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上6《最后的姿势》

六上6《最后的姿势》

六上6《最后的姿势》
六上6《最后的姿势》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6 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

形象的方法。

5、学生感悟天灾面前的人间大爱,并表述自己学文后的心声。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的环节,通过知名度、自由读、小组比赛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尤其是学习程度稍差的同学尽量多让其站起来单独完成预习所要求的内容。

2、在第二课时的时候,课前先把这一课的重点字词,让学生在自己的默写本上默写,同时,选两位同学上黑板默写。

3、借助各段的分析和感悟,让学生参透每一节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同时充分感悟天灾面前的人间大爱,并表述自己学文后的心声。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附件1)同时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情景导入

师(出示PPT):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播放PPT中图片并做简单的说明)

【将灾难前后的图片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同时在学生心里也产生巨大震撼,这样学生充分体会灾难的无情,对下步“谭老师的伟大举动”的教学做了情感铺垫。】

2、揭示课题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主人公简介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教师做谭千秋的简介。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

(3)、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整体感知课文,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谭老师的伟大抉择。(教师巡视指导,评价全体学生的读书风貌。)默读课文,标画出令你感动的语句和场面。

(1)、生边读边标画

(2)、指名回答交流。师:把你自己的标画的和你听到的而没标画的语句连在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3、师生对话。师:(出示图片——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你读

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回答)

【通过品读重点语句,在学生的头脑里构建一个“灾难的无情图”,体会灾难的无情与谭老师的大爱大情,让学生对谭老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品文悟理

(三)精读感悟,感受谭千秋的舍己为人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师:从这一部分里,你知道了什么?(感悟谭老师热爱家庭、热爱工作的人格)

2、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师简评学生读文情况)

(1)、师:“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什么?(灵活环节:学生可能不用教师点拨自己能够感悟到环境描写所预示的灾难征兆。)

(2)、师:那一天谭老师在课堂上正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你是怎样理解的?谭老师又是如何教育学生的?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谭老师给学生讲述“人生的价值”的那段话,是他的“言传”,既是他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也是为下文写他的“身教”——在危难之际作出的抉择埋下了伏笔,作铺垫。)

通过学习这部分,要教会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运用到这种写作方法——做铺垫、埋下伏笔。

(指名回答)灾难面前,谭老师用生命诠释了他的人生价值。

师范读: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用的同学都跑出去?还有几位学生冲不出去了,谭老师选择了什么?(生续读)

(3)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这一部分要加强训练学生的语气朗读,读出那种惊恐和时间紧迫来。)

(4)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5)、师:(出示图片——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回答)

(6)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7)、引导下文学习。师:楼房塌陷了,谭老师你在哪里?

3、品读第三部分

(1)、全体同学读“13日22点12分——被震撼了。”

(2)、指明三位同学分别读“救援人员”“学生”“一位老师”的话语。(3)、师:(出示图片——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回答)

(4)、师:从三个人物的话语里,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伟大形象,我们又对谭老师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品文悟理

(三)精读感悟,感受谭千秋的人间大爱

4、品读第三部分

(1)、全体同学读“13日22点12分——被震撼了。”

(2)、知名三位同学分别读“救援人员”“学生”“一位老师”的话语。

(3)、师:(出示图片——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回答)

(4)、师:从三个人物的话语里,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伟大形象,我们又对谭老师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这种写作方法值得学习。

5、学习第四部分

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他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他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然而——(学生齐读至课文结尾)

师:是啊,张开双臂,(教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我们对他永恒的回忆。(出示图片——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但正是这一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正是这一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因此,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已经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精读全文,分析全文。围绕“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这一主线,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去读课文,同时学生也带着不同的感触来回答他们心中的谭老师的形象。每一部分环环相扣,逐步完整细致的向学生展示出谭老师的伟大形象。】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1、师:请同学们带着你对谭老师的了解再一次浏览全文。

2、师:(出示谭老师照片,音乐声起)这就是平凡而又伟大的谭千秋老师,

他平凡的犹如夜空里一颗黯淡的星,可他在生于死的抉择里,他用自己最

后的姿势实现了其伟大的人生价值!把你心里的话说给他听吧,虽然他已经听不到了,但我们相信远在天堂的他定能够感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话语。

(出示:谭老师,我想对您说——)(指名回答)

(五)总结延伸

(出示在地震中,舍己为人的优秀教师照片)

师:还有很多老师在那场灾难中,为了学生做出了自我牺牲的抉择,让我们再一次认识一下这些悲情英雄。(教师简单介绍:年轻漂亮的袁文婷、刚刚结婚的张米亚……)请记住他们,记住他们为了爱、为了学生而做出的(手指向课题,生齐读)最后的姿势!

【本篇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只是千千万万英雄教师的一个缩影,不止他的“最后的姿势”成为永恒,还有很多像他一样,为了学生而献出自己宝贵生的人民教师,他们的“最后的姿势”同样值得铭记,他们的无私大爱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六)拓展小练笔。

1、课堂练习。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2、你怎样评价谭千秋老师?

谭千秋是一位()的父亲;是一位()的老师;

是一位()的老师;是一位()的老师;

我们深深地()他;()他。

(七)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

先人后己舍己为人

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

附《最后的姿势》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

一、我会识

工整漂亮的把本文的生字在田字格里写一遍。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看拼音,写词语。

Fe ì x ū

qu án sh ì t ān t ā zh an h àn sh ēng s ǐ y ōu gu ān

( ) ( ) ( ) ( ) ( )

3、我知道,通过对课文的预习填空。

年 月 日,一场突如其来的 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了 ,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 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 。

三、我质疑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

不足之处:2008年的大地震对于我们每一个成人来说都是记忆犹新的,但是对于现在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当时他们的记忆还不算深刻,同时也不是太深刻的感受到当时的生死攸关的情况,即便是运用到了一些多媒体课件,效果有所增强,但是我感觉他们还是有一点旁观者的反应。若果有时间的话我想让学生们看一下《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让他们更深刻的感受那种生死一线的场景。

教学建议:“方法的知识是最好的知识!”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很有特色。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如:在学习谭老师“舍身救生”的部分,强调抓住人物语言、动作,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这种正面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指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这些写作的方法。另外,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也重视方法的指导,并且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出金点子,自己给建议,读好课文。

6.2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解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2、学生自读感悟,合作交流,在脑海中的建起潭千秋丰满的英雄形象,理解他用生命护卫学生的事迹,体会他师魂的伟大。 【学习过程】 二、出示目标 1、品析潭千秋老师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在生死关头的抉择,学习他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 2、请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一读,说一说你的体会。 三、自学指导 1、日常生活中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 2、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是怎样做的? 3、人们是怎样赞颂谭老师的? 四、第一次先学后教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品析句子)。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个自然段主要表现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主要写谭老师对女儿关爱呵护,对工作踏实、认真)(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谭老师是这样的一个人呢?拿笔画出来。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品析句子)。 过渡: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是怎样做的?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3)思考:①读了这一段,你看出谭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③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出示句子: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向同学们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老师(板书舍己救人、忠于职守) 出示句子: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引导学生抓住“立即”、“拉”、“撑”、“护住”等词语感受谭老师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五、第二次先学后教 1、学习课文第三部分(赞英雄)。 (1)指名分段朗读第三部分。 (2)人们是怎样赞颂谭老师的? (3)从人们的赞颂中,可以看出谭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回答板书:临危不惧,勇于牺牲) (4)齐读第三部分。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怎样的一个谭老师?(关爱家人、工作尽责) 导入: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个什么样的姿势?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这样的姿势?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板书)

(2)课文中共3处写到了谭老师的这个姿势。 三、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 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3)指名读好句子: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 (4)齐读这句话 2、过渡:同学们,这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那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处于一个怎样的情况呢?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 3、交流(当时地震突然发生,情况万分危急) 4、你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岌岌可危)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

课题 6 最后的姿势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效果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3.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4.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5.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①出示图片,谈谈感受,为下文的教学作下铺垫。 ②找出写作顺序,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的姿势》同步训练(I)卷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的姿势》同步训练(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5题;共169分) 1. (4分)把划线汉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l________r________f________l________ 可怜任何仿佛规律 2. (10分)一字组多词。 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烈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2分)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排列下面的字母,并写出对应的小写字母。 H J Y M N D R P C V 大写排序:________ 对应小写:________ 4. (10分)查字典填空。 (1)“岔”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脾”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5. (5分)发挥你的聪明才干,把下列成语填写完整。

________不断________罗________布前车之________囫囵________枣 6. (8分)我会给下面的字注上韵母和声调。 x________y________p________ch________ 橡盈评搽 j________lu________g________q________ 捷卵缸蜻 7. (5分)读了这一课,大家都会喜欢渔夫的,联系全文的内容,从三个方面简要地写出喜欢的原因。 8. (15分)阅读 最大的学问家——蛀书虫 一条蛀书虫从书里爬出来,迎面碰上了一只蜘蛛,蛀书虫向它打招呼说:“你好!” “你是谁呀?”蜘蛛问道。 哈哈蛀书虫笑着说你这个无知的家伙怎么连我也不认识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家 蜘蛛奇怪了,说:“可是我听说,只有人才配当学问家呀!” 蛀书虫又哈哈大笑起来:“人怎么能同我相比?他们拿起书,只是读一读,画一画,然后又原封不动放回老地方。而我呢,钻进书里把每页书每个字通通吞到肚子里。年复一年,你想想,我肚子里的学问该有多少!” “那么,请教一下,我怎样才能成为大学问家?”蜘蛛又问。 “当然也得学我的样子,钻进书里把书吃掉喽。”蛀书虫趾高气扬地对它说。 蜘蛛想了想,开口道:“不,按照你的理论,我有个更省事的办法——既然你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家,我把你吃进肚里,你的所有学问不就全都进了我的肚子吗?”说完,它一头朝蛀书虫扑了过去。 (1)想一想,组词语。 朝z hāo________教jiāo________ cháo________jiào________

六年级语文:6、最后的姿势 教案(教案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六年级语文:6、最后的姿势教 案(教案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六年级语文:6、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文 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

的方法。 教学重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

6.最后的姿势 主备人: 陈莉主备研讨人: 陈国胜洪文杰审核人: 个案修改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审核时间: 【教材分析】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生的无私大爱。课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除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另外,对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联系语境理解“诠释、绘声绘色、生死攸关”等词语。 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法。 4.品读语言文字,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并学习这种写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资料链接】 资料一: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资料二:谭千秋 谭千秋,四川绵竹东汽中学教师,被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中,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谭千秋在危急时刻用双臂将四名学生掩护在身下成功获救,自己献出了51岁的生命。 资料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作用:一、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二、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三、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一、学科:语文 二、课例名称:《最后的姿势》 三、执教教师:胡红霞 四、指导教师:卢玮 五、课型:新授课 六、年级:六年级 七、教材版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第6课 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读“坍、攸”,“墟、谭、漱、吱、撼、凹、感、诠、释”。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谭千秋老师为了救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生字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自读感悟,合作交流,在脑海中构建起谭千秋丰满的英雄形象,理解他用生命护卫学生的事迹,体会他师魂的伟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尤其是生死关头,要勇于面对,忠于职守,肩负起责任的脊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内容分析: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进入了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时期。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意识,不仅已经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依赖,逐步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更深入的评价,喜欢尝试着从个性品质、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方面的特点来描述自我形象,这种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提高。所以在教学这课时,需要学生用心去读、去悟,从而净化心灵,促其成长,感悟师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品析谭千秋老师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在生死关头的抉择,学习他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 难点:正确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教学准备: 搜集抗震救灾动人的事迹和图片或视频,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殳小平 6《最后的姿势 》

6 最后的姿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顺文句,读通课文。 2.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 废墟.洗漱.吱吱凹下去谭.千秋妙语连珠 坍.塌.诠释 ..震撼.幽默感.救援生死攸.关 ①对照生字表,读准生词。 ②识记生词,(尤其加点的字)理解词义。 3.全班展示。(读词语、说词义、选读课文) 活动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做上段落标记。 2.组内交流: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②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考虑分段,并说说理由。 3.展示质疑。 活动三:速读课文,初知人物。 1 2 3.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坍.(dān tān)塌着.(zháo zhuó)想散.(sǎn sàn)步废墟.(qū xū) 2.听写词语。

6 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受人物品质。 2.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活动方案】 活动一:品味词句,走近谭老师。 1.大声朗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边读边想: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 3.全班交流。 活动二:深情诉说,缅怀谭老师。 1.默读课文8—10自然段,思考: ①找出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语言,用心读一读。 ②画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边读边写写感受。 2.组内交流①和② 3.感情朗读展示。 活动三:升华主题,颂扬师德。 1.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思考: ①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②“我”想对谭老师说? 2.小组合作交流①和②。 3.全班展示。(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深情地表白。) 【检测反馈】 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写几个地震灾害中出现的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课后反思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课后反思《最后的姿势》课后反思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习,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依照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一辈子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因此我选了“人一辈子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一辈子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一辈子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依然确实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一辈子价值观。请您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伙儿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马上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马上、拉、撑、护”。 :从马上能够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如何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一辈子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 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出大伙儿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 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一辈子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一辈子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截了当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能够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

《最后的姿势》课文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两大写作特点,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1、定格细节彰显伟大精神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课文通过谭老师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细品之下,无一不体现出他那伟大的精神品质。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截取了谭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谭老师给学生讲述“人生的价值”的那段话,是他的“言传”,既是他对学生进行了的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写他“身教”——在危难之际作出的抉择埋下了伏笔。这与他的人生追求、对学生的殷切期盼密切相关在。话语最后有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的用法要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感受灾难降临的突然。 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他张开双臂,“拉、撑、护”这三个动作一气呵成,没有思考,没有犹豫,几乎是一种出自本能的反应。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2、侧面烘托诠释生命意义 这篇课文中很典型的表达手法是: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正面紧扣谭千秋的语言、动作等句子来品味体会,侧面则引用了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他们代表了三类人的评价,救援人员最先目睹了谭老师牺牲后的壮烈情景,他们内心的震撼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获救学生是谭老师用生命守护下来的,他们是谭老师英勇壮举的见证人和获益者;而老师则离门口最近,在生死关头是最有可能离开的,但最后却没有离开!作为谭老师的同行,他们对谭老师的敬佩是最发自内心的。因此,应该紧扣这些人物的语言,抓住“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学习本课,一是学习谭老师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二是了解和掌握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6最后的姿势ppt]爱的姿势6篇

[6最后的姿势ppt]爱的姿势6篇 【经贸招商公文】 爱的姿势篇(1):爱的姿势 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和妻子都被热醒了。原来是停电,电扇不转了。那时,我们新婚不久,生活经验不足,连蒲扇也没准备。我们在木床上睡不着,席子都烙人。我热汗淋漓地在家里走了一圈,发觉大屋的窗边微微有风。我们干脆把席子从床上抽下来,铺到大屋窗下。谁睡在靠近窗口的一边呢?我想让妻子睡那个位置,说:“女士优先,再说你的身体弱,哪里禁得住热呢?”妻子说:“你脂肪厚,散热当然就慢,别逞能,当心把你热着。” 劝说无效,我只好“动武”了。妻子哪里抗得过,我轻轻地拦腰一抱,就把她强行放到靠窗的位置上。我也躺下了,妻子哪能晃动我?于是,她就尽量往边上睡。我知道,她是想给我留下翻身的空间。电一直没来。睡在水泥地上,感觉比在木床上凉爽一些,窗口断断续续有凉风吹来,按说忍耐一下,就可以入眠。可在地上睡,我有些不太习惯,夜深了,还在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发现妻子脸朝上,平平地躺着,已经睡熟。我轻轻掀动她的身体,想给她

翻一下身。长时间保持平躺的姿势,她的身上一定会被汗浸湿了。妻子被惊动了,似乎并不领会我的好意,一摆身体,还是保持原来平躺的姿势。后来,我又轻轻地尝试了一次,想把妻子翻一下身,但她执拗地摆平了姿势。不能再惊扰妻子的好梦了。这样想着,我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清晨醒来,我见到妻子仍然保持平躺的姿势,她大概一个晚上都是这样睡的。妻子醒来,爬起来。我看见她睡过的地方,竟然留下一个潮湿的人形印迹。我嗔怪地说:“你看,昨晚想给你翻身,你却认准一个姿势,热着了吧?脊梁上要生痱子的。” 不料,妻子说:“我要是侧着睡,身体就会高出一截,不就挡了你的风吗?” 妻子坚持平躺的姿势,原来是要和我分享窗口的那一点点凉风。爱在心中,才会有那样细密的心思啊。 爱的姿势篇(2):写母爱的作文400字母爱的姿势 母爱的姿势有很多,夹菜。烧饭。给孩子套上夹袄。我也从我妈妈身上找到了一种感动人心的姿势。

六(上)_《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谭千秋老师为了救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难点突破: (1)搜集地震中的图片,感受灾难带来的伤痛与震撼。 (2)通过重点字词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这个悲怆的时刻,汶川地动山摇。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已逝去两年多,曾经撕心裂肺的痛苦揪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2.我们先来看几组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图片。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展示) 3.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发生在这场灾难中的感人故事------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深情齐读课题)。 二、抓文章主线,梳理课文条理。 1.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你能从文中找到能说明本文主要内容的段落吗?(结尾) 三、自学交流 1.课件出示学习任务:个人自学 文中哪些地方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请大家细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有关语句,并批注感受。 友情提示: 方法指导:读句子---圈词语---谈感受 2.小组交流 四、班内交流 (一)学习生前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

1.学生交流读句子:(课件出示)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句子: (2)学生谈感受:我从“拉”、“撑”、“护”这几个动词,体会到了谭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动作之快,感受到他对学生无私的爱。 2.引导: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 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细细地体会。(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 (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板书】(情况十分危急) 课件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学生读句子:自由读---- 指名读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读出快!急!) (2)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课件出示: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学生自由读句子: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当机立断) 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怎样读?(很镇定的感觉) (3)情况越来越危急了!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学生读句子:(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谈感受:我从“摇晃”、“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体会到情况万分危急。(4)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引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令人敬仰。(再读句子,读出镇定、勇敢。)(5)这时候,深重的灾难发生了。 引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I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 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谁最后的姿势?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那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 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共3 处)三、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 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

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3)指名读好句子。 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 4)齐读这句话2、过渡: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3、交流(情况万分危急)4、你还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 5、课文是怎样描写地震来临时那万分危急的情景的?请同学们自读 课文4-7 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急促、有力。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第五自然段(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吱 刺耳的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塌陷:注意陷,说明倒塌的楼房已经陷到地底下了,楼房中的人几乎已没有生还的可能。 7、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 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更深的感受?地震越来越强烈,情况越来越危险。 8、你能将情况越来越危险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朗读 9、尽管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只经

6最后的姿势 练习题

6.最后的姿势 一、拼写展示。 1.用“——”画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坍.(dān tān)塌着.(zháo zhuó)想散.(sǎn sàn)步 2.根据拼音写词语。 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ǐshù(),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āo xiàn()下去,顷刻间变成一片fai xū()。 二、词语浏览。 1.形近字组词。 感()吱()释() 撼()枝()泽() 2.用恰当的词代替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中。 (1)5月12日,和平常 ..一样,谭千秋老师6点多就起床了。() (2)5月12日原本是一个再平常 ..不过的日子。()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大公无()地动山()生死()关血肉()糊 我会用这个成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反义词 坍塌——( ) 和善——( ) 逃离——( ) 普通——( ) 四、根据意思选词语。 活力摇晃废墟现场生死攸关 震撼刺耳腾空坍塌绘声绘色 1.决定生存或死亡的最危急、最关键的时刻。( ) 2.(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 ) 3.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 五、句子品读。 1.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把这句话改成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这句话从哪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1)请你标出句中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仿照句子,写一句话,描写人物的连续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精彩赏析。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绘声绘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语连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生命最后的姿势”指的是什么?它蕴含了谭千秋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分析“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赞语妙在哪里?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试一试、连一连。 乐做人梯通大厦国厦栋梁节节高 新诗万首园丁颂明月一轮灯火勤 园中桃李年年艳蜡炬成灰泪始干 园丁励志栽桃李甘当绿叶托红花 春催桃李遍天下雨润栋梁竖九州 春蚕到死丝方尽伯乐成心育英才

6最后的姿势(1)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课时同步 练习-6最后的姿势(1)附答案 1、用“——”画出下列字正确的读音。 坍(dān tān)塌着(zháo zhuó)想散(sǎn sàn)步 2、根据拼音写词语。 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ǐ shù(),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āo xiàn ()下去,顷刻间变成一片fèi xū()。 3、近字组词。 感()吱()释() 撼()枝()泽()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大公无()地动山()生死()关血肉()糊 我会用这个成语写句子: 5、理解句子 (1)、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 把这句话改成换一种说法,然后和原句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 空而起。 这句话从哪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从感觉、听觉、视觉这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 为下文写谭千秋毫不犹豫地救四个学生埋下了伏笔。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

个学生。 (1)请你标出句中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什么? (2)请你仿照句子,写一句话,描写人物的连续动作。 答:动词有:拉、撑、护;这些动词表现了谭千秋在灾难来临时毫不犹豫地保护学生的决心和意志。 《最后的姿势》是写的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个老师:谭千秋。他在生死攸关的一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他用自己51岁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民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课文内容

《最后的姿势》课文内容 导语:《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6课课文。下面是为您收集的课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xx年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是为国家着想……”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

的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的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身上。”获救的同学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学生们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本课的教学过程可概括为“读书指导——精读感悟——合作探究”。 在读书指导环节中,可以利用新闻、图片、视频等手段分设情境。从具体的环境中感受语言文字,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想象景象。然后紧扣课题读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读了课文,我们的脑海里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自由朗读课文。 在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大意。其中重要的生词,如“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用“组块”的方式呈现。也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1、这样一位用生命诠释师德灵魂的人,张开双臂这一最后的姿势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现的呢?让我们怀着对英雄的的无比景仰再次走进那悲壮的一幕。请同学样拿出笔默读课文四——七节,画出描写

地震来临时房屋变化的句子,并作批注。 2、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四——七小节,画出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并认真做批注。 3、在学生交流时,相机点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4、过渡:谭老师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大家小声读课文第三段。 5、组织学生交流,进行这样的句式训练:你就是那位救援人员,你想对谭老师说 6、二三两段都描写了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但描写方法不同,同学们发现了吗?将第三段删掉可以吗? 小结:第二段直接描写谭老师的英雄行为我们说这叫正面描写。第三段是通过别人的话语来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我们说这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在文中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习作也可以学着运用。 1、引读文章最后第二小节 2、说话练习: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 3、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赞颂谭千秋老师呢?

6最后的姿势

6、最后的姿势 【教材分析】 2008的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发生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 情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本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文章不光有谭老师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另外,文中有四处重要的环境及场景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二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描写看似不重要,似乎去掉对文章结构也没有多大影响,可是结合下文仔细揣摩体会,我们不难发现,这第一自然段的描写对烘托谭老师那种恪尽职守、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观本课所在的单元,它以“美德”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通过这四篇课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这些美德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和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联系语境理解“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 3. 能够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环境和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4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人物言行,体会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感受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够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环境和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声的精神;感受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