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栓塞)防治管理制度

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栓塞)防治管理制度

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肺

栓塞)防治管理制度

简介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分为深静脉血栓栓塞

症(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DVT指深静脉内形成血栓,PE则是由DVT引起的血栓脱

落到肺动脉系统。

防治管理制度的目的

制定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制度旨在降低该疾病的发生和死

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医疗机构对该疾病的防治工作。

防治管理制度的内容

1. 预防措施

- 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加压袜、早期活动等。

- 提高患者对该病的认识,宣传预防知识和方法。

2. 诊断和治疗

- 提高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识别和诊断能力。

-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

- 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

3. 护理管理

-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包括伤口护理、用药指导、心

理支持等。

- 教育患者和其家属,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发展和管理要点。

4. 强化宣教

-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提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认知。

- 在医疗机构和社区开展相关的宣教活动,提供专业咨询和指导。

总结

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于降低发病率、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全面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该疾病的

发生和并发症的发展。同时,加强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

认知水平,有助于尽早发现和治疗患者,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的损害。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与管理建议》要点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与管理建议》要点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全球性的医疗保健问题。医院内VTE发生的风险与患者的住院病情、手术等治疗措施以及患者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卧床、合并症等)有关,常并发于其他疾病,是导致医院内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早期识别VTE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可以显著减少医院内VTE的发生。 一、医院内VTE防治体系建设 (一)成立管理团队 建议由主管院长(或副院长)负责,医务管理部门牵头,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共同参与,组成由医务、护理、信息、临床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医院内多学科VTE综合防治管理团队,并建立医院内VTE综合防治管理体系。 (二)制定管理制度 制定VTE防治工作手册,需要建立急危重症VTE处理的应急预案,完善VTE评估和处理相关的会诊与转诊机制。

VTE高风险科室(如骨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肿瘤科等)应成立VTE 防治小组,并制定科室个性化的预防制度与流程。 (三)定期教育培训 定期组织全院各科室、各级医务人员参加VTE专题培训,逐步加强全院医务人员对VTE的认知、防范意识及规范化管理能力。 二、医院内患者VTE风险评估和出血风险评估 (一)VTE风险评估 1. 住院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1)患者因素:卧床≥72h、高龄、脱水、肥胖(BMI>30kg/m2)、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妊娠及分娩等; (2)外科因素:手术、创伤、烧烫伤、各种有创操作等; (3)内科因素:恶性肿瘤、危重疾病、脑卒中、肾病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静脉曲张、炎性肠病等;

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管理流程

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管理流程 预测VTE风险,外科患者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表预测VTE风险。 4.2评估内容包括患者因素、外科因素、内科因素和治疗 相关因素等。 4.3评估结果根据风险等级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 5.VTE的预防措施 5.1非药物预防措施:包括早期活动、加压袜、间歇气压 装置等。 5.2药物预防措施: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应根据患者的VTE风险等级和手术类型进行选择和应用。 6.预防措施的实施 6.1医务科应制定XXX预防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 责和工作流程。 6.2护理部应对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 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6.3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VTE风险等级和手术类型选择 合适的预防措施,并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

6.4护士应对患者进行预防措施的宣教和指导,监测患者 的预防效果和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7.预防措施的评估和改进 7.1医务科应定期对XXX预防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 7.2护理部应定期对患者的VTE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实 施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 7.3临床医生应定期对药物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评 估和改进。 7.4护士应定期对患者的预防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及时 反馈给临床医生和护理部。 Padua VTE风险评估表是用于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 险的工具。以下是该表的评分细则: 3分:活动性恶性癌症(患者先前有局部或远处转移和/或在近6个月内接受过放疗和/或化疗)。排除无抗肿瘤治疗5 年以上已治愈的恶性肿瘤,但包括新发现的恶性肿瘤。不包含浅表性静脉血栓,但包括新发现的深静脉血栓,如住院期间发生的肌间静脉血栓等。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和控制管理制度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和控制管理制 度 概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指的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的综合症。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控制VTE的发生,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目标 - 提高员工对VTE的认识和了解 - 减少VTE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 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责任 领导层责任 - 制定并推广VTE预防和控制的管理制度 - 分配必要的资源来支持VTE预防和控制措施 - 给予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 监督和评估VTE预防和控制的执行情况

员工责任 - 遵循VTE预防和控制的相关制度和规定 - 及时报告可能存在的VTE风险和症状 - 积极参与预防和控制活动 - 合理利用提供的个人防护装备和设施 预防和控制措施 评估风险 - 根据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评估员工的VTE风险 - 针对高风险员工提供额外的防护和控制措施 促进活动 - 提倡员工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减少长时间静坐或站立 - 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设施,促进员工间的活动和交流 健康教育 - 定期组织VTE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向员工提供有关VTE预防和控制的信息资料,增加他们的知识水平 监测和报告 - 建立VTE发生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 及时收集和分析VTE案例,以便改进预防和控制措施 附录 - 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 - 员工培训材料和宣传资料 - VTE风险评估工具和检测方法 - 紧急处理和救护程序 以上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和控制管理制度》的内容概览。通过执行这些措施,我们将有效预防和控制VTE的发生,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实施方案

XXX医院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实施方案 肺血栓栓塞症(Pulmoflary Thrombolism , PTE )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iombosis,DVT)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表现形式,但以PTE最为凶险,有致死可能。院内致死性栓塞的发生,已构成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潜在风险,成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严峻问题。VTE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一旦发生,致死和致残率高。为提高各科室医务人员对VTE严重性的认知,降低其发生率及病死率,加强VTE的院内综合防治,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建立院内VTE综合防治体系,在全院范围内开展VTE风险评估、高危因素及疾病早期筛查、VTE综合防治、VTE规范化治疗等工作,指导临床科学有效进行VTE防治达到降低院内VTE发生率,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二组织机构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专家委员会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秘书: 工作职责: 1.制定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2.根据最新治疗指南与政策对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的基本标准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和修订; 3.对医务人员及新人入职员工开展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培训和教育,组织并开展相关VTE相关科研工作; 4.定期召开管理工作例会,分析讨论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制定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5.委员会有权调动全院所有资源为本院建设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国家级示范中心提供保障。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办公室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相关科室联络秘书 设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办公室,挂靠医务部,组织开展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工作,与护理部、信息科、相关临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DVT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肺栓塞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且发病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可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医疗质量。参考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制定的《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和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特制定我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一、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 1、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中包括的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

现有的高风险疾病:选择相应项目评分评分 1) 溃疡性结肠炎 1 2) 红血球增多症 2 3) 静脉曲张 3 4) 慢性心脏疾病 3 5) 急性心肌梗塞 4 6) 恶性肿瘤(活性)5 7) 脑血管意外6 8) DVT病史7 评估说明 评分:从每个表格中选择相应的选项,评分并计算总分数; 总分: 评估医生:日期: 护士长:日期 评估方案评 分 风险分类 =<10 低危 预防策略 低危:无须特殊处理,鼓励尽早活动; 中危、高危: 口基本预防 口物理预防

11-14 口药物预防 危 =>15 高危 2、对重点科室重点病人实施住院病人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细则 风险评价:使用深静脉血栓评分表《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医生对每位入院患者入院24小时内应进行VTE风险评估。同时强调针对每一位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如发生脱水、感染等病情变化,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脊髓麻醉之前4 h和之后12 h等 3、根据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层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1)低危:无须特殊处理,鼓励尽早活动; (2)中危:预防措施:①基本预防或②物理预防或③药物预防 ①基本预防:告知风险。健康宣教(戒烟、多饮水、控糖降脂控体重等)。下肢无血栓形成可做被动、主动活动:卧床、麻醉未醒按摩下肢腓肠肌,10-30分/次,3次/d;术后清醒做足踝背伸跖曲每次10秒*10次1组,q1h或6

医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管理制度

医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治理制度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治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我们对《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治理制度》进展了再次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一、适应范围 在我院住院的全部患者均实施本制度,都需进展静脉血 栓栓塞症〔VTE〕风险评估,评估分为入院时评估、手术后评估。 二、工作内容 〔一〕入院时评估 经治医师须在每位患者入院〔转入〕24 小时内进展 VTE 风险评估,并填写风险评估表〔评估表留存病历中〕,依据评估的风险分值,结合患者实际状况,开具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医嘱。在患者住院过程中消灭其他风险因素或风险因素发生变化时,应动态评估,无需单独再附评估表。 〔二〕术后评估 经治医师在每位手术患者术后 24 小时内再次进展VTE 风险评估,并填写风险评估表〔评估表留存病历中〕,依据评估的风险分值,结合患者实际状况,开具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医嘱。术后患者消灭其他风险因素,应实施动态评估,无需单独再附评分表。 (三)病程记录和医嘱要求

对于入院评估、术后评估和住院过程中的动态评估≥3 分的患者属于中危患者,应在长期医嘱中开具“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的医嘱,护理人员依据医生医嘱实行相关预防深静脉护理措施,医生应在病程中记录 VTE 风险评估状况和实行的预防措施,如患者有其他特别状况〔如高风险出血因素〕不宜实行预防深静脉措施,应在病程中说明。 〔四〕履行知情告知义务 经治医师对患者实施评估后应准时将评估结果和预防 诊治意见告知患方〔患者或授权托付人〕,实施预防性药物 抗凝治疗的患者必需签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性抗凝 治疗知情同意书。 〔五〕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与护理 护理方法依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护理打算实施整 体护理,包括根底护理、科学有效的机械护理、安康教育。 1.亲热观看 严密观看病人的血压、脉搏、呼吸、肢体活动等状况,如活动时突然消灭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气短、心悸、咳嗽、大汗、意识不清等状况要高度警觉发生肺栓塞的可能,马上赐予平卧、吸氧,并报告医生准时行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胸片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准时治疗。病人卧床期间, 应观看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静脉的充盈状况以及是否肿胀,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后,由于组织缺血缺氧,皮肤温度可渐渐由暖变冷,肤色苍白,觉冷,尤以肢端为重。皮肤消灭青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方案 VTE预防与处置方案 第一章院内VTE预防建议 一、院内VTE预防建议的基本原则 院内VTE预防的基本原则是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评估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病史、手术史、肥胖程度、静脉曲张等。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二、院内VTE预防措施介绍 一)基本预防措施

基本预防措施包括床位转换、早期行动、保持水分平衡、使用弹力袜等。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血液淤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VTE的发生率。 二)机械预防措施 机械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使用压力袜、间断充气压力装置等。这些措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机械预防措施并不能完全替代药物预防措施。 三)药物预防措施 药物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华法林、肝素等,可以抑制血液凝结,预防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住院患者VTE预防流程 一)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Caprini评分表)

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主要用于评估手术患者发生VTE的风险程度。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二)外科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 外科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方式、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等。在制定预防方案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三)非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Padua评分表) 非手术患者VTE风险评估表主要用于评估非手术患者发生VTE的风险程度。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四)内科住院患者出血危险因素

浙江省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规范专家共识(第二版)2023要点

浙江省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规范专家共识(第二版)2023要点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DVT),是世界上第三大常见的血管疾病。PE占院内猝死原因的5%~10%,是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误诊、漏诊率较高。因此,规范筛查、诊断与治疗VTE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发病率及病死率。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评估手段,制定有效的预防方法和策略,进一步规范VTE的预防、诊断与治疗,降低VTE导致的不良事件和疾病负担,从而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持续优化VTE防治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构建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体系 1.1 医院层面 1.1.1 医院VTE防治管理委员会 1.1.2 医院VTE防治管理办公室 1.2 科室层面 临床科室根据自己科室的具体情况,结合最新的专科VTE防治指南或专家

共识开展VTE防治工作。 临床科室应成立本科室的VTE防治管理小组与应急小组。临床科室应参照本院的VTE防治管理办法和VTE防治工作手册制定适合于本科室执行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明确分工责任到岗,定期召开例会,总结分析科室VTE防治工作并持续改进。 2 建立完善的住院患者评估体系 2.1 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 住院患者应按医院要求接受VTE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所有住院患者的VTE 风险评估标准化流程与规范制度。医院对使用的VTE风险评估量表进行明确规定,手术/操作患者使用Caprini评分表(2021版,附录1-表1),非手术/操作患者使用Padua评分表(附录1-表2)。 住院期间,针对患者入院、术后、转科、病情变化及出院等重要时间节点或病情发生重大或急剧变化应实行动态的血栓风险评估,评估及时、规范。患者住院期间3个关键动态时点如下。入院后24 h内。病情或治疗变化时:进行手术/操作(术前24h内、术后24h内)、转科(转科后24 h内)、报病危(病重)等特殊情况。出院前24 h内。 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标准,评估率应大于90%(附录2)

静脉血栓栓塞症质量管理制度

静脉血栓栓塞症质量管理制度 为提高我院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治管理水平,加强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能力,对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反馈、动态完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一、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质量控制框架: 院内诊治管理的质量控制主要围绕其医疗管理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开展:包括风险评估、出血危险因素评估、合理预防、疾病诊断、知情告知、疾病治疗、疾病急救和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等。 (一)医疗质量由医务科监管,将纳入质量控制管理范围。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质量监控指标将重点对住院患者,尤其是对围手术期和其他住院高危患者进行医疗质量控制并考核,定期开展入科现场检查和病历抽查。 (二)护理质量由护理部监管,将评估及措施应用纳入护理部每月质量督导检查项目。 (三)利用信息系统完善医院内诊治的质量控制。 二、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质量控制要点 (一)风险评估和预防 1.风险评估:对每例患者入院时进行风险评估,手术患者采用Caprini 评分,非手术患者采用Padua 评分,并在整个住院期间动态评估风险,评估结果及时记录在病历中。 2.出血评估:对每例住院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并在整个住院期间动态评估出血风险,评估结果及时记录在病历中。

3.合理预防:根据患者的风险及出血风险选择个体化预防措施,并根据动态评估结果调整预防策略。对低危患者采用基本预防措施,对风险评估为中高危患者应采用恰当的机械性预防措施和/或药物预防措施,对极高危患者采用联合预防措施。注意不同方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剂量的选择。 4.知情告知:对患者和(或)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与病情告知,包括危险和可能后果、预防的重要性和可能的副作用、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措施的正确使用等,口头告知率应达100%,高危人群应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诊断和治疗 1.疾病诊断:诊断依据应当有疾病的主要阳性体征和主要检查检验的阳性结果(如血浆D-二聚体检查、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胸片、心电图、血气分析以及CT肺动脉造影(CTPA)或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等检查)。 2.疾病治疗:对确诊DVT或PE的患者,应按照国家最新指南的要求进入规范诊治程序。 3.疾病急救:对确诊的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尤其急性PE)患者,应按照国家最新指南的要求实施紧急救治,启动绿色通道,有多学科参与的快速救治模式和病程记录。 4.知情告知:对住院患者实施药物预防和药物治疗的应当签署《预防性抗凝治疗知情同意书》,对实施溶栓治疗的应当签署《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率应达100%。

深层静脉血栓管理制度

深层静脉血栓管理制度 介绍 深层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严重的血栓性疾病,可能导致血栓脱落到肺血管造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为了提供对DVT患者的有效管理和预防,本制度已制定。 目标 本制度的目标是: - 及时识别和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以及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 提供合适的预防措施以减少DVT和PE的发生; - 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 提供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DVT的认识。 风险评估 1. 对于入院患者: - 执行入院时的DVT风险评估工具; -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对于手术患者: - 按照预先确定的术前和术后DVT风险评估流程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1. 非药物性预防措施: - 促进患者活动,避免长时间静卧; - 鼓励患者戴弹力袜等预防用品; - 提供床边早期起床和行走机会。 2. 药物性预防措施: -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使用适当的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治疗和护理 1. 识别和确认DVT患者: - 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医学影像等方式进行诊断。 2. 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抗凝、溶栓等治疗方式。

3. 进行长期管理和护理: - 提供有效的随访和监测; - 管理和预防DVT的复发。 培训和教育 1. 医务人员: - 为医务人员提供关于DVT的培训和教育,包括识别、评估和 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 患者和家属: -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DVT的教育,包括预防、早期识别和 就医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深层静脉血栓管理制度的简要介绍。通过严格执行该制度,我们可以提供更好的DVT管理和预防服务,保护患者的健康。

医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管理制度

医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管理制度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是医院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为了有效预防和管理DVT及PE的发生,医 院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以下是一份医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管理 制度的草案,供参考。 一、制度目的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院内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与管理, 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住院科室的患者。特殊科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细化措施。 三、管理责任 1.医院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推广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2.所有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要求,医院各科室设置专门的深静 脉血栓及肺栓塞管理人员,负责相关工作的实施和监督。 四、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风险评估 1.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必须进行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风险评估,并记 录在病历中。 2.风险评估应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手术类型、病史、 家族史、肥胖程度等因素,可采用多种评分工具进行评估。 五、预防策略

1.医院所有科室要建立并执行统一的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预防策略。 2.高风险患者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包括药物预防、机械预防等。 3.手术患者应在术前进行必要的预防,如术前洗肠、尽量避免长时间禁食、穿着弹力袜等。 4.术后高危患者应及时进行药物预防或机械预防,并定期复查DVT相关指标,如D-二聚体、超声检查等。 5.长期卧床患者应定期进行体位调整、被动活动、肢体按摩等预防措施。 6.患者及其家属应接受相关教育,了解DVT及PE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六、治疗措施 1.对于已发生DVT及PE的患者,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凝治疗、血栓溶解治疗等。 2.医院应配备充足的药物和设备,确保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对于高危患者,如严重肿胀、疼痛明显的下肢患者,应及时进行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存在DVT,以便采取及时的治疗。 七、监测与评估 1.医院应建立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监测与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和效果。

VTE管理制度

绵阳市中医医院心胸外科 静脉血栓风险管理制度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TE)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由遗传、环境及行为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引起肺栓塞(PTE)的主要血栓来源,DVT多发于下肢或者骨盆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流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并发生阻塞,故PTE常为DVT的合并症.由于PTE与DVT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关联,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也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 因此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后,除了有很高的病死率之外,也可以导致存活患者持续存在严重慢性并发症,如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慢性肺动脉高压等。其虽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诊率高”的特点,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防治这一疾病最重要的内容是树立预防意识,对高危人群及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其次是当患者出现疑似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症状、体征时应尽快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因此,预防、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挽救更多生命。 为及时识别患者静脉血栓风险,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减少肺栓塞、深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进一步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特制定本制度。 一、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对象 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护士均应及时进行评估,以筛查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预防:年龄大于40岁,肥胖(BMI≥25),卧床≥72H,急性创伤、中心静脉置管、行外科手术、有脑卒中、心肌梗塞、静脉血栓、静脉曲张、骨折史或凝血功能异常等以及其他可能有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内皮受损的患者。 二、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时间 住院患者至少评估一次,入院24h内完成,临床情况改变时动态评估。 三、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结果判定及管理(见表1) 表1 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结果判定及管理

医院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制度

医院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制度 一、引言 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危及生命的疾病,特别是在住院患者中。DVT的发生率在住院患者中较高,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肺栓塞。因此,医院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制度,以减少患者的发病率和并发症风险。 二、目的和范围 本文旨在制定医院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制度,以确保住院患者得到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措施。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科室及相关医护人员。 三、术语定义 1.深静脉血栓(DVT):指在深静脉内形成的血栓。 2.肺栓塞:指由DVT引起的血栓脱落和进入肺动脉系统导致的肺循环阻塞。 3.预防措施:指针对患者的风险因素采取的防范措施。

4.评估工具:指用于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的工具,如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 四、职责和义务 1.医院管理层:负责确保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执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 2.医务人员:负责按照制度要求,对住院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患者:配合医务人员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措施,主动告知自身病史和用药情况,积极参与康复活动。 五、预防管理流程 1.风险评估:对每位住院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使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或其他相关工具。 2.预防计划制定:基于患者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深静脉血栓预防计划。 3.药物预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应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如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等。

4.物理预防:对于高危患者,采取物理预防措施,如按摩、穿 弹力袜等。 5.康复活动: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康复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不动。 6.宣教和指导: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宣教和指导,告知深静脉血 栓的危害、预防措施以及注意事项。 7.随访和监测:对于已经实施预防措施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和监测,评估预防效果。 六、质控措施 1.培训和教育:医院定期组织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预防意识和专业水平。 2.评估和改进:定期评估和改进医院的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制度,以确保其持续有效性。 3.数据收集和分析:医院建立相关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监测 和分析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预防措施执行率等指标。

vte防治工作制度和机制VTE管理制度(范本)

vte防治工作制度和机制VTE管理制度 (范本) VTE防治工作制度和机制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TE)。DVT是PTE的主 要血栓来源,多发于下肢或骨盆深静脉。VTE发病率高、死 亡率高、漏诊率高,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因此,预防、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为了及时识别患者静脉血栓风险,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减少肺栓塞、深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进一步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特制定本制度。 一、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对象 对于年龄大于40岁,肥胖(BMI≥25),卧床≥72小时, 急性创伤、中心静脉置管、行外科手术、有脑卒中、心肌梗塞、静脉血栓、静脉曲张、骨折史或凝血功能异常等以及其他可能

有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内皮受损的患者,护士应及时进行评估,以筛查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预防。 二、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时间 住院患者至少评估一次,入院24小时内完成,临床情况改变时动态评估。 暂无明显格式错误和需要删除的段落。 三、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结果判定及管理 根据Caprini评分分值,将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结果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非常低危、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不同科室的评分标准也有所不同。对于中、高风险的患者,需要进行早期干预和动态评估,并在床头牌上进行标识,以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和重视。评估表可以打印并存档,但无需填写。 四、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1.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与患者教育

准确而及时的VTE风险评估并对中、高风险的患者进行 早期干预是VTE防治的关键步骤。责任护士应对每一位高风 险的患者进行评估,并向其宣教静脉血栓发生的原理、危害、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并由患者或家属签字确认。 2.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可以分为药物预防和非药物预防 两方面 非药物预防包括积极活动和机械性预防方法。对于非严重内科疾病和活动不受限的小手术患者,仅需鼓励及早活动即可。对于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可以进行下肢踝泵运动。机械性预防方法包括梯度压力弹力袜、间断气囊压迫装置和下肢静脉泵。对于需要防止深静脉近端大块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的患者,可以考虑放置腔静脉滤器,但不建议常规植入腔静脉滤器作为预防措施。 药物预防主要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 抗剂和选择性Ⅹa因子抑制剂。使用药物预防时需要注意出血 的风险及其他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应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规范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评估、预防、诊断、治疗、随访、质控的全流程管理,降低VTE的发生率和致残率、致死率,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办法。 2.目标 规范管理。 3.适用范围 全院临床、医技科室 4.名词定义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 DVT) 和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全身性疾病。 5.内容 5.1组织架构 5.1.1 院内VTE防治管理委员会。职责:制定院内 VTE 防治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制定院内 VTE 防治管理实施方案及防治工作手册;制定院内 VTE 防治的关键数据指标、监测指标及考核指标;制定院内 VTE 防治的计划,定期进行总结、考核和评价;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防治工作中的责任;建立 VTE 救治绿色通道;定期召开 VTE 专题培训和教育; 8每季度召开 VTE 防治管理委员会会议。 5.1.2 院内VTE防治管理办公室。职责:负责医院内 VTE 防治工作的具体执行,对医院内 VTE 防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对 VTE 防治管理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提出改进措施并指导实施,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不断的评议和改进;定期评价改进后的效果;对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医院内 VTE 防治培训并考核。 5.1.3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职责:各科主任作为科室第一责任人,全面

负责本科室 VTE 防控管理的各项工作;对本科室的发生的 VTE 病例及 VTE 防控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 VTE 发病率;发生院内 VTE 时,及时采取措施,将危害降低到最低,24小时内填写院内VTE 事件上报表报送医务处和护理部,并组织分析;对本科室医护人员医院 VTE 防治知识培训;每月对本科室人员落实 VTE 防治工作情况进行抽查、考核和持续改进。 5.2防治管理 5.2.1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 5.2.1.1 评估人群:全院年龄≥14周岁的新入院患者(24小时出入院的除外)。 5.2.1.2 评估工具 5.2.1.2.1 手术患者采用Caprini评分。 5.2.1.2.2 非手术患者采用Padua评分。 5.2.1.2.3各专科也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评分工具,但需经过静脉血栓防治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在医务处备案。 5.2.1.3 评估时机: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VTE风险初次评估,手术后24小时内、转科后24小时内、病情变化时需进行再评估。 5.2.1.4评估后处理 5.2.1.4.1 患者完成风险评估后应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并开具医嘱。基本预防措施:加强健康宣教;注意活动;避免脱水。药物预防: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黄达肝葵那、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对长期接受药物预防的患者,应动态评估预防效果和潜在的出血风险;物理(机械)预防措施:包括间歇充气加压泵、分级加压弹力袜和足底静脉泵物理(机械)预防。 5.2.1.4.2 Caprini评分 5.2.1.4.2.1 极低危组(0分):健康宣教+基础预防。 5.2.1.4.2.2 低危组(1-2分):健康宣教+基础预防+机械预防。 5.2.1.4.2.3 中危组(3-4分):健康宣教+基础预防,并评估有无出血风险,若无出血风险,给予机械预防和/或药物预防;若有出血风险给予机械预防。 5.2.1.4.2.4 高危组(≥5分):健康宣教,评估有无出血风险,无出血风险,给予机械预防和/或药物预防;有出血风险给予机械预防,并随时评估,待出血风险降低后给予药物预防。 5.2.1.4.3 Padua评分

VTE管理制度.doc

xx中医医院心胸外科 静脉血栓风险管理制度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TE)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由遗传、环境及行为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引起肺栓塞(PTE)的主要血栓来源,DVT多发于下肢或者骨盆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流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并发生阻塞,故PTE常为DVT的合并症。由于PTE与DVT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关联,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也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 因此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后,除了有很高的病死率之外,也可以导致存活患者持续存在严重慢性并发症,如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慢性肺动脉高压等。其虽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诊率高”的特点,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防治这一疾病最重要的内容是树立预防意识,对高危人群及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其次是当患者出现疑似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症状、体征时应尽快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因此,预防、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挽救更多生命。 为及时识别患者静脉血栓风险,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减少肺栓塞、深静脉血栓事件的发生,进一步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特制定本制度。一、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对象 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护士均应及时进行评估,以筛查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预防:年龄大于40岁,肥胖(BMI≥25),卧床≥72H,急性创伤、中心静脉置管、行外科手术、有脑卒中、心肌梗塞、静脉血栓、静脉曲张、骨折史或凝血功能异常等以及其他可能有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内皮受损的患者。 二、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时间 住院患者至少评估一次,入院24h内完成,临床情况改变时动态评估。 三、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结果判定及管理(见表1) 表1 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结果判定及管理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制度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全流程管理,医务处制定了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管理制度,版本号为1.2,审核时间为2021-4-24.该制度适用于全院临床和医技科室,旨在降低VTE 的发生率和致残率、致死率,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 为了达到规范管理的目标,制度明确了名词定义,将 VTE 定义为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在内的一组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遗传性和获得性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全身性疾病。 制度内容包括组织架构和防治管理。组织架构方面,制度设立了院内XXX、院内VTE 防治管理办公室和科室VTE 防治管理小组三个部门,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防治 管理方面,制度规定了VTE 预防、诊断、治疗、随访和质控 的具体措施。

其中,VTE 预防方面,制度规定了评估人群为全院年龄 ≥14 周岁的新入院患者(24 小时出入院的除外),并明确了针 对不同风险等级的预防措施。同时,制度也规定了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要求,以确保制度的落实和效果的评价。 5.2.1.2 评估工具 在进行VTE 风险评估时,手术患者应采用Caprini 评分, 而非手术患者则应采用Padua 评分。各专科也可以根据自身特 点选择最合适的评分工具,但需经过静脉血栓防治管理委员会批准并在医务处备案。 5.2.1.3 评估时机 在入院后24 小时内、手术后24 小时内、转科后24 小时 内以及病情变化时,都需要进行VTE 风险再次评估。 5.2.1.4 评估后处理 患者完成风险评估后,应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并开具医嘱。基本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健康宣教、注意活动和避

VTE防治质量管理制度

XX医院 VTE防治质量管理制度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急性PTE是肺栓塞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最为凶险,一旦发生有致死可能。因其发病隐匿且症状无特异性,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漏诊率、高误诊率的特点,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和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医院内VTE事件的发生,已构成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潜在风险,成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严峻问题。而医院内VTE防治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是其防治和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才能更好引导医院内VTE防治的质量改进方向,推动医院内VTE防治形成长效机制。 一、VTE防治的质量管理要点 VTE防治的质量管理主要围绕VTE风险评估、出血风险评估、预防措施的实施、VTE的诊断、VTE的治疗等重要节点进行。 (一)VTE风险评估 1.VTE评估人群:对所有住院患者均纳入VTE风险评估,儿科患者不强制要求评估。 2.VTE风险评估量表:对VTE高危科室患者,要求采用Caprini评分表,对非VTE高危科室患者要求采用Padua

评分表。 3.评估时机:要求在患者入院、转科、手术后、化疗一个周期后等影响血栓发生的重要住院时间节点进行动态评估,并在24小时内完成。 (二)出血风险评估 1.鉴于抗凝预防本身潜在的出血并发症,要求对VTE中、高风险的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 2.住院期间,针对病情变化的患者要求实行动态的出血风险评估,并在24小时完成。 (三)预防措施的实施 1.在充分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的基础上,要求进行VTE足疗程预防,并做到动态评估,及时调整预防策略。 2.对具有VTE中、高风险伴低出血风险患者,要求使用药物预防措施或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措施。 3.对具有VTE中、高风险伴高出血风险患者,要求使用机械预防措施。建议实施预防措施前,完成机械预防禁忌症评估。 4.VTE预防相关知情告知:应对入院患者进行VTE发生风险知情告知,包括VTE的不良后果、预防的意义及可能的不良反应、VTE预防的规范使用(包括基础预防、机械预防或药物预防措施等)。 5.患者接受VTE预防措施前要求签署预防性抗凝/溶栓治疗知情同意书。主管医生要求填写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措施及观察记录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