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必修5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必修5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必修5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必修5知识点整理

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必修2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空间几何体 构成几何体的基本元素 柱体、锥体、台体、球的结构特征 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 柱体、锥体、台体、 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直观图、三视图

画法 a b

b c c 正 俯 a a 侧 b c

多面体旋转体 棱锥 棱台 棱柱 圆锥 圆台 空间几何体结构 圆柱 球 轴、母简单组合体 简单几何体 组合构成

侧视图 俯视图

正视图

中心投影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三视图 投影 直观图(斜二侧画法)

平行投影 ''1

()3

V s s s s h =++台体 1

3V sh =锥体 V sh =柱体 343V r π=球 体积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22'()S r r r l rl π=+++圆台

()S r r l π=+圆锥

2()S r r l π=+圆柱 24S r π=球 表面积

三角形的心

垂心---高线的交点 内心---内切圆圆心---角平分线的交点

重心---中线的交点 外心---外接圆的圆心---中垂线的交点 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公理1、2、3、4 、定理)

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线面平行判定定理(3) ○

9定义 直线//直线

直线//平面

平面//平面

2面面平行判定定理(5) ○

3线面平行性质定理(3) 直线⊥直线

直线⊥平面 平面⊥平面

5线面垂直判定定理(5) ○

6面面垂直判定定理(2) ○

7面面垂直性质定理(4) ○

8线面垂直性质定理(2) ○

4面面平行性质定理(3)

α

l

位 置 关 系

平面与平面 直线与直线 共线直线

平行: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相交: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 直线与平面相交a p α= :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在平面外 直线在平面内a α?: 无数个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平行//a α: 没有公共点

相交a αβ= : 一条公共直线 平行//αβ: 没有公共点

''//,//,,,90],90[,90]o o o a a b b a b a b αααβ∈=⊥∈o o 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0时,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0 β

0,180]o o AOB CD AOB αβ∠--∠∈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7面面垂直性质定理,,,(4b a a b a αβαβαβ⊥=?⊥?⊥⊥?⊥ 条件)(面面线面) ○6面面垂直判定定理,(2a a βααβ⊥??⊥⊥?⊥条件)(线面面面)

? A B α

?l ?

l

β α P ,,A l B l A B l ααα∈∈∈∈??且(作用:证明直线或点在平面内) 公理1 (作用:○1确定两平面交线 ○2证明3点共线或点在直线上) 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2 过两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 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1 过两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 作用:○1确定平面 ○2作辅助平空间中若两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则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定 理 ○6 a β α ○1线面平行判定定理,,////(3a b a b a ααα????且条件)(线//线线//面)

○4面面平行性质定理//,,//(3a b a b αβαγβγ==?? 条件)(面//面线//线) ○2面面平行判定定理,,,//,////(5a b a b p a b ββααβα??=?? 条件)(线//面面//面) ○3线面平行性质定理//,,//(3a a b a b αβαβ?=?? 条件)(线//面线//线) ○2 p α b a β ○

1 α

b a ○3 β α b a

α ○4 a β b γ ○5线面垂直判定定理,,,,(5a b a b p l a l b l ααα??=⊥⊥?⊥⊥?⊥ 条件)(线线线面) ○10定义⊥?⊥⊥?⊥线面线平面中所有直线(线面线线) ○8线面垂直性质定理,//(2//a b a b αα⊥⊥?⊥?条件)(面面线线)

P P l l αβαβ∈∈?=∈ 且且P 公理3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传递性)

公理4 a

b l

p

α ○

5 ○8 α b a α a b β ○

7 ○9定义////////????面面两平面无公共点一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平面无公共点直线面(面面线面) '

b a b

α

'a β

A D

B α

必修2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直线系方程:12111122220,0l l l A x B y C l A x B y C ++=++=设两相交直线、的方程分别为::: 中点坐标公式: 1212

11122212

(,)(,),(,)22x x y y P x y P x y PP P ++、中点 点斜式

(

斜截式)

12111222120[0,]l l A x B y C A x B y C l l λλ+++++==则过、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包括直线(时),但不包括可用来求过两直线交点的直线方程 截距

1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 令y=0,x 的值 ○1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 令x=0,y 的值 两直

线平 行与垂

直 1211121//l l k k l l k =??

?????222、k 存在:k 、重合、k 不存在 1112120k k l l k =-?⊥??

=? 222、k 存在:k 不存在:k 距

○2点00(,)P x y 到直线0Ax By C ++=的距离: 0022

Ax By C d A B

++=+

○3两平行线10Ax By C ++=、20Ax By C ++=之间的距离: 1222

C C d A B

-=+ ○1两点之间距离: 22111222121212(,)()()()P x y P x y PP x x y y =-+-若、、则 (也可在其中一条上任取一点,再求该点到另外一条直线的距离即为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1点斜式: 00()(y y k x x k -=-不能表示不存在的直线)

直 线 方 程

○3两点式: 11

12122121

(,)y y x x x x y y y y x x --=≠≠--

○5一般式: 0()Ax By C ++=能表示一切直线

○4截距式: 1()x y a b

+=≠≠两截距a 、b 都存在且a 0,b 0 2211211

222122112

(,)(,)()P y y y y x y P x y x x k x x x x

--≠?==--11P P 、 ○2斜截式: (y kx b k =+不能表示不存在的直线,b 为直线在y 轴上截距)

,180)(o

x α∈o 倾斜角[0正方向和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 ,90o R αα∈=k=tan 时k 不存在 直线与方程 倾斜角和斜率 直线方程 直线交点坐标和距离公式 倾斜角 直线平行和

垂直的判定

两点式

(

截距式)

一般式

两直线交点

两点间距离

点到直线

距离

两平行线之

间的距离

斜率 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 (,)0(,),()1(0)(,)0

22P a b Ax By C Q x y y b A

B x a B

x y x a y b A B C ++=-?-=-≠??-?++?++=?? 一般地,设点关于直线对称的点为则应满足以下方程组:

必修2 第四章圆与方程

必修5 第一章解三角形

圆的方程

标准方程: 222

()()x a y b r -+-=, 圆心: (,)a b , 半径: r 待定系数法 求圆的方程 一般方程: 22220(40)x y Dx Ey F D E F ++++=+-> 余弦 空间直角坐标系 空间的点的坐标

空间两点之间的距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坐标法)

平面直角坐标系 圆的标准方程 圆的一般方程 圆方程

内切:1212C C r r =+ 内切:1212C C r r =-

内含:1212C C r r <-

相离:1212C C r r >+

相交:121212r r C C r r -<<+

直线、圆 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圆心到直线 的距离为d ,圆半径为r ) 相切:d r =[方程组有唯一解—直线、圆有一交点(公共点)]

相交:d r <[方程组有两解—直线、圆有两交点(公共点)] 相离:d r >[方程组有无解—直线、圆有无交点(公共点)]

圆1C 与圆2C 半径分别为: 12r r 、 连心线12C C 公共弦所在 的直线方程 圆1C :221110x y D x E y F ++++=,圆1C :22

2220x y D x E y F ++++=相交 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为:121212()()()0D D x E E y F F -+-+-=

圆系方程 过圆1C 、圆2C 两交点的圆系方程为 2222111222()0x y D x E y F x y D x E y F λ+++++++++= [包括圆1(0)C λ=时,不包括圆2C ,可用来求过两圆交点的圆的方程 圆1C :22111

0x y D x E y F ++++=,圆2C :222220x y D x E y F ++++=相交 空间中点11112222(,,)(,,)P x y z P x y z 、 222

12121212

()()()PP x x y y z z =-+-++ 中点121212

(

,,)222x x y y z z P +++ 两点之间距离: 空间直角坐标系 解三角形

正弦 应用举例 边或角的统一 三角形面积 距离 几何计算 高度

角度 三角形形状判定 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ABC ?外接圆半径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2sin a R A = 2sin b R B = 2sin c R C =

222222

2cos cos 02b c a a b c bc A A A bc

+-=+-?=>?为锐角 222

2222cos cos 0a b c c a b ab C C C +-=+-?=

2222222cos cos 02a c b b a c ac B B B ac +-=+-?==?为直角

余弦定理

必修5 第二章数列

仰角

俯角

应用举例 距离

1点可到,1点不可到 2点全不可到 几何计算

面积:B ac A bc C ab S sin 21sin 21sin 21=== 证明边角恒等式:一般全化成边的关系或全化成角的关系

高度:先用正弦或余弦在某三角形中解直角三角形某一边,再解直角三角形 角度:正弦、余弦 解三角形(六元素) 2角1边:正弦 2边1角:

角边边:正弦 边角边:余弦 3边:余弦

数列

一般数列

n S

应用

等比

特殊数列 n a

等差 1

,1>-=-n S S a n n n 通项公式n a 与前

n 项和n S 的关系: 1,11==n S a

数列的概念与表示方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列表

数列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2、00n

n n a a ≥≤求使或

n

S 最值的方

1、1(1)

2

n n n S na d -=+

--配方成顶点式 等

差 数 列 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2、{}为等差数列为等差中项)n n n n n a a a a a ?+=+++121(2

3、

{}为等差数列对应一次型函数n n a b

kn a ?+=)( 等差数列判定 1、{}为等差数列常数)n n n a d a a ?=-+(1

2、m n p q m p q a a a a ++?+=+

等差数列性质

1、1(1)()n m a a n d a n m d =+-=+-

2、2322

32,,2n n n n n n n n n n S S S S S S S S S S ---=+-成等差数列,即()()

前n 项和n S

1

、2111()(1)()2222

n n

n a a n n d d

S na d n a n +-=

=+=+-

对应常数项为0的 一元二次型函数

等 比 数 列

通项公式:(1)1n n a a

q -=?

2、{}2

121(n n n n n a a a a a +++=??为等比中项)为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判定

1、{}1(0)n n n

a q q a a +=≠?为等比数列

2、m n p q m p q a a a a ++??=?

等比数列性质

1、(1)()1n n m n

m a a q a q --==

2、232232,,2n n n n n n n n n n S S S S S S S S S S ---=+-成等差数列,即()()

前n 项和n S

1、111

(1)1111n n n n a a q

a q q S q q q S na --≠==--==时:时:

必修5 第三章不等式

2

4b ac ?=-

0?> 0?= 0?<

2(0)y ax bx

c a =++>的图象

20(0)y ax bx c a =++=>的根

两不相等实数根

两相等实数根

没有实数根

20(0)ax bx c a ++>>的解集

{}2121|()x x x x x x x ><>或

两根之外: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2b x x a ?

?≠-???

?

R

20(0)ax bx c a ++<>的解集

{}1221|()x x x x x x <<>

两根之间

φ φ

(00a a <>当时,先转化为的情形再解)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基本不等式

最大(最小)值问题 关于实数a 、b 大小比较 2、作商 1、作差 0a b a b ->?> 0a b a b -

性质3:()()a b a c b c

a b c a b b c b a c b >?+>++>?++->+-?>-

性质1:a b b a >?<

性质2:,a b b c a c >>?> ,c b b a c a <

性质4:,0,0a b c ac bc

a b c ac bc >>?>>

性质8:0(,2)n n a b a b n n >>?>∈N ≥(可开方性)

性质6:0,0a b c d ac bd >>>>?>

性质7:0(,2)n n

a b a b n n >>?>∈N ≥(可乘方性)

性质5:,a b c d a c b d >>?+>+

画平面区域步骤 (直线定界, 特殊值定域) 1、画线:00Ax By C Ax By C ++>--++≤--虚线,实线

2、定侧:同侧同号,异侧异号( C ≠0时,取(0,0)点为测试点 )

3、求交(公共区域)

用图解法求最值 1、 作图:画出约束条件所确定的平面区域和目标函数所表示的平行直线系中

任意一条直线l (通常选过原点的那条)

2、平移:将l 平行移动以确定最优解所对应的点的位置

3、求值:解有关的方程组,求出最优解的坐标,然后代入目标函数,从而求

2、证明: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点的三条直线必在同一平面内。 1、分析数量关系,必要时根据数据列表格; 线性规划的应用 5、运用图解法求最优解(利用线性目标函数的直线找最优解,实际问题需要整

数解时应适当调整,以得最优解);

3、确定线性目标函数;

4、画出可行域; 6、给出答案。 2、设立相关变元,确定线性约束条件;

1、 如图,一块正方体形木料的上底面有一点E ,经过点E 在上底面上画一条直线与CE 垂

直,怎样画?并说明理由。 基本不等式 222(,)a b ab a R b R +≥∈∈ 均值不等式

2

2()22(0,0,)

a b a b a b ab ab ab a b a b +++≥?≥?≥>>==当且仅当时取到“”

算术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 1B E ? 1

D 1C 1A

D B

A C 3、如图,四棱锥V 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其他四个侧面都是棱 长为5的等腰三角形,试画出二面角V A

B

C --的平面角,并求它的度数。

V D

A

B

C

6、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C D -中,求证:111B D AC B ⊥平面。

B 4、如图,一直平面,αβ,且,,,,AB P

C PB C

D αβαβ=⊥⊥ 是垂足,试判断直线

AB 和CD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α

B

A

P D C β (1)点E 是

AB 的中带内,点F 是BC 的中点,将,AEC DCF ??分别沿,DE DF 折起,

(2)当14BE BF BC ==时,求三棱锥'A EFD -的体积。

5、如图,边长为2正方形ABCD , 使,A C 两点重合于点'A 。求证:'A D EF ⊥。 E ?

D A F

? C B 'A

D F E

1

B

1

D

1

C

1A

D

B

A

C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 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则90C <;③若 222a b c +<,则90C >. 注: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详细解答附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 20XX 年____月_____日 第___次课 正、余弦定理 一。知识回顾:在初中我们知道:(1)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的边角关系; (2)在直角三角形中,sinA= a c ,sinB= b c ?c=sin a A ,c=sin b B ? sin a A =sin b B ,又Q sinC=1?sin a A =sin b B =sin c C 二。学习提纲: <一>.正弦定理: (1)概念: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与它所对应角的正弦比相等,即: sin a A =sin b B =sin c C (2)证明: j r C ①几何证明法:(略,同学们自己证明) ②向量证明: 证明:(如图)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 A B 过A 作单位向量j r ⊥AB u u u r ,则j r 与AB u u u r 的夹角为2π,j r 与BC uuu r 的夹角为2π-B ,j r 与CA u u u r 的夹角为2π +A ; 设AB=a,BC=c,AC=b. Q AB u u u r +BC uuu r +CA u u u r =0r ,∴j r g (AB u u u r +BC uuu r +CA u u u r )=j r g 0r ∴j r g AB u u u r +j r g BC uuu r +j r g CA u u u r =0 ∴|j r |g |AB u u u r |g cos 2π+|j r |g |BC uuu r |g cos(2π-B )+|j r |g |CA u u u r |g cos 2 π +A )=0 ∴asinB=bsinA,即:sin a A =sin b B 同理可得:sin b B =sin c C ,故:sin a A =sin b B =sin c C 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时,同样可证明得到:sin a A =sin b B =sin c C (3)正弦定理的变形: ①asinB=bsinA; csinB=bsinC; asinC=csinA; ②a :b:c=sinA:sinB:sinC ③ sin a A =sin b B =sin c C =2R (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 ?a=2RsinA; b=2RsinB; c=2RsinC ? sinA=2a R sinB=2b R sinC=2c R (二)余弦定理: (1)概念: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他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2 a =2 b +2 c -2bccosA; 2 b =2 a +2 c -2accosB; 2 c =2 a +2 b -2abcosC 变形:2 sin A=2 sin B+2 sin C-2sinBsinCcosA 2 sin B=2 sin A+2 sin C-2sinAsinCcosB 2 sin C=2 sin A+2 sin B-2sinAsinBcosC 求角:cosA=2222bc b c a +- , cosB=2222c a c b a +-, cosC=222b 2a c ab +- 变形:cosA=222sin sin sin 2sin sin A B C A B +-,cosB=222sin sin sin 2sin sin A C B A C +-,cosC=222sin sin sin 2sin sin A B C A B +- (2)勾股定理:2 c =2a +2b 推广:A 为锐角→222a b c <+;A 为直角→222a b c =+;A 为钝角→222 a b c >+ (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①ABC S ?=12ah ②ABC S ?=12absinC=12bcsinA=1 2 acsinB ③ABC S ?(p=12(a+b+c) ④ABC S ?=4abc R (4)对于任意的三角形,都有:sinA>0

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1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正弦定理 知识结构梳理 几何法证明 正弦定理的证明 向量法证明 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 正弦定理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的两种应用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角的对角 解三角形 知识点1 正弦定理及其证明 1正弦定理: 2.正弦定理的证明: (1)向量法证明 (2)平面几何法证明 3.正弦定理的变形 知识点2 正弦定理的应用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两边和另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应用正弦定理要注意以下三点: (1) (2) (3) 知识点3 解三角形

1.1.2余弦定理 知识点1 余弦定理 1. 余弦定理的概念 2. 余弦定理的推论 3. 余弦定理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4. 理解应用余弦定理应注意以下四点: (1) (2) (3) (4) 知识点2 余弦定理的的证明 证法1: 证法2: 知识点3 余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三角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可以求第三边,进而求出其他角。 例1(山东高考)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tanC=73. (1) 求C cos ; (2) 若 =2 5 ,且a+b=9,求c.

1.2应用举例 知识点1 有关名词、术语 (1)仰角和俯角: (2)方位角: 知识点2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1)读懂题意,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和所求,准确理解应用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如仰角、俯角、视角、方位角等,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模型; (3)合理选择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求解; (4)将三角形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单位、结果要求近似等。 1.3实习作业 实习作业的方法步骤 (1)首先要准备皮尺、测角仪器,然后选定测量的现场(或模拟现场),再收集测量数据,最后解决问题,完成实习报告。要注意测量的数据应尽量做到准确,为此可多测量几次,取平均值。要有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设计实施方案,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信息。 (2)实习作业中的选取问题,一般有:○1距离问题,如从一个可到达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或两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②高度问题,如求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问题。一般的解决方法就是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归纳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https://www.wendangku.net/doc/e212711009.html,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x?R|x-3>2},{x|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íB,BíC,那么AíC ④如果AíB同时Bí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子集个数: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含有2n-1个非空子集,含有2n-1个非空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高中数学必修五 知识点总结【经典】

《必修五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解三角形知识要点 一、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则有 2sin sin sin a b c R C ===A B (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 = ,sin 2b R B =,sin 2c C R =;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3、三角形面积公式:111 sin sin sin 222 C S bc ab C ac ?AB = A == B . 4、余弦定理:在 C ?AB 中,有2 2 2 2cos a b c bc =+-A ,推论:bc a c b A 2cos 2 22-+= B ac c a b cos 2222-+=,推论: C ab b a c cos 22 2 2 -+=,推论:ab c b a C 2cos 2 22-+= 二、解三角形 处理三角形问题,必须结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理解斜三角形的四类基本可解型,特别要多角度(几何作图,三角函数定义,正、余弦定理,勾股定理等角度)去理解“边边角”型问题可能有两解、一解、无解的三种情况,根据已知条件判断解的情况,并能正确求解 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2)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ac b c a B 2cos 2 22-+=

(3)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 (4)正弦定理中,a =2R ·sin A , b =2R ·sin B , c =2R ·sin C ,其中R 是△ABC 外接圆半径. (5)在余弦定理中:2bc cos A =222a c b -+. (6)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有:S = 21ah , S =21ab sin C=21bc sin A=2 1 ac sinB , S =))(()(c P b P a P P --?-其中,h 是BC 边上高,P 是半周长. 2、利用正、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解任意三角形 (1)已知两角及一边,求其它边角,常选用正弦定理. (2)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常选用正弦定理. (3)已知三边,求三个角,常选用余弦定理. (4)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常选用余弦定理. (5)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常选用正弦定理. 3、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常用方法是:①化边为角;②化角为边. 4、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 (1)角的变换 因为在△ABC 中,A+B+C=π,所以sin(A+B)=sinC ;cos(A+B)=-cosC ;tan(A+B)=-tanC 。 2 sin 2cos ,2cos 2sin C B A C B A =+=+; (2)三角形边、角关系定理及面积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p 为周长之半 (3)在△ABC 中,熟记并会证明:∠A ,∠B ,∠C 成等差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B=60°;△ABC 是正三角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 ,∠B ,∠C 成等差数列且a ,b ,c 成等比数列.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期末测试题

期末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等差数列3,7,11…中,第5项为( ). A .15 B .18 C .19 D .23 2.数列{}n a 中,如果n a =3n (n =1,2,3,…) ,那么这个数列是( ). A .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B .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 C .首项为3的等比数列 D .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 3.等差数列{a n }中,a 2+a 6=8,a 3+a 4=3,那么它的公差是( ). A .4 B .5 C .6 D .7 4.△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3,b =4,∠C =60°, 则c 的值等于( ). A .5 B .13 C .13 D .37 5.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2a n +1(n ∈N +),那么a 4的值为( ). A .4 B .8 C .15 D .31 6.△ABC 中,如果A a tan =B b tan =C c tan ,那么△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7.如果a >b >0,t >0,设M =b a ,N =t b t a ++,那么( ). A .M >N B .M <N C .M =N D .M 与N 的大小关系随t 的变化而变化 8.如果{a n }为递增数列,则{a n }的通项公式可以为( ). A .a n =-2n +3 B .a n =-n 2-3n +1 C .a n = n 21 D .a n =1+log 2n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最全)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 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步骤1. 证明:在锐角△ABC 中,设BC=a,AC=b,AB=c 。作CH ⊥AB 垂足为点H CH=a ·sinB CH=b ·sinA ∴a ·sinB=b ·sinA 得到b b a a s i n s i n = 同理,在△ABC 中, b b c c sin sin = 步骤2. 证明: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作直径BD 交⊙O 于D. 连接DA. 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 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 等于∠C. 所以C R c D sin 2sin == 故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 ()sin sin sin i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22a b ii A B C R R ==2c R =; ()2sin ,2sin ,2sin iii a R A b R B b R C ===; (4)R C B A c b a 2sin sin sin =++++ 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 4.在ABC ?中,已知a,b 及A 时,解得情况: 解法一:利用正弦定理计算 解法二:分析三角形解的情况,可用余弦定理做,已知a,b 和角A ,则由余弦定理得 即可得出关于c 的方程:0cos 2222=-+-a b Ac b c 分析该方程的解的情况即三角形解的情况 ①△=0,则三角形有一解 ②△>0则三角形有两解 ③△<0则三角形无解 余弦定理: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为你整理的《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篇一】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知识点

一、知识纲要 (1)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数列的分类,从函数的观点看数列. (2)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 (3)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4)等差中项、等比中项. (5)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及其推导方法. 二、方法总结 1.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有些题目可结合函数知识去解决,体现了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2.等差、等比数列中,1a 、n a 、n 、)(q d 、n S “知三求二”,体现了方程(组)的思想、整体思想,有时用到换元法. 3.求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时要考虑公比是否等于1,公比是字母时要进行讨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4.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有:公式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拆项法,裂项法,累加法,等价转化等. 三、知识内容: 1.数列 数列的通项公式:?? ?≥-===-)2() 1(111n S S n S a a n n n 数列的前n 项和:n n a a a a S ++++= 321 1、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2、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3、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4、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5、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6、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7、常数列:各项相等的数列. 8、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9、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 {}n a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0、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例1.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n S n -=2 2,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当1=n 时,111==S a ,当2n ≥时,34)1()1(222 2-=-+---=n n n n n a n ,经检验 1=n 时 11=a 也适 合34-=n a n ,∴34-=n a n ()n N +∈ 2.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 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 (1)定义法:对于数列 {}n a ,若d a a n n =-+1(常数),则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 (2)等差中项:对于数列{}n a ,若212+++=n n n a a a ,则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等差数列 {}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等差数列的通项为d n a a n )1(1-+=。 说明:该公式整理后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①2)(1n n a a n S += ②d n n na S n 2 ) 1(1-+ = 说明:对于公式②整理后是关于n 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等差中项: 如果a ,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即:2 b a A += 或b a A +=2 说明: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事实上等差数列中某一项是与其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 等差数列的性质: (1)等差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n a 是等差数列的第n 项,m a 是等差数列的第m 项,且n m ≤,公差为d ,则有 d m n a a m n )(-+=

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五学案(全套)

加油吧,少年,拼一次,无怨无悔! 高二数学必修五全套学案 §1.1.1 正弦定理 学习目标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试验: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 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的大小的增大而.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 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ABC中,设BC=a, 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从而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试试: (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 .sin sin a A b B = B .cos cos a A b B =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精品)

必修5知识点总结 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 2sin sin sin a b c R C ===A B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 = ,sin 2b R B =,sin 2c C R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A +B +A B . (正弦定理主要用来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余的量。) ⑤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无解三中情况) 如:在三角形ABC 中,已知a 、b 、A (A 为锐角)求B 。具体的做法是:数形结合思想 画出图:法一:把a 扰着C 点旋转,看所得轨迹以AD 有无交点: 当无交点则B 无解、 当有一个交点则B 有一解、 当有两个交点则B 有两个解。 法二:是算出CD=bsinA,看a 的情况: 当ab 时,B 有一解 注:当A 为钝角或是直角时以此类推既可。 3、三角形面积公式:111 sin sin sin 222 C S bc ab C ac ?AB = A == B . 4、余弦定理:在 C ?AB 中,有2 2 2 2cos a b c bc =+-A ,2 2 2 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 5、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 cos 2a b c C ab +-=. (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三边求角) 6、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 C 的对边,则:①若222a b c +=,则90C = ; ②若2 2 2 a b c +>,则90C < ;③若222a b c +<,则90C > .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如图所示:隔河看两目标A 、B,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5全套教案

课题: §1.1.1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A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 义 , 有 sin a A =, sin b B =,又s i n 1 c C ==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sin sin sin a b c =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C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b a 从而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A c B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必修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正弦定理 1.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其中a ,b ,c 为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 ,B ,C 为其对角,R 为外接圆半径. 变式: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二、余弦定理 1.定理 a 2= b 2+ c 2-2bc cos A 、b 2=a 2+c 2-2ac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 变形:222cos 2b c a A bc +-=、222cos 2a c b B ac +-=、222 cos 2a b c C ab +-= 2.可解决的问题 ①已知三边,解三角形; ②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 ③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第三边.

三、三角形面积公式 (1)111 222 a b c S ah bh ch ?===. 其中h a ,h b ,h c 为a ,b ,c 三边对应的高. (3)如果一个数列已给出前几项,并给出后面任一项与前面的项之间关系式,这种给出数列的方法叫做递推法,其中的关系式称为递推公式. (4)一个重要公式:对任何数列,总有 111, (2). n n n a S a S S n -??? ??==-≥ 注: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要注意数列与函数问题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等差数列 (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数列的公差. (2)递推公式:a n +1=a n +d . (3)通项公式:a n =a 1+(n -1)d . (4)求和公式:11()(1).22 n n n a a n n S na d +-==+ (5)性质: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考点、题型汇总

集合与函数知识点讲解 1. 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如:集合,,,、、A x y x B y y x C x y y x A B C ======|lg |lg (,)|lg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2.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记集合本身和空集的特殊情况。? 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 {}如:集合,A x x x B x ax =--===||2 2301 若,则实数的值构成的集合为B A a ? 3. 注意下列性质: {} ()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1212a a a n n 4. 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如:已知关于的不等式 的解集为,若且,求实数x ax x a M M M a --<∈?5 0352 的取值范围。 ()(∵,∴ ·∵,∴ ·,,)335 30555 501539252 2 ∈--->=+-0 义域是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试题

必修五·数学试卷Ⅳ Ⅰ、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在ABC V 中,若 sin cos A B a b = ,则角B 等于 ( ) A 、30? B 、45? C 、60? D 、90? 2、在ABC V 中,10,30a c A ===?,则角B 等于 ( ) A 、105? B 、60? C 、15? D 、105?或15? 3、已知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边边长分别为3,4,a ,则a 的取值范围 ( ) A 、(1,5) B 、(1,7) C 、 ) D 、 ) 4、ABC V 中,若 1cos 1cos A a B b -=-,则ABC V 一定是 ( )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5、在等差数列{} n a 中,若34567450a a a a a ++++=,则28a a +等于 ( ) A 、45 B 、75 C 、180 D 、300 6、设等差数列{} 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2 11210,38m m m n a a a S -+-+-==,则m 等于 ( ) A 、38 B 、20 C 、10 D 、9 7、若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为n a = ,且9m S =,则m 等于 ( ) A 、9 B 、10 C 、99 D 、100 8、已知{} n a 为等差数列,135105a a a ++=,34699a a a ++=,用n S 表示{} n a 的前n 项和,则使n S 达到最大值的n 是 ( ) A 、21 B 、20 C 、19 D 、18 9、若关于x 的不等式2 20ax bx ++>的解集为1 12 3x x ?? - < B 、12 a b a -< C 、22log log 2a b +<- D 、12a b b a a +> 12、已知集合{} 22 40,1M x x N x x ??=->= B 、{} 2x x <- C 、N D 、M Ⅱ、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13、ABC V 的三个内角之比为1:2:3,则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之比为 . 14.已知数列{} n a 的前n 项和为2 31n S n n =++,则它的通项公式为 . 15、设等差数列{} 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53655S S -=,则4a = . 16、已知函数16 ,(2,)2 y x x x =+∈-+∞+,则此函数的最小值为 . 三、解答题 17、在ABC V 中,已知a =2,150c B ==?,求边b 的长及ABC V 的面积S . 18、在ABC V 中,sin b a C =且sin(90)c a B =?-,试判断ABC V 的形状.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版) 完整

解三角形 一.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 (1)sin()sin ,A B C += cos()cos ,A B C +=- tan()tan ,A B C +=- (2)sin cos ,cos sin ,tan cot 222222A B C A B C A B C +++=== (3)a>b 则A>B则sinA>sinB,反之也成立 二.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C ===A B .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 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化边为角: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A +B +A B . 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 (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无解))

三.余弦定理: 222 2cos a b c bc =+-A 222 2cos b a c ac =+-B 222 2cos c a b ab C =+-. 注意:经常与完全平方公式与均值不等式联系 推论: 222 cos 2b c a bc +-A = 222 cos 2a c b ac +-B = 2 2 2 cos 2a b c C ab +-= . ①若2 22 a b c +=,则90 C =o ; ②若2 2 2 a b c +>,则90 C o .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Ⅰ)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Ⅱ)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 ∈R| x-3>2}或{x| x-3>2} (3)图示法(文氏图):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 R 5、“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相反,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6、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两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 注意: 有两种可能(1)A 是B 的一部分,;(2)A 与B 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 或B ? A 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子集个数为2n .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 2-1=0} B={-1,1} “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同时,集合B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即:A=B A B B A ???且 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 ?A ②真子集:如果A ?B,且A ≠B 那就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 ?B, B ?C ,那么 A ?C ④ 如果A ?B 同时 B ?A 那么A=B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