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的成分

骨的成分

骨的成分
骨的成分

骨的成分及特性

甘棠中心学校803班包庆

骨是动物的运动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人体共有206块骨,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

测试表明: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千克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千克的压力。同时,骨骼也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它的功能是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制造红细胞和白细胞,储藏矿物质等。骨由不同的形状组成,有复杂的内在和外在结构,使骨在减轻重量的同时能够保持坚硬。那么,骨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使得骨具有这么优秀的特性呢?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吧。

实验过程:

1、提出问题:从解剖盘中取一根羊或鲤鱼的肋骨,用双手慢慢地将肋骨折弯,你会感觉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这是为什么呢?

2、收集资料:长骨的骨面覆盖着骨膜,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物质。骨干外周部的骨组织致密,称为骨密质;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称为骨松质。长骨骨干中央的空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容纳着骨髓。幼年时骨髓呈红色,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如身体大量失血时,黄骨髓也可以恢复造血功能。幼年时,骨能够长长和长粗。骨膜内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骨折后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骨骼的成分之一是矿物质化的骨组织,其内部是坚硬的蜂窝状立体结

构;其他组织还包括了骨髓、骨膜、神经、血管和软骨。人的骨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一部分,骨与骨之间一般用关节和韧带连接起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骨也可以熬制成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3、作出假设:我们可以根据以上这些事实,作出假设:骨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和无机盐。

4、制定计划:(1)整个实验分为对照组、实验组I、实验组II,一共三组来进行。

(2)实验组I;用燃烧法鉴定骨中含有的无机盐,因为有机物能够燃烧,骨中将剩下无机盐。

(3)实验组II;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大约10分钟,观察骨。因为稀盐酸能溶解骨中的钙盐,骨中将剩下有机物。

(4)制定计划时,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与实验组作比较。

(5)将计划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和药品试剂列出清单,并按照清单检查试验台上是否有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5、实施计划并记录:

骨的成分及特性实验记录表

6、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的。

实验研究表明:骨中有水分、有机物和无机盐。成年人的骨由三分之一的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蛋白)和三分之二的无机质(主要是磷酸钙、碳酸钙、和氧化钙)组成,钙盐使骨坚硬,骨胶原蛋白使骨具有韧性。据科学测定,在成人的骨中,有机物占三分之一,无机物占三分之二,这种骨既坚硬又有弹性。在儿童和少年的骨中有机物多于三分之一,骨的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所以,青少年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势;老人的骨中无机物增多,骨的弹性变小,易骨折,所以,我们要特别关照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车安全,防止他们跌倒骨折。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老人、儿童和青少年要注意补钙。青少年还要坚持适当的锻炼,以强健骨骼,为良好的体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骨的成分

骨的成分(第二课时) 复习长骨的结构及结构特点: 新课的引入可从观察用力折骨和敲打骨的现象分析开始。教师取一根长骨,先用力折,再敲打几下,学生观察容不容易折断和敲碎?再取一根肋骨,用手轻轻弯,观察弯曲的程度。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挤压鱼肋骨的两端,体验有什么感觉?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得出:骨既坚硬又有一定的弹性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骨有这样的特性?骨里有哪些物质使它具有这样的特性? 提示:先把骨中的无机物去除,剩下有机物,观察骨的特性,再将骨的有机物去除,剩下无机物,观察骨的特性。 原理:无机物——不能燃烧,溶于酸有机物——能燃烧,不溶于酸。 学生根据实验设计实验步骤: 提示:实验类型——对比实验法。 提问学生至少需要几根骨?什么与什么的对比?哪是实验组,哪是对照组? 反馈:至少需要三根骨,煅烧骨与正常骨的对比,脱钙骨与正常骨的对比,煅烧骨与脱钙骨均是实验组,正常骨是对照组。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与用具:培养皿(装15%的稀盐酸,盖上盖)、筷子、酒精灯、镊子、鱼肋骨(每组三根)清水(装烧杯里)。 指导学生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两人一组) 1.取三根鱼肋骨,把第一根放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浸泡15分钟,然后用筷子取出,用清水冲洗。 2.第二根用镊子夹牢,至于酒精灯的火焰上烧至灰白色,冷却。 3.第三根作对照。 观察内容: 1.煅烧时骨的颜色有何变化? 2. 骨放在盐酸中时有什么现象产生? 3.煅烧的骨用镊子敲一敲怎样?与对照的骨作对比。 4.酸泡过的骨用手摸一摸质地与对照的骨有何不同?试一试能否打结?

思考: 1.用盐酸浸泡鱼肋骨的目的是什么? 2.用火焰煅烧鱼肋骨的目的是什么? 3.骨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学生动手实验中要指导学生注意:用酒精灯的正确方法;盐酸不要弄到手上、别碰翻,从酸中取出的骨要用清水冲洗;观察时要仔细,且边观察边思考。 实验完毕,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骨在煅烧后,变得脆硬,用盐酸浸泡后,骨变得柔软有弹性,能弯曲打结。 实验结果的分析:骨在煅烧时,烧掉的有机物,剩下的是无机物。骨变得脆硬。骨放在 性。 骨的物理特性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 提问引入:那么骨中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各占多少呢?人一生中骨成分是否都一样?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骨成分各个时期变化表。学生看完后,让学生总结出人一生骨成分的变化及物理特性的变化。然后让学生解释: 1.为什么儿童少年时期要养成正确的坐立行姿势? 2.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 教师可进一步强调:儿童和少年的骨中有机物稍多于1/3,因此,骨的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但易变形,所以,青少年要特别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以使身体长得健康端正。老年人骨中的无机物增多,因此,骨的弹性变小,易骨折。所以,我们要特别关照老年人行走、坐车的安全,防止他们跌倒骨折。这也是青少年文明礼貌的具体体现。 讲述:骨的成分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其物理性质也随着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年时不断产生骨组织,使骨长长,骨膜中成骨细胞不断产生骨质使骨长粗。同时注意讲清随着长骨增粗,骨髓腔也增大,以保持轻便的特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演示骨生长的多媒体软件) 厚,骨松质排列更加整齐、有规律,这样骨更加坚固。 板书:四、骨折和骨折后的急救教师提醒同学,主要骨折部位多发生在四肢,不要活动骨折部位,可用夹板或其它材料把骨折部位两端关节固定,立即送往医院及时治疗。 板书设计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产生过程

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产生过程 人和大多数动物在受到创伤后,都会从伤口流出红色的液体,这就是血液。血液主要由血浆及血细胞组成,前者占血液的50% ~60%,后者占40%~50%。血细胞包括了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3种有形成分。 当我们人类的胚胎还在母亲的子宫里时,血细胞就开始生成了。胚胎1~2月时,卵黄囊最先造血;2~6个月后,卵黄囊逐渐萎缩退化,肝脏开始造血,它不但能分化出初级的原始红细胞,而且能分化出次级原始红细胞,这些细胞发育成熟为红细胞,经血窦进入血液。 同时在3个月左右,脾脏也参与造血,主要生成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至第5个月时,脾脏造血功能衰退,仅制造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这一造血活动则会维持终身。

自胚胎的第4个月起,主要由骨髓造血,最初仅制造粒细胞,继之还制造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同时,胸腺及淋巴结亦开始造血活动,胸腺生成淋巴细胞,至出生后仍保持此功能,淋巴结则主要生成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出生后,骨髓几乎是造血的唯一器官(在正常情况下)并维持终身。婴儿和儿童早期,他们的骨髓中充满了造血的红骨髓;5~7岁时,骨髓腔内出现不具造血功能的脂肪细胞,并逐年增多,形成黄骨髓,不过这种黄骨髓仍具有潜在的造血能力;从胚胎后期至生后终身,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生成各种血细胞,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祖先”,干细胞在骨髓适宜条件和造血因子调控下生成干细胞后,依靠各种营养,从原始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各系细胞,细胞成熟后进入血液,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骨髓每秒产生约200万个红细胞,200万个血小板和70万个粒细胞。 人体的血液平时在心脏及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着,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儿童则为体重的8%~10%,也就是说,一个体重60kg的成年人,体内约有4500ml的血液。此外,约10%的血液储藏在脾脏里,脾脏是我们机体的一个天然“血库”。 正常人血细胞会因年龄、性别、种族而有所差异。新生儿的血细胞压积比出生两年内的婴儿高,老年人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常常是中青年的正常值低限,正常女性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

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一、教学思路: 《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这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教科书生物第三册第三章运动第一节《骨》的第二节。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以学过的骨的结构为知识基础,通过探究实验重点介绍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进一步阐述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学会鉴定骨的成分。 (2)能力目标 学会鉴定骨的成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3)德育目标 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教学重点 骨的成分,这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 3.教学难点 鉴定骨的成分,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在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时应强调注意事项以免发生意外。 4.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材料、资源,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方式认识骨的结构,介绍骨的生长。第二课时学习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这里主要说明第二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5.教学方法和手段 布鲁纳主张,发现并不仅仅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而是包括着所有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的知识的一切活动形式.这节 课就是通过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景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应用讲解法、谈话法、比较法和指导法,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教案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主备: 集体备课组: 上课时间: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观察图片,区分白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 3.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学会利用正常值和检测值的对比判断病情;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体血液等知识的学习,了解有关血液的常识。 教学重、难点: 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病到医院看病时,医生经常要求我们通过化验血液来诊断病情。那么, 血液有哪些成份组成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出示血液化验单激发 学生的兴趣来导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活动一: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 1.血液是人体的什么组织,它有什么功能? 2.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血细胞包括哪几种?各成分有什么功能? 3.血浆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有问题的各小组讨论。 1.血液是结缔组织,是人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它在人体内不停的流动,把氧气和养 料输送到全身各处,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2.血液的组成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看一看,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 想一想,血液的成分由哪些 物质组成?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血液的组成 : 血浆(淡黄色)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3.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 成分:通过观察血浆的组成图片总结血浆的成分与功能 水(约占91%~92%) 蛋白质(约占7%) 葡萄糖(约占0.1%) 无机盐(约占0.9%) 废物(少量) 功能: a.运载血细胞; b.运输养料和废物. 4.血细胞的组成及功能 活动二:观察血细胞彩图。 看一看,各类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数量有什么不同? 想 一想,人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学生讨论填“血细胞特征比较”表。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学会用化学方法鉴定骨的成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试股成人骨的压力数据理解还将有成分与物理特性有密切关系; (2)、通过燃烧和溶解实验,使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激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骨的成分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实验器具】 新鲜鲢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清水、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前的准备: 对于鉴定骨的成分实验,煅烧的骨我选用长而薄的鱼肋骨,脱钙骨我选用细而长的小的鱼肋骨。这样我认为会效果较好些,还可以节省时间。骨的脱钙需要较长时间,我在课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实验操作完毕后,可以先观察我预先做好的那份实验结果。在学生做实验前,必须强调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以防灼伤等。 二、知识介绍: 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的物质; 无机物:一般不易燃烧的物质。 补充:有些无机物在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 三、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1)、体验感知:请同学们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鲫鱼的肋骨,用手轻轻地将肋骨折弯,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2)、思考问题:骨为什么具有这种物理特性呢骨具有什么成分和特性呢 2.做出假设: (1)、阅读课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2)、依据这些事实做出假设: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无机物)、有机物。 3.设计与实施方案: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 (1).实验组:取鲫鱼的相同部位的鱼骨共2块,并将鱼骨清洗干净;将一块鱼骨放在稀盐酸中浸泡20分钟,将浸泡在稀盐酸中的鱼骨取出,用清水洗净; (2)、用酒精灯烧另一块鱼骨,烧2-3分钟,用酒精灯烧的鱼骨用解剖针敲击,用稀盐酸浸泡的鱼骨对折弯曲,另一块敲击且弯曲; (3)、对照组:再取鱼骨1块,不做任何处理与实验组进行对比。 4.观察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结果。 5.实验结论。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无机物)、有机物。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 6.交流与讨论: 【思考与练习】 1.骨为什么既坚硬又有弹性 答:因为(1).骨燃烧后燃烧掉了有机物,剩余了无机物。无机物可以使骨骼变得更硬脆,使得无机物含有钙,所以骨的主要成分是钙。(2).骨在稀盐酸中浸泡后溶解了无机物,剩余了有机物。有机物可以增加骨的柔韧性,所以骨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2.青少年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应该有哪些正确姿势

血液成分

搜索答案 ]血液成分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由于这些溶 (二)血细胞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见彩图)。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部分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只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一旦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102mmHg),CO2分压低(40mmHg),血红蛋白(氧分压40mmHg,二氧化碳分压46mmHg)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46mmHg)而O2分压低(40mmHg),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的形态和数目的改变、以及血红蛋白的质和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00万/μ1为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g/L则为缺铁性贫血。此时常伴有红细胞的直径及形态的改变,如大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9μm,小红细胞贫血的红细胞平均直径<6μm。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由于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区明显扩大。 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使出入红细胞的水分维持平衡。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ghost)。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可使红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脂溶剂、蛇毒、溶血性细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殊性,例如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约为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与成熟红细胞区分。用煌焦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核糖体的存在,表明网织红细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消失,血红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樗,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2、白细胞

骨的成分和特性

初一年级生物学科第二学期导学案 课题(一)骨的成分和特性课型新课 学习目标(1)概述骨的成分物理特性。 (2)尝试探究骨的成分,分析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探究骨的成分,解释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知识 链接 学法 指导 自主合作互助 学习过程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一、自主学习 复习提纲:学生回顾记忆知识,再师友互相抽查。 1、人体的运动系统组成。 2、骨的形态:、、、。 3、人体有_____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4、骨的结构? 导学提纲:自主学习新知识,找出疑难问题。 1、取一根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 度又有弹性。为什么骨坚硬而有韧性?它为什么又有这样的物理特性呢? 2、骨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3、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4、骨浸泡在稀盐酸中,被溶解的成分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5、骨浸泡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 性? 二、探究释疑 师友共同总结骨的特性和骨成分的关系。

弹性变____,易骨折 既坚硬又有弹性 弹性____ ,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特性 <1/3 1/3 >1/3 ________ >2/32/3<2/3无机物老年人成年人少年儿童 骨的成分及特性 ①成分:水分、无机盐(主要是____ 盐,所以骨质坚硬)、 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 能使骨具有______) 。②人体骨成分的特性 钙韧性有机物大小 三、巩固理解 师友自主理解骨的成分、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四、互助提高 幻灯片出示检测题,学生自主完成。 全班交流正确答案,基础题让学友讲给师傅听,学友解决不了的请师傅讲解,较高难度题型教师点拨后,师友交流合作提高。 1、公共汽车上年轻人未给老人让座,请对此加以评述,并说明其科学 道理。 2、出示学生课堂上标准的坐资图片,质疑:为什么老师上课要求正确 的坐姿?应该有哪些正确姿势? 3、老年人为什么易骨折?为防止老年人骨折,我们能够做什么? 4、为什么说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青少年、老年人为什么需要补钙? 5、老年人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的原因是:( ) A 、骨中有机物成分多 B 、骨中无机物含量超过1/3 C 、骨中有机物占1/3,无机物占2/3 D 、骨中无机物的含量超过2/3 6、人体内终身存在红骨髓的部位是:( ) A 、骨密质内 B 、骨髓腔中 C 、骨松质内 D 、骨膜中 7、少年儿童若长期不注意坐、立、行、走正确姿势骨骼就会变形原因:( ) A 、骨中无机物多,有机物少 B 、骨中有机物多,无机物少 C 、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相等 D 、骨中有机物的含量超过1/3 五、梳理总结 师友谈收获: 1、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知识 2、师友互评(主要是感谢或激励的话) 3、评选优秀师友

七年级生物下册《骨的成分和结构》讲学稿(无答案) 冀少版

《骨的成分和结构》讲学稿 课题:骨的成分和结构 【学习目标】: 1.知道骨的成分和结构。 2.了解骨的功能。 3.了解骨的卫生保健措施。 【学习重点、难点】: 1.骨的成分和结构。 【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学会分析比较,找出异同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人体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由运动、支持、连结等作用。 (一) 人体的主要的骨 人体骨骼由________块连接而成,以其分布的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详细内容看课本P121图6-2。 (二) 骨的成分 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4.完成实验: [ 方法步骤 ] (1)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有什么感觉? (2)用镊子夹取一块肋骨,放到酒精灯上燃烧,直到再不能燃烧为止,看看此时骨的颜色,用镊子触及骨,有什么感觉? (1)青少年为什么要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冀少版七下生物讲学稿] 第六章 第一节 一 骨的成分和结构 兴华路中学 08______班 姓名_____________

(2)分析老年人容易骨折的原因。 (四) 生活在线 1. 骨为什么硬而不脆,坚而不重? 2. 什么是骨折?骨折之后怎样处理? 3. 为什么骨能够生长和再生? 二、课堂教学 1、小组内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巡视发现优秀的作品以及代 表性问题,组织全体同学解决疑难。 2、组织观看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 三、小小练兵场 1.人体骨骼包括_______块骨。骨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构成。躯干骨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2.骨的基本成分是由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构成的,骨质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种,在长骨中,集中在骨干的是_______,骨的两端是_______。 3.青少年时期,骨中的有机物成分含量超过_______,容易使骨骼变形。 4.青少年的胫骨长长,新增的骨组织主要来自() A.软骨层 B.骨髓 C.骨膜 D.骨质 5.法医鉴定某被害人的遗骨,发现无机物和有机物之比是2:1,则此人可能正处于 ()

八年级生物教案-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成年人的股骨能承受250~400kg的压力,肱骨能承受174~276kg的压力。骨的这种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密切关系。【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骨的成分; 2.对探究骨成分实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3.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骨质特性作出科学的解释。【材料器具】羊或鲤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方法步骤】1.提出问题从解剖盘 中取一根羊或鲤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骨为什么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组同学讨论后,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2.作出假 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依据这些事实你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成分中可能有:()。3.制定计划(1)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这种成分?(2)取少许 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3)制定探究骨成分的实验计划时,是否 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4)将本组计划选用的实验材料、 实验用具和药品试剂列出清单,并按照清单检查实验台上是否有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4.执行计划(1)小组内做好明确分工。(2)参考下列表格,记录本组的实验现象。 注意:(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5.交流

与评价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展示实验处理材料。 操作项目实验组对照组实 验方法用酒精灯火焰烧鱼骨用稀盐酸浸泡鱼骨不做处理结果鉴别方法用解剖针敲击处理材 料将处理材料对折弯曲敲击和弯曲处理材料结 果分析及结论 【讨论】1.骨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 什么特性? 2.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3.骨浸泡在稀盐酸中,被溶解的成分是什么?这种物 质有什么特性? 4.骨浸泡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 物质有什么特性?【思考】1.骨为什么既坚硬又有弹性? 2.青少年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应该 有哪些正确姿势? 3.老年人为什么易骨折?为防止老年人骨折,我们能 够做什么? 4.为什么说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青少年、老年人为 什么需要补钙?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围绕在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比容 【例题】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有() A.钙离子 B.球蛋白 C.白蛋白 D.凝集素 E.纤维蛋白原答案】E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如:红细胞比容—— ·男:40~50% ·女:37~48% ·新生儿:55%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4~5 血浆1.6~2.4 ·血浆的pH值:7.35~7.45 主要是NaHCO 3/H 2 CO 3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300mOsm/(Kg·H 2 O) = 770kPa 或 5790mmHg 血浆渗透压 =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形成无机盐、葡萄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 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 清蛋白) 压力大:300mOsm/(Kg·H 2 O)小:1.3mOsm/(Kg·H 2 O)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 形态和功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 浆容量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1.数量 男:4.0~5.5× 1012/LHb:120~160g/L 红细胞比容:40%~50% 女:3.5~5.0×1012/LHb:110~150g/L 红细胞比容:37%~48% 2.功能:

① 运输O 2、CO 2 ② 缓冲血液pH值 3.造血: 生成原料:铁、蛋白质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促成熟因子:VitB 12 、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②雄性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4~10)×109/L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百分比 (%)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 胞 50~70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衰老的红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0~1 释放肝素、组织胺,参与过敏反应,释放嗜酸性粒细 胞趋化因子 嗜酸性粒细胞0.5~5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 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20~40 T细胞→ 细胞免疫B细胞→ 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3~8 吞噬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 三、血小板生理 数量:100~300×109/L 生理功能: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修复 作用: 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 ◇生理止血 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过程: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血液凝固 出血时间:正常1~3min。(血小板)

1.全身骨的组成及名称

实验一上肢骨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上肢骨的组成。 2. 掌握主要上肢骨的形态结构。 3. 了解其他上肢骨的形态结构。 二、实验内容: 1. 上肢骨的组成 2. 上肢骨的形态、结构 三、实验材料:人体骨架标本,人上肢骨干标本 四、实验步骤: (一)上肢骨的组成 上肢骨可分为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部分。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自由上肢骨包括上臂骨、前臂骨及手骨三部分。上臂骨只有一块,即肱骨; 前臂骨包括尺骨和桡骨;手骨又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三部分。 图2-1 上肢骨(右) )上肢骨的形态、结构 1. 锁骨 锁骨略呈“∽”形,横位于胸骨与肩胛骨之间,形似长骨,但无骨髓腔,可区分为一体两端

尺骨位于前臂内侧,分为尺骨体和上、下两端,上端肥大下端细小 桡骨位于前臂外侧,分为上端、骨体和下端。它与尺骨相反,上端上而下 肩胛骨是一三角形扁骨, 位于胸廓的后方上外侧, 上下平齐第 2、第 7 肋, 可于皮下触知。三角形底部在上方,顶部(尖)向下方,可区分为两面、 三角和三缘。 4. 尺骨、桡骨 图 2-2 锁骨 (右) 2. 肩胛骨 是典型的长骨,可分为肱骨体和上、下端 3. 肱骨 图 2-4 肩胛骨(左、后面) 图 2-4 肱骨(右、前、后) 图 2-3 肩胛骨 左、前 面)

5. 腕骨、掌骨、指骨 五、作业 上肢骨的组成以及数量,并举例说明上肢带骨和上肢骨的骨性标志和体表标志 实验二 下肢骨 一、实验目的: 端大 图 2-5 尺骨和桡骨(右) 腕部 8 块小骨的总称,掌骨包括 5 块小长骨,指骨共有 14 块小长骨 图 2-7 腕骨 图 2-6 手骨(右)

(八年级生物教案)血液

血液 八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 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血液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血液)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血液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血液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

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1、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成分 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细胞特征 功能 血浆 (55%) 水分 91--92%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骨结构

第二章骨的构造与骨折愈合 第一节骨的结构 人体有206块骨,通常依据骨的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每一块骨骼都是由四种基本组织构成的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从解剖学和生理学上都可以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虽然骨的形状各异,但是骨的结构具有共同的模式,即骨的表面被覆一层骨膜,骨膜深方是结构致密的皮质骨,虽然皮质骨的厚薄不等,但是都形成一个封闭的皮质骨壳,即骨的外表面。在表层皮质骨的深方是海绵状的松质骨。在长骨的内部和松质骨的小梁骨之间有骨髓腔,容纳骨髓。骨组织是组成骨器官最基本的成分。骨组织属于结缔组织,是由细胞和矿化的细胞外间质组成的、坚硬的结缔组织。在生活状态下,骨组织有活跃的新陈代谢,其对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应力变化,有积极的反应,并且以其微细结构周期性的重塑建,适应内外环境和应力的变化。骨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支持、运动和保护等3个主要方面。此外,骨组织是机体代谢所必需的、最重要的钙离子“库”;红骨髓是机体的造血器官;骨组织合成及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参与机体造血、内分泌和免疫等许多系统的机能调节。 一、骨的组织学构造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等3部分构成。骨膜是骨的被覆。骨质即骨组织,由骨系细胞和骨间质组成。骨系细胞主要指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等,有时也涉及到中胚层间充质的多能干细胞。骨间质即骨组织的细胞外间质,通常分为有机间质与无机间质。有机间质由骨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组成;无机间质即骨盐,它们主要沉积在骨的胶原原纤维上。为方便起见,拟分骨系细胞、细胞间质、骨膜和骨髓4个标题介绍。 (一)骨组织的细胞:骨组织的基本细胞有4种: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其中骨细胞最多,埋于骨间质内部,其它细胞均位于骨质的表面(边缘)。 1. 骨原细胞(Osteogenic cell):也称前骨母细胞(Preosteoblast)或骨祖细胞,它们是骨组织的干细胞。位于骨外膜和骨内膜的深方。骨内膜除贴覆在长骨干皮质骨内面外,也贴覆在小梁骨表面和骨内管道系统的腔面。换言之,在骨

血液成分缩写

血液成分缩写 【篇一:血液成分缩写】 考点名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流动的组织——血液 新鲜的血液加入抗凝剂(柠檬酸钠),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分层的现象。上面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是血浆,约占55%,下面暗红色不透明的是红细胞,约占45%。中间薄薄的一层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不到1%。 特别提示:不加抗凝剂的血液很快就会凝成血块,在凝血块周围出现的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是血清。血清和血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能使血液凝固的物质)。血浆: (1)成分:主要成分是水,占91%~92%。血浆中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另外血浆中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2)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的功能: 运输氧气及少量的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起防御保护作用,调节体温。 静脉血和动脉血: 主要根据血液中含氧量的多少来区分。当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时,血液中含氧量高,呈鲜红色,此时的血叫动脉血;当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后,血液中含氧量低,呈暗红色,此时的血叫静脉血。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主要区别是含氧量的多少和颜色的差别,与在什么血管中流动无关。三种血细胞的比较: 【篇二:血液成分缩写】 红细胞的英文是red blood cell,简写为rbc; 白细胞的英文是white blood cell,简写为wbc; 血红蛋白的英文是hemoglobin,简写为hb; 血小板的英文是platelet,简写为plt. 故答案为:红细胞;血红蛋白. 【篇三:血液成分缩写】

① tc: 总胆固醇的英文缩写,代表血中所有的胆固醇,目前认为降低 血清胆固醇水平是冠心病防治最有效地措施之一。 ② tg: 甘油三酯英文的缩写,代表血中所有甘油三酯的含量。单纯性 高甘油三酯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只有伴以高胆固醇血 症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情况时升高才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③ 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英文缩写,是含有多种成分的复合体,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因此是目前最受重视的血脂指标。 ④ h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英文缩写,反映血中高密度脂蛋白 的浓度。高密度脂蛋白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指标,它升高是一件好事,而过低则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 ⑤lp(a):脂蛋白(a)的英文缩写,升高有可能会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 ⑥ apo a:载脂蛋白a的英文缩写,它可以代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与其临床意义大体相似。 ⑦ apo b:载脂蛋白b的英文缩写。血清apo b主要代表ldl水平,它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其水平高低的临床意义 也与之相似。

骨的结构及其组成成分

课题:骨的结构及其组成成分 一,基本知识: 骨,即骨骼,指人或动物肢体中坚硬的组织部分。主要由骨组织(包括骨细胞、胶原纤维和基质等)构成,成人有602块骨。骨有新陈代谢活动和生长发育过程,外伤后有修复再生能力,所以骨是一种器官。除6块听小骨属于感觉器官外,骨按其在体内的部位可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前二者统称为中轴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人体骨骼图片)。骨为体内最坚硬的结缔组织,体内99%的钙是以羟基磷灰石形式贮存在骨内,因而骨为体内最大的钙库,与钙,磷代谢关系密切。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骨由骨质(骨组织),骨膜和骨髓构成。 二,骨结构的主体—骨组织(骨质) 1基本介绍: 骨组织是一种坚硬的结缔组织,也是由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的。纤维为骨胶纤维(和胶原纤维一样),基质含有大量的固体无机盐。骨与其他结缔组织基本相似,也由细胞、纤维和基质三种成分组成。但骨的最大特点是细胞基质具有大量的钙盐沉积,成为很坚硬的组织,构成身体的骨骼系统。可分为密质和松质。骨密质质地

致密,抗压抗扭曲性强,分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分布于骨的内部。 2.骨组织中的细胞 成骨细胞

一个成骨细胞在3~4d内可分泌其三倍体积的基质,然后自身埋于其中,即变为骨细胞。骨细胞 骨细胞是骨组织的主要细胞。 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具有特殊的吸收功能,某些局部炎症病灶吸收中,巨噬细胞也参与骨吸收过程。 三,骨膜 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除关节面外,被覆于新鲜骨的表面含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也称形成层。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网眼也衬着一层菲薄的结缔组织膜,称骨内膜。骨膜的内层和骨内膜有分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能力,具有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和重塑骨的功能。 四,骨髓

血液教学设计

第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本课时属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一血 液》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第二章)后,氧经呼吸系统(第三章)进入人体后, 怎样才能运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细胞所利用?细胞产生的废气、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会很 自然地产生该疑问(运输问题)。本章(第四章)便顺理成章讲运输问题,也为下一章(排泄)作了铺 垫。本节重点讲授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二)学情分析: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 出血液的功能。 2.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 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 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1. 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初步认同无偿献血 2. 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五、教学难点:自主学习教材,自主列表比较几种血细胞 六、课前准备:作课件辅助教学、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 复习提问: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3)、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2. 讲授新课: 师:(大屏幕展示录象)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及进入肺泡的氧气都进入哪里,再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 生:血液。 师:上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师: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过出血的经历(大屏幕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问题: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 生:疑惑 师:一起进入流动组织--血液,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后一切都会弄明白。

骨的结构及其组成成分

课题:骨得结构及其组成成分 一,基本知识: 骨,即骨骼,指人或动物肢体中坚硬得组织部分.主要由骨组织(包括骨细胞、胶原纤维与基质等)构成,成人有602块骨。骨有新陈代谢活动与生长发育过程,外伤后有修复再生能力,所以骨就是一种器官。除6块听小骨属于感觉器官外,骨按其在体内得部位可分为躯干骨、颅骨与四肢骨.前二者统称为中轴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与下肢骨。(人体骨骼图片)。骨为体内最坚硬得结缔组织,体内99%得钙就是以羟基磷灰石形式贮存在骨内,因而骨为体内最大得钙库,与钙,磷代谢关系密切。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骨由骨质(骨组织),骨膜与骨髓构成。 二,骨结构得主体-骨组织(骨质) 1基本介绍: 骨组织就是一种坚硬得结缔组织,也就是由细胞、纤维与基质构成得。纤维为骨胶纤维(与胶原纤维一样),基质含有大量得固体无机盐。骨与其她结缔组织基本相似,也由细胞、纤维与基质三种成分组成。但骨得最大特点就是细胞基质具有大量得钙盐沉积,成为很坚硬得组织,构成身体得骨骼系统。可分为密质与松质。骨密质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性强,分布于骨得表面。骨松质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得骨小梁排列而成,分布于骨得内部。

2.骨组织中得细胞 成骨细胞 一个成骨细胞在3~4d内可分泌其三倍体积得基质,然后自身埋于其中,即变为骨细胞. 骨细胞

骨细胞就是骨组织得主要细胞。 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具有特殊得吸收功能,某些局部炎症病灶吸收中,巨噬细胞也参与骨吸收过程。 三,骨膜 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除关节面外,被覆于新鲜骨得表面含丰富得神经,血管与淋巴管,对骨得营养,再生与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外层致密,有许多胶原纤维束穿入骨质,使之固着于骨面,内层疏松,也称形成层。骨髓腔与骨松质得网眼也衬着一层菲薄得结缔组织膜,称骨内膜.骨膜得内层与骨内膜有分化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得能力,具有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与重塑骨得功能. 四,骨髓 为充填于骨髓腔与骨松质间隙得软组织。分为红骨髓与黄骨髓.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与各种白细胞。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细胞能杀灭与抑制各种病原体,包

血液教学设计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本课时属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第二章)后,氧经呼吸系统(第三章)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细胞所利用?细胞产生的废气、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该疑问(运输问题)。本章(第四章)便顺理成章讲运输问题,也为下一章(排泄)作了铺垫。本节重点讲授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二)学情分析: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初步认同无偿献血

2.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五、教学难点:自主学习教材,自主列表比较几种血细胞 六、课前准备:作课件辅助教学、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 3)、我们呼吸运动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2.讲授新课: 师:(大屏幕展示录象)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及进入肺泡的氧气都进入哪里,再送到全身的组织细胞? 生:血液。 师:上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师: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过出血的经历(大屏幕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 生:疑惑 师:一起进入流动组织--血液,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后一切都会弄明白。 板书:流动的组织--血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