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00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00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00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100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0问

目录

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前言问答

1.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什么?

3.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教育原则有什么不同?

4.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有什么不同?

5.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不同?

6.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教学评价有什么不同?

7.为什么要进行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的调研?

8.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调研是怎样开展的?

9.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调研的结果如何?

10.当前我国在校师生的科学素养状况如何?

11.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发展现状怎样?

12.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

13.社会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要求怎么样?

14.什么是“教学大纲”?

15.“教学大纲”的问题在哪里?

16.为什么要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17.课程标准是怎样界定的?

18.课程标准有什么功能?

19.为什么说课程标准有一定的弹性?

20.课程标准的结构是怎样的?

21.课程标准的陈述形式是什么?

22.世界各地的科学课程标准有几种陈述形式?

23.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24.为什么说科学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科学”?

25.怎样理解“科学素养”?

2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取得了哪些有价值的经验?

27.怎样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28.“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29.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30.怎样理解与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31.为什么要提“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32.什么是科学课程的“开放性”?

33.为什么要把评价引入课程标准?

34.为什么要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35.课程标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6.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表述上有哪些特点?

37.怎样阅读与使用本课程标准?

二、科学(3-6年级)课程目标问答

38.什么是课程目标?

39.如何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40.为什么课程目标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

41.总目标中提到的“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包含哪些含义?是否包含“认识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

42.教学中怎样把握各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43.什么是科学探究?

44.为什么分目标的第一部分就是科学探索?

45.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6.什么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

47.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否就是科学课的德育目标?为什么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不用“德育目标”?

48.科学教育如何体现思想品德教育?

49.要求学生树立“科学不迷信权威”的观念,那么学生要不要听老师的话?要不要相信书本上的结论?

50.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

51.《标准》课程目标部分明确要求学生“乐于合作交流”,乐于合作交流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吗?

52.为什么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消极影响”?

53.科学教育如何启发儿童的创造精神?

三、科学(3-6年级)内容标准问答

54.什么是探究?

55.探究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一回事吗?

56.为什么说探究是一种本能?

57.儿童自发的探究有什么特点?

58.科学家的探究是怎样的?

59.儿童自发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有哪些不同之处?

60.儿童自发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有哪些共同之处?

61.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探究?

62.科学探究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吗?

63.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吗?

64.科学探究仅仅是动手做吗?

65.在科学探究方面我国对小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66.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什么关系?

67.科学探究的学习重点在哪里?

68.科学探究的问题由谁提出?来自哪里?

69.科学探究需要哪些支持条件?

70.如何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71.为什么强调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首先倾听学生?

72.探究过程中如何对待学生已有的原始观念?

73.为什么强调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74.如何对待探究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

75.对一个问题探究到什么程度才停止?

76.能通过互联网来从事科学探究吗?

77.其他学科中也在强调探究式学习吗?

78.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

79.每次开展探究式教学都必然包含上述全部五个基本特征吗?

80.探究式学习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

81.为什么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82.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科学知识、技能学习有何关系?

83.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方法、能力有何关系?

84.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科学行为、习惯有何关系?

85.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包含哪些内容?

86.怎样理解要“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87.怎样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8.怎样理解“科学真理的相对性”?

89.通过科学教育希望学生的日常生活态度有哪些变化?

90.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91.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发展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92.本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内容标准的基本结构是什么?93.在科学学习方面应培养小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

94.在对待自然方面应培养小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

95.在对待科学自然方面应培养小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

96.在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应培养小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97.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准有哪些特征?

9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标准怎样体现在教材中?

99.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标准?

100.教师怎样考察与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准的落实情况?

101.“生命世界”在这部分内容在标准中是一个什么地位?

102.如何看待“生命世界”这部分在小学生科学课程学习中的作用?103.在“生命世界”这一部分的内容选择上有什么原则?

104.在“生命世界”这一部分内容标准是如何形成目前这样的框架体系的?105.标准与大纲相比,有哪些重大的不同?

106.如何确定在“生命世界”的学习中体现不同年段的不同要求?

107.在确定“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标准时还注意了哪些问题?

108.对“多样的生物”这个单元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如何理解的?

109.对“生命的共同特征”这个单元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如何理解的?

110.对“生物与环境”这个单元的具体内容标准如何理解的?

111.对“健康生活”这个单元的具体内容标准如何深入理解?

112.标准是如何处理小学一二年及初中的相关内容之间的衔接问题,如何处理的相关学科的内容整合问题?

113.“物质世界”为什么分成“物体与物体”、“运动与力”以及“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三大部分?

114.机械能也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什么不把“运动与力”归入“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中?

115.在“物体和物质”中为什么要增加“材料”这个新概念?

116.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117.“材料”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新内容,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哪些方面?

118.“材料”与其他部分内容有什么关系?

119.“物质的三态”与原小学自然教材中的“水的三态”有何不同?

120.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有什么意义?

121.如何认识“物质的利用”中三条标准的重要性?

122.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加强安全与健康教育?在“物质世界”中如何体现?

123.在“运动”部分的学习中,为什么要让学生树立“参照物”和“相对性”的概念?

124.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125.需要详细介绍每一个“常见的力”吗?

126.为什么将“风力、水力”与“重力、弹力”等列在一起?

127.“探究天平和杠杆平衡”应掌握到什么程度?

128.对“简单机械”应掌握到什么程度?

129.在“声音”部分应注意哪些问题?

130.标准对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有要求吗?

131.如何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32.如何理解光和颜色的关系?

133.为什么标准中没有提到静电?

134.为什么在电路中要强调开关的功能?

135.“磁现象”部分有哪些要求?

136.为什么要突出能量这个概念?

137.“物质世界”中对测量都有哪些要求?

138.“地球与宇宙”在整个小学科学课程中占据何处地位,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

139.怎样阅读“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框图”?

140.和现行自然教学大纲相比,整个具体内容标准按二级主题展开?

141.组成的地球的物质和现行自然教学大纲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

142.应怎样把握地球运动学天气变化的这部分内容标准?

143.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中为什么要有“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及“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的要求?

144.和先行自然教学大纲相比,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的知识有哪些变化?

145.在了解“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的标准内容中对于地球的公转要了解到什么程度?

146.太阳和月球的标准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147.应该如何把握有关星座的内容?

148.为什么要安排考察宇宙的历史这部分的内容?

四、科学(3-6)年级实施建议

149.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50.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151.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152.为什么说“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

153.怎样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

154.如何使科学课教学富有儿童情趣?

155.为什么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

156.什么是亲历活动?

157.科学探究活动与亲历活动是什么关系?

158.如何理解“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159.不同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无差别?有何差别?

160.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上课时数之间的关系?

161.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课程资源的关系?

162.一节课下来教师不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结论,这样好吗?

163.科学教师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有哪些指导策略?

164.为什么要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65.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6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

167.什么是教育评价?

168.学科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169.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如何定位?

170.怎样理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171.怎样理解“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172.怎样理解“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173.怎样理解“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174.“科学探究”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

17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

176.“科学知识”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

177.怎样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观察与访谈进行评价?

178.怎样通过学生的作业、作品与杰出表现进行评价?

179.怎样通过学生学业进行评价?

180.怎样进行科学课程的测验与考试?

181.怎样运用“评定量表”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

182.什么是科学课程资源?

183.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84.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注意哪些问题?

185.如何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的网络资源?

186.为什么说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

187.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对教材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188.《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对教材编写提出一系列的有关建议?

189.依据《标准》所编写的小学科学教材半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190.《标准》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191.教师在教学中怎样看待与使用新教材?

192.什么样的教师才能胜任小学科学教学?

193.科学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知识?

194.科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

195.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要经过哪几个方面的培训?

196.科学教师如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教学水平?

197.在职科学教师的进修学习有效途径有哪些?

198.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教学,科学教学必须具备哪些仪器设备和场地?

199.如何布置科学专用教室?

200.如何布置学校里的科学活动园地?

一、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前言问答

1.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在经过五十年代的恢复休整后,于六十年代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七十年代以来,国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失业率的持续上升,也引起

了政府、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美国历来以它的高科技称霸世界,但美国中小学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包括教学质量的低劣,与之很不相称。一些有识人士指出:“我们正在培养一代科学和技术文盲的美国人。”他们提出:“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每日世界的基础。”因而科学教育的改革一直是美国历次教育改革的重点。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一份教育报告“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次改革拉开了序幕。在大大小小的众多改革项目中,“2061计划”是一个引人瞩目的长期改革方案,它的第一篇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首次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在“2061计划”与其他项目的基础上,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于1995年底正式推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英国国家课程》是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教育改革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改变了英国长期以来在中小学中没有统一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状况,以法令的形式为英国公立中小学设立了必修课程及国家标准。这是英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世界教育界的改革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国家课程》中,科学首次与英语和数学一起并列为中小学的三门核心课程,可以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改革。《英国国家课程》自1988年开始发布后,曾先后做过多次修改,最近一次的重大修改开始于1999年。新版本的《国家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从2000年8月起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的巴黎会议上指出:“从小就为和平学习科学知识是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培养自身的科学能力和造就富有进取心的和有知识的公民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日益重视科学的社会会在更大的范围内需要科学的最广泛普及,以使人们深入了解科学和恰当地调整公众对科学及其应用的见解及态度。各国政府应极其高度重视改进各级的科学教育。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促进科学的普及。面对变化的形势,需要采取措施促进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进修。各国的教育系统应根据社会不断变化的教学需求,搞好新的课程设置,采用新的教学法和教学资料。”

2.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是什么?

英国没有在《国家课程》中对每门课程给出各自的原则性目标,而是在“1988年教育改革法”中提出了学校课程的总目标,即“促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在精神、道德、文化、智力和体力各方面的发展,并为他们提供未来成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及经验。”

这里,目标分为两部分。“促进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在精神、道德、文化、智力和体力各方面的发展”指出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里需要指出的还有“在学校和社会中”这个范围。学校不仅要对学生在校内的行为负责,也要对其校外的行为负责;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发展负责,也要对将来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与所起作用负责。目标的另一部分是“为他们提供未来成人生活的机会、责任及经验”,这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一切工作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是让学生在踏入成人社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具备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能适应时代、适应社

会,并有意愿和有能力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为他们提供与此有关的各种机会、责任和经验。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与评价委员会主席理查德?科劳斯纳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艾尔伯茨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前言“行动的号角(CALL TO ACTION)”中指出:“我们这个国家已经把所有的学生都应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自己的一个既定目标。《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为使国家能够达此目标而编撰的。”

“我们大家,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会,同科学素养都是厉害攸关的。懂科学,你才有可能领略到你在领悟自然界的事理时油然而生的充实之感和兴奋之情。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你才有可能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个人的各种决策,去参加讨论关乎全社会的各种科学问题。有很扎实的科学基础可以强化人们日常所用的许多能力,诸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等。我们社会的经济生产率与我们的劳动大军的科学本领和技术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也必须有机会使自己成为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人,《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以这样一种信念为前提的。”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规定的学校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

●由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

●在进行个人决策之时运用适当的科学过程和原理;

●智慧性地参与那些就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各种问题举行的公众对话和辩论;

●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通过运用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所应有的知识、理解及技能来提高自己的经济产出率。

澳大利亚小学科技课大纲中也提到:“科学技术是这个现代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些领域中新奇和快速的变化对于所有学生都是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为了个人、社会、环境和经济的种种理由,我们必须把年轻人培养成这个科学技术化社会的积极的参与者。”

其小学科学技术课程大纲中指出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应为:

“科学是以一种系统的方法来认识世界,这些认识一旦被证实,便能被接受。科学不仅是个知识体,也是个探索的过场。科学追求客观,但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它必然受到人类价值观的影响。科学活动(实验和解释的发展)不断生成知识,其速度之快,甚至专家们都很难跟上本领域的发展。所以,科学教育必须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技能。科学教育要帮助学生理解自身和环境,并为他们提供机会发展独立的理性的思想和负责的行动。它强调第一手经验,调查,设计,解决问题,以及明晰事理的能力。”

并指出:科学和技术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

●管理他们的日常活动;

●提供机会发展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革新能力;

●理解周围的世界及影响世界的事物;

●发展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评价和使用技术产品;

●有效地发现、判断和利用信息;

●懂得科技对于男人和女人的一生都是同样重要的;

●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然和人造环境的问题;

●接受对改进环境质量的责任心的考验;

●更有效地解决与科技问题有关的道德难题。

这些学习也帮助学生做好准备,为澳大利亚和全世界未来的社会、环境及经济的福利作出积极的贡献。作为具有一定知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将需要:

●参与未来的建设;

●对地方、国家、世界、社会、经济、环境和道德伦理问题能作出正确的处理;

●能有主见地审视科技领域的发展;

●能对科技的持续发展作贡献;

●能作恰当的职业选择。

●懂得科技对于男人和女人的一生都是同样重要的;

●做决策时要考虑到自然和人造环境的问题;

●接受对改进环境质量的责任心的考验;

●更有效地解决与科技问题有关的道德难题。

俄罗斯自然科学教育的目标可概括为:

●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

●帮助学生养成可促进个人自我决策和自我实现、追求自我完善、接受继续教育、推动公民社会发展、巩固和完善法制国家的个性品质;

●使学生掌握学校教育大纲中“自然科学”教育领域各学科的基础;

●传授构成自然科学观的各组成部分;

●传授自然科学的实用部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完成具有目的性和建设性的活动;

●使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全人类社会文化价值观体系中的地位具有基本认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日本在《日本小学理科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出的目标为: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爱,通过系统观察和实验,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界的情感,达到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理解,形成科学观点和认识。

以上这些实际上就是对“科学素养”涵义的具体阐述。

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对国家的益处是无疑的。在这个被人们称作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拥有知识的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把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作为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措施。

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对社会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它能使公众提高审美情趣,增强道德观念,选择理性的生活方式。任何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民族是不可能在公共或个人问题上作出明智的决策的。一个民族整体科学素养的有无与高低往往决定了由其所组成的社会的质量,不仅是科技方面的、经济方面的,也包括民主政治方面的。

同时,科学素养也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素养的提高可以增加公民的就业机会;可以使他们面对飞速发展的技术所提出的新要求充满信心;可以使他们识破形形色色的迷信和伪科学现象,并给予有力抵制;可以使他们对某些影响个人生活或经济的问题

作出更合理的决定,如饮食、医疗、安全、能源使用、环境保护等问题。此外,科学素养的提高还能使他们对宇宙间科学概念的精美与力量取得智慧和审美方面的鉴赏能力。

因此,培养全体儿童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应该是科学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3.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教育原则有什么不同?

科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各个国家最统一的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从六十年代起,科学家、科学课教师及工业家们就强烈要求改革科学教育。他们认为,为了武装下一实际的公民,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

为此,在《英国国家课程》中,科学受到高度重视,地位大为提高,与英语和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并以法令形式规定,所有公立学校的学生,不论他们的性别、民族、社会背景或初始的天资与能力,都必须从5岁起就接受科学教育,直至16岁。只有在第四阶段可有不同的选择模式,但绝大部分学生仍必须参加全部科学课程的学习。

在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提出的“交叉课程范围”中特别强调对于某些特殊的群体,如女生、有色人种、偏僻地区、残疾人等,应给予平等的教育机会。因为这些人群也是我们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他们将面临同样的挑战,他们需要同样的生存机会和能力。所以,他们应享有同样的、甚至是更好的受教育(包括科学教育)的权利。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其第二章“原则与定义”中首先指出:“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这一原则也就是公平与优异的原则。我们学校里的科学必须面向所有的学生:不问其年龄、性别、文化或种族背景,不论他们有何残疾,有何志向,也不管他们对学科学怀有什么兴趣、受到了什么激励,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科学教育以使自己具有高度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育中要防止的,主要是某些人-例如某些人口群体-学习科学的欲望受到压制、他们学习科学的机会甚至被剥夺的现象。”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被赋予学习科学这样的具有挑战性的机会。我们只要能把学习的机会毫无例外地提供给每一个学生,那么每一个学生就都能获得对科学的掌握。内容标准描述的是学生们学习的最后结果,即学生们应该掌握的东西和能够做的事情,而不是获取这些结果时所采用的方式。学生在回答有关自然界的问题时,会取得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理解,获取速度也会有所不同,一些人会比其他人快些。但是所有的学生都应有机会在这些年中通过多种经历来发展标准所提出的理解。”

4.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有什么不同?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则指出:“学校科学课程应能反映出标志着当代科学特点的智力与文化传统:学生要获得有关科学与自然界的丰富知识,就必须熟悉科学探究的模式、求证的规则、确定问题的方法及作出解释的途径。科学与数学和技术的关系,以及对科学性质的理解也应是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科学素养的一个基本方面就是要有更广泛的知识和对科学实体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与物质、生命及地球科学有关的知识。科学素养还包括对科学的性质、对科学事业、对科学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所起作用的理解。许多人曾对科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以历史的观点看,科学一直在许多不同的文化中被实践

着。科学是认知的一种方法,其特征是以实证为判断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学生应加深对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能做什么、科学不能做什么、以及科学如何在文化中起作用这一系列问题的认识。”

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在其制订的《十二年制学校自然科学教育构想》中提出自然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是:

●科学性原则:制止反科学和伪科学理论。

●基础性原则: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基础的科学理论、概念、模式和原理、具有社会意义并属于人类文化财富的基础研究成果,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

●可接受原则:在学校教育各个阶段必须考虑到学生领悟、消化和掌握教学信息的实际能力。

●连续性原则:由于儿童心理的特点,中断学习会导致迅速遗忘。

●历史真实性原则:体现科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强调科学发展在各阶段的延续性,要求指明某些学者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实现跨学科联系,为用不同科学观点观察自然过程和现象建立统一的方法论基础。

总的看来,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到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特点和未来学习与工作的需要。

目前手头具有的完整的科学教育标准有: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和2061项目的《科学素养的基准(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英国的《英国国家课程:科学(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and: science)》;以及新西兰的《新西兰课程中的科学(Science in 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另外,还有其它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参考资料,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幼儿园至6年级科技课大纲及支持文件(Science and Technology K-6 Syllabus and Support Document)》,《俄罗斯十二年制学校自然科学教育构想》,《日本小学理科学习指导要领》,《台湾九年一贯教育课程总纲纲要及其评价》等。

从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可看出,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

●基本学科知识;

●与个人和社会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

●科学的性质、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史;

●其它。

1、科学探究

这已成为当今科学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在美国和英国的标准中都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解释为:

在《标准》所表达的观念中,探究要比“过程的科学”更进了一步。在“过程的科学”中,学生学习观察、推论和实验,而探究除了“科学的过程”外,还要求学生在进行科学论证和批判性思维时能将过程和科学知识相结合,以发展对科学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发展:

●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对获得科学知识方法的欣赏;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对自然界进行独立探究的必要技能;

●具备善于运用与科学有关的技能、能力和态度的品质。

探究的科学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是最终组织和选取学生活动的支配原则。探究方面的标准强调的是进行探究的能力,以及要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各个年级的所有学生在每一个科学领域都应该有机会进行科学的探究,并发展探究性思维和探究性行动的能力。这些包括:提出问题,计划并执行调查,利用合适的工具和技术收集数据,对证据和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批判性和逻辑性的思考,作出并分析不同的解释,以及进行科学观点的交流。

英国将科学探究列为第一位目标,而且要求将此目标渗透于其它各目标的学习之中,在所有考核中,它也将比其它目标更加受到重视。在1991年颁布的标准中,它被称为“科学调查(Scientific Investigation)”,而在1999年的新标准中被改为“科学探究(Scientific Enquiry)”,在要求上也有较大的提高。

2、基本学科知识

在基本学科知识方面,各国所涉及的内容大致相同,但对学科领域的划分略有区别。主要内容大致属于以下三个领域: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

●地球与空间科学

⑴生命科学

这是一个最为一致的领域。在各国的标准中,尤其在低年级的标准中,它更显重要。整个自然界就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大部分,人类就属于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地区,作为研究者的人首先应该对自身有所了解。对于小学生,他们最多接触到的自然物体就是自己的身体,他们应该对自己身体的组织和生命过程有基本的认识。此外,许多动、植物是人类相依为伴的朋友,它们也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欲望。

⑵物质科学

在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这是内容目标之一。而在英国《国家课程:科学》和新西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它被分为材料和物理两大部分。它们各有各的道理。但对小学阶段来说,细化的必要性不是很大。

⑶地球与空间科学

在美国和新西兰的标准中,此内容为单独的目标。而英国的标准,则将此部分内容融于“材料及其性质”和“物理过程”两个目标中。不管怎么组织,这部分内容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这个星球及其周围的一切对我们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可以说是休戚相关、存亡与共。但我们对它却了解甚少。对于这部分内容,过去的学校教育不太重视,而新的科学教育很强调它的重要性。

⑷与个人和社会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内容标准的“理论根据”中针对这一目标指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手段来理解个人和社会问题并采取行动。与个人和社会相关的科学标准帮助学生发展决策技能。与表6.6中概念相关的理解将为学生在成

为公民时所要面对的基本决策打好基础。”

除美国外,其它国家都将此内容融于其它目标中,没有单独设立目标。但这部分内容都受到高度重视。

⑸科学的性质、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史

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科学史和科学的性质应该是很重要的内容。它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美国的《标准》提到:“在科学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科学有它的发展过程,科学是一种持续进行的、不断变化的事业。对于科学史和科学性质的标准建议在学校教学中利用历史来确认科学探究的不同侧面、科学与人的关系,以及科学在不同文化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科学和技术有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但它们又有密切的联系,有领域的交叉,有时甚至很难加以区分和隔离。它们都对个人、社会、国家,甚至人类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都不容忽视。它们也都应该成为学校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技术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是中小学法定的必修的基本课程,它有专门制订的国家标准。但在其它国家的小学课程中,往往将它们合为“科技课”,如法国和澳大利亚。

美国的《标准》中指出:“科学与技术的标准确立了自然世界与设计世界的联系,并为学生提供机会发展决策能力。它们不是技术教育的标准,更准确地说,这些标准强调的是与设计过程有关的能力,强调的是对科学事业及其与技术的各种联系的基本理解。作为对探究的科学标准中能力要求的补充,这些标准号召学生发展在确认和阐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包括耗损和风险受益分析)、实现解决方案和评估解决方案等方面的能力。探究的科学与设计的技术是平行的。它们的标准都强调的是学生能力与理解的培养。”

美国将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目标:“科学与技术”和“科学史与科学的性质”,而新西兰是一个目标:“认识科学的性质以及它和技术的关系”。

⑹其它

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设立了一个名为“统一的概念和过程”的目标,将它列为众目标之首,并要求不分级别地贯彻于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全过程中。这是其它国家都没有的。

《标准》对此的解释是:“概念与过程的框架设立统一了科学原理,并为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方法去帮助他们理解自然世界。”“标准描述了整体框架的一部分,它们可以把学生从幼儿园至12年级的科学教育中所得到的许多经验集合到一起。统一的概念和过程的标准可以落实到任何年级的教学中,但应永远和其它内容的标准的要求相结合。在低年级,教学应让学生明白统一概念和过程的意义和用途,例如,测量意味什么,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在高年级中,标准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科学思想的宏观图景(例如测量在一切科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来帮助和促进对于科学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具体的标准共有5个,并不分级别。

5.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不同?

(一)学习科学应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过程,应以探究为中心。

“学习科学是学生自己做的事,而不是别人为他们做的事。在科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获取知识,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以不同方法对所作解释进行测试,与他人交流想法。“主动的过程”既有动手的活动,也有动脑的活动,仅有动手活动是不够的。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使他们与教师和同学一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学生需要将他们目前具有的知识同多渠道获取的知识联系起来;要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他们要参与解决问题、计划、决策、小组讨论;他们还要经历与主动的学习途径相配合的考核。强调主动的科学学习意味着不再把重点放在教师的知识传授及课题覆盖上,教材包揽一切题目、词汇和信息的做法直接有背于让学生通过理解来学习科学知识的这个中心目标。”这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第二个原则。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决于学生对教育过程是否参与、怎样参与以及参与了多少。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育过程比作婴儿出生,教师的作用就是助产士,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体。

所以,科学教育的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它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补充课堂教学所授知识的不足;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眼界和思路,培养动手实践与创造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各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课堂教学也需要打破传统的模式,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专家咨询、社区活动中心等。

鼓励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许多工业国家采用的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之一。

(二)学习科学的途经应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相适应

《英国国家课程》指出:“学校课程应是切合实际的和有所区别的。在教学过程中,所有课程都应与学生本身的经验相联系,并应引出这些知识的应用及在成人生活中的延续价值。教什么及怎么教都应与每个学生的能力及素质相适应。”

人从一生下来就是各不相同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差异会越来越大。这些差异形成了每个人的“个性”。教育必须承认个性,只有承认个性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才能都是从个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即使接受同样的教育,最终结果也总是不一样的。所以,学校不可能对所有学生提出同一个要求标准,也不应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有一位教育专家说得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教育的本性所在。

为此,在《英国国家课程》的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了科学教学的三条原则:

(1)设立适当的学习要求;

(2)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3)克服个别和群体学生在学习和评估中的障碍。

并允许同一年龄的学生可达到不同级别的要求,这样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保持兴

趣和信心。

6.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教学评价有什么不同?

(一)评价内容侧重于最被重视的具有良好结构的知识。

在评价过程中应测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知识结构。评价不仅考查学生记住了多少科学知识,而且还侧重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推理和应用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一点英国的教师手册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如在空气这部分中,它不仅涉及到空气的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而且还在一种模拟真实情况下考察学生对空气的理解、运用的能力,并且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车。

(二)评价形式多种多样。

我国目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各种测试(多为笔试)进行的。形式比较单一,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性的东西,使学生成为记忆的机器。美国小学科学教育学生学业评价是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教师课堂评价与学区、州、国家的大型评价相结合;英国是由国家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通过国家测试、教师手册和练习作业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可以说国家测试不是唯一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它还应包括日常检查和表现性评价。日常检查包括练习作业、课堂练习和课堂提问。表现性评价即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在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况下实际表现技能的能力。它包括结构性表现测验、口头表述、模拟表现、实验及档案录,这些评价形式在英美国家的小学科学教育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都有所体现。

(三)评价目标具有弹性。

我国目前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目标要求整齐划一,所有学生要达到同一个目标,致使学习能力差些的学生感到吃力,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感到太简单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英国的弹性评价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它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达到某一等级,而是规定了一个范围,不同能力和成熟水平的学生可以达到各自相应的水平。(具体内容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过了,这里不再详述)

(四)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只是学校的内部评价,而不重视社区、国家的外部评价。而英国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是由国家和学校共同完成的。英国小学科学教育学业评价是由国家和学校共同完成的,如英国国家测试由学校在每一关键阶段来的五月份对学生进行测验,测验完成后学校将试卷送到专门的审查人进行评分。大约七月底学校将测验成绩及教师课堂上的评估汇报给家长。这样可以保持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一致性。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评价是由教师课堂上的例行评价和学区、州和国家级的大型评价构成。教师课堂上的评价可以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制定课程计划,报告学生的进步。学区、州和国家级评价不仅由考核专家参与,而且教师也参与外部评价的设计。外部评价可以使教师对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一个整体把握。

(五)在重视学生成绩评价的同时,同样重视学习机会的评价。

不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从教学设备来说各个学校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可以使学校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决策等保持一致。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科学的机会是不相同的。如

果不考虑这一点而一味地用同样的要求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会造成评价的不公正。因此,在对学习成绩评价时必须考虑到学习机会的评价。

7.为什么要进行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的调研?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知识的拓展、传播和应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资源和动力,世界各国正面临着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竞争。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国家实力的竞争逐渐演变为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竞争的基础是教育,是人才。任何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培养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世界各国对学生的科学教育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美国,80年代以来对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保持科技强国优势。美国科学发展协会1985年发布《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明确学生所应当掌握的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1989年出版《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提出每个美国成年公民所必须达到的科学素养水平;1993年又推出《科学素养的基准》,具体指导学校的科学教育。美国全国科学研究协会则于1996年公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由联邦政府支持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标准,它的诞生,象征着美国科学教育开始向纵深发展。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等,也相继出台、修改、完善各自的科学教育标准,以利于促进各自的科技人才培养。

在我国,由国家教育部领导、于2000年全面启动了基础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改革与加强中小学校的自然科学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科学课程改革是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针对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的现状,国家教育部决定将把小学自然课程改为科学课程,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摸清当前小学自然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和教师的科学素养状况就成为了制定科学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和改革科学课程的基础。为此,我们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现状调查小组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范围内展开了全面的调查工作,以便为新教材的编制提供充实的依据和改革的突破口。

8.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调研是怎样开展的?

(一)问卷的编制

我们共编制了五份问卷,其中《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调查·教师问卷》和《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调查·学生问卷》是对小学自然教师和小学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学校类型、教师水平、课程设置、教材情况、教学设备及利用情况、自然课的困难及对策等。问卷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测查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地域、城乡等受测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由选择题构成,涉及学校类型、教师水平、课程设置、教材情况、考查情况、教学设备及利用情况、自然课的困难及对策等方面。

然后,我们根据国内现行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和教材,参照国际上同龄儿童学力测查试

卷以及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等,编制了《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小学应届毕业生。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受测查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地域、城乡、学校类别等;第二部分由43道题目(其中38道客观题、5道主观题)构成,分为判断题与选择题两大类。判断题共10题,用于测查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方面的科学概念,其中有9题选自国际通用测题;选择题共33题,分别测查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活动特点和动手能力。《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的结构与学生问卷相同,其中判断体育学生问卷相同,选择题略少于学生问卷,共12题(1道主观题),涉及科学概念、科学态度、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这几方面。个体科学素养的总分是由各题经赋值后计算而得的。

同时,我们还编制了《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访谈提纲》,对部分省市的自然教研员进行了结构性访谈,以便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自然教学的真实情况。

(二)被试与取样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在东部地区抽取上海、浙江、江苏等三省市,在中部地区抽取天津、河南、湖北、江西等四省市,在西部地区抽取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等四个省市自治区,首都北京单独列为一个地区。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00年和2001年的6~9月份,在十二个省市中共发放学生问卷1500 份,回收问卷1473份,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问卷中缺失“性别”项的问卷为3份,缺失“民族”项的问卷为10份,缺失“城乡”项的问卷为4份,缺失“地区”项的问卷为1份。

教师问卷没有在所有的12个省市中进行,只抽取了部分省份进行测查。东部地区抽取上海、浙江和江苏,中部地区抽取天津,西部地区抽取贵州和西藏,北京仍然单列为一个地区,共发放400份,回收378份,其中有效问卷366份。有效问卷中缺失“性别”项的问卷为16份,缺失“年龄”项的问卷为21份,缺失“民族”项的问卷为18份,缺失“城乡”项的问卷为2份。另外还发放一部分访谈问卷。

9.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调研的结果如何?

1.小学自然课开设情况

在我们调查的十二个省市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中心小学还是普通小学几乎全部开设了自然课,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课程名称不统一:多数称“自然课”也有称“常识课”。

(2)课时计划不统一:48.4%的小学按“国家计划”安排课时(一年级到四年级 1节/周,五年级到六年级 2节/周);其余43.2%的小学按“省计划”安排(一年级到二年级 1节/周,三年级到四年级 2节/周,五年级到六年级 4节/周)。

(3)教学内容凌乱,教材内容宽而浅,缺乏系统性;内容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应该被作为主体的学生,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把握学习思路。

(4)由于应试的关系,自然课并不是主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考前甚至在平时都存在挤课现象。

2.小学自然课任职教师情况

(1)师资特点

从自然教学教师问卷和访谈提纲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校的自然教师中专职教师要多于兼职教师。但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中大多数自然教师都为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很少,这主要与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缺乏有关。

总体来说,自然教师中男教师多(49.5%)、女教师少(46.2%),而这种现象在农村则更为突出。

(2)学历层次

在所测查的地区中,自然教师中拥有大专学历的较多(56%),而拥有中师学历的尚可(30%),本科学历的较少(10%),还有少数高中学历和少量民办教师。其中,浙江省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自然教师比例要明显高于其它几个省市(80%)。

(3)专业背景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5.1%的自然教师是理科出身,而绝大多数的自然教师均没有自然专业的文凭,属于“半路出家”。这可能是现在的中师、高校中均没有设置“自然”这个专业的原因。此外,有37.7%的自然教师从未受过任何的专业培训。这种现象对我国自然教师队伍的质量无疑是敲响了警钟,也是对我们的专业设置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在自然专职教师如此缺乏的情况下,“自然”专业还没有开设起来?这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哀。

(4)任职意向

根据访谈,我们发现在国内小学中只有极少数自然教师选择自然课是由于个人的爱好,绝大多数都是学校指定。爱好往往是人们能够创造性地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一个对本职工作都不热爱的教师怎么可能教授具有高质量的课程呢?虽然我们不可能要求现任的自然教师都喜欢自然教学,但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提高他们的待遇,重视自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能够改变目前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

3.自然课学科地位情况

(1)学校对自然课程的态度

统计结果表明:23.8%的学校对自然课程很重视,48.2%的学校较重视,16.2%学校有时重视有时不重视,11.2%的学校不太重视,0.5%的学校根本不重视。应该说大多数学校对自然课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从访谈提纲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重视自然课程的原因是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应试的关系,因为自然课不是主课,因此学校对自然课的教学有不同程度的忽略。

(2)自然课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

我们让调查对象对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音乐、社会、思想品德八门科目按其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进行排序。调查结果如下:

◆在大多数学校中自然课属于第二平台(第一平台为语文、数学、英语;第二平台为美术、体育、音乐;第三平台为社会、思想品德)

◆在少数学校中自然课属于第三平台

◆而在极少数学校里,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均拒绝排序,因为在这些学校里往往对所有的科目都一视同仁,“自然课” 经费充裕,对自然课重视程度很高,不存在偏科少课的问题。

(3)学生对自然课程的反映

有82.8%的学生很喜欢或较喜欢自然课,只有1.4%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自然课。

对于喜欢自然课的理由有:由于“自然课老师上的好”占17%;由于“这门课是理科的基础课”的占8% ;由于“自然课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的占20% ;由于“自然课教我们观察、研究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占一半以上,达到了55%。

对于不喜欢自然课的理由有:由于“自然课老师上的不好”占23%;由于“这门课没有语、数重要”占22%;由于“自然课光讲练,太抽象”占44%;由于“自然课本身没有什么特色”占11%。

从学生对待自然课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喜欢自然课并不是由于一些外部的客观原因,而是自然课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因为自然课本身符合学生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能够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教给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而学生不喜欢自然课则大多数要归结于单纯教授的上课方式,目前大多数自然可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由教师主讲,学生只需要听记就可以,整堂课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方法,原本生动活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充满有趣实验的课程被一张嘴一枝笔所代替,学生当然无法接受。

4.自然课教学情况

(1)教材来源

国内现行的自然课教材主要有两个来源:使用国家教材的占大多数,达到72.3%,使用本省自编教材的占26.4%。

(2)教材满意度

总的来说,自然教师对现行教材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其中很满意和较为满意的占77.8%,因此如果在现行教材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那么自然老师们将会更将得心应手。

(3)教学目标和考查重点

自然教师对自然课的教学目标的认识“以传授科学常识为主”的占44.3%;“以训练科学思维为主”的占10.3% ;“以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占9.2% ;“以掌握科学方法为主”的占8.9% ;“以诱发科学兴趣为主”的占19.8% ;“以了解科研过程为主”的占0.6% ;“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占5.6%。

自然教师对自然课的考查重点的认识“以考查科学知识为主”的占34.6 %;“以考查科学思维为主”的占24.5 %;“以考查动手能力为主”的占39 %;“以考查科研方法为主”的占7 %;“以考查科学精神为主”的占4.8%。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自然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诱发兴趣方面正如其他学科的老师一样尽心尽力,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虽然从前面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自然教师的专业背景并不是很强,但是我们的自然教师确实是兢兢业业,教授给学生很多科学知识与概念,所以我们的小学生在科学素养的测查中,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较好,优于我国普通公众,科学兴趣亦比较浓厚;但是同时自然教师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比较欠缺,这也使得学生在科学素养的测查中,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这两项得分令人担忧。因此,在今后的科学课程中,我们的自然教师要扬长避短,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对科学方法的运用,在对自然课的考察中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塑造。

5.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1)教学方法

从自然教师总体来看,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实验法、观察法、讲授法、演示法、活动法(采集标本、兴趣小组、实地参观)等。

(2)教学资源

校内资源:大多数学校有供自然课教学专用的实验室,以及录像、挂图等;少数学校没有专用的实验室,但是有实验仪器、录像、挂图等;极少数学校(对自然课很重视的学校)除了上述资源外还有于自然教学有关的多媒体、乡土教材等,以及有国际互联网可供学生使用。

校外资源:有少数能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广大农村等。

(3)自然教学设备配备评价

自然教师认为设备“很好”及“够用”占42.6%,“一般”占44.3%;学生认为设备“很好”及“够用”占58.7%,“一般”占31.4%。

教师对于自然教学设备的配备情况比学生应该更加清楚一些,从他们所反映的数据来看,目前自然课教学设备确实存在一定的短缺问题,由于自然课需要用到大量的实物器具和实验器材,因此如果无法在设备配备方面满足老师的需求,对于自然课的很好开展也是一大突出问题。

(4)自然教学设备利用情况评价

自然教师认为“能够利用”现有教学设备的占78.7%,学生认为“能够利用”的占66.1%。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对自然教学设备的利用情况较好,说明在设备短缺的情况下,自然教师们还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除书本之外的资源。

6.目前的困难

(1)自然科最突出的困难

自然教师们认为“领导不重视”的占8.5%;“经费不到位”的占26.1%;“专业师资缺乏”的占37.2%;“教育资源贫困”的占16.8%;“其它”的占11.4%。

(2)提高小学科学质量的关键

自然教师认为“改变指导思想”的占41.1%;“增加经费投入”的占13.3%;“优化师资队伍”的占29.5%;“开发科教资源”的占14.7%;“其它”的占1.1%。

由此可见,虽然教师们认为目前自然课最突出的困难集中在经费不足和专业教师缺乏这两项问题上,但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认为要提高自然教学质量的关键却是教育部门对自然课程的指导思想需要改变。因此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于教师的呼声需要有足够的重视,只有整体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改变,对自然教学的态度彻底得到转变,经费和师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7.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鉴于目前我国小学自然教学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尽快改变目前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提高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现有教材需要改革,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增加难度、突出重点主线、结合学生实际、反映科技发展、删除与社会、科技、劳动等课程相重复内容等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试卷提供: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王兰庄学校王利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A、考高分 B、培养科学素养 C、提高科学操作水平 D、传授科学知识 4、工程的核心是(C )。 A、发现 B、发明 C、建造 D、发展 5、生命科学领域包含有(A )个主要概念。

2018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9义务教育.doc

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范文范例指导参考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等方法,能够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初步理解身边 word资料整理分享

(完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答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

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1—6年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 ______________ 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 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 _____________ 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宗旨,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_______ 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 ______ 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为他们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奠定聊好的基础。 7、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出假 设、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表达交流、 _____________ 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对小学科学课标的解读 1、科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 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是科学启蒙课程。在其他课程中(如小学语文)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 科学启蒙教育是科学入门教育,教育对象是对科学领域知之甚少的人,教学内容(知识、观点、方法等)是最基本的,浅显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受教育者对科学领域有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观点,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 作用: 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科学启蒙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科学启蒙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 第三、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第四、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第五、科学启蒙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向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使学生从小接受科学教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的。2、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目标。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科学政策的等。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现状,每一位公民需要哪些科学素养? (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面对着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我们可以尽可能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在基础上构想我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为新的教育改革探索明确的方向。 3、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常识”到“科学”,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学科的这一变化趋势。 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资料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最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及重大创新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科学不仅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一种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重任。早期科学教育对每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1~6 年级设置科学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1~6 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位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

小学科学课标测试题及答案新编

新桥外国语学校《科学课标》测试题姓名分数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为宗旨的() 课程。 2、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乐于探究, (),并树立();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 解决()、()中遇到的问题。 3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和() 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 自己()、(),比() 更有效。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 又是()。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 习科学的()。 5、新课和标准强调用()的学习方法学习科学探究。 6、科学课程是进行科学教育的()、()。 7、()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活动。 二、判断(20分)()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唯一有效的学习模式。()3、科学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而不应包括家长。()4、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探究是一种本能。 ()5、科学探究的重点应着眼于科学探究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上。()6、涉及知识的具体目标,其行为动词主要用会、能够。

()7、专题研究是小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一种类型。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编写科学教材的依据。 ()9、科学课程中的总目标分为三个分目标,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 ()10、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科学课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三、选择(10分)1、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是:()A、控制严格的 B、间接的 C、直接的 D、限制较死2、“生命世界”部分内容标准包括:()3、为了便于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 A、教师 B、学生 C、家长 D、不确定 4、教学建议中指出,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 究活动的:() A、起始阶段 B、观察、实验阶段 C、结束之前 D、搜集、整理信 息阶段 5、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 A、搜集资料 B、观察、实验 C、表达与交流 D、思考行动计划 答案 一、填空 1、科学素养、科学启蒙 2、科学的本质、热爱科学、社会责任感、自身学习、日常生活 3、发展需要、已有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讲授训练 4、目标、科学学习的方式、主要途径 5、科学探究式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回眸 2001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掀开了科学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2004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对颁布的课标进行修订 2006教育部再次组织专家对各科标准进行修订 现在新修定的课标正在征求意见 一.《科学课程标准》内容主要是: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案例,教学活动类型、设计等。 二.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认识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何谓“科学素养” 《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早期的科学教育作为一门理性学科,其强调的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0世纪80年代,在强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下,科学方法的训练被纳入了科学教育之中,于是,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就成了科学教育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的科学就是包含了一大堆概念、定理、公式、原理和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知识与技能的集合。 自19世纪初期科学开始在学校课程中取得一席之地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学生不仅学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要学懂科学,即通过内化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懂得与欣赏科学的本质,使科学教育对个人的文化品质与生活质量产生有益的影响。 直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明确意识到对科学本身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它列入科学教育目标,并用“科学素养”这个词来涵盖。

科学课程标准试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测试题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30 分)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课程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3、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 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 (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5、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主体应该是 (多元化),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化),评价内容应该(全面化),评价时机应该 (全程化),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6、科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新课程大 力提倡(探究性实验)。 7、学生是科学的学习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内容要满足(社 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8、(科学探究)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永无止境的活动。 9、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10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 1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 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 16、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 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内容 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运动形式,认识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 形式及其相互转换。 2.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 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了解太阳系和一些星座,认识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运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4.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 明进程。 学段目标与内容 1-2年级: Grade1-2: 一.物质科学领域(Science of substance) 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 ●观察并描述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2.2 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 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 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 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 4.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4.1 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 刻的位置 ●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5.力作用于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1 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6.磁铁有磁性,可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6.1 磁铁能对某些物体产生作用

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2016.2.14 第一部分前言 1.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 课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 课程设计思路: 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 个主要概念, 分解成75 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 、6、3、3 个。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主要概念 1. 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 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 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 3. 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4.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 5. 力作用于物体会改变物体的运动。 6. 声、光、热、电、磁都具有能量, 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二)生命科学领域生命世界包含人、动物和植物等多种生物类群, 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 生物个体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 从而使这些生物类群得以延续。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物的情感。主要概念 7. 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 8. 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9. 动物能适应环境,通过获取植物和其他动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10.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分工配合,共同维持人体生存。 11. 植物和动物都能繁衍后代,使他们得以世代相传。 12. 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初步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科学的认识和解释地球的运动及其引发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地球自身结构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物质的价值和保护他们的重要性,形成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主要概念 13. 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 14. 地球具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等圈层。 15.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考试题microsoft

《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1.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 3.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课程设计思路: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分解成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 5.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有四大领域: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18个主要概念,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分别为:6、6、3、3个。本标准在物质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选择了6个主要概念,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技术与工程领域选择了3个主要概念。 6、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周期比较长,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本标准把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l-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7、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每个方面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1、(二)科学知识学段目标 以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描述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 (二)科学探究学段目标 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8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8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8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