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筑装饰材料试验指导书XXXX926

建筑装饰材料试验指导书XXXX926

实验一人造板性能实验(验证性)

一、实验内容:

1. 人造板的划痕实验

2. 人造板胶合强度测定

3、人造板的冲击韧性性能试验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

目的:了解人造板常规性能的测试原理与测试方法。

要求:遵守试验室规定。

三、实验步骤及记录

(一)划痕试验

1、实验仪器:划痕试验仪如下图:

2、试件尺寸:长L=100mm±2mm;宽b=100mm±2mm

3、方法:

擦净试件表面,将被测面向上固定在划痕试验仪载物台上。调节横梁高度,使金刚石针尖部接触到试件的表面,衡量上边缘处于水平位置。

将砝码移到1.5N的位置上,启动载物台旋转,使金刚石针在试件表面刻画一周。

取下试件,在自然光下,距试件表面约40cm 处,用肉眼从任意角度观察试件表面被划部位的情况。

4、结果记录

试件表面是否有连续的整圈的划痕。

表1-1.划痕试验结果记录

(二)胶合强度测定

1、实验仪器:木材万能试验机,精度10N;游标卡尺,精度0.1mm;水槽;

干燥箱,恒温灵敏度±1℃,温度范围40℃~200℃。

2、试件尺寸:长L=100mm±1mm;宽b=25mm±1mm,剪断面长度25mm。

3、方法:

(1)测定试件剪切面的长度和宽度。

(2)处理试件

I类胶合板:沸水中煮4小时,然后将试件分开平放在(63±3)℃的干燥箱内,干燥20h,再在沸水中煮沸4h,取出后在室温下冷却10min。煮试件事应将其全部浸入水中。

II类胶合板:试件放在(63±3)℃水中浸渍3小时,取出后在室温下冷却10min。浸渍试件事应将其全部浸入热水水中。

III类胶合板:试件放在(30±3)℃水中浸渍2小时,然后将试件分开平放在(63±3)℃的干燥箱内,干燥1h 取出后在室温下冷却10min。

VI类胶合板:将含水率符合要求的试件作干状试验。

(3)测定

把试件两端加紧于试验机的一对活夹具上,使成一直线,试件中心通过夹具轴线。夹持部位与试件槽口距离应在5mm范围内。

以等速加荷至破坏,加荷速度为10 MPa/min 。记下最大荷载,精确至10N(若载荷超过4 000 N,精确至100 N)。

4、结果记录

根据剪断面胶层破坏情况,用目测估计试件的木材破坏率,用百分比表示,估测精确至10%,见下图A。如试件为非正常破坏,则记录下其破坏特征(槽口折断、表板割裂、芯板剪断、表板剥离),见图B。

表1-2.胶合强度试验结果记录

胶合强度计算公式:

l

b P X ?=

max

式中:X ——试件的胶合强度,MPa P max ——最大破坏荷载,N

b ——试件剪断面宽度,mm l ——试件剪断面长度,mm

注:凡表板剥离面积超过剪断面积一半时,按木材破坏率进行估侧,精确至10%。对厚芯结构胶合板试件的胶合强度,应按上式计算的值乘以表1规定的系数作为试件的胶合强度值。

在试件胶合强度测定时,凡属槽口折断、表板割裂、芯板剪断和表板剥离等非正常破坏,其胶合强度值统计时按以下规定处理:

a) 如各种非正常破坏试件的胶合拉伸剪切强度值符合标准规定的指标最小值时列人统计记录;如不符合规定的最小指标值时,予以剔除不计。

b) 因剔除不计的非正常破坏试件的数量超过试件总数一半时,应另行抽样检验。C)各种类别、各种规格的板材在制取试件过程或经湿处理后,如发现试件的任一胶层已开胶时,则试件的胶合强度值和木材破坏率按零计算并列人统计记录。

(三)冲击韧性性能测定

1、试验原理

确定试件在冲击载荷下产生弯曲折断时所消耗的能量与试件横截面积之比。

2、试验仪器

冲击试验机,精度100 N;千分尺,精度0.01 m m.;游标卡尺,精度0. 1 mm。

3、试件尺寸

由各产品标准规定。

4、试验方法

(1)试件在(20±2)'C、相对湿度(65±5)%条件下放至质量恒定(见4.2-4-1).

(2)测量试件的宽度和厚度。

(3)将试件平稳地对称安放在试验机支座上,试件支座和摆锤冲头端部的曲率半径为15mm,两支座间的距离为240 mm,支座高应大于20 mm,并使单板层对着冲击力的方向,且冲击力作用在试件的中部,试验时一次冲断。

(4)从试验机上读取读数,并计算试件一次冲断时所消耗的能量Q,精确至100 J。(5)结果表示

表1-3.冲击韧性试验结果记录

按下式计算试件的冲击韧性A,精确至0. 1 kJ/m',

一张板的冲击韧性是同一张板内所有试件冲击韧性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 k J/M 。

四、思考题

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及经验,你认为人造板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理化性能?

五、实验成绩评定办法

主要评分点:实验流程、调试过程、数据记录、实验结果、实验效果等。

实验二 建筑陶瓷性能实验(验证性)

一、 实验内容:

陶瓷机械强度的测定,包括抗张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冲击强度的测定,以及陶瓷抗渗性能的测定。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

目的:1、了解影响陶瓷材料机械强度的各种因素。

2、 掌握陶瓷强度的测试原理与测试方法。

要求:遵守试验室规定 。 三、实验器材

①压力试验机;②试验夹具;③电动抗折仪; ④精度达到 0.10mm 的游标卡尺 1 把;⑤切片机;⑥陶瓷渗透率测定仪等。 四、实验步骤

( 一 ) 陶瓷抗张强度的测定 1. 实验原理

陶瓷材料中含有结晶颗粒、玻璃相及气孔, 这使陶瓷结构中存在许多缺陷。特别是组成陶瓷材料的主要晶体和玻璃相多是脆性的, 因此, 陶瓷在室温下呈现脆性,在外力的作用下会突然断裂。测定陶瓷材料抗张强度有弯曲法、直接法和径向压缩法等多种方法。弯曲法利用杆件试样做弯曲实验, 可以求得抗张强度值, 但这种方法有缺陷, 常因施加的应力分布不均匀, 使测定值偏高;直接法将试验制成 "8" 字形或 " 哑铃 " 形, 对试样直接施加拉伸负荷。陶瓷是脆性材料, 应变小,只要试样的负荷中心线有偏差,就会使沿中心线各点的应力状态受到剪应力和弯应力的影响, 使测定结果偏低。径向压缩法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方法。

根据弹性理论, 如在陶瓷圆柱体试样的径向平面沿着试样长度 L 施加两个方向相反 , 均匀分布的集中载荷P , 在承受载荷的径向平面上, 将产生与该平面相垂 直的左右分离的均匀拉伸应力。当这种应力逐渐增加到一定程度时, 试样就沿径向平面劈裂破坏。这是径向压缩引起拉伸的基本原理。用这种方法测定时, 试样 的抗张强度按下式计算:

DL

P

t πσ2=

式中σ t ——试样的抗张强度 ,N.m -2;

P ——试样破坏时的压力值,N;

D ——圆柱体试样的直径,m;

L ——圆柱体试样的长度,m。

2. 试样夹具

试样夹具是一个辅助压具,两个相互平行的板,它由钢材制造,并淬火到足以防止负荷过量时变形。

3. 试样的制备

(1)按生产工艺条件制备直径(D)为(20± 2)mm,长度(L) 为(20 ± 2 ) mm 的规整圆柱体试样10-15 件。试样不允许有轴向变形。试样上下平面研磨平整,与中心线垂直度小于0.2mm/cm 。

(2) 将试样清洗干净,剔除有明显缺陷和有圆度误差的试样,干燥后待用。

4. 测试步骤

(1) 按试验机的操作规程,选择量程,调校仪器。将两压板校验平行,如加压板出现不平整时,应加工使之平整。

(2 )将试样横放在加压板正中,两中心线与加压板之间垫衬厚为lmm 的马粪纸。

(3) 以4 ×102N.S-1的速度均匀加载,准确读取并记录试验破坏时的压力值。

5. 结果记录与计算

将测试数据记录在表中。

表2-1陶瓷材料抗张强度测定记录表

(二)陶瓷抗压强度的测定

1. 实验原理

陶瓷抗压强度的测定一般采用轴心受压的形式。陶瓷材料的破裂往往从表面开始,因此试样大小和形状对测量结果有较大的影响。试样的尺寸增大,存在缺陷的概率也增大,测得的抗压强度值偏低。因此,试样的尺寸应当小一点。以降低缺陷的概率,减少"环箍效应"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试验证明,圆柱体试样的抗压强度略高于立方体的试样的抗压强度。这是因为,在制取试祥时,圆柱体试样的一致性优于立方体。圆柱体的内部应力较立方体均匀。在对试样施加压力时,圆柱体受压方向确定,而立方体受压方向难于统一确定,不同方向的抗压强度有差异。此外,试样的高度与抗压强度有关,抗压强度随试祥高度的降低而提高。因此,采用径高比为1:1 的圆柱体试样比较合适。

2. 实验器材

试样夹具是一个辅助压具,是两个相互平行的板,它由钢材制造,并淬火到足以防止负荷过量时变形。

3. 试样的制备

(1)按生产工艺条件烧制直径(D)为(20 ± 2)mm,高度(H)为(20 ± 2)mm 的规整样10 件。试祥上下两面在磨片机上用100 号金刚砂磨料磨平整,试样上下两面的不平行度小于0.010mm/cm,试样中心线与底面的不垂直度小于0.020mm/cm。

(2)将试样清洗干净,剔除有可见缺陷的试样,干后待用。

4. 测试步骤

(1)按试验机的操作规程,选择量程,调校仪器。将两压板校验平行,如加压板出现不平整时,应加工使之平整。(2) 将试样放在加压板正中,上下两面垫衬厚lmm 的马粪纸。(3)以2×102N/s( 即20kgf/s) 的速度均匀加载,准确读取试样一次性破坏(即压力计指针均匀连续移动,不因试样出现中间破裂而停顿)时的压力值,否则不予记录。

5. 结果记录与计算

将有关的测试数据记入表2-2 中。

表2-2 陶瓷材料抗压强度测定记录表

结果按下式计算

σ t =P/A

式中σ t ——试样的抗压强度,MPa ;

P ——试样破坏时的压力值,kN ; A ——试样受压面积,m 2 。

在计算中, 各种数据按修约规则处理。舍弃异常数据。以5个试样的平均值为抗压强度的最终结果。 (三) 陶瓷抗折强度测定

抗折强度极限是试样受到弯曲力作用到破坏时的最大应力。它是用试样破坏时所受弯曲力矩M 与被折断处的断面模数z 之比来表示。陶瓷制品的抗折强度还 取决于坯料组成、生产方法、制造工艺的特点(坯料制备、成形、干燥、熔烧条件等)。同一种配方的制品,随着颗粒组成和生产工艺不同,其抗折强度有时相差很大。同配方不同工艺制备的试样(如挤制成形的圆柱体试样和压制成形的长方形试样),其抗折强度是不同的,所以测定时一定要各种条件相同,这样才能进行比较。

本测定方法适应范围为日用陶瓷、瓷器常温前弯曲负荷作用下一次折断时抗折强度极限测定;陶瓷材料干燥抗折强度测定;石膏、匣钵等辅助材料常温抗折强度测定。 1. 实验目的

(1) 了解测定陶瓷材料抗折强度的实际意义。 (2)弄懂影响陶瓷材料抗折强度的各种因素。 (3)掌握陶瓷材料抗折强度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 2. 实验原理

材料的抗折强度一般采用简支梁法进行测定,对于均质弹性体, 将其试样放

在两支点上,然后在两支点间的试样上施加集中载荷时, 试样将变形或断裂。由材料力学简支梁的受力分析可得抗折强度的计算公式 :

2

f 23R bh PL V M =

=

式中 R f ——抗折强度,Mpa ;

M ——在破坏荷重 P 处产生的最大弯矩; W ——截面矩量 , 断面为矩形时W=bhz/6; P ——作用于试体的破坏荷重,KN ;

L ——抗折夹具两支承圆柱的中心距离,m;

b ——试样宽度,m;

h ——试样高度,m。

陶瓷材料试样尺寸影响抗折强度的大小,对同一制品分别采用宽厚比为1:1 、1:1.5 、1:2 三种不同规格的试样进行试验时,宽厚比为1:1 的试样强度最大、分散性较小。因此宽厚比定为1:1 为宜。用与制品生产相同的工艺制作试样时,规定厚度为10 ± 1mm,宽度为10 ± 1mm,长度视跨距而定。一般跨距有50mm 和100mm 两种,试样长为70mm 和120mm 两种。测定陶瓷材料和辅助材料干燥强度时,由于强度较低,为了便于操作,试样尺寸选择较大些( 厚25±lmm,宽25±1mm,长120mm)。如从制品上切取试条时,则以制品厚度为基准,横截面宽厚比为1:1 。

3. 实验步骤

(1) 试样制备:从三件陶瓷制品的平整部位切取宽厚比为1:1,长约120mm( 或70mm) 试样5~10 根。对于直接切取试样有困难的试验制品,可以用与制备生产相同的工艺制作试样。试样尺寸(10 ± 1) × (10 ± 1) × 120mm 。试样必须磨平整,不允许存在制样造成的明显缺边或裂纹,试验前必须将试样表面的杂质器除干净。

(2) 测试前必须清除夹具圆柱刀口表面上的粘附物,并使杠杆在无负荷情况下呈平衡状态。

(3) 安放试样:将试样安放在DKZ-5000 型电动抗折仪上。试样长棱与刀口垂直,两支撑刀口与试样端面距离相等,对施袖制品,以着袖面作受力面。

(4) 按自动抗折仪操作说明书进行测试操作。

(5) 测量试样折断处厚度和宽度,精确到0.l0mm 。

4. 记录与计算

表2-3抗折强度实验记录

( 四 ) 抗冲击强度测定

1. 实验目的

(1) 了解测定抗冲击强度的实际意义。

(2) 了解影响抗冲击强度测试的因素。

(3) 掌握抗冲击强度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

2. 实验原理陶瓷材料或制品的冲击韧度是衡量陶瓷抵抗动负荷的能力。陶瓷材料抵抗冲击的能力可用使试样损坏的外力所做的功来计量。使试样破坏的外力通常是重力,即落在试样上的金属球等的重量。外力作用物的形状及重量随各种仪器的不同而不同。

陶瓷是一种脆性材料,在检选加工搬运和使用过程中都要受到冲击力的作用,而且容易破损。陶瓷制品的抗冲击强度与坯袖组成、成形方法、烧成条件以及试样表面状态、裂纹及其他缺陷等因素有关。测定冲击韧度,对于调整配方、改进工艺、产品包装、运输等均有指导意义。

3. 仪器设备

(l)XCJ-40 型冲击试验机。(2)游标卡尺。

4. 实验步骤

(1) 试样制备: 在三件制品上切取比标准试样尺寸( 厚度400 ± 0.2mm,宽度4 ±0.2mm,长度不小于50mm) 略大的毛坯10 根,然后加工成标准试样。对于直接切取试样有困难的试验制品,可以用与制品生产相同的工艺制作试样。(2) 试样必须研磨平整,不允许存在制样造成的缺边或裂纹。试验前,必须将试样表面杂质清除干净。(3) 安装摆锤,校准仪器( 按仪器说明书) 。(4) 装好试祥。(5) 将摆锤提高到预扬角位置,被动指针放在右侧10 o处,释放摆锤使其自由下落,当冲断试样后,指针所指的能量值即为试样所吸收的冲击力。(6) 测量试祥断裂处的厚度和宽度,精确到0.1mm 。

5. 记录与计算

测定数据记人表2-4中,抗冲击强度按下式计算。

A K=W/F

式中A K——抗冲击强度,N · m/m2;

W ——试样所吸收的冲击力,N · m;

F ——试样断裂处横截面积,m2。

表2-4 抗冲击强度实验表

试样编号

端面

〈厚×宽〉m

端面

截面积m2

试样吸收的冲

击力N · m

抗冲击强度

N · m/m2

支座跨距

m

抗冲击强度

N · m/m2

1

2

3

4

5

(五)陶瓷渗透率的测定

1. 实验目的

(1) 了解测定陶瓷渗透率的实际意义。

(2) 了解影响测试的因素。

(3) 掌握陶瓷渗透率的测定原理及测定方法。

2. 实验原理:

多孔陶瓷的液体渗透率是指在1000 毫米水柱压差条件下,每秒通过厚度为1 厘米、面积为1 厘米2 的多孔陶资试样的液体流量。依据《多孔陶瓷渗透率试验方法》

3仪器设备

1.多孔陶瓷渗透率测定仪

2.卡尺:精度0.01 厘米。

3.秒表。

4、实验步骤

(1)试样制备

对于板状制品,可从其上切取或钻取直径为30±0.5毫米,厚度10±1毫米的圆片形试样。试样的一个底面应保留原制品工作面。对于管状制品,可从其上直接截取高度不小于40毫米的一段圆形试样。对于直接取样有困难的制品,可用与制品生产相同的工艺制作30×10毫米的圆片试样。取样时应使试样的透气方向与制品使用时透过方向一致。试样两底面必须平行。试样外表不得有裂纹、鼓泡和明显的凹凸不平等缺陷。试样表面灰尘和碎屑须清除干净,并在110℃下烘干2小时。每编组试样不得少于三个。

(2)用卡尺测量试样的直径和厚度、精确到0.01 厘米。将经测量的试样用真空浸润处理,使试样孔隙中充满蒸馏水。

(3)把试样安放在相应的夹具中,利用带螺纹的顶盖或螺栓压紧试样,不使液体从边缘泄漏。注意:安放试样时必须使夹具中充满着水,不使其中残留空气带来误差。

(4)将试样夹具放入带溢流口的容器中,待水自溢流口流出并达到稳定后,开始记录时间和流量。试验时间不得少于2 分钟。

(5)结果计算,按下式计算试样渗透率,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对于圆片形试样:

4Q·η·δ

P= —————

πd2·t

对于圆环形试样:

4Q·η(d1-d2)

P=———————

π(d1+d2)h·t

式中:P——多孔陶瓷试样渗透率(厘米3·厘米·泊/厘米2·秒);

Q——试验期间渗过试样的水量(厘米3) ;

η——试验用水的粘度(泊);

d——圆片形试样的直径(厘米);

δ——圆片形试样的厚度(厘米);

t——试验时间(秒);

d1——圆环形试样外径(厘米);

d2——圆环形试样内径(厘米);

h——圆环形试样高度(厘米)。

5、试验记录

测定数据记人表2-5中

表2-5渗透率试验记录

(六)静态弹性模量试验方法

1、试验设备

弹性模量测定仪:应能保证一定的位移速率,负荷示值相对误差不大于±1%,应变示值相对误差不大于±1%,能够测量试样跨中挠度的差动变压器、应变片式位移计或其他能够测量位移的装置。

夹具:试样支座和压头在试验过程中应不发生塑性变形,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应大于200GPa。支座和压头的曲率半径和试验跨距,其长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与试样接触部分的表面粗糙度Rz不大于1.60μm。

量具:精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精度为0.01mm的螺旋测微汁。

2、试样

从待测制品上切取或按与待测制品相同的工艺制成,试样相对面的平行度不大于0.02mm,相邻面的垂直度不大于0.02mm。

试样上下面的表面粗糙度Rz不大于1.60μm。

3、试验步骤

(1)测量试样中部的宽度和厚度,精确至0.01mm。

(2)测量支点与负荷点之间的尺寸,把试样放在支座正中,使试样与支承辊线垂直。

(3)在应力-应变曲线的直线范围内,以小于或等于0.5mm/min的位移速率加荷。

4、应变测量或位移测量

应变测量:采用应变测量装置测量试样应变时,在三点弯曲时应变片的长度不得大于1mm,应变片粘贴于试样跨距的中央,记录加荷过程负荷与应变的变化值。

位移测量,采用位移测量装置试样跨中挠度或加荷点位移时,需预先用试样相同的材料或弹性模量高于试样的材料制成修正试样。修正试样的长和宽与试样一致,厚度应不小于试样的4.6倍。也可采用相同跨距,宽度和厚度立方的乘积为原试样100倍的修正试样,在与试样相同的负荷范围内测定修正试样的跨中挠度,以此作为修正值。

4、试验结果及计算

三点弯曲加荷方式测量的弹性模量

按下式计算:

l3 (p2-p1)

E b3 = ————— ×10-3

4bh2(ε2-ε1)

式中:E b3——三点弯曲加荷方式测量的弹性模量,GPa;

p1,p2——分别为直线段上所取的下点和一点对应的负荷,N;

l——试样支座间的距离,mm;

b——宽度,mm;

h——试样厚度,mm;

ε2-ε1——分别为与p1和p2对应的试样应变。

表6试验结果记录

五、思考题

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实验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影响陶瓷机械强度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成绩评定办法

主要评分点:实验流程、调试过程、数据记录、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料搜集、实验结果、实验效果等。

实验三涂料性能实验(综合性)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建筑涂料的原材料组成、了解各组成部分对建筑涂料性能的影响规律,掌握建筑涂料配方设计原理。熟悉建筑涂料施工工艺,掌握建筑涂料的性能特点及检测方法。

二、实验仪器:

刮板细度计;

高速搅拌分散机;

砂磨机;

粘度计;

漆膜附着力试验仪;

白度仪;

光泽度仪;

涂料附着力测定仪;

涂层耐沾污性冲洗装置;

涂料耐洗刷测定仪等。

三、试验步骤

1、建筑涂料配方设计

配方设计路线分为一下几个方向:

(1)颜料体积浓度对涂料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

在其他组分不变的条件下,研究颜料体积浓度因素对涂料性能的影响规律;

(2)基料类型对建筑涂料性能的影响

在其他组分不变的条件下,研究不同种类基料所制备的建筑涂料的性能。

(3)建筑涂料的配色试验

固定建筑涂料配方,在颜填料中适量添加不同颜料,进行配色调色。试验选择视觉效果及涂层性能较好的颜料添加种类和用量。

(4)颜填料对建筑涂料性能的影响

固定建筑涂料配方,选择不同的分散研磨方式,获得不同细度的颜填料浆,或者选择不同的颜填料。研究颜填料细度对建筑涂料性能的影响。

以下提供配方仅供格式参考,各小组需自行查阅资料确定实验配方。

表3-1外墙涂料参考配方

表3-2内墙涂料参考配方及工艺

2、涂料制备及相关性能测试

1)预混合

按配方称取各种物料,在低速搅拌(300~400r/min)下按顺序加入适量水、润湿分散剂、AMP-95、适量消泡剂充分搅拌均匀得到预混合物料;将增稠剂溶于适量水中,并充分搅拌混和均匀,得到增稠剂水溶液。

2)颜填料分散

先在低速搅拌状态下,将颜料、填料(按密度由轻至重加入)加入预混合物料中,混合均匀后,边搅拌边加入增稠剂水溶液及适量消泡剂。然后采用不同的适当的方法分散或研磨得到颜料浆。方法:(1)高速分散(3000~4000r/min)30分钟;(2)砂磨机研磨,时间根据要求定。

3)调漆

先将成膜助剂、防冻剂分别在低速搅拌(300~400r/min)状态下缓慢加入到乳液中,充分搅拌混和均匀。后将分散好的颜料浆缓慢加入到乳液中,中速搅拌30分钟,搅拌过程中滴加适量消泡剂,过滤,出料。

工艺流程图如下图:

图3-1涂料制备工艺流程图

3、试件制作:

(1)试板处理GB/T927-1988

马口铁板(--块)除去油污等,用挥发较快的溶剂(如酒精)清洗.

玻璃板(――块)用非离子型洗涤剂水溶液彻底清洗,后反复用温热的蒸馏水彻底洗净。

石棉水泥板(――块)用干布擦去灰尘,将试板浸入清洁的水中一周,

每天换水一次,是试板pH值接近10,后用刮刀清除表面松散的泥浆,用水冲洗干净、晾干。用0号砂布或200好水砂纸打磨,磨去表面厚度不小于

0.7μm(约试板质量减少5~6g/m2)。打磨方法:分别顺试板、垂直试板和以直

径80~100mm打圈打磨。

(2)漆膜制备GB/T1727-1992GB/T9278―1988

涂漆前将试样搅拌均匀,如果试样表面有结皮,应先仔细揭去。

采用刷涂法:将试样稀释到适当粘度或者按产品标准规定的粘度,用漆刷在规定的试板上,快速均匀地沿纵横方向涂刷,使其形成均匀的漆膜,不允许有空白或溢流现象。

漆膜的干燥和状态调节:将制备好的样板平放在恒温恒湿(23±2℃,相对湿度50%±5%)条件下。按产品标准规定的时间进行干燥。一般除另有规定外,一般自干漆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状态调节48h小时(包括干燥时间在内);挥发性漆状态调节24h小时(包括干燥时间在内),然后进行各种性能的测试。

4、性能测试

根据涂料种类用途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选择测试项目。有关实验方法见附录。

(1)容器中状态:无硬块,搅拌后呈均匀状态。

(2)涂料研磨细度的测定:参照GB/T6753.1-1986涂料研磨细度的测定(3)施工性:涂刷二道无障碍。

(4)漆膜干燥时间:参照GB 1728-79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

(5)涂膜外观:观察有无裂纹,针孔、泛油等现象。

(6)对比率:参照GB/T9756-2001,用反射率仪(符合GB/T9270-1988中4.3的规定)测定涂膜在黑白底面上的反射率。

(7)漆膜光泽度:参照GB/T 1723-79(89)漆膜光泽度。

(8)漆膜附着力:参照GB/T 1720-79(89)漆膜附着力测定法。

(9)漆膜柔韧性:参照GB/T 1731-93漆膜柔韧性测定法。

(10)漆膜耐水性:参照GB/T 1733-93漆膜耐水性测定法。

(11)漆膜耐碱性:参照GB/T9265-1988建筑涂料涂层耐碱性的测定。(12)漆膜硬度:参照GB/T 1730-93漆膜硬度测定法摆杆阻尼试验。(13)漆膜耐洗刷性:参照GB/T 9266-88建筑涂料涂层耐洗刷性。

(14)漆膜耐沾污性:参照GB/T 9755-2001 涂层耐沾污性试验方法

(15)涂层耐温变性:参照GB/T 9755-2001涂层耐温变性试验方法。

5、试验结果:

学习建筑力学心得word精品

学习建筑力学心得 《建筑力学》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部分组成,它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 要的专业基础课。《建筑力学》课程中的基本规律、原理和方法,是人们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实践 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多次科学实验,经过分析,综合和归纳所总结出来的。从很久以前到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力学总是和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制作各种和力学相关的物品,例如弓箭、房屋、船以及乐器等等,这些都是简单的结果。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结构设计的规律以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逐渐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积累了经验,这表现在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中,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北京的故宫等等。虽然在这些结构中隐含力学的知识,但其归根并没有形成一门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从这些结构和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形成了现代的力学一建筑力学。 现代社会所有的有关建筑的和力学室密不可分的,没有可靠的力学与结构分析 就没有安全而又实用的建筑物。特别是建筑力学对现代建筑的意义更为重要,每一 座好的建筑在开始建造前都要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和安全评估,否则将产生 诸多不良的影响,甚至损失难以估计。首先要考虑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如何在实际 情况下选取合适节省材料的结构方式完成工程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安全因 素,从整体的静力分析到有线单元的衍架与混凝土结构再到外部环境因素,例如风 载荷、地震、建筑物的本身质量等等以及有特殊设计要求的特殊场地,这 些都是和建筑力学密不可分的。 建筑力学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他几乎应用到所有角落。建筑是随着人类文 明进一步发展的,再好的。理论都需要可靠的实践来证明,同理好的理论和方法也 尤为重要,例如现代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模拟软件来模拟模块的受 力及有线单元的使用等,很方便的促进了力学的分析和复杂问题的计算,所以他们 是相符发展和影响的。总之,力学和建筑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建筑力学的学习 者,特别是对我这样对建筑工程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掌握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培养 良好的科学习惯尤为重要,并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一个工程在 我们手中像长城一样伫立不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逐渐 从建筑建构和实践中总结经验,发展成现代的力学理论与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几 乎被应用到了所用领域。建筑的发展和力学是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可靠的力学与 结构分析就没有安全而又实用的优秀建筑。尤其是对于现代建筑的意义更为重要, 每一座好的建筑建造前都要通过很多次的实验验证。如何用最少的材料建 造最安全适用的房屋是有一套过程的,通过对建筑模型的力学分析,如它的抗弯能 力,弹性性能等。尤其在一些大型桥梁建筑中使用的钢筋结构和拉杆等,在长期的负荷作用下如何保持结构的受力均衡和稳定,在做工程建造前必须有着严密的计算分析及准备方案。例如,在建设青藏铁路时,为了保证铁路地基的长年冷冻状态,在铁路两旁的地基中插入了数千根散热棒,否则地基会由于长期的工作解冻,坍塌裂缝,造成铁轨受力不均,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这些都是要在实际工程中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只有正确地利用力学才能把一座座优美坚固的建筑呈现在地上。 总结,建筑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为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及施工现场受 力问题的解决提供基本的力学知识和计算方法,我会努力学好建筑力学这门课程,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材料实验指导书

建筑材料 实验指导书 试验一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试验 材料的基本性质主要有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和耐久性质等。虽然不同的材料由于其组成、 结构和构造有所差异以及工程上对其要求不尽相同,而有不同的试验方法和侧重的试验项 目,但试验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这里以天然石料的常规试验为例,说明材料的一些基本性 质试验的试验原理和方法。本试验内容包括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吸水率、饱水率、抗压 强度以及坚固性等六项基本性质。 1.1 密度试验 1.试验目的 材料的密度是指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利用密度可计算材 料的孔隙率和密实度。孔隙率的大小会影响到材料的吸水率、强度、抗冻性及耐久性等。 2.主要仪器设备 (1)李氏瓶 (2)天平 (3)筛子 (4)鼓风烘箱 (5)量筒、干燥器、温度计等。 3.试样制备 将试样研碎,用筛子除去筛余物,放到105~11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 再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4.试验步骤 (1)在李氏瓶中注入与试样不起反应的液体至凸颈下部,记下刻度数0V (cm 3)。将李 氏瓶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在试验过程中保持水温为20℃。 (2)用天平称取60~90g 试样,用漏斗和小勺小心地将试样慢慢送到李氏瓶内(不能大 量倾倒,防止在李氏瓶喉部发生堵塞),直至液面上升至接近20 cm 3为止。再称取未注入 瓶内剩余试样的质量,计算出送入瓶中试样的质量m (g )。 (3)用瓶内的液体将粘附在瓶颈和瓶壁的试样洗入瓶内液体中,转动李氏瓶使液体中的 气泡排出,记下液面刻度1V (cm 3)。 (4)将注入试样后的李氏瓶中的液面读数1V ,减去未注入前的读数0V ,得到试样的密 实体积V (cm 3)。 5.试验结果计算 材料的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小数后第二位): V m = ρ 式中 ρ——材料的密度(g/ cm 3); m ——装入瓶中试样的质量(g ); V ——装入瓶中试样的绝对体积(cm 3)。 按规定,密度试验用两个试样平行进行,以其计算结果的算术平均值最后结果,但两个 结果之差不应超过0.02 cm 3。 1.2 表观密度试验 1.试验目的 材料的表观密度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利用材料的表观密度 可以估计材料的强度、吸水性、保温性等,同时可用来计算材料的自然体积或结构物质量。 2.主要仪器设备 (1)游标卡尺 (2)天平 (3)鼓风烘箱 (4)干燥器、直尺等。

建筑给排水综合实验指导书

实验三建筑给排水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各种卫生设备的构造; 2、掌握排水系统中横管、立管水气流现象的基本规律; 3、了解排水系统中卫生器具水封的作用及其破坏原因; 4、认识排水系统中通气管系的作用; 5、通过排水系统的实验,加深对临界流量的认识; 6、了解引起水质回流污染的原因; 7、了解消防报警系统; 8、了解气压给水与变频给水方式区别。 二、实验装置 如附图所示,排水系统中每段横管、立管上均设有压力表或真空表(压力表、真空表亦可用测压管代替),用于测定排水系统中各点的压力变化情况,压力表或真空表的编号依次为1、2、3、4、5、6、7、8、9、10、11、12、13、14和15。系统给水来自一层水池,水泵从水池抽水送入隔膜式气压罐,在气压罐的出水管上设有调压阀,以便控制系统的给水出水压力,实验装置的各层均设有卫生设备(洗涤盆、洗脸盆、坐便器、浴盆等),在排水管道的节点处分别设置了等径三通、异径三通、异径斜三通、等径四通、异径四通等连接配件,在伸顶通气管处安装有可微调阀门,用于控制排水立管的通气量。在专用通气管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了一个阀门,用于分析排水系统在设

有专用通气立管和不设专用通气立管时排水管系的压力变化情况。排水立管与专用通气立管采用结合通气管连接。 图3-1 实验装置图 三、实验步骤

(一)、气压给水方式与变频给水方式演示 (二)、消防报警系统实验演示 (三)、排水关系实验 1、关闭排水管系中所有阀门,观察排水横管、立管中气压变化情况。(1)观察横管中压力变化 所有卫生器具放水,达到最大用水量时,观察10、11、12和14点的水流状况和压力变化,并观察相应的存水弯内水封变化情况。 (2)观察立管中压力变化 所有卫生器具放水,达到最大用水量时,观察排水立管中1、2、3、4、5、6、7、8、9点的压力变化情况。 2、只打开伸顶通气管上的可微调阀门,重复上述上1中的实验,观察排水横管、立管在有伸顶通气管时的压力变化情况,并与无伸顶通气管系统的水流状况进行比较。 3、打开排水管系中所有阀门(共计四个阀门),重复上述1中的实验,观察排水横管、立管在有伸顶通气管和专用通气管时的水流状况和压力变化。 四、实验报告 1、关闭排水管系中所有阀门 所有卫生器具放水,观察各节点水流状况、相应的存水弯内水封变化情况及U型管压力计变化,达到最大用水量时,同时记录压力变化值。如此重复三次,求出平均价值,填入表(1)。根据表1的数据绘制横管、立管压力弯化曲线。

建筑力学课程学习指导书.

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建筑力学》课程 学习指导书 宁永胜编

■课程容与基本要求 《建筑力学》主要包括静力学基础,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各类基本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问题,静定结构的力计算和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力计算等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各类常用杆类构件的受力特性,能够利用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建筑工程中一些杆件结构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设计问题等,并为后续的结构类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力学知识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 章节课程容建议学时学习指导 模块一 导学、静力学基础及平 面任意力系的平衡6学时 以课件学习为主,重点掌握静力学基本 公理及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计算 模块二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 分析2学时 以课件学习为主,重点掌握无多余约束 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并能够利用 这些规则进行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模块三 各类基本构件的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问题6学时 以课件学习为主,重点掌握拉压杆的应 力、变形及强度计算和平面弯曲杆件的 应力及强度计算。 模块四 静定结构的力、位移计 算* 9学时 以课件学习为主,重点掌握静定梁、静 定刚架的力图绘制、静定桁架的力计算

和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模块五超静定结构的力计算* 8学时以课件学习为主,重点掌握超静定梁和刚架力计算的力法、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 模块一静力学基础及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 一、学习目标:了解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刚体、力、平衡、力矩、力偶、约束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四个基本公理及其两个推论;了解工程中常见的约束类型,并掌握各类约束的约束特点及其约束力;熟练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及平衡计算。 二、学习容: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刚体、弹性体及其基本假定;力、力矩、力偶及其性质;约束与约束反力;受力分析与受力图;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平衡计算。 三、本章重点、难点:静力学的四个基本公理及其推论;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计算。 四、建议学习策略:听视频课件、做在线测试、讨论交流等。 模块二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一、学习目标:领会几何不变体系、几何可变体系、瞬变体系和刚片、约束、自由度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及体系几何组成分析的方法;了解结构的几何特性与静力特性的关系。 二、学习容:几何组成分析的基本概念;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体系几何组成分析的方法及示例;结构的几何特性与静力特性的关系。 三、本章重点、难点:利用无多余约束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进行体系几何组成分析的方法。

建筑结构试验实验指导书 土木工程(完整)

建筑结构试验09级实验指导书

说明 一、试验报告必须用墨水笔工整书写,原始记录不得涂改,每个学生必须按时独立完成试验报告,(包括预习思考题及试验作业题)。 二、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 1.做好试验课前的预习。 2不得动用与本次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 3试验完毕,清理整理所用仪器设备及环境卫生,填好实验使用登记本,并交给任课老师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4如有仪器设备损坏,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三、实验指导书所列试验方法均以现行国标和规范为依据。 编者:陈高 2012年5月

目录 实验一等强度梁实验 (1) 一、实验目的: (1) 二、实验原理 (1) 三、实验步骤 (2) 四、实验记录 (3) 实验二纯弯梁实验 (4) 一、实验目的 (4) 二、实验原理 (4) 三、实验步骤 (5) 四、实验结果 (6) 五、实验记录表格 (7) 实验三同心拉杆实验 (8) 一、实验目的 (8) 二、实验原理 (8) 三、实验步骤 (9) 四、实验记录表格 (9) 实验四:偏心拉杆实验 (10) 一、实验目的 (10) 二、实验原理 (10) 三、实验步骤 (12) 四、实验结果处理 (12) 实验五典型桁架结构静载实验 (14) 一、实验目的 (14) 二、实验原理 (14) 三、实验操作步骤简介 (15) 四、实验记录 (16) 实验六混凝土无损检测实验 (18) 一、实验目的 (18) 二、实验仪器 (18) 三、试验方法及步骤 (18) 四、实验报告 (18) 五、思考题 (18)

实验一 等强度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应用应变片组桥,检测应力的方法 2、验证变截面等强度实验 3、掌握用等强度梁标定灵敏度的方法 4、学习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电阻应变测量原理 电阻应变测试方法是用电阻应变片测定构件的表面应变,再根据应变—应力关系(即电阻-应变效应)确定构件表面应力状态的一种实验应力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以粘贴在被测构件表面上的电阻应变片作为传感元件,当构件变形时,电阻应变片的电阻值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电阻应变仪将此电阻值的变化测定出来,并换算成应变值或输出与此应变值成正比的电压(或电流)信号,由记录仪记录下来,就可得到所测定的应变或应力。 2、测量电路原理 通过在试件上粘贴电阻应变片,可以将试件的应变转换为应变片的电阻变化,但是通常这种电阻变化是很小的。为了便于测量,需将应变片的电阻变化转换成电压(或电流)信号,再通过电子放大器将信号放大,然后由指示仪或记录仪指示出应变值。这一任务是由电阻应变仪来完成的。而电阻应变仪中电桥的作用是将应变片的电阻变化转换成电压(或电流)信号。 3、电桥电路的基本特性 a )在一定的应变范围内,电桥的输出电压U ?与各桥臂电阻的变化率 R R ?或相应的应变片所感受的(轴向)应变) (n ε成线性关系; b )各桥臂电阻的变化率R R ?或相应的应变片所感受的应变)(n ε对电桥输出电压的变化U ?的影响是线形叠加的,其叠加方式为: 相邻桥臂异号, 相对桥臂

某建筑材料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材料作业指导书 20XX年12月30日xxxx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建筑材料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材料检测作业指导书 主题批准页总页数23页(含此页) 编号批准日期年月 版次第版第次修订生效日期年月 批准人持有人 副本控制受控人 云南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建筑材料检测作业指导书目录 1建筑钢材 -----------------------------------------4

2骨料 ----------------------------------------------15 3水泥--------------------------------------------21 4混凝土---------------------------------------------22 5砌筑砂浆-------------------------------------------28 6砌墙砖及砌块料-------------------------------------30 7回填土、灰土、砂和砂石-----------------------------38 8 YAW—300型水泥压力机操作步骤----------------------42 9KZJ5000–1型水泥电动抗折试验机操作步骤------------43 10 YAW-2000B型全自动压力试验机操作步骤----------43 11 WE—1000A型液压万能试验机操作步骤------------44 12 HS40型混凝土渗透仪操作步骤-----------------------46 13材料部门人员岗位职责------------------------------47 14 安全规程------------------------------------------50 15记录及报告----------------------------------------52 一建筑钢材 一、依据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l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 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

给排水设计指导书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河南城建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给水排水教研室 2014.5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性质 给水排水管道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学生在完成《给水排水管道》课程讲授的理论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设计计算方法;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使用专业设计手册、专业规范的能力,基本掌握室外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过程、初步树立工程设计的技术经济观点。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掌握室外给水排水管道的设计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室外给水、排水管网的布置和设计计算,并绘制出管道设计平面图和局部管道断面图。 二、城镇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步骤 1.城镇给水管网设计的一般步骤 (1)了解和熟悉城镇概况,合理确定给水管网系统; (2)进行输水管(渠)布置和给水管网布置; (3)进行管网的水力计算和设计校核,绘制管网平差计算结果示意图; (4)绘制给水工程系统总体布置图等图纸。 2.城镇污水管网设计一般步骤 (1)了解和熟悉城镇概况,合理确定排水体制; (2)进行污水管道布置和定线,确定泵站及污水处理厂位置; (3)进行污水管网的水力计算; (4)绘制污水管网系统平面图和污水主干管纵断面图。 三、设计要点及说明 1.城镇给水系统 1)城镇给水系统的确定 根据城市规划,水源条件,地形,用户对水量、水质和水压的要求,确定给水系统形式。确定给水系统时,一般应考虑采用统一给水系统;应考虑用户的水质、水压要求不同,地形起伏变化,天然障碍物分隔等因素,采用分质、分压、分区配水,各区之间可以串联、并联或串、并联结合;应考虑配水管网适当的可靠度。有条件的应采取多水源配水,环状与枝状相结合配水,城市中心地带常采用环状网,边缘地带采用树状网。 根据城市功能分区,街道位置,用户对水量、水压和水质的要求,合理确定

建筑力学课程学习指导书创新教材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建筑力学》课程 学习指导书 宁永胜编

■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 《建筑力学》主要包括静力学基础,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各类基本构件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问题,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和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各类常用杆类构件的受力特性,能够利用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建筑工程中一些杆件结构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设计问题等,并为后续的结构类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力学知识基础。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 章节课程内容建议学时学习指导 模块一导学、静力学基础及平 面任意力系的平衡 6学时 以课件学习为主,重点掌握静力学基本 公理及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计算 模块二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 分析 2学时 以课件学习为主,重点掌握无多余约束 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并能够利用 这些规则进行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模块三各类基本构件的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问题 6学时 以课件学习为主,重点掌握拉压杆的应 力、变形及强度计算和平面弯曲杆件的 应力及强度计算。 模块四静定结构的内力、位移 计算* 9学时 以课件学习为主,重点掌握静定梁、静 定刚架的内力图绘制、静定桁架的内力 计算和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模块五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 算* 8学时 以课件学习为主,重点掌握超静定梁和 刚架内力计算的力法、位移法和力矩分 配法。 模块一静力学基础及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 一、学习目标:了解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刚体、力、平衡、力矩、力偶、约束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静力学的四个基本公理及其两个推论;了解工程中常见的约束类型,并掌握各类约束的约束特点及其约束力;熟练掌握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及平衡计算。

建筑构造实训设计指导书

《建筑构造实训》设计指导书 一、首层平面图的设计要点 根据任务确定平面形状及定位轴线间的距离、墙体的材料及墙厚、门窗的位置及数量、室内外高差、室外台阶的形式和数量、散水的坡度及尺寸;标注门窗代号、标高、室外的三道尺寸及内部尺寸;绘制指北针、剖面图的剖切符号、采光井上的顶板等。图中粗细实线要准确、尺寸要符合模数。二、地下室平面图的设计要点 根据任务确定平面形状及定位轴线间的距离、墙体的材料及墙厚、门窗的位置及数量、采光井的位置和尺寸;标注门窗代号、地面标高、室外的三道尺寸及内部尺寸等。图中粗细实线要准确、尺寸要符合模数。 三、顶层(即二层)平面图的设计要点 根据任务确定平面形状及定位轴线间的距离、墙体的材料及墙厚、门窗的位置及数量、雨罩的尺寸;标注门窗代号、楼面标高、室外的三道尺寸及内部尺寸等。图中粗细实线要准确、尺寸要符合模数。 四、屋顶平面图的设计要点 根据顶层平面确定屋顶的形式、首尾定位轴线号、突出屋顶构件的位置、排水方式、雨水管的位置、分水线位置及排水的坡度等;标注尺寸、屋顶的结构标高等。 五、立面图的设计要点 根据各层平面确定立面图的首尾定位轴线、门窗形式、外装修做法;根据屋顶平面确定立面图的檐口形式,如为有组织外排水,立面图就要绘制出雨水管的位置等;标注三道尺寸及标高。 六、剖面图的设计要点 根据在平面图中的剖切位置和剖视方向,确定剖面图的轴线及内容、各层的层高和剖面形式,总高要与立面图一致;剖面图的檐口形式与立面图的檐口形式要一致;标注三道尺寸及一道标高等。七、楼梯的设计要点 楼梯踏步数取决于层高和每个踏步的高度。踏步高150—175㎜、踏步宽250--300㎜。一个楼梯段的踏步数≤18步(为防疲劳)且≥3步(为保安全)。 楼梯段的宽取决于人流的股数,人体宽一般为550㎜,故一般 的楼梯段宽≥1100㎜。休息平台的宽≥楼梯段的宽。栏杆扶手的高 一般≥900㎜,栏杆之间的净距≤110㎜。楼梯段的净高≥2200㎜, 休息平台的净高≥2000㎜。注意平面图中每层楼梯的画法。楼梯平 面图的剖切位置选择在本层地面与本层休息平台之间。楼梯平面图 中的上下箭头是以本层地面为起点标注的。 八、外墙详图的设计要点 选择一外墙从最复杂的位置剖切(一般为门窗洞口处)。内容要与各层平面图、剖面图和立面图一致。檐口形式与屋顶平面图、立面图的檐口形式要一致。标注三道尺寸及一道标高等。外墙详图应绘制的内容有: 除了标注出定位轴线号、墙厚与定位轴线的关系、三道高度上的尺寸、标高和图例外,还应绘制出以下内容: (1)室内外地坪处的结点:室内外地面做法、踢脚、墙裙、勒脚、室内外窗台、室内外装修、散水、室内外台阶、坡道、防潮层等。 (2)楼层处的结点:楼面做法、踢脚、墙裙、室内外窗台、室内外装修、过梁、圈梁、窗帘盒(杆)、顶棚做法等。 (3)屋顶处的结点:屋面做法、室内外装修、过梁、圈梁、窗帘盒(杆)、顶棚做法、女儿墙、挑檐板等。

建筑材料的检验标准

建筑材料的检验标准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2003 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86 砂、石碱活性快速试验方法CECS48:93 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9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95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2006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146-90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200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 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 预拌混凝土GB/T14902-2003 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GB/T8077-2000 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GB200-2003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GB/T1345-2005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 通用水泥质量等级JC/T452-2002

水泥的命名、定义和术语GB/T4131-1997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GB/T2419-2005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1999 水泥取样方法GB12573-90 混凝土外加剂定义、分类、命名与术语GB/T8075-2005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2008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2005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18736-2002 混凝土泵送剂JC473-2001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GB/T176-2008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1-2004 混凝土外加剂及相关标准汇编 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74-1999 地下连续墙结构设计规程DBJ/T15-13-95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 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DBJ15-19-2006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水工混凝土断裂试验规程DL/T5332-2005 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02-2004 基桩和地下连续墙钻芯检验技术规程DBJ15-28-200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水工混凝土砂石骨料试验规程DL/T5151-2001 钢纤维混凝土试验方法CECS13:89 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2006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 早期推定混凝土强度试验方法标准JGJ/T15-2008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 J409-2005 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DBJ/T15-37-2004

工程实践II实验指导书

工程实践II/软件工程基础 实 验 指 导 书

实验1. 需求分析过程及需求分析报告 一、实验目的: 根据银行ATM机工作流程,学习软件系统需求分析过程,掌握需求分析工具,提出银行ATM机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报告。 二、实验内容: 功能需求 1.登录 输入:银行卡,密码 输出:业务选项 2.存款 输入:一般用户将钞票送入A TM, 输出:对中央计算机输出用户操作信息 对用户输出操作成功或失败信息 3. 取款 输入:一般用户输入取款金额 输出:对中央计算机输出用户操作信息 对用户输出操作成功或失败信息,出钞 4. 查询结余 输入:用户选择此功能 输出:在ATM终端输出用户所查询的信息 5. 付款 输入:一般用户根据所提示的代类型进行选择性输入,对于固定金额的缴费类型则进行确认输入或日期型输入;对于不固定金额的缴费则输入缴费金额 输出:对中央计算机输出用户操作信息 对用户输出操作成功或失败信息 6. 改变PIN 输入:新的六位数字 输出:对中央计算机输出用户操作信息 对用户输出操作成功或失败信息

7. 转帐 输入:目标帐目和金额 输出:对中央计算机输出用户操作信息 对用户输出操作成功或失败信息 实验2. 概要设计过程及概要设计分析报告 一、实验目的: 根据银行ATM机工作流程,学习软件系统概要设计过程,掌握概要设计工具,提出银行ATM机软件系统的概要设计报告。 二、实验内容: 用列表的方式(例如IPO表即输入、处理、输出表的形式),逐项定量和定性地叙述对软件所提出的功能要求,说明输入什么量、经怎样的处理、得到什么输出,说明软件应支持的终端数和应支持的并行操作的用户数。 系统用例图: 1)登录IPO图

【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力学实验指导书

《建筑力学》实验指导书 基本实验1 低碳钢和灰口铸铁的拉伸、压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试样在拉伸或压缩实验过程中,观察试样受力和变形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观察材料的弹性、屈服、强化、颈缩、断裂等物理现象。 2.测定该试样所代表材料的PS、Pb和ΔL等值。 3.对典型的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进行受力变形现象比较,对其强度指标和塑性指标进行比较。 4.学习、掌握电子万能试验机的使用方法及其工作原理。 二、仪器设备和量具 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x-y函数记录仪,钢板尺,游标卡尺。 三、低碳钢的拉伸和压缩实验 1.低碳钢的拉伸实验 在拉伸实验前,测定低碳钢试件的直径d和标距L。试件受拉伸过程中,观察屈服(流动)、强化,卸载规律、颈缩、断裂等现象;绘制p——ΔL曲线如图2—1(a)所示;记录试件的屈服抗力Ps和最大抗力Pb。试件断裂后,测量断口处的最小直径d1和标距间的距离L1。依据测得的实验数据,计算低碳钢材料的强度指标和塑性指标。 图2—1 低碳钢拉伸图及压缩图 强度指标: 屈服极限 强度极限

塑性指标: 延伸率 断面收缩率 2.低碳钢的压缩实验 实验前,测量试件的直径d和高度h。实验时,观察低碳钢试件压缩过程中的现象,绘出P—ΔL曲线,测定试件屈服时的抗力Ps,从而计算出低碳钢的屈服极限: 四、灰口铸铁的拉伸和压缩实验 1.灰口铸铁的拉伸实验 实验前测定试件的直径d。试件在拉伸过程中注意观察与低碳钢拉伸试验中不同的现象(如变形小、无屈服、无颈缩、断口平齐等);绘出P——ΔL曲线如图2—2(a)所示;记录断裂时的最大抗力Pb,从而计算出灰口铸铁的拉伸强度极限: 。 图2—2 灰口铸铁拉伸图及压缩图 2.灰口铸铁的压缩实验 实验前测定试件的直径d和高度h。实验时观察灰口铸铁试件在压缩过程中的现象,尤其是断口形状;绘出P——ΔL曲线如图2—2(b)所示;记录压缩破坏时的最大抗力Pb,计算灰口铸铁压缩强度极限。即 五、实验操作 1.准备工作 (1)打开试验机总电源和负载测量单元、位移测量单元、x-y记录仪的电源开关进行预热。 (2)测量拉伸试样的标距长度L和直径d,测量低碳钢压缩试样的长度H和直径d,作

建筑结构试验教学大纲及学习指导

附件2 《建筑结构试验》课程教学大纲及学习指导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 先修课程:物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砼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总学时:44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综合性的,有较强的实践性的专业技术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使学生获得专业必须的试验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完成一般建筑结构试验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结构试验概论 了解结构试验与结构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关系及其在结构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结构试验的任务、目的和分类。 (1)结构试验的任务、目的和分类。 (2)各类试验的特点和应用的范围。 (3)结构试验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 2.结构试验的加载设备与试验装置 掌握试验室与现场试验常用的各种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法,能在结构试验设计中选择和设计加载方案,重点掌握重力加载和液压加载方法。对于先进的电液伺服加载方法和原理及其在伪静力、模拟地震振动台等试验方法中的应用作一般了解。对环境随机激振方法的概念作一般了解。 3. 结构试验的数据采集和测量仪器 掌握数据采集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与掌握试验量测设备的原理与使用方法,重点是非电量电测以及各种电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为试验观测设计、仪表选择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对常用机械仪表作一般了解。具体如下: (1)结构试验测量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及概念。刻度值(最小分度值)、量程(1.25~2.0倍最大测量值)、灵敏度、精度(≤5%,一般以满程相对误差表示)、线性度(以最大偏差与满程输出的百分比表示)、稳定性、重复性、频率响应(常以幅频与相频特性曲线表示)); (2)结构试验对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 (3)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与种类; (4)电阻应变计的主要技术指标哪些?

含有害物质建筑材料使用控制作业指导书

含有害物质建筑材料使用控制作业指导书 控制范围:施工过程辅助材料和构造建筑产品的材料 引用文件: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甲醛释放限量》GB18580-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1-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2-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3-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4-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5-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稀卷材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586-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胶粘剂有害物质限量标准》GB18587-2001 《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限量》(GB18588-2001) 控制措施: 一、含放射性核素建筑材料的使用控制 1、建筑材料分类 建筑主体材料:水泥与水泥制品、砖、瓦、混凝土预制构件、砌块、墙体保温材料、工业废渣、掺工业废渣的建筑材料、及各种新型墙体材料等。 装饰材料:花岗石、建筑陶瓷、石膏制品、吊顶材料、粉刷材料及其他新型饰面材料等。 2、材料含有害物质要求 (1) 建筑主体材料 当建筑主体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的放射性比活度同时满足I Ra (内照射指数)≤1.0和I r(外照射指数)≤1.0时,其产销与使用范围不受限制。 对空心率大于25%的建筑主体材料,其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的放射性比活度同时满足I Ra(内照射指数)≤1.0和I r(外照射指数)≤1.3时,其产销与使用范围不受限制。 (2) 装饰材料 A类材料:天然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钾-40的放射性比活度同时满足I Ra(内照

j建筑给排水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 编制依据 1.合同文件; 2.主要施工及验收规范 《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42-2002 《现场设备安装、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GBJ80-91 3.本公司颁发的《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 4.本工程图纸及会审纪 1.2 编制目的 为确保工期、质量及安全、成本及文明工地条件,编制出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以指导施工顺利地完成本工程项目的安装。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控制工程成本,缩短工期,创建优质工程为目的。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保利东语花园35-38座,工程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松岗禅炭路东风水库旁。 本工程建设单位:保利华南实业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广东奥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广州富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广东南海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本工程总建筑面积约21万㎡,地下为二层车库,地下室面积约5.02万㎡,地下室为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室上面分35、36、37、38四座,其中35(36)座分A、B两单元,A 单元是38层(21层)住宅楼、B单元是33层(21层)住宅楼。38(37)座分A、B、C三单元,A单元是38层(38层)住宅楼、B单元是38层(38层)、C单元是38层(21层)住宅楼,结构类型均为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施工范围:室外管网,污水、雨水管网

第三章施工部署 3.1 工期安排 在前期预埋阶段给水、排水暖通预埋工作在浇混凝土前将施工内容穿插进去并完毕不能延误土建施工进度,同时土建施工队配合好安装的预留预埋工作,保证工序之间环环相扣配合紧凑;后期安装阶段利用作业面多的特点,充分组织好劳动力和机械设备加快进度来保证工期。 水电安装四个任务段,项目经理对各任务段施工负责全权指挥和协调,项目总工对工程技术负责并负责施工方案及施工技术措施制定,建筑给水排水管道安装工程施工任务。 3.2 施工组织系统 本工程采用项目法施工管理模式组织施工,给排水安装与土建归属一个项目部管理,由项目经理对外代表公司与工程相关各方进行业务联系,处理施工中各方面问题,对内协调各专业工种的施工,全面负责工程生产、技术、质量、安全工作。 本工程按专业进行分工负责,在项目经理领导下,现场所有人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工程的各项任务。具体分工如下: 1.项目经理部 施工技术部:按给排水专业设置两名给排水专业施工员,负责该专业劳动力安排、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及工种间协调工作。 质量安全员:负责各专业工种施工质量的检验、监督,有关标准、规范的贯彻执行和安全措施的落实、检查工作。 材料管理员:负责材料、设备的采购申报、接受及现场的保管、发放工作。 工程资料员:负责资料和施工图纸的收发、整理和保管工作。 2.现场施工班组 给排水施工班:负责给排水套管和埋地管道预埋工作、给排水管道及设备的安装工作。 焊工班:负责各类支架及有关设备的焊接工作。 3.3 现场管理方法 现场以项目法组织施工。项目法施工是我国施工企业根据经营战略和内外条件,按照企业

钢筋混凝土结构试验指导书及试验报告

《结构设计原理》试验指导书 及试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结构试验室 二O一五年九月

试验一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试验 一、试验目的 1、了解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 2、观察了解受弯构件受力和变形过程的三个工作阶段及适筋梁的破坏特征; 3、测定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验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二、试件、试验仪器设备 1、试件特征 (1)根据试验要求,试验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纵向受力钢筋为HRB335。 (2)试件尺寸及配筋如图1所示,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厚度为20mm。 图1 试件尺寸及配筋图 (3)梁的中间500mm区段内无腹筋,在支座到加载点区段配有足够的箍筋,以保证梁不发生斜截面破坏。 (4)梁的受压区配有两根架立筋,通过箍筋与受力筋绑扎在一起,形成骨架,保证受力钢筋处在正确的位置。 2、试验仪器设备 (1)静力试验台座、反力架、支座 (2)30T手动式液压千斤顶 (3)30T荷载传感器 (4)静态电阻应变仪 (5)位移计(百分表)及磁性表座 (9)电阻应变片、导线等 三、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 1、试验装置见图2(支座到加载点的距离根据实际情况标出) (1)在加荷架中,用千斤顶通过梁进行两点对称加载,使简支梁跨中形成长500mm的纯弯曲段(忽略梁的自重); (2)构件两端支座构造应保证试件端部转动及其中一端水平位移不受约束,基本符合铰支承的要求。 2、测点布置 (1)在纵向受力钢筋中部预埋电阻应变片,用导线引出,并做好防水处理,设ε1、ε2为跨中受

拉主筋应变测点; (2)纯弯区段内选一控制截面,侧面沿截面高度布置四个应变测点,用来测量控制截面的应变分布。 千斤顶 压力传感器 分配梁 2 f 500 2000 图2正截面试验装置图 四、试验步骤 1.加载方法 (1)采用分级加载,每级加载量为10kN; (2)试验准备就绪后,首先预加一级荷载,观察所有仪器是否工作正常; (3)每次加载后持荷时间为不少于10分钟,使试件变形趋于稳定后,再仔细测读仪表读数,待校核无误,方可进行下一级加荷。 2.测试内容 (1)试件就位后,按照试验装置要求安装好所有仪器仪表,正式试验之前,应变仪各测点依次调平衡,并记录位移计初值,然后进行正式加载; (2)测定每级荷载下纯弯区段控制截面混凝土和受拉主筋的应变值ε1和ε2,以及混凝土开裂时的极限拉应变εcr与破坏时的极限压应变εcu; (3)测定每级荷载下试验梁跨中挠度,并记录于表中; (4)仔细观察裂缝的出现部位,并在裂缝旁边用铅笔绘出裂缝的延伸高度,在顶端划一水平线注明相应的荷载级别,试件破坏后,绘出裂缝分布图; (5)测定简支梁开裂荷载、正截面极限承载力,详细记录试件的破坏特征; (6)绘制M-f变形曲线。 五、注意事项 务必明确这次试验的目的、要求,熟悉每一步骤及有关注意事项,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进行研究、讨论或询问指导人员,对与本次试验无关的仪器设备不要随便乱动。 在试验时一定要听从指导人员的指挥,特别是试件破坏时要注意安全。

建筑材料试验指导书

建筑材料试验指导书班级__________姓名 工程造价教研室 2005.4

实验1 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质实验 (1) 实验目的 通过材料密度的测试,计算出材料的孔隙率,了解材料的构造特征。 (2) 试样制备 将试样研磨,用孔径0.2 mm筛子筛分除去筛余物,并放到105~110 ℃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将烘干的粉料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待用。 (3) 实验步骤 ①密度的测定 A 在李氏瓶中注入煤油至突颈下部,记下刻度数。将李氏瓶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在试验过程中保持水温为20℃。 B 称取50~90 g试样,用漏斗将试样逐渐送入李氏瓶内,使液面上升至接近20 cm3的刻度为止。再称剩下的试样,计算送入李氏瓶中的试样质量m(g)。将注入试样后的李氏瓶液面的读数,减去未注前的读数,得试样得绝对体积 V(cm3)。 ②体积密度的测定 A 称取试样质量m及蜡封试件在空气的质量m1,并对试样表面涂蜡。 B 在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数V1。 C 将试样放入容量瓶中,记录水的体积数V2。 (4) 实验结果计算 ①密度 按下式计算出密度 (精确至0.01 g)

ρ=m/V 式中m ——装入瓶中的质量,g V——装入瓶中试样的体积,cm3 密度实验用两个试样平行进行,以其计算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两次结果之差不应大于0.02 g/cm3,否则重做。 ②体积密度 按下式计算出体积密度ρ0 ρ0=m/V0 式中m ——试样的质量,g V0——试样的体积(包括开口孔隙、闭口孔隙和材料绝对密实体积)V0=V2-V1-[(m1-m)/ρ蜡] 实验用两个试样平行进行,以其计算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两次结果之差不应大于0.02 g/cm3,否则重做。 ③孔隙率的计算 按下式计算孔隙率P (5) 问题与讨论 ①在进行密度试验时,试样的研碎程度对试验结果有何影响,为什么? 答:试验样品内部存在较多孔隙。颗粒越大材料孔隙率越大,测得的密度值越大,其误差越大。试件越碎,测试结果越准确。 ②在测试密度的试验中,为什么要轻轻摇动李氏瓶? 答:因为需要排除空气。

13级给排水: 水力学实验指导书(多学时)

工程流体力学 实 验 指 导 书 河北联合大学给排水实验室 编者:杨永 2014 . 5 . 12 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实验目录: 实验一:雷诺实验 实验二:伯努利方程实验 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一、实验课前认真预习实验要求有预习报告。 二、做实验以前把与本次实验相关的课本理论内容复习一下。 三、实验要求原始数据必须记录在原始数据实验纸上。 四、实验报告一律用标准实验报告纸。 五、实验报告内容包括: 1. 实验目的; 2. 实验仪器; 3. 实验原理; 4. 实验过程; 5. 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处理。 六、实验指导书只是学生的指导性教材,学生在写实验报告时指导书制作 为参考,具体写作内容由学生根据实际操作去写。 七、根据专业不同以及实验学时,由任课教师以及实验老师选定实验内容。 建筑工程学院给排水实验室 编者:杨永 2014.5

实验一 雷诺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一)观察实验中实验线的现象。 (二)掌握体积法测流量的方法。 (三)观察层流、临界流、紊流的现象。 (四)掌握临界雷诺数测量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实验中用到的主要仪器有:雷诺实验仪、1000mL 量筒、秒表、10L 水桶等 三、实验原理: 有压管路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由于条件的改变(例如,管径改变、温度的改变、管壁的粗糙度改变、流速的改变)会造成流体流态的变化,会出现层流、临界流、紊流等现象。英国科学家雷诺(Reynolds )在1883年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首先证实了流体的流动结构有层流和紊流两种形态。层流的特点是流体的质点在流动过程中互不掺混呈线状运动,运动要素不呈现脉动现象。在紊流中流体的质点互相掺混,其运动轨迹是曲折混乱的,运动要素发生脉动现象。 雷诺等人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临界流速与过流断面的特征几何尺寸管径d 、流体的动力粘度μ和密度ρ有关,即()ρμ、、d f u k =。由以上四个量组成一个无量纲数,称为雷诺数e R ,即ν μρ ud ud R e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