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细胞、微生物及其相关培养技术

细胞、微生物及其相关培养技术

细胞、微生物及其有关培养技术

1细胞及微生物

1.1 细胞

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常陪伴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液泡及线粒体。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细胞作为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拥有运动、营养和生殖的功能。

1.2 微生物

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集体以及病毒。微生物多为单细胞生物,野生生计条件比较简单。其余,固然其个体十分细小,却与人类关系亲密,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

重要的联系。

微生物种类众多,起码有 10 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构成及生活习惯等差异可分红三大类。一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以及染色体,且胞质内有完好的细胞器。二是原核细胞

型微生物,其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

器结构和功能其实不完美。这种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和放线。三是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为其代表。它

们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只好在活细胞内生长和生殖。

2植物组织与动物组织

细胞先进行分裂与生长,而后由细胞分化产生了不一样的细胞群,把形态、结构相像,在个体发育中由同样根源的细胞群所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

位,称为组织。

2.1 植物组织

植物组织分为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依据分生组织在植物体中的散布

地点,可分为顶端分生组织,侧生疏生组织及居间分生组织。

为适应特定的生理功能,细胞出现了更加显然的特化,形成了各样不

同的成熟组织。薄壁组织:同化组织、汲取组织、储藏组织、通气组织和

传达细胞。输导组织:导管、管胞、筛胞、筛管和伴胞。机械组织:厚角

组织和厚壁组织。保护组织:表皮和周皮。分泌结构:外分泌结构和内分

泌结构。在植物的个体发育中,由同类细胞构成的组织是简单组织;由多

种种类细胞构成的组织构成的组织称为复杂组织。简单组织:分生组织、

薄壁组织。复合组织:表皮、周皮、树皮、木质部、韧皮部和维管制。

2.2 动物组织

依据结构、功能和发源的差异能够将动物组织分为 4 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包含松散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和弹性结缔

组织等)、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它们以不一样的比率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形成了动物的各样器官和系统,实现了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

等所有的生命活动。

3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也叫细胞克隆技术。细胞培养技术能够由一个细胞经过

大批培养成为简单的单细胞或很少分化的多细胞,细胞培养的实质就是对

于细胞的克隆。培养过程一般需要光、气体、水、无菌条件、浸透压、营

养物、 pH 和温度的条件。细胞培养是整个生物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

按生长方式分为黏附型细胞和悬浮型细胞,往常,体外培养的所有生命期大概可分为 3 个阶段:原代培养期、传代期和衰败期。

不一样类细胞的培养。一是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拿出有关的组织,使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将它分别成单个细胞,放在适合的培

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动物细胞培养需要血清、支持物及气体

互换的条件。由此决定了动物细胞离体培养设施要求高、难度大。二是植

物细胞培养将愈伤组织或其余易分其余组织置于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震荡培养,获取分别成游离的悬浮细胞,经过继代培养使细胞增殖,进而获取大

批细胞集体的一种技术。依据培养对象,植物细胞培养主要有单细胞培养,单倍体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依据培养系统可分为悬浮培养、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和固定化培养等。植物细胞的培养需要光照和激素的条件。因为

激素关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重要作用,所以特其余需要植物生长调理剂

的调理。

4微生物培养

微生物培养是生物培养的中的一种。所培养的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防备杂菌入侵,获取纯净的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

微生物的前提。也就是说,在给微生物供给适合的营养和环境条件的同

时,还要保证没有杂菌的混入。相较于动植物细胞的培养条件,微生物的

培养条件简单得多。但因为此中的厌氧微生物需要严格保持二氧化碳等惰

性气体的浓度,而好氧微生物只要要经过搅拌供给氧气,所以好氧微生物

的培养比厌氧微生物的培养要简单的多。

微生物的培养需要用到培养基。培养基在微生物的培养中举足轻重。

微生物的培养基按其所含成分可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半合成培

养基 3 种。合成培养基的成分及含量固然切实可知,但一般微生物在今生长迟缓甚至不生长。玉米浆、蛋白胨、麦芽汁、酵母膏等都能够成为微生物天然培养基。天然培养基配置方便,营养丰富,但其详细的成分和含量其实不清楚。但因为半合成培养基既营养丰富又能够确立部分已知成分,所以多半微生物的培养采纳一部分天然有机物作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然后加入适当的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半合成培养基。

5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

5.1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即植物无菌培养技术,又称离体培养,是依据植物细胞拥有全能性的理论,利用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及原生质体,在适合的条件下在培养了一段时间此后,会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是薄壁细胞的一种)。再经过再分化形成根或芽等器官,经过培养后最后形成完好植株的过程。

温度、光照、资料年纪、保留时间等都可能影响植物的组织培养。而且,不一样的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资料的选择直接关系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成败。

培养的种类分为胚胎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器官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有非试管微组织快繁和试管组织培养两种培养方法。

5.2 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

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是从动物体内拿出细胞或组织,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在无菌、适平和丰富的营养条件下,使离体细胞或组织生计、生长并保持结构和功能的技术。拥有倍增时间长,生长迟缓,易受污染,无细胞壁等特征。

6应用与发展

细胞培养技术便于直接察看活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用于细胞学、遗传学、免疫学、实验医学和肿瘤学等多种学科研究。研究的细胞种类十分宽泛,能够从低等到高等,从正常细胞到癌变细胞等,且易于供给生物性状相像的实验对象,使实验的耗费大大减少。

细胞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是大自然的杰作。细胞内部存在的多种正反应和负反应调理体制,其自己特色关于其在工业上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人工种子,能够取代天然种子直接播撒于田间,且生产不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时间短,固然存在着营养物质已泄漏、保水性差等临时没能解决的问题,可是我们有原因相信,人工种子仍旧拥有着光明的将来。对生物克隆技术来说,细胞培养是一个必不行少的过程。我们能够相信,细胞培养将会对生命科学领域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微生物在医药行业的应用自不用说,青霉菌产生的抗生素不知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将来微生物会在农业生产,食品保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微生物将在诸多方面被宽泛应用,所以微生物培养拥有着广阔的发

展远景。

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脱毒、迅速生殖、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的保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商业领域的运用主假如在各大大型花卉生产基地或铁

皮石斛、铁线莲等药材的生产。很多植物的花卉和果树都能够经过组织培

养大批生殖。且植物组织培养在药物及其余生物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方面有

重要作用。我国于 1963 年对人参组织的培养获取成功,生长速度相较于

自然状况下提高了上百倍。综上所述,植物组织培养对诸多行业的发展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固然组培苗还存在必定的问题,但跟着将来科技的发

展,相信植物组织培养遗传育种,拯救灭绝生物等方面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微生物培养方法

微生物培养方法 微生物培养是一种用于研究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繁殖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等的重要技术手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微生物培养方法: 1、固体培养基培养法 固体培养基是在培养液中加入凝固剂,使培养基成为凝固状态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防止培养液中的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流失,同时也可以使微生物在固体表面生长繁殖,方便观察和检测。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培养。 2、液体培养基培养法 液体培养基是一种不添加凝固剂的培养基,使培养基呈液体状态。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在培养液中自由悬浮生长繁殖,可以充分接触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液体培养基一般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微生物培养,如发酵工业中制备各种发酵产品。 3、半固体培养基培养法 半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凝固剂,使培养基成为半凝

固状态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可以固定培养液中的微生物,同时也可以使微生物在半固体表面生长繁殖。半固体培养基一般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和生长情况。 4、厌氧培养法 有些微生物需要在无氧或低氧分压条件下生长繁殖,因此需要采用厌氧培养法。厌氧培养法一般采用密闭容器或厌氧手套箱中进行,可以提供无氧或低氧环境。在厌氧培养法中,需要使用专门的厌氧培养基和厌氧菌株,以保证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5、富集培养法 富集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高浓度微生物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一些特殊成分,如高浓度营养物质、抑制剂等,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增加目标微生物的数量和浓度。富集培养法一般用于从自然界或工业生产中分离特定种类的微生物。 微生物培养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还需要注意无菌操作、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细节,以保证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细胞培养实验技术大全

细胞培养实验技术大全 第一章细胞培养的根本原理与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一般认为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和发酵工程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开展几乎都与细胞培养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医药领域的开展,细胞培养更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比方基因工程药物或疫苗在研究生产过程中很多是通过细胞培养来实现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很多是以CHO细胞作为载体;细胞工程中更是离不细胞培养,杂交瘤单克隆抗体,完全是通过细胞培养来实现的,既使是现在飞速开展的基因工程抗体也离不开细胞培养。正在倍受重视的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也要经过细胞培养过程才能实现,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有的也与细胞培养密切相关。总之,细胞培养在整个生物技术产业的开展中起到了很关键的核心作用。第一节体外培养的概念一、根本概念体外培养〔in vitro culture〕,就是将活体构造成分或活的个体从体或其寄生体取出,放在类似于体生存环境的体外环境中,让其生长和发育的方法。组织培养:是指从生物体取出活的组织〔多指组织块〕在体外进展培养的方法。细胞培养:是指将活细胞〔尤其是分散的细胞〕在体外进展培养的方法。器官培养:是指从生物体取出的器官〔一般是胚胎器官〕、器官的一局部或器官原基在体外进展培养的方法。二、体、外细胞的差异和分化1、差异:细胞离体后,失去了神经体液的调节和细胞间的相互影响,生活在缺乏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环境中,日久天长,易发生如下变化:分化现象减弱;形态功能趋于单一化或生存一定时间后衰退死亡;或发生转化获得不死性,变成可无限生长的连续细胞系或恶性细胞系。因此,培养中的细胞可视为一种在特定的条件下的细胞群体,它们既保持着与体细胞一样的根本构造和功能,也有一些不同于体细胞的性状。实际上从细胞一旦被置于体外培养后,这种差异就开场发生了。2、分化:体外培养的细胞分化能力并未完全丧失,只是环境的改变,细胞分化的表现和在体不同。细胞是否表现分化,关键在于是否存在使细胞分化的条件,如Friend 细胞〔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在一定的因素作用下可以合成血红蛋白,血管皮细胞在类似基膜物质底物上培养时能长成血管状构造,杂交瘤细胞能产生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这些均属于细胞分化行为。第二节细胞培养的一般过程一、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对开展细胞培养异常重要,工作量也较大,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推备工作中*一环节的疏忽可导致实验失败或无法进展。准备工作的容包括器皿的清洗、枯燥与消毒,培养基与其他试剂的配制、分装及灭菌,无菌室或超净台的清洁与消毒,培养箱及其他仪器的检查与调试。二、取材在无菌环境下从机体取出*种组织细胞〔视实验目的而定〕,经过一定的处理〔如消化分散细胞、别离等〕后接入培养器血中,这一过程称为取材。如是细胞株的扩大培养则无取材这一过程。机体取出的组织细胞的首次培养称为原代培养。理论上讲各种动物和人体的所有组织都可以用于培养,实际上幼体组织〔尤其是胚胎组织〕比成年个体的组织容易培养,分化程度低的组织比分化高的容易培养,肿瘤组织比正常组织容易培养。取材后应立即处理,尽快培养,因故不能马上培养时,可将组织块切成黄豆般大的小块,置4℃的培养液中保存。取组织时应严格保持无菌,同时也要防止接触其他的有害物质。取病理组织和皮肤及消化道上皮细胞时容易带菌,为减少污染可用抗菌素处理。三、培养将取得的组织细胞接入培养瓶或培养板中的过程称为培养。如系组织块培养,则直接将组织块接入培养器皿底部,几个小时后组织块可贴牢在底部,再参加培养基。如系细胞培养,一般应在接入培养器皿之前进展细胞计数,按要求以一定的量〔以每毫升细胞数表示〕接入培养器皿并直接参加培养基。细胞进入培养器皿后,立即放入培养箱中,使细胞尽早进入生长状态。正在培养中的细胞应每隔一定时间观察一次,观察的容包括细胞是否生长良好,形态是否正常,有无污染,培养基的PH是否太酸或太碱〔由酚红指示剂指示〕,此外对培养温度和CO2浓度也要定时检查。原代培养一般有一段潜伏期〔数小时到数十天不等〕,在潜伏期细胞一般不分裂,但可贴壁和游走。过了潜伏期后细胞进入旺盛的分裂生长期。细胞长满瓶底后要进展传代培养,将一瓶中的细胞消化悬浮后

微生物细胞

微生物学 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 一词,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或简单地说是对细小的、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只有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生物的总称。但近年来发现有的细菌是肉眼可见的。 微生物特点: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易变异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技术 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为什么要进行纯培养:平板上的单一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一种菌。 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单细胞挑取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1、倒平板: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I号培养基,查氏培养基冷却至55-60℃时,混匀后倒平板,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倒4皿,高氏I号培养基和查氏培养基各倒3皿。 2、制备污水稀释液:10g土样,加入90ml无菌水中,在三角瓶中振摇20min。取0.5ml 加入盛有4.5ml无菌水的试管中,以此类推,制成不同稀释度。 3、涂布:将上述每种培养基平板底面标记稀释度,然后用无菌吸管从最后三种稀释度,即10- 4、10-5和10-6的试管中吸取0.1ml对号放入平板上,用玻棒涂布。 4、培养:高氏I号和查氏倒置培养于28℃培养箱中培养3-5days,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在37℃培养1-2days。 5、挑菌落:转至斜面,检查是否一致,保存。 平板划线法: 1、倒平板,标记培养基名称,编号和实验日期。 2、划线方法 稀释混合平板法: 1、先加菌 2、倒平板时注意培养基温度

3、混合均匀 耗氧、厌氧、兼性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培养四大微生物培养基种类及条件控制 微生物培养技术 1、斜面接种 2、液体培养基接种 3、穿刺接种 4、将已接种的斜面、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放置培养箱中培养 5、将生长好的菌种用牛皮纸包好,置4℃冰箱中保存。 几种常用的保藏方法: 1、传代培养法 保藏的菌种通过斜面、穿刺或疱肉培养基(用于厌氧细菌)培养好后,置4C?冰箱中存放,定期进行传代培养、再存放。 可用胶塞代替棉塞或在斜面上覆盖一层无菌液体石蜡来进一步延长保存期。 2、载体法 使生长合适的微生物吸附在一定的载体上进行干燥。 常用的载体有土壤、砂土、硅胶、明胶、麸皮、磁珠和滤纸片等。 3、悬液法 将细菌、酵母菌细胞悬浮在一定的溶液中保存。 溶液包括蒸馏水、糖溶液、磷酸缓冲液、食盐水等。 4、冷冻法 使菌种始终存放在低温环境下的保藏方法。包括低温法和液氮法。 此法关键是要克服细胞的冷冻损伤。注意控制降温速率及保护剂的使用。 5、真空干燥法 这类方法包括冷冻真空干燥法和L-干燥法。 冷冻真空干燥法是将要保藏的微生物样品先经低温预冻,然后在低温状态下进行减压干燥。 L-干燥法则不需要低温预冻样品,只是使样品维持在10-20C?范围内进行真空干燥。

微生物四大基本技术

微生物四大基本技术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微生物的生理、生态、遗传、进化及其应用等方面。微生物学中的四大基本技术是鉴定、分离、培养和纯化,下面将详细介绍四个技术及其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一、鉴定技术 鉴别和分类微生物的目的是确定微生物种属的名称和系统学位置,并集成有关微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生化学与人类学等知识。鉴定技术在微生物分类鉴定和研究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确定食品污染中的病原菌、确定土壤中的益生菌、确定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群等。 二、分离技术 分离技术是将混合物中的微生物单元分开,主要包括单菌分离和纯菌培养两个步骤。单菌分离利用对微生物的生长特点,通过变形培养、酶切和物理分离等手段提取单个菌单元;纯菌培养是将分离出的单个微生物菌单元在合适的培养基上培育,从而获得单一的纯菌培养物。 分离技术是微生物学中最基础、最原始的技术,主要用于检测、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采用分离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可以排除影响微生物研究的干扰因素,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更准确地刻画微生物的特性和生态功能。 三、培养技术 培养技术是指将微生物体系移植至特定的培养基中进行培育的过程,可分为常规培养和特殊培养两种。常规培养主要是将微生物体系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进行培育,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特殊培养则是指使用特定的培养基和条件对某些微生物进行培养。培养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得微生物样品,便于研究微生物的特性和生态功能。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需要在不同的营养基上进行培养,通过调整培养条件,可以影响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而研究微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响应机制。 四、纯化技术 纯化技术是指将杂质和其它污染物从分离出的微生物单元或培养物中去除,使其成为单一的微生物纯种。纯化技术主要包括精细过滤、免疫沉淀、离心沉淀、磁珠分离和柱层析等,其中柱层析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纯化技术对于微生物研究至关重要,可大幅提高微生物的纯度和活性,从而更好地揭示微生物的功能和代谢途径。微生物学的发展与应用十分广泛,涉及食品科学、农业、医

三、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

三、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 这里所说的细胞培养包括微生物和动植物细胞的培养;所谓大规模培养是指有别于实验室的培养而言。在实验室中进行细胞培养主要是掌握细胞的生长、繁殖、生理、生化等规律,所采用方法和仪器要求精密,但处理量很小,如在好气菌的液体培养时,一般采用扁瓶或摇瓶,靠瓶口的棉塞进行供氧。在生产中,培养细胞的目的是为了收集大量的细胞(如面包酵母、非分泌型重组大肠杆菌)或通过细胞的催化作用大量生产代谢产物(如氨基酸和抗生素)或进行生物转化(如甾体化合物的转化、污水处理)。由于细胞培养量大,所采用的容器也必然很大,但单位液体体积所占有的液体表面却比小型容器少得多,不可能再采用表面通气或震荡的方法来供氧了。带有通气和搅拌装置的生物反应器正是为了适应大规模细胞培养才产生的。此外,在工业生产中,还需考虑经济有效、方便可行和可进行人为控制等因素。为此,环绕大规模细胞培养有不少带有共性的工程技术问题,如氧的供需、物质传递、细胞生长和产物形成动力学、生物反应器的结构和操作、过程检测与控制等。这些问题有的将在以后诸节中介绍,本节将着重介绍各类细胞培养的特点、氧的供需和各种培养方式三个问题。 1.各类细胞的培养特点 在微生物范围内,细菌、放线菌、酵母、霉菌中的不少菌株常用来进行发酵、微生物转化或作为基因工程的宿主。在动物细胞中,哺乳动物的某些淋巴细胞、表皮(包括皮肤以及器官、体腔的表层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的细胞系以及某些鱼、昆虫细胞系可以用来进行传代培养。其中淋巴细胞常用来与骨髓癌细胞经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各种杂交瘤以生产单克隆抗体,或通过病毒的刺激生产干扰素;表皮及成纤维细胞中某些细胞系可用来进一步培养病毒以生产疫苗,有的可作为基因工程的宿主。由于动物细胞属结构和功能齐全的真核细胞,因此对外源基因的表达更为完整和正确,且可以获得结合蛋白产品。在植物界中,几乎所有的双子叶、单子叶、裸子植物以及蕨、藓都能进行细胞培养。某些植物细胞系可以用来生产次级代谢产物。 有关常用微生物、哺乳动物及植物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特点及差异列于表5—1中。 2.氧的需求和供应 除了厌气微生物外,其他微生物以及动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溶解于培养液中的氧,作为细胞对碳源进行生物氧化之用。各种细胞在培养过程中所需的氧量与细胞类别,甚至品种有关,还与所利用的基质有关,当用烃类作基质时,其需氧量就比醇类较高,比糖类更高。此外,在利用细胞的某些代谢作用进行某目标产物的生物合成或生物转化时,也需要消耗一定的氧。由于在利用细胞生产某一产物时,很难分清用于生长繁殖和产物形成各需多少氧,而只能笼统地给出一个对某一产物生产时的需氧量。

微生物学中的细胞培养技术探究

微生物学中的细胞培养技术探究 一、引言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小的生物体,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的学科 领域。细菌是微生物学中重要的对象之一,因其广泛分布于自然 界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巨大。了解和研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方式,需要有效的细胞培养技术。 二、微生物培养基 细胞培养技术的首要条件是培养基的选取。微生物培养基分为 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两种形式。固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分离纯 种菌株,其中最为常用的是琼脂培养基。琼脂是一种来源于海藻 的胶质,富含多糖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它能使培养基凝固,提 供支撑物质和营养物质,方便菌落的形成。液体培养基则适用于 大规模培养菌液,提供的营养物质更加丰富,同时也使得微生物 的生长速度更快。 三、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中存在不同种类的细菌,为了对其进行研究,需要进行 分离和纯化。首先,需要从样本中获得微生物。可以将样本分散 在稀释液中,再用涂布法或平板法将稀释液均匀涂敷于固体培养 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可以观察到不同形态和颜色的菌落,

将单个菌落划分到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二次培养,即可得到纯种 菌株。 四、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与其不同的种类以及环境需求密切相关。通 常微生物生长的基本要素是温度、pH值、营养物质和氧气。微生 物的温度适应性相对较大,但不同类型的细菌有不同的温度适宜 范围。一些需要高温生长的极端嗜热菌,可以在50°C以上的高温 下生长;而一些需要低温环境的嗜冷菌则能在低温下繁殖。pH值 对微生物的生长也非常重要,不同细菌对酸碱度的适应性也有所 不同。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等,在培养基的选择和 调配上需要根据细菌的需求进行相应的配比。另外,一些微生物 在氧气的需求上也存在差异,可以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微需氧 菌等。 五、细胞培养过程的控制与监测 细菌培养过程的控制和监测对于提高培养效果和提取物质的稳 定性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对培养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氧气和 培养时间等进行系统地控制。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测培养物质的 生长状况,例如菌液的浓度、生长曲线的变化和物质产量的积累等。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菌数计数、浑浊度测定和生物量测定等。此外,在细胞培养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细菌的稳定性问题,包括 保持菌种纯度和减少细菌突变的风险等。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动物细胞培养基础知识 一、细胞培养的概念: 细胞培养是用酶消化法将组织碎块分离成单个细胞,用培养基制成细胞悬液,在体外适宜条件下使细胞生长繁殖,并保留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特性。 细胞培养是20世纪初(1907年,Harrson)才建立的一种研究动物细胞行为的方法。由于细胞培养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抗病毒疫苗的生产等,现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精细技术。许多细胞株、细胞系的培育成功,尤其是以人的肿瘤组织为材料建立的各种细胞系,如Hela细胞系(Gey,1952),可用来进行一系列研究,更加促进了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 二、动物细胞培养的特点 动物细胞虽可像微生物细胞一样, 在人工控制条件的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大规模培养, 但其细胞结构和培养特性与微生物细胞相比, 有显著差别:①动物细胞比微生物细胞大得多, 无细胞壁, 机械强度低, 对剪切力敏感, 适应环境能力差; ②倍增时间长, 生长缓慢, 易受微生物污染, 培养时须用抗生素; ③培养过程需氧量少④培养过程中细胞相互粘连以集群形式存在; ⑤培养细胞一般繁殖50 代即退化死亡; ⑥代谢产物具有生物活性, 生产成本高, 但附加值也高。 微生物和动物细胞培养的差别

三、细胞培养所需的条件: 1培养液以往多用天然培养液,现多用合成培养液。合成培养液有多种,如Eagle氏液、RPMI-1640、MEM和199等,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Eagle液主要成分为13种必需氨基酸、8种维生素、糖和无机盐等成分RPMI-1640、199乳汉液还含有其它氨基酸。不同培养液适用于不同细胞,乳汉液多用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Eagle液主要适用于各种二倍体细胞,是最常用的细胞培养液,RPMI-1640、MEM液主要用于传代细胞的培养。 可根据培养细胞的特殊要求进行添加: 抗生素:常用为青霉素(每毫升培养液50~100单位)和链霉素(每毫升培养液50~100微克)。 有机补充物,如丙酮酸钠,谷胺酰氨等。 促细胞分裂因子,如生长因子类的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 贴壁和铺展因子,如胶原蛋白,纤粘蛋白等。

微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

微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微生物学是一个涉及微观生命领域的学科,对人类和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微生物可以是细菌、真菌、病毒等单细胞或单核细胞生物,其中很多都是人类健康和生产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微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不仅能够探索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行为,还可以深入研究微生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人类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一、培养技术 细菌和真菌需要特定的培养基,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生长。例如,一般的培养基是TSB(液体),TSA(固体),这些培养基有不同功效,包括适合以某种特定生长方式的菌种和提供菌体所需的某些蛋白质和营养物质等。在实验室中,通常使用灭菌技术来保持培养基的无菌。使用灭菌设备,例如高压灭菌器和自动化微生物分类器等,可以使得微生物得到安全且正确地运作和增殖。 二、生物分子技术

生物分子技术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手段,它包括PCR技术、DNA测序、RNA干扰等多种方法。PCR技术可以制造大量重复的DNA序列,使得细胞的DNA更容易提取和研究;同时,PCR技 术还可以检测病原菌的存在和确定病原菌的DNA序列。DNA测 序技术还可以揭示菌群之间的变化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这对理解微生物生态学是非常必要的。 三、细胞生物学技术 细胞生物学技术可以揭示微生物与宿主的互动方式。例如,一 个流行病学家可以标记病毒,并研究它在宿主体内的移动行为。 细胞生物学技术中,光镜、电镜等显微镜技术成为不可或缺的工 具之一,可以让研究者们研究细菌或病毒在单一细胞和群体层面 的行为和互动效应。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需要控制自由游动 的细胞,并使其可以在碳涂片上留下显著的痕迹,从而定量研究 其行为。 四、流式细胞分析技术 流式细胞分析也是微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技术之一。通过该技术,可以将微生物群体的重要特征分类、定量和解析,例如大小、

微生物培养及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微生物培养及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一、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是指人工配制的、适合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累积代谢产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的混合基质。 配制培养基是进行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基础,甚至是任何与微生物有关工作的基础。 注意事項–灭菌锅的使用 ①加水盖过底部铁板—②放入东西—③关门—④調整溫度時間—⑤关紧泄压阀 灭菌結束後,等压力降回零時才可打開門 進入灭菌锅之物品,蓋子不可關太緊或太鬆 拿滅菌後物品請記得帶耐熱手套 培养基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营养物质:N源、C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常用的N源:蛋白胨、牛肉膏、肉浸汁、酵母膏 常用的C源:糖、醇类物质(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

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菊糖;醇类:甘露醇、卫茅醇、甘油) 水: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凝固剂:琼脂、明胶、血清等 抑制剂: 1、作用:鉴定细菌、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增加待检菌的检出率 2、种类: 盐类:氯化钠、氯化锂、氰化钾、亚碲酸钾(钠)、亚硒酸钠等 染色剂类:煌绿、蔷薇酸、结晶紫、孔雀绿、孟加拉红、玫瑰红 胆盐类:猪(牛、羊)胆盐、混合胆盐、三号胆盐、去氧胆酸盐、胆石酸盐 抗菌素:青霉素、链霉素、杆菌肽、多粘菌素 指示剂 1、作用:用于指示鉴别细菌可否利用分解糖醇类物质和含

氮化合物,产酸产碱的能力。 2、常用的指示剂:酚红、溴甲酚紫、中性红、中国蓝、甲基红、复红、伊红、美蓝、孔雀绿等。 培养基的类型: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来区分: 1、液体培养基:主要用于增菌培养、鉴别性培养 2、固体培养基:用作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检验杂菌、计数、保藏、生物测定 3、半固体培养基:观察微生物的动力,有时用来保藏菌种 4、脱水(商品)培荞基:脱水培养基也称为商品培养基、预制干燥培养基。 ●将各种营养成分按比例配制完全,制成脱水的干粉状,装 瓶出售;使用时只需按比例加人定量的水溶化、灭菌便可。 ●根据培养基的用途来区分: ➢增殖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1、增殖培养基: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

微生物技术3篇

微生物技术 第一篇:微生物技术概述 微生物技术是指以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或应用对象的一 种技术体系。微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食品、化工等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它可以用来开发新药物、 生产新型酶类、制作生物降解剂、制备生物肥料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微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包括,微生物培养、基因工程、 代谢工程、酶工程等。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这些核心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微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利用微生物,我们可以生产出多种药物,从而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例如,青霉素、链霉素和红霉素等广谱抗生素,是从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的。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来生产蛋白质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生物制品。 在农业领域,微生物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了重视。通 过微生物肥料的使用,我们可以减少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从而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来研发新的生物防治剂,用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 总之,微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预见,微生物技术将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为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提供更多的福利和保障。 第二篇:微生物培养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是基础的技术之一,是微生物学中最常 用的技术之一,主要是将微生物种子放置于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微生物培养技术主要包括,选择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发 展出适合自己微生物的培养基,选择适当的培养条件对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极为重要。同时,为了能够提高培养效果,还可以利用不同的微生物培养设备,如摇床培养箱,气体调节仓等。 微生物培养技术是许多其他微生物技术的基础技术。例如,在基因工程和酶工程领域,我们需要先进行微生物培养,然后获取大量的微生物菌落,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DNA提取和酶的提纯工作。 微生物培养技术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用来进行研究的, 还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例如,利用微生物的发酵能力,我们可以生产出多种生物制品,如乳酸菌、酵母菌等。此外,微生物培养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备生物降解剂、细菌肥料等产品。 总之,微生物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中最基础的技术之一,对于微生物繁殖、生长和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微生物培养技术将会发展出更加高效、快速和便捷的方法,以适应各个领域的需求。 第三篇: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 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是许多微生物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从而使之具有更好的应用性能。 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主要工作是将外源基因转入微生 物体内,使微生物的遗传信息进行修饰和改变。例如,在微生物基因工程中,我们可以利用重组DNA技术向微生物细胞中导

细胞、微生物及其相关培养技术

细胞、微生物及其相关培养技术 1 细胞及微生物 1.1 细胞 高等植物细胞膜外有细胞壁,细胞质中常伴随有质体,体内有叶绿体、液泡及线粒体。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细胞质中常有中心体。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的功能。 1.2 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以及病毒。微生物多为单细胞生物,野生生存条件比较简单。此外,虽然其个体十分微小,却与人类关系密切,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重要的联系。 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10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一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以及染色体,且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结构和功能并不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和放线。三是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为其代表。它们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和繁殖。 2 植物组织与动物组织 细胞先进行分裂与生长,然后由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把形态、结构相似,在个体发育中由相同来源的细胞群所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

位,称为组织。 2.1 植物组织 植物组织分为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根据分生组织在植物体中的分布位置,可分为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及居间分生组织。 为适应特定的生理功能,细胞出现了更为明显的特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成熟组织。薄壁组织:同化组织、吸收组织、贮藏组织、通气组织和传递细胞。输导组织:导管、管胞、筛胞、筛管和伴胞。机械组织: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保护组织:表皮和周皮。分泌结构:外分泌结构和内分泌结构。在植物的个体发育中,由同类细胞构成的组织是简单组织;由多种类型细胞构成的组织构成的组织称为复杂组织。简单组织:分生组织、薄壁组织。复合组织:表皮、周皮、树皮、木质部、韧皮部和维管束。 2.2 动物组织 根据构造、功能和起源的差别可以将动物组织分为4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和弹性结缔组织等)、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它们以不同的比例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动物的各种器官和系统,实现了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等全部的生命活动。 3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也叫细胞克隆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由一个细胞经过大量培养成为简单的单细胞或极少分化的多细胞,细胞培养的本质就是对于细胞的克隆。培养过程一般需要光、气体、水、无菌条件、渗透压、营养物、pH和温度的条件。细胞培养是整个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细胞培养技术

组织细胞培养技术 一.发展概况 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是在体外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在无菌、适当温度和一定营养条件下。使从体内取出的组织生存、生长繁殖和传代,并维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广义的组织培养与体外培养同义。体外培养(Invitro)包括所有结构层次的培养,即: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和器官培养。 所谓细胞培养(Cell culture)是指细胞包括单个细胞在体外条件的生长。 组织培养的发展史已有近百年,最初的组织培养是胚胎学和微生物学的引申,建立于无菌原则上,用天然体液(如胎汁、血浆)来维持从整体切下的组织块,对细胞进行形态和功能的观察。 通过许多学者大的改进和革新,培养基由天然动物血浆改为合成培养基,促进细胞生长物质从胎汁改为动物血清。现在全世界贮存的细胞约有万种以上。组织培养不仅是细胞生物学必需的技术,也是分子生物学、肿瘤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等学科必要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和方法 体外培养细胞的生存条件: (一)营养。 体外培养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与体内相同,主要有糖、氨基酸和维生素三大类。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合成培养基如1640、199等所含的氨基酸已足够,但在使用合成培养基时,仍需加入一些天然成份,如人或动物的血清、血浆和胎汁等。目前主要使用血清,以牛血清为主。血清的生物效应早已证明,它含有多种促细胞生长因子、促贴附因子及其它活性物质等。不仅能促进细胞增长且能帮助细胞贴壁。不同血清对细胞作用不同。以小牛血清最好,成年牛和马血清次之。合成培养基中不加血清也能维持细胞生存,但不能很好生长,加入5%的血清,对大多数细胞来说,能维持细胞不死和缓慢生长,要使细胞正常生长,一般需加10~15%的小牛血清。每个批号血清使用前要加热处理,一般灭活于56℃水浴中30分钟,每个批号血清使用前要加热处理,一般灭活于56℃水浴中30分钟,每5分钟摇一次。10%血清营养

单细胞培养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单细胞培养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单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微生物学研究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细胞及其代谢、生长和生产活动。相比于传统的菌种培养方法,单细胞培养技术更为精细和高效,对微生物学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单细胞培养技术的定义及原理 单细胞培养技术是将微生物细胞分离到单独的培养环境中,既避免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干扰,又能够精确定量和调节培养环境,以便进行深入研究。单细胞培养技术的实现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条件,通常采用微型离心管法或微流控技术等。 二、单细胞培养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1. 研究单细胞生长和代谢 在传统的菌种培养方法中,细胞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协作等问题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和代谢状态,难以获得生理学上的真正数据。而利用单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将微生物单元分离出来,通过对不同类型、温度、物质等的培养环境进行变化,记录单细胞的生长和代谢过程,进而更深入地了解其基本特征。 2. 发掘微生物新种类和新功能 单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创造合适的培养环境,促进微生物细胞的筛选和生长,从而有望发现新的微生物种类和新的生化功能。这是对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和拓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为人类在食品、医药、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微生物选择。 3. 探索微生物在环境适应和进化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传播和适应过程不容易直接观察和分析,能够通过单细胞培养技术,将微生物感应到不同侵蚀场域环境下的生存下限和资源交互。通过对单细

胞的代谢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这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趋势及展望 单细胞培养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例如设备、技术路线、适应环境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单细胞培养技术在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将有望进一步拓展、深入和优化,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有着很大的帮助。 总之,单细胞培养技术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为我们披露了微生物世界的许多奥秘。未来希望通过这项技术在微生物学、生物学及其他领域的发展将突飞猛进。

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及培养技术

实验微生物的分离、接种和培养技术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的原理,掌握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接种技术,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掌握无菌操作的基本环节。 二、实验原理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平板分离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是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成分、酸碱度、温度和氧等要求,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该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通常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获取单个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技术完成。 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之为接种。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无论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或鉴定以及有关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及生理研究都必须进行接种。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如操作不慎引起污染,则实验结果就不可靠,影响下一步工作的进行。 三、实验器材 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 器皿:培养皿,接种环,酒精灯,玻璃涂棒,显微镜 四、操作方法 1、倒平板:将已经制备好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加热溶化待冷至55~60℃时倒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 2、涂布:在上述培养基中用无菌吸管吸取湖水的稀释液0.2ml,小心地滴在对应平板培养基表面中央位置,用无菌玻璃涂棒,右手拿无菌涂棒平放在平板培养基表面上,将菌悬液先沿同心圆方向轻轻地向外扩展,使之分布均匀。室温下静置5~l0min,使菌液浸入培养基。 3、培养:上述培养基平板倒置于37℃温室中培养24h。 4、伊红美蓝培养基准备:在已经制备好的伊红美蓝培养基中加入乳糖,加热溶化琼脂,冷却至50~55℃,加入伊红和美蓝溶液,摇匀,倾注平板; 5、分离:将培养后长出的单个菌落挑取少许细胞,用无菌玻璃涂棒,右手拿无菌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一节微生物纯培养的获得 纯培养: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单细胞来说由一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一.纯培养获得方法: (一)稀释法 1.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稀释法进行液体分离必须在同一个稀释度的许多平行试管中,大多数(一般应超过95%)表现为不生长。 2.稀释平板法分离纯培养:使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形成单个菌落的基本方法。 (二)划线法 (三)涂布法 (四)单细胞(孢子)挑取法 (五)选择培养法:抑制大多数其它微生物的生长;使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更快;(没有一种培养基或一种培养条件能够满足自然界中一切生物生长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所有的培养基都是选择性的。)使待分离的微生物生长“突出”。 1.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 高温下培养:分离嗜热细菌;培养基中不含N:分离固氮菌; 培养基加抗生素:分离抗性菌;创造无氧环境下:分离厌氧 菌。 2.富集培养 二.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不是依据细胞大小,而是依据细胞数目的增加 作为生长测定的指标。 微生物生长:单位时间里微生物数量或生物量(Biomass)的变化

评价培养条件、营养物质等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评价不同的抗菌物质对微生物产生抑制(或杀死)作用的效果;客观地反映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一)直接计数法(全数法) 1.涂布计数法 2.计数器计数法 3.比例计数法:将已知颗粒浓度的样品(例如血液)与待测细胞细胞浓度的样品混匀后在显微镜下根据二者之间的比例直接推算待测微生物细胞浓度。 4.电子自动计数器计数法 5.比浊法:在一定波长下,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以光密度(optical density, 即O.D.)表示菌量。 (二)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1.平皿菌落计数法 2.薄膜过滤计数 3.稀释法 (三)测定细胞物质 1.以干重、湿重直接衡量微生物群体的生物量; 2.通过样品中蛋白质、核酸含量的测定间接推算微生物群体的生物量; 3.测定某种生理指标法: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较多,各具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某种或某几种方法,相互配合使用。 第二节微生物生长规律 一、细菌的个体生长 细菌个体生长包括细胞结构的复制与再生,细胞的分裂与控制等。 二.细菌纯培养的群体生长规律(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把一定量单细胞微生物接种于新鲜液体培养基中,在保持培养液体积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增长,细胞数目的增长呈现一定的规律,以细胞数目为对数为纵坐标,生长时间为横坐标,绘制所得到的曲线为生长曲线(也叫繁殖曲线)。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是一门涵盖了广泛领域的科学,其重要性不仅在于理论,更在于应用。微生物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工业、环保等诸多领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众多解决方案。 从医药领域来看,微生物培养技术对于新药研发、药物筛选、疫苗制备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微生物培养技术,我们可以快速地筛选出具有抗药性的菌种,为抗癌、抗疟等新药的研发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疫苗的生产也依赖于微生物培养技术,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行控制,我们可以制备出安全有效的疫苗。 在农业领域,微生物培养技术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通过培养有益微生物,我们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等生物制品,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工业领域也是微生物培养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例如,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我们可以生产出各种食品、饮料、调味品等。同时,微生物也可以用于生产各种工业原料,如乳酸、乙醇、丁醇等。这些产品的生产不仅节省了能源和资源,而且对于环境保护也具有积极意义。

在环保领域,微生物培养技术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通过微生物降解技术,我们可以处理各种有机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利用微生物治理污水、废气等也是环保领域的重要应用方向。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科学。在医药、农业、工业、环保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深入和广泛。我们也应该继续探索和研究微生物培养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是一门涵盖了广泛领域的科学,其重要性不仅在于理论,更在于应用。微生物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工业、环保等诸多领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众多解决方案。 从医药领域来看,微生物培养技术对于新药研发、药物筛选、疫苗制备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微生物培养技术,我们可以快速地筛选出具有抗药性的菌种,为抗癌、抗疟等新药的研发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疫苗的生产也依赖于微生物培养技术,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行控制,我们可以制备出安全有效的疫苗。 在农业领域,微生物培养技术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通过培养有

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原理

第一章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一般认为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和发酵工程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几乎都与细胞培养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细胞培养更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比如基因工程药物或疫苗在研究生产过程中很多是通过细胞培养来实现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很多是以CHO 细胞作为载体;细胞工程中更是离不细胞培养,杂交瘤单克隆抗体,完全是通过细胞培养来实现的,既使是现在飞速发展的基因工程抗体也离不开细胞培养。正在倍受重视的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也要经过细胞培养过程才能实现,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有的也与细胞培养密切相关。总之,细胞培养在整个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关键的核心作用。 第一节体外培养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体外培养(in vitro culture),就是将活体结构成分或活的个体从体内或其寄生体内取出,放在类似于 体内生存环境的体外环境中,让其生长和发育的方法。 ●组织培养:是指从生物体内取出活的组织(多指组织块)在体外进行培养的方法。●细胞培养:是指将活细胞(尤其是分散的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的方法。 ●器官培养:是指从生物体内取出的器官(一般是胚胎器官)、器官的一部分或器官原基在体外进行培养的方法。 二、体内、外细胞的差异和分化 1、差异:细胞离体后,失去了神经体液的调节和细胞间的相互影响,生活在缺乏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环境中,日久天长,易发生如下变化:分化现象减弱;形态功能趋于单一化或生存一定时间后衰退死亡;或发生转化获得不死性,变成可无限生长的连续细胞系或恶性细胞系。因此,培养中的细胞可视为一种在特定的条件下的细胞群体,它们既保持着与体内细胞相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也有一些不同于体内细胞的性状。实际上

考点35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应用(解析版)

考点35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精讲+精练) 目录 一、知识点精准记忆 二、典型例题剖析 1、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2、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和计数 三、易混易错辨析 四、2022高考真题感悟 五、高频考点精练 一、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1.培养基的配制

(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2)用途: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微生物或积累其代谢物。 (3)类型:按物理状态分类 液体培养基:①特点:不含凝固剂,呈液体状态②用途:工业生产 固体培养基:①特点:含凝固剂(如琼脂),呈固体状态②用途: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活菌计数,菌种保藏 (4)成分 碳源:①特点:提供碳元素的物质②作用: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的物质和一些代谢产物,有些也是异养生物的能源物质③来源:无机碳源:CO2、NaHCO3等;有机碳源:糖类、牛肉膏等氮源:①特点:提供氮元素的物质②作用: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物质③来源:无机氮源:N2、NH3、铵盐、硝酸盐等;有机氮源:蛋白胨等 无机盐:①特点:为微生物提供除碳、氮之外的各种重要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②作用:为微生物提供无机营养,调节培养基的pH等③来源:无机化合物:KH2PO4、K2HPO4、NaCl等 水:①特点:生物体含量最高的无机化合物②作用:良好的溶剂,参与化学反应等③来源:培养基、代谢产物 (5)提醒:除了上述主要营养物质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需求。例如,在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在培养霉菌时,一般需要将培养基调至酸性;在培养细菌时,一般需要将培养基调至中性或弱碱性;在培养厌氧微生物时,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2.无菌技术 (1)目的:获得纯净的培养物。 (2)关键:防止杂菌污染。 (3)区别:消毒与灭菌的比较

第36讲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

第36讲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素养目标】 1.基于科学事实,形成培养基的概念,理解培养基的种类、成分及配制配方,并能进行选择培养基配方的设计。(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基于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的方法概括出无菌技术的种类及常用方法与原理。(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按照实验操作步骤,使用简单的实验器具进行配制培养酵母菌的培养基、平板划线、消毒和灭菌等的纯培养实验操作,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并与他人进行必要的交流。(科学探究) 考点一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1.培养基的配制 (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2)营养组成: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此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2的需求。 【拾遗补缺】来源于选择性必修3 P10“旁栏思考”:培养基中加入氮源的原因是培养基中的氮元素是微生物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物质所必需的。 (3)种类 ①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②按功能可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2.无菌技术 (1)目的: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基。 (2)关键:防止杂菌污染。 (3)常用方法:灭菌和消毒。 (4)无菌技术的主要方法及适用对象(连线) 【拾遗补缺】源于选择性必修3 P10“相关信息”:生物消毒法是指利用生物或其代谢物除去环境中的部分微生物的方法。 3.微生物的纯培养

(1)概念: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就是纯培养。 (2)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菌落的概念: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可以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 (4)酵母菌的纯培养 制备培养基 (配制培养基、灭菌、倒平板) ↓ 接种和分离酵母菌 ↓ 培养酵母菌 (将接种后的平板和一个未接种的平板倒置、培养) 【拾遗补缺】源于选择性必修3 P13“结果分析”:如果在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有菌落,说明培养基被杂菌污染。 (1)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有时还需要加入一些特殊的物质() (2)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 (3)无菌操作的对象只要是没有生物活性的材料(如培养基、接种环等)都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4)平板划线法中每一次划线后要将接种环灼烧() (5)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答案(1)√(2)√(3)×(4)√(5)× 1.选择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的比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