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填空题:

1. 西方美学史最早使用“崇高”范畴的是朗加纳斯205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是马克思12

3. 《判断力批判》的作者是康德206

4. 《艺术哲学》的作者是丹纳123

5. 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

6. 西方美学史上把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237

7. 美感的差异性包括时代差异性民族差异性阶级差异性320

8. 西方美学史上主要讨论悲剧的著作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诗学》,他的悲剧理论在西方美术史上最早奠定了悲剧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引起对人的恐惧和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到“陶冶”作用226

9.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207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崇高最显著的特点是:更大的多,更强的多

10. 喜剧分为讽刺和幽默256 喜剧的特征是:寓庄于谐

11. 美学之父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3

12,我国最早西方美学的是王国维,他是现代中国美学的奠基人。

13,1750年,鲍姆嘉通正式以“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出版《美学》第一卷,标志着美学的独立。

14,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15,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

16,美的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或美的形象中蕴含着人类一种最珍贵的特征—自由创造】,自然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17,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其中美是中心,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力量的物化形态,环境美也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8,劳动产品的美一般都是实用和美的结合

19.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意”看做是艺术美的精髓。

20,在中国,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把“神似”、“神形兼备”作为衡量艺术美的重要标志。

21,意境的特点:情景交融传神的特点:神形兼备,(以形写神)—东晋顾恺之提出22,亚里士多德从艺术是“模仿”现实的观点出发,根据艺术的对象、媒介、方式分类;黑格尔对艺术作出逻辑的历史的分类,即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现代流行的艺术分类方法:从外部状貌出发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从主体对艺术的感受出发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

23.根据作品的再现与表现,和所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艺术可分为:再现的艺术、表现的艺术、语言的艺术。【再现的艺术有:雕塑、绘画、摄影、戏剧、电影等;表现的艺术有:工艺、建筑、书法、音乐、舞蹈等】

24,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有: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其中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5,黑格尔认为最能说明他的悲剧理论的例子是古希腊悲剧《安提戈尼》

26,唯心主义学家康德从主体的感受出发研究喜剧的效果——笑;唯物主义学家亚里士多德从“模拟说”出发,提出“喜剧是对比较坏的人的模仿”

27美感主要特点和最显著的标志是:情感

28,中国古代把美感叫做“畅神”、“神思”【如宗炳《论山水画》】

29:,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接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想象的创造性30,美感心理活动的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其中感觉是基础,主要审美感官是视觉和听觉;审美知觉的特点是:整体性、选择性、主观性和统觉作用;联想和想象是审美心理的高级形式,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简单联想)、对比联想(复杂联想)、关系联想(意义联想),想象又分为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理解根据深浅程度不同分为:对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和对事物内部联系的理解【黑格尔在谈到审美欣赏的直接领悟是,称作“敏感的关照”】

30,绘画的审美特征是由绘画词汇形成的,绘画的最基本词汇是线条、色彩和构图。

名词解释

1.美学(伊斯特惕克)的定义: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是

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

2.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

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3.美的定义:美是自由创作的形象体现,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26

真:合规律性;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善:合目的性;善,即符合于人类的预期目的的行为。

4.丑:恶的形象体现,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

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34

5.社会美: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

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60

6, 审美理想:是以真善为内容,对未来生活图景充满激情的想象。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的实践,在实践中转化为客观的生活形象,才能形成社会生活的美。

7,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形态,是在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肯定人的本质的一种普遍形式。劳动产品的美一般都是使用和美的结合。

8,环境:广义:是指人在现实中各种外部条件(包括社会和自然)的总和。狭义:是指生活、劳动的具体场所,如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

9,自然美:自然事物的美。与社会美合称现实美。主要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对象的美,如田地、园林等;另一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对象的美,如星空、大海等。它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最高表现形态是人体美。它的特点是侧重于形式,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83 10,艺术美:艺术美是艺术作品中的美,是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是美的集中表现、高级形式。105

11,典型化:典型化是指艺术家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典型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12,典型性:艺术的典型性是指运用典型化方法所达到的概括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程度,这种程度愈是完美就愈具有典型性。117

13, 意象:是在艺术家头脑里所形成的艺术形象的“蓝图”,也可说是孕育艺术形象的胚胎。

14,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它以意蕴、情趣取胜。15,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指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也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145

16,蒙太奇:是电影的一种特有的手段,是电影的审美本质的主要特征之一。原意是构成、装配的意思,借用在电影艺术上是指镜头组接关系和联系的方法,按照总的构思把一个一个镜头连接成影片,使之产生叙述、对比、联想等作用,从而形成一部完整的影片。176 17,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他的美是借助语言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深刻反映生活和丰富的情感。大体分为两大类,诗歌和散文。

18,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机器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181

19,优美: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它是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静态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的和平衡状态。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201

20,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202

21,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的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225 231,

*22,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人的合理要求、理想以及在实践中所体现的人的优秀品质。231

*23,鲁迅说的“毁灭”:这里的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败和牺牲。在毁灭中表现出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

24,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根源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是在倒错、乖讹、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生活得本质。具有“寓庄于谐”的特征。242 25,寓庄于谐:“庄”是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庄”与“谐”处于辩证的统一,将深刻严肃的主题运用诙谐搞笑的形式表达出来。26,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没得认识、评价和欣赏。260

27,直觉能力:是指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也就是直接的感性体验或欣赏能力。这种“直觉能力”的获得即是美感的形象直接性。262

28,感觉:是人的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形式。281

29,知觉:是通过实践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282

30,表象: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287

31,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既可以是由感知某一事物而想到于此有关的另一事物,也可以在回忆某一事物时又想到与此有关的事物。289

32,想象:是人的大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加工改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291

33,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特殊的,也是最活跃的一种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302

34,理解:是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心里过程。312

35,美感的普遍性:也叫美感的共性。是指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他们的思想欲望,

爱好和兴趣等,带有历史的社会的普遍内容,在美感的个性中表现出社会的共同性质。331 36,美感的差异性:也叫美感的个性,是指在审美过程中由于个人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产生的审美多样性。320

*37,移情说:是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这种东西仿佛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也受到这种事物的感染,与它发生共鸣。343

*38. 心理距离说:是西方美学史上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语言学家布洛。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是“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也就成了一种审美原则”。“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的分离而开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348 *39. 知觉说:也称“表现说”,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他的美学思想是表现主义的,他的最基本的美学概念是知觉即表现。他认为直觉是抒情的表现,直觉就是艺术,也就是美。354

*40,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是德籍美国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中文一般译为完型。格式塔心理学在谈到型的时候,非常强调它的整体性,这形的整体性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原有的,是由知觉活动组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所谓格式塔的“形”,乃是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特点是整体性、独立性、主客体统一性。360

*41 ,“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是现代著名的奥地利精神病和心理分析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其结构理论有五大支柱: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和转移,其核心部分是“无意识”也是对美学影响最大的一部分。弗洛伊德晚期又提出了所谓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的心理结构学说。367

*42,科学美:指科学领域里存在的美。科学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相并列,并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美与技术美的关系尤为密切,人们常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称之为科技美。科技美属于广义的社会美之列。

*43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375

44,美的规律:狭义:指形式规律广义:形式规律以及形式规律的运用。

简答题

1,美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8

1)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长期以来存在着争议:

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的认识的完善。

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派美学的同时,非常强调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派等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

2)目前我国国内的一般人认识:美的问题。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艺术问题。3,)综上,可概括为:我们认为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

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2,为什么要学习美学?8

1)、首先是时代的需要。2)、其次是发展社会文化文艺的需要。3)、再次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需要。

*3,怎样学习美学?12

1)刻苦学习马列主义。2)学习美学原理要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3)学习美学要注意结合审美实践,特别要结合艺术实践。4)在学习中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4,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1)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

2)A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美是对人而言的,是依存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而人正是劳动的产物。因此,劳动为美的存在提供了前提。

B人的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根本区别。人类劳动的产品不仅能满足物质需要,而且也能满足精神需求,这为美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C美本身就是劳动的创造物,劳动成果体现着人的创造力量又表现着人的本质内容,使人类在劳动产品中直观自身,产生由衷的喜悦,因此劳动不仅使美的产生成为可能,也在现实中创造着美,所以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5,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

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有三点:(1)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

6,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美是自由创作的形象体现,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26 真:合规律性;真,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

善:合目的性;善,即符合于人类的预期目的的行为。

2)美和真善具有辩证关系,既联系紧密,又有区别。

联系:三者是非常相近的品质。三者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只有当人类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规律(真),实现了功利目的(善)并成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因为这样才能体现人类的自由创造。从历史成果来看,真善美是同以客观对象的密不可分的三个方面。就对象体现规律看是真,就对象符合一定社会功利目的看是善,就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看就是美。

美与善的关系:

联系:首先,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也就是指符合人的目的性。其次,美以善为前提。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

区别:首先,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的。其次,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而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美是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再次,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美是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美与真的关系:

联系: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目的,所以,人的自由创造,壁细胞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

区别:真并不就是美,美不就是客观规律本身,客观规律可脱离人的实践,美却不能。真是客观规律本身,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们去思考,美是欣赏的对象,它的生动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

总之,真善美相互联系和区别,美不能离开真和善,但又有不同。只有当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真),并把它运用于实践,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善),并表现为生动形象,才会有美的存在。

7,丑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理解美丑的相互转换?

1)本质:丑是恶的形象体现,是在感性形式中包含着的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

2)美和丑相互依存。真善美是与假丑恶比较而存在,斗争而发展的。丑对美具有烘托作用。

美和丑相互转化,而转化要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很明显。丑可以转化为美,旧中国变新中国就包含了美向丑的转化,再有人类对秃岭荒漠的治理。在艺术生活中,艺术家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使不美的转化为美的。接纳后的丑何以消解成为现实美,这需要艺术家对现实丑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重新建构。艺术美肌体的营养元素的获得全靠艺术家对现实丑的消解。美也可以转化为丑,如原有的纯洁青年,由于经受不住资产阶级思想的亲事和坏人的引诱,堕落为小偷、杀人犯等。

8,美的特点有哪些?39

1)美是一种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美的事物都是具体可感的个别形象。形象离不开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感性形式,它作用于人的感官,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给人以审美感受。

2)人的自由创造赋予了形象以美的生命。美的形象中蕴含了人的本质,正是由于人的自由创造,才能唤起人们精神上最大的喜悦,在美的形象中才具有最大的感染力量。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是有目的性和功利性的,美也是有功利性的。美的事物并不像善的事物那样具有直接的功利性,而是潜在的,消融在形象中。

4)形式对于美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形式美通过审美主体能在美的各种形态中相互渗透,在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以及每一种形态内部各个美的事物之间都相互融合和渗透。

9,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1)美产生于劳动。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聚着人的劳

动和创造。这些形式成为人的智慧、灵巧和力量的标志,因此能唤

起人们的喜悦而成为美的事物。

2)首先人类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实用价值,而后才创造了美。它反映了美的产生的实际的历史过程。因为人们的劳动首先是为了解决人们在物质生活中的迫切需要,

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所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说明

人类总是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然后才提出精神生活的需要。人类最初

进行生产并不是为了创造美,也没有专门创造出美的对象,美和是偶那个是结合

的,有用的有益的,往往也就是美的。因为只有在有用的对象中,才能直观到人

类创造活动的内容,才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

10,从实用到审美的过渡中间环节是什么57

从实用价值到什么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例如丁克族的妇女戴20磅的铁环,开始也可能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富的观念才戴的,其后“富”与美的观念逐渐结合,才形成“富”的也就是美的。

11,怎样理解在美的产生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58

在原始社会中各种工具造型的发展,单从客体本身是无法说明的。在历史发展中人类不断改造自然,物也在变,人也在变,人与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谓的“客体”是指人所穿着的对象世界。这个对象世界是人类社会时间的产物,也就是人化的自然。反过来又影响主体,凭着对象的丰富性才发展了人的感觉的丰富性。从磨制时期上我们看到人类对形式的感觉愈来愈发展。从编织劳动中启示人们掌握一些图案的组织方法。从彩陶以及后来的石器的制作发展了人们对色彩的美感。离开了对象就无从说明主体思维、感觉的发展,同样离开主体也无法说明产品的变化。在劳动中人类创造了美,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人类凭借着这种提高了的审美能力,又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事物。从创造美的对象到提高主体审美能力,再去创造新的美,这是一个循环过程,使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和物在实践过程中相互影响。

12,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

社会美是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它与善有密切的联系。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

1、人的美和人的本质有密切的联系。人物形象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侧重于内容。人的美是一种可关照的生活现象,人的内在品质显现于外部特征才能引起美感。没有了内容,则美也就不存在了。

2、人的内在美有持久性。它不像生理现象那样易于消逝。人的内在美的持久性的由于人的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内在美的显现更为生动丰富。它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表情、动作、语言都与人的内在品质、精神有密切联系。而外在的美仅有长相一种。

4、内在美对人的精神生活能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4、内在美对人的精神生活能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13,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对社会美起什么作用?

审美理想是人在头脑中创造新世界的蓝图。是人的精神美的集中表现。是以真善为内容,充满了对未来生活图景的富有激情的想象。社会美是人们在一定审美理想指导下艰苦实践的结果。

作用:1、审美理想给人们的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2、而且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

14,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有那些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试比较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论述的优缺点。

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于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在于:1、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凝结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2、现实美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艺术美一经创造出来就固定不变了,可长久供人欣赏。

3、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鲜明、更生动、更具典型

性。

4、它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在艺术中创造想象的作用的有限的;艺术形式本身带来的局限)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肯定现实美及其生动丰富性,这是正确的,但是他采用贬低艺术美的方法来肯定现实美,忽视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就是错误的了。

黑格尔则否认艺术美来于生活,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强调想象在艺术创造的作用,反对艺术机械模仿自然。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结果,接触到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他完全否认社会生活,错误的。二人的观点都有片面性。

14,为什么艺术来源于生活?或生活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1)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都说明,生活是创造艺术美的基础,艺术美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

15,怎样理解“每个人都是典型的,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116

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是典型化的过程。艺术典型应当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每个人都是典型”是讲伊苏典型应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揭示社会生活一定的本质,指的是典型的共性,“又是一定的单个人”,这是讲艺术典型应当有自己的特殊性,也就是要有自己的鲜明独特的个性。在生活中每一个人由于出神、遭遇、所走的路、所受的教育等等的不同,总是有自己的独特性格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恩格斯引用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说:“是一个‘这个’”,强调了典型艺术形象的个性特点的重要性,以便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是对艺术家提出的一项重要的美学要求,艺术家为了实现这一要求,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所以,成功的典型形象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艺术家的集中表现。

16,怎样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119

1)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决定了对生活的提炼取舍。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已经是被艺术家所理解过、体验过的生活形象。

2)艺术家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可以创造出比生活、自然美更美的艺术形象,在艺术创造中典型化与理想化同时进行。

3)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还可以使反映现实丑的艺术作品成为艺术美。

4)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还赋予艺术形象的感染力。艺术形象的魅力在于以艺术家深刻理解过、体验过的东西,去唤起欣赏着的共鸣

17,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含义: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

关系:情是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18,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原因有四点: 1、生动的形象。 2、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 3、意境中包

含了艺术家精湛的艺术技巧。 4、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

*19,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

传神是指通过人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

传神中的型与神是辨证统一的。形似是基础,神似是形似的升华。形指人物的外部特征,神指人的内在精神。没有形作为基础,神就无所寄托,而有形无神,仅仅形似,则是模仿,谈不上创造,只有达到了神似,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精神,才能表现为创造,才能称为美。(以形写神)传神中的“神”实际上是艺术家所理解的和经过情感体验的“神”,传神的作品中既反映了对象的本质特征,也表现了艺术家的爱憎和审美评价,两者有机地统一于形象之中,也就体现了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迁想妙得)

20,传神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1)形似与神似的统一2)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思想情感的统一3)个性与共性的统一4)传神与技巧

21,艺术为什么要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原因:因为寻找和发现各门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规律,自觉地掌握它们、认识它们,对于促进艺术的发展、繁荣艺术的百花园地有特殊意义,违背各门艺术固有的审美特性,违背各门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都会导致创作的失败,所以艺术要分类。

艺术的分类标准是:作品的再现与表现的侧重和所用的物质手段的不同。根据这一标准,艺术可分为:再现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和语言的艺术。再现艺术有雕塑、绘画、摄影、戏剧、电影等;表现艺术有工艺、建筑、书法、音乐舞蹈等。语言艺术有文学等。

*22,怎样理解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所用的反映生活的方式和物质手段上:表现的艺术:工艺,以实用的造型、色彩和线条来表现或烘托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趣味等。建筑,以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空间结构表现出一定的情调、韵律和气氛。书法,以点画运动和用笔、用墨等在整体结构中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和意蕴。特点为:1、书为心画。是人的精神表现。2、书肇于自然。是自然的节奏化。3、体现了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法则。音乐,以节奏、旋律、和声和复合声组成的音乐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大的特点是表现宽泛的、含蓄的情感,起伏跌宕的情绪。舞蹈,以规范化的有组织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现人的感情。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和抒情性。再现的艺术:雕塑,以形体的造型来反映生活,再现现实。特点是最宜于表现有崇高理想的正面形象,宜于观赏者从不同角度和距离进行欣赏和领悟。直接感染和陶冶激发观赏者的心灵。绘画,通过线条、色彩、构图在二度空间范围内以动人的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画家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绘画词汇——线条、色彩、构图构成了它的审美特征。摄影,以真实、优美的造型再现现实,反映现实生活。纪实性是其审美特征。戏剧,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成分综合而成,演员的表演是其美的特征。演员扮演角色,运用形体动作、语言、演唱等手段来塑造舞台形象,表演剧情和典型的人物形象,能动地再现和反映社会生活。电影,也是综合艺术,它综合和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以银幕形象广泛的反映生活。它的审美特征在于蒙太奇手段的运用。语言艺术,文学。其特点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再创造。描写现实、表达思想的广阔可能性。为艺术分类,找出各部门的审美特征,目的是:1、为了提高和发展各门艺术,2、为了提高和丰富各门艺术欣赏的能力,3、为了艺术的百花园地更加多姿多彩。各门艺术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都是认识与情感、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所以它们的特征也是相对的,

我们决不可将起绝对化,把它们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23,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和相对独立性?

含义: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人们之所以认为这样的形式是美的,是因为它是体现美的事物的形式,这种形式最初是体现人们的自由创造力量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认为这样的形式是美的,是由于它是内在美的外部形式。后来受人的条件反射心理的影响,只要见到这种美的形式特征,就会产生美感,而不必去考虑形式中包含的内在本质。人们认识到形式美的这种能够引起美感的特殊作用之后,就自觉地对美的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规律性的抽象概括,逐渐认识了形式美的法则,并依照这个法则进行美的创造,在自觉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美的创造过程中,人们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形式美的法则的内容。形式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对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所以说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

形式美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它不直接具体的美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是在任命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特征。它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24,什么是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怎样灵活运用这些法则?

含义: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有:1、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应注意:1、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认识) 2、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端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5,优美与崇高的对比201

优美是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处于一种相对统一和平衡的状态。形式上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它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26,谈谈康德对“崇高”的看法,为什么说他的观点是唯心的?207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崇高的分析》中,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而美的形式是有规律、有限制的。这种“无形式”使人得到无限性的感受,这就是崇高的表现。

美是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统一,产生比较安宁平静的审美愉悦。崇高则是想象力与理性互相矛盾斗争,产生比较强烈的激动、震荡的审美感受。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它是

.

一种仅能间接地产生的愉快。康德说:“对于崇高的愉快不只是含着积极的快乐,更多的是惊叹或崇敬,这就可以称作消极的快乐。”

康德把崇高分为力学的崇高和数学的崇高。崇高只是理性功能弥补快感性功能(形象力)不知的一种动人的愉快。力学的崇高表现为一种力量上的无比威力,所以,崇高的审美判断最接近伦理道德的判断。

康德认为,崇高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的喜悦,是与理性观念直接相联系。因此,必须有众多的“理性观念”和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对崇高进行欣赏。欣赏崇高需要有更多的主观条件,因此,崇高比美更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就是说,自然对象本身没有崇高的性质,是我们通过“暗换赋予”了自然界的。这说明康德的崇高观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27,为什么说崇高的根源是社会实践?怎样理解自然界的崇高?

社会生活中的崇高是通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重大而艰巨的实践体现出来的,直接来源于社会实践的伟大斗争。自然界的崇高根源于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自然事物能成为崇高的对象,是因为在它的自然特征中体现了人的力量和崇高品质。人类在自然事物中能够反观自身的伟大,才能对自然事物产生崇高感。自然对象的巨大体积和力量及粗犷不羁的形式不是产生崇高的根源,但对形成崇高的对象起积极作用。只有当自然事物具有一定的自然形式特征时,才会引起人们的崇高感。

28, 什么是悲剧?悲剧的性质何在?意义何在?

含义: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

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悲剧对人生的积极意义有三方面:1、识生活道路上充满了矛盾、曲折和艰苦的斗争,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价,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2、激发人们学习英雄人物在严酷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和极大的精神力量。3、激发人们对丑恶事物的憎恨,增强美丑的识别能力。悲剧使人们自觉地向进步人物学习,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在实际生活中追求美好崇高的人生境界。

-.

大学美学原理复习资料(完)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绪论(填空) 什么是美学? (一)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的几种学说: 1.艺术哲学(黑格尔) 2.现实美(车尔尼雪夫斯基) 3.审美主体(西方现代) 4.审美关系(中国当代) (二)美学是以人类的审美关系为对象,研究一切审美对象的一种带综合性质的人文科学。它主要涉及四大领域: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关系以及人类的创美活动,其中尤其是艺术活动。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审美关系。 第一章美学的发展概况(填空,名解) 一、在西方,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次高潮(代表人物+观点): 1、古希腊到十九世纪:毕达哥拉斯一一美是和谐与比例,美就在事物本身。苏格拉底一一①实用就美。②相对主义的观点:美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美。柏拉图一一美是绝对的。 2、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十八世纪英国的“经验主义”、法国的“启蒙主义”以及德国的“理性主义”等各学派都使美学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3、1750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鲍姆嘉登的《aesthetics》(美学)一书的问世为主要标志,他被誉为“美学之父”。 4、▲十九世纪经过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的充分发展使美学成为一个极为庞大、内容及其丰富的美学理论体系。 在十九世纪马克思的实践美学的观点(从人类实践的脚步)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 另外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定义也具有革命性意义。 5、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德国的费希纳的实验美学、利普斯等人的“移情说” 、 法国丹纳的“艺术社会学”等等学派开始了自下而上的美学研究, 哲学美学也由此走向科学美学的广阔道路。 6 ▲ 20世纪,诸如表现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精神分析美学、符号论美学、结构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社会批判美学等等。 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都在自己的著述中阐述了各自的美学思想。先秦以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东汉时哲学家王充的《论衡》南朝梁时刘勰的《文心雕龙》唐朝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以及历代的《书论》《诗论》《画论》《诗话》《词话》《曲话》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二、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特点主要有: 1、有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 2、艺术美学的成果非常显著 3、对风骨.气蕴.中和.意境等部类的研究成果显著。 三、近代美学主要代表人物: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 四、文革前十七年,美学家们对美学的研究各抒己见,争论颇多。以吕荧(美 是主观的)和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为代表的主观派、以蔡仪为代表的客

美学原理 复习资料

一、什么是美学? 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建议应成立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新学科,这么新科学叫做“伊斯特惕克”,即美学,希腊文原意为“感觉学”的意思,由此可见,这门新科学是作为一门认识论提出来的。1750年,他则正式以“伊斯特惕克”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而在其著作中,一开始便不是简单地谈感性认识,而是谈对美的认识,即美感的认识,因此,他本人被成为“美学之父”。 二、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算是王国维。 三、美学建立以来的意见和论争。(四种意见) 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2、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3、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尔派美学的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 4、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属于这一派的美学有“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四、本教材对美学的一些观点: 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比较合适。它体现了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当前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一方面,美学可以集中地研究美、美的各种形态以及美感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审美上研究艺术,与艺术概论有所区别,艺术是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体现。它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但美学不是研究艺术的一般问题。即艺术的所有问题,二是研究艺术美的问题,研究艺术美的创造和欣

赏的问题。 五、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人物及观点) 1、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2、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必然为一切人所喜爱。 康德对美的分析: (1)趣味判断和厉害,概念无关 (2)美虽然是含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美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3)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然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3、黑格尔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只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1)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2)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3)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指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作用。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一.什么是美学 真正的美学形成与西方18世纪之后。 得过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发表美学著作,把美学作为一个正式的学种提出来,他被人们称为“美学之父”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1、从审美客观(欣赏美的对象)方面对美的研究,它首先研究美是什么,美是怎么产生的,美的存在方式,美的存在方式,美的形象,美的对立面以及美相关的。比如:真善美之间的关系。(美的哲学) 2、从审美主体方面来研究,特别是艺术美的创造。 3、从主客体的结合上来研究艺术美的创作(现实美和艺术美) 总的来说: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和艺术创造的科学。 第二章美是什么 一.客体精神 1、黑格尔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以为客观存在的美要通过感性的东西来显现,是一种绝对精神(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哥特式建筑) 2、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3、柏拉图:美的本质是美的理式 二.美的本质:是人的确定(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 特征:人的本质力量,自由自觉的创造。 第三章真善美的关系 一.真善美的前提:美以真善为前提(美中含有真善,真善不等于美) 二.真善美的关系:总体来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⑴涵义不同------真:含必然性,含规律性(美学上的真指本质上的真实) 善:功利性(物质功利、精神功利) 美:具体可感形象 (2)作用不同------真:科学认识的对象,作用于人的理性世界 善:人的意志对象,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 美:人的观赏对象,情感对象,作用与人的直觉,满足人的精神、心理上的需求 三.美与丑的关系 1、美丑相形:美丑不孤立存在,相比较而存在的,世界万物中,美与丑是并存的。 艺术创作中的对比原则:1.形象与形象之间的美丑对比 2.形象、相貌和内在品性的美丑对比 3.形象历史演讲过程中的美丑对比 达芬奇:美与丑因相互对照而显著 2、美丑包孕:美中有丑,丑中有美。例子:美人方有陋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美中见丑,丑中见美。 3、美丑转换:美丑不是孤立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自然事物中的丑:1.违反形式美的法则 2.体现了奇异变化之美和大自然的显化之功 四.美与丑的关系涉及丑与恶的关系 形象------>对人,人的本质力量具有肯定意义的是美 对人,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否定意义的是丑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第一讲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 1美学作为一种思想: 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美学思想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1)西方:①古希腊②中世纪③近代④现代⑤后现代 (2)中国:①先秦(第一个黄金时代)②魏晋南北朝(第二个黄金时代)③唐宋元③清代(第三个黄金时代)④近现代 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 (1)西方:①18世纪初唯理主义哲学体系②鲍姆加通③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深化鲍姆加通被誉为美学之父。他在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1750年,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2)中国: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创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②两次美学热潮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1西方美学有关美学研究对象分为四派: 第一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本身。(柏拉图、鲍姆嘉通) 第二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及艺术理论)(黑格尔) 第三种:美学研究人的美感经验。(立普斯、布洛) 2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美的问题。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三、美学的学科性质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美学研究人的生活世界,即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这里引出美学的两个特点:第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第二,美学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它不属于形象思维,美学属于理论思维,哲学思维。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密切的关系。 4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美学所要体现的是其所处时代的精神,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会生成不同的美学体系。 第二讲美的本质(一) 一、美的语义的区分 1.“美”的字源学:(1)“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 (2)“羊人为美”:偏重于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 2.日常语义: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例如炎热的夏天吃一根冰棍,你会说:“多美啊!”肚子饿了,你会说:“我现在就希望美美地吃一顿。”“美美的睡一觉”、“看把你美的”。 3.美学语义: 狭义的美:“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我们在平常使用“美”的概念往往是指这种狭义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戏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 他们说的和谐是以数的比例关系为基础的,所以说:“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他们又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美学原理复习重点

一 1、美感: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同组织的意识系统。 2、艺术美:是指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因此,艺术美也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凝聚并显示于特定物质符号形态中的美。 1、美在生活:“美在生活”是说把美同人类社会生活明确联系起来,断言“美是生活”。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一切美的事物都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生活,认为凡是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符合人类生活要求的东西,或者能够显示出生活以及使人们想起生活的东西,那就是美的。 2、美在形式------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认为美同事物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称、比例、和谐、多样统一分不开。 二 1、1750年,鲍姆加通发表《美学》一卷,这被美学史认为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 2、柳宗元曾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

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表明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 3、形式美表现为具体的美的形式,它的三个要素分别是色彩、形状、声音。 4、自然美指自然界万物的美。自然美欣赏的历史发展在我国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5、科学美是一种理性美,用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本质上的美,它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的秩序,并且纯理智能够领悟”。科学美的特征是抽象简洁、和谐规律、新奇深刻。 6、审美心理过程一般要经历开始、高潮和效果延续阶段,从而呈现出美感的不同层次,即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7、德国美学家立普斯提出了移情说。欣赏外在事物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移情现象,即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中去,使对象似乎具有自身的情感,成为“我”的对象。 8、柏拉图对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的区分,被称为天才的追问,正因为有这个追问,才产生了西方美学。 9、18世纪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认为美是关系,美存在于事物的关系上,人们通过自己的悟性能感客观存在的美。 10、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传统风格动画曾风靡世界,并在世界动画之林拥有一席之地,被誉为中国学派。 三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 (一)美学的历史 1、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 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X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 隋唐五代宋元(禅宗); 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 (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 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 蔡元培以美育代替XX,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 (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 朱光潜 宗白华 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 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 (1)两个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 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 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二审美的本质 (一)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西方: 两个根本—唯物客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与唯心主观(休谟康德) 三个基本点—理念论(形而上学依据)、形式论(客观事物)、快感论(主体心理) 中西美学研究从美的本质研究大审美活动的研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感不是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认识,而是在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 (二)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1、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个观点: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马克思区分了“现实的使自己二重化”与“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两种不同的直观自身的方式,而且他更强调前者。这就提供了艺术哲学传统视野之外的现实审美观念。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P6 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 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P2 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 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 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 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5.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 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6.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 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各种活动中的感性显现。他是人的本质力量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社会美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大方面。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P52 7.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应,是艺术家在对象 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8.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等。 9.实用艺术是指以实用为目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的艺术种类。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 10.园林艺术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文化所创造的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可工人休闲或 观赏的自然景观,它利用一定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凭借山水、花草、林木、建筑等组合而成。园林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11.绘画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12.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 音响,人体) 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主要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性是表情艺术最显著的特征。所有的艺术都

最新《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汇编资料

第一讲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 1美学作为一种思想: 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美学思想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1)西方:①古希腊②中世纪③近代④现代⑤后现代 (2)中国:①先秦(第一个黄金时代)②魏晋南北朝(第二个黄金时代)③唐宋元③清代(第三个黄金时代)④近现代 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 (1)西方:①18世纪初唯理主义哲学体系②鲍姆加通③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深化 鲍姆加通被誉为美学之父。他在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1750年,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2)中国: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创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②两次美学热潮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 1西方美学有关美学研究对象分为四派: 第一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本身。(柏拉图、鲍姆嘉通) 第二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及艺术理论)(黑格尔) 第三种:美学研究人的美感经验。(立普斯、布洛) 2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美的问题。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三、美学的学科性质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美学研究人的生活世界,即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这里引出美学的两个特点:第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第二,美学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它不属于形象思维,美学属于理论思维,哲学思维。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密切的关系。 4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美学所要体现的是其所处时代的精神,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会生成不同的美学体系。 第二讲美的本质(一) 一、美的语义的区分 1.“美”的字源学:(1)“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 (2)“羊人为美”:偏重于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 2.日常语义: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例如炎热的夏天吃一根冰棍,你会说:“多美啊!”肚子饿了,你会说:“我现在就希望美美地吃一顿。”“美美的睡一觉”、“看把你美的”。 3.美学语义: 狭义的美:“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我们在平常使用“美”的概念往往是指这种狭义的美。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概念整合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概念整合 1、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 Aesthetica拉丁文原义:感性学/感觉学 2、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辩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3、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西方——柏拉图 中国——老子) 4、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5、康德的美学巨著《判断力的批判》 6、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美本身”的问题。希庇阿斯的那些答案只是回答“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没有回答“美本身”的问题。“美是难得” 7、黑格尔对美下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8、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主要有四种观点记住后两种(选择题): ①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②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物与物形象。 物甲:本身(客观) 物乙:物的形象(主观)使人产生美感。“象” 9、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10、如何区分艺术&非艺术:看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向世界。 11、“意象”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 《文心雕龙》 12、王国维认为美的对立面是“眩惑”。所谓“眩惑”,就是陷入实用利害关系的欲 念之中。由于美感是超功利的,所以“眩惑”与美相反对。 13、海德格尔:“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美属于真理的自行 发生”这里的“真理”,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是逻辑的“真”,也不是尼采所反对的所谓“真的世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或康德的“物自体”)而是历史的、具体的“生活世界”。 14、西方美学中的审美态度的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就是审美心胸的理论 15、“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体现的美学观念是移情。 16、泰纳《艺术哲学》中说明“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决定审美和艺术的面 貌。 17、学者们一般认为,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发现,是在魏晋时期。 18、模仿说主张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芬奇、别林斯基。 选择题,哪些人不是模仿说···· 19、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20、意境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定范畴。(选择题) 21、博克第一次把崇高作为与优美对立的审美范畴进行研究。(郞吉弩斯提出崇 高,但不是研究) 22、优美是古希腊文化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崇高是希伯莱文化和西方基督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一、名词解释 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2).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 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3)、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 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5).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应,是艺术家在对象 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6).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 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各种活动中的感性显现。他是人的本质力量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社会美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大方面。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7).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 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8).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等。 9).实用艺术是指以实用为目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审美性的艺术种类。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 多选 1.人生天地之间的美的形态主要有(BCD) A.科学美 B.自然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 E.技术美 2.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境为无我之境的有(CD) A.泪眼问花花不语… B.感时花溅泪 C.采菊东篱下 D.寒波澹澹起 E.思 悠悠… 3.在西方美学史,美于喜剧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 得有(ABCD) A.突然荣耀说 B.乖讹说 C.生命的机械化 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E.宗教说 4.下列属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有(ABC) A.古诗《孔雀东南飞》 B.油画《伊凡杀子》 C.电影《魂断蓝桥》 D.小说《钦差大臣》 E.雕塑《掷铁饼者》 5.崇高属于西方引进的审美范畴,中国古代与此范畴相关的概念有(BC) A.中和 B.阳刚 C.壮美 D.阴柔 E.婉约 6.喜剧的次级形态有(ABC) A.滑稽 B.讽刺 C.幽默 D.荒诞 E.可笑 7.许多西方美学家都强调美感的主要感觉器官是(AC) A.眼睛 B.鼻子 C.耳朵 D.舌头 E.身体 8.布莱克说“从一粒沙里看世界”这说明审美是(ABC)

A.感性具体的 B.以小见大 C.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D.具有否定性的价值 E.属于形式范畴 9.自然美的特点有(ABCD) A.自然美具有客观性B自然美具有象征性C.自然美侧重形式D.自然美具有易变性和多面性E.自然美与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联 10.人的外在美体现在(ACDE) A.形体美 B.环境美 C.仪态美 D.语言美 E.行为美 11.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主要有(BCD) A.黄金分割 B.色彩 C.形体 D.声音 E.优美 12.形式美的法则有(ABCDE) A.整齐划一 B.多样统一 C.对立统一 D.调和对比 E.对称均衡 13.下列现象中属于优美的有(AB) A.人闲桂花落 B.水光潋滟晴方好 C.飞流直下三千尺 D.波澜动远空 E.乱石穿空… 14.关于崇高美不正确的说法有(BE) A.是一种豪放雄浑的美 B.基本特征是和谐 C.给人惊心动魄的感受 D.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特征E 即以人们通常所说的侠义的美 15.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ABC) A.审美意识 B.美学思想 C.美学学科 D.美学观点 E.美学流派 简答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创立起来的? (1).鲍姆加登创立“Aesthetik”这样一门学科。因此而成为美学

美学原理复习

美学原理 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人和客观世界构成的关系主要有两大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精神关系又包含了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对于一个客观对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它,这就会形成不同的精神关系。人与客观现实发生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美学学科性质?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文艺学和伦理学一样,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具有属人的性质;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人的研究,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怎样产生? 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当人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审美形式感逐渐走向成熟,并与人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相统一时,便标志着审美意识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时,审美活动得以从人类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开始以其独立形式审视和指导人的生活与生产劳动。 审美现象分为两大类: 一类可以见出功利的作用。譬如金银饰品、西服领带、红旗等社会生活中的美的事物。一类见不出或很难见出功利的作用。譬如自然景物、色彩、音乐等。可以见出功利作用的审美对象之所以引起人的愉悦感, 是由于在对功利物的长期欣赏中, 事物的样子在欣赏者大脑皮层的视觉区与快感区之间建立了稳定的联系, 从而引起原本由功利作用引起的快感; 见不出或很难见出功利作用的审美对象之所以引起人的愉悦感, 在于这种形象满足了人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心理需求。 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指的事什么?

《美学原理_杨辛》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_杨辛》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_杨辛》复习资料 一、文章类型与主题 本文是一篇阐述美学原理的文章,主题为杨辛先生的美学思想。文章从美学的定义、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展示了杨辛先生的观点和思想。二、文章结构分析 文章结构清晰,按照美学原理的几个方面进行组织。首先,介绍了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为读者提供了对美学的基本认识。其次,探讨了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强调了美学在人文科学中的重要地位。接着,详细阐述了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包括艺术创作、审美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最后,对美学原理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三、重点概念与观点 1、美学定义: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学科,涉及到美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以及审美主体的心理和审美对象的关系。 2、美学研究对象:美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同时,美学还涉及到审美主体的心理和审美对象的关系,探究人类审美的规律和特点。

3、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美学与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密切相关。一方面,美学从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美学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4、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美学原理在艺术创作、审美教育、文化传 承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艺术家可以通过学习美学原理,提高艺术创作的水平和审美素养;教育者可以利用美学原理,设计出更符合审美规律的课程和活动;文化传承者可以通过研究美学原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5、未来发展展望:随着人类对审美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美学在未 来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也将发生变化,美学研究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和发展。 四、文章主旨与精神实质 本文的主旨是阐述杨辛先生的美学思想,探究美学原理的内涵和应用。通过对美学定义、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论述,文章展示了美学在人文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同时,通过对未来发展的展望,文章强调了美学研究需要不断深入和发展,以适应新的审美现象和社会变化。 五、问题与思考

美学原理-叶朗-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 “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 4)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乃是由于美本身。 柳宗元的命题的理解 柳宗元命题是:“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理解:1)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总而言之,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马祖道一的话的理解“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马祖道一“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也就是说色不是单独存在的,对应于心,才显现出色。心不是单独的存在,对应于色,才显现出心的存在。这两个是互为依存,互为显现的。梅花的显现,是因

自考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自考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1. 美学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750)年,其标志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美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 2.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 3.俄国的著名文学家、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学是艺术观或艺术的一般规律,非常强调美学对现实、生活美的研究。 4.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5.(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西方具有奠基作用。 6.构成审美现象的三个要素是(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关系)。 7.审美对象的结构层次有(形式层和意蕴层)。 8.审美关系的层次有(静观对话存在关系) 9.审美关系只存在具体的(审美现象中)才能建立发展起来。10.审美研究的核心方法应该是(哲学方法)。11.中国当代美学的四大流派是(主观论美学、客观论美学、主客统一论美学和实践美学)。12.人生在世的三种构成要素是(世界、人、人和世界的关系)。13.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 14.审美主体三个主要的存在环节是(惊异、体验和澄明)。15.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 16.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指构成对象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和音响)等可以本人直接感受到的感性属性。 17.(多样统一)是审美对象最基本普遍的性质。18.关于审美发生的理论主要有(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和劳动说)。19.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有(悲剧喜剧优美崇高丑荒诞)。20.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主有(中和、神妙、气韵和意境)。21.构成审美经验的基本要素有(感知、想像、情感和理解)。22.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有(雕刻、绘画和音乐舞蹈)。23.审美主客体间的关系可分为(静观、对话和存在关系)。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简答题: 1、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无功利性” “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直觉性” 即审美直觉。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创造性” 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超越性” 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了一种庄严肃穆,敬畏玄邈的神圣感。 “愉悦性” 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2、略述美的领域及其表现。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它也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 艺术美: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3、略述叶朗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生的艺术化,就是追求审美的人生。审美的人生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就是用审美心胸来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享受“现在”。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发挥,显得五彩缤纷,充满意义和价值。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有一种拥抱一切的胸怀和对每个人以至万事万物的爱。 4、艺术形态在不同时代经过哪些发展阶段。 艺术这个概念是历史的产物,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含义。中国古代中的“艺”(“六艺”:礼、乐、书、数、射、御),实际上指的是“技艺”,是从实用角度讲的人们必须具备的一些生存技能。在西方,Arts最初也指技艺,如在古希腊时期的木匠、铁匠、外科手术等技艺,都是人生存的一些基本技能。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自由的艺术”,即“自由的人的艺术”,是一个整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