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优秀到卓越》读书笔记

《从优秀到卓越》读书笔记

《从优秀到卓越》读书笔记
《从优秀到卓越》读书笔记

【关于本书】

本书作者吉姆·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历时5年,对长达30年间500强排行榜的企业选取了11家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跨越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具备三个关键点和六大因素,它们是“训练有素的人(第5级经理人和先人后事)、训练有素的思想(直面残酷的现实和刺猬理念)和训练有素的行为(训练有素的文化和技术加速器)”。

【核心内容】

一、从优秀到卓越的永恒定律

1、从优秀到卓越的框架。(飞轮效应)

它涵盖了“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整体特征”。可以把“这一过程想象为积聚力量”,要实现跨越需要进入三个更为开阔的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包含了“两个关键的理念”,即两大因素。

三个阶段分别是:训练有素的人、训练有素的思想和训练有素的行为。六大因素分别

是:第5级经理人、先人后事、直面残酷的现实、刺猬理念、训练有素的文化和技术加速器。

(1)第5级经理人。指实现跨越公司的领导人,也就是CEO。他们似乎都来自火星。研究发现,11家实现跨越公司在过渡期都有这样一个关键人物。

(2)先人后事。实现跨越公司的CEO往往遵循这一规律,他们首先会找到合适的人才,辞退不适合的人,而后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走,并认为“合适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资产”。

(3)直面残酷的现实。即“斯托克代尔悖论”,不管遇到何种困难,都要坚信自己

能够且最终会胜利;无论现实有多残酷,都要具备与之对抗到底的素质。

(4)刺猬理念(三环理论的简化)。它是实现从优秀到卓越这一跨越的基石,它既

简单又能反映出对三环相交部分的深刻理解。“若想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就必须要

有超越能力的紧箍咒”,即把自己最擅长的优势发挥出来。

(5)训练有素的文化。它是实现卓越的炼金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当你拥有训

练有素的人和训练有素的思想时,训练有素的行为也会产生。这时你不需要在企业里划分

各种等级,设定各种控制,它的存在会促使企业家的职业道德自然与之融合。

(6)技术加速器。“技术本身从来不是走向卓越或衰落的首要的或根本的原因”。

为什么说“优秀是卓越的大敌”?

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绝不存在任何侥幸的突破,更不是从天而降的奇迹。相反,这

个过程就像推动一个巨型飞轮,你需要一圈又一圈地不断用力,积蓄能量,只有达到突破

点时才能完成飞跃。

“那些声势浩荡地实行翻天覆地重组的公司,几乎都注定无法完成这一飞跃,也就是无法从优秀实现卓越”。

2.特立独行的第5级经理人

(1)研究结论:

●在促成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转变的过程中,第5级经理人是最关键的一部分。

●外聘被奉若神明的名人来担任公司领导与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为负相关。11家实现跨越公司的CEO中,有10人是从公司内部提拔的,其中3人是家族继承者。

●所有实现跨越的公司在过渡期均有第5级经理人,而对照公司却普遍缺乏这一角

色。

●他们具有双重性格,虽过着平凡的生活。平和而执著,谦逊而无畏。

(2)第5级经理人可从两个方面来辨识:

生活上。拥有着这样的标签:性格内向、特立独行、极端谦逊、不爱抛头露面、和蔼

可亲、平和、安静、沉默寡言、羞怯、温顺、不惹眼、不自以为是、生活简朴等。

工作中。变成了这样的标签:强烈的专业意志、雄心壮志、公司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公司的成功高于个人的名利、为公司的成功培养接班人、永不放弃的决心、无所畏惧的信心、心甘情愿为公司走向卓越做任何事情、承担责任、勇往直前等。

对照公司的领导人,不属于第5级经理: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名誉,领导风格是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是独裁者,给下一任留下隐患,或选择无能的接班人,业绩好时归功于个人、业绩不好时推脱责任等。

(3)如何成为第5级经理人的建议,通过后天的学习是可以的:

第一点,你非常有信心确定自己要从优秀向卓越转变,并具备了第5级经理人的气质;

第二点,从现在开始就实践研究所发现的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理念,并认真贯彻执行

下去,实践有助于你成为第5级经理人;

第三点,不管你最后是否真的能成为第5级经理人,但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3.从“三环理论”认知你自己

(1)“刺猬理念”:“不管世界多么复杂,刺猬都会把所有的挑战和进退维谷的困

难简单化”,也叫做三环内部的简化。包含三个关键因素:优势、动力和热情。

(2)对照以下三个标准,你将明白你能(或不能)在什么方面成为最优秀的:

第一个标准:优势。这里指的是天赋。它是与生俱来的,或者上帝赐予你的,运用你

的某种天赋你有可能成为最优秀的(“我认为,我生下来就该干这事儿”);

第二个标准:动力。就是你所从事的工作能够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干活就有报酬?这事儿你没弄错吧?而且还不少”);

第三个标准:热情。简单说就是激情和心甘情愿,你非常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你每

天起来第一件事儿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到公司,非常开心地投入每一天的工作,并乐此不疲)。

(3)如果坚持向三环重叠部分努力的话,你将得到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三环理论,然

后用它来指导你的人生选择。

但如果你期望得到一个成熟而明确的刺猬理念,那么就需要全部的三环。否则,你将

停留在优秀阶段,并看到三个结果:

●如果你没有从事卓越的工作,尽管你赚了很多钱,但你将只能停留在建立一个成功

的公司而不是卓越的公司;

●如果你没有对从事的工作赋予真正的热情,即使你成为某方面的权威,你也不会一

直处于领先地位,不久或遭淘汰或被追赶上;

●如果你不能成为最好的或不能创造持续可观的经济效益,即使你对工作充满热情,

并因此也享受到许多乐趣,但是你无法创造辉煌的成就。因为缺少了经济引擎这个发动机,就注定跑不久、冲不远。

(4)通过三环理论了解清楚自己最大的优势之后,凭借什么方式把潜质变成现实?

研究发现,尽管每个人都想成为最好的,但大多数人缺乏组织性、纪律性,尤其是缺乏严

格训练有素的文化来规范自己。

(5)什么是“训练有素”?

它并不是你完全被驯服,而是在三环理论的实践中,你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要达到

训练有素,你需要做到这两点: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最有效的投资战略是高度集中于适合你的领域。

这里的“适合”是找到刺猬理念(属于你自己的);“高度集中”是集中精力投入到

与三环理论一致的项目中去,彻底放弃其他。

(6)【案例】特立独行、天然呆萌的达尔文·史密斯

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典型双重性格的CEO,除了特立独行外,还有天然呆萌的可爱面。

史密斯出生在印第安纳州,自小家境贫寒,并在农场里长大。从这里并不能看出他与

普通人有什么区别。一次,史密斯在农场工作时不小心被截断了一根手指,当天晚上他就像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照常不误地去学校上课,第二天照样在农场里干活。

遇到职场上的伯乐至关重要。1971年,史密斯被金佰利-克拉克公司董事会挖掘出来了,并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CEO)。就这样一个在公司默默无闻看似普通的人,为何被委任这一角色我们无从得知,甚至在被任命的当天,他自己也觉得公司弄错了。正如前文

所说,仅是你具备第5级经理人的潜质还不够,你还需要遇到伯乐,一旦适宜的机会给予了你,身上的潜质将会被激发出来。

在史密斯担任CEO后,他天生所具备的潜质的确被这一角色激发出来,甚至即使与死神擦肩而过也不屈服。这一点得从他上任2个月后被查出鼻咽癌的事实说起。当时,医生通知他可能活不到一年了。史密斯再次表现出出奇的平静,他及时向董事会发布这一消息,并幽默宣称,“我还没有死,当然也不准备马上死”。公布这一实情后,他并没有请假也

没有做出任何异常举动,仍然如平常工作日一样,每天排满日程全力以赴地工作的同时,

每个星期还奔走于威斯康星和休斯顿两地坦然接受治疗,这就是工作中的史密斯。

事实胜于雄辩,为何这样说呢?在史密斯担任CEO前,金佰利-克拉克这家老牌纸品公司已经长达20年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局面,股票市值已经跌到了低于市场水平的36%。这样一个烂摊子,他敢于接受下来,并在身患绝症时也未有半点推脱,足见他内心的毅力已是不凡。他以强悍的毅力和信念大刀阔斧地推进公司改革,结果,他不但多活了25年,还将一家穷途末路的纸品公司带到了卓越公司的队伍里,取得了比可口可乐、通用电气还要傲娇的成绩。

他是如何做到的?在非凡毅力的支撑下,史密斯作出了一个金佰利-克拉克公司史无前例的重要决定:卖掉公司所有的造纸厂。这个决定,一时间被商业媒体称之为“愚蠢至极”,华尔街的金融分析师一致将金佰利-克拉克公司的股票降级。但史密斯和他的研究小组并未受任何外界的嘲笑和质疑所影响。试想,一家依赖于纸品生存几十年的老牌上市公司,一下子砍掉了一直赖以生存的核心业务,这的确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然而史密斯认为,“传统的核心业务(铜版纸)已经不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已是夕阳产业。而纸制消费品前景可观,并且有世界级的竞争对手,如宝洁公司给予的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现在理解史密斯的决定并不难,一家优秀的公司要想实现跨越,应当直面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更勇于与之抢滩市场。因为跟高手过招,没有第二个选择,公司要么替代它成为顶级公司,要么就被顶级公司干掉。

史密斯对这样的结果看得异常清醒,这一决定被董事会成员认为是史上最有魄力的决策。在获得董事会的支持后,史密斯卖掉了金佰利所有的工厂,变卖的资金全部投入到纸制消费品行业,如好奇和舒洁这类品牌中。结果就是“25年后,金佰利收购了斯科特纸业,并在8个产品系列中有6个超越了宝洁”。

激流中勇退,没有人真正了解过生活中的史密斯。退休后的他依旧异常谦逊低调地生

活着。这倒不是说他盲目自大,那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自己塑造成明星般的CEO。你很难想象,这样一家卓越公司的CEO平时生活中的样子,就像年轻时在农场里工作一样,他喜欢与工人在一起。每到假期,史密斯总会在威斯康星的农场里度过,开着一辆锄耕机,冒着烟儿,轰隆隆地绕着农场跑得不亦乐乎,或挖坑或搬砖……

4.是先选人还是先做事?

首先,选择适合的人,永远比你先做事要好(宁缺毋滥,你懂的!)。

其次,训练有素的人,是你要找的适合的人才。他们通常不需要公司设定的各种制度

和条条框框来管理,他们自身所具备的那种无需提醒的自觉和不轻言放弃的信念,将督促

着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公司努力付出。

最后,把这些适合的人才请到你的车上,一起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需要提醒的是,这里讲的不是如何构建合适的管理团队,假如只是这样的出发点,这

个研究毫无新意了。实现跨越的公司做到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在你确定将汽车开往何处之前,做到“让合适的人在车上,不合适的请他下车”,在挑选合适的人上严格把关。

当一家优秀的公司想实现跨越,组建一支强悍的管理团队是必须的。但对照公司习惯

于“1个天才加1000个助手”的模式。好似电影中,一个英雄带领着1000个强有力的助手前去解救多灾多难的地球,但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解救成功。这样的团队看似非常英勇,但实际上往往适得其反,一方面,容易形成傲慢的独裁领导者,或中央集权制。另一方面,英雄退下舞台后,整个公司后继无人,很快将会塌陷;因为公司并未培养出传承有序的接

班人。

避免在优秀的公司发生上述类似现象的药方是:公司应当对高层管理人员实施一个有

效的激励手段,就是“该把报酬支付给谁”。

5.把报酬付给合适的员工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设立怎样的薪酬激励机制,通常是最为操心的事儿。通过研究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报酬问题是,“不是你支付多少,而是你将薪酬支付给了谁”?也就是说,把报酬支付给合适的员工。这里可参照卓越公司的五个做法:(1)选择适合的人才。什么是合适的人?他们看重人的品质好坏,而不是高学历、高技能、特殊的知识及丰富的工作经验等这些外在条件。(外在的技能可以培养,但本质坏了就无从谈起。比如,一个人的性格、职业道德、智商情商及价值观)(2)选择与公司价值观一致的人。先了解他们的核心价值观,然后在具体的工作分工和任务上进行必须的培训;

(3)选择空白的人。但有时候,最佳雇员往往是那些没有任何商业经验或实战经验的人;

(4)认清合适雇员的重要标准。优秀的人才永远是最稀缺的财富和动力,作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了解并尊重这类极端个性的存在。他们通常是这类人:对报酬并不是最在意的,不会因为报酬向你折腰;不会因为其他的事儿受控于公司,就像他们的呼吸不受任何人控制一样。这类员工的目标非常纯粹,就是为了干一番事业。他们的使命感就是创造一家卓越的公司,只要他们认定是对的工作就会全力以赴;

(5)设立补偿机制,额外嘉奖合适的人员。

这种嘉奖不是为了感化那些不适合的员工,而是让合适的员工留下来。

6.实现跨越过程中的裁员

实现跨越的公司,在经济困难时期同样难免大量裁员的命运。他们所遵循的规则是:

●设定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覆盖所有的职员,包括上层管理者,一视同仁。

●这一制度严厉但不冷酷无情,更不是想解雇谁就解雇谁的胡乱作为。

●适合的优秀人才不必担心淘汰出局,它会让合适的人才更加安心地投入工作当中。

●严厉的人事决定首先从高层管理者入手。

研究发现,“实现跨越的公司,从来都不会把人员缩减作为一项主要策略,更不要说

将其作为主要的战略战术”。因为这种严厉的裁员流程会带来一种负面情绪和影响。因此,应提防陷入从优秀到卓越转变过程中的2个怪圈:

(1)避免没完没了的重组及随心所欲的大批解雇;

(2)避免公司任意辞退大批勤奋工作的员工,这是一个错误。这些举动最终都会以

悲剧收尾。

大批量的裁人是人力管理部门相当头疼的问题,为了避免犯错误,实现跨越公司的领

导人从不仓促做决定。他们不是靠“频繁替换”,而是通过“高质量的替换来达到目的”。这里,参照卓越公司的做法有三项可遵循,它们是非常实用的原则:

原则之一,宁缺勿滥。拿捏不准时,保持观望态度,比如更换其他工作岗位继续留机会;

原则之二,当机立断。一旦确定不适合的人立刻解雇,拖延不处理带来更为消极的负

面情绪;

原则之三,用好杰出人才。把精兵强将用在挖掘新商业或抓住时代新机遇等最佳事业

发展机会上。

判断某人的岗位究竟是合适还是需要让他下岗。判断标准:

(1)假如他回来,你还会再聘用吗?

(2)如果他找到了更好的平台而离开,你却给他留了那么久的机会观察与容忍,此

时你对他的离开是失望呢,还是突然释怀了?

7.建立卓越公司并拥有美好生活

那些实现了跨越的公司的领导成员,他们很有可能成为一生的朋友。

因为研究发现:

●坚持“先人后事”的观点,是拥有卓越公司和美好生活的关键;

●他们的确很喜欢他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那些与自己共事的人;

●有很多主管把一起共事的艰苦岁月当成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经历,因为无论当时的

日子有多苦,任务有多艰巨,他们都笑傲人生,并从对方的陪伴中得到了一生的乐趣。

●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与自己喜爱的人一起在车上,相互之间永不背叛。无论汽车开

向哪里,他们都能拥有美好的生活。

【案例】富国银行

1983年,富国银行开始了长达15年的出色经营。然而,实现这个转变应当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早期,时任CEO的是迪克·库利(Dick Cooley)。他是怎样建立起一个巴菲特都称赞的“最好的管理队伍”的呢?

未雨绸缪,做好适合的人才的储备。当时,正面临一个非常不利的外部环境,就是取

消管制。这对整个银行界而言将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并没有让库利恐慌,他早已

预见银行取消管制一事。所以,库利和他的董事局主席厄尼·阿巴克尔没有忙着制定应对变化的战略决策,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源源不断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上。不论何时何地发现杰

出的人才,他们就会想办法聘请过来,即使没有什么具体的工作可安排。库利认为,这是

企业构建未来的方式。“如果我不能足够的精明,无法看到即将发生的变化,但他们可以,而且他们可以灵活机动地处理那些事情。”

培养最好的经理人,职员地位平等。从1973年至1998年,富国银行实现了巨大飞跃。事实上,当变化发生时,没有一家银行比富国银行处理得更好。那个时候,银行界的

股票普遍低于大盘59个百分点,而富国银行的股票上涨速度为大盘的3倍。那么,富国

银行是如何做到的?它的办法其实很简单:找到了合适的人才,并把他们塑造成最好的经理人。哪怕将来有一天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成为其他公司的CEO。同时,富国银行的职员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为了寻找一个最佳的答案,他们往往争得不可开交。

经济萧条时期,采取严格的人事裁员制度。淘汰不适合训练有素企业文化的人,但不冷酷无情。1986年,适逢经济萧条,这一年富国银行收购了克罗克银行,并打算缩减合并各项开支,这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因为任何一家银行在环境不景气时都会谋求合并,为的是将开支降到最低点以保护企业。但富国银行这次的人事决定却是与众不同的。富国银行的管理人员一致认为,“收购克罗克银行是吞并行为,而不是简单的合并”。两家格格不入的企业管理文化才是最终决定去留的根本原因。所以,在人事处理上,他们选择了当机立断,认为一下子解决好才是最好的办法。富国银行没有打算将绝大部分克罗克管理人马一并带入富国文化。

两家银行的企业文化差异到底在哪?首先,克罗克银行的原班人马,包括绝大多数员工和管理层都受传统影响很深,且拘泥于旧式的银行管理与经营;其次,他们习惯了原有银行富丽堂皇的生活。克罗克银行设有专门的高管餐厅,大理石的装饰,富丽堂皇,还有专业水准的厨师和价值50万美元的餐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国银行履行的是“清苦文化”。他们的管理者就餐状况与大学生的食堂一般无二。但各种证据表明,克罗克银行的经理人普遍比富国银行差,两者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中,前者未必能够适应“清苦”管理。

当机立断,铁面无私,严格挑选管理人员。富国银行解散了克罗克银行的原班管理队伍,约1600名经理人(其中包括几乎所有的高层领导者),他们在一天之内如同鸟兽般离散。这在外界看来,往往会被认为,这是富国银行的自我保护手段而已。而事实上,富国银行也解雇了自己的经理人。正如一位富国银行的主管所说:“对于那些作出了贡献的

人最好的嘉奖,就是不要让他们再受庸才之累。”

尽管看着大批人员失业,对企业管理层来说,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然而对于富国银行而言,收购克罗克银行并非是一件小事。倘若处理不慎,富国银行或将遭遇倒闭,届时将会有成千上万的员工随之失业。因此,在谨慎思虑后,富国银行对人事的处理基于了这两点标准:

首先,与美洲银行(当时的竞争劲敌)相比,富国银行的失业率要低很多;

其次,从比例上来讲,两家银行的某些高级管理员在这场吞并中的损失普遍比基层人员大得多。这点是实现跨越公司的严格标准,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些责任最为重大的管理层。

从富国银行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人事决定上的严厉,首先必须从高层做起。与美洲银行比,富国银行在转变时期的失业人数也不及前者的一半。

8.残酷现实面前永不言弃

每一家实现跨越的公司,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都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困难,甚至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内部经营危机。这些困难均被称之为“残酷的现实”。

研究显示,实现跨越的公司表现出两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首先,敢于面对现实,不论它有多残酷。也称之为“斯托克代尔悖论”——“坚持你一定会成功的信念,同时面对现实中最残忍的事实,不论它们是什么”。在现实面前,公司的管理队伍总是展现出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三点表现:第一,平静地接受残酷的现实;第二,排除一切干扰和噪音,集中精力放在少数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上,并全力以赴;第三,对自己充满信心并永不言弃,相信前途一片光明或最后一定会成功。

其次,面对所有的决定,他们构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参考模式——“不去面对事

实,永远不可能做出一系列正确的决策”,这点对照公司往往做不到。

启用这个“双重系统”的结果是,你将极有可能增加作出正确决策的机会。

那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区分谁是“坚守了永不放弃的信念的人”?

国际受害者研究协会开展过“顽强的精神”的研究,他们将面对厄运的人分为三类:第一类,碰到不幸就垂头丧气的人;

第二类,能够从打击或困难中挺过来,并能恢复到以往正常生活的人;

第三类,把不幸当做动力,最终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的人。

研究发现,那些实现跨越的公司的管理队伍属于第三类人,他们都具有“顽强的精神”。

9.困境中如何激励员工?

在企业遭遇到严峻形势的时候,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励员工持续为公司的愿景继续努力,而不是半途而废?

通常大多数的公司会采取以伟大的愿景激励员工,而事实上,花大力气激励员工基本上是在浪费时间。而实现跨越公司的做法是,当你有合适的人在车上,他们会有一种内在的自我驱动力。作为企业领导人真正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恰当地经营下去才不会令你的部下失望。

如何在公司内部形成问题和真相不被掩盖的氛围?有四点建议可供参考。

(1)管理者多提问题,少要求些答案。出色的公司领导,通常不是从答案开始,也不是让你的员工跟着你走,而是要虚怀若谷。特别是在你还未完全了解全部情况前,应该多提些问题以让自己更好地把握全局;实现跨越的公司领导,非常懂得利用与下属在一起的非正式会议,比如他们常问这些热门话题:“你是怎么想的?”“当前我们有什么问题

需要解决?”

(2)要对话,要争论,但不要强制。所有实现跨越的公司,通常都会把“在争吵和

战斗中前进”作为公司发展策略的常态,像“大声的争执”、“合理的冲撞”等描述在会

议纪要中屡见不鲜。他们的争吵并不是装模作样,而是让员工自由发言。尽管整个过程像

是一场科学的激烈探讨,但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寻找到最佳且正确的答案。

(3)做彻底的事后分析,不要互相指责。在做出最后的抉择时,没有人是百分百的

正确。进行没有指责的事后分析,可以营造一个事实可以被倾听的氛围。也许付出了沉痛

的代价,但是可以从中学习与进步。

(4)建立“红旗”机制。在信息时代,实现跨越公司和对照公司,在信息获取上并

无本质区别。它们之间真实的区别在于:跨越公司把信息转换成了无法忽视的信息。

10.如何契合刺猬理念?

刺猬理念的定义来自赛亚·伯林那篇《刺猬与狐狸》的著名小品。古希腊曾有一则寓言:狐狸是异常狡猾的动物,它为了吃掉刺猬而设计了无数复杂的策略进攻。而刺猬遗传基因

上就像豪猪和犰狳的杂交品种,浑身带刺,笨拙且毫不起眼。每次狐狸设计好策略等着刺

猬入瓮,但经过每天不同形式的战斗,聪明的狐狸却是屡战屡败,笨拙的刺猬则是战无不胜。

参照寓言,伯林将人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狐狸,一种是刺猬。那么,你是刺猬,还是狐狸呢?请对照理解:

(1)狐狸型:追求的目标很多,思维凌乱或分散,从来没有集中思想形成一个统一

观点或理论体系(不连贯);(2)刺猬型: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或单一化,有一个基本

的理念贯穿整个系统,拥有强大的整合能力,无论现实多复杂都能运筹帷幄将其简单化处理。

谈论狐狸和刺猬与研究从优秀到卓越有何关联?关系非常密切。研究发现跨越公司与对照

公司截然不同之处在于,那些实现跨越公司的精英,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刺猬型。他们运

用刺猬本性为公司建立起“刺猬理念”;而那些对照公司的领导人则倾向于做狐狸,他们

从来没有获得过“刺猬理念”的优势,因为他们的思想是分散且不集中的。

研究发现,拥有“刺猬理念”的人,一般拥有深刻的洞察力,能够透过复杂事物识别

隐藏在背后的本质模式;对比跨越公司和对照公司,即使它们处在完全一样的世界,但命

运却是截然不同。问题在于对照公司并没有寻找到“刺猬理念”,更没有领悟三环理论,

注定无法实现跨越,同时它们又爱虚张声势,比如事情未定之前喜欢对外宣扬。

虽然“刺猬理念”的本质是简单,但简单并不意味着正确。因为世界上有很多公司它

们的理念也非常简单,但最后证明是错误的。为了进一步寻找答案,研究小组经过几个月

的筛选和归类发现:每家实现跨越公司的“刺猬理念”,都不是一拍脑袋就定的简单理念,首先,他们把战略建立在“三环理论”(即优势、动力和热情)的深刻理解上;其次,把

理解转化为一个简单明确的理念来指导所有的工作,这个理念就是“刺猬理念”。

公司在实现优秀向卓越的过程中,三环理论的内涵是指:

(1)公司在什么方面能够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或不能在什么方面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只有公司具备足够的洞察力,摆脱虚荣心才有可能在这一点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它是跨越

公司与对照公司之间最主要的区别之一。

(2)驱动公司的经济引擎是什么?洞见一个主要的经济指标,让自己对如何最有效地获

得持续的利润率和强劲不断的现金流了如指掌。

(3)洞察你的热情。发现是什么能够点燃你及周围伙伴的热情。这种热情是真诚的,发

自内心的,同时又有社会责任感在其中。

11.创建训练有素的企业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文化的创建不容易,它不像三环理论那

样可用清晰的框架描述出来。但归结为一点:“建立一种文化使人们在三环理论的框架下,其行为受训练有素的约束,并坚决遵守刺猬理念。”

首先,在三环理论框架下,建立一种自由和责任相结合的文化。前提是公司聘用严于自律

无需管理约束的员工,那么公司将只需要管理系统,不再浪费时间和精力管人。

其次,人们的自律性很高,心甘情愿全力担负所有的责任。在规范的训练有素文化之下,

员工将自觉“清除所有懒散疲沓的毛病”。

再者,训练有素的文化完全不能与暴虐的维护方式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实现跨越

公司的第5级经理人建立的“训练有素的文化”是持久的;而后者却往往是单一地通过个人树立起来的威望规范组织,这些铁腕式的领导者像一位暴君或是独裁者,对企业长期维

持优秀的业绩并无益处。

最后,坚决遵守刺猬理念,犹如虔诚的信徒般感悟三环理论的中间环节。另外,建立戒律,系统地清除任何与训练有素无关的事项。比如,从自己的事务清单中划去各种无效的、糟

糕的事项;通过预算决定哪些行业应全力投资,哪些根本不要投资,将投资战略高度集中

于适合自己的领域。

案例:雅培公司训练有素的企业文化

雅培公司训练有素的文化可以追溯到1968年。这一年,雅培聘用了一个杰出的人才——

金融主管伯纳德·H·塞姆勒。塞姆勒加盟后发自内心地想打造训练有素的文化机制,为此他创建了一个名为“责任财务”的完整全新的理财框架。这个框架是一个双重机制:一是严

格的财务纪律;二是有创造性工作所需的扩散思维。这样一来,每一个产品的成本、投资

和收益都明确落实到了具体负责这个产品的个人身上。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时,这一激励

机制是相当先进的,它的严格程度等同每款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要对投资者负责一样。

通过很大的边际利润,雅培公司将销售百分比中的管理费用降到了同行业中的最低水平;同时,它也成为了像3M那样的产品创新型公司。经过4年的推动,新产品的销售额增长比重达到了总销售额的65%。

在销售业绩直线上升的同时,雅培公司还将这一富有创造性的双重机制运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一方面,聘用具有第5级经理人的领导者,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案;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完全遵守雅培公司的每项制度,并对业绩目标任务负责到底。最终诸多训练有素的文化在雅培公司形成。

12.警惕技术泡沫和陷阱

从优秀到卓越转变的过程中,技术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研究表明,实现跨越的公司从未在转变的初期使用技术。技术对它们而言是发展动力的加速器,而非创造者。他们还意外地发现,在与84位卓越公司主管的访谈中,80%的被访问者都没有把技术列为转变期内最重要的5大因素之一,这其中包括纽柯这样以率先使用技术而闻名的卓越公司。

在转变过程中,企业应如何警惕技术泡沫,或者说警惕过分夸大技术的行为?

第一,当不可预见的新技术不断出现之际,新的泡沫也不断产生,比如最炙热的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就曾多次出现泡沫。但卓越公司能够顺势而为,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时代的变迁,存活下来并最终脱颖而出。

第二,在每一家卓越公司诞生的过程中,均有技术的因素存在。但技术本身不是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主动选择并尝试使用技术才是发展的动因。

第三,合理地使用技术,技术是发展动力的加速器,但非创造者。原因很简单,“只有当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时,你才能更好地应用技术”。判断标准是,这项技术是否直接服务于你的刺猬理念?是的话,你需要成为这种技术的“首倡者”;不是的话,你要考虑是否真正需要它?如果需要,你应采用相似的技术;如果不需要,直接忽略它。

13.转动飞轮不要停歇

作者用巨大的飞轮来描述从优秀到卓越转变过程中的全部感受:它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行动接着一个行动,一个决策接着一个决策,飞轮一圈接着一圈

地转动,最后它们的总和产生了持续而壮观的效果。

当然,“它不是一个瞬间完成的奇迹。它是一个从积累动量到实现突破这一过程的发展模式。只有当所有的要素的作用力合在一起才创造出了这个模式”。懂得了这个模式,可以

学会利用飞轮来应付短期的压力,比如经济低迷时期,企业经营低迷时期等。

在感受飞轮旋转过程中,你还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即“飞轮效应”,即在飞轮之上即可产生

正能量的效应。它转动的动力来自于不断地改进和成果的取得,比如有形的成就,开始呈

现出递增趋势,也适应了总体观念的实施环境。当这些变化让人们看得到并感受到这股动

量在不断积累时,他们就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站在你身边支持你,这就是“飞轮效应”。它适用于外部投资者,也适用于内部管理组织群体。根据这个效应可以判断出公司

是在飞轮之上,还是处于厄运之轮中。

什么是厄运之轮?这是对照公司中存在的另一个发展模式。起初,飞轮朝着一个方向旋转,而后又停下来改转至另一个方向,接下来又改变转动方向,这种动作反复无常。久而久之,这些公司因不停地更换转动的方向却无法集中积累起持续转动的动量,最终陷入失败的僵局。

如何避免公司出现厄运之轮?

首先,防止错误指导下的收购行为。实现跨越公司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收购行为常在刺猬

理念发展之后和飞轮积累其重大动量之后才发生;那些对照公司却是千方百计地想通过收

购或兼并直接达到突破的目的,但事实上从来都行不通。

其次,阻止“飞轮效应”的领导者。这个领导者是指新上任的领导者。常言“新官上任三

把火”,前领导者实施的转动飞轮计划到了新领导者这儿,通常原来的方向会被阻止,完全变成了朝着另一个新的方向转去。这种变动多了,“飞轮效应”就被厄运之轮所取代。案例:沃尔格林“最持久的改革成功企业之一”

在11家实现跨越公司的案例中,沃尔格林是这些卓越企业中实现持久卓越的成功企业典范。

拥有第5级经理人。最杰出的例子当属查尔斯·R·科克·沃尔格林三世。他的出现“彻底扭转了沃尔格林原本寒酸的局面”。有数据可作证:“从1975年底至2000年1月1日,该公司的股票价格超过了一般市场的15倍。”1998年,丹·乔恩特继任CEO一职,回忆科克当时的决定:“他在计划委员会上公开宣布,沃尔格林将在5年内彻底退出餐饮业。那时公司拥有500家餐馆,当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如果一根针掉在地上都会听到声音,但每个人都意识到必须要接受。”他还补充说“科克从来不放弃,从来不怀疑,也不瞻前顾后”。半年后的计划会上,科克不留余地地告诉每个人转型的期限。紧迫感随之而来,在第二天的工作中,每个人的状态已经调整到了“如何从餐饮业退出的实质性阶段”。最后证明,科克·沃尔格林的坚定决心是正确的,尽管餐饮业是沃尔格林最大的一块业务,尽管它确实也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为了让公司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科克坚决砍掉了这块“肥肉”。

刺猬理念的发现。“从1975年至2000年股票市值超过市场价值15倍的累积收益率”,这一业绩已经打败了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和英特尔等强劲对手。在采访科克·沃尔格林时,他认为“事实上一切并没那么复杂,一旦明白这个理念,我们就勇往直前”。这个理念很简单,基于两个观点:一个是便利观点,即“最好、最便利的药店”;一个是简单的经济观念,即“可观的单位顾客光顾利润”。根据这个理念,沃尔格林启动了一个系统性的项目。把所有不方便的店址都换到了更加方便的地方,他们认为最佳的位置就是顾客在最短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我看过很多书,但是当我翻开《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一篇篇文章使我深受感动。让我感触到爱就在我们身边。 小说里的《侠义的行为》这篇文章让我最感动的人物就是残疾的科洛西。他平时不怎么说话,家里也非常穷。就靠他妈妈卖野菜过日子。在班里四个调皮的同学经常戏弄他,有时候用栗子壳扔他,有时候学他残疾的样子,科洛西都不会生气。但有一次科洛西,终于生气了,突然将摆放在课桌上的墨水瓶扔了过去。那同学敏捷地避开了,墨水瓶砸到了刚进教室的老师身上。得知原因后,老师斥责了四个调皮的学生。最后,经过老师的教育,那四个同学主动向科洛西道歉。 这一篇小说让我懂得了,别人有了困难,或者身体有了缺陷,我们不应该嘲笑,歧视别人,而应该多关心他,鼓励他,帮助他,让世界充满爱。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2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的《见义勇为的卡隆》深有感触。文中有一个红色头发一只胳膊残废的一位小男孩儿——克洛西和一位勇敢少年——卡隆。 一天班里的四个同学在捉弄克洛西,用尺捅他,往他脸上扔栗子壳,还骂他是“残废和怪物”。受尽欺负的克洛西爆发了,他随手抓了一个墨水瓶向他们砸去,没想到他们轻易躲开了,墨水瓶却砸到了刚进门的老师身上,就在老师责问时,班里每一个人站起来,但卡隆却站起来承担克罗西的责任,他的行为让我深有感动,世界上有多少向他这样的孩子? 许多人都在危急时刻逃避责任,把自己犯的错误推给别人,哪儿会有人替别人承担错误的人呢?我被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习他的这种品质,那世界将会有多好呀!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3当时在图书馆借来看的,没想到那么精彩,没看完,期限到了,我就买了一本青少版的,不过这本书的确好看。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主人公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里面还有富有正义感的卡隆,爱收集邮票的卡洛佩…… 当时我从第一页开始看,其实没什么精彩的,不过最令我有感的是每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比如,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不远万里只为见母亲,最后还把母亲给治好了,从此,一家人很快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孝心。 同时我也感到了父母兄弟姐妹的伟大,打从那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呢。 如果你想从书中找到黄金屋,那你就要如饥似渴的读哦!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4父亲对恩里科讲述了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都在学习,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以不同的方式在学习。聋哑人和失明的孩子也在刻苦学习,也很盼望有一所学校给予他们知识。 全世界,从英国到印度,从加拿大到澳大利亚,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学习。就像恩里科父亲说的,我们是一名士兵,书本就是我们的武器,班级就是我们的连队,学校就是我们的战场。把学习比作战斗,与全世界战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不管是军人还是其他人,都应该接受知识的洗礼,知识能改变人生。 我们的学习生活与书中差不多,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一个同桌,一个班级,而是整个世界。如果我们停止学习,那么其他同学自然会超越我们。学习很重要,学习靠自己,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其中一篇讲了安利柯的朋友不小心把老人砸伤了,老师和同学没有骂他,而是鼓励他去向老人道歉,把邮票送给老人,老人病好后不仅把邮票还给他,

从优秀到卓越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从优秀到卓越心得体会 篇一:《从优秀到卓越》读书体会 《从优秀到卓越》读书心得 《从优秀到卓越》是美国著名商业畅销书作家吉姆〃柯林斯的又 一力作,它描绘了优秀公司实现向卓越公司跨越的宏伟蓝图及实现途径。作者对全球11家实现了从优秀业绩到卓越业绩跨越的公司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多方面比对,从多角度剖析实现这一跨越的内在机制。抛开作者关于企业如何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具体观点,我首先对 作者做调研的方法非常感兴趣,我认为作者科学严肃的调研分析方法不仅在管理咨询行业有效,对于工程调研同样有效。作者调研路线总结起来如下: 一是:调研首先需要科学的筛选出研究对象。作者的研究团队花 了6个月的时间做“财务分析”研究,选定研究对象。选定条件异常苛刻:第一,其累积股票收益率在15年内相当于或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此后有一明显的转折点,在随后

的15年中其累积股票收益率至少是市场平均水平的3倍;第二,一个公司表现出的从优秀到卓越的模式必须独立于本行业,若整个行业都是如此,就放弃该公司;第三,保证根据附加标准作出选择时不会带入个人的偏见,任何可能给研究带入个人偏见的选定条件都不予采纳。作者花了6个月的时间、以如此之高的标准作一项研究的准备工作,态度之严谨令人佩服。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平时言必及执行力,但是正向的执行力,应该是把对的事情彻底地做好。 二是:作者充分发挥了大规模研究团队的优势,对大量资料的 收集与系统的分类,保证了调研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作者整个团队阅 读并系统整理了近6000篇文章,记录了2000多页的专访内容,并将 这些资料归入战略、技术、领导等类别。 三是:如何从千头万绪中提炼出明确理念的方法。对这个问题, 作者采用的是“先得出一些观点,再用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然后修改 原有的观点,构建一个理念框架,看它能否承载住事实的重量,一直 到所有的观点都能融合汇集成一个前后贯通的理念框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记得好像是一句广告词。但是,我记住了,以此勉励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当我读了《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之后,顿时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浑身有了动力,知道了怎样去做,才能成就自己。 拿起这本书时,当我看到了这句话‘优秀是卓越的大敌’,就有了往下继续看的欲望。为什么优秀的公司还要迈向卓越?从优秀到卓越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想要实现这样的飞跃,到底该做些什么?再看此书第一部分内容,令我倍感困惑:优秀是卓越的大敌?难道优秀还有错?当我读完此书,顿时倒吸一口冷气,有多少优秀的企业因为优秀而消失在人们的眼界之外,而又有多少企业走在从优秀到陨灭的路上,徘徊不前。 为什么优秀是卓越的敌人?作者通过搜索、与什么相比、黑匣子之内、从千头万绪到理念明晰四个阶段进行详尽的分析和总结。从优秀通向卓越,中间就好像有一个黑匣子,只有打开这个黑匣子我们才能得知一切。作者就此专门组建了研究小组,对1965-1995年间在《财富》500强排行榜上的公司进行系统的搜索和筛选,选出11家实现跨越的公司,11家直接对照公司和6家未能保持卓越的间接对照公司,进行分析比对。同时,收集这28家公司过去50年的文章和对公司大多数主管进行的采访,从收购到经理人薪酬,从商业策略到公司

文化,从人员裁减到领导风格,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给出了如何从优秀实现到卓越的跨越。实现跨越必须有三个因素:训练有素的人、训练有素的思想、训练有素的行为。 一、训练有素的人 首先,人是作者最先提出的理念,即?第五级经理人?。第五级领导(Level 5 Leadership)有人说,柯林斯的工作就是一种特殊的考古学——让业绩辉煌但鲜为人知的公司和公司 领导人?出土?。他颠覆的是卓越公司和卓越领导人的神话。五年的潜心研究让他结识了一批很?土?的企业领导人。他发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的领导人是一批与商业媒体上叱咤风云的商界精英完全不同的人。第五级领导则尽可能与媒体和公众绝缘,总是以有利于股东和客户的利益为指向。柯林斯认为,这种类型的领导是最高级(?第五级?)的领导。其特点是个人谦卑与职业意志、外表的胆怯与深藏的雄心形成巨大的反差——?谦卑而执着,羞怯而无畏?。只有他们才能带领企业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他们不是?卓越?的领导,而是?伟大?的领导。 其次是?先人后事?。?帕卡德定律?说:没有那家公司能在收入增长持续超出能找到足够合适的人员来实现这种增长所需的能力 的情况下,仍然能成为卓越公司。书中解释到:任何卓越公司的最终飞跃,靠的不是市场,不是技术,不是竞争,也不是产品,而是招聘并留住好的员工,是永远寻找最优秀的人。人力不是最重要的财富,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语文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一个人的 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 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 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我理解的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 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 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 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 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 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 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 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几 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 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 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 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 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 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 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 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家访是沟通教师、孩子和家长心灵的桥梁,通过家访可以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受到教师 对学生的牵挂和关心,寄予的厚望。特别是平时我们关注不够的学生,更是让他们觉得温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让教育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 关庙小学高军建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着作,它是以一个小孩日记的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却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这也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在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教育中的爱。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也就是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会温暖他们冰凉的心,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虽然我们无法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 今天,我们用爱心点燃了一盏盏生命的灯;明天,我们希望这些生命的光和热,能够温暖和改变更多的人。 让教育永远充满爱! 所以:教育,就是爱。 我想,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带给我的答案吧。

从优秀到卓越读书心得

《从优秀到卓越》读书心得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15-1班孙艺晖2015213456 《从优秀到卓越》是一本非常有名的管理学书籍,当我去搜索管理类书籍排行榜的时候,这本书的名字便赫然出现在我眼前,通过浏览内容简介,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 刚看完《从优秀到卓越》的第一章,便激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想起以前的老师对我们是说过,“你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老师希望你能更好,不断进步,追求卓越”。当时我只觉得这是老师对我们的鼓励,希望通过这样的话语去激励我们,其实,我并没有理解“卓越”这一个词的含义,而如今再读到这本书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本书是超级畅销书《基业长青》的作者柯林斯的又一力作,它描绘了优秀 公司实现向卓越公司跨越的宏伟蓝图。《基业长青》揭示了公司保持卓越的秘诀,但书中提到的公司自始至终都出类拔萃。对于那些业绩平平的公司,如何才能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呢?是不是卓越的企业都有所谓的特殊“卓越气质”?发展的瓶颈是不是真的难以突破? 针对这一问题,柯林斯和他的研究小组历时5年,阅读并系统整理了6000篇文章,记录了2000多页的专访内容,创建了3.84亿字节的电脑数据,收集了28家公司过去50年,甚至更早的所有文章,进行了大范围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何使公司从优秀到卓越的令人惊异而振奋的答案。

柯林斯发现,公司从优秀到卓越,跟从事的行业是否在潮流之中没有关系,事实上,即使是一个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即使它最初默默无闻,它也可能卓越。柯林斯提出了一整套观点,“只要采纳并认真贯彻,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能极大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甚至可能成为卓越公司”。 在5年时间里,柯林斯和他强有力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规模巨大的研究,对1965年以来《财富》杂志历年500强排名中的每一家公司(共1400多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只有11家公司实现了从优秀业绩到卓越业绩的跨越,包括吉列、金百利-克拉克、富国银行、菲利普·莫里斯等公司,它们在15年的时间里,公司的平均累积股票收益是大盘股指的6.9倍,也就是说,如果你在1965年向这些公司中的一家共同基金投资1美元,到2000年,这只股票的收益将增长471倍,而市场上一般的股票基金只增长56倍。这些实现跨越的公司在什么方面比那些公司中的巨星,如英特尔、可口可乐等企业表现得还要优异? 柯林斯将这11家公司与那些实现跨越但并不能持久的公司和未能实现跨越的公司进行对照,分析实现这一跨越的内在机制。因为从优秀到卓越的答案"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普遍适用于任何机构。" 作者具体围绕训练有素的人、训练有素的思想、训练有素的行为三方面展开分析。他并没有当事人的理性来看待这件事情,而是以数据事实说话。柯林斯为我们拨开迷雾:那些业绩卓越的公司之所以卓越,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聪明、更有魅力、更有创作力和更高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读书笔记

枣市中心小学王艳 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篇一:《爱的教育》读后感教师用 《爱的教育》读后感 ------韩佰 《爱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我是在去年读到这本书的,安立柯这个小孩子的所行所为、所思所想,让一个初经启蒙的少年胸中似乎有火焰在燃烧。那些书中的故事让我把它居为奇书一部,拿书中的章节向多少同学炫耀。 《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 展的连续性上。《爱的教育》是安立柯做小学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感情教育, 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意志教育,硬教育、《爱的 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 夏先生的话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 “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然而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

从优秀到卓越.未删节版].Good.To.Great.-.Jim.Collins

Good to Great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 and Others Don’t" Harper Business, 2001, New York, NY. Review By- Swarup Bose

Table of Contents About the Author (3) Thesis (3) Chapter 1. Good is the Enemy of Great (4) Chapter 2.Level 5 Leadership (5) Chapter 3. First Who....Then what.. (6) Chapter 4. Confront the brutal facts (7) Chapter 5. Hedgehog Concept (9) Chapter 6. Cultural Discipline (10) Chapter 7. Technological Accelerators (11) Chapter 8. The Flywheel And the Doom Loop (12) Chapter 9. From Good To great To built to Last (14) Learnings from Good to great (15) Critique (16) .

About the Author : Jim Collins is a student and teacher of enduring great companies -- how they grow, how they attain superior performance, and how good companies can become great companies. Having invested over a decade of research into the topic, Jim has co-authored three books, including the classic Built to Last, a fixture on the Business Week bestseller list for s eliminated wasteful luxuries, like executive dining rooms, corporate jets, lavish vaca tion spots, etc., for the good of the co mpany - to other people, external factors, and good luck. All 11 of the featured companies had this type of leadership, charactmulti-year research projects and works with executives from the private, public, and social sectors. Jim has served as a teacher to senior executives and CEOs at corporations that include: Starbucks Coffee, Merck, Patagonia, American General, W.L. Gore, and hundreds more. He has also worked with the non-corporate sector such as the Leadership Network of Churches, Johns Hopkins Medical School, the Boys & Girls Clubs of America and The Peter F. Drucker Foundation for Non-Profit Management. Jim invests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his energy in large-scale research projects -- often five or more years in duration -- to develop fundamental insights and then translate those findings into books, articles and lectures. He uses his management laboratory to work directly with executives and to develop practical tools for applying the concepts that flow from his research. In addition, Jim is an avid rock climber and has made free ascents of the West Face of El Capitan and the East Face of Washington Column in Yosemite Valley. Thesis : Collins and his team identified 11 companies that followed a pattern of "fifteen-year cumulative stock returns at or below the general stock market, punctuated by a transition point, then cumulative returns at least three times the market over the next fifteen years." Public companies were selected because of the availability of comparable data. Fifteen-year segments were selected to weed out the one-hit wonders and luck breaks. While these selection criteria exclude "new economy" companies, Collins contends that there is nothing new about the new economy, citing earlier technology innovations of electricity, the telephone, and the transistor. Having identified the companies that made the leap from Good To Great, Collins and his team set out to examine the transition point. What characteristics did the Good To Great companies have that their industry counterparts did not? What didn't the Good To Great companies have? Collins maps out three stages, each with two key concepts. These six concepts are the heart of Good To Great and he devotes a chapter to explaining each of them. ? Level 5 Leadership ? First Who... Then What ? Confront the Brutal Facts ? The Hedgehog Concept

小学语文读书笔记3篇

小学语文读书笔记3篇 本文目录小学语文读书笔记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范文小学语文教师的读书笔记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范文一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范文二 我无意间在网上看到窦桂梅老师写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光看名就很吸引我,就迫不及待地到书店去找这本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

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思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一个学年十个月的日记)以孩子的口吻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其中也有父母写给孩子的,我也称这部分为亲子共写日记。这跟我们现在大部分孩子把日记锁起来、藏起来不让家长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建议家长和孩子都看这本书。 本书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安里克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 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苦、朴实、友爱的品德。书中提倡爱国、勇敢、善良、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爱的这种教育方式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每一点进步而欣慰。 我非常欣赏书中提倡的几种爱的教育方式,他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只是拿很简单的事实教育身边人。比如说:在爱国教育方面,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在助人方面,书中主人公的母亲休息日常带安利克去贫民窟送衣服、食物。父母乐善好施的行为教育安利克要从小帮助有困难的人。尊敬师长方面、父亲带安

从优秀到卓越读书心得

《从优秀到卓越》读书心得 调但执着(如:一些家族企业)。虽然黑匣子里到底有什么我们只能猜测,但第5级经理人是一个非常令人满意、强有力的理念。本书作者和他的研究小组成员发现的这个理念和其他理念(比如:先人后事,刺猬理念,训练有素的文化,技术加速器等等)之间有着一种共生的关系:一方面,第5级经理人的气质使你能够贯彻执行其他的理念;另一方面,实践其他理念有助于你成为第5级经理人。因此,第5级经理人的培养也应该从实践《从优秀到卓越》的其他理念开始。问题是处于成长期和正在从混沌走向规范的中国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者和怎样的核心价值观?现阶段的中国企业有许多意志坚定的、执着的企业家,也有不少谦逊的领导者。但由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制度不同,文化教育的差异非常大。比如:西方教育小孩是什么能够做,什么不能做。我们教育小孩是要千方百计去做。事实上中国的企业家要比西方的企业家复杂得多,也聪明能干得多。因此,我认为,第5级经理人只能作为一个发展方向,现阶段的中国企业更需要这样一些领导人:意志坚定的、强有力的,但又乐于奉献的、善于协调的综合素质强的第1级到第5级经理人的混合体。以广州市种子进出口公司为例,作为国有中小型企业,它的管理者就是上述具有第1级到第5级经理人的混合体,或我们通常说的德才兼备者:既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奉献精神、全心全意、意志坚定、公司利益高于一切的德,又要有综合素质强、专业技能突出、胜任本岗位工作、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才。它的核心价值观包括:

① 价值理念强调有为才有位。能力差别,决定分工差别;分工差别决定收入方式差别;收入方式差别导致收入水平差别; ② 注意个人效能发挥。通过与员工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很重要,很有意义; ③ 鼓励创新思维。把奖金与合理化建议联系起来,进行开拓创新竞赛,比一比谁的市场做得好,做得大。 ④ 坚持实绩选材原则。以工作业绩作为人事任免的唯一标准,奖惩分明,不徇私情,充分体现公司以人为本的精神。正因为广州市种子进出口公司具有上述核心价值观,使它的公司文化和管理机制以及主要业务都处于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形成了同行企业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二、先人后事这是本书的一个亮点。通常我们是先为公司设定一个新的方向、新的远景和战略,然后再找合适的人,并朝这个新目标前进。但实现跨越公司的领导者是先让合适的人上车(不合适的下车),然后再决定将车开向何方。无疑,人比事重要,合适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财富。如果有合适的人在车上,并各就各位,而不合适的人已下车,那么要确定将车开向某个卓越之地会容易的多;如果有合适的人在车上,那么要激励和管理他们也不再是问题;如果车上坐的是不合适的人,不论你将车开向何方都无关紧要,因为你还是不能拥有最卓越的公司。但是,先人后事的前提条件是找到合适的人。什么是合适的人?书中观点是看重德,而不看重才。只要品德好,什么管理、奖励都不成问题了。这个观点太片面了。比如:我想开一家川菜大酒楼,如果我只考虑有德的人才,招聘的厨师个个都对我忠诚,工作全心全意,又有奉献精神。但他们做川菜的水平都一般般,结果是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从优秀到卓越》读后感 沈奇 最近读了一遍美国人——吉姆?柯林斯写的《从优秀到卓越》,该书建立了一个追求卓越的框架,把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原则描述的简洁明了,读后颇有感触,深受启发。 什么是卓越? 卓越是一种挑战,永远不会有终点的挑战!就像我们无法给予成功一个准确的哲学定义一样,卓越也是。吉姆?柯林斯这样明确了卓越的状态:“任何一个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都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发展轨迹,不断追求更高的表现和更大的影响。无论你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如果与自己可能达到的最佳状态相比,你始终有不足。因此,对卓越的追求本身是个动态的过程,是没有终点可言的。一旦你以为自己已经非常卓越,那滑向平庸的过程也就开始了。”从中我读到了三点:一是对待卓越的辩证法,满招损,谦受益。月盈则亏。永不满足是卓越的真谛。二是卓越不是因为你投入了多少,你付出了多少,而是看你是否取得了持续的成效,持续的进步。三是从优秀到卓越有其内在机制和决定性因素,只要坚持,就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达到卓越的第一步:训练有素的人才 第一条原则:要寻找或培养第5级领导人。作者把领导人分

为五个层次。最高层次即第五级领导人都雄心勃勃,时刻以事业、组织和工作而不是他们个人为重,只要是事业需要,他们就会竭尽所能。他们既有谦虚的个性,又有十足的职业精神。就像杜鲁门的说的“只要你不计功利,就能做成任何一件事”,当领导不计个人得失时,其必然能发挥出超人的能力。其实我们需要第五级领导人,也需要其他四个级别的领导人,也需要优秀的员工,缺了谁,你不能成为卓越的团队。 第二条原则:要先人后事。对于创建伟大组织的人而言,在决定驶向何方之前,首先需要找到合适的人才,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并请不合适得人走开。他们总是先考虑“人”,再考虑“事”。金钱是一种商品,但人却不是。如果缺乏资金,往往可以通过时间和人才来弥补,但如果缺乏合适的人,金钱却是不能弥补的。把每一个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每一个人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马云曾经说“企业要消灭亏损,就必需建立一支能够消灭亏损的团队。”任何组织要从优秀到卓越,关键在人。由此想到了另一本书《新加坡之所以能》,人民行动党选人用人的机制值得借鉴。目前政府的选人用人注重对干部实绩的考察和工作的监督,方向正确,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走上合适的岗位。但机关用人的弊病却一直无法改变,人员只进不出,不合适的人员不仅影响了工作,而且阻碍了合适人员的进入。 达到卓越的第二步:训练有素的思想 第三条原则:学会面对冷酷的现实。这里面有一个斯托克代尔悖论:不管你有多大的困难,都要始终坚信自己一定能够也一定能会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对于现实生活中所有残酷的方面,比如说你坚信能做成的事没有成功,又要有冷静面对的勇气。通

《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小学语文教师》教师读书笔记摘抄 导读: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对于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

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二、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孩子们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直接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