.3 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路径 (10) 3.3.1 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10) 3.3.2 对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11) 3.3.3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11) 4. 结论与思考 (11) 4.1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11) 4.2 按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明确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顺序 (12) 4.3 根据效率原则、灵活多样地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12) 参考文献 (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本文采用历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储蓄等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并从教育、基础设施及医疗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方面来探讨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制定与落实公共产品分配与供给的相关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异的效果。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公共产品供给差异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居民生活持续得到改善, 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改革初期分别增加了49.0倍和37.6倍;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1978 年为209. 8 元, 2009 年扩大为12021.48元①。针对这种状况, 不少专家、学者从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和性质、以及收入差距过大的不良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与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城乡收入数据进行分析,从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来探讨其对城乡差距扩大的贡献,并依此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1978 年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在迅速提高的同时, 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 ①上述数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共经济学解析(一)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公共经济学解析(一) 摘要: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政府间社会保障财政纵向和横向失衡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是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理论支点。社会保障的产品属性需要依据公共产品的特征,针对不同的保障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是分析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划分问题的依据,也是实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前提条件。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体现了分权的关键性特征,即从效率与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实现公共产品的层次性与政府级次的匹配。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提出了地区之间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平性问题,中央政府只有通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来调节各地区之间的福利差距,才能保证各地区福利水平的大致均等,从而避免居民频繁流动出现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公共产品;公共经济学;财政联邦主义;“以足投票”假说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好,其中之一是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以及相关资金的分担和转移支付问题。林治芬(2002)运用财政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全部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分析我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许晓茵、韩丽妙(2006)运用1996-2004年我国31个省份离退休退职人员保险和福利费用支出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差异。彭海艳(2007)运用GE指数分解法,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及贡献率,并运用GINI系数分解法,分析社会保障各项支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柯卉兵(2007,2009)分析了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的现状以及1995-2005年我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的演变轨迹。社会保障地区差异过大的主要成因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责任,而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直接决定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强弱,从而引发地区间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的差异。同时,柯卉兵(2008)认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内财政关系的纵向失衡会导致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也无财力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公共产品。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过大的现实,是导致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直接原因。所以,要理顺这些问题,必须研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基本理论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周顺明(2000)首次提出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概念和原则。李珍(2001)从资金分配量、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指出,转移支付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得以实现的经济支持制度。杨良初(2003)界定了政府间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内涵与范围。刘志英(2006)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进行了分类。柯卉兵(2010)研究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国际经验和道路选择。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和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方面,较为著名的理论有Musgrave的财政分权理论、Oates的分权定理、Buchannan关于分权的“俱乐部”理论、Fisher的州和地方财政理论、Tiebout的“以足投票”理论以及McGuire对其的补充和完善。其中,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是20世纪财政学的重大发现,它们较好地解决了政府间公共事务的分类以及地方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因而是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理论支点。公共产品的特性与层次性理论、奥茨和马斯格雷夫的财政联邦主义以及蒂布特的“以足投票”假说,均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公共产品的特性与社会保障的产品属性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公共产品的概念。他将纯粹的公共产品定义为“是指这样的物品,即每个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萨缪尔森从产品在消费中的非竞争性角度定义了公共产品,并进一步揭示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判断公共产品的主要标准。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在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亚玲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难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政策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信息因素和农业生产因素。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需要针对以上几个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180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这段表述充分说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中国的发展将始终存在障碍。从经济角度看,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收入相对较低者的劳动积极性会大大减退,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否,如果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改善,极有可能激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这些可预见的后果都迫切要求政府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逐步攀升。相较于1978年,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52.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使中国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综观图1,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21 809.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6 977.3元,增幅明显小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57倍扩大为3.1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比

公共产品理论

2.1公共产品理论 2.1.1公共产品基本定义 经济学认为,社会生产消费的商品可以根据其效用、消费、供给等特征分为三大类:纯公共用品、准公共用品与私人用品。根据萨缪尔森《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而且公共产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劳务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而凡是可以由个别消费者所占有和享用,具有敌对性、排他性和可分性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介于二者之间的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最重要的区分标准是否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对于纯公共物品,任何人对其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数量与质量。一般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不可能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排他性使用,如国防、国家安全、法律秩序等属于典型的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相对于纯公共物品而言,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费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围是有限的,如地方公共物品(并不一定具有排他性);准公共物品也可以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益,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主要表现特征是1、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2、具有非竞争性特征,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 2.1.2城市污水的公共产品理论特征 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作为基础设施之一,其主要的特征是 1. 污水处理行业具有基础性和超前性,首先表现在处于上游的基础产业,是城市生存的基础性的条件,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原因,即使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但基础性的收集排放系统早在城市建设中完成。2.污水行业前期大,规模大,配套性强。表现为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厂长。3.公共性与排他性。污水处理行业可以说提供的是公共产品,一个城市也不可能建设重复的两套或者多套污水输送与处理系统,不同于完全竞争性商品,也不同于公益服务产品。 很明显,城市污水行业属于准公共物品。对于这类物品的投资,理论上可以单独进入市场机制,但作为城市生活污水行业,,没有政府的参与在目前的我国是不太可能的。因为附带了很大部分的公益性,往往会造成收益性与公益性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是政府、公众、企业三方面的关系与责任交织在一起。因此,在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差距的统计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合理差距的统计分析 【摘要】:本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理论指导,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计算我国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在对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从消费、产业结构两个角度来研究了我国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的负效应。通过对负效应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经济的合理的政策和建议。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背景。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而且从短时间来看,并没有缩小的迹象。本文在这一部分对我国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明确了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预期的创新。第二部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对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目前人们的研究重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二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和实证分析。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不合理的。但是目前还缺乏一个计算我国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方法。第三部分,合理城乡收入差距的计算。在对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本文认为,要计算出我国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必须从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着手。通过分析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找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因素的合理数值,从而计算出在我国现行经济条件下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方法上的创新,希望能够对我国合理的城

乡收入差距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第四部分,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了分析失衡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们从消费、产业结构角度测算了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所带来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的负面效应。通过对我国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的计算和进一步对失衡的城乡收入差距负效应的分析,我们可得出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可以促进我国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的结论。因此,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能为我国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关键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二元对比系数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产业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126.2;F224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第一部分研究背景12-151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12-142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合理性143本文的预期目标和创新14-153.1预期目标143.2本文的主要创新14-15第二部分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15-181国内外研究的现状15-172对现有研究的评价17-18第三部分合理城乡收入差距的计算18-301本文研究合理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路方法181.1被解释变量的选

财政学财政支出练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财政支出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经济职能,对其从私人部门集中起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经济资源的支配和运用。在财政预算上,支出是指政府各部门可以支配的预算金额,即政府可以支配的总钱数。() 2、与财政支出(Fiscal Outlay)有关的另一概念是财政开支(Fiscal Spending),后者指政府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里实际上花掉的钱。如果“Fiscal Spending”大于“Fiscal Outlay”,则政府财政结算上会出现财政盈余;反之,如果“Fiscal Spending”小于“Fiscal Outlay”,则政府财政结算上会出现财政赤字。 () 3、政府提供的最适公共产品规模也可以按以下规则来确定:将公共产品提供到这样一点上,在此点社会成员各自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相加后恰好等于(以放弃的私有财来计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 4、某甲愿意放弃$1公共产品换取$1/2的私人产品,而某乙则愿意放弃$1公共产品换取$1/4私人产品。今设单位私人产品成本为$1,那么为改善甲、乙的经济福利,经济社会最好不放弃$1公共产品。 () 5、如果公共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会导致政府财政开支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不断缩小,客观也上反映了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6、社会福利保障性支出的增长不仅有助于提高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公平状况。实际上,提高社会公平程度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均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稳定。() 7、依据世界银行的定义,国防开支包括国防部门与其它部门所有用于维持武装部队,武装力量的费用,如购买军需品、军事设备、军事建筑、征兵,以及训练费用。对外军事援助项目,一般不属于国家的国防开支。() 8、公共支出按支出的性质可分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环境支出等。() 9、国防支出是纯消费性支出,不形成资本。() 10、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 二、选择题(从以下各题所给答案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一般来税,个人收入中至少有三项得自于政府支出:()。 A、个人劳务收入的一部分 B、大部分转移支付 C、几乎全部的租金收入 D、全部的公债利息收入 2、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反映不同经济指标的国民收入账户测定一国政府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这些经济指标包括() A、个人可支配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民收入 D、个人收入 E、税收总额 3、如果某国最近5年内政府财政开支增长率平均为9%,而该国最近5年内的GNP增长率平均为5.8%,这种情况表示该国的公共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