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域生态学 考试重点

水域生态学 考试重点

水域生态学 考试重点
水域生态学 考试重点

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869年haeckell提出

2.水域生态学:研究水体中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

3.种群Population: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同种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

4.群落Community:生活在同一区域当中的彼此相互影响的多个生物种群所组成的集合体

5.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6.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面有生命的部分。它通常包括空气、水体、陆地

7.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研究生物的个体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8.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研究种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9.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群落的结构与功能,形成与发展等方面以及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10.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控机制

11.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因子。

12.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的

生态因子。

13.驯化:通过长期暴露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个体的生理节律和功能发生改变以在这一特定环境条件下生存的现

14.生理有效辐射: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并不能利用光谱中所有波长的光,紧紧可见光的大部分光能可以被植物色素吸

收和利用,这部分辐射称之为生理有效辐射

15.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 factor):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

物种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16.谢尔福德耐受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

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使这种这种生物种群衰退或不能生存

17.饱和照度(光强):植物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大直至开始↓时的光照强度

18.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19.种群密度制约因子:有些生态因子的作用与种群自身的数量密切相关,称之为种群密度制约因子

20.非密度制约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与种群身身的数量没有关系

2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发育繁殖或扩散,

称其为限制因子

22.生境(habitat)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

23.适应(adaptation)生物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而当外界条件在一定荡围内变化时生物体能保持自身结构的完整性

和功能的稳定,这一现象称为适应性

24.生态价:或称生态幅每种生物有机体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荡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最低点,最

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25.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指生物生长发育温度下限即生物有机体必须在温度达到一定界限以上才开始生长发

育这一界线称为生物学零度

26.范霍夫定律(Vaut Hoff’s law):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一般温度每升高10度代谢作用的速率加快2-3倍,这一现象

称为范霍夫定律

27.积温常数(temperature coefficient):某一时间段内平均温度减去某一种生物的生物学零度再乘以该时间段的天数,

所得结果称为积温常数

28.乔丹定律:鱼类一般生长在低温条件下,趋向于脊椎骨增多和躯体增大

29.贝格曼定律:同类的恒温动物生活在较寒冷地区的个体要比在温热带地区的个体大

30.艾伦定律:生活在较寒冷地区的哺乳动物,四肢,尾和耳朵有明显趋于缩短现象

31.协同作用:两种溶混合后产生的毒性大于或等于同浓度两溶液之和

32.水生生物水盐代谢:水生生物为了保证渗透压稳定,防止体内过分的脱水或充水,以及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细胞

不仅需要保有大量离子,不被外液冲淡,还需要按照生理需要,有选择的调节各种离子浓度的过程。

33.耗氧率:有机体单位体重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氧气量称为耗氧率

34.呼吸系数:有机体在呼吸时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所消耗的氧气的比值

35.窒死:水生生物由于氧气不足或完全缺氧而大量死亡的现象

36.窒息点:有机体在环境含氧量下降到比临界氧量更低的某个界线是开始出现死亡该界线称为窒息点

37.自养性生物:能够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质以构成自身身体把这类生物称为、也叫生产者

38.异养型生物:以现成的有机质作为营养,从所涉取的有机质分解过程中获得能量而生存

39.光能自养型:借助色素利用日光光能把二氧化碳,水,和其它无机质合成为自身有机质的生物

40.化能自养型:不需要光能,利用某些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质

41.消费者:依靠所摄食的其他有机体或其代谢产物作为营养,把一种有机质转变为另外一种有机质

42.分解者:通过自向的生命活动把有机质分解为无机质,供自养型生物利用

43.水质白化:水中光合作用旺盛时,出现二氧化碳不是而抑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现象,此时水体逐渐失去鲜绿色而发白,即为水质白化

44.光合强度:单位植物重量或单位叶绿素量在单位时间内所合成的有机质的量称为光合作用强度

45.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光能与照射到植物体总光能的比值

46.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与环境生态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47.种群动态:种群密度在时间上,空间上下变动规律,它是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

48.种群密度:单位面积人或单位体积骨有机体的量称为种群密度。它是一个瞬时值;不同表示方法的差异;会影响

个体的生理活动

49.艾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大,会恶化自身的食物氧气和其他生活条件,但种群密度过小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如繁殖时难寻找异性配偶等。因此,每个物种都存在最适的种群密度,并按照环境下具体条件改变最适密度。这一现象称为Allee’s law

50.个体分布型:在一定区域内,种群中个体的分布方式它是种群在环境中的空间分布结构,是种群的生物学特征,

对环境条件适应的结果

51.年龄锥体: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堆制而成的图形,横柱的位置高低表示从老龄到幼龄的不同年龄组,横柱

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所占百分比

52.最大出生率:种群处在最适环境条件下,不受任何生态因子限制是的出生率

53.绝对出生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量。2、相对出生率:新出生的个体数量有个体数量的比值

54.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的具体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出生率

55.最低死亡率:种群处在最适环境条件上下,种群个体因年老而死亡,动物都活到生理寿命而死亡所造成的死亡率。

56.实际死亡率:种群处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平均死亡率,即动物都活到生态寿命时的死亡率

57.生理寿命:种群处在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58.生态寿命: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平均寿命

59.存活率:种群中存活的个体数和种群原有数量的百分比

60.存活曲线: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个数为纵坐标所绘出的曲线

61.个体异质性:种群中的个体不仅在年龄,性别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而且同一年龄群的个体或同一性别的个体在形

态、生理上有所差别

62.P/B系数:该比值表示一定时间内新生成的生物量占原有生物量的百分比

63.B/P系数:生物量的周转期

64.周限增长率:表示经过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是原有种群数量的倍数

65.瞬时增长率r:表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瞬时出生率和瞬时死亡率的差值,它表示种群在无限条件下呈几何

奇数的瞬时增长能力

66.剩余空间:种群尚未利用的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空间

67.岸线发育系数:河岸线长度与湖泊面积相同的圆的周长的比值

68.补给系数:湖泊的年来水量与去水量的比值

69.浮游生物的周期变态:同一种浮游生物在一年的不同季节或经过若干世代以后在形态上所发生的变化

70.耗氧率:有机体单位体重在单位时间内所消耗的氧气量称为耗氧率。

71.呼吸系数:有机体在呼吸时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与所消耗的氧气的比值

72.临界氧气量:环境含氧量下降到一定界限时,生物对氧气的呼吸率发生显著改变,以致不能维持正常呼吸强度。

73.同化指数:动物每天所同化的有机质的量与自身有机质的量的比值。

74.生态对策: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各种生物都具有独特的出生率,大小,存活率,寿命等生态特征,这些相互联

系的生态特征是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适应于不同的栖息环境并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的适应策略。

75.种间竞争:具有相似要求物种为了争夺空间等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通常一方取得优势而

另一方被抑制或消灭。

76.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以及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77.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78.随渗生物:体液的化学组成和渗透压随外界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79.调渗生物:外液化学成份波动很大时,内液化学成分和渗透压仅有较小的变化,显示出一定的调节能力。

二、水域生态学的目的:研究水生生物个体、集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规律,以便受控制的最大限度的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三、水体的分类

(一)按流动性

1.流水水体(江、河、溪流)2静水水体(湖泊、池塘)3.半流水水体(水库)

(二)按盐度划分

1)淡水水体:含盐量<3g/kg

2)半咸水水体:3-10 g/kg 入海口、河口

3)咸水水体10-40 g/kg海洋

4)内陆盐湖:>40 g/kg 死海

四、河流的生物区系

1.河源:植物以少数着生藻类为主,只有少数刮食性鱼类

2.上游:植物以着生藻类为主,出现一些肉食性鱼类,但仍然以刮食性鱼类为主,都是一些喜集游性鱼类

3中游: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开始出现,但仍然很少,出现滤食性动物

4.下游出现大量滤食性动物,底栖生物特别是高等水生植物大量出现,出现一定数量的半咸水水生生物

5.河口: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多,出现很多半咸水生物和海洋生物

五、湖泊的分区及生物

(一)分区

1.水底区:水底底部土壤部分

(1)沿岸带:水边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长下限区域

(2)亚沿岸带:沿岸带和深水带过度区一般无大型植物分布湖盆较陡,深度急剧下降

(3)深底区:亚沿岸带以下的全部湖盆

2.水层区:沿岸带以上水层部分

(1)沿岸带:沿岸带以上水层部分(2)湖心区:沿岸区以外的开阔部分

3.水面区:水体与空气交接部分

(二)生物

1.水底区:底栖生物(benthos)

2.水层区:自游生物(nekton),浮游生物(plankton)

3.水面区:漂浮生物(nenston)

六、光照强度的影响:

1.一般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速度随光照强度↑光合作用↑,超出此范围光合作用不再↑甚至↓

2.饱和照度(光强):植物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大直至开始↓时的光照强度

七、影响动物对光反应的影响因素①光照强度(影响趋光性,影响运动速度)②光谱域

③动物的年龄:幼龄较老龄更具趋光性④动物性别:♀较♂更具趋光性⑤生理状况:代谢作用↑↓,↓↑⑥温度:低温交高温更具趋光性⑦理化因子

八、生态因子

分类:(1)按其与种群密度关系分:

1种群密度制约因子:有些生态因子的作用与种群自身的数量密切相关,称之为种群密度制约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与种群身身的数量没有关系

按有无生命特划分:

非生物因子:又称理化因子(DO,T,二氧化碳,透明度,季节等)

生物因子:同种或异种的其它个体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某种生物所产生的影响。

按稳定性划分:

稳定因子:这类因子的作用比较恒定,没有变化或很少有变化(地磁太阳辐射系数)

非稳定因子:周期性因子:有作用周期(季节,昼夜)

非周期性因子(捕食)

九、影响动物对光反应的因素

1:光照强度影响水生生物的趋光性,改变水生生物的运动速度。

2:光谱组成3 动物的年龄:幼龄较高龄具有趋光性。

4动物的性别:雌较雄更具趋光性。

5动物的生理状况:动物的代谢作用增强时表现背光性。反之趋光性。

6温度:低温较高温表现趋光性。

7其它理化因子

十、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运动生物学意义:

1逃僻敌害生物的捕食及过程光线的损害

2夜间上浮可以提高摄食的食物数量

3白天下沉可以提高食物的消化率

4使自身处于变温条件下,促进自身生长发育

十一、光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可以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

a影响性腺发育:春夏季产卵鱼长光照增强,秋冬季短光照增强

b影响繁殖过程c影响繁殖方式

2 对个体发育影响3对摄食影响4对生长的影响

十二、高温导致死亡的原因1破坏酶反应系统2破坏呼吸系统3破坏血液循环系统4影响神经系统

十三、对极限温度的适应:

1生理上的适应

(1)耐受冻结,超冷(2)驯化驯化不是无限的驯化会同时改变上下限,驯化不是永久的(3)外界营养条件

2形态构造适应

(1)产生保护性构造(2)假死现象3行为上的适应(1)迁移:通过主动运动逃僻不适应环境(越冬洄游,索饵洄游)(2)冬眠代谢活动降低,停止摄食(3)夏眠:肺鱼(4)集群:高密度集中在小区域来改变局部温度

十四、温度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对繁殖的影响:影响繁殖速度;影响繁殖方式;影响繁殖活动过程

2对发育的影响:生物学零度以上,温度上升发育加快;温度过高会抑制发育

十五、变温对动植物影响

1.变温对植物的影响: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影响农作物的产品品质;促进植物开花结果;物候

2.变温对动物的影响:变温能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存活率,加快动物发育。提高种群和增长率;浮游生物昼夜垂直移动

十六、浮游生物的周期变态

定义:同一种浮游生物在一年的不同季节或经过若干世代以后在形态上所发生的变化

表现形式:形体大小发生变;刺式,突起发生变化

原因:温度;食物因素;敌害因素;水的涡动。

生物学意义:增加浮力;防御敌害;增加气体交换;起到舵的作用

十七、调渗生物适应方式

高渗生物:排泄器官发达,尿量大;从利尿器官中重吸收盐类;主动吸盐;增加血液中AA含量;形成不透性保护构造;主动选择性适宜区域。

低渗生物:排泄器官萎缩,尿量小;经常喝浓盐水;加强排盐;主动运动;形成保护性构造。

盐类意义:身体的组成部分;影响生命活动过程;影响水生生物繁殖;影响水生生物分布

十八、盐类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影响水生生物的代谢;影响水生生物的摄食;影响个体发育;影响个体大小;影响繁殖活动;影响个体生长速度;是一种洄游定向因子

十九、氧气来源:光合作用;大气溶入;水源注入;人工化学增气。

氧气消耗:水生物生呼吸作用;逸出;有机物分解作用。

水生生物呼吸方式:鳃呼吸;皮肤呼吸;肺呼吸;气管呼吸

二十、影响呼吸强度的因素:

内因:生物的种类差:1形体越小,耗氧率大;2年龄大小差异:低龄耗氧率高;3活动状态;摄食状态;饱食状态下耗氧高;4繁殖期:性别雄大于雌,繁殖期耗氧高。

外因:1溶氧量:溶氧量高,耗氧率高;2水温:温度升高,呼吸强度升高;3盐度:;4离子成份;5水流:激流中耗氧率高

二十一、对氧的适应方式:1调整吸频率;2增加血红素含量;3降低代谢水平;4产生辅助呼吸器官方式;5时行一定程度嫌气呼吸。

氧过量的危害:气泡病;气泡成份

二十二、二氧化碳

来源:水生生物呼吸作用;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大气溶入。

消耗:作为光合作用的碳源;逸出进入大气;形成沉淀物。

生态作用:作为自养生物的碳源;形成PH稳定的缓冲系统;与氧竞争对生物的毒素作用。

其它一些非生物生态因子

二十三、

P H对水生生物的影响:1可以影响生物的代谢作用;2改变生物的窒息点;3影响生物的摄食;4影响生物的繁殖、发育

溶解有机物

来源:1、内生:水生生物的代谢产物;水生生物的尸体分解2、外源的:地表径流带入。

作用:1作为水和生物的渗透营养;2为水生生物藻类提供营养;3对某些水生生物具有毒害作用;4作为信息激素;净化水体环境

悬浮物

来源:地表径流带入;水生生物的尸体;堤岸的崩解。

作用:1、好处:作为其它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提供无机营养元素。2害处:影响透明度、抑制光合作用;对水生生物造成机械损伤;堵塞呼吸滤食器官;掩埋底栖生物;影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二十四、食性分化

(一)、按摄食方式:滤食白鲢、沉食纤毛虫;咽食能过吞咽底泥获得食物水蚯蚓;刮食;探食变形虫;伏击动物乌鳢;猎食动物

(二)按食性划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腐食动物;杂食动物。

(三)按食物种类:单食动物七鳃鳗

食性分化的原因:食物的丰富度及稳定性;时间,地理条件变化;动物自身的发育;种间竞争

食物的分类

主要食物、次要食物、偶然食物、迫食食物。

摄食强度:充塞度、摄食量、日粮

二十五、食物分化的意义

1单独狭食动物:在食物丰富而稳定的情况下有利于单食和狭食动力的的存在,这类动物来寻找食物、摄取消化食物时所消耗能量少,它们不用复杂的消化器官甚至出现我消化器官退化。对食物利用率高,但由于食物单一,难以适应环境的较大变化。

2、广食动物:当食物有限而且不稳定的条件下,有利于广食动物的生存和出现,它们所摄取的食物种类较多,能够适应环境的较大变镪,但增大了摄食器官的复杂性。

二十六、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消化吸收率:食物被消化吸收的百分率。

2、影响消化吸收的因素:食物性质;动物种类;摄食量;动物年龄;动物的生理状况;环境因素;水生生物种群

二十七、种群的基本特征

1、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成型;

2、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会随时间的变动并且表现出多种形式;

3、遗传特:种群量个基因库,有一定的遗传组成和遗传特征。

二十八、种群密度

调查方法:1绝对密度:总量调查方法、样方调查方法2相对密度:丰盛度指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影响因素1、过程:出生、死亡、迁入、迁出;2、因素: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

二十九、个体分布型

三种典型模式:

1、随机均匀型:在分布空间中,个体的分布是随机的,无规则的,它符合泊松分布.

2、均匀型分布:在分布空间内,个体之间作等距离的分布,它符合二项分布理论。

3、团块型分布:在分布空间内,个体之间呈群或呈团的分布。

成群分布的原因:生物集群现象;环境条件差异;风、水流等外界条件;繁殖集群现象。

生物学意义:抵御敌害;抵御不利条件;有利于索饵;有利于繁殖;有利于运动。

三十、年龄锥体

金字塔椎体:基部宽,顶狭窄,有大量幼龄个体,老龄个体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呈金字塔形,正在迅速增长的种群

钟型椎体:基顶部宽度相差不大,各年龄组的个体百分比从幼到老逐渐减少,出生死亡率基本接近,年龄结构种群大小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型种群

壶型椎体:基狭窄,顶宽,幼龄少老龄多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处于衰老阶段。下降型种群

1、三十一、影响出生率的因素

(1)物生的繁殖方式

(2)生殖量:每个雌体每次生殖时所产出的幼体数;

表示方法:绝对生殖量、相对生殖量(雌性单位体长);

影响生殖量的因素:物种、年龄、盐度、营养、温度。

(2)育速度。

三十二、存活曲线: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个数为纵坐标所绘出的曲线。

类型:

(1)、凹型曲线:幼龄死亡率很高,存活曲线骤然下降,在度过此段后死亡率氏,基本保持稳定。

(2)对角线曲线:存活曲线呈对角线下降,各龄期的死亡率基本相同

(3)凸型曲线:绝大数个体一都活到生理寿命,幼龄个体一死亡率低,老龄个体死亡率很高。

三十三、个体异质性

定义:种群中的个体一不仅在年龄,性别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而且同一年龄群的个体或同一性别的个体在形态、生理有所差别。

生物学意义:个体异质性扩大了整个各的稳定性,当环境恶化时虽然有个体死亡,但有个体可以存活下来,是最有效地利用生活资源的适应

三十四、无限条件下的增长

(一)不连续种群的离散增长1、假设:世代不重叠、离散、无年龄结构;在无限条件下;出生死亡保持不变,增长速率相同;迁入迁出相同。

模型建立: Nt=N0*哪么达t

周限增长率:表示经过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是原有种群数量的倍数。

图形曲线:J形曲线

(二),世代重又能种群的连续增长

定义:种群中包括不同的世代,属于不同年龄群的个体,出生和死亡是连续的,种群增长是个连续的过程。

模型建立:Nt=N0*e(rt)

三十五、有限条件下手logistic增长

剩余空间:种群尚未利用的可供种群继续增长的空间。

生物学意义:它阐明生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即当种群密度上升时,种群能够实现的有效增长率逐渐降低,即种群增长具有密度效应。

图形曲线:s形

曲线分期:1、潜伏期:种群个体增长缓慢,数量少。

2、加速期:随着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增加,种群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3、转折期: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一半时,种群增长速度达到最大。

4、减退期:当个体数量超过k/2时,种群增长速度逐渐下降。

5、平坦期: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k值,围绕其上下波动。

模型的意义:是许多其他模型的基础;在许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r、k是生态对策理论中重要概念

三十六、种群数量变动:

(一)、变动表现形式1、种群平衡:种群数量较长时期保持在某一稳定水平。2、规则或周期性变动。3、不规则的波动4、种群衰落5、种群灭亡6、种群大爆发7、种群崩溃。

(二)变动的周期性:1、昼夜的变化2、季节的变化3、年际的变化。

三十七、种群数量的调节

(一)影响因素划分:1、按因素秘种群自向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

2、按因素来源:(1)内源性因素:调节种群密度的因素来自种群内部。(2)外源性因素:来自外部。

种群调节学说:

1非生物学派————气候学说:认为气候是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它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认稳定性。

2生物学派:它强调竞争、捕食、寄生等生物过程对种群数量调节起决定性作用

3内源性学派(自我调节学派)种群本身具有调节密度大小的各在素,包括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等

三十八、生态对策: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各种生物都具有独特的出生率,大小,存活率,寿命等生态特征,这些相互联系的生态特征是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适应于不同的栖息环境并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的适应策略。

生态对策的生物学意义:1、对于k-对策者:加强保护2、对于r-对策者:无多少问题

三十九、r、k的特征比较

k-选择[r-选择]

1气候:稳定,可预测,较确定[多变,难以预测,不确定]

2死亡:比较有规律,受密度制约[常具灾难性的,无规律,非密度制约]

3存活:存活曲线A,B型,幼体存活率高[存活曲线为C型,幼体存活力低]

4种群大小:时间上稳定,密度接近K值[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通常低于K值]

5种间竞争:经常保持紧张[多变通常不紧张]

6选择倾向:发育迟缓,竞争力高,延迟生育,体形大,多7次生殖[发育快,增长力高,提早生育,体形小,单次生殖] 8寿命:长,通常大于1年[短,通常小于1年]

9最终结果:高存活度[高繁殖力]

三十九、群落的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各物种间相互联系:a、要适应所处的栖息环境b、必须取得内部的协调与平衡;3、有自己的内部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7、具有边界特征:a、群落交错区不同群落之间具有过渡带在此地处存在明显的边缘效应b、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的种类密度有明显趋于增加的现象;8、各物种的重要性不一:a、优势种与建群种b、优势亚种c、伴生种d、偶见种或罕见种关键种旗舰种

群落的命名:根据栖息环境;根据优势种;根据生活方式;根据功能命名。自养群落,异养群落

四十、河流的水文特征:1、水位:指河流在某一断面上水面的高程2、干流长度:发源地至入海口的距离3、流域面积:某一河流以分水岭来确定的面积4、流速:单位时间内河水流动的距离5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体积6、径流量:一定时间内某断面通过的总水量7、径流深:径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8、比降:某一河段起点和终点高度差与河段长度的比值9、含沙量:每千克每吨水中泥沙重量10、弯曲系数:某一河段实际长度与河断两端点直线距离比值11、水温

四十一、河流的分段特点:1河源:水浅比降少,水流非常缓慢地质多为冻士或卵石2上游:河谷成V形比降大流速大,冲刷力强,含沙量大,底质多为大小不等石块3、中游:水面比较开阔,河谷成u形比降减少,流速减缓,底质多为卵石或石粒4下游:水面非常开阔河谷成碗形,比降小流速缓慢,底质多为淤泥细沙。5河口、河流与海洋交界处易形成发达的河网三角洲。

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趋同适应:在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往往能沿着同一生态适应方向发展形成趋同适应。典型例子:生活型、生态类型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由于环境的作用在形态上、生理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改变能通过遗传被固定下类形成不同的类群。典型例子:生态型。生态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称为生态型。 生态因子:环境中凡是对生物起作用的事物被称作生态因子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维持起正常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积温:规定时间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或有效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植物某一生长发育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这是贝格曼规律。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法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由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往往被称为阿伦规律。种群:在特定空间中能自由交配、繁殖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个体集合。生命表:指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个种群特定年龄或特定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根据对同时出生的所有个体的存活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而获得的资料编制而成。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种群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最小面积(表现面积):能够包括群落中大多数植物种类的最小地段。r—选择:一般把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r—策略者:把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者。如山雀、虎皮鹦鹉、k—选择:一般把有利于竞争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k—策略者:把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如鹫、鹰、信天翁、老虎。选择受精: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生境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生境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要想生存必须发生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相关系数:当两个种都存在于所有样方时,一般通过数量数据(多度、盖度、重要值)计算种间相关系数来衡量两种间的相关程度。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频度=某物中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演替顶级群落: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级。植被型(高级单位):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凡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群系(中级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基本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片层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从。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形成的相互依赖、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链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称为营养级。反馈:指系统的输出端通过一定通道,变成了决定整个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正反馈:是系统不断增大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使偏离加剧。其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负反馈:是一种减小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是不断趋向平衡点的行为过程。其作用是保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这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 水循环:水分子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然后遇冷凝结,通过雨,雪,和其它降雪形成回到地球表面,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的物质循环。 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是与岩石,土壤,水,相联系的物质循环都称为循环。水生植物的特点:a、通气组织发达,充分吸收O2。b、机械组织不发达,以适于水体流动和浮力等特性;c、叶片分裂,增加吸收面积。 陆生植物特点:生存环境的变化:缺水:增加吸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能力:空气、土壤、固着性、根系发达,机械 组织发达。 如何统计种群的数量? ①动物:标志重捕法,假定重捕取样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 与样地总数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相等。计算公式:M ︰N = m ︰n N = (M ×n )/m 式中:M ——标志的个体数,N ——样地上个 体总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的个体 数;。 ②植物:样方法。 做样方时应注意:a.样方设置在典型地段;b.取样面 积要能反映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通常,草地:1×1m2、0.5×0.5m2 灌木:2× 2m2 、5×5m2森林:10×10 m2 或100×100m2 c.取样点应是随机确定的; d.样方个数要达到最小 取样量。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方程 其中:N/K:拥挤效应 K:意味着环境空间及其资源供应可供承载的 极限种群密度,又称为环境容纳量。 N:种群大小,t:时间,λ:种群的周限增 长率;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 来历: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同样有离散和连续的两类。 具密度效应、世代重叠的种群增长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 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N=K时,种 群为零增长,即dN/dt= 0;②种群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上 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即每增加一个个体(1/N), 就产生l/k的抑制影响。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 是“J字型,而是“S”型。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 型是在前述指数增长方程(dN/dt=rN)上新增加一项(1-N /K),有人称之为剩余空间。就得到该方程。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 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 重要概念。 生物学含义:种群增长动态是受环境阻力对其个体瞬时增 殖率的修饰和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制约。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类型):均匀型;随机型; 成群型 r—对策者特点: a、不断占领暂时性生境迁移是种群动态过程重要组成部 分;b、非密度制约,生活期大部分时间种群数量处于增 长状态;c、竞争力较小,死亡率高生活周期短; d、分配于生殖组织或器官的能量高繁殖较早或繁殖1-2 次(一生中)。 K—对策者特点: a、生境稳定; b、个体大、寿命长、死亡率低; c、把能 量更多地分配给防御机制和提高竞争能力方面;d、较晚 生殖并重复多次。 r—和K—对策生物的的优缺点: ⑴r—策略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偌,无亲代等原因而死亡率甚 高。但高的r值可以使种群迅速恢复,高的扩散力,又使 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并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 群。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 爆发和猛烈的破产”。 ⑵K—策略者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 但超不过它,所以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是稳定环 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又是保守主义者,当生 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 就可能趋向灭绝。 什么是中度干扰假说?其内容是什么? 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内容: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 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②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多 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中等于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 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他感作用的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生 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 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 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都由一定 的植物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 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 演替的内在因素,至今报道不多,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 要的因素之一。 如何衡量两个物种的关联程度? 种间关联一般用X2 检验(卡方检验); 首先将两物种出现与否的的观测值填入2×2 联列表。 表中a,b,c,d 是实际观测值: a:是两个种均出现的样方数,b:是仅出现物种A 的 样方数, c:是仅出现物种B 的样方数,d:是两个种均不出 现的样方数。 如果两物种是正关联,那么绝大多数样方为a和d 类; 如果属负关联,则为 b 和 c 类; 如果是没有关联的,则a、b、c、d各类样方数出现机率 相等,即完全是随机的。 生物群落总是从极端环境演替到中生环境:水生→湿生→ 中生←干旱 从水生/陆生开始的演替路径是什么样的? 水生演替模式:浮游生物与漂浮大型植物带→沉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浮叶扎根水生植物带挺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湿生草本植物带→中生森林带 演替与波动的区别? 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 向连续的变化过程;而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逐年 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 消费者;4、分解者 哪三个金字塔?哪几个可以倒置,哪几个不能倒置? 1.数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内的生物体的个体数。 2.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物 量。 3.能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产率, 千卡/米2/年。 能量金字塔不能倒置;生物量金字塔有时可以倒置,数量 金字塔大多数都能倒置。(什么情况下可以倒置见书P200)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收获量测定法:用于陆地生态系统。定期收割植被,烘 干至恒重,然后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重量来表示。 2.氧气测定法:多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即黑白瓶法 3.CO2测定法:用塑料帐篷将群落的一部分罩住,测定 进入和抽出空气中CO2含量。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把放射性以碳酸盐()的形式,放 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短时间 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在计数器中测定放射活性, 然后通过计算,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 5.叶绿素测定法:通过薄膜将自然水进行过滤,然后用丙 酮提取,将丙酮提出物在分光光度计中测量光吸收,再通 过计算,化为每m2含叶绿素多少克。 决定植被分布的因素:热和水 地球上有哪些类型的森林?各自有什么特点? 地球上森林的主要类型有4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北方针叶林 热带雨林:由常绿、喜温、耐高温、耐阴的高达30m以上 的乔木组成,并有藤本植物附生。生态系统特征: 生产者:高大乔木、种类组成复杂、终年发育、很少有季 节变化。 消费者:动物区系种类丰富、各类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都 特别多。 生产力: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 常绿阔叶林:指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 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 林生态系统。 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季相变化的、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的阔叶林。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在严寒的冬季,整 个植物群落处于休眠状态,灌木层是落叶的,草木层冬季 地上部分死亡,种子过冬,是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北方针叶林:在寒温带由松柏类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用经济学的原理解决生态学问题。 1、价值理论:资源是有价值的。 2、成本理论:让排污者 破坏环境者付出成本。-------外部性内在性。3、产权理论: 让资源有边界明显的产权。4、市场理论:由市场调查生 产。 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规律。 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 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 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 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 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 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 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 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 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 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 2、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 "三向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 不同植物群落类群的分布,决定于环境因素的综合影 响,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 的结合作用。 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从低纬度到高纬 度热量呈带状分布。 水分则随距海洋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特点递 变,在经向上不同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 水分和热量的结合,导致了气候按一定的规律的地理 性更替,导致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 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从沿 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 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水平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也发生有规律性变化,植物物 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2018年暨南大学714基础生态学考研真题(A卷)【圣才出品】

2018年暨南大学714基础生态学考研真题(A卷) 学科、专业名称:生态学 考试科目名称:714基础生态学(A卷) 一、名词解释(12小题×3分/小题,共36分) 1.水华 2.生态平衡 3.顶级群落 4.竞争排斥原理 5.生物富集作用 6.群落交错区 7.生态入侵 8.耐受性法则

9.次级生产 10.光补偿强度 11.种群 12.植物区系 二、填空题(10小题×2分/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可以将水生植物分为:______、______以及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 2.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决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生活史对策,如______、______以及迁移对策等。 3.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绘制成年龄椎体,按照年龄椎体形状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即增长型种群、______种群以及______种群。 4.生物多样性可分为物种多样性、______以及______三个层次。 5.生态系统主要包括4种主要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以及______和______。

6.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二氧化碳测定法以及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和叶绿素测定法。 7.同一群落中不同种类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种间关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以及寄生和共生等。 8.原生演替系列一般包括从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演替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其中水生演替系列主要包括以下演替阶段:______阶段、沉水植物阶段、______阶段以及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和木本植物阶段。 9.一个地区所覆盖的植物群落总和称为植被,一个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由______和______条件决定。 10.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正改变着地球的功能,导致全球环境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包括______、______以及臭氧层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三、简答题(6小题×9分/小题,共54分) 1.简述K-选择和r-选择的主要特征。 2.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是什么?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森林生态学考试知识点

森林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海克尔(Haeckel 1896)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界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 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3.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处了乔、灌木外, 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其所居住的环境。 4.生境:是指植物或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环境因子的综合。 5.光补偿点:当光照强度增加,植物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 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6.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超过光补偿点继续增加,光合速率随之增加,到一定水平不再随光 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7.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8.耐荫性:树种的耐荫性是指树种能够忍耐庇荫的能力,或树种在浓密林冠下更新和生存的 能力。 9.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称温周期现象。 10.土壤结构;指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 11.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 1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即各年龄或年龄组的个体数占整个种 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结构。 13.赤潮:是水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又称红潮。 1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态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15.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 不多都是一样的,即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16.生态型:在生态特征上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类型。 生态型主要有以下3大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17.生活型:是植物对外界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特别是能反映特定气候区内各种植物的越冬 方式。 陆生植物的5类生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1年生植物。 18.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 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9.Gause假说:或称之为竞争排斥原理,两个对同一种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 共存,最后导致一个种占优势,一个种被淘汰。 20.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21.种间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生进化的关系即为种间协同进化。 2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23.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24.最小面积: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植物种类。 25.层片:即每一个层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构成。 26.群落交错区:当两个不同群落相邻存在时,群落之间可能有一个过渡带,这个过渡带是相 邻生物群落的生态张力区,通常称为群落交错区,也称为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27.边缘效应:在生态交错区内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目都比邻近生态系统里要多的这种现象, 称为边缘效应。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得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得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得场所,它包括岩石圈得上层、全部得水圈、大气圈得下层。 环境:就是生物赖以生存得外界条件得总与。它包括一定得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得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得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得生态环境。 尺度:就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所涉及得范围与发生得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与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得样方占整个样方得百分比,表示物种得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得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得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得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得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得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得存活后代得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得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得多少。 物种得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得分配状况,它反映得就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得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得生物种群不受其她因子限制时得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得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得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得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得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得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得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得相互关系得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得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得空间.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汇编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 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1.0分)1.0 分A、 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 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 2分A、 枝干 B、 根部 C、 叶片 D、 土壤 3 A、 湿度 B、 惰性气体 C、 云量 D、 我的答案:C 4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1.0分)1.0 分 A、 压舱水 B、 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 运河的淤积 D、 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5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 辐射平衡 B、 空气温度 C、 湿度 D、 土壤 我的答案:D 6 (1.0 A、 时间长度 B、 变化强度 C、 影响范围 D、 造成后果 7 A、 B、 C、 D、 8 (1.0分)1.0 分 A、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 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D、 大气控制着气候,因而决定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B、 6% C、 3% D、 1% 我的答案:D 10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滞留()吨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1.0分)1.0 分 A、 1220亿 B、 1200亿 C、 220亿 D、 20亿 11 (1.0 A、 B、 C、 工业 D、 农业 12 1.0 分A、 澳大利亚 B、 挪威 C、 加拿大 D、 俄罗斯 我的答案:A 13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1.0分)1.0 分 A、 42% B、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 专业班级: 命题教师: 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考试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得分: 分 1.趋异适应 2.顶级群落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 4.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 6.生态幅 7.生态入侵 第 1 页共 8 页 8.生态阈值 9.边际效应 10.生态平衡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 得分: 分 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 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和

、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 ,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为信号。 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和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和 两类。 第 2 页共 8 页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 得分: 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 。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3(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4(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 。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