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内容摘要】外债在弥补国家建设资金不足, 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外债规模与日俱增, 目前已成为世界债务大国。本文从外债规模、外债结构、外债清偿能力等方面对我国近年来的外债风险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防范和化解外债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外债规模外债风险风险防范

【正文】

一、外债的内涵和影响

(一)外债的定义

外债指的是在某个时点上,一个经济体的全部居民现存的、但不是或有的,并需在未来某个时点支付利息和或本金的债务额中之尚未偿还部分,其债权人为该经济体的非居民。

我国政府界定外债为境内机构(以下称“借款人”)向境外机构、个人及中国境内的非居民举借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这里的“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里的“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按照外债的类型划分,主要包括政府主权外债和非政府外债。外债是发生于不同经济体内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对于债权国而言,外债是一种生息资本,他要求资本增值,将资本借给国外的使用者,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一国政府或者国际组织提供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只是掩盖了这种利益,其表现形式可能是政治利益或者其他,绝不是消灭了这种利益;从资本流动性的角度看,外债是一种资本输出,是自一国向另一国的资本流动,是不同国家之间按照一定的汇率让渡的国际购买力;对于债务国而言,通过对外举债,获得了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国际购买力并不必然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采购生产材料,究其本质是获得了资本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在生产中借助于对国内劳动力的占有,创造出比原先价值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二)外债的影响

第一,外债是国家筹措财政资金、平衡收支、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形式。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职能的日益扩大,在某一时期出现财政资金不足是必然

的,举借外债可以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适时借入一定数量的外债,既可弥补财政赤字又可避免以向银行透支的方法来弥补赤字所引起的增发货币和通货膨胀。例如在一定时期里,国家能源、交通等重点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单靠财政预算资金难以满足,需要引进外资予以弥补,所引入的外资符合外债条件的,即构成外债。

第二,利用外债还可以调节本国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外债一般都指定了投资项目,比如世界银行能源、交通项目消除国民经济的“瓶颈”现象、扶贫项目专门用于开发经济落后地区。这对调节一国的产业结构、促使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互相配套、实现良性发展是有利的。并且,开发落后地区,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平衡,防止地区间差距拉大,有助于社会稳定。此外,借入外债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对外债实施严格监控,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减少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因而,外债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第三,举借外债也有助于提高一国在国际支付中的清偿能力。

借入外债可以直接增加一国国际收支中的收入。这些外汇收入有助于提高本国对外支付能力和国际清偿能力,同时将外债用于生产性投资,发展瓶颈部门和出口创汇产业,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进口替代产品的生产,减少进口,节约外汇,还可以生产出口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国际支付能力。

外债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促进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不利的一方面。外债并非越多越好,外债规模必须同外汇储备、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定的比率。借入外债不仅要考虑偿还能力,而且还要考虑外债是否能够有效利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对于外债的借入、使用和偿还必须进行有效管理,管理不善,必然会给国家带来消极影响,应尽力避免之。外债管理不善的消极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外债结构不合理,会加大偿债成本和风险。

外债形式各异,有中长期外债,也有短期外债,有利息较低、具有援助性的政府或者国际组织外债,也有利息较高的商业性外债。为了提高外债的利用效率,应尽量减少短期外债,增加中长期外债,应多争取低息的援助性贷款,对于利息较高的商业性外债应当保持适度规模。并尽可能地使外债少受利率、汇率变动的损失,优化外债结构有利于提高外债的收益,降低偿债付息成本。

第二,外债规模过大,易引发外债危机。

外债的借入应量力而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的承受能力,适度的外债规模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规模过大,多头举债,使外债的净余额增加。借债人如到期不能

或无力偿还外债,最终的偿债负担最终还会由国家来承担。如外债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便会导致偿债危机,不仅影响国家对外信誉,而且对经济稳定也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外债规模失控和管理运用不当而导致债务危机的历史教训值得引以为戒。

第三,外债使用不当,会影响偿债能力,进而影响外汇收支平衡。

外债应主要使用在国民经济发展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建设上,或者是能出口创汇,间接促进出口创汇的产业上,以便能够实现偿债外汇的自给。如果大量外债既没有投资于基础产业和部门,从整体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又不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形成创汇能力,则偿债就需要从国家的其他创汇中拨补。

二、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

(一)我国外债总体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职能日益扩大,某种程度上出现了财政资金的不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发展生产需要投入更多的建设资金,通过举借外债可以弥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不足,而且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外债还可以弥补财政赤字,避免或推迟通货膨胀的发生。外债在国际资本较为充裕、国际政治环境良好、借贷条件较为有利的情况下,是一种较好的融资方式。

从外债规模来看,我国外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 年以前,我国处在借用外债的摸索阶段,虽然外债余额增长较快,可是年均余额增速只有 14.9 亿美元。第二阶段,1984 到 1988 年间,外债规模快速增加,外债余额平均增速为 35%,高于同期的出口的增长和 GDP 增速,表明我国外债在举借方面还不成熟,存在盲目性。1989年由于受到严峻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我国当年外债余额增长仅为 3.24%。90 年代后我国开始进入利用外债相对成熟阶段,外债规模高速增长,且低于同期的出口增长速度。如表格1和图表1所示,我国外债规模正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03 年以来,外债规模增长更是迅速。到 2007 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 3736.18 亿美元,几乎是 2002 年的 2 倍,五年时间里,外债增长近一倍,年均增长约 20%,远超过同期的 GDP 增长率。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2007年相对持平。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截至09年末,我国外债余额达到4,286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大部分新增债务为短期债,并且主要是以贸易信贷的形式。09年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同比增长23%至2,593亿美元,其中贸易信贷余额为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4.8%。中长期外债余额同比增长3.4%至1,694亿美元。在09年末的登记外债中,美元债务占67.76%;日元债务占11.89%;欧元债务占6.38%。从投向行业来看,20.77%的债务投向了制

造业;12.64%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8%投向公用事业;6.3%投向房地产业。由于出口的大幅下降,外债清偿率和债务率分别由08年的1.8%和23.7%攀升至2.9%和32.2%,但这两项比率仍保持在健康水平。外债增加主要是因为在全球经济复苏和贸易流动增加的背景下贸易信贷的增长。考虑到外贸持续复苏及人民币未来可能升值,我们认为未来外债尤其是短期债将进一步增长。目前,凭借良好的对外债信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债务国之一。

表格 1

图表 1

从历年外债规模增长率的变化来看(见图表1) , 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先减后增, 而其分界线在2000年, 这与外债规模的变化具有相同的划分阶段。2000年以前, 外债规模增长率波动较大, 但增长率整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1987年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达到40. 6%, 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2000 年我国外债规模增长率仅为- 4. 0%, 处于历史最低点。2000年之后, 我国外债规模变化率波动相对平稳。

我国外债规模迅速增加, 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我国外债来源渠道的拓宽直接导致外债规模迅速增加。20世纪90年代之后, 我国外债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目前, 我国政府与20多个主要发达国家建立了双边政府贷款关系,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也确立了长期稳定的大规模贷款合作。此外, 我国还广泛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筹资, 如通过境外银行贷款、发行境外股票和债券、使用出口信贷以及国际租赁等多种形式。因此, 随着我国对外借款规模的扩大, 外债总量不断积累,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三大债务国之一。其次,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 外汇收入的大幅度上升, 使得外债规模相应增大。最后, 在人民币升值条件下, 中、外资企业出于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降低经营成本的考虑, 最大程度地以外币借款替代本币借款。因此, 外债增长尤其是短期外债增长较多, 主要表现为贸易信贷项下的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

(二)长期外债规模和短期外债规模变化状况

按照时间类型划分, 外债可以分为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之间的关系, 决定了外债的结构、性质和风险等。从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来看(见图表2), 我国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表现为“升- 减- 升”特点。1999年之前, 我国长期外债余额逐年递增, 并

且表现为快速增加趋势。长期外债余额从1985年的94. 1 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366. 5亿美元, 增长了近13. 5倍。1999年之后, 长期外债余额的变化表现为U型曲线特点。2007年, 长期外债余额超过了1500亿美元, 2008 ~2009 年长期外债余额继续增加。从短期外债余额的变化来看, 2000年成为短期外债余额变化两个明显阶段的分水岭。2000 年之前, 我国的短期外债余额, 基本保持在200亿美元之内。2000 年之后, 短期外债余额直线迅速增加, 从2000年的130. 8 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00. 84亿美元, 2009年9月短期外债余额达到2800. 43亿美元, 远远超过了长期外债余额。短期外债余额的迅速增加主要是由于我国对外贸易较快发展,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外汇涌入国内, 产生短期外汇头寸, 转化成短期外债。当前, 短期外债已经成为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短期外债的迅速增加所引发的外债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图表 2

在过去的20多年里, 我国长期外债和短期外债在外债总额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 1999年之前, 我国外债结构中长期外债占绝对地位。这一时期, 长期外债余额占总外债余额的比例基本上高达80%以上, 长期外债与短期外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长期外债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 2) 2000~ 2004年, 长期外债余额和短期外债余额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长期外债仍然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 但短期外债的增加非常迅速。( 3) 2005 年至今, 短期外债是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2005年, 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占总外债余额的比例达到55. 6%, 短期外债余额首次超过了长期外债余额。2009 年9 月, 短期外债余额占总

外债余额的比例达到63. 4%。我国短期外债余额占外债余额的比例逐年递增, 短期外债风险日益增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 泰国、马来西亚、韩国都曾发生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 短期外债规模作为债务危机的警戒信号之一, 应当受到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密切关注。

三、中国外债风险分析

(一)评价外债规模风险的指标体系

(1)负债率

负债率是指一国当年外债余额与GNP 之比。这一指标常被用来考察一国对外负债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 其比值的高低反映一国GNP 对外债负担的能力。国际上通常认为负债率的安全线为20% 。从表格2 可以看出, 尽管我国外债规模增长很快, 负债率从总体上看也是有升有降的趋势,尤其是近些年来更是稳中有降,一直没有超过20%这一安全线。这说明我国将外债规模控制在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对国外资本的依赖性不大,能够承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GN P 增长较快, 利用外资的效果比较好。

(2)偿债率

偿债率是一年内外债还本付息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的比率,是衡量外债风险最重要的指标。由于一国出口收入每年都不相同,还本付息额在年度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它只反应当年还本付息负担,所以该指标适用与短期分析,在预测未来偿债能力时应将历年数值作综合考察方才有效,而且只适用于短期预测。国际上通常认为这一比率在20%左右为宜。最高不得超过25% 。当偿债率超过25% 时,说明该国外债还本付息负担过重, 有可能发生债务危机。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 我国的偿债率应以15%为安全线。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偿债率处于有升有降的波动状态。最高年份的1999 年达到11. 3% ( 见表格2),此后我国的偿债率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远远低于国际警戒线, 说明当前我国的债务负担比较适当, 外债偿还能力较强。

(3)债务率

外债清偿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国出口创汇能力的高低。出口创汇收入越多,外债清偿能力越大;反之,出口创汇收入越少,外债清偿能力越小。当一国外债清偿能力小于外债直接负担时,债务国就可能发生债务危机。债务率是指一国的当年外债余额与出口创汇收入之比。它反映该国对外举债能力的大小。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指标不应超过100%。当债务率超过100%时,说明该国外债余额过大,外债负担过重,外汇收入难以满足对外还债的

需要。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 我国的债务率应以75% 为安全线。按此标准, 1990- 1994 年我国的债务率均高于75% ( 见表格2) 。1994 年以来, 我国债务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这几年我国利用外债的效果比较好,外债用于出口行业的投资高或效益好,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外债余额的增长速度,从而增强了我国的外债偿还能力。

表格 2

年份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

1985 2.70 5.2056.00

198615.407.3072.10

19879.009.4077.10

1988 6.5010.0087.10

19898.309.2086.40

19908.7013.5091.60

19918.5014.9091.90

19927.1014.4087.90

199310.2013.9096.50

19949.1017.1078.00

19957.6015.2072.40

1996 6.0014.2067.70

19977.3014.5063.20

199810.9015.2070.40

199911.3015.3069.50

20009.2013.5052.10

20017.5014.7056.80

20027.9013.6046.10

2003 6.9013.7039.90

2004 3.2013.9034.90

2005 3.1012.6033.60

2006 2.1012.3030.40

2007 2.0011.5027.80

2008 1.808.7023.70由于上述三个偿债能力指标都没有超出国际警戒线,在这个分析体系下,则可以认为中国的外债规模是安全的。

但是,仅仅以这三个指标作为分析外债适度规模的标准,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外债的利息负担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债是否是优惠贷款。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债务的平均利率和债务率作为债务优惠性的指标,并分析利率变化对于债务负担的影响。其次,产出和出口的增长幅度和外债流入对其的贡献,每个国家都有所不同。这些指标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国家来说,其灵敏度尚需商榷。例如,泰国1995年的各项外债指标是安全的,但是1996年就发生了金融动荡,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泰国首当其冲。马来西亚也是如此,而印度则正好相反。由于未来经济数据的不可预测性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单纯利用这些指标并不能够评价一国的外债是否是“适度”的。

(二)外汇储备与外债结构分析

除了研究上述三个偿债能力指标,研究外汇储备和外债的期限结构等也非常重要。

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之比反映的是当一国偿还外债的其他支付手段不足时,可动用国际储备资产来偿还外债的能力。当这一比率大于100%时,则表明偿债能力较强。一国储备过少,则容易发生债务危机。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外汇储备不应低于该国l至3个月进口的外汇支付额。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汇储备应高于年进口额的1/4。这是为了满足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偿还外债本息的需要,也是为了避免发生外债风险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很快,2000年以后更为迅速。到2009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23992亿美元,远远超过4286.47亿美元的外债余额。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的比率也一直呈上升趋势, 2009年年末,该比率已高达559.71%。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增强了中国偿还债务的能力,减轻了发生外债风险的可能性,提高了抗外债突发风险的力量。

外债结构是指某个时期外债总量的各个因素的构成比例,主要包括外债期限结构、外债类型结构、外债币种结构和外债利率结构等方面。外债结构直接关系到外债利息的高低、汇率风险的大小和偿债期限的长短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只有建立合理的外债结构,才能降低借债成本,控制和规避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延缓偿债高峰期,以减轻财政负担,提高用债效益。

外债期限结构分析可以归结为短债率(短期外债余额与外债总额之比)的分析。中国在2000年以前,长期债务占绝对支配地位。2000年,长期债务所占比重已达到了91%,而短期外债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到2006年仅为9.0%,远远低于20%的国际安全线。长短期外债结构逐渐优化,有利于中国长期经济建设资金的稳定需要,有利于中国在时间上根据国情对还债资金进行调剂,降低债务风险。但是2001年以后,中国的短期外债急剧增长,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的比例也飞速增长,至2009年年末,短期外债占到中国全部外债的63.37%,已高于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如何合理安排债务的期限结构,成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长短期外债比例的均衡配置,才是理想的外债期限结构。尽管短期外债比例较高,但如果考虑到我国超过6000亿的外汇储备,中国的支付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总量外债和短期外债的支付需求。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约为11.67%,也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警戒标准。

外债的类型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负债总额中各种不同类型外债的构成比例。从债务类型看,外债有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和其他形式的借款四大类。前两项属于官方优惠贷款,具有开发援助和贸易性质,贷款期限长,利率低,有的甚至是无息

贷款,但贷款条件较为严格;商业贷款的程序相对宽松,但期限短,利率高,且多为浮动利率,易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一般认为,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占外债总额的比重以低于60%为宜。

中国外债中商业贷款的比重一直较大,而官方优惠利率贷款比例偏小,近几年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1/3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政府积极筹措官方优惠贷款,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商业贷款的比重逐年下降,同期官方贷款基本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的还本付息压力,但融资成本较高的国际商业贷款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2000年以来,国际商业银行贷款的比例大幅上升,官方贷款比例却有小幅下降。中国的贷款成本问题仍应引起注意。

(三)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我国外债风险管理微观基础薄弱,外债企业风险管理滞后。

由于我国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这种模式容易弱化企业对外债的责任约束,防范风险的意识相对淡化。其主要原因体现在:

(1)企业对外债风险管理意识淡化、重视不够,没有把外债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外债进行主动管理的意识不强,责任心差,对国际资本市场变化不够敏感。

(2)外债风险管理的措施单一,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全面的管理。未能就汇率、利率、币种及外债与企业的外汇收益是否匹配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不能达到优化外债结构的目的。

(3)外债风险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而且和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密切相关,多数企业缺乏熟悉国际金融及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才,企业财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不足。

(4)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目前还没有根本转变,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尚停留在简单的资金往来、会计处理上,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运用“借低还高”手段降低外债成本比较直观,较容易得到企业决策层的支持。但对诸如交叉货币掉期等外债保值避险工具的运用及效果就比较难于理解和评价。

2、外债结构不合理,国际商业货款比重偏大,债务成本高,客观上增加了偿还外债的潜在风险。

在我国借用外债的来源构成中,主要是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

款,前两类贷款一般都具有援助性质,贷款的特点是利率比较优惠、使用期较长。而国际商业贷款属于一般的国际信贷,利息率由市场决定,通常较高,贷款期限也以中短期为主。因此,若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则势必增加债务成本,增大风险。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但在我国外债中,外国政府贷款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大的增长变化,而国际商业贷款比重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3、外债使用效益欠佳,降低了潜在的外债偿还能力。

外债的有效、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增强其偿债能力。关于外债的利用效率,可以用外债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如果GDP增长速度快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高,偿债能力增强。反之,如果GDP增长速度低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效率不高,偿债能力减弱。比较我国的外债与GDP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外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外债利用的总体效率不高,潜在的偿债能力较弱。

4、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我国外债潜在的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等基础金融变量的波动会导致我国借用外债的单位面临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增加财务成本。这主要包括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我国外债主要集中于美元和日元,债务负担的风险分散没有很好地体现多元化原则,美元和日元的汇率变化可能造成债务风险,增加我国的债务负担。尤其是日元债务,因其所占比重偏高,而在我国的出口结汇中比重偏低,近年来日元汇率起伏跌宕,不确定性增加,使我国外债承受了较大的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受到市场利率波动影响,使借用外债单位增加财务成本或损失了盈利机会。对于借用外债的单位而言,如果在偿还债务时利率上涨,则浮动利率债务的利息成本相应上升,超出了借债时的成本预算。相反,若利率下跌,固定利率的债务无法享受到利率下跌所带来的利息减少的好处,损失了盈利机会。

5、债务资金配置机制不合理,监督约束弱化,增大了偿债风险。

由于外债管理体制的多渠道和多部门管理,外债的立项、审批、引进、使用多头进行,各部门的权、责、利没有明确,加上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信息交换,外债资金使用和管理缺少应有的监督,形成了外债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混乱现象。

四、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和规避的对策

从国外金融风险防范的实践来看,对外债的风险管理必须实行双层风险控制,即政府和外债企业协调配合,双管齐下,灵活的协调外债的借人、使用和偿还,达到“成本最低、适度规模,风险最小、效益最佳,按期归还、保持信用”的外债风险管理目标。

(一)强化外债企业风险监管,提高大中型企业的外债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外债安全是国家整体外债安全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为确保对外偿还,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尽管对外债务人是财政部或金融机构,但事实上,真正的承贷和还贷主体是企业。在我国的中长期外债中,政府部门、中资金融机构、中资企业承担了80%以上。而政府部门、中资金融机构承担的债务中,除财政部对外发债和银行调整债务结构的少量外债以外,绝大部分转贷给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用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一旦企业出现偿债困难,将不可避免地转嫁给银行和财政,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外债风险管理是当前中国外债风险管理的重点。

(二)建立外债管理统管机构,由多头管理转变为集中统一的管理。

目前我国的外债宏观管理上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病,因此必须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加强宏观外债控制。形成外债管理系统是为当务之急。在外债借人管理方面,应妥善处理好破产金融机构的遗留债务且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变动情况,主动调整债务结构,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另一方面,也应该尽力降低从国际市场上借入资金的成本,按照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选择资产质量较好、国际债信等级高的金融机构作为我国对外筹措窗口,降低我国对外总体筹资成本。

(三)加强对借用外债的使用和效益管理。

在我国当前体制下,外债的“借、用、赚、还”四个环节有时是脱节的。“借”、“用”、“还”是确定无疑的,惟独效益如何无从考核。今后应当在加强对外债的统计、监测的同时,加强对外债使用的效益管理,建立一套外债使用效益的考核管理系统,以考核外债的效益情况。在外债使用管理方面应制定统一的转贷办法,规范国外优惠性贷款的转贷行为,限定利差上浮,不得任意缩短转贷期限,防止和减少转贷的随意性,把国外贷款的优惠条件充分给予用款单位。将国外贷款项目分为公益性、基础性和竞争性三种,采用不同的转贷方式进行运作。

(四)控制外债规模和结构。

外债的引入,主要是为了缓解国内资金的不足,在投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始终应该是本国资本。因此,我国应在充分调查和预测国内资本现期和未来的供给状况,并对外资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成本做出尽量准确估计的前提下,确定近期和远期外债规模。另外,对外债规模的控制也要通过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等指标进行,科学地确定外债规模与总量。我国金融市场尚属新兴市场,系统性风险较大,因此政府一向实行严格的外债计划管理,鼓励FDI的资本流入形式,制外债规模的快速扩大。在外债的结构方面,我国政府在短期外债

的控制上应既要保持相对合理的短期负债比重,又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五)强化外债偿还管理,推行借债主体的多元化。

尽管我国还没有全局性的偿债风险,但局部的偿债风险和潜在的偿债风险是存在的。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外债偿还基金。另外我国应优化借债主体结构,发展非国家主体的借款。对国内企业的对外借款,应逐步放松管制,一定限额以下的借款可以让其自由办理,但国家并不承担还款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国家对企业的外债管理逐步由事前计划审批转向事后的动态分析。

【参考文献】

陈雨露.国际金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邹欣.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周新德、段美华.我国目前的外债风险分析与防范[J].商业研究,2006(14)

蒋红娇.我国外债风险研究[J].现代经济,2008(2)

许钰川.我国政府外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7)

管涛.债务危机离中国有多远——中国对外债务可持续性状况评估[J].新金融,2009(6)洪维智.2004年我国外债基本情况及特点分析[J].中国金融,2005 ( 8 )

赵虹.中国外债管理体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6

任春玲.外债经济效应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单忠东、孙文先.中国外债适度规模与风险管理「J].WTO经济导刊,2005 (6)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www. safe. gov. cn/0430/main_0430. jsp[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级经济管理学院王珊珊)

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中国近年来的外债情况和风险分析 【内容摘要】外债在弥补国家建设资金不足, 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中国外债规模与日俱增, 目前已成为世界债务大国。本文从外债规模、外债结构、外债清偿能力等方面对我国近年来的外债风险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防范和化解外债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外债规模外债风险风险防范 【正文】 一、外债的内涵和影响 (一)外债的定义 外债指的是在某个时点上,一个经济体的全部居民现存的、但不是或有的,并需在未来某个时点支付利息和或本金的债务额中之尚未偿还部分,其债权人为该经济体的非居民。 我国政府界定外债为境内机构(以下称“借款人”)向境外机构、个人及中国境内的非居民举借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这里的“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这里的“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按照外债的类型划分,主要包括政府主权外债和非政府外债。外债是发生于不同经济体内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对于债权国而言,外债是一种生息资本,他要求资本增值,将资本借给国外的使用者,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一国政府或者国际组织提供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只是掩盖了这种利益,其表现形式可能是政治利益或者其他,绝不是消灭了这种利益;从资本流动性的角度看,外债是一种资本输出,是自一国向另一国的资本流动,是不同国家之间按照一定的汇率让渡的国际购买力;对于债务国而言,通过对外举债,获得了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国际购买力并不必然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采购生产材料,究其本质是获得了资本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在生产中借助于对国内劳动力的占有,创造出比原先价值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二)外债的影响 第一,外债是国家筹措财政资金、平衡收支、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形式。 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职能的日益扩大,在某一时期出现财政资金不足是必然的,举借外债可以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适时借入一定数量的外债,既可弥补财政赤字又可避免以向银行透支的方法来弥补赤字所引起的增发货币和通货膨胀。例如在一定时期里,国家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一、引言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中国外债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以保障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中国外债概况 中国外债是指中国居民、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部门对外借款的总额。根据相关 数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外债总额已经达到X万亿美元。其中,政府外债占比 较大,企事业单位外债次之,居民外债相对较小。 三、中国外债风险分析 1.外债规模增长风险 中国外债规模不断增长,这可能导致外债偿还压力增加,从而增加了违约风险。此外,外债规模过大也可能导致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增加。 2.外债结构风险 中国外债结构存在一定的风险。目前,短期外债占比较大,这意味着在外部环 境发生变化时,中国可能面临偿还压力增大的风险。此外,外债结构中的货币构成也需要关注,特别是对于那些以外币计价的外债,一旦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将对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3.外债利率风险 中国外债利率的变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外债利率上升,将增加中国偿还 债务的成本,对中国经济造成压力。因此,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利率的变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四、中国外债风险规避对策 1.加强外债管理 中国应加强外债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外债信息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外债的规模、结构和利率等相关信息,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2.优化外债结构 中国应加大力度优化外债结构,逐步减少短期外债的比重,增加长期外债的比重。此外,还应加强对外债货币构成的管理,降低外债的汇率风险。 3.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中国应建立健全的外债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建立外债风险监测系统、制定外债 风险应对预案等,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的出现。 4.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应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研究外债风险规避对策, 分享经验和信息,以提高外债风险管理的水平。 五、结论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对于保障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中国应加强外债管理,优化外债结构,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风险的出现,确保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外债管理现状、问题及建议

目录 一、引言 二、我国外债管理现状 1. 外债规模持续增长 2. 外债结构存在问题 3. 外债管理存在挑战 三、我国外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风险管控不力 2. 外债结构不合理 3. 外债数据不够透明 四、针对我国外债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1. 加强外债风险的监测和评估 2. 优化外债结构 3. 提高外债数据的透明度 五、结论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外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外债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我国外债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我国外债管理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外债管理现状 1. 外债规模持续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债规模持续增长。截至目前,我国外债规模已经高达数万亿美元,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当比例。外债规模的扩大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也增加了外部风险。 2. 外债结构存在问题 我国外债结构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外债类型单一、偿还期限集中等方面。大部分外债集中在短期偿还债务,这增加了我国外债面临的偿还压力,加大了金融风险。 3. 外债管理存在挑战 我国外债管理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大。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外债管理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加强对外债风险的监测和评估,提高外债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三、我国外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风险管控不力 目前,我国外债管理中存在着风险管控不力的问题。由于外债规模的逐年增大,外债的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管控,可能会对国家经济稳定造成影响。 2. 外债结构不合理 外债结构不合理也是我国外债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外债大部分集中在短期偿还债务,长期债务较少,这增加了我国外债的偿还压力,加大了金融风险。 3. 外债数据不够透明 外债数据的透明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外债数据的不够透明,会给外债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外债数据的透明度至关重要。 四、针对我国外债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1. 加强外债风险的监测和评估 为了解决我国外债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外债风险的监测

中国的债务风险和应对策略

中国的债务风险和应对策略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债务风险备受关注。本文将探讨中 国的债务状况、风险源以及应对策略。 一、中国债务状况 中国面临着两类债务风险,一是政府债务,另一是企业债务。根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政府债务总额约为46.55万亿 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6.8%。企业债务则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等领域,主要由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 台公司所借。 二、中国债务风险源 1. 政府债务风险源:政府债务风险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 债务违约风险。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通过融资平台公司筹集 资金,但这些公司的负债规模庞大,偿还能力受限。此外,政府债务 还面临着隐性债务的风险,如地方政府隐瞒债务或以担保方式为企业 举债等。 2. 企业债务风险源:企业债务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市场和国有企业。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长期以来都存在高杠杆化债务问题,房地产企业借 款规模巨大,部分企业负债率过高,一旦行业出现调整,债务违约风 险将显现。国有企业债务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和建筑等传统产业中,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但一些企业效益低下,债务问题逐渐暴露。 三、中国应对策略

为了应对债务风险,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强化宏观调控:中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整来控制 债务风险。近年来,中国央行实施了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以降低企 业融资成本,减轻债务压力。 2. 加强监管机制:中国加强了对债务市场的监管,加大了对地方政 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检查力度,规范了它们的借贷行为。同时,加强对 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限制房地产企业过度融资。 3. 推动结构性改革:中国通过深化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降低债务风险。例如,推动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其经营 效率和盈利能力。 4.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政府和企业都加强了债务风险的意识, 通过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等手段,及时发现和解决债务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的债务风险存在着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两方面的风 险源,但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监管机制、推动结构性改 革以及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措施,积极应对债务风险,维护了经济稳 定发展。未来,中国需要继续加强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改革国有企 业和房地产市场,以降低债务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论我国外债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论我国外债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外债管理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外债规模不断扩大,外债管理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本文将对我国外债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 一、我国外债管理现状 1. 外债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外债规模逐年增长,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债务国之一。外债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债务风险和偿债压力。 2. 外债结构逐步优化:我国外债结构在过去几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比重逐渐降低,债券融资比重上升。此外,外债期限结构也逐步改善,中长期债务占比提高。 3. 外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外债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外债总量管理、外债结构管理和外债营运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二、我国外债管理问题 1. 债务风险较高:随着外债规模的扩大,我国债务风险也在逐渐上升。一

旦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债务违约风险增大。 2. 偿债压力增大:随着外债规模的扩大和利率上升,我国偿债压力逐年增大。这会对国家财政和外汇储备带来压力,影响经济稳定。 3. 外债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当前我国外债管理体制改革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的需求,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 4. 监管协调不足:我国外债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监管机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足,可能导致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 三、我国外债管理对策 1. 完善外债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完善外债管理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条件下的外债管理体制,提高外债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优化外债结构:继续优化外债结构,降低债务风险。提高债券融资比重,控制国际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3. 加强外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外债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外债风险的监测和评估,提高应对债务风险的能力。 4. 提高偿债能力:通过提高国家财政实力、加强外汇储备管理、优化债务结构等措施,提高我国的偿债能力。 5. 加强监管协调:加强外债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果。 6.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债务风险和金融稳定问题。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风险分析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风险分析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全球债券市场中的 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复杂化,风险也逐渐凸显。本文将就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相关风险进行分析,以揭示市场 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债券市场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经历了快速的 发展。首先,1981年中国发行了第一张国债,标志着中国债券市场的 开端。随后,在1990年代,国债市场逐渐成型,包括国债、政策性金 融债等品种开始发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公 司债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此外,地方政府债券、中期票据等产品 的推出,为债券市场的多样化提供了支持。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已经 成为体量庞大且品种丰富的市场。 二、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优势 中国债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独特的优势。首先,市场规 模大。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债券市场规模庞大,提供了丰富 的投资机会。其次,市场拥有丰富的投资品种。不仅有政府债券、地 方政府债券等传统品种,还有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可转债等多样化 产品,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此外,中国债券市场还具有投资者 群体多样化的特点,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社保基金等。这些 优势为债券市场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中国债券市场面临的风险挑战 然而,随着市场的深化和创新,中国债券市场也面临着一些风险挑战。首先,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尽管中国债券市场已经建立了相应 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在市场复杂化的背景下,仍然存在着监管不到位、内外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市场风险的增加。其次,市场流动性 不足。相比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相对较弱,交易成本较高,这给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再次,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也是债券 市场的重要挑战。随着市场品种的增多,投资者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增大,利率波动对债券价格的影响也更加显著。 四、中国债券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 为了应对上述风险挑战,中国债券市场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同时,要加大流 动性的改善力度,推动债券交易的便捷性和效率,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参与。此外,还需要加大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管理力度,提高市场的 整体信用水平。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可以通过推出利率互换等新产品,提供工具和机制来规避和分散利率风险。 综上所述,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 一些风险挑战。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和 流动性,中国债券市场有望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为中国经 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1. 研究背景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外债规模持续增长。外债风险的分析和规避对策 研究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中国外债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 2. 外债风险分析 2.1 外债规模与结构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外债规模在过去几年持续增加,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和 非金融企业。需要对外债规模和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以了解外债风险的来源和特点。 2.2 外债偿还能力 外债偿还能力是评估外债风险的重要指标。研究外债偿还能力包括对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等因素的分析。同时,需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外部冲击和不确定性因素,如全球经济形势、国际贸易摩擦等。 2.3 外债成本与利率风险 外债的成本与利率风险对于债务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研究外债成本 和利率风险需要对国内外利率走势、货币政策等因素进行分析,以便制定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 3. 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3.1 外债管理政策 针对外债风险,需要制定合理的外债管理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和引导,控制外债规模和结构,降低外债风险。此外,建立完善的外债信息披露制度也是重要的一环。

3.2 外汇储备管理 外汇储备是维护外债偿还能力的重要支撑。需要研究外汇储备的合理规模和管理策略,以应对可能的外债风险。同时,应加强外汇储备的多元化配置,降低单一货币和国家的风险。 3.3 利率风险管理 针对外债的利率风险,可以采取利率掉期、利率互换等工具,进行风险对冲。此外,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监测和预警也是重要的措施。 3.4 外债融资结构优化 优化外债融资结构可以降低外债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包括国际债券市场、多边开发机构等,减少对特定国家或机构的依赖。 4. 结论 本文对中国外债风险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规避对策。中国应加强外债管理政策,合理管理外汇储备,降低利率风险,优化外债融资结构,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稳定发展。同时,需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对策,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 以上是对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的详细回复。希望能对您的需求有所帮助。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 规避对策研究 一、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一)我国外债风险管理微观基础薄弱外债企业风险管理滞后由于我国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向来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这种模式容易弱化企业对外债的责任约束防范风险的意识相对淡化据 2004年初的权威调查显示外债企业风险管理状况分为三类没有进行风险管理的占 55%;进行了风险管理但比例不大、方式单一的占27.5%;进行相对完善管理的占 17.5%.本次调查中约有 12%的企业在举借外债时很少考虑外债风险问题; 88%的企业在举债时考虑了外债风险但仅有 50%的企业设有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外债风险管理工作其主要原因体现在 1.企业对外债风险管理意识淡化、重视不够没有把外债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外债进行主动管理的意识不强责任心差对国际资本市场变化不够敏感 2.外债风险管理的措施单一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全面的管理未能就汇率、利率、币种及外债与企业的外汇收益是否匹配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不能达到优化外债结构的目的 3.外债风险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而且和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密切相关多数企业缺乏熟

悉国际金融及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材企业财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不足 4.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由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目前还没有根本转变不少企业的财务管理尚停留在简单的资金往来、会计处理上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运用“借低还高”手段降低外债成本比较直观较容易得到企业决策层的支持但对诸如交叉货币掉期等外债保值避险工具的运用及效果就比较难于理解和评价(二)外债结构不合理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债务成本高客观上增加了偿还外债的潜在风险在我国借用外债的来源构成中主要是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前两类贷款普通都具有援助性质贷款的特点是利率比较优惠、使用期较长而国际商业贷款属于普通的国际信贷利息率由市场决定通常较高贷款期限也以中短期为主因此若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则势必增加债务成本增大风险 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但在我国外债中外国政府贷款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大的增长变化而国际商业贷款比重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以 2003 年为例国外政府贷款占约 13.13% 而融资成本较高的国际商业贷款在 50%以上(见表 1 ) (三) 外债使用效益欠佳降低了潜在的外债偿还能力外债的有效、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增强其偿债能力关于外债的利用效率可以用外债的增长速度与 GDP 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如果 GDP 增长速度快于外债增长速度则表明外债利用

新形势下我国外债风险分析及外债管理有关问题探究

新形势下我国外债风险分析及外债管理 有关问题探究 摘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我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推进。3月2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21年末中国外债数据显示,我国外债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外债风险总体可控。本文对近十年我国外债规模、结构和风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外债管理领域亟需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外债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债规模,外债结构,外债风险,外债管理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我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稳步推进。2021年末数据显示,我国外债规模稳步增长,外债风险总体可控。本文对近十年我国外债规模、结构和风险进行分析,针对外债管理领域亟需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我国外债现状及风险分析 (一)外债规模

截至2021年底,我国全口径(含本外币)外债余额为27465.60亿美元(不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特区和中国台 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 图1:2012年至2021年我国外债规模变化图 *数据来源:国家 外汇管理局 图1可见, 近10年来我国 外债规模呈上升 态势。2014年外债统计口径调整致使外债余额大幅上升。2015年,受国内外经济金融影响,我国进出口有所下滑,外 债“去杠杆”,外债余额有所下降。2016年开始逐步回升。 从外债总体规模来看,整体呈现规模增大、增速加快的变化 趋势,表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外来资金的依存度越 来越大。2022年以来,受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人民币贬值等 因素影响,境外借债成本上升,境内对境外资金的需求减弱,1-4月登记外债余额略有下降,需要持续关注。 (二)外债风险 2015年以来我国外债余额与国民经济、外汇收入呈正比 例增长。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总量突破114万亿元,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对策研究是一项关于中国面临的外债风险的研究任务。本文将对中国外债风险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一些风险规避对策。 一、中国外债风险分析 1. 外债概述 中国外债是指中国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外借入的资金总额。外债的规模和结构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外债风险因素 外债风险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 外债规模:外债规模过大可能导致偿债压力增加。 - 外债结构:外债结构不合理可能增加风险暴露。 - 汇率风险:汇率波动可能导致外债偿还压力增加。 - 利率风险:利率上升可能导致外债偿还成本增加。 - 政治风险:政治不稳定可能导致外债违约风险增加。 3. 外债风险分析 通过对中国外债规模、结构、汇率和利率等因素的分析,可以评估中国面临的外债风险水平。同时,还需要考虑政治和经济环境对外债风险的影响。 二、风险规避对策研究 1. 外债规模控制

中国应通过控制外债规模,避免外债过大导致偿债压力增加。可以采取限制外债规模增长、加强外债审批和监管等措施。 2. 外债结构优化 中国应优化外债结构,减少短期外债比例,增加长期外债比例,降低外债偿还压力。可以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发行外债债券等方式实现。 3. 汇率风险管理 中国应加强汇率风险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汇率波动对外债偿还的影响。可以建立汇率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汇率对冲操作。 4. 利率风险管理 中国应加强利率风险管理,通过利率衍生品等工具进行利率风险对冲。同时,可以采取稳定货币政策,控制利率上升的风险。 5. 政治风险应对 中国应密切关注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加强外交努力,防范政治风险对外债的影响。同时,建立健全的政治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应对可能浮现的风险。 三、结论 本文对中国外债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风险规避对策。中国应通过控制外债规模、优化外债结构、加强汇率和利率风险管理,以及应对政治风险,降低外债风险水平,确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