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说明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说明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说明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说明

《算法基本逻辑结构——循环结构》教学设计说明

河南三门峡谢丽培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循环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中§1.1.2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的新增内容.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算法的程序化思想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培养算法思想对高中学生养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本节课所学习的是算法三种基本逻辑结构中的循环结构,是算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种结构,循环结构是算法三大基本逻辑结构中最灵活,内涵最丰富的一种结构,该算法结构充分体现了算法的优势。循环结构的学习,对于学生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有重要的意义.循环结构广泛存在于许多著名算法设计中,譬如二分法,欧几里德算法,秦九韶算法,汉诺塔算法等,且循环结构是学习循环语句的基础,循环结构中蕴含的“递推”思想为必修五数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是整个算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关注的重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顺序结构,条件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安排1课时。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是在顺序结构和条件结构未出现的概念,同时也是掌握循环结构的关键,由此确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重点:循环结构的三要素。

难点:循环三要素的确定以及循环执行时变量的变化规律。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算法的概念、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及简单的赋值问题。高一学生形象思维、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抽象认识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例引入,通过对例子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经历循环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表达循环结构,并整理成程序框图。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的特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概念。

②把握循环三要素: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

③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

(2) 能力目标

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到算法表示的程序化算法思想。

(3) 情感目标

①感受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提高算法素养;

②经历体验发现、创造和运用的历程与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培养学生形式化的表达能力,构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程序化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

本节课在“提出问题,分析研究”环节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提出一些设计求1×2×3×…×100的值的算法步骤,但学生往往是用顺序结构来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哪些量和式将一个很长的顺序结构简化为一个精简的结构,通过前期铺垫,让学生在算法步骤中寻找重复的操作,变化的和不变的,引导学生将1n n s s n -=?中的S n 和S n-1用一个量表示;而对于算法中s s i =?与1i i =+ 中“等号”与

“变量”与数学中的“等号”与“变量”,学生易将头脑中关于数学变量的用法自然迁移到算法变量的理解中,而两者内涵大不同,故会混淆不清,使用比喻前者好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后者好比“一个萝卜一个坑”,形象说明算法中变量的使用规则,消除负迁移的副作用;本节课所学的直到型循环结构和当型循环结构,由于两者的特点恰好相反,故学生初学时不易体会两种循环结构的联系和区别,易混淆两种循环结构的框图.因此,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对比。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精讲精练的原则,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针对教学内容,通过一题多法和挖掘各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沟通知识,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针对教学内容,采用启发、提问、设问、讲练结合、适时点拔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解决问题身上,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框图书写节省时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3.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阶段:1.创设情景,抽象概念;2.提出问题,分析研究;3.循序渐进,深入探究;4.变式探究,深化理解;5.课堂小结,回顾提高.具体实施过程见教学设计.

五、本节课的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1.教法特点:

(1)问题链条层次递进,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在本节课中,问题链环环相扣,层次递进,使学生历经问题的抽象过程和新算法的构建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欲望,培养其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能力和归纳抽象能力。

(2)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容易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突出数学学科特点,强化算法的程序化思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将对算理的探究放在教学的首位,重点强调算法中的程序化思想,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有序严谨地思考与表达问题的能力.

2. 预期效果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归纳得出循环结构的概念,能尝试将具有重复特征的顺序结构改造成循环结构,深刻理解循环三要素及其确定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学完本节课后,学生能解决简单问题,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到算法表示的程序化算法思想,有序严谨地思考和表达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通过引导学生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并对照图示作相应表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岩石分类及其形成过程及其相互转换关系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能力 本部分内容很难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特别是对三大岩石形成过程的理解,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高中地理知识繁琐复杂,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地理的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不断地改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堂教学. 本节讲述的是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教材首先介绍二者的相互关系,即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一、选择题 1.花岗岩是一种() A、沉积岩 B、喷出岩 C、侵入岩 D、变质岩 2.下列岩石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有() A、花岗岩 B、页岩 C、板岩 D、大理岩 3、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 4、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A.页岩、石灰岩B.砾岩、大理岩 C.砂岩、玄武岩D.石英岩、花岗岩5.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结构和成分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下列中的()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板岩、大理岩 D、花岗岩、页岩 6.关于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 B、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冷凝形成沉积岩 C、沉积岩中的岩层和化石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D、岩石是构成地貌,但不是为人类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7.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成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循环结构的优秀教案设计

循环结构的优秀教案设计 课题: §1.1.3(3)循环结构 授课教师: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李玉华 教材: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②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 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 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法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

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 引例:写出求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求创。 设计引例的目的是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 入新课。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 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讲授新课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 【1】选择"累加器"作为载体,借助"累加器"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 (1)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 引例"求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 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中使用了共100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为了节

《循环结构》教案

循环结构(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直到型循环结构的框图,理解两种循环结构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设计直到型循环结构的算法,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初步运用算法语句编写直到型循环结构的程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 力,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直到型循环结构的框图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用直到型循环结构编写的算法程序是否正确. 教学方式: 教师启发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教学手段: CASIO图形计算器和多媒体投影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探索新结构 ++++的值”这个实例入手,回顾解决此问题的第一种循环结构——当1.以“如何计算123100 型循环,同时强调循环结构中的三种要素:累加变量、计数变量和终止条件. 2.提出思考问题:为了解决相同的问题,在上述循环结构中,终止条件的位置能否改变? 3.通过探究得到一种新的循环结构的形式——直到型循环,并引导学生根据此例归纳出直到型循环的程序框图:

二.探究对比,理解新结构 1.引导学生通过框图归纳出直到型循环的特点:先运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是否被满足. 2.用下例帮助学生理解两种形式的循环结构的区别,并通过改变初始条件体会对输出结果的影响. 输出结果:s=0,i=101 输出结果:s=101,i=102 3.通过例1完成对直到型循环程序框图的深入认识. 例1 判断下列求123100+++ +的程序框图是否正确. (1) (2)

实际功能:求2+3+…+101的值实际输出: s=1 三.编程实践,应用新结构 1.教师介绍用CASIO图形计算器实现直到型循环的算法语句: Do 循环体 LoopWhile条件 2.指导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将上节课编写的当型循环While语句用Do语句替换,并运行得到结果. 3.通过例2加深对循环结构的理解. 例2 用直到型循环设计一个求20以内所有正奇数乘积的程序框图,并用CASIO图形计算器编程实现. 此例题可引导学生在修改初始变量的值,修改计数变量的步长,修改终止条件,修改语句顺序的过程中加深对循环结构的理解. 4.通过例3强化算理作用及图形计算器的辅助功能.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代码

实验五代码: 基础能力落实: 1)编写一个程序,将用分钟表示的时间转化成以小时和分钟表示的时间。使用#define 或者const来创建一个代表60的字符常量。使用while循环来允许用户重复键入值,并且当键入一个小于等于0的时间时终止循环。要求用while语句 #include int main(void) { const int minperhour = 60; int minutes, hours, mins; printf("Enter the number of minutes to convert: "); scanf("%d", &minutes); while (minutes > 0 ) { hours = minutes / minperhour; mins = minutes % minperhour; printf("%d minutes = %d hours, %d minutes\n", minutes, hours, mins); printf("Enter next minutes value (0 to quit): "); scanf("%d", &minutes); } printf("Bye\n"); return 0; } 2)编写一个程序打印一个表,表的每一行都给出一个整数,它的平方以及它的立方,要求用户输入表的上限和下限。使用一个for循环。 #include int main( void ) { int lower, upper, index; int square, cube; printf("Enter starting integer: "); scanf("%d", &lower);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析 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科书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理念与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岩浆岩 【投影】(蕲春四中“校石”与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1》)

文字材料:我叫“小花”,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 活动1:阅读教材P78文字部分和图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1》回答问题: (1)请你告诉我“小花”的故乡的名称。 (2)你能在上图中指出“小玄”和未见天日前的“小花”的位置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3)请结合图2和图3谈谈“小玄”与“小花”这对孪生兄弟在相貌上有何不同,并推测其形成原因和用途,最后完成下表。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教案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教学设计 涞源职教中心高海龙 【教材分析】本节《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是职业学校电子类教材数据库应用技术FOXBASE+第七章第五节内容。本节课是数据库结构程序设计的一个重点;也是综合运用三种基本结构程序设计的一个难点;更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学情分析】我授课的班级1105班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班学生,数据库是他们对口升学专业考试科目之一,另外本课程对于学生毕业后能独立适应工作需要将起到很重要的奠定基础作用。因此该门课程的设立对他们尤其重要。这个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很好,而且都是有升学愿望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教师演示讲解、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并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自己解题,自己讲题,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创新解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其能克服胆怯心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做到了教学相结合,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高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历了三年的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都具备了熟练操作和使用Windows、Dos操作系统及数据库软件的能力。在计算机知识方面:高三学生已经学完了Foxbase+语言这门课程,已经具备了利用三种基本结构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能力。 【设计思路】因为本节课既是一节计算机语言复习总结课又是一节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课,所以更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又丰富多彩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以利用一个制作美观、新颖的Flash课件作为主线,一步步地来完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总结、巩固、创新的过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事先准备好的课件,观看非常精美、有趣的总界面,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地进入在总界面上的前提测评、目标深化、互动课堂、课堂小结、课后作业几个链接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其中目标实施部分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网络式授课法等多种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归纳的能力;互动课堂部分主要采用“小先生教学法”,让“小先生”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阐述问题,实质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这种“自主学习,自主讲评”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复习单循环结构、多重循环结构的命令格式及功能;②利用循环结构命令语句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概括能力;②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上机操作能力。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温故知新、归纳总结的意识;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③培养学生勇于自我展示,树立自信心的意识。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灵活地运用循环结构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突破本次课的重点本次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一个和谐交流、动手实践的氛围。既使学生自主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能够使学生将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利用三种基本结构进行编程。为了突破本次课的难点本节课主要采取“小先生教学法”。即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一些平日只有教师主导下完成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由后台走到前台,让小先生自己研究问题— 1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典型例题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典型例题 例1有数列2/3、4/5、6/9、10/15……求此数列前30项的和。 算法分析: 对于数列的题,首先要找出通项公式,或前后项的计算关系公式,根据公式求所需。由于数列的题一般执行次数能确定,用for语句来编写比较方便。 此题,前后项的关系是:后一项的分子是前一项的分母加1,后一项的分母是前一 项的分子加分母。解题思路是用循环语句求各项,并把值累加,因为是求前30项的和,循环执行30次。 1.初值i=2,j=3,s=0; 2.用n从1到30循环 3.s=s+ i/j; 4.c=i; i=j+1; j=c+j; 5输出s; 程序: #in clude mai n() { int i=2,j=3, n,c; float s=0; for(n=1; n<=30 ;n++) { s=s+(float)i/j; c=i; i=j+1; j=c+j; } printf( "n%f” ,s); } 此题中的n与循环体中的执行语句没有数值上的联系,仅仅用做决定循环执行的次数。 例2:下面这个程序,想想它实现的是什么功能? #in clude mai n() { int i,s=0; for(i=1;i<=100;i++) {if(i%5==0) continue; s=s+i; } printf( n“d' ,s); } 在左边的程序中,i从1到100循环,当i是5的倍数时,直接进入下一个i,当i不是5的倍数时,把i累加到s,最后输出s。所以,这个程序实现的是求1~100中间所有非5的倍数的数之和。 例3:输出n~m中(0<*m)能被3整除,且至少有一个数字是5的所有数。 算法分析: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详细教案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 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 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二)难点: 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矿物、岩石标本 (二)学生准备: 瓷板 多媒体教学软件
从石材店中收集一些各不相同的岩石(课前布置) 、食盐晶体、小刀。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要准备一些比较形象直观的岩石、矿物标本、电子图片 和相关的录像带。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可能通过对岩石及岩石中的矿物进 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本节内容共分为两大模块: 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 的物质循环。第一模块由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实践,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小组重新排列座位 (6-8 人一组) ,每组桌子拼接在一起,放置岩石、矿物标本、学生收集的岩石和自带的小刀。第二模块 按照正常的座位就座。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循环结构》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

1.1.3 《循环结构》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数学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1.1.3节《循环结构》。 要点:课题、学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流程图、课件说明、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创新点、结束语、课件略图、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算法初步是新课程标准新加的一部分知识,学生对此感觉新鲜,积极性高,但是对教师而言,需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加以诠释,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和两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之后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初步的接触了算法思想,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几种逻辑结构的理解和程序框图掌握加深算法的几种形式的认识。 前面学习的顺序结构和条件分支结构相对循环结构较为简单,循环结构中的变量思想,尤其是S=S+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对此不好理解,对此,我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更好的体现。同时因为牵扯到循环思想,程序框图比较复杂,学生在掌握循环结构的工作原理和何时退出循环的理解上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这些也需要在课堂中加以讲解,并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和两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之后学习的一部分知识,对后面学习几种算法语言做好铺垫。 要求学生理解循环结构的主要内容,体会变量思想在循环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框图形式展现出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知识的理解。重点掌握循环结构中的循环体和循环条件的确定,以及两种结构的异同,提高用算法语言解决学习过程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并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程序框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结构的工作原理,理解变量思想,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教学难点:循环结构中变量思想,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处理办法:课件中的动画演示可以很好的展示难点的解决过程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核裂变过程(提出问题) 概念探究——温故知新(用前面的知识试图解决情境中的问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重点难点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经常考查判定岩层新老关系的试题。所以咱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尽管昨天已经讲了,但是有些学生掌握的不好。今天咱们再加强一下。 【探究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 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 浆

二、地壳物质循环各种变式图的判读技巧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 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 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 成的。 三、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 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 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 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②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 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教法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 引例:写出求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求创。 设计引例的目的是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讲授新课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 【1】选择“累加器”作为载体,借助“累加器”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 结构的关键步骤。 (1)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引例“求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 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中使用了共100

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为了节省变量,充分体现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的优势,需要从上述递推求和的步骤中提取出共同 的结构,即第n步的结果=第(n-1)步的结果+n。若引进一个变量来表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则第n步可以表示为赋值过程。 (2)“”的含义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计算机中累加器的工作原理,借助形象直观对知识点进行强调说明① 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 ②赋值号“=”右边的变量“”表示前一步累加所得的和,赋值号“=”左边的 “”表示该步累加所得的和,含义不同。 ③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在数学中是不成立的。 借助“累加器”既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中的变化和 的含义。 (3)初始化变量,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由的初始值为0,的值由1增加到100,可以初始化循环变量和设置循环终止 条件。 【2】循环结构的概念 根据指定条件决定是否重复执行一条或多条指令的控制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教师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引例的框图表示,并由此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循环结构的概念。这样讲解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体会了问题的抽象过程和算法的构建过程。还体现了我们研究问题常用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2.类比探究,掌握知识 例1:改造引例的程序框图表示 ①求的值 ②求的值 ③求的值 ④求的值 此例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师生共同点评完成。 通过对引例框图的反复改造逐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循环结构,体会用循环结构表达算 法,关键要做好三点: ①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值 ②确定循环体 ③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例2:根据程序框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箭头指向①时,输出=______;指向②时输出=_____. (2)该程序框图的算法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循环结构 一、教学内容分析 《循环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3(必修)》(A版)中§1。1。2的第二课时的内容。(1)算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新内容,算法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算法思想已逐渐成为每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2)本节课的内容是循环结构,它与顺序结构、条件分支结构是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可以表示任何一个算法。并且循环结构是算法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它的重要性就是充分体现计算机的优势,也即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算法和框图的基础知识。绝大多数同学对算法和框图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的意 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 三、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进而联系所学的旧知识,首先明确问题的实质,然后总结出新知识的有关概念和规律,形成知识点,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以上理论,本节课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流程如下: 创设情景(课前准备、引入实例)→授新设疑(自主探索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能识别框图)→质疑问难、论争辩难(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突破难点)→沟通发展(反馈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四、教学目标 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典型例题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典型例题 例1:有数列2/3、4/5、6/9、10/15……求此数列前30项的和。 算法分析: 对于数列的题,首先要找出通项公式,或前后项的计算关系公式,根据公式求所需。由于数列的题一般执行次数能确定,用for语句来编写比较方便。 此题,前后项的关系是:后一项的分子是前一项的分母加1,后一项的分母是前一项的分子加分母。解题思路是用循环语句求各项,并把值累加,因为是求前30项的和,循环执行30次。 1. 初值i=2,j=3,s=0; 2. 用n从1到30循环 3. s=s+ i/j; 4. c=i; i=j+1; j=c+j; 5.输出s; 程序: #include<> main( ) { int i=2,j=3,n,c; float s=0; for(n=1;n<=30;n++) { s=s+(float)i/j; c=i; i=j+1; j=c+j; } printf(“\n%f”,s); } 此题中的n与循环体中的执行语句没有数值上的联系,仅仅用做决定循环执行的次数。 例2:下面这个程序,想想它实现的是什么功能? #include<> main( ) { int i,s=0; for(i=1;i<=100;i++) {if(i%5==0) continue; s=s+i; } printf(“\n%d”,s); } 在左边的程序中,i从1到100循环,当i是5的倍数时,直接进入下一个i,当i不是5的倍数时,把i累加到s,最后输出s。所以,这个程序实现的是求1~100中间所有非5的倍数的数之和。 例3:输出n~m中(0

湘教版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1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 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 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 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二)难点: 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矿物、岩石标本 瓷板 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学生准备: 从石材店中收集一些各不相同的岩石(课前布置) 、食盐晶体、小刀。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要准备一些比较形象直观的岩石、矿物标本、电 子图片和相关的录像带。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可能通过对岩石 及岩石中的矿物进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本节内容共分为两大模块: 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第一模块由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实践,采用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小组重新排列座位(6-8 人一组) ,每组桌子拼接在一起,放置岩石、 矿物标本、学生收集的岩石和自带的小刀。第二模块按照正常的座位就座。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程序的循环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学校牛静 一、教材依据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7-2008学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中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中的第四节《程序的循环结构》。 二、设计思想 ⒈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展示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造性设置,突出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比较的过程和实践的活动。 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选择使用恰当的循环语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争让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生活实践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应要求是:“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顺序、选择、循环三种控制结构。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⒉教材分析 《程序的循环结构》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中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中的第四节《程序的循环结构》,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二节课,前面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用For语句实现循环。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⒊教学对象分析

⑴学生已经学习了程序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中的For循环。 ⑵掌握了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Do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使用Do循环语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初步掌握根据条件选择恰当的循环语句来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不同循环语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Do循环语句来实现循环控制结构,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条件选择恰当的循环语句来解决简单问题。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上机实践法、探究法等。 六、教学准备 ⒈教学用具: 多媒体网络教室及教学系统、、课件。 ⒉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⑴问题一、问题二两道上机实践题完成情况; ⑵学习资料上的两道“想一想”题完成情况 ⑶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评价量规

循环结构教案

教师课时教案备课人杨晓春授课时间 课题1.1.3循环结构 课标要求1.掌握程序框图的概念;2.会用通用的图形符号表示算法; 3.掌握画程序框图的基本规则,能正确画出程序框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程序框图的概念;会用通用的图形符号表示算法,掌握算法的三 个基本逻辑结构;掌握画程序框图的基本规则,能正确画出程序框图。 技能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会灵活、正确地画程序框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我们对程序框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算法语 言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明确程序框图的基本要求;认识到学习程序 框图是我们学习计算机的一个基本步骤,也是我们学习计算机语言的 必经之路。 重点循环结构 难点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地画出程序框图。 教学过程及方法 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1.设计一个算法的程序框图的基本思路: 第一步,用自然语言表述算法步骤. 第二步,确定每个算法步骤所包含的逻辑结构,并用相应 的程序框图表示. 第三步,将所有步骤的程序框图用流程线连接起来,并加 上两个终端框. 2.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几种?用程序框图分别如何表 示?(顺序结构、条件结构) 3.前面我们学习了顺序结构,顺序结构像一条没有分支的河 流,奔流到海不复回;条件结构像有分支的河流最后归入 大海;事实上很多水系是循环往复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 循环往复的逻辑结构——循环结构. 二.研探新知 探究(一):循环结构 提出问题 (1)请大家举出一些常见的需要反复计算的例子. (2)什么是循环结构、循环体? (3)试用程序框图表示循环结构. (4)指出两种循环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论结果:

高中信息技术_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程序的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中第二章《程序设计基础》中的第四节《程序的循环结构》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应要求是:“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顺序、选择、循环三种控制结构。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教材通过“超级水稻种植试验的统计分析”、“陈婷植树”、“乘法表”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分析程序,介绍了VB语言的FOR循环语句和Do循环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 二、设计思想 ⒈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展示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造性设置,突出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对比和实践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理解循环语句的功能和执行过程。 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循环语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初步掌握根

据条件选择恰当的循环语句来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不同循环语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比较,体会到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和执行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循环结构程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探究法等。 六、教学准备 ⒈教学用具: 多媒体网络教室及教学系统、VB6.0、课件。 七、教学过程

3 3 2. DO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和执行过程 DO循环执行过程板书 引导 分析 讲 观察 思考 理解 思考 学会 明确学习 内容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三种循环语句

一、循环结构(Iteration Structure)的概述 1.目的 为了解决含有重复处理内容的问题,必须采用循环语句(Loop Statement)来编程实现。 2.类型 (1)当型循环结构 (2)直到型循环结构 二、循环语句 1.while语句 ①功能:实现当型循环结构。 ②形式 while(表达式){ 循环体 } ③特点:先判断后执行。 ④举例:(累加和问题)编程计算整数1~100的和。 int i ; //循环变量 int sum = 0 ; //累加和清0 i = 1 ; //循环变量i赋初值 while( i <= 100){ sum = sum + i ; //循环变量累加到sum中 i = i + 1; //改变循环变量i的值 } 2.do-while语句 ①功能:实现直到型循环结构。 ②形式 do{ 循环体

}while(表达式); //注意最后的分号 ③特点:先执行后判断。 ④举例:修改上例。 /*利用do-while语句编程实现整数1~100的和。*/ int i ; //循环变量 int sum = 0 ; //累加和清0 i = 1 ; //循环变量i赋初值 do{ sum = sum + i ; //循环变量累加到sum中 i = i + 1; //改变循环变量i的值 }while(i<=100);//注意最后的分号 3.for语句 ①功能:实现当型循环结构。 ②形式 for(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 循环体 } ③特点:先判断后执行;使用频率最高。 ④举例:修改上例。 /*使用for语句编程计算整数1~100的和。*/ int i ; //循环变量 int sum = 0 ; //累加和清0 for( i = 1 ; i <=100 ; i++ ){//第一个表达式完成循环变量i赋初值;第三个表达式实现改变循环变量i的值 sum = sum + i ; //循环变量累加到sum中 } 4.几种循环语句的比较 ①由于while语句和for语句均实现当型循环结构,两者是完全等价的。 for(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

最新高中地理: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1)(湘教版必修1)-优质教案

最新高中地理: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1) (湘教版必修1)-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

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二)难点: 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学生准备: 从石材店中收集一些各不相同的岩石(课前布置)、食盐晶体、小刀。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要准备一些比较形象直观的岩石、矿物标本、电子图片和相关的录像带。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可能通过对岩石及岩石中的矿物进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本节内容共分为两大模块: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第一模块由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实践,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小组重新排列座位(6-8人一组),每组桌子拼接在一起,放置岩石、矿物标本、学生收集的岩石和自带的小刀。第二模块按照正常的座位就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 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启发学生思考回答〗(答略) 〖教师〗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板书〗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展示课件〗图片:①建筑工人在盖高楼 ②农民在田地里收割水稻 ③杨利伟在太空中遨游 ④劈波斩浪的油轮 〖教师〗上面这些图片所展示的人类活动哪些是在陆地进行的?说明陆地环导入本章内容 导入陆地环境与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